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宣传的途径范文

网络宣传的途径精选(九篇)

网络宣传的途径

第1篇:网络宣传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 高校 突发事件 舆情

一、高校突发事件与不良舆情的关系

1、高校突发事件概述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等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无预见因素突然发生,大学生个人、群体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其兼具突发性和危害性等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由于其特有的突发性,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它的突出特点是时效性强、反应剧烈,因而对高校工作大局的稳定影响较大。

2、舆情的内涵及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成因分析

舆情是指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社会现象产生的看法、意见及态度。据此定义,我们发现舆情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其一,是构成舆情主体的民众;其二,是构成舆情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价值取向;其三,是构成舆情中介机制的舆情因变事项;其四,是舆情空间。由于不同舆情的发生时间、空间以及引发的舆情因变事项不同,所呈现的状态及对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价值取向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良好的舆情可以造就社会和谐、稳定的氛围,不良舆情却会给社会带来冲突,甚至会导致危机的产生。

对应于高校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我们发现其系统内部要素存在舆情形成的四个要素,即高校教职员工及其学生对应舆情主体,高校管理者对应舆情客体,高校内部事件对应舆情因变事项,高校对应舆情空间。同时,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属于高校内部事件的一种,因此其发生必然会导致突发事件类舆情的产生。当高校发生突发性事件后,一般情况下都会引发该校师生的困惑、不安、恐慌等心理反应,进而会引发师生对突发事件本身及其对情绪状况的影响,产生心理、思想上的变化从而形成一定的局部不良舆情。而且,这种事发当地的师生心理、情绪、思想上的变化,还会通过口头对话、网络等载体的传播在很短时间里辐射到周边区域,从而形成新的更大范围的不良舆情,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3、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扩散途径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扩散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公共场所。比如餐厅是高校师生日常生活的地方,高校师生的情感体验、学习就业压力、思想和心理的困惑都会在餐厅和同学或同事的交谈中体现出来;二是社团集会。高校有众多社团,这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又是能引领校园舆论的主要环境。社团中,学生们畅所欲言,特别是对时政问题的讨论,很容易形成舆论冲击波,导致舆情的产生;三是网络媒介。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高校师生越来越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感受,并且网络论坛已成为高校师生表达与传播舆情的首选方式。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扩散途径可归纳为两类:现实途径和虚拟途径。现实途径主要通过语言、文字等现实媒介传播,从而形成现实舆情,即社会舆情,包括口头语言类舆情、书面文字类舆情等;虚拟途径主要通过网络等虚拟媒介传播,从而形成虚拟舆情,即网络舆情,比如各类帖子、博客等。因此,要消解此类舆情,只有同时消解这两种类型舆情,才能有效实现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消解目的,实现高校师生与管理者思想一致,从而有利于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消解模式的心理学理论分析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要消解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也就是要改变受众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反应态度。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中有关“社会态度改变”的理论来分析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形成与转变机制,从而探寻出有效消解此类舆情的策略。

一般来说,态度形成以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很难改变。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能够运用一些策略来实现态度改变的效果。研究表明:宣传教育能有效改变人们的态度。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

1、宣传教育要与两种途径相结合

宣传教育有两种途径,即中心途径法与外周途径法。中心途径法是突出信息中所包含的本质特性、合理性论据等方面,通过引发人们的自我思考来改变态度的方法。外周途径法是宣传教育者向人们提供那些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令人信服。实验证明,中心途径的说服效果比外周途径更持久。因为要想通过中心途径法转变态度,必须经过深刻的分析思考并要得到内心的认同;而外周途径法则是基于外部线索,这些信息提示所发生的影响可能很快减少。其次,通过中心途径来改变态度比通过外周途径对行为有更好的预测性。因为通过中心途径法转变态度是基于自我有目的的思考和精细加工,有助于自我觉察。

因此,我们在实际宣传教育工作针对不同群体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那些勤于思考、更具分析能力的人易被中心途径法说服,而当人们转移了注意力或者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思考的时候,熟悉易懂的表达更具说服力。

2、宣传教育与权威性相结合

这里的权威性主要是指宣传者身份的权威性。C.哈夫兰特研究指出:宣传者权威性的高低与其宣传效果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宣传者权威性高,则宣传效果好;宣传者权威性低,则宣传效果差。这里的权威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身份性和形象性。身份性是指其所属社会地位。比如是专家身份或政府官员身份等。这些因素可以增加宣传者在被宣传者心中的可信度。形象性与宣传者的人格特征、外貌仪表以及说话时的信心、态度、亲和力等有关。讲话时口齿不清、畏首畏尾总是不及信心十足那样让人感到可信。但是,C.哈夫兰特通过研究又发现,这种正比例关系只是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时间一长,无论是宣传者的权威性如何,两者的宣传效果并无多大差异。并且指出,权威性高的宣传者在宣传之后即刻拥有很大的说服力,表现出极大的优势,但几星期后优势逐渐消失;而权威性低的宣传者在宣传之后一段时期,宣传效果会逐渐上升,从而最后两者效果趋于等同。

因此,宣传者的选择必须遵循权威性原则,并且信息的应当遵循“首因效应”原则,即在第一时间事实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当人们接受宣传之后情绪激昂时,必须趁热打铁,以促使其态度的转变,当人们接受宣传教育之后无动于衷时,我们也不应操之过急,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并在此期间监控和调节其思想情绪,帮助他们转变态度。

三、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消解模式的运用

1、对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传统应对方式的反思

长期以来,高校对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应对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采取传统的“堵”和“捂”的方法。即采取行政手段实行对信息进行封锁的策略。这种对信息人为限制和封锁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谣言满天飞,高校形象被妖魔化,引发广大师生的思想波动和对学校的不信任,这不仅使得高校难以有效处理突发事件,也给高校各项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另一种是高校对外采取“信息选择性”的宣传方法。即对外的信息尽量不涉及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信息。这种方式多由于高校宣传部门欠缺有效的沟通机制,造成信息往往言出多门、口径不一,甚至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如果这样,即使报道真实情况,广大师生和外界也难以相信。一旦如此,宣传部门会感到无所适从,很难协调还原真相,这样就营造了不符合事实的负面信息传播的土壤,严重威胁到高校的和谐稳定。因此,在高校建立一套有效的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消解模式势在必行。

2、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消解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内容涉及政府的重要活动、重大突发事件、政府决策等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针对这些内容提供的一种接受公众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的制度安排。并且具有:满足公众知情权,实现公众的民利;引导舆论,协调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促进政府形象的建设,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美誉度和公信力的特点。因此,借助于上述心理学理论分析,可以认为:借助新闻发言人制度来消解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1)新闻小组的组织实施。突发事件后,要成立专门针对突发事件的新闻小组,小组负责人一般由高校党委宣传部长或分管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并且小组负责人和新闻发言人应该为同一人,因为这样可以体现出权威性,增强新闻的效果。新闻小组应该从一开始就应该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理决策,及时做出部署。这样做有利于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及时了解舆论,并根据情况调整和改进环节。由于新闻人员参与了决策工作,了解实际情况,在时心中有数,使内容、方式和处置工作不脱节,有力促进了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的进行。新闻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有所准备,因为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临时制定计划。良好的新闻效果建立在已存在的制度基础上,所以要把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放在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平时要做好应对方案,并将其作为紧急计划进行讨论和训练。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就应该立即启动对应的突发事件应对方案。

(2)及时地评估反馈效果。高校突发事件的新闻不是新闻发言人向媒体和公众进行信息的单向传递,而是高校管理者借助于新闻发言人这一中介与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从而实现沟通消解不良舆情的目的。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新闻过程中建立反馈机制。因此,新闻小组必须对效果的反馈进行评估。高校突发事件新闻会的评估方法可以借鉴政府新闻会评估方法,从到会媒体数量、媒体权威性、媒体提问数量、媒体报道数量、相关报道主要观点、公众抽样调查和专家意见等方面,建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将其统计数据进行评估,通过评估,高校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受众思想动态,得出结论,指导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

3、通过网络舆论引导模式进行消解

由于网络传播具有自由性、交互性、隐蔽性等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网民乐于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当代,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当突发事件产生时,高校师生往往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探寻有关事件的信息,并对该类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当其他网民看到事件与评论信息后,常常也会对其进行追加评论,如果不对其加以控制,受众将不局限于高校内部师生,也可能包括其他群体,这必将产生更大范围的舆情,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同时由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覆盖面有限,它只能控制现实生活中小范围的舆情,却无法有效消解通过网络这一虚拟媒介传播的更大范围的舆情。因此,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基础上必须采取一种针对网络舆情的消解模式以弥补其不足。经过研究我们发现,通过网络舆论引导模式进行消解正好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1)建立网络新闻会制度。网络新闻会是指在一个虚拟的新闻现场,通过网络将无限分散的与会者组织起来,完成信息初始及与会者交流探讨的传播活动。随着网络的蔓延和发展,召开网络会已成为重要的信息公开方式。因此,在高校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高校管理者有必要借助于网络新闻会制度来及时引导舆论,澄清事实,避免谣言滋生,不断公开突发事件处理的新进展。在网络新闻会上,发言人不仅要接受高校师生、媒体的问询,还要回答网民提问。提问的范畴相对于传统新闻会更广,问题的内容也与传统新闻会不同,针对性更强。因此,高校网络新闻发言人要在事先扩大舆情调查范围,对公众和媒体关心的问题都进行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公众和媒体的提问。

(2)实施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机制。掌握网络传播的信息监控权,加强技术管理措施,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和监督机制,有利于调节社会舆论导向,抵制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侵袭,实现高校管理者与公众之间的良性沟通。所谓网络舆情预警就是在计算机软件支持下,采用预测和仿真技术,对各种社会警源的变量进行监测、度量和评估,以及某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网络及公共事务领域运行态势进行有效监控、做出前瞻性判断和预警,并就某一问题向决策者提供决策建议和参考依据的一整套人机智能化的现代管理系统。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对网上反动、色情等方面的信息加以拦截;并对来访者进行身份确认;使用密钥验证、身份标识、数字签名等安全技术提高电子商务的信用等级等等。在网络舆情预警系统中采用上述措施有利于保证网络信息的健康和文明,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理的使用网络舆情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知险情,有利于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

高校建立有效地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消解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应该重视战略思考和长期规划,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和消解模式,使高校管理者在处理和应付突发事件中处于主动地位,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危机就是危险和机遇,高校的每一次危机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突发事件管理的精髓;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突发事件管理的典型特征。高校积极构建突发事件类舆情消解模式,便能遇变不惊、处之泰然,妥善处置好突发事件,消解不良舆情,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 谢怀建:突发公共事件妥善处置分析研究――以高校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2008(1).

[2] 张兆辉、郭子健: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3]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 刘建明:新闻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网络宣传的途径范文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处于剧烈转型期,这些新的发展形势,都为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渗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变化是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增进了文化传播和东西方文化相互了解的机会,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社会特色社会科学文化。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的渗透,一些西方国家抱有敌视和冷战的思维,对我国输入不良文化和歪曲的意识形态,宣扬西方霸权主义,并通过不同途径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渗透,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侵蚀。

2.我国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一方面,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不断推进,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社会制度改革的深入,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面临一些矛盾。例如:城乡差距扩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体制有待完善、现象抬头等;另外,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也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3.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飞速改写着人类历史,对人民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影响,也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提供了网络宣传的途径,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网络途径的普及化、个性化、共享性极大的便利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网络途径的发展也给网络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内容良莠不齐,要求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加强对网络的舆论管理、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控制。

4.社会科学普及经费途径有待拓宽。虽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对人类发展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的立法相对滞后,经费难以得到保障。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尚未得到社会公众的充分重视。因此,目前我国社会科学普及经费相对不足,未能真正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经费目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例如:目前福建南安市乐峰镇科协的自然科学普及经费按照每年0.5元/人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但社会科学普及经费却需要专项报告,且能够申请到的经费有限,很多活动经费难以依托单位,而需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通过其它途径自筹。

二、新形势下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发展对策

针对上文进行的新的发展形势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建立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发展和进步的新局面。

1.拓宽社会科学重要性的宣传途径。加大对社会科学发展的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社会科学发展,关注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局面。只有人民大众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才能从根本上推进社会科学发展。例如:福建南安市乐峰镇科协有效利用网络、广播、展板、讲座等传播形式,通过图片、文字、声音等传播途径,来宣传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让人民群众认识到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性,从生活和学习中参与到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2.扩大社会科学普及内容的涵盖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知识和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社会大众对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所以,应该扩大社会科学普及内容的涵盖面,紧跟时事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应该注重紧抓社会热点,紧跟社会步骤,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科学知识宣传,进行最新理论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另一方面,还应“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体现,使得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普及性。例如,之前中央电视台成功推广的《百家讲坛》等节目,就成功的起到了推广社会科学,弘扬民族文化的良好效果,掀起了社会学习热潮。

3.创新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品味的提高,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也应该及时创新工作思路,坚持与时俱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办学、办班、讲座、知识竞赛、展览、编写普及读物、在刊物上开辟科普专栏、成果交流、科技咨询、信息服务等方法来建立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提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让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更好的服务,可以通过利用社会科学普及的相关网站、网页等方法和手段,来普及独具特色的网络社会科学文化,占领网络宣传主阵地,宏扬网络宣传主旋律,引领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主流文化。例如,福建南安市乐峰镇科协在宣传“全民创业”思想和观念时,在政府网开设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网页,设立“领导讲话”、“文件选登”、“媒体聚焦”、“图片集锦”、“创业人物”、“群众论坛”等版面,起到了良好效果。

4.拓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渠道。稳定充足的经费来源是搞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保障,针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经费来源紧张,筹款困难的现状,应建立多渠道、来源稳定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经费保障机制。首先,要积极争取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改变当前很多地方一搞活动就要“请示、化缘”的尴尬局面。其次,要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捐助科普事业,建设为社会服务的科普公益设施,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科普投入机制。此外,还应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探索科普活动的新路子。因为公众需要社会科学知识,这种需求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形成市场,形成购买力。

三、结语

第3篇:网络宣传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社会化 消防宣传 教育质量 发生率 伤亡率

中图分类号:TU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108-02

近年来,国内群死群伤重特大火灾事故屡见不鲜,小火亡人事故频发,说明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化消防宣传教育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矛盾和脱节,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还没有得到普遍提高,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还没有真正落实。火灾事故发生率、伤亡率与社会化消防宣传教育质量息息相关。当前社会化消防宣传教育工作有声有色,但其质量如何有待考量,有的甚至事倍功半。为了提升全民消防素质,减少火灾事故发生率和伤亡率,亟需要提高社会化消防宣传教育质量。

1 当前社会化消防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化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消防常识普及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相对社会经济发展还较为滞后。笔者认为,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消防安全责任未落实

当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越来越重视消防安全,公共消防安全投入年年增长,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还不匹配,地区间的差异还较大,有的地方欠帐较为严重,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更加重视做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我国《消防法》也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加强对本单位人员的消防宣传教育。然而,这种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的责任未真正落实。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往往只重视抓经济建设和经济效益,消防安全制度建设重视不够、消防安全设施投入较少甚至没有,消防宣传教育更是空白。有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于消防工作是如何一回事没人知晓,前几年开展的社会单位消防“四个能力”建设和“防火墙”工程建设,都是走过场、作作秀。一些政府和企业都是在其出现了重大火灾事故后,才会去重视和关注消防安全。

公安机关及其消防机构应当加强消防法律、法规的宣传,并督促、指导、协助有关单位做好消防宣传教育工作。但不少企业对待消防工作是等到消防部门去检查了,才知道单位应该要做好消防安全工作,说明公安机关及其消防机构消防宣传的力度也不够。通常由消防官兵到企事业单位面对面宣传培训形式往往受时间、空间等限制,对社会化消防宣传教育整体效果只能起到蜻蜓点水的作用。

1.2 公民参与自觉性不高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和贫富差距凸现,政府和企业首先考虑的是JDP和经济效益,普通群众更是考虑自己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有多少人有多少精力和时间去关注消防安全。当政府部门组织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时,一些企业和百姓都在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脱,“我要生产、我要上班,我没时间”等等。很多人认为消防工作是消防部门的事情,与我无关,从不关注消防;还有少数人员是被迫参与培训,自觉性不高,往往是看热闹,直接导致了社会化消防宣传教育质量不高。

1.3 宣传教育较为局限

当前我国消防宣传教育形式局限于通过电视、广播媒体去进行宣传,或者是消防员定期去企业、社区开展宣传教育。但与中国人口之多,分布之广,受教育层次、贫富差别之大相比,现在的消防宣传教育形式显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是宣传教育覆盖面不广。当前消防宣传教育资源不能很好了利用和整合,人民群众接受消防宣传教育的途径不一,面对有限的教育资源,不可能做到人人知晓消防。二是宣传教育频率不高。目前国内消防宣传教育往往局限于一年当中的“119”消防宣传周、学校每学期开学放假前后,重点企业每年1~2次,农村、社区每年1次等举行消防培训或演练,这种频率想让全社会普及消防常识,是做不到的。三是宣传教育方式老旧。当前社会信息传播媒介众多,网络传播速度之快,但消防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利用如网络、手机等这些传播介质。四是宣传教育流于形式。由于消防宣传教育缺少创新性和吸引性,有的是教育者水平不高、总是“老三样”,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是看看热闹,有的是单位拉一两条消防宣传口号的横幅等等,大都是流于形式。如企业、学校等组织人员到消防中队去参观学习,大部分情况是参观营房、消防车辆、官兵内务,观看消防官兵训练表演等,受中队资源限制,很少为群众讲解火灾的危险性,如何预防火灾,火灾中如何逃生,如何扑救初期火灾等。

1.4 宣传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就目前的社会化消防培训情况来看,大多数培训机构缺少专门的师资力量。消防法律法规要求各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负责人、管理人,消防设施操作人员等都应该持证上岗。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消防要求之高,而单位碰到的困难重重,有的是因培训费用支出难,有的是因人员成本高,有的是因培训时间不能保证。但培训机构师资、场地紧张,不能满足社会化培训需要,也是一个制约消防宣传教育质量的问题。而目前消防培训机构存在消防警官或工作人员要么缺少消防实践经验,要么缺少理论功底等现状。有的授课内容不丰富、针对性不强,没有充分了解到培训对象的工作特点和需求,导致受训人员心不在焉。有些授课者只管完成自己的教学课时任务,不在乎听课者的积极性,授课方式照本宣科,停留在简单的灌输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受训者存在反感,往往应付了事,这些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提高社会化消防宣传教育质量的探讨

当前我国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程度仍然较低,整个社会抗御火灾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弱,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仍时有发生,我们面临的火灾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笔者认为,新形势下我国消防宣传教育工作需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健全宣传机制,狠抓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

《消防法》明确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搞好消防宣传教育是预防火灾发生的前提,也是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的首要。一是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及时通报各类火灾事故,让群众第一时间了解火灾信息,使群众第一时间接受火灾事故教训的教育。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应及时总结本地区本部门发生的火灾事故教训,分行业、分部门开展好宣传教育。二是健全考核评比机制。各地区各单位应该将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纳入考核评比的重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强化对企事业单位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的督促检查。各地方各部门都应发挥各自领域的优势积极做好消防宣传教育,将发生较大以上火灾或有影响的火灾事故,作为年度考核考评、评优评先的否定条款,作为领导干部选拔提拔的制约条款,作为企业购买保险、银行贷款、通过国家行业体系认证或升级的制约条款。三是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地方政府应该承担起消防宣传教育的主导责任,应当整合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学校等资源,积极研究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让火灾信息和消防知识更好的传递到整个社会各个角落、各个阶层、各个群体。

2.2 拓展宣传途径,发挥传统媒介与新兴载体的各自优势

由于人民群众受年龄、文化、地域、民族、习惯等因素的差异,社会化消防宣传教育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不能“一刀切”,需要追求消防宣传覆盖面的最大化。所以,消防宣传教育在发挥传统媒介功能的同时,又要考虑当今社会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的特点,积极发挥新兴载体的优势。一是要分行业选择宣传途径。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如教育系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化、电教化进行消防知识的宣传教育,火灾信息的接收等。企事业单位年轻人相对较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更多是通过网络、手机等。据复旦大学中国市场营销研究中心调查:85%的网民每天上网时间超过2 h,其中每天超过4 h的占61.3%,2~4 h的占24.1%,1~2 h的占10.4%,1 h以内的占4.2%。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而中国手机市场已突破10亿大关。二是要分阶层选择宣传途径。不同的阶层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差别较大,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样。如上班族阶层,获取信息的途径除了网络、手机外,可能从户外建筑电子视屏、公交、地铁电子宣传视屏等获取。如公交、出租车等驾驶员群体,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多的是广播。农村、社区阶层群众,更多的会利用社区工作室等了解社会信息。三是要分年龄选择宣传途径。中国社会开始逐步进入老年化阶段,尤其在上海,老年人口占相当的比例。而火灾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的往往是老人、小孩等弱势群体,这些群体中接受信息的途径通往是电视、广播。所以,政府要依托电视、广播平台,通过火灾案件连续报道、焦点访谈、记者跟踪、及时通报火灾信息、消防常识提示等多种形式,举一反三,以受众最关心的方式为受众提供最感性的警示和教育。

2.3 打造宣传作品,注重宣传教育的创新和实际效果

在当前信息化程度极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宣传方式和内容已经无法有效地吸引人们的眼球,更难达到深入人心的宣传效果。所以,消防公安消防机构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努力培养教学师资力量,创新宣传作品。一是要制作一批精品消防常识宣教片。要通过动、漫画的科技手段,将消防常识、法律法规宣传画面制作的有声有色,容易吸引群众的眼球,容易受到群众的喜爱,容易被群众感知和理解。二是要制作一批典型火灾案例宣教片。要通过典型火灾案例,通过血淋淋的教训,让政府、企业更加重视消防安全,更加自觉履行消防安全责任,让群众更加关注消防安全和珍惜生命。三是要制作一批火灾隐患曝光记录片。可以通过记者媒体曝光、群众举报,经查属实的火灾隐患或违法行为曝光形式,让全社会共同监督、督促政府、企业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及时消除社会公安安全隐患。在打造好的宣传作品同时,要结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宣传途径,宣传不同的作品,使消防宣传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从而不断提升全民消防素质。

3 结语

“消防工作,宣传先行”。社会化消防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全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消防宣传教育的质量,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火灾防控水平和能力。本文通过以上阐述,提出自己一些观点,旨在倡导社会加强社会化消防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消防素质,为实现和谐稳定、美丽中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罗进成.对进一步推进消防管理工作的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3).

第4篇:网络宣传的途径范文

网络作为现代传媒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途径,影响越来越大,为我们开辟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新领域。加强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宣传工作一项长期的任务,是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造成的影响,也使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时展的要求,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红塔区纪委监察机关在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但从目前状况来看,此项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现结合红塔区纪委监察机关的实践,对我区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一、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红塔区纪委监察机关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在红塔区政府网站设立纪检监察网页,上传纪检监察相关信息;选送1名同志参加省纪委网络评论员业务培训,撰写反腐倡廉网络评论/article/lunwen/" target="_blank">论文章均被人民网强国论坛采用。

存在问题:在硬件设施方面,目前尚未建立开通专门的反腐倡廉网站,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仅仅是挂靠上级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同级政府部门开设的网站发表和上传一些反腐倡廉/article/dangtuan/" target="_blank">思想实际,采取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正面的声音能够入情入理、入脑入心,从而增强网络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的反腐倡廉宣传专栏、网页,吸引更多的网民点击,扩大反腐倡廉网络宣传的影响力。切实加强对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的调查研究,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加强对反腐倡廉网络宣传的管理和疏导。通过积极引导,使广大网民正确认识反腐倡廉的方针政策、成果和经验,增强廉政宣传教育工作的透明度,从而较好地实现网络宣传的效果。

第5篇:网络宣传的途径范文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下这个案例:某闹市区,某服装品牌设一个玻璃罩,里面悬浮一件衣服,大家觉得神奇,很多人拍照,玻璃罩前说明写到:谁拍照发到自己网络微博可享受品牌赠送小礼物。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拍照,这是病毒营销;如果把照片给朋友看这就是口碑营销;赠送礼品这就是互动营销;利用网络互动这又是网络营销;发微薄又成了微博营销;而假如把这件服装看成一件艺术品或者加点儿行为艺术的噱头那就成了艺术营销;如果把这次活动作为背景拍成一个小故事视频又成了嵌入式营销……

以上任何一种营销方式都是当下流行的营销方式,但是哪种才是我们文章开头要找的那种呢?如果按照宣传的两个基本宣传点进行分类:病毒营销、口碑营销、互动营销、艺术营销属于以宣传内容为主的营销方式;而网络营销、微博营销、嵌入式营销属于以宣传途径为主的营销方式。两类都不能兼顾两个宣传基本点。那有没有一种营销方式能将两个宣传基本点都能融为一体呢?

我们可以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案例:宣传内容是一件悬浮服装,宣传途径是通过人们照相进行推广。这里的重点就是人们为什么会照相?很简单,当人们把某些事物当成景观时才会去关注,才会去拍照,也只有如此才能引起之后病毒、口碑、互动等等的营销。

所以,在品牌运营及活动中,设计突出以品牌理念为主的景观,以此引起目标群体关注、拍照以及进一步进行分享传播,这种营销方式姑且称之为“景观营销”。这个景观可以是品牌LOGO、可以是店面形象、可以是品牌吉祥物、可以是活动道具……只要能体现品牌理念且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便是成功。

第6篇:网络宣传的途径范文

1 现有新生入馆教育途径及其不足

现有新生入馆教育途径并不单一,也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因存在着一些缺陷,教育效果不佳。具体分析如下。

1.1 现有新生入馆教育途径

1.1.1 发放《读者指南》手册

《读者指南》是图书馆为新生编写的说明性手册,详细介绍了图书馆的概况、布局、馆藏资源、服务内容、资源使用办法及规章制度等内容,并配有馆舍平面图、中图分类法、相关照片等的图表信息。《读者指南》一般为印刷精美的小册子,方便读者随身携带。新生人手一册,在图书馆的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随时翻阅。

1.1.2 带领新生实地参观

实地参观,即由有经验的图书馆员带领新生读者实地游览参观图书馆,并在参观中进行现场讲解。由于新生人数众多,图书馆对全校新生进行分批接待,事先把读者按系别、专业、班级等进行划分不同参观批次,根据参观流程安排好不同批次新生的参观时间。一般采取流水线作业形式,第一批读者参观完第一个部门后进入第二个部门,此时,第二批读者进入第一个部门参观,依次类推。实地参观加现场讲解的模式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图书馆,对图书馆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

1.1.3 举办新生讲座

新生讲座是由图书馆选派资深馆员为新生举办的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图书馆资源及服务介绍、资源使用办法及各项规章制度等。讲座一般采取多头形式,把全校新生按系别、专业等划分为不同批次,各批次人数相当,由多个馆员同时对不同批次读者进行讲座。讲座的形式有PPT讲解、播放新生入馆专题教育片等。

1.1.4 馆舍迎新美化

馆舍迎新美化,即美化馆内环境,营造新生入馆的欢迎气氛。美化内容有在图书馆大厅悬挂欢迎新生入馆的条幅,在LED显示屏上打出欢迎标语,在馆内宣传板上制作欢迎新生入馆的专题内容,在大厅、阅览室等地放置绿植花卉等,意在让新生第一次到图书馆就喜欢上图书馆。

1.2 现有新生入馆教育途径的不足

现有新生入馆教育途径虽然努力通过多种途径让读者感受、了解图书馆,但其形式上的单向性和内容上的笼统性使得这些教育途径无法起到深远的影响。

1.2.1 形式上的单向性

无论上发放手册、举办讲座、带领参观还是美化馆舍,都是以图书馆为主体,由图书馆单向的向读者传递信息,读者的参与度不高,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容易形成“看过就算,听过就忘”的情况,难以达到教育目的。

1.2.2 内容上的笼统性

《读者指南》手册的内容是统一的,新生讲座的内容是统一的,参观讲解的内容还是统一的。现有教育途径由于人数、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只能按全体新生的总体要求进行内容设置,内容上难免笼统,无法按不同读者群体的要求进行设置。

2 新生入馆教育新途径探索

针对现有新生入馆教育途径的不足,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的新技术新环境,拓展教育新途径,加大读者参与力度,满足读者不同需求,深化教育效果,具体的新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2.1 举办丰富多彩的新生参与活动

2.1.1 设置多种馆内趣味活动

在发放《读者指南》、举办读者讲座、举办实地参观以后,在图书馆内设置趣味读者活动,可以帮助新生更快更好的熟悉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

活动形式可以各式各样,比如,读者找书竞赛。活动地点为图书馆开架书库。活动形式为:图书馆员预先在每个纸条上写上5个不同的书名,这5本图书类号不同,且分别属于不同借阅区。参赛读者从图书馆员处领取一个纸条,到借阅区内查找图书。查找时可以借助检索机和《读者指南》。用时最短的参赛者获胜。获胜者将得到图书馆颁发的小礼品。找书竞赛可以帮助新生在实践中迅速熟悉馆藏图书资源内容、排架及查找办法。

又比如答题活动。活动地点可设在图书馆大厅。活动形式为:图书馆员事先准备一些图书馆相关题目,内容可涉及馆藏布局、资源、服务、规章制度等各个方面。参加活动的读者到图书馆员处随机回答10个问题。答对不同数量的题目,可得到相应的小礼品。答题活动受时间的限制少,可以连续举办,读者也可随到随答。答题活动可以让新生在思考中记住图书馆的各方面相关信息。

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目的都是吸引读者参与,帮助读者快速熟悉和更好的利用图书馆。

2.1.2 让读者参与制作寓教于乐的宣传材料

现有的入馆教育宣传材料大都由图书馆一方制作,宣传角度也是从图书馆方面出发。如果能让读者参与到宣传材料的制作中来,从读者的角度来宣传,势必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吸引读者的关注。

目前,已有少数高校图书馆对这种教育途径进行探索。其中,最为成功的当属清华大学图书馆推出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图书馆主题营销视频系列短片《爱上图书馆》。该短片以在校大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图书馆的馆藏布局、资源利用、规章制度等内容自然的贯穿其中,使读者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轻松记住相关图书馆信息。

2.2 利用网络加强读者互动

2.2.1 在网上建设“新生专栏”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离不开网络,在网络上建立内容丰富,生动直观的“新生专栏”,效果远远优于单纯的纸质的宣传材料。网络版的“新生专栏”中,形式上更加生动,内容上更加充实。形式上可以综合使用文字、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内容上可以涵盖新生常见问题、图书馆历史介绍、前辈寄语等等丰富多彩的栏目。

2.2.2 用好图书馆博客和微博

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新浪、腾讯、搜狐、人人网等大型网站中开设了博客和微博。在图书馆博客中开辟新生空间,针对新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宣传和互动,有助于拉近与新生的距离。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新浪上专门开设了“新生空间”博客,设置了北大图书馆介绍、他们眼中的北大图书馆、北大图书馆读者使用手册、北大图书馆印象、北大图书馆一小时讲座、与北大图书馆交流等6个栏目,以生动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赢得了相当高的点击率。微博的互动性更强,在图书馆微博中即时更新图书馆动态的同时,可以发起新生互动话题,让读者随时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来,扩大图书馆在新生中的影响。

2.2.3 利用即时通讯工具

即时通讯工具,让图书馆与读者的实时互动成为现实。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馆员在线参考咨询链接”,可即时帮助读者解决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中,设置“图书馆新生交流”群组,既可以及时解答新生问题,又可以给新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在互助中共同成长。

2.3 分类组织宣传,满足不同需求

2.3.1 针对不同的读者群需求来准备宣传材料

新生分属于不同的院系与专业,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图书馆的需求也不同。针对不同需求准备宣传材料是提高入馆教育效果的好办法。比如,针对不同院系与专业,提供相应的专业推荐书目、制作相应专业使用的数据库使用指南等;针对不同偏好的读者,制作相应内容的多媒体课件等。

2.3.2 根据读者需求开设讲座

准备好不同的宣传材料后,可根据不同需求开设读者培训讲座。

根据专业开设专题讲座。比如,针对经济学专业的讲座,包括经济学专业经常使用的数据库检索技巧、网络免费经济类资源的查找方法、经济学专业写作与投稿指南等等。让大学新生在一入学就熟悉本专业的信息获取来源与使用技巧,让今后的大学学习事半功倍。

根据读者偏好开设专题讲座。比如,针对喜欢多媒体学习的读者开设馆藏多媒体数字资源的介绍和使用方法的讲座。还可以提供读者预约讲座服务,根据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推出相应的讲座。

3 总结

总之,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新途径主要是要适应当前的新环境,利用新技术,采用各种手段,提高读者的参与度,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深化新生入馆教育的效果,让新生通过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迅速熟悉图书馆资源和服务,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2.2.2 用好图书馆博客和微博

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新浪、腾讯、搜狐、人人网等大型网站中开设了博客和微博。在图书馆博客中开辟新生空间,针对新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宣传和互动,有助于拉近与新生的距离。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新浪上专门开设了“新生空间”博客,设置了北大图书馆介绍、他们眼中的北大图书馆、北大图书馆读者使用手册、北大图书馆印象、北大图书馆一小时讲座、与北大图书馆交流等6个栏目,以生动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赢得了相当高的点击率。微博的互动性更强,在图书馆微博中即时更新图书馆动态的同时,可以发起新生互动话题,让读者随时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来,扩大图书馆在新生中的影响。

2.2.3 利用即时通讯工具

即时通讯工具,让图书馆与读者的实时互动成为现实。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馆员在线参考咨询链接”,可即时帮助读者解决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中,设置“图书馆新生交流”群组,既可以及时解答新生问题,又可以给新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在互助中共同成长。

2.3 分类组织宣传,满足不同需求

2.3.1 针对不同的读者群需求来准备宣传材料

新生分属于不同的院系与专业,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图书馆的需求也不同。针对不同需求准备宣传材料是提高入馆教育效果的好办法。比如,针对不同院系与专业,提供相应的专业推荐书目、制作相应专业使用的数据库使用指南等;针对不同偏好的读者,制作相应内容的多媒体课件等。

2.3.2 根据读者需求开设讲座

准备好不同的宣传材料后,可根据不同需求开设读者培训讲座。

根据专业开设专题讲座。比如,针对经济学专业的讲座,包括经济学专业经常使用的数据库检索技巧、网络免费经济类资源的查找方法、经济学专业写作与投稿指南等等。让大学新生在一入学就熟悉本专业的信息获取来源与使用技巧,让今后的大学学习事半功倍。

根据读者偏好开设专题讲座。比如,针对喜欢多媒体学习的读者开设馆藏多媒体数字资源的介绍和使用方法的讲座。还可以提供读者预约讲座服务,根据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推出相应的讲座。

3 总结

总之,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新途径主要是要适应当前的新环境,利用新技术,采用各种手段,提高读者的参与度,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深化新生入馆教育的效果,让新生通过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迅速熟悉图书馆资源和服务,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 廖丽艳.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晋图学刊,2009(4):39-41.

[2] 钟晓辉,柯霞芳.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进行新生入馆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4):36-37.

[3] 陈靖,郑宏.普通高校新生入馆教育方法新探[J].图书情报工作,2009(12):95-98.

第7篇:网络宣传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艾滋病;中学生;知晓率

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近年来青年学生的感染率呈现上升的趋势[1]。目前国内和国际在针对中学生艾滋病防治活动开展情况的相关调查结果都表明,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普遍偏低,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宣传教育工作[2-5]。本研究于2016年11月在某中学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在了解中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的同时,重点对知识获取的途径以及对相关活动的建议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某中学初二和高二各两个班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45份,回收问卷145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45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100%。

1.2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设计调查问卷,经过专家修改后确定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获取知识的内容、途径和方式以及其他意见和建议四个部分。其中艾滋病防治知晓情况的八个问题是采用最新的知晓率评价方法进行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通过无记名的形式独立填写完成并当场回收。

1.3统计分析

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数据采取双录入,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学检验。

2.结果

2.1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被调查对象共计145人,男女分别为84和61人。83人来自初二,男女分别为47和36人,出生年月介于2002年2月至2003年9月,平均为2002年2月,标准差3.82月。62人来自高二,男女分别为37和25人,出生年月介于1999年8月至2001年4月,平均为2000年3月,标准差3.96月。

2.2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共计八个问题,分别是:(1)艾滋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严重传染病吗?(2)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中艾滋病流行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传播方式为男性同性,其次为异性,是吗?(3)通过外表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吗?(4)日常生活和学习接触会感染艾滋病吗?(5)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风险吗?(6)使用新型(如冰毒、、等)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吗?(7)发生高危行为后(共用针具吸毒/不安全等),应主动寻求艾滋病检测与咨询吗?(8)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结婚/就业/入学等权益受我国法律保护吗?其中回答正确在6个及以上定义为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通过调查发现,145名被调查对象中92人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知晓率为63.45%,高二学生高于初二,分别为75.81%和54.22%,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对8个问题中知晓比例最高为第8题,正确率为91.72%,最低为第2题,正确率为49.66%。除第7题女生知晓比例高于男生和第5题高二高于初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外,其他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在性别和年级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表1)。

2.3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式

学生们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选择次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互联网、学校老师、同学或者同伴、电视、报纸杂志和街头展览或者宣传活动,分别为103、75、68、67、54和34人次。针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和不知晓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式进行X2检验后未发现二者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对相关知识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普遍表示需要相关知识,选择结果从高到低依次为青春期生理知识、心理卫生知识、预防知识、艾滋病相关知识、交友和恋爱知识和性病相关知识,分别为130、118、103、101、101和91人次。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对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比较,X2检验结果未发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对于期望获得知识途径的调查结果显示,前三位依次为网络学习、学校课堂学习和听讲座,分别为72、70和63人次。在选择学校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两种途径的学生中,高二高于初二且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其他途径二者未见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表2)。进一步针对网络学习、学校课堂学习和听讲座三种途径的需求和建议情况进行了进一步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对于网络学习,建议选择学校统一组织视频学习、网络视频自学、通过设计闯关游戏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通过网络互动学习的人次数分别为66、64、60、37和30,经X2检验,不同年级之间未见统计学显著性差异。针对课堂学习建议前三位的依次是内容通俗易懂、讲解实际例子和参与式小组讨论,分别为88、76和46人次,选择最少的是男女生分开教学,仅26人次。和初二学生相比,高二学生更倾向于不同意男女生分开教学,且二者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表3)。对于听讲座的建议从高到低依次为:邀请学术专家进行讲座、组织活动请感染者一起参与、请高校学生或者学长讲座、请演艺界名人进行讲座,人次数分别为90、46、38和36,经X2检验,不同年级之间未见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此外,被调查对象还提出一些其他问题和建议,如表示很多问题确实不懂,希望能够听到更为专业的讲解;希望能给出八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并分享本次调查结果;多讲解一些实际例子让内容更加容易理解;安全套到底是什么?多讲解一些青春期和艾滋病防治知识;进行一次专家讲座,并能够现场提问;应该开设专栏问答;尽早教授相关知识;举办相关活动最好时间长些,有些互动更好;网络上多一些相关内容介绍;以及希望提供课外阅读材料等。

3.讨论

3.1在中学生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前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比例依然不断增加,危险行为普遍存在。以广州为例,截至2015年,累计报告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260例,年增长26.7%。广东岭南伙伴在2014年针对广东省大、中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及艾滋病教育需求调研结果表明,受访者首次平均年龄17岁,最小为10岁,在受访的7位感染者中,首次的平均年龄为15岁,最小12岁[6]。中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普遍不高,且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王超等调查北京市1489名初高中学生后发现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仅为28.1%,高中学生正确率高于初中,女生高于男生[7]。张崛等对北京市昌平区17所中学5098名初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仅为63.9%,不同年级和性别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认知不同,但均无统计学差异[2]。这些都与本次调查的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3.2中学生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应该加强针对性、有效性和长期性

第8篇:网络宣传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档案宣传;信息化

档案宣传工作是拉近档案机构与社会公众距离,提高社会公众档案意识,普及档案知识的有效途径。各档案机构馆藏丰富,公众对其馆藏内容也有极高的需求量,但往往因为落后的宣传和传播方式,使得馆藏资料“养在深闺人不识”。2014 年 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创新宣传形式”,“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档案精品”。

一、新媒体及其优势

新媒体(New Media)其主要形式有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三大缺憾,第一,传播方向大多是单向的,即受众被动接收信息,无法做到及时互动;第二,传播时间有滞后性、传播地域有局限性;第三,传播容量小,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受众多样性的需求。

而新媒体在档案宣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首先,新媒体传播具有交互性,平台既可以是档案宣传媒介,也可以是受众反馈媒介;第二,新媒体传播具有及时性,档案信息通过微信、微博传播远比通过报纸传播来的迅猛;第三,新媒体传播具有内容的海量性和共享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新媒体在知识传递和文化宣传方面有更加丰富的形式、更加多样性的内容、更加广泛的受众。

二、新媒体时代档案宣传的途径

(一)档案馆综合网站

档案网站是各级地方档案馆建设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是我国各地地方及组织普遍采用的新媒体档案宣传方式。档案网站作为新媒体,在档案宣传中的优势有:第一,网站使得馆藏档案通过互联网共享,打破档案查阅的时间、地点限制;第二,网站使得档案管理由单向变为双向,通过网站的留言窗口等栏目,阅读者可以与信息提供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第三,网站具有内容的系统性,这一点是相较于微博、微信等碎片化媒体而言的。

(二) 档案馆博客、微博、微信

博客平台目前在档案馆领域利用较少,大部分档案馆没有开通官方博客。但一些学者个人的博客有较高的访问量和评论数。知名档案学者利用博客平台学术界或个人的思想观点、档案文化等内容,对档案宣传也有侧面的推动作用。

微博是传播简短信息的快速平台,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信息及时互性强。目前,很多地市档案馆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如抚顺档案、佛山市档案局等,其粉丝量都在三万以上。这些档案微博可以借助当前时事、特殊纪念日等,相关历史背景的档案图片和影响资料。还可以对本机构的开放日等活动进行宣传和组织,拉近档案和社会大众的距离,推动档案信息在受众中的渗透。

微信是近几年兴起的,以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为媒介的新媒体。截止2015年底,我国微信注册量已经超过了8亿人次。目前很多档案馆都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如浙江省档案馆、江苏档案、山东档案等。微信公众号比档案网站信息查询更方便,比档案微博内容更系统,目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档案机构的认可。在微信公众号中,档案机构可以根据自身工作开展,设置馆藏介绍、档案利用、档案法规、掌上展厅、档案故事、工作动态等多个栏目,定期推送信息,有目的、有系统得开展档案宣传工作。

(三)档案类手机软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度)》,我国网民上网渠道中,智能手机占据超过80%的绝对比重,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新媒体的主要载体。档案类手机软件是档案机构自主研发的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目前浙江档案、深圳档案、广州档案等都开发了自己的手机APP。以浙江档案为例,其档案数据库中可以查阅馆藏的清代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等电子档案,还可以查阅图书期刊、声像资料,软件用户可以利用该平台更加了解浙江的前世今生。“武汉档案”除了介绍馆藏资料之外,还提供查询服务,其馆藏资料基本做到了数字化,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查看与武汉历史和建设相关的图片、视频、史料等资料,其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在各档案APP中也属前茅。最具特色的是“广州市国家档案馆”,该馆 APP采用了旅游类软件的陈列方式,场馆概况等资料通过语音的方式导览。

三、开展新媒体宣传应注意的事项

利用新媒体进行档案宣传并非越多越好、越密集越好,而是应该从实际情况和受众出发,有目的、有策略得开展此项工作。

第一,新媒体利用要做好维护及管理工作。明确新媒体宣传平台的管理者和管理职责,对所的内容和宣传的信息把关负责,有价值、有效用的信息。微博平台、微信平台及手机软件中的信息要做到内容和时间的一致性。

第二,丰富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开展多层次互动交流。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已然不再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利益相关者。这就需要档案机构在宣传自身工作时,要兼顾受众的“口味”、倾听受众的“声音”,吸取微博评论、微信反馈等公众信息,尽可能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内容。

第三,理性选择新媒体宣传载体。不同类型的新媒体在档案宣传方面各有利弊。档案机构应抓好侧重点,而非全盘皆用。比如,上文所述博客,需要撰写人员有较高的写作水平、专业的思想角度;微博、微信则需要管理人员有敏锐的媒体素养;手机软件则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成熟的网络操作技巧和数码知识。这些都需要各档案机构从自身人员、硬件等方面综合考量。

总之,新媒体在档案宣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便利性和及时性也决定了未来档案宣传的趋势。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媒体形式也会不断革新。档案宣传必须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合理利用最恰当的媒介渠道,立足馆藏,推动多元化、人性化的档案资讯,提高公众档案意识,丰富公众档案知识。

第9篇:网络宣传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红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68-03

教育途径是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固定程式和规范性做法,教育途径和方法一经形成便对教育活动起到规范化作用。中国的红色资源极其丰富,既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有精神层面的内容。要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成为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就要建立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只有探索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方能增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实效性。

一、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教学融入途径

教学融入途径是指将红色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红色教育途径。红色资源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直观生动的特点,将丰富生动的红色资源融入教学,弥补了当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缺点,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可以增强学生的正能量,使学生身心受到革命精神、优良传统、红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红色资源有效融入课程教学的方式主要包括下列三种:

1.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讲授式教学方式

讲授式教学,作为当前高校较多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比较高。由于当代学生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受了相当多的革命历史教育,具有比较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在红色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应尽量避免简单说教,防止教育内容流于肤浅,有效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最好选取既具时代性又体现先进性的典型案例,并通过生活化、通俗化的语言,使学生在加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的理性认识能力。这样的话,势必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例如,定期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考察与调研活动,考察韶山、井冈山、延安、遵义、上饶等革命圣地,教师在教学中将考察中所习得的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作为典型案例,传授给学生,不仅能极大地丰富教学素材,而且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

2.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在现代化的教学体系中,如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完成教学过程,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由于红色资源大多是原生态的物质形态,很难直接搬到课堂中。这就要求老师运用计算机相关技术,将红色资源转化成为集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按教学要求有机组合,通过屏幕投影显示出来完成教学工作。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拍下的一张张宝贵文物图片资料,将这些图片资料信息很好地整合并融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教学中,以增强学生的吸引力。运用多媒体进行红色资源的教学,对于优化教学内容的传递形态,活跃课堂气氛,并最终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去震撼学生的心灵,能让学生受到红色教育的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3.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研究型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更应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受教育者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参与到红色教育活动中来。具体而言,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主动体验红色文化和红色知识的生产和形成过程,增强自己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的申报工作。近来来,我们指导学生先后申报立项的湖南省学生德育实践项目有:《中国共产党早期先锋人物对当代青年成长的启示》、《榜样的力量,前行的动力――“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进校园实践活动》。学生在项目的申报、立项、完成研究论文以及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中,不仅接受红色教育的求知欲大大提升,而且经历了学习―研究―实践的完整过程,更有利于他们将感性的红色资源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同时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可以说,这种研究型教学方式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文化感染途径

文化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感染力强等特点。校园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学生的思想、心理与行为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红色教育的开展应当发挥校园文化的这种特殊优势,探索文化感染途径。即将红色资源的内容寓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通过文化的影响力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

1.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的有效方式

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的方式主要包括在校园中建造革命历史人物的雕像、塑像以及塑造历史场景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教育。2011年在建党90周年前夕,我们组织我校包装设计专业1008班31位90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墙上绘制了一幅长15米、高2.5米的大型壁画。壁画由三部分组成,左边是浮雕“渡江战役”,右边是油画“万里长城”,中间是中国共产党党徽标志。在壁画展览期间,参与创作的同学在双休日主动为前来参观的师生们讲解创作意图、历史事件背景等,从而使观众身临其境,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了红色教育,提升了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了爱党、爱国情怀。

2.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的有效方式

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的有效方式包括:邀请“红色”专家做专题报告、学术讲座,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研讨、知识竞赛、演讲赛等活动,利用广播、橱窗等宣传媒体开辟红色教育专栏等。我们在2011年利用建党90周年的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具体包括:举办“党在我心中”红歌合唱比赛、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建党90周年征文比赛等活动。另外,邀请省内著名专家、学者在学校党校做革命传统教育讲座。还先后开展了“知党、爱党、跟党走――让历史激荡青春”、“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学习‘双百’人物、创造精彩人生”等系列理论学习和研讨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以达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三、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实践体验途径

实践体验途径是指组织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此影响和感化学生的一种红色教育方法。当代学生大多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他们的人生体验、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对我国的红色历史、革命历程缺乏感性认识。因此,高校教育者要特别重视利用实践体验的形式,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性、情景性、体验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红色教育的巨大魅力。

1.依托 “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进行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我校近几年来在湖南省株洲市的流芳园、湘潭韶山的故居、衡阳的故居、茶陵县的工农兵政府等地先后建立了“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基地”。基地建立之后,我们定期组织各个院系的学生实地参观、考察这些基地,使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如今,这些基地已经成为全体学生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已经成为学生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有利于进一步坚定全体学生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2.有效利用寒暑假期时间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寒暑假假期比较长,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观红色景点、开展红色旅游以及各种红色调研、考察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而言,可以起到陶冶情感、充实精神生活、提升思想境界的作用。2012年7月我校精心组织部分学生和老师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重走红军长征路”等系列学习参观活动。志愿者们以“三个不”、“六个一”为总要求。“三个不”总要求包括:不住地市级城市、不看任何非红色景点、不花一分钱门票。“六个一”总要求包括:重温一次入党入团誓词、唱一路红歌、看一部红色电视剧、每人分享一次志愿者活动心得、每人介绍一段红军长征历史、每人每天发一条微博。此次活动途经6个省份,通过重走红军长征路,重温我党我军的光辉历史,进一步坚定广大青年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在真实体验中了解党情民情,深受学生欢迎、喜爱和好评。不少学生在体会中写道: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己深受教育,终生难忘。

四、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网络渗透途径

网络发展到今天已成为相当普及的强势媒体,网络强大的功能决定了它在开展学生红色教育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此,教育者必须重视网络的价值,借助网络的力量,探索网络渗透途径开展学生红色教育。

1.建立有地域特色的学生红色网站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的红色网站已初具规模,出现了像清华大学“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红旗在线”等一批品牌站点。可以说,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立学生红色网站,是红色文化有效进学生头脑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此,我校于2012年1月,在全校发放了近5000份的调查问卷,围绕“大学要建立何种特色的红色网站”在师生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征集广大师生的意见。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对学校建立红色网站表示支持,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如有学生认为,大学的红色网站要建出特色,必须着眼于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域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建立有地域特色的红色网站。这次调查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红色网站的筹建做了一次成功的宣传活动,有利于扩大学校红色网站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2.充分发挥红色网络论坛的作用

网络论坛和社区等空间,由于具有言论的相对自由性,有利于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教育双方可以在红色网络论坛里就某些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话题非常广泛。我校担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某些教师,通过双休日在红色网络论坛就某个热点问题与同学们在线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活动,教师以辩证的观点和思维为学生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积极把同学们的心智引导到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引导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上来。新颖的红色网络论坛平台,更能提供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思想的自由空间,使他们积极发表思想观点,取得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成效。

3.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网上活动

2011年我校精心组织学生参与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由宣教局、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团中央宣传部、中国文明网、中国网络电视合发起的“寻访革命足迹、弘扬民族精神”网上红色旅游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畅游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有的学生在此次活动中还把自己在红色旅游过程中的照片通过微博分享给更多人。其中某些精彩图片在网站的红色文化专题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学生也在网上留下了自己的红色足迹。这些生动活泼的网络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接受和参与红色网络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网络红色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开发和运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把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其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不断探索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使红色资源真正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对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其意义和价值是十分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乔湘平等.红色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6-17.

[3] 张泰城,肖发生.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0(1):72-77.

[4] 罗海英,乔湘平.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有效性的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