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社会效益范文

经济社会效益精选(九篇)

经济社会效益

第1篇:经济社会效益范文

只有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才能凸显图书馆的社会效益。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增效

进入网络化时代的图书馆面对着知识、信息服务领域的激烈竞争,迫使我们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效益增加的策略,以便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求得其生存和持续发展。我国图书馆界普遍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衡量图书馆价值的标准。图书馆运行所产生的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效果,即社会效益,表现在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科学教育性和用户满意度上;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多是潜在的、滞后的、模糊的,其主要反映在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保障

目前,图书馆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费。没有了经费,消遣娱乐型图书且不说,就是反映当前科技新动态、最新成果的图书、期刊也难以购全、购齐,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更无从言其发展。而图书馆的经济收入为其经费的缓解乃至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图书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条件。

图书馆的经济收入为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提供了文献及信息保障。在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下,可以扩大自己的采购范围,提高采购数量和质量,从而大大提高其自身的信息含量,为社会效益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条件。

图书馆的经济收入为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提供了人才保障。人才是成就世间任何事业的根本。图书馆一旦有了自己的经济收入,就可在内部挖掘、培养人才。同时,良好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待遇,馆外优秀人才也将纷纷聚拢而来。人才荟萃,设施齐全,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工作面貌将焕然一新,良好的社会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

2.经济效益包含在社会效益之中

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图书馆的收入,二是指图书馆获得了某项有价值的信息,投入使用后取得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这就是经济效益。作为图书馆自身的收入,图书馆工作生产的经济效益正是一种社会效益。通常这里的经济效益有三层意思,一是节约投入;二是在节约投入的基础上尽量增加产出;三是产生的“产品”符合社会需要。而图书馆为社会所利用,与经济建设服务寻找到有效结合点,是图书馆经济效益的核心。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与其它部门有所不同,它通过服务社会的途径,才能实现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说,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包含于社会效益之中。

3.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的引导和启发

图书馆通过全开架,多方位的读者服务,最大限度的扩大社会服务面,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强化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依靠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优势,通过智力投入,加大开发力度,形成如专题信息提供,中国期刊网镜像站点数据检索等一系列特色服务的举措,取得了更广泛,更显著的社会效益,赢得了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在公众面前树立起环境优雅、服务多样化、质量高的现代化图书馆形象,社会地位也随之而确立,获取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也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更多的信息需求者趋之若骛,使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源源不断,而且越来越可观。

由此可见,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的引导和启发是一种看似无形却有形的东西。况且蕴藏在图书馆业务领域的经济潜力十分巨大。

二、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以社会效益为出发点。由于图书馆的社会地位的界定,无论何时,其公益性不容变更。所以,只要图书馆性质不变,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矛盾时,就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世间万物为矛盾的统一体,有其长必有其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不离其宗。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就应尽量扬其长而避其短,以适当方式使其达到完美的统一,成为和谐的统一体。从而做到既要社会效益,同时又尽可能的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二者有机结合,互为促进。传统的只注重收藏的概念在今天已有所改变,人们逐渐开发、利用文献,使文献得以充分利用,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任何以各种借口不讲效益,完全仿照国家财政的旧观念已与飞跃发展的文献信息工作格格不入。

三、图书馆实现两个效益的途径

馆藏有经济价值的文献是实现两个效益的基础。馆藏文献的经济价值存在与那些优良的高质量的图书、期刊和资料中,除了能反映馆藏文献的学术水平和参考文献价值外,还应考虑那些实用技术,高新技术类具有发展前景的文献。

开展特色信息服务是实现两个效益的途径。信息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资源,刺激了整个社会对信息需求的欲望,导致了社会信息产业结构的诞生与蓬勃发展。图书馆信息部门可认真调研社会经济、科技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信息用户的需求热点,利用馆藏的文献资源汇集预测各类信息,把经过加工、投入较多的信息产品投入到信息服务业中,形成特色信息服务,参与信息市场竞争,利用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即开发了馆藏图书信息资源又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体现了服务的社会价值,并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赋予图书馆一定程度的有偿服务经营职能。文献涨价和经费不足是各种类型图书馆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了缓解图书馆经费需求对于政府的压力,图书馆服务项目应从免费逐渐变为有偿的,付费标准可根据服务的条件和形式、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既图书馆部分服务项目由公益性向经营性转变,使图书馆由过去单纯考虑服务水平发展到既考虑服务的效果又考虑投入,并将用于企业的核算方法引入到图书馆管理中。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在开展信息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从根本上讲,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一致的。实行有偿服务的目的在于增强图书馆事业的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更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开展信息有偿服务一定要立足于信息业务,要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去开拓信息市场。

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树立长期利润的观点。图书馆要实现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营目标,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把信息经营活动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过程,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达到长期利润最大的目标。信息的经营活动不能急功近利,只求短期利润目标,而应当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长期利润目标。只要以用户为中心,提高信息市场的占有率,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才能使长期利润达到最大额度。

四、图书馆实现两个效益增效的具体方法

馆员增效和投资增效。馆员增效就是通过提高馆员自身的素质来增加服务效益,投资效益和管理效益。馆员应当进行心理调整,提高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的提高、观念的更新等。这样的馆员必然会增加图书馆的服务效益。投资增效包括协调采购、馆际互借、联合编目和电子文献增效几个方面。在网络环境下,为多个图书馆进行调整采购文献创造了极有利的客观条件,可以节约大量经费,并采用馆际互借方式,在满足读者需要的情况下,每个馆可节约60%的经费。网络系统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联合编目,网上各馆可以利用中央书目数据库的数据来完成自己的编目工作,这样既节约了各馆重复编目所需人力、物力和经费,又缩短了编目时间,使新文献尽早在读者中传播并发挥作用,还促进了协调采购和馆际互借。电子文献所占空间小,节约大量库房建造资金,经济可观。

服务增效和管理增效。作为网上知识信息导航员的图书馆为用户服务的高效率,都将增加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周到的服务会使用户更好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使图书馆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增强。管理增效包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和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增效。凡可利用的人和物都应充分利用起来,方可增加图书馆的效益。众所周知,优化管理体制实行全馆统一领导体制,势在必行,必然会为图书馆带来巨大的效益。

树立品牌意识与特色服务理念。网络时代的图书馆没有必要去追求自身规模的大而全,而应树立品牌意识和特色服务的理念,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特色服务,使之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从图书馆业来讲,就是要为不同需求、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也就是信息需求的“量身定制”,显然,这种服务是要收费的。可以想象,这种服务所包含的经济效益有多大。这是一个可获得巨大利润的空间,也是一个极大社会效益的领域。

加强数据库的建设。图书馆在加强数据库建设的同时,特别要加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要在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发挥各馆的优势,集中力量,加快建立一批市场急需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数据库存。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罗曼.20世纪图书馆效用评估方法回顾[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2:39-40,53.

[2]粟慧,杨福康.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2,2:27-31.

[3]李文萍.图书馆服务效益浅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1,3:46-48.

第2篇:经济社会效益范文

关键词:标准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标准化对于我国的工业、农业、林业、服务行业等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下将分别介绍。

1 标准化的经济效益分析

德国标准化协会在2001年出版的一本公报中指出,德国国民经济增长总量的三分之一是由标准化创造的,可见标准化工作的确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我国,标准化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提高了产品质量

质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证,因此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就难以取得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产品质量的好坏需要一个标准来衡量,使其在满足相关法规标准和顾客需求的前提下,也能够最大程度降低产品的成本,而标准化的实施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持久的经济效益。

1.2 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产品的产出量,劳动生产率越高,则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标准化在企业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均起到重要作用,可最大程度地调动劳动资源,降低冗余劳动带来的浪费,具体体现在:第一,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产品设计,有利于降低设计成本,并为日后的产品生产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二,标准化有利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使用,实现产品的批量化生产以及设备的模块化,为高效率的生产提供前提条件;第三,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使得劳动者定岗更加分明,有利于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1.3 消除对外贸易技术壁垒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出口的产品经常遭受国外技术壁垒,也就是增加产品的技术标准等指标来限制我国产品出口,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标准化工作,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引入国际化的标准,能够提高我们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增加贸易额的目的。

1.4 促进管理科学化和产品创新

管理和创新都是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科学的管理和有益的创新对企业的产品起到增值的作用,而标准化可以指导管理,使管理更加正规、系统和科学。在表面上看来,产品的创新与标准化是相矛盾的,但其实不然,标准化为产品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基础,而产品的创新成果也会不断纳入到标准里,使标准不断丰富和进步,可见标准化和创新二者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1.5 促进产品规格体系化

产品结构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标准化的产品品种规格有利于促进产品结构的简化,剔除落后的品种,促进同一规格产品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另外企业可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以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实现标准化批量生产的同时,可大幅度降低产品生产周期,因此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2 标准化的社会效益分析

2.1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耗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也因此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世界各国分别制定了大量的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标准,一方面使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限定在可允许的范围内,保证人体的健康和环境的承受力,促进清洁生产;另一方面有利于节约一次能源的使用量,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2 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和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有了标准化工作,可使产品更安全,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生产和使用产品的过程对环境更加友好,对人体健康有利,另外,以保护消费者为目的的标准制定后可使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一线生产人员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有利于提高其自身的素质,从而给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2.3 有利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标准的制定、发行和不断修订的过程是随着当前科技发展水平而动态变化的,标准的制定既是反映当前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为科技水平的提高服务,同时也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使标准得以顺利实施,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促进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环。

3提高标准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策略

3.1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具体规划

要使标准化工作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当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标准化实施的具体规划,目前国际上经济较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欧盟均制定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标准化战略规划,而随着与国际的接轨,我国也提出了相关技术标准的战略目标,但作为起步较晚的国家,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较为落后,应当在充分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标准化实施规划,缩短与国际上的差距。

3.2标准的科学制定和不断修订

标准的制定涵盖面要尽可能广,保证标准的可行性,同时也要保证标准的质量,应当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以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同时,标准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不断修订,使其与当前的社会和科技水平相适应。

3.3建立健全标准化效果的反馈机制

标准化工作效果的好坏主要反映在标准的执行情况,为使标准能够最大程度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应当建立健全标准化效果的反馈机制,采取跟踪、定期审核等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对标准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科学评价,以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结果的形式反映出来,作为下一步标准修订工作的参考。

结语

综上所述,标准化工作可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当前我国标准化工作的进行还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吸收先进的经验,少走弯路,制定可行的策略,以使标准化工作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第3篇:经济社会效益范文

关键词:空港 机场 经济

论文正文:

社会空港经济效益

一、空港经济发展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空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型升级的有效载体和助推器。空港经济是指依托机场(尤其是国际性、枢纽型大机场),利用航空港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资源,发展具有航空指向性的产业集群(航空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促进和带动机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目前国内城市规划和发展空港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北京、上海(浦东)、广州、深圳、成都、南京等地已着手规划发展空港经济区。浙江省、杭州市政府现已将规划发展杭州的空港经济课题摆上了议事日程。以空港为核心,科学、合理、及时地规划空港经济功能区,突出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的重点、特色,增强区域投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开放和辐射效应,从而使空港及周边区域成为投资热点,使空港经济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本文试从空港经济产生的效应、空港经济发展的核心业务、加快空港经济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空港经济产生的效应

(一)空港经济将有利于实现空港与周边区域的良性互动

随着空港枢纽功能的不断完善,机场、航空公司等相关航空产业的壮大发展。一些航空企业也愿意在机场外布局,机场内布局一些跟航空运输关联密切的企业,空港经济将有效引导航空产业链从机场内逐渐向机场外延,在空港经济区内实现空港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形成一个从机场通向城市主城区的临空产业走廊。

(二)空港经济将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的高级化演进

不断延伸的航空产业链条,与区域产业链条的相关性打通、对接后,能够带动区域产业向高级化进行演进。空港经济将引导区域产业升级,在空港经济区内合理布局高端、高效、高辐射三高产业,注重发挥空港优势,发展高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

(三)空港经济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在距杭州主城区30公里内、萧山主城区15公里的机场周边,规划一定范围的空港经济功能区域,将适应城市空间布局从单中心封闭式空间发展模式向多中心、均衡式的发展模式的转移,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四)空港经济将有利于建立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平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更多跨国的企业谋求在中国的布局发展,依托机场这一航空枢纽,能够直接与国际上的大城市相连,空港经济区将逐步发展成为全球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环节。空港经济区作为发展平台将更好地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五)空港经济将有利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就业

空港经济区所处的位置是城乡结合部,更多体现乡村的特点,农业人口相对多。在空港经济区内,机场、航空公司等航空企业,以及临空产业的相关企业,将提供很多劳动密集型的岗位,有利于解决机场周边区域内的就业问题。

三、杭州机场大型航空枢纽发展现状

(一)杭州机场的基本情况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是国内干线机场、国际定期航班机场和对外开放的一类航空口岸。2000年12月30日,机场建成通航运营。机场一期工程占地7260余亩,总批准概算26.4亿元人民币,实际完成投资19亿元人民币。一期工程按满足波音747-400型飞机起降及预测2005年旅客吞吐量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1万吨的使用要求建设。飞行区技术等级为4E级,建有一条长3600米宽45米的跑道。客机坪面积32.7万平方米,共设30个停机位(其中12座登机桥、18个远机位);货机坪面积5.2万平方米,共设4个波音747-400型飞机停机位。候机楼按高峰小时旅客3600人次的使用要求设计建设,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国际联检厅面积9500平方米,地下停车场2.2万平方米)。机场货站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仓库面积约4万平方米)。

目前机场共有26家国内外航空公司投放运力,每周达2400多个航班,已与国内外60多个城市定期通航,各类航线190多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航线网络。2007年,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达到117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9.6万吨,航班起降架次11.5万架次,分别同比增长18.3%、5.5%和13.8%。旅客、货邮吞吐量均位于全国民航机场第8位,在活动地区仅次于上海的浦东、虹桥机场,已跻身世界大型繁忙机场行列。

2006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与香港国际机场签定了合资合作协议,成为内地第一家与香港机场全面合作的机场。通过引入香港机场这样的世界级战略投资者,实现了双方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香港机场先进运营管理经验的引进以及经港飞等航线产品的开发,为杭州航空口岸提升管理水平,沟通与香港自由贸易港的直接联系通道,进一步延伸杭州空港航空运输国际航线,参与国际客货运,融入全球航空航线网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借助香港机场成熟的货运航线运营经验和国际化合作平台,杭州空港有望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具发展潜能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之一。

(二)机场近、远期发展规划

机场二期工程于2007年11月8日正式开工,以2015年为近期目标年。二期工程项目主要是新建3400米60米的第二跑道(用地预留3600米的空间)和相应联络道;站坪56.7万平方米,新增机位67个;新建19.6万平方米航站楼(其中国际航站楼9.6万平方米),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二期工程总投资预计100亿元,工程直接用地为7707亩,整个工程预计于2011年底前后完成。2015年预计旅客吞吐量将达256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航班起降量26万架次,通航城市增加至85个,其中国际及地区定期通航城市增至25个,开通航线超过180条。机场远期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将在现跑道和第二跑道侧面400米再建两条E类近距离跑道。预测2035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航班起降量50万架次,通航城市国内超过120个,国际及地区超过100个。

(三)空港经济发展的核心业务

机场是空港经济发展的基础,机场的功能以及机场的辐射范围决定了空港经济的影响范围,机场的客货运量直接影响空港经济的总量和增长速度,机场的发展规划、定位与空港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每年100万人次航空旅客运输量可以生产1.3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和2500个就业岗位。每新增10万吨货物,将创造800个工作岗位。以杭州机场为例,随着运输生产的发展,杭州机场吸引了多家企业、商户进驻与发展,据统计,目前机场内有各类企业60多家,直接雇员超过7000人,场内企业2007年上缴税收达2.28亿元。根据盖安德咨询公司为杭州机场做的《机场经济影响分析》显示:每新增一个国际航班(200座飞机、每天一班),客座率70%(航班上国际旅客占60%,国内旅客40%),这样一个航班可创造30个工作机会,能为GDP贡献1.12亿元(考虑直接和间接影响)。而杭州机场到2015年,预计能够为当地经济年贡献700亿元(考虑直接和间接影响),预计占浙江GDP的2%。

四、加快空港经济建设发展的措施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以航空城为核心,规划布局临空产业,打造空港经济圈,从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力。在空港经济圈的建设中,可重点考虑一下几项工作:

1.做强做大机场核心业务,是空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保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更好地促进空港经济的发展:全力推进机场二期建设,解决机场保障能力不足矛盾、以二期扩建为契机,实现机场向航空城转变、大力引进和发展基地航空公司、进一步发挥驻场国际货运巨头的作用、加大国际航线的拓展力度。

2.空港经济圈建设的主体是地方各级政府,机场航空枢纽建设的主体主要是机场,地方政府和机场成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统筹解决空港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3.及早规划建设杭州空港经济圈。按浙江现代服务业的新高地、环杭州湾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节点的定位,以萧山区一港四区(杭州空港、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江东工业园区、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钱江世纪城、湘湖旅游度假区)和滨江区(高新区)建设为平台,在以航空城为核心,机场至二桥、三桥公路沿线为轴心,规划建设航空产品制造、物流仓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居住等功能区块,以及相应的交通等配套设施。同时空港经济圈的建设要和机场二期扩建紧密结合起来,要做好临空产业功能分区,空港经济圈规划等与机场二期、远期规划的相衔接,各园区与机场地面交通的衔接,物流信息平台的衔接。

4.尽早研究制定空港经济扶持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对物流企业和航空类企业(航空公司设立基地),地方和机场可联合提供优惠,形成合力,吸引其入驻。目前在杭州机场运营的一级货运公司(近50家,其中过半数在机场内租赁场地)可考虑作为招商引资的初期对象。

第4篇:经济社会效益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新经济形势

图书馆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对社会公众的意识和文化要进行引导和引领,还要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实现既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当今社会中,图书馆的效益氛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种,前者指的是在投入—产出的视角下,通过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一产出视域社会经济的增长进行比较的结果;后者指的是图书馆要对其人力、物力与财力进行综合的权衡,从全局的角度对其资源高效的应用,并以此为基础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也就是说,通过资源的投入为图书馆换来资金支持的行为便是其经济行为,而通过图书馆的运行产生的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效果被看做是社会效益。两者之间的不同只要表现在前者为既定的、眼前的、明确的,后者是具体的、长远的、潜在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图书馆具有了明显的双重身份特征,不但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的追求其经济效益,还要从现代社会的整体性观念出发,为社会最大限度的提供服务,实现其社会效益。因此,作为一种能够同时创造多种效益和价值的社会组织,图书馆的活动是典型的价值劳动,尤其在新形势下,提高图书馆的效益,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图书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形势下的图书馆来说,其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个是图书馆通过经济化运行获得的资金或者收入,一个是图书馆通过对知识的搜集和整理,最终获得了某项有价值的信息,当这些信息得到实际应用之后,就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讲,图书馆自身的收入使其经济效益的主要体现方式,当然也是其正常的社会效益,前者包含在后者之中。实际上,对新形势下的图书馆来说,其资源和知识要为社会所利用,就需要找到和经济建设的契合点,唯有如此,才能提升图书馆的经济效益,继而提升其社会效益。此外,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其他部门的经济效益存在显著的差别,这种效益只有通过服务社会的方式才能实现,从这个角度讲,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包含于社会效益的范围之中。(2)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会产生引导与启发的作用。由于图书馆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要多方位的服务于读者,要不断扩大社会服务面,可以举办不同形式的社会公益行动,不断加强图书馆的社会教育与文化传播作用,通过图书馆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与高端的信息网络技术资源优势,不断提升智力投入,增强开发力度,进而实现更广泛与更显著的社会效益,最终让图书馆获得社会的认同与支持,同时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使得图书馆在公众面前建立良好的形象,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3)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在新形势下,图书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构建其经济效益体系,通过经济收入的增长缓解其资金的困境,并以此为基础解决图书馆其他方面的瓶颈。同时,图书馆往往要开发更多的可以创造丰厚物质条件的方法,为图书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创造条件。只有获得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持,图书馆才能不断的扩展自身的采购规模也业务范围,提高所需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也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图书馆的信息含量和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

二、图书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关系的建立

(1)以社会效益的构建为基础。因为对图书馆的社会地位的界定,不管在什么时候,图书馆的公益性不会改变,因此只要图书馆性质不发生变化,一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出现矛盾时,必然会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部分图书馆仅仅从经济效益出发,仅仅为了实现经济效益,进而忽视了图书馆的社会效益的作用,让图书馆不完全是图书馆,而且又不是公司形式。部分图书馆往往会缺少应有的文化氛围,这些图书馆的馆领导在进行决策过程中,完全没有从社会效益角度思考。这样最终必然会使得图书馆面目全非。(2)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为准则。一直以来,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图书馆的图书信息工作通常仅单纯强调社会效益,往往会忽视其经济效益,图书馆的经费完全靠国家划拨,图书馆无偿提供所有服务,最终使得图书信息工作通常会存在很大的惰性,往往会缺乏自我发展的压力与动力。这些和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不相称的。以往的仅仅注重收藏的观念,在当前已发生改变,图书馆开始逐渐开发与利用文献,这致使文献被大量应用,而且也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图书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策略解析

(1)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读者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良好的服务质量与仅仅是对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的借与还,读者还需要图书馆能够为他们创造的高效与优质的资源利用的外部环境与氛围,由此可见,图书馆必须要在改善读者服务水平、服务行为、服务氛围以及服务效率等方面不断加强,这样图书馆可以为读者创造多元化的图书馆服务,同时可以积极满足读者需求。(2)通过馆员与投资实现图书馆的增效。所谓图书馆的馆员增效就是指通过增强图书馆馆员自身的素质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益、投资效益以及管理效益活动。图书馆馆员一定要进行心理调整,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只有这样图书馆馆员才会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益。而具体的投资增效涵盖图书馆协调采购、图书馆的馆际互借、图书馆的联合编目以及电子文献增效等层面。图书馆的网络系统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进行联合编目,网上各个图书馆能够充分利用中央书目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与完成自身的编目工作,通过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各馆重复编目所必须的人力、物力以及经费,同时可以缩短相应的编目时间,让新文献能够尽早在读者中进行传播同时发挥功能。(3)通过资源配置降低服务成本。图书馆为了实现生存与不断发展,怎样完成资源共享与减少成本投入就成了图书馆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此,就要求图书馆一定要建立高效的知识流动通道,不断强化知识信息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不断增强图书馆知识信息的流动效率。当前,在网络技术非常发达的前提下,如果图书馆能够提供的咨询工具越多,那么图书馆相应的咨询服务能力也就越高。如今,我国国内部分大型的公共图书馆多数开始运用信息手段设立了相关的网络咨询平台,图书馆工作人员通常在一个工作日之内就能够回复用户的提问。

随着我们进入网络化时代,使得图书馆不得不面对着知识与信息服务领域的不断竞争,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提升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效益的办法,通过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在我国,图书馆界一般会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看做评价图书馆价值的标准。图书馆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图书馆信息的完整性、高效性、科学教育性以及用户满意度等方面;而图书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往往是潜在的、不及时的、不精确的,通常主要体现在对科学进步所发挥的功能。

参 考 文 献

[1]钟楚玲.对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12):208~209

第5篇:经济社会效益范文

关键词:医院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引言

在社会主义制度指引下,医院作为公共生活中的健康保障体系,承担了维护国家公民健康的责任,体现在医院的审计工作中,就是社会效益。而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医院不仅要对公民的健康负责,也要为自身的发展负责,以保证医院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供给符合民众医疗需求,因此医院的经济效益实现也十分重要。如能在医院经济审计过程中分别建立两个审计指标体系,那么就能够区分出医院经济和效益实现的程度,有利于医院的发展。

1. 建立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的原则

1.1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原则

“医院看病贵”成为目前民众对医院的主要认知,如果医院要达成社会效益,真正发挥医疗的公益性价值,切实履行医院的社会健康维护责任,就必须对医院的“看病费”进行合理的安排,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医院要达成社会效益,就必须对医院各种设备进行投资,一旦投资就需要花钱,即使医院有一定的财政补助收入,但不够医院发展所用,因此,在评价医院效益时,必须还注意经济效益的实现。

1.2 科学合理性原则

可以用于评价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指标有许多种,不同的评价角度,所选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对于财务审计工作来讲,如果拿医疗服务质量水平作为标准进行评价,对审计工作来说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医院审计工作对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的选择,应该是与审计工作的性质相符合的,即从医院财务统计方面显现。

1.3 指标量化可观测原则

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指标应该是量化的,可观测的,即指标的选择有基本的起点,有评价效益增长或降低的尺度标准(以某一数值或一定的数值范围为准),这个数值不受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的影响,能够客观反映出医院的各项效益状态,能够让医院负责人和民众对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直接、清晰的印象。

2. 医院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2.1 医院收入增长指标

医院收入不仅包括医院的各种医疗费用收入,还包括医院的医疗款用于购买医疗器械再获得收入的那一部分。由于医院日常工作由三大部分组成:门诊治病、手术住院治疗和医学科研成果,因此,单纯的收入指标不能现实医院的全部经济效益,则应该从医院资产增长和资产使用方面进行指标建立并加以观察。

医院的总资产增长率是医院收入增长的第一项指标,在审计工作中以每个统计周期的医院总资产比率为标准,即:医院总资产增长率=(本期医院总资产―前一统计周期医院总资产)/本期医院总资产(单位为%)。在审计工作中,就是将每期的医院总资产进行清查,然后再计算。只要这个比率一直是正数,那么就证明医院是不断在增收的。

医院的固定资产增长率能够反映医院的医疗实力增长情况,在审计工作中以每个统计周期的医院固定资产比率为标准,即:医院固定资产增长率=(本期医院固定资产―前一统计周期医院固定资产)/本期医院固定资产(单位为%)。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将医院的固定资产,即各种医疗设备等进行清点,计算固定资产增长率,只要这个比率一直是正数,医院的医疗设备水平就是不断提高的。

2.2 医院支出结余指标

医院除了收入之外,还有支出项目,包括各项管理费用支出、医疗器械设备支出和药品支出等。医院支出主要显示医院流动资产使用的状态,计算医院支出结余,也能够显示医院的经济效益,即:没花掉的钱,就是赚的。

医院管理费用支出结余率能够显示出医院在管理方面的科学性和计划性,在审计工作中以每个统计周期的医院管理费用支出结余比率为标准,即:医院管理费用支出结余率=(前一统计周期医院管理费用支出―本期医院管理费用支出)/本期医院管理费用支出(单位为%)。只要这个比率是正数,就代表医院管理费用一直处于结余的状态,如果医院各项服务质量不变,就证明医院的管理十分科学合理。

医疗器械设备支出是医院支出的重要部分,这部分的支出能够显示出医院的医疗硬件水平提高的程度,但并不是说医疗设备支出的越多,医院的医疗水平就越高,这项支出必须与医院的流动资产相符合,并且体现出设备的更新换代情况。具体的计算方式是:医院设备支出结余率=(前一统计周期医院设备支出―本期医院设备支出)/本期医院设备支出(单位为%),结合医院固定资产增长率进行比较。

2.3 职工收入增长指标

医院职工结构有基本的三种:医生、护工和医院内外勤职工。医院的职工收入增长能够体现医院的经济效益达成的情况,在医院总资产增长、结余增加的情况下,职工收入有所增长,就显示出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的增长,也是医院社会效益实现的一部分。

医院职工收入增长指标以职工平均收入增长率为准,职工收入增长率=(本统计周期职工收入―前一统计周期职工收入)/本统计周期职工收入(单位为%)。即使有些医院职工收入是固定的,但仍能够从医生和护工的个人绩效工资增长方面看出医院职工收入增长的情况。

3. 医院社会效益指标体系

医院以为民众提供健康保障为经营的最终目的,社会效益体现在病人对医疗的评价上。很多人都认为医院看病难,主要是由于医院看病花销大引起的。那么,医院收费水平就能够体现出病人医疗费花销的状况,在审计工作中,社会效益应该以医院各项收费水平为指标。

3.1门诊收费水平

门诊收费包括门诊医疗药品费和门诊挂号费两方面。计算医院门诊收费水平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本院门诊收费收入增长率,即(本统计周期医院门诊收入―前一统计周期医院门诊收入)/本统计周期医院门诊收入,如果这个比率一直保持正数,就证明医院接受的门诊病人没有减少,即民众收入能够负担起医院门诊的收费;第二种是本院门诊收费水平与地区医院平均门诊收费水平的比较,如果本院门诊收费的医疗药品费和挂号费与地区平均收费相差无几,那么本院门诊收费水平就是正常的。

3.2 住院收费水平

住院收费包括病床医药费和出院病人医药费两方面。医院住院收费水平和门诊收费水平的计算方式相仿,但是,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加入医院支出结余进行具体的比较。如果住院收费增长率和出院病人医药费增长率之和小于医院支出结余率,就证明医院为民众提供的医疗设备和住院服务比民众的花销小,也就说明,医院并没有以盘剥民众住院费用为主要经营目标,而是切实履行了医院的社会责任。

3.3 民众就医的药费花销水平

民众就医的药费花销和前两项收费水平的计算方式基本相同。医院的药费收入与医院流动资产收入相关,因为医院的流动资产大多数是用于药品流通方面的。如果医院药费收入率比医院的流动资产增长率高,则证明医院的流动资产中有较多的财力用于为民众提供药品,体现了医院经营的公益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医院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标准,在建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评价体系时,应注意经济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并选择科学、客观、可观测的指标进行评价。医院的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由医院收入和支出的比率构成。社会效益指标体系则体现在医院收费水平上面。通过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从医院审计工作方面对医院的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孔凡双.评价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指标体系[J].中国卫生经济,1986(11):89-90.

[2]杨 蓓.管理信息是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因素[J].中国卫生经济,1996(04):84-85.

[3]于 爽.医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于评价方法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4年6月:12-16.

第6篇:经济社会效益范文

众所周知,投资项目预算资金的节约在某种程度上将影响项目规模和功能定位,如在社区内所设置的休闲健身器材,在资金节约的情况下将明显降低器材的种类和使用价值。因此,如何在二元效益下建立起权衡措施,以及在涵盖二元效益的基础上来指导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则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关系的认识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经济效益构成社会效益实现的载体

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如何有步骤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成为了地方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议题。从安居乐业的角度来看,首先需要培育出适合城镇居民“安居”的环境,因此就需要发挥政府公权力的职能来完善公共便民设施,其中较为重要的便是健身器材的配置。若要实现这一目的,则依赖于财政预算拨款或者说动用基金,但无论怎样唯有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强化了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社会效益才能被现实的体现出来。

(二)社会效益成为经济效益提升的归宿

考察处于多元目标函数下的政府公权力实施边界可知,政府在实施固定资产投资时的愿景主要导向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以及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由此可见,社会效益便成为了经济效益提升的归宿。事实证明,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前的论证工作和招投标工作与否,都将直接关系到二者辩证关系的实现与否。

二、认识引导下的项目投资合理化分析

在上述认识引导下,项目投资合理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项目投资目的分析

本文围绕着政府所实施的固定资产投资而展开论述的,这也就意味着关于项目投资的目的也应基于政府的职能。为了减少政府决策层的有限理性,在项目投资目的的定位上应建立起排序模式,即应将不同的目标元素按急迫性进行排序,排在最前面的显示越紧迫。从而,这就使得在固定资产规模和功能决策上,实现理性思维。

(二)项目投资手段分析

项目投资若要权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则需要有效完成投资前的论证、资金预算、招投标,以及投资后的使用监管工作。具体来说,论证阶段主要结合目的来完成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此时便需要与资金预算相挂钩;招投标则成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之所以强调投资后的监管工作在于,通过使用监管不仅可有效发挥固定资产的社会效益,还将延长该资产的使用寿命。

(三)项目投资结果分析

在权责对等原则下,对项目投资结果(绩效)的分析将有助于评价投资的价值,以及对责任人的工作进行业绩考核。另外,建立事后评价机制还应形成一种约束机制,来管控投资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便为下文的固定资产投资模式的构建提供了路径指向。

三、分析基础上的固定资产投资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础上,固定资产投资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一)深化对二元效益关系的认识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所实施的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也将日益频繁。为了优化政府资源的配置,需要深化对二元效益关系的认识。从现阶段所反馈的信息来看,或许应增强对经济效益的内涵理解,以及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的手段解构。

(二)厘清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目的

政府所要实施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部分属于城镇居民的安居工程,另一部分则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对于后者来说,如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因此,为了使固定资产在投资后能有效发挥它的功能,首先就需要厘清它的投资目的。以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中的固定资产为例,它所要承担的功能、需要解决怎么的问题、应适应怎样的自然环境等,这些都成为了厘清投资目的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完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流程

不难理解,在厘清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目的后,实则就明确了该项目的社会效益问题,此时的完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流程则是关系到经济效益实现与否。梳理现有文献所阐发的措施,可以通过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和完善招投标制度,来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的控制。另外,还应强化审计工作来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

(四)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绩效评价

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绩效的评价,主要在于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而其中的难点是对社会效益实现与否的评价。为此,可以采取曲线路径来进行评价,如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等形式,来获知受益人的态度,从中进行评价。

以上四个方面便构成了笔者对本文主题的讨论,不难发现,本文所构建的措施仍适用于其它类型组织的固定资产投资活动。

四、今后工作中还应重视的问题

在本文的最后,再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进行问题的拓展: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设计

尽管,目前各单位都是统一对固定资产进行招标采购;并按部门、层级进行派发。但在制度的设计上,仍然能够对此进行有效监管。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开展:(1)明确单位固定资产统一归口为国资部门委托管理。(2)明确每个层级的一把手负责监管本部门固定资产的使用,并对直接上级负责。(3)权利与义务对等。(4)在薪酬分配体系的安排上,应向各部门、各层级固定资产一线管理人员倾斜。

(二)动态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

动态管理模式的开展,其目的主要在于对单位现有固定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的运作。这种模式根据不同单位类型,则有不同的实施方式。以高校为例: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将部分教室与实训室向社会劳务机构租赁,以配合区域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在租赁过程中,单位应配专人对本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进行监管。通过这种模式,就实现了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同时,单位在未来对固定资产进行购置管理时,应充分考虑该项固定资产的专用性水平。必要时,可以采取以租赁或以整合社会资源为主。

五、小结

本文通过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关系的认识,以及对项目投资合理化的分析,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模式可从:深化对二元效益关系的认识、厘清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目的、完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流程,以及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绩效评价等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参考文献:

[1]郭杰.加强建设项目管理搞好建设项目竣工综合验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10).

[2]李建虹.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思考[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0(2).

[3]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失控原因分析[J].中国审计:特区版,2009(1).

作者简介:黄永红(1970-),女,广东博罗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工程咨询。

第7篇:经济社会效益范文

关键词:公路经济;社会效益;效益制度;隐患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提高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意义

1.提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意义分析

首先,有利于其建设原料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建筑行业和机械行业的进步与革新;其次,有利于高速公路网的日趋形成和逐步完善,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得到基本的解除,对市场分布格局和投资环境有着很好的改善作用,促进市场的完善,吸引了更多的外商投资者,从而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和改革的进程;再次,有利于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带动周边经济及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进而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

2.提高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意义分析

第一,促进了高速公路产业的升级,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完善交通运输结构,形成多样、高水平的运输方式,促进运输领域的拓展和运输结构的完善。第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形成了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对于高速公路自身的纵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和现代物流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完善制度管理体系建设,为安全产出做好制度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改革推进,高速公路服务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与高速公路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其秩序化管理起步和发展较慢,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速公路在各项运营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空缺。当前,虽然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服务单位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制定了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办法,但这些秩序化的法规对于高速公路管理工作人员的权利和职责未能作出清晰的划分和规定,因此,许多时候这些制度和法规就形同虚设,只有充分的完善基础规章制度建立,细化权责管理,才能构建起一套秩序化、高效化、经济化和法治化的服务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防止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在高速公路的服务中也才能更好地体现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包庇、奖罚分明,公平合理,切实提高高速公路管理的服务效率,提升其在社会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建立相关管理制度

由于公路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其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更是不可缺少。要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必须每一项工作都应当依据相应的规章和管理措施来进行具体的规范。高速公路的制定与之运行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对其运行的科学性、严密性和权威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而使得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充满活力,能够规范运行并顺利实施,最终实现其收费还贷及创造最大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根据公路的运营情况,要严格按照其制定的规章行事,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奖罚分明,一视同仁的态度。加强高速公路管理制度的完善,做到数据化和规范化。此外,还应加强高速公路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营运管理的顺畅落实,杜绝四方车辆等贪污作弊行为的出现。

四、加强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减少安全隐患

高速公路行业是服务行业,因此,首先要对其提供的最基础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升级换代。高速公路管理企业要定期对道路进行科学养护,针对道路路面出现的损坏情况进行及时的维修和养护管理,对桥梁的通道实施必要的清疏管理,对损坏的安全设施及时予以更换及清洁,并对高速公路沿线带进行多功能的绿化养护等。这样就在源头上遏制了因为道路质量问题造成的安全隐患,此外,还需要对道路情况进行监控管理,从而有效降低道路及公共设施的损坏率,延长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和节约维修成本。对于高速公路的使用者来说,也实现了很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的减少了高速公路的事故发生率,并使其在舒适的使用中获得了精神层面的满足。从这个层面来说,加强对高速公路的科学养护管理,有利于提升高速公路健康服务的完整性,并最终在低成本的养护管理中促进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

五、强化不停车收费理念,促进“畅通工程”的全面构建

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高速公路实行的都是“停车收费”的管理模式,这种方式对于车流量较大的路段来说,极易造成堵车的情况,倘若排队等待收费的车辆队伍过长,还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交通事故,这就给高速公路的管理和服务造成了巨大的不便和麻烦,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维持这一现状,大大的加重了管理成本,未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与管理。为了实现高速公路的最大化资源配置,可以采用ETC架构电子车道的检测技术,通过对运行车辆里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测量将车辆数据信息上传至管理中心,并通过与电子银行的互通交易完成自动收费的全过程处理,这样就在总体上对收费进行了统一的控制,减少了收费站堵车的现象,更降低了收费的成本投入,客观上促进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可以引入智能交通(ITS),实现公众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城市智能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监控系统、应急管理系统、车辆控制安全系统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等一体化管理。

六、规范高速公路沿线副业发展,提高其社会影响宣传力

高速公路的建设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建设,其周围沿线必然涉及到商业发展,但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各大服务区的运营服务存在很大问题,管理较差,群众满意度较低,时常引发打架斗殴事件,无形之中增加了很多不安全和不安定因素,影响着高速公路的和谐运营。因此,为了切实加强和提高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运营中的管理效益,应强化沿线副业的管理,做好品牌形象建设,拓宽服务职能,增设医护服务、网络服务、通信服务、娱乐服务等多重经济增长点,在降低服务价格的同时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并强化群众的满意度、舒适度。

七、增强服务意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高速公路企业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得到可持续和谐发展,就必须树立其主打服务意识,要“用心”“细心”,“贴心”,做到服从和服务与经济社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高速公路交通应急抢险、高速公路保畅通、对口援助及“双到”扶贫等一系列行动中,尽职尽责,展现了国有企业政令畅通,执行力强,敢担责任的良好形象。通过这些举措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无形中提升了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第8篇:经济社会效益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社会效益;策略;分析

当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快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创造了基础条件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速公路发展至今已近成为国际上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高速公路是一种新型的收费还贷服务性行业,保证高速公路的快捷、安全、通畅、舒适,利于体对使用者优质服务的提供,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这亦是高速公路实施运营管理的最终目标。高速公路这一目标的实现应依赖于高速公路对其自身“高速”性能的挖掘,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提高整体的效率,加强高速公路自身的运营管理,通过经济效益增长点的挖掘,来最终实现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一、提高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意义

高速公路的效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在这二者之间,经济效益的地位要更强一些,从经济方面对高速公路有全面整体的了解,深入把握其句法的效益要点,从而为未来高速公路的建设提供依据,以推动器不断的发展。

(一)提高高速公路经济的意义分析

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缓解紧张的交通运输状况,在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也使得运输的结构和法师发生了转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其建设原料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建筑行业和机械行业的进步与革新,大大增加了就业需求;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高速公路网的日趋形成和逐步完善,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对于社会经济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得到基本上的解除,对于我国当前的市场分布格局和投资环境有着很好的改善作用,促进了我国市场的完善,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者,从而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和改革的进程;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进而带动周边经济及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进而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

(二)提高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意义分析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促进了高速公路产业的升级,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了完善交通运输结构,形成多样、高水平的运输法师,促进运输领域的拓展和运输结构的完善;其次,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形成了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对于高速公路自身的纵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对于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和现代物流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提升加快了其一体化运输的进程,形成了香型的运输互动局面,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外出的机动性和选择性。

二、提高高速公路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策略分析

(一)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

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高速公路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其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更是不可缺少。任何一项工作的实施都应当依据相应的规章和管理措施来进行具体的规范,从而保证其能够顺利的开展。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是一种新兴的行业,制定与之运行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对其运行的科学性、严密性和权威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而使得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充满活力、规范运行及顺利实施,以最终实现其收费还贷和创造最大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结合高速公路的实际营运情况,其管理规章的制定应有准绳和依据,并严格按照其制定的规章行事,尽可能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奖罚分明,一视同仁。加强高速公路管理制度的完善,做到数据化和规范化。此外,还应加强高速公路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营运管理的顺畅落实,杜绝四方车辆等贪污作弊行为的出现。从免费率的控制、车辆通行费实证率的提高等方式从根本上实现高速公路收入的增加。

(二)从营运管理成本着手,实现增效

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可以从营运管理的成本入手,通过挖潜增效、精简机构等形式来降低其成本。在实际的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中,运用合理的人力资源,开源节流,开发潜能,并尽可能选用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这些要点的实施对于高速公路营运管理成本的降低进而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高速公路企业中机构的简化,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避免工作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出现。第二,对于人员的精选,应注重对多方面人才的使用,使工作人员能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技能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从而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为本单位作出更大的贡献。人员的精选和机构的精简从不同程度上对高速公路企业的经济起到了很好的缓和作用,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从服务入手,提高经济效益

优质的服务质量,往往能带来好的服务形象,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高速公路的服务不仅仅是为了人们出行的方便,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要求。因而,当前营运管理的服务质量是否优良,直接关系着交通行业的整个形象。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应当对乘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创造出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环境,以在广大的服务人群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从而实现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管理部门应进行各项文明工程的开展,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做到服务的标准化和服务内容的详细化,且做到奖罚得体。在服务行业中,常常一次的差服务就会给服务受众带来持续差的影响,这种概念是需要很长时间来消除的,甚至会形成连锁的效应。真正做到时时刻刻的高质量服务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提高是一个过程,只有循序渐进中逐渐做到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

(四)从通行效率着手,提效节支

当前,高速公路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相比于以往的的高速公路投入了更多的内容。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一种联网收费的方式已经成为高速公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联网收费,指的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达到管理水平提升、运营管理现代化和交通通畅安全的目的。这种方式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缩减收费站的数量,对收费行为加以规范,且一些贪污作弊的漏洞得到了很好的完善,成本降低的同时,人流和物流效率都得到了提升。人们的出行方便了,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进一步提高啦。在实际的联网收费当中,应遵循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结算、统一发卡的原则,对一些收费站进行撤销,来降低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成本。

第9篇:经济社会效益范文

【关键词】社会责任;经济效益;经营业绩

一、引言

“非法疫苗事件”的曝光,药品安全再一次被推至风口浪尖。的确,按照常理来说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必然要带来社会道义成本的增加,这对于企业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来说似乎是一种反向的冲击。但事实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恰恰引领了一条追求正当经济效益的道路,获得了双赢的结果。最近几年,“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健康安全”反复地撞击社会神经,考验人性的美丑,也将社会引向了一个积极思考的层面,不断提醒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同时,要学会担负社会责任。

二、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是基于商业运作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想法,指企业在创造力人、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以及对环境、消费者和社会的贡献。早在1970年,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就之处企业必须承担社会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项长久的建设线项目,永不过时。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其自身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带动相关利益者整个供应链的经济增长,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经济效益是一个企业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以最小的耗损模式获取最大收益,真真正正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有关于如何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学者们也是有所研究。刘晔(2014)【1】的研究表明,社会责任对于经济效益在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发展长期战略需要两个方面,均具有促进和保障的作用。雷杰、李蕾蕾(2008)【2】等人认为,企业想要长久发展,必须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全面协调两者之间甚至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侯振新(2008)【3】研究发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实现并不存在矛盾关系,反而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就应该采取措施来鼓励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张兆国(2014)【4】等人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信号传递机制、交易实现机制的同时,也是一种价值创造机制。

三、案例背景

2016年3月,一起涉案金额高达5.7亿元的“山东非法疫苗事件”被曝出,并开始在网络中进行疯狂传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随后,相关部门立马展开深入调查。调查发现实际上整个疫苗事件的买卖线索环节共涉及24个省份将近80个县市。涉嫌虚构疫苗销售渠道的药品批发企业共9家,其中最引人注目当属由上市公司沃森生物作为控股股东的新三板挂牌公司———山东实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受到本次疫苗事件这一“黑天鹅”事件的强烈冲击以及整个事件的不断发酵,沃森生物于3月22日上午宣布紧急停牌,并在停牌公告中说明,实杰生物正在积极配合调查,公司也会及时履行信息的披露义务。

四、案例分析

疫苗的最初价值原本是为了帮助孩子提高免疫力,抵抗传染疾病等。其存在的特殊性要求生产供应商不得不保证百分之百的尽力安全。若有差池,牵扯到的是一大批青少年儿童的生存成长,甚至可以升华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层面。

(一)企业社会责任

1.经济责任经济责任本身是以金钱为标的物,由此来判定责任人在经济范围应该履行的责任和承担的损失。在企业的实例中,经济责任的内容通常会以“经营目标的实现”、“推动经济效益发展”、“内部控制监管有效”等方面来呈现。而本次疫苗事件的发生,不但导致沃森生物紧急停牌,还有专家提到企业内控失灵、经济收益明显受创等问题。2.安全责任疫苗事件的发生,使得我国药品行业的安全危机再次袭来。回归事件本身,所贩卖的疫苗虽然是通过正规厂家生产,但是流通环节中,对于疫苗的储存和运输环境的忽略,导致在该过程中的疫苗依然存在变质风险。毕竟,疫苗的特殊性同时意味着它不仅仅只存在生产环节的安全责任,事实上流通环节也是一个风险点所在。

(二)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情况

该次事件的发生对于沃森生物,可以说是一次经济效益的重创。不但是旗下实杰生物被相关部门撤销GSP证书的问题,沃森生物股票停牌以及经营业绩也是依然处于亏损状态。从沃森生物2016年度一季报可以明显看出,公司在该报告期内虽然实现了约2.11亿元的营业总收入,甚至相比上年同期增长22.47%,但受到疫苗事件的影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虽然同比增长了12.86%,但其亏损依然高达4205.41万元。同时,在季报中也提到,有关于实杰生物和圣泰(莆田)药业均被撤销和收回GSP证书的事实,并拟进一步采取行政处罚。另外,根据对沃森生物2015年业绩快报修正公告的解读,受疫苗事件影响,沃森生物2015年度业绩在经由会计师事务所审核后,虽然营业收入方面依然以10.06亿元同比增长39.92%,但营业利润却从-3.90亿调整至--8.98亿,同比减幅高达800.81%,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减幅也高达686.30%,亏损约-8.41亿元。

(三)沃森生物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分析

通过对沃森生物社会责任和近期经营业绩的各自解读,可以明显看出,“非法疫苗事件”的火速蔓延,从某个方面来看,凸显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让整个社会对于药品安全的信任度再一次跌至零点,也导致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不振。互换位置来看,经济效益的不景气也激活了药品企业对于社会责任方面的高能预警状态。因此,可以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推动保障的关系,密不可分。

五、结语

药品安全一直是国家重视的大患之一。为了保障社会药品安全,国家一直在大力推进药品监管的实施力度。但追根溯源,药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仅仅只是依靠国家的强行手段就能够达到绝对预防目的的,最终还是需要依靠药品生产企业以及各批发销售商家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建立执行。而作为企业追求的最终经济效益,也与社会责任息息相关。一方面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于企业的品牌价值打造以及随之带来的大众信任都起着积极作用,这也是也会企业获得消费群体和经营收益的绝对保障。另一方面,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自然而然的囊括了一批忠实消费群,而他们对于对产品服务的需求除了满足对症下药以外,还需要企业的信任打造来吸引顾客选择,因此企业也不得不忠实社会责任的建立和履行。总之,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实质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不论是打造企业的信任度、收获消费群体、提升企业自身在行业的竞争力还是直接牵引经济效益的攀升,都需要关注社会责任,才有可能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晔.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35):241-241.

[2]雷杰,李蕾蕾,何存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8(8):104-108.

[3]侯振新.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矛盾吗[D].复旦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