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经济学论文范文

经济学论文全文(5篇)

经济学论文

第1篇:经济学论文范文

(一)新时期发展经济学论文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观念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水平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从全球来看,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也越来越频繁,国家与国家间的各项贸易数量和金额相比之前都有了大幅的增加。因此,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发展经济学理论也开始从全球的角度考虑各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尤其是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有关机构等国际性组织作用的逐渐凸显,发展中国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也日益增强。经济发展的问题成为全球而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斯特里顿((Streeten,P)就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及早地从全球的视角去考虑各国之间政策的相互影响力,从而分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害同盟关系。从他的主张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今时代,从全球范围去考虑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所必需的新视角。

(二)新时期发展经济学论文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出现新发展

随着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发展经济学理论在借鉴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开始从过去同类型的研究转向不同类型的对比研究。从哲学的角度上来分析,这就意味着发展经济学家放弃了对普遍理论的研究而关注个别理论研究,具体来说,就是开始对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分析或个别分析,从而改进了研究的范围和力度,加深了研究的深度。一般来说,对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分类研究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以地区的差异来分类,主要是依据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第二类是以地区的发展业绩来分类,参考因素主要包括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增长点等;最后一类是以地区的发展条件,这一种分类主要是考虑了地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当地外部资源等。根据这种分组研究,不但对研究的范围有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在同一组内,也方便对各个国家进行对比分析,促进了发展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更新。

二、结语

第2篇:经济学论文范文

我们知道,经济危机的出现给各个国家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即使是经济异常发达的一部分西方国家也不能抵挡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经济危机的来势异常猛烈,即使是一些非常优秀的经济学家也没有预测到经济危机的发生时间以及它所带来的损失。当经济危机首次出现时留给部分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且许多国家并没有找到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措施。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经济危机渐渐的蔓延到了其他国家,并且严重地阻碍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危机的出现不仅仅影响了市场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各国的失业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二、应对危机的经济学的措施

(一)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相关政府渐渐的开始轻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也是经济学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实体经济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国力。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减少国家经济的损失,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然后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实体经济发展策略。但是,在制定策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并且还应该预测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最后还应该借鉴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策略。另外,相关政府还应该颁布一些与实体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并且要将这些政策应用到实际中。

(二)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应该适当的向城乡居民倾斜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贫富差距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明显,在我国一部分地区,人们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这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我国,大部分的国民经济收入都用在了工业的发展方面,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发展方面,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城乡的经济收入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与工业方面的经济收入相比,城乡的经济收入就显得特别微薄了。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我们必须要合理分配国民经济收入,将国民经济收入适当的向城乡居民倾斜,从而大大的减少我国的贫富差距,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进而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综合国力,最终极大的降低经济危机发生的概率。

(三)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制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才可以发展的如此迅猛,因此,我们必须要始终相信市场,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恢复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市场的监督力度,不断规范市场的秩序,从而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另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

三、小结

第3篇:经济学论文范文

1.1课题背景

提及虚拟经济,首先想到的是投机、泡沫经济、次贷危机、金融海啸等这一系列让人并不愉快的字眼。世界经济虚拟化的逐步发展使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正发生着微妙的转变,其主要趋势是由国际贸易与实体经济逐步转变为大规模资金以虚拟形式在国际间流通。尤其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虚拟经济方面的研究更表现出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关于虚拟经济的理论研究,但都还缺乏统计实践的系统知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虚拟经济的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测度指标研究,为开展虚拟经济统计,判断虚拟经济发展状况,认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评价和防范金融风险服务。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虚拟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各主要工业国家的金融资产迅速膨胀,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各类虚拟资本的价值运行形态越来越具有独立性。但尚未有关于虚拟经济统计核算的系统研究,国际组织的统计实践中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虚拟经济统计指标,只是《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为货币与金融统计提供了一个标准框架和核算准则,虚拟经济测度指标的设立可以借鉴现有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国民账户体系等国民经济统计指标。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是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开始的,奠基之作是刘骏民教授1998年著的《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后来,有高敏雪(2006)明确提出要改革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增加对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这样就客观要求设立必要的测度指标用以完成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工作。虚拟经济的主要活动场所是金融场所,我国目前的关于金融资产存量和金融交易的指标是专门用于反映某种金融资产或金融工具的规模和交易量,是虚拟经济统计指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1.3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虚拟经济的持续膨胀和经济虚拟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核心内容,虚拟经济的运行也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因此不能单纯的依赖实体经济的测度统计指标来研究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它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并以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本目的。建立虚拟经济合理的测度指标,对涉及的指标数值进行及时的观测分析,是强化虚拟经济监管,防止金融泡沫膨胀,防范经济与金融危机的需要。通过测度指标了解虚拟经济发展状况,控制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4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研读诸多关于当前热议的虚拟经济的文献期刊,为本课题测度指标的研究选取了虚拟经济合适的定义和统计核算口径;然后借鉴当前已有的部分金融统计指标,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角度考虑出发,将衡量虚拟经济发展规模、流动性、结构变化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等的测度指标进行设定、归类、分析,最终建立一套合适的统计指标体系,为虚拟经济测度的统计工作作出初步构想。

2虚拟经济测度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2.1虚拟经济统计工作的认识

要研究虚拟经济的测度指标,首先要明确虚拟经济的含义和核算口径,这有助于找准测度指标的定位。目前虚拟经济理论不成熟,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还在继续,争议还在进行。本课题采用普遍接受的虚拟经济理论为基石,即认为虚拟经济一般是指在股票、债券以及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相对脱离实体经济的一种经济活动。从统计核算的可操作性角度出发,与虚拟资本的范围一致,将虚拟资本限定在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以及房地产等领域。若按交易工具划分时,虚拟经济统计核算口径有三种:

(1)宽口径,即包含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通货与存款、股票以外的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权益、保险专门准备金、金融衍生工具、其他应付/应收账款、房地产;

(2)中口径,即股票以外的证券、股票和其他权益、金融衍生工具、房地产;

(3)窄口径,仅仅包括股票以外的证券、股票和其他权益、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工具。本课题研究采用中口径,因为中口径抓住了虚拟经济的核心内容,虚拟经济的特性、经济活动的晴雨表、经济及金融风险,都集中在这里面体现出来。

2.2虚拟经济测度指标结构框架设计

虚拟经济统计指标的研究还属于初级阶段,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统计实践中虽没有提出虚拟经济统计指标,但一些统计对象就是虚拟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对一些指标的汇总就可以得到部分虚拟经济统计指标。而且表现尤为突出的就是金融统计指标,因为虚拟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金融市场。这样,金融资产的统计指标就能为虚拟经济统计指标的设立奠定基础。现有的金融资产统计指标是针对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状况设计的,没有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对指标进行系统设计,只能反映当前金融市场各部分的情况;核算范围不全,没有包括房地产行业,没有包括金融衍生品,没有衡量虚拟经济总量(包括虚拟经济资产总量和虚拟经济资产交易总量)的指标。作为虚拟经济统计指标,除了能反映各种金融工具的状况外,还要能在整体上反映虚拟经济的规模。本课题将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角度来具体分析设立虚拟经济测度统计指标体系。

2.3以住宅市场为例的统计指标体系

城市经济主要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住宅市场,同时,住宅市场的发展也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因此,住宅市场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住宅作为投资品时,资产市场决定其价格和生产;而作为一种消费品时,物业市场决定了住宅的租金水平。住宅资产市场与物业市场是相互联系的。对住宅市场传导机制的分析,即对住宅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2.4住宅市场相关经济学理论研究

地租地价理论:地租产生的基础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存在且两者处于分离状态,无论何种社会制度,只要这一社会形态存在,就会产生地租,而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因此,地租与地价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地租作为土地价格的一种及土地价格体系的基础,是有效配置土地资源的核心和政府调控土地供求关系的手段。因此,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对发展我国住宅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一定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区别于其他经济流派的主要标志是其地租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并紧密地联系社会生产关系——农业与土地制度进行考察。我国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和有限期使用制度的理论,正是由此推导出来的。从量的方面,地租分为级差地租Ⅰ、Ⅱ两种形式,由于所使用的土地本身状况以及使用者投资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地租量的差异。这一点对我们发展房地产住宅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供求理论:市场供求状况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土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由于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及资源稀缺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供给(尤其是土地自然供给)是恒定的。住宅区位理论住宅市场较强的区域性特点决定其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空间规律。区位理论是始于级差地租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关空间经济活动的一般性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VonThunen),最早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类围绕市场呈环带分布的理想化模式,为距离衰减法则和空间相互作用原理的出现作了准备。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建立了工业区位论。随着第三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住宅区位理论逐步发展,主要分为两大派别,即过滤论和互换论。

2.5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统计指标体系设定

实体经济主要是指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等各产业部门,而虚拟经济在现代经济中主要指金融业,资本的所有者以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资。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最终服务目标还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最终以监督实体经济、推进实体经济为目标。国民经济又以实体经济为主,在日常所见的商业形式中以实体经济为主要形式,因此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比有着重要的意义。

1.虚拟经济货币占用量

货币数量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配,调节着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物价水平。虚拟经济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流动性,也就是说充当资金流通的媒介作用,针对必要的货币政策,需要有一个测度指数来对虚拟经济与货币数量进行统计测量。虚拟经济作为货币的流动中介必然有大量资金滞留,虚拟经济货币占用量就是用来表述虚拟经济对大量货币的储备,从静态看,就是指滞留在虚拟经济各部门中的货币数量,就是指在市场中有多少货币可以从事或正在从事虚拟经济相关的交易活动。从动态看,就是虚拟经济各部门中货币数量的变动情况。这些变动时通过虚拟资产交易额活虚拟资产价格变动得以体现。

2.虚拟经济活跃度

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之所以能够很快的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还与国际资本的流通形式有很大的关联。此测量指标表示一个国家虚拟经济活跃程度和货币在虚拟经济中的流通速度及其对虚拟经济规模大小的支撑能力。虚拟经济中滞留或正在流通的资金对高速度的虚拟经济运行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流通速度也是支撑虚拟经济的一个指标,这里用虚拟经济交易活跃度来进行测度。

3.虚拟经济灵敏度

虚拟经济具有很强的灵敏性,虚拟经济的交易量对虚拟经济系统容纳的货币数量的变化非常敏感。以上虚拟经济的交易量我们已用绝对增长的指标表示,这里用当年虚拟资产交易量相对于上年同一数据的量的变动率除以虚拟经济中当年的货币量相对于上一年货币量的变动率,得到虚拟经济灵敏度。因为虚拟经济的运作活跃性很强,影响资产交易的因素很多,时间T的时间不能设置太长,否则虚拟经济的即时交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3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理论研究

3.1住宅市场统计指标的特征

(1)质的规定性

住宅市场统计指标具有反映住宅市场经济活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特征及其内容的属性,且每一类住宅市场统计指标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表现属性。比如普通商品住宅、经济适用住房、别墅等均分别表示住宅的不同类型。但每一类型的住宅在质的规定上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功能与用途。因此每一住宅市场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但不同的指标反映的住宅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具有不同质的规定性。

(2)同质可量性

没有质的规定性不能称其为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但即使有了质的规定性而不能用数字来表示也不能成为房地产住宅市场的统计指标。一些抽象度高的社会经济概念是难以直接量化的,要把它分解或转化为可以量化的概念,才能成为统计指标。例如,“住宅满意度”这一概念,可以用其它一系列指标来表示其基本内容,然后用一定计算方法加以分析。

(3)综合性

住宅市场统计指标说明的对象是总体的量而不是个体的量,它是许多个体现象的数量综合的结果。它体现着同质事物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比如一间房屋面积、一次房产或地产交易量等没有实际指标意义,只能在一定时空间条件下的房屋使用或建筑面积总量(㎡)或者房产、地产交易量(㎡),交易额(万元)等。

3.2我国现阶段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分析

我国房地产调查体系中主要存在两大调查系统:一是由国家统计局及其调查总队所组成的政府综合统计系统;二是由建设部和地方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所组成的部门统计系统。统计调查按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两类: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我国房地产统计调查主要采用统计报表制度。因此,住宅作为房地产的子内容,对住宅市场的统计主要也是采用统计报表制度。因此,根据国家统计局《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制度》和建设部《房地产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全国部分省、市的统计年鉴中有关住宅的统计,整理分析我国现行住宅市场统计指标及其指标体。

3.3统计指标存在的问题

经过将我国现行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的整理与分析,目前我国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主要有反映住宅开发投资完成情况、资金来源情况、建设情况、销售与出租情况的指标。从这些现有的统计指标设置可以看出,我国的住宅市场统计指标是从固定资产投资演变而来,它立足于投资角度反映住宅开发经营情况,仅能反映不完全的供给信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现有住宅市场的统计分类和指标设置逐渐体现不足,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1)住宅市场的统计范围不足

与国内房地产统计相比,统计局和建设部两个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均有对“土地购置和开发”相应指标的设置,且联合国有“居住用地开发”统计指标的设置,而我国住宅市场则没有相应的住宅用地统计指标;与香港、美国、联合国的统计指标体系相比,缺少对“住宅金融”的统计。

(2)实物性指标较多,价值性指标少

美国住宅价值性指标有房价指数、住房售价、住房租价、购房收入比、租房收入比;香港有房地产市场租金指数等指标;联合国有住房价格与收入比、房租与收入比、住房价格上涨、市场下渗统计指标。而我国价值性的统计指标只有销售额、出租额,成交金额,尽管目前国内对房价收入比、房租收入比等价值指标早有研究,但均还没有纳入到住宅市场的统计体系当中。

(3)内容重点在于生产和开发层面,反映市场层面的统计信息量少

由于我国的住宅市场统计指标是从固定资产投资演变而来,因此它立足于投资角度反映住宅开发经营情况,而反应市场层面的只有销售面积、出租面积。而美国有住房空置率、市场吸纳率、经纪人住房供给数等统计指标;香港有自用量和自用率,租用量和租用率,自有量和自有率等指标;联合国有新住户生成、住居流动、空房率等统计指标。

3.4统计指标计算方法

目前一般统计指标中的房地产价格,主要包括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住宅租赁价格(指数)、地价及地价指数。经济意义检验主要检验模型参数估计量在经济意义上的合理性。具体方法是将特征价格模型参数的估计量与预先设定的理论期望值进行比较,检验住宅各个属性的特征价格的符号、大小、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理论假设。根据符号可定性判断住宅特征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方向,距CBD距离,建筑年龄对住宅价格有负的影响。因此可判定该模型有经济意义。

第4篇:经济学论文范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的劳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劳资关系类型的多元化。与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状况相适应,我国的劳资关系有国有经济的劳资关系、集体经济的劳资关系、混合经济的劳资关系、私营经济的劳资关系等多种类型。二是在众多劳资关系类型中,私营企业劳资关系成为主要焦点。私营企业部门是问题突出的两大部门之一。

2目前私营企业较为普遍地存在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从三年劳动争议的发展情况看,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村集体企业、机关社团、事业单位的案件数和劳动者当事人数都保持基本稳定,而民营企业的争议案和当事人数都大幅增长,其中私营企业案件数增长最快2002年为2000年的2.22倍。可见,正确处理私营企业劳资关系意义重大。共生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不同的人密切地生活在一起。劳资关系作为劳方与资方基于各自的生存和发展所建立的一种关系,是种共生关系。受胡守钧教授社会共生论及劳资共生论的启发,对劳资关系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2互补性与互斥性是劳资关系的两大属性

劳资关系既有互斥性又有互补性。首先劳资关系具有互斥性。假定参与生产的各种要素不限在这样的前提下,价值和成本也是不变的,由此可推导出工资(x)与利润(y)的总和也是不变的:x+y=k(常量)。可见,x增加,y必减少,反之亦然。所以劳资双方利益互相排斥。其次,劳资关系又具有互补性,因为只有劳动力与资本相结合才能生产价值。无论工人还是老板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彼此合作。

3劳资关系按照两大要素——资源与约束条件可以分成四种类型

劳资关系是一种以劳方、资方为主体,资源为纽带,政府等三方机构为约束条件,以合作与冲突为现象的社会共生关系。对于劳方而言,资源主要指工资及一切与劳动有关的报酬以及社会资本,对于资方而占资源主要指利润及员工为企业带来的社会资本。约束条件主要指劳资双方共同遵守的共生规范,如法律、道德、政府政策等。对于约束条件的具体分类,可以参考国际上通用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标准SA8000(第四章会有专门论述),它包含了9个方面的内容:童工、强迫劳动、安全卫生、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及管理体系。这些内容集中体现了对企业在工作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薪酬、工会权利等的具体责任。以劳方获取的资源及资方受到的约束条件为分类条件,按照资源与约束条件的多少,劳资关系可以分成四类:

1、福利型劳资关系

1)与其他劳动者相比,劳方获得的资源更多,同时由于资方受到的约束条件多使得劳方的工作条件更舒适,我把这种关系称为福利型劳资关系。

2)该关系主体要素特点:劳动力市场一般是处于求大于供的状况,劳动力拥有一定的稀缺能力或资源;资方遵纪守法,且企业责任感很强,在工作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工会权利等方面担负起了很高的责任。

3)福利型劳资关系集中的单位:垄断型企业(如电信)、政府、大型现代化私营企业(如本文所调查M公司)、一些世界500强公司(如强生、陶氏)、新兴高新技术公司(如google)

2、利益型劳资关系

1)与其他劳动者相比,劳方获得的资源更多,但由于资方受到的约束条件少使得劳方的工作条件不怎么舒适,由于在这种关系中劳方主要为了报酬而选择与资方共生,因此我把这种关系成为利益型劳资关系。

2)该关系主体要素特点:劳动力市场一般是处于求大于供的状况,劳动力拥有一定的稀缺能力或资源;资方缺乏很强的企业责任感,在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工会权利中的某一或某几方面担负的责任不够。

3)利益型劳资关系集中的单位:一些对工作时间要求严格的公司(如投行、咨询公司、四大、软件公司等)

3、保障型劳资关系

1)与其他劳动者相比,劳方多的资源较少,但资方受到的约束条件多使得工作条件比较舒适,劳动者比较看重这类工作有保障,因此我把这类报酬少但工作较舒适的劳资关系称作保障型劳资关系。

2)该关系主体要素特点:劳动力市场是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劳动力并不拥有稀缺能力或资源,因此获得的报酬不高;但是资方遵纪守法,具有较高的企业责任感,在工作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工会权利等方面担负起了很高的责任。

3)保障型劳资关系集中的单位:大多数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如银行)、工作强度不高的外资企业。

4、剥削型劳资关系

1)与其他劳动者相比,劳方多的资源较少,同时资方受到的约束条件也很少,使得工作条件也不舒适,我把这类劳方待遇不好、工作条件不好的劳资关系称为剥削型劳资关系。

2)该关系主体要素特点:劳动力市场是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劳动力并不拥有稀缺能力或资源,因此获得的报酬不高;同时资方缺乏很强的企业责任感,在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工会权利中的某一或某几方面担负的责任不够。

3)剥削型劳资关系集中的单位:很多中小型私营企业、一些小型外资企业。总的来说,剥削型劳资关系属于单向度共生,利益型劳资关系及保障型劳资关系都属于偏正共生,福利型劳资关系属于均衡共生。

4资源与约束条件是影响劳资关系的主要因素

由于整个共生系统由资源及约束条件构成,因此资源与约束条件是影响劳资关系的主要因素,资源和约束条件的优劣必然影响劳资关系的优劣。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假设。一方面,劳动者通过劳动换取报酬,资方通过支付报酬雇用劳动从而获得利润,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这些资源的多少都将直接影响到劳资双方关系的和谐度。若一方很少必将引起矛盾甚至冲突。另一方面,劳动者与资方的雇用关系必须在世界公认的约束条件的规定之下。资方遵守的约束条件越多,标准越高,则劳资关系越好,资方遵守的约束条件越少,标准越低,必将引起矛盾甚至冲突。以上是从理论上对该命题所做的论证,那在中国的私营企业中,资源与约束条件哪个影响更大,约束条件中究竟又有哪些因素影响更大?

5斗争和妥协是劳资共生的方式

这里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共生论所认为的共生方式——斗争与妥协的互动。那在中国的私营企业中,究竟劳方更愿意斗争呢还是妥协呢?这里我认为是:

1、在私营企业中,劳方更倾向于妥协的方式。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隐忍、坚强的民族,这造就了国民的个性更偏向于忍耐与坚持。因此我认为劳方更倾向于通过妥协的方式解决劳资冲突。

2、职位的高低影响着劳方对斗争及妥协方式的选择。职位越高的员工由于对占有着一定的资源,与资方关系近,可能会偏向于斗争的应对措施,而职位较低的员工由于缺乏对资源的占有,与资方关系远,可能会偏向于妥协的应对措施。

3、在私营企业中,员工通过工会进行斗争的积极性并不高。

第5篇:经济学论文范文

已经有研究探讨了模仿在发生躯体社会互动之中或之后对人的偏好和经济决策上的影响,表明了躯体动作在经济学中的作用。更好地理解运动行为是如何影响经济决策的一个可能性是把社会神经经济学与模仿的实验范式进行对比。在社会动力学的范式下进行社会神经经济学实验可能是探索这一目标的一个选择。社会动力学的范式是一个新颖的范式,它可以获得实时的自发躯体吸引和运动黏合,在个体交换信息的时,两人一组执行一个运动,每个人都按照他们自己的频率和振幅运动,不带其他的步调。被试没有得到任何关于彼此运动方式的的指导:因此可能出现的人际沟通协调模式是无意识的。当(视觉)信息没有发生交流时,个体独立地按照他自己的频率运动。然而,当他们分享他们之间的信息时,他们无意识地采取了一个同步的人际协调模式,他们的活动在时空上和频率上出现了无意识匹配。当他们停止分享信息,他们的运动频率就会出现偏离。有趣的是当这种信息的交流结束了后,他们的运动频率没有回到初始频率。仔细观察数据发现他们各自的个体运动依然受他们参加过的躯体社会互动的影响。结果清晰地表明了临时性相位锁定和频率锁定的关联(coupling)在后续行为中的一致性影响,即当人们不再存在于彼此面前的时候:某种运动社会记忆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可以猜测是不是在他们互相交换信息上和在躯体上互相影响彼此时,自发同步的方式经验性的改变了他们经济决策的方式。

二、社会动力学范式神经生理学研究成果

此外,社会动力学范式的神经生理学版本,双脑电图仪系统揭示了一个新的脑波律动,社会互动的某种“神经中枢”(neuromarkers)。被称作Phi,频率在10赫兹的波定位在右中央顶皮层,随着个体间协调行为的显现和结束而出现和消失。这一发现无疑在大脑水平上解释了从不协调的社会互动到协调的社会互动的转变。在一项后续研究中发现当人们有意地去协调时,Phi的量级更大。神经系统版本的社会动力学范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解决了关于前面报告的从不协调行为到协调行为的转化是否在脑水平上也有一个相似的行为这一问题。当研究个体参与社会经济游戏时这样的一个结果在社会神经经济学中是有着极大的相关性的。社会协调性的神经中枢的存在表明了人们协调与否。它量级的大小可能揭示了人们模仿和协调意图性强弱。从而为具身神经经济学打开了新的研究视野。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