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范文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精选(九篇)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

第1篇:古代诗歌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教学方法

1.引言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指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纵观中国文学史,我们会发现从《诗经》到楚骚,从汉赋到魏晋风骨,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每个阶段诗歌都是其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体现。在现今流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必修2、必修3中各选入7首诗歌,必修4选入8首宋词,可见古诗词所占比例之大。但通过笔者的见习、实习所见和实践,清楚地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现状与《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诵读古诗词,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有一定的差距。故本文将指出现阶段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够对今后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有所裨益。

2.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以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停留在简单的背诵和默写层面,不能真正地去鉴赏和体悟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2.1教育环境缺失

虽然语文学科一直是高考的主要科目,古典诗歌鉴赏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校管理者和学长家长、学生那里,语文学科受到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及数学和英语,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也就处于弱势。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许多老师不得不对古诗词鉴赏的课时进行缩减,而学生在课后也不愿意在此项学习上分配时间,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2学生兴趣不足

现阶段,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学生普遍提不起兴趣,更不能养成自学或情感诵读的好习惯。其中的原因:首先,诗歌创作的时代离现在久远,学生理解起来,会因时代隔阂而有困难;其次,古诗词在高考试卷中会以默写的题型出现,为了不在此题上丢分,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也只好死记硬背看,这种枯燥无味的学习直接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最后,在学生的主观认知中,语文属于母语,课上学不学与成绩似乎关系不大。

2.3教师方法欠佳

在当前的高中诗歌鉴赏课上,教师多采用串讲式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庖丁解牛似把完整的诗歌进行分解,并且从背景介绍到整体的感悟再到意象解读、选词炼字的赏析都亲历亲为,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教学与新课标所指出的:“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相背离。甚至,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有限,自身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不够深入透彻,一味地照本宣科,不能给与学生有效的指导。

3.对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古诗词担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新课标规定,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有意识地在学习、体悟和运用古诗词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而要想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诗歌教学的力度,笔者就高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了解背景,体悟心境

《毛诗序》 中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人所处的境遇和心态,与写出的作品息息相关,诗歌某种程度上是诗人主体意识的外在折射,正如白居易所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必须对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交代,设身处地了解诗人的创作心境。如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了解时代背景,才会更好地感知作者所发的人生易逝,贤才难求,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3.2琅琅书声,悦耳华章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学诗具有悠久的传统。诗词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它不仅无声的文字,也是音乐,可以低吟浅唱。[1]因为诗歌创作的年代与我们现在相去甚远,语言环境也不尽相同,通过反复的吟诵可以更好地辨音识字,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再者,诗词本身具有韵律性和节奏感,反复诵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诗歌的形式美和音韵美。古诗吟诵是当下比较适用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古代诗人的诗歌创作都是通过反复吟诵而产生的,而现今让学生通过吟诵练习,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长短、轻重、缓急来体味情感的变化,充分领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感情,从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3.3艺术探究,理解主旨

诗词是十分精巧的艺术形式,除了讲究音韵和节奏之外,诗人还注重艺术手法的运用,而对艺术手法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在诗歌的创作中,诗人经常运用比喻、借代、情景交融、用典等手法,特别是用典,诗人常常借用典故来阐释自己特殊的情愫,如果不能正确解读,弄清典故的来龙去脉,就不能正确地解读诗歌。因此,要对诗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

3.4植根文化,感发生命

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我们应该认识到其与传统文化血浓于水的关系,古典诗词之美正是从传统文化的底蕴中显现出来的,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对传统文学之美的体味恐怕只会流于表面。[2]因此要植根传统文化,对诗词感发生命的力量进行分析。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体味出他超越时空的悲剧意识。

4.结语

总而言之,古诗词博大精深,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使其学会积累相关知识,促进其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希望本文对于相关问题的探讨,能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吹入一股清新之风。

参考文献:

[1]张港.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第2篇:古代诗歌文化常识范文

201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而古代诗歌正是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古代诗歌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通过学习和鉴赏古代诗歌,可以熏陶学生的志趣、品格和情操,促进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这两条基本的文艺理论都是对诗歌的本质的认识,诗歌的创作必然来源于作者本身的情感,并且作者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教师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才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其包含的社会意义,切实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很多语文教师面对着一首首文质兼美的古代诗歌,往往采取简单化地处理,逐字逐句翻译古代诗歌,过分注重关于古代诗歌内容的理解,忽视了古代诗歌所包含的深刻感情,将一堂诗歌鉴赏课上成了文言翻译课。学生在下面只知道埋头苦记,不知道反复吟诵,仔细体味,如此很难理解古代诗歌深刻的人文性。

而在事实上,由于古代诗歌所处的年代久远,背景各异,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充满了复杂性。同时古代诗歌独特的韵律、表达也对学生造成了极大地干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鉴赏诗歌时,必须全盘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当地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思想美。

而在高三进行诗歌鉴赏复习时,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中两年学习的积淀,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关于诗歌赏析的基本知识。然而考试面对具体的诗歌试题时,学生只能够借助脑中的知识储备,笼统粗略地完成答案。这些答案个个似是而非,不够具体准确,因此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考题的平均得分总是较低。

情感是一首诗歌的`魂,在近十年的江苏高考中,理解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已经成为必考题。教师在进行高三复习时,必须综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快速把握古代诗歌情感,进而准确地鉴赏诗歌。

理解古代诗歌的感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诗歌题目、作者、注释,初步揣测诗歌感情。诗歌题目、作者、注释可以带给我们很多信息,古代诗歌的题材总有很多相似的感情,山水田园诗大多描绘清新自然的优美景物,借以表达对宁静闲适、归隐生活的向往,有的诗歌还会隐藏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一丝惆怅;边塞诗的情感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很大关系,国力强盛时,边塞诗大多在描写奇美的边塞风光,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随着国力的衰退,边塞诗情感也逐渐变得凄苦,风格大多变为描写塞外军旅生活的艰难,战争的残酷,对统治者开边的不满以及自身浓浓的思乡之情。怀古咏史诗大多借古伤今,凭吊国运、哀叹兴衰或者感伤自身;羁旅诗大多描写旅途之景,抒发羁旅的孤寂,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个体怀才不遇的悲伤。通过这些信息的把握,学生调动脑中的知识储备,可以初步判断诗歌的题材。

在初步揣测出古代诗歌的思乡感情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情感词语,准确把握诗歌感情。中国古代诗歌内容凝练,讲究一字千金。比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字;“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中的“寒”字;“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中的“悲”和“冷”字。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的字眼,也就有了具体把握情感的抓手,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判断理解古代诗歌的情感。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之后,教师可以指引学生紧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深入理解诗歌感情。意象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选取大自然中的物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思。比如“梅兰竹菊”是在象征高洁的人格;“鸿雁”、“明月”总是引起作者的思乡之苦;“折柳”、“南浦”总是传递诗人离别的忧伤,“松风”、“竹影”经常表达诗人的隐逸情怀;“凄雨”、“孤灯”和诗人的羁旅之苦紧密相连。古代诗歌多用典故,学生通过日常的积累,熟知一些常见典故的固定情感,可以准确理解诗歌感情。比如“楼兰”、“投笔”反映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东篱”、“采薇”传递了诗人的归隐之心;“碧血”、“丹心”表达了为国捐躯的忠贞。把握这些意象和典故,学生就可以准确地理解赏析诗中具体的句子。

第3篇:古代诗歌文化常识范文

1.高一阶段,培养兴趣,了解诗歌特点

对不喜欢诗歌读不懂诗歌没得高一新生来说,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是关键的第一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1.1 重视诵读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切入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的确,学生通过诵读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增强理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有时,教师一次深情的示范性诵读就能改变学生对诗歌厌烦的态度。有时,伴随着一段温和意境的音乐,学生用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声音将诗文的情调完美展现,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诵读比赛,朗读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读形式多样,可配音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合作朗读,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1.2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中学生都很喜欢流行歌曲,对歌词过耳不忘。其实古典诗歌中有很多也是歌词,只不过是诗人所处那个时代的歌词。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意境优美,与古典诗歌的内容、技法都有相通之处。我在进行诗歌教学时,经常引入流行歌曲的歌词,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析留心观察的技法、情感,再与古典诗歌比较,寻找共同之处,消除学生学习诗歌的畏难情绪,拉近学生与古典诗歌的距离。比如,柳永的《雨霖铃》描写了恋人分别时的难分难舍,上片通过长亭、寒蝉、骤雨、兰舟等意象渲染了离别时的感伤。下片虚写,设想分别后的情景,再次表现对恋人的依恋,不忍分别。

高中教材的诗歌编排也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由现代诗歌过渡到古典诗歌。很多学生喜欢写现代诗,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并予以指导。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地灌输效果来得强。教师可、可以在作文课上读学生的优秀习作,也可以向校刊或报社投稿。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高二阶段,积累知识,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熟悉并了解甚至喜爱古典诗歌。在此基础上,以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为例,引导学生积累掌握有关诗歌鉴赏的系统知识,启发学生体会思考如何鉴赏诗歌。比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一般要首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这就叫"知人论世"。反复诵读诗歌,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描述的画面内容,这叫审视意象,掌握言内意。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挖掘诗歌内涵,这叫把握意境,掌握言外意。教师反复示范,学生自然就能熟知并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还要鼓励学生收集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敏感性,甚至形成"套板反应"。如"月亮"代表着乡愁、别情;浮萍、浮云代表漂泊无依,等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归纳古代诗歌常见的流派,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法和抒情方式。掌握这些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术语,学生就能准确规范的组织语言,对于提高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有意义[1]。

3.高三阶段,专题复习,掌握诗歌的解题技巧

新课程高考考纲对诗歌鉴赏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围绕考纲,考查题型主要分为六种:(1)分析想象类;(2)分析意境类;(3)分析主旨类;(4)表达技巧类;(5)语言炼字类;(6)分析诗眼类。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回答这些题型的步骤和模式。还要通过适量的练习检测寻找学生答题的薄弱环节、知识漏洞,并把这些作为教学重点[2]。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的知识积累,很多学生在审题时细心巧妙,能够敏锐地捕捉题目所流露的信息,指导答题,提高答题准确率,如咀嚼诗题、关注作者、利用注释。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因此,赏诗要先赏题,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蕴含许多重要信息。诗题可以揭示诗歌内容,可以表露诗人心绪,可以展示诗人创作思路。掌握了这些具体的解题技巧,无疑会事半功倍,提高答题准确率。

参考文献

第4篇:古代诗歌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演唱; 现代歌曲演唱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146-001

古诗词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古诗词演唱和现代歌曲的演唱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古诗词和歌唱(音乐)的关系

歌(音乐)最初只是人们在劳动生产、社会生活中用简单的感叹音来表达人们的情绪的一种发音方式。在文字产生之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感情更加丰富多彩,用几个简单的感叹字已经远远不能准确表达人们的情感了,于是人们在歌里逐步加进实词,以满足人们表达情感的需要,因而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就出现了。从此时开始,一支歌开始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韵律),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诗歌也叫歌诗,是一种唱出来的文学形式。

古诗词为什么美?因为它除了文字美外还有一种内在的、无法分割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入耳。古诗词的音乐美来源于古诗词平仄的合理搭配,节奏的完美、圆润,韵律的和谐、悠扬。

古诗词具有韵律美,音节美。古诗词四言诗为两个音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五言诗为三个音节: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七言诗为四个音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多美的音节,这种音节简直就是为歌唱所准备的!

西方的文艺理论一直认为诗歌和音乐都属于时间艺术。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而声音的延续即是时间的流动。因此,古诗词的演唱也是一种流动的时间艺术。

二、古诗词演唱和现代歌曲演唱的区别

古诗词的演唱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只是过去人们把这种演唱习惯性称之为吟唱,很多古诗词也就是通过这种吟唱的方式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了。人类社会已经发展进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果我们仍然简单地用古人吟唱古诗词的方式来演唱古诗词,那显然是没有市场的,也是无法打动观众的,更谈不上发展和辉煌了。古诗词演唱需要独树一帜,但也需要适应听众市场。所以,我们要把古诗词的演唱和现代歌曲的演唱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促进古诗词演唱的通俗化、流行化、趣味化,使当代不同群体的听众容易接受,容易理解,容易传唱。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观众,感动观众,最终影响观众,这样古诗词的演唱才富于生命力,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辉煌。

古诗词的歌词和现代歌曲的歌词有着很大的差别。和现代歌曲歌词的通俗性、口语化相比,古诗词的理解需要一定的古文基础和阅读水平。为了更好地表现古诗词的文学特质、文化特质和历史特质,古诗词在演唱前一定要先做足功课。演唱者可以先读起来,再唱起来,最终甚至可以舞起来,深入到古诗词的意境和氛围中去,理解并诠释古诗词作者的感情和愿望。作为一个歌唱者,你首先得先受到感染,然后才能通过你的理解,你的歌唱去感染别人。不同风格的古诗词必须借助不同的演唱手法,其演唱的风格和情绪表达一定要符合古诗词的风格和内容,或婉约,或豪放,或忧伤,或缠绵。

在歌曲演唱中,要把握节奏。音乐节奏可以给人以、美感和想象,能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每当节奏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熟悉的感觉,使人感到亲切和愉快。古诗词语言中就具有这种天然的结构性的节奏美。和现代歌曲歌词相比,这就是古诗词的优点。这种节奏是在语言自然节奏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形成的,它强调了自然节奏并使之规律化,节奏感非常鲜明。古诗词的格律就建立在这种鲜明的节奏之上。其次,押韵也是形成中国古诗词节奏的一个重要要素。所以,想要唱好一首古诗词歌曲,不仅要掌握演唱现代歌曲的一些基本技巧,包括呼吸、吐字等,还要在此基础上,尊重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完整地再现古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让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打动听众,感染观众。

当然还要讲究气息,气息是歌唱艺术的动力和能源,有了气息控制的强弱,才有节奏的长短、音质的高低、音色的变化和感情的渲泄。没有良好的气息控制,歌唱时会出现气短现象,容易造成喉咙上提、声音发紧、苍白、漂浮、无力,缺乏音质的力度和美感。演唱古诗词歌曲时对气息支持的要求更高。古诗词歌曲的演唱情绪经常需要特殊处理,需要吸收我国传统歌唱技艺用气的特点,有目的的采用揉、送、提、沉、歇、缓、收等多样手法,来表达古诗词歌曲的艺术氛围和艺术特点。古诗词歌曲由于其本身结构性的原因,歌词往往只有几十个字。几十个字就唱完了一首歌,所以每个字的发音都不能太短,否则就没有歌曲的长度。在古诗词歌曲里,往往一个音要占四五拍或更长的时值。这就需要演唱者有足够的气息去支持。气息连贯流动,把每一个字唱到位,唱得一气呵成,唱得淋漓尽致,在中间不能有断断续续、吞吞吐吐的感觉。演唱古诗词歌曲,不仅需要气息连贯、流畅,有充足的气息去演唱好每一个字,还要注意气息的变化和调整。并不是古诗词的每一个音(字)都需用十足的力度去演唱,而是要根据作品的风格、流派、内容、意境,情感等调节气息的强、弱、长、短。这样演唱的歌曲,才会让人有一种虚实、变幻的感觉,才能体现出古诗词歌曲的韵味之美、意境之美。

第5篇:古代诗歌文化常识范文

江西省丰城三中

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高考试卷离不开古典诗歌鉴赏题。如何鉴赏古诗词、答好高考鉴赏题,这里从五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阶段掌握学习的范围,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元稹、杜牧、李商隐,宋代的陆游、苏轼、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选入了高中的课本。对于这些名家名作,我们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这些名作,掌握好写作技巧。因为高考不是离开“教纲”去考学生。纵观近年来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和我们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2003年全国高考卷选了王维的《过香积寺》,设题是:“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要做好这道题,关键是你平时对课本中王维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没有?选题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与课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相似之处。读懂了课本,何怨解不了此题?再看2004年全国考卷的古诗词鉴赏题,入选的是张籍的《秋思》。设题为“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这道题的设题也没有离开我们的课本。有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我们在课本中接触不少,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细节,赵师秀《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细节,等等。就思乡之情的作品,我们接触就更多,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等等。

二、要了解诗词的文体特点和文化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由词到曲,有它自身的特点。像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分为古诗和乐府,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绝句有五绝和七绝;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曲分为小令和套数;诗的对仗与押韵、律诗的四联名称、词的标题与词牌、曲的宫调与曲牌等知识都应了解。如2003年全国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诗歌的体裁知识,两卷分别考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一常识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诗四联中的“颈联”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因为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的蕴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双鲤”“鸿雁”代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等等。2002年全国高考卷考查了“折柳”这一文化常识、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这一文化常识,因此了解流派、风格、意象等文化常识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内容划分诗歌种类

掌握诗歌题材,及时分辨“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送赠思乡诗”的类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古典诗歌。

写景抒情诗。古人作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庆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梅尧臣的《东溪》,就是从这个方面来考查的。

咏物言志诗。诗人的志向和品质要表达出来,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为咏吟的对象。当然,所咏之物要和所表达的志向品质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诗人所咏之物有比较固定的象征义和比喻义。2004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题选了苏轼的《红梅》。作这道题就应掌握托物言志诗的特点。

边塞征战诗。古诗人有军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们往往把征战生活、征战的感慨融入诗中,我们也就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也是高考题入选的范围。2004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选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的“马”、“刀”与军旅有关。“关”、“黑山”与边塞有关。掌握了这些知识,做这道题也就不难了。

怀古咏史诗。许多古诗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迁,多有凭吊,凭吊之时往往对古代的人或事,有缅怀,有感叹。古赤壁、石头城、故国等地,是无数风流人物叱咤风云之地,所以诗人往往把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触,融入在他的诗歌之中。赏析这类诗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对诗人本身及所处时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杜痒的《赤壁》,鉴赏这首怀古咏史诗应该不成问题,因为“赤壁”这个题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送赠思乡诗。诗人送别亲朋好友不免要赠送诗歌,以表情意。诗人远在他乡,也难免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也就用诗来表达,高考考这类题也是常见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赏析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两首思乡诗。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萨蛮》思乡词。

四、要掌握一些鉴赏用语

近年来的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逐步转向主观题。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诗歌鉴赏题,除北京卷用了客观题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观题。要答好主观题,不掌握一些鉴赏用语,答案就难以做到简明扼要,用语贴切,恰到好处。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要答好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体裁方面的术语,如:诗、词、曲、律诗、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小令、套数等;其次要掌握好表达诗歌思想内容及感情方面的术语,如: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羁旅生活、爱国思乡、伤春闺怨、孤独伤感、惆怅寂寞、恬淡闲适、昂扬激愤、忧国忧民、迷恋思念等。

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也是词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语言鉴赏术语如: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术语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联想、以动衬静、以乐写哀、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青天,作用是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烘托”等术语。2003年北京卷的诗歌鉴赏题(指出赵嘏《江楼感旧》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在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要用到“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术语。

五、要掌握常见的鉴赏方法

诗的语言是经过诗人锤炼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因此,鉴赏诗歌就得感知妙语,从关键词入手。高考题也多从关键词设题。有一类题叫你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如2003年全国卷设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设题:请从三、四句(“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另有一类是叫你赏析关键词,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设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李白《菩萨蛮》)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设题: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王湾《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从以上设题看来,平时读诗应对诗人锤炼的词语多多品味。

第6篇:古代诗歌文化常识范文

可是,相对于古典诗歌的大海,高中教材里的篇目仍属沧海一粟;而有限的课时根本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热情,也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水平。所以,课外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而课外教学设计,就更需要教师用点慧心才行。

一、设计要有文本拓展意识

特级教师霍懋征曾说过,一节好的古诗课至少要有另外十首以上的古诗展现。这个说法可能绝对了些,但他强调的文本拓展之意还是可取的。而这种拓展,最好是挖掘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而是要努力去扩展同一作家或同一题材或同一文化主题的相关诗歌。以人教版第三册《杜甫诗三首》为例,一是可以将杜诗的不同风格的诗作推荐出来,全面把握杜甫的创作;二是可以将历朝历代吟咏王昭君的诗作归集一起,知人论事,全面鉴赏“昭君出塞”这个题材的诗歌;三是以“怀才不遇”这个主题为核心,将古代文人的言志抒情之作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做一个巡展。

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在平时的教学中,文本拓展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古诗词课外教学洋溢出鲜活的魅力。

二、设计要有艺术链接意识

与什么艺术链接呢?主要是与“音乐、绘画、书法”链接。

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歌是与舞蹈、音乐同源的”,这里音乐是首选。而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也要求在阅读鉴赏时要有画面感。那么,绘画欣赏也有必要。诵读诗歌,固然可以把握节奏,想象画面,但如果有对音乐和绘画的直接欣赏来参与印证,那就更好了。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描写和情境描写都十分精彩,如果在课外,能将学生引导到对琵琶曲和古典绘画的欣赏,那就扩大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古往今来,许多画家依据诗歌意境创作了大量文人画,而有的诗歌本身就是题画诗。当代有的流行音乐也开始关注古典诗歌,或者配乐谱曲,或者化用诗意,如,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林志颖的《望海潮》、安雯的《月满西楼》(李清照的《一剪梅》)、费玉清的《几多愁》(李煜的《虞美人》)、周杰伦的一系列歌曲……这些都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

很多书法大家的笔下,往往援引古典诗歌的语料作为创作内容,那些楷行隶篆等各色书体所传达出的神韵,是和诗歌的雅致相互辉映的。学生徜徉于此,既增强了古典诗歌学习的趣味性,也在艺术熏陶作用下使学生更加贴近文本,理解文本。

三、设计要有文学写作意识

文学写作,具体点说就是将古典诗歌改写成散文、戏剧、现代诗歌甚至歌词等其他文学样式。古典诗歌言简意丰,多有跳跌。所以必须经过丰富的想象进行二次解读,引导学生能用优美流畅的现代汉语和多种手法来改写成另一种文学样式,这比进行诗歌翻译高出不止一点。(诗歌是需要翻译的吗?同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张晓风改写成散文《不朽的失眠》,陈小奇改写为歌词《涛声依旧》(和《巴山夜雨》《白云深处》合称陈氏“乡愁三部曲”),同样也成为经典。比如,李商隐的“马嵬”,时空跨度之大,就是一副相对完整的剧本的骨架,学生可以发挥想象,据此写出对话生动、情感真挚的剧作来。

第7篇:古代诗歌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古典诗歌 鉴赏 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88-01

古典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一直以来,许多文学爱好者就不断的学习、体味、挖掘古典诗歌的精粹。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古典诗歌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因为应试教育的需要,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越来越背离了我们的教学宗旨和目的,使我们现在的古典诗歌鉴赏教学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就当前而言,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古典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落后单一

诗歌教学方法的过于单一,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讲授法(口述法),对教材不加斟酌处理,照搬照抄教参教案,缺少创新精神,不管是什么样的诗歌都把它当作一般的文章来教,像流水作业线一样:先是介绍作者和背景材料,然后是读诗文,接着是讲解内容和分析中心思想,最后是总结艺术特色,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按照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学生只是跟着记、读、背。这样把原本生动精彩的古典诗歌公式化、程序化,显得极为单调枯燥。

二、对古典诗歌鉴赏的教学局限于教材本身

古典诗歌的教学,其灵活性应该说是非常大的,不论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还是教材选择方面,都有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但是我们现在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材的选择和处理上,存在着以讲授讲透课本知识为原则的现象,不对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内容作相比较的分析阅读,缺少必要的知识拓展和延伸,也就是纯粹的“教课本”,而不是“用课本”。

所以在古典诗歌教学中,不能一味地以文本为中心,不能过分局限于教材内容,它还需要注重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在课本以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丰厚的积累过程中,提升认知与感悟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去发掘出文本本身的多重内涵。

三、对古典诗歌文本解读能力还需全面科学

语文教师不能正确或者全面解读古典诗歌的幼稚之举在教学中时有发生,部分语文老师对所教古典诗歌作品的理解不够到位,往往采取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主观臆造,所以,在诗歌教学活动中,教师同样需要不断学习充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能力,成为专家学者型的老师。

当然,除了以上主要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只能在新课改理念下不断地加强教改,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能力,改善教学方式,取得教学长进。

一、采取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古典诗歌鉴赏教学

新课程改革所紧扣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素养,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为主线”的理念,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手段,利用文字、图片、音乐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古典诗歌意象更形象生动的感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模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文、理、意、情等的把握。

二、以教材为依据拓展古典诗歌的素材和内涵

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不能只是单纯地以文本为中心,不要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还需要注重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在课本以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丰厚的积累过程中,提升认知与感悟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去发掘出文本本身及文本之外的多重内涵。

鉴赏古代诗歌,我们要通过对诗句、字词的准确理解,了解作品的意旨、体会作者的情感。而要准确解读整个诗歌,我们就必须认真研读诗歌中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指的诗歌作品中凝聚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即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不外乎这几类:人物形象(包括英雄、亲属、友人等)、自然形象(包括植物、动物、地域风情等)、音乐曲调形象等。

所以,我们读完诗歌,就要看诗歌中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住了,作者的感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

在平时的古典诗歌鉴赏学习训练中,我们要学会把握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象。一般而言,如杜鹃(杜宇、子规)――啼血、不如归去――纯洁、失意、哀怨、悲凉思归等;孔雀徘徊、鸳鸯戏水――恋偶、和美自在、幸福美满;鸿雁传书――寄托情思,充满浪漫色彩;杨花、柳絮、浮萍――身世飘零、萧瑟悲凉、感伤离别……

三、要捕捉古典诗歌的相关信息、读懂读深古典诗歌的诗意

我们要读懂全诗,就必须借助于诗歌蕴藏的信息。因此,我们解题时要有捕捉信息的灵敏嗅觉。下面,就本人的理解着重谈谈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三种信息。

(1)标题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对理解全诗有引导作用,是解读诗歌的切入口,所以有“题好一半文”之说。作为标题它可能揭示跟诗作有关的季节或时令,如辽宁卷王维《秋夜独坐》中的“秋夜”;它可能直接点明诗作的情感,如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等。

(2)作者 了解作者的生平(包括仕途、家庭背景等)、思想、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创作风格方面: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3)注释 注释对解读古典诗歌起到钥匙的作用。它有时交代了诗作的写作背景,暗示了本诗的思想内容,如王安石《示长安君》的注释: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佑(1060)五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有时交代了诗人的相关情况,暗示了本诗作的写作风格,或诗人的思想感情等等。

第8篇:古代诗歌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诵读 感悟 比较 运用 古典诗词教学模式

一、现阶段教授古典诗词的观念相对滞后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首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并非可有可无之事,而应视之为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种无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现阶段教师自身对古诗文价值的认识不足,教学观念滞后,必然体现在教学设计和过程的实施中,其主要表现为:重内容 ,轻意蕴; 重传授,轻感悟;重背默,轻朗读。此类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将古诗词最具价值的神韵剥离肢解,“碎拆下来,不成片断”(张炎《词源》),课堂也了无神采,索然无味。

二、新课标下小学高年段古典诗词的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文的教学当然也应体现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师不能再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诗词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

(一)诵读,明诗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词的学习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通过单个读、齐读、范读、师生共读、赛读等多样的朗读形式使学生乐读、爱读。诵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大类形式,背、默、吟、唱都是诵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诵”为一种绘声绘色的语言表达。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绘声绘色地朗诵,以培养语感。同时,诵读还能避免课堂单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式多变的诵读, 能发动全体学生参与, 使诵读与理解揣摩字、词、句、篇紧密结合。每次诵读前, 我们应提出指向性要求, 要求应包括:感知什么内容,思考什么问题, 诵读技能达到什么水平。

另外可以指导学生循序分层地诵读:

音读。音读是诵读诗歌的基本层次。其要求是读准字音, 读顺诗句。诗歌中常有一些平时不常用的生字、生词、多音多义的字词, 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遇到当中生僻的字词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 读准字音, 进而读顺诗句, 以便更好更准确地理解诗意。

意读。意读是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的学习过程。即要求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 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要点。意读是诵读中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感知, 不是让学生马上读出诗的深层含义和复杂的章法句法, 只要求学生通过诗歌的字面意义粗通。意读是由诗歌表层的字面意义向体味深层言外之意的过渡。

情读。情读就是要读出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来。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指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在诗歌中意欲表达怎样的情感, 然后调动起作者心中与之产生共鸣的情感, 作者与学生在诗歌某一点上达到共鸣后, 再借助技巧真正达到情读的目的。

(二)感悟,揣诗情

诗词的语言是含蓄凝炼的,它们往往运用具体的意象传情达意。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意诗情,可以引导结合注释先自己感悟,然后再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美的语言对诗句进行描述,进行创造和深加工,从而深切地感受诗词语言的精美,深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去,真正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知人论世,结合作者时代和背景去感悟

古诗题材主要有八类,有送别诗、爱情诗、边塞诗、思乡诗、山水诗、田园诗、战争诗、怀古诗。其实大多诗词你都不会事先清楚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得从诗歌中去找。可以先通过字词之间辨别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哀是喜,这比较容易做到。另外要分析诗歌中具体的词、句,这需要积累一定的基础。

2.品词度句,咀嚼、琢磨诗的意境和感情

品,是品味,仔细咀嚼、反复琢磨的意思。品字,学古诗词必须咬文嚼字,一字一词的品。古诗词中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每个字都是诗人费尽心血提炼出来的。我们在教授学生品的方法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第二,品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包含的哲理;第三,品析诗歌中一些名句,既要品出诗句的意思,又要品出诗句在表达上的特点和效果;第四,品析诗句描写的画面、诗歌的意境等。

(三)比较,引思考

比较就是看出异中之同, 或同中之异, 即看出共性与个性,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完品读训练之后,可以选取一些题材、立意、意境等相似的诗词,通过对比阅读,也可以选同题目、同词牌、同作者、同时令、同地点的一两首诗词让学生见识见识、欣赏欣赏, 虽不必说出它的美丽, 但能感觉诗词的魅力, 比较其间的异同, 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需。

(四)运用,促迁移

小学高年级是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凭借古典诗词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长文学常识和社会常识。但文学理解力和鉴赏力不是靠一两篇诗词就能形成的, 如果就诗词讲诗词, 没有知识面的扩展, 知识就成了死知识, 能力就不能形成。所以, 诗词教学中, 最后的扩展运用是必要的, 是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形成自己对诗词的独立分析鉴赏能力的必经之路。

总之,提高学生阅读赏析古诗文水平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上述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模式并不是僵化的、 固定不变的, 根据不同诗歌体裁和学生的实际, 可以灵活运用, 有的过程可以跳跃, 有的过程可以反复, 而且可增加一些程序。总之, 从教学实践看, 此模式对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及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模式。

【参考文献】

[1]〔美〕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M].宋广文等译.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9篇:古代诗歌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多义性解读 古代诗歌 教学 运用

从《诗经》、《楚辞》到宋词、元曲,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不胜枚举,犹如满天的繁星璀璨夺目,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这里有寄情山水的放浪不羁,有胸怀天下的悲天悯人,有建功立业的潇洒豪迈,还有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高职中文专业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部分,如何让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古代诗歌的多义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现状,如何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理解思路,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是古代诗歌教学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古代诗歌多义性的原因

(一)创作年代久远,创作主体表达含蓄

古代诗歌创作的年代十分久远,距离现代生活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由于时代所限,视角不同,观念不同,创作主体的表达方式不同,古代诗歌的多义性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尽管叫“无题”,却传达出大多的含义,使人感到妙味无限。情感极其克制却又浓得化不开,纵然用千言万语解说也难以道破,妙不可言,意犹未尽,我们现在甚至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奉献的代言。我们现在已无法推测李商隐写这首诗的真实情感,但如果非要把这首诗定性归纳的话,反倒限制了诗意的弹性,缩小了诗歌的张力,也束缚了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

(二)时代背景复杂,创作背景特殊

古代诗歌受创作主体的影响只是造成诗歌多义性的一个方面,时代背景、创作背景同样是造成诗歌多义性的重要因素。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整首诗看起来是金陵夜晚的景色,实际上这是一首著名的咏史怀古诗,以山不变、潮不变、月不变,反衬城邑之变,抒发了作者对于六朝兴盛而今衰败的深沉感慨。柳宗元的《江雪》描述的是在冰天雪地的寒江边,没有行人、飞鸟陪伴的老者默然垂钓的江乡雪景图,而实际上作者把自己清高孤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在政治上失意苦闷烦恼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诗歌意境朦胧,意象复杂

诗歌是由意象构成的,意象与情感相结合共同构成了意境。意境囊括了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加工,这个过程必然导致古代诗歌的多义性。因为有的意象本身就有多重含义,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例如草,它本身是一种生命力强、生生不息的植物,在古代诗歌中固然有这一层含义,但也同时具有希望、思念、荒凉、离恨、地位的卑微等多重含义,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具体分析: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草是送别的情意;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中,草寄托了对远人的思念;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衬托了诗人对春光妄自明媚的惋惜。

(四)知识储备不同,欣赏主体存在差异

除以上原因外,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有的学生可以理解得深入一些,有的学生难免会理解得肤浅一些,不同的理解欣赏主体对诗歌的理解不同,同样也可以造成诗歌的多义。

二、教学中解读诗歌多义性的策略

(一)分析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多义性

古代诗歌讲究“诗言志”,往往通过一定的表达技巧含蓄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虚实结合以及修辞手法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诗人巧妙借用表达技巧含蓄地表达了词语的多重含义。如一语双关的运用,可以表达双重含义,即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那么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语境明确双关的特点,掌握语音双关、语义双关,从而较好地理解词语的多义。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千古绝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句中的“杨柳”指的是柳树,“柳”与“留”谐音,这是语音的双关,表达词人与友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情感。“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词人用“柳”的双关修辞将此情此感恰如其分地流露出来。除双关之外,诗歌也有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含蓄表达情感。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多种表达技巧的特点与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地解读诗歌的多义性,把握诗歌情感。

(二)抓住意象特征理解诗歌多义性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最多提到的专业术语就是意象,诗人常常借助一些独特的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意象就是带有诗人情感的人、景或物,在诗歌的多义性中,这些意象内涵丰富,不仅描绘出景色的特点,又能展现诗人内在的精神内涵。如李商隐《锦瑟》中“珠泪”、“玉烟”这些意象的组合呈现出朦胧、虚幻、凄美的画面,但难以指向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它们被李商隐心灵化了,源自于李商隐人生经历中复杂的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常见意象的多重含义,以便在诗歌鉴赏中准确地把握诗歌中的多重内涵。

(三)把握诗歌的整体,理解诗歌的多义性

诗歌的整体把握要综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表达技巧、内容等方面得出诗歌反映出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虽然此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但在主题上却有爱情说、讽喻说两种说法。依据“情”这一主线,《长恨歌》描写了李、杨二人相爱的过程以及杨贵妃香殒之后李思念杨而对景垂泪,忠于爱情而七夕盟誓,层层深入地写出了李、杨二人的境况悲凉、情感真挚,“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一悠悠情思、绵绵长恨,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可见从这一角度分析,这首诗恰恰是对爱情的赞颂。

然而在思考二人爱情悲剧的原因、寻找悲剧的制造者时,读者会发现此诗是在批判唐玄宗的骄奢淫逸、“重色”非“重贤”,无不透露出诗人对二人生活的讽刺,突出了“讽喻说”这一主题,希冀后人哀之、鉴之,不要重蹈覆辙。

诗歌的多义性在诗歌教学中是常见的,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读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多角度地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