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护濒危动物范文

保护濒危动物精选(九篇)

保护濒危动物

第1篇:保护濒危动物范文

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是全世界自然保护领域的盛会,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主办。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护组织,据说也是联合国唯一既有政府又有民间及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国际组织,其会员单位多达1218个。这个组织下设若干专业委员会,其中物种生存委员会(SSC,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负责编写《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早在1963年就开始编制,最初叫“红皮书”,后来逐渐成熟化、规范化,并改名为“红色名录”。名录对全球物种进行评估,并设立不同的保护级别。级别的划分也经过了若干次修订,有不同的版本,现在一般按照9个级别划分。

根据物种种群数量的下降速度、物种的个体总数、地理分布特征、地理种群的分散程度等准则分类,最高级别是灭绝(EX),其次是野外灭绝(EW),所谓“濒危”实际上是3个主要的级别,即极危级(CR)、濒危级(EN)和易危级(VU),其他顺序依次是近危级(NT)、低危级(LC)、数据缺乏(DD)、未予评估(NE)。LC常被翻译为“无危级”,但笔者认为,这个叫法容易让公众引起误解,以为该物种在生存方面没有面临任何危险,英文中“Least Concern”的意思就是“最低的关注”。

“红色名录”如今包括82954个物种,是全球最大的受威胁物种名录,其中受威胁的种共23928种,占被评估总数的29%。这个“红色名录”对地球上已知多数脊椎动物、部分无脊椎动物和植物进行分级评估。这届大会还了将大熊猫的受胁等级从“濒危级”(EN)变为“易危级”(VU)的消息。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这一消息的依据是中国国家林业局2015年2月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现有1864只野生大熊猫。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估计,包括幼崽和成年大熊在内,野生大熊猫共约2060只。

“大熊猫种群数目减少的情况得到有效控制,而且种群数目已经开始增加。”“大熊猫生存状况的改善,证明中国政府保护这种动物的努力行之有效,其中包括大力重建熊猫栖息需要的竹林。”或许IUCN希望中国政府应将投入在大熊猫身上的注意力,分散一些到其他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和保护的受胁物种身上。

另一个国际环保组织“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首席环保官约翰・鲁滨逊告诉记者:“很少有物种能够从濒危名单上被划掉,这说明保护措施是有效的。”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也指出大熊猫不再被列为濒危物种可能只是暂时的。以全球变暖为主要形式的气候变化或许将在下一个80年内毁掉世界1/3的竹林,大熊猫生存将再度面临威胁。国家林业局表示,从目前来看,大熊猫所受的威胁以及濒危状况仍然不容忽视。如果降低其保护等级,保护工作出现怠慢和松懈,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都将遭到不可逆的损失和破坏,已取得的保护成就会很快丧失,特别是部分局域的小种群随时可能灭绝。因此,继续强调大熊猫的濒危性并不是危言耸听。

除了大熊猫,还有很多野生动物的濒危等级也发生了变化。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可可西里枪声不断,藏羚羊数量从20万只锐减到不到2万只,被IUNC定为濒危物种。但随着持续不断地打击盗猎和建立保护区,藏羚羊的种群现在逐渐恢复到30万只。IUCN决定将藏羚羊“连降两级”,从濒危降为近危。这表示它们的种群虽然暂时没有减少的威胁,但如果不进行持续的保育努力,将可能再次受到威胁。

与人类基因最为相近的哺乳动物类人猿,其6个种中的东部大猩猩、西部大猩猩、婆罗洲猩猩、苏门答腊猩猩被划定为极危,这意味着它们离灭绝只有一步之遥。其余两种类人猿――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则是濒危物种。有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年中,东部大猩猩的数量下降70%以上。非法盗猎的猖獗使其数量不断下降,全球范围内仅存5000只。

在中国,除了大熊猫、藏羚羊是一直以来受到且得到了有效保护的濒危物种之外,还有许多物种近些年才逐渐走入多数人的视野,这其中有从受胁程度较低升级至较高者,例如,因被人们错误地认为具有“滋阴补肾”作用而被大量捕杀的黄胸c,10年内连升3级至濒危级;同样被错误地认为具有“活血、消肿,通乳”等功效的中华穿山甲,则被提升至极危级,而另外几种穿山甲也已全部“升级”。

第2篇:保护濒危动物范文

(1.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所,牙克石022150;2.内蒙古汗马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金河022359)

摘要:2011年,采用样线调查、定点观察、红外自动相机监测以及查询资料等调查方法,对内蒙古汗马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濒危野生脊椎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内蒙古汗马部级自然保护区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约56种,占保护区陆栖脊椎动物293种的18.64%。其中:鱼类2种,两栖类1种,爬行类1种,鸟类42种,兽类1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6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的兽类有3种,鸟类有28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鱼类2种,两栖类1种,爬行类1种,鸟类27种,兽类4种。在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中,常见种16种,少见种27种,稀有种12种。

关键词 :汗马;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4-12-11

作者简介:李荣魁(1979 -),男,陕西省旬阳人,林业工程师.

内蒙古汗马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西坡北部,行政隶属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根河市境内。保护区早在1958年林业部批准的《大兴安岭开发规划总方案》中就将汗马规划为自然保护区,1979年5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龙革办25号文件,正式确认汗马、呼中为大兴安岭自然保护区,较早的规划为保护区,确保了这片区域没有遭到采伐,加之周边人为活动少、干扰少,区内没有任何居民和生产经营活动,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寒温带原始明亮针叶林地区之一。但由于受到经济和体制上的制约,保护区管理机构成立较晚,直至2007年才成立了内蒙古汗马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仅在2001年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森林资源调查和森林专业调查外,没有再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鉴于此,汗马管理局在2010~2012年为时3年,对汗马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文章仅就保护区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做以描述。

1 调查区域概况

内蒙古汗马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山脉西坡北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境内,地理坐标为E122°23’34”—122°52’46”.N51°20’02”~51°49’48”。保护区总面积107348hm2,森林覆盖率88.4%,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寒温带原始明亮针叶林地区之一。保护区地处大兴安岭北部主脊西侧,海拔较高,属中山山地,总的趋势是北高南低,四周环山,形成较狭长的南北走向河谷,平均海拔1000~1300m之间,最高海拔1418m,最低海拔824m。保护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积雪深厚,夏季温凉短暂,湿润多雨,春季干燥风大,四季温差和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5.3℃,极端最高气温35.4℃,极端最低气温-49.6℃,全年有7个月的时间有积雪,最大积雪深度100cm。早霜一般在9月上旬,晚霜一般在6月上旬,无霜期80~90d。

汗马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种类统计为620种,隶属于110科296属,保护区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山杨(Populus davidiana)、甜杨(Populus suaveolens Fisch)和钻天柳(Chosenia arbutifolia (Pall.)A.Smv.)等。保护区陆栖脊椎动物293种,其中:鸟类16目44科204种,兽类6目16科51种,鱼类6目9科28种,两栖爬行类4目7科10种。保护区地带性植被属于典型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其主要植被类型有偃松矮曲林(Com. Pinmila)、偃松灌丛(Form. Pinespumila)、兴安落叶松林(Form.larix gmelin)、樟子松林(Form.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兴安落叶松—一白桦混交林(Form.Larix gmelin,Betulaplatyphylla)、白桦林(Form. Betula platyphlla)、甜杨林(Form. Populus suaveolens)、钻天柳林(Form.Chosenia arbutifolia)、柴桦灌木沼泽(Form.Betula fruticosa)等。

2 研究方法

此次采用样线调查、红外自动相机监测、访问调查以及查询资料等多种调查方法,对汗马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调查。由于调查强度、气候、环境及人为干扰等因素,使样线法计算种群数量易造成的数据偏差较大,但可获取发现物种相对丰富度的指标,样线调查法作为此次物种丰富度调查的主要方法,而不进行绝对数量计算。红外自动相机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发展成熟,广泛用于动物种群数量和密度的研究。在此次调查中,将红外自动相机监测、访问调查作为样线调查的辅助方法,资料查询作为最后调查的补充,补充实地调查中没有记录到的物种。

2.1 样线调查

使用样线法调查,在区域内共布设22条长约为8.5~11.5km,总长度237km的样线。沿样线行进期间,只记录所遇见的实体、呜叫和判断为新鲜(<24h)的野生动物足迹链、粪便、食痕等活动痕迹的数量。

根据样线调查所发现各种物体的实体数和新鲜活动痕迹数占样线总长度的比值即Zi=Ni/L(Z1:指物种丰富度的相对指标;N.指第i个物种的数量,L指样线长度),作为汗马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状况分为常见种(Z>0.1)、少见种(0.0l<Z<0.1)和稀有种(2<0.01)3种情况,并参考《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进行濒危状况分析。在样线调查、红外自动相机监测、访问调查没有记录到的物种,仅在文献资料查询到的物种均列入稀有种。

2.2 红外相机监测

野生动物较集中分布的石砬山、牛耳湖、牛腿湖、碱场等地共计布设40部红外自动照相机,对本区内的野生动物进行调查,每月更换1次电池并取回监测数据。

2.3 定点观测

在保护区的重要水域牛耳湖周边搭设隐蔽帐篷,从4月15日至6月15日和9月5日至10月20日,在候鸟的迁徙季节利用观鸟镜对迁徙的水域鸟类进行观测记录,并用数码技术进行拍摄。

3 结果与分析

3.1 物种组成

经调查,汗马部级自然保护区共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56种,占保护区野生动物293种的19.11%,其中:鱼类2种,两栖类1种,爬行类1种,鸟类42种,兽类10种。

3.1.1 部级保护物种

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5种,占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63%。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原麝、紫貂、貂熊、黑嘴松鸡、金雕、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赤颈鹏鹧、白额雁、大天鹅、小天鹅、鸳鸯、凤头蜂鹰、黑鸢、苍鹰、雀鹰、松雀鹰、大鵟、普通鵟、毛脚鵟、乌雕、鹊鹞、白腹鹞、鹗、游隼、燕隼、红隼、红脚隼、花尾榛鸡、灰鹤、蓑羽鹤、普通角鹗、雪鹗、雕鹗、猛鹗、长尾林鹗、乌林鹗、长耳鹗、鬼鹗、棕熊、水獭、猞猁、马鹿、驼鹿、雪兔36种。其中,鸟类36种,兽类9种。

3.1.2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物种

保护区有CITES附录物种31种,其中:附录I物种有白尾海雕和棕熊2种;附录Ⅱ物种有花脸鸭、鹗、凤头蜂鹰、黑耳鸢、雀鹰、苍鹰、日本松雀鹰、普通鵟、大鵟、乌雕、金雕、毛脚鵟、鹊鹞、白腹鹞、游隼、燕隼、红脚隼、红隼、蓑羽鹤、东方角鹗、雕鹗、鬼鹗、猛鹗、长尾林鹗、乌林鸮、长耳鹗、雪鹗、貂熊、原麝等29种。其中,鸟类28种,兽类3种。

3.1.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

在IUCN中物种有33种,其中:EN(濒危种)有哲罗鱼、细鳞鱼、乌雕、白尾海雕、黑嘴松鸡、蓑羽鹤、孤沙锥、雕鹗、鬼鹗、棕熊、原麝等11种;VU(易危种)有极北鲵、乌苏里蝮、白额雁、小白额雁、花脸鸭、青头潜鸭、鸳鸯、鹗、凤头蜂鹰、毛脚鵟、金雕、鹊鹞、白腹鹞、游隼、红隼、花尾榛鸡、东方角鹗、乌林鹗、长尾林鹗、猛鹗、猞猁、豹猫等22种。其中,鱼类2种,两栖类1种,爬行类2种,鸟类24种,兽类4种。

3.2 种群状况及分布

3.2.1 常见种

作为保护区常见种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有细鳞鱼、豆雁、花脸鸭、鸳鸯、普通鵟、鹊鹞、红隼、黑嘴松鸡、花尾榛鸡、东方角鹗、乌林鹗、紫貂、雪兔、原麝、驼鹿等16种。值得指出的是,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原麝和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鸳鸯、普通鵟、黑嘴松鸡、花尾榛鸡、乌林鹗、紫貂、雪兔、驼鹿和原麝均有相当数量的分布,尤其是兽类的紫貂、驼鹿和雪兔以及鸟类的黑嘴松鸡和花尾榛鸡的遇见率非常的高,随时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足迹、粪便、食痕或实体。

紫貂在汗马保护区全区均有分布,主要栖息于偃松一落叶松林、偃松灌丛、兴安杜鹃——落叶松林、杜香——落叶松林、笃斯越橘——越橘——落叶松林、草类——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丛桦——落叶松林等林型。据调查,在针叶林的遇见率为1.37只/km,在针阔混交林的遇见率为1.12只/km,在阔叶灌丛的遇见率为0.37只/km,在针叶灌丛的遇见率为0.64只/km。

驼鹿在本区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m以下的地带,并随着季节的变化其栖息地也有一定的变化。夏秋季节主要分布在针阔混交林、落叶松沼泽、灌丛沼泽、湖泊以及河流两岸,春冬季节主要分布在灌丛沼泽、湖泊周围和河流两岸。据调查统计,汗马自然保护区驼鹿的种群数量约为242只,在针叶林的种群密度约为0.22只/km,在针阔混交林的种群密度约为0.60只/km,在阔叶灌丛种群遇见率为0.43只/km,在针叶灌丛的种群密度约为0.05只/km。

雪兔在本区分布较普遍,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m以下的地带,并随着季节的变化其栖息地也有一定的变化。夏、秋季节主要分布在针阔混交林里,春、冬季节主要分布在灌丛沼泽下和湖泊沼泽周围。据调查统计,在汗马自然保护区雪兔在针叶林的遇见率为0.20只/km,在针阔混交林的遇见率为0.00只/km,在阔叶灌丛的遇见率为0.08只/km,在针叶灌丛的遇见率为0.06只/km。

在本区花尾榛鸡主要栖息于海拔llOOm的草类——兴安落叶松白桦混交林、草类——白桦林、毛赤杨——落叶松林等。据调查统计,在汗马自然保护区花尾榛鸡在针叶林的遇见率为0.25只/km,在针阔混交林的遇见率为0.00只/km,在阔叶灌丛的遇见率为0.05只/km,在针叶灌丛的遇见率为0.3只/km。

在本区黑嘴松鸡主要栖息于海拔lOOOm以下的越橘——杜香——落叶松林、丛桦——落叶松林等。经调查,在汗马自然保护区黑嘴松鸡在针叶林的遇见率为0.27只/km,在针阔混交林的遇见率为0.52只/km,在阔叶灌丛的遇见率为0.08只/km,在针叶灌丛的遇见率为0只/km。

在本区原麝主要栖息于多裸岩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这与国内外报道的相符。原麝主要分布在实验区的131、140、141、139、129、128、130林班,另外在实验区的99、100、101、102、116、115、87、88、103林班有部分分布。据统计,汗马自然保护区原麝的种群数量约为42只。由于原麝性胆怯、机敏,对生境的要求较高,林区大开发以来,森林资源不断遭到破坏,适应其生境的面积越来越少,加之原麝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在过去遭到大肆猎杀,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本区现在拥有的种群密度已是相当可观,为我国原麝种群数量的恢复可提供重要的基因库。

3.2.2 少见种

作为保护区少见种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有哲罗鱼、极北鲵、乌苏里蝮、赤颈鹏鹧、大天鹅、小天鹅、鸿雁、白额雁、小白额雁、鹗、凤头蜂鹰、日本松雀鹰、毛脚鵟、苍鹰、雀鹰、黑耳鸢、白腹鹞、燕隼、雕鹗、雪鹗、猛鹗、长尾林鹗、长耳鹗、鬼鹗、水獭、棕熊、貂熊、猞猁等27种。

保护区内湿地类型多样,发育种类齐全,有河流、湖波、沼泽3大类湿地,其湿地总面积35435.9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01%。湿地生态系统是本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鱼类、两栖类和水域性鸟类提供了重要的生存环境。因此,在本区最大的泡子牛耳湖和最大的河流塔里亚河偶尔可见着哲罗鱼、极北鲵、赤颈鸊鹧、大天鹅、小天鹅、鸿雁、白额雁、小白额雁、鹗这些物种。而凤头蜂鹰、日本松雀鹰、苍鹰、雀鹰、黑耳鸢、燕隼、雕鹗、雪鸮、猛鹗、长尾林鹗、长耳鹗、鬼鹗这些林鸟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全林区均有分布,但数量极少。

3.2.3 稀有种

作为保护区稀有种的有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大鵟、金雕、乌雕、白尾海雕、游隼、灰鹤、蓑羽鹤、孤沙锥、豹猫、马鹿等12种。其中,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孤沙锥和豹猫4种在调查中均没有见到实体,仅访问调查或文献记载有分布。而留鸟大鵟、金雕、乌雕、游隼和候鸟青头潜鸭、灰鹤、蓑羽鹤均属于全林区分布,都是难得一见的物种。马鹿在本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m以下的地带,并随着季节的变化其栖息地也有一定的变化。夏秋季节主要分布在针阔混交林、落叶松沼泽、灌丛沼泽、湖泊以及河流两岸,春冬季节主要分布在灌丛沼泽、湖泊周围和河流两岸。在本区马鹿的种群数量约为23+5只。

注:①保护级:“EN”和“vu”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种和易危种;“CI”和“CⅡ”指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和附录Ⅱ;NI和NⅡ指国家I级和Ⅱ级重点保护动物;②收录依据:O-观察到实体;V-固定相机视频;R-文献记载;③种群状况:“++”指常见种;“+”指少见种;“一”指稀有种。

4 建议

汗马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免受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的影响,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寒温带原始明亮针叶林地区之一。保护区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野生动物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由于受到体制的约束,保护区管理局成立较晚,因此,在早期野生动物也遭受了部分非法盗猎者的捕杀,致使有些野生动物资源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坏。保护区管理局自成立以后,开展了大量的武装青山活动、巡护监测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清除陈旧地窨子和猎夹猎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安全保障,有许多如原麝、棕熊、猞猁、貂熊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正在逐年恢复。保护区总面积107348hm2,属于大型的保护区,保护好这片原始明亮针叶林,对保护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濒危野生兽类意义重大。

保护区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为野生动物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场所。由于保护区管理局成立较晚,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相对较低,在野生动、植物及生态学研究方面较少,今后应加强与大专院校及著名专家的联合研究。保护区的珍稀濒危中有蹄类动物原麝与驼鹿、鸡形目的黑嘴松鸡与花尾榛鸡、食肉目的紫貂以及兔型目的雪兔资源的丰富度相对较高,今后从这些方面展开研究会很快取得较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内蒙古汗马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内蒙古汗马部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1.

[2]Richard B.Harris,Kenneth P.Burnham.关于使用样线法估计种群密度[J].动物学报,2002,48(6):812-818.

[3]许龙,张正旺,丁长青样线法在鸟类数量调查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3,22(5):127-130.

第3篇:保护濒危动物范文

关键词:黄山;珍稀;濒危植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1.黄山风景区珍稀濒危植物概况

黄山风景区内生态系统平衡稳定,森林覆盖率84.7%,植被覆盖率高达93.6%,为众多的珍稀濒危植物提供了庇护所和生存繁衍的环境,享有“华东动植物宝库”、 “人间仙境”、“人类生态第一山”之美誉。现记载的野生高等植物有1465种[1],是珍贵的绿色植物种资资源宝库。根据实地调查统计[2]~[3]以及1987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第一批)》[4],黄山风景区现有国家珍稀濒危植物27种,隶属于20科,其中属于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9种,属于国家Ⅲ级保护植物有18种;属于国家濒危的有3种,稀有的有10种,渐危的有14种(详见表2-1)。

目前黄山风景区珍稀濒危植物研究现处于摸索阶段,大多数珍稀植物仍处于濒危状态,亟待开展就地、迁地保护等措施进行保护。

2.黄山风景区珍稀濒危植物观赏特性的评价

珍稀濒危植物多是深山老林的奇花异木,通常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其观赏特性主要通过叶、花、果实、茎干等器官的个体或群体表现。

2.1叶叶形奇特,着生位置多样化丰富了植物的景观性,并且叶色因季节性变化引起季相变化。金钱松因叶片而得名,叶片在短枝上簇生如铜钱且秋季呈金黄色;而鹅掌楸的叶则像古代马褂;凹叶厚朴叶先端凹缺,宛如芭蕉扇;鹅掌楸、银鹊树叶片秋季变黄;连香树叶色两季变化,即新叶紫红色,秋后变为美丽的红色;短萼黄连叶片繁茂,色泽葱绿。

2.2花花是植物最具美感的器官,以其姿态优美、芳香怡人、色彩绚丽或典雅、以及着生的部位和方式特殊而成为人们观赏的焦点。早春,天目木兰和黄山木兰的花先于叶开放,婷婷立于枝头,色彩明艳;天目木兰花粉色,黄山木兰花大且色多有白、淡黄、淡红色变异类型,预示着盎然的春意。鹅掌楸杯状的花,单生于枝顶,古雅别致。香果树,花黄色素雅。紫茎,朵朵洁白,在黄色花药的映衬下,更加生气勃勃,艳丽动人。

2.3果 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果实,增添了植物的观赏性。南方铁杉和华东黄杉果分别直立于枝头和下垂于叶腋,形似一座座宝塔;银鹊树果熟时,状如悬珠。黄山花楸入秋果红如火,密生于枝顶;领春木,翅果不规则倒卵圆形,且先端一侧凹缺,形似一把缺了口的刀;延龄草紫黑色的浆果着生于茎顶轮生叶之上,俗称头顶一颗珠。

2.4树干紫茎树皮红褐色或黄褐色,平滑,呈片状剥落;天目木姜子,树干通直,树皮灰白色,鳞片状剥落后呈鹿斑状;银鹊树树皮灰褐色,浅纵裂,且具有清香,给人印象深刻。

2.5树形千姿百态的植物,可以配置成风格迥异的植物景观。金钱松大姿平展、树姿优美;连香树树干粗壮,枝叶茂盛;落叶大乔木天目木姜子、香果树、银鹊树树干通直,叶茂荫浓,在园林中用途极广。延龄草等草本适宜于林下类似其原生生境之处,构成地被景观。

表2-1黄山风景区珍稀濒危植物种类及主要观赏特性

3.保护对策和建议

根据黄山风景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现状和工作实际,提出以下保护对策和建议。

3.1 进一步健全珍稀濒危植物方面的法制法规建设

针对部分游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薄弱等因素,我们可以参照Anju Agrawal[5](2013年)等人提出的观点,借鉴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方法,进一步落实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位于风景区内的珍稀濒危植物进行详细调查并建立健全其标示,同时多媒体、多角度、多方式的宣传,让游客充分了解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意义,提高游客保护意识,使游客自觉的约束自身行为,以达到科普教育目的。

3.2 进一步加强珍稀濒危植物方面的科学研究

如今黄山风景区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虽已基本摸清,但对其种群数量、生态学特性、濒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和研究,可参照Jarmila Gabrielová[6](2013年)等人利用生物学特性分辨出珍稀濒危植物的方法、JA Bacone[7]等人(2013年)印第安纳州地区珍稀濒危维管束类植物的初步名单的手段,系统的调查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分布数量、生物状况,观察研究其生态生物学特性,探索其濒危原因,还应建立动态监测系统,以掌握植物资源动态规律,逐步建立起植物资源管理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为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3.3进一步加快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规划

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得益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规划势在必行,结合景区实际情况,优先考虑植物就地和迁地保护等保护规划,确保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1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以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方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生境,或将植物多样性丰富、具有珍稀濒危植物分布的区域保护起来。结合黄山风景区的实际情况,目前就地保护是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

3.3.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指将野生植株从自然分布区迁移种植到保护园圃,或利用野生植株的种子或营养体进行人工繁育,是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重要途径,是对就地保护的必要补充,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措施使野生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从而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实现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胡嘉琪,梁师文.黄山植物[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0.

[2] 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 安徽植物志协作组.安徽植物志:1-5卷[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92.

[4] 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5] Anju Agrawal, Krishna Gopal.Concept of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 and Its Impact as Biodiversity.J Biomonitoring of Water and Waste Water, 2013, pp 71-83.

[6]Jarmila Gabrielová, Zuzana Münzbergová, Oliver Tackenberg, et al.Can We Distinguish Plant Species that are Rare and Endangered from Other Plants Using Their Biological Traits?.J Folia Geobotanica,February 2013.

第4篇:保护濒危动物范文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申请了有关植物专题数据库的科研项目,并对近年来研究动向成果进行汇集,希望在相关内容的教学科研方面提供帮助。并以此为起点,对更丰富的植物内容进行更系统有效的介绍和整合。

关键词:珍稀濒危植物 ;数据库 ;开发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识别码:A

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实这个概念在自然科学研究的选题中也是适用的。依靠当地特色的人文和资源,开发有当地特色的课题,是十分有意义的探索。

湖北宜昌地处我国中西部,是东西地势与南北气候的交汇过渡区,湖北宜昌及所处的三峡地区更是地形多样,气候冬暖夏热,雨多霜少,水热条件十分优越,部分高山地区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带。植物品种极富特色,由于受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影响较小,分布有许多冰川期以前孑遗的品种,成为珍贵稀有植物的避难所和三个特有属植物分布中心区之一。

宜昌地区的神农架山区由于植物品种的丰富多样,甚至被植物学家誉为“植物的基因库”。根据《中国植物红皮书?第1册》(1990)和《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名录》(1999)登录,三峡地区有62种部级的珍稀濒危植物。其中珍稀濒危植物57种,占全国总数的14.7%,三峡地区分布有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88种,占全国特有植物的六分之一,占地区植物近10%。目前,三峡地区列入国家保护植物的有近150种,珍稀濒危植物有51种,占全国总数388种的13.1%。其中,濒危种8种,稀有种19种,渐危种24种。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的有49种,占全国珍稀濒危植物的14%,一级保护植物4种,二级保护植物23种,三级保护植物22种,还分布有地区特有的植物品种36种。

随着三峡地区水利工程的开发,部分珍稀濒危植物的原产地受到破坏和淹没。据统计三峡大坝建库影响的植物涉及36个植物群系, 120科,358属,在蓄水海拔175 米以下的植物约800多种,移民区海拔1000 米以下的区域有3000种以上,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水库蓄水后海拔175 米以下的植物如丰都车前、疏花水柏枝、中华蚊母将全部淹没;巴东木莲、延龄草、八角莲、岩白菜、裸芸香等也将因环境改变而逐渐消失;其中荷叶铁线蕨将损失50%。随之而来的城镇搬迁,移民开发、建设厂矿和形成新居住地后的大量排放,对这些地区的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植物势必造成较大的影响,加速这些植物的濒危。

众所周知,一个物种消亡,常常导致另外十至三十种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发展和的人类生存基础,但随着人类滥用资源和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的破坏,许多物种已经或逐渐从地球上消失。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之一,一直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先后签署了《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等国际保护公约。因此保护三峡地区丰富的物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植物保护的课题一直是我校的科研重点,尤其是本地的特色珍稀濒危植物品种。我也在辅导学生实验中发现:因为没有合适的指导参考工具,了解植物品种的背景和性状都十分困难;在和相关的指导教师接触中,这个问题也或多或少的存在,有的植物品种甚至基础的形态学上准确的图片都难以找到,这给教学科研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提供这些植物有效的使用工具非常紧迫。

目前国内植物专题的数据库本身就比较少,植物专题的内容很多都包含在大中型数据库内,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而类似这样介绍特殊区域植物种类,从植物基础形态学和科研现状,开发利用情况等综合信息的植物专题数据库则几乎没有。

2010年,针对这种现状和本人长期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了解,以及对该专题文献的收集,我申请了校内的科研课题:三峡地区珍稀濒危植物数据库。在通过后进一步对有关内容准备和调研,对近年来的研究动向、成果进行汇集,针对更丰富的植物科研内容进行系统的介绍收集和整合。希望能为相关内容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有效的帮助。准备阶段我们走访了学校和当地植物研究的相关部门,得到有关老师的肯定和指导。

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及时交换是介绍和实施保护的重要支持系统。三峡濒危特色植物数据库就是以三峡地区分布的珍稀濒危特有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标本馆、植物园、野外考察等4种渠道,调查该地区每一种珍稀濒危特有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保护价值、地理分布等信息,数据库按照《中国植物红皮书》中的格式规划,包括三峡地区103种珍稀濒危特有植物的学名(科、属、种名)、俗名、植物图片、形态特性、生态习性、生境、分布信息、保护价值、保护级、受威胁状况、保护措施和相关保护开发法规及研究文献等几大部分。其中植物图片包括生境图片、植物形态照片、标本照片等图文信息。

在后期的数据收集和整理中,及时跟踪研究进展,考虑到未来开发对一些珍稀特色品种的影响和破坏,也给予了相应的关注。在提供指导教学科研交流的同时,深入宣传有关法规制度,为建立珍稀濒危特有植物资源的环境监测体系,保护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实现可持续开发等各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珍稀濒危物种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大家植物保护意识,为决策部门动态提供全面准确的基础数据。

在后期的加工制作中,本数据库同时申报了2012年calis三期特色专题数据库开发的项目,引进calis的数据库统一平台,使数据库的架构更为标准和便于开发使用。

2012年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努力,数据库初步成形。数据库由两个部分构成:三峡濒危珍稀植物图片库图片650多张;三峡濒危珍稀植物文献库文献约5307条。2012年9月顺利通过calis项目验收,同期宜昌及三峡地区濒危特有植物数据库对广大读者开放使用。

三峡地区濒危珍稀特有植物数据库在投入使用后,我们也继续关注并进一步优化,截止2013年3月不完全统计,该库单库点击率在本馆自建的数据库中名列前茅,使用点击率也是本馆自建特色库中较高的,一个富有当地特色的植物数据库得到学校和图书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使用,是对我们科研工作最大的肯定和鼓励,也激励我们在今后要做出更多的成绩。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还需要长时期的关注、更新和丰富,这也是我们科研工作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傅立国主编;《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 ;科学出版社,1991年9月

[2]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年9月

[3] 彭镇华;《中国长江三峡植物大全》;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

[4] 吴小巧 ;黄宝龙; 丁雨龙;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研究现状与进展;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5] 袁小凤;何平;施积炎;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信息查询系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01期

第5篇:保护濒危动物范文

1.1评估指标的确定把影响历山自然保护区濒危植物保护顺序的因素分为5类10项(见表2)。按照模糊数学的原理,分别确定不同保护等级和各因子强度评语的值(见表3、表4)。

1.2各个影响因素的强度分级每一影响因素根据其对濒危植物优先保护度值的影响作用大小,以表格形式(见表5~表15)列出评语、观察、估计、测量指标和评语代码[2-4]。对于具体的某种植物来说,可以从表2找到各个因素相应强度的评语代码。根据此值,再从表3中查出该评语代码所对应的Fuzzy子集,以构成R矩阵。

1.3确定所有拟评估植物相应的评语代码根据文献资料和野外实地考察,获得待评估植物的物种信息,确定其影响因素的强度,并查出相应的评语代码。从Fuzzy子集查找对应的系数,分别构建5个二级指标的矩阵以及1个一级指标的矩阵(见表16)。表16中分值越高表示濒危程度越大。

2评价结果与分析

通过二级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得到各个影响因素的综合评判结果。将所有受威胁植物按其优先保护顺序的综合评价值进行排序,即可得到受威胁植物的优先保护顺序。以南方红豆杉为例,进行优先保护顺序的综合评价值计算(见表17)。根据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评语代码,建立相应权系数矩阵A;依据南方红豆杉的每个因素的评语代码,建立强度评语矩阵R。先进行各个一级指标的计算,然后再二级综合评判。具体计算过程可参见魏宏图等方法。

计算出所有受威胁植物的优先保护顺序的综合评判值W(见表18),并将其排序。按照魏宏图等方法,综合评判值越小的植物,越应给予优先保护。根据表18,将综合评判值在-3.0~-2.0之间的植物划为历山地区一类优先保护植物,仅有1种,即南方红豆杉;将综合评判值在-2.0~0之间的植物划为历山自然保护区二类优先保护植物,有7种,包括木姜子、桔梗、连香树、山胡椒、野大豆、铁木、山白树等;将综合评判值在0~3.0之间的植物划为历山自然保护区三类优先保护植物,有17种,包括四照花、竹叶椒、青檀、老鸹铃、郁香野茉莉、泡花树、刺楸、领春木、暖木、软枣猕猴桃、流苏、窄叶紫珠、冬瓜杨、红景天、漆树、党参、脱皮榆等。

3珍稀濒危植物濒危原因与保护对策

3.1濒危原因种群密度较低,分布范围较窄。历山自然保护区的大多数珍稀濒危植物分布范围较窄,种群密度较低。南方红豆杉在沁水东峡仅有2株、在阳城李疙瘩有10余株;连香树在沁水下川东峡和垣曲七十二混沟有20余株分布。红景天仅在舜王坪山地草甸边缘的岩石缝隙中分布。生长发育缓慢。许多珍稀濒危植物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发育较为缓慢。如,南方红豆杉尤为突出,一般30~40a树龄后才能开花结籽,种子产量有大小年之分,一般6~7a才有一个大年。即使在大年,种子生产的数量也较少,种子活力较低,种子萌发率和籽苗成活率较低,不利于种群的繁衍和扩大。人为干扰。珍稀濒危植物中许多是中医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药材,如党参。历山自然保护区的党参,过去分布广泛、资源丰富,质量上乘;但由于多年来的过度采挖,党参的数量锐减,而且质量已大不如从前。当地居民过去将连香树当楸树用,常常砍伐用来作家具,在野外可以看到连香树多次砍伐的痕迹就是例证。南方红豆杉木材颜色(紫红色)漂亮,当地民众喜爱用红豆杉做建筑材料和生产、生活器具,致使南方红豆杉种群数量受到较大影响。

3.2保护措施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珍稀濒危植物的安全。自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实现了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依法保护。但是由于保护区范围内和毗邻地区仍有许多居民,有些民众经常出入保护区从事采挖药材等活动,加大了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除保护区管理部门外,地方各有关部门要把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要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大力普及有关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法律和法规,提高当地民众的保护意识,使他们能自觉珍惜和爱护这些宝贵的植物资源。

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管理措施,并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破坏珍稀濒危植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做好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解除人为干扰,真正实现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要实现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真正保护,并使其种群数量得以恢复和扩大,最重要的是排除人为干扰。对那些具较大经济价值的珍稀濒危植物,如党参、桔梗等,应逐步通过人工栽培的方法代替采集野生植物,彻底解决人类过度利用对珍稀濒危资源造成的不良影响。对那些分布范围极窄、种群密度较低的植物,如南方红豆杉、连香树等,要采取各种措施禁止采挖或砍伐,确保这些濒危植物的资源安全。

第6篇:保护濒危动物范文

关键词 喀斯特珍稀植物园;建设意义;布局方案;贵州荔波

中图分类号 S759.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223-02

荔波县位于贵州省南部,全县国土面积2 431.8 km2,属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国家林业局重点扶持的九万大山贫困县之一。县内生物资源丰富,有维管束植物1 203种,种子植物1 172种;县境内有茂兰部级自然保护区、樟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茂兰保护区分布着面积达22 185 hm2集中连片、原生性较强的喀斯特森林,这一地区被世人称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作为一种风景资源,还超脱了喀斯特地貌荒芜的固定模式,把山、水、洞、林、湖糅合在一起,森林地貌景观和水文景观交相辉映,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全县把保住青山绿水作为立县之本,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8.96%。贵州省委、省政府把荔波县列为旅游开发重点县,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为其重要经济支柱和优势产业,旅游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2010年旅游人数达到335万人次。

1 珍稀濒危植物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珍稀、濒危植物在细胞结构、遗传物质方面特征远古,具有很强的遗传保守性和环境适应性,并具有直接、间接或潜在的经济价值。作为较古老原始的类群,这些植物是研究气候变迁、人类起源和发展、生物区系、进化的重要材料。作为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我国及世界范围已分别建有植物园、树木园分别为140、1 600个[1-2]。

横断山、滇、黔、桂、湘西和巴秦地区等是我国植物特有类群的主要起源和演化中心,荔波县处于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的过渡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区域之一[3-4]。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小生境的多样性,使植物种类丰富,珍稀濒危植物达100多种,已发现的动植物新种达150种以上,2006年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候选地,通过世遗专家的考察评估,2007年6月27日在新西兰世界遗产大会上表决通过,成为贵州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因此,在荔波县建设珍稀濒危植物园,对于开展物种种质资源收集、迁地保存、驯化和繁育、培育苗木,实现对荔波县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扩大栽培,具有重大的意义。

2 植物园建设的目标

一是通过园林设计,营造景色优美的园林环境,紧密结合植物学、植物培育学和园林艺术,将荔波喀斯特珍稀植物园建设成集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科教、苗木繁育开发、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二是开发利用珍稀物种中栽培和观赏价值较高的种类,建设实行规模化生产的珍稀苗木基地,既能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又可以满足城乡绿化需求;三是通过合理的引种栽培,进行种质资源收集、迁地保存、繁育、驯化和利用,促进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衍,保护生物多样性[1-2]。

3 植物园的选址及建设内容和规模

植物园位于玉屏镇尧排村兰鼎山森林公园内,建设规模22.00 hm2,划分为珍稀濒危植物展示区20.00 hm2、繁育试验示范区1.33 hm2、生活服务区0.67 hm2。

3.1 珍稀濒危植物展示区

建设面积20.00 hm2,包括珍稀濒危树木园区6.67 hm2,野生观赏植物区10.00 hm2,棕榈植物园区3.33 hm2。该园区布局于植物园西北部,延伸到中心区。

3.1.1 珍稀濒危树木园。选择珍稀濒危、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和利用价值、荔波县特有或较具代表性的树种有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异形玉叶金花(Mussaenda anomala)、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翠柏(Calocedrus macrolepis)、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广东松、黄杉(Pseudotsuga sinensis)、短叶黄杉(Pseudotsuga brevifolia)、四药门花、樟树(Cinnamomun camphora)、闽楠(Phoebe bournei)、任木(Zenia insignis)、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香木莲(Manglietia aromatica)、红椿(Toona ciliata)、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等21种濒临灭绝的国家Ⅰ、Ⅱ级保护植物,分别设置园区。

3.1.2 棕榈植物园区。选择适宜荔波县栽植的6种棕榈科植物(棕竹、鱼尾葵、槟榔、蒲葵、棕榈、省腾)进行引种驯化,建立棕榈植物基因库和繁育基地。将不同的种类按照自然地形进行孤植、群植,并在下层搭配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花草,形成自然成群、高低错落的景观效果[1-2]。

3.1.3 野生观赏植物园区。收集展示夜来香、观音座莲蕨、霸王鞭、荔波大节竹等60种荔波县特有的草本花卉和木本观赏植物,根据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和造园要求,按自然地形不规则地种植[1-2]。

3.2 生活服务区

该区的建筑物模仿荔波县瑶族、水族、布依族原始村落的特色,通过园林美化,增加民族文化内容,开设专门展示珍稀植物标本、图片以及自己培育的苗木花卉的生态展览馆,形成风情有致的绿色动态空间,使生活服务区成为开展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科普教育和宣传、展示植物园的窗口[1-2]。

3.3 繁育试验示范区

该区位于植物园西南部,立地条件较好,包括苗木繁育试验地、苗圃、苗木移栽区、盆花盆景园、兰花圃等。各个圃地的用途不一,分别介绍如下:①盆花盆景园:利用荔波丰富的植物资源,进行盆景盆花的栽培研究。②兰花圃:已经初步收集了细叶兜兰、白花兜兰、虾脊兰等80余种荔波珍稀兰花品种,并逐步收集和引种其他珍稀的兰花种类,开展名贵观赏品种的驯化栽培、品种改良和进行兰花组织培育研究,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兰科品种。③苗木繁育试验地、苗圃和苗木移栽区:对收集到的荔波珍稀濒危植物进行检疫、培植、驯化、繁殖试验研究;对栽培品种进行繁殖、育苗生产[1-2]。

4 效益分析

整个植物园建设需总投资800万元,其中珍稀濒危植物展示区、繁育试验示范区、生活服务区分别投资339万、161万、300万元。对在荔波县建立植物园的效益分析如下:一是荔波县自然景色神奇秀丽,游客众多,植物园按每年接待游客5万人(30元/人)计算,门票收入可达150万元/年,6年可收回成本。同时,还能带动荔波县生态旅游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二是植物园生产的大量绿化苗木和观赏植物,在保护野生珍稀植物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市场需要,带动当地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三是植物园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收集、迁地保护来自茂兰部级自然保护区和附近森林的珍稀濒危植物,逐步建成珍稀濒危植物的种质资源基因库,对于保护和扩大栽培荔波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具有重要的意义[1-2]。

5 参考文献

[1] 刘军.文山县泰昌珍稀濒危植物园建设的意义及其可行性[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6):96-100.

[2] 刘军.文山泰昌珍稀濒危植物园建设规划探讨[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26(3):23-27,32.

第7篇:保护濒危动物范文

【关键词】野生植物 自然资源

一、我国野生植物资源的特点和现状

野生植物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对人类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目前我国一些野生植物物种遭到很大破坏,致使一些种类濒危,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野生植物资源,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健全野生植物法律保障体系,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我国了第一部专门保护野生植物的行政法规》,在濒危物种保护和培育方面做了大量对工作,对野生植物种类进行了全面对调查研究,并进行了大量对科研工作,先后整理了《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中国植物红皮书》、《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名录》、《国家珍贵树种名录》等大量科研资料。开创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对新纪元。将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用法律武器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有效对保护。

二、保护野生植物的重要性

我国现阶段好多种野生植物处于濒危的危机之中,保护野生植物迫在眉睫,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多样性,它的生长能够为空气总提供大量的负氧离子,有保持水土的作用。野生植物的凋谢物在分解后,产生非常丰富的营养元素,为土壤提供大量的养分,在土壤中增加了大量的灰分元素。对野生植物伴生的树木生长十分有利,可使纯林吸收更多更好的养分,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发育;二是野生植物对森林防虫害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野生植物在大自然中自然生长,对气候和外界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本着优胜劣汰、适应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抗虫害能力也比人工育林的树木强很多,野生植物对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和森林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人工林具有群落结构简单、种类较少,树种单一等特点,和野生植物在一起生存,非常有利于人工林的生长;三是丰富的野生植物物种,形成了大自然中各种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复杂多样的食物链,使得各个物种群落之间相互制约与依托,从彼此的生存中获得食物和栖息地,使得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天然森林屏障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途径

一是建立就地保护区和就地保护制度。要通过人为抚育对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保护,对森林中的土壤环境及时监测,保持土壤肥力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在不同植被地理区域采取不同的手段措施,制定出适合本区域野生植物生长的保护方案,在濒危物种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国家植物园,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在保护的基础加大对野生植物抚育的科研力度,培育野生植物资源,实施人工集约栽培。人性化地在保护区内严格对本区域内地野生植物珍稀物种进行保护,工作人员要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感,加强保护和协调工作,积极科研立项,完善各项保护职能,为野生植物的生存和发育提供必备的条件。

二是采取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的必要措施。有些野生植物物种只剩下一株和少数几株,所处的环境不适合自身的生长和发育,又不具备很强的繁殖能力,对于这些濒危物种,仅仅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这就需要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将这些物种改迁到适合其生存的植物园中,进行时时抚育,并建立一整套档案记录,必要时可以采人工授粉、设风障、设置隔离带等人工保护和抚育措施;另外对于一些种类稀有的濒危植物,采取就地或者迁地保护都受到方方面面的原因限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离体保存措施,建立濒危野生物种基因库,这个基因库是离体保存的主要基地,对野生植物的组织、种子、花粉或胚胎等细胞在基因库内进行离体保存。因保存物种、保存时间和保存条件等因素不因,一定要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将这些物种的细胞进行科学保存,并且严格采集数据,做好详实的登记,对不断完善野生植物基因细胞的保存和管理积累必要的经验。

三是要逐步建立健全立野生植物保护法律体系。目前,我国野生植物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虽然相继出台颁布了一些法律和法规,但还能够满足野生植物保护的需要。所以要通过逐步立法加强对野生的,尤其是濒危的植物进行保护。以前只是凭借各种规章制度和保护措施进行保护,不具有法律强制性,对人为破坏坏和盲目开发的打击力度不够。尤其是党的十将保护资源提高到了法制高度,所以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经营也要走依法建设的道路。林管部门要在工作中要加大执法和普法工作,提高法律意识,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徇私枉法,比以言代法,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野生植物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并日益完善,用法律的武器严厉打击肆意破坏野生植物的恶劣行径,使得野生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四是要逐步完善野生植物保护机制,健全保护机构。目前,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素质都偏低,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尚没有健全完善有效的保护机制,使得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滞后。所以一定要建立健全各项体制机制,加紧组织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野生植物保护工作者的素质,加大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人员的工作力度,提高其管理水平,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和机构队伍建设,积极发挥民间团体的优势,倡导和鼓励建立民间保护团体,发挥他们的巨大活力,树立全民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观念,使野生植物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和必要的科学管理。

五是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的科研力度。提高全民对野生植物的保护意识,呼吁全社会共同保护国家的动物资源。加强调查研究,加大科研力度,杜绝盲目开发和人为破坏,探索野生植物资源群落特点和分布规律,对各个物种野生植物的潜在开发价值,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可以选则在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区域内进行科研立项,深入研究濒危植物的生长规律,同时加强民族植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力度。加大科研立项,对野生植物保护和繁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保护濒危动物范文

关键词:濒危世界遗产名录;遗产地保护;致危因素;世界遗产

1.关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第17届会议,原来只想制定一项国际协议,以推动相互援助进行保护古迹和建筑物这类文化遗产的工作。后来由于形势和舆论推动,大会经过反复讨论,终于在11月16日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近年来,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多的受到破坏的威胁,除了因为传统的年久失修,现代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变化,使遗产的存在条件更加恶化,它所造成的损害或破坏现象更加难以治理。而且,这种损坏或破坏现象,对遗产所造成的有害影响往往是不可挽回的。现在许多国家保护遗产的工作很不完善,而且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也不足。有些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要作为全人类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存。当代社会的发展给遗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往往规模庞大,十分严重,因而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并有义务,通过集体援助,来参与保护遗产,使其脱离威胁,更好的保存下来。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关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在《公约》正文的第三部分的第二项中有所提及,"委员会还要制定一份濒危世界遗产名录(List of World Heritage in Danger),将受到严重的特殊危险威胁的遗产列入"。自此,《公约》生效以来的40年间,有越来越多的处于受威胁状态的遗产被列入到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并得到很好的保护修复措施,得以脱离威胁,重返世界遗产名录的队列之中。

2.对《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总结和归纳

通过对历年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总结和归纳,发现:

1)35年来,先后有69个次的世界遗产项目被列入进来,也有31个次的世界遗产项目,通过多方采取的积极的应对措施和有效的保护治理,从而脱离危机,移除出濒危的名单;

2)存在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时间最长的遗产项目为24年(科托尔自然和文化历史区域),最短的为2年(科隆大教堂,伊瓜苏国家公园);

3)有的遗产项目第一次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通过应对措施成功脱离“濒危”后,再一次被列入(如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加兰巴国国家公园,1984年第一次被列入,经8年的保护治理,于1992年被移除出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时隔4年再次被列入,至今仍处于濒危状态;塞内加尔共和国的朱贾国家鸟类保护区,1984年第一次被列入,经4年的保护治理,于1988年移出,时隔12年再一次被列入,最后经6年的保护治理,于2006年脱离濒危状态);

4)欧洲和北美洲拥有的世界遗产项目数量最多,有462项,但濒危的遗产项目只有5项;非洲的濒危世界遗产项目数量最多,有16项,占全球濒危数量的42%;

5)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其的描述,导致遗产濒危的原因有:武装冲突和战争、地震等自然灾害、污染、非法狩猎、城市化扩张、盲目发展旅游业、缺乏管理、过度开发、重建破坏原真性、环境因素、政治因素、人为干扰、火灾等。其中缺乏管理、武装冲突和战争以及非法狩猎成为了最主要的致危因素;

3.北京的世界遗产地保护现状与面临问题

中国作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与其他缔约国一起,承担保护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庄严承诺。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条例,确保了各项措施的合法进行,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来个别的、具体的保护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但除了《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地方性法规外,目前还没有一部从国家层面制定的、专门针对保护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法规,这也导致在实践中的管理混乱,对现有世界遗产地的威胁。

北京市所辖的六项世界遗产均为文化遗产。其中北京故宫、颐和园、天坛三项均有明显的地理界限,相对于其他三项更“容易”保护。这三项所面临的问题有建筑维修费用、现代设施的建造对遗产地的影响、维修工匠技艺和技法传承、遗产地自身的经营问题、原真性的保持等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明十三陵,由于在北京远郊,地处复杂的山区,没有可以严格控制的管辖范围,一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明十三陵作为皇家陵寝,就曾经历过被盗墓的严重违法行径。而早年的长城,也被寄居于周边的居民占用了城墙砖石。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至今还在探索北京人生活的遗迹,有些未知的地区有待开发,这个遗产地也曾遭遇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不同程度影响。

4.启示与思考

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所有43项世界遗产均未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但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威胁。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某一特定的遗产地来说,它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提高了遗产地的经济效益,但远不能只放眼于旅游等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发展来开发管理,它被列为世界遗产也意味着该遗产地所在国的国家政府、地方机构和当地居民共同负有重大的责任,即更好地保护该遗产并与世界人民共享该遗产,因为该项遗产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日起,就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在对前文数据整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最大特点是按照地区分类的情况下,各个区域由于其自身的政治局势、经济情况,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点。

阿拉伯国家的遗产地面临的威胁最为单纯,破坏程度也最大,形势最为严峻,此地因政治动荡,武装冲突和战争为其致危因素。非洲有75%的濒危世界遗产均为自然遗产,非洲国家发展滞后,经济多靠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因此致危因素多为非法狩猎、过度开发和缺乏管理。欧洲和北美洲地区,经济在全球最为发达,主要的发达国家均在此区域中,城市发展较早,城市化程度高,对自然的侵占时间更早、程度更高,因此这个地区的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在其世界遗产中,所占的百分比严重失调。但相应的,此地区的保护和管理更为有效和严格。而我国所在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则“表现平平”,但正是这还未显露的特点,更值得我们重视。该如何从以往的先例中学习经验教训,才能对日后的保护工作产生有效指导是势在而为的。

参考文献:

[1]晁华山 世界遗产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特征研究 潘运伟,杨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2,28(4)

第9篇:保护濒危动物范文

1、04月08日对应节日: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

2、珍稀动物(rareanimal)是在自然界较为稀有和珍贵的动物。国际上各个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珍稀动物灭绝的问题。为此,国际上将每年的4月8日定为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

3、中国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120多种(指原产地在中国的物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列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还有成百上千种。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