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茶艺对孩子的好处范文

茶艺对孩子的好处精选(九篇)

茶艺对孩子的好处

第1篇:茶艺对孩子的好处范文

最快意之事:一边喝茶,一边聊曲

“我爱龙井茶由来已久了。”在他的记忆里,大凡杭州人,都喜欢喝茶,也都懂得喝茶。“记得少年学戏时,每近月末总要为手里所剩无几的饭菜票发愁。可不知怎的,几个小伙伴总能拆兑拼凑出上茶室的钱。必去的茶室大都选在风景区内,那时的茶资也便宜得很,通常一毛钱就能喝到一杯上好的龙井。几个同学一边喝着茶,欣赏着风景,一边小老艺人似的聊着刚学会的曲子……”杭州戏班出来的孩子,大都爱喝龙井茶。他回忆说,“别看一个个年纪不大,可要论鉴别好茶次茶,那人人都称得是个中高手。除了生在茶乡,还和师辈们的熏陶密不可分。通常师父们每天上课,手里都会端着一杯芽芽直立、清澈亮绿的龙井茶进课堂。每当翻完一串小翻,走完一串虎跳,我们这些汗流浃背的孩子,眼睛都会直勾勾地望向那杯充满媚惑的绿茶。时间一长,学生们也养成了端茶上课的习惯。老师倒也开明,从不见有人批评过谁,也许他们早就不耐烦每天被虎视眈眈的感觉了。”

邢岷山与他的同学们相聚时,谈得最多的是“茶”故事。“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练晨功。闻鸡起舞对于正是贪睡年纪的孩子们来说,除了痛苦,毫无浪漫可言。我们班一位师哥,夜里内急却懒得出屋上公厕,就偷着在自己的大茶缸里解决了事……两个时辰以后,当大伙拖着疲惫不堪、饥肠辘辘的身子回到宿舍,只听那个同学端着那只解决内急的茶缸,大叫道:哎呀,谁把我茶缸里的尿给喝了?闻听此言,所有的同学都忍不住暴笑起来……”这个故事一如这龙井茶,香馥若兰却甘中带涩,值得一辈子回味。

茶城闲逛:身处其间觉得很自在

我认识邢岷山是在CCTV(电影版)《红楼梦》主创人员大聚会的录播现场,当时,他穿着一身休闲装正陪着姐姐邢金沙(演“袭人”)聊天。他们姐弟两个的多才多艺,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印象。姐姐介绍道,弟弟7岁,第一次在杭州体育馆表演京剧清唱《智取威虎山》。三年级时,他已经可以正式演出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常青指路》了。1978年,姐弟两个一同考上了以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而闻名全国的浙江昆剧团。在剧团,他学老生,姐姐学闺门旦。1987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至今的二十余年间,主演了700部(集)影视剧作品。

第2篇:茶艺对孩子的好处范文

坭兴茶壶“大爱壶”, 制作过程与紫砂茶壶全手工制壶工艺一样,用泥取于钦江两岸红土泥,经淘洗、选练、全手工成型、雕刻、烧制而成。大爱之壶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它别具一格的外轮廓以及壶的创意源头——爱心与知识。

爱心“典”燃的知识梦想

“大爱壶”的创作,较寻常圆形为主的茶壶相比,“大爱壶”在外形上进行大胆创新,茶壶形同字典。壶身神似一本承载着知识与文化的字典,壶盖为鲜红的少先队员徽章,壶把矗立如一支撰文的毛笔,壶嘴像一把古老的钥匙,意为打开知识的钥匙。如此外形的茶壶,可以说是首创之举了。从外形不仅可以看出茶壶独特鲜明的表象,更可以想象出其深刻的内在寓意——打开知识大门的字典。

一个茶壶的成功与否不仅与其材质、做工密切联系,也与茶壶本身所包含的文化精神息息相关。“大爱壶”创意源于爱心,源于对知识传播的信仰。“大爱壶”壶身的一面刻着文字,是一个关于爱心的真实故事:2011年2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关于广西农村孩子缺字典的多次报道收到社会广泛关注并纷纷捐赠。其中广西崇左市龙州县武德乡科甲完小学收到字典捐赠数十批。一本小小的字典,却聚集了社会的大爱,这股浪潮温暖了山区的孩子们。壶身的另一面刻着“一本小字典,社会大爱心”几个字。

在城里学生眼中,字典几乎是人手一本的普通工具书,而对于边远山区的学生来说,它们却成了奢侈品。在看了媒体对贫困地区孩子缺少字典的连续报道之后,既为贫困地区孩子感到心酸、心疼,又被社会各界对贫困地区的帮助所感动着。于是,产生了用广西钦州的坭兴茶壶来表达自己对这些孩子的关爱、弘扬社会对边远地区孩子的帮扶精神的念头,并在构思后付诸实践,在崔龙喜大师的指导下做成了这样一个具有爱心寓意的茶壶。

文化结合产物

将对广西贫困州地区孩子们的爱心、知识传播与广西传统的民族特色坭兴陶相结合,确实是很有创意的举动。大爱、传播知识文化与茶壶文化的相结合,也形成了一种更具有意义的新的文化精神。

坭兴陶被认定为目前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二件宝之一,在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广西只有壮族织锦和钦州坭兴陶被准列入。坭兴陶器成品色、香、声俱全,美得令人赞叹不止。坭兴陶声音美,其音质有如铿锵的金属之声;坭兴陶香味美,茶具泡茶,溢香芬淳;坭兴陶之色同样美,陶器外表光润柔和,晶莹似玉。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的振兴,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进一步开放开发,钦州坭兴陶这朵古老的文化奇葩发展机遇越来越多。前景越来越明亮。赋予“大爱壶”爱心就等同于赋予它深刻的使命——将爱心延续下去,将知识传播开来。民族特色坭兴茶壶的发展也会促进传递爱心、传播知识的这种精神的弘扬。

精湛的做工

美好的形象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实用功能是评价坭兴茶壶的三个重要因素。“大爱壶”独特的外轮廓组合恰当,壶体的各个部位达到和谐一体,具有了美好的形象结构。当然,历经精心设计、苦心刻制,大爱壶也必然具备了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实用功能。

“大爱壶”泥质以钦州江东西两岸特有的紫红陶土为原料。紫红陶土因深藏于山腹地层,天然洁净、泥质细腻,绿色环保。此外,紫红陶土本身富含铁、锌、钙、锶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大爱壶”是全手工成型。就茶壶的成型方法而言,虽不能完全以全手工与否来断定茶壶水平的高低,但用全手工技艺制作茶壶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全手工壶属高档作品。全手工成型的茶壶经过木转盘拍打、镶接成型等制作过程,需要十分严谨的细琢,一件作品的完成比靠模具成型的壶要花上更多的时间与耐心,要有更高的工艺技巧。

第3篇:茶艺对孩子的好处范文

为了推广茶文化,这些泡茶师们提着茶具,开始到处设起茶席。设置茶席的经验一久。自然就对周边器具摆设及展现理念开始注意及讲究。陆羽茶艺中心有鉴于此并为提供相互观摩之机会,遂于1997年开始于颁证日同时设置“茶艺展”,会友们除了鼎力参与外,亦卖力展现设计理念,近年来已成为泡茶师年度盛会,而且也吸引了许多国内外茶艺爱好者的学习与观摩。说它是台湾茶席设计发展的缩彰,应不为过。此项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至2007年为止,总共举办了8届。

本文以第8届茶席展为例,在茶席的展现上,很明显地有几个迥异于以往的特色之处,会让参与者感觉到茶席设计已逐渐脱离传统思维,并开始注入属于当代的时代氛围,少了几分严肃、庄重,却多了几分轻松、活泼。

中西融合兼容井蓄:

茶席主题:中国风的艺术风格

茶席设计:平初阳子

理念及特色:近年来,有不少日本人在台湾学习茶艺,故此茶席混合着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中式的桌巾、西式的茶具,将点心盘当成花器。呈现日本人最擅长表现的严谨与秩序的美感,可谓花团锦簇,色彩缤纷。有中式的稳重,还带点西式的浪漫。

呼应现代生活形态:

茶席主题:游・憩

茶席设计:徐维琳

理念及特色:此茶席在设计上带进了“策展”观念,以呼应现代生活为出发点。在忙碌的工商业社会,以旅游来调适疲惫的身心,同时将茶带进来。因此。设计者营造一个休闲度假的情境氛围。“茶”扮演着可与人轻松、自在、分享的角色。透过一个完整的,具有浪漫灯光气氛的空间设计,使人感觉到光是到这个茶席来喝茶,心就开始度假了。

儿童茶席寓教于乐

茶席主题:云高月自闲

茶席设计:陈文英

第4篇:茶艺对孩子的好处范文

有了墨汁为什么还要磨墨?父亲的回答有些让人啼笑皆非:“都三合一咖啡了,为什么还磨豆煮咖啡?磨墨的过程是在构思,也在调息,让气息变得匀、细、深、长,让整个人平静下来,缓冲焦躁的情绪。”

崔爸爸是个心思细密的人,砚池里也能找到方寸的欢娱。比如说,崔爸爸非常注重家居的摆放,尤其画室和书房。仅一张画桌来说,笔挂、笔架、笔舔,砚台、砚屏、墨床,笔洗、水盂、水丞,都指出了摆放的章法。女儿崔文僮说,小时候父亲砚池里的墨都是由她来磨。也恰恰是在每次研墨的时光里,家庭氛围极为浓郁。父亲很会巧说话:“小孩研墨,用力适中,有利于砚台与墨之间的软硬相触,大人研磨就太用力了,墨色就无光泽了。”听起来颇有道理,其实是崔爸爸希望画画的时候吸引孩子在身边接受熏陶。又岂止是研墨,裁纸、整理画案、清洁笔洗等都是小孩子来做,父亲说:“画画的修养,并不是能画上一纸的好画或写上一手的好字,好画与好字的功夫都在其身外。”

女儿崔文僮还提及一件事:拿研墨来说,父亲画了一辈子的画,一直坚持研墨。一次我好奇地问:都有墨汁了,为什么还要磨墨?父亲的回答有些让人啼笑皆非:“都三合一咖啡了,为什么还磨豆煮咖啡?磨墨的过程是在构思,也在调息,让气息变得匀、细、深、长,让整个人平静下来,缓冲焦躁的情绪。”父亲是在以墨“润笔”呢!坚持传统,依然手写信,而且是用毛笔写。这让我从小对书法有个良好的审美,也对书法充满了热情。对新旧事物都抱有热情绝对是一种遗传,无论是对艺术生活还是世俗生活,都充满着激情,因为艺术无止境,尽在生活中。所以,每次给父亲研墨或收拾画案的时候,也是和父亲聊天最多的时候,甚至家长里短也都浸在这些笔情墨趣中了。画里画外,谈话的内容“翰墨淋漓” ,也算是美好的亲子时光吧。

制作美食如取样绣花,养了颜面又养了性子

崔妈妈也“创作”,累了的时候喜欢刺绣,“花样子”都是父亲画的,但为了全家人的美食,她会及时停下手里的绣花针。崔妈妈说,绣花和做饭一样,都是一种艺术。想弄得漂亮,就要用心琢磨,别怕费事;既磨炼了性子,又滋养了容颜。

崔爸爸做事优雅从容,崔妈妈干活则是雷厉风行。在孩子的眼里,父亲做事总是磨磨蹭蹭,而对母亲的评价却是利落干脆。母亲一辈子都在伺候一家人的吃喝,看到父亲和孩子们在画画和学习都不会打扰,家务事全都包揽在自己身上。因为崔爸爸见多识广,讲究美食,对吃的要求特别多:既美味又好看,还要健康。而崔妈妈恰好和父亲在这一点上分外和谐:崔妈妈动手能力很强,而且特别爱吃,从食材到厨艺,总是勇攀高峰,乐此不疲,绝对是“大厨”的级别。

女儿文僮说,这次妈妈没能参加拍摄,就是因为厨艺高超,给刚生完孩子的亲戚做饭去了。一家人最大的欢乐,就是喜欢品鉴美食。最近因为外甥女曦曦来家里做客,热爱美食的遗传因子又在下一辈身上大放异彩。文僮通过和这位外甥女的交流,最近迷上了“翻糖蛋糕”。毕竟小孩子的味蕾更敏感,哪家的“翻糖蛋糕”口味地道,曦曦更加清楚!她们告诉了崔妈妈这种迷恋,崔妈妈正琢磨着,自己是否也能照葫芦画瓢,做出专业级的超新鲜“翻糖蛋糕”。对于爱好写美食文章的女儿崔文僮来说,还要常常向妈妈请教呢,妈妈是时尚美食的达人哦!有一次她非常激动地推荐给全家一款美味:台湾的黑糖梅棒棒糖,非常助消化的,由于当时在大陆吃不上这口儿,全家人计划一同飞去台湾品尝,一大家子欢乐得不成。所以,崔氏一家人毫不掩饰地说:我们的生活很稚趣,一家人算是情趣相投。

TIPS

崔氏养生:边吃边玩

Q: 一家人最爱吃的菜和食物?

A:我们全家都爱吃枣庄辣子鸡,人人会做,做得最好的首推我妈,其次是我姐。

Q:一家人举杯言欢常常做的游戏?

A:我们最喜欢的娱乐是过年包饺子,比赛谁一个擀面杖下能一次擀多个饺子皮。我妹妹最厉害,右手一擀面杖,左手能同时抓4个饺子皮。

Q:每个人的艺术养生之道?

A:父亲以画养生,母亲以食养生,准女婿以雅玩养生,女儿以坚守下午茶时间为养生。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节奏,女儿崔文僮出版了散文绘画集《心欢喜灵快乐》和美食散文集《我不是吃货》。

Q:什么是健康而快乐的人生?

崔爸爸:有酒有肉有艺术,神仙生活。

崔妈妈:视美食如艺术,服务全家人。

女儿文僮:将庸碌的日子变为新鲜的日子。

准女婿:以雅玩为乐,拥情趣人生。

外甥女曦曦:把喜欢吃的食物都画下来。

把玩生活中的艺术,让我慢慢变得安静

一个女人没有智慧,就像秋风中吹起的落叶,她的人生又怎么能把持方向?智慧的第一步就是:安静和柔软的心。你需要将自己的心静下来,静下来……你才有可能看到生活中的美好。

崔文僮说,从记事起就看父亲画画,她是在画案上爬大的,有时候还会把脚丫伸到画纸上。现在她的外甥女曦曦也是,习惯坐在画案前默默地看她画画,大概是因为画案是文僮常年玩耍的地方,所以现在的她一直很迷恋文房,并且研究文房很多年。古人用的款式,时代不需要了,她也要想办法找人把它做出来,她觉得:这是让她最有感觉的一件事儿,仿佛提着古旧画笔才能更尽兴地泼墨于画案。文僮还提到,父亲和她都痴迷文房的收藏。比如父亲用一套老瓷器的文房,我则用一套玉器文房,而我的外甥女曦曦则用粉色瓷器文房。每套都精致典雅,笔未书,人先醉。搜集文房和学习鉴赏也是崔氏一家人最大的生活乐趣,近日深圳博物馆有个“得大自在——乾隆时代的皇家风采”文房展,这是一家人很期待的展览。因为喜欢老的东西,晚辈自然也受熏陶,博物馆是最能培养审美的地方。

文僮认为,养生应该动静适宜。应该从年少时就培养自己一定的爱好,这种爱好宜动宜静,它可以让你拥有更宽阔的心胸。比起工作时的必须性和严谨性,爱好让你肆意地放飞心灵。比如舞蹈是我所有爱好里排在第一位的,让我充满激情,也是为之憧憬最多的。只要看到宽敞的舞蹈教室里的把杆,听到音乐灌注在心灵中,我就会感到整个身心都沉浸其中,因为舞蹈的美总是触碰到我的心灵,让我有种像小鸟飞翔一样的自在。我把写作排在第二位,因为写作时能够让我深入思考,所以我也很喜欢读书。依着我的建议:所有的女人,我们的小主妇们,都应该读读书。女人最好多在书籍中静养,即使不善言谈的“书女”,其眼神也能透出淑女范儿。因为你和书籍是一种交流的状态,让你释怀很多东西,更让你学习很多东西。

TIPS

女人乐活一辈子!

女人20岁以前一定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那是乐活的基础,不要让大脑空空如也。

女人30岁以后要计划每年旅行一次,哪怕去邻近的城市,因为风景总在不远处。

女人40岁可以计划着参加个社团,比如读书会,建立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圈子。

女人50岁要回归自己崇尚的文化,稳定处世的方式,因为她已看清人生的方向。

艺术才情可“浪”,培养感情需“慢”

找到与你情趣相投的那个人,爱情才会预警;

关注与你情趣相投的那个人,爱情就会到来;

包容与你情趣相投的那个人,爱情终结硕果。

崔文僮的伴侣黄海是位艺术爱好者,两个人是在画展上认识的,黄海算是美女画家崔文僮的粉丝吧!恋爱之初,黄海知道文僮非常喜欢香道,于是发挥了自己喜欢古体诗的爱好,为爱人频频献诗:“兰苑一梦一千秋 / 熏风万里任遨游 / 沉香寸寸皆风骨 / 神思缥缈入画轴。”两个人一个爱画画,一个爱写诗。现在两个人有了矛盾的时候,一个回去涂鸦画画,一个回去写宣泄诗。如此排遣的办法,也是疏解两个人对立关系的方式,这样处理两性关系不知道算不算一种养生之道?

黄海说,文僮和他算是棋逢对手,平日里一唱一和。长期以来都是我养啥她画啥,她想画啥我就给她养啥:蝈蝈、蜗牛、乌龟、麻雀……我们每天还遛一只名叫臭臭的小狗。大凡平常的日子,两个小情侣都崇尚举案齐眉的生活模式,不爱吵闹,喜欢文斗——高兴事,发愁事,都喜欢以喝茶的方式商量着来:早餐茶、下午茶、英式茶、功夫茶,一天里据说无茶不欢!俩人闲来无事,还雅致一番,如关于香道的书,会买很多版本,俩人一起研究。再比如都喜欢董桥的文字,下午茶读董桥的时候,各抱一本。所谓如诗如画的艺术生活,就是最大可能地做共同喜欢的事情,然后聊聊天也有说辞。

现在我们连晚年生活都想好了。年纪大了就减少一部分交往,更加关注所玩的事物,比如他可以更好地去写诗,我用更多时间去画画,我们有更多时间去看大自然,去把玩艺术。

这里向所有情侣告知一个谈恋爱的小窍门:到博物馆去谈,那里门票不贵,人烟稀少。我俩每周末都是在博物馆和美术馆度过的,尤其对文玩的爱好,你一言我一语的,我想:仅这一项活动够我俩一辈子琢磨的了!

过特别有意思的艺术生活!

学习艺术的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聪明的头脑,更多的是良好的性格。因为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像成人一样充满了艰难险阻,有着诸多愉快与不愉快,想要释放不良情绪,艺术给了他们忘我的天空、愉悦的体验。

艺术细胞会不会遗传?这是必然的!因为饮食都会遗传,更何况日常作息。你总带着孩子去看戏,他就有可能以这种方式放松。艺术形式的起源并不是为了表演,而仅仅是为了情绪的宣泄,让人们感到心灵的舒适。

在文僮的家里,外甥女曦曦是文僮的跟屁虫。她和小姨一同去旅行,一同逛博物馆,一同品下午茶,一同摘草莓,同看一本书,同看一场电影,交同一类朋友……文僮说:“平日里我会在孩子面前刻意营造养生的日子。比如让孩子学习香道,因为整个家庭都在‘迷香’,孩子也就稍稍懂了一些香料。其实薰香这件旧的事物若习以为常,也并非多么高雅之事。关键是薰香这件事女孩子都喜欢,而我用的很多天然香料的确对健康也有好处,一边是玩,一边也有实用价值。”

第5篇:茶艺对孩子的好处范文

杨丽萍的演员班子几乎来自乡间,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却都是舞蹈的天才,有接近失传的打鼓手法,有在民间已经失传的民歌和原始的民俗。这造就了整场演出“原汁原味”的感觉,没有太多人工雕琢的痕迹。在他们身上,你会真正明白“原生态”的含义。

“原生态歌舞,就是所有的舞姿舞步全部来自生活,是这些民族对自然、对生活、对爱的直接的表达方式。”这是杨丽萍对“原生态”的诠释。

后来我结识了政和白茶,它可以在杯中旋转沉浮,翩翩起舞,它是公认的天生舞者;同杨丽萍的“原味”歌舞一样,政和白茶的美自然而纯粹,让人心动;它,也配得上被称为“原生态的舞者”。

政和采风

来政和采风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因为世界96%的白茶产自福建,而福建政和又是中国白茶之乡,你会有疑问,政和究竟是个怎样美丽的地方才会孕育如此动人的白茶?这次的政和之行是揭开疑问的时候了。

政和处处有茶山,政和人随手采些茶青铺在空地晾干收起后就能泡着喝了,这样制成的白茶虽不精细,也可算是政和人家中的上乘饮品了。有人说,政和白茶工艺简单,太简单的东西不容易引起重视。后来这种观点被狠狠反驳了,“工艺简单就意味着原生态,因为复杂的制作过程易让茶叶受到污染,而政和白茶应该算是茶类中最自然最健康的茶了。”

东平茶山是此次走访政和的第一站。初夏的茶山像一袭绿色的锦缎,浅淡翠碧深浓。随行的政和宣传部的熊部长向我们介绍,“政和有许多这样的茶园,大大小小算起来有8万多亩,一年可产茶8000吨,其中传统工艺白茶年产3000吨,约占到全国白茶产量的50%。你们别看政和是个县,它可是全国最大的白茶生产、出口基地。”这四溢的茶香,就足够政和人引以为豪了。

茶山上采茶的是一些十来岁的女孩,恰缝周末,附近学校的老师会组织学生到茶山来采茶,当作课余实践,看来,政和人是伴着茶香长大的。有一个小女孩告诉我,这个季节刚好是茶树发芽的时候,今天采了芽,两三天后芽又能长出来。在说话的时候,小女孩的手一直没有停下来,专注熟练地忙碌着,我不便多扰,悄悄走开了。从茶山下来,山脚下聚集了一些做买卖的人,有茶农,有茶商,也有像我这样的围观者。一个30多岁的当地妇女指着地上一袋敞开口的茶青说,这样芽少的普通的茶青大概一块二一斤,顶级的茶青甚至可以卖到十几元钱一斤的好价钱。

到了政和白牡丹茶城,可以大致了解一下政和白茶的生产销售情况了。茶城的黄理灼总经理说,“长期以来,政和白茶绝大多数都是外销,在1912~1916年间,政和县每年产出1000余担白茶甚至全是外销。即使到了现在,政和白茶80%都是销往我国香港地区、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这样“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在近几年终于有些改变,黄经理说,“国内的白茶消费群体正在逐渐增加,专家预测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白茶市场消费份额将上升到30%。今后,白茶或许会成为人们品茶消费中的首选。”说到美好的前景,这位政和小伙子显得格外兴奋。

在瑞茗茶业的生产基地,我们参观了政和白茶的生产车间。虽然很多茶厂都有引进机械制茶设备,但是传统制茶工艺仍随处可见。在瑞茗茶业的制茶厂房里,我们见到传统的政和银针工艺,制茶女工一手持芽梢基部,另一手将芽梢的鱼叶和真叶轻轻剥去,留下长梗与肥芽,这项工艺被称作人工“抽针”,看来要想制出漂亮的白毫银针还得依靠女工们灵活的指尖。

政和一行至此,心中疑问也差不多释然了。政和白茶之美,因为政和的空气清新,茶山很绿,女孩很纯,还有政和的人很用心。

政和白茶工艺“四部曲”

政和白茶属全萎凋轻微发酵茶,采用适度自然氧化,不杀青、不揉捻全萎凋独特工艺加工而成,制作工艺精湛。主要有“四道工艺”:

NO1将鲜叶均匀地摊晾在水筛上,置于通风的专用茶楼里进行自然萎凋,俗称晾青。

NO2待鲜叶达六成干时进行挑筛。

NO3继续萎凋达七八成干时进行并筛,并筛后继续萎凋至九成干,逐步形成白茶独特的“形、色、香、味”品质后进行烘干。

NO4烘干,风温控制在110℃~120℃形成毛茶。毛茶经过精心拣剔、拼配匀堆、复烘。

邂逅俏丽“三姐妹”

到政和,就是为喝茶而来。虽然夜已深,但我们不顾舟车劳顿,寻了家当地茶庄,预备来一场政和白茶的饕餮茶宴,想想用香茗接风洗尘的感觉,一定很妙。

这家茶庄分两层,楼梯旁有座小水池,池边铺着一层薄薄的鹅卵石,池中立一木制风车,一股乡间田园的凉风扑面而来。上了楼,跟着庄主走进一处雅间,房间的正中摆放着一把古筝,后面的墙壁上披挂着一席蓑衣,另一面墙上还有题诗,想来这位庄主应该是一位爱好古典与雅致的随性之人。我们向庄主表明来意后,庄主便请我们上楼。

入座后,庄主说,先请上一款政和白茶中的珍品白毫银针,它算是白茶家族中的大姐了。我们细观外形,白毫银针单芽肥壮,长3cm许,满披茸毛,整个茶芽为白毫覆,盖,银装素裹,熠熠闪光,令人赏心悦目。待壶中水温渐凉,沿杯壁轻轻注入1/3杯,白毫银针被水托起,如出水芙蓉般赏心悦目。轻轻摇动,让茶与水亲密接触。茶芽向上飞升,如敦煌的飞天凌空起舞;向下沉淀,如即将的离别依依不舍,上下舞动间,整个春天尽在眼前。

润茶片刻,杯中汤色淡淡浅浅,近乎发白的黄绿色,像是一块温润的美玉。轻嗅,一股草木之气令人陶醉:轻轻吸入唇间,绵长的感觉在唇齿间蔓延开来,并伴有一种特殊的鲜爽感觉。

接下来出场的是“二姐”白牡丹。它的外形与“大姐”颇有不同,芽叶连枝,叶抱芽,叶缘垂卷,叶面灰绿,叶背披满白毫,毫芽银白,绿叶白毫相映衬,形如花朵。入水后,白牡丹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叶脉都充分舒展开来。水中的叶片发白,叶脉发绿,叶片托着嫩芽,宛如蓓蕾初放,彰显出白茶的特质与轻灵。细品,唇间绵软轻甜。又有些粘黏感、顺滑感,喉间舒畅,身轻欲仙,真是妙不可言。

最后是“三妹”贡眉,它的外形芽叶连枝、叶缘垂卷、匀整,毫芽显,叶张细嫩,呈灰绿或墨绿色,毫心银白,叶背有白茸毛。冲泡后汤色呈橙色或深黄色,叶底匀整、柔软、鲜亮,叶片迎光看去,可透视出主脉的红色。细啜茶汤,香气鲜嫩,毫香显,滋味清甜、醇爽,有一股自然的草木之香。

政和白茶“三姐妹”各有特色,有的娇,有的俏,让人流连,纵有千般妙语,也说不尽她们的美妙。我提议友人们各自用一句话来描述这3位“美人”,这算是文人之间的比斗,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好像从山林中走过的感觉,阳光不是很强烈,有点潮湿,带点雾气。”一位玩摄影的朋友拔得头筹。“雅而不冲,平而不淡。”另一位朋友概括得简练而又贴切。“有如原生态的 政和小姑娘在舌尖跳舞。”这位友人的动情描绘赢得了我们的赞赏。

那些年的白茶情缘

自古文人墨客多情,对于美好的事物从不吝啬笔墨,对美女如此,对政和白茶也是如此。我的那些文友很多都曾流连于政和,在政和生活的那些日子,他们把最丰富的情愫给了白茶,为它留下了许多文字。如今,我读着这些文字,有的朴实,有的感性,有的华丽,在与白茶为伴的日子里,他们与白茶相知相随,从他们的文字中,我读懂了“享受闲情”、“随遇而安”、“去浮躁而心如止水”……

拣茶针

采茶时节,家家户户都有茶,凤池村被笼罩在飘荡于上空而经久不散的茶香里。袅袅炊烟,悠悠茶香,这时无论你在哪条小巷,哪户人家,总能看到白茶的身影。“拣茶针了!”“晾白仔了!”是村民们常挂在嘴边的话。

拣茶针,一般是妇女孩童的手头活,三五人围席而坐,双手快速地在绿茶的芽叶间晃动。这时大人们在边拣茶针边唠嗑拉家长,孩子们比手巧,看谁拣得快,拣得多。毛茸茸、亮晶晶的茶针是农民的宠儿,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记得那时拣茶针以两算钱,每两2角钱。几乎所有的女生上学的学费都是自己拣茶针“拣”来的。自家拣茶针父母是不给钱的,这学费都是帮助茶多忙不过来的茶农拣茶针所得。我记得最早听说还有“晾白茶”这玩意儿是在凤池村,大抵最早晾白茶的也源于这里。那时与学校相隔不远处就有一家茶厂,不算宽敞的厂房内常常能看到地面上晾着的大白茶。别人家里也晾白茶,只要有还算宽敞干净的水泥地就能晾晒白茶。拣完茶针剩下的茶青,茶农往地上一倒,自然晾上几个时辰,转青为褐,就可以喝,也能卖个好价了。

我们几个教师也晾白仔、喝大白茶。清明时节,我们到学校茶山采来一些“福云大茶”,晾晒在走廊外的课桌上。两天的工夫不到,茶青凋萎成天然的褐黑色,便可以冲泡了。凤池村不远处有一眼清泉,源于奖山,甘甜清澈,正好冲泡大白茶。傍晚我们提只小水桶到村口凉亭边,拎来奖山清泉。待烧沸了水,抓上一小撮的白茶放入杯中,冲入滚烫的沸水,白茶在杯中升腾、翻滚,叶片次第绽放如花。原本看似平淡味寡的白茶渐渐被袅袅而起的水雾笼罩下的清香所取代。白茶的口味较为清淡而自然,地道的凤池味道。虽没有其他茶那么浓烈,但回甘很久、香远溢清。我们也有将采摘来的清明前的绿茶放在村中茶农家的热锅中炒上几番的,喝这茶感受的是那绿意盈盈的可爱模样。当然,还是自然晾晒而成的大白茶省事、单纯。自己种茶天然晾,那茶喝起来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喝白茶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全城忽像夏雨骤至一样让人始料不及地一下子铺天盖地兴起了喝“政和白茶”。大街小巷,路旁树下,甚至星溪河畔都热热闹闹地铺开了一排排茶摊,饮容们蜂拥而来,唧唧喳喳地坐成了黑压压的一片。桌上摆满腌萝卜、锥栗、豆荚、炒黄豆、南瓜籽、地瓜干、蕨菜干等政和地道的土特产。再来一壶甘味醇厚的政和白茶。壶有大有小,壶底喝干了,再加水,味淡了,再加茶叶,如此这般一壶在桌,你一杯我一杯,喝来喝去总喝不完,且越喝味越妙,越喝越精神。于是,全城男女老少都爱上了政和白茶,平日有事没事都爱来品尝一壶,过个瘾,让自己在纷繁的现代都市里,还生命一些平和与淡泊;在缕缕的白茶清香中,享受闲情与散漫。静心、闭目地品一杯政和白茶,过滤忧郁的心情,稀释心中久久郁积,让整颗心轻轻松松。

这政和白茶也确实充满了魅力,它长在高山峡谷,享受阳光甘露,吮吸大地养分。喝它有养神滋脏、益脾胃、降血压、降胆固醇等功效。那清澈橙黄的茶色、清醇嫩爽的茶香溢在嘴边,沁到心头,便精神焕发,活力倍增。所以,全城几乎每个茶座都座无虚席,常常是一批走了,又一批涌来,直闹到更深还不能收摊,忙得摊主连烧开水都来不及,生意红火得灼人。

我和文友们也常常是一壶政和白茶在桌,便喝得很晚,很晚,聊得很晚,很晚,等到夜风起了,款款而来,抹去额上的微汗,心便与茶香融合了。每当这时,思绪便被牵得很远,很远。当年曹公煮酒论英雄是为争霸天下,如今我等品茶论曲直是为明辨人间是非,得益匪浅也!因此,常来把政和茶摊坐得很热,很沉……

后知后觉的惊艳

午夜,遇牡丹,惊艳。

其实牡丹早已守候。在黄昏,在日前,或者月余,或者年末,甚至经年累月,一路追溯到千年以前都能捕捉到那身绿衫白裙,只是我大意罢了。傻气处不让韩湘子。据说韩生房前有白牡丹一株,日日灌溉,久而生情,花动心了,人却未觉察,惊艳迟迟而使佳人生怨。我与牡丹,恰如八仙故事――韩湘子遇牡丹的翻版。

几年前,茶人张步瑞的一包白牡丹辗转到了我的手上,送来的人让我试饮,品评。然而,我真是眼拙,以为布裙荆钗,何足挂齿?等我听到白牡丹在上海茶博会评了银奖时,似有丝缕悔意,随意抓取一把冲水泡之,又忽略过去了。

2008年终于来临,我也到了去浮躁而心如止水的年纪。那些关于白牡丹颇具姿容的传说抵挡不住地钻进了我的耳朵,我到底忍不住艳羡。我们要承认,对美色的向往是不分年龄和性别的。我认真地第一回看她――白牡丹,她在水中轻轻地舒展,舞姿轻灵,我尝试她的清逸,突然之间感受到“粗头乱服,不掩国色”之美。

我恰如贪欲的帝王,开始遍搜美色,一盏一盏,在午夜,夜深人静,临风而饮。悠闲清静时,撷取一芽二叶者,细赏其姿,如干牡丹花,玩味其淡淡微芒。水要好,如韩湘子浇灌牡丹之水,汤则宜淡不宜浓,不必如专家所言杏黄,大可止于青白便出水,香与味及气应在若有若无之间,或悠远或清雅,意味深长。

最浅最浅的绿

在一本我喜欢的书里,弘一法师这样写着,“记得那时我亦常常坐船到湖心亭去喝茶”。我也爱茶,可是在居住的城市喝茶,心总是沉静不下来。我羡慕大师可以乘船至杭州湖畔的湖心亭去喝茶。自己竞只是一直在南方的小城市里煮茶,心中有隐隐的不甘。

第6篇:茶艺对孩子的好处范文

城市山民・谷

Jasmine和Ping这两个上海女孩无论是设计服装还是开了家小店,在这座城市都算小有名气。然而这绝非源于她们的高调,事实上,从她们设计的衣裳、店铺的环境、装饰的器物到时不时举办的小活动,无一不透露出其简洁、自然与朴素的气质,倒真有点大隐于市的味道。室外的几棵老树,几张木桌,不能遮风挡雨,只有郁郁葱葱的景色,谁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小院子呢?但这儿有雨后泥土青草散发出的独特气味,有阳光透过树叶映在地上斑驳的影子,有三五好友品茗燃香、谈笑风生,也有独自一人的静默沉思。如果你一一了解她们的服装、首饰、陶艺、家具、旅行用品,感受棉、麻、陶、木、藤等元素,参与她们的茶课、展览以及活动,便会发现每一件出现在这里的事物都是再合适不过,茶同样不可替代。它们低调地展现着原始感、传统感与民族感,传达着城市里的“山民”态度。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复兴西路133号

电话:021-64335366

知了茶和艺术空间

你总记得这个城市的光怪陆离,是因为你还未曾到达那些不为人知的地方,静谧的小路,高大的梧桐,错过的入口,以及诱人的橱窗,上海租界的别墅大概总藏着些秘密等你去探索,譬如坐落在永嘉路上的知了茶馆。你可以在这个两层楼的空间中找到许多,典雅的室内座位适合倾听与分享,风格不同的包间可供商务人士洽谈事宜,露天座位实在适合去寻觅阳光与绿意,楼上则可以腾出地方进行一堂茶课、或是瑜伽、太极、古琴课,配之以茶,意境十足。而最大的亮点或许在于这里还会举行一些展览活动,譬如小女子・中国当代先锋女艺术家联展、景德镇当代艺术家联展等,别墅里摆放的除了各色茶具、传统文化书籍之外,还放着不少展览的宣传册子,墙上也挂着一些当代艺术家的画作。至于你路过之时从橱窗里看到的服装、饰品、小物件等,同样来自于此。这便是知了,一个有关茶的地方,一个不只和茶有关的空间。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永嘉路689弄1号

电话:021-64458830

友人家

有茶、有点心、有猫、有棉麻系自然风的衣物,这些东西共同存在于友人家这个空间,相映成趣,勾勒一片静谧与安宁。然而,每家店都有它独特的味道,友人家也一样,传达它想要传达的观点,并且吸引会被它吸引的人们。

这里的姑娘和她的茶

“这个茶喝起来是不是甜甜的?”小颖是友人家的茶艺师,同时也是日常工作的负责人,她一边泡着红茶,一边说着关于友人家的观点与理念,讲述她自己的经历与想法,聊着聊着,你便会发现,一切关于茶的感觉与相应的生活状态都能清晰地从她身上感受到。她说起童年时茶留给她的味道和记忆,说起在一线城市感受到的不可避免的快速和压力,说起她如何离开外贸公司而来到友人家,说起她现在的生活状态:可以睡到自然醒,从事她所喜欢的工作,和一群妈妈、孩子以及友善的人们交流与分享世界,慢悠悠地喝茶、慢悠悠地过着日子,仿佛轻易便收集了生活的美好。因此,如果你来到友人家,想了解茶,想知道慢下来的生活是什么样,不妨和她谈谈。

具有人情味的社区文化

你可以在友人家主持一场小小的茶会,与同好一起品茗、鉴赏茶具,或是分享旅途中那些有意思的事儿;你若是对中医小有研究,也可在这里来一场迷你讲座,说说你的养生心得;妈妈们在这里分享育儿经,而孩子们则在友人家的小竹林里种下了萝卜苗;若是中秋时节,银色的月光撒在竹林之中,焚香、煮茶、听琴音,吃着月饼赏着月,意境自然再好不过。友人家的创始人将台湾日月潭无污染、纯有机、环保纯净的茶叶带到这里,同样也将他们的社区文化一并带来。以“茶”作为核心,以友人家作为平台,打破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隔膜与冰冷,通过共有的兴趣、文化与生活方式将不同人群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分享、温暖、友善、具有人情味的社区文化。而正是这样人与人联结而成的社区,使得人们的生活逐渐变得有质感、有美感、有幸福感起来。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2000号万科五d坊商街106室

电话:021-50610882

天地香舍

说来想写“茶”文化的念头早就有了,但如同许多年轻人一样,想起背后复杂的礼仪与程式,想起其中“博大精深”又不是一时一刻理得清的文化内涵,便生退却之心。然而,天地香舍告诉我们,茶香文化不应是做作、矫揉、俗气、无古趣的模样,不复古、不做旧、回溯千年不是为了穿越时光,都市生活也不见得是需要挣脱的桎梏。如何将“茶”之精髓融入当下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或许这正是我们努力解答的命题。

让你静心的并非茶

周荣桥先生是天地香舍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香艺师,微博名说自己是手工业者兼职写字的。曾是广告人,后迷上香再了解茶,和他相谈,你会发现,他并不只是一个手艺人或是店主而已,对如今这个时代与环境之下的茶香文化他有着格外清晰的认识。对于茶,我们总是随口便说,“它可以让生活慢下来”,而天地香舍也希望我们能够拥有自然的茶香生活,但周荣桥先生也坦白指出“这大概是很难的。”就以他开设的茶香课程来说,其定位非常准确,作为入门级的科普,让学员们了解一些关于茶的文化内涵与意味,掌握一些茶的基本常识,再到学习鉴茶、品茶以及泡一杯好茶。显然这是非职业而尚致用的课程,而一轮学习结束,你是否就能因此过上一种慢生活,是否就能超脱世俗心沉人静?清幽朴素的环境固然会带你进入另一个氛围,不过穿上汉服模仿古人的一言一行却是形式主义,你若心静,即便处于喧闹之中也无人可扰你烦你,你若心浮气躁,那天地之间大概也无安心之处。引你入门,结果却因人而异,或许若干年后,当你见过一些人、遇过一些事,才终能体会到,茶香为你的生活所带来的点滴改变。

茶香 存在于现代与城市之中

“可能只有上海才会容得下这样的茶文化”。周荣桥先生说道,然后继续谈着关于传统与现代、关于上海和茶的关系。如今依然存在着不少传统的茶馆,大多以喝茶、打牌、胡天海地为主,而另一种则更注重于茶的礼仪以及这种礼仪所代表的特有文化意义、以茶为媒介或辅助形成的生活艺术、以及包含但不仅限于此的修身养性之道。我们汲取其中的精髓与本质内容,在都市之中以静谧的环境氛围、现代化的载体作为展现空间,而通过其中的人、事、物共同传递这种生活态度。上海以“快”著称,但也正是由于其兼容并包的城市气质,使得茶的“慢”文化得以悠然地存在于此,一群慢的人,一群想喘口气的人,以及一群仅仅想体验一把、了解几分的人,寻觅至此,领略一二。一个最为摩登的地方,却给予这种茶文化最大的空间,吸引着许多年轻人,并且隐隐地成为一种风尚,大概有人觉出了讽刺的意味,而有人觉得幸运罢。

第7篇:茶艺对孩子的好处范文

每次回老家总是忍不住要到河边栖坐、漫步,总想找回童年那些美好快乐的记忆。童年是什么?是清澈的河水,是绿色的田野,是茂密的树林,是河边青青的水草,是邻居家那个清爽的女孩。小时候故乡的河水是那么的清莹、甘甜。河里面水草丰美、鱼虾成群,依河而居的农家大多是在河里挑水吃,用河水洗菜、烧水、做饭。即便是夏天,河里涨浑水,人们也要把河水挑回家倒进水缸内,再放入些明矾打点几下,震清后便又可饮用了。奶奶在世的时候常说:用河水熬的绿豆汤、炒米茶才好喝。那一湾碧水就像慈母的臂膀把小镇揽入怀中,她用甘甜的乳汁养育着两岸成千上万的儿女们,使他们在她的哺育下世代繁衍生息、耕读劳作。

我是在小镇西边的唐河边上长大的。在儿时生活的所有记忆里,唯独那条河让我难以忘怀,河水岸边散落着我童年快乐的印记,就这样一直温暖着我的人生旅程。当年,镇上街道两旁还有许多木板结构的透雕楼阁、飞檐翘角,古朴雅致。街面上散落着几家茶馆,茶馆大约有十几平米,屋子里摆着七八张桌子,放几条长凳,供人们在那里休闲、聊天、品茶。那时河水是清澈的,有人专门挑河水往各个茶馆里送,每担收取两三毛的力气钱。老人们说用河水沏出来的茶,入口光滑、茶香溢鼻,好喝有滋味。茶馆当然是民间艺人们常常光顾的场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尚存的几家茶馆里还能看到各色艺人出现的影子,艺人们在那里弹三弦、打莲花落、唱大调曲、说评书。名气最大的要数一位侯姓评书艺人,他说的评书大多是侠肝义胆的英雄豪杰,情节曲折,人物生动,一部《明清八义三侠剑》一说就是几个月,场场爆满,令人如痴如醉,荡气回肠。如此,东家卖茶,艺人卖艺,休闲的人娱乐,悠然恬淡相得益彰,一块醒木一杯清茶造就了小镇特有的地域风情,多少给小镇增添了些许烟雨江南的人文风韵。

我家西边不远处的河边,有一个被洪水冲坏的矶头,当地人习惯叫它烂矶头,那里是我小时候同玩伴们常去的地方。每当夏季来临榴花绽放,河边便开始热闹起来,暮色下,三五成群的少年聚在河边,在水里嬉戏,比扎猛子,看谁在水里扎的时间长。劳作了一天的大人们也会融进这暖暖的河水里,洗去全身的疲惫。这河水也不完全属于男人们,在矶头下边不远处,还有一处女人洗澡的地方,夜色中总能听到她们喃喃的细语,欢快的笑声……。

儿时的记忆中总能觅到淘气的影子,在绿柳低垂的对岸,远处有一大片竹子林,我同伙伴们常去那儿砍竹竿用来钓鱼。有一次刚进竹林还没有来得及下手,就被看竹子的人发现了,我撒腿就往河边跑,他在后边追,跳进水里后那人也不放过,捡起地上的坷垃往河里砸,我一个猛子扎了好远,他才罢休。还有一次是去对岸偷西瓜,中午最热的时候同几个小伙伴游过河,上岸后往身上抹些泥巴,编个柳枝帽往头上一戴,鬼鬼祟祟地往一块西瓜地爬去,也不懂瓜的生熟,专挑个大的摘,等把瓜抱到一处草沟里打开一看,全是白籽,瓜不熟,几个人只好作罢。顺着河道往回游,上岸后发现我和伙伴们的衣服全不见了,正着急,看见种瓜的老头领着我爷爷,手里拿着我们几个人的衣服向河边走来。原来,我们几个一到瓜地边,种瓜的老头就发现了,他气坏了,就从河边的另一处游到对岸把我们的衣服全收走了,找到家里告状、不依。后来才知道他是心疼瓜不熟吃不成,被我们几个小孩子给糟蹋了,因为这种事情之前发生过好几回了。

家乡的河是慷慨的,住在河边的人家中有许多逮鱼人。印象中,河里的鱼似乎总也逮不完,逮鱼人织些各种各样的网,如撒网、拖底捞网、沾网等,他们一年四季在河里忙活着,把逮到的鱼拿到鱼市上卖。依稀记得,上年纪的渔人常常会把逮到的小鱼重新放回河里,让它们继续生长,这样,河里的鱼才能保持连续的生长链条,人们一年四季总能吃到新鲜的鱼。现在想来,老渔人们当时的做法也算是网开一面了。

家乡冬天有一种特殊的捕鱼方法,当地人把这种方法叫做下“沤子”。秋末时节,在河道边打几个木桩子,再砍些树枝堆在水里,然后在上面盖些苞谷杆,棉花柴之类的东西。冬天来临,河水温度骤降,诱使鱼儿在“沤子”里越冬,等到三九天用深网把“沤子”围起来,拉走水里的树枝,用撒网把里面的鱼逮起来,收成好的“沤子”一次能捕到上千斤的鱼呢。

第8篇:茶艺对孩子的好处范文

一、开发的现实背景

1.因地制宜开发课程

我校周围有近千亩的茶田,与很多中小学开展茶文化教育活动不同的是韩岭小学地处福泉山腹地,周围是茶山,茶场众多,历史上就是著名的茶乡。多年的茶叶种植、生产与开发,又形成了东钱湖丰厚的地区茶文化。学校的不少学生家庭都能种茶、制茶,茶叶与学生平时生活已经融为一体。

2.培养传统美德,传承国粹的需要

少儿茶艺是以中小学生为对象进行的茶知识、茶礼仪、茶艺术学习展示的一种教育活动,是茶文化和教育改革的成果。茶艺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发展空间。2000年后期少儿茶艺教学开始进入普通中小学课堂,成为少年儿童拓展素质教育的课程,孩子们通过学习茶艺,感受到了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非凡魅力,在锻炼了心智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修养。

二、整合利用现有资源

1.充分整合学校现有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包括学习的内容素材等“软件”资源,也包括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条件的“硬件”资源。首先,在学校校园环境的布置上极力营造茶文化特色,比如在校园内种植了白茶、绿茶等10个品种的茶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直观的空间,学校在固定宣传窗中有茶圣陆羽和《茶经》的介绍,教学楼每层楼既有茶文化的主题,又有学生参加茶事活动的照片;其次我们提出了“打造最美乡村小学”、“茶艺特色走向全国”的目标,明确了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少先队还开展了读书征文活动,调查学生关于茶知识的了解和兴趣,并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网络教室和茶艺教室,为学生提供自主开展研究的更多便利条件,也使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实施。

2.合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

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在充分开发现有课程资源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把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补充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由于地方政府极力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所以在经费上给了学校极大的支持,不但每年有特色教育经费下拨,还为学校新建了30多万元的茶艺教室,为茶艺活动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福泉山茶厂为学校长年提供比赛用茶叶,供学生参观整个茶叶制作的流程,使学校有了一个真正的实践基地;宁波茶博园是学校的教育基地,少先队每年组织学生到茶博园参观,了解世界、中国和地方茶叶发展的历史;清源茶馆是我校学生参加茶艺表演,锻炼自己茶艺的地方,场馆有活动也经常邀请我们参与,形成了良好的共建关系。这一些校外资源都为学校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了极大帮助。

三、开发课程步骤

1.设定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实施之初,课程内容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在课程内容开发方面,立足以校为本,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动主题。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就是以地方资源和传统茶文化作为切入点。例如体验类:“清明时节学生自己上茶山摘茶、制茶”、“茶叶的冲泡”等;学习类:“参观茶博园,了解中国茶文化”、“走进茶场,参观传统的制茶工艺”、“撰写学茶心得体会”;比赛类:“闻香识别中国六大茶”、“传统斗茶”、“吟唱茶诗茶联”、“参加各类表演与演出”等。这些主题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予学生施展的空间,充分发展学生爱好、特长和才能融合的教育理念。学校也正是通过这一小小的校园文化去拓展农村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空间,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达到深层次挖掘素质教育题材,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落实主题

实施过程中,师生们出谋划策,在反复筛选的基础上,将整个茶艺活动内容分为四块:茶海史话、客来茶香、茶香满园、茶韵依旧。同时在这四大块的基础上,针对中高年级的特点,共开发出二十多个研究性小课题,这些小课题的产生为校本教材的编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的推广

学校以“茶文化”为切入点的综合实践活动,经过多年的总结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注意把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不断进行总结。

1.新编教材通过编写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福泉茶苑》、申报省级课题《依托地方资源开展茶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撰写《茶韵飘香――师生成果集》、拍摄《茶文化教育》光盘、制作专题网站《客来茶香》等方式来积极推广学校的茶文化特色,并在学生家庭、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新民晚报》、《宁波日报》、《宁波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对我校茶文化实践活动关注,又促使此项活动的区域影响力不断扩大。

第9篇:茶艺对孩子的好处范文

说起和老伴的相识、相恋,李艺雯脸上竟露出了少女般甜美的笑容。

良师益友60载

1942年,李艺雯在洛阳师范读书时,教他们文学课的是一位高高瘦瘦、儒雅帅气的青年教师,叫王碧岑。王老师知识渊博,课讲得既深入浅出又妙趣横生,很快就吸引住了李艺雯和她的同学们。时间不长,情窦初开的16岁的李艺雯就喜欢上了王老师,

在对王老师的倾慕中,3年的美好时光悄然滑过。毕业后,李艺雯选择了在洛阳师范附小任教,这样她可以不期然地见到暗恋的王老师。一位要好的女同事洞察到了李艺雯的心事,很快玉成了这桩美事,李艺雯得以向比自己大14岁的老师敞开心扉。其实,王碧岑对出生于江南水乡、身材曼妙能歌善舞的李艺雯印象也很深。两人孤身在异乡,爱好志趣相同,相处一年后便走进了婚姻殿堂。从此,两人琴瑟甚笃地度过了半个世纪的人生岁月。

丈夫是个喜欢研究学问的人,几年后,业务上独树一帜的王碧岑被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由副教授升为教授,很快又成了中文系的掌门人。丈夫事业芝麻开花节节高,后面有着李艺雯无私的付出。跟随丈夫来郑州后,在一家小学做教师的她几乎把教课以外的精力全都投入到了家庭中。婚后10年间,他们的4个孩子相继来到人世,为了不使丈夫分心,李艺雯几乎独力支撑着这个家庭。现在他们的子女中有的成了大学教授,有的成了空军大校,还有的是出版社高级编辑。儿女们成才了,李艺雯和老伴也光荣退休了。

饱览河山乐悠悠

相濡以沫几十载,王碧岑深深觉得亏欠了老伴许多。这些年来,他作为中文系的掌门人,天南地北地进行学术交流,而老伴为了这个家,30多年没有离开过郑州,王碧岑觉得应该对老伴做些补偿。

于是,从退休后第一年起,王碧岑就让老伴选择一个她向往的地方,然后两人打起背包,火车、轮船地赶过去,找家旅馆住下后悠闲从容地在当地逛个够。王碧岑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对于李艺雯来说,是个称职又体贴的导游。徜徉于祖国大好山河的同时,李艺雯仿佛回到了读书时代,两人竟又找回了当年相爱时的甜蜜感觉。

每年一个月的自助旅游回家后她对老伴照顾得更加周到。王碧岑喜欢书法,每天都要挥毫泼墨两个小时,每当这时,李艺雯将笔墨纸砚摆好,给丈夫泡上他喜欢喝的龙井茶,“才子佳人”式的生活兴味盎然。

在家赋闲久了,老两口总想再做些事情充实一下内心,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着力点。1994年,王碧岑随单位组织的老干部旅游团到河南新县参观,新县虽是革命老区,但百姓生活仍很贫困,许多孩子辍学在家。回来后,王碧岑把在新县的见闻对老伴说了,李艺雯沉默了一会儿,眼睛一亮,说:“咱俩虽说没有多大能力,但可以拿出些钱来资助老区孩子读书,一两千块钱对咱们虽不算什么,却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啊!”

志同道合乐助学

王碧岑爽快地同意了老伴的建议。于是,老两口随后赶到团省委希望工程办公室,从贫困地区孩子捐助名单中挑选了3位,每年给每位孩子提供400元的读书费用。几年后,老两口又把捐款数额提高到1500元、2000元。

李艺雯珍藏着一个特殊的账本,账本里只有支出,没有收入。里面记录了他和老伴14年来的捐款情况。账单上的详细记录始于1995年2月。那年1月,李艺雯和王碧岑夫妇收到了三封来自革命老区新县代咀乡小学的信,写信的是受他们资助的三位小学生。其中有一段话让老两口至今记忆犹新:“收到您们的捐款,奶奶抱着我哭着说‘娃儿终于有学上了!’”看完后,老两口作出决定:以后每年都给孩子们捐款。

一个月后,河南团省委希望工程办公室收到了他们的第二笔捐款。以后每年3月份老两口都要给希望工程办公室送去助学款,从1000元、1500元,到现在的2000元,从不间断。每年春节后,他们还给家境贫困的孩子寄去衣服、文具和现金。

14年来,得到王碧岑和李艺雯捐款的孩子不下40名。除了2006年在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安排下,李艺雯和老伴见过新县的申勤龙外,其他的孩子都未曾谋面。但让老两口高兴的是,给他们写信的孩子却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拆阅受捐助孩子的来信和回信,虽然占据了二老的大部分时间,但从孩子们一句句滚烫、真诚而又朴实的话语中,老两口感受到了捐款助学意义的重大。

在老两口的笔记本上有这样一条记录:“1998年10月,收吴秀花寄板栗、余丽茶叶。”提起这两份礼物,李艺雯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她笑着说:“这些东西是我资助的孩子寄来的,孩子说是自家种的,让爷爷奶奶尝尝。那板栗我刚吃了一颗,就觉得甜在心里。”而一向爱喝茶的老两口却不舍得把茶叶喝掉,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孩子们一颗金子般的心啊!

日常生活中,只要遇到家里孩子上学困难的家庭,老两口都不忘伸出援手。前年,李艺雯用了位来自河南漯河的保姆,这位有两个孩子的40多岁的保姆因为贫困,已有一个孩子辍学。李艺雯得知后,在保姆春节前回家过年时,特意多给了她2000元钱,再三叮嘱要让孩子复学。后来,她的孩子果然复了学,还经常写信向爷爷奶奶汇报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