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茶艺入门范文

茶艺入门精选(九篇)

茶艺入门

第1篇:茶艺入门范文

一、以职业生涯为主线的课程设置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反映学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国内其他院校所设立的“茶艺学”等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茶艺”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高星级酒店及茶艺服务企业对于茶艺人才的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以“高素质的餐饮企业茶艺岗位服务员工”为基本出发点,职业生涯逐步向“高素质的餐饮企业茶艺服务经营管理者”的进阶发展。经过五年多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目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的“茶艺”课程已经形成了“以职业生涯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路径,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模块教学为形式”的课程总体教学思路和要求,以茶的理论知识、茶水服务的基本技能操作、茶艺表演、茶室的基层管理、自主创业的实践能力为主的五大项目教学工作任务,采用流程式与递进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紧紧围绕这五大工作任务来选择课程教学内容,以实用为原则,适度考虑知识结构,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能力基础。

“茶艺”课程的教学以高星级酒店茶艺服务部门等餐饮服务与经营管理的具体实际工作任务为路径,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使学生掌握现代餐饮企业茶艺服务与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茶艺服务部门运行与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有熟练的茶艺服务与管理的技能,并能胜任高星级酒店茶艺服务部门以及社会茶吧、茶艺馆等相关企业的服务与基层管理工作,达到中级茶艺师的技术水平,同时,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职业品格、为其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该课程的职业能力目标为:(1)具备高星级酒店茶艺服务部门以及社会茶吧、茶艺馆等企业中级水平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2)具备胜任高星级酒店茶艺部门、社会茶吧、茶艺馆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基层管理工作的能力;(3)具备现代茶艺经营企业市场调研和分析的能力;(4)初步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

二、以工作任务为路径,模块教学形式的项目课程教学体系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为单位,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项目教学法过程有五个步骤:明确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2]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核心是遵循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总体要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茶艺》课程的基本设计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根据高星级酒店茶艺服务部门及社会茶吧、茶艺馆等相关企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五个阶段:即新员工入职、资深员工、领班与主管、部门经理、自主创业,据此,分别设立上述相对应的五个项目,并根据各项目中所涉及的具体工作任务设计项目主题,每个项目主题所包含的工作任务通过模块形成相关流程,然后再按照项目———项目主题———模块的形式组织教学。这一教学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该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与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所组成,从而突出体现了茶艺师岗位职业能力的本位。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模块的需要来选择课程体系的模式,使学习过程成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将中级茶艺师职业技能考证的相关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3]

具体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情况见表1。在上述教学活动过程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茶艺”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技能能力,并且这能力要随着人们饮茶习惯、饮茶需求及方式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充实新内容。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茶艺人员,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从课程结构优化、教学过程和考评体系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茶艺”课程模块授课的教学形式和方法。[4]为了能体现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特点,并与中等职业学校有所区别,同时,适应国家职业资格的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每个工作任务环节,都力求让教学活动能体现茶艺企业的工作特点,适应茶艺企业的人才需求,并符合国家职业资格的需求,使课程内容与中级茶艺师国家职业资格的要求相符合,并有进一步的拓展,以适应培养高水平学生和企业的需求,拓宽学生的就业面。[5]

三、以顶岗实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导的实践方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应该坚定不移地走顶岗实训、工学结合一体化的道路。在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的茶艺实践教学中,校内实训室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教师让学生有针对性的了解茶叶知识的同时,以各类茶叶的正确冲泡方式为主要的实践内容,并配合各类模拟经营性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茶馆、茶楼等相关服务企业的经营方式,在立足于酒店专业性的基础上,适应酒店经营中对茶艺方面的需要。在本课程的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与部分酒店校企共建茶艺服务实训室。为了整合资源,达到实地教学的良好效果,我们将很多实训课程放到了高星级酒店等餐饮服务企业实地进行,如苏州万豪酒店的一刻馆,苏州环秀小筑养生度假村的挹翠堂茶室等,在这些企业进行实地茶艺服务技能和茶艺表演实训,等等,酒店方均安排相关技术人员做现场指导,学生及教师均感到收效甚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表现在学生必须针对课程提出的具体工作任务,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市场、高星级酒店、茶吧、茶艺馆等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学院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时间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勤工俭学和实践锻炼,从而形成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互相交替、互为补充、螺旋上升、逐步进阶的目的,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茶艺师职业和所在企业的认知感,促进学生转变为合格的“职业人”。这种依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与相关企业密切配合,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赢得了苏州及其周边地区众多高星级酒店以及茶艺馆等相关企行业的赞誉。

四、分模块考核和课证融通相结合听考核方式并存

第2篇:茶艺入门范文

关键词 农村 中职 《茶艺》课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14-02

一、《茶艺》课课程简介

《茶艺》课是中职学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授中国茶文化知识和中国茶的鉴赏、冲泡方法以及茶艺服务的流程和技巧,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茶习惯的变化步伐也逐渐加快,《茶艺》这门课深受关注与亲睐。根据课程特点,我们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法,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学生为主导,偏重于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学校教学计划 ,使用项目教学法,整合教学内容,要注意由浅入深,迎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兴趣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项目为导向,任务是风帆,计划是航线,激发兴趣、驾驭整合教材是关键

在农村中职学校,《茶艺》这门课没有统一的教材,有的学校使用的是《中国茶文化》,有的是自己编的校本教材,但核心的内容基本相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传授的知识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让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一般来说,《茶艺》课需要完成的项目如下:模块一:茶文化基础知识;模块二:认识六大茶类;模块三:认识各类茶具;模块四:学习茶艺基本知识;模块五:饮茶习俗;模块六:茶与健康;模块七:中国名山、名水、名器、名茶;模块八:茶与礼仪。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明确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应用。项目教学法体现了“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要求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

三、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行为导向法的运用与实施

把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引入农村中职学校校课堂,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集于“工作任务”中。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实施教学,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导向,设计工作任务。

以绿茶的冲泡项目为例:1.项目确定:绿茶冲泡。目标:①掌握茶具的使用方法及用途;②掌握冲泡茶汤流程;③ 掌握泡茶水温、茶叶用量、时间;④ 鼓励学生创新,编排更加 “合茶性、顺茶理”表演程序,体现不同茶艺的韵味。2.制订计划:① 时间安排,10学时(包含示范讲解、学生模拟、对学生进行指导、问题总结、提高练习)。②人员安排,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学习成绩、学习方法、语言能力等)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一般为5-10人,每组选定一名组长,由组长进行统筹安排、监督实施等各项工作。3.项目实施:①情景模拟:客人到茶艺馆品茶,点了绿茶,要求茶艺师为其提供茶饮冲泡服务。茶艺师接到茶饮冲泡单后,根据绿茶的冲泡特点准备茶具、泡茶用水,并按照规范的冲泡流程冲泡绿茶。②预案: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会出现的问题提前设置预案 (如水温、投茶量、冲泡时间等可能出现的问题)。③让学生根据绿茶的特性准备茶艺解说词、茶具、音乐,与小组成员进行相互配合完成茶艺展示。④通过每组的茶艺展示,让学生观察茶叶的品质特点、使用的茶具、用水、以及冲泡手法。4.项目评估:①学生自评:展示结束后,学生根据操作过程进行自我评分,将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②学生互评: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每组发放一份评分表,根据表演者操作的内容进行评分,操作结束后,分别指出两组在进行表演时存在的优点和缺点。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听课中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提高现场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接待与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③ 教师总评:在评价过程中,应对项目完成情况和学生个人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相结合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应只评出分数和名次,更应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具体改进的办法,让学生在下一个项目学习中表现得更出色。

第3篇:茶艺入门范文

一、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茶,作为物种,经历了由野生到种植,再到选优繁育的过程。茶叶的制作也是与时俱进,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用茶,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这三个阶段。在西汉中期的四川成都一带,人们已经开始将茶当做饮料了。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更深入更广泛地进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地域范围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在史料中对茶的记载也开始逐渐增多。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茶在这一时期开始与道家、儒家的思想发生联系,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开始萌芽。茶引起人们的兴趣,除了解渴、提神的原始功能,首先在于它的味美。要想获得这种美味,只采饮天然的茶不远远不够,还需要选择茶叶的品种,对茶的种植、采摘、制备、冲泡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使人们能够超出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去追求能给自身以更大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饮茶便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民俗并开始形成茶文化。被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是对当时唐代以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与茶文化的全面总结。陆羽不仅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茶叶产制烹饮技艺,而且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茶德和茶人精神。成为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深入发展的时期。由于官僚贵族的倡导示范、文人僧道的推广传播、市井阶层的广泛参与,茶叶在物资领域的地位几乎可以比肩柴米,饮茶在精神文化领域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这一时期,点茶、斗茶、分茶等与茶有关的记载层出不穷。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游牧文明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茶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饮茶方式由宋代的繁琐走向简约。明清时期,散叶茶得到了大力推广,名优茶的品种也大量增加,饮茶技艺也随之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全国各类茶馆林立,茶书、茶诗、茶画众多,并开始成为西方与中国贸易的主要物产。

二、茶艺表演的兴起

几千年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累,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融化在茶香清泉之中。饮茶风尚同样溶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演变成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茶艺表演是在茶艺和茶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和氛围中,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陶冶情操。从唐宋的文士茶艺、宫廷茶艺、宗教茶艺发展起步,直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的“茶艺”概念率先在台湾被提出,茶艺表演事业随之兴起。各具地域特色的茶艺馆和茶文化盛会为茶艺表演提供了平台。茶艺表演是一门集音乐、舞蹈、人文精神于一体,适合在室内或舞台表演的茶叶冲泡艺术。它正承担起普及茶文化的时代责任,引导人们去重新品味古人早已参透但在近百年逐渐被淡忘的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风俗,与之相应地,茶艺表演的种类也呈现百花齐放。按照茶艺表演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演出场所由专业人员表演,这一类表演往往强调以艺为主,突出茶艺的欣赏功能;第二种表演多见于茶馆、茶室等场所,表演者和欣赏者多为茶界人士或饮茶爱好者。他们会最大限度地体现某一类茶叶的品质特性,遵循茶理茶性,有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茶艺程式。使表演者和欣赏者都能从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第三种则发生在普通百姓当中,将品茶和泡茶技巧融合在一起,自娱自乐。而按照茶艺表演的程式,则可大致分为备器、煎水、赏茶、洁具、置茶、泡茶、奉茶、饮茶这几个基本步骤。不光展现制茶、泡茶、饮茶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贯穿在整个茶艺表演始终的中国茶道精神。除此之外,茶艺表演还日益成为一种人际交流、建立友谊、沟通情感的纽带,甚至是一种社会和谐的剂。以茶会友,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欣赏茶艺表演的同时,达到精神上的共鸣。

三、历史文化发展对茶艺表演艺术的影响

第4篇:茶艺入门范文

而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则可以追溯汉代,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是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如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而他们两个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而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两晋南北朝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到了唐朝终于形成了中国茶文化。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代禅宗就十分兴盛,茶与佛门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所以要求参禅的僧人要“跏趺而坐”、“过午不食”。而茶则有提神养心之用,又可使饥饿感减轻,所以就选茶作为其饮料。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唐代僧人所饮的茶有“茶苏”之称。《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临漳昭德寺修行,“时复饮茶苏一二升。”

如果说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那么宋朝则进一步地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并将思想感情融汇进去。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称、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与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的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佛门的饮茶随着世俗饮茶也渐渐讲究起来了,各寺院都设有“茶堂”,茶堂西北角有一鼓即“茶鼓”,东北角则为“法鼓”。专门有一管烧水煮茶的“茶头”和尚,有的寺院门口还设有“施茶僧”。佛教寺院的茶称为“寺院茶”,有很多品目:1、奠茶:供佛、菩萨、祖师;2、戒纳茶:僧人按受戒时间先后排序喝的茶;3、普茶:寺人共同煮饮喝的茶。不仅名目不同,茶的质量也不同,上敬佛,中待客,下自饮。

可以说当进入到宋代这个茶文化高度发展的辉煌时代,佛教与茶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表现得更为密切。这种影响与融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佛教僧侣促进了茶艺的发展

宋代对茶的热爱有很大一部分是表现在对茶艺的追求上,将它作为日常娱乐的一部分(如斗茶、分茶的兴起),茶技发展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创造出了茶的艺术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鲜见的,没有哪个朝代的文人如此热衷于斗茶,注重茶的感官趣味。

首先,僧人对品茶方式的贡献。以分茶为例:分茶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烹茶游戏,善于此道者,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形成各种图案,也有“水丹青”之说。陶谷《清异录·茗苑门》有“茶百戏”条记: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七,别施妙决,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当时人也称这一技艺为“汤戏”。而这种独特的艺术美的创造,很大一部分都得归功于僧人的贡献。宋代斗茶、分茶方面的高手基本上都是出自佛门,谦师就是其中留有记载的一个:元四年(公元1089年),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12月27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坡点茶。坡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史学家刘分攵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福全和尚则是另一个留有记载的分茶高手。陶谷《清异录·茗苑门》“生成盏”条:“福全和尚‘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而。”陶谷认为这种技艺“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

其次,佛门中人对茶的种植与品种发现也起了重要作用。千百年来各寺院都遵循一条祖训:“农禅并重”。“山中别无产,衣食取与茶”,可见制茶、售茶对僧人的影响,许多名茶都是由和尚制的,如“碧螺春”产于洞庭水月院山僧,原名“水月茶”。乌龙茶中名品武夷岩茶也由寺僧制作。蒙顶山茶制作,采集也由僧人经手……。

二、茶加强了佛门与世俗及对外的文化交流

“牢系鹿几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宋代的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请许多的文人名士前来赴会。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点茶——闻香——饮茶——评茶,气氛融洽,这样就使得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有了交流的机会,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其中最有名的茶宴要算是“径山茶宴”。径山,位于天目山东北高峰,处于浙江著名的产茶区。径山寺始建于唐,到宋时十分有名,宋孝宗亲自御笔题额“径山兴盛万寿禅寺”,从宋到元,都享有“江南禅林之冠”,而茶宴也举办了将近一百年之久。

另外,除了正规的茶会、茶宴之外,宋代的许多文人私下也乐于与僧人结交,以茶会友,以茶问道,如苏轼、黄庭坚等文人,还留下了许多与茶有关的诗词。

茶,也促进了中原与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日本)森本司郎《茶史漫话》认为茶传入日本,有两人非常关键:一是753年东渡日本的鉴真(带去茶叶);二是最澄法师在804年即贞观20年来到中国浙江天台山,专心学法,也对当地寺院采茶区进行了学习,带回茶树树苗到日本,并种植于近江地区台麓山,这在日本被看作植茶第一人。另空海也带回茶籽,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这时茶主要流行于日本的上流阶层与僧人之间。

茶东传日本的又一高潮就是宋朝。1168、1187年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遍访各地,居住达年二十四年之久,在1192年回国时就携带茶树种籽,并亲自种植,到晚年根据在中国考察的情况及自己在日本种茶经验而写成《吃茶养生记》(1241年),全国开始推广饮茶。至此,日本开始饮茶习惯,并养成以“和、敬、清、寂”为根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可见,茶对促进宋王朝与日本文化交流起了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茶也由佛门弟子带到了朝鲜。

三、佛教精神融合的产物——茶道

如果仅仅从上述两方面来看待佛教对宋代茶文化的影响的话,那么就只能停留在一种表面或者说是物质方面的肤浅的认识上,我们将难以触及到宋代茶文化深刻的内蕴,要想真正全面地了解这个茶文化异常繁荣辉煌的特殊时代的独特之处,在谈宋代茶文化与佛教的关系时,就不能不谈“茶道”。

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样使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追求愉悦,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求多子多孙或保国家安宁。佛教饮茶最早是在晋朝。南北朝时,佛教被统治者用来麻醉老百姓,作为统治工具,此后历代皇朝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发展,并出现不同学派体系。佛教禅宗主张圆融,能与其它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体味美好的韵律,使精神开释。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饮茶可得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了。

下面试举一例说明:“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则禅林公案。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饮茶,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据《指月录》载: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到了宋代,受程朱理学从小事出发去挖掘真理的思维方式的影响,饮茶风尚中便少了一些富贵堂皇,多了一些书卷气,侧重于陶冶情操。对茶的风格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思考,认为茶具有一种理性的灵光,赋予茶凝重端庄的人格。《东坡志林》卷十记载了司马光与苏轼之间的一段与茶有关的理性思考:

司马温公(光)曰:“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

苏轼:“二物之质诚然矣,然亦有同者。”

公曰:“何谓?”

轼曰:“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妍丑黔皙之不同,其德操蕴藏,实无以异。”

公笑以为是。

第5篇:茶艺入门范文

关键词:衡水内画;茶文化;交融;开发策略

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能够有效强化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底蕴,并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载体,因此,对衡水内画艺术的溯源和工艺特点做出认知、对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形式做出探索、对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策略做出研究,对促进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衡水内画艺术概述

从衡水内画的溯源方面来看,明末清初时期,鼻烟壶开始在我国广泛流传,由于鼻烟壶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喜爱,为了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鼻烟壶的制作与加工工艺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到乾隆时期,以鼻烟壶为载体的内画艺术出现,这让鼻烟壶呈现出了“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的审美效果。叶派内画对我国内画艺术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冀派内画名家王习三就是叶派所吸收的外姓弟子。在内画艺术创作中,国画创作中的传统写意技法让内画呈现出了欠缺真实感和形象呆板等问题,王习三则在叶派内画技法的基础上,使用工笔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也创作了冀派内画创作中独具特色的工具“习三弯钩笔”。在不断创新的同时,王习三十分重视内画新秀的培养,这对冀派内画的推广与普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冀派内画成为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实力画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当前来看,冀派内画无论是在从艺人员专业素养、艺术创作风格与技法,还是艺术产品营销与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在内画领域中占据领先地位。从衡水内画的工艺特点来看,相对于其它绘画形式而言,衡水内画具有更加复杂的工艺流程和更长的创作周期,在这些工艺流程中,壶内绘画是最为关键的步骤,与外画相比,内画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内画所具有的操作次序与外画相反;其次,绘画空间较小,绘画操作受限;三是由于内部采用磨砂处理,因此绘画过程中画笔位置难以准确掌控。受这些特点的影响,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外画基础,而且需要接受必要的训练才能够胜任。

2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

从茶文化在衡水内画艺术中的渗透思路来看,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主要可以尝试从以下两种路径着手。首先是将内画运用到茶具的制作当中。衡水内画艺术不仅能够运用到鼻烟壶的制作当中,而且还能够运用到屏风、文具、佛珠、水晶球等,这些艺术品的开发,不仅让内画艺术更好地顺应了时展与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而且也进一步强化了内画的生命力。从将内画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已经做出了较多的尝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内画与茶具之间的联姻,不仅能够丰富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内涵,而且也能够让衡水内画艺术搭上茶文化传播的快班车,继而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弘扬。从将内画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的具体表现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可以将茶具作为载体,将具有吉祥意义的故事题材、建筑题材、人物题材以及历史传说类题材等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当然,在此过程中,古代文人文化与茶具内画的制作最为契合,这对于推动茶具内画实现与茶文化的紧密结合、促使茶具内画体现出良好的意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需要对古代文人文化做出探索和认知,利用内画艺术将茶书、茶艺、茶德、茶文学呈现在茶具当中,从而实现茶具内画艺术性、审美性与文化性的结合。其次是在衡水内画艺术的发展中对茶画艺术做出借鉴。茶画主要是以茶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绘画艺术,我国众多优秀的茶画作品都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社会大众的饮茶习俗与饮茶礼仪进行着记录,因此,茶画艺术不仅对我国美术发展史进行着反映,而且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进行着反映。将这些茶画作品运用到衡水内画艺术当中,能够让衡水内画艺术展现出茶文化的自然天趣,并实现与茶文化精神的融合。作为衡水内画艺术的受众,也能够在作品中对中国绘画艺术以及茶文化的风范做出领悟。与此同时,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的借鉴,不仅能够丰富衡水内画艺术创作的素材,而且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生命力,这对于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协同发展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进行借鉴的具体表现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可以对现存于世的茶画作品进行临摹并运用到插画艺术作品当中,如周昉所创作的《烹茶图》、张萱所创作的《烹茶仕女图》、阎立本所创作的《萧翼赚兰亭》等,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内画艺术并呈现给受众。

3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的对策

3.1探寻茶文化与衡水内画艺术之间的共通性

衡水内画艺术的发展以鼻烟壶文化的发展为根基,因此,衡水内画艺术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与文化沉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在现代社会中,衡水内画艺术不能止步不前,而应当在不断的创新中实现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弘扬。另外,我国茶文化同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茶文化承载着我国传统的哲学意识,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体现形式。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之间所开展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而在不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其他文化所进行的吸收与借鉴,能够为自身带来更强的生命力,对于衡水内画艺术和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而言同样如此。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的开发,能够为衡水内画艺术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也能够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因此,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基于茶文化与内画艺术发展的需求,也基于二者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共通性。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需要探寻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之间的共通性,特别是需要探寻内画艺术与茶画、茶故事、茶人之间的关联,从而促使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实现良好的结合。

3.2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内画企业通过产品文化价值的开发以及文化品牌的构建,能够有效实现自身无形资产以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内画企业需要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在树立创新意识、精品意识的基础上,从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创意、生产、包装等多个环节入手,推动文化品牌的构建与形成。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生产企业的品牌形象构建中,需要处理好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关系。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产业化发展,必然会让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呈现出商业性质,并导致企业产生逐利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品牌形象的构建中,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生产企业必须重视彰显艺术品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体现出品位化与文化传承意识,只有如此,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开发与生产企业的品牌形象才能够在实现文化沉淀的基础上具备良好基础。由此可见,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中,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需要实现艺术性、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统一。另外,在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中,衡水内画企业需要抓住发展机遇、拓展产业规模、开拓产品市场,以文化传承和受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产品文化内涵,从而在我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让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以及相关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具备良好的支撑。

3.3强化内画展览体验效果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通过为受众带来更好的博物馆展览与会展体验效果,能够让受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魅力做出更为深刻的认知,这对于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博物馆展览方面来看,博物馆展览能够发挥出不容忽视的教育功能,这对于促使受众了解茶文化以及内画艺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会展方面来看,会展则是展现内画企业开发成果、创新成果的重要渠道,这不仅有利于推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推广,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内画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强化博物馆展览与会展体验效果的过程中,博物馆以及内画企业可以通过与社会茶文化组织、内画组织以及高校等单位进行广泛的沟通与合作,通过邀请学生、学者进行参观与参加讲座、讨论等,推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口碑的提升、为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开发提供更多助力,并挖掘出耕读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潜在受众。另外,在博物馆对茶文化内画艺术进行展览的过程中,需要依赖于坚实的资金支撑,然而,虽然政府在区域经济开发以及文化传承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但是这些投入对于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以及文化的挖掘和发展而言略显杯水车薪,因此,为了能够优化受众的体验效果、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的宣传成效,博物馆可以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展览中探索自我发展路径,如博物馆展览也可以尝试效仿会展模式,通过构建欣赏与销售协同的运营方式,为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市场拓展提供良好平台,在此基础上,博物馆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展览,不仅能够为受众带来更好的体验效果、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而且可以更为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教育功能,并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大动力。

3.4政府部门宏观引导作用的发挥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衡水内画艺术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对茶文化题材内画产品开展大规模的复制性生产,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可能选择降低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并让这些艺术品产生庸俗化与低俗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茶文化魅力以及衡水内画艺术魅力的展现与弘扬,甚至对衡水内画艺术产品市场的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以及衡水内画行业需要重视市场秩序的规范,在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基础上,让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实现艺术性与经济性的平衡,从而为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的深度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的宏观引导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首先,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的职责,重视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文化性的保护与弘扬。在企业监管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引导企业实现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也要引导企业实现产品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对接,只有如此,围绕茶文化题材所开发的衡水内画艺术品,才能够兼具茶文化的文化底蕴与内画艺术的艺术魅力;其次,政府部门可以选取优秀的内画企业构建示范基地,让这些企业在茶文化内画艺术的开发中发挥表率作用。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奖励、补助、税费减免等倾斜性政策,为这些优秀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从而让茶文化内画艺术产品具有良好的生存与生长土壤,促使茶文化内画艺术产品成为衡水内画艺术领域中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最后,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和生产中,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对市场的拉动,这要求政府部门能够参与到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推广与宣传当中,从而依托于茶文化和衡水内画艺术的魅力,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4结语

在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中,可以将衡水内画艺术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也可以推动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做出借鉴,这不仅有利于丰富衡水内画艺术创作素材,而且能够有效强化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魅力。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需要重视挖掘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之间的共通性,衡水内画艺术企业则需要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优化,与此同时,为了引导社会大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做出更好的认知与认同、确保茶文化内画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衡水地区博物馆与衡水内画领域中的会展活动都应当重视受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展览的体验效果,衡水政府部门则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引导职能,在规范茶文化内画艺术市场的基础上,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赵柒棋.茶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共通性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359-360.

[2]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略———冀派内画[J].公关世界,2016(16):121-125.

[3]雷鸣,李丽.衡水内画技艺的当代文化价值阐释[J].中国包装,2015(12):22-24.

第6篇:茶艺入门范文

一、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茶,作为物种,经历了由野生到种植,再到选优繁育的过程。茶叶的制作也是与时俱进,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用茶,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这三个阶段。在西汉中期的四川成都一带,人们已经开始将茶当做饮料了。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更深入更广泛地进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地域范围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在史料中对茶的记载也开始逐渐增多。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茶在这一时期开始与道家、儒家的思想发生联系,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开始萌芽。茶引起人们的兴趣,除了解渴、提神的原始功能,首先在于它的味美。要想获得这种美味,只采饮天然的茶不远远不够,还需要选择茶叶的品种,对茶的种植、采摘、制备、冲泡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使人们能够超出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去追求能给自身以更大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饮茶便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民俗并开始形成茶文化。被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是对当时唐代以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与茶文化的全面总结。陆羽不仅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茶叶产制烹饮技艺,而且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茶德和茶人精神。成为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宋代是我国茶文化深入发展的时期。由于官僚贵族的倡导示范、文人僧道的推广传播、市井阶层的广泛参与,茶叶在物资领域的地位几乎可以比肩柴米,饮茶在精神文化领域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这一时期,点茶、斗茶、分茶等与茶有关的记载层出不穷。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游牧文明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茶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饮茶方式由宋代的繁琐走向简约。明清时期,散叶茶得到了大力推广,名优茶的品种也大量增加,饮茶技艺也随之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全国各类茶馆林立,茶书、茶诗、茶画众多,并开始成为西方与中国贸易的主要物产。

二、茶艺表演的兴起

茶艺表演是一门集音乐、舞蹈、人文精神于一体,适合在室内或舞台表演的茶叶冲泡艺术。它正承担起普及茶文化的时代责任,引导人们去重新品味古人早已参透但在近百年逐渐被淡忘的中国茶文化的精髓。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风俗,与之相应地,茶艺表演的种类也呈现百花齐放。按照茶艺表演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演出场所由专业人员表演,这一类表演往往强调以艺为主,突出茶艺的欣赏功能;第二种表演多见于茶馆、茶室等场所,表演者和欣赏者多为茶界人士或饮茶爱好者。他们会最大限度地体现某一类茶叶的品质特性,遵循茶理茶性,有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茶艺程式。使表演者和欣赏者都能从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第三种则发生在普通百姓当中,将品茶和泡茶技巧融合在一起,自娱自乐。而按照茶艺表演的程式,则可大致分为备器、煎水、赏茶、洁具、置茶、泡茶、奉茶、饮茶这几个基本步骤。不光展现制茶、泡茶、饮茶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贯穿在整个茶艺表演始终的中国茶道精神。除此之外,茶艺表演还日益成为一种人际交流、建立友谊、沟通情感的纽带,甚至是一种社会和谐的剂。以茶会友,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欣赏茶艺表演的同时,达到精神上的共鸣。

三、历史文化发展对茶艺表演艺术的影响

第7篇:茶艺入门范文

“茶叶除了轻身耐劳、增强免疫力,还可以减肥、美容。”曾志挥先生解答道,话毕,他递给笔者一杯普洱,接过茶杯,一股奇香轻轻地溜进笔者的嗅觉,望着诚意满杯的普洱,再看看眼前的曾志挥先生,难以相信他就是享誉澳门的“一代茶王”。从他身上找不到王者的霸气,惟有平易近人的和气。当他娓娓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让人由衷地感叹:真正的王者,是最真实的,也是最真诚的。

由酒入茶,

茶香飘溢、美誉远扬

曾志挥先生一家可谓茶叶世家,他自己与茶叶打交道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春秋。如今,他将接力棒传递到小儿子曾佐威先生的手中。秉承父亲的严谨作风,曾佐威先生不断将茶叶文化和茶叶精髓继承、传播。

其实,曾志挥先生原先并非从事茶叶这一行,而是以生产米酒为主,年纪轻轻的他在酿酒行业崭露头角,很快就掌握了酿酒的技术,而且在蒸馏和发酵等工序上研发出自己的独门技术,使当时的家族小作坊在澳门40多家酒厂中脱颖而出。短短数年就成为业界的巨人,并在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就获得“酒王”的称号。

解放后,“曾氏制造”的美酒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许多国家的客户都希望曾志挥能到外国去投资设厂,但是他都婉言谢绝。1965年,中国经贸委驻澳门的南光公司(属中资公司)向这位熟悉中国和西方商业运作的年轻爱国商人发出征召,希望曾志挥通过澳门这个自由贸易港口,把中国的茶叶打入国际市场。

当时澳门地区的茶叶经营相对惨淡,在出口界排不上号,外汇收入中茶叶贡献也相对最小。虽然亦有很多人经营,但是以失败居多,因为他们无法正确把握茶叶行业的特色――投资大、利润小、劳动强、专业知识水平要高、社会关系好。但茶是中国文化特色产品,茶是外国人藉此了解中国的媒介。基于心中的爱国情怀和强烈责任,曾志挥先生临危受命,并立志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茶,在世界传播、远扬。

据曾志挥先生介绍,早在几百年前,大陆运往欧洲的茶叶都经过澳门中转,而以前出口的茶叶由于没有完善的系统、交通运输欠缺、品种少、弄虚作假相对较多。解放后,国家希望整顿此种现象,而这必须要在澳门寻找一个有能力经营茶叶的人,担当“领头羊”的角色,以此领头茶叶外贸。基于种种考虑,曾志挥先生成为第一人选。

担此重任的曾志挥先生没有退缩、没有放弃,而是把当年办酒厂的刻苦干劲,全部用在中华茶文化的研究上。“总的来说,澳门茶叶市场经营惨淡的因素,一是对市场了解不足,二是对行业特点掌握缺乏。”曾志挥先生分析道。找到原因后,曾志挥先生努力寻找突破点,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曾志挥先生认为作为茶叶经销商,必须具备两大要素,一为仓库,一为资金。“比如说龙井茶,一年只出产一次,必须在出产龙井茶的月份,一次性买下一年的货,如果没有掌握时机,则来年没有货卖,所以投资很大。”曾志挥先生解释说:“经营茶叶更要有数量多、面积大的仓库,但有仓库还要懂行情,一部分仓库需要干燥,一部分仓库则要有一定的湿度,以普洱茶为例,只有在一定的湿度下,才能发酵。”

领命于国家的号召,并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曾志挥先生与其他商人成立了华联茶业公司,专营中国大陆茶叶。其后,他深入云、贵、东南部各省的重点产茶区,走访专家、茶农,刻苦学习,积累茶叶商品知识,结合自身经验,制定出一套茶叶收储标准和国际市场开拓计划。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曾志挥先生使大陆向澳门输出茶叶数量由原来的不到5%,上升到市场占有率达到95%。如今,每天出售茶叶数量达三吨之多,极大地兴盛了澳门的茶叶市场。

总结成功的秘诀时,曾志挥先生直言有“硬件”和“软件”两大要素。“硬件”则是国家给予的。因为国家出口茶叶要经过商检、卫生检查等多重手续,要求之严可想而知,同时,国家为了保护出口茶叶,给予相应的补贴,数额达17%。“软件”则是曾志挥先生自身的努力和良好的市场关系。其实,澳门相对于香港,比较特别,香港茶叶经销商有中间商,而澳门则没有,这一点优于其他地方,因为茶叶经销商与客户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旦产生问题,可以直接帮客户解决。

多年来,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曾志挥先生不懈努力,不断将澳门茶叶推广到世界各地。如今,他拥有的茶叶品种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在茶叶的丝丝清香和点滴飘溢中,洋溢的是“一代茶王”的美誉。

品茶论道,

传授茶经、弘扬文化

一直到现在,曾志挥先生涉及的行业很多,但最喜欢的还是茶,因为投入大、利润小、劳动力很强、专业程度很高、有挑战性,曾志挥先生对其欲罢不能,一做就是近半个世纪。直到曾志挥先生创立澳门茶艺协会,他带领各界的爱茶人在国际性的茶展会上进行茶学讲座、茶艺表演和品茶会等活动,把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向世界展示。这些活动开展,动辄千人甚至几千人参加,那热闹、精彩的场面,真是茶中自有乐无穷。

前年,曾志挥先生培训了三位高级评茶师,而这三位高级评茶师需先跟随曾志挥先生五年,品尝不同品种的茶叶,这才有资格考评茶员。然后,再应该进行3―4年的深入考察,将所学的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考高级评茶师。可以想象,其中要求的严格和应用的复杂。

“每年,我都要接触很多茶,不同产地的茶叶味道不尽相同。”曾志挥先生如是说。最值得一提的是,曾志挥先生收藏云南野生老树普洱茶。当时,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经营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曾志挥先生得知后,二话不说,为当地解决问题。在很好地扶持了当地茶叶进出口情况后,曾志挥先生买了30吨野生老树普洱茶。其实,买这种茶叶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必须将茶叶存放10年至15年,让野生老树普洱茶经过长时间的发酵,茶味才能甘醇。如果没有独到的眼光和远大的魄力,是无法购入数量庞大的野生茶叶,更无法了解此种茶叶的保存、放置要求,成为茶界佳话。

说起茶道,曾志挥先生侃侃而谈:“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功效,茶不等同于药,处处能用得着,每种茶都有不同的好处。”诚然,在曾志挥心目中,早已将茶当做自己最好的朋友,而他在一边开办茶学讲座、茶艺表演的同时,还写了多篇关于茶文化的文章,有《优质茶的来源》、《普洱茶的陈化与仓储关系》、《茶叶经销商原是制茶人》、《“观音韵”何处寻》等。

未来,曾志挥先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茶叶的功效。以前很多人认为喝茶仅仅是止渴除烦,如今,通过医学和科学的研究表明,茶叶除了轻身耐劳之外,还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功能,达到减肥、养颜的功效。同时,他希望澳门能够培养更多的茶艺师,“考取茶艺师相对难度大,但评茶论道则是最高境界,各种品种的茶叶都要尝试,不管是新进的茶叶还是仓储后的茶叶均要尝试,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还得让茶叶回仓继续‘睡觉’。”

如今,曾志挥先生仍然每天坚持看书,他认为茶艺的获得一方面需要书本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要参考其他茶艺师的研究成果,同时自己也要不断探索、研究,但重心应放在品茶论道上,如此,才能广泛传播茶经,让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更好地发扬光大。

服务社会,

父子同心、倾情投入

在茶叶行业,曾志挥先生运筹帷幄、驾轻就熟,并对茶叶饱含着深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还把对茶叶的浓厚感情寄托在社会服务之上,在他的感染下,儿子也融入其中,父子同心协力,将对社会的满腔热情倾情播撒。

四十年前,曾志挥先生深感澳门的青年人应该通过一个组织很好地团结和联系,而知名人士何贤及马万祺先生等人亦希望曾志挥先生组建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年委员会,如此,将青年聚集在一起,曾志挥先生深感意义非凡,于是,在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下,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年委员会应运而生,曾志挥先生当选为创会主任。

之后,在何贤先生和马万祺先生的邀请下,曾志挥先生开始创办澳门南海同乡会。虽然他出生在香港,成长于澳门,但对祖籍广东南海依然有着丝丝牵挂与眷念,希望广泛联络在澳门的南海同乡,共同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一直以来,澳门南海同乡会旗帜鲜明,高举爱国爱澳爱乡的旗帜,不断加强会务建设,热心公益事务,为澳门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直以来,曾志挥先生认为年轻人有时间能服务人群,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而他在自身投入社会服务的同时,也将这份朴实的情感传递给自己的儿子曾佐威,曾佐威在他的影响下,很早就从事社团工作,现在已是澳门南海同乡会当届理事长。

不仅如此,曾志挥先生还发动太太与儿媳妇参加社团的各项事务工作,所谓“父子兵齐上阵”、“全家总动员”。在曾志挥先生心目中,公益、慈善、服务和茶叶同样重要,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将爱心与奉献播撒、热心与付出倾入。

《茶赋》中有云:“梅有骨而竹有节,水能言而茶能语。茶有千种,气合万象;汁含百味,寓意沧桑。”在半个世纪与茶共舞的岁月,曾志挥先生爱茶、品茶、论茶,目睹的是茶色茶香,感悟的是人间百态;讲述的是茶艺生涯,品味的是茶缘人生。

第8篇:茶艺入门范文

渥堆发酵工艺的发明,解决了普洱茶自然发酵耗时过长(短则十几年,长则几十年)的问题,节约了时间、空间,缓解了资金压力,有助于行业的快速发展。普洱熟茶作为一个入门级饮品,其保健功能却是不容忽视。大部分对普洱茶的理化研究都是基于熟茶,而熟茶对人体的各种有益作用,已是众所周知。现在普洱熟茶正在迅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渥堆发酵工艺流程

熟茶的发酵时间一般在45天左右,根据茶叶的嫩度差异和产品的需求有所增减。以下是渥堆发酵工艺的主要流程:

1、晒青毛茶湿水。这个湿水量一般是毛茶总重量的30%—40%,茶叶的细嫩度越高,湿水量也会高一点。还有根据天气,也要做调整。这个工序要求湿水均匀,这决定了茶叶起堆后成熟度是否同步。

2、堆放。这个高度一般是70厘米左右。

3、盖上棉布。这个工序主要是为了保持水分、温度。但是并不是整个发酵过程都要盖住。有经验的师傅会根据堆子的温度,水分分布来决定这块布何时打开,何时又盖上,打开哪个位置,打开多久。

4、翻堆解块。其实这个也是控制温度和湿度的一个办法。一般说来,发酵过程的前30天,要翻堆4次。以后看成熟情况,有时需要第5次翻堆。翻堆是为了让堆子的茶叶发酵均匀,温度稳定。解块主要解决茶叶在湿热作用下会有一些茶叶结成一片,这个需要用专门的机器将其打散,重新分散到堆子里去发酵。

5、开沟。这个需要有经验的预见性。在茶叶成熟度基本靠近发酵师的目标时,就将堆子开成一条一条的沟状,一开始每天都要开一次,从中间对开。这样有利于水分快速抽干,堆温下降。这是一个关键过程,开早了,茶叶发酵就不到位。开迟了,会发过头。

6、摊晾。在茶叶基本没有热度,水分也基本恢复正常后,就不再开沟,直接将茶叶摊平,晾干。

渥堆发酵的几个注意事项

1、发酵车间层高不宜太高。现在大部分工厂采用拱形彩钢屋顶,一般都超过5米。这个高度不利保持水分,温度。

2、发酵车间不宜太通风。在发酵的前半阶段,最好关闭门窗。只在需要抽干水分时,才开始打开通风。

3、湿水阶段最好采用喷雾式的方式,而不是冲水。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茶叶吸水均匀。

4、高级别茶的发酵:最好是专门堆子来发酵宫廷,特级茶。因为这种茶的发酵周期相对较长,吸水率也不同。如果和级别差距过大的茶叶一起发酵,往往会造成叶底花杂,部分夹生。

熟茶几个不愉悦滋味的成因

以上是个人在多年的熟茶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经验积累,并非真理,仅供交流。另外,我们在喝某些熟茶的时候会感受到一些不愉悦的滋味,这些大多是在渥堆发酵过程中某些细节做不到位引起的,也在此和茶友们简单交流一下。

1、发酸。这个问题前几年经常碰见。一般情况是发酵过轻。有些时候为了给茶叶留下陈化的空间,会追求轻度发酵。可是往往掌握不好,就会过轻,就会出现淡薄,无厚度,或者发酸。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发酵过程温度太低,这种情况出现的酸,十几年都难去除。

2、麻,卡喉。大部分情况是发酵过度,刚好和前面相反。这种茶往往前面几杯入口温和,慢慢就觉得口腔有点麻,喉咙干。这种茶的叶底往往都有严重的碳化,属于发酵过度。

3、异味。各种异味,最常见的是烂泥味。这种情况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原料不合格。比如使用了烘青。烘青茶已经失去活性,已经无法培养出有益菌种了。长时间在湿热环境中,捂出一些无法描述的味道也就属于正常了。

第9篇:茶艺入门范文

江西,简称赣,一个人文景观多得让人应接不暇的地方。当我们漫步南昌这座被“历史”、“文化”、“英雄”等字眼定义的城市,以江西名人命名的街道马路,随时牵引着人的思维伸向历史的深处,一长串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心里汩汩而出,一路走来就像在温习课本:陶渊明、黄庭坚、陈与义的诗,晏殊、姜夔、杨万里的词,王安石、欧阳修、曾巩的散文,汤显祖的戏剧,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王夫之的思想,徐熙、山人、傅抱石的书画,慧远、怀海的禅悟……王勃形象地将这种“盛产”名人的奇观称为“俊采星驰”、“人杰地灵”。

与“人杰地灵”相呼应的一个词叫“物华天宝”。光是景德镇的瓷器,就足以令江西人自豪感爆棚,毕竟因为昌南(景德镇旧称)的瓷,中国才有了英文名“china”。同时,位于绿茶“金三角”的江西,所产之茶如庐山云雾、狗牯脑、双井茶、靖安白茶、婺源仙芝……既有“浙派”绿茶的淡雅,又有“徽派”的细腻,而且由茶衍生出的名士、名泉之典故,纵贯于茶史:陆羽移居上饶,构庐辟地植茶;张又新借陆羽之口,品第庐山康王谷谷帘泉为“天下第一泉”;明皇子朱权迁居南昌,游心茶灶,乃著《茶谱》……

久而久之,赣文化经历史选择、提炼,渐渐流变成一种独立的地域风格或流派——赣派,自成体系,存在于诗词、书画、学术、曲艺、建筑等门类,如江西诗派、赣派民居等。“派”本身是一个象形字,它最原始、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指水的支流,像长江流经鄂、赣一带分为九条支流,故亦称“九派”,而且江西有一座叫九江的城市便因之得名。就人文的“派”而言,其形成与壮大都离不开人的存在。

同样,在中国茶界,也有赣派茶人:他们有的是土生土长的江西人,有的是为事业、家庭而生活在江西的外省人,有的是事茶多年,有的是半路出家。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因爱茶而走到了一起,组成联盟,并以各自的方式来打造江西的茶文化名片。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外人看来,他们之间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同行,而在他们身上丝毫看不到攀比、相轻的影子,甚至是说话的口气。在江西全体茶界大事面前,他们都会放下企业主的身份,最快时间内完成“协会一员”的角色转换,彼此真诚以待,协同作战,表现出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一股握指成拳的团结力量。也许,这股力量最接近中华茶文化精神所倡导的“和”。于是,茶人赣派之“派”已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划分,而是一种气派、一种派势。

开拓 茶届赣派的形成

无茶不文人。在中国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文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茶史是枝蔓繁芜的,是由许多不同时代的文人共同书写的,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名字或是一段简简单单的记录。但是,如果把这些一一展开,你会发现背后有着异彩纷呈的故事。

历史向来很眷顾江西。历史上,斯地文人之多,用“璀璨”“云集”等词汇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他们在创造着历史的同时,自己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当江西文人遇上茶,或是文人在江西遇上茶,就如遇见倾心的佳人一般,用诗性的灵魂去感受茶之美,感悟道之妙,在历史上留下一道道香醇的“文人茶”。陆羽、张又新、曾巩、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朱权、袁枚等,或游历客居,或著述作文,或赋诗填词,也许是当时只是茶触动灵感的瞬间,却不知不觉地丰富着茶史,增加着茶文化的重量。

“文人茶”的传统在江西得到了完好的留存与传承。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陈文华、程光茜伉俪和余悦为代表的茶文化学者,除了开展大量茶史茶文化的搜集、整理、研究之外,还把大量的精力投入茶艺人才的培养。1992年,程光茜创办了江西南昌女子职业学校(以下简称女职),1994年该校开设了茶艺课,成为中国大陆最早、规模最大的茶艺培训班,2002年发展成为大专班,为江西乃至全国输送了大量茶艺师。同时,女职还设立了白鹭原茶艺馆作为教学实训基地,并组建了“白鹭原茶艺表演团”,多次参与国内外的茶事交流活动。

1998年,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了茶文化专业研究机构“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茶文化学术研究和交流,并设立重点学科“茶文化学”,成为最早成气候的茶文化、茶艺研究与推广的前沿阵地。2001年,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之托,陈文华、佘悦主持编写了全国统一职业培训鉴定教材《茶艺师》,并作为茶艺“国标”的制定者,共同制定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此外,随着许多原本从事其它专业、学科研究的爱茶之士的不断加入,从而形成中国茶界的赣派,媒体称之为茶界“赣军”,陈文华、余悦亦被列入“中国茶道六君子”。

传承 “白鹭”展翅

201 1年,位于南昌市下沙窝女职旁的白鹭原茶艺馆悄然停业,这令许多老茶客们感到疑惑不已。这家经营了+年的茶馆,由著名茶文化学者陈文华创办,是南昌最早的且为数不多的清茶馆,它在老茶客心目中不仅仅是一处喝茶休闲的好地方,而且是南昌女职茶艺教学实训基地,被誉为“中国茶艺师的摇篮”。

事实上,从2008年开始,茶艺馆因配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引进了合作伙伴。“合作方的进入,可以说是价值观的彻底颠覆,完全改变了白鹭原的初衷。”白鹭原新掌门人涂馨之说。“在茶馆里卖咖啡、打牌,很多老茶客就不来了,包括我在内,不少‘小白鹭’(对茶艺师亲昵的称呼)也都离开了。”眼看着老茶客、茶艺师的流失,作为创办者的陈文华,心情可想而知,于是就找到经营传媒公司的涂馨之,聊了许久,希望她能接手白鹭原。

那次交谈以后,涂馨之反复掂量了陈文华的话。“‘小白鹭’们脸上流露出的纯真幸福感却是最能打动我的地方。”她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让一些人为了争名逐利而不择手段。陈老创办白鹭原在打造中国自己宁静、祥和的精神家园,这里没有包房、没有设施的,是一个会让你感到放松自在、简约质朴的地方。”返璞归真是白鹭原留给她最初也是最美好的印象,而她也不愿看到它“流落民间”,她决定让白鹭原“回到从前”。

今年6月9日,白鹭原终于在老茶客们长达两年的期待中实现了清新脱俗的回归,离开的“小白鹭”们也“飞”了回来。“白鹭原一开始追求的就是自然、生态,我们现在是在延续。高贵的(事物),不是看成色有多奢华,恰恰相反,是简单简洁的,从简单的外在体现丰富的内在。”涂馨之带着我们边走边看。“涅槃展翅”的白鹭原开在江西饭店六楼的江西文化会展中心内,虽处闹市,但你一走到茶馆门口,第一眼看到门楣上“白鹭听禅”的匾额和旁边墙上“白鹭洲”的壁画,就能感觉到舒适的宁静,把喧嚣挡在了门外。布帘的后面,更是一处洋溢着江南庭院情趣的心灵栖息地。古朴的桌椅、简约的陈设、别出心裁的水帘、素雅的灯饰、轻缓的琴声,还有竹帘外若隐若现的绿意……既有文人书斋的雅致,又有家的温馨。

白鹭是茶馆最大的亮点,也是唯一的主题。从国画、装饰画到照片墙,都能见到白鹭的影子,称呼茶艺师也是叫“小白鹭”,而且在茶室后面还有一个偌大的展厅用来展示摄影家宫正以白鹭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千姿百态的白鹭,会给人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这也是我们要传播的一种返璞归真、自由自在、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涂馨之说。在茶馆重新开业当天,陈文华也对白鹭所承载的文化精神给出了全新的阐释:“我们倡导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白鹭般生活状态,以白鹭听禅的心境体验茶文化的内涵。”

“‘小白鹭’们都是来自女职的学生,她们充满着活力,象征着希望。”涂馨之望着照片墙上“小白鹭”参加各种茶艺演出的照片说。当我们提及“茶人”这一称号时,她觉得“诚惶诚恐”:“茶人不是一般做茶的人都可以这么叫的。我不是茶人,也不是茶艺师,在中年才进入茶行业,而她们从小就学茶,是最有资格进入茶人这一行列的。不过,以茶为事业要靠本领,吃的不是青春饭,从茶艺师到茶人需要时间的积淀。”而且,她觉得,她爱茶,但在茶馆经营上却是新手。尽管如此,她并没有把白鹭原当作一家普通的茶馆来经营,而是传承、延续白鹭原作为茶艺教学实训基地的初衷。“我们并不存在竞争,我们要做的是为各大茶艺馆输送茶艺、茶文化、品牌管理的人才。”

领袖 利人利己

白鹭原的重新回归,让我们看到的是不仅仅是品牌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承。然而,在传承的背后,还有一股更为强大的合力正在悄然凝聚——握指成拳的力量。无疑,江西茶人联谊会的发起者与领导者是这股力量的“发力者”。和旗下的每一位成员一样,他们都是江西茶行业的从业者,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竞争,但他们作为联谊会一分子时,无一例外地把利人放在第一位,并把这种精神推及到各自的事业中去,深刻地影响了其他成员。

张卫华

到泊园喝茶的人,只要来过第一次,印象就会十分深刻。之所以深刻,除了茶馆的装修、特色茶品、茶人服之外,更多的在于茶馆对待消费者的态度。按照常规的思维,经营企业或是茶馆,其出发点是“想法设法从顾客身上赚多少”。然而,泊园却反其道而行之,“能帮客人省多少钱”,这种逆向思维一经尝试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张卫华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生动的案例:有个客人在茶馆里点了680元/杯(最高等级)的龙井茶,而我们的茶艺师却建议他点180元/杯(最低等级),还告诉他两款茶除了外形各异外,其实没有多大的区别。那个客人当时就很诧异,也很感动。结账时,茶艺师问他是否有会员卡,他毫不犹豫地花2万元办了张会员卡。“有智慧的人把利人放在首位。真诚地为他人着想,利人的同时也会利己。”这是张卫华的经营哲学,亦是他的人生哲学。

利人的另一个内涵是包容。在泊园创办之初,他也牵头建立了江西茶人的联盟——江西茶人联谊会。但是,树大招风。张卫华回忆,有个同行常常来茶馆里找茬,背地里对张卫华指指点点,几个员工忍了好久都没有发作,直到有次忍无可忍,找他商量想要伺机报复一下。但是,张卫华并没有应允,而是提醒员工换位思考:“为什么他会说这样的话?”“他让我们感到不舒服,实际上他已经是被打败了。如果我们再以牙还牙,就没多大意义了。这就好比一个病人,应该是想办法把他的病治好,而不是把他一脚踢开。”那天晚上,在他私人茶室里,他和员工们从晚上11点多聊到凌晨4点。次日,他带着几名员工到那个同行的店里喝茶,与他闲聊,而且还买了点茶带回去。这是以德报怨。

同样,作为茶人会会长的他,也是把“利人”放在了首位。在利益面前,他首先考虑的不是泊园,而是茶人会的其他成员。当会员企业遇到问题时,他就会发动其他会员来帮忙,想方设法去帮助解决问题,让所有人都能感觉到有实在的利益。“在这个平台里,大家互帮互助,就会体验到快乐,有快乐就会乐意去助人,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他说。

“利人”业已成为江西茶人联谊会奉行不悖的原则,成为江西茶界的一面鲜明旗帜。理事蓝军说:“江西茶人之所以团结,与领军人物张卫华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加入这个团体,都不是想着如何索取,而是想着如何付出。”受这一精神力量的牵引,九江、萍乡、吉安、赣州等市的茶馆、茶企、茶人也加入了联盟,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正在形成。

王亚菲

“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平时我都呆在协会,茶馆很少来,就交给两个小姑娘打理。”白丁会掌门人王亚菲刚忙完协会的事,行色匆匆地赶到茶馆接受我们的采访。和张卫华一样,身为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她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江西茶人联谊会,自己的白丁会茶馆反倒退为其次。

从某种程度上说,王亚菲在江西茶人联谊会中扮演着“大管家”的角色,如经费的筹集与管理、会员管理、外联、组织活动等大大小小的日常事务,都由她一个人承担,因此联谊会职能的发挥、活动的好坏、形象的树立,都与秘书长的工作分不开。就像不久前在庐山举行的2013中华茶人(庐山)论坛,从筹办、组织、召开到结束,其中包括嘉宾邀请、接待、会场布置、会议流程等等近乎琐碎的事情,她都要一一把关。在她看来,活动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联谊会乃至江西茶界的整体形象。因此,为期三天的活动,现场几乎见不到她的身影,她与联谊会的其他成员都在场外默默地忙碌着。

她很平易近人,白丁会里唯一的两位茶艺师和她之间丝毫没有像上下级那样是服从与命令的关系,而是亲密地像长辈和晚辈一样。无论是安排工作,还是其他生活之事,她们总是有说有笑的,那种融洽的气氛,让我们这些“外人”也倍感亲切。

下个月,王亚菲打算把新盘来的一个小店改造成红茶体验店。她笑呵呵对两个姑娘说:“楼上那个店,你们可要好好做哟,有成果也会和你们分享的。我是投资方,收回我自己的那份,剩下的都归你们!”姑娘们听了,乖巧地点了点头,并开怀地笑了。离开茶馆时,两个姑娘几乎是簇拥地把她送到茶馆门口。她先是打开车的后备箱,取出几盒茶叶和几本新书递给两个姑娘:“这些茶帮我收好,是联谊会公家的,放着以后会员们开会时喝。书,你们就留着好好学习吧。”然后,她走到车旁,一边拉开车门,一边说:“后天我要去深圳,到时候给你们带礼物啊!”“谢谢啦!您路上慢点!”我们从后视镜里看到,两个姑娘正使劲挥着手道别。

更不可思议的是,王亚菲每到一家联谊会旗下的会员茶馆,里面的茶艺师见到她,无一例外地都是大老远就迎了出来,挽着她的胳膊,几乎是推着她进门,而且都亲昵地称她为“干妈”。这种亲密劲,着实富有感染力。

创新 探索新模式

以陈文华、余悦为代表的茶文化学者,无疑是茶界赣派第一代的开拓者,他们无私地奉献着,并一如既往地为中国茶文化研究与茶艺人才培养而奔忙。

受他们的影响,加之江西先天的茶业基础与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一批有志于打造江西茶文化名片的文化人、商人也纷纷加入这支“大军”,通过探索各自创新的模式,以茶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品牌,而且他们很好地遗传了历史上“江右商帮”团结互助、注重诚信、做事认真的“贾德”基因,凝聚成茶界一股新兴的赣派力量。

跨界经营 从老茶馆到茶人服

如果说泊园老茶馆是南昌乃至江西的茶文化地标,那么,馆主张卫华则是赣派茶人心目中的领军人物——他不论是经营茶馆,还是领导江西茶人联谊会,都把“利人利己”这一浅显的道理做到极致,并推广到茶人会的每一个会员单位。

先从泊园老茶馆的故事说起。6年前,张卫华就萌生了做茶馆的念头。那时,有个爱喝茶的朋友对他说,去过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一些不错的茶馆,而南昌却没有什么好茶馆(这里的“好茶馆”指的是环境清静优雅的清茶馆,而南昌大街小巷更多的是以、麻将为主的“茶馆”)。张卫华是一个不太喜欢跟风的人,但他是一个敢于尝试的人。“当大家都在追逐一个风尚时,我就不去追。大家都还没做、还是冷门的时候,就去冷门中找商机。”“很多高端的会所往往变成接待领导、有钱人的附庸风雅的场所,而且投了很多钱也不见得有效益。如果我做一个茶馆,能否做成品牌呢?茶馆的大小、规模又该如何定位呢?”其实,他的心里早已有了答案:他要打造一个江西最大、最有品味的茶馆。

2010年底,由他精心设计的泊园老茶馆在南昌红谷滩新区开业了。这家韵味十足的茶馆体现着张卫华的匠心独运:茶馆里大量运用了明清及民国时代的老门窗,木质结构的部件也均用原木,整体风格流淌着古朴典雅的韵致。在前厅与茶室之间还有一个天井,灵活运用了江南园林叠山理水的手法:一座小桥斜跨方塘,桥下锦鲤如织,追逐嬉戏。方塘一角,立着一座太湖石叠成的假山,石上流水潺潺,亭台楼榭依石而筑,悬垂的葳蕤藤蔓,更添几分幽韵。

同时,与其它茶馆最大的不同是,泊园还为爱茶人量身定做了“茶人服”。张卫华说,泊园茶馆开业的第一年,他几乎下了血本来打广告,仅宣传费就花了200多万,此举令业界的许多人感到不解。到第二年,品牌效应初显,宣传费也相应地减少,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就是该如何定位了。思来想去,全国成功茶馆的模式似乎不太适合泊园。直到今年,也就是第三年,他才找到突破点——做“茶人服”。这个构想的雏形来自于北京和君咨询公司和他分享的一个数据——全球跟服装挂上钩的产业价值高达30多亿美元。做建筑设计出身且自幼喜爱书画艺术的张卫华便从这个数据中看到了一片广阔的“蓝海”。“许多爱茶人都有自己一套喜爱的、在喝茶时穿的服装,这正成为时尚,也是泊园可以努力的方向。”他说。泊园把茶人服定位为中高端,将杭州及其它多个地区的设计师组织起来,建立茶人服的专业设计团队,并打破传统服装的拘囿,把茶、传统与时尚元素融入茶人服。泊园的茶人服问世后,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举办的茶博会上频频亮相,始终都是吸引眼球的亮点。目前,泊园开发的茶人服已涵盖4个系列、100多种款式,并在茶馆里设专区进行销售展示,成为泊园茶馆的一大特色。

连锁经营 古今茶事的目标与梦想

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走访了古今茶事的4家直营店,茶艺师们心照不宣地给我们泡的第一道茶都是陈年铁观音。这是掌门人黄光辉每天必喝的一款茶,已经喝了4年。它随着岁月的增长而变得醇厚温润,香细而幽,让黄光辉觉得回味无穷。

13年前,28岁的黄光辉只身一人从福建南安来到南昌,虽是来自茶乡,但他对茶一窍不通,甚至分不清公道杯和品茗杯。“按照闽南人的传统观念,在外打拼,如果没做出点事业,在父老乡亲面前就很没面子。”说起奋斗经历,他并没有很崇高的出发点,只是为了给自己争口气。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该何去何从,他很迷茫。在南昌洪城大市场里转了一圈以后,他发现,家乡的铁观音在这里还卖得不错。“我想既然铁观音比较好卖,我本身又是福建人,再加上我这乡音浓厚的普通话,一定会给人货真价实的感觉。”于是,他一边恶补茶知识,一边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地卖茶。“整整3个月,我把南昌城的每一条街都走遍了,茶馆、茶庄、茶楼,也是一家家地走。每天回到住处以后,就对走过的(地方)进行了筛选。”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他卖的铁观音占据了洪城大市场铁观音销量的2/3。

欣喜之余,他也看到这种模式的弊端:“搞茶叶批发就和摆地摊差不多,没有标准、没有品牌,也就没有说服力。”凭借闽南人的精明,他一边继续批发茶叶,一边做自己的品牌,从源头做起,直接到茶叶的原产地收茶,然后再卖给批发商。

2006年,他在抚河北路开了第一家“古今茶事”,并建立起了自主的营销体系,产品多达200多种,涉及除黄茶以外的其它五茶类。而且,他创新了扩展模式,成立了管理公司,将一些原本经营不善的茶庄进行资源整合,以灵活的合作方式收编进古今茶事的旗下。“这些茶庄有不少是夫妻店,接收进来以后,换上我们的牌子,通过他们原先的人际关系和渠道销售我们的产品。比如,一个投资50万元的店,接了我们30万元的货,如果没有销售出去,我们可以统一,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调度,我们的库存就是他们的库存。这样,就可以把成本摊到最薄,风险降到最低。”

事实证明,他的模式是相当成功的。如今,古今茶事在江西省已扩展至20多家门店,而黄光辉的目标是:50家。这样的目标也许算不上雄心壮志,但是,他对目标有自己的解读。“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是因为还有未了的心愿。目标有触手可及的,有踮起脚可及的,还有要仰视的。也就是说,一定要有目标,要有梦想,幻想也要有。”他的心态就和他的名字一样阳光。

走进百家珍茗茶馆,刚坐下,喝的第一道茶便是产于江西修水的龙须茶。茶艺师一边泡茶,一边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起了这款茶的由来。它是一款纯手工茶,外形就像毛笔头,解开缠绕其上的五彩丝线,冲泡以后,茶叶在金黄透亮的茶汤中就像花朵一样绽开了。

龙须茶也许并没有条形的宁红茶耐泡,但,这是掌门人吴耀辉最喜爱的一种茶,其制作工艺之精湛与外观造型之精致是它独树一帜的特质。其实,从主人的喜好就可以窥见他精品意识之一斑。

吴耀辉主打的是江西本土的历史名茶,如庐山云雾、宁红、婺源茗眉等,在他眼里,中国有六大茶类,每一类都有多种名优茶,“百家珍茗”要集众家之长,做最好的产品。从小在茶园长大的他,天生对茶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2002年,他开了一家茶馆。不过,这家茶馆是南昌街头随处可见的馆。5年后,他发现,原来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于是,他就萌生了做清茶馆的构想。“清茶馆是一个享受慢生活的地方,是一个真正可以让自己心灵安静的地方。”他说。

2009年,他开了第一家“百家珍茗”。几张泡茶台、几张桌椅、三两间茶室,就是茶馆的全部“家当”了。但是,茶馆并不乏风雅之气,文化艺术气息颇为浓厚,除了每间茶室的上方都用工隶写着一个有出处或是有典故的名字,如“观复”、“玄同”、“若水”等,而且他以墙面为纸,把花鸟、山水都画到了白墙上。这样,茶客就可以一边品茶,一边玩赏。4年多来,“百家珍茗”几乎是每年增加1家,如今在南昌已经开了3家分店。

为了能保持茶品品质的稳定性,去年,吴耀辉在宁红茶的原产地修水县投资兴建茶叶生产基地,以生产高品质的宁红茶野生茶为主。“建立自有基地,能充分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自己认为没把握、没保证的产品就不能推向市场,这是对个人负责,也是对客户、企业负责。”

吴耀辉希望,不仅自己的茶要好,服务也要好,质量要达到五星级的标准。“当然,这取决于茶艺师们个人修养的不断提高。”他说。

我们到茗茶天香茶馆的时候,已是临近夜里11点钟,此时一身淑女装扮的雷忆琳正在门口向客人道别,其温馨的话语就像在和家人说话。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足见她的用心,而且这“用心”在茶馆里俯拾皆是。

“茗茶天香”,大到茶馆的布局与功能设计,小到一幅瓷画甚至一款茶、一只茗杯,都凝结她细腻的心思。她邀请我们在一间挂着“禅茶一味”的茶室里喝茶,透过挂着纱帘落地窗,能看到外面枝叶婆娑的竹影,而与落地窗垂直的地面则铺着透明的玻璃砖,下面是潺潺的流水,游鱼嬉戏于卵石之间,这让茶室相对封闭的空间一下子活了起来。她招待我们的茶也很特别,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用黄釉粉彩“万寿无疆”盖碗泡庐山云雾茶,这样的茶具、这样泡法,倒是头一回见到,这背后的用意也许是为了凸显这泡茶的珍贵吧。

也正是她的用心,打动了每一个来“茗茶天香”喝茶的人。从2009年开业至今,用心的服务让茶馆的客人都变成了她的茶友。“他们来茶馆,就好像回到家,有了归属感。因此,很多茶叶销售的业务都是在茶馆以外达成的。”她认为,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和优质用心的服务是茶馆的“软件”,才是吸引客户的亮点。如果没有做好“软件”,再好的装修,客人来过几次也会觉得很一般。“当然,‘软件’得靠人来做,归根到底要靠茶艺师。”茶馆里有6名茶艺师,每个人都把这里当成了家。她打趣说,六个姑娘加她一个就是“非常6+1”。

她是一名虔诚的佛陀皈依者。每逢初一和十五,茶馆里都会提供免费的素斋,而且茶艺师们每天都会跳一段“感恩舞”。“客人来时,听到她们感恩的歌,看到她们感恩的舞,也会因此而感动。”不可否认,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她还把这种感恩的心推己及人。只要是去过或是路过“茗茶天香”的人,有心的人就会发现茶馆门口摆放着一个麦饭石茶水缸、几只纸杯和泡在缸里的茶品介绍。这是“茗茶天香”为清洁工、民警、快递员等户外工作者及过路的人提供的“感恩茶”。“每天从早上10:30到晚上9:30,都会为户外工作者及过路的人提供免费的茶水,而且每天的茶品都会更换。这样一来,不但能给他们解渴,而且还能普及一下茶叶知识。”

在她的私人茶室里,她给我们展示了她珍藏的几串佩珠,“这是星月菩提,这是蜜蜡……”她摩挲着佩珠说:“其实,道行就在每个人的心中。用心去泡好一杯茶,用心陪茶友品好一杯茶,都是一种修行。只要用心,平凡的工作可以成就非凡的事业。”

记者手记

初次认识江西茶人联谊会是在今年的4月。4月20日,雅安市发生里氏7.0级强震。震后,几乎是在第一时间,泊园老茶馆率先向灾区人民捐款5万元,并于当天下午号召江西茶人联谊会旗下的30多家茶企、茶馆负责人及茶艺师近200人捐款,募集善款15万元。此外,江西茶人联谊会还与成都茶楼协会组成茶界联合赈灾爱心团队,赶赴灾区,将紧缺物品送往灾民手中。

这个联盟向中国茶界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和谐的力量。而在不久前结束的2013中华茶人庐山论坛上,更是让许多与会者感觉到了江西茶人联谊会成员之间的默契与团结,整场活动从组织、会场布置、茶品提供、茶艺服务到接待,都是由gA#ig,下多家会员单位共同承担的。尤其是茶艺师,虽来自不同的茶馆、茶企,但都统一着装,泡茶手法、待客方式也有着惊人的一致,以至于让人误以为她们是同一家的。理事蓝军说,茶人会的成员,有时办活动或接待遇到人手不够时,茶人会就会将周边的其他会员单位的人员调去帮忙,除了支付一些交通费之外,其它一概免费。而且,各家负责人、茶艺师之间互相串门,没有任何门户之见,更不存在“同行相轻”,因为他们都把茶人会当成了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