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

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精选(九篇)

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

第1篇: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

华夏儿女们:

黄河哺育了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哺育了华夏儿女。为我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她正在大声的呼唤着我们:“儿女们,救我!救我呀!救我!”这一次比一次更悲哀、更失落的呼唤声刺透了我们的心。原来朝气蓬勃的她,如今却陷入了逆境,难道我们这些做儿女的不应该救救母亲吗?我相信,不,我坚信华夏儿女们都会坚定地说:“会,我们一定会!”

现在我们的母亲河身负重伤,我们一定要保护她。从今天起我提议一定要保护她,以下是我们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有钱出钱,没钱出力。保护黄河,人人有责。

二、不要在旁边修建工厂、医院等。

三、工厂排废水、废气、垃圾不应倒在水里。

四、在黄河两岸多种树,防止水土流失,河水不再会泛滥。

五、限制捕捞打鱼,如遇稀有鱼种要上交国家保护。

黄河的呼唤让我们想起黄河的过去;黄河的呼唤,让我们悲痛至极;黄河的呼唤,让我们重新站起。我们不会让母亲再失望,再悲哀!

我倡议:我们一定要遵守以上几点,一定要让黄河回到昔日的黄河,让我们的不亲重新美丽。

倡议人:

倡议日期:

保护黄河倡议书2

各位同胞们:

在古代的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都是青山绿水,植物繁多,为我们的祖先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黄河的下游是我国发展最早的国家,人口繁多,经济发展,政治,文化比较先进,所以黄河成为我们民族的成长的摇篮。

黄河为我提供这么优越的生活环境,人们不但不感激母亲河,时至今日人与环境产生了深深的矛盾。

由于人口的激增,对资源大量的开发,科技手段无节制使用,向黄河排放大量的化学用品,造成大量鱼死亡,水土流失等问题。

由于黄河受到了大大污染,现在只能用一首顺口溜来描述黄河流域的污染状况: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人畜受害。这首顺口溜说明我国水污染太严重了。

人们啊!我们要保护黄河,我们不能这样长期下去了,如果再这样下去,不止生态受到了污染,人类也会受到伤害。

我们要保护母亲河,那是我们的发源地啊!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繁荣,人们啊!咱们该醒醒了!

我们应该让母亲河辉煌灿烂下去,他以他那丰富的乳汁哺育着我们,呵护着我们的成长,不能让他毁在我们的手上,我们应该让他更好。

只要我们民族一条心,就能成功,我们应该保护他。

人类啊!让我们一起动起来吧!

倡议人:

倡议日期:

保护黄河倡议书3

各位同学们:

在我们美丽富饶的神州大地上,那本应两岸都是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黄河,由于人们的破坏却变成了这副样子:黄土地露了出来,部分土地上荒无人烟,没有树木,稻草。使大量黄土被河水卷走,因此清辙的河水已经变得浑黄,正因为如此,如今的黄河已经由孕育我们的母亲河变成了一条人畜皆吞的魔鬼河,由于大量的水土流失,使得黄土高坡的土地一天天的变得贫瘠

因此我建议:

1、沿黄河两岸发动群众植树造林,绿化环境,鼓励人们在黄河边种植草坪,保护土地,不要让那些珍贵的泥土随着河水流向下游,造成河床增高,引发洪水。并将在黄河边上种植埋在的第一季的花早作为肥料土里滋润那些贫瘠的土壤,相信用不了多少年,那里的土地变得肥沃起来。

2、沿途建立多个水站,对黄河水进行过滤,使它经过沉淀后再流向下游,并将过滤出来的泥土放回黄河两岸,以达到减少水流失的问题。

3、加大污水治理的力度,保护生态环境。杜绝直接将污水排放入黄河。对于违反规定的单位,严厉处理。

4、改善黄河水质和生态环境。

5、加大宣传,力度,多出版一些关于黄河方面的书,阐明保护黄河的厉害关系人们若不好好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就会造成动物流离失所,濒临灭绝,进而使人类受到牵连,从而引导人们自觉保护黄河,爱护环境。

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不可缺失的滋养品而黄河是 所以请大家好好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第2篇: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

保护母亲河的措施千百年来,黄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黄河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21世纪,她仍在供养着1.4亿人口、160万公顷耕地、50多座大中城市。保护母亲河,保护生态环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举措,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更应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应在全社会提倡倡导、树立绿色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社会各界的人士广泛认同和大力支持保护母亲河的行动。根据团中央及有关部委的统一部署,各省各级团组织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动员社会力量,扎实推进保护母亲河行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各省市各级环保部门要严肃处理,落实整改方案,监督恢复保护区生态环境。

提出如下要求:一是要坚决查处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于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开矿、挖沙等《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禁止的活动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违规资源开发活动,要坚决予以取缔;对于自然保护区内和涉及自然保护区的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设项目,要依法责令停止建设。

二是要对自然保护区内造成的生态破坏,必须采取补救措施,限期治理,恢复原有生态环境。对于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进行资源开发和建设,造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的,责令立即改正违法行为,并制定生态恢复和治理方案,限期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三是要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加强责任追究。对于严重违反《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违规开发和建设,并造成自然保护区严重破坏的环境违法行为,按照中纪委、监察部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的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将协调监察部门,依法追究有关地方政府、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和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总局将组织督查组对各地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工作的开展情况和重点违法案件的处理情况进行督查。

并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加快制定《自然保护区法》,建立自然保护区评估和升级降级制度,加强统一监管,促进自然保护区健康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母亲河行动以保护黄河、长江等大大小小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为主题,动员青少年,带动全社会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做贡献。保护母亲河行动组织动员3亿多人次青少年参与,面向海内外筹集资金2.5亿元人民币,建设了1103个面积达399万亩的造林工程,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生态环保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护母亲河行动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成为对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已成为我们党、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共识。

20xx年3月,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奋斗目标,这些都为青少年生态环保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曾经创造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黄河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于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保护黄河,保护母亲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此次系列活动是围绕流域开展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活动,山东团组织在组织实施中积极主动,多方协调,成功整合社会资源,创造性的设计活动方案,为系列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的良好的基础。沿黄九省(区)各级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照料组织,密切协作,突出特色,开展好各项活动,形成强大的声势,取得扎实的成效,真正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同志们,青少年朋友们,让我们积极投身保护黄河,保护生态环境的伟大事业中,为促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保护母亲河行动是一项引导亿万青少年全方位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大型公益事业,它以保护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主题,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去年以来,保护母亲河行动开始围绕大江大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活动,先后启动实施了"共饮丹江水,保护母亲河"、"相约20xx--绿色接力潮河情"、"环太湖流域青少年生态环保活动"等宣传实践活动,有效地组织动员同一个流域的青少年为同一条河,献同一份爱。第二部在古代的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都是青山绿水,植物繁多,为我们的祖先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黄河的下游是我国发展最早的国家,人口繁多,经济发展,政治,文化比较先进,所以黄河成为我们民族的成长的摇篮。黄河为我提供这么优越的生活环境,人们不但不感激母亲河,时至今日人与环境产生了深深的矛盾。

由于人口的激增,对资源大量的开发,科技手段无节制使用,向黄河排放大量的化学用品,造成大量鱼死亡,水土流失等问题。由于黄河受到了大大污染,而今只能用一首顺口溜来描述黄河流域的污染状况: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人畜受害.这首顺口溜说明我国水污染太严重了。人们啊!我们要保护黄河,我们不能这样长期下去了,如果再这样下去,不止生态受到了污染,人类也会受到伤害。我们要保护母亲河,那是我们的发源地啊!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繁荣,人们啊!咱们该醒醒了!我们应该让母亲河辉煌灿烂下去,他以他那丰富的乳汁哺育着我们,呵护着我们的成长,不能让他毁在我们的手上,我们应该让他更好。只要我们民族一条心,就能成功,我们应该保护他。我以下几条建议:1树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道德观,要让人们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2我们要号召大家共同看护生态,爱护黄河。

人类啊!让我们一起动起来吧 !第三部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您是那样的气势磅礴,您是那样的宏伟壮观,您是亿万华夏儿女力量的源泉!您流经全国九个省市,滋润着祖国富饶的大地,养育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可是,您清辙的河水已经浑浊,绿色的河床已经风化,您蕴藏的水土日趋流失……黄河,一年的运沙量有几万吨,可是随着黄河被不断开发,岸上的树木被砍伐,河边的草坪在枯萎,工厂的马达在黄河边与波涛形成不和谐的轰鸣,河里污染多了,水中鱼虾少了;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黄河频频断流。草场退化沙化、鼠害猖獗、湿地萎缩、湖泊干涸、雪山消失……生态恶化触目惊心。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合理和不合理地开发着黄河的资源,正是因为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开发因素,以及保护母亲河行动置滞后的原由,母亲河的肢体经受着严重的摧残,有句顺口溜真实反映了母亲河命运的变化:"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人畜受害!"保护黄河刻不容缓……据了解,国家在黄河流域已修建了以小浪底工程为代表的3千多座水库,总库容已相当黄河的年径流总量;黄河下游1300公里的大堤普遍加高加固三次,水土流失面积的五分之二得到治理;林业部门已决定用5元捐植一棵树,200元捐植一亩林的方案来保护黄河;环保部门也决定要将那些污染黄河的工厂查封……这些举措真是大快人心!我想起了《保卫黄河》的歌曲: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战争时代要保卫黄河,和平年代更要保护黄河,国家在行动,我们这些黄河儿女也责无旁贷。

我们作为吮吸黄河乳汁成长的孩子们,更应该投入到保卫母亲河的活动中去,让我们开展"我为母亲河植一棵树活动!"以回报母亲河的养育之恩,让母亲河生命常绿.第四部同学们:黄河、长江用它们那博大的胸怀孕育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它们灌溉了花的国土;它们推动了新的时代,它们是我们伟大的母亲,祖国,大地需要它们,人类需要它们,它们是祖国心脏的动脉。从古至今,面对着母亲河壮丽的景色、悠久的历史,许多人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发出了由衷的歌唱。由于时代的进步,投资建厂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为了寻求更多的利益不惜破坏环境,树木一棵棵地倒下,昔日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黄土高原,随着气候的变化和无节制的开垦放牧,黄土高原的植被不断的遭到破坏,土壤结构变得疏松,草木越来越稀少,导致大量的黄沙被冲进河里,清清的河水失去了最初的灵秀清澈。几千万年前,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里还生活着许多种可爱的生灵,可是,由于江水的严重污染、繁忙航运(螺旋桨击打)和乱捕滥捞,长江正日益失去这种特质,长江里的生物正在以我们无法预料的速度中孤独地死去。

为了那些仅存的生物,为了我们伟大的母亲河,我提出以下倡议:1.在长江、黄河旁边多种一些树木,防止泥土松陷。2.减少用水量。3.少伐树,减少环境污染。4.对于水土流失做出措施。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保护母亲河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第六部长江流域各民族同胞: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千百万年来,她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几千年华夏文明,然而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家园--地球正遭受着巨大的破坏。长江这条母亲河也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大自然也给予了我们无情的惩罚,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尤其是长江流域的人民不会忘记1985年和1998年的那几场特大雪灾和洪灾,那几次特大灾害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刻不容缓!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她的正源沱沱河出自姜根迪如冰川,在雪山蓝天下汇聚千条涓涓细流向东奔流而去,做为长江源头的沱沱河,海拔4600米以上,雪山皑皑,极地高远,令人神往。源头地带的生态环境状况,对维系整个长江水系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生态地位和效应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

是青藏高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十分严重。长江源头因此成为全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1999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在长江源头区建立长江源环保纪念碑,xx为长江源环保纪念碑题词"长江源"。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长江源及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对于长江全流域的人民来说,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住长江源,君住长江尾,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做为生活、工作、奋斗在长江源头的各族人民,我们向长江流域的人民发起倡议:"关心环保,从今天做起,支持环保,从我做起"。保护长江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让经济发展的浪潮进入绿色发展的河道,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碧水蓝天常在,江河湖海常存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第七部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的母亲河吗?她用博大的胸怀孕育、滋养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她曾经是那么的美丽,古 往今来,面对母亲河壮丽的景色,悠久的历史,多少人为她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今,由于人类大量的乱伐树木,我们的母亲河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周边的大量泥沙流进长江和黄河里,严重破坏了水中生物的家园与生活。生活在长江与黄河周边的人们大量使用含有泥沙的水,不仅影响了身体健康,还影响了生活。还有一些工厂,把大量的污水和脏物排进我们的母亲河里,严重污染了水质。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在此提出如下倡议:⒈在母亲河旁多种一些树木,防止泥土流失。

⒉源头上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植被⒊沿途污水净化处理在排放⒋减少农业农药和化肥的使用⒌禁止任意向河床倾卸固体垃圾⒍禁止过度捕捞⒎禁止非法采挖河沙⒏节约用水⒐宣传环保,加强教育,提高全体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海纳百川,聚沙成塔,只要人人都保护环境,黄河之水就不会再断流,长江之水就不再泛滥。让我们的母亲河辉煌灿烂下去,她以她那丰富的乳汁哺育着我们,呵护着我们的成长,不能让他毁在我们的手上,我们应该让她更好!第八部同学们:黄河、长江用它们那博大的胸怀,孕育、保护着我们,它们灌溉了国土,推动了新时代,它是我们的母亲,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辉煌奇迹。祖国需要它们,大地需要它们,人类需要它们,它们是祖国心脏的动脉。从古至今,面对着黄河壮丽的景色、悠久的历史,许多人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发出由衷的歌唱。然而,由于时代的变化,投资建设厂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为了寻求更多的利益,不惜破坏环境,树木棵棵的倒下,昔日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黄土高原,随着气候的变化和无节制地开垦放牧,黄土高原的植物被不断地遭到破坏,土壤结构变得疏松,草木越来越稀少导致大量的黄土被冲进河里,清清的河水失去了最初的灵秀、清澈。几十万年前,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里还生活着许多各种可爱的生灵,可是,由于江水的严重污染,繁忙航运和乱捕滥捞,黄河里的生灵正以我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死去。

面对这一幅幅面目全非、残破不堪的画面,每个爱祖国、爱人民的中国人都不能不痛心疾首。我们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母亲河的今天和未来,我们真切的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创造出一幅波澜壮观的美丽母亲河画面。母亲河是中国的,更是全世界的。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爱护母亲河的一草一木做起,为母亲河保护事业捧上一份爱心,献出一片真诚!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保护母亲河就是保护自己!

母亲河黄河的缘由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水温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金等几十个强大的王朝,其政治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黄河的水质有三大特点,一是水少沙多;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即径流地区分布不均,径流年内年际变化大;三是水沙异源。黄河水沙来源地区不同。水土流失是指由水力、重力和风力等外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在中国历史上,人们除了觉得黄河是一个祝福,也觉得它是一个诅咒。因此,黄河有中国的骄傲和中国的痛这两个别名。在历史记录当中,这些信息首次出现公元620xx年,直到21世纪。河流的所经区域已经有5次关于方向的大转变。黄河流经是从1897年的最后一次变化而产生的。黄河的黄色是由于河里的泥沙引起的。过往几百年的淤泥淤积,令河水流在周围的农地上面。因此,洪水对于居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历史上有很多村庄被洪水破坏的例子。在中国的历史上,黄河对两岸居民有很大的影响,既有好处,也有坏处。但无论如何,黄河养育了华夏民族,哺育了中华文明,所以中国人称黄河为"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炎黄儿女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之树绵延不断的根!俗话说:"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流域优良的自然环境,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不断发展,并为世人称道。千万年生生不息的黄河水哺育了亿万亩肥沃的良田,"风吹草低见牛羊",五千年的农业文明的核心发源地。母亲河的问题

(1)水土流失:几千年来,许多地区由于滥垦、滥牧、滥伐等恶性开发,引起森林、草原和耕地的严重退化以及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6%,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竟达到90%。黄河在上中游地区,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黄河洪水威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其根源就是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与水灾一样,黄河流域的旱灾,也存在着灾情重、频率高的特点。(2)水资源供需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20xx年缺水40亿立方米,20xx年缺水110亿立方米,20xx年缺水160亿立方米。水资源的奇缺,使大多数河流每年大部分时间内干枯,甚至出现枯水期黄河局部断流现象。(3)水污染: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重点河段,符合标准的二、三类水质河长仅占38.7%,四类水质河长占20.1%,五类和劣于五类水质河长占41.2%。随着黄河流域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废污水排放量将持续增加,据预测,20xx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将会超过65亿吨,同时,水污染也有进一步扩大之势。如不采取治理措施,黄河干支流大中城市所在的河段水质有可能全部劣于五类水质标准。

保护母亲河的宣传语1.“同饮黄河水,共保母亲河”

2.“奔涌洪涛在我心,取之有道总含情”

3.“莫让母亲的眼睛污浊”

4.“保护母亲,保护淌动的温床”

5.“保护和关爱我们的母亲河,不再让母亲的泪水决堤!”

6.“用真心回报母亲的哺育,别让她的心灵受到污染!”

7.“人体的70%是水,你污染的水早晚也会污染你,把纯净的水留给下一代吧!”

8、“保护水资源,生命真永远”

9、“与自然重建和谐,与母亲重修旧好”

10、“现在,人类渴了有水喝;将来,地球渴了会怎样?”

第3篇: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

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安徽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战略机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生产总值达到17212.1亿元,增长12.1%,增幅居中部第1位;财政收入3026亿元,增长14.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1792.7亿元,增长2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24.2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7160.5元,增长14.9%。

积极打造闪亮的生态名片

“从黄山市目前的GDP、财政收入等来看,黄山市能不能负担起保护好黄山,建成‘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任,这是不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在开放日上,面对中美邮报记者犀利的提问,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回答说,黄山不是“甜蜜的负担”,是安徽最亮的名片。

“黄山不仅是安徽的黄山,更是中国的黄山,世界的黄山。”张宝顺说,保护好黄山是安徽重中之重的工作,保护好黄山还要让黄山人富裕起来。黄山等皖南一片是中国风景、生态、人文最好的区域,如果这些地方都不算“美丽中国”,那别的地方也谈不上“美丽中国”了。

据介绍,为了保护好黄山,安徽省委、省政府狠下决心,对黄山市干部的考核不以GDP等数据去考核,不要求黄山搞多少工业,上多少项目,要求的是黄山建成“美丽中国”先行区中的核心区,要求的是黄山保护好美丽的风景、优越的环境、丰富的文化资源。

保护好黄山,仅仅是安徽省生态建设的一个方面。张宝顺在党代会报告中进一步指出,青山绿水是安徽省的靓丽品牌和宝贵财富,也是重要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绝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发展。“我们要按照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把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遵循这一理念,未来5年,安徽省将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加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力度,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入推进淮北、淮南、马鞍山、铜陵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加快推进巢湖和淮河治污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基本形成城市绿道框架,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江淮大地天更蓝、山更青、水更净。

着力创新驱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党的十报告指出, 在当代中国,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安徽先行一步。2012年,安徽不断强化创新驱动,开展合芜蚌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试点,实施151项科技攻关和89项自主创新项目,启动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加强试验区人才特区建设。

今年,安徽将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巩固扩大合芜蚌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试点,加快推进3项国家拓展中关村政策试点,加强人才特区建设。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完成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一期工程,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组建新型产学研用实体和创新联盟,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施“611人才行动”和“外专百人计划”。

同时,还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集聚,制定分行业的产业发展、技术升级和品牌培育路线图。实施100项重大科技攻关和1100项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加快新型显示、硅基功能材料、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实施“增长源工程”。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工业设计、信息等生产业发展,推进商贸、家政、养老等生活业发展,创新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努力打造“三个强省”

今天的安徽已迈入科学发展快车道,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张宝顺指出,今后五年,安徽要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努力打造“三个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奋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骨干企业,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及加工基地和内陆开放新高地。

――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科技教育事业全面进步,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诚信合作、创新创业的精神风尚进一步弘扬,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进一步形成,信用安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快形成。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水利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基本实现江河安澜、人水和谐。城乡环境面貌变化显著,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争创一批国家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培育建设一大批美丽乡村,江淮大地山更青、水更绿,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和创新创业高地。

安徽介绍

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市。安徽跨长江下游、淮河中游,长江流经安徽段俗称"八百里皖江",以长江、淮河为界,形成了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地域。位于中国东南部,是华东地区跨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境内山河秀丽、人文荟萃、稻香鱼肥、江河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巢湖横卧江淮,素为长江下游、淮河两岸的"鱼米之乡" 。

安徽蓝图

根据党的十新部署、新要求,结合安徽实际,到2020年,努力实现经济总量争先进位,人均水平进入中等,居民收入赶上全国,各项工作全面提升,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4篇: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奔腾不息的滔滔黄河,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而且填海造陆生成了共和国最年轻的广袤土地———黄河三角洲,成为我国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并列的三大三角洲之一。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充足,水资源相对丰沛,油气、矿产资源蕴藏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浅海滩涂辽阔,湿地资源独特。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开发价值,引起了海内外普遍关注。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早已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山东省将黄河三角洲开发列入“跨世纪工程”,并于2008年3月颁布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把“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后列入“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纲要,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是,黄河三角洲属生态脆弱区,环境污染突出,现又将面临着大规模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借鉴中外生态文化思想资源,开展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建设与创新,对黄河三角洲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一、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的内涵

(一)生态文化的提出

在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和矿产开发等虽对局部环境发生一定作用,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人类只能凭借有限的力量尽可能地趋利避害,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农业和城市发展加速,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日益提高,人类为了满足急剧增长的需要,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肆无忌惮地排放废弃物质,迅速导致环境污染。20世纪5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反思由于使用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给生物和人类造成的危害。60年代初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反对污染和公害的群众性“环境运动”。1968年4月,在意大利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工业企业经理、经济学家A•佩切伊博士的鼓动下,来自10个国家的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实业家等约30人聚集在罗马山猫科学院,讨论现在和未来的人类困境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了一份名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于1972年公开发表。报告中所提出的全球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次会议也诞生了举世闻名的罗马俱乐部。罗马俱乐部创始人A•佩切伊博士指出,人类创造了技术圈,入侵生物圈,进行过多的榨取,从而破坏了人类自己明天的生活基础。“结论是:如果我们想自救的话,只有进行文化性质的革命,即提高对站在地球上特殊地位所产生的内在的挑战和责任以及对策略和手段的理解,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那种文化革命。”[1]A•佩切伊博士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角度首次提出了文化与生态的相互关系问题,力图形成一种新形式的文化。1970年4月22日,美国约两千万人走上街头集会游行,呼吁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这一规模浩大的环保运动很快波及全球。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谋求国际间的共识与合作,争取全球环境改善,并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高度重视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次环境保护运动的高潮。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和突破,生态文化开始真正形成并得到较大发展。我国学者余谋昌将A•佩切伊博士提出的这种“文化性质的革命”,称为“生态文化”,并认为人类面临的文化性质的革命,是扬弃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方向的传统文化,创造以人与自然统一为指导思想,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的新文化。这是人类社会的一次根本性变革,首先是人的世界观和基本价值观的变革,也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和整个精神文化领域的根本变革。[2]可见,生态文化问题是由于当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以及这种挑战为人类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提出来的,是人类的新问题。它作为一种新文化是全球性文化,这种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将为人类带来福祉,使人类文化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二)生态文化的界定

诞生于20世纪末的生态文化,由于视野和研究目标的不同,对其理解的切入点也存在一定差异。通常意义下人们对生态文化的理解是:以生态科学群、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技术群为主导,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价值取向,引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一种自然观。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而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价值观,或者是一种生态文明观,它反映了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广义的生态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生态物质文化是生态制度文化与生态精神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它的目标是追求真;生态制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生态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它的目标是追求善;生态精神文化影响生态制度的形成,是追求生态物质文化的动力,它的目标是追求美。[3]生态文化的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是“真、善、美”的结合。生态文化是吸取各种文化精华的现代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在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并稳定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

(三)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的内涵

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是具有黄河三角洲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是在适应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中产生,在改造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中发展,在与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共荣共生中创新的生态文化。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立足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生态伦理,启迪天人合一、诗意栖居的生态境界,诱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的生态意识,富有生命力、不断生

长着的生态创新文化。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的价值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是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二、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建设的必要性#p#分页标题#e#

(一)黄河三角洲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

生态文化,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结晶,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先进文化,已发展成了一种世界性或全人类性的文化。中国生态文化,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协调一致为目标,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它吸收了包括中国古代生态文化思想及国外生态文化思想的符合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的一切文化成果。因此,生态文化是一种更先进、更优越的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目前黄河三角洲生态问题,就必须建设先进的生态文化来修复由于传统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问题。

(二)黄河三角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黄河三角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以理性的生态文化建设为基础,不断根据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成就进行生态文化创新,培养和建设体现环境友好型价值理念的生态文化,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尽快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低能耗、高效率、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达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的。

(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是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是国家和山东省拓展发展空间、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优势所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已列入国家战略,但自明末至清代的大批移民垦殖,20世纪60年代始的油气大规模开采,以及70年代以来的工业化进程,致使黄河三角洲环境污染突出,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退化,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导致了生态环境灾害频发与生态危机。[4-6]虽然造成黄河三角洲环境恶化的因素众多,但归根到底还是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缺少一种自觉、一种文化、一种在开发自然、创造文明过程中的不断反思,归根结底是缺少生态文化理念。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必须在生态文化精神的指导下,理性地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使环境的变化朝着有利于生态文明进化的方向发展,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发展,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三、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建设的思想传承

中国有着悠久的生态文化思想历史,可为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借鉴。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是伴随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逐渐提高的。石器时期,人类活动主要为采集和狩猎,兼有渔捞,以获取食物。旧石器时期,人类生活在森林里,已积累了森林方面的知识。新石器时期,人类除扩大采集活动外,狩猎和渔捞有了很大发展。以渔猎为生的包牺氏,已积累了识别天、地、水、火、山、泽、风、雷等自然现象的经验。在漫长的采猎过程中,古人对许多生态环境要素有了朴素的认识,把周围的动植物、山岩、流水看作自己的一个家庭成员和同胞姐妹兄弟。采集、狩猎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以免遭受饥饿和灾害。如《国语》所言,九州山川河湖,是生存的物质资源,应祭祀保护和利用。

新石器中期的黄帝提出了按时节开发利用山林川泽资源的要求,并建成了中国最早的园林———平圃。[7]夏商周王朝能在黄河中游地区崛起,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中心,生态环境条件是其重要原因。周朝对山川林泽更为重视,有保护的政令、制度和办法,还设置了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其管理,如周王室颁《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坏井,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是中国生态文明居世界领先时期。管仲提出,“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是国之贫也”(《管子•立政》),“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龟鳖虽多,网罟必有正”(《管子•八观》),强调了保护山林川泽与生态环境资源的重要性。荀子提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荀子•王制》),反对过度开发山林川泽资源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庄子更是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与万物高度和谐统一思想(《庄子•齐物论》)。秦汉时期,先秦时期的自然保护思想并未失传。汉代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中的“畋不掩群,不取麝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和先秦的有关思想一脉相承。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编撰的《齐民要术》就是一部内容丰富、作用巨大的生态环境著作,对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共生互利、共生互养等的生态平衡和生物间的相克相生有了清晰的认识。隋唐时期生态环境趋于良好,隋炀帝在认识到林木有保持水土和护岸作用后,曾下令规定淮南各州郡沿河植树。唐朝安史之乱后,因人口增加而增大了垦殖力度,破坏了生态环境,减弱了抵御灾害和危机的能力。其后的五代十国,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北宋虽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但在经济上一贫如洗,加之黄河改道和频繁决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崩溃,为战争所迫,不得不迁都江南,把北方的先进技术与南方的优越生态环境条件结合,才使全国的经济得以复苏。期间,张载提出了“天人合一”(《张子正蒙•乾称》)的主张,力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朱熹提出了“天人一理”和“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并以此确定人与自然的关系。

明清时期鼓励垦荒为主,辅以兴修水利,以最大限度增加土地资源,养活过剩人口,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多大进步。清初思想家顾祖禹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外部的、非决定性的条件;技术水平较低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较大,反之则小;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但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其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揭示出生态文明思想在明代已逐渐成熟。清康熙雍正时期虽是清朝鼎盛时期,但因过度垦荒和农民战争频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清末,海南省万宁当地官府在青皮林区立碑,石碑上刻有:“居海之滨,正赖海山以为前案,并赖海山以为皮毛……白日纵放牛马扰害田园捉着者,罚五十文;夜间捉着者,罚一百文……如有坟墓之山,不准乱伐树木;既无坟墓之山,凡在海滨者,亦不准乱伐树木。倘有持强砍伐,一经该图呈控,立即拿案究惩……有船来海滨入山乱砍树木者,将船拦阻,发入充公是实。”明确规定严禁采伐该区域内的林木,这是中国古代官府最早立法保护林区。清末梁启超在人与生态环境关系上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不同的生态环境影响区域文化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使不同区域和民族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生产关系。梁启超深刻分析了环境与国家形成的关系,注意到了地理、生态、环境在国家形成、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意义及其相互作用。中国古代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建设实践古已有之,对世界先进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成为我们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p#分页标题#e#

四、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

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精神层次,要求人们转变思维方式,使全社会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从物质层次,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开发、利用和保护三者统一起来;从制度层次,加强生态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设,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存在。要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全社会树立起建设生态文化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信念,实现公众、企业、决策管理者生态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文化建设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的可持续进步、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它与生态文化建设的思想是一致的。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包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于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因此,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二)在传承我国古代生态文化思想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生态文化

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建设,要用科学态度对待我国古代生态文化,吸取其精髓,批判地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的生态文化传统,古为今用,又赋予时代精神,不断创新,建设符合黄河三角洲区域的生态文化。同时,要立足本国,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生态文化建设的成果和经验,中西结合,洋为中用,以丰富和发展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的内涵。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全球性的生态文化。

(三)加强公众的生态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生态文化建设氛围

把生态文化建设与正在进行的创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以培育和构建生态文化体系为出发点,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建立由各社会群体、组织、单位和民众等参加的生态文化建设组织,制定适合黄河三角洲社会发展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广泛发动环境保护民间团体以及社区组织,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加环保活动,提高公众的参与水平,维护公民享有环境知情权、参与权、检举权等权利。监督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支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深入开展环境国情、国策教育,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与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增强公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使公众成为环境保护的忠诚卫士。

(四)加强生态文化法制体系建设,加大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在生态文化的制度层次上,我国已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条例和政策,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黄河三角洲地区应建立绿色GDP为主的经济核算体系,建立以生态建设指标为核心的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各级政府要建立生态优先的综合决策制度,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综合起来,统筹考虑,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破坏问题,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政策性倾斜,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五)深入开展生态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

在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过程中,广泛开展生态教育活动,培育生态文化的观念和意识,努力造就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意识的一代新人。包括对各级政府官员和公务员、广大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等进行生态教育,提高政府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生态文化素质,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为政府决策和企业行为的自觉行动。对社区、家庭以及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开展生态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树立生态价值观,促进公众传统价值观的转变。

(六)培植生态传媒文化,扩大生态文化宣传

黄河三角洲地区应根据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求,加强生态传媒文化建设,大力发展专业生态传媒,扩大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和作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手段,通过大众和社会喜闻乐见的专栏、专题报道以及文学、戏剧、电影等形式,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生态环境知识和生态市、县(区)、乡镇、村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文化,使生态文化理念和生态意识成为黄河三角洲社会主流价值观。

第5篇: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生态护坡;三维土工网;土工袋;生态混凝土;连锁水工砌块;黄河河口地区。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 A

1问题的提出

黄河河口地区土壤多为轻沙壤土,盐碱化比较严重,不利于普通植物的生长。河道岸坡极易坍塌,而形成宽浅式河床。河道治理中为保证河道边坡的稳定,对边坡需采取一定的支挡、加固与防护措施。

常用的支护结构形式对边坡的处理主要是强调其强度功效,往往忽视了其对环境的影响。随着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和工程实践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护岸措施应用到水利工程中时,将造成对环境较大的负面影响。实施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大计。生态护坡作为岩土工程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的产物,兼顾了河岸防护与环境保护两方面的功能,是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为稳固河道岸坡,建设生态黄河河口区,我们依托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资助(项目任务书编号201201114),针对黄河河口地区的水文、地质、土壤、生境等自然特点,开展了适宜于黄河河口地区河网建设的生态护坡技术研究。

2三维土工网

三维土工网是一种三维结构丝瓜网络状网垫,质地疏松、柔韧, 90%的空间可充填土壤、沙砾和细石,植物根系穿过度好,实现舒适、整齐、均衡生长。网垫、草皮、泥土表面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植物根系可深入地表以下30—40cm,形成一层坚固的绿色复合保护层。三维土工网具有以下突出优点。

(1)固土作用十分明显。试验证明:草皮未形成前,坡面斜角为45度时,三维植被网垫的固土阻滞率高达97.5%,斜面为60度时,其阻滞率也高达60%。因此,三维植被网垫具有极好的固土效果,远胜平面网垫。

(2)三维植被网垫能够牢固保持草种,并可使草种均匀分布于边坡,免受风吹雨冲散失。

(3)草皮未成形之前,就可起到保护坡面免遭风雨侵蚀的作用。

(4)草皮成形后与网垫及泥土三者能形成牢固的复合力学嵌锁体系,可有效防止暴雨狂风、高水位、大流量等带来的冲击,代替混凝土、浆砌片石等作为永久性的护坡层。

(5)采用黑色网垫,有利于吸收光照热能,增加地温,促进种子发芽,延长植物生长期。

(6)由于表面粗糙不平,水流通过时在网垫表面产生无数小涡流,能起到消能作用,促使其携带物沉积。

(7)采用高分子材料PE及碳黑添加剂,其化学稳定性高,对环境无污染,在地下寿命可长达50-100年,能在整个设计年限里发挥出复合力学嵌锁体系的作用(如有特殊需要,可采用降解型塑料,网垫在数年后便可在土壤中消失,不留痕迹)。

(8)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造价仅为混凝土护坡和干砌石护坡的1/5,浆砌块石护坡的1/6。

(9)施工简便,地表平整后,即可施工。

3生态土工袋

生态土工袋采用无纺土工织物制作而成,材料为聚丙烯。土工袋内充填土壤碎石等,具有透水并阻止土体颗粒通过的良好功能,可成为植物生长的良好载体。此种生态土工袋强度较高,袋体的胀破强度最大可达1650kPa。应用证明生态土工袋护坡具有以下特点。

(1)适应变形能力强

生态土工袋是柔性土工合成材料,是具有承受一定变形能力的新型软体结构,不会出现传统的硬体加固技术因局部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结构的破坏或断裂现象。

(2)整体性强

加连接扣土工袋直斜立墙体的整体性均比较强,不同的土工袋之间加有连接扣连接使护坡系统从传统的无结构系统转变为有结构系统,抗剪强度提高。

(3)施工便利

生态土工袋在施工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现场土石,无需任何钢筋和水泥等高能耗、高污染的硬体材料,且土工合成材料自身的重量较轻,施工、运输十分便利。另外,护坡安装操作简单,施工速度快,施工人员无需进行专门培训,普通劳工经过简单指导就可以进行现场施工作业。

(4)生态功能好

生态土工袋以聚丙烯(PP)为原材料,不降解,可100%回收利用,且地表及地下生物(如白蚁、蚯蚓等)不能给其造成破坏,避免了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生态土工袋的使用为植被根系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植被的生长又使土工袋免受太阳紫外线的照射,增强了袋体材料的使用寿命。植被借助生态袋吸收水分,随着植被的不断生长,根系穿过土工袋底部进入坡体,坡体表面既不会被地表水流所冲刷又起到了固坡及恢复受损坡体的生态系统作用。

(5)造价较高

生态土工袋的基本构件由土工合成材料制成,重量较轻,运输施工简便,施工造价较低。但目前生态土工袋国内技术成熟的生产厂家较少,导致价格比其他工程措施高,大约在200元/m2。

4生态混凝土

生态混凝土是通过材料筛选、添加功能性添加剂、采用特殊工艺制造出来的具有特殊结构与功能,能减少环境负荷,提高与生态环境协调力的混凝土。我们通过应用,认识到生态混凝土具有以下特点。

(1)构建了生态护坡技术体系

采用现浇生态混凝土护坡,在高强护坡的基础上,护坡实现整体透水并适宜植物生长,在恢复自然景观的同时保持与陆地完整的生态沟通,从而构建出生态护坡技术体系。

(2)实现了岸坡的安全、稳定、耐久

采用现浇生态混凝土护坡,由于护坡结构层抗压、抗弯强度及耐久性高,抗水流冲刷能力强,能满足各种堤防等级的强度要求,从而奠定了岸坡安全、耐久的基础。另外,采用生态混凝土护坡,由于护坡结构层具多孔性及透水、透气性,护坡内外的水及空气可自由流通,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消除了水位差及静水压力,确保了岸坡的长期稳定。由于护坡结构层整体透水,当水位快速下降时,坡体内的水可快速排出,增加了坡体及保护层的安全性。

(3)实现了岸坡的生态功能及景观绿化功能

现浇生态混凝土护坡结构层具有大量连通的孔隙且孔径较大,可为陆岸动植物提供栖息和活动空间,从而保全了护岸周边的生态系统;同时,护坡结构层较大的孔隙孔径和孔隙率以及适宜的pH值,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展,配合结构层孔隙内的营养基材灌注工法及多种绿化植生方式,可使植物根系穿透护坡结构层植入被保护土体中,从而实现了岸坡景观的改善及生态的亲和。另外,护坡结构层的多孔性也可及时将雨水补充给地下,从而改善了周边的大气环境,保护了河岸及周围的生态系统。

(4)价格偏高,目前生态混凝土护坡造价约100元/m2。

5连锁水工砌块

连锁水工砌块是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经混凝土成型机振动加压制成,具有密实度好、强度高、抗冲击能力强、抗冻、抗腐蚀、持久耐用、可重复使用等优点。每块水工砌块与周围砌块共同联锁啮合固定,形成相对稳定的组合体,有利于保证护坡整体稳定。对连锁水工砌块的性能特点分析总结如下。

(1)生态修复性:砌块是多孔材料,结构自身可以加强水体的生态平衡,同时在砖孔隙内可生长许多藻类植物,能够成为鱼类等生物的食物。砌块凹槽里构筑生物之间竞争演变的生物群落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循环的生态系统,确保生物的多样性和栖息空间。

(2)安全稳固性:砌块材料为无砂混凝土制品,植物的根系通过砌块孔扎在被护砌坡面的土壤内,能将砌块锚固在坡面上,同时砌块结构设计本身通过凹凸互相咬合大大提高其安全稳固性。

(3)保土抗洪性:防止河道两岸土壤流失,预防土体滑坡与倾覆,且有一定的抗洪作用。

(4)多功能适用性:砌块的造型变化根据不同水位、不同水深及不同的护岸形式,可横放、竖放及扦插柳枝等满足多功能生态护岸要求,实现功能与景观完美结合的效果。

(5)廉价性:连锁水工砌块制造较为简单,施工方便,单位面积造价较低,其单价基本等同于普通混凝土预制块。

6 结语

稳固河道岸坡,建设生态河网是黄河河口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对黄河河口地区河网生态护坡提出以下建议:

(1)土工合成材料护坡。黄河口地区河流皆为平原河流,河道水流流速较小(平均流速小于1m/s),三维土工网护坡价格较低,比较适宜于此地区。

(2)生态土工袋护坡。护坡效果极佳,符合生态护坡要求,但造价较高,建议应用于一些重点部位。

第6篇: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

“我们就是真把它(浙江某知名矿泉水的水源)变成洗脚水,你们也没有办法啊。”在安徽黄山市街头,我们不时听到这样的声音。黄山市民常常戏谑地称处于他们下游的浙江某知名矿泉水是他们的“洗脚水”。

这条水源就是新安江。事实上,黄山市民对新安江穿城而过还能保持优良的水质倍感骄傲和自豪。“洗脚水”之说大多数时候只是这种情绪溢于言表的一种形式而已。

但其中暴露出的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一条大江流域宽广,上下游之间的资源共享关系果真会被如此粗暴而轻易地看待和处理吗――在中国遍布着如同新安江这样的跨界流域。

独善其身?

近年来,生态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在中国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环境不仅仅被看作是额外需要保护的对象,而是更加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以当初建设工业园区的热情和方式在全国推广开来。

“十五”计划提出,到2005年,全国有4-5个省和300-400个市、县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并在此基础上产生120个部级生态示范区;而“十五”计划结束时,全国共批准528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233个被命名为“部级生态示范区”,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山东、安徽、江苏、河北等9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

“十一五”规划则将“生态省”数量提高到15个左右,建成并命名15个左右生态市(县),创建400个部级环境优美乡镇和8000个生态村。

为了达标和建设生态园区,各省市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了最大努力,包括基础已经很好的黄山市:从建立生态办的领导机制到规划目标和考核,层层下达指标、各自严格职守。

但有些问题却反倒变得突出起来――

江苏是第一批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地区之一,但是6月初的无锡水污染事件却让这个“生态省”备受考验。太湖蓝藻大面积爆发,造成无锡市饮用水源地水质恶化,而这次蓝藻危机暴发的内在因素是污染物大量排入造成太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

无锡市政府为此承担巨大压力,无锡市民更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与此相对应的,却是整个苏锡常环太湖地区的许多企业都没有做到达标排放――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环太湖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太湖却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正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个公共“污水盆”――在这个层面上,太湖不仅仅是无锡的太湖。

无锡水污染事件甚至还波及南京、上海等长江流域的大中城市,关于用水安全的担忧一时喧嚣尘上。

其实,早在上世纪末,江苏苏州与浙江嘉兴之间就发生过长达十年之久的水污染纠纷。

江苏省苏州市盛泽镇与浙江省嘉兴市为邻,麻溪港为两地界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盛泽镇印染业快速发展,它所产生的污水进入河网后给下游造成严重的污染。麻溪港是嘉兴市的一条河流,由于来自上游的污染,水产养殖业不仅遭到严重损失,生活用水质量也在不断下降。1993年,这里曾发生过由于上游污水造成大量死鱼的事件,十余年来,当地群众虽然通过多种途径呼吁,但水污染没有得到根本治理。至2001年11月22日凌晨发生的“沉船筑坝”事件达到顶点。

历史的再次重演,加深了我们对经济发展和现行环保体制下水污染必然性的忧思。紧随无锡水污染事件,巢湖、滇池蓝藻爆发,武汉东湖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局,苏州、长春、南京等地又相继传出蓝藻爆发或者可能爆发的消息。

令人感到宽慰的是,到目前为止,新安江依然水质良好。

新安江是钱塘江的重要源头,其优质水源是经济发达的浙江北部和东部地区生活和生产的保证。新安江流域跨皖浙两省,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也是连接安徽黄山市和浙江杭州市的一条重要水上通道。新安江源头及主要干流均在黄山市及宣城市绩溪县境内,经由黄山市的街口流入浙江省境内的新安江水库。

据介绍,新安江是目前全国为数不多的比较健康的河流之一:

通过地处上游地区的黄山市十多年来的保护和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为全国平均值(18.2%)的4倍以上,大大提高了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的能力;国家环保总局在该流域省界国控断面所设的水质自动监测结果表明,上游黄山市流入新安江水库的地表水水质均达到国家Ⅱ-Ⅲ类地表水水质标准。这些优质水资源为下游地区的电站、千岛湖景区和杭州等地供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使新安江成为名副其实的山水画廊,同时也为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水环境容量。

但是近两年,黄山市提出要东向融入长三角,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这一背景下,新安江还能逃脱工业发展中的普遍性水污染厄运吗?

保护的代价

在黄山市民的心中,为保护新安江,他们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包括经济发展的缓慢。

2004年新安江黄山市流域内人均GDP为7297元,而杭州市人均GDP达到38858元,是黄山市流域内人均GDP的5.3倍;经过两年的工业经济发展,到2006年,黄山市人均GDP为12230元,而杭州市已经超过6000美元,达到51871元人民币――工业化的加速度在黄山市并没有凸现出来。

统计数据还显示:2004年之前,黄山共关闭污染企业、厂矿147家,损失产值21.06亿元,损失就业岗位21048个,损失利税2.58亿元;否定污染项目56项,总投资9.1亿元,估计损失产值21.36亿元,减少就业人数5525个,估计损失利税2.36亿元。而即便近两年大力发展工业经济,黄山市也依然严格控制绝不上马污染项目。

在损失经济发展机会的同时,黄山市对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建造了拦沙坝、江边护岸等工程设施,建成沿江护岸近百公里,总投资10亿元;各类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1亿元;1982年至2004年黄山市已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50条,总投资1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698万元,地方配套3495万元,群众自筹4439万元;歙县北岸镇、深渡镇新安江河段“白色污染”及水面漂浮物比较集中,每年开展一次清除垃圾污染活动,近万人参加,出动船只30多只。

“今后,生态保护的实际投入与长期维持优良生态系统的投入需求之间将可能出现越来越大的差距,而经济发展的滞后将严重削弱上游地区对保护和建设成本的承受能力。”黄山市环保局生态科负责人说。

换言之,随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风险概率在不断提升,一个城市需要拿出更多地财力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污染事件。

届时的投入会有多少?可以参考的数字有: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需投入20多亿元,石羊河流域治理需要50多亿元,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需投入100多亿元,渭河综合治理需投入200多亿元,淮河水污染治理需投入上千亿元。

这显然是黄山市所无法承受的;而且一旦发生类似的支出,将贻误经济发展更多――在黄山,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关系,正集中体现在新安江的身上。

但一条大江,横贯东西,跨越若干行政区划,如果上游排污,下游就要遭殃;但是如果上游治污,受益的也将是下游。

自20世纪60年代建成新安江水库和新安江水电站以来,新安江一直在浙江省至华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安江水电站是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据90年代初期统计数据,仅杭州市每年减少企业停水停电的损失就超过40亿元。新安江水库蓄水后,形成巨大人工湖,成为闻名遐迩的“千岛湖”部级风景名胜区。

同时,钱塘江是一条著名的咸潮河流,由于咸潮上溯,河口地区特别是杭州市的主要取水口经常因氯浓度超标而停止取水,严重影响工业和城市供水安全,而新安江水电站在枯水大潮期加大优质淡水的下泄水量冲淡压咸,有效提高杭州市的供水保证率;新安江水系水质达标率100%,对于提高富春江和钱塘江的水环境容量,改善钱塘江水质,保障杭州市的工业和城市饮用水供水安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影响深远:虽江河之大,排污有容量,但先发展的先排,后发展的不让排了便偷排;而往往先发展的都在下游,后发展的都位居上游。所以上游发展经济后,除了造成整条流域的生态破坏,还将环境污染中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外部成本会转移到下游发达地区;或者上游牺牲经济发展,建设水利设施和进行生态保护的正向效益向下游延伸,但成本却主要由上游地区来承担。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黄山市尚属于后者,但无法确知的是,在经济发展的诱人利益面前,黄山市是否也会变成新安江水污染的“始作俑者”,也就是“洗脚水”的制造者?

据记者了解,今后几年内,黄山市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必将有一个较大的提高,预计2010年和2020年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GDP总量为207.11亿元和414.21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4.5%和11%;相应的,废污水排放量也会大幅增加,黄山市将同时面临加快经济发展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双重压力,预计2010年所需生态建设和保护各项总投入为8.27亿元,到2020年总投入9.43亿元,达到维护流域生态不至恶化的相持于稳定阶段的投入水平。

而来自浙江省环保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这个省近年来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达16亿吨左右。按照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计算,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在GDP年均增长9%的情况下,到2010年浙江省废水的排放量将是目前的2倍。

在同一流域的上下游之间,在发展中和发达地区之间,生态保护的责权利分配也应该是平等的。

阮本清是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他指出,对于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来说,目前有三种发展模式可供选择:一是走常规发展模式,即许多地区已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老路。这样的结果是不仅上下游地区都将受到水污染和水生态破坏的危害,严重影响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治理成本也将成倍增加;二是继续加大地方生态保护力度,但经济实力难以维系;三是全流域生态共建共享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即“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治理,谁共建谁共享”。

所谓生态共建共享机制,在中国并非全新话题,林业是率先实行这一机制的领域,而在水资源方面,泉州市在晋江、洛阳江流域上下游推进区域间环保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已有中心市区的江南组团与晋江市区两个污水处理厂实现城市联盟建设;广东东江水质保护也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但是,新安江依然与众不同的是,它需要在安徽省黄山市和浙江省杭州市两个城市之间达成共同努力――而其他案例则都发生同一个城市,或至少在同一个省内。

双城计困境

关于跨省界的河流污染问题,在中国历来是通过事后干预的方式来解决的。

比如,2001年江苏苏州与浙江嘉兴之间的“沉船筑坝”事件。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国家环保总局与水利部等有关部委出任“协调官”,两省签订了《关于江苏苏州与浙江嘉兴边界水污染与水事矛盾的协调意见》。至此,10年跨界污染从激战期终转入平缓期。但事实上,两省边境的跨界污染纠纷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而最近一次的无锡水污染事件也是以中央的行政批示收尾:2007年6月,总理做出重要批示,2008年6月底前,太湖流域所有城镇都必须建设符合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完善管网铺设,做到不直接向太湖或流域内的河流排污水;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完善配套措施,增加脱氮、脱磷设施,有条件的污水厂要进行尾水处理;在今年年底之前,凡是不能达标排放的化工企业一律实行停产整顿,整顿不见效的,一律不得恢复生产;在2008年6月底前,达不到新排放标准的企业将一律坚决关闭。

但是,这样的批示仍然需要各地方政府的切实执行才能见效;另一方面更多的河流湖泊需要一个防患于未然的长效机制――比如,类似“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

这一机制的具体方案包括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区;设立示范区专项资金,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合作、环境保护监测合作、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和产业合作等;建立黄山千岛湖杭州大旅游圈;推进产业与投资方面的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等。实现以上功能,还需要建立一个示范区的联席会议制度,由杭州市和黄山市分别选派工作人员以进行组织和协调工作。

据介绍,这一设想最初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怀仁提出。盛怀仁来到新安江调查工作时,有感于新安江的保护,提出是否应该和浙江省之间建立起一种补偿机制。

黄山市于2005年开始邀请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专家进行定量研究,2006年3月方案通过全国人大的专家评审。

何少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副总工程师,在2006年两会期间与数十名代表共同提交《关于新安江流域建设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区的建议》的议案,即被列为当年重点督办的12条建议之一。

“对一条河流的上下游来说,其生存权和发展权应该是平等的。”何少苓说,“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完善的流域生态共建共享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

黄山市生态办负责人回忆说,建议案当即得到全国人大的支持。2006年5月16日,为督办人大代表提出的重点建议,国家发改委召开“关于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区”重点督办建议首次座谈会议,财政部、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部门的代表出席会议,同时还邀请了安徽省发改委、黄山市环保局,浙江省发改委、杭州市环保局的代表,以及中国水科院代表近40人参加。

“共享示范区的建议一开始也得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支持。”但是,目前进展依然不大。

2007年,全国人大继续督办关于新安江的共享示范区建议,并将之交给财政部、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新安江流域成为全国三个试点区域之一,希望能在今年有“实质性进展”。

何少苓说:“我们应该看到,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实施流域的生态补偿,出于对本地区利益的考虑,流域内的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常会在补偿内容及补偿量等问题上产生分歧,这当然需要上级部门尽早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机制,但同时,当地的官员也需要开阔视野,立足于全流域,因为从长远看,流域内外区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往往离不开流域的协调发展。”

行政协调机制之所以在这一条江的未来命运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在水资源的保护方面,法律和市场都有其失灵之处。

我国《水法》虽然规定了水资源属国家所有,水资源实行有偿使用,但在水资源使用与保护的权属方面尚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难以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谁都想最大限度的享受资源环境效益,但同时又不愿分担保护和建设的成本;同时,目前仍存在收费太低、收费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导致水价太低不能有效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而对于跨行政区域的问题,《水污染防治法》也规定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由其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但终究是一种事后追究的手段,而生态一旦破坏,复原是相当困难的。

再说市场手段。一度排污权交易被广泛推崇,所有原有和新增的排污企业先购买“原始”的排污使用权,然后把排污权引入市场,企业之间随行就市进行交易,通过市场化手段控制本地的污水排放。但是,排污权交易的主体是逐利的企业,生利的条件是公平的市场竞争――流动的河水没有行政界限,如果上游地区继续排放污水,对于下游企业来说,就等于市场机会的不平等,“区域内总量控制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效果就会等于零”。

第7篇: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河南黄河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概况;孟津段;成效;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X171.4;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06-02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地球之肾”,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1-3]。湿地与森林都是社会公益性事业,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湿地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并作出了重要的部署,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无疑可以带动和推进了湿地工作的开展[4-5]。河南黄河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孟津段(以下简称孟津保护区)自建立保护区以来,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规,积极开展湿地的保护与管理,调查水鸟在该区迁徙及分布状况,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实际问题,值得思考和解决。现将保护区的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如下。

1 自然概况

孟津保护区位于河南省西部,“九朝古都”洛阳市的北部25 km,处于黄河中下游,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4°47′~34°57′,东经112°12′~112°49′。东西长56 km,南北宽0.5~5.0 km。保护区总面积1.5万hm2,其中核心区4 500 hm2,缓冲区3 500 hm2,实验区7 000 hm2。该区属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地带,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四季分明;全年无霜期235 d;年平均降水量650.2 mm。区内海拔高度在114~130 m,从西到东依次有2种不同地貌表现,从小浪底水库至西霞院为低山地貌类型,从西霞院至孟津县境内东扣马界为平原地貌类型,立地类型复杂,水域广阔,滩涂众多,水生动植物丰富,为水禽创造了活动觅食及隐蔽的栖息地。保护区的木本植物主要有杨树、柳树、柽柳等。草本植物有芦苇、香蒲、稗草、莲等,其中以芦苇为优势种,占保护区草本植物覆盖度的30%~40%。动物资源较为丰富,浮游动物有长园沙壳虫、介形虫等,底栖动物有摇蛀细虫等;鱼类主要有鲤鱼、鲶鱼、草鱼;两栖类爬行动物有黑斑蛙、无蹼壁虎等;鸟类主要是喜居湿地环境的水禽,在这里栖息的鸟类共计17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大鸨、黑鹳、白尾海雕、金雕、白鹤等10种,二级保护有大天鹅、灰鹤、白琵鹭、白额雁、红隼等29种;兽类有兔、獾、刺猬及啮齿类动物等。

2 主要成效

孟津保护区于1995年8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与三门峡、吉利等黄河湿地一同晋升为部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建立10余年来,在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是积极建立自然保护区,切实加强湿地及水禽保护。通过积极向上级申报,建立了湿地自然保护区,通过实施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把湿地资源有效保护起来,防止湿地资源遭到破坏。二是加强湿地保护及爱护鸟类的宣传。每年利用“湿地日”、“爱鸟周”,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宣传,提高保护区周边群众爱鸟护鸟、保护湿地的意识,救助救伤鸟类典型事例越来越多。三是积极开展湿地和水禽的调查研究,为保护区科学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每年组织人员对保护区内植物、土壤进行取样分析,对鸟类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其繁殖栖息的有关规律。四是固定人员加强保护区巡护和管理。由于保护区面积较大,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又聘用了10名常年在保护区附近居住、有责任心的群众作为管护员,常年巡护,有效杜绝了破坏湿地、捕杀鸟类事件的发生。五是积极实施退田还林、还湿、还草,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建立保护区以来,积极在保护区附近植树造林、种草,给鸟类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着众多鸟类在此栖息。六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强黄河湿地保护。2004年9月,国家林业局批准了《河南黄河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项目已经批准实施,孟津保护区将建成管理更科学、功能更完善、布局更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加强了黄河湿地的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在此栖息的鸟类种类、数量增多,吸引着众多观鸟爱好者到此观鸟,成为科普教育的好基地。近些年,中央、省、市有关媒体对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报道。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湿地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牵涉面广、部门多,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湿地管理协调机制,目前尚未出台关于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专门法律。二是湿地宣传教育滞后,目前社会缺乏湿地保护意识,对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区段无节制地围垦湿地,直接破坏了湿地的自然植被,频繁的人为活动干扰了鸟类的栖息场所,从而导致鸟类种群、数量的减少及栖息地转移。三是黄河水体的污染。水鸟对水体的污染十分敏感,如1999年1月黄河水被严重污染,水质变成酱油色,在河面上几乎见不到1只水鸟。四是保护区人才缺乏,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导致一些工作无法开展;目前对保护区的生物资源还未进行详细调查,只对鸟类资源作了较为详细的调查。五是保护资金缺乏,使许多湿地保护项目和行动难以实施,鸟类对农作物和人工养鱼的危害没有资金补偿,使群众有些不满。另外,捕鸟、毒鸟等不法行为时有发生。

4 保护对策

4.1 逐年退耕还湿,恢复其自然植被

禁止无节制地开垦湿地,沿黄河南岸退耕还湿200 m左右,恢复其自然植被。建议由孟津县人民政府协调,与各乡镇政府、村委会协商,补偿部分资金,逐年退耕还湿,扩大鸟类的栖息地。大鸨、黑鹳、白琵鹭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主要栖息在扣马、扣西2村北滩的农田、荷塘、鱼塘等地,因此可从这2个村开始退耕,指导群众种植冬小麦、芦苇等,减少棉花等农作物的种植。

4.2 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积极开展生态旅游

帮助群众更新观念,保护区和周边社区协商,开展生态旅游,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如扣马、扣西北滩种植近666.67 hm2荷塘,养殖鱼塘133.33 hm2,每年的7—9月举办荷花节。吸收当地群众参与保护工作并从中受益。适当开展观鸟活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到大自然中去放飞心情。这2年陆续有北京、武汉等外地观鸟人来孟津观鸟,建议有计划、有组织地在中小学校、社区开展野外观鸟活动,普及科学知识,让人们了解自然、了解鸟类,提高人们的自然保护意识。

4.3 加强法制,宣传普及湿地知识

加强法制,采用法律、行政手段,对少数破坏自然资源、乱捕滥猎分子要依法严惩,做到依法治区。宣传普及湿地知识。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和“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时机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全民保护湿地、爱护鸟类的意识;建议在扣西北滩建设宣教馆,内设标本室、宣传室、电教室,让来参观的游人了解湿地、了解鸟类,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使人与鸟类和谐相处。建立孟津鸟类救护站、环志站。由于保护区地处亚洲鸟类迁徙的中部线路上,估计每年迁徙经该区的鸟类有数万只。每年都有受伤鸟类需要救助,建议培训救护知识,建立救护站、环志站,对候鸟的迁徙动态展开观测和研究。

4.4 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协调,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开展科学研究是自然保护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建议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共同开展湿地的科研工作,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建立资源观测点。因为目前对保护区的生物资源还未进行详细调查,只对鸟类资源作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建议以后的调查范围要扩大,按时监测记录鸟类的种类、数量、变化规律。在候鸟越冬的高峰季节,对鸟类集中分布的黄河大桥东西两侧、下古、扣马北等地区限制采沙抽沙等活动,尽量减少人为活动对鸟类的影响。由于湿地管理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全面协调,分工协作,共同参与来保护湿地。

5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河南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河南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 孙长霞,贺超,吴成亮.建立健全我国湿地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难点[J].安徽农业科学,2011(20):12406-12408.

第8篇: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补偿;机制;立法完善;探讨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4-0047-04

引言

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承担着水资源补给和涵养、水土保持、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防止风沙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受益的不仅仅是本地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可能更多地被整个黄河流域和中国整个北方地区所享用。可是,当这种因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的溢出效应被其他地区无偿占有时,生态环境利益及其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在地区间、群体间的分配关系将会失衡,该区也会因失去经济驱动力而放弃更严格的保护措施,最终可能导致“公地悲剧”的出现。因此,为了进一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亟需构建良性运转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涉及生态补偿的制度形成、实施到产生调整社会关系效果的整个运行过程的综合机制,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即自然资源使用人或生态受益人在合法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所有权人或对生态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费用的法律制度。自然资源作为资源性资产,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使用权人向其所有权人支付一定的费用,这是所有权人行使权利,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并付出代价者理应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而生态受益人在使用改善了的生态环境时应当对保护者进行补偿,这是生态功能价值的有效体现。

一、研究区概况

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包括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合作、临潭、卓尼、碌曲、玛曲5县1市,总面积331.92万hm2,占甘南州土地面积的82.77%。受热量条件限制,本区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草地面积达272.68万hm2,占补给区土地总面积的82.15%;林地47.7万hm2,占14.37%,耕地7.2万hm2,占2.17%,其他用地4.34万hm2,占1.31%。且种植业只限于洮河沿岸的山间盆地和深切河谷。境内有一江三河以及120多条大小河流,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是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补给区,生态服务价值重大。

二、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一)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草原退化现象严重

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是青藏高原“中原水塔”的重要涵养地,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气候高寒阴湿,拥有亚洲最优质的天然草场,自古以来就有“羌中畜牧甲天下”之称,属于典型的高寒牧区。然而,由于长期干旱、风蚀、水蚀、沙尘暴、鼠虫害以及人为的过牧、滥垦、樵采、开矿等的影响,致使该区域的草地资源以每年4.5%的速度退化、沙化、盐渍化。已有近90%的草地发生退化,其中重度退化草地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30%,中度退化占50%,草地鼠害发生面积占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的50.2%。干旱和沙化面积不断扩大,仅玛曲县黄河沿岸沙化草地达4.53hm2,全县干旱缺水草地面积8.67 hm2,合计约占该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6%。沙化严重的地方寸草不生,鼠害使草地损失的牧草达30%以上,致使草地产量急剧下降,理论载畜量减少。有关研究表明,甘南州主要的草地亚高山草甸严重退化后,草地产量下降75%,中度退化草地产量下降42%。草地环境恶化,生产力下降,生态系统和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兰州大学杜国帧教授在2004年7月曾这样预言“按照近20年的退化速度,不用10年的时间,甘南州草地乃至青藏高原东部将成为中国第四大沙尘源,其强度和危害性有可能不亚于其他沙尘源”。因此,如何遏制草地退化,恢复已退化草地,提高当前草地畜牧业经济产量,兼顾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该地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现实需要

长期以来,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生态保护的需要,做出了牺牲,放弃了一些发展的机会。草原资源开发利用受控,产业发展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牧民来自草原的收入,也制约了草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其他区域相比,牧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落后,贫困人口较多,牧民没有能力在生态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其他一些地区享受了生态保护的成果,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得到发展。发展机会因而变得不平等,导致了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经济生活的不平衡,差距日益扩大。长此以往,草原地区就会失去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无法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良性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

(三)解决农牧民生活贫困问题的要求

据2011年统计资料显示,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人口52.51万,其中藏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55.57%,农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5.7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4万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5.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 239.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909.33元,分别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84%、49.15%,属于较为贫困的地区。贫困既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又是生态环境变恶劣的最终恶果。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以维护草地生态环境为落脚点,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补偿的制度设计

第9篇: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

2012年3月7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九三学社中央党派第0169号提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川西北高原地区生态建设。

二. 我国生态现状

水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确保长江、黄河源头的水量水质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长期战略任务。川西北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中华水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仅若尔盖湿地每年就向黄河注入占源头总流量30%的水流量;黄河流经若尔盖湿地雨季径流量增加29%,枯水季节径流量增加45%。川西北高原处于岷江上游,而岷江占长江水系水力资源蕴藏量的1/5,其生态地位与青海三江源同等重要,其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同时,该地区既是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也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做好川西北高原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团结和跨越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 川西北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四、面对川西北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建议

一是将川西北地区及其所属的甘孜、阿坝两个州,以及甘肃南部相关区域整体纳入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范围,给予与青海三江源同样的政策资金支持,积极构建跨行政区划的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及生态补偿机制,构筑长江、黄河上游坚实的完整的生态屏障。

二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将川西北地区作为全国人工种草试验区,充分利用四川发展人工种草的有利条件,科学制定人工种草发展规划,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防疫减灾体系,并在甘孜、阿坝等地选择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干群积极性较高的牧区进行试点。

三是进一步加大补偿和政策扶持力度。、

四是引入“协议保护”等新型生态保护模式,通过协议的方式,由相关部门将保护权交给承诺保护的牧民,从而确定国家和牧民之间的责、权、利。

五是立项支持川西北高原地区高半山渠系、牧区水利工程。

五、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