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

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精选(九篇)

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

第1篇: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

(1)真实性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真实性体现在职业环境的真实性和实训项目的真实性。职业环境的真实性体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生产设备。校内生产性实训需要营造一种生产的真实情境,既能传授教学内容又能实训的环境,教学与生产同步,按照真实的生产要求生产真实的产品。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是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必须是真实的,设备也必须能够投入生产,产生经济效益。同时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实训项目等必须具有企业的真实氛围,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准员工”进行生产性实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或服务过程中获得职业经验,提高职业技能和道德水准。实训项目的真实性是指通过校企合作提供一个真实可行的项目来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通过真实的生产项目来体现。学校依托企业的某一典型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学习。学校和企业在选择生产项目时也必须同时考虑到项目的可操作性,是否适合学校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否符合企业的经济利益。

(2)生产性生产性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生产功能,向社会提供真实的产品或服务,有真实的生产环境,才能达到生产性实训的真实效果。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真实职业技能训练的岗位,更需要通过市场运作手段,为市场提供优质的服务,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形成的产品成为社会需要的产品,使教学过程具有生产性或服务性,并产生社会效益。

二、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现状

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培养外贸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要求,其实践教学一直是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高职院校也进行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探索和实践,但总体看来,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认识还停留在摸索的层面上。大部分高职院校仍采取以仿真模拟实训为主的实训方式,学生接触真实外贸业务的机会非常少。绝大多数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上都建立了仿真模拟实训室,通过模拟外贸工作场景、业务流程,利用一些外贸实训软件,如:南京世格SIMTRADE、上海鹏达软件等,开展仿真模拟实训。尽管这些实训软件设计比较合理,事先设计进出口业务情境、任务或项目,学生模拟进出口业务工作过程,进行公司注册、市场调研、贸易磋商、合同签订、开证、备货出运、单据制作、结算等虚拟业务操作,但这往往与实际业务情境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实训教学理论实际脱节。而且,这种仿真模拟终究只是模拟,完全没有生产性,不可能完成生产性实训的教学目标。总的来讲,现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效果都不理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类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性和特殊要求,这也决定了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在仿真的模拟实训环境下很难形成与培养。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必须走新的路子。引进B2B外贸电子商务平台,校企共建校内在线外贸交易生产性实训基地,以真实外贸业务为载体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三、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新模式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立足外贸行业发展新趋势,积极创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模式,校企共建校内在线外贸交易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B2B外贸电子商务平台,以真实外贸业务为载体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由企业提品样品和相关培训,学生分团队分组轮岗借助电子邮件和即时聊天工具与海外买家交流,为企业提品海外营销服务,助力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的同时,也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具体运行方式如下:

(一)依托校企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和个人卖家通过网络与海外买家进行在线外贸交易逐渐成为外贸行业新趋势。在线外贸交易的发展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企合作进行生产性实训提供了新的平台。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按照外贸公司办公室建设标准,投资30余万元建设校内在线外贸交易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占地面积120平方米,24小时供电并提供免费无线网络,办公电脑42台,办公桌椅、样品展示柜等办公设备一应俱全,目前已与江西鑫华昌、江西盛斯特、江西魅丝蔻等6家企业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引进阿里巴巴速卖通、敦煌网等B2B外贸电子商务平台,由企业提品样品和相关培训,学生分团队分组轮岗借助电子邮件和即时聊天工具与海外买家交流,为企业提品海外营销服务。

(二)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外贸网商精英班根据校内生产性实训要求,校企共同制定外贸网商精英班学生选拔制度和选拔标准;每年6月份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进行选拔,由校企双方代表作为评委进行面试,优先考虑正在做或尝试过开淘宝网店并有自己货源的学生。面试合格的学生组建外贸网商精英班,在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初开班;每个公司项目为一个团队,每个团队细分为两个组,团队与团队之间、组与组之间实行竞争制度;校企共同制定外贸网商精英班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特色课程体系;根据学院实际情况,配备由专业教师、阿里学院和敦煌动力营销培训师、优秀外贸网商、企业外贸骨干等构成的优秀师资团队;制定外贸网商精英班班级管理制度,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外贸骨干共任班主任;外贸网商精英班成员实行淘汰制,三个月未出业绩淘汰出局。

(三)签订三方协议,保障校企生三方利益开展外贸生产性实训涉及多方利益。学院提供办公场地、水电、网络、培训等免费资源,不收取任何管理费用,但仍需承担学生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发生意外的风险和其他可能产生的商业风险。企业为学生提供免费样品和业务培训,甚至还提供客户资源,需要承担一定的资金压力和商业风险,甚至会产生一定的损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大量的精力为企业开展产品海外营销服务,不仅能收获很多实际业务经验,还能挣取自己应得的业务提成,如何确保学生及时全额拿到自己的提成也是实施生产性实训必须明确的问题之一。因此,在开展生产性实训之前,需要签订详细的三方协议,保障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

(四)承接真实业务,开展外贸生产性实训在签订三方协议后,外贸网商精英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接受企业文化、产品工艺、销售技巧等相关培训,同时学校安排专任教师或在线外贸交易平台培训师进行针对性培训,有效提高学生利用B2B平台进行产品海外营销服务的能力。学生用阿里巴巴速卖通、敦煌网等B2B平台推广产品,边学边用,边做边学。学生团队选定产品,确定供应商,落实货源,注册平台帐号,完成拍摄产品、翻译信息、上传产品、管理店铺、推广营销、议价磋商、下单配货、物流发货、买家收货、卖家收款、处理纠纷等全套在线外贸交易流程。合作企业可将部分货物存放于基地,也可在学生获得订单后直接从工厂发货。以真实业务为载体,开展外贸生产性实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真实业务过程,积累外贸业务经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2篇: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机构改革;公益二类;培训机构;在线培训

一、前言

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所体现出的改革思路,是要把所有事业单位“甩掉两头、留下中间”,其目的是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具体措施是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指导意见》指出:“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其中,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根据《指导意见》,涉及基本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由于其资源不能或者不宜交由市场进行配置,所以将采取全额拨款的方式予以保障;对于可部分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单位,施行差额拨款进行部分保障。目前,湖北省直机关单位中存在一批承担机关单位内部培训职能的事业单位,如培训中心、干校、教育基地等。按照《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将全部划转为公益二类单位,施行差额拨款保障,并由市场决定其部分资源配置。简而言之,公益二类培训机构将不得不面向市场寻找出路。从《指导意见》颁发之日起,湖北省直机关所属各培训机构相继开启了市场转型之路。有的培训机构在所属单位的支持下得到了划拨的培训教室、宾馆等资产,并在政策、编制上得到了有效保障,可以面向市场独立承接各类培训业务,建立了完善的市场化培训管理流程,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市场经营模式。其所属职工的收入也因为绩效工资改革和单位营收增加而得到了明显的增长,工作热情和满意度较高,这样的培训机构属于改革的成功者与受益者。也有部分被划为公益二类的培训机构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出现上级单位机构改革后造成其“无训可培”、没有固定资产、人员结构老化、市场化意识欠缺、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对于没有固定资产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培训机构而言,其根本就不具备承接传统培训的资源禀赋,再加之划拨经费不足,那么在今后的市场化浪潮中恐难以生存。这种情况,不仅不符合《指导意见》中关于“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公益事业大力发展”的改革初衷,而且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对没有固定资产可供配置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而言,用“互联网+”思维积极尝试在线职业教育市场或许可以成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二、公益二类培训机构要认清改革形势

根据相关规定,2018年年底前,对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效益好的全部转企;对于效益差的将在2020年年底前全部退出事业单位序列。多年来,因有的培训机构长期和机关合署办公,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是“机关人”的固定思维,内心恐惧市场化运作,担心一旦施行市场化运作后自己的收入、医疗和养老再不会得到稳定保障;有的单位认为,目前自身还有财政拨款,工资收入和机关人员无异,居安思危的意识不足,主动改革面向市场的动力不足;还有的单位认为,自己是被改革“边缘化”的部门,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抵制市场化。笔者认为,要想破除上述思想意识问题,从根子上得要认清事业单位发展改革的形势与大局,既要看到改革可能面临的困难,更要看到改革所能带来的发展成果。

1.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是大势所趋

培训机构划为公益二类单位施行差额拨款,是《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的,是中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大势所趋,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可能逆时代潮流而动,任何消极改革、抵制改革的思想和行为都将置自身于非常不利的被动境地。不可否认,事业单位培训机构在过去或多或少的承担了机关人事部门在教育培训、课题调研、队伍建设方面的职能,但是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这些职能已经逐步划转到相应的机关职能部门中,培训机构已经单纯的成为了行政机关的培训“承接者”,不再具有培训“计划者”“组织者”的角色职能。因此,要意识到培训机构去行政化是大势所趋,要转变以“机关人”自居的错误认识。

2.公益市场化是大势所趋

不面向市场就没有活路,面向市场才有生机和出路,这是大势所趋。有很多培训单位在面向市场后生存发展得很好,虽然当初在施行市场化的过程中也面临很多阻力,但是从多年的发展实践来看,原本那些担忧、恐惧思想都被市场化带来的成果驱散得一干二净。市场化并不是洪水猛兽,相反,市场化是给予有理想、有闯劲、有能力的人的大舞台。市场化打破了固有的体制机制对个人发展的限制,打破了论资排辈的僵化发展格局,市场竞争也不以年龄论英雄,只要有能力,市场就能公平地回报你的付出与价值。

三、公益二类培训机构涉足在线职业教育培训市场的思路

涉足在线教育领域离不开对市场的全面调研,笔者通过研究,将目前在线职业教育市场的基本情况和需求总结如下。

1.基本现状

(1)在线职业培训行业进入成熟发展期。我国的在线职业资格培训市场从发展的历程上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1999年互联网浪潮兴起时,经过10年的发展,在2009年开始被普罗大众广泛接受,其商业模式开始逐步清晰、稳定,并向成熟方向发展。第二个发展阶段是2009—2016年,在此期间各部委开始清理职业资格认证,在线职业资格培训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增长速度呈现下降态势。第三个发展阶段是2016年至今,随着职业资格认证清理工作的结束以及社会资本对在线培训行业的再次青睐,行业重新进入稳定发展期,其市场表现为,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培训模式和产品出现细分市场的差异化竞争。(2)在线职业培训受经济周期波动较小。我国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好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而教育不公现象的背后折射的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层级的扁平化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在我国职业教育培训领域中的实现,从时间上、空间上打破了传统教育的限制,为参训人员提供了同等的学习机会。教育行业被公认为“朝阳行业”,无论经济环境如何变化,人们内心当中渴望增强本领、形成个人竞争优势的需求不会变化,而在线教育的出现使得人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学习,导致提质的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因此,在线职业培训市场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3)教育消费占比高,未来市场空间大。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5年的十年间,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从近7000元增至近2万元。根据艾瑞咨询的计算,教育类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约为31%,其中,在有子女的家庭,消费比重约为57%。从2015年至今,教育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长期稳定保持在105以上,2018年屈居房地产价格指数之后,位列第二,这说明我国居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教育市场未来所存在的巨大发展空间。(4)就业竞争激烈催生更多考试培训需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多增10万人,连续6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我国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有1.7亿,每年大学毕业生有800多万。就业人口的增加加剧了职场竞争的压力,激烈的竞争环境将进一步催生职场人士培训考试的需求,以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5)碎片化时间为在线培训提供发展机遇。对于职场人士而言,休息时间的不固定导致了他们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参与培训学习,而传统的线下培训课程都是在限定的周期内完成课程。为了照顾大多数人的进度,对于部分学员的掉课情况也不会采取补课措施。而在线培训课程完全可以利用事先录好的视频为只有碎片化时间的学员提供服务,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特别适合职场人士的需求。

2.培训需求

(1)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在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培训可以从一个人的幼儿时期开始伴随其一生,在不同的时期,个人所需要的培训产品也是不同的。作为想要涉足在线职业教育市场的培训机构而言,了解特定人群需求、选对课程产品设计的方向非常重要。腾讯数据实验室2017年进行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35岁的年轻人中,在线培训的需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考试类,如雅思、托福、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二是具备竞争优势的如建筑师、软件工程师、经济师等;三是兴趣爱好类,如唱歌、跳舞、健身等;四是升职加薪、学历提升类;五是其他培训,如子女教育培训等。报告同时显示,职业技能考试培训占在线培训的总人数比例为46%,排名第一。因此,公益二类培训机构选择在线职业教育培训市场进行切入,该市场的规模能为新进入者提供良好的市场包容度。(2)影响用户消费行为的因素。腾讯数据实验室的调查报告认为,教学质量、师资、价格、口碑、品牌、硬件条件等是影响用户是否选择在线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因素。对具有公益属性的公益二类培训机构而言,可以借助相关资源以相对较低的成本邀请业内顶尖的专家前来授课,教学质量和师资团队可以得到稳定保证。口碑和品牌也有相关部门进行背书,可以增强用户的信赖感。而硬件条件则可以利用现有的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节省了建设和维护成本。因此,公益二类培训机构拥有不少参与在线职业培训市场竞争的优势。(3)用户是否会为在线课程付费。调查结果显示,92.7%的受访者愿意为有价值的在线职业培训课程付费,88.3%的受访者可以接受的单节培训课程价格在100元以下,39.2%的受访者可以接受的培训支出费用在400~600元之间。因此,良好的付费意愿、有弹性的课程价格接受程度,为在线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消费基础。

3.实施科学定位

(1)认清行业格局。目前,国内在线职业培训市场竞争者众多,没有形成绝对的行业寡头。该市场领域主要的竞争参与者有传统的教育培训机构、民营教育机构、互联网创业企业、互联网巨头等。传统教育培训机构,如各类学校等,它们的主要优势在于内容优势、管理优势、师资优势,经验丰富。民营教育机构,如新东方、中公、新航道等,它们的主要优势在于体制机制灵活、品牌力量强大,渠道覆盖面广等。互联网企业,如猿题库、沪江教育网等,它们的主要优势在于互联网思维,不足之处在于内容质量不高。互联网巨头企业,如百度、阿里、腾讯,它们的优势是资本和流量。(2)找准自身的定位。目前,市场上的在线职业培训分为B2B、B2C、C2C和其他四类商业模式。B2B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传统培训的信息化,下游是企业或其他组织,其盈利点在于为其他企业或组织提供系统的在线职业培训。B2C是直接面向社会大众的商业模式,其盈利点主要在于课程内容和在线广告。C2C主要提供由个人向个人提供培训服务的平台,其主要盈利点在于交易的服务费。其他类的主要形式是提供在线工具类的服务,如在线词典等,其特点是使用率高,但盈利点并不清晰。公益二类培训机构在将来涉足在线职业培训市场的合适模式可选择为B2B,理由是,可以借助现有资源与客户端产生广泛的联系与接触,不用建设直接面向学员的平台。这样,可以节省量运营成本,对企业级客户的职工提供关于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培训服务,能实现培训产品的稳定收益。(3)认清在线培训难点。线上职业教育培训并不是简单的将线下的授课内容以视频的方式搬到互联网上这么简单,而是包含了技术支持、课程设计、盈利模式、用户服务、效果评定与线下协调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每个环节都存在诸多挑战,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户课程市场需要培育,培训初期企业级用户的参与意愿不高;二是培训效果难以评定,而线下可以通过作业和课堂交流来进行评估;三是课程推广费用高企,课程投资回报期普遍较长;四是知识版权保护难,一旦课程内容被侵权,则存在维权难问题;五是培训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产品深度挖掘与创新能力不足。

四、公益二类培训机构涉足在线职业教育培训市场的建议

1.快速转变思想,整合现有教学资源

公益二类培训机构可通过民主生活会、座谈、研讨、参观、学习、培训等多种方式,正视市场化竞争带来的压力,迅速转变意识,统一思想,在单位上下形成市场开发的合力。要迅速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在线职业资格培训市场化运行方案,并敢于向上级部门要政策、要资源,借助单位现有的技术系统资源,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切入。

2.打造名师团队,建立核心竞争力

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培训机构一般都在某一领域里建立了广泛的师资力量库,拥有打造业内名师团队的先天优势。将来面向业内市场主体的在线职业培训时,名师团队的成立有利于形成竞争壁垒,提供不同于其他市场培训机构的差异化培训服务,形成核心竞争力。

3.搭建网络夜校,迎合碎片化学习需求

培训机构对市场主体提供培训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时,要充分考虑企业日常经营和企业已有内训培训系统的实际情况,以搭建网络夜校,满足职工碎片化时间参与培训的需求,重视课程的研发和原创,不断丰富产品线。

4.关注品牌塑造,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互联网时代里,在线教育产品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互联网的消费产品。培训机构在涉足在线培训的市场化过程中一定要有品牌意识,关注品牌的塑造,通过线上品牌传播和推广、定制化服务与差异化定价、杜绝简单的产品复制与传播、提升课程质量等方式不断提升在线培训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第3篇: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 经济欠发达地区 林业类 职业教育

作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灵魂的区域性实训基地建设不仅是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林业类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的困难

(一)教学基础条件不足,难以保证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林业作为大农业的一部分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森林(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为主要经营利用对象的综合性生产部门。其最大特点在于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占地面积大、受地理环境制约强。再者由于财政收入低,当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比较少,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使得专业难以具备开展相关实习实训必需的基础教学条件。仅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为例,目前该地区林学专业主要与国家、地方相关林业管理、管护部门合作进行,然而由于林木较强的物候特性,使专业理论知识教授时间和技能实训时间无法很好地切合。同时,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的食宿等非教育教学因素,共同造成现有实习条件也无法满足学生实训需要,学生的生均实训时间得不到保证,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实训教师队伍素质不高,难以保证学生的实训质量

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各种工艺、技术较落后,目前采用聘请企事业单位中的一线技术员工作为实训教师的方式,由于专兼教师沟通少,理实难统一等原因,无法满足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需要。因此,地处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只能利用假期时间,送本校教师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技术培训。由于培训时间短,这些教师只学会一些基本的东西,回来后就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得技能理论与操作衔接不良,培训效果较差。

(三)校企合作基础不定,难以进行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的存在不仅解决了学校校外实习基地紧缺的问题,缓解了学校资源压力,而且为增强师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搭建了平台。然而在校企深入合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校企合作存在很多困难,其中表现得较突出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校企双方目标利益具有差距。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具有公益性特征,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着重于追求社会价值和长远利益;企业作为盈利机构,则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直接利益。

第二,校企合作政策法规不完善,合作机制没有保障。目前,校企合作还多处于学校、企业利益结合共同合作,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积极参与。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训基地建设的措施

(一)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把握技术发展的前沿,做到资源共享,注重真实性和创新性

职业教育特色就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其实训基地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而建立,为当地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应以本地区行业发展情况为依据,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并校企共同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进行课程设置,以合理性、可行性原则配置实验实训设备。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平台所需资金较多,在建设过程中考虑同时满足相关专业各层次的需要,避免重复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把握技术发展的前沿,将基础操作技能和前沿科技有机结合,做到适度超前并留有可发展的空间。既要跟上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又要体现出以当地企业生产为依据的特色,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工艺,又能很好地为当地企业服务。

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考虑各种实训场地、仪器设备、软件、师资、人员,各种管理与服务平台等,力求做到资源共享,提高投资效益。在功能角度上,要求基地具有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和培训等多种功能。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注重真实性和创新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要求贴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林学实训基地除了完成职业院校的实训课程教学外,还可以丰富基地内涵,面向社会开放,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应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等资源优势应成为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扩大培训项目,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培训。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作为实训基地管理者的中职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并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更新观念。通过定期对实训教师进行高级职业技能培训,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派相关专业教师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深入学习,聘请兼职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方案制定等工作。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得到锻炼和培养,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加强教师与企事业单位的密切联系,培养出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扎实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优秀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提供很好的平台。

(三)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拓展合作内涵

第4篇: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

一、搭建服务平台,助推经济发展。

有效整合社会力量,搭建各种服务平台,使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发展的活力充分涌流,使广大统战成员服务经济社会的主动性不断提高。一是搭建共话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扩大民营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十一五”期间成功举办登封市民营企业家沙龙5次,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民营企业家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沟通交友、共话发展的平台。二是搭建培训学习平台。组织会员企业到江苏、浙江、台湾以及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地参观考察5000余人次。三是搭建对外贸易平台。近年来,登封市与台湾各界进行了92次往来,其中,应邀赴台商务考察、交流交往24个团组;接待台湾来登封参观考察、文化交流68个团组,累计人员达2万余人。四是搭建企业融资平台。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该市81家企业和50个商户提供担保贷款31357万元,有效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题。五是搭建政治表彰平台。通过评比表彰“十佳民营企业家”、“十佳光彩事业先进个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等活动,极大激发统一战线成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激情和豪情。近年来,登封市共签订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30个、总投资182亿元;协议利用市外资金166.8亿元,实际到位境外资金8725万美元、域外境内资金35.5亿元人民币。

二、强化依法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受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和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宗教活动场所越来越多,信教群众持续增加。只有积极推进宗教事务社会化管理,才能切实维护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才能最大限度把宗教界人士力量凝聚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筑牢群众基础。一是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组织召开“规范化宗教场所”动员大会、推进会和考核动员会,认真宣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积极支持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积极落实国家宗教局《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以少林寺为试点,引导其委托专业机构施行财务,完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推进了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二是强化宗教教职人员政治引导。制定出台了宗教教职人员“十一五”、“十二五”培训规划,全面落实培训经费,分批举办了少数民族政策法规培训班,全市阿訇、寺管会负责人业务培训班,全市佛教、道教和基督教堂点负责人及信教群众政策法规培训班10000人次。近年来,登封市没有发生一起接受来自境外以渗透为目的的宗教津贴和传教经费以及其他方式的境外宗教渗透。三是积极解决各种困难和难题。按照妥善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协调解决了林牧场与5个行政村13个村民组之间长达18年的土地纠纷问题;解决了遗留多年的天主教堂房产问题;恢复了自2003年以后停拨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并纳入市财政预算;在10个民族村建立回族墓地,受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好评,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三、探索成长规律,加快民主进程。

第5篇: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

返乡农民的特点

相对于在家务农的普通农民而言,返乡农民有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一) 年轻力壮、劳动力强

相比普通农民,返乡农民多数是青壮年,有十分强的劳动力。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能力。因此,他们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有生力量,只要合理利用,这种潜在资源就会变成财富。而这就需要他们能在本市合理就业、自主创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培训,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也是我们对返乡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 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相比普通在田间耕作的农民,返乡农民往往都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见识过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因此,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不希望被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以低产出的农作物来勉强度日。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目标,期望更富足的生活。他们渴望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渴望投资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来提高收入,更渴望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自主创业、发家致富。这也是我们必须对返乡农民培训极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 竞争力强、善于学习

由于期望更加殷实的生活,返乡农民们一般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最专业最全面的帮助。并且由于在外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有所提高,对网络课堂、手机电视、移动通讯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也为我站顺利开展特色培训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三、 创新培训机制、服务返乡农民

(一) 信息与技能问询相结合,吸引农民注意力。

为了解决农民确信息、缺技术的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我站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型媒体建立了强大的信息与咨询平台。首先,实施万村联网工程,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村级网站,并加大对我站农民信箱、信息网站的宣传,尽可能多的吸引返乡农民的注意力,争取让多数返乡农民都注册一个农民信箱,并学会如何在便捷快速的网络上自己的产品买卖信息,以及搜索与自己相关的服务、经营、再就业信息等。其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以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农技110特快》专栏和《农家报》为载体的“三电一报”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急需的就业、服务等信息,随时随地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再次,完善以农技110现场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在线、专家手机连线和农民咨询114号码百事通为渠道的“三线一通”咨询服务平台,热心专业地回答返乡农民所急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的难题。

(二) 新型方式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农民学习力

为满足广大返乡农民对各类技术知识的要求,我站以农广校为平台,认真实施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余(脱产)学历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学历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为广大农民开展农技培训,培训内容广泛丰富,针对性强,且教授方式灵活独特,因而引起了广大返乡农民的兴趣。同时,我站还开通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网培训专页,建立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影视频道”,提供121个科教片和7个技能培训教材供农民随时学习、课下复习、巩固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竞争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对培训后通过国家考核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肯定农民的学习水平及技术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保证远程教育的专业性,网络课堂中的培训专家多是资深的农科技术人员,如08年6月26日-27日,由市蔬菜办组织的全市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在市我站举办,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赵建阳、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汪炳良等专家授课,50多名蔬菜技术干部、种菜大户在主会场听课,20xx多名乡村农技人员、信息员及种养大户在当地利用农技110视频直播系统听课,各地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生动、直播效果很好。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让返乡农民在自主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 流动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增强农民动手力

认真组织 大篷车送培训下乡计划。大篷车是流动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室和流动的信息服务站,它集科技兴农、信息惠农、应用培训于一体,既是信息培训资源,更是做实基层培训工作的催化剂。农民们对这种流动的多媒体课堂很好奇,因此也表现出了高扬的热情。在车上学习专业知识既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更是一种与信息化亲密接触的好机会,它让人在特别的环境里学习农业知识、电脑技术、技能培训,既新鲜又灵活生动,许多农民对此都喜闻乐道,学习热情也特别高涨。

在灵活教授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基地培训,增强农民的动手力。为此,我站以“联基地、联大户”活动为载体,在培训机制上推行合作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组织科技下乡,抓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培训、引导作用。学校把市柑桔所创办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市农科所创办的良繁基地、市种子管理站创办的农业示范场等作为学员实习基地,以便农民及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并切实掌握,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从各个方面,满足返乡农民的需要,培养出适合新农村、新社会的优秀农业人才。

创新培训机制 对接返乡农民

第6篇: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

【摘要】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全面了解天台县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情况,第21期青干班第4调研小组通过听介绍、走访了解和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企业和相关部门,开展了专题调研,重点了解工业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天台县 企业 创新发展

一、天台县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的成效

天台县一直把企业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来抓,并在营造创新氛围、搭建创新平台、引进培育创新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1)政策引领有力有效。天台县已出台了企业技改贴息、科技金融资金补助、专利奖励、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高层人才引进、创新券管理、鼓励众创空间发展等系列扶持奖励政策。

(2)创新主体不断增加。截至2015年,全县共有部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市级自主创新(项目)试点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9家。获得省级专利示范企业称号4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称号12家。创设企业研发机构52家,其中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5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3家。成功打造爱合伙・复客中国众创基地、魔方空间、天台众创空间和红石梁众筹众创平台。7个工业行业协会拟建公共服务平台40个,已建成19个。

二、当前制约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体来看,天台县企业自主创新对照产业发展的需要、对比先进地区创新步伐,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1)创新意识氛围不强。主要表现为企业家创新意识不强,调研发现,天台县企业家出生于50年代和60年代人员占60%以上,受客观条件限制,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加上全县高达83.4%的企业家没有参加过培训,经验型企业家占据多数,创新意识普遍不强。同时,由于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时存在成本高、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原因,导致大多数企业家对“创新”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创新创业的原始冲动。,加上天台区位较偏,各企业缺乏创新人才、信息、技术等现象普遍存在。

(2)体制机制尚需完善。调研发现,在扶持力度上,由于天台县财政“蛋糕”小,难以筹措更多的资金用于扶持企业创新发展,政府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奖励扶持资金额度偏小,效能不显著。2015年全县年度科技经费总投入5200万元,技改贴息资金近2000万,但与周边县市仍有较大差距。在产学研合作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的创新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研究的课题相关度较小,缺乏有效对接,没有形成产学研协同的技术开发“利益共同体”,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尚待进一步明确。

(3)自主创新投入不多。天台县企业中,小微企业占95%以上,自身实力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投入力度,加上低端制造业微利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部分企业家更愿意将资金投向回报率高、回收周期短的行业,但证券、煤矿等市场的疲软、崩溃进一步导致了部分企业资金的紧张。经济新常态下,受大环境影响,部分企业效益下滑,科研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的现象比较普遍。再加上产能过剩,同|企业之间恶性竞争激烈,企业利润率进一步下降,导致创新投入进一步缩水,而缺乏合作产生的重复投入又变相推高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如PVB、产业用布等行业)。

三、关于提升天台县工业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天台工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从追求数量、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要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加快创新的步伐,以创新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为天台经济腾“插翅”。

(一)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力度

突出龙头主导,完善创新体系。积极开展各类创新项目申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的培育、建设工作,尤其要注重创建部级技术中心和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带动行业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链式创新”,引导龙头企业主攻中高端市场,抓好源头创新;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做细,做好生产制造环节的实用型创新工作,逐步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创新体系。

推进培训提升,打造创新队伍。建议县里建立企业家培训专项资金,并保证一定的资金总量,组织企业家参加形式多样、内容有效的培训活动(如EMBA培训、生产管理培训、财务管理培训、外出考察、政企“微茶楼”等),帮助企业家开阔发展思路,转变发展理念,形成企业家带动企业、企业带动行业的良性发展局面。

(二)加大企业创新发展载体打造力度

打造平台载体。引导企业抱团发展,由各工业行业协会牵头,梳理出产业链关键环节,整合行业内企业资源,新建高标准的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着力做专做精做强,并通过一个个平台的建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逐步形成“服务全县、承接全市、辐射全省”的专业化、高端化制造业配套加工中心集群。

打造协会载体。强化行业协会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找准对本县产业创新发展帮助最大的高校院所,并为企业与之牵线搭桥,不断深化合作,增强实效性。探索建立行业企业“联合体”、缔结行业自律协议等方式,减少行业内恶性模仿、窃取创新成果的现象,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愿;引导企业参加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展会,了解市场需求和产业前沿动态,推动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活动。

(三)加大企业自主创新的服务力度

第7篇: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 计量工作 降低线损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F40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日趋明显。电力企业的良性发展与其经济效益的优劣密不可分。而我国以按用电度数的多少作为收费的标准,在不增加人民生活负担的前提下,要保证电力企业的经济收益,那么就必须在提高电力计量工作效能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

一、提升设备的科学效能。电测仪表在电力生产中是运行人员监视电力设备运行状况的“眼睛”;在电气试验中,是鉴定设备优劣,指导检修与调整的依据;在供电、用电过程中,是营业计费的凭证;在电力企业管理中,是确定各项指标的手段。电测仪表的计量工作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电测仪表的示值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电力工业的正常运行和经济效益。电能计量的主要参数是功率。测量功率的装置由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与电能表组成。要提高电能计量的准确度,除减小电能表的误差外,要减小互感器在现场实际负荷下的误差,以及二次回路的电压降。为此各级计量机构都十分重视互感器的现场校验与二次回路电压降的监测和改进工作。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设备中的广泛应用,用电负荷的非线性因素越来越高,如交直流换流设备、电子调压设备、电弧炉、感应炉,以及家用的照明和加热设备等,这些非线性负荷都会产生大量的谐波注入电网而使得电力系统中的电压和电流波形产生严重畸变,引起电能质量下降,从而对输电设备、测量仪器、通信设备、计量仪表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电能计量是电力系统收费的依据,感应式电能表因其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易于调整、维修方便、成本低、寿命长等特点,一直是供电部门首选的电能计量表。但是,由于感应式电能表是在工频附近很窄的频带范围内设计的,它只在纯正的正弦波形下具有最佳的性能,当电网电压和电流波形畸变时,其测量误差将随着高次谐波的增大而增大,从而影响用户或电力部门的利益,可对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中,将居民•动力电能表全部更换为防窃电型电子表,并配套使用远抄,集抄功能。因此,研究谐波对感应式电能表计量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减少线路的各种损耗。地区电网如果有两回或两回以上供电线路和存在多种供电方式时,应进行潮流和线损分析,对几种可能的供电方式进行计算,在兼顾可靠性和自动装置满足要求的基础上综合确定运行方式,达到降低线损的目的。如某电网原来由甲线主供电,乙线备用,经潮流和线损计算后发现如果改由乙线主供电、甲线备用,将使线损降低0.06%,只需对一套110kV备自投装置进行少量改造。输变电设备的停电改变了电网的正常运行方式,在相同的供电负荷下,增加了输变电设备的输送潮流和线损,对供电的安全可靠性也不利,因此调度运行部门应优化停电计划,缩短输变电设备停电时间和减少停电重复性。可采取优化月度停电检修计划,提前确定和细化周停电计划及严格审批临时停电计划的工作程序,最大程度地减少停电操作次数,提高供电可靠性,降低线损,就降低了电耗。除此之外,电力部门为确保发、供、用电部门对电测仪表的校、修、调的要求,要求各级电测计量机构的计量人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和计量测试活动,结合实际,设计研制了一批所需的检验设备与计量标准器。

三、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电能计量作为计量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其技术水平和员工的技能水平不仅事关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企业的形象,而且影响电能贸易结算的公平、公正和准确、可靠,关系到电力企业、广大电力客户和老百姓的利益,其工作的好坏是客观经济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电能计量人员岗位培训,提高电能计量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是电能计量培训的重点之一。第一,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实行 “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走出去,选派优秀教师到供电公司电能计量一线挂职锻炼;二是请进来,引进供电公司一线的优秀人才,壮大我们的队伍。 第二,培训内容模块建设。进行将电能计量Ⅲ级职业能力培训项目分解成3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培训内容均以与现场关系紧密的实际操作项目为主。 第三,培训教学方法建设。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问题研讨、现场实操等等,推进培训项目的教育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丰富性。 第四,培训项目教材建设。以《陕西地方电力集团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 第25部分:电能计量》为基准,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补充、开发电能计量一线员工迫切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指导手册和标准化专业试题库,利用团队优势,做出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课件及视频材料,建设网络培训平台,进行远程分享。

总之,在电力管理工作中,计量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计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环节都要有标准,不仅有技术标准,而且还要有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加强高科技技术含量产品的引入,提高电能计量的准确性。电能计量标准化是保证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关注当代计量先进技术和办理经验,加大计量检测和计量办理现代科技含量,结合供电企业实际,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才能使电力计量的标准化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第8篇: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

通过对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配网带电作业研究发现,公司在配网带电作业方面存在人员技术力量薄弱,技能水平不高;配网带电作业在县域公司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带电作业优势未在全领域充分发挥,存在提升的空间和领域;带电作业对公司经济效益和优质服务体现不明显,有挖掘的动力和潜力等系列问题。

2提升带电作业管理措施

2.1深入推进配网带电作业,实现市县一体化管理

2.1.1带电作业实现县公司延伸和拓展随着京津冀经济圈形成,石家庄周边四县划归城区,经济发展进入快速路,城镇居民对用电的需求与日剧增,停电对居民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也越来越大。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17个县所辖的10千伏配网线路达到2.4万公里,是城区架空线路总长的二十倍,而农网带电作业次数几乎为零。配网带电作业如果沿着从市区到新区、从周边县到外沿县,从县城到乡镇,从乡镇到农村不断延伸和拓展,必将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制定了《县域配网带电作业拓展方案》,初步确定了三年的发展思路,为县域带电作业延伸指明了方向。

2.1.2因地制宜开展县域配网带电作业县域公司配网架空线路各有各的地域特点,2014年在充分调研了解各县区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带电作业实际方法,采取了“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的方法推广县域带电作业工作。如针对县公司大部分线路位于田野或山区,大力发展间接带电作业法,绝缘杆作业法进行拆、接引线,更换绝缘子等作业;针对作业街道窄、带电作业车无法停放的问题,大力推行绝缘平台、绝缘组合梯架作业等创新方式,克服了绝缘作业车受限弊端;根据县域公司网架不完善、联络率低等情况,适时推行小型化的电缆不停电作业,保障重要负荷和重要设备的临时取电和保电,均取得良好效果。

2.1.3“三位一体”规范县公司带电作业管理发挥公司带电作业室专业引领作用,成立县公司人员管理、培训和业务管理的一体化管理平台,全面对县公司新取证人员进行基本信息管理、作业培训、跟班教练和业务指导等一系列跟踪管理,建立对县公司带电作业人员的内部考试、评价和考核机制,为打造县公司带电作业队伍打下基础。创新建立了“三位一体”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实行统一管理、分步实施战略,最终实现专业标准、作业流程和资源配置“三位一体”管理,一方面统一了作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另一方面建立了工作流程,实现人力、车辆和作业资源共享,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了安全把控程度。

2.1.4进行带电作业布点,打造带电作业内外圈带电作业未来发展应在整体布局上下功夫,结合省会区划调整将带电作业室打造为桥西区、新华区、长安区、裕华区的核心,外联藁城区、栾城区、鹿泉区以及正定新区作为内圈,由带电作业室负责和统一管理。根据发展情况合理形成周边县公司为带电作业布点的外圈,成立外圈带电作业管理分支机构,根据区域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一区负责东北区,主要以无极、辛集、晋州、深泽、新乐为作业范围;二区负责西南区,主要以赵县、高邑、赞皇、元氏、井陉为作业范围;三区负责西北区,主要以平山、灵寿、行唐和矿区为作业范围。通过内外圈的建设,形成公司全面开展配网带电作业的态势。

2.2做大做强带电作业核心业务,实现经济效益内涵增长

2.2.1做好自身作业能力建设,实现带电作业项目全覆盖国网公司设定的33项带电作业项目已经囊括了配网经常开展的绝大部分施工检修作业,具备所有项目的作业能力才能切实做到线路检修不停电的目标,带电作业在加强自身作业能力建设上下功夫,成立专门的实施小组,确定检修环网柜类电缆不停电作业项目牵头人,分配各自作业任务,多次实地踏勘确定检修现场,最终在2014年实现了电缆不停电作业项目全覆盖,通过全覆盖和全应用的方法有效提升了带电应用比例,提高了供电可靠率指标0.08个百分点。

2.2.2提升用户不停电接引比例,从业扩中要效益以往的配网带电作业由于技术、管理机制等原因,用户接入工程带电作业率不足40%,仍有很大空间需要挖掘。畅通源头是提升业扩带电接引的首要环节,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从方案制定做起,建立营销部门与带电作业室之间的直面沟通机制,加强双向交流,根据接引地点优先选择带电作业或不停电作业,使方案人员能够做出是否具备带电条件的基本判断,从而真正发挥带电接引给用户不停电的作用。其次抓好带电作业施工管理,利用省物价局年中下发的带电作业服务取费标准合理收取带电作业费用,通过带电作业为公司创收创效,从而取得指标和效益的双收入。

2.2.3多措并举,多领域开展配网带电作业以前的配网带电作业项目主要集中在业扩工程和带电消缺工作上,业务相对简单,复杂程度低。通过调研发现,随着近年配网资金投入加大,配网改造和大修工程量达到业扩和消缺工程量的十倍及以上,已逐步成为带电作业发展的重要来源。一要摆脱机制和观念的束缚,大修就得停电是原来的普遍思路,加强施工计划的管控后,大修工作逐步纳入带电作业范畴,能带电不停电;二要多措并举,从内部挖潜增效,提前对配网基建、大修工程进行可靠性分析,减少和避免停电工作,实现降本降耗;三要完善计划管控流程,调度控制中心、运维检修部、营销部以及运维单位、带电作业室等均参与到计划的审核审批中,肩负各自的责任和职能。随着公司对月度工作计划本着“能带电、不停电”思路去安排后,逐步完善和强化了计划审批流程,以带电或不停电为中心的计划管理日臻完善。

2.3强化培训效果,促进人员技术水平提高

2.3.1内外兼修,创新培训方式“人”是带电作业工作的第一要素,要开拓培训方式,采取内外兼修模式,强化培训效果。一是针对带电作业重实操的技术特点,牢牢把握以实践培训促进实战水平的方式开展培训,最主要和有效的方法是采取“干什么,培训什么”的直接培训方式,把培训效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二是采取“现身说法”的交流培训模式,避免枯燥授课,开辟员工自己的模拟讲堂,说身边事,看自己的实操作业录像,进行班组间、班组内相互交流、讨论,找出自身问题;三是定期组织对抗赛来激发斗志和检验实操的水平,合理利用比赛的形式增强对技能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快速掌握技能,使得职工在比赛中得到锻炼,在总结得失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3.2双向交流、把握带电行业前沿首先采取“请进来”机制,聘请行业专家或能手授课,针对我公司配网带电作业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把把脉”,结合公司自身情况制定发展策略,明确发展方向;其次坚持“走出去”原则,去杭州、上海及天津等带电作业发展良好的地区取经,避免固步自封,把好的方法、技术和好的经验引进来,应用在实践工作中,提升了职工的带电作业理论及实操水平。

2.4发挥带电作业优势,提升优质服务内涵

2.4.1强化不停电作业观念,切实成为提升优质服务手段优质服务的本质和内涵就是要做到少停电或不停电,我公司积极更新和变革运维观念,将不停电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把带电检修或不停电检修形成工作常态。一是统筹安排工作计划,从用户角度出发,选取有利于客户用电的不停电检修方式;二是逐步建立利于带电检修的设计和规划,从装置配置上满足带电或不停电作业需求,减少因装置原因造成的能带电反而停电的情况发生;三是建立全局观念,系统思维,使不停电作业融入公司的各环节、各生产过程,共同为优质服务出力。

2.4.2加强协同,集各专业之长共同为优质服务发挥作用2014年随着公司电缆不停电作业项目全覆盖的实现,我们对用户不停电手段进一步加强,而进一步深化应用就需要发挥各专业之长,共同肩负电缆不停电作业责任。一是带电作业室发挥推动作用,以带电作业为核心,带动电缆不停电作业开展;二是配电运检室发挥支撑作用,通过设备和运维资源优势支撑电缆不停电作业项目应用,消除停电影响;三是电缆运检室发挥技术引领作用,充分把电缆不停电技术进行拓展,通过带电、配电及电缆专业间的协同配合,加大对线路不停电作业次数和比例,共同为优质服务贡献自身力量。

2.4.3建立带电作业成效分析机制,展现带电作业优势带电作业发生的作用往往是隐性的,采取带电作业将会把停电所引发的后果几乎完全消除,成效会立杆见影。我公司建立了带电作业分析机制,发现采取停电时会增加的诸多冗余管理环节,一是无形会增加因统计客户、信息、沟通解释等一系列管理成本,同时增加调度方式改变、倒闸操作的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进而增加因停电时客户的不理解的投诉几率,会造成因给重要客户停电带来的不良影响等等一系列后果,将停电改为带电作业后,以上的顾虑均一一化解,从而更加坚定了开展带电作业的作用,随着带电作业发展的逐步深入必将进一步发挥其优势。

3解决方案的实施效果

3.1管理效益

3.1.1人员技术水平稳步提升通过采取内外兼修的培训方式,使带电作业人员一方面克服简单、枯燥的培训方式,达到灵活和实用的效果,另一方面避免闭门造车的狭隘做法,达到相互交流和促进的作用。在培训方面自我培训是重点,双向交流是关键,通过内部培训起到主动思考、主动提高的作用,通过双向交流起到发现问题、创造捷径的效果。坚持练培结合,配网带电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稳步提升。

3.1.2带电作业管理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加强通过带电作业市县一体化管理,加强了两级专业管理。一方面促进市公司带电作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强化标准,做到流程优化,通过强化技术,达到技能提升,通过强化安全,员工素养得到了培养;另一方面全面提升了县域公司带电作业管理,从无至有的开创了检修工作新领域,填补配网设备带电运维的空白。

3.2经济效益

带电作业次数和水平的提升,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经济效益的提升。根据2014年带电作业指标测算,平均每完成带电作业1000次,约增供电量450万千瓦时,增收电费约290万元。随着市县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带电作业次数应突破4000次以上,公司增收效益约1200万元,而车辆、工器具及人员成本投入不足500万元,当年就会取得收益,且效益可观。

3.3社会效益

带电作业在产生经济效益同时间接产生社会效益,尤其在当今时代,城市居民对用电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客户最大的愿望就是24小时不间断供电,而带电作业可以大幅减少因检修而造成的停电。随着带电作业水平的提升,更换开关或变压器大型检修项目采取不停电作业方式开展,从而避免了设备的停电或重复停电,使客户用电满意度提升,进而因重复停电造成的投诉率下降,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4结束语

第9篇: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范文

一、帮企业加大服务企业力度

(一)加大银企联合,缓解融资瓶颈。*区政府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沟通,积极搭建金融机构与企业双向沟通的平台(如:组织银企恳谈会、项目推介会),提高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信息沟通效率和覆盖面;协助银行进一步简化信贷程序和降低贷款成本,鼓励银行对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大资金倾斜力度,鼓励各金融机构推出服务企业保增长优惠政策,支持银行创新信贷和理财品种,帮企业量身定做信贷方案。

(二)加快担保审贷,加大扶持力度。区担保中心要进一步加快贷款担保审贷办理速度,建立优质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绿色通道;要加强与贷款银行合作,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本区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服务中心推荐的贷款担保企业,其贷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执行,按时还贷后实施全额补贴区级担保费。

(三)总结试点经验,拓宽资金渠道。总结组建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民欣小额贷款公司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第二家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在利用小额贷款公司拓宽资金渠道的同时,将政府监管融入服务中,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小额公司业务推介,为中小企业和小额贷款公司牵线搭桥;另一方面扩大小企业服务面,增加受益小企业数,要达到金融监管的小额化要求,降低小额贷款公司经营风险,确保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良好,以利于今后增资扩股使更多小企业受益。

(四)加强政策指导,鼓励企业上市。对拟上市的企业加强培训和政策宣传,积极鼓励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在中小企业板块和创业板块中解决资金问题。加快建立统一的“*”(企业资源库、专业机构库、专家库和网上资讯平台),及时沟通掌握企业改制上市动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五)组织企业申报,争取更多资金支持。积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决定,对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国家、市科技重大专项,对接*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密切跟踪上级科技扶持资金、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资金、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工作进展,及时组织企业申报,争取得到更多的专项资金支持。

(六)完善扶持政策,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围绕“效益经济”和“税收经济”,加强区域扶持政策研究,及时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注重发展资金和服务双重激励效应,优化投资发展环境,赢取比较竞争优势,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七)建立补贴资金,缓解企业经营压力。针对《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的状况,实施政策聚焦,落实困难企业岗位补贴或社会保险费补贴,帮助解决企业用工压力;针对金融危机影响,对困难企业在职职工开展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并给予相应补贴,稳定职工队伍,维护社会稳定。

(八)规范审批收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严格按照市政府规定的标准规范收费行为,明确各部门职责,严格控制和限期清理收费项目,同时加强对各中介机构等的收费监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优服务营造优越发展环境

(九)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围绕“廉洁高效、便商利民”服务宗旨,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创新工作方式,扩大工商登记服务网络延伸到工商所,加大实施联合会审的实施和联合预验收工作力度。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从而确保项目落户我区。

(十)完善“三全一线通”企业服务热线。建立健全由区分管领导担任第一召集人的*区“三全一线通”企业服务热线联席会议制度,对*区投资服务中重大、重要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协调会。加强热线电话按分类处理,提高值班人员责任意识和应急处置水平。建立“热线电话”反馈制度和重要事项走访制度,倾听企业有关热线电话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十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在出台帮助企业发展的多项政策措施同时,进一步落实责任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既做好对企业的政策操作培训,又采取各种方式,主动送政策上门。通过政策宣传辅导,加强政策落实,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政策,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十二)开展个性化税务服务。缩短急需办理税务登记证的办理时间;对确有实际困难并符合征管法所列缓缴申请条件的纳税人,在第一时间内审核、受理纳税人的缓缴申请;对因防伪税控最高开票限额的限制,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依申请,通过核实,可提高防伪税控系统最高开票限额至十万元。

(十三)柔性调处劳动争议。加大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对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以调为主,先调后裁,多调少裁。实施劳动争议仲裁建议书制度,在调解、仲裁过程中,发现企业用工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以书面形式向企业作出提示,尽量减少对当事企业的负面影响。

(十四)规范劳动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行为,强化执法服务意识,统筹发展经济、服务企业与维护劳动者权益之间的关系,注重整改,慎用处罚,引导企业规范劳动用工管理。

(十五)营造良好法制环境。正确处理好“打击与保护、查案与预防、关注与服务”三个关系,坚持区别对待、慎重处理,做到当宽则宽、该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依法严厉打击严重侵犯人身安全、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秩序等犯罪行为;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诉讼指导与风险释明,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案件予以缓交诉讼费用;对通过后续经营能恢复清债能力的被执行企业,通过执行和解、债权转股权等执行方法,维持其一定的经营资产,帮助其逐渐恢复清偿能力;与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司法局、区总工会共同建立劳动纠纷联合化解机制,快速解决劳动争议。

三、促发展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六)加强100户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加强对全区100户亿元企业的运行监测,建立百户企业运行安全监测机制。进一步完善区四套领导班子挂钩联系、各委办局领导重点走访、镇(工业区)领导普遍走访企业的制度,定期对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定期召开企业座谈会,搭建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和联系的桥梁。

(十七)积极培育规模企业成长。完善对企业的服务机制,加大对中央、市各项政策落实的落实力度,创造性地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规模以上企业;对列入市经信委的96家成长型企业开展主动服务、优质服务,特别是对5家列入重点的成长型企业加强政策聚焦。

(十八)强化项目管理和跟踪服务。强化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和管理制度。建立联络员制度,密切跟踪120个重点项目,对项目进展中遇到的困难做到早了解,早解决,加快项目的进展,确保项目的早日产出。特别是59个市级产业重点项目,做好贴身服务,确保尽快落地。

(十九)鼓励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技术中心的创建、科技小巨人的申报、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扩大内涵的再生产,加强对区重点技改、科技创新项目的补贴支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积极帮助企业积极创建品牌,提高对品牌创建的奖励力度,切实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十)支持企业并购重组。灵活运用内、外资登记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辖区企业运用股权收购、资产重组、股份回购、吸收合并等多种并购重组手段,盘活存量资产,推进战略改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和加大服务*总部经济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向集团型企业发展。

(二十一)积极推进企业节能减排。积极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人员培训,主动为企业提供能源利用诊断帮助,对能耗较高企业进行有效指导,实现业务剥离,产业梯度转移;认真落实市区节能降耗相关政策,协助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享受优惠税收政策,帮助企业走出能耗困局。

四、保民生促进就业岗位基本稳定

(二十二)建立健全促进就业责任体系。落实各镇、街道、*工业区引导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的责任,健全区、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探索建立劳动力和就业岗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劳动保障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的联手合作,推动新增企业岗位资源与促进就业工作的对接,促进本区劳动力充分就业。

(二十三)搭建“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实行公共职介服务,建立用工需求信息平台,通过劳动保障12333网全天候、全方位服务。继续举办春、秋两季用工招聘洽谈会;对一次招聘30名以上职工的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加大打击非法职业中介现象,维护人力资源市场良好环境。

(二十四)加强企业用工指导。开展劳动合同鉴证、规章制度设计等专项服务,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控制用工风险,尽量减少和避免企业因不了解法律而增加违法用工成本。指导企业实行更加灵活的工时制度,解决生产任务不均衡的实际问题。简化综合计算工时制和不定时工时制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企业与职工开展集体协商,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组织培训等办法,动员企业尽量少裁员、缓裁员或不裁员。对不得不实行经济性裁员的企业,引导其依法、合理裁员,并切实做好停产、关闭中小企业职工安置工作。

(二十五)建立健全职工下岗失业预警机制。建立企业停产、半停产报告制度,完善企业欠薪保障金垫付机制,落实企业裁员报告制度,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不裁员、缓裁员、少裁员,防止出现大规模集中裁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十六)加大在岗职工培训力度。对30人以上同一工种培训需求的企业,实行单独办班,并根据企业作息时间安排培训班次,实行优先培训、优先鉴定、优先发证。对困难企业在职职工开展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并给予相应补贴,稳定职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