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开放呼吸道的方法范文

开放呼吸道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放呼吸道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开放呼吸道的方法

第1篇:开放呼吸道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呼吸道护理;开胸;应用效果

手术是引起肺部并发症的原因之一,开胸手术患者由于手术部位、方式和基础病变的特点,加上手术时麻醉插管、物的应用、术后疼痛刺激和无力咳嗽等,术后经常会发生肺部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肺不张等,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对即将进行开胸手术的患者制定了一系列的呼吸道护理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58例,其中,男40例,女18例;年龄在50~65之间,手术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其中食管癌25例,胃癌15例,肺癌10例,纵隔肿瘤8例。

1.2 术前护理方法

1.2.1 做好评估及心理护理 对待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健康评估,评估患者有无吸烟史及是否患有心肺疾病,口腔有无疾患,患者的心理状态等。对吸烟者要求其戒烟;对原先有心肺疾病的要积极给予治疗,控制病情,控制呼吸道感染,改善肺功能;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腔细菌滋生;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有针对性地向患者讲解有关手术知识,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和术后康复很好的病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改善循环和营养心肌药物应用。

1.2.2 呼吸道功能锻炼 ① 腹式呼吸:指导患者每天练习2~4次,以增强呼吸肌的收缩功能,增加肺活量。②缩唇呼吸 :以鼻呼气,缩唇呼气,即在呼气时收腹胸前倾,口唇缩成吹口哨状,使气体通过狭窄的口型缓慢呼出,吸气与呼气的比为1∶2或1∶3,尽量做到深吸慢呼,以不感到费力为适度,7~8次/min,每天锻炼2~4次。10~20 min/次[1]。③吹气球练习,对将手术的患者每人发几个气球,让其吹到尽可能地大,然后放松一会儿,再吹,每天练习4~5次,每次时间在10 min左右,通过这个动作增加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从而改变肺功能。④爬楼梯练习: 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在术前两周让患者进行爬楼梯锻炼,以增强其心肺功能。

1.2.3 咳嗽训练 指导正确的咳嗽与咳嗽方法。坐位咳嗽时,身体稍向前弯腰盘腿;侧卧位咳嗽时,取屈膝侧卧位;坐着顺利咳嗽:坐在椅子或床边,把两肩稍向内弯,头稍向下,把一小枕放在胃部,两手夹住它。咳嗽时,用手压腹咳嗽;通过腹式或胸式呼吸方法,放松喉部肌肉张口稍伸舌连续咳嗽2~3声。

1.3 术后护理方法

1.3.1 合理用氧观察吸氧疗效 术后由于患者伤口疼痛及胸带的束缚,使患者术后呼吸变浅变快,容易产生呼吸功能不全及低氧血症[2],术后未清醒时给予去枕平卧位,中等量氧气吸入。清醒后,等血压、脉搏、呼吸平稳后可让其半卧位吸氧,用氧过程中,要经常观察吸氧疗效: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吸氧、血氧饱和度监测,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异常者及时汇报并配合抢救处理。

1.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尽量采用主动排痰,若患者不能主动自行排出痰液,可协助其排痰,鼓励患者咳嗽是呼吸道护理管理中一项重要措施。患者多因胸部疼痛而不敢深呼吸、咳嗽,造成呼吸道分泌物积聚,极易引起肺部并发症。因此,应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指导并协助其有效咳嗽:嘱其放松,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呼吸2~3 s,然后用力从胸部深处咳出。但同时应观察患者病情,咳嗽动作不可过剧过频,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对无力咳痰者,给予经鼻导管吸痰或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如痰液不能主动排出,可协助排痰,采用的方法是:①叩打震动法:护理人员手呈杯状,腕部弯曲,轻轻地拍打背部或胸壁,不可用掌心或掌根,以“圈位”接触皮肤,手部肌肉及手腕放松,拍打时用腕力和肘关节力,每次拍打3~5 min,同时让患者咳嗽把痰排出。在拍打区域,由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上面或两手平放,随呼气向内向下震动,也可在咳嗽时或吸球的同时振动,它有助于分泌物向上移动至大气道。②刺激咳嗽:用拇指或示指在吸气终末稍用力向内压在胸骨柄上窝的气管,并同时向横滑动来刺激气管引起咳嗽反射,无效时可用鼻导管吸痰。③ 雾化吸入:术后常规雾化吸入3 d左右,用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 mg,用氧气雾化,以15 min为宜,烟雾不能过大,以免发生烟雾窒息。④气管吸痰:体外循环手术后未拔除气管患者应及时从气管内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吸痰动作轻而快,并注意分泌物的量及性质。

1.3.3 适当镇痛和做好胸腔引流管的护理 应重视患者的主诉,合理应用上痛药或使用止痛泵;胸腔引流管应妥善固定,保持畅通和密封,观察闭式引流瓶玻璃管波动,避免扭曲、受压、牵拉,密切观察胸引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发现异常者及时处理。

1.3.4 早期活动,促肺扩张 术后应早期床上活动。做法:术后清醒,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应采取半卧位;术后不能半卧位的患者应经常改变卧位;鼓励患者拔除引流管后2 h离床活动,先室内后室外,运动量逐渐增加。

1.3.5 控制院内感染 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减少探视、做好口腔护理,无菌操作严格及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等。

2 结果

本组58例患者经过良好的术前术后呼吸道护理,均能如期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只有5例有轻度肺部感染,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术后的呼吸道护理后均恢复良好,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

3 讨论

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减轻患者的顾虑,增强手术信心,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手术,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术前让患者戒烟,可以减少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有报道指出严重吸烟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非吸烟患者高达2~3倍,术前停止吸烟2周可以改善分泌物的清除率[3];做好口腔护理,能防止口腔定植菌下移,有研究表明,50%~70%的健康人在睡眠时口咽部分泌物吸入下呼吸道,当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时,细菌易于在口腔繁殖[4];术后疼痛直接影响患者的呼吸和咳嗽,使肺活量减少,血氧含量下降,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咯出引起肺部并发症,术前的呼吸功能锻炼,增强了患者的肺功能,呼吸道防御功能相应增强,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适当止痛,一方面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还可以使患者休息,体力得到恢复,避免咳嗽无力。

采用正确的咳嗽排痰方法,可以预防和减少由于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细菌感染和分泌物不易排出等原因造成的肺功能损害和肺部并发症。深呼吸运动,由于呼吸肌群在呼吸练习中受到刺激,使膈肌力逐渐增强,改善了死腔通气,防止肺泡萎陷,有效地清除了气道分泌物,保障有效通气及预防肺部感染,从而改善了患者由于术后麻醉、疼痛、无力咳嗽而导致的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开胸手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肖艳灿.年开胸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中国医药导报,2010,7(24):89.

[2] 韦乃兰.全麻开胸患者术后呼吸道护理进展.中外医疗,2008,27(27):147-148.

第2篇:开放呼吸道的方法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脱机的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采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并拔出气管套管的疗效、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2013年1月收治患者30例,行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左心功不全:11例在无创正压通气支持下,间断试堵管成功,完全堵管观察72~96小时病情稳定后顺利拔出气管套管;2例失败,经行纤维支气管镜和胸部CT检查均发现异常,1例气管造瘘腔环形狭窄,1例气管下端狭窄,放弃拔管。合并OSA:6例拔管成功,3例因咽部组织松弛,卧位睡眠时出现Ⅱ型呼吸衰竭放弃拔管。合并支气管扩张:4例拔管成功,4例因咳嗽频繁,造成人机对抗和不耐受而放弃。所有患者在无创正压通气支持中均未出现皮下或纵隔气肿。结论:采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可使部分患者拔出气管套管,节省医疗资源,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痛苦,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方法安全。

关键词肺疾病慢性阻塞性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tracheotomy patients with typeⅡrespiratory failure

Zhang Yuxi,Wang Zhixin,Xia Yuhong,Chen Hongmin

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Respiration,the Central Hospital of Xinxiang City,Henan 45300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ffline COPD and typeⅡ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with tracheotomy treated with using invasive to non-invasive sequential ventilation and pulling out the tracheal tube.Methods:30 cases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06 to January 2013.They were treated by invasive to non-invasive sequential ventilation.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Patients were complicated with left ventricular failure:intermittent test tube plugging of 11 cases was successful in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support.After completely blocking pipe,we observed for 72 to 96 hours,the patient’s condition was stable,and then we successfully pulled out the tracheal cannula.2 cases were failure,anomaly was discovered by fiberoptic bronchoscopy and chest CT examination,1 case of tracheal fistula cavity was annular stenosis,and 1 case of lower trachea was narrow.They all gave up extubation.Patients were complicated with OSA:6 cases with extubation were successful,and 3 cases gave up extubation because of pharyngeal tissue relaxation,occuringⅡrespiratory failure in supine sleep.Patients were complicated with bronchiectasis:4 cases of extubation were successful,and 4 cases gave up extubation because of frequent cough,man-machine confrontation and intolerance.All cases had no subcutaneous or mediastinal emphysema in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support.Conclusion:Invasive to non-invasive sequential ventilation treatment can pull out tracheal cannula of most patients.It can save medical resources,shorten the time of hospitalization,reduce the medical cost and ease the pain.The operation is simple,curative effect is reliable,and the method is safe.

Key wordsPulmonary disease;Chronic obstructive;Invasive to non-invasive sequential ventilation;Treatment

2006年1月-2013年1月对气管切开的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30例行有创通气过渡到无创通气后拔出气管套管、恢复上气道生理功能患者,在完全堵管状态下,以无创呼吸机行正压通气治疗,结果21例成功拔管后8~16天出院,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30例接受无创正压通气之气气管切开后的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男22例,女8例,年龄63~82岁,平均71.5岁;合并左心功能不全13例,合并OSA 9例,支气管扩张并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8例。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入选标准:①意识清楚,引起呼吸衰竭的感染基本得到控制,脱离有创通气后维持自主呼吸时间较短,有一定咳痰能力;②氧和指数(PaO2/FiO2)≥150mmHg(1mmHg= 0.133kPa),呼气末正压(PEEP)≤8cmH2O(1cmH2O=0.098kPa),吸氧浓度≤0.5;③无显著呼吸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心率≤130次/分,90mmHg

方法:①无创正压同期支持:将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呼吸机通过呼吸管道经平台呼气阀和转接管直接与气管切开导管连接,进行机械通气,初始参数:吸气压力水平(IPAP)0.8~16cmH2O,呼气压力水平(EPAP)4~8cmH2O,吸氧浓度(FiO2)0.5,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SaO2和自主感觉;应用微量泵(生理盐水50ml+盐酸氨溴索15mg)5~10ml/小时,从气管套管处泵入;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促使痰液排出,排痰困难时及时给予吸痰(气管套管或纤维支气管镜)。②拔管:对于无创正压通气支持、完全堵管状态下观察48小时耐受好,再连续观察72~96小时,卧位在睡眠和清醒时均无呼吸窘迫及心血管应激反应表现,连续3天血气分析基本正常,对睡眠时能耐受完全堵管持续2小时以上者行睡眠呼吸监测血氧饱和度>91%者,拔出气管套管,气管瘘口常规包扎。拔管7天后,瘘口仍未能够为完全闭合者,请耳鼻喉科医生处理。③拔管后改用鼻/口鼻面罩继续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10~15小时/日。④随访:出院患者电话随访4~6周,了解出院后情况。

结果

13例合并左心功能不全中:11例在完全堵管状态下,心功能、血气分析、电解质等正常,在无创正压通气支持和完全堵管状态下,观察48小时耐受良好,72~96小时内拔管。其余2例因不能耐受试管,经纤维支气管镜和胸部CT扫描检查均发现异常,1例气管造瘘口环形狭窄,1例气管套管下端狭窄,放弃拔出气管套管。

9例合并OSA中:6例拔管成功,其余3例因气管切开后,咽部组织松弛,卧位睡眠时出现Ⅱ型呼吸衰竭,放弃拔管。

8例支气管扩张并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4例拔管成功,4例因频繁咳嗽,造成人机不同步和患者不耐受而放弃拔管。在无创正压通气过程中均未出现皮下或纵隔气肿。

出院后随访6周,其中5例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随着病情进一步好转,在睡眠或活动量明显增加情况下,需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支持治疗。

讨论

在撤机过程中,无创正压通气可以作为一种“桥梁”或“降低强度”的辅助通气方法,有助于成功撤机[1]。将通气导管经上气道插入或直接置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称人工气道。人工气道不仅可以保持气管开放、改善通气功能、有利于清除气道分泌物,也是实现呼吸机与患者生理气道直接连接,保证有创机械通气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2]。有创正压通气是抢救严重呼吸衰竭和有生命危险患者时有效的方法,撤机时间延长会增加机械通气并发症的机会、住院费用及生理和心理巨大痛苦。因此,在引起呼吸衰竭原发病得到基本控制后,尽早将有创通气过渡到无创通气,拔出气管套管,恢复患者上气道生理功能。但有一些呼吸衰竭患者,由于撤机诱发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经强心、利尿、扩管等药物治疗后病情仍未改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影响拔出气管套管的因素未彻底解除,如咳痰无力导致排痰困难、COPD肺部炎性介质“溢出”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的骨骼肌消耗引起的呼吸肌力学改变等,均需保持气管套管,但原发病已基本稳定,患者意识清楚,可转回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我们借鉴有创-无创序贯治疗的经验,对气管切开的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30例行有创通气过渡到无创通气后拔出气管套管、恢复上气道生理功能患者,在完全堵管状态下,将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通过呼吸管道经平台阀和转连接管直接与气管切开后的有气管套管与之连接,行机械通气治疗,13例合并左心功能不全中:11例在在无创正压通气支持和完全堵管状态下,观察48小时耐受良好,72~96小时内拔管。其余2例中1例气管造瘘口环形狭窄,1例气管套管下端狭窄,放弃拔出气管套管。9例合并OSA中:6例拔管成功,其余3例因气管切开后,咽部组织松弛,卧位睡眠时出现Ⅱ型呼吸衰竭,放弃拔管。8例支气管扩张并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4例拔管成功,4例因频繁咳嗽,造成人机不同步和患者不耐受而放弃拔管。在无创正压通气过程中均未出现皮下或纵隔气肿。出院后随访6周,其中5例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需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支持治疗。拔管失败9例患者仍需将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通过呼吸管道经平台阀和转连接管直接与气管切开后的有气管套管与之连接,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

综上所述,采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可使部分患者拔出气管套管,节省医疗资源,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痛苦,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方法安全。

参考文献

第3篇:开放呼吸道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呼吸衰竭;护理

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指重症肌无力患者急骤发生呼吸肌或(和)由延髓支配的肌肉严重无力导致呼吸、咳嗽困难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一种征象。重症肌无力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是抢救重症肌无力并发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1]。我科于2005年4月至2009年1月共救治重症肌无力8例患者,现将护理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8例均行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5~70岁,平均48岁,全部符合急骤发生呼吸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换气功能的诊断标准。其中危象诱因:感染3例,未治疗或停药者2例,劳累或情绪激动者2例,手术1例。

1.2 抢救方法 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烦躁、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血氧饱和度低于80%时,立即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并给予抗胆碱酯酶药、激素、抗感染及对症支持疗法。

1.3 护理

1.3.1 做好机械通气前准备工作检查呼吸机的装置,评估患者基本状况;人工气道的建立情况。根据个体情况调节好呼吸机的各项参数,用模拟肺试运转正常后将呼吸机与人工气道连接,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使用呼吸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取得理解和配合。

1.3.2 严密观察病情应用呼吸机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注意呼吸机的运作情况及各参数,注意观察自主呼吸与机械呼吸是否同步,通气是否得当,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根据结果调整呼吸工作参数和判断治疗结果。

1.3.3 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1.3.3.1 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患者咳嗽无力,呼吸道分泌物滞留,尤其使用抗胆碱醋酶药物后呼吸道分泌物更多,所以及时有效的吸痰至关重要。应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选择柔软,透明多孔的硅胶管,吸痰前先试吸无菌盐水,然后轻轻地在无负压情况下插人气管,达到一定的深度,一边轻轻旋转,一边慢慢退出进行吸引。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口唇及四肢末梢皮肤颜色的变化。为了防止吸痰造成低氧血症,每次吸痰前给予纯氧吸入1 min[2]。同时配合翻身、拍背,可大大提高吸痰效果。

1.3.3.2 保持呼吸道湿化 由于气管切开使气管直接与外界相通,加上呼吸运动,易使气道干燥形成痰痂。因此,我们从以下3个方面做好气道的湿化:①呼吸机湿化瓶持续蒸馏水加温湿化;②药物超声雾化吸人;③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滴药,取代了传统的间歇气道直接滴药湿化的方法: 取0.45%氯化钠盐水50 ml加糜蛋白酶10U,配成稀释液,通过注射器将稀释液载于微量注射泵上,调节好速度持续推注。通常的速度为4~6 ml/h,可根据室内温湿度及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粘稠度随时调整速度。一般推注速度不超过10 ml/h。0.45%氯化钠盐水在气道内发生再浓缩后溶液的浓度接近生理盐水,对支气管没有刺激作用[3]。

1.3.3.3 控制肺部感染肺部 感染是诱发肌无力危象的常见原因;当危象发生后又加重了肺部感染,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本组病例中有1例死于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肌无力危象死亡的主要原因,宜选择有效的广谱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可用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大环内脂类、氯霉素类。忌用氨基糖贰类、多勃菌类、四环素类抗菌生素。因这类药物能减少神经-肌肉接头部乙酞胆碱的含量,加重患者的肌无力症状[4]。为预防呼吸道感染,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患者尽可能住单人病房,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减少探视。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每次更换吸痰管,先吸气管内的痰,然后吸口腔或鼻腔内的分泌物,加强口腔护理;做好金属内套管的清洁并消毒及气管切口的消毒换药。呼吸机和雾化器的管道专人专用,每天用后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2次,并从呼吸螺纹管内腔取标本作细菌学检。

1.3.3.4 气囊定时放气 气囊放气是防止呼吸道黏膜受损的重要措施为了保证正常通气,必须向气囊注入3~5 ml空气[5],以保证有适宜的压力封闭套管周围气道,一般情况下每隔6 h放气一次,每次10~15 min,放气前吸净气道及口腔内分泌物,适当增加吸入氧浓度,同时护士须在床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如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80%则应立即充气。待患者自主呼吸改善后逐渐脱机,经治疗患者自主呼吸完全恢复。

1.3.4 心理护理 呼吸困难的患者往往有濒死感,而机械通气又作为一种强烈的刺激源,使患者极易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变化。护士应关心,同情患者,向患者说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实施机械通气的必要性,而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教会患者正确表述自己的意图,如手势,文字等。对呼吸机有依赖的患者,采取暗示疗法,每天告诉患者自主呼吸的次数和呼吸功能的情况,试脱机时护士应守护在患者身旁,让其增加安全感使脱机顺利进行。

1.3.5 加强皮肤、饮食护理,增强患者体质 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肌体无力,不能自行翻身,加上机械通气后活动受限易发生褥疮。我们将患者床上垫上海绵垫,按摩骨突处,每2 h协助患者翻身,协助活动四肢,无1例发生褥疮。早期给予全面胃肠外营养,如输入白蛋白、脂肪乳、补充多种维生素等,随着胃肠功能恢复,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适当限制高碳水化合物,鼻饲时速度不宜过快,每次不超过200 ml,鼻饲前确认鼻饲管在胃内,鼻饲前后应注人温开水20 ml冲管,保持鼻饲管通畅和清洁。

2 结果

机械通气时间最短87 h,最长195 h7例治愈出院,其中1例带气管切开套管出院。

3 讨论

重症肌无力危象并发呼吸衰竭是一种极重的状态,病势凶险,发展迅速,救治的时机非常关键,应争分夺秒进行抢救,施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有效的呼吸。我院8例使用机械通气的重症肌无力呼吸衰竭患者,经积极的呼吸道管理和控制原发感染,合理的机械通气护理措施,无一例因护理不当造成继发感染者,也无因呼吸机使用不当造成病情恶化者,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李海峰,孙运波,丛志强.重症肌无力患者呼吸衰竭的早期识别和处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5):359-360.

[2] 刘喜文,高建新,钟月使,等.严重创伤患者的呼吸道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04.

[3] 武淑萍,陈京立.输液泵控制气道湿化对减少人工气道并发症的作用.中华护理杂志,2003, 38(3):195.

第4篇:开放呼吸道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人工气道;护理

建立人工气道是急危重症医学领域常用的一种重要抢救和治疗措施,但人工气道建立后会使气道的生理调节功能受损,不当的护理措施也会产生相应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1]。笔者总结了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50例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方法,包括人工气道的固定、气囊管理、气道湿化、吸痰、预防并发症等气道护理技术,现将人工气道的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82岁,其中气管插管21例,气管切开20例,使用口咽通气道9例。

2护理方法

2.1人工气道的固定

2.1.1气管插管的固定将导管放于一侧口角位置,两条长胶布缠绕导管一圈后交叉固定的方法。这样易于观察导管刻度及口腔内情况,行口腔护理操作方便;同时患者口腔可较自由张闭,耐受性提高[2]。气管插管距门齿距离(22-24),要作为每班交班内容。

2.1.2气管切开套管的固定采用布寸带外套止血带作为固定带,固定带系死结并系紧,与颈部的间歇以一横指为宜,每日检查固定带的松紧度。该固定带有效地避免与皮肤的直接勒压与摩擦,减少颈部皮肤发红、破溃及感染的发生率[3]。

2.1.3口咽通气道的固定一般无需固定,放置前将通气道前端湿润后再放入,以免引起患者恶心。

2.2气囊管理

2.2.1气囊充气气管套囊充气恰当,高容低压型气囊压力30Hg,充气约10-12ml,以指触法来判断压力大小,充气后气囊软硬度以比口唇稍硬,比鼻尖稍软为宜。气囊压力需每隔4h校正1次,补充注气0.5-1ml,有效达到密闭气道,防止机械通气漏气及上呼吸道分泌物或胃反流物流入气道,预防下呼吸道感染[4]。如果不用呼吸机时,有专家认为可不必充气。

2.2.2气囊放气现在的气囊大多为高容低压型,在进行机械通气的过程中,气囊可不进行放气,其依据是气囊每次放气5分钟,即使松解1小时,气囊压力压迫过的黏膜毛细血管血流也难以恢复,反而对机械通气不利,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不利[5]。因此无需定时放气,每班定时观察,及时充气,保证有适宜的压力,以免机械通气时漏气。

2.3气道湿化

2.3.1保持病房温湿度病房悬挂温湿度表,保持温度18-20℃,湿度50%-60%。

2.3.2加强呼吸道的湿化

2.3.2.1气道内持续滴注湿化液0.45%盐水每分钟4-6滴持续滴入,可根据痰液黏稠度调整滴入速度,24小时滴入湿化液不超过500ml。若痰液稀薄,呈米汤样或呈泡沫样,可减慢滴入速度,若痰液粘稠不宜吸出或粘附在吸痰管壁上不易冲洗时,可适当加快滴入速度,最快不超过每分钟10滴。临床上有时会遇到一些病人出现无痰假象,大多是衰竭病人,处于脱水状态,要加大补液量,同时加大气道滴入的速度,以免痰痂形成。

2.3.2.2间断湿化,气道冲洗气管切开者,管口覆盖2层湿纱布,每小时气道冲洗,冲洗液为0.45%盐水20ml加糜蛋白酶4000单位或2%碳酸氢钠,每次3-5ml,病人吸气时沿管壁缓慢注入,时间2分钟。

2.3.2.3应用呼吸机者,湿化罐内水温调节至32-37℃,灭菌纯化水连接输液器后,去掉头皮针,将输液器连接在湿化罐小孔,必要时打开调节开关加水,保持湿化罐内水量适当。

2.4吸痰护理病人床头备吸痰盘,治疗盘内铺无菌治疗巾,内放手套一包,配置好的气道冲洗液以及合适的吸痰管,吸痰管长度超过插管的4-5cm,粗细宜适中,其外径小于插管内径的1/2。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吸痰负压成人一般在10.64-15.96kpa,婴儿吸引负压控制在7.98-10.64kpa,痰液稀薄时可用较低负压吸引[6]。吸痰频率根据痰量决定,要求适时吸痰,掌握吸痰时机,正常听力距离病人50cm左右听痰鸣音,听到痰鸣音即可吸痰,呼吸机高压报警时,可能是有痰液堵塞,听诊有痰鸣音时,也需吸痰。常规的2小时吸痰1次经证明更易损伤血管,不必要的刺激反而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机械通气者,吸痰前后给100%纯氧2分钟。吸痰时间一般不超过15秒,反复吸痰不超过3次,动作要轻柔,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2.5预防并发症及意外发生

2.5.1口腔护理,预防感染,气管插管者每日更换牙垫,并作口腔护理,操作时最好2人配合,以防气管插管移位。

2.5.2气管切开后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并发症,如切口感染、出血、皮下气肿等,气管切开伤口保持洁净,每日换药1-2次。

2.5.3应用口咽通气道者,每日更换,并作口腔护理,注意观察口腔粘膜变化。放置时注意手法,压舌板将舌体下压,然后放入,避免强行塞入,损伤口腔黏膜。

2.5.4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约束,以免发生意外拔管。

2.6心理护理机械通气病人,无论意识清醒与否,均应尊重病人,采用呼唤式护理模式[7],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应告诉病人,使清醒者更加配合。指导病人用非语言的方式与他人交流,比如用写字板、手势,或用铃铛挂在床边,代替呼唤器和护理人员联系。

3结果

气管插管:一例发生堵管,因病人出现自主呼吸幅度过大,插管头部尖锐损伤气管黏膜所致。无脱管发生。

气管切开:无伤口感染,无脱管发生。一例皮下气肿,及时发现采取措施,三天后完全消退。

口咽通气道:使用后呼吸通畅,无损伤。

4讨论

人工气道建立后,呼吸道失水增加,纤毛运动减弱,分泌物排出不畅,易发生气道阻塞,肺不张,继发感染等,因此必须加强呼吸道的人工湿化。人工气道的妥善固定及适当的气囊压力,有效避免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掌握规范的吸痰技术,保证了气道通畅。

综上所述,随着人工气道在临床的应用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对人工气道护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保证人工气道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拔管,提高生命质量。在工作中我们应不断学习先进的方法和技术,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运用。

参考文献

[1]邓辉.人工气道的护理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0):201-203.

[2]黄海星.ICU长期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9):27-29.

[3]吴娟,陈志芳,施亚兰,等.气管切开外套管固定方法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学报,2009,30(1):61-62.

[4]赵静月,赵向琴,蒋芳琴,等.重症监护病房人工气道气囊压力连续监测的方法探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5):398.

[5]陈璐,李水莉.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1):49-51.

第5篇:开放呼吸道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频喷射通气;儿童;呼吸道异物取出术;麻醉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0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55-01

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是耳鼻喉科较常见的小儿急症手术。因常合并严重的呼吸道并发症,给麻醉处理带来一定困难。这类手术需要一定的麻醉深度才能满足手术的要求,而一定的麻醉深度必然影响患儿的呼吸。因气管支气管与支气管镜共用通道,所以既要手术又要保证血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院从2009年至今共收治呼吸道异物患儿42例,均采用表麻加静脉复合全麻下应用R-111(C)型婴幼儿高频喷射呼吸机配合放置气管镜维持呼吸道通气,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2例气管异物患儿年龄1-5岁气管异物28例支气管异物14例。异物种类有花生米,瓜籽皮,黄豆,小弹珠。术前常规用术前针长托宁0.15mg,术前30min肌肉注射。

1.2麻醉方法入室前常规建立静脉通道,面罩吸纯氧,心电监护并监护指趾间脉搏spo2,充分氧合5-10min待术者一切就绪后,麻醉者静脉注射咪达唑仑注射液0.2-0.4mg/kg和枸橼酸芬太尼0.01mg/kg缓慢推注,直到患儿呼吸变慢变浅,保留自主呼吸,此时术者开始植入支气管镜,置镜后经侧管持续高频喷射通气(HFJV),通气机为国产KR-111(C)型婴幼儿喷射呼吸机,通气频率100-200次、吸呼之比为1:1.5,驱动氧压为0.6kg/cm2。

2结果

本组患儿手术顺利,除4例患儿异物较深,并在体内停留时间长而取出困难需行二次手术。本组患儿未发生意外和并发症。有三例患儿在插入支气管镜后取异物时出现血氧低至85%立即暂停手术退镜进行抢救,行高频喷射通气供氧后呼吸很快恢复循环趋于稳定血氧上升至95%以上维持稳定的后继续操作。余患儿术中呼吸循环平稳。

3讨论

气管或支气管异物是耳鼻喉科常见的疾病症多见于1岁以上5岁以下的儿童,小儿气道异物直接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梗阻使麻醉中控制难度大危险性增大可致患儿严重窒息死亡[1]。入院时患儿多伴有发热,呼吸困难肺部感染缺氧等手术耐受性低,给麻醉处理带来极大困难,尤其异物停留呼吸道时间越长,处理更加困难。在麻醉中患儿会出现躁动,取异物较为困难并且反复多次置入支气管镜有可能造成气管,支气管黏膜进一步损伤,加重气管支气管黏膜的充血水肿,造成严重的呼吸道梗阻,引起猝死[2]。

早期我们在患儿清醒状态下手术,此时患儿存在各种保护性反射但此种方法小儿童比较痛苦往不能合作,挣扎躁动势必引起呛咳,憋气,将加重呼吸功能紊乱,现已不用。现在我们都采用小儿全身麻醉下且保留自主呼吸的状态完成手术,这种方法对患儿影响小便于小儿保持充分的镇静,镇痛,置镜后充分供氧提高气管异物取出术的安全性。我们以前也采用全麻下人工手控呼吸供氧,现在我们都采用高频喷射通气供氧。

全麻下高频喷射通气与人工手控呼吸有很大的优点。

3.1高频喷射通气的特点是频率高、潮气量小,开放气道压低[3]。肺管道阻力下降,从而增强了末通气肺的低氧性肺血管收缩[4]有利于改善低氧血症。

3.2高频喷射通气(HFJV)能够提供足够的气体交换,且不会引起到内源性压力过高(DEEP)也不会抑制血流动力学的功能,由于高频喷射通气维持正常血流动力的功能,不至于发生窒息的不可逆转性,这样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延长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治愈率。

3.3高频喷射通气呼吸机的应用,为术者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儿的用量,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

由于小儿气管内径细,插入支气管镜后气管内经进一步减小,在使用支气管镜进行异物取出时镜短必须保持开放状态,高频通气则适合在气道开放下应用,同时不干扰手术操作,在同状态下仍可保留自足呼吸[5]高频喷射供养可明显改善通气功能提高氧分压,可使原有发绀者转为红润和提高SPO2,有利于改善患儿的呼吸循环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我们认为,在小儿异物取出术中关键是选用合适麻醉方法和供氧方法,保证血氧及循环的稳定,才能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采用高频喷射通气供氧效果满意,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树人.诊断性检查的麻醉[M].临床麻醉学.北京:中国医药技出版社,1990:340.

[2]蒋静敏,江春秀,汤伟.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死亡的教训[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1,10(5):282.

[3]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308-1309.

第6篇:开放呼吸道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患者安全  有效吸痰  呼吸道通畅  密闭式吸痰管

        在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呼吸功能障碍时,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传统的吸痰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已不太适应机械通气患者的需要,因此我们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这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及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应用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8~90岁;人工气道开放时间3~90日;其中重型脑外伤35例,高血压脑出血10例,严重复合伤5例。

        1.2机械通气患者吸痰的适应证  (1)病人有呼吸窘迫的症状。(2)病人肺部有痰鸣音。(3)呼吸机高压报警。(4)SPO2下降90%以下。

        1.3吸痰时机  机械通气患者反复脱机吸痰容易引起氧分压下降,临床上会根据患者的需要对其进行适时的吸痰,从而减少对患者的机械性刺激,同时可以使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降低。我们要放弃传统的“定时吸痰”的操作规程,以“必要时”吸痰为标准,对机械通气患者实行科学合理的吸痰方法。按需吸痰比定时吸痰更有效。一方面可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另一方面痰多者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吸痰,而定时的吸痰方法就不能及时彻底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会延误病情,甚至导致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1.4密闭式吸痰管的应用  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方法,在每次吸痰过程中都需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分离,中断机械通气并使患者气道与大气相通,增加了缺氧和感染的机会。密闭式吸痰则不然。采用密闭式吸痰管装置系统,该系统为一“三通”装置,三通分别与气管导管或气管套管、呼吸机管道相连接,通过转动活塞进行操作。 

吸痰时打开吸引器鸭嘴形阀将吸引管插入气管深部30~40厘米,至有阻力时向后退后1~2厘米,拇指按住阀门,即可形成负压吸痰,边吸边螺旋式退出,每次吸痰的时间最好不超过10秒,吸痰管可在呼吸机接口内径来回移动,使呼吸机气流不会沿吸痰管壁泄露,吸痰完毕拇指松开负压即消失,停止吸痰时将吸引管完全退回到无菌薄膜内,同时从注液口输入液体冲洗吸痰管,关闭吸引器。密闭式吸痰管由于吸痰管外套有透明薄膜,操作者不需要戴无菌手套,打开吸引器按下吸痰管末端的控制钮即可在不直接接触里面吸痰管的情况下,伸缩自如地吸痰[1]。操作安全性强,无创伤,还可减少呼吸道粘膜的损伤,能有效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研究表明,当脱机吸痰时,脱机与吸引的负压几乎对肺容积的减少发挥了同等的作用,如果不脱机进行吸痰可以防止肺容积减少50%。

第7篇:开放呼吸道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呼吸道梗阻;急救物品箱;组装

时间就是生命: 这是急诊医学对于抢救时效的总要求[1]。急性呼吸道梗阻可以在短时间内危急生命,需要医护人员对死的威胁及时作出应对, 采用有效的急救技术解除或缓解气道梗阻。朱富高等人[2]报道9例窒息死亡原因分析, 提示急性呼吸道梗阻抢救的紧迫性。通常普通病房用物放置较为分散,病房到储物室有一段距离,取用时难以一次取物齐全,需再次来回取用所需物品,浪费宝贵时间,错过抢救时机。吸氧、吸痰用物、气管切开等用物是急性呼吸道梗阻抢救所必需的,为了避免在抢救时来回走动取物,为抢救争取时间,我们设计和组装了一套急性呼吸道梗阻急救物品箱,此急救用物箱急救物品齐全,体积较小,取用轻便,有效减少护士来回取物次数和时间,为抢救争取时机。现报告如下。

1 选用物品

1.1长方形透明塑料宽口收纳箱,底部长30cm,宽25cm,高25cm,开口长34cm,宽30cm。箱子两侧有塑料扣,可以紧扣箱盖。箱子用于收纳吸氧、吸痰、气管切开用品。

1.2吸氧用品:一次性氧气表及湿化瓶1套、吸氧管1条、氧管接头1个、胶布1卷。

1.3吸痰用物:吸痰管5条(有不同型号)、圆碗2个、大胶管2条、墙边负压吸引瓶及负压袋2个、负压表1个、生理盐水1瓶、。

1.4气管切开用物:气管切开包1个、无菌手套2对、安尔碘1瓶、棉签1包、利多卡因1支、5ml注射器1个、22号大针头2个、气管套1套(根据病人特点选择型号)。

2 适用范围及使用方法

2.1床边备用:适用有窒息危险患者,如耳鼻喉、口腔手术后、甲状腺手术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老年患者、意识模糊患者、新生儿等。急救物品箱放置于患者床旁桌,一旦发现患者有窒息现象,马上在床旁启用急救用物箱,给予吸痰、吸氧;对极度吸气性呼吸困难、烦躁病人, 立即以22号针头进行环甲膜穿刺并用血管钳临时固定, 然后做常规气管切开[3]。

2.2病区备用:急性呼吸道梗阻可能发生在各个专科,病区备用一个急救物品箱,固定位置放置,一旦病区有患者发生呼吸道急性梗阻即可拿至床旁使用。

2.3急救物品箱维护:打印箱内的物品名称并过塑,贴于急救物品箱的侧面,并在其上面标明消毒物品的过期时间,方便取用和检查、更换消毒物品。开箱启用物品后,及时补充。未使用期间,每周检查消毒物品一次。

3 优点:

3.1呼吸道梗阻处理方法就是尽快解除气道梗阻,缓解缺氧状态,急救物品箱集中了急性呼吸道梗阻抢救的吸痰、吸氧、气管切开用物,开箱即可启用,争取抢救黄金时机,初步缓解患者的梗阻、缺氧状态。避免发现患者出现紧急情况时,离开患者,反复来回储物室取物,错过抢救机会,增加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恐惧,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3.2急救物品箱的体积较小,重量轻,取用方便,与急救车相比更为轻巧。床边备用时可以放床旁桌,箱盖紧扣,家属和患者不易取用箱内物品。评估患者呼吸道梗阻危险期已经过去,就可以取回急救物品箱。

参考文献:

[1] 何忠杰.论急救的时效性[ 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7):659-661

第8篇:开放呼吸道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尘肺;呼吸道;管理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390-02

煤工尘肺是指煤炭工人长期从事煤炭采掘工作,吸入大量煤和岩石粉尘,引起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气管的慢性炎症改变为主要病变的一种职业病,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疾病[1]。此病多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病程的延长、肺组织病变逐渐加重,呼吸功能下降、免疫力降低、并发症增多,导致患者长期、反复住院,身心倍感痛苦。如何迅速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提高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是此类病人护理的关键。我科通过加强呼吸道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2月至2010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200例尘肺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0~87岁,平均73岁。粉尘接触史15~30年,职业史明确,诊断和分期均符合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尘肺病诊断标准》(GB270~2002)[2]。

1.2 方法: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接受常规吸氧,应用抗生素,止咳、祛痰、解痉等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呼吸道管理。

1.3 结果:

1.3.1 2组患者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X2值=4.1,P<0.05)。

1.3.2 2组患者主要症状、体征改善及住院时间比较,(见表1)。

2.管理方法

2.1 有效清理呼吸道,保持气道通畅:

2.1.1 有效咳嗽、咳痰。嘱患者深吸气屏住,声门紧闭,使膈肌抬高以增加胸内压,使肋间肌收缩,然后咳嗽,声门打开,使痰液咯出,反复数次。对久病体弱,排痰无力者,辅以拍背2-3次∕d。

2.1.2 引流。对痰多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应用引流的方法来排痰,2~3次∕d,5~10min∕次,引流期间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同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2.1.3 雾化吸入。对年老体弱、痰液粘稠而无力咳出者,进行湿化及氧气驱动雾化。方法:雾化罐内加生理盐水5ml,并按照医嘱加入适量的祛痰药物及抗生素。氧气流量以4~7l∕min为宜。10~15min∕次,1-2次∕d。

2.1.4 机械吸痰。以上方均效果不佳及病情危重时,可借助吸引器吸痰。吸痰时动作轻柔、敏捷,每次抽吸<15秒。适当增加氧浓度,提高氧储备,防止抽吸造成缺氧。

2.2 合理氧疗。老年尘肺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肺功能进行性下降,80%患者出现如肺心病、心衰等并发症,常年不能离开氧气。据报道,氧疗不仅能改善缺氧症状、缓解胸闷气短,而且可以护心脑,改善患者情绪。远期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生存时间。而合理氧疗是保证氧疗效果的前提。我们的方法是:选择一次性双腔吸氧导管(耳套式)患者易耐受,不易脱落,对于伴有慢性CO2潴留的尘肺患者应低流量持续给氧,一般1~3l∕min,以避免CO2潴留的加重和对呼吸的抑制,每日氧疗至少7~15h。如果氧疗每日15h以上预期可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有研究表明,控制氧浓度在24%~28%范围内,即使疗程超过10年也不会发生氧中毒。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皮肤颜色,特别是呼吸频率、节律、深浅的变化,缺氧症状的改变,观察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仔细观察吸氧装置是否正常。加强巡视和宣教,避免和纠正病人擅自调高氧流量和自行停氧现象。天气寒冷时要注意氧气的湿化,定时给湿化瓶内加温蒸馏水或温开水,使瓶内温度保持在50~60℃,吸入温度32℃左右,避免空气刺激而加重呼吸道痉挛。

2.3 注重消毒隔离,预防交叉感染。尘肺患者呼吸防御机能和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吸尘的影响和破坏,以及肺部弥漫性纤维化,造成支气管狭窄,引流不畅,易于引起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对感染严重的患者予以住隔离间。病房空气保持新鲜,定时开窗通风,通风时避免对流,防止患者受凉。病房空气每周紫外线消毒2次。使用一次性鼻导管,鼻导管每日更换。氧流表专人专用,每周用75%酒精擦拭,湿化瓶、湿化液每日更换。

2.4 干预患者的不良嗜好。通过入院评估和观察了解到本组中约有52%的患者有吸烟嗜好。吸烟可抑制呼吸道黏膜上皮纤毛运动,促进杯状细胞增生,明显减弱支气管肺泡的功能,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排痰能力降低。我们将禁烟及相关内容列入入院宣教内容,并在病房及走廊张贴醒目的禁烟标志,发放禁烟知识手册,组织患者相互交流戒烟经验,与家属沟通取得合作,共同督促患者戒烟。

2.5 加强呼吸功能训练。有效的呼吸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尘肺者的活动耐力、肺功能和生活质量[3]。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呼吸道感染率。对病情稳定,无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和其他影响呼吸训练实施的疾病患者,由护士集中宣教和个别指导的形式进行呼吸功能训练。训练方法主要有:(1)放松练习,坐位或站立调整呼吸,进行胸、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练习10-15分钟。(2)呼吸操练习:以缩唇呼气配合肢体动作为主,吸气用鼻,呼气用嘴。①双手上举吸气,放下呼气。②双手放于身体侧面、交替沿体侧上下移动,上移吸气,下滑呼气。③双肘屈曲握拳,交替向斜前方击拳,出拳吸气,还原呼气。④双替抬起,屈膝90°,抬起吸气,放下呼气,各做10~20次。⑤吹悬挂的小纸球训练。连续训练6个月。

3.小结

老年尘肺患者由于长期、反复住院,脱离社会,普遍有孤立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有效的沟通和良好的社会支持,可调整心态;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有效清理呼吸道、合理氧疗,可迅速改善呼吸困难的程度及患者的焦虑情绪。随后不良行为干预、呼吸功能训练,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增强了呼吸功能,降低了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率和病死率,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寿命也相对延长。

参考文献

[1] 马骏.实用尘肺病临床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50~54.

第9篇:开放呼吸道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II型呼吸衰竭;无创通气;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23-3525-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机械通气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辅助患者呼吸,减少呼吸做功,有利于改善呼吸肌由低通气引起的系列病理生理反应[1]。气道双水平正压(BiPAP)无创通气使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可避免经气道插管损伤及诱发感染,临床上应用广泛。我院近年来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收到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73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COPD诊疗指南[1]。血气分析均符合Ⅱ型呼衰诊断标准,即PaCO2>50 mmHg,PaO2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抗感染、平喘、祛痰等常规治疗外,加用美国伟康科技公司生产的BiPAP呼吸机通气治疗,选择适合患者的鼻面罩用头带固定,调整合适的松紧度。模式:自主触发/定时模式(S/T),呼吸频率12~20次/分,吸气压(IPAP)从8 cmH2O开始,呼气压(EPAP)从2~4 cmH2O开始,经过5~20 min适应期后逐渐增加到合适的水平,IPAP可增加到16~20 cmH2O,EPAP可增加到3~ 6 cmH2O,潮气量在8~12 ml/kg左右,患者感到舒适为止。通气期间除饮食、服药、咳嗽、咳痰及讲话暂脱离面罩外,尽量长时间使用无创面罩通气。通气治疗期间,密切观察心率、呼吸频率、SpO2的动态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临床变化:73例中64例在治疗1~3天后病情转好,不同程度的心率减慢,呼吸频率减慢,呼吸变深而有规律,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均不同程度缓解,5例因病情加重改用有创通气,4例人机配合欠佳放弃无创通气治疗。无创通气24小时后患者动脉血气分析、心率、呼吸频率变化见表1。

2.2 不良反应:9例出现咽部不适,11例局部有压迫感,7例腹胀,19例患者有紧张、恐惧感、其中4例人机配合欠佳放弃无创通气治疗。

3 护理

3.1 对护理人员要求:使用无创呼吸机的医护人员要接受培训,必须掌握BiPAP无创呼吸机的性能、使用方法,学习参数调节及故障排除技能。严格操作规程,上机前必须检测呼吸机的功能是否完好,各管道是否消毒、有无漏气,在给患者上机前先调整好呼吸频率等参数。

3.2 疏导情绪,做好心理护理:BiPAP呼吸机的应用效果与患者配合密切相关,大多数患者对面罩应用造成的憋闷感以及呼吸机使用时的噪音产生恐惧心理。对戴面罩的不适感和幽闭恐怖综合征[2]导致呼吸频率进一步加快或紧张不能耐受呼吸机治疗。医护人员应守护在患者床边,做好解释、安慰、鼓励工作。上机前应充分解释使用无创呼吸机的重要性、优越性和必要性。讲解成功的例子,指导患者如何配合呼吸机治疗,让其建立信任感和交全感,以良好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本组有19例患者有紧张、恐惧感,人机配合不佳,经良好的疏导及心理护理后15例能配合呼吸机治疗,有4例放弃呼吸机治疗。

3.3 面罩选择:选择合适的面罩,增强患者舒适感和依从性,要根抓患者胖瘦及面部大小选择面罩,面罩松紧度以允许通过一指为宜,既要防止漏气,又要避免系带拉力过大造成患者不适和抵触。对口腔不能闭合者,宜选择口鼻面罩,防止经口漏气而影响治疗效果。

3.4 临床观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包括一般生命体征监测,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监测(呼吸困难程度、呼吸频率、胸腔动度、人机同步等),尤其是使用呼吸机最初24 h内,更应注意患者与呼吸机配合是否协调,有无人机对抗。开机治疗的30 min至1 h内医护人员要尽可能的守候在患者床边,除可以帮助患者消除恐惧心理外,还要严密观察有无漏气及患者的病情变化,逐步调节气压参数。定期行血气分析以了解病人PaO2及PaCO2动态变化情况。如患者行无创辅助呼吸治疗2 h后呼吸困难症状无缓解、气道分泌物增多,吐痰困难,或出现呕吐、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其它严重情况时,要考虑建立人工气道通气。

3.5 并发症监测及护理对策:无创机械通气的主要并发症有口咽不适、面罩压迫部位皮扶损伤、胃肠胀气、误吸等。(1)口咽不适:因无创通气送气量大,流速快,气体干燥,患者常呼吸急促,呼吸道失水增加所致。定时用棉签湿润口唇,让患者间歇喝水,同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加强湿化瓶管理,湿化液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可有效减轻口咽不适。(2)面罩压迫部位皮肤损伤:常由于系带牵拉过紧,持续使用时间过长所致。可在面部与面罩接触处预防性使用纱布或纸巾衬垫以减轻局部压力,但要防止漏气。对连续使用的患者,可每隔4 h放松面罩一次,每次10~15 min。本组患者中有4例出现局部压迫感,但无明显局部皮肤损伤。(3)胃肠胀气:主要是由于反复吞气或上气道内的压力超过食管贲门括约肌的压力使气体直接进入胃肠道所致。指导患者用正确的呼吸方法,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避免吸气压力过高。一旦出现胃肠胀气,可行腹部按摩,必要时可行胃肠减压。(4)误吸:口咽部及呼吸道的分泌物或胃内容物误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和窒息。在通气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气道管理,鼓励患者咳嗽、咳痰,有分泌物及痰液要及时拿开面罩吐出。患者宜采用半卧位防止返流或侧卧位以利于引流。进食、饮水时防止呛咳。对于分泌物明显增多且引流不畅者密切观察,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通气。

3.6 预防交叉感染: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后要洗手,长期使用者,可每周更换呼吸管路及面罩1~2次。每周更换呼吸机的过滤膜。管路、面罩以含氯消毒液浸泡半小时后,蒸溜水冲洗、环氧乙烷消毒后备用。

BiPAP通气是一种经面罩进行的无创通气模式。国内外研究表明呼吸肌的疲劳即泵衰竭是导致COPD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BiPAP无创通气能减少呼吸做功和改善患者通气[4]。可减少因呼吸衰竭而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及相应的并发症。保护了气道的防御功能,降低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和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冼乐武,梁宗安,刘昌志,等.经鼻(面)罩BiPAP呼吸机对COPD康复作用的观察[J].四川医学,2002,23(6):584.

[2] 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0(8):453.

[3] Sangeeta M,Nichola SH.Non invasive ventilation[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1,163(4):54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