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精选(九篇)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

第1篇: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自己最薄弱的素质是心理素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通过体育教育的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体育素质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是一种适合高等院校特点的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选项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良好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把体育教学工作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并全面渗透到整个学校教育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西南科技大学2008级本科新生为调查对象,年龄均在18-20岁之间;在西南科技大学新生工作部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支持下,对2008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以测量结果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组共47人,男生20人,女生27人;对照组是其余的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共99人,男生42人,女生57人。

2.调查工具与数据处理

根据需要在实验前、后对两组学生做统一的问卷测试调查,实验前的目的是调查学生所处心理健康水平状态及确认实验对象;实验后调查的目的是给实验的效果提供对比参数。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做统一的评分。运用SPSS11.0进行常规的数据统计分析。

3.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目的:论证体育选项课分层次教学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和依据。

实验周期与时间:实验周期为1个学年,2个学期,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校期间每周参加学校安排正常的体育选项课教学。

选项课内容:舞蹈、健美操、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

实验组织形式:实验组教学班按照学生所选运动项目的已有基础分为A、B、C三个层次进行组织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大课学模式。

实验过程要求:实验组要求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有较强组织能力的体育教师参与;每次课要依据交友、诚听、解说、尊重、保密和教育性原则,注意给被测试的学生相互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和环境,让每一个被测试的学生在课的组织过程中担当一定的任务和角色,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或表现较好的方面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二、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心理调查状况

在12个学院(体育学院除外)中各发放100份心理测量问卷,共发放1300份,回收1198份,回收率为92.2%;其中有效问卷1192份,有效率为99.3%。其中男生为539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的45.21%;女生653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的54.79%。

根据调查的数据统计,被调查的1192人中,共有146人存在心理问题,占被调查人数的12.25%。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处于正常状态。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男生人数为62人,占到总人数的5.45%;女生人数为84人,占到总人数的6.80%。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忧郁、焦虑、偏执、敏感、人际关系、孤僻和故意8种问题,其中强迫、忧郁、焦虑3项所占份额相对较大,人数较多,女生中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略高于男生。

2.实验组和对照组存在心理问题人数比较

根据实验前和实验后发放问卷对比,所得出的存在心理问题人数数据(见表1)。

从实验结果的数据统计看,实验组成员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由47人到试验后的18人占到实验组总人数的38.3%,表明有61.7%的学生心理得到改善;而对照组99人中仍有76人存在心理问题,占到对照组总人数的76.77%,有23.23%的学生心理得到改善。可见,实验组采用选项课分层次教学对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比实验组有明显的效果。

3.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状况分类比较

实验后,再次发放《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问卷并进行了数据统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存在心理问题的8项指标中,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的比例,特别是选项课分层次教学的实验,学生对强迫、忧郁、焦虑和人际关系有良好的改善。所以,选项课分层次教学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效果。

4.实验后各因子变化的统计分析

表3显示,经过两个学期的实验,实验组再测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各项因子均值有较大的下降幅度,心理障碍的总均分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调查和实验的结果与分析表明,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体育选项课分层次教学模式中,教师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并进行健康的心理诱导,具有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人际关系、增进情感交流和解除忧郁等效果,从而调节与疏导消极情绪,对改善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积极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1)高等院校的绝大部分大学生心理是健康的,但是不能忽视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2)体育教学中运用选项课分层次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同时,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显著的提高,较好地改善了学生的心理状况。(3)实验组学生心理改善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体育教学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是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

2.建议:(1)学校体育教育与卫生保健教育蕴含了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因素,它融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学科综合教学的课程,要注重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充分实现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2)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大学生的需求和现代教学观念,体育教师在授课前应明确授课的对象,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善和体育锻炼产生的心理效应的结合,才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良好的效果。(3)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不同项目之间、有氧锻炼和无氧锻炼之间、集体练习和个体练习之间的差异,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4)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和频率的掌握,力求寻求到每一学生最适宜的时间和频率,才可能使体育锻炼获得最大的心理效应。(5)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注意到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也应提高教学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特有功能,真正实现“身心两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冉超风,黄天贵.大学生心里健康与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第2篇: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业成就评价 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81-01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始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加之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有条件的大、中、小学校相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课堂教育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即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了学校教育。为了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系统、规范地实施,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通过行政手段大力促使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机制和手段并不完善,选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来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检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针的有效实施情况,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反馈信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进,激发和强化教师的工作动力。本文主要探讨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业成就评价,因为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是课程与教学评价中最核心的、最基本的活动。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的概念界定

学生的学业成就,是课程与教学评价主要对象之一。学生的学业成就指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通过测量和评价衡量出来的学生个体所取得的学习结果就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它强调这种结果是在学校教育的情境中获得的,是学生学习学校教育所提供的课程所取得的成就。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就是一个有目的的收集关于学生在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的过程中所知和能做的证据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就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系统的收集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的信息,包括平时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最终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并对这些信息整理、统计、分析,以此来考察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教学效果对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所发挥的作用,为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提供依据。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标准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的目的

评价目的制约着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必须符合评价目的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的目的是:(1)完善课程设计。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的评价,可以发现课程设计的优劣之处,为改进和完善课程设计提供依据。(2)改进实施环节。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的评价,可以看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欠缺和作用所在,为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提供依据。(3)促进教学实施效果。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的评价,来了解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为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改进课程的依据。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的广度和深度

广度和深度必须分别符合学生的心理变化范围和年龄水平。广度包含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还有心理障碍、人际关系、生活适应问题等。深度包含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状况的群体特征与个体特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标准的具体明确性问题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乐于工作学习。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行为特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教育学生知、情、意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评价时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避免进行结果性评价。评价方法的选取要综合考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目的、广度和深度,评价标准的具体明确性问题。在过程性评价对象方面,要重视评价学生心理的自我成长和情绪控制,在过程性评价主体及方式方面,要综合考虑学生自己、同学、家长、老师的综合评价,在过程性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处理方面,都要有呈现,不能简单的相加,在过程性评价的手段方面,质化评价结合使用量化评价。

综上所述,本文在此提出六种方法:(1)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袋评价法,教师依据教育目标与计划,让学生持续一段时间主动收集、组织与省思学习成果的档案,以评定其努力、进步、成长情形等。依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目标与计划,让学生持续一段时间主动收集、组织与省思自己近段时间的心理成长,或者心路历程,将其写在卡片上并制成档案袋,以评定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2)问卷调查法,一种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将要调查的内容,并且设计成问卷,让受调查对象来回答,借此收集研究所需材料的方法。(3)情境式评价法,通过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完成操作任务,来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方法。(4)协商对话式评价法,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地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进行评价。(5)访谈评价法,一种质化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技巧性,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相关的信息,增强研究的说服力。(6)心理测验评价法,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验量表,测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诊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从而收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信息的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之前与之后的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测验对比,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课程教育前后的变化内容与程度,检验和评判学生心理能力发展情况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5。

第3篇: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园艺疗法;健康;园林;应用

引言:人们的健康受到病原体、环境、社会、心理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态度转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健康的治疗方式。园艺疗法是指利用植物或者围绕植物开展各项活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精神焕发的一种手段,适用于不同年龄、各种身体状况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实施以城市园林为重点的园艺疗法战略,既可改善城市环境,又可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还可节省大量医疗费用。本文对园艺疗法的作用、应用形式进行了探讨,从而为我国改善市民健康状态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为城市园林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园艺疗法的概念

当前对园艺疗法概念的认识,长期以来的观点是美国园艺疗法协会对其下的定义:园艺疗法是对有必要在其身体以及精神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从其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的一种有效方法。园艺疗法的概念不断拓展,对象不仅限于上述特定人群,也适用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的人;治疗的方法除园艺操作外还包括利用植物的生态作用和保健效果。广义的园艺疗法是指利用植物或者围绕植物开展各种活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精神焕发的疗法,是治疗与康复的有效手段,包括芳香疗法、森林浴、色彩疗法、景观疗法、光疗、氧疗和声疗等。可适用于不同年龄,各种身体状况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人。

2、园艺疗法的功效

2.1 具备药效作用

由于植物的“尖端放电”和“光电效应”可增加空气负离子的浓度。空气负离子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其兴奋和抑制过程正常化。促进高血压、冠心病和高脂血症等疾病的康复。空气负离子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力和体液免疫力。某些植物能产生挥发性芳香物质,被人类嗅感之后产生生理和心理反应,可以使神经体液进行相应调节,改善人体神经系统、分泌系统。许多芳香植物的挥发油本身就具有药效作用,现已被证明,芳香油分子同药理活性物质一样具有确切功效,可被人体吸收并转移进血液中,对人体产生显著作用。

2.2 保健身体方面的的功效

园艺疗法不仅可以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而且对人们的身体有一定的保健效果。刺激感官。植物的色、形对视觉,香味对嗅觉,可食用植物对味觉,植物的花、茎、叶的质感对触觉都有刺激作用。另外,园林中的虫鸣、鸟语、水声、风吹以及雨打叶片声也对听觉有刺激作用。强化运动机能。在园艺操作过程中,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了锻炼,可改善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退化状况,减少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是防止衰老的最好措施之一。

2.3 改善市民精神状态

园艺还可以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绿地会给人以安全回归的感觉,有镇静安神作用,消除紧张与急躁情绪,使心情得到放松,从而达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园艺操作可抑制冲动,气味也与人的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优美的植物景观激发起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精神境界也会有所提高,从而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利用城市绿地提供休憩游乐场所等,促进市民间各种交流的产生,可培养与他人的协调性,提高社交能力。

3、园艺疗法在我国城市园林中应用

多学科、多途径研究园艺疗法养生疗疾的实践体系,将导致人体科学划时代的革命。目前,园艺疗法在国内外应用于庭院和医院等单位附属绿地。笔者认为,园艺疗法可推广至城市园林绿地中,既可改善城乡环境,又可让普通大众保健、疗疾。以下就园艺疗法在园林中应用的意义、应用形式、规划设计方法进行探讨。

3.1我国城市园林中实施园艺疗法的规划策略

将园艺疗法应用于城市园林中,涉及到城市规划、园林、园艺、医学、体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生态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必须由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进行研究和规划,为建设这种新型园林形式提供新的规划方法。城市园林应成为保健益体的人居环境,改善居民的健康状态也应成为城市园林的基本功能之一。在城市公园、森林公园和疗养院、医院、居住区附属绿地中,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医学知识、普及园艺疗法的功能及应用,促使市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促进市民充分利用城市园林来改善自身健康状态。

3.2园艺疗法在城市园林中应用的规划设计方法

(1)改善城市大环境。科学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强调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创造有效防治和减少各种污染、能对某些疾病预防和治疗作用的绿地系统,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居住环境。

(2)创造保健小环境。营造保健绿地在城市绿地中多采用防病、强身、祛病的保健植物,从而使城市绿地成为市民健康的绿色空间。在该类绿地中,使市民消除疲劳,疗病化疾,提高人体的自然免疫力,来获得身心的和谐健康。如上海徐汇区爱建园住区的环境绿化运用生态学理论建设,以业主的生活、游憩、交往、健身、养心等行为方式为根本。以保健植物为基调树,按照中医五行学说与现代功能、技术相结合,使植物挥发有益健康的气体,形成有规律、有功能的系统,提高保健效能。

(3)创建双重保健场所。户外活动是一种能明显改善健康状态的治疗方法。目前,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将室外活动空间与城市保健绿地结合,可发挥植物和活动的双重保健作用。该类活动空间的设置以恢复和提高人体机能为目的,使用的对象包括各年龄段、病人和残疾人的全部市民。该类场所一般应选择在与周围服务人群有良好的连接关系,满足一定的服务半径,且背风向阳处。在城市公园、滨水景观带和居住区、医院等附属绿地中应作为设置该类活动空间的重点。活动的安排包括休息、娱乐、交往、运动、健身、观赏、园艺操作等。完善的无障碍设计是老年人、残疾人和某些病人等参与该类场所的前提和基础;活动空间的设计特别要注意市民的可达性、人性化尺度、安全性、活动多样性,尤其要注意保健性。同时,要设计好进行各种活动必要的服务设施。

(4)多方面改善市民健康状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对各种疗法组合应用。通过嗅觉吸入芳香物质和负离子、观看自然景观或有疗效的色彩、聆听疗效音乐,配合进行园艺操作或开展健身等活动,在多方面调节人体机能。在进行森林浴时,可结合日光浴、景观疗法、氧疗并开展散步等轻微运动,能增强嗅觉、视觉、听觉及思维活动的灵敏性,使人心情愉快,消除疲劳,促进睡眠,并可增强人体骨骼、关节部位肌肉的灵活性和延缓衰老过程。

(5)科学进行植物配置。植物应重点选择改善环境作用强和具有防病、治病和健身等功能的植物,包括释杀菌、吸收有毒气体、降噪滞尘能力强的植物,释放负离子、芳香物质的植物;同时,植物选材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多应用抗性强、生长健壮、管理粗放的植物;不选用妨碍人们进行活动和对人身体有害的植物。注意保健效果与景观效果相兼顾,通过观光与保健,观光与环保兼优的植物种类,注意不同季相植物合理搭配,不同形态的树种合理搭配,达到生态上的科学性、配置上的艺术性和保健功能的显著性。

4、结语

园林绿地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为城市发展和广大市民服务的。园林主要功能是创造与改善人居环境,必然要担负着改善市民健康状态的功能。人们健康更多依赖于综合利用周围的环境,而城市园林中的自然环境、活动空间必将成为市民改善自身健康状态的重要场所。应用好园艺疗法对改善城市居民的身体素质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中医特色;健康教育;自我管理行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异常疾病,会伴随患者终身,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都有很大威胁。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将功能有机结合运用于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中去,尤其值得关注。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策略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本社区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特色糖尿病健康教育应用效果的探究,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对此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社区常住人口85974人,2014年本社区有糖尿病患者数2144人,糖尿病患病率为24.9%,其中1579人糖尿病患者在本社区服务中心登记,2014年新增39人,其建档率为73.6%(1579/2144),其中1055人患者在本社区服务中心的配合下处于规范管理状态,管理率为66.8%(1055/1579)。选取2014年1月~12月我社区的糖尿病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其空腹血糖超过7.0 mmol/L,餐后血糖浓度超过11.1 mmol/L,患者意识清楚无认知障碍情况,同时生活均能自理[1]。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7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4例,患者年龄在46~85岁,平均年龄为65.5岁,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年龄在47~86岁,平均年龄为65.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医特色健康教育进行护理,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体制的症型的确定,然后结合患者的四季病情改善情况进行辨证治疗,为患者设置相应的个性化中医治疗方案;在用药指导方面则要患者合理、自觉遵照医嘱进行药物服用,同时进行糖尿病病症的针对性防治[2];在饮食指导方面尽可能少食多餐,同时控制饮食,另外饮食要低盐低脂低热量;在运动锻炼方面则要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运动计划的制定,鼓励进行慢跑、太极拳以及快步走等方式进行综合运动,患者每次锻炼时间不超过1 h同时患者每周锻炼不足5次[3];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同时尽可能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让患者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和足部护 理[4],另外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从而结合患者的病情转归情况进行方案调整[5];患者每15d进行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内容的集中讲解,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不同健康教育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相关指标改善情况以及体重指数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在不同健康教育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血糖以及体重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同时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的治疗中涉及营养调理、药物控制、运动治疗以及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控,是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健康教育质量相关的几项内容[6]。在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素质的改善中结合中医特色健康教育能够更为全面保证患者的病情控制效果。

本研究中,在不同健康教育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血糖以及体重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同时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

参考文献:

[1]胡秀芬.中医特色糖尿病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5,02(04):238-239.

[2]苏春燕.中医分期辨治提高糖尿病肾病达标水平及改善肾小管损害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

[3]熊晓荣.中医特色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01):71-72+79.

[4]毕月萍.糖尿病患者社区中医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4):265-266.

第5篇: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的影响。

关键词:瑜伽 女大学生 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204-01

目前,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偏低,他们还背负着强大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致使不少大学生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通过体育运动项目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程度,这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尤其是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差的女大学生,对身体的关注和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外形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她们的心理,不少女大学生都对自己的体形不满,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变得浮躁、焦虑、不自信。而瑜伽作为一种集医疗保健、体育健身、哲学思想等不同学科体系于一身的新兴体育项目,通过呼吸、伸拉和冥想,有效控制体重和改变身形,让练习者在一呼一吸之间放松身心,非常适合女大学生练习。

1 当代女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现状

首先,当代女大学生对健康观念和健康生活方式认识不足。健康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活和工作。健康并不是单纯的指没有疾病或缺陷,还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满。在科学发展史上,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从未停止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生存环境的改变,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健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21世纪的健康观认为,人是极为复杂的高级生命体,既有生物性,又有社会性,既有生理活动,也有心理活动,而且二者互相影响、紧密相连,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坚实基础。但目前,处于青春后期的高校女大学生并未正确认识到健康的内涵,这一时期的她们受到青春期激素分泌的影响,脂肪增长快,喜静厌动,饮食不规律,锻炼不足,导致身体素质增长缓慢,身体横向发育较多,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不少女大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如贫血、痛经、肠胃疾病等。

其次,当代女大学生面临着多重压力,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高校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安全问题,尤其是女大学生,随着内心体验的不断丰富和思想观念的不断发展,她们在面对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成长烦恼和学习、就业压力时,不能科学地整理自己的思想,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不会减压,导致情绪异常,焦虑、自卑、偏执,价值观也随之变化,人际关系紧张,心理落差增大,自控能力缺失等。

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社会、家庭、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这是她们步入社会从事工作的基本保障,因此,高校要不断寻找新的体育项目来满足她们锻炼身体、愉悦并放松身心的需要,瑜伽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 瑜伽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首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身形的塑造有着积极的影响。处于大学阶段的女生身体已经基本定型,体重增加,胸廓小,但大腿增粗,臀部增宽增厚,体形上容易发生上下比例失调的情况。瑜伽练习是科学的有氧运动,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在呼吸的配合下采用法对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内脏进行扭动、挤压,使肌肉尽量纵向伸展,从而加快新陈代谢的速度,按摩、刺激、消减细胞周围的脂肪,改善物质循环,降低体重指数,能够有效控制体重。瑜伽中既有针对肩部、手臂、胸部、臀部和腿部的练习,也有针对腰腹部和背部的练习,长期坚持瑜伽练习,能够让全身的各个部位充分拉伸和绷紧,减脂效果明显。而且有些动作能够改善身形曲线,如蚂蚱姿势能够让练习者缩紧臀部肌肉,改善臀部曲线。瑜伽还提倡清淡的饮食习惯,这对女大学生控制体重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瑜伽还有美容的作用。瑜伽通过有效按摩内脏器官,能够消除便秘,改善皮肤上细微的小痘痘,提升皮肤的光滑度。因此,女大学生坚持长期进行瑜伽练习不仅能够降低脂肪含量,控制体重,还能够改善身体形态,矫正不正确的身姿,强化生理机能,促进生长发育,完善体形,培养挺胸立腰的端庄体态,延缓衰老,因此对女大学生最富吸引力。

其次,瑜伽练习能够增强女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和心血管系统,改善血压,提高女大学生的呼吸机能。瑜伽练习是一种非常注重呼吸的练习,多采用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自然完全呼吸法,强调练习者要进行深长缓慢的呼吸,并自然地、有节奏地结合动作,使横隔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增大,改变胸压和腹压,提高肺活量,改善肺功能。另外,在练习瑜伽的过程中,心舒期明显延长,安静脉率降低,外周阻力减小,舒张压降低,促进了血液循环,增加了血管壁的弹性和每搏输出量,增强了心肌收缩力量。而且,当练习者盘腿打坐的时候,下肢的血流会减缓,血液更多地流向上肢和大脑,能够改善内脏器官和大脑的功能。

再次,瑜伽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瑜伽法中的各种姿势拉、伸、挤、拧着身体的每一块肌肉,使得女大学生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升。瑜伽对运动与静止的控制,也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腰腹和下肢力量。因此,经常参见瑜伽练习能够健壮体格,提高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最后,瑜伽练习能够让女大学生内心平静,放松安定。瑜伽是一门内外兼修的功法,瑜伽练习中的冥想法让练习者的思维朝一个方向走,可以释放练习者的心理杂念,让练习者更加亲近自然,疏导精神紧张,缓解压力,改善睡眠,有益于改善抑郁、焦虑等心理病症。所以,女大学生在坚持长期的瑜伽练习之后,体形身姿得到矫正,自信心增强,睡眠质量得到提升,情绪控制能力变强,精神饱满,充满活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人际交往的范围增大,学习压力明显减弱,积极向上,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3 结语

瑜伽是一项柔和的能够减压、减负的养生养心的运动方式,女大学生通过坚持长期的瑜伽练习之后,能够在缓缓的动作舒展中体会到身体内部的变化,塑造优美的体形,改善器官机能,增强身体素质,缓解心理压力,客观地审视自我,保持平和的心态,树立豁达的人生观,有利于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宁宁.瑜伽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2(18):228.

第6篇: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运动处方式教学 肥胖 女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250-01

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己经成为一种慢性非传染病。近20年来,肥胖现象越来越普遍。目前,女大学生在全国青年人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体质状况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年群体乃至国民整体的体质水平。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与身体状况同等重要的心理状况同等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女大学生生长发育是否正常,体型是否匀称和健美,是很重要的,必将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之前对本校普通女大学生研究可得,60%FCMax运动强度,每次运动45分钟,每周训练5次的训练方案可很好的提高女大学生的生理机能,为运动训练的最佳条件。故在本研究中拟试用这一运动处方,对本校肥胖女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以期得出运动处方对于肥胖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以2010年12月学校体质测试数据中测试结果为肥胖的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中随机选取200人,在说明研究目的之后,80人表示愿意参与本次实验。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40名,对照组40人。经检验,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无明显差异。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以运动处方,体育教学,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四个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了与相关资料30多篇论文。

2.2.2 实验法

(1)实验方案设计:首先,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期内都按照原来的体育选课结果进行上课,同时实验组除平时体育课以外,采取有氧健身跑运动处方;对照组为体育课授课,无运动处方,实验期为15周,每周安排以60%MAX心率的运动强度,每次运动时间为45分钟,每周运动5次。

(2)实验过程相关监督:合理饮食:要求实验对象适当控制进食量,一日三餐(不允许吃夜宵)。建议调整膳食结构,多吃带叶菜,减少动、植物脂肪摄入,减少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少吃食盐、刺激食欲食物,戒酒,培养有规律的饮食习惯。

(3)测试指标及因子:心理测试指标。心理健康测评:选用心理健康症状问卷(SCL-90)部分项目,以团体测试的方法进行,在实验前及实验后被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填写。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及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采用均数(X)±标准差(SD)表示,并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以P >0.05为无显著性差异,P

2.2.4 比较分析法

对实验后得出的数据,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角度,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比较分析,分析有氧健身跑运动处方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从而更好的推进有氧健身跑课程高校中的开展,发展与提高高校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运动处方对受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

实验前后实验组及对照组在心理健康各因子的测试中都有一定的变化,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及敌对等方面都有一定改善。这说明了不管是进行体育授课,还是体育授课结合运动处方,对受试的肥胖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影响,都提供了一个受试者体育锻炼,与他人交流的场所,同时有氧健身跑特有的缓慢、持久性锻炼方式以及对于受试者在运动过程中有节奏的呼吸调节,对受试者的心理都有一定的改善,因而实验组以上几个因子的变化较为显著,而相比较之下,对照组的变化较少;另外在抑郁、焦虑及偏执三个因子中,实验组实验前后变化较为显著,而对照组无变化,或变化少,说明结合运动处方的锻炼方式,降低了学生的抑郁,焦虑及偏执等负面情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改善显著。

4 讨论

4.1 运动处方对受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有氧健身跑运动处方对心理调节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对提高女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效果明显。虽然一定的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部分因子有积极的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但体育课堂教学结合有目的的运动处方的实验组锻炼方式在躯体、人际、抑郁、焦虑四项因子上,优于只有体育课堂教学的对照组,更具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翟一飞,蔡先峰.运动处方在增进心理健康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23):3563.

第7篇: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运用心理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轻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发展。而德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重在提高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以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德育的内容充满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等。两者在具体教育目标、教育基础、教育实践等方面不相同,但它们都是满足社会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是为了塑造一个完人。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共同作用主体。无论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德育它们都必须作用于学生主体,通过学生主体发挥作用。对一个学生来说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都在于通过教育促使学生主动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本质上都是以提高人的素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效应。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

1.调节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国内形势产生深刻变化,这对当代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效能形成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受教育过程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内在因素,由于大学生的某些不良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行为治疗方法,则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

2.互补功能。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向等问题的存在,实际上正是对他们心理问题的某种反映。反过来,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含有人格的教育,因此,德育的实施必然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无论是道德品德还是道德行为的教育,都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寻求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3.指导功能。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健康教育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重新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意义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要紧紧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遵循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德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不断增进高校德育实效性。

1.从理论上说有助于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德育过程中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某些规则,而是鼓励学生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与自我决定。抛弃传统的德育方法和途径中的弊端,如:传统的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等做法,改变德育教育中学生被动参与的现状,鼓励学生通过心理咨询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素质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实现从经验总结的层次向科学理论层次的升华、飞跃。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显著的特点就是教育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对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责怪、不呵斥、不张扬、而是循循善诱使学生心悦诚服、主动改正,他们能做到不在办公室和公众场合训斥学生,而是给予耐心的帮助。

2.从实践上说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在日常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区分学生的道德间题与心理问题,我们要善于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为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必要帮助。我们要把握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如: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环境、新生活的适应问题,毕业班则以就业问题为主,兼有恋爱问题等。我们还必须了解大学生个体的气质特征、性格特征,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具体的人和具体问题用具体方式进行教育,做到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挖掘和全面发展。这样,既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功能,又要防止孤立地、片面地夸大心理及其教育的作用,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德育。

3.有助于扩展德育工作领域,丰富德育工作方法。

第8篇: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生;团体辅导;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91-02

2004年,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第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要在大学生中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一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从高中过渡到大学的特殊时期。他们以新生的身份进入高等学校后,不仅有学业上面的变化需要他们去适应,还需要适应很多新的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会使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感到迷茫。我国的诸多高等学校已经认识到了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并且已经从多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干预大多数采取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进行个别辅导、使用量表进行心理测试和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效果并不理想,而且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

一、团体辅导的内涵与发展

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两种主要形式。团体辅导是以“团体”的方式去辅导学生,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是相辅相成的两种辅导形式,根本目标均是以帮助学生个体成长、发

展和适应大学生活,尤其适用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是有区别的,两者特征及有效范围均有所不同。团体辅导的某些效果是无法通过个别辅导达到的。团体辅导相较于个别辅导具有较为独特的优势。团体辅导最早出现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尤其是在中国台湾地区,团体辅导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从最初的侨生生活团体辅导到覆盖人际交往、自我肯定、恋爱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诸多方面。20世纪90年代团体辅导进入大陆,各地的教育、医疗和培训机构开始运用并且出现了该方面的不少相关研究。1991年6月,全国第一期大学心理咨询员培训班上第一次介绍了专业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在大陆发展的这20多年里,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同时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2005年教育部办公厅44号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成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的通知》中规定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委会的主要任务是:指导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科建设,推动大学生也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对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跟踪、监测和预防,定期产生评估分析报告;进行{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成果的审议和鉴定;参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材编撰和审议工作;开展和协助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认证工作,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高校正是看到了团体辅导的各种优势,进而对团体辅导在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干预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团体辅导也逐渐成为了高校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主要方式。

随着高校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开始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高校初期的团体辅导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的个体,这时的团体辅导多是治疗性的团体辅导,如杨眉教授对存在社交焦虑的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杨瑞利使用理性情绪疗法对自卑大学生的团体辅导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当团体辅导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中不断深入后,高校团体辅导的研究实践也不断增多,团体辅导的对象逐渐向正常大学生覆盖,团体辅导的性质由治疗性转变为发展性,发展性团体辅导成为高校团体辅导的主要形式。@类团体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并获取新的面对生活的态度,这对促进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国内有很多学者也开始在高校中进行发展性团体辅导的实践,如林少真等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而开展的团体辅导、齐平等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进行的团体辅导等。

从以上这些实践研究等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团体辅导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的20多年里,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始运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团体辅导的目标覆盖了新生的适应能力、职业生涯的规划、贫困生的心理减压和新生的自信心方面等,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干预在高校中已经获得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团体辅导应用现状

团体辅导在高校大一新生、高年级大学生乃至硕士当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团体辅导的方式也逐渐成为高校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新兴方式,但是由于运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方法在高校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团体辅导的本土化程度不够高,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技术运用不够熟练,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效率较低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团体领导者、新生和高校。同时,这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问题也是团体辅导在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中出现效率低下的原因所在。高校中运用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的领导者多数为新生辅导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部分教师,还有一些就是高年级的学生干部。这样的情况首先显示出了高校中运用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领导者数量有限,少数团体辅导领导者不能够实现对全体大一新生进行团体辅导;其次显示出了高等学校中运用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的领导者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校自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时间不是很长,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还是比较匮乏,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学生心理辅导专业教师体系;最后还显示出了高校中运用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领导者职业化程度不高。高校团体辅导领导者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运用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效率不高。

三、团体辅导在新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人际交往辅导是团体辅导中效果最为显著的一方面。人际交往方面的团体辅导主要内容为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人际交往训练与团体辅导发展很早就紧密相连。对于人际关系不良的群体也比较适合运用团体辅导,团体辅导的方法会显著地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和改善人际关系。因此,团体辅导中较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人际交往的辅导。在当代高等学校中重视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原因还在于其可以效果显著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许多心理适应问题都是在与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当代高等学校的学生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无疑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国内外诸多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人际关系问题是困扰当代高等学校学生的明显问题。因此国内外诸多相关学者认为通过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于是人际交往方面的团体辅导也成为了一种帮助当代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辅导方法,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对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齐平等人的研究表明[1],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进行人际关系辅导,不仅可以明显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团体辅导中的心理干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着潜在的深远影响。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的心理辅导中通过团体辅导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很多,而对某些特殊群体,例如患有抑郁症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的研究比较少。许多学者的著作中也证实了团体辅导对改善当代大学生心理抑郁情况是有效果的,但并没有深入地探讨团体辅导是通过哪些途径的作用达到改善抑郁等的目的的[2]。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另一种作用明显的辅导方式是实施在特殊学生群体中。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业困难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尤其在高等学校的大一新生中。高校辅导员队伍可以对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业困难学生等群体中开展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团体辅导,在活动中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消除在这样一个全新环境中的紧张和焦虑,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理解与信任。引领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在班集体的感化下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成共同的目标,对未来四年的大学本科学习生涯充满信心。团体辅导在两种不同学生群体中有着不同的应用,从目前对我国诸多高等学校中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结果来看,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和自卑等。我们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目标较为明确的团体辅导,并根据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最适合解决该学生存在的问题的活动,并且引导团体成员参与活动,鼓励贫困学生发表看法,启发贫困学生进行思考,使他们能蛘确认识贫困问题,全面了解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做到自信、自强、自尊,真正的融入到大学生活来。同时,学习较为困难的大学生目前在我国诸多高等学校中均有一小部分,他们是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往往在学习、道德品质和遵守纪律等方面表现得差强人意。对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如果使用的教育方法不妥当,他们将来对学校和社会都将会是一种危害。然而学习方面较为困难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的这种差距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学业困难同学只不过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不良影响,从而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果我们辅导员能够较为深入地寻找学习较为困难学生身上的亮点,并且采用合理的方法加以引导,就可以解决这些学习较为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

辅导员队伍也必须要清醒地意识到团体辅导并不能完全取代我国高等学校中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当前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宜采取单独的某种工作方式,而应该广泛纳谏,采取开放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去从容地应对当前高等学校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势。总之,将团体辅导融入到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各方面适应能力,是对当前高等学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挑战,而我们高等学校的辅导员只有敢于迎接挑战并且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第9篇: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乳腺癌; 门诊化疗;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乳腺癌是常见的乳腺疾病之一,由于女性的身体特点,患者术后极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而心理干预可以控制患者的情绪,减轻治疗的不良反应,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随着服务需求的改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医疗服务,对全方位健康促进和保健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使健康教育成为医院工作重点之一[2]。由于住院床位紧张以及有些病情较轻离家较近的患者希望在家休养等原因,我院有部分肿瘤患者需在门诊进行化疗,他们有别于一般的门诊患者,由于接受治疗时间长,副作用多,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尤其重要。现将我院门诊开展针对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0 月1 日至2012年3月31 日在我院门诊作化疗的乳腺癌患者35例,皆为女性,年龄22~65岁,平均38岁,其中行单纯的切除术2例,占5.71%;行乳腺癌改良根治切除术33 例,占94.28%;一侧乳腺癌34例,占97.14%, 双侧乳腺癌1例,占2.85%;35例均采用术后化疗的治疗方法在门诊进行治疗。

1.2方法针对每位患者单独进行心理护理、组织专题讲座、多媒体显示器滚动播放健康教育知识、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印制健康知识手册等形式进行。

2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2.1针对个人单独的心理护理乳腺癌患者多为女性患者,心理调节能力差,在患者来院治疗时,多与患者沟通,让患者说出内心感受,适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改善其不良情绪,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并保护患者隐私,鼓励患者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及时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

2.2组织专题讲座我们定期组织针对乳腺癌患者的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包括乳腺癌化疗的目的、方法,化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化疗产生的毒副作用的相应护理方法,关注乳腺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等。及时给患者讲解整个治疗过程中精神因素的重大作用,让其对疾病的预后充满希望和信心,讲解的同时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并且做好饮食指导。

2.3设置多媒体显示器我们在医院的门诊大厅设置大型电子显示屏,24 h滚动播放健康教育知识,供患者及家属随时观看,使他们能够边治疗边学习,增加了健康保健知识。

2.4健康教育宣传栏在门诊大厅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橱窗、在门诊处置室及走廊放置健康知识阅览架、墙壁上粘贴健康宣传小贴士,讲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自我防护知识、指导健康饮食、科学合理的参加体育活动。

2.5自编健康知识手册我们门诊医护人员还根据患者的需求,自己编制了多种健康知识手册,手册以内容短小、通俗易懂、知识全面、突出重点、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讲解各种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护理措施及保健方法等,已达到健康宣教的目的。

3结果

2010年10 月1 日至2012年3月31 日在我院作化疗的乳腺癌患者35例中,有30人情绪稳定,顺利完成6个疗程的基础化疗;5例情绪波动较大,通过医护人员和家属共同努力,最终也完成了6个疗程的基础化疗。

通过调查问卷、电话回访等多种途径反馈的信息表明,我院门诊开展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活动深受患者及家属的好评,通过和患者及家属的深入沟通,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健康教育切实为很多患者及家属提供了有价值的帮助,已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医学信息来源之一。

4体会

护士应深入了解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内心的感受, 帮助她们摆脱疾病及治疗过程的痛苦,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对患者的心理症状影响很大, 及时敏锐地察觉到患者的心理症状, 有助于诊断和治疗[3]。实践证明,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减少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从而增强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达到了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目的,让患者能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悦霞.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中国医疗前沿,2010,5(9) : 84.

[2]张翠萍.浅谈实施门诊健康教育的体会.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8(12):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