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科技信息范文

农业科技信息精选(九篇)

农业科技信息

第1篇:农业科技信息范文

为规范项目申报立项,坚持“统一申报、公开程序、民主决策、评审论证、阳光操作”的原则,市级农业科技目申报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本系统),以保证财政农业专项资金全部实行项目信息公开化、项目申报网络化、项目管理信息化,引入的专家网络评审机制,把项目立项条件、项目管理办法、资金分配结果等亮在明处,也可以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二、业务功能流程与分析

系统业务功能分析项目数据集中、业务规范统一,为财政支农项目申报项目信息资源整合和全面监管提供依据。集成项目申报业务、项目立项业务、人员专家资料库、经费管理业务、项目实施管理和成果管理及项目评审验收等一系列项目管理职能,实现项目资源上的人、财、物的全面管理和项目滚动管理的全程跟踪。提供动态的项目执行控制和资料管理,可及时监管项目实施进度和成果。支持多年数据集中管理、动态分析、对比分析和挖掘分析。与市财政预算系统能够进行预算科目对接,实现协调办公。预留与涉农补贴资金监管系统等相关系统对接的接口。

三、主要功能

1.项目申报管理上海市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的申报,预算申报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可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聘请专家进行项目评审与立项,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对通过项目评审的支农项目进行支出预算和审核。需要进行数据调整的单位可自行进行调整,再次上报。

2.项目执行管理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执行(包括各类监督检查、资金管理、整改处理等),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必要时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3项目验收管理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验收申请,提交验收材料,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验收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4项目资金管理上海市级和区县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实现农业科技项目支出预算录入、预算审批、预算审核等项目资金管理功能,同时通过与市财政局部门预算软件的数据交换实现数据共享,向是财政局提交预算与接受市财政局的预算批复信息。

四、结语

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对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中,也会改变某些工作流程。本系统以农业科技项目集中监管为目的,以农业科技项目过程管理为核心,以农业科技项目资源管理为重点,全面实现了农业科技项目信息整合,从而方便高效地管理和控制农业科技项目活动,满足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达到对农业科技项目全面管理的目的,为上级农委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对农业科技项目成果的正确评估提供依据。

本系统服务于上海市级农业科技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实现项目的高效管理和信息共享,增进了群众的民主监督意识,利于管理者发现和分析管理中的各项问题。

第2篇:农业科技信息范文

[关键词] 科技信息平台 农业科技服务 必要性 原则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44-01

一、科技信息平台作用简析

科技信息平台,包括两种层面上的含义,一种是数字化的信息,另一种则是信息系统,前一种是信息平台的理论形态,而后一种则是信息平台的真实存在,通常意义下,科技信息平台就是指现代互联网技术,这种科技信息平台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它能够让世界连成一体,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和快速传播,也能够实现全世界范围的自由交流和沟通,现代互联网这一科技信息平台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必不可少的载体,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寻求到更多的帮助。

二、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的必要性

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的必要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我国自从20世纪末就已经实行了改革开放,进入工业革命时代,随着近几年我国入世的加快,我国的信息技术也迅速走向国家化,信息已经成为时代竞争资源,谁最先掌握了真实信息,谁就成功了一半,而作为获取信息的基础平台,科技信息平台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甚至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手段;另一方面,我国是人口大国,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粗放,经营效率低,而民以食为天,农业自然是我国重要发展的基础产业,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农业产品需求量的上升,农业也跟随这代的变迁开始采用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生产,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农业科技的发展,也不得不借用科技信息平台,来获取发展的首要信息。

其次,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更是源于科技信息平台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意义。由于科技信息平台,能够实现信息的高速传播和共享,也能够实现自由交流,那么,农业科技的发展就能够在科技信息这个平台上寻求到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让农业科技人员及时了解相应的农业科技知识,并能够将这些最新的知识运用到当地的农业生产当中,与此同时,有了科技信息这个平台,农业科技者在进行农业经营的过程中遇到任何的问题,都能够及时通过科技信息平台获得解决方法,从而带动当地农业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社会快速进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三、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的原则

由于科技信息平台的巨大作用,顺应时代的需求,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是必不可少的选择,但是要能够切实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必须要坚持基本的农业科技服务原则以及科技信息平台使用原则,在真正合法合理的情况下去使用科技信息平台,去运用其为农业科技服务;具体来说,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必须要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严格遵守国家针对科技信息平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利用科技信息平台做扰乱社会秩序等违法行为,对一些扰乱社会秩序的言论给予反对和矫正,其次,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操作实践中,要坚持按照当地农业的实际情况,来利用科技信息平台,对当地农业科技进行针对性的服务。

四、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的措施

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需要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之上,做好具体措施的探究。

首先,要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平台的作用,必须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由于信息平台依赖于宽带网络,也需要计算机等相应的网络媒体设备,所以,在具体运用之前,必须要准备好这些设备,再加上农业的特殊性,有必要还要保证设备质量,准备部分可移动的、信号接收能力强的设备,方便农业科技人员随时携带、查询,并要让设备等能够经受住自然变化的各种考验。

其次,要充分做好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工作。尽管农业科技人员具备高科技知识,但是其知识的专业性主要集中在农业这一个行业,所谓隔行如隔山,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员对科技信息平台的运用未必能够娴熟,因为科技信息平台看似简单,却又包含众多的复杂细节,变化无穷,因此,有必要针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专业的科技信息辅助指导,让他们能够在更加专业的培训中掌握专业的科技信息平台运用技术,以及多样化的科技信息平台信息知识获取的渠道。

最后,要做好科技信息平台的安全工作。科技信息平台具有先进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伴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产生了许多违法犯罪的信息运用行为,如黑客等,这部分违法者通常有高能力的技术人才,对于科技信息平台往往是具有十分透彻的了解,他们通常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相应的黑客病毒,攻击他人的安全系统,窃取相关的机密信息,这对于农业科技人员无疑是一种威胁,因为,对于农业科技人员而言,每一项研究都是一项成果,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涉及到自身的科学专利,所以,必须要做好农业科技信息平台的安全工作,建设对应的安全信息系统,让专业人才负责保密工作,让农业科技能够在更加安全的环境中,实现对科技信息平台的自由运用。

五、结论

信息高速时代的科技信息平台,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获取途径,对于农业科学者进行农业研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往往能够获取一手的农业科技信息,就能够帮助农业科学者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知识,对于其农业科学研究是有利的,但是,在对科学信息平台的运用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相应的基本原则,采取必要的措施,科学合理地去运用科学信息平台,发挥其实际效用,促进农业科技的顺利研究,带动当地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健宏,丁中文.闽台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的开发与构建设想.中国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大会论文汇编.2007-10-01.

第3篇:农业科技信息范文

1995年的金农工程开始至今已投入12亿元用于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依托国家公共数据通信网的基础上,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站体系,各农业部门都建立起服务本地区的农业信息网站。在城区以“百兆进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为目标和在农村以“宽带进乡入村”为目标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大力推进。到2012年,乡镇通宽带比例达到100%,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75%,农户宽带接入速率平均不低于2MB/S,采用XDSL接入方式的乡镇宽带接入能力接近30MB/S。

2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政府没有加强培训农业信息的使用者,农业生产者应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应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的及时统计、和利用;政府在农业科研方面投入增加较快,但是专门用于农业科技传播的投入不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老化,知识陈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科技知识,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的能力严重不足。

2.2缺乏适合农业生产者能力和素质的专门网站

各地、各级政府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的农业网站,往往以宣传和介绍本单位工作为主,网站内容主要是文字和图片,缺少生动真实、形象直观的影像内容;缺乏为农业生产一线企业和农业生产者服务的理念,操作环节多,使用不方便。网站的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使各种农业科技园区、各种农业合作社、专业户和农业产业链上的信息受众不能轻易找到所需的信息。

2.3农业科技信息更新慢,针对性不强

影视具有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特点。对知识基础单薄,文化水平不高的农业生产者来讲,通过影视进行农业科技的学习更是最佳的选择。但是由于拍摄创作农业科教片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有艺术性和技术上的要求,许多网站不具备创作更新的能力,因此,出现影像信息更新慢、针对性差的问题。随着影视及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我国高清广播电视标准的公布,原有720×576分辨率的视频素材和成片已经不能满足播出标准和交流需要,建立高清视频资源库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2.4缺乏利益机制驱动

拍摄农业科教片的投入大,需要有前期人员的编导策划和硬件的投入;农业科教片的制作时间长,需要反复拍摄不同生长期农作物的生长变化;农业科教片受地域影响较大,不同自然条件使农作物的生长特点也各不相同,所以农业科教片往往只适合很小的某一部分地区,由此产生的效益与投入不成正比。大多数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站没有利益驱动去拍一些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教片。

2.5信息获取过程复杂

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农业信息需求者认为网络信息获取过程复杂,如有些网站只有通过注册才能使用,有些农民不会利用网络平台自己的问题,还有由于网页界面繁琐,难以从众多相关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等。

3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农业科技传播的对策

3.1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条件下,培养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现代农业技术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尤为重要。农业信息化人才要肩负起研制和开发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责任,设计开发与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和应用能力相适应的网络用户终端,优化农业科技传播的基础设施条件。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受众有准确的定位和了解,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群体的受众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以产生良好的农业科技传播效果。

3.2将影视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用于农业科技传播

影视是一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农业科技传播方式。通过对100位不同群体的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分层调查,有62.5%的被调查者认为农业电视节目是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30%认为网络是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注重农业科技信息的影视加工和传播,建设大容量、高清标准的农业科技视频影像库,并不断制作传播最新农业科技信息的农业科教片充实影像库和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农业网站拥有巨大发展潜力,要根据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和应用能力来设计开发专门的网络客户端,使需求者能方便的进行搜索、观看和下载所需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

3.3构建农业科技传播服务体系

我国农业受众的整体特点是数量众多,但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职业科技文化和技能水平偏低,在传播领域属于弱势群体。加强对农民培训的同时可以通过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来提高农业科技传播的效果。如建立“农业科技110”,建立农业科技传播与服务平台,建立信息农业实验示范基地,等,进而构建农业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扩大农民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途径,全方位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服务。

4结语

第4篇:农业科技信息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农业发展 科技应用 农业信息化

信息化是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分析、传播、利用,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也凸显了它的重要作用。但就我国目前农业状况,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落后。因此,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引发农业科技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1 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前景

1.1 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和环境上的作用。信息技术将在以下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①快速查清各类农业资源及其分布,了解和掌握环境状况;②对有限的农业资源及环境变化进行有效监测;③预测各种措施对农业资源及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1.2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目前主要在四个方面,即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及作物遥感估产。作物生长模拟是利用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分析模拟作物生长过程,协助解决多样化和不确定问题,我国已研制出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棉花生产管理模拟与决策系统(CPMSS/CGSM),土壤―植物―大气中的水气传输模型,谷物储藏干燥模拟模型等。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简称ES)是以知识为基础,在特定问题领域内能象人类专家那样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计算机系统。我国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制出耕地变化监测系统,棉花种植面积遥感调查系统,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系统,作物短、中、长期预报模型,小麦、水稻遥感估产信息系统等。这些成果的实用化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

1.3 信息技术在农业研究及技术推广中应用。我国已建成农业科研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ARICMS),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库,中国农业研究项目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等。“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络中心”已建成,并与农业部、国家科委、国际信息网联网,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及其推广事业的发展,使各级领导、农业科技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就能了解国内外科技动态、水平及趋势,掌握科研课题的设置及进展,了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为研究项目的立题、合作提供极为有效的手段,也使农民很容易得到他们需要的科技信息、致富信息。

1.4 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农业各生产要素的信息,如自然资源信息、法规信息、市场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无论是对决策者还是对广大农户都是极为重要的。及时、准确、可靠、全面的信息是经营管理的根本依据。上至农业决策者下到农民,因信息不灵而作出不正确的决策,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如山东苹果发展,因发展面积过大、发展品种不对路而积压滞销,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而有必要建成完备的农业宏观决策信息咨询系统及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1.5 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避灾中的应用。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各种灾害如气象、洪涝、海洋、地质、地震、农林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信息是防灾、减灾、救灾、避灾的关键,由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信息,已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1998年夏天长江防洪就是成功应用信息技术的范例,它应用了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日本GMS静止卫星,90年代最先进的加拿大Radar sat微波遥感卫星及我国遥感飞机等遥感平台采集遥感数据,经高速计算机数据处理,对洪灾做出了准确预测预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地预测出洪水可淹没的地物类型及高度,为防洪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我国战胜这一历史罕见的洪灾立下了特殊功劳。

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促进农业生产与管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信息技术使得及时迅速交流信息、处理信息成为可能,促使农业行政、科研、教学、生产和企业走上现代管理轨道,使农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过程可依据不同生长阶段特点实行自动定量化控制,进行更经济更有效的生产。这将大幅度提高科技贡献率,改变农业效益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走上高产、稳产、低耗、高效,人―资源―环境―生产关系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 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建设,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2.1 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建设,增强农业信息技术储备。①加强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在农业中的开发与应用;②加强农用传感器的开发;③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综合和集成,如3S技术与专家系统,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信息控制技术集成为多功能、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实现监督、预测和控制的结合;④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开放的体系,需要来自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组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开发,集成具有经济学家、农学家等专家功能的巨型综合专家系统;⑤加强农业应用软件网络化、多媒体化及可视化研究,使农业信息技术可实行远程推广,远程教育。

2.2 发挥合力,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产业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在新旧体制转变时期,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引导责任,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广大农民及社会其它力量的作用进行农业信息开发。战略上应普及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培育农业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促进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推广提供良好环境。

2.3 合理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市场管理。应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级信息资源,建立标准和数据更新体系,加强数据更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加强信息市场的管理和立法,避免信息数据库的重复建设,提高数据库的网络化水平,增强数据的共享性,避免虚假信息、失真信息、陈旧信息进入市场和数据系统。在加强国家各级各类农业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发和利用各省、市、县等地区的农业数据库,促进地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2.4 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农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依托全国信息主干网,加快“全农”工程建设。在发挥国家投资主渠道作用下,各地及有关农业部门应加大投入,建立区域网、局部网,并与国内主干网、互联网接轨,实现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农户入网。

第5篇:农业科技信息范文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信息的开发和应用对产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改革以来,为了促进科技信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国不断加强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方面的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目前,整个农业服务体系已经呈现出服务主体和服务模式多样化、信息资源丰富化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熟化的发展势态。然而,随着系统的扩充,服务体系日趋复杂,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也逐渐降低,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平衡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提出基于协同理论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理论上,本文研究为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实践上,为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2.1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简介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实现需要涉及到服务的提供方,即服务主体;服务的接收方,即服务客体;服务的传播媒介,即服务介质和服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即服务环境等诸多要素【1】。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正是由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服务体系,以下简称ASTISS(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n⁃formationservicesystem)。目前,我国存在多种ASTISS,主要包括基于“农技110”平台的服务体系、基于“12316”平台的服务体系和基于“12316”平台的服务体系,以及基于这些体系的创新体系。基于“农技110”平台的服务体系是由浙江省衢州市推出,具备涉农部门与农户交流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部门、各层次和各区域之间的专家资源共享。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目前,我国已经有20多个省(区、市)开展了农技110信息服务工作;基于“12316”平台的服务体系是由农业部推出,具备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启用农业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整合了农业信息资源,解决了各地农业公益服务号码不统一的问题,为广大农民和企业提供统一、规范、方便和准确的信息服务;基于“星火科技12396”平台的服务体系由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推出,源于“农技110”,重视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以及信息技术的引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的作用,鼓励创新,旨在覆盖全国最大范围的农村地区,形成全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基于这些体系的创新体系类型较多,大多是由地方主体在这些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当地的具体需求,对体系中的某些要素进行优化和调动所得。体系的发展基于其子系统和要素的发展,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之所以得到建成和发展,原因在于体系的子系统及其要素得到了扩充和完善,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度得到了提升。子系统的扩充和完善表现在信息传播平台、信息资源、服务模式、信息技术、环境和主客体的等子系统的初步形成和发展。如农业数据库的建立、农业公益号码的统一、各部门、层次和区域的参与以及全国农业信息基础化设施的建设等;要素的扩充和完善表现在上述各个子系统内部要素的增加。如多层次的服务方式和整合的农业信息资源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度提升表现在主体之间、客体之间和主客体之间的合作程度得到加强。如政府向其他机构提供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合作,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科技局和气象局发挥职能优势服务农业生产,以及信息服务“三农”交流座谈会的开设等。

2.2我国ASTIS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国ASTISS在子系统的扩充和行为主体的合作度方面取得了发展,但是从体系的角度来说,仍然存在下列问题。(1)基础性建设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我国地理面积较大,部分地区信息化建设程度仍然很低,缺乏信息的传播和共享等渠道;部分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但是不完善,功能得不到体现如某些地区配备了高性能的农用计算机,但是不能连接互联网,导致其很多功能无法得以使用。(2)体系的协调性差。主要表现在服务体系与环境的吻合,以及系统元素之间的对应上。在服务体系与环境的吻合方面,在我国,各个地方的人文、地理和科技环境都不同,以上三种体系无法满足全国范围用户的需求;在系统元素的对应方面,主要表现在主体、客体、信息平台和服务方式四者之间的矛盾。例如,某些地区可能已经建立了先进的信息传播平台,但是缺乏专业的信息服务主体,农业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地传递。或已经配备先进的平台和专业的主体,但客体的知识有限,信息素养很低,不知道如何获取信息,甚至没有这种意识。(3)体系的标准化程度低,不便于规范会管理。主要表现在体系的统一和系统元素的整合上。目前,我国在农业相关领域还没有统一的体系模型,各个地区提供的服务模式比较杂乱,难以进行统一管理。在信息资源的整合方面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信息资源的整合程度不高。信息服务的方式层次不齐,各个地区所提供的服务方式没有范围界定,不便于互相借鉴。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和客体范围不明确,从而主体与主体,客体与客体之间的配合程度较低。(4)缺乏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主体的政策、技术创新和客体的实践创新上。由于缺乏利益驱动和政策引导的创新环境,主客体的参与不够积极,整个服务过程比较被动。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创新方面还是以相关主体对客体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分享为主。就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较完善的国家而言,其较普遍的特点是强调政府的主导性、协作网络或机构的建立。通过政府主导,可以调控体系中各个要素的关系,引导主体和客体科学、合法和高效的开发、获取或利用信息;通过利益驱动,可以吸引服务主体和客体积极主动地去开发、获取或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通过协作网络,政府可以统一进行农业科研管理与协调【2】。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依赖政府的主导,但是没有强调或重视政府在体系建设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的发展政策上和经济上依托于政府机构,发展的动力取决于市场。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在于政府的参与度不够,市场的驱动性未得到激发。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以上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首先,通过政府的投资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以得到进一步完善;其次,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协调性、标准化和创新性可以得到改进。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将协同理论应用到我国ASTISS建设中,提出了基于协同理论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旨在突出政府的能动作用,以期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3协同ASTISS的构建

3.1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Synergetes)是由德国的HermannHak⁃en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研究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根据协同理论,任何体系的内部都存在一个关键要素,如果关键要素积极地作用于体系,体系会朝着协同的方向发展;如果关键要素消极地作用于体系,体系就会朝着混乱的方向发展,这个关键要素被称作序参量。相关管理者通过找出影响体系变化的关键要素,即序参量,来优化和调控体系中的各子系统及其要素,可以引导体系产生协同作用,使得体系的功能产生“1+1>2”的效果。

3.2协同ASTISS模型分析

在现有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政府主导的协同ASTISS。

3.2.1协同ASTIS中的子系统和要素的划分根据协同理论,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本文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划分为五个子系统和一个序参量。子系统即主体系统、客体系统、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信息服务方式系统和环境系统。序参量是指农业政府行政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农业部、科技部和工信部等。序参量游离于系统内外,起着刺激、引导和保障体系运行的作用。主体系统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农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级政府等;客体系统主要包括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域的服务对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包括农业科技信息的采集、分析、整合、存储和共享操作平台等;信息服务方式系统包括信息咨询、检索、和培训等服务方式;环境系统包括经济环境、地理环境和科技环境等。

3.2.2序参量的功能与任务

序参量的功能在于引导系统的有序化发展。在政府零参与的情况下,系统的发展主要受到市场驱动的影响。但是市场的驱动性是无意识的,系统最终会出现一种无序和紊乱的状态;只有在政府积极参与且参与度达到一定阈值时,体系才能得到序化。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的任务有两点,其一是调控体系,其二是政策支撑。政策支持包括资金支持、技术支持、人力支持和法律支持等。政府通过鼓励和引导行为主体间的合作,参与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以及调整体系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来保证信息以最优的方式配送到受众。调控的措施包括刺激、监督、协调和保障;调控的对象包括子系统本身、子系统内的各大要素以及整个体系与外部环境的作用。

3.2.3序参量对子系统及其要素的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

(1)主体系统的内部要素协同。政府一方面作为主体的要素之一,参与主体要素之间的合作;一方面作为序参量,对体系进行调控。作为主体时,政府配合其他主体,参与农业信息的生产和供给;作为外部参量时,政府发挥其行政功能,通过授权、命令或政策制定等,来刺激、监督、协调和保障主体系统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来吸引和鼓励企业等主体参与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引导主体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协作与竞争,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科技信息,如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人力信息、政策信息、解决方案和一些综合信息等;供应多样化的信息渠道,如农业书籍、光碟、网络和电话咨询等。(2)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协同管理。信息资源是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核心内容,保证科技信息服务高效进行的关键即在于信息资源的协同管理,主要包括农业科技信息共享操作平台的建立和信息的采集、分析、整合及存储等。操作平台的建立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建立,政府可以在现有信息化设施的基础上,建立各个行政级别的信息中心。首先是部级农业信息中心,一方面负责引进国外先进思想和技术;另一方面负责对国内各个级别的信息中心进行管理;其次是各个省市级信息中心,主要负责省对与省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学习和创新,对于乡村级信息中心,可以选择在示范村开设信息中心,建成纵向管理,横向整合的服务硬件平台,如图3所示;然后在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硬件和软件,建立当地数据库和网络基础设施。在平台基础上,各大信息中心应当大量招募信息和农业等专业化人才,并按照信息活动的过程将人才分成采集类、分析类、整合类和传播类等类型,制定多样化的 信息采集和服务途径,运用科学的方法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整合,存入数据库,通过咨询、检索和媒介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受众。(3)客体系统的内部要素协同。我国的地理面积大、形态复杂,政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各地区用户分为大型农户和小型农户、发达区农户和贫困区农户以及知识型农户和普通型农户,定期将各个层次的农户邀请到当地的信息中心,举行农业科技交流会议,交换经验,引导用户主动地向信息中心提供需求,如图4所示。当然,目前更重要的一步是制定切实的农户培训方案,提高农户的信息素养,如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定期培训等。(4)服务方式系统的内部要素协同。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腾讯QQ、新浪微博和BBS等信息交流平台被广泛的应用,信息的传播已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各级信息中心可以结合当地环境和农户特点,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和下乡的科技人才等现有资源,为农户提供现场培训、多途径咨询、多途径检索、多途径和接收的综合服务方式,向农户配送全面、准确和及时的农业科技信息【3】。(5)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协同。目前,我国主客体的信息意识普遍不高,政府可以制定宣传、教育和奖励等政策,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让双方在利益的驱动下,主动的交流信息,形成互动的服务模式【4】(见图5)。例如,发挥县乡信息服务组织和农村信息员的力量,组织主客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示范户,吸引其他农户上门学习和模仿;鼓励农超对接项目,即超市向农户提供农产品需求信息,农户向超市提供生产信息;派遣干部下乡考察,与当地农户进行面对面交流,获取农情;联合中国电信,降低农村通信和网络费用,吸引农户上网等。(6)体系与环境之间的协同。系统中环境要素主要包括科技、地理和人文环境等方面,一个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环境要素。在我国,一线地区的科技、地理和人文环境较好,二三线地区的对应环境要素发展较为落后,对科技较发达地域,农户更多需要的是法律保障;对于欠发达地域,农户更多需要的是科技支持等。政府附属机构或政府财政支持的科技院等机构需要根据具体的地域,制定一对一的帮扶政策,通过在特定环境的地区开设示范基地,定期进行综合绩效考核,通过对比和分析,动态调整各个地区的体系政策,以增强农业体系对环境的适应性【5】。

3.2.4协同ASTISS的优势功能

协同ASTISS强调政府的农业行政职能管理部门的能动作用,在政府的积极调控下,体系在基础性建设、协调性、标准化和创新性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一一得到解决,朝着协同的方向发展。

4优化协同ASTISS的建议

目前,我国仍然处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探索和建设阶段,为了使我国ASTISS朝着协同的方向发展,政府需要提前营造适宜协同ASTISS建设和发展的环境。政府的农业行政职能管理部门是协同体系的序参量,在对体系的建设和调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向政府的农业行政职能管理部门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和完善体系的基础性建设。基础性建设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方面,一方面,政府需要进一步处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升级和完善现有的信息化设施,如定期引进或开发实用的农业技术和设备。(2)规范ASTISS中的子系统和要素。目前,我国存在多种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由于缺乏规范,不同的农业科信息服务体系具备不同系统要素,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传递,政府应针对此问题,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及其要素进行范围界定,使得体系的子系统和要素在数量和类型上具备一定的标准,以方便各级政府将来对体系的规范化管理。(3)重视对体系中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的研究和调控。体系的发展建立在子系统和要素的发展之上,政府应针对子系统和要素所处的环境,分析它们之间的适配度和利益关系,从而调整好子系统、要素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体系营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6】。(4)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引导主客体积极创新。政府应推出一些切实的农业科技信息相关项目,吸引相关主体和客体共同参与。主体和客体在使用体系平台的过程中,向有关部门反馈体系的不足之处,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寻找问题的原因。(5)健全我国在农业信息方面的法律机制。立法机关应建立并完善农业相关领域的信息立法,鼓励合法竞争,规避非法盗取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等行为,保障主客体的基本利益。只有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体系才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5结语

第6篇:农业科技信息范文

上海市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的申报,预算申报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可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聘请专家进行项目评审与立项,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对通过项目评审的支农项目进行支出预算和审核。需要进行数据调整的单位可自行进行调整,再次上报。

2项目执行管理

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执行(包括各类监督检查、资金管理、整改处理等),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必要时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3项目验收管理

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验收申请,提交验收材料,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验收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4项目资金管理

上海市级和区县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实现农业科技项目支出预算录入、预算审批、预算审核等项目资金管理功能,同时通过与市财政局部门预算软件的数据交换实现数据共享,向是财政局提交预算与接受市财政局的预算批复信息。

5结语

第7篇:农业科技信息范文

2005年,xxx农业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中心任务,按照市委宣传部统一部署,结合我市“三农”工作的实际,积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宣传工作,收到明显成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做好农业科技下乡工作,2005年元月28日,市农业局专门召开会议,部署我市农业科技下乡工作,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农业局、局属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农业新技术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技术优势,走村串户,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宣传活动;深入农村,贴近农民,积极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捐款农民科学种田,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出谋划策。为了把科技下乡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对各县(市)区农业局、局属单位进行工作量化,做到单位有指标,人员有任务,从而使全市农业科技下乡得到落实。

二、扎实做好农业科技下乡工作

为使更多的农村青壮年掌握农业新技术,全市组织科技下乡宣讲团,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根据不同的农时季节,市农业局组织农技植保、土肥、园艺、蔬菜、种子等单位的高、中级技术人员40余名,分赴到全市各乡镇集会摆讲桌、搭展台、掛横标,解答农民的疑难问题,为农民群众发放技术资料,曝光假劣农资,推广优良品种,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特别是小麦、玉米的播种期和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组织农技人员以村为单位进行培训,做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达到技术入村入户到人。据不完全统计,05年,全市共开展各类农业科技下乡活动536场次,专家下乡服务人数达到33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0万份,受益群众112万人次。

三、多渠道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宣传

市农业局与市电视台、教育台、广播电合开办了“黄土地”“专家、农家”等专题栏目,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媒体,定期播出专家讲座,栏目内容丰富多彩,既讲农村法律、法规和党的农村政策,又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农产品供求信息。各县(市)区农业局也结合自身实际,分别制作了《农民之声》、《植保五分钟》、《农业天地》等节目,并刻成光盘,在每次科技下乡活动中,进行播放,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全市共制作农业节目专栏563期。

第8篇:农业科技信息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

2012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农业科技创新被列为该文件的核心内容。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是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农业科技资源信息化及其共享无疑是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将对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内容、特点以及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

信息是指事物发出的消息、指令、数据、符号等所包含的内容。当今时代,信息与物质、能量并称为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并且越来越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成为劳动的对象和产物。

信息资源是信息和资源两个概念整合衍生出来的新概念。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人类实践中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化信息的集合。广义的信息资源不仅包括信息本身,还包括信息活动中的设施、组织、人员等。本文中所使用的信息资源概念是狭义上的。信息资源包括多种类型,科技信息资源是其中之一,是科技活动开发与组织的科技信息的集合,即以信息形态存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成果。

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是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信息形态存在的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创新的成果。按照受众的不同,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可以分为三类。第一,面向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文献检索系统。进行农业科学研究,除了要查阅大量的纸质期刊和书籍,还需要检索大量数字资源,例如电子图书、中英文电子期刊等,常用的数据库有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Springer数据库、Wiley在线期刊等。第二,面向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它由农业科研管理部门制订和,包括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农业科技计划、农业科技法规、课题申报、课题研究进展和成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信息。第三,面向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各类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所拥有和的科技信息及数据,如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科技活动概况、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数据等。

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是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科技信息资源的一般共性,也有自身的个性特征。

1.价值转化性。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是与农业生产以及科学实验相关的各类有用信息的集合,无论是对于农业科技人员,还是对农业生产经营者来说,这些信息潜藏的价值是巨大的。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分析和吸收,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将不断增加知识积累,全面及时共享农业科技信息,在农业科研领域不断突破和创新,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不断实现变革,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在此过程中,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价值将不断得到实现。

2.可传播性。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借助于一系列传统媒介和新型媒介,比如互联网、电视、广播、印刷品、声像、短信等,可以进行广泛传播,实现充分共享,从而深入地影响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科研活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不断传播的过程,也是其自身价值不断得到肯定、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可传播性,要求人们必须高度重视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展与通畅。

3.可共享性。科技信息资源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结晶和成果,是无形资产,它们可以被无数次地重复利用,而一般的物质资源,比如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只能是越开发利用越少,有些稀缺资源甚至会发生枯竭。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是以知识信息形态存在的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创新的成果,可以被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以及农业生产经营者反复利用,其自身的价值不会因充分共享而减少。

4.公共品属性。公共品是由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公共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一般可以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品是指那些为整个社会共同消费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或者具有非竞争性但非排他性不充分的公共产品。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中,有的属于纯公共品,有的则属于准公共品,无论属于哪种,都具有公共品的一般属性。

二、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是让每个组织和个人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推进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是当前一项非常紧迫的重大课题。

1.推进农业新科技革命以及农业学科发展的需要。当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许多国家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创新体制机制、组织科技攻关以加快农业科技发展。与以往不同,当前的农业科技革命不是靠一个或几个研究机构的孤军奋战,也不是靠某一项或几项农业技术革新来实现的,而是靠所有农业科研机构间的分工协作,靠农业科技的全面创新实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必然需要跨地区、跨学科、跨机构的科研人员共享农业科学研究的硬件设施和数据资源,进行联合攻关,实现农业科技的重大革新。同时,现代科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农业科技的各个学科之间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各学科研究对象不再是简单孤立、互相隔绝,交叉性与综合性程度空前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就成为农业学科发展的现实要求。

2.实现农业生产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生产日益结合为统一体系,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农业科技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农业科技信息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生产力,是发展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资源。实践证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科技信息资源能否充分共享。提升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是推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现实要求。在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在农业科技信息的开发、整理、传递、共享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向更高阶段迈进。

3.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公共品属性的内在要求。如前所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属于公共品,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属于纯公共品,如政府组织的农业科技培训、农技知识普及、农产品市场信息通报、农业政策法规宣传等;另一类是由社会或个人投资建设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属于准公共品,一般都进行市场化运作,必须支付一定费用才能自由支配,如一些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系统需要购买才能使用。对农业科技信息资源而言,无论是作为纯公共品还是准公共品,都具有公共品的一般属性,这一属性要求其不断提升共享水平。

三、加快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1.农业科技信息资源配置。农业科技信息资源配置,是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前提下,权衡国家、地区、部门、组织和个体用户的信息需求,将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在数量、时间、空间范围内进行匹配、流动和重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配置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数量配置,即农业科技信息资源配置的总量和强度,它表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多寡;二是时间配置,是指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上的分布,其目标是保证信息资源结构具有合理时效分布;三是空间配置,是指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部门之间的分布,实质是在不同方向上的分配和使用比例。应该说,不论是时间、空间配置还是数量配置,其依据都是用户对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有效需求。因此,合理配置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不同信息需要,是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出发点和归宿。

2.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软硬件系统。在硬件方面,为农业科研机构装备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以及能够储存海量数据的存储设备,扩充和升级现有的网络系统;在软件方面,建立粮食类、瓜果蔬菜类、畜禽类、水产品类等专业性信息资源平台,开发和规划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安全防护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技术支撑平台,加强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生产经营等数据库的开发建设。二是建设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推广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依托现有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科技、商务等现有基础,利用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的力量,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建立基于网络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通讯、视听等载体)的农业科技信息推广传播体系。

第9篇:农业科技信息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5.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28

《天津农业科技信息》是由天津市农委主办的农业科技普及刊物,创刊至今已经22年,共出刊500期。22年来,在天津市农委、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领导及天津市农口局院相关领导和市、区县、局院科技人员的支持、帮助下,在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传播各级政府对“三农”工作的安排、部署,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服务的道路上,《天津农业科技信息》编辑部(以下简称编辑部)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努力学习,锐意进取,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大方向不动摇,坚持贴近生产实践为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做贡献的目标不动摇,坚持做好农业科技信息交流平台的决心不动摇,坚持严肃性、真实性、准确性的编辑准则不动摇,坚持不违反相关新闻出版规定不动摇。实践证明,实现农业现代化将彻底改变传统农业时空变异大、可控性差、稳定性和定量化程度低等弱质局面,必将带来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1-4]。农业经济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信息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进步中极为重要的因素[5-10]。无论是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点看,还是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任务看,农业科技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显著,农业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11]。《天津农业科技信息》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服务 “三农”做出了微薄的贡献。

1 创刊22年历程回顾

作为天津市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对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相关政策信息的和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及沟通、反馈进行针对的物化性传递手段,《天津农业科技信息》的办刊宗旨是:做政策信息的窗口,做农业科普宣传推广阵地,要让农民看得到、看得懂、用得上、有实效。自1991年至2012年9月共出刊500期,发行250 余万份,各类信息15 713条,总字数约

1 080万字。这种努力和坚持,成为《天津农业科技信息》20年来仍然活跃在天津市“三农”的科普战线上的重要保证。《天津农业科技信息》所提供的政策法规信息、工作决策动态信息、农业新技术新产品信息、全市农业农村动态信息等,对推广、普及科技知识,推动政府农村工作部署,提高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天津市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参考等方面均发挥一定的作用。1992年,《天津农业科技信息》的工作被天津市农委列为当年为全市农民办的八件实事之一;1995年被市农委列为全市农业科技年农业科普宣传阵地;1996年被市委宣传部列为天津市落实全国首次农业普查的宣传阵地。《天津农业科技信息》编辑部曾荣获天津市优秀科技信息工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天津农业科技信息》作为报纸型、固定出版周期、纸质物化可长期保留,反复阅读使用,针对农业、农民实际需要较为稳定的一种出版物,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和作用。近十年来,在天津市农委科教处相关领导的支持、帮助下,我们逐步摸索,开创了直发、扩发的工作形式,扩大发行的对象和范围。用了5年的时间,在全市组建了一个自政府机关到基层农民、自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科普推广人员组成的自上而下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保证了本刊的稿源。这些稿件结合“三农”生产实际,解决“三农”实际问题,反映“三农”实际需要,促进“三农”发展提高。

2 经验与做法

2.1 发展窗口职能,扎实服务“三农”

发挥政府信息窗口职能,把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安排、部署迅速公开地传播出去,是《天津农业科技信息》创刊伊始的宗旨之一。22年来,编辑部及时刊登、领导机关的工作计划安排,积极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做宣传、造舆论、解疑释难、给农民读者以生动实际的教益,得到了天津市农委有关部门领导及相关局院、区县领导的好评,为天津市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编辑部始终保持着与天津市政府农业顾问团、天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天津市农科院各研究所、天津市农口相关局院等科研、推广高层的“热线”联系,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品不同、节气时令不同及各类突发生产问题,向相关科研、推广人员约稿、征稿,把宏观性、全局性、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大问题作为优先稿件适时刊发,对全市的农业生产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同时,特别注意收集整理来自区县、乡镇农技推广第一线的稿件,这样的稿件短小精悍,一事一议,直接面对生产实际,能解决现实问题。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到读者来信来电咨询,我们都及时与作者或有关专家联系,提供文字的、电话的、有时甚至组织专家亲临现场进行专题服务,同时择其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稿件在报上公开发表作答,起到了极好的联系生产实际、实时沟通的作用。

22年来,编辑部在政府与农民之间、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市场信息与农民之间、科普知识与农民之间做了大量细致、琐碎的工作,对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尽了绵薄之力。这细微的成绩说明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12]。

2.2 创新工作机制,直接服务“三农”

2005年以来,编辑部试行在区县、乡镇相关部门提供农业种养殖大户名单,由编辑部直接寄发的方法,减少“二传手”,直接服务“三农”。随后,我们又开创了直发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直发区县、乡镇农业专业科技服务中心,直发国家、市级农业大项目区管理、实施部门和直发乡镇五大站相关基层科技人员等一些方法,进一步扩大了直发的领域,提高了本刊的服务性和时效性。截止2011年底,直接发到农民读者手中的份数已占本刊总发行份数的65%。这种方法的坚持与拓展,使得本刊拥有了一批较为固定的农民读者群,相关农业科技信息可直接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农民朋友的生产实际。

2.3 深入基层,解决“农业科技信息最后一公里”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变,真正在农业第一线工作的人员成份和组织构成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应该更进一步地深入基层,了解和掌握这些新的发展动向,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做更深入的工作。例如,农民一家一户的生产越来越被合作社、联合体等代替,农业科技信息工作“落地”的“点”可能会越来越少,但其中对科技信息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越来越集中,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点对点”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对选对“点”、选好“点”、选准“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随着农业生产投入的加大,生产者对回报的渴望越来越直接和强烈,因此对直接影响其经营成败条件之一的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会更加迫切、更加主动和自觉,这既为我们今后工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平台,同时也对我们所提供的农业科技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是单一的,可能会有许多道路都能通达,因此,要进一步扎实工作,努力尝试各种路径。面对农资经营、农机经营、多类专业合作社、单一农产品销售合作组织、大学生村官及各级各类政府官员、技术人员、农民培训组织等等途径,都应在直发、建立网络、做信息互动交流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组织。这项工作,一方面需要相关领导的支持、帮助、引导、组织,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做具体工作的同志不求名利,耐得寂寞,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努力地做好实际工作。

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对于促进天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3]。编辑部有信心,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下,继续建好这一农业科技信息平台。随着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产业化的进一步深化,这份刊物作为“窗口”和“平台”必将拥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王铁民,胡伟.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 天津农业科学, 2005(2):62 -64.

[2] 马兴,王巍,韩洁,等.以物联网技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J].山西农业科学,2011(4):376-378.

[3] 于春林,张晓红,郝东.巴彦淖尔市农业信息化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90-92.

[4] 李爱民,王淑英,.基于农业企业化的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12):4-9.

[5] 龙从霞.科技信息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及对策探讨[J].情报探索,1997(2):6-7.

[6] 刘贵锋,赵建武,杨伟,等.山西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1(6):502-504.

[7] 元曙波.阳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调查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0(7):10-12.

[8] 马中杰,郑国清,冯晓,等.河南省农村信息化水平测度研究现状及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0(3):120-123.

[9] 刘启文.赤峰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1):6-8.

[10] 牛斌,何真,白成云.农业科研单位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的地位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1(3):206-209.

[11] 尹川,王建春. 天津市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的构建[J].天津农业科学, 2010(2):94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