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的开放性范文

网络的开放性精选(九篇)

网络的开放性

第1篇:网络的开放性范文

关键词:超链接 信息组织策略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019-02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不断发展,人们依托开放性的网络平台和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信息的交流、沟通和共享,进入了“信息时代”。

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人们依托先进的信息组织、检索技术,处理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信息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者也致力于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以适应人们的信息利用需求。

有效的信息组织是高效检索的基础,基于超链接的信息检索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因此,我们重视并探究在开放性网络平台上基于超链接进行信息组织的有效策略,并了解该策略的应用途径和应用现状。

1 开放性网络的定义

开放性网络是指具有自由进入性的、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和获取的网络。开放性主要是相对于具有控制性和身份限制的内部局域网络而言的,后一种称为封闭性网络。

2 超链接

2.1 含义

超链接(Hyperlink)是指从网页里的一个元素指向目标文件的链接关系。这个目标可以是另一个网页,也可以是相同网页上的不同位置,还可以是一个图片,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一个文件,甚至是一个应用程序。而在一个网页中用来进行超链接的对象,可以是一段文本,或者是一个图片。当浏览者单击已经链接的文字或图片后,链接目标将显示在浏览器上,并且根据目标的类型来打开或运行。超链接在本质上属于一个网页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允许我们同其他网页或站点之间进行连接的元素。各个网页链接在一起后,才能真正构成一个网站。

2.2 分类

根据超链接路径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超链接分为三类:外部链接、内部链接、锚点链接。

内部链接也称站内链接,是指同一网站域名下的内容、页面之间的互相链接;锚点链接也称为书签链接,是指在同一网页中不同内容之间的链接;外部链接也称站外链接,是指不同网站之间的链接。

3 基于超链接的信息组织策略

3.1 涵义

信息组织是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方法,将大量原本处于无序状态的信息资源有序化的过程,其目的是将无序信息变为有序信息,方便人们利用信息和有效地传递信息。

基于超链接的信息组织策略是指通过对超链接内容的结构进行优化组织的一种信息组织策略。

3.2 内容概述

基于超链接的信息组织策略强调在网页设计中要重视超链接的作用,利用超链接实现“优化组织”。

同时,基于超链接的信息组织与基于超链接的信息检索有前后承接的关系,因此在进行信息组织时,为了促进信息的有效检索,在信息组织环节进行前端控制。

基于超链接的信息组织策略包括基于超链接的有效的信息描述、信息标引和信息排序。

4 基于超链接的信息组织策略在开放性网络中的应用

基于超链接的信息组织策略在开放性网络平台上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搜索引擎技术及超链接技术来实现的。搜索引擎技术主要包括网络蜘蛛技术和排序算法,超链接技术主要是通过HTML语言来设置超链接文本。

4.1 应用途径

4.1.1 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的主要原理是收集因特网上几千万到几十亿个网页,并对网页中的每一个词(即关键词)创建索引,建立索引数据库。在用户进行查询时,搜索引擎首先计算其索引页与检索词的相关性,然后参考这些相关网页的PR值,运用排序算法自动对其进行排序。这些结果按照与搜索关键词的相关度高低,依次排列生成检索结果的最终列表,作为返回值被调用。

搜索引擎的应用基本上分为四个步骤。

(1)爬行和抓取。

搜索引擎派出一个能够在网上发现新网页并抓文件的程序,这个程序通常称之为蜘蛛(Spider)。搜索引擎从已知的数据库出发,就像正常用户的浏览器一样访问这些网页并抓取文件;接着,搜索引擎跟踪网页中的链接,访问更多的网页,这个过程叫爬行;最后,这些新的网址会被存入数据库等待抓取,同时其综合评价值R也相应地保存在了数据库中,和其网址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以供搜索和排序。

(2)索引。

蜘蛛抓取的页面文件分解、分析,并以巨大表格的形式存入数据库,这个过程是建立索引(Index).在索引数据库中,网页文字内容,关键词出现的位置、字体、颜色、加粗、斜体等相关信息,以及网页的综合评价值R,都有相应的记录,以方便进行检索。

(3)搜索词处理。

用户在搜索引擎界面输入关键词,单击“搜索”按钮后,搜索引擎程序即对搜索词进行处理,判断是否需要启动整合搜索,判断是否有拼写错误或错别字等情况。

(4)排序。

对搜索词处理后,搜索引擎程序便开始工作,从索引数据库中找出所有包含搜索词的网页,并且根据排名算法计算出哪些网页应该排在前面,综合评价值R越大,网页排序越靠前。最后,按照一定格式返回到“搜索”页面。

4.1.2 合作链接

第2篇:网络的开放性范文

摘要:目的:通过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在人体机能学开放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网络教学模式在人体机能学开放性实验教学中的意义。方法:教师把制作的教学课件和实验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校园网开展人体机能学实验基础知识预习,复习,交流讨论。结果: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的成功率,同时节省了教学资源。结论:网络教学模式对提高人体机能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效果有一定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人体机能学;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开放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014-01

人体机能学实验是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之一,在医学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机能学实验操作精细复杂、难度大、时间长。学生没有实验环境对实验进行预习, 教师授课也难解其详, 这成为医学实验教学的难点。建设网络化的医学综合实验室, 能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资源的优势, 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一条有效途径。而随着近年来国内各院校机能学发展的趋势,开放性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1实验室开放模式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采取选定实验项目的模式开放实验室。教师根据课程的理论要求, 结合实验室仪器设备、试剂配备等情况, 选定实验项目,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实验项目。

2实验室开放的实施

实验教师将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和实验相关资料通过本院的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提供规范的机能学实验操作,点击即可观看相关视频,也可察看相应的图片,对实验具有预习、复习、指导实验操作等作用。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校园网在寝室、实验室等场所开展实验基础知识的学习。

3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在开放实验室中的应用体会

(1)该平台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实验教学授课、实验结果交流等的教学手段, 为师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个性化学习和创新基地。

(2)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生动鲜明、动画演示和音像示教的特点,使得传统口述的实验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不但充分调动学生感观认识、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极大地强化了学生对实验操作内容的记忆力。

(3)在学生课前做好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不用再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进行详细介绍,只需对实验进行引导性的讲解,为学生动手操作预留更充裕时间。

4展望

(1)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的开放实验项目[2]。把教师的科研活动纳入机能实验室开放计划中,学生可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的方式进行实验,使科研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

(2)构建虚拟实验室: 真实实验帮助学生验证和巩固课堂的基本知识,虚拟实验辅助真实实验的实施及教学顺利进行,为机能学实验的开放,实验室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3]

(3)建立有效的评价制度:一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二是对学生自主实验成果评价[4]。根据教师开放实验指导的工作量及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而言,积极推荐参加各类竞赛,给予一定的奖励。

我们认为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在人体机能学开放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人体机能学实验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海霞,刘萍等.从学生反馈看机能学实验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193-194

[2]程军,郝希联等.开放实验室实现学生和教师双赢的教学改革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2:127-129

第3篇:网络的开放性范文

关键词:江苏开放大学;网络体系结构;地域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3-2985-03

1 概述

江苏开放大学是一所面向全省,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多种手段,进行远程开放教育的省属本科高等学校, 其中,数字化终身学习网络的构建将是江苏开放大学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江苏开放大学拥有学习者数量大、学习需求多元化、教学网络分布广、资源海量等特点,使得江苏开放大学对网络、硬件软件的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2]。作为江苏开放大学,现存的仅靠公网作为各校与省校信息传输,各校网站各自为政的局面,无论从数据量、传输速度还是网络安全上均已经明显不能符合江苏开放大学的发展,全省远程教育地域网虚拟专网建设迫在眉睫。

2 江苏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地域网网络架构需求分析

2.1 全省各级学校机构网络高速互联的需求

江苏开放大学物理办学点覆盖全省各级市县,并同时为全省提供非学历和学历继续教育。为满足各类资源的快速推送,提高各级院校间的协作管理效率,将全省的学校网络资源组织起来建成一个一体化网,建立覆盖全省的江苏开放大学地域专网,是江苏开放大学面向社会成员推送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全省各级院校网络的综合管理和运行,提高网络运行的时效性和共享化的基本要求,是提供高质量网上教学支持服务的首要保证,也是体现江苏开放大学服务社会、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2.2 满足“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环境的地域网网络平台的需求

江苏开放大学是一所为社会有学习需求的人提供学习机会的学校,“人人享有优质教育”是江苏开放大学的办学原则。这就意味着,每年都会有数以十万乃至百万的学生在全省或全国各地接受各类培训。面对逐年递增的学生,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必将作为江苏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建设内容。届时,面对数据量、信息访问量的暴增,仅仅满足基本互联互通功能的网络架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未来江苏开放大学的需求。

此外,随着移动终端、手持设备的普及,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的方式将会更有效的扩展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更能满足“人人,时时,处处”的办学目标。因此,在考虑传统的pc终端之外,江苏开放大学网络架构也必须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多种高层协议和移动应用。

面对学生生源数量多,分布地域广、网络教学时间不定、远程交互性强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在地域网架构中加入新的网络功能,提供一些新的服务,使其具有更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升级能力,建立一种能将资源方便快捷推送到分布广泛、层次不同的用户终端,同时还能满足全省用户人人随时随地可以访问的江苏开发大学网络(泛在网络)平台,并享受其提供的各种教育支持服务的网络架构。

2.3 安全易维护的地域网网络架构的需求

3 江苏开放大学地域网网络架构探索研究

3.1 江苏开放大学地域网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江苏开放大学的办学实体是一个覆盖全省的巨型学校,其网络的特性不同于一般企业网络或者其他一般的普通高校的网络。目前,江苏开放大学在各级市县拥有成百上千台服务器,但其性能参差不齐,分布地理位置也不尽相同,如何将它们有效的组织在一起,保障地域网络的安全稳定,提高网络性能,这就是网络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总结江苏开放大学地域网网络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江苏开放大学在全省各地分布着上千台的服务器,这种复杂的硬件状态需要被组织进地域网并提供全省的网络支持,这需要设计一个合理高效网络拓扑结构保证数据的畅通传输,消除瓶颈并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2)江苏开放大学地域网网络架构由于面向大量的用户群并承载学校大量的资源和业务处理,除了网络内部数据流量大之外,这种对网络的极度依赖性需要地域网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失效或者阻塞的发生,并有效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3)江苏开放大学地域网是一个长期建设的工程,这需要地域网具有好的可扩展性同时还要防止扩展所带来的效率降低或网络瓶颈问题。

其中,核心交换层关系到整个网络的效率、稳定性和复杂度。如仅考虑建成一个抗毁性强稳定性高的网络,那仅需在拓扑设计时将所有核心交换节点全部互通,而这样的设计大大提高了网络管理难度,更加重了网络搭建成本及后期维护扩展费用。根据现在江苏开放大学目前的情况,现考虑核心层拓扑结构为较为普及的环网结构。在光纤承载技术方面,RPR(Resilient Packet Ring,弹性分组环)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其只传输以太网业务,仅支持环网,不支持其他组网方式的缺点,对于将来开放大学地域网的扩展将是一个问题。因此,江苏开大地域网因采用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分组传送网)技术,由于其采用分组交换,系统开销不过多占用资源,因此网络承载效率将大大提高;其具备强大的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集中运维管理平台,保证网络可监控,实现高效的保护,从而确保网络的可靠性。其设备接口丰富,可承载多种多样的业务,如以太网业务、TDM业务、ATM业务。

为了使网络架构适应海量资源的大访问量及高速访问的要求,建立一个完善全面的CND内容分发系统,将资源分发到边缘服务器,使用户能以最快的速度在最近的节点获取信息,的确可以有效的解决速度及拥塞问题。然而,随着边缘节点的不断增加,其源服务器负载也将越来越大,最终不堪重负。考虑到江苏开放大学的发展需求, 江苏开放大学地域网架构采用CDN与P2P融合的方案,在核心主干交换层采用CDN系统的架构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核心节点将各类资源分发至各子网汇聚节点缓存下来,由此减轻核心节点的负荷。同时,引入P2P技术将内容分摊至CDN网络的各个中心节点和边缘节点,使它们互为资源服务的获取者和提供者,即是内容分发的客户端,又是内容分发的服务器端。这种以CDN为基础,以P2P为服务边缘的架构,有效的提升了带宽的利用率,使系统的可伸缩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4 结束语

江苏开放大学是一所网络信息技术依赖度极高的新型大学。其办学范围覆盖之广在江苏还没有先例,其网络建设与普通的校园网建设相比复杂程度高、技术难度大,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际建设和使用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长利,张四海.高带宽高安全多应用——南开大学的万兆校园网建设[J].中国教育网络,2005(3):39-41.

[2] 袁亚兴,孙雨,吴淑苹.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网络架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1):10-13.

第4篇:网络的开放性范文

关键词:道路通行能力;道路饱和度;道路网络脆弱性;小区开放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90

0 引言

自上世纪“封闭式住宅小区”模式在我国出现以来,该模式一直影响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与交通。然而近几年研究发现“封闭式住宅小区”模式不仅不能为居民提供采光良好、出行便利等舒适的条件,而且还会破坏城市固有的有机联系,导致城市交通拥挤题频繁出现。

为改善“封闭式住宅小区”模式引起的一系列弊端,国务院发表相关政策,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等要逐步开放,这些引起了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讨论。议论的焦点在于如果小区开放,能否达到改善交通现况的目的。

1 对小区是否适合开放的分析

将小区附近的道路系统看作是一个网络,道路网络脆弱性反映了小区周围道路网络系统受外界干扰时抵抗力的大小。抵抗能力越低,小区开放后内外部环境变化越大,越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等产生财产损失。因此道路网络较脆弱的系统不适宜开放。查阅资料可知道路网络脆弱性与道路交叉口(节点)以及与道路交叉口相连接的道路(边)的数量有关。

针对开放小区,小区类型(按开放程度划分)、小区位置和小区面积对该小区的道路网络脆弱性均有影响,离市中心越近、面积越大,该系统越复杂;小区开放程度越大,节点越多。

道路网络脆弱性通常用节点度和介数中心性来反映,设小区道路网络系统的节点(交叉口)数为N,在道路网络系统中通过节点i的道路数量ki为节点i的度,对所有的ki取平均值得到整个道路网络系统的平均度:

介数反映了交叉口或道路在道路网络系统中的重要程度,交叉口的介数是指道路网络系统中通过该交叉口的所有最短道路的数量与整个道路网络中最短道路数量的比值:

其中njk表示交叉口i和j之间的最短道路条数,njki表示过交叉口i的最短道路条数。因此得到交叉口i的介数中心性为:

介数和度都能够评估道路网络系统中交叉口的重要程度,为反映整个道路网路系统的平均水平引入节点度方差。计算所得的节点度方差值越小,表示整个道路网络系统的均匀性越好,道路网络系统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越强,同时也反映道路网络系统的脆弱性越好。节点度方差计算式如下:

由于每个小区的小区位置、小区面积和小区类型(开放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小区开放后应根据每个小区的不同情况,具体计算当小区开放后对整个小区道路网络系统的脆弱性的影响,从而确定出小区是否适合开放。

2 实例分析

武汉万科城市花园小区内外道路交通图如图1所示,武汉万科城市花园结构规整,小区居民楼分布均匀,小区面积大,利用该小区进行实例分析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万科城市花园道路网络脆弱性分析:

在武汉万科城市花园小区未开放之前,小区周围道路网络系统的节点数为18,与节点相邻的边的数量如表1。

当武汉万科花园开放后,道路网络系统的节点数为44,与节点相邻的边的数量如表2所示。

通过对万科城市花园小区开放前后节点度方差的计算,发现当万科城市花园小区开放后,节点度方差大于开放前的节点度方差。整个道路网络系统的均匀性较差,脆弱性较差,开放后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差。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整个道路系统网络将陷入瘫痪状态。

3 结论

通过以武汉万科城市花园小区为例进行分析后得知,小区开放后交通拥挤情况有明显改善,有利于道路通行。但是从小区道路网络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来看,万科城市花园在未开放前,节点度方差为0.2006,开放后节点度方差为0.3263,因此该小区的道路网络系统较脆弱,不适宜开放,若强行开放该系统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严重危害小区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小区开放从定性的角度上分析可以优化路网结构,但不同小区开放后对道路交通状况的影响各不相同,需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分析才能具体得知。并且小区是否开放应从道路网络脆弱性模型上分析小区开放对整个道路网络系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红卫.城市型居住街区空间布局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2]CJJ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S].2012.

[3]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Highway Capacity Manual[M].Washington:D.C,2000.

[4]Janusz Chodur,Krzysztof Ostrowski,Marian Tracz.Variability of Capacity and Traffic Performance at Urban and Rural Signalised Intersection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第5篇:网络的开放性范文

论文关键词 开放平台 用户隐私权 宪政

一、网络开放平台的发展与用户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实困境

(一)我国网络开放平台的现状与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把网站的服务封装成一系列计算机易识别的数据接口开放出去,供第三方开发者使用,这种行为就叫做openapi,提供开放api的平台本身就被称为开放平台。原来的“一站式服务”必将无法满足网络服务商和网民用户的所有需求。 2010年,国内的各大网络服务商如:新浪微博、百度、盛大、开心网、腾讯等相继尝试开放部分互联领域的api,进入网络平台的一种全新的模式,成为新的平台服务商提供者,2011年,国内开放平台将进入“爆发期”。开放平台的基础——用户数据共享,使与开放平台合作的不特定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可以共享开放平台方的用户资料,用户基于对平台服务商的信任而签署用户协议,而这种模式会打破与开放平台建立的相对关系,成为新的开放平台服务商、第三方应用开发者、用户三方的法律关系。

(二)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实困境

随著互联网的普及与网络开放平台的发展,带有网络特点的侵权案件频发。隐私权作为侵权客体之一,日益受到网络的青睐。人们在张开双臂迎接信息时代的同时却也敞开了自己隐私的大门。

1.技术困境

我们在面对的网络开放平台的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必然面临着黑客技术不断提高、各种病毒软件越来越难以清除、木马程序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控制着电脑鼠标、各种监控软件不断升级、记录、复制、窃取他人网络隐私成了轻而易举的事。开放平台的发展,使得网络隐私依托的载体不断升级,来源也变的无限多样化。开放平台用户的隐私可以瞬间布满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难以追溯其原始来源,更难以控制其散播范围。

统一开放的标准是约束和规范国内互联网开放平台的先决条件。目前国内开放平台真伪难辨,内斗不断,急需对“开放”作出一个详细的界定。而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加之网络空间的无限性以及对于键盘操控者身份的难以确定性,使得开放平台用户的网络隐私权受侵犯成了难以预防的技术难题。

2.文化法制传统和伦理困境

从中国自古文化与法制传统来看,法律从来都是社会中一种比较保守的力量,而不是一种变革的力量。封建家长制根深蒂固,儒家文化以”仁”、“礼”、中庸之道”为其核心,强调治理国家应当以德治为主,刑罚为辅,“礼”教化为主的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其次,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保护公民隐私权的专门法律,相关规定散见于《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物权法》和有关诉讼法、婚姻家庭的立法之中,大部分法律法规都是对西方法律规范的参考和借鉴后的生搬硬套,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现在网络开放平台的迅速崛起,这些没有成系统和体例的法律规范性文件缺乏独立的理论和见解,一些制度层面的问题有待解决。第三,“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思想的束缚。在构建宪政制度保障网络开放平台的健康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味强调立法的作用,而忽视改革的力量。

3.法律困境

从我国宪法的相关规定来看,对隐私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第38、39、40条。这些条款和规定从宪法学角度来看过于笼统,使得我们在部门法和特别法以及相应的司法解释中去完善对隐私权的保护有太大的活动空间,随着网络开放平台的迅速发展,必然会给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带来阻碍。其次,宪法关于人权的保护和尊重,是隐私权保护的基础,而人格尊严这个基本的法律范畴,虽然它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但在网络开放平台发展的时代它当然应该通过解释而被赋予更多的内涵。

二、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必要性

(一)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要求重视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保护

规范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保护,对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意义重大。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它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个层面的内容。从宪政建设的角度来看,政治制度层面需要推动司法制度的近代化进程,在政治观念层面主要体现在人权、自由、平等、法治观念的普及、发展和增强。网络开放平台的发展,为公民提供了一个更加敞开、更加自由的窗口,极易使民众的“网上集会游行”,最终破坏民主。而现代政治文明以民主为核心逐渐从垂直政治走向平民政治。如果在网络开放平台下发生大规模的网民暴力,其对人权的破坏不亚于公权力。我们知道,传统集权政治建立的是垂直的权力关系,而在现代文明条件下,权力更加分散,更加平面化,因此,重视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的宪法保护,与现代政治文明的方向是一致的。故从宪法高度统摄的网络隐私权保护规范,不仅可以防止、惩治网络暴民的破坏行为,也可以引导民众合理有序的发表意见,创建和谐健康的网络社会。

(二)对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提供全面的保护,需要宪法统摄、弥补和指导部门法

首先,随着网络开放平台的不断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大量的侵权行为因此发生,而这些侵权行为往往不是一个部门法或者一个权利系统能够解决的。解决以上问题,我们通常是比较被动的应对,或者通过调整部门法,制定新的规章条例等方法解决,造成的后果就是权力部门疲于应对,在操作过程中缺乏统一规范和判决标准,削弱了法律的权威。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了宪法的统摄和指导,协调各部门法规范,才能对网络隐私权提供全面的保护。其次,我们知道,法律本身具有滞后性,需要宪法的“原则性”、“概括性”来弥补具体法律中的太过具体以及疏漏。在出现法律“灰色地带”或者出现“法律空白”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宪法来指导司法行为和行政行为,以便更及时有效的保护网络开放平台用户的隐私权。

(三)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保护是宪法保护的应有之义

宪法的首要目标是和终极价值是对人权的保护,侵犯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就是间接侵犯了开放平台用户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些权利都属于广泛的人权范畴意义。人权的保障最佳实现路径就是宪政,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都是通过宪法或紧急状态法来保障人的人格和尊严等基本权利的。所以,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保护是宪法保护的应有之义。

三、宪法视野下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保护的建议

(一)完善我国的宪法及相关法律

首先,在宪政环境下,公民权利观念、自由观念、法治观念、权力制约观念等,都是不得不提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平等、自由的权利观念,都是法律特别是宪法追求的最高法律价值,但是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也是不可行的。要对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进行全面保障,不可一蹴两就。首先,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经验。从目前来看,无论是美国模式还是欧盟模式,都有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我们可以在尊重法制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成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网络产业服务。其次,可以在宪法中明确保护网络隐私权的重要性。近几年,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被侵犯的案件与日俱增,立法机关是否可以考虑对典型案例进行宪法案例指导或者将其写入修正案,然后再逐步完善相关立法,这样对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的保护会更具有操作性。

(二)抓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开放平台服务商自治,提高网络开放平台用户自我保护意识

第6篇:网络的开放性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开放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1161-02

Discuss on the Open Style Experimental Training Course of Computer Network

LIU B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430023, China)

Abstract:A great deal of problems existing to the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experiment teaching at present, propos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open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experiment,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experiment teaching quality, train students' actual manipulative ability.

Key words:Computer network; experiment training; open

1 引言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必修课,是必须在学习了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和协议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实验和实践训练后才可能熟练掌握。长期以来,计算机网络课程在实验教学中和其他课程的实验一样,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这样只强调共性的发展,而忽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实验教学被一种固定的模式所束缚。实验教学的内容结合实际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学生学习相同的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相同的网络实验设备上完成相同的实验。[1]

在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实验时间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灵活性较差,实验设备利用率低,而且可开设的实验数目也受场地和时间限制大打折扣;加之一些计算机网络实验设备不够先进,很多网络发展前沿的内容不能在网络实验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而这些一成不变的实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挫伤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即不能真正促进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能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目的

由于受到计算机网络实验设备和实验教学学时的限制,传统模式上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材对每一项实验都给定完整的计算机网络拓扑图,并且由于害怕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网络实验设备的损坏,在实验之前都已由实验员按照网络实验的要求把网络拓扑连接完成,而且实验中的每一个网络设备都给出了非常详细的配置命令,并规定了详细、明确的实验步骤,使学生几乎可以不动脑筋就完成了实验。最后的结果就是:只是简单地记录了一下实验现象,验证了一下实验结果,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现象是不能进行判断和改正的。

开放式实验教学就是针对这种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而言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初衷是想改变实验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不受实验室、实验学时和实验项目的限制,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方案,自主选择计算机网络实验设备,独立完成网络实验。开放式实验教学采取理论教学和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学内容结合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应用,并加入网络工程的概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计算机网络课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3.1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开展方法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一种新型实验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实验教学重点从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转移。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开放式实验教学过程中,不给出网络的拓扑图、实验所需的网络设备、相关所用耗材、具体的实验步骤等,而只给出实验要求和相关注意事项,实验时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以及实验要求,独立进行网络方案设计,选择适当的网络设备并给出相关的实验步骤,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在种开放式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发挥自我的空间,同时把学生放在实验主置,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

在这样一种实验教学模式下,对于开放式实验室的管理与现行实验模式会产生一些矛盾,但只要认真思考也是一定能克服这些矛盾的。另外在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开放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安排和实验室预约实验时间,实现实验时间开放,充分的开放时间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

(2)准备足够多的实验项目或者多个实验项目的组合,实现实验内容开放;

(3)进行设计性实验时,由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同一个实验可以由学生在实验室独立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现实验过程开放。[2]

3.2 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要是渐进的过程

在计算机网络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内容的重点都各不相同,而且随着实验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资源掌握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例如在一个交换机上划分VLAN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交换机,感觉实验完成起来相当困难,但是在做其后续的跨交换机VLAN的实验时,其感觉就会相当简单。这样就需要采用在教学实验的不同时期,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也应该随之不断变化,并且在不同的教学进度状态下,所使用的实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初始阶段只能采用验证式和模仿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因为这个时期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网络实验的设备和环境不熟悉,这就要安排一定数量的验证和模仿式的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教程或指导书中给定的明确步骤、详细网络拓扑图、详细网络设备配置命令设置网络设备,最终验证性地观察、记录出现的实验现象或结果。通过这类实验可使学生对网络实验设备、网络实验环境、网络实验过程、网络实验验证方法获得一些感性认识或体验。

当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设备、环境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之后,就要逐步引导学生去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这样的实验,在这个实验教学阶段应该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即只给出为达到不同网络应用所需要的实验要求,不指定实验步骤,也不指定网络拓扑图和所需要的网络实验设备,要求学生根据网络应用要求,自行设计实验网络拓扑图,自行选择为完成网络拓扑所需要的网络设备,并按照自行设计的网络拓扑亲手连接这些网络设备,并在这些网络设备上输入相应的配置命令,以测试是否能达到相应的网络应用要求。在这样一个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异想不到的问题。这种开放式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设备的主要性能,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可以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出现问题的能力

3.3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保障

3.3.1 加强开放式实验室管理

在开放式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根据理论课的教学进度以及自己的空闲时间来预约和确定实验时间,这会给实验室的管理与准备带来很多困难;而学生自行确定网络拓扑,并且自行确定网络设备和对网络设备进行操作,有可能出现使网络设备损坏等诸多问题。这一系列出现的新问题都需要一套强有力并且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办法作保障,才能使得开放式实验顺利进行。这些管理办法包括“开放式实验管理规定”、“学生开放式实验的申报流程”、“开放式实验网络设备管理办法”、“开放式实验学生须知”、“开放式实验室老师责任”等,在这些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出教师、学生、实验技术人员的责任。

3.3.2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培养

开放式实验教学对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开放式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拓宽知识结构,以应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应采用对老师和实验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和与兄弟院校教师交流的方式,使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面更宽、知识更新更快,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3.3.2 严格考核方法

对于计算机网络开放实验的考核办法是保证开放式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堕性,如果考核方法不好,会使开放式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我们的做法是采用单人单组的方式来实现网络实验考试,并根据实验报告的质量、网络实验的考核成绩和学生平时参与开放式实验的表现来评定实验课程的成绩,如果该成绩不及格,则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就不及格。通过这样严格考核方法,目的是促进学生多做实验,做好实验,为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结束语

开放式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已经开展了一个学年,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但总的说来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总之,通过开放式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来促进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7篇:网络的开放性范文

摘 要:本文在从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三方面对网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改变进行全面论述研究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变;策略

一、网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改变

(一)网络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虚拟性。作为网络环境最本质性的特点,网络虚拟性主要指的是网络与其他真实存在的物理环境不同,人们采取匿名的方式借助于网络技术在虚拟网络环境中进行交流。这种虚拟性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助于人们德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同时,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讲,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得他们更愿意借助于网络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和需要,吐露自己的心声,这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能够帮助他们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真实、全面的了解,及时发现其心理上的问题。

(二)网络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交互性。有别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的媒体类型,网络能够为信息的提供方以及用户提供在线即时交流特性。这种交流打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使得人们随时随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并以自身的需求为根据,在对网络中的各类信息进行仔细选择、甄别的基础上,主动获取有效的信息,以平等、自由的发表自身独到的见解,向他人提出问题或是建议,进而实现网络的有效互动。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网络的交互性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展。

(三)网络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开放性。网络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使信息可以跨越地域、国界的限制,从而呈现出开放性、全球性传播的特点。开放性的网络使人们可以在信息的生产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随意的转换。而开放性的网络,在具备信息宝库功能的同时,由于监管不力,一些有害的、负能量的信息充斥其中使得网络逐渐成为了信息的垃圾场。另一方面,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使人们在网络上真正的实现了人人平等,无论是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和外界之间进行联系。对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空间得以拓展,学生通过网络也可以对社会进行全面的了解。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策略

(一)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首先,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建立起信息化的领导小组,完善队伍机构建设,在加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对网络认识的同时,对其小组成员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以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落实到实处。其次,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做好工作人员的聘用与选拔工作,并通过各种方式为其提供深造、进修的机会,以强化其面对网络环境,迎接网络为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能力。再次,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为工作者提供更多学习、晋升的机会,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以及教学技能进行培训的同时,为其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有步骤、有计划的对其开展网络技能培训,以提高其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环境。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环境的优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高职院校要扩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支出,改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高职院校网络的畅通,以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为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倡导家庭、企业、社会来共同参与、配合高职院校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通过企业网站对企业文化以及员工职业道德标准进行宣传,家长对学生上网情况进行监督,在社会中强化网络正能量的宣传等,以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三)完善规章制度建设。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需要依靠完善的规制制度来更好的保障其持续、健康的发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思想,使学生无论是面对生活还是学习都能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而这一切仅仅依靠教育手段是难以完成的,还要依赖完善的规整制度去支撑和监督,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建设,以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比如对奖惩条例进行明确、对网络纪律进行完善,以通过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来对其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解决,以做到防微于杜渐。

参考文献:

第8篇:网络的开放性范文

论文摘要: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和互动,网络信息的广泛与丰富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然而,网络中的不良现象却影响了网络环境建设,并干扰正常秩序,危害传统道德,侵蚀人们思想。为了确保网络环境建设的健康进行,网络道德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网络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种以“慎独”为基本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坚持网络道德自律,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要遵守网络协议履行网络职责,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快速增长。据2008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比2007年6月增加4800万人,2007年一年则增加了73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53.3%。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天增加网民20万人。”网络的最大优势在于信息的交流互动,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传播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新型的信息交流平台,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对整个社会群体获取、交流信息的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一、网络的特征与网络环境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蕴含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无穷智慧和思想精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现实性和虚拟性、自由性和平等性、高效性和方便快捷性等特征。

1.开放性和共享性。开放性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从其技术层面来说,在网络诞生初期的分布式网络体系中,网络系统中的“每台计算机都只是网络的一个节点,它们之间都是平等的”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tcp/ip协议“使得不同类型、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都能通过网络交流信息和共享资源”②,从而实现了不同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伯纳斯·李发明的超文本标识语言又为网络系统的开放性提供了软件保障,“将网上的信息以全新的方式联系起来,使得任何一个文件在任何操作系统、任何浏览器上都具有可读性”③。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物理条件的限制,在广度和深度上具有现实社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网络的开放性特征还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共享网络系统中的一切信息资源。

2.现实性和虚拟性。网络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现实的,网络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交流工具,工具本身便是一种现实存在物,网络行为的行为主体是实实在在的人,网络世界永远不可能脱离现实中的人而独立存在。然而,网络世界毕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系统有着很大区别,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从过去以物质和能量为基础的活动平台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平台。网络是对现实社会实践的模拟,是与现实社会并列的虚拟环境,其最本质的特征是虚拟性。

3.平等性和自由性。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充分体会在现实生活中所无法享受到的平等和自由,网民不管在社会现实中的真实身份如何、社会地位怎样,在网络中人们都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没有现实社会中的权威或特权,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而不必顾及他人的个人实际因素,不必顾虑世俗偏见或与他人的利益冲突。人们在网络世界中可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与其他人进行自由的交流,敞开心扉发

表评论,针砭时弊;针对社会中的某些现象或事件打破情面,提出质疑,探究事实真相;或者借助网络来宣泄情感,缓解压力。

4.高效性和方便快捷性。从信息传递的及时和网络系统对信息资源高容量的可能性来说,网络都是极有效率的数字化平台。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可以在瞬间获得适合搜索目标的大量相关信息资料,大大节省了信息收集的时间,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扩展,使信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遍全球,增加了人们获取最新信息资料的机会。人们可以不受地域、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只要利用身边的一个网络终端,便可以轻松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丰富详尽的信息资料。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指包括计算机网络设施、信息资源、交流平台等物理性成分,而且包括网络用户以及网络用户的心理状态、网络用户的信息互动关系、网络学习氛围等其他非物理性的因素。

网络环境的建设是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且与网络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网络的特征中可以看出,网络世界具有丰富的信息和“齐备的功能”④,“能满足人们的种种好奇心以及各种各样的需要和欲望”⑤。但是,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不便之处:网络病毒、黑客的破坏危害着网络环境的正常秩序;垃圾邮件、垃圾信息导致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对正确的信息产生干扰;侵权、盗号、泄密,论坛上出现的恶意的或诋毁性的人身攻击言论;等等。“网民曾列举中国网络的‘十大不文明行为’: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制作、传播网络病毒,传播垃圾邮件,聊天室谩骂,网络欺诈,网络色情聊天,传播他人隐私,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强制广告,下载、炒作低俗内容”⑥。这些不文明行为影响的不仅是网络环境的建设,而且干扰了现实社会中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危害传统道德,甚至对人们产生思想侵蚀,尤其对青少年的成长和人格的养成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可是,从网络本身的特征来看,即使网络技术再发展,关于网络发展的法律再健全,也不可能完全杜绝网络弊端的出现,就像是现实社会中有关道德的社会问题,并不能够完全依赖于法律法规来解决,为了尽可能地避免网络世界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网络道德的建设尤为重要。

二、网络道德的建设是网络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⑦网络道德是在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是对人们的网络行为或网络行为动机的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选择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⑧。

网络道德是传统道德规范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网络道德的特点与网络的特征密切相关,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性的特点。

1.网络道德的开放性。由于互联网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全方位的网络系统,建立在新的信息技术和社会基础上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观念等也是开放的、超时空的,网络使人们之间的不同道德意识、不同道德观念、不同道德行为之间的冲突、碰撞和融合成为可能,网络道德“呈现出一种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的特点和趋势”⑨。网络社会的道德包含了人们各自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影响下的道德意识形态,以及由于网民自身的道德层次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道德规范。在网络世界开放的交往模式下,人们在地理感消失的同时,丰富的人类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人类不同的思想意识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不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在网民的交往和沟通中,逐渐得到宽容、理解和融合,合理的、先进的、代表时展趋势的网络道德意识、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行为,将成为信息技术基础下网络道德的主流,从而可以得出,“网络道德的开放性就是面对各种不同道德的碰撞,使人类的道德精华得到丰富与提升”⑩。

2.网络道德的自主性。鉴于网络的平等性和自由性特征,网络社会是在网民自主自愿的基础上互联而形成的,个人需要和个性能够在网络世界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在网络社会中,人们不必顾及传统的道德舆论的压力,也不必介意于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相互之间的道德监督行为,每一个网民都是独立的精神道德主体,是个人思想的主宰者,是网络行动的主人,网络世界中每一个人既是行为的组织者又是行动者,既是规范者又是倡导者,是自己行为的决定者,网民从自身的利益需求或需要出发制定网络行为规范,因此,网络道德是由网民为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所采取的自觉行为的结果,而不是由网络世界中的权威人物或特权网民来制定的。只要不被网络社会中的主导道德要求所排斥,人们便可以按照自己的道德规范从事网络活动,而不必改变自身原有的道德准则。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相比,网络道德完全是一种自主型的道德模式,呈现出更少的依赖性,更多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3.网络道德的多元性。现实社会中,在每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必定也只能有一种道德意识形态居于社会主导地位,其他的道德意识形态则处于从属的或是被支配的地位,“因此现实社会的道德是单一的、一元的”。然而在网络社会中,在网络系统的开放性、网络资源的共享性、网络社会的虚拟性、网络参与的平等性和自由性等网络特征的共同作用下,网络集中了人类丰富的文化意识形态,体现了广泛的人类利益需求,具有比现实生活更大的包容性。网络道德的多元性表现为网络道德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意识形态特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团体所体现的道德意识使网络道德的构成成分变得复杂;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民自身所具有的不同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差异等在网络道德中的体现,增加了网络道德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征。

与网络道德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的特点相适应,暴露出来的网络道德问题有:网络道德的开放性特征下,网民的不同道德意识、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在不受时空限制地发生冲突、碰撞并得到融合和重构的同时,也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先进的道德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与落后的道德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等之间的矛盾表面化和尖锐化。在网络的少人干预、少人过问的自主性特征下,网民个体的自主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可以自主地选择网络活动的内容、和接受任何信息,各种信息、各种言论会造成信息泛滥,甚至有虚假信息或垃圾信息掺杂其中。多元化的网络道德反映在网络社会中,是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中,必然带有多元的思想观念和多元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些多元的意识形态理论往往与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存在矛盾和冲突,给网络社会的道德秩序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并影响到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于正确的价值观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和把握。多元状态的信息特征使得关于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有害信息污染网络环境,带来精神破坏。这一系列网络问题放大了网络系统的负面作用,反映了人们网络道德的缺失,影响了网络环境建设的正常秩序,为了确保网络建设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中的健康进行,网络道德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三、网络道德自律在网络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网络道德是信息技术条件下,针对网络社会的虚拟环境而言的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网络社会中的网民行为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交往相比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现实社会的直接对话。网民的网络行为,除责任人以外其他人很难对其不道德的行为采取有力措施,即使有所评价和谴责,其约束力和控制力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由于网络与现实社会的不可分割性,网络道德规范保持了与现实社会中传统道德规范的高度一致性,传统道德中的某些关于诚信、正义等基本价值准则也是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立足点。因此与现实社会中传统道德的维护中的自律意识相一致,人们的网络行为主要靠网民的内在道德修养和外在行为自律来决定。而且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自由性等特征,网络道德环境呈现出少人干预、少人管理、少人控制的特性,网络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现实社会中传统道德的他人干预和监督作用,表现为一种以“慎独”为基本特征自律性道德,即“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在网络道德从自发到自律再到自觉的发展过程,网络道德建设中的网络道德自律便显得尤其重要。

1.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是建立在网民诚实守信的基础之上的,需要每一个参与者都有良好的网络道德观。网络信息的可靠性正是依赖全体网民的统一的、理想的网络道德状态,是以网民的道德自律来保障的,每一个网民都要以诚信的道德观来支配网络行为,不撒谎,不欺诈,不发送或传递错误和虚假的信息,建立网络系统的基本信任感,共同维护和提高网络信息的可信度,以保证网络信息的确切性和可靠性。

2.遵守网络协议履行网络职责。严格遵守网络用户的技术协议进行网络活动,按照相应的网络信息规则发送或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在进行网络活动时,克服网络活动匿名形式下可以免于责任的思想观点,慎重对待自己不能确定判断的网络事件、行为、观点和现象,勇于对自己的发表网上评论、传递网络信息等网络行为负责,做一个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网民。“不通过网络虚拟生存来逃避现实的社会生存”,“以网络生存丰富和发展自我的现实生存,要以自己的意志力量控制自己,形成遵守网络道德的坚强意志”。

3.加强道德修养,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加强自身的社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善于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尊重他人人格与隐私,做到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协调一致,拒绝网络诱惑,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坚决抵制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在自身的需要得到满足、自身利益尽量免受侵害的基础上,不能使自己的网络行为“忽视、妨碍和侵害其他人的人格尊重和切身利益”,勇于向蓄意破坏网络安全的行为和非法的网络行为作斗争,保证网络安全。

第9篇:网络的开放性范文

一、网络的特征与网络环境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蕴含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无穷智慧和思想精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现实性和虚拟性、自由性和平等性、高效性和方便快捷性等特征。

1.开放性和共享性。开放性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从其技术层面来说,在网络诞生初期的分布式网络体系中,网络系统中的“每台计算机都只是网络的一个节点,它们之间都是平等的”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TCP/IP协议“使得不同类型、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都能通过网络交流信息和共享资源”②,从而实现了不同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伯纳斯·李发明的超文本标识语言又为网络系统的开放性提供了软件保障,“将网上的信息以全新的方式联系起来,使得任何一个文件在任何操作系统、任何浏览器上都具有可读性”③。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物理条件的限制,在广度和深度上具有现实社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网络的开放性特征还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共享网络系统中的一切信息资源。

2.现实性和虚拟性。网络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现实的,网络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交流工具,工具本身便是一种现实存在物,网络行为的行为主体是实实在在的人,网络世界永远不可能脱离现实中的人而独立存在。然而,网络世界毕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系统有着很大区别,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从过去以物质和能量为基础的活动平台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平台。网络是对现实社会实践的模拟,是与现实社会并列的虚拟环境,其最本质的特征是虚拟性。

3.平等性和自由性。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充分体会在现实生活中所无法享受到的平等和自由,网民不管在社会现实中的真实身份如何、社会地位怎样,在网络中人们都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没有现实社会中的权威或特权,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而不必顾及他人的个人实际因素,不必顾虑世俗偏见或与他人的利益冲突。人们在网络世界中可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与其他人进行自由的交流,敞开心扉发表评论,针砭时弊;针对社会中的某些现象或事件打破情面,提出质疑,探究事实真相;或者借助网络来宣泄情感,缓解压力。

4.高效性和方便快捷性。从信息传递的及时和网络系统对信息资源高容量的可能性来说,网络都是极有效率的数字化平台。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可以在瞬间获得适合搜索目标的大量相关信息资料,大大节省了信息收集的时间,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扩展,使信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遍全球,增加了人们获取最新信息资料的机会。人们可以不受地域、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只要利用身边的一个网络终端,便可以轻松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丰富详尽的信息资料。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指包括计算机网络设施、信息资源、交流平台等物理性成分,而且包括网络用户以及网络用户的心理状态、网络用户的信息互动关系、网络学习氛围等其他非物理性的因素。

网络环境的建设是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且与网络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网络的特征中可以看出,网络世界具有丰富的信息和“齐备的功能”④,“能满足人们的种种好奇心以及各种各样的需要和欲望”⑤。但是,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不便之处:网络病毒、黑客的破坏危害着网络环境的正常秩序;垃圾邮件、垃圾信息导致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对正确的信息产生干扰;侵权、盗号、泄密,论坛上出现的恶意的或诋毁性的人身攻击言论;等等。“网民曾列举中国网络的‘十大不文明行为’: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制作、传播网络病毒,传播垃圾邮件,聊天室谩骂,网络欺诈,网络色情聊天,传播他人隐私,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强制广告,下载、炒作低俗内容”⑥。这些不文明行为影响的不仅是网络环境的建设,而且干扰了现实社会中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危害传统道德,甚至对人们产生思想侵蚀,尤其对青少年的成长和人格的养成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可是,从网络本身的特征来看,即使网络技术再发展,关于网络发展的法律再健全,也不可能完全杜绝网络弊端的出现,就像是现实社会中有关道德的社会问题,并不能够完全依赖于法律法规来解决,为了尽可能地避免网络世界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网络道德的建设尤为重要。

二、网络道德的建设是网络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⑦网络道德是在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是对人们的网络行为或网络行为动机的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选择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⑧。

网络道德是传统道德规范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网络道德的特点与网络的特征密切相关,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性的特点。

1.网络道德的开放性。由于互联网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全方位的网络系统,建立在新的信息技术和社会基础上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观念等也是开放的、超时空的,网络使人们之间的不同道德意识、不同道德观念、不同道德行为之间的冲突、碰撞和融合成为可能,网络道德“呈现出一种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的特点和趋势”⑨。网络社会的道德包含了人们各自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影响下的道德意识形态,以及由于网民自身的道德层次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道德规范。在网络世界开放的交往模式下,人们在地理感消失的同时,丰富的人类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人类不同的思想意识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不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在网民的交往和沟通中,逐渐得到宽容、理解和融合,合理的、先进的、代表时展趋势的网络道德意识、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行为,将成为信息技术基础下网络道德的主流,从而可以得出,“网络道德的开放性就是面对各种不同道德的碰撞,使人类的道德精华得到丰富与提升”⑩。2.网络道德的自主性。鉴于网络的平等性和自由性特征,网络社会是在网民自主自愿的基础上互联而形成的,个人需要和个性能够在网络世界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在网络社会中,人们不必顾及传统的道德舆论的压力,也不必介意于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相互之间的道德监督行为,每一个网民都是独立的精神道德主体,是个人思想的主宰者,是网络行动的主人,网络世界中每一个人既是行为的组织者又是行动者,既是规范者又是倡导者,是自己行为的决定者,网民从自身的利益需求或需要出发制定网络行为规范,因此,网络道德是由网民为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所采取的自觉行为的结果,而不是由网络世界中的权威人物或特权网民来制定的。只要不被网络社会中的主导道德要求所排斥,人们便可以按照自己的道德规范从事网络活动,而不必改变自身原有的道德准则。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相比,网络道德完全是一种自主型的道德模式,呈现出更少的依赖性,更多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3.网络道德的多元性。现实社会中,在每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必定也只能有一种道德意识形态居于社会主导地位,其他的道德意识形态则处于从属的或是被支配的地位,“因此现实社会的道德是单一的、一元的”。然而在网络社会中,在网络系统的开放性、网络资源的共享性、网络社会的虚拟性、网络参与的平等性和自由性等网络特征的共同作用下,网络集中了人类丰富的文化意识形态,体现了广泛的人类利益需求,具有比现实生活更大的包容性。网络道德的多元性表现为网络道德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意识形态特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团体所体现的道德意识使网络道德的构成成分变得复杂;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民自身所具有的不同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差异等在网络道德中的体现,增加了网络道德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征。

与网络道德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的特点相适应,暴露出来的网络道德问题有:网络道德的开放性特征下,网民的不同道德意识、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在不受时空限制地发生冲突、碰撞并得到融合和重构的同时,也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先进的道德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与落后的道德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等之间的矛盾表面化和尖锐化。在网络的少人干预、少人过问的自主性特征下,网民个体的自主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可以自主地选择网络活动的内容、和接受任何信息,各种信息、各种言论会造成信息泛滥,甚至有虚假信息或垃圾信息掺杂其中。多元化的网络道德反映在网络社会中,是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中,必然带有多元的思想观念和多元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些多元的意识形态理论往往与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存在矛盾和冲突,给网络社会的道德秩序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并影响到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于正确的价值观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和把握。多元状态的信息特征使得关于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有害信息污染网络环境,带来精神破坏。这一系列网络问题放大了网络系统的负面作用,反映了人们网络道德的缺失,影响了网络环境建设的正常秩序,为了确保网络建设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中的健康进行,网络道德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三、网络道德自律在网络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网络道德是信息技术条件下,针对网络社会的虚拟环境而言的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网络社会中的网民行为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交往相比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现实社会的直接对话。网民的网络行为,除责任人以外其他人很难对其不道德的行为采取有力措施,即使有所评价和谴责,其约束力和控制力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由于网络与现实社会的不可分割性,网络道德规范保持了与现实社会中传统道德规范的高度一致性,传统道德中的某些关于诚信、正义等基本价值准则也是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立足点。因此与现实社会中传统道德的维护中的自律意识相一致,人们的网络行为主要靠网民的内在道德修养和外在行为自律来决定。而且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自由性等特征,网络道德环境呈现出少人干预、少人管理、少人控制的特性,网络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现实社会中传统道德的他人干预和监督作用,表现为一种以“慎独”为基本特征自律性道德,即“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在网络道德从自发到自律再到自觉的发展过程,网络道德建设中的网络道德自律便显得尤其重要。

1.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是建立在网民诚实守信的基础之上的,需要每一个参与者都有良好的网络道德观。网络信息的可靠性正是依赖全体网民的统一的、理想的网络道德状态,是以网民的道德自律来保障的,每一个网民都要以诚信的道德观来支配网络行为,不撒谎,不欺诈,不发送或传递错误和虚假的信息,建立网络系统的基本信任感,共同维护和提高网络信息的可信度,以保证网络信息的确切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