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素质养成总结范文

职业素质养成总结精选(九篇)

职业素质养成总结

第1篇:职业素质养成总结范文

为破解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管理的难题,尤其是在组织管理中的问题,我院构建了“4PS”职业素质培养管理体系(即:职业道德规范体系(Professionalethicssystem);职业精神培育体系(Professionalspiritssystem);职业礼仪养成体系(Professionaletiquettesystem);职业技能训练体系(Professionalskillssystem),简称“4PS”体系),在科学、有序、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进行了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1.1职业素质培养的内涵

职业素质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其要素除了包括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应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行业眼光、职业知觉、职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专业智能、创新精神等。高职院校在办学中不仅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加切实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用人单位对职业人基本素质要求可以概括为诚信、敬业、团队合作、创新、社交、沟通、执行等专业技能之外的各种职业素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社会素质:交流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遵纪守法、社会责任等;个人素质:诚信公正、敬业奉献、责任担当、宽容助人、自信独立等;方法素质:学习方法、分析判断、创新思考、计划实施、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等。为有效落实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同时便于管理运行,我们把职业素质分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礼仪和职业技能四个子项目。(1)职业道德。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在职场中,职业道德是对社会行为个体履行岗位职责的一种规范,是按照职业操守规定对人的行为应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基本层次的要求。(2)职业精神。以敬业意识为核心价值观,包括职业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意识。(3)职业礼仪。健康的体格、端庄的仪表、高雅的言谈、得体的举止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能增加职业交往魅力和人格魅力。(4)职业技能。检验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根本标准就是要看职业院校学生有无过硬的就业能力、能否顺利地高质量地就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至关重要。

1.2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1.2.1设计原则“4PS”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遵循“把经验整理成规则、把规则训练成习惯、把习惯沉淀为文化”的设计理念,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并符合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管理特点的体系,开发相配套的学生“4PS”职业素质培养管理软件系统,探索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管理的新途径,将传统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转变为学生职业化素质教育管理,强调“把规则训练成习惯,把习惯沉淀为文化”,力求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实现“师生全员参与、学生自主规划、管教融为一体”,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的针对性、导向性、操作性、规范性。

1.2.2宏观框架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的学生“4PS”职业素质培养管理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即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职业精神培育体系、职业礼仪养成体系、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按照“项目体系培养内容素质目标培养平台(实践载体)考核细则”的设计流程,实施素质培养。

2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运行

“4PS”体系采用多主体、阶梯式运行管理,如图1所示。为保障“4PS”职业素质培养管理体系的规范运行,与软件公司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管理系统平台,开发了“4PS”体系管理软件,有效地探索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管理的新途径。

2.1“4PS”体系管理中心

为了确保“4PS”职业素质培养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成立“4PS”体系管理中心,派专人负责体系具体实施管理。主要职责有:制定体系各项制度;组织班级管理员培训及例会;考评班级特色活动;收发、审核班级证明材料;整理记分清单;记分申报终审;数据统计及分析;组织各种体系实施工作会议;负责项目运行及宣传推广等。中心是“4PS”体系实施的枢纽,根据体系构建的先进理念,将其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编制了《学生4PS职业素质培养管理体系指导手册》,为执行者和联络者理清了工作思路,为践行者指明了方向,规范了工作程序,强化了工作监督,使“4PS”职业素质培养管理体系在全员参与的背景下有序推进。实施主体如图2所示。

2.2评价办法和考核管理

(1)将学生“4PS”培养体系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学年为周期,“4ps”平均每项60分,总分240分,每学年职业素质教育学分记1分,大一大二共计2个学分,记入学生毕业总学分。(2)将“4ps”职业素质得分各种奖惩评优相结合。学生的评奖评优、助学金、政治发展、就业推荐;班集体的评奖评优;辅导员的评奖评优;教师的年总目标绩效考核等相结合,实现立体、联动,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实现师生全员参与、管教融为一体。(3)建立学生职业素质认证证书制度。学生两个学年“4ps”职业素质学分均合格,学院颁发学生综合职业素质A级证书,作为毕业三证之一。

2.3培养管理运行情况

“4PS”职业素质培养管理体系自2010年9月试运行实施以来,主管书记牵头主抓,成立4PS中心统筹协调,辅导员团队齐心协力、全面落实,学生项目管理干部认真负责,全院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性高。覆盖财经分院五个专业3037名学生,考核项目及评分细则触及学生学习、工作、实践、技能等各个方面,共4大项,38小项,最低分值1分,最高分值30分。2011年7月“4PS”体系写入各专业培养方案,每学年记1个职业素质教育学分,纳入毕业总学分,并于9月开始正式实施,从制度和机制层面保障了素质培养体系的有效实施,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自我规划、主动参与的意识。

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管理体系的主要成效

3.1师生积极主动参与,认可度高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学生职业素质得到普遍提升。2011级1085名学生第一学年学分合格率达99.6%,该体系赢得了全体师生的高度认同。辅导员认为:4PS体系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该体系给学生搭建了多样化的素质拓展平台,让学生从被动参与逐渐变化为主动参与,班委干部能力提高、班级学风得到增强,班级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整体推进。特别是专门的平台管理,操作规范、统计便捷,为学生的评奖评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会审113-6班学生马茜在成长感悟中写到:4ps体系的实施,不仅提升了我们的规则意识,还充分调动了我们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学习各种专业技能的积极性,让大家在它的影响下形成一种习惯,自主规划,自主选择,每位学生都有“我是班级小主人”的感觉,更多的学生主动积极参到各种活动中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

3.2学生自主规划,管教融为一体

“4PS”体系充分运用了职业化的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实现了师生全员参与、学生自主规划、管教融为一体的良好局面。“4PS”体系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师生全员参与,更加凸显了职业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更加明确了在职业素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职责分工,将职业素质教育细化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达到了“把规则训练成习惯,把习惯沉淀为文化”的目的。“4PS”体系重视学生自主规划,该体系培养考核平台多,对学生既有统一的要求标准,更注重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引导,如根据学习情况、特长爱好、职业期许等突出特点来提升职业素质。同时该体系不仅重视学生个体的自主规划,在对班级、专业、社团等团体的团队职业素质教育中也遵循自主规划的原则,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有选择”的教育。“4PS”体系科学规范的流设计,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自主规划性,变学生“被动”为“主动”,解决了现实中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困惑。“4PS”体系运行管理软件地开发,弥补了传统模式评价约束、奖惩机制问题不能落到实处的困境。特别是“4PS”培养教育计入专业人才培养总学分,实行学分化管理,发挥着它作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双重作用。

3.3深化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

“4PS”体系为学生的职业素质拓展搭建的多样化平台,把丰富多彩的学生素质活动进行了归类和整理,使原本分散的学生活动系统化,使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更加明确活动开展的宗旨和意义,使职业素质教育成为学生素质活动的主线贯彻始终,时时处处内化在学生心中。“4PS”体系在学生素质活动方面进行了创新,号召以班级为单位,结合专业特色、班级特点、学生个性来策划“班级特色活动”,活动由班级干部策划、辅导员把关、全体学生参与。活动开展以来,彰显班级学生特质的活动层出不穷,使校园活动的触角深入每一个学生,真正体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这在高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探索中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深化了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内涵。

3.4培养管理体系完善,管理软件科学有效

“4PS”体系近三年地运行实践,充分验证了它的针对性、导向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形成了可推广的职业素质培养管理考核的制度体系和实施方案;编制了《财经分院学生4PS职业素质培养管理体系指导手册》;发表撰写调研报告2篇,撰写科研论文10余篇,公开发表6篇;构建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管理系统平台,开发了配套的“4PS”软件系统管理平台。

4结语

第2篇:职业素质养成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素质;就业竞争力;培育路径

刚毕业的高职生在今后的职场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取决于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职业能力和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

一、职业素质的界定

关于职业素质的定义很多,本文结合高职学生实际,将职业素质定义为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素质的养成,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本文重点探讨职业行为习惯中的敬业、主动、沟通与合作、吃苦耐劳等职业素质的养成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二、职业素质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我系部从2011级酒店专业开始进行《酒店职业素质修炼》的课程教学,来推动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2013年开始进行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经过几年的培养和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职业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明显,具体如下:1.调查企业需要学生具备的职业素质。在每年9-10月份对学生就业企业开展就业调查的过程中,通过对11级、12级、13级(14、15、16年)三级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单位的调研来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非常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发展潜力,在选拔学生时都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可塑性和职业素质,其中列举的调查项目归纳总结如下:所有学生工作岗位都强调敬业、吃苦耐劳、积极主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五方面的职业素质。这五方面职业素质的培养,是我们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指导方向。2.人力专业优秀毕业生职业素质模型与就业竞争力的关系。人力专业从08级专业开设以来,涌现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截至到今年6月份为止,毕业5年之内,副总以上2人(09级人力曾凯旋培训公司副总,10级人力王勇茶企业公司副总),总监级以上5人(08级3人、10级2人),经理级以上20余人的具体详细调查发现,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敬业、积极主动、吃苦耐劳、沟通和合作等几方面的职业素质特别明显,形成了专业优秀毕业生的一个成功素质模型,这些职业素质,极大提高了他们在职场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笔者以这些作为成功素质模型进行推广应用于人力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育过程中。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创新培育路径

1.“双体验”,在“职业素质”培育模式上的创新。“职业素质”的培育需要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也需要载体,人力专业从企业的最需求的敬业、主动、专注、严谨、精益求精等职业素质出发,与企业共同开发,编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的教材,连续开设4学期《职业素质修炼》课程来逐步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修炼课堂上通过4节连上来完成“准职业人”的“职业精神”任务工单,通过游戏互动、角色扮演、现场辩论、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的课程体验,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职业素质”的热情。传统意义上,我们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分离,而且学生的真实体验感不强,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学生培育效果自然低下。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堂教学体验和课外实践体验(以校内茶艺馆、旅行社、文印社等真实运营的实训基地为载体)相融合的“双体验”模式。即课堂体验的敬业精神,在运营的实训基地进行实践体验敬业,这种双体验模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职业素质”的培育质量大幅提高。同时,我们也积极组织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潜能和素质户外拓展训练”、微笑礼仪、阳光晨练等活动体验职业人的“职业精神”——专注、坚持;2.“团队学习”,在“职业素质”学习组织方式上的创新。在现代企业需要团队作战,而90后团队精神的缺失的背景下,项目组在学习组织方式上下功夫。每5-7人组建一个学习团队,并要求体现专业特色的团队队名、口号、LOGO设计等团队PK展示。在校期间,无论是课堂的“职业素质修炼”教学,还是丰富多彩的课外“职业素质”实践活动,都要求按照团队的组织形式来开展和进行,这种形式,极大提高了专业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职业素质。3.“师徒制”,在“职业素质”培育主体上的特色与创新。第一,校内导师制:每个团队可以选择1名自己喜爱的老师作为在校期间的团队导师,导师将带领团队完成在校期间培育“职业素质”的各项课外实践体验活动。第二,校外师徒制:学生实习阶段,团队导师变成学生的校内实习指导老师,同时学生与企业管理人员或老员工建立“师徒制”,企业师傅除了指导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职业素质”,并且师傅要求在实习手册上对学生职业素质相关项目的进行评价。4.校园考核重过程和企业考核重结果的双重评价体系,评价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效果上的创新。我们专业打破了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实现了校园过程考核和企业结果考核相融合的考核方式。校园课堂《职业素质修炼》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个细节都进行记录和评价,《综合素质教育》对学生参与的每项课外实践都有参与分记录。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考核体现在最后学生实习手册中以结果为导向的企业评价表。总之,经过笔者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连续3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中企业和毕业生的调查,得出了企业和毕业生双方认为的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并经过例证说明了这些职业素质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四个方面来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其他专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潘燕.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修炼[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董慧.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5).

第3篇:职业素质养成总结范文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理念与实践是否科学合理,对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意义重大。科学建立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成为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尽管有多年办学经验,但其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模式还没完全摆脱普教的影响,特别是在中职学生评价方面。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改进和发展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将能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意见》特别指出,要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意见》还提出了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创新等四条基本原则。

在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总理在对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的重要批示中指出,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刘延东副总理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专门部署。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基本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一些职业院校还存在着培养定位不清晰,理念相对滞后,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教学模式、课程教材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需要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层次、规格、知识和能力的新要求,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对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它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特点是在完成初高中基础教育内容的同时,培养出各行业所需的技术能手和劳动者,也同时进一步为各高职院校输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打下基础。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是既承担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职责,又肩负着培养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的重任。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重要主体,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二、当前中职学校学生评价常见方法

大多数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和方式或多或少忽视了中职学生的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等特点,较难适应新形势下学生个体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前对中职学生评价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综合评分法和总结性评定法。综合评分法的内容一般包括学生的德、智、体三个方面,由学校按百分制的形式为考评学生记录分数,以分数形式确定学生的评定等级,如分为优、良、中、差,或直接以得分作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成绩记录。总结性评定法则是通过考察学生一学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整体描述,最后形成总结性评语并以等级形式呈现。

现行常用的这两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有其合理的方面,但其测评方法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科学性不够,在定量评价学生时,评价指标要素的选取以及权重的确定缺乏科学的依据,且评价的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严重。二是还不能全面把握评价的完整性与开放性、评价指标的共性与个性特征等关系。虽然也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实际上多是以专业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客观指标,造成整个评价结果的偏差,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三是评价方法产生于过去的应试教育,导向学生注重智育评价,忽视了文化艺术审美教育,对动手、实践能力沿缺乏引导和评价机制,未能较好形成鼓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和创造性的导向作用,忽视了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三、进一步创新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

第4篇:职业素质养成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心理素质;幼专生;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49-02

随着国家办好学前教育的政策引导及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幼儿师范类高职院校如何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幼专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是高职高专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自2012年4月起我们以本课题研究为契机,对牡丹江市辖区内幼儿园管理人员及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对校内三年制高专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全面分析了解社会需求及学生群体心理素质的现状,并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其对策,旨在提高幼专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为促进幼儿师范院校更好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未来教师提供借鉴。

一、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编制

本研究首先结合了幼专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幼儿教师职业要求,参阅国内外有关职业心理素质方面的量表,经过选择、修订和补充设计出一套包含自我认同、自我完善、职业适应性、人际交往、独立性、实践能力、合作倾向七个维度86道题的问卷, 将此问卷在一个随机抽取的小样本(160人)中进行初测,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删除量表中共同度较低的项目,获得正式问卷由78道题组成,共七个因子,分别是自我认同、自我完善、职业适应性、人际交往、独立性、实践能力、合作倾向,检验其结构效度为0.64,分半信度为0.76个别访谈表明,测试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被试的心理状态,因此,修订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是有效的。

(二)研究对象

从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抽取65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抽样比例考虑在校生中年级、专业、生源、籍贯,是否参与过顶岗实习等人口学变量,以使样本结构有充分的代表性。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16份。见表1。

(三)数据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结果分析

(一)对各维度有影响的变量

以自我认同、自我完善、职业适应性、人际交往、独立性、实践能力、合作倾向各因子及量表总积分为自变量,以学生的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学制(三年制或五年制)、生源地(城市或农村)、是否参与过顶岗实习等为因变量进行逐步选择法多元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a

注: ** p

表2显示,学制对独立性有显著影响,是否参与过顶岗实习对实践能力和合作倾向有显著影响,自我认同、自我完善、职业适应性、人际交往方面各自变量没有显著差异。

(二)学制与各因子及总分的显著性检验

对学制中的三年制、五年制进行各因子及总分的平均数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如表3。

注: * p

表3显示,三年制高中起点的幼专生自我认同、自我完善、职业适应性、人际交往、实践能力、合作倾向的因子分数均高于五年制初中起点的幼专生,而独立性因子是五年制和三年制得分,达0.05显著差异,可能原因为初中起点的学生从较小年龄就开始了寄宿生活,生活的独立性较强。

(三)是否参与过顶岗实习与各因子及总分的显著性检验

注: * p

表4显示,自我认同、自我完善、职业适应性、人际交往、独立性等因子没有显著差异,但平均分均是参与过顶岗实习的幼专生高于没有参与过顶岗实习的幼专生,在实践能力和合作倾向因子的得分上,参与过顶岗实习的幼专生显著高于没有参与过顶岗实习的幼专生,可能原因是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幼专生锻炼了实际工作经验,有了更多和其他老师配合工作的经历。

三、提高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措施

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大的系统性工作,幼儿师范类高职高专院校需结合本校实际,利用现有资源开拓创新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全面推动,落实到培养方案中。

1.明确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任务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社会中有立足之地,必须依靠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和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克服“重分数轻能力”思想的影响,把增强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纳入教育、教学的目标体系,发展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本的教育,为学生在将来事业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实践中得以应用提供基本保证。

2.建立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

有关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有专家认为应具备专业的行为准则,其具体表现为对幼教的专业信念、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制作追求,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以此为荣,因此, 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应包括从事幼教行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及特殊心理素质要求。根据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笔者提出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可由“职业意识”、“职业气质”、“职业能力”和“择业与就业”四大模块构成。

3.建立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机制

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到幼教师资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切实有效的实施机制。一是结合幼儿教育发展现状及专业特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专业情谊,形成初步的职业角色意识;二是引导学生改变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的弊端,培养其具有关注社会发展、职业领域对人才的要求状况等全局视角,不断强化职业心理;三是注重加强学生与本专业的社会联系,通过介绍专业及相关行业情况,使他们了解本专业的社会价值和发展前景;四是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一方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体会不足和差距,激发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中,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健全职业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景焕,张承芬,常淑敏.师范生心理素质评价量表的研制[J].心理科学,2004,(2).

[2]曾天德.高师生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吉林教育科学,2001,(3).

第5篇:职业素质养成总结范文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并蓬勃发展,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对高职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教育不仅要从知识上,更要从实践中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教育能否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能否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关键看其培养的技能型、应用型高职生能否真正为市场所需,为社会所用。这不仅取决于高职生智商高低和专业技能强弱,而且取决于高职生情商好坏和心理素质的优劣,尤其取决于职业心理素质的优劣。

一、高职职业心理教育内容分解

高职职业心理教育的涉及面很广,包括内容丰富的教育与咨询活动。一般来说,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职业兴趣培养

职业兴趣是学生对某种职业要求所具有的积极态度或意识倾向。它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及其相关活动,是一个人事业的起点和原动力。对于在校的高职大学生来说,良好的职业兴趣在其职业选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的职业兴趣是在从事职业活动,比如实习实训,或者参加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他们在择业时可以避开自己望而生厌或者根本不感兴趣的职业。因此,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把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现实需要与未来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统一起来,使他们清晰地确立自己从事的职业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产生成就动机,提高志趣。把课堂变成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通过实际问题的刺激、实践经验的积累、劳动竞赛的激励、劳动成果的反馈、教师与同学的肯定性评价等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逐步强化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有助于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活动做好准备,以激发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的积极性。

2. 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和工作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与人们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职业能力通常是在职业教育和职业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它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职业劳动的效率和成就水平的大小,也是个体从事特定职业的前提条件。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职业能力包括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相应的,对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应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就知识结构来说,高职教育可以针对学生的职业兴趣,有选择地给学生灌输他想要从事的职业有关的学科知识。当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传授相关的文化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职业能力中的技能结构包括职业活动所需的智慧技能和与职业相匹配的熟练的运动技能。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特殊能力。它是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而从事其他职业不一定要有的能力。例如,画家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音乐家区别旋律的曲调特点的能力、音乐表现能力以及感受音乐节奏的能力等,均属于特殊能力。一般而言,特定职业对智慧能力与运动技能的要求是相配套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具有的某个方面的特殊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以便更好地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3. 职业个性培养

职业个性也称职业性格,是个体对某种职业要求所具有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对于高职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性格已基本形成,因而高职教育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人格,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作出正确判断,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职业认知,去掉那些不良的职业性格。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讲座与职业能力倾向测试,也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拓展学生个人能力,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可采用游戏、小品、角色扮演、 模拟招聘、现场辩论等方式,针对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我探索能力与自信心的培养,设计相关的训练计划,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清自我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设计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心理素质与就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不必在判断自身性格类型上过多地花费时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身性格的主要特征,在职业活动中自觉养成和保持良好的性格,防止和矫正不良性格,使自己与职业所要求的性格特征相适应。

4. 职业气质培养

职业气质是特定职业对其个体所要求具有的比较典型、稳定的心理特质,它使不同职业活动的心理动力特征染上各自独特的色彩。一定的职业对从业者的心理动力特点总会有一定的要求,气质总要与职业相对应。目前,一般把个体的气质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与抑郁质四种类型。不同典型气质的个体与职业类型也是相对应的。多血质的人容易适应新环境,就业面较广,特别是在紧张和危险的环境下,不会手忙脚乱,能够迅速采取措施,出色完成任务,他们最适宜担任司机、消防员、飞行员、保安人员等,但不适宜做细致、单调、机械的工作。粘液质的人就业范围比较大,容易养成自制、镇静、不急躁的品质,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教师、律师、医生、会计、统计等都是比较适宜的职业。胆汁质的人喜欢热闹,喜欢不断有新活动、 新高潮,不会对变换工作或转移环境感到压力,比较适合担任导游、采购员、推销员、个体户等,但不适合从事久坐室内、仔细检查、反复核对、深入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相反,抑郁质的人却能胜任胆汁质的人难以从事的工作,如保管员、档案员、打字员、化验员等。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时,有必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考虑到职业气质的差异,在选择职业时尽可能地使职业与个人气质相适应,以便发挥个人的特长,在职业道德活动中扬长避短,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结构

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培养方向

培养方向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必须比其他类型人才具有更宽的知识面,具备更强的技术转化与技术创新能力、群体合作能力与吃苦精神、社会交往与社会服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就是由以上对人才类型、人才层次或者说人才结构的需求来确定的。

2. 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就是人类知识内化到个体头脑中所形成的类别、数量、质量及相互联系。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这个结构主要由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合理结合而形成的。其中专业知识主要是指为适应某类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的要求而必须具备的专门知识。其职业针对性强,与专业服务方向密切相关。

3. 能力结构

能力结构是从事职业、适应社会、寻求发展的基本而关键的条件。因此,按照高职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合格学生应当具有与从事职业相匹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4. 素质结构

素质结构一般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心素质。这就是说,职业心理素质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之一。从这一点看,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三、职业心理教育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

高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具有良好抗挫折能力,能够从企业利益出发,能把自己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进得来、靠得住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观教育、抗挫折力教育、意志力教育、责任心教育、诚信教育等。这就需要把职业心理教育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很好地融合起来,把职业心理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始终。具体来说,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

1. 针对大一学生需要加强职业观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评价、职业选择等方面的素质。在这一阶段,可以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生涯的意识、认识、试探、引导、准备、规划等一系列有步骤分阶段的咨询辅导活动,加强学生的职业观教育。另外,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生命的生存与发展,高职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特别需要关注生命、理解生命和尊重生命。对于人的精神价值的守护和对生活意义的追寻,应该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2. 应有意识地引导大二学生加强对工作价值、职业观念及服务精神的培养

除了关注他们的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之外,更要注重学生社会关系的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重点是从职业对个人素质要求的角度进行辅导,通过心理训练,拓展个人能力,注重学生潜能的 发挥。同时根据相关职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合理设置专业,构建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学校应该努力创设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从学生全面成才、全面发展的高度去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把人与人相互包容、尊重、合作、团结、互助的群体精神,自尊、自立、自重、自强的独立精神,公平、公正、守约、诚信的道德精神,注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洋溢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气息中,在能力提升和人性开掘的和谐统一中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3. 给大三学生提供真实的就业环境,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适应教育

第6篇:职业素质养成总结范文

Quality Features of Outstandi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raining Strategy

ZHANG Hui, GAO Yuan

(College of Business, Yunnan University of Business Management, Kunming,Yunnan 650106)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a variety of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frequency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Yunna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Students need to have developed excellent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bility and quality, personality and ideological quality, and for four quality features items made outstanding vocational students train several measures with a view to train more talents market.

Key words outstandi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features; training strategy

1 研究背景

2014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要十分重视,并加快其快速发展。李克强也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并大有作为,要通过不断改革把职业教育办得更好,做得更大,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发展。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3 年,全国普通高校2491 所,高职(专科)院校1321 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3%,高职(专科)招生260.8 万人,占到普通高校招生总人数的37.6%,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愈发凸显。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如何更好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职优秀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并在素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为高职教育优秀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作用。

2 概念界定

麦克利兰认为素质是个体的基本特性,它与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业绩密切联系,并且可以测量,并将素质分为:动机、个性特征、自我认知、知识、技能。本文将素质定义为: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各种特征的总称,这种特征可以被测量并且与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密切联系。赵阿华(2008)认为高职学生的素质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基本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肖润花(2013)认为高职学生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职业素养,分别是思想素养、心理素养、专业素养、行为素养和社交素养。许家琴(2013)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与人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毛尚华(2013)将高职学生素质评价指标分为思想品德、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基本能力、身体心理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赵玉霞(2014)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指标包括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以上研究提出了高职学生素质模型建构的方法和思路,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研究,本研究将弥补这一不足,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对优秀高职学生素质进行科学的调查,由此建立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模型,并提出相应培养对策。

3 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分析

3.1 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研究过程

在万方数据库上以“优秀高职学生”为关键词,搜索近年来的学术论文,以“素质”、“特征”等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搜索到有关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论文55篇。阅读文献并提炼论文中有关优秀高职学生的素质特征,归纳出69种素质特征。其中,频数排在前十二位的素质特征分别是:专业技能、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学习能力、专业知识、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责任心、诚实守信。

在搜索文献的同时,对教师和学生中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者至少填写优秀高职学生三种以上的素质特征。开放式问卷发放3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46份,其中教师卷30份,学生卷216份,对收集到的素质特征进行统计,总结出了133种素质特征。频数排前十二位的素质特征分别是:尊敬师长、人际交往能力、专业知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专业技能、责任心、道德品质、积极进取、团队合作、诚实守信、讲文明、创新能力。

将文献和开放式问卷总结出的素质特征频数进行汇总并归类。参照国外学者麦克利兰(1973)的素质模型以及国内学者赵阿华(2008)、毛尚华(2013)、肖润花(2013)等关于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研究成果,初步提出了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至少应具备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思想素质这四个一级特征。

根据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一级指标,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的素质特征进行合并汇总,然后按素质特征频数出现的多少和所属类别不同进行归类,构建了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二级指标,最后将构建好的素质特征模型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定后,经过合并和删减,保留了优秀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12项二级素质特征指标。

3.2 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表现

经过以上多种方法研究发现,优秀的高职学生素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一级指标方面,分别是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和思想素质。在专业素质方面需要具备的二级特征是专业技能强和专业知识扎实;在能力素质方面需要具备的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高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在人格素质方面则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积极进取和诚实守信;在思想素质方面需要尊敬师长、道德品质高尚和心理健康。

4 优秀高职学生培养对策

综上可见,一名优秀的高职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健全的人格素质以及良好的思想素质。如何培养优秀高职学生的些素质,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

4.1 培训优秀高职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

培训优秀高职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就是要求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具备较扎实知识底蕴的基础上,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可以从这几方面努力:首先,要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师资团队必须是教学和实践方面都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能给予高职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其次,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课程的设置和课时数要根据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最后,教学设施要配备齐全,并达到一定水平,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设施和实训教学设施,学校要配备现代化的课堂教学设施,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训设施要与课堂教学和工作实际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训课程的学习能迅速掌握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本领。

4.2 锻炼优秀高职学生较强的能力素质

锻炼优秀高职学生的能力素质主要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在学习方面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配备认真负责有业务能力的辅导员在学习和生活上指导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能力素质;二是设置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教育必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专业教育应与行业的各个就业单位进行广泛的合作,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的方式实现对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三是利用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能力锻炼,使学生适应社会要求,高职学生应充分利用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与工作相关的各种能力;四是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引导学生主动提升综合能力,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使学生在大赛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学习,加强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锻炼。

4.3 铸就优秀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

铸就优秀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主要要求高职学生做事有较强的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学习和工作积极进取,并且能诚实守信。优秀高职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学校要为高职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格培育环境,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的认识和思考问题,为学生人格的发展创造健康的氛围;二是提高学生人格自我塑造能力,学生应该从自身出发,通过自我塑造和自我调控使个体与社会要求相符;三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形成稳定的人格素质,大学阶段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驿站,有职业理想并且热爱专业的高职学生,会全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这样的学生能体会到生活的充实和激情,相信他们的人格也会朝健全的方向发展。

第7篇:职业素质养成总结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素质 职业技能 能力平台 实训模块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是部级示范学校,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研究、教学基本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等有近五年的实践与探索,深刻体会到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必须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训练为突破口,建立实训基地,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劳动者的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将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两个方面。

1.电子工艺实训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遵纪守纪、操作规范的职业作风。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求实创新的职业意识。

为落实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实训中心结合每个实训模块制定和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并结合技能培训题目,专门设计培养团结合作、求实创新意识的内容,将素质养成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电子工艺实训的技术基础能力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涵盖多个技术领域、门类齐全、专业众多的产业。因此电子工艺实训的技术基础能力目标确定为:

(1)电子基本能力平台――从事电子操作技工必备的基本能力。

(2)电子专业能力平台――从事电子产品开发、制造,维护技术人员必须的基本能力。

(3)电子职业能力平台――从事高新技术进行实际应用和对高新技术设备进行操作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环境对实训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保证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和实际操作的效果,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建设均按照电子工厂的环境、氛围设计实施的。

1.实训场地

目前实训基地一期建有三个实训车间,每个车间建有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设有20个工位(每个工位配备一套工具和一只万用表,可供一个学生使用),总共120个工位,可同时接纳三个班120人的学生进行电工、电子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培训。实训基地二期建设已启动,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和职业能力的培训。

2.实训车间工位的布局

由于电子工艺实训离不开手工焊接、装配、调试、总装等工艺流程,故将实训车间分成两个区域:装配区和调试区,装配区有40个工位,调试区有6个工位,这两个区域完成的功能、培训目标不同。装配区用于完成手工焊接练习、电子产品装配等过程,调试区用于完成电子产品的测试、调试等过程。

3.实训车间的环境布局

营造一种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氛围对于实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实训车间的墙面上悬挂实训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等,并布置与电工、电子工艺实训相关的实物(各种电子元器件)展板。

三、实训教学管理

实训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实训的效果。

1.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模拟工厂的管理模式,设立拉长(Line)、总拉长负责制,即每条生产线配备一名拉长(指导教师),指导20名学生的实训工作,各拉长服从总拉长的统一管理。拉长和总拉长都设立了相应的岗位负责制度。

2.实训教学课程及内容。电子工艺实训属于电类各专业最基础的技术层面,也是学生动手操作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同时也为专业能力训练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此已开设的实训教学课程有初级、中级电子工艺实训、实用电工实训、电气工程实训、计算机拆装实训等。将要开设的课程有:集成电路应用实训、彩电维修实训、表面贴装实训、印制电路板制作实训等。其中初级电子工艺实训内容包括三个模块:手工焊接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简单电子产品――数字万用表的组装;中级电子工艺实训内容包括六个模块:手工焊接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较复杂电子产品――调频调幅收音机的装配与调试、电路工作点的检测、计算机辅助设计――用PROTEL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和印制电路板图、收音机故障分析排除能力等。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3.学生实训管理。为强化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首先要接受实训前的教育,内容有实训的目的、意义、要求及安全用电教育等,学生考勤要打卡,上下班各一次,学生进入实训车间必须穿工作服,佩带胸卡才能上岗,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其次,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实训内容的实施、操作要点,设立一些实训内容专门训练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4.学生实训考核评定。学生实训成绩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结果,采用模块考核与评分结合的方法,例如,电子工艺实训成绩100分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两部分,职业道德素质考核占30分,操作技能考核占70分。在教学内容的实施操作中,始终把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并贯穿在实训的全过程中,培养出工科电类、非电类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四、在实训教学中完善实训教学文件

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积累和总结了不少的教学经验,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逐步完善了实训教学文件。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还应有实践经验,特别是动手操作的能力。为此,实训中心把教师分批送到电子工厂参加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电子工艺生产实习,熟悉工厂生产程序及全面质量控制,掌握电子工艺的基本操作技能;从电子工厂引进技术人员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六、取得技能资格认定,加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电子工艺实训面向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学生。随着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岗位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从事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高。因此,经过正规培训并获取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们正在积极配合信息产业部进行相关的技能等级鉴定方面的工作,学生在毕业时除获取相应的毕业证书,经过培训考核后,还可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或上岗证书,这也为学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职业技术基础。学生们普遍反映,经过短短两周的实训,学到了课本以外的许多东西,有岗前培训之意,这适应2l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2]陈桂珍等.加强实验室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实验技术与管理.

第8篇:职业素质养成总结范文

关键词:技能大赛;职业素养;影响力

作者简介:王军(1970-),女,湖北汉川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副教授;林辉吉(1969-),男,浙江象山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副教授。(湖北 宜昌 443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61-02

一、技能大赛过程对职业素养形成的正能量影响力

1.引导学生形成认真、务实、拼搏的意志品质和规范、严谨、安全的职业态度

在竞赛中,参赛选手只有做到尊重裁判、遵守纪律、服从裁决,只有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只有具备奋勇拼搏的精神风貌,才能赛出成绩、赛出水平、赛出风格,也才能把精湛技艺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来。

在某职业技术学院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比赛现场,总裁判长观看比赛以后提到: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虽然职业素养的分值仅占10%,但是这10%的分值却往往对名次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因为高水平的选手在技能方面往往不分伯仲,但在职业素养方面却会有细微的差别。比如,有的选手操作台面的上下整洁有序,有的却已经杂乱无章,竞赛材料、工具扔得到处都是,这样的选手在职业素养方面肯定会失去宝贵的分值,从而无法取得优秀的名次。其次,在竞赛中选手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安全意识等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比如,选手的绝缘鞋、安全帽的穿戴是否整齐到位,这种规范着装和他的安全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反映了一个人对于安全生产重要性的态度。而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操作何种设备都应该强化安全意识和规范严谨的操作规程。这种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来推动,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实践环节中去,并以此为方向引导学生职业素养的学习和养成。

2.引导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

心理稳定也是职场重要的素养。在技能大赛中,具有处乱不惊、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的选手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遇到困难或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够沉着冷静,将项目完成得相对完美,取得较好成绩。

在天津物资贸易学校里进行的“现代物流技能”叉车实操竞赛中,一名选手在驾驶叉车完成入库、出库、带货绕桩等环节,频频失误碰倒标杆。赛后指导老师介绍说:平时训练时这个学生技术熟练准确,但是在赛场上心理素质不好,出现了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严重影响了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

同样的道理,学生在参加工作以后也会遇到各种突况,在这种情形下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顺利度过危机和难关的必备职业素养。

平时训练成绩好并不等于大赛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很多院校在参加、组织技能赛的经历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加强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配合以适当的竞赛心理辅导,通过选拔赛、模拟赛等反复锤炼使参赛的学生不仅具有了高超的技能水平,还具备了过硬的心理素质。

3.引导学生形成团结协作精神

众所周知,“木桶原理”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如果各块木板之间结合得不够紧密,那么这个水桶将无法装水,这就不是能盛多少水的问题了。如果说水桶原理强调一种内部平衡,那么漏水桶原理则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在技能比赛准备过程中,需要大家“团结作战”,发挥个体优势,发现问题互相提醒,互促互帮,共同成长,在比赛中“厚积薄发”。正式竞赛更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需要队友间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发挥所长,虚心接纳队友的观点与意见,要分工明确,相互体谅,相互信任,如此方能使比赛顺利进行。

某护理职院参加行业技能比赛的团队成员的日记里写道:参赛团队的协作互助是一切行动的动力。在多天的技能磨练中,带队老师与参赛队员们融为一团,面对每天强大训练的难度,培训团的成员不是退缩,而是彼此鼓舞与奋进,相互协作与提高。特别是在训练操作时,为了达成合作的默契,有人能够自告奋勇担当训练模特,任由其他选手们进行静脉滴注等操作,正是因为这种“我爱集体,我们是一家人”的思想,让大家在疲惫的状态下仍能顽强地解决各种训练中的难题,怀抱必胜斗志,不断超越自我和提高自我。

现代社会,没有合作是做不好任何事情的;合作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每一个人有宽广的胸怀来容纳。凡是参加过技能竞赛的团队和个人都有这么一个共识,并将深深地影响今后的职业生涯。

4.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012年全国岗位创新技能大赛中全总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世平8月31日在山西调研时强调,要将创新元素和创新内涵融入岗位创新技能竞赛中。他指出,各级组织要充分发挥“大学校”作用,特别在技能大赛中要注入创新元素,体现创新精神,赋予创新内涵,展示创新成果,并进一步转化运用到实践中。

技能比赛和实验操作是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最重要途径。在技能竞赛的培训与训练阶段,可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发现、思考并解决训练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还可以让他们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接触新的技术与标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技能。

通过近几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选手们普遍感受到技能竞赛可以培养他们的信息识别与加工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的积极性。

二、当前技能大赛中对职业素养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误区

虽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于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是一些职业院校对于技能大赛的认识以及具体的实施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却存在一些误区。

1.重视技能培养而轻视职业素养质的养成

一些学校非常看重学生在技能竞赛中所取得的名次,希望以此作为学校向社会展示自己办学实力的名片,因此非常重视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但同时,认识和行动往往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就是过分强调技能的重要性,全面强化技能训练,加大实习实训力度,特别重视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工艺对技能的融入与优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另一方面则认为职业素养、人文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技能的提高以及就业都没有太大的帮助。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把专业技能素质与职业素质混为一谈了。其实,专业技能素质只是广义职业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通过专项的专业技能训练可以提高专业技能,而广义职业素质的提高则需要借助潜移默化的职场文化培养和包括技能竞赛之类的实践活动来实现。

因此,重视技能培养而轻视职业素养的养成不利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重视少数优秀学生的训练而忽略大众学生的培养

全国性的院校技能大赛是各职业院校都企盼有资格加入的全国性赛事,“状元效应”无疑会给学校带来更多的表面和潜在的综合收益。于是,一些在专业上有特色、技术上有实力的学校会充分利用这种机会,拨出专项资金,选拔优秀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集训。为了使集训队员能突飞猛进地提高训练成绩,学校不惜占用其他学生的实训时间和实训资源,让他们独享优秀的教师资源,处处为集训队员大开绿灯。但优秀者毕竟是少数,普通大众学生才是多数,学校把主要的实训时间和实训资源都投入到了对少数优秀者的培养上去,甚至“以赛代考”、“以赛代学”,把职业技术教育引入了另一种“应试教育”中,顾此失彼。这样做的后果是大众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只有兼顾精英和大众、学校品牌和广泛群众参与这对关系才会使大部分人成为技能比赛的受益者。学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加需要大众化的技能大赛。

三、提升在技能比赛中贯彻职业素养养成的认识高度

1.观念上进一步重视在比赛中对于职业素质的培养

要让学校师生都自觉认识到技能比赛不仅要重视技能本身,还要重视过程中的职业素养。如,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于纪玉教授对参赛选手所言“技能大赛不仅是展示技能的大舞台,更是综合素质的阅兵场。学院对你们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要强,综合素质更要高,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未来中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竞赛设计与策划可更具多样性

(1)更多地设置集体项目,以求更多的人数和团队参与技能比赛。

(2)可考虑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展示比赛。无论是工科、文科都可参照,内容涵盖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形象、职业安全、职业能力、职业体能、职业审美等诸多方面,可以展示职业人共有的作风和行为习惯,也可以针对行业或特定岗位的作风和行为习惯。

(3)加强参赛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很多院校为提高参加技能大赛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特专门举行技能大赛赛前心理辅导讲座,这种方式值得借鉴。

3.技能比赛实施中应明确对职业素养方面提硬要求和硬标准

以三峡电力职业学院近年技能大赛为例,在竞赛过程中要求参赛选手必须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确保人身及设备安全,并接受裁判的警示与监督;“操作岗位”要求工具摆放、工位整洁、包装物品与导线线头等的处理符合职业岗位标准,节约电气耗材;“团队合作精神”要求:应有合理地分工,团队配合紧密;“参赛纪律”要求:参赛选手遵守赛场纪律,尊重赛场工作人员,爱惜赛场的设备和器材。

从以上节选的竞赛规则中可知,竞赛中很多的条款都渗透、体现着对于选手职业素养的重视和要求。

四、结束语

第9篇:职业素质养成总结范文

关键词: 职业素养 商务英语 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已几十余载,从课程建设到人才培养再到如今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养成。高职教师也从课程教学的改革开始关注更隐形的教育,即在课程中如何实现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SanFrancisc曾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①,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职业素养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包括劳动者的道德品质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还包括劳动者的专业技术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②。随着人才培养和毕业调查的推进和积累,高职教师发现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技能和知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素。学生能否顺利地完成人生的重大转变取得较大的成就,能否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能否实现人生价值,与他们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关系。有些学者把这些素养描述为隐性的,也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近年来,人才培养方案对于职业素养培养的描述越来越清晰,教师开始尝试将这些隐性的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素养的内容

1.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针对毕业生岗位群的调查分析结果,在课程开发专家指导下,企业相关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和资深教师共同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商务助理、商务翻译、外贸类岗位群。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能胜任涉外行业一线工作岗位,会商务翻译、国际贸易,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下表所示为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能力要求:

由上表可见,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最终还是要与相关课程相结合,主要还是落实到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最多的课程学习中。

2.商务英语专业职业素养的内容

鉴于以上就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和素质要求分析,商务英语专业职业素养构成体系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职业知识(包括英语知识、商务知识和商务礼仪);

职业意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和积极主动学习意识等);

职业行为习惯(文明整洁、守规守时和务实高效);

职业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网络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职业素养重在“养成”。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就要将职业素养养成与专业能力培养统一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在校的三年中,时间大多用于对课程的学习,所以职业素养的养成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是可行之道。

二、职业素养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培养

1.商务英语课程目标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明确了职业素养的内容,专业各课程首先要做的便是将可以结合的职业素养表述到课程培养目标中。根据以上所述之职业素养,商务英语的课程目标中有明确的表述,培养“熟悉并掌握当代商务理念和国际商务惯例,提高商务工作的基本素质,为以后从事商务工作打下基础”。“教学效果评价采取学习历程的学习成果评价,注重学生过程性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国际化的视野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

2.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本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尝试在教学评价中实施。本课程对终结性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施学习历程成果为本的形成性评价方式,以实现更好的职业素养的养成。该形成性考核过程贯穿学习的始终,包括学习成果预设、学习成果实施和学习成果评价三个阶段。对应的专业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将伴随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即对应为职业素养的提出、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养成评估。

首先,预设学习成果。这个阶段是教师在学习成果预设时明确提出哪些职业素养是学生应该养成的,即给定目标,有的放矢。

根据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师将教学内容任务化,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在整个学习阶段需要实现能完成哪些任务的学习目标。在教学开始前对这些任务成果进行设计,提炼出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技能和对应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在学习成果设计过程中,学习成果的内容体现了商务知识和语言在任务中的应用能力,例如:学习任务“公司年会的活动安排”,教师可以预设成果是学生以小团体为单位完成一次真实接待客户经理的年会安排的策划和汇报。这个预设的学习成果就是学生在学习完这个部分的学习任务后要完成的“记分作业”。要完成这个学习成果任务,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团队合作,讨论做出决策,再用英语在课堂上PPT汇报。这些内容教师都将写进任务单,在教学初发放下去,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学习目标和哪些职业素养能够在这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养成。下面所示是任务单对于任务目标的详细表述:

知识目标:酒店设施词汇;活动安排的要素;商务文化差异;休闲场所的词汇;基本菜式。

能力目标:能用流利的英语、得体地礼仪和正确的商务态度完成酒店介绍;能向外商介绍商务活动安排;能写邀请函;能介绍基本菜式;能在休闲场所与外商交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体会到合作的快乐;通过接待工作的完成体会与人交流的成就感。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职业素养:培养能自主完成任务且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

其次,学习成果的完成。这个过程即学生在完成预设任务的过程中养成一定的职业素养。

由于预设了任务单,明确了学习的各种目标,成果为本的评价和详细的评价标准就好像让学生“戴着脚镣跳舞”。学生要在课堂学习之余完成相对应的任务,这就让课程教学中职业素养的养成延伸到了课外,让职业素养的养成通过学生的体验完成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学生利用教室、寝室、图书馆、教学楼等创设不同情境,学习英语,体验任务,解决问题。特别是团队合作的任务,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学生遇到的更多问题都是需要职业素质去解决的。在不断的任务体验过程中,职业素养的培养逐步深化最后达到效果。同时,学生通过任务单上的总结,可以不断自主总结学习情况并互相督促。这个过程是职业素养养成的关键。例如:上述的“年会的安排”的学习成果的完成过程中,非常多的学生都会总结出团队合作的难处,讨论决策过程的能力缺乏等问题。因为都参与了学习成果的体验学习,大家都会看到自己缺失的其实不是英语知识或是商务知识,因为这些知识的或是技能的东西是可以通过百度解决的。学生感觉最缺的是合作的能力或是决策的能力或是主动性等,而这些便是职业素养的体现。只有在完成了这个任务后,学生才能得到职业素养的提高,但是要真正完成培养或是养成,还需要一个过程,在完成若干个学习成果的过程后。

最后,学习成果的评估。这个过程即是检验学生职业素养是否养成的阶段。

学习历程成果为本的形成性考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评估不是在学期末进行,避免了评估的时效性差的特点。因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在学习一个阶段后上交的,于是教学评估就分成了阶段性的。评估阶段根据评分标准,教师和学生将会共同承担评估者的角色。教师的评估往往是在学生在任务单上的自评和所上交的成果的基础上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进行评价。例如:上述的任务的PPT汇报,学生得到的不仅是个分数,还有语言模块的得分、商务技能模块的得分和职业素养达到与否的建议。下一步则是反馈,在及时反馈阶段,仍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呈现部分学生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评价;学生也进行共同讨论。通过这种师生、生生的讨论总结,达到评估的基本目的。通过一个一个的阶段性的评估意见,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那些素养需要提高,及时修正;也正是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高职学生才明确地知道要完成工作需要的不仅有知识和技能还有职业素养,要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则需要较全面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而评估的过程让教师也能转变观念,不仅传道授业还要“授之于渔”。

三、结语

“一带一路”给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带来了更多的职业发展的机遇,这些机遇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对于核心职业素质的培养更重视。这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来全面提高学生就业所需的核心职业素养。商务英语课程通过改革课程评价方式达到了更好地贯彻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的目标,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这些探索能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其他课程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借鉴价值的参考。

注释:

①王志娟.寓高职商英专业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于精读课堂教学之中.

②杜芳林.浅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杜芳林.浅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学术研究,2016(12).

[2]冉晓莉.ESP需求分析视角下的高职商务英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成都示范学院学报,2013(5).

[3]王志娟.寓高职商英专业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于精读课堂教学之中[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