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文学常识范文

汉语言文学文学常识精选(九篇)

汉语言文学文学常识

第1篇:汉语言文学文学常识范文

1 汉语言文学的简介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相对而言较为弱势的一个专业。由于其本身而言,人文社科性太强,没有工科专业的实用性,没有如医学建筑学专业那样的清晰地职业定位,也没有如财经政法专业那样强的针对性,最终,导致其在应用性上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

汉语言,事实上是一种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历史的演变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传承和发扬着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作用,使得中国的精神财富得以保留下来,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髓。

那么,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多的是要将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传承下去,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汉语言文学的作用以及汉语言文学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从这个层面上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认识,这个专业的学生,承受的,更多的是社会的一种责任,一种将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和意识。

因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当其冲的没,就是要明确自己专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专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重要的,不是如何去创造个人的经济效益,而是创造社会意义层面上经济的效益。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方面的素养,要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专业对于社会的现实意义。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那么,只有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才能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价值。

2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本文由收集整理

那么,在以上的大背景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面临的巨大压力之下,如何呢能够有效地提高汉语言文学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应用性,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呢?接下来,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提出一些的有效地建议和对策,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2.1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然而,老一套的学习思想和观念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里,学生一味的被压迫者进行学习,他们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着知识的传达,而并未了解到学习的真谛。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记,学生抄,学生从来没有去想过要真正的自主的去学习。在推行素质化教育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教育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根深蒂固的伤害,我们要突破传统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束缚,要让素质化教育得以实现。那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专业的就业面是相当广泛的,当然,真是由于这种广泛的就业面,使得学生学的知识非常的宽泛,知识学得不够精,那么,创新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上显得非常的重要。

汉语言文学上的创新,是指的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思维方面的创新,从整体上打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束缚,使学生能够不受专业的限制,加深对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了解,从而对今后的工作学习予以指导。例如,对于新闻、文秘等等人文社科类的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衍化出来的一个分支,那么,如果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中的新闻类的知识相对感兴趣,就可以选择新闻方面的知识,进行着重的研究和学习,这样,使自己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得以深化的学习,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学习,与此同时,学生也能从中收获更多,不是泛泛的去学习,而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种学习方法,不失为为汉语言学习的学习方法的创新。

方法上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古话有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这句话,虽然很多人都会讲,但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其中的内涵呢?在学习上的创新,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创新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自我创新的意识,使学生能够真正用一种创新的思维去想问题,这样,学生在今后遇到问题时才不会素手无策,才能真正明晰创新意识对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好处。

2.2 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都知道,其包括的主要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课程内容之庞大,使学生都望而生畏。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改善这种情况呢?

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的精简力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能够得以强化,核心的内容能够得以展示出来,并且,应当避免学科之间的交叉,要能够很明确的展示出学科的特色知识要点,这样,是学生在学习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结语

第2篇:汉语言文学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 藏区“9+3“学生;语言适应;叙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2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四川省委、省政府从2009年开始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即9年义务教育加3年免费内地中职学校职业教育。大批藏区“9+3”学生远离故土,进入内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首先面临的是语言问题。

如何突破语言关,让“9+3”学生尽快适应当地学习生活,学到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学校急需解决的。我校自2009年开始接受藏区“9+3”学生,目前在校共计180名,笔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名学生追踪了解其在当地汉语学习状况、进入内地后汉语言学习适应的情况并分析,提出促进藏区“9+3”学生语言适应的策略与措施。

二、研究的实施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着便利和有效的原则,在我校“9+3”学生中选择了拉姆做为研究对象。拉姆,女,19岁,自贡卫校护理156班学生,家住甘孜州新龙县麻日乡中立村(半农半牧区)。入学时学校摸底考试语文24分,在全班排在倒数第6名。通过在校两年学习,拉姆各科成绩全部通过,两年成绩排名位列全班第八名,目前正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实习。拉姆从入学在汉语理解和运用上的困难,到最后完成学业,顺利进入实习,经历了藏区“9+3”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能够典型的体现藏区“9+3”学生的语言学习适应过程。

(二)拉姆的语言学习适应叙事

实际上我只有小学四年级水平。上小学时主要学习藏语、语文、数学。语文老师为汉族老师,上课只是让我们读,并不解释,因此很多汉语能读,但是不能了解意思,很多汉语还是从看电视知道的。平时候同学之间交流都用藏语交流。刚入学的时候,感觉很兴奋,说实在的,我根本没有想到过什么困难。但是上课时候我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话,但听不懂老师讲话的意思,有点听天书,我只有使劲的听、强迫自己记。当时入学都快一个月了,我还理解不了医学上“机体”是什么意思!“到内地学习,汉语真的很重要”拉姆主动说到。汉语知识差,意味着什么都听不懂。

拉姆身为一名处在边远农区的藏族孩子,入学后感到学习吃力、听不太懂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汉语教学水平差,学习基础薄弱,语言沟通障碍。

学校针对我们,专门开办了语文、基础数学补习班,我觉得挺有用的。老师你给我找的语文补习材料、故事书我都认真学习,安排的语文作业我也认真去做,我还参加了普通话检测,虽然只获得“三甲”水平,我还是感到很开心。但是我性格内向,不太善于与别人沟通交谈,我们班上成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对我汉语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一个小组的同学捆绑在一起,经常讨论,不懂的我经常询问她们,提高了我的汉语表达及理解能力。

拉姆在学校、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加上自身努力,迅速提高了自身的汉语能力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拉姆学习情况分析

拉姆入学时学校摸底考试语文24分(总分100分,水平为自贡当地初一水平)。当时全校入学的“9+3”学生共有96名,语文最高分68分,最低分0分,平均40.8分。卷面上主要问题是汉字认知能力低下,字音辨读能力低,拼音能力差,无法辨识相似字、易错字的读音;常用字词掌握不好,无法正确区分和书写同音词、形近字;对词义的理解上对常用成语接触甚少,运用甚少,特别是不理解成语的感彩[1];同时书写能力较差,缺乏基础的阅读知识,对记叙、描写等常识都不能掌握,作文遣词造句缺乏层次和想象力。

分析原因,可以看到甘孜州全州幅员面积1513万平方公里,人口有813万人,其中未成年人有2915万。由于自然条件和区域成本差异,造成藏区教育点多、面广、战线长、投入大、成效小、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量少质弱且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水平薄弱[2]。汉语作为藏区重要的第二门语言,国家非常重视,大力在藏区推行藏汉双语教学。全省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第一类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二类部分课程用汉语文授课,部分课程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三类除开设民族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汉语文授课。虽然三种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但关键的师资上存在很大问题。调查数据显示藏区中小学汉语教师中从专门的师范院校毕业教师只占56.9%,从专门的汉语言专业毕业也仅占51.8%,非汉语专业毕业而从事汉语文教学的占48.2%之多。还有这些教师中的一部分虽然是师范学院、汉语言专业毕业,但并非是汉语教育或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3]。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常常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社会背景,文化和生活的特征。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目前藏区的汉语教学中重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藏汉文化的差异,重视了文化知识层而忽视了文化理解层,忽视了将文化渗透到交际实践中。很多藏区中小学汉语语文课堂只学习汉字却无法学到连老师也不能理解的该汉语背后的词义及其包含的感情与文化。如汉语中“油条”既有“长条形的一种油炸的面食”之意,同时作为面食的油条所具有的特点,“某某人是个老油条”中又有“世故圆滑、偷奸耍滑”的文化色彩。许多藏区学生完全不能理解是食品怎么又形容人,因而对相对深奥的医学术语就更难于理解,如中医中的“精”、“气”、“神”等。拉姆所在新龙县麻日乡中立村,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藏语授课。汉语仅作为辅修科目,日常用语也为藏语,缺乏汉语学习的环境,因而汉语掌握能力更差。

与以往的民族学生择优经培训进入内地大学学习不同,“9+3”学生是初中毕业的藏区学生进入内地中职学校学习,学生年龄相对更小,只要学生愿意几乎没有门槛限制,导致人员众多,缺乏相应的衔接教育,导致“9+3”学生汉语知识薄弱,理解能力不够,成为不能适应内地学习的重要原因。语言问题几乎是所有“9+3”学生首先要解决的第一道难题。

四、应对措施

1、在语音、词汇、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9+3”学生学习汉语,对她们来说就是第二语言学习。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不仅仅包括语言结构、语法知识,还需要理解语言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汉语的补习按照初中毕业生的基础要求,从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多方面进行补习。许多接受“9+3”学生的学校均开展了文化知识补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补习上,重点应该传授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语言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文化教学。如:在词汇的教学中注重文化传承的背景知识的导入,将词汇知识与文化含义适时融合;要尽量结合模拟情景,有针对性地介绍语言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并把语言放到具体的语用背景中进行教学;同时注重藏汉文化之间的比较。通过补习使学生有兴趣学,学了能用,并用得恰当。通过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使藏族学生了解汉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交准则、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从而开阔其学习的文化视野,培养其对汉语文化的直接领悟力和敏感度,使其适应汉语文化的环境氛围,并能运用汉语准确地理解和表达[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汉语言学习与藏区当地文化相联系,充分利用学生母语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自信心,提高汉语学习能力。

“9+3”学生远离家乡、父母,来到内地求学,因环境的改变,与人沟通受阻,学习基础差,普遍觉得自卑。在“9+3”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将教学与藏区文化联系起来,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克服其自卑心理。如在对学生讲解汉语中姓名的组成与由来时,结合藏族姓名特点及含义询问学生自身姓名的组成及含义,对比讲解,受到学生热烈欢迎。语言是人类共有的属性,与人类思维有着密切联系,是人类表达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具有共性。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与的负迁移作用,采用启发式与对比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比较、总结、归纳,突出两种语言的相同和差异之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汉语学习的能力。但这对内地中职学校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3、运用教师与学生、汉族学生与藏族学生“一助一”形式及小组合作学习,加强藏区学生与内地汉族师生交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提高“9+3”学生汉语言能力的提高。

将“9+3”学生与教师、汉族学生“一助一”对应结成小组,通过日常生活学习的交流,强化学生汉语能力。笔者与拉姆结对后,根据其语文基础,安排拉姆课余时间增加汉语阅读量,布置她写日记、作文等提高语文水平。同时汉族结对同学小莉课余时间主动与拉姆联系,一起学习、玩耍,同时要求拉姆只能说汉语,不能说藏语,潜移默化,提高了拉姆的汉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除此之外班主任老师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居住地、性别等不同,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在班上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操行分全部捆绑在一起,在共同的目标下,小组成员必须经常在一起,面对共同的问题,讨论学习,相互沟通交流。小组中汉语能力强的学生引领本小组其他学生对讲课中不懂的部分理解、掌握,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了解与团结,提高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相互影响,提高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雪琴.义务教育阶段四川藏区学生汉语文学业能力调查一甘孜州理塘县个案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

[2]叶晓彬.甘孜藏区教育现状及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94-99

第3篇:汉语言文学文学常识范文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外国学习者对汉语背后的中华文化接受态度往往表现出四种状态:一是完全排斥,认为仅需要将汉语作为工具来学习而不必学习中华文化;二是完全认同,这对于汉语的学习在短期内会有强化和促进作用,但长远来看会带来文化归属的困惑和文化冲突的困扰,同样是不可取的;三是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全面吸收中华文化,持这一观点的学习者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文化间客观上的差异和生活环境的社会化影响,做到双向的文化适应是很难的;四是在立足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学习中华文化的先进成果,并内化为本民族文化。正是由于对外汉语教学是跨文化的语言教学,因而必须直面由文化内在特性所带来的差异。尤其是隐含在中国语言中的内心情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尺度、审美标准等文化因素,常常给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带来障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语言组合习惯有待提高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中文与其他语言文字在时间、空间的表述上大相径庭,使初级学习者往往对汉语中的语言组合习惯不适应,表现出汉语表达前后颠倒的现象。如部分学生会将“东北大学”错写成“北东大学”,将方位“左上角”错误描述为“上左角”,这是东西方在空间方位表述方面文化心理不同造成的。我国在方位表述中,通常以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在同一坐标轴中,也往往先“东”后“西”,先“南”后“北”,先“上”后“下”。再如错误表述“以后,我生活在纽约,现在沈阳就是我的新家”中“以后”的用法,表现出学习者对汉语中抽象时间概念“前”与“后”的混淆。另外,韩国学生还存在把时量补语倒置的情况。这些看似简单的语言组合习惯,蕴含着我国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和心理侧重。由此看来,在语言运用与写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正确把握语言语法,而且要深入了解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如果单纯从语法角度进行语言的学习与应用,而不注重对语言背后所内含的价值观念、使用习惯以及文化背景进行了解,那么,正确使用语言就面临较大的困难与障碍。

(二)文化背景知识亟待加强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外国学习者会发现自己的汉语水平止步不前,陷入瓶颈,尽管能够读懂每个词的意思和句子结构,却依然无法领会整句话表达的含义,这通常是由于对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而导致的。以英文笑话“Shesodumb,shethoughtthaticebergwasayiddishname”(她傻到觉得冰山是个犹太人名字)为例,如果英文学习者不知道犹太人名字多以“berg”作为后缀这一文化背景,就难以理解整句话的笑点所在。同样,如果不理解汉语中“香火”一词的真正含义,就无法读懂“我吸烟的理由很简单:祖父吸烟,父亲也吸烟,轮到我不能断了香火”这一中文表述中的幽默。此外,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于部分词汇的含义东西方常具有不同的解读,比如“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在西方则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岁寒三友“松竹梅”在中华文化中代表高洁和坚韧,而在西方语境中则无此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饱含了中国人民的希望和向往,而在部分西方国家却被错误地视为专制集权的代名词。

(三)知识与时代的契合度仍待提升

文化具有时代性,作为文化承载体的语言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客观上要求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也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目前,部分对外汉语教材的内容对我国文化的介绍还停留在传统层面,如中国人很少使用“谢谢”而用“哪里哪里”来表达对别人好意的领受,以交流年龄、工资、子女等话题表示关系亲密等,以致外国学习者照搬教材而造成一些不得体的语言交际。事实上,伴随着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人在日常交往中,很多习惯已越来越与世界接轨。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向学生说明这一变化趋势。另外,对外汉语教学要以让学生能与当代中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为目的,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以“打酱油”“鸭梨”等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崭新的汉语表达方式和文化景观,正映射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诉求和心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网络语言逐渐成为中国年轻人的常用交际语言,对外汉语教学也应对其有所体现。

二、基于文化融合的教学道路探寻

(一)增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对于母语,学习者在幼年时就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了语言学习的能力。而外语学习则不同,学习者往往是在主观能动性作用下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其学习环境远不如学习母语那样方便有利,需要以目的语文化的感召力来保持语言学习热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都要正确认识到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地反对“语言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全部”这一错误观点。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这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自身的客观要求,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也顺应了外国学习者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迫切需求。

(二)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内涵

对外汉语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是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接触中华文化的先导,对外汉语教师对于中华文化的掌握直接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因而要大力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内涵。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教学能力,还需要掌握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弥补语言教学在文化教育方面不够系统的弊端。此外,在教学中必须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常识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打下基础。

(三)保持对外汉语教学的时代特色

第4篇:汉语言文学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藏族学生 汉语言教学 教学水平 激发兴趣

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学好汉语是我们汉藏间思想交流的前提和保证。可是在我国的纯藏族地区,受本民族语言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汉语学习及运用能力甚为不足,水平严重低下。在我从教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不利因素。本文针对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基本情况,对其制约因素做了浅析,并提出了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

1.客观因素

1.1 区域闭塞导致汉语学习的环境先天不足。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地域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藏族学生除了课堂上使用汉语外,其余绝大部分时间在使用藏语。另外,地处西南边陲,相对闭塞的自然环境阻碍了与内地地更为广泛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汉语学习环境的缺失。

在藏族家庭中,学生从小接触的母语是藏语而不是汉语,藏语作为母语是家庭成员既定的语言,即使是在父母汉语水平较高的家庭中,也绝大多数在使用藏语。在农牧区的藏族家庭,情况更为严重,几乎就没有学习汉语的环境可言。其实90后的藏族学生,有说汉语的欲望,但由于环境的制约,使他们不能很好地去运用汉语,只能用藏语交流。他们的亲人完全用藏语交流,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只能接受了自己的民族语言。他们只有在汉语文课上才会学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

1.2 学生情况千差万别。调查发现,即使在同一个班的学生中汉语的学习接受能力和受教育情况颇为不同。农牧区的学生几乎听不懂普通话,各县城内的学生能听懂一些,但大多不会说,拉萨市的学生基本上能听懂普通话,也能用汉语表达,但受本民族语言影响,汉语表达时含混不清,语序错乱,并且经常有藏汉语兼用的习惯。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应用方面,情况严重,不会应用各种文体者比比皆是。

藏族学生从学说话开始就生活在他们的母语环境中,耳濡目染,到了正规学习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能力,所以藏族学生学习汉语就不能自然习得,必须通过相应的语言学习来获得这种语言能力。而农牧区的藏族学生学习汉语仅限于课堂,平时接触不到使用汉语的环境,更谈不上自觉实践汉语的习惯和能力。另外,藏族学生已有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与他们所学的藏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是相同的,其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已经对此有了相当的了解和认识。他们的藏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所具备的文化知识,所了解的民风民俗等和他们所学的藏语言是一致的。藏族学生已有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与他们所学的汉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在他们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他们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藏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惯硬套在所学的汉语言上。

1.3 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就老师本身而言,汉语教师的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学校汉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教师的学历、知识结构和学生知识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一些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比较落后,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另外,一些学校的奖励竞争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部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工作责任感与主动性不是很高。

就课堂教学而言,很多老师还是采用灌输式教育,根本没有做到“授人以渔”。因此很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知识,并未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这使得大多数学生课下从不自学,对学生学习汉语造成了不利影响。另外,老师在教材的使用上也存在混乱,教材不统一,参考用书不标准,对教材的要求和考试要求把握不当,也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上目标与结果之间差距很大。

2.主观因素

2.1 学生方面。我们对林芝某学校300名学生在语言认识方面做了调查,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有的学生认为藏语是最重要的语言,占绝大多数。可以推断,学生在学习藏语和汉语时,有意无意的偏向了藏语的学习,而对汉语的学习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学生在运用汉语汉语交流时胆怯、自卑,语序混乱,词汇贫乏,往往词不达意。一般是一笑了之,缄口不言。即使非说不可,也声音极小、低沉、断断续续、不清晰。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还有学生学汉语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平时从不用汉语交流。

不仅学习汉语的观念相对滞后,而且在汉藏语系之间巨大差异差异。母语思维不同致使学生有时语序错乱。例如:有些学生写请假条是标题经常写成“请假老师”。藏族学生用的是本民族语言思维,而汉语教学是用汉语思维,这不仅造成汉语文听、说、读、写的困难,还极大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

2.2 教师方面。师资力量的相对匮乏。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在牧区,教汉语文的教师几乎都是藏族教师,汉族教师占得比例很小。他们受本民族语言发音的影响,汉语的发音不标准,教给学生的自然也不标准。好多汉字的发音都使用同一个音调,根本没有前后鼻音、阴阳上去的分辨。好多简单的汉语表达,经他们的口却说得绕口而复杂,错词病句也司空见惯。藏区汉语文教师水平的相对低下也阻碍了汉语在藏区的普及。

2.3 家长方面。学习汉语的观念相对滞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常会给学生布置适量的作业,可大多数家长并不会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特别是在汉语文的阅读和交流这种非书面的作业上。家长的这种观念上的不重视,是学习汉语的一大障碍,也客观上抑制了学习汉语的迫切性。

2.4 社会方面。政府对藏族学生学习汉语及达到的学力做了明确规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并未起到预期的效果,有些教师教学积极性较差,敷衍了事,致使很多学生在学习汉语上并未达到规定的程度。另外,平时交流中,不要说是相对落后的农牧区,即使是在拉萨市里,藏族本民族之间的交流几乎都是藏语,只有他们在与汉族同胞交流时才使用汉语,这使得运用汉语,培养汉语语感,训练汉语能力的机会大大减少。

由以上的浅析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客观还是主观上,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制约因素都非常多,笔者在执教过程中一直在关注藏族学生如何摆脱不利因素学好汉语的问题,经过咨询、总结、分析,并结合自身教学体会提出了几点个人浅见。

对于社会而言,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使藏族群众充分认识到汉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以改变其思想观念。对于老师而言,除了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外,在教学上要改进的东西非常多。笔者以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自觉意识和学习兴趣。做好学习汉语的宣传工作,提高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自觉意识,进而提高藏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伺机放一些中文儿歌,选一些情景,让藏族学生在情景中用汉语对话,或安排一些话题讨论和汉语演讲让其参与,或要求藏族学生买一些汉语版的磁带和光盘等等。通过这些手段让藏族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标准的汉语发音、词汇、表达的语气等。学生们都有着极高地接受新鲜事物的兴趣和能力,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愉悦的教学方式点燃他们学习汉语的激情。

(2)了解学生,加强对汉语理解的听说练习。让他们多说汉语,全身心地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就要经常找机会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以及心理特征;了解学生在学习汉语文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努力叩开学生心灵的大门,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才能使教师找到源头活水。所以在面对完全不懂汉语的藏族学生时,应该多让他们接触汉语,多给他们读课文,甚至是教材以外的文章,不去要求他们读,更不要求他们懂,只要求他们认真的带着心去倾听,营造一种语言的环境。哪怕开始只是听懂了一个字,一个词那也是收获。在听的过程中,他们在不断的接受着一种母语之外的新语种,对于他们而言这是新鲜的好奇的,与其好奇心理相辅相成,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汉语的愿望,达到激发学习汉语兴趣的效果。

进行听话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把感受到的汉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通过听话积累素材,可为其说话提供材料和内容,能为口语表达和口语交际创造条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以保证充分发挥其主体参与作用。最重要是利用好课前的时间,开展各种小型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利用各种形式的读写,逐步提高学生的汉语文水平。为了激发学生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充分利用会话课开展讲成语故事比赛,讲中外寓言故事大奖赛,还利用午休,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一些语文游戏:如猜谜语、填字游戏、语文智力故事等,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在朗读课文时,及时纠正学生在诵读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在单个读时,更是认真听,对出现的错误,尤其对读音方面和词语破读的现象,及时纠正。

(3)加强学生开口说汉语的习惯。俗话说:“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唱口生”。学语言一定要多说。让学生开口说话是汉语教学中最困难的一个环节,因为对于藏族学生而言,本身在他们的周围所接触的人和事就少,要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开口说话,而且说的是母语之外的根本不会的语言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因此,在课堂上要鼓励他们回答问题时说汉语,下来以后两个同学之间交流更应该用汉语,要让学生养成开口说汉语的好习惯。

第5篇:汉语言文学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语文 现代文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26-01

汉语言文学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查学生汉语言文学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汉语言文学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到一定层次,是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是涉及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加强现代文的教学工作,势在必行。

一、加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汉语言文学语文现代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从多年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经验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现代文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培养学习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而现代阅读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各种知识的载体。学生在现代文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学习新知识、了解社会动态、欣赏文学作品,更可以通过阅读扩充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从而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二)汉语言文学现代阅读,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途径。

语文知识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而现代文阅读无疑是语文知识具体化呈现给学生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任何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阅读都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而据调查在近几年中考中,考生失分最多,败的最惨的一块领地,莫过于现代文阅读这一版块儿了。因此,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双重背景下,提高学生现代文的阅读水平,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关键点。同时,这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毕竟在现代文阅读中获得成功,就意味着学生综合观察、判断、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现代阅读,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径。

在素质教育观下,学生的个人情操和情感表达,成了教育必须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当前初中语文教育中,加强学生个人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情操,就成了核心环节。而现代文阅读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毕竟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说教式的情感培养,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汉语课程标准》强调:“汉语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汉语的思想感情”。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汉语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汉语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二、增强学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长期困扰着学生和教师的难题。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在汉语言文学现代阅读理解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要在兼顾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下拿高分,实现“高分高能”。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因此,《汉语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立足全局,细化局部。

阅读文章首先必须要把握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之上才可能了解文字的思想核心,才能把握作者的本意,才能真正进入文本语境。但是,整体的掌握,不代表细节的了解,古人讲求“微言大义”,现代人在文章写作时,也通常会借助细节,或者说局部表达个人情感。因此,要想提高现代文的阅读水平,首先就得了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进行细节的揣摩。而这样的原则,在实际考察中,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学生学会立足全局,细化局部,就可以在做题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增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思想深度。

汉语言文学不仅是汉语教学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如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文章是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是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精神,吸取知识养料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构建个人文化观,增强个人思想深度的基础。毕竟,学生如果真的能在文章中,体会到各种文化精神,体验到作者的内在情感诉求,能够把握文章的文化意义,那个人的思想意识必然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分高能”并不是一句空话,要想在现代文阅读中取得好成绩,技巧是外在的,知识素养才是内在的,是必需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坚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宗旨,在日常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点,强化文章中的文化意识教育,把文化这一代表人类文明的基本形式,作为教学的重点。如在《端午日》一文中,教师可以把文章中的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作为阅读的重点,让学生从文章中发散思维,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因子进行适当探讨,以此增加学生知识面,扩展学生思想宽度。

总之,汉语言文学现代文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制定适合学生认知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汉语言文学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浅析汉语;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1.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普遍的应试教育影响了汉语言教学的开展,学校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专业课上,因为汉语是母语,所以自认为不需要再进行深度学习。将大部分的学习精力放在了专业课上,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热情也大大减弱,当代大学多把汉语言文学作为公共选修课,但是选择的学生寥寥无几。授课老师也消极授课,缺少专业老师,老师的授课热情不高,相比之下,老师更愿意将时间放在专业学术上的研究探讨。专心钻研汉语言文学的老师过于墨守成规,授课方式陈旧枯燥,并且授课内容以教案上的内容为主,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消退。传统教学逐渐远离现代教学标准,无法达到学生对汉语文学的需求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的教学水平只是略微高于高中教学水平,缺少新鲜的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普遍在各大学校呈现低谷的状态,学校的大部分教育经费都投入到重点培养的专业中,造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下降,研究空间也大大下降。

2.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

2.1改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

改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可以从本质上解决汉语言文学的现况,并且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也需要从改善学习氛围开始。将学生放在主置,营造人人平等,互相信任和尊重彼此的良好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渐渐喜欢上汉语言文学的实质意义,通过改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激发出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热情。经常举办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问答,开展正面有意义的演讲比赛,不仅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们汉语言文学知识,还要教学生付诸实践,从整体上改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

2.2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才是关键,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创新型思维教授每一个学生,教授学生学习到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知识。大学生课堂,可以教授学生汉语言文学新颖的知识,可以逐渐积累充足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汉语言文学知识不但可以从教科书中学习,还可以养成一种创新型思维。我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其独特的人文魅力,下派分支也非常多,比如古代文言文、现代散文、民风民俗和网络用语。随着教育的改革创新,我们应该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而且创新思维不仅简单的指连词造句,要从深层角度来挖掘,体会汉语言文学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可以使学生们领悟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真正让学生走进汉语言文学的世界。

3.汉语言教学改革

3.1拓展汉语言教学环节

拓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可以直接进行交流沟通,拓展了教学模式。改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机会。以往的教学环节忽视了多维立体教学、小组讨论等形式,甚是枯燥乏味。大部分学生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环节不感兴趣,逐渐对汉语言文学失去兴趣,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学科专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言文学越来越不受欢迎,慢慢汉语言文学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3.2提高授课教师的学识素养

提高授课教师的学识素养,单一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拓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学识素养方面着手。要想从根本上拓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学识素养为开端,教师的授课内容不仅仅从书本上汲取,还要丰富教学内涵。单一的传统教学已经不再被学生所接受,必须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的职责不能单纯的机械式授予学生呆板的课本内容。汉语言文学授课教师要经常培训,拓展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学识素养低的教师不可能教授出素质高的学生,只有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素养,才能全面改观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拓展教师的学习渠道,丰富自身的知识内涵,才能全面的改观学生的整体素质。

4.总结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日益更新,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汉语言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社会对汉语言方面的人才越来越需要。汉语言的教学方式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与前进,汉语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可以提高学生们对汉语的学习热情,在汉语教学中不应该墨守成规,而是应该大胆创新勇于进取。我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该得到不断地传承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高教司.大学汉语言[J].教学大纲,2004

[2].张雨金.再谈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0

[3].陈洪.大学语文编写说明[J].高教出版社,2005

第7篇:汉语言文学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  汉语学习  文化障碍 

一、文化障碍的概念 

民族文化差异形成民族文化障碍,“文化障碍”是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领域常用的术语,但对其定义众说纷纭,熊礼伟先生从翻译角度指出,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人是社会的人,人使用的语言必然反映人所处社会的特定文化。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就成为翻译工作中的障碍,即文化障碍。 

二、文化障碍的表现 

(一)文化陌生感 

文化障碍对汉语学习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文化陌生感。这里所谓的“文化陌生感”主要是指受民汉文化差异的影响,汉语学习者学习汉民族文化时,遇到不熟悉、不相识或生疏的事物所产生的陌生感。 

民汉哲学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汉民族先秦的“诸子之学”、魏晋的“玄学”、宋明的“理学”对于少数民族都是一种全新文化体验,特别是儒家的忠孝伦理。例如:汉民族非常注重“香火”延续,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将家中添丁看作是一件大喜事。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反映其民族性的“女蜗补天”“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夸父追日”“后翼射日”等神话故事,会使少数民族学生产生文化陌生感。此外,汉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中也存在引起汉语学习的文化陌生感因素,例如:松耐寒耐旱,阴处枯石缝中可生,冬夏常青,凌霜不凋,可傲霜雪,长生不老,民俗祝寿词常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松与鹤联在一起,有“松鹤延年”之意。在我国汉文化中梅有“天下尤物”之美誉,琼肌玉骨,物外佳人,群芳领袖。梅喻女人,竹喻夫,梅喻妻,婚联有“竹梅双喜”之词。牡丹有“国色天香”之称,常用以与寿石组合为“长命富贵”,与长春花组合为“富贵长春”的景观。 

(二)文化误解 

文化障碍对汉语学习另一个突出影响是文化误读。这里所谓的“文化误读”主要是指一种与原本意义有出入的文化解析。民汉文化由于存在着诸如地理、气候、人种,尤其是语言等物理乃至生理方面的根本区别,因此,“某一方要以自己的模式全方位地建构对方时,总是会遭到失败的。”例如:红色在我国象征喜庆美满幸福,因此无论是我国的传统宫殿建筑还是旗袍婚纱,多以红色作为主色调。“红事”就是喜事。孙中山《建国方略·实业计划》:“红事者,即家族中任何人嫁娶,及其它喜庆之事。”旧时婚俗,男女订婚时必须互相交换“红庚”,即写有生辰八字的红帖子。男女订婚时送给对方的聘礼,也称为“红定”。洞房花烛夜更是离不开红——新娘要穿红裙,盖红盖头,新郎要披红绸带,戴大红花,大门上要贴红喜联,屋内要贴红双喜,洞房内要点红蜡烛。除了婚礼,喜庆节日、婴儿诞生、乔迁、升官等喜事也都与红密切相关。 

(三)文化冲突 

文化误读的进一步延伸就会导致文化冲突,这里所谓的“文化冲突”主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价值观文化冲突和行为模式文化冲突两个方面。 

汉民族买卖婚姻的现象明显减少,但是少数民族依然保留着较重的聘礼。少数民族和汉族都曾经盛行过以金钱关系为基础的买卖婚姻。据史料记载,以前少数民族买卖婚姻依然盛行,从订婚到结婚,男方要陆续给女方很多牲畜,富者聘礼更多。如今,大多数少数民族依然保留着很重的聘礼,这是表现婚姻关系的有效例证。对于生活并不富裕的少数民族青年来说,聘礼依然是一个比较大的经济负担,造成一些青年娶亲难的局面。而汉族人相对于大多数少数民族来讲,对聘礼不太讲究。而且汉族人喜爱存款,生活节俭,勤俭节约,而少数民族不太会节俭。所以说汉族人和大多数少数名族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在交际文化方面,汉族人跟熟人见面打招呼,通常会说“干什么来?”“吃了没有?”或者“上哪儿去?”而少数民族见面打招呼时先问本人好,家庭好,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儿女、家畜等相互问候一番。然后问最近的情况,不然,则被认为不礼貌。日常生活中,汉族人“今年多大了?”“家有几口人?”“结婚了吗?”这些问法,通常表示说话者对对方的关心,特别是在长辈和晚辈,上级和下级的对话中。对于少数民族人来说,这是他们的绝对隐私,是不能够随便问及的。 

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汉族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席间,主人不仅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还会通过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来表示自己的热情。在中国少数民族中,除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外,一般都有“无酒不成礼”的传统待客心理。且少数民族在饮酒时很讲究敬老的礼节,在欢聚待客饮酒时,特别重视和谐热烈的气氛[5]。少数民族在待客中对客人体贴入微,礼貌周到。少数民族热情好客,进餐时,让客人围坐在桌子旁品尝饭菜,先把家里好吃的东西都摆在客人面前,让客人随便吃,然后宰羊,吃肉前搞“巴塔”仪式。主人要对客人的到来表示欢迎,客人对主人进行祝福。仪式过后,才能宰畜和吃肉。在招持客人吃肉时,还有一些讲究,对不同年龄,不同辈份的客人要给不同部位的肉,表示尊敬和礼貌。肉首先给大人,然后给小孩,这些都是礼节。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扫除文化障碍,应该大力开展语言文化教学,将学习语言和传播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文化的学习为语言的学习扫清障碍。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材中相关知识的丰富和扩充 

教材是语言教学的最直接的途径和承载手段。目前,在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学习汉语的教材中存在着重语言轻文化、重语法轻应用的现象,涉及汉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的内容相对较少,造成了学生接触和了解汉族文化背景知识的机会相对缺乏。我们应将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等背景知识和语言教科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材和教学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以真正体现语言文化教学的崭新语言教学观念。 

(二)教学过程中注意语言教学与文化介绍的合理结合 

语言教学毕竟不是文化教学,它的侧重点在于语言本身。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在语言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文化知识的介绍和补充,以增添语言教学的趣味性、针对性、知识性,提升语言教学的文化品位。这不仅能为语言教学扫清文化障碍,最终还能使语言植根于相应的文化当中,成为鲜活的语言,而不是脱离了母体文化的干瘪的词语和语法。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语言学习要想真正成功,必然要对该语言背后的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因此要使学生学好汉语,就必须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对于汉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要注重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点滴培养,熏陶感染;要耐心细致地向学生讲解和传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培养出对于汉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将语言学习自觉扩展为文化学习,这将为语言教学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撑。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文化教学的改进措施 

下面几项措施追根究底都与汉文化密不可分,所有具体措施的实施也离不开对汉文化的熟悉掌握。 

(一)适时进行汉语文化补充 

文化补充又叫文化旁白。在学生语言交际过程中发现有误解和表达偏差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与指导,针对学生的文化空缺,不失时机地给予补充。例如,有不少民族学生在询问人的年龄时,会问孩子“多少岁数”“多大年纪”,问中老年人“几岁”“多少岁”,教师此时就要引导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得体地表情达意。 

(二)创造良好的汉语文化环境 

新疆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有着良好的大环境,但学生更习惯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活动,这就影响了语言与文化的接触。所以要使学生充分认识语言学习的交际性原则,自觉接触汉语文化,就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汉语文化环境。创造文化环境需要教师的正确组织与引导,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例如在班里举行汉语会话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勇于开口,多结交汉族朋友;建议学生与汉族学生合住宿舍,等等。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汉语文化活动 

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以使学生巩固已有的汉语知识技能,可以扩展学生的汉语文化知识面。汉语课外文化活动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如通过举办汉语阅读、朗读、会话、书法、板报评比、歌咏比赛、联欢晚会、参观访问、影视欣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大量接触汉语文化,从而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有选择性地开设汉语文化课 

目前的汉语教学中没有较多的课时为学生深入系统地讲解汉语文化,只是在词语讲解时随机介绍课文中出现的文化知识点。在汉语教学中用一定的时间开设与汉文化相关的课程,通过对我国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多元价值等方面文化的概括介绍,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大文化背景下的汉语知识体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间的往来,存在着一个相互学习语言的问题。随着各民族交往的日益加深,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汉语学习越来越重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教学也越来越深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教学在相当程度上囿于就语言而教语言的境地,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在语言学习中增强文化意识的问题尚未取得共识。为了交流,以达到语言学习和文化认同的一致性,从而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克服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学习和交际上的困难,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汉语词语为例,通过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干扰的分析,说明语言是受文化系统制约的,因而在语言学习中,要重视语言中的文化现象。 

五、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反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而理解文化又必须了解语言。因此,要想学好一种语言,就必须注意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了解妨碍语言学习的一些文化障碍,以便提高学习效果。 

语言障碍、心理障碍、文化障碍,均源自于交际者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脱离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要想真正掌握汉语,我们必须探索产生与使用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 

在文化交际中,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由此而产生的文化障碍给汉语文化学习带来一系列干扰和影响。母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言语行为、宗教信仰和非语言表达方式方面存在文化冲突,汉语学习者需要增强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交际能力。 

为了学好一种语言,我们不仅需要掌握该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还要了解讲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了解他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而熟悉他们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并注意及时消除文化上的障碍。只有这样,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少走弯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靳炎.谈汉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点的导入[J].教学与研究,2002,(1). 

[2]魏立群.浅议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4). 

[3]葛爱华.浅谈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昌吉学院,2009,(1). 

[4]赵晓栋.法国人汉语学习中的文化障碍研究[J].山东大学,2009,(1). 

第8篇:汉语言文学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视 英语教学

引言

对英语教学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始终是其应当考虑的核心问题。很多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的人士认为,英语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其受到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形成的母语思维的影响,因此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教学也就是汉语的影响实行一定程度的屏蔽,以最大程度避免这种干扰。[1]事实上,语文教学对英语教学产生的作用远不止负面的干扰作用。换一个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和英语教学除了一个是母语教学一个是外语教学之外,其实质上都属于语言教学的范畴。因此,完全可以通过分析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同于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审视和解决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下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学中学生容易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

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处于初中级学习阶段的学生一般都没有形成使用英语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其必须借助汉语这一母语作为工具,借助其在语文教学中获得的汉语习惯来完成相关英语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初中级英语学习期间,大多数英语教师都会适当使用汉语作为辅助,向学生讲解其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也需要通过将其接收到的英语知识转换成汉语信息进行处理,然后再将其还原成需要英语。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借助汉语的使用大大节省了学生英语学习入门和理解新的英语知识的时间,降低了其接受英语知识的难度,但毫无疑问这种英语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不停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切换,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会使汉语的思维习惯对其英语学习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使其在英语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中国式英语”的错误。[2]

(二)英语学习容易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和挫败感,降低其学习兴趣

对习惯使用汉语进行思维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英语是陌生的,而英语教学中不断出现的不同于汉语的新的英语知识,又在不断地强化其产生的这种陌生感。与此同时,因为对英语的不熟悉,初级、中级英语学习者会感到其难以掌握和运用,而其在实际英语学习中不断地出现的各种错误,则会使其产生深深的挫败感,而这种挫败感又会进一步加强其对英语的陌生感。因此,在中国学生当中,虽然绝大多数人都能明白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并且迫使自己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英语的学习,但对英语学习的厌恶却非常普遍地弥漫在绝大多数学校的学生中间。这种由英语学习产生的陌生感和挫败感导致的对英语学习的厌恶,是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最大原因,这对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普遍偏低

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主要是使用其进行相应表达的能力。对语文教学来说,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一般是没有问题的,基本都能熟练使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却经常发现学生们虽然已经理解并且完成了相应的英语知识的学习,其实际运用这些英语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却非常低下。这种问题存在的最突出的表现,是涉及到英语运用的两项最基本的能力,即英语会话和英语写作的能力,绝大多数的学生相应的成绩都非常低下。英语会话的过程中,其往往需要通过将听到的英语信息转换成汉语,然后使用汉语得到答案后再转换成英语,因此不仅反映速度慢,跟不上对方的节奏,而且因为汉语思维的影响,应答方面经常出现“中国式英语”的错误。而英语写作,则干脆变成了英译汉、汉语写作、汉译英三个组成部分,且同样因为汉语思维习惯的原因而导致错误百出。[3]

二、语文教学审视下英语教学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不存在语文教学的纯净语言环境

语文教学的对象是汉语,而汉语是学生出生之后一直使用的母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使用汉语进行思维是其从小养成的习惯,因此可以毫无障碍地使用汉语对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的语言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汉语习惯是其日常思考时养成的习惯,不存在能对其汉语思维习惯产生影响的其他习惯。正是因为这种纯净的语言环境的存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往往同其记忆错误或者逻辑错误相关,当然偶尔也会出现因为口头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异导致的错误,但绝不会出现英语学习中因为别的语言习惯造成的错误。而英语教学中却由于这种纯净的语言环境的缺乏,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不得不受汉语习惯的干扰,从而出现相应的错误。

(二)不存在语文教学的熟悉感

语文教学虽然和英语教学一样,都是以某一种语言作为教学对象,但对语文教学涉及到的汉语来说,其本身即为学生一直使用的母语,虽然在接受语文教育之前一直停留在口头的使用上,但对其基本发音和语法结构乃至常用词的词义乃至其文化涵义,都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其在使用汉语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借助别的语言作为工具来解决对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的问题。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只是将自己已经形成的语言习惯进行强化和进一步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使用的语言工具仍然是作为其母语的汉语本身。虽然语文教学中同样存在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但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原因是因为其他方面,和学生对语文教学中讲授的语言的陌生感及由此形成的挫败感无关。而英语教学中,学生却由于对作为外来语的英语天然的不熟悉,因此无法避免地对英语学习产生陌生感和挫败感,最终失去学习英语兴趣。

(三)缺乏语文教学学以致用的环境

语文教学中虽然也需要对学生运用汉语的技巧和能力进行培养,但主要是对其业已形成的汉语使用习惯进行适当的矫正和提高使用水平的问题,学生对汉语的日常使用是不存在大的问题的。而在英语教学中,是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造成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日常使用的语言本身是汉语,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使用汉语进行思维并表达自己意志的基本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不存在对汉语难以实际运用的问题。对于语言运用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即会话和写作,语文教学中同样不会出现普遍性的学生会话困难或写作时词语和语法运用错误的问题。而英语教学却正是因为缺少语文教学的这种得天独厚的学以致用的环境,导致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普遍偏低。

三、语文教学下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路径

(一)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使用汉语教学的频率

语文教学中不存在别的语言习惯干扰的原因,是其讲授使用的语言和其讲授的内容都是汉语。而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教学过程中过于频繁的汉语使用就会造成其讲授使用的语言和其讲授的内容的不一致,从而加强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对汉语思维习惯的依赖,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形成严重的干扰,导致各种“中国式英语”错误的形成。因此,必须学习语文教学的经验,在英语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除了学生确实难以完全通过英语进行理解的入门阶段以及新的英语知识如新的英语单词的学习阶段,适当借助汉语作为工具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外,其他阶段均应杜绝汉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独立使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并将英语教学最终过渡到完全使用英语授课,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汉语思维习惯对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二)对初中级英语学习者,适当使用其熟悉的汉语教学方式提高其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对学习的语言不存在陌生感,是因为讲授使用的语言为其熟悉的汉语。对于初级、中级英语学习者,其英语独立思维能力尚不具备,无论是英语入门方面的知识,还是新的英语知识的讲授,单纯使用英语进行讲授是很难达到使其理解的目的的,反而会加深其对英语学习的陌生感和挫败感,进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因此,虽然也应当尽量减少汉语思维习惯对其英语学习的干扰,但对这些学生来说,适当地使用汉语教学还是有必要的。和语文教学一样,使用其熟悉的语言对相应的知识进行讲授,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对英语学习的陌生感,提高其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增加其对英语实际运用的机会,提高其英语应用水平

语文教学中学生之所以难以实际运用汉语,是因为其在日常生活中一直使用汉语。因此,要克服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不强的问题,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创造学生们使用英语的机会。如组织英语角,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交流时尽量使用英语,要求学生用英语写日记等。只有在存在足够的英语实际运用机会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提高其英语应用水平。

结语

语文教学与英语教学同样属于语言教学的范畴。因此,在考虑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时,完全可以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审视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分析语文教学中没有出现类似问题的原因,并借鉴语文教学的经验,找出解决英语教学中存在类似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建奇.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趋势[J].教育评论,2011(03).

[2]郭晓玲.汉语负迁移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影响及对策[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1(04).

第9篇:汉语言文学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维语;汉族学生;学习;问题;对策

语言是人类最古老而又伟大的发明,它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纽带,它将每一个不同个体间的思想传递给其他个体,它能消除彼此间的误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的人通过学习彼此的语言可以消除陌生、敌意,相互了解、相互交流。语言不仅能够让人们了解对方的心灵,欣赏到更多的文学作品,掌握更多的知识,还能探索神秘的自然、宇宙,了解到更加广袤的世界。因此,语言是人类最古老又伟大的发明,学习语言是至关重要的。维吾尔族是聚居在我国西北边陲天山脚下的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有860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46%,按人口数来说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第五位,维吾尔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重要的一员。全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葛逻禄语支,黏着语类型。维语语法规则,词汇不但数量庞大而且丰富多样,各地方言之间差异不大。维吾尔族在大约七八世纪的时候有了自己的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先后使用过古突厥文、古维吾尔文等。11世纪伊斯兰教传入维吾尔族后,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逐渐得到认可。直到今日,维吾尔族依然使用着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

众所周知,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与维吾尔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在语法上这两种语言有着根本的区别,并且两个民族在、风俗习惯上也是迥然有异并且是否爱学、愿意学习一种语言也是受着该种语言的语言观念影响。所谓语言观念是指人对一种语言所拥有的地位,使用价值和发展未来的看法。这也恰恰是维语的一个劣势。因此,这也就造成了汉族学生学习维语时存在很多无法理解的地方和障碍,所以对汉族学生学习维语中对语言环境、教学理论、教师的思路、学习中具体的语法、词汇、口语等方面的常见问题有分析的必要,对其提出一定的对策,也对提高汉族学生维语掌握水平有所帮助。

一、汉族学生学习维语的常见问题

1.兴趣

影响一个人学习成绩的首要因素不是智力而是这个人对学习的东西是否抱着强烈的、想要了解的欲望,或者说是否对其有兴趣。如果喜欢甚至是热爱一个民族的语言,自然会加倍努力地去学习、使用它。如果人们对一个民族的语言缺乏兴趣、缺乏认识,不明白学习它的意义,没有学习的欲望自然无法掌握它。蔡崇尧曾于2001年和2002年两次进行了调查,据其调查可知,大部分汉族学生在开始学习维语前,对维语的了解极少,对维吾尔族的文化缺乏了解,对当地的多语言环境也缺乏相应的认识。自然无法对学习维语抱有热情,对学习维语的意义也认识不深。

2.口语

根据前人的调查发现,现有学习维尔语的汉族学生中有相当多的学生读写能力很好,而口语表达能力很差。在汉族学生学习维语的过程中,口语读音一直都是难以攻克的一个方面。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孤立语,而维语则是阿尔泰语系,是黏着语。它们的语音体系自然大不相同。并且,影响汉族学生口语的因素还有很多。影响学生口语能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旧式的语言教学方式。在旧式的语言教学方式中,由于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影响深刻,人们对“能力”的理解比较片面,只注重于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学习,却忽略了语言本身就是用来使用的工具,而将语言当做一种知识来学习。长期以来,在教学中不单单是维语,各种语言的学习中都存在着重文字读写方面的教学,而忽略、轻视了口头表达和听力的训练。在现实中,学生会发现听不懂、不会说、写不顺、不会用,更加达不到熟练使用的程度。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

①根据语言学习课程的安排表,不难看出语言课中讲解词性、语法结构的理论知识的课程远远大于让学生张口说语言的口语课。考试也多采用笔试的方式,只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语言知识,是否具有语言能力,却忽略了学生是否能实际地使用这种语言。

②部分教师对口语的重视不够,认为学生只要掌握好词汇和语法,能够读写就可以,而学生认为只要考试过关即可,教和学的双方都认为口语训练是多此一举。

(2)教师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最关键、最活跃的一分子。教师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人,指导学生学习的也是教师。学生的学习思路大部分都来自于教师,学习的进度也都是由教师来把握的。按照教师、课程设计者以及教材编写人员的思路接受其语言思路。很少有学生是摆脱教材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这就对维语教师的教学思路提出了要求:如何教学能提高汉族学生对维吾尔语的兴趣,如何能够促进汉族学生的个性在学习维语时得到充分发展。但就目前来看,维语教师在教授学生,尤其是汉族学生时依旧将维语当做一种只需要理解的知识,而不是一种用来沟通的语言。考试过关是目前最大的目的。

(3)语言环境。语言环境对于学习语言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这不仅仅只适用于学习英语之类语言的学生,同样对于维吾尔语基础大多是零的,学习维吾尔语的汉族学生也是不例外的。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家庭成员、尤其是接触时间较长的父母的文化程度,其从事的工作、经济情况以及拥有的学习经验、方式等等,都对学生学习维语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3.语系不同造成的常见偏误

(1)维语有八个元音和二十四个辅音,汉语有二十一个声母,三十九个韵母。虽然维语大部分的发音基本和汉语发音相似但还是有几个特有的音是无法借鉴的。而这恰恰是影响汉族学生正确发音的地方。

汉族学生在学习维语发音的时候常常会用复合元音ei代替维语中前、半高以及不圆唇元音e。而后、中、圆唇元音,经常会被读成元音u,但这完全就是汉族学生的误读,因为在汉语中有一个在舌位和唇形上都极度接近[?蘅]的后、半高、圆唇元音o。例如,tunutun。

维吾尔语中舌尖前浊擦音z往往被汉族学生读成舌尖前清擦音s。这是因为在汉语发音中并没有舌尖前浊擦音z,却有舌尖前清擦音s。所以才会用清擦音s代替了z。例如:taztas。因为汉语中没有喉壁清擦音h,而维语中却有清擦音h的存在,所以汉族学生对位于词首位置的清擦音h经常听不出来,从而产生错误。比如:harwaarwa,hamanaman。

(2)语法以及词的搭配。由于汉语和维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法习惯和词语的搭配习惯上差别较大。汉族学生在学习维语时常常会因为汉语的习惯在维语与其不同之处不知不觉中发生错误。其中,较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①宾格的使用。维吾尔语中,宾格与其他的格位不同,它不是用时就必须要用,宾格的使用有些模糊,它有时要出现,有时又不用出现。汉族学生在学习维语时经常因为宾格使用的模糊而出错。在宾格的使用上一般会出现两种错误情况:一种是该使用宾格的时候却漏掉了宾格。因为宾格有时是可以省略不用的,所以汉族学生有时会认为宾格不用是对的。但是,只有在有必然的限制条件成立的前提下,并且宾格不会被强调时才可以省略不用。另一种则是在不需要使用宾格的时候使用了宾格,当宾格省略条件达成时,而且该词也没有被强调时就应该省略宾格。

②人称的使用错误。维吾尔语是属于阿尔泰语系语言,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语言。语种距离越远,语言中就会存在越多的差异。比如人称就是维语特有的,在汉语的范畴中是不存在的,因此汉族学生学习时较易出错。但根据前人的调查发现,人称的误用一般不是使用上的错误,而是漏加。根据维语中人称使用规则,当一个名词被另一个名词限定的时候,是需要用到人称附加成分的,在这种情况,汉族学生较少出错。但维语中有些较特殊的名词在句子中即使没有其他名词对它进行限定,但当它在上下文中属于逻辑中心词时也是要用人称附加成分的,而这个人称附加成分就是汉族学生常会漏加的。

③词的错误搭配。汉语和维吾尔语属于不同语系,自然在词与词的搭配上也有差异,在维语中词与词的搭配要遵守该语言特有的语法规则和语义规则,这些规则和汉语是有差异的。由于受到母语潜移默化的影响,汉族学生在学习维吾尔语时往往会用汉语的搭配方式去处理维吾尔语中的搭配。例如,维吾尔语中宾格的形式为“名字+宾格附加成分ni+动词”表达,往往就会有汉族学生将其写成“动词+动词+宾格附加成分ni”的表达形式。出现汉语式的维语。另外,在翻译中,形容词做状语限定动宾结构的时候,由汉语翻译成维吾尔语是要将状语放到动宾结构间,或者用后置词避免出现歧义现象。但汉族学生在学习维语时常常会出错。

④书写问题。汉族学生学习维吾尔语时在拼写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维语中带点的字母较多。汉族学生常常会因为记忆不清而出现多写点或者是遗忘加点的现象。必须要认识到维语和汉语是一样的,多加一点或是少写一点都会改变字母,像■这三组字母,主体都是相同的。不加点、少加点或者多加点还有加错位置都会改变原有的字母,从而造成错误。另外,像■这样的字母,在书写时汉族学生也比较容易弄混。维语中有很多字母都是锯齿状的,汉族学生在初学时往往会因为字母形状的怪异而出现多写或是少写锯齿数的现象。

汉族学生在进行维语书写的时候常常会将已经习惯的汉字笔画顺序带入维语中,如写上带点的词时,常常先写点,然后再写字母的主体。这不但影响书写的美观度,而且对书写的速度造成不好的影响,并且这和维语本身的书写规则是相悖的。在换行时还会出现音节断开的现象和如同写汉语时横平竖直的情况。

二、针对常见问题提出的对策

1.激发汉族学生对维语的兴趣

兴趣是促使和维持一个人进行一项活动并推进该活动的内驱力。要改善汉族学生学习维语的现状,激发学生对维语的兴趣是要解决的第一要务。只有对维语有了兴趣,才能诱发出对其的学习热情,才会自行或是借助于师长的帮助去探索语言的魅力。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以下几点建议。

(1)应设计好维吾尔族历史课。“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同样,通过历史也可以了解语言,熟悉维吾尔民族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对其的语言形成,语言所描述的文化有所了解,自然就会缩减汉、维吾尔族间的陌生感,对这个民族产生兴趣,想去了解的第一步当然是学习这一民族的语言。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后天学习语言时,在母语、自身的害羞心理等一些原因的影响下容易造成学生灰心。因此,作为教授维语的老师要尽量为学生,尤其是汉族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地用维语交流。例如,进行维语授课时,整个课时都用维语交流,在完成正常授课后给学生朗读或是鼓励学生朗读一些与课本无关的维吾尔族文学作品或是唱一首维语的歌曲等。

(3)学习维语的汉族学生大多是在新疆地区,新疆是学习维语的良好语言环境,电视、电影节目、广播、书报刊这些娱乐节目都给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有趣的语言材料,有意识地利用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方式。

2.提高汉族学生口语水平的对策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人们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就是口语。而如何提高汉族学生口语的水平这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善。

(1)旧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思想应有所改善。学习语言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通过这一语言去交流,去了解一个陌生的文化和世界。而且学习维吾尔语还有特殊的意义,维吾尔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重要的一员,学好它有利于改善民族间的关系,消除自我中心思想,对向新疆地区传播现代科技文化,加速开发边疆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维语不仅仅是一门理论知识更是一门沟通的工具,教学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思想都应该对口语的训练重视起来。增加口语课的课时,多调动学生练习维语口语,在考查学习情况时也要增加口语的考核。

(2)汉族学生应主动训练自己的口语能力。对此提出三点建议:

①重点训练掌握维语中独有的几个语音。维语中有几个汉语中没有的音,这对于汉族学生说维语有很大的影响。像?蘅,h,z,s等都需要进行重点的发音训练。只有最基础的元音,辅音掌握好了才能更好地学习维语。

②词汇的积累。没有一定数量的词汇是无法顺利开口说话的。根据蔡崇尧于2002年做的调查显示,学习维语的汉族学生词汇的积累并不理想,这对开口说维语当然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比较生僻的词汇,理解就好,但对于常用以及次常用的词汇,应多借助于新疆良好的语境、利用各种娱乐工具如电影、电视等牢固地掌握。

③增加朗读和交流的机会。无论是课堂内外,汉族学生都应该有意识地增加说维语的机会。比如,多朗读一些维吾尔族的文学作品,多和当地民考汉的同学,熟识的维吾尔族人们交流。久而久之,口语的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

3.提高汉族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理解的对策

对于汉族学生书写维语时常出现的问题并没有什么短期解决的对策,想要写好维文,汉族学生该从拿起笔的第一天起就重视起基础的学习,对于维语这种字母多点的语言就该用心去记住每一个字母的形状,按照维语的规则多多练习。对词汇和语法理解也同样如此,从基础开始,在教师的指点下经常练习、记忆,从出现的错误中找到自己的缺点改正,从而提高自己的维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吾提库尔・阿布都热合曼.维吾尔语言的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

[2]多力坤・艾山.浅谈汉族学生在维吾尔语口语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03).

[3]张声.也谈维吾尔语的“格”[J].语言与翻译,1991(02).

[4]热西旦・马利克.汉族学生学习维吾尔语语音的偏误分析[J].语言与翻译,2001(02).

[5]张琦.汉族学生学习维吾尔语过程中典型偏误及成因分析[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6]穆合台尔・阿不都热西提.汉族学生学习维语常见的发音和书写错误[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7(04).

[7]古丽杰克热・阿布力孜.浅谈对汉族学生的维语说话训练[J].世纪桥,2011(11).

[8]热依拉・艾力.提高汉族学生维吾尔语口语水平之我见[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9]亚力坤.浅谈民族中学汉语说话训练[J].新疆双语教育,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