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范文

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精选(九篇)

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

第1篇: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范文

一、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评估者

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评估者角色要求教师应具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诊断是了解特殊需要差异,采取对应措施,制订教学计划,满足特殊教育需要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开展特殊需要教学,首先要对特殊儿童进行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教育的测查诊断,以便了解特殊需要的原因、程度、时间等,然后根据诊断做出阶段的评估结论。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决定具体的教学措施:学生有哪些教育需要,教育的目标应达到什么水平和要求,怎样安排教学内容,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如此等等。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这一角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综合的素养,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而且还要求掌握一定的医学、康复学和心理学测量评估的基本常识。

二、学生缺陷的补偿者和潜能的开发者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不仅要懂得学生缺陷补偿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取长补短。教学应是发现并满足学生需要的一种行动。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智能强项是个体潜能开发的重要依据。特殊儿童也不例外,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没有“残废”的概念,只有智能结构的差异。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要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就必须因人而异地发展其智能强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成为特殊儿童智能特征的发现者和开发者。

三、学生差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

差异是特殊儿童存在的基础,差异的客观存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特殊教育的独特之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应关注差异、尊重差异。每一个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都应成为差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所谓差异教学,我国学者华国栋认为,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美国学者认为,差异教学是指教师改变教学的进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无论何种定义,国内外学者均强调要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以同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等需要,要使所有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探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促进自我教育。

四、更富有同情心和更具有合作意识与能力的人

第2篇: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专业特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7.01.017

1 前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 [1]。可见,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职教育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专业不同进行教学改革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指出“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 [2],这为中职学校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意见。长期以来,我国中职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无论在教学目标、项目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数上都没有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缺乏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体育教育内容的重新选择和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提高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的固有教学目标,缺乏针对职业素质提升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不可取的。

本文根据目前中职学校体育n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体育专项课,设置提升职业素质的体育教学内容,通过针对性的锻炼着重发展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能力。

2 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客观而言,中职生和普高生在体育锻炼标准上所体现出来的差异可能并不明显,但在体育运动能力和水平上的距离是显而易见,这和生源以及学校重视程度密切相关。而且,中职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及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弱,仅依靠公共体育课来提升与其职业能力相关的身体素质效果并不大,很难培养中职生毕业后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提升运动能力。

当前,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基本参照普通中学的比较多,教学时数一般为两个学年,第三学年实习,实行男女合班,一般一周2课时,课外活动不计,男生以篮球、田径为主,女生以排球、健美操,形体课为主,课中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有条件的开设足球、武术、网球课等内容。综合而言,中职体育课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教学程度较低,没有很好的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特点。针对中职学校不同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还是占据主导地位,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有必要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下功夫,积极探索符合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点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

3 中职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

3.1 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际上,体育可以针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特点,开展相应的训练与指导,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3]。实施公共体育课和专业基础课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同时,开设提升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以及体育审美能力的选修课,尤其是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开设独具特色的专业基础课尤为必要。

首先保证公共体育课,每周2学时,在此基础上,开设专业基础课,也可以称为职业体育技能课,具体教学时数由学校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公共体育课与职业体育技能课、体育选修课三者之间相互补充,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共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更好的身体能力的支持。

3.2 教学内容的改革

不同专业的职业体育技能课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不同的内容,比如服装工程专业和公关文秘专业的职业体育技能课的内容应有所不同,和机械、电子等工科的专业区别更大。服装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设计和制版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职业特点是长时间的站立,移动距离少,经常弯腰,会长时间的面对电脑等,容易对关节、颈椎、腰椎等损害较大,重复性的动作对手指、手腕力量等要求较高。而且,服装行业的从业人员比较喜欢网球、羽毛球、体育舞蹈等传统性运动项目,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非常强,艺术气息浓厚,街舞、瑜伽等运动项目也比较受欢迎,因此,可以增设游泳、体育舞蹈、瑜伽等课程。公关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办公室文员,对文案处理、接待等要求比较高,其职业特点是活动范围不大,经常坐着,长时间面对电脑,用脑、用眼、用手的时间比较长,同样,容易对关节、颈椎、腰椎等损害较大,而且,文秘的职业特性对职业形象、形态礼仪等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可以增设游泳、瑜伽、形体训练、高尔夫、交谊舞等内容。而且,针对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以及理疗与恢复应作为重要内容普遍开设。

根据专业的职业特点进行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调节因为岗位原因而造成的对身体的损伤,更有利于从业者的身体健康,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4]。当然,提高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体育欣赏、体育美学等课程可作为选修课开设。

3.3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集中体现在男女分班、小班化、合作教学、专项教学的改革上。实行男女生分班教学是基础要求,男生和女生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其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以及对不同项目的领悟能力和兴趣也完全不同,要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前提是男女分班教学,现在,还有不少的中职校仍然是合班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

作为专业基础课的职业体育技能课还应实行小班化教学,目前看,小班化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和办学成本提高,但从提高教学质量,创建学校专业品牌而言是值得的。目前,优质校、优势专业、品牌专业、名专业等竞争非常激烈,这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而小班化教学无疑会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

另外,以3-5人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团队协作教学方法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和采用,对提高体育基础比较差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帮助较大,而且,增加加强专项身体素质的锻炼内容非常必要,如增强手指、手腕、膝和踝关节的力量的俯卧撑、平板支撑、仰卧起坐、体前屈等一系列的力量训练要专门运用。

3.4 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

教学评价改革非常难,不同的评价机制各有优势,各有不足,如何才是更合理的,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一直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总体看,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化,定性评价向定量评价转化是被证明目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从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化,重在提高过程评价的作用和权重,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不同专业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情况。特别注重平时成绩以及增量情况,对学生个人的努力程度以及提高幅度高度重视,要予以充分的肯定,特别是让基础薄弱的学生看到了拿高分的希望,练习的积极性自然明显提高。可以进行期初、期中、期末三阶段的测试,分析增量情况,再给予评价,特别鼓励和肯定提高明显的学生。同时,探讨取消优、良、中、合格、不合格的五级定性评价机制,实行百分制。实行百分制一方面可体现对体育课的重视,另一方面可以弱化“一分之差降一个等级”的尴尬现象,起到更多的激励作用。

4 不足

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对称,学生喜欢的不一定符合业体育技能课的要求;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小班化和课程细分后对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新要求;在很多领导、老师的心目中,体育就是一门公共课,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作用有限,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的师生对职业体育技能课的认识还没有高度统一,推进有难度,缺乏质的改进。

5 结论

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教学程度较低,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特点。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机制上进行整体改革,积极探讨公共体育课与职业体育技能课相结合,辅助于选修课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专业设置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的课程内容,实施男女分班,小班化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办法,注重过程评价和定量评价,弱化结果评价和定性评价,着重发展不同专业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能力。

[2016年杭州市社科联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6HZSL-ZC007)]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

发〔2014〕19号).2014.6.

[2]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

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2015.

[3] 戴德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针对性体育教学改革的探

讨[J].体育与科学,2003(6).

第3篇: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育;专业特点;专业教学;实施策略

语文教育是中职教育的文化基础课,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中职语文教学课堂普遍存在无效教学的现象,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究其主要原因,我们发现,中职语文在同一年级,不管什么专业,都采用统一的语文教材,教师就算变换教学方法,也都是采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显然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教学方针是相冲突的。事实上,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为学生的专业需求服务,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本,做好专业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工作。

一、中职语文教育的专业特点

1.专业色彩较强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人们可以利用它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抒感,同时语文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语言的交流来接受、处理信息。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从语文学习中获取的阅读能力和判断能力来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便于专业技能的获取和掌握。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语言交流的工具,同时它还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色彩,具有一定的就业前终端学习的性质。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树立全面培养学生从事专业工作的语言应用技能,让语文学习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2.具有较高的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初中毕业生,教学目标则是培养学生具有专业技术人才所必需的语言应用能力。由于中职生的学习能力较差,通常是文化课基础较差的学生选择了中职教育,旨在通过职业技能的培养来顺利就业。鉴于此,中职语文教育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应低于普通高中,而在专业的语言应用能力上则高于普通高中。中职生通过中职语文的学习,在专业技术的工作中应做到清晰、流畅地表达观念,独立清晰地思考专业问题以及灵活掌握检索、阅读,甚至撰写专业技术文章的能力,为今后的顺利就业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打下基础。

3.教学时间较短

随着招生制度的不断改革,许多中职学校的学制也发生了变化,部分专业执行三年制,但是在三年的中职教育中,根本无法保证学生两个学年以上的语文课教学。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对于语文课的设置,通常只有一学年。再加上中职学校实践课程的增多,极大地缩减了普通课和理论课的教学时间。

二、中职语文教育实施专业教学的策略

1.以实用为原则,贴近专业开展教学

语文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程,我们应从职业教育的角度,以实用为原则,结合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以及学生情感的需求,实现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的有机融合,进而实现教学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的目的。例如在旅游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从课本中选出与旅游专业相关的篇目进行重点教学,同时增加一些与旅游专业相关的篇目,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外,教师还应让学生认清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学习文化课是为了专业课的更好学习,这样学生就能有效地将专业学习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找到两者的切入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讲,在毕业后大都从事导游或者酒店管理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比如,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紧紧扣住旅游专业口头表达训练要求,结合旅游专业课本“中国民族婚俗”这节内容,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中国少数民族婚俗的材料,轮流到讲台上演讲,时间5~8分钟,分组进行。同学们的兴趣特别高,都积极参与,讲述了关于壮族、侗族、摩梭族等少数民族的青年恋爱、婚宴的习俗,生动有趣,语言流畅,谈吐大方,表达准确,活脱脱一位小导游在向游客娓娓而谈。

2.贴近生活,实现教学的专业化

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只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而未实现生活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致使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新课程改革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还要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中职语文教材只是一个范本,一个例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逐步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唯本”观念,适度地引入计算机、社交礼仪、营销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学习语文的能力。例如《拿来主义》一文,旨在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入了一些关于“鸦片”“姨太太”等词汇的历史说明,通过故事说明鸦片对人体的毒害以及鸦片曾经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伤害,同时从医学的角度向学生说明,鸦片中含有一种叫吗啡的成分,这种成分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因此,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事物,趋利避害,正确对待。而“姨太太”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生活腐化的象征,必须彻底地铲除。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内涵。

3.与专业相结合,全面拓展学生能力

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始终坚持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形式,还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的渗透不能仅仅从执教者的角度出发,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现有的语言水平进行有效结合。以装潢专业的学生为例,该专业的学生大都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且对绘画较有兴趣。因此,在《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绘画的形式展现“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共游华山洞的情景,然后再配上文字,来描述画中人游玩时的心情和感悟。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生动的绘画形式展现出来,那么作者游山时的心情和感悟,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

4.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职语文课本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善于利用教材内容、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时,作者没有着力描写西山的虫鸣、潭柘寺的钟声,而是独具匠心地选择了白描这一写实的艺术手法,从生活中的细微处着手,向我们展示了“秋槐落蕊、秋院秋色”的景色,将我们带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故都秋天的那份凄凉的美好。通过祖国壮丽河山美景的熏陶,学生会对美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总之,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深入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探索符合中职教育特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等,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4篇: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范文

【摘 要】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及绘图软件的普及,《机械制图》课程因传统授课方式带来的弊端愈发凸显,在教材的编写与授课实践中增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内容势在必行。本文从此角度分析了《AutoCAD机械制图》教材的编写特点,同时也从学校、企业两方面分析了如何更好地开发、运用此套教材,重点强调CAD软件与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内容。

关键词 AutoCAD机械制图;特点;现代技术;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9-0079-03

根据教育部等六部委最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预计,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将达到2250万,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将达到1390万,继续教育参与人次将达到2.9亿人次。由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的猛增,可见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非同小可。

近日,在一项以职业院校现代制造类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课程难度的调查中,《机械制图》被学生们选为最难的课程之一。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及绘图软件的普及,这门历史久远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师讲解、学生读图和手工绘图的教学方式等方面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反馈慢,课堂教学演示和反馈依赖手工绘图或读图回答问题,速度慢,严重影响教学的整体性;二是课堂上绘图少、读图不易评价,学习难以形成显性的结果,影响学习动机的生成;三是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方式占主导,教学形式单调、枯燥,学习效果差;四是学习者绘图机会少,影响知识的理解和迁移,无法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形成工作能力;五是量化评价手段单一,课程以培养读图能力为主要目标,难以实现科学测量。

本文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AutoCAD中文版机械制图》一书,对此类教材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明确定位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

作为编者,我们深知教材编写需要明确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也就是弄清楚什么人来使用和达到什么目标。对于机械制图这门基础课,中职和高职的机械制造类、材料工程类等专业均有开设。由于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起点不同,所以教学目标就各有侧重。总的来说,此课程主要锻炼学生的三种技能:读图能力、绘图能力和测绘能力。同时,由于毕业生工作性质的不同,因此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自然不尽相同。例如,就业岗位以技术工人为主的,训练重点是学生的读图能力,也就是学生看到图纸就能想象出零件的样式的能力;就业岗位以技术研发为主的,训练重点则是不仅要会读图,而且绘图能力与测绘能力要兼具。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定位,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也为教学带来便利。

项目式教学内容设置

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枯燥的内容,常常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致使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众多弊端频频出现。《AutoCAD中文版机械制图》所采用的项目式教学内容的设置则很好地改变了这一现状。

作者的编写思路应该是:首先应明确知识点,然后按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章节,针对每章的知识点来进行实例的选择;同时,选择实例应由易到难,符合逻辑;点进入,连成线,贯成面,注意知识点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主要有五个项目,分别为“绘制挂轮架”、“绘制轴承座”、“绘制机用虎钳”、“绘制齿轮油泵”、“测绘零件”。为减小每个项目的难度跨度,方便教学,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学习任务,全书共28个。每个任务的内容由“任务及任务分析”、“任务

关键词 ”、“任务流程”、“任务链接”组成。其中“任务及任务分析”帮助学习者整体了解学习内容和要求;“任务

关键词 ”是任务学习中的核心内容,帮助学习者在后续学习中关注重点;“任务流程”是教学的主体部分,教师和学生按步骤实施即可完成任务;“任务链接”部分描述了任务中未能包含的机械制图知识,留给学习者在学习中参考、学习后补充知识。部分任务后有“任务拓展”,用以扩充知识技能的完整性,如学时不够,可安排学生自学,不影响后续内容的衔接。任务由简单到复杂,逻辑清晰,条例清楚,思路明确,同时在学习导航栏的辅助下,可以很快地查找到知识点所在的位置,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很大帮助。

AutoCAD软件主导式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这种专业制图软件,已经在机械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2]。将显示器当作图板和图纸,鼠标和键盘当作铅笔、直尺和圆规,CAD极大地提高了绘图效率和绘图质量,尤其对于复杂图形绘制则更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可以说,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机械设计和制图的一场革命。当然,手工绘图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是使用CAD绘图工具的基本功,只有基本功过硬才能熟练操作。《AutoCAD中文版机械制图》一书将机械制图和CAD融合在一起,以AutoCAD 2008为教学工具展开项目内容。这样做是因为CAD软件的优势在于生动形象的表现与灵活便捷的操作。例如,绘制一个圆形,传统的手工绘图通常是要使用圆规,找到圆心,量取半径,然后绘出圆形;但是,CAD软件给出多种方式绘制圆形,可以选择两点、三点、圆心和直径、相切和半径等多种方式。另外,自动捕捉节点、切点等功能也较手工绘图节省了大量的时间。CAD软件中的多种视图方式和三维模型也能让学生们更加清楚,一目了然。

CAD软件与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内容要紧密结合,机械制图中的标准、绘图的原理和方法同样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和继续巩固学习,而不能一味地追求绘图的技巧和绘图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最基本的看图能力和手工绘图的能力,造成和机械制图教学的脱节。

重实践、勤动手、多重复的教学方式

很多人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所以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们不会学、学不好。殊不知,术业有专攻,习惯成自然,熟能生巧。当一个知识点的重复达到一定程度,必然能或多或少地起到作用,所以教授项目实例新知识的时候,需要重复以前的知识点,就像婴儿学说话一样,日久见成效。

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中,要多运用看得见、摸得到的模型、模具,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认识。在讲解项目中的各个任务时,教师应采用学生摸索式探究,提出疑难点,集中讲解,给学生自己动手并思考的时间和过程。勤动手有两方面的内容,除了在CAD软件中实际操作,还要结合手工绘图基础,反复练习。因为方式不同,所以学生的注意点也是不同的,互补学习,效果会更佳。同一知识点在不同项目任务中,可以反复提及,教师在新任务讲解时,同时带领学生复习前边的知识点,反复加深记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作图习惯以及能力。

基于以上几方面问题的研究和建议,是能够编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的,但是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是就业问题。学校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才能适于就业和发展?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才能具备更好的条件去应聘工作?这就需要学校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也就是需要校企合作[3]。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根据需求来培养,指向性明确,衔接性好,可以省去学生从书本到实践过渡的缓慢适应过程。所以,为了满足这种要求,机械制图教材中的项目任务选择,可以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需求,一线教师在编写和教学时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当然,职业院校的教师们也需要通过实践来增加自己的经验。所以,进行校企合作也对机械制图教材的编写有实际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政策支持方面

在前不久召开的职业教育全国工作会议中,领导们强调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政策的利好有助于推进企业与院校之间的合作,但是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在高职学校中展开,只是停留在较浅层次上,没有达到深入的校企融合的程度。没有建立起长久的合作机制,难以有效地开展合作,特别是企业积极性不高。更多地在中职院校中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也有助于满足中职学生的就业需求。

合作机制方面学校方面应该深入调研,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寻找优势合作项目,与企业之间进行深入探讨,达成双方共识,寻找长久有效的合作机制。企业方面,应立足于长远利益,考虑多重利益,不仅提供资源和实训场地等,还可以考虑与学校约定定向招收学生,以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教学手段方面

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的环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尽快熟悉第一线生产实际,并切身感受,为就业做好准备,也可以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到学校给学生上课,现场指导。

第5篇: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范文

摘要:社区化职业教育作为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共生发展的载体,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为例,从办学路径、办学经验、办学模式三个方面阐释职业教育社区化的实践,分析其办学理念与目标、办学主体与功能、办学管理与运行的三个方面特点。

关键词 :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个案;特点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2014年社区教育重点项目“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项目编号:2014SQJY04)

作者简介:杜君英,上海行健职业学院闸北区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市民学习指导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73-04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办学模式

当前学术界关于“办学模式”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张春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将办学模式看成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活动是有规范化意义的,能使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配置最优化的一种结构体系或程式。可以从广义上和狭义上理解办学模式,前者着眼于国家和地区,后者聚焦于某所学校。并且,提出办学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示范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1]郭景扬教授认为,办学模式的内涵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抽象概括而成的,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的,有效的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管理的艺术结构及其操作程序。[2]各位学者由于研究立场、视角的差异,致使该概念存在理解差异,要彻底明辨该概念需要运用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

“办学模式”从字面上可拆分为“办学”和“模式”两个词语。“办学”一词在《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创设、兴办、管理学校,可知“办学”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1)创办过程,即从无到有的新建过程;(2)经办过程,即从有到优的科学管理与良性运作的过程。办学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系统,包括经费筹措、师资选聘、考试招生、教学科研、后勤保障和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内容。“模式”一词在我国是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最先提出的。1984年,他在考察苏南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后提出了“苏南模式”的概念,1986年,在考察温州后,进一步明确提出:模式就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2]赵庆典认为,“模式”一般应具备三个要素,即事物(或客体)的规范或标准、事物现象(包括思维现象)的抽象、人们可以学以致用(包括研究所用)。[3]饶坤罗认为,“模式”就其外延来讲,就是指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或发展范式;就其内涵而言,应是理论化、标准化、定型化的型式及其内在运作机制。[2]

依据上述分析,综合各家观点,可将“办学模式”界定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一定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为实现预定的办学目标,对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供借鉴的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样式。

(二)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社区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职业院校能够以社会化开放化作为指导性的办学理念,为实现民富区强的办学目标,将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形态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规范化特色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样式。

二、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个案研究——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为例

(一)办学路径

一个学校的发展路径就是一个学校发展历程中所经历的道路,这条路径由一些关键事件连接。研究一个学校的发展路径有助于从历史中找出学校办学的机制构成,把握学校未来发展方向。

1.初成阶段。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前身是上海市闸北区业余大学,作为地区性的成人高校,只有服务社区依靠社区,才能生存发展。为适应这种趋势,学校在1992年就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机构,当时称为“区服务办公室”,负责沟通协调,开展为社区服务工作,参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2000年,学校转型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后,重心偏向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但是,学院领导仍然清醒地认为,学院既是高等职业学校,又是所在地区的社区学院,不应该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而应主动与社区架设桥梁,致力于社区问题的解决。

2.核心发展阶段。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同时,附设成人高等教育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上海电视大学闸北分校。2002年,学院与闸北区社区紧密关联起来,专门成立了为社区服务的部门——闸北区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和市民学习指导中心(简称“两中心”)。该部门作为学院下属部门之一,服从学院和闸北区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办公室的双重领导,主要职责为:(1)承担沟通学院内部与外部,为区提供社区教育指导与服务的职责,承担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为闸北区提供政府决策咨询;(2)承担全区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3)指导服务闸北区社区学校内涵建设;(4)作为全区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库,即代表学院发挥社区教育龙头作用,发挥社区教育研究站、指导站、信息站、服务站等功能。2005年12月,学院召开以“社区发展与高职教育”为题的学生专题研讨会。“两中心”在学院领导下,为社区教育工作的探索研究、信息沟通、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全面发展阶段。学院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注重辐射周边服务社区,结合社区特色,使得其在上海市乃至全国的社区教育服务方面表现突出。2008年,闸北区被评为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可以说,学院在服务社区的理念及实践上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学生积极参加特奥会、世博会志愿者,学院团委组织敬老爱老、学雷锋活动,维护和促进区域发展。这一阶段,学院实现了从单一的场地开放到办班开课,从孤立服务到与社会公益机构、基层政府等合作的完美过度。2014年,学院在院内成立闸北区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旨在整合学院各系部优势力量集中为区服务。学院在各个方面尽高职所有、为社区所需,学院服务社区,也从社区吸纳一定数量的学生、教职员工,共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熟悉本土环境的资源,在发展社区的同时,也全面发展了学院。

(二)办学经验

1.开放资源为社区提供服务。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成立之后,并没有把自己看成一个孤立于闸北区的职业教育学校,而是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认识到学院位于闸北区,是闸北社区的一部分。多年来,学院不只做好围墙内的教学科研工作,还开放资源为社区居民服务。学院有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练舞蹈用的舞蹈房,这个舞蹈房在学生不上课的时候,开放给居民学习舞蹈使用。学校还安排许多实验室、机房,空闲的时候安排社区的小朋友们参观学习,让他们提前对做实验有个初步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院充分调动高职师生资源,为社区居民开设钢琴班、摄影摄像班,素质拓展班,吸引周边居民参加学习,并与阳光之家、居委会联动组织开展居民学习活动,开发了居民学习指南。这样既增加了资源利用率,方便了社区居民学习,而且,密切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校知名度,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平台。

2.结合专业特色举办特色活动。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有学前教育、信息技术与机电工程、经济管理、商务外语系、应用艺术系5个系20多个专业。在为社区服务中,各专业结合本专业特点,利用本专业人力、物力等资源,创造性地举办一系列活动,不仅服务了社区,也使学生得到了实践训练。2008年,在学院、系以及彭浦镇等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学前教育系慕心社与闸北区小海豚早教中心结成服务对子,协助该早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对0-3岁儿童及其家长开展早教活动。募心社成员在校内完成培训后进入志愿者岗位。随着小海豚服务基地的建立,学前教育系募心社的校外服务基地数已达多所。通过在普陀区悦苗寄养园和彭浦镇阳光之家中开展的服务活动,学前教育系已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而参加社会服务,不仅为学前系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也为今后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201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闸北区大宁剧院隆重开幕。学院礼仪社的25名同学在老师带领下,担任此次活动的礼仪接待服务。其中11名同学参加了会所晚宴礼仪接待,另14名同学担任主会场的贵宾引导、嘉宾入席引导等礼仪活动。这样的礼仪服务活动,不仅为办在社区的大型活动提供了帮助支持,也使职校的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从实际需求出发为社区服务。学院由“两中心”牵头,发挥社区学院在教育教学中的龙头作用,组织社区学校、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取得积极效果。组织全区8街1镇社区学校探索特色课程建设。在对闸北区人文风俗、居民学习需求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围绕“社区学校班级——社区居民学习团队”互动模式的研讨、座谈会,指导社区学校建设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提升社区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社区学校内涵建设,进而满足居民丰富多元的终身学习需求。学院高职大学生通过社团、社会实践从社区的实际需求从发,设计服务项目,为区域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三)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一定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为实现预定的办学目标,在对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供借鉴的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样式。

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一种社校联合、整合资源、服务社区的办学模式。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区域高职院校,突出的特征是它的社区化。主要表现在建在社区、脱胎于社区成人教育、服务社区、依靠社区、与社区环境融为一体。从学院的办学路径和办学经验可以清晰看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采取社区化办学模式,从其结构形态上有“两中心”这样专门为社区服务的部门,在学院的课程设置、实践活动中,紧密与社区相关联。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社会服务的职能更加突出,意义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学院走社区化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发挥高职院校在社会工作专业化方面的作用,为社区提供青少年校外教育服务、居民基本学习服务、再就业实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等。

一直以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把高职教育与服务社区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理论培养与社区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把学院资源开发与社区资源利用结合起来,使社区化办学模式在多方共赢的状态下日趋完善。

三、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一)办学理念与目标

1.社会化、开放化的办学理念。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开放性特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该秉承“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的理念,在生源选择、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学校规模、就业指导等方面科学预见区域的发展需求,广泛开展社会调研。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环与外界发生紧密的链接,应当树立开放化的理念,破除独立办教育、封闭办教育的境况,尽快使自身融入社会,与企业合作,依靠市场经济规律办教育。

2.民富区强的办学目标。办学目标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要求,是职业教育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应当倡导“民富区强”,这是由个体发展、社会进步和职业教育本质共同决定的。职业教育的首要特征是职业性,遵循“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原则。同时,职业教育作为区域性教育,应当承担促进社区发展、致力社区建设的历史使命。“民富”就是要使培养出的学员物质生活富足、精神世界充裕,既要具有专业的技能,又有深邃的素养。“区强”旨在通过职业教育与社会要素的融合、互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社区居民的职业素养,凸显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与文化优势。

(二)办学主体与功能

1.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办学主体多元化是职业教育市场化、社会化的必然要求,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强调社会系统中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与推动。职业教育的规范办学与有效运行需要社会力量提供物质设施、资金经费、师资队伍、法律制度、实习基地、教学场所等。因此,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都理所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区域性教育事业,应当鼓励并引导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搭建合作平台,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对话,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办学模式多元化能够使职业教育灵活全面地反映社会需求,同时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使职业教育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2.服务社区的办学功能。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服务社会为努力方向,通过促进学员的社会化来实现社会服务的办学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推动社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促进高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2)维护社区政治环境稳定和谐。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学员的民主、法制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参与意识,维护社会和谐局面。(3)促进社区文化繁荣昌盛。职业教育是践行终身教育的重要力量,通过职业教育传承、传播、创新科技文化、职业岗位文化、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来濡染学员,激励社区文化持续地生成与更新。(4)实现社区民众素质提升。社区化职业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满足广大居民的教育愿望,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职业素养。

(三)办学管理与运行

1.民主协商的管理体制。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决定着必须实行民主协商的管理体制。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多头领导、缺乏统筹的管理局面导致职业教育办学效益过低、发展方向不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社会性特征逐渐得到认可,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学校法人和个体等应该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形成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合力。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应当遵循“平等对话、共同协商、合作共赢”的原则。高效的管理体制依赖于多方力量的密切合作,需要确立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引导和保障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2.动态全面的运行机制。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指职业教育内部组成要素及影响职业教育运作的外部诸要素相互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外化的体制,它是职业教育持续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条件。[4]职业教育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运行机制主要有:(1)投入机制。在职业院校新建阶段,需要解决资金、设施、场地、师资等要素的来源问题。(2)竞争机制。职业教育参与市场竞争,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从而树立品牌,获得办学效益。(3)约束机制。为保证职业教育科学规范地运作,职业院校应当制定规章制度,建立监督、检查体系。(4)激励机制。职业教育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需要政府给予地位认可、财政支持。除此之外,还应当有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机制等,而且,在具体运行中应当动态地遵循,不断调整、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研究:从对东丰县办学模式的调查中引起的几点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2.

[2]饶坤罗.中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6:1,2,2.

[3]赵庆典.关于高校办学模式研究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5):4.

第6篇: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范文

一、当前高职数学教学创新问题分析

在当前高职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学创新工作的开展一直是重要的教学研究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一研究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缺乏创新模式的内容借鉴。在高职数学教学创新过程中,因为高职教育教学的特殊性,使其与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工作具有明显差异,这就使高职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创新过程中缺乏良好的借鉴。这种借鉴的缺乏使得高职数学教学实践研究难以开展,造成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创新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绕弯路”的情况,影响了教学创新的工作质量与效率,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二是创新过程中偏离了职业教育为专业服务的特点,难以实现创新工作的主要目标。

2.缺乏专业数学教学的开展。在高职教育工作中,职业教育的专业性是其重要的特点。在这一特点的要求下,职业应用数学(如土建数学、金融数学等)教育的开展是其为职业教育服务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教学创新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应用数学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展,这就会造成以下问题:一是数学文化教育内容与专业实践教育脱钩,使得职业应用数学开展形同虚设,影响了数学教育的专业性。二是职业应用数学与基础数学教育不能同步开展,使学生应用数学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3.缺乏专业数学教育内容。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教学工作中的实践性特点十分明显。但在现阶段我们发现,其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特点并没有体现出来,这就会造成两个问题:一是影响了职业教学工作的质量,使其实践性特点难以体现。二是数学教学工作难以真正融入到职业教育过程中,无法在高职教育中全面开展。

二、高职数学创新策略研究

在高职数学教学创新工作中,我们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教学理论以及技术的应用,以专业服务模式为基础进行了创新性的实践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

1.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针对高职数学教学创新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我们需要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开展教育模式的创新。这类创新工作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是开展全面的教学调研。教育者应根据学生需求、职业教育特点等综合内容,开展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的教学调研工作,调研的结果可以为高职数学创新提供数据支持。二是积极开展理论创新研究。为了突出高职数学教学的职业化教育特点,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实际教学工作与调研成果积极地开展教育理论的创新研究工作,促进数学教学创新的全面开展。三是做好教学技术的研究。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新型教学技术的应用对教学创新的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微课程、多媒体技术等都为数学教学创新的开展提供了极大地帮助。

2.提高职业应用数学教学效率。在高职专业教学模式中,为了提高职业应用数学教学效率,使其可以为职业教育工作提供支持,我们开展以下教学实践工作:一是结合职业教育内容,开展应用数学实践工作。职业应用数学教学的开展必须与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进行结合,才能保证应用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如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数学应用设置教学案例。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数学教育过程中,计算机应用数学教学必须与职业实践内容有关联性,保证应用数学教学的开展具有实用性。二是进行职业应用教学的革新工作。在数学教学创新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高职职业应用教学内容明显出现了落后现象,与当代职业技术的发展情况不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研究中必须结合职业技术发展状况,开展教学内容创新工作,为职业应用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第7篇: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课程改革 背景 职业教育 思考

2010年7月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纲要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①。自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民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原纲要”)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原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强化基础教育的综合素质而进行的,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1]。

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基础教育改革要以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新课程培养目标是在实现德育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能力。②

1.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可以看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学生完全掌握基本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而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创新及思维能力。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再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虑到未来学生教育及择业价值取向,针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对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综合与改革。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出对学生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的处理与应用能力,为迎接信息时代营造时代氛围。

2.职业教育的特点

职业教育是在基础教育之后进行,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而进行的专业教育。它具有教育的一般特征与属性。因为职业教育是围绕着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教育,所以职业教育还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点。

2.1专业实用性。

专业是指职业教育的开展,是为培养某一职业领域或行业所特定的专业人才。这个特点主要是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的。实用是指职业教育后的应具备某一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应“从职业能力入手,坚持‘能力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体现‘职业性’,教学内容强调‘应用性’,教学过程注重‘实践性’”[2]。

2.2教育开放性。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均完成了基础教育,年龄和所学学科均不同于基础教育,这种区别在于教育对象范围、教育内容及教学设备、教学安排等均明显不同。

教育对象范围扩大。以往职业教育的对象多是应届学生;现在,受终身教育的影响,许多接受职业教育的对象还包括部分为转岗、换岗而参加继续学习的群体。教育内容开放。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因专业发展速度所决定的教育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职业教育要紧跟行业技术发展水平,行业、企业要参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3]。教学安排灵活。因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职业教育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安排等更应注重灵活性,实施弹性教育[4]。

2.3实训生产性。

实训及实习是职业教育为使学生某种技能达到熟练程度而进行的一种技能训练过程。这是专业教育必须面对,并要认真对待的教育模式及基本手段。只有通过实训,才能使学生对生产程序及生产工作流程有一定的了解;只有通过实训,才能使学生积累一些原始工作经验,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奠定生产基本经验,为今后生产创造条件。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思考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职业教育特点,结合多年的职业教育经历,我认为:

3.1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开放教育,走校企合作之路。

职业教育的开放性不仅是指教育内容开放,而且指教育过程及教学实践开放。职业教育的内容必须紧跟时代,职业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即与学生今后的职业岗位相联系。应该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5],打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6]。

3.2职业教育过程注意保护学生创新思维及探究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注意保护和爱护学生在新课程过程中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探究学习。在继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探究精神的同时,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达到职业教育目的[5]。

3.3职业教育应增强专业培养针对性。

职业教育必须是围绕着一定的专业目标而进行的,但是考虑到职业教育是针对一线的工作岗位,所以在同一专业不同的工作岗位,其教学内容也应有所侧重。尤其要应对企业需要,突出培养重点[5]。

3.4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职业岗位的技术也在快速发展,为使学生迅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职业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7],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相关事务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并使用甚至开发现代专业信息软件或软件包。

总之,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①。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研究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特点,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真正将职业教育搞好。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②基础教育课程民革纲要(试行).2001.

参考文献:

[1]经柏龙.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6.

[2]李进,许涛等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学制改革可行性分析与研究”项目组.关于我国高职短学制改革的分析与结论[J].职业技术教育,2004,(30):14-25.

[3]孙泽文.行业、企业参与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4,(16):25-26.

[4]严雪怡.职业教育必须与学生个性和需要相适应[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5-7.

[5]陈敏,陈蓉.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技术人才[J].职业技术教育,2004,(31):42-43.

[6]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四大行业急缺技能型人才(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4,(15):19-33.

[7]姜大源,王文槿,刘育锋.新世纪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改革举措[J].职业技术教育,2004,(31):69-71.

第8篇: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 服务性 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08-0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性,就是要不断服务经济转型,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需要不断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当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改革招考制度,探索出多样化选拔机制;完善保障机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办学特色,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办学,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这是高职教育人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内涵发展,就必须准确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抓住服务性这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点,并增强办学特色,以实现内涵发展。

一、准确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端于“洋务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904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高等实业教育学制体系的初步建立。之后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开始对中、初等实业学堂进行大胆改革,自此实业教育实现了向培养中初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的转化,这一系列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使得初、中等实业教育的地位得到显著增强。1916年,黄炎培将职业教育定义为:教育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具有“职业性”的,就是与生活、生计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民国学者何清儒在其编著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本《职业教育学》中最早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系统全面介绍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作者缺乏大职业教育观视角,因此不能够严格地界定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准确范围。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这种提法少见。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在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举办“职业大学”的要求,主要是积极提倡在大城市以及经济发展较快的中等城市、大企业举办短期职业大学,以满足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后,在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基础上,我国建立了首批13所职业大学,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开始在学术界兴起。但这13所职业大学都已升本。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成效明显,办学特色突出,办学实力显著增强。高职教育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一些问题和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对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高职教育的人才观和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陈旧,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等。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受到社会的欢迎,决定于学校对培养目标的界定以及专业设置优化程度。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培养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必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并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这就明确了方向,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国的高职教育属于一种在理论研究层次方面低于本科、应用技能高于本科的教育层次,它是面向社会产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除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要能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又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提高办学质量,重点打造特色办学,解决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不断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使高等职业教育能够服务于国家现代产业体系,满足于中国发展战略规划,引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而成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抓住服务性这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点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高等职业教育的天然使命就是服务社会。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以满足和服务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服务于社会发展,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二是社会需求应当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力源泉,由此,高等职业教育必然选择开门办学。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把教育办好、办活的目标,就必须充分依靠行业、企业和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充分重视和发挥市场对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作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只有依托行业,选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让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必须一方面从相关行业、企业中聘请能工巧匠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学习实践;让教师参与企业工作,服务企业发展。

服务性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水岭。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传授谋生性、职业性、专门性的知识经验和培养相应技能、能力为主;普通教育的特点则是以传授普遍性、通用性知识和培养相应能力为主。所以,两种类型教育的本质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必须重视服务性这一现实基点。职业教育要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职业人才,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也是实现弱势群体生存与发展、体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向直接与社会需求对接,服务社会,这使它具有比普通教育更鲜明更直接的“职业性与社会性”。

职业教育除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外,还需要满足公众的个人需求,面向人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使教育“面向人人、服务人人”成为可能,在满足大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同时,能够为其个体成长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这里凸显了高职教育“人民性”的特征。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品质是服务性,高等职业教育也就形成了不同于普通教育的自身特色,服务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

三、增强办学特色

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谋个性之发展”,“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所以,人们获得职业和适应职业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必将与职业教育为伴。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它的生命力,特色与生命同行,高等职业教育增强办学特色,首先,要区分与普通高等教育共有的 而为高等职业教育所独具的特色。在新形势下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专业的设置原则不同。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同时,又与传统优势相结合,注重职业与学科交叉融合,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技能学习与生存教育结合起来,进而不断培养出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二是培养的人才规格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在革新技术应用领域、工艺方法、改造技术设备、变革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的培养。三是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同。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不断转变传统观念,传统观念是以知识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中心,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要以能力为基础和从企业需要出发的新思想作为人才培理念。四是人才层次规格不同。虽然高等职业教育有本科,但其培养目标及专业教育都具有较强的职业性,要求按照“能力本位”的原则实现人才层次、规格、能力的衔接。适用性则是职业教育的高等性所必需的,高职教育必须准确定位,发展和改革应注重“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不断实现自身独有的特色和快速发展。

其次,要区分各高职院校所特有的和高等职业教育普遍具有的特色。从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法等各方面进行创新,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深入企业,深度对接,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要找准切入点,服务区域经济,加强院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与联系:一是聘请企业的高级管理、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二是订单培养,为企业输送专门人才;三是为企业职工培训、技能鉴定,提高企业的劳动力;四是技术服务,新产品研发;五是科技成果的转化;校企合作,共建基地;六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定期去企业顶岗工作以获取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使教学能更准确地反映社会需求。

再次,以品牌经营为方向办出特色。一是高职院校树立为所在地区提供服务的思想,找准要服务的行业,抓住要服务的人群;二是高职院校的管理结构要充分体现市场的需要,扩大在生源和就业两个市场上的占有率;三是高职院校不断改进教育服务,满足所有“顾客”的需要,立足长期的办学实践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形成品牌,辐射社会;四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第9篇: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实用性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是在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前提下,结合公共基础体育教学,选择适应未来职业所需的体能的教学内容,培养职业心理素质,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为提高劳动效率、社会生产能力服务。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现代职业劳动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提高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健康能力,培养职业实用性体育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新目标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并不排除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发展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功能。但这些并非真正的出发点, 就其实质而言,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重在实用, 最终目标是要通过一些具有专业针对性的身体练习, 积极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体育教学经过长期的实践过程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它既具有一般教育原则的共性, 又具有体育自身特有的个性, 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则是为所学专业、工种所服务, 一是满足不同专业, 工种对学生身体条件提出的特殊要求; 二是进行补偿性和对应性的身体锻炼; 三是防止因职业而造成的身体损伤, 保护学生身体健康的专门性动作练习。

二、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地位和意义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是高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指根据学生目前所学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特点与需要,为培养未来职业人员所必备的实用性体育知识、身体素质、职业特殊素质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体育教学课程中加入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内容,可以配合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技能、体能、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同时,针对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从社会适应性、抗挫折能力、特殊职业身体素质等方面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素质。

三、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主要途径

1.紧扣专业特点,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

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性很强,各专业特点分类很多、差异较大,有计算机类,电子工程类,建筑类,机械类,旅游类、教育类,金融、会计类等等。学生今后将从事与这些专业相关的职业,每一种职业对从业人员的体能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教学中,紧扣职业劳动的需要,根据各种专业的特点,进行各种实用身体素质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适应职业的身体素质,毕业以后可以很快地适应职业劳动要求,并为将来在各个岗位上干出成绩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2.使体育运动素质在职业体能上得到有效迁移

随着现代科技、生产的发展和现代化企业的要求,职业劳动正向着复杂化、强度大、节奏快、效率高的方向发展,对人的身心素质要求更高。虽然普通的体育教育也能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但它不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体发育的可塑性很大,如果能在体育教育中有目的地开展与职业特点相适应的体育锻炼,就会有效地增强学生职业体能,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使职业技术学习的提高大走捷径。因此,针对未来职业劳动技能特点,开展实用性的职业体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四、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实施

1.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各种专业和未来从事的职业劳动的需要,及对从业者的体能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如:机械专业针对性的劳动特点通常是大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且上下肢的力量相当重要,耐疲劳能力也是其特点,可见只有全身参与运动才能达到劳动要求,根据这些特点,应该选择轻器械体操练习等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人体的协调能力和力量素质进行重点发展。又如:建筑专业针对性的劳动特点通常需要良好的悬垂、支撑、攀爬和高空平衡能力等基本活动能力,根据这些特点,平衡木、单双杠等器械在针对性的训练中应得到广泛的应用,对支撑、悬重、攀爬能力的发展和学生平衡稳定性的发展进行针对性训练。

2.模拟性教学的进行

不同的职业劳动呈现不同的外在形态,对技能的要求各有其特点。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针对不同劳动的基本方式来进行研究,通过体育的手段,应用近似劳动技能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完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如:建筑行业在职业劳动中通常会有抛接砖块、物体的情况出现,为此,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中,进行排球垫球的模拟训练,基本姿势,使用方向的顺序要近似。保持垫球基本姿势进行训练来培养学生们的泥瓦工的劳动能力。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模拟劳动技能进行教学,也可模拟劳动现场来训练,划出劳动临时场地于操场上,让学生站在间距、高度不同的位置上,抛接实心球进行练习;将不同重量的哑铃放于不同的位置,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搬运轻型杠铃,使重物快速移动,学生可以在兴奋的游戏氛围中锻炼身体,同时也增强了劳动能力,强化了劳动意识。

3.适应性教学的进行

任何职业的劳动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旅游、建筑等行业,多种环境的考验是必须能够适应的。体育教学中,要将各种自然条件巧妙与体育手段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进行利用和锻炼,对学生耐热,耐寒的能力进行培养。如:在冬季进行户外体操、户外长跑等训练,夏季也要将体育活动更多的安排在户外,使学生身体对自然环境更好的耐受力和适应性。

总之,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素质锻炼,是在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实用性体育教学,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让其走上实习工作岗位后,较快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在高职院校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是一种社会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基金项目:2011年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1SB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