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礼仪的差距范文

中西方礼仪的差距精选(九篇)

中西方礼仪的差距

第1篇:中西方礼仪的差距范文

【关键词】商务礼仪 文化差异 价值观 时间观 空间观

人们在长期的商务活动形成的行为规范及常用形式就是商务礼仪。在商务交际中,商务礼仪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全球每个国家间的商务礼仪不仅有着国际交际性,而且还蕴含着不同国家的民族特征。因此在进行商务活动时,为了最大限度地缩短交际距离,提高商务交际的效率,除了要遵循国际通用的社交礼仪之外,还必须留意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的文化差异性。本文从价值观、时间观、空间观、语用习惯等几个文化视角探析不同文化间商务礼仪的差异。

一、价值观的差异

西方的文化观念中,个人价值是其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社会是围绕着个人这个核心,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西方,人们往往将自身利益摆在最高的位置上,信仰的是自由主义及利己主义,自身有追求其物质及精神利益的权利及自由。与西方不同的是,在中国,社会价值是其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人的价值往往都是放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去衡量,否定个人的物质利益及精神享受,“牺牲”、“忘我”等这类词语往往与人生意义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中国,人们所向往的是伦理道德的社会图景及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个性的弘扬是在确保国家或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才能被肯定。由于价值观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因此,价值观差异是商务礼仪存在差异的根本性所在。

二、时间观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时间观。一般来说,时间观上的差异有以下三种:

1.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过去、现在、将来认知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由此形成了过去的时间取向、现在的时间取向和将来的时间取向。我国是属于过去的时间取向,较西方更为重视过去;而像印度的教徒,由于他们往往将希望寄托于来世,他们侧重于向往将来。

2.环形时间观与直线时间观的差异。在印度文化中,由于佛教的影响,他们的时间观往往是环形的,在他们看来历史是呈现一种循环的发展方式,生命像车轮一样在天堂、人世、地狱间轮回。而在部分西方文化中,由于历史传统和基督教的影响,往往是用直线方式来看待时间,他们把过去、现在、将来看成一条时间直线,并将时间的重点放在将来。而在中国,这两种时间观是兼而有之,但是直线式的时间观占据主导地位,比如,中国人常常将时间比作流水,一去不复返。但是,中国的直线式时间相较于西方的来说往往较薄弱,例如,请客人吃饭的时候,人们一般都会说一些客气话:“请慢慢吃!”等等。

3.单向时间习惯和多向时间习惯。所谓的单向时间习惯指的是一种强调日程、阶段性、准时性的时间观念;而多向时间习惯则表现为对工作安排、时间限制不那么固定,在时间安排上较为随意,更讲人情味。具有单向时间习惯的地方有西欧、北美、北欧等,而亚洲大部分国家、非洲国家、拉美等地都是属于多向时间习惯。如事先通知是单向时间习惯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国人认为约会、邀请或参加任何某商业活动都应该事先通知对方,这表明主人是真心实意的邀请。在商务活动结束之时,单向时间习惯的人往往希望有个结果,如与美国人进行商业活动商谈之时,他们希望与对方达成一个确切的结果。而在中国,商务交际往往还会涉及感情投资,喜欢酒桌文化,在推杯换盏中进行商务交际,这样的商务交际自然较为缓慢,甚至是重复进行的,一个协议的签订可能需要几次的商务交际才能达成。守时也是单向时间习惯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对于美国人来说即使只是迟到几分钟,道歉也是必须的,假如迟到达到半个小时,这个人往往就会被标签为难以信赖,对此次商业活动的不重视、不尊重,是一种严重失礼的行为。

三、空间观的差异

人们在交际中,身体间距离的远近是空间观的重要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交际时相互的间隔距离有不同的偏好。例如,在相互交谈的时候,瑞典人、英国人等相互之间的间距较大,而希腊人或意大利人间的间距则较近。在进行商务会谈的时候,可以采用“观察”及“试探”的方法了解对方的间隔距离。

在不同文化间的商务交际中,注意空间观上的差异,往往会增进商业交际的和谐。而对于商务活动中的最佳空间距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声音》和《隐含的规模》中有大量生动的例子。如果一个美国人与南美人谈话,会出现一个有趣的情景,前者步步后退,后者步步靠近。所以,美国人到了南美国家,常会用坠子或椅子作障碍物,以此来与当地的谈话伙伴保持距离;后者却常常干脆越过这些障碍物,以寻找他们喜欢的人与人间的亲近。”在东方国家中,最佳的空间距离往往还会关涉到其相应的社会地位及阶层,例如坐席的安排就是按照人的社会地位来排列的。

四、语用习惯的差异

语用文化是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决定的,在商务交际中,不了解对方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这种失误与交际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有关。例如,中文中的“谢谢”与英语中的“thank you”的不同用法就常常会在中英美商业交际中产生误解:在受到别人的嘉奖之时,“thank you”是英语中最常用的回答,但是在中文中,则会说“过奖”,又或者是“惭愧”之类的话。如果直接将中文中的回答转换成英文,就会变成“you flatter me”、“I feel ashamed”,这些回答在英语中是不得体的。

各种文化在商务交流中都会照顾对方的面子,如果是有伤害到对方感情的话,都要避免直说,让对方从含蓄的话语中体会出来,从而降低交际的不愉快。比如,在东方文化中,对他人的请求如果不能答应,很少直接说“不”,而是要婉言拒绝,所以东方人如果回答“是”、“对”的时候,并不一定变式同时,往往有时候还会表示“可能”等否定的意思。这些婉拒会使一些西方人感到疑惑,觉得东方人不够真诚。对于他人的赠予之时,东方人说“不”的时候也不一定表示拒绝的意思,有时只是表示客气。美国人喜欢直来直去,对于不喜欢的东西也会直接说“不”,很多时候这样都会让东方人感到尴尬,而在墨西哥,直来直去又是一种软弱的表现,甚至是一种背叛。所以不同文化的“不”包含着不同的文化韵味在其中。

五、行为语言的差异

行为语言是属于非语言交际中的一种,包括有人体语、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方面。在商务交际中,一举手一投足都反映着一个人独特的文化特征。例如,最常见的见面礼节——握手。如何握手,在同一文化中,长幼之间、男女之间、上下级之间都有不少讲究,一般礼节是主人、身份高者、妇女、年长者先伸手。握手方式上,用力过大、软弱无力、用手指尖、用手背握手等等都是不礼貌的,戴手套表示不欢迎或讨厌与对方握手。美国人一般经过第三者介绍后两人才握手,法国人和意大利人见面时经常相互握手,英国人很少与别人握手,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人们见面不是握手,而是相互拥抱,而在日本,见面时只是相互鞠躬。

又如翘大拇指,这个行为在中国表示赞扬,而在美国和加拿大这个行为表示赞成、满意。拇指向下翘表示反对或不满,在希腊则是表示“滚”,在英国则是路人用来请求搭车的信号。

综上所述,不同的文化背景往往会致使完全异同的商务礼仪。如今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各国间商务往来日益频繁,为了提高商务交际的效率,商务人士就需要了解不同文化层面的商务礼仪,在不同的商务活动中,采取正确的商务礼仪,避免误会的产生,得体的商务交际定会带来意外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方燕妹.跨国商务礼仪文化的差异[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4).

第2篇:中西方礼仪的差距范文

色彩在婚礼仪式中的重要作用

1.色彩在婚礼仪式中的装饰作用

装饰是对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进行艺术加工的手法。它必须与所装饰的客体有机地结合,成为统一、和谐的整体,以便丰富艺术形象,扩大艺术表现力,加强审美效果,并提高其功能、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装饰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婚礼仪式是婚庆中的重要环节,婚礼仪式的环境现场需要精心的装饰才能更好的烘托喜庆的气氛。合理对婚礼仪式的环境进行装饰,使人从视觉及精神上得以满足,整体提高婚礼的质量。

色彩可以给人最直接最迅速的感受,合理的色彩运用可以在婚礼仪式装饰中起到良好的效果。婚礼仪式中色彩的运用可以产生的效果:第一,色彩运用带来的审美效果。色彩的运用就是为了创造审美效果,这种审美效果是婚礼的基调,色彩的运用在婚礼仪式上为人们带来了精神的享受。第二,色彩运用带来的调控效果。婚礼仪式作为一种人类的社会行为,强调仪式中的整体氛围,在婚礼现场中运用物品、投影、灯光等色彩来调控婚礼仪式现场,能产生很强的互动效果及感染力。

2.色彩在婚礼仪式中的差异化作用

色彩运用到达的差异化效果是婚礼仪式中的重要作用之一,色彩运用的差异化作用在于体现出新人对婚礼的偏好取向以及避免婚礼主题之间的雷同。现代的年轻新人都希望自己的婚礼仪式充满个性化,差异性的色彩运用能够更加贴合新人对婚礼仪式的意向,更进一步的满足新人及来宾对婚礼的期望。

无论是中式传统婚礼还是西式婚礼,都有一定的模式,色彩的运用就是为了使婚礼仪式之间产生差异,避免相似。为了达到新人们的婚礼和却不同的效果,就要巧妙的运用色彩,做到婚礼仪式的设计安排即符合一定的仪式模式,又能别出心裁,识别出仪式的风格个性。

色彩在婚礼仪式中的效应

色彩本身具有一些效应,在婚礼仪式中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效应,将会使婚礼现场别具魅力,并使婚礼大放异彩。

1.生理效应

色彩是婚礼仪式中最具有展现力和感染力的元素,人们通过视觉的感受,形成丰富的联想,产生生理效应。色彩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色温”,这是人对颜色的本能反应。首先是温度感。色彩理论中,会将不同的色彩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桔红、黄色以及红色一端的色系总是和温暖、热烈等相联系,因而称之为暖色调。至于蓝色系则和平静、安逸、凉快相连,就称之为冷色调。这和长期的人类活动以来的感觉是一致的,如红色、橙色、黄色会让人感觉好像看到了太阳、火焰、暖炉从而感觉到温暖。而蓝色、绿色、紫色会让人感觉似乎看到了大海、森林、冰雪,感到冷意。因此,运用色彩的这种效应,可以调节婚礼仪式的温差感。其次是距离感。在同一平面上的色彩,有的使人感到突出、较近,有的使人感到退后、较远。这种距离感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明度和色相,鲜明、清晰的暖色调有利于突出婚礼主题。在设计婚礼仪式中,可以利用色彩的这些效应去改变现场空间的大小和高低。

2.心理效应

指不同色彩的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色彩就本质而言,并无感情,它是来自色彩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是经过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普遍经验的作用,形成人们对色彩的心理感受,作用于感情,乃至左右人们的精神与情绪。有的色彩给人以喜庆、高兴的感觉,如:红色、黄色等。有的色彩给人以朴素、雅致的感觉,如:灰色、蓝色、绿色等。在婚礼仪式设计中,我们可以依据区域的传统或新人的不同要求运用色彩,从而达到要求的效果。

现代婚礼仪式中色彩运用

1.中国红在婚礼仪式中的运用

在中国民间,红色又称赤、绛、朱、丹,是各种仪式中使用最频繁的色彩,它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象征着美好幸福的生活,日子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等等。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喜爱红色,创造出与红色相关的文化民俗更是举不胜举。在婚礼仪式中,新郎会穿红马褂带红花,新娘穿红旗袍,头戴红簪,盖红盖头。婚礼现场运用红色蜡烛,红灯笼、红色地毯、红双喜字、红色彩带、红色剪纸等作为装饰。新人在证婚人的引导下,交换红纸,红布包裹的定情信物,同时会放红色礼花,红色鞭炮。同时大量运用红色系灯光渲染、舞台特效增加婚礼氛围。这样的婚礼整体以隆重喜庆贯穿其中,充满喜庆欢快的气氛。

2.中西合璧的趋势

第3篇:中西方礼仪的差距范文

1、坐姿包括坐姿和坐定的姿势。如果面试官让你坐下,你不用故意客套地说:“您先坐。”神态保持大方得体即可。入座时要轻而缓,不要发出任何嘈杂的声音。面试过程中,身体不要随意扭动,双手不应有多余的动作,双腿不可反复抖动,这些都是缺乏教养和傲慢的表现。有些人因为紧张,无意识地用手摸头发、耳朵、甚至捂嘴说话,虽然你是无心的,但面试官可能会因此而认为你没有用心交谈,还会怀疑你话语的真实性。

2、不同性别,对于面试就座时的礼仪要求也不同。男性就座时,双脚踏地,双膝之间至少要有一拳的距离,双手可分别放在左右膝盖之上,若是面试穿着较正式的西装,应解开上衣纽扣。

3、女性在面试入座时,双腿并拢并斜放一侧,双脚可稍有前后之差,如果两腿斜向左方,则右脚放在左脚之后;如果两腿斜向右方,则左脚放置右脚之后。这样对方从正面看双脚是交成一点的,腿部线条更显修长,也显得颇为娴雅。若女性穿着套裙,入座前应收拢裙边再就坐,坐下后,上身挺直,头部端正,目光平视面试官。坐稳后,身子一般占座位的2/3,两手掌心向下,自然放在两腿上,两脚自然放好,两膝并拢,面带微笑保持自然放松。

二、面试交谈,距离礼仪

职场面试人员进入面试室,一坐下来就习惯地将椅子往前靠。由于这位面试官非常亲切,面试者慢慢变得轻松起来,开始讲述自己对这份工作的向往,说到激动的地方,就不由自主将身子探得更近了。看着兴奋演说、唾沫横飞的面试者,面试官似乎有些尴尬,而此时的面试者已经失礼了。

交谈的目的是为了与别人沟通思想,要做到愉快地交谈,除了要注意说话的内容外,还应注意与主考官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让对方听得清楚、明白。西欧一些国家从卫生角度研究出,人说话时,可产生170左右个飞沫,可飘扬1米远,最远达1.2米,咳嗽时能排出460左右个飞沫,最远可喷出9米远,就更别说打喷嚏会产生多少病菌了。也就是说,保持适当距离交谈,也是对别人的礼貌。

1.保持距离合乎礼仪

从礼仪上说,说话时与对方离得太远,会使对方误认为你不愿向他表示友好和亲近,这显然是失礼的。但是如果离得太近交谈,一不小心就会把口沫溅在别人脸上,这是最尴尬的。因此,从礼仪角度来讲,一般与主考官保持一两个人的距离最为适宜。这样做,既让对方感到亲切,同时又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在人们的主观感受上,这也是最舒服的。

2.保持距离交谈更有效

在求职面试中,人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双方交谈传递信息,不仅凭借语言,而且还要依赖身体语言来发挥魅力,如手部动作、表情变化等。美学原理告诉我们,距离能产生美。说明距离在交谈中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面试时选择一个最佳位置和最佳距离,才能够更好地发挥。

面试交谈时,无论是从卫生角度还是从文明礼貌角度来考虑,都应该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有利于大家的身体健康,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倘若交谈时忽然想打喷嚏、清喉咙,要转过身“行事”,最好是取出手帕或餐巾纸捂住口,做过之后要表示歉意。

第4篇:中西方礼仪的差距范文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见面的礼仪

西方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西方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三、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新晨

五、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第5篇:中西方礼仪的差距范文

一、求职面试入坐姿势

1、坐姿包括坐姿和坐定的姿势。如果面试官让你坐下,你不用故意客套地说:您先坐。神态保持大方得体即可。入座时要轻而缓,不要发出任何嘈杂的声音。面试过程中,身体不要随意扭动,双手不应有多余的动作,双腿不可反复抖动,这些都是缺乏教养和傲慢的表现。有些人因为紧张,无意识地用手摸头发、耳朵、甚至捂嘴说话,虽然你是无心的,但面试官可能会因此而认为你没有用心交谈,还会怀疑你话语的真实性。

2、不同性别,对于面试就座时的礼仪要求也不同。男性就座时,双脚踏地,双膝之间至少要有一拳的距离,双手可分别放在左右膝盖之上,若是面试穿着较正式的西装,应解开上衣纽扣。

3、女性在面试入座时,双腿并拢并斜放一侧,双脚可稍有前后之差,如果两腿斜向左方,则右脚放在左脚之后;如果两腿斜向右方,则左脚放置右脚之后。这样对方从正面看双脚是交成一点的,腿部线条更显修长,也显得颇为娴雅。若女性穿着套裙,入座前应收拢裙边再就坐,坐下后,上身挺直,头部端正,目光平视面试官。坐稳后,身子一般占座位的2/3,两手掌心向下,自然放在两腿上,两脚自然放好,两膝并拢,面带微笑保持自然放松。

二、面试交谈,距离礼仪

职场面试人员进入面试室,一坐下来就习惯地将椅子往前靠。由于这位面试官非常亲切,面试者慢慢变得轻松起来,开始讲述自己对这份工作的向往,说到激动的地方,就不由自主将身子探得更近了。看着兴奋演说、唾沫横飞的面试者,面试官似乎有些尴尬,而此时的面试者已经失礼了。

1、保持距离合乎礼仪

从礼仪上说,说话时与对方离得太远,会使对方误认为你不愿向他表示友好和亲近,这显然是失礼的。但是如果离得太近交谈,一不小心就会把口沫溅在别人脸上,这是最尴尬的。因此,从礼仪角度来讲,一般与主考官保持一两个人的距离最为适宜。这样做,既让对方感到亲切,同时又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在人们的主观感受上,这也是最舒服的。

2、保持距离交谈更有效

在求职面试中,人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双方交谈传递信息,不仅凭借语言,而且还要依赖身体语言来发挥魅力,如手部动作、表情变化等。美学原理告诉我们,距离能产生美。说明距离在交谈中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面试时选择一个最佳位置和最佳距离,才能够更好地发挥。

面试交谈时,无论是从卫生角度还是从文明礼貌角度来考虑,都应该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有利于大家的身体健康,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倘若交谈时忽然想打喷嚏、清喉咙,要转过身行事,最好是取出手帕或餐巾纸捂住口,做过之后要表示歉意,以获得面试官

第6篇:中西方礼仪的差距范文

中西方餐桌文化因其论文联盟形成历史、民族背景、、思想观念、政治属性和经济结构等不同而不同,同时,又随着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而不可避免地彼此影响,相互吸收,以满足更大的需求。本文将以中餐和西餐的餐桌礼仪为例,对其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加以叙述。

一、中西方餐桌礼仪的相同点

想要掌握好餐桌礼仪,就必须要了解餐桌礼仪的基本准则。虽然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别甚大,但是基本准则却大体相同。

首先诚信守礼。所谓守礼自律,就是诚实守信、守法循礼。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遵守餐桌礼仪,不可违背。餐饮活动中,我们务必要待人以诚,表里如一,才能更好的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论语·颜渊》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概括出了东西方餐桌文化最重要的守则。

其次要尊敬他人。在餐饮活动中,中西方的饮食礼仪都有敬人的原则。无论是落座、交谈还是接物,我们要维护他人的尊严,做到处处不可有失敬之处,更不可侮辱对方人格。谨记敬人本身就是敬自己。

第三要谦恭适度。餐桌虽是交流情感的好地方。但是如果不把握好尺度,做过了头或做不到位,都会让自己失了身份,所谓的“过犹不及”便是这个意思。所以,在运用餐桌礼仪时,我们要态度谦虚、不卑不亢,以自尊和尊人为准则,做到大大方方,谈吐适度。

第四要宽容豁达。餐桌之上,人与人之间由于生长环境、生活经历或修养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不可能消除。这就需要我们宽以待人。对于不同于己或不同于众的人要耐心包容,这不仅能够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关系,还有助于我们扩大交往空间。

第五要人乡随俗。因为国情、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餐桌上完全可能存在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情况。这时,我们要本着入乡随俗的原则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正像英语中的那句“when inrome,do as the romans do”,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

二、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不同点

《礼记·曲礼》中的“入境而问禁,人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说明了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俗习

转贴于论文联盟

惯,而餐桌礼仪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不同,不但可以使你在各样的餐饮活动中游刃有余,也能更好的展现个人风采。

首先是入座方式不同。中餐讲的论文联盟是先长者、后女士的原则。坐下后姿势要端正,脚放在自己的座下,不可任意直伸。手肘不可靠在桌子边上。更不要将手放在邻桌椅背上。而西餐中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且本着“女士优先”的原则。男士要帮助女士拉开和推进椅子。用餐时,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

其次是餐具使用。中餐餐具一般有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勺子等几种。用餐时,不要伏碗吃饭。应该端碗。用匙饮汤,不举碗海喝。不用筷子在餐盘中乱翻。任何情况下不反扣餐具,无论是碗还是酒杯。不能用舌头舔舐餐具。上餐时,不可用筷子互相敲打,或拿筷子敲打餐具。西餐餐具包含刀、叉、匙、盘、杯等。使用刀叉的原则是左手拿叉,右手持刀或汤匙。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的握法与握笔的方式相同。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尽量避免更换频繁。

第三是进餐礼仪不同。吃中餐时不要急于动筷,须等主人举杯示意开始,客人才可用餐。如果有长辈,应礼节性的让菜或斟酒。夹菜时,须用公共筷。西餐中,喝汤时应先用汤匙向后往前舀汤,以免弄到别人身上,另外,喝汤绝对不能出声音。吃面包时,要先将面包撕成小块,再由左手拿起来吃等等。

第四是酒水礼仪不同。殷勤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作表达情意的重要形式。敬酒态度要大方,应起立举杯并且目视对方。借敬酒之名行灌酒之意,甚至偷偷给别人的杯子倒酒都是有违礼仪的。喝酒的速度以不超过宴会主人的速度为好。饮酒也不宜过度,以控制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为宜。按西餐传统,主菜若是肉类。则配以红酒,若是鱼类则配以白酒。无论哪种酒,都与中餐相反,切忌一饮而尽或是边喝边透过酒杯看别人。饮酒前要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摇晃杯子。若杯上留有口红印,应用面巾纸擦拭,不能用手指擦拭。

第五是停餐方法不同。如果是席间暂时离开。中餐是把筷子并拢、纵向搁在碟子或者碗上。如果将筷子横向搁在碟子或碗上则表述酒足饭饱不需进食了。西餐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排在盘中。刀叉不应突到外面,切勿边说话边挥舞刀叉。用餐结束后。将刀叉并拢排在盘中即可。

第7篇:中西方礼仪的差距范文

从古至今,中国都非常崇尚礼仪,是有名的“礼仪之邦”,透过礼仪,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可以看到个人的内涵和修养。但是很多中职学生并没有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认为几句文明用语、几个简单的动作就是礼仪,非常简单。但是真到需要运用商务礼仪的时候却很茫然,不知道怎样待人接物才不失礼节,这个时候才知道学好礼仪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帮助中职学生学好礼仪,并且主动的“守礼”呢?通过相关调查,笔者发现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礼仪模拟实训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中职商务礼仪教学的有效性。模拟实训教学指的是通过模拟实际礼仪接待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礼仪知识和问题,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礼仪知识。

一、示范教学,模拟训练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在自身水平和学习能力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的亲身示范是抽象的礼仪知识变得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示范之后,学生进行模拟训练,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例如,教师在讲授表情、坐姿、站姿、走姿等仪态礼仪时,教师的示范会使学生看清楚不同仪态的动作要领和规范,能有效的避免自己训练的时候频繁出错。学生在进行模拟训练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和问题,并给与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标准,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多种手段增加礼仪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切记按部就班、死板教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礼仪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礼仪教学的有效性。

二、视频教学,模拟训练

教师还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的方式开展中职商务礼仪教学。利用视频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在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将视频暂停,讲解之后再继续播放,还可以重复播放来巩固相关的要点,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服饰礼仪教学时,就可以采用播放教学视频的方式,将领带的打法、西服的穿着规范向展示给学生,学生模仿视频进行训练,在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要适时地给与指导。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组织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并在小组内进行操作测试,然后选出优秀的成员与其它小组之间进行展示和竞赛,以此来巩固学到的礼仪知识,同时也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实地调研,模拟训练

为了提高中职商务礼仪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小学在相关内容正式教学之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礼仪调研活动,到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对优秀员工的礼仪进行观摩,并取得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将收集到的资料向同学展示,分享自身的感受,针对相关的礼仪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进行模拟训练。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找到努力和提高的方向,有效提升中职商务礼仪的教学效果、提升中职学生的礼仪素养。

四、创设情境,模拟训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相关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设置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境,并组织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模拟实际操作进行训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取得很好的训练效果。例如,在进行见面礼的训练时,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先后模拟不同的场景记性训练,反复演练相关的礼仪,如称呼礼、名片礼、介绍礼等等,没有参与的学生在观看之后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与指导和纠正,进而快速、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

五、模拟实训,教学结合

在进行中职商务礼仪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并充分结合教学目标、活动程序、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调整教学方法,在充分运用模拟实训教学法的同时,还要酌情使用讲授法、情境教学法、示范法、案例分析法等等,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有效结合,提高礼仪教学和训练的效果,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礼仪知识,实现语言、动作的协调统一。通过模拟实训,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并运用相关的礼仪;通过情境创设和角色扮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礼仪的运用更加自如、准确;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合作、互相监督、共同进步,中职商务礼仪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极大的提升。

第8篇:中西方礼仪的差距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引言:在精神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对外交流也愈来愈密切。不管是在商业洽谈,或是朋友的聚会中,我们都意识到,了解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异,对我们日常交流有着至关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则是一个门槛,它是我们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和试金石。

从餐具摆放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通常就餐之前,在中国筷子的摆放应该放在饭碗的右侧,并且一定要两端对齐的整齐地摆放。如果是就餐期间使用筷子夹完菜之后,但是并没有连续进食,筷子则应整齐地竖向饭碗的正中间。在餐具摆放中,各个西方国家摆放西餐餐具遵循的共同规则是:“垫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1]具体的规则有:“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2]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

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因为在中国,上菜时多以顺时针为上菜方向,居右者因此比居左者优先受到照顾。“中座为尊,面门为上,观景为佳。”[3]在西方, 通常,桌次地位的高低以距主桌位置的远近而定。以主人的桌为基准,右高、左低,近高,远低。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从中西方上菜顺序方面差异看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就餐程序不同。中餐的出菜顺序:首先是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4]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则是水果。“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其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肉类、点心等。”[5]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头盘,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少,质量较高。汤,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4类。副菜,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品种包括各种淡、海水鱼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主菜,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甜品,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 咖啡、茶,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

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6]。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

结语:探究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西方餐桌文化礼仪差异的了解,避免不必要的信息误解,同时这必将在我们日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将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民以食为天”,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度,饮食是人生活第一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映射,能在不同餐桌礼仪文化中游刃有余,是做好跨文化交流的前提,也必将是现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2]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4]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2009(18)

第9篇:中西方礼仪的差距范文

>> 中日两国神经症症状的跨文化比较 浅谈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 关于中日两国“耻文化”的考察 中日两国幽默文化的比较 中日两国关于“牛”的文化涵义 管窥中日两国文化中“道”的异同 中日两国的相互看法 中日两国茶文化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的差距就在一个王阳明 浅析中日两国的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 谈儒家文化的外延对中日两国的影响 中日两国身体文化领域的上位概念变迁 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艺术的实践模式探究 中日两国的拒绝表现的比较 中日两国的民族心理都需要调适 中日两国七夕习俗的比较 推动中日两国在节能领域的合作 东亚和谐与中日两国的作用 浅论近代中日两国的留学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试述中日两国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三个误区 试述中日两国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三个误区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钰涵")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普遍增长,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程度提升,经济全球化日益普及。各国家之间保持着多样的、频繁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通。跨越文化领域的交流传播愈发频繁,各种形态的文化也在世界的大舞台上交相辉映。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的两大政治经济强国,彼此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在传播中交织碰撞。凡事皆具有两面性,在国民文化交流层面,跨文化传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摩擦与误区。本文对其中三个误区加以阐释分析,即日常礼仪的分歧、两性地位的误读和服务业中的“另类文化”。 关键词:中日;跨文化;传播;误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1-0055-02

跨文化传播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从历史发展趋势上来看,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是时代所趋。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世界其它各国特别是亚洲的国家交往联系增多。日本作为亚洲政治经济强国与中国保持着贸易、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互动。中日文化交流在官方和国家层面上看似和谐统一,但在国民群体内难免出现不同文化碰撞产生的误区。文化交流产生出现误解与困惑在所难免,及时发现问题,挖掘本质更有助于国家间更好的交流,也有助于了解外邦文化、促进世界文化融会贯通。

一、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礼仪

中日两国虽然都地处于东亚地区,但不同的历史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意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底蕴。几千年来民族的融合加之文化的不断传承造就了如今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克己复礼”、“礼尚往来”。中国的“礼治”不但影响着亚洲甚至影响着整个世界。自始至终影响中国文化的儒家学派提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礼治在中国文化中所占地位之高,而中国人的礼节讲究的是含蓄、友爱和包容。而日本文化则体现出较多的融合性,日本民族是主要由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古代中国汉族、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少量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融合而来[1],因此日本在文化方面受到中国较为深刻的影响。日本至今依然使用着中国的繁体汉字,日语发音中80%的语音都是汉字变音。日本在文化方面与中国相似极其重视礼仪,但日本的“礼”和中国的“礼”又不完全相同。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文化较强的吸收了西方文化观念,与本土所倡导的“武士道”精神相结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大量吸收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思想,在这种形态思想的影响之下,“礼”就变得少了几分人情礼义、多了几分平等自由。

中国的礼仪着重的是友爱、共通,而日本的礼仪中更多的是距离和规则。例如,在朋友们一起聚餐的时候,中国人喜欢抢着买单以表达自己的大度和对朋友的认可,而日本人在朋友聚会时更多的是执行“分摊付款”,即所谓的“AA制”。除此之外,日本人喜欢当着朋友的面将钱款点清,而这些行为在中国人的眼中会被冠以“小气”、“自私”。除此以外,在送礼方面,日本人喜欢赠送小礼品以表达心意;而中国人则截然不同,喜欢“厚礼相送”、热衷于“好礼不断”。对于日本的礼物赠送方式,中国人会觉得“不大气”、“感情浅”,而针对中国的厚礼,日本人也觉得很难适应。并不是日本人小气,只不过在日本,人际交往把握着一种心理距离,这种距离可以称之为心灵上的“安全距离”。由于日本人不喜欢亏欠别人,两个人走的太近或太远都不合适,在交往中把握适度的原则也成为了日本人的固有价值观。中国人喜欢追求永恒的、持久的情谊,讲究友谊地久天长,日本人则更倾向于自我挖掘与提升,朋友只是一个固定时期、固定阶段的结盟伙伴。因此,不同文化造就了完全不同的礼仪,说日本人“小气”、“冷漠”也就有失偏颇了。

二、两性地位的误读

古往今来,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地位差距问题,世界各国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每一个国家在每一个时代有其特定的特征。例如在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东部分国家,女性地位普遍较低,依据《古兰经》的要求,每个成年女性外出须蒙有面纱。而在非洲的部分土著部落则仍然停留于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在社会上受到尊敬,取得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再说我国的两性地位关系,改革开放前女性仍然受到传统文化中封建礼教、男尊女卑等思想的残酷压迫。1978年到20世纪末这段时间,自由平等的思想促进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而在21世纪,我国在多方面上基本实现了男女平等,女性团体在社会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反观日本,在很多中国人的眼里日本女人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住美国房,娶日本妻”是很多男人的梦想。日本女性温柔贤惠、彬彬有礼、勤俭持家,日本男性在妻子的“体贴”下则普遍有些大男子主义。在国人看来,日本的男尊女卑现象更为严重,男女平等程度也远不及国内,实则不然。日本女人的温柔其实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她的先生必须有本事、事业有成,能养家糊口是最低标准。如果丈夫在事业上受挫或生意破产,妻子就明显不如之前那么温顺贤淑的,严重的话弃夫而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种现象源于二战以后日本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她们开始强调自我价值,追求独立与自由,很多女性放弃结婚生子,同时,离婚也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2]。日本是个民族单一的国家,一致对外齐心合力是立国之本。所以,在日本实质上没有什么男女社会地位高低的矛盾,他们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当然,不能说日本社会没有男尊女卑,情侣、夫妻走在路上通常是一前一后,很少牵手,日本女性还不够独立,她们基本上要依靠男人扛起一家的重担,而自己在家相夫教子。但是,随着女性意识的不断强化,日本女人已经走向社会,她们不仅可以找到工作养活自己,还具备了独立精神。

三、服务业中的“另类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着自身的固定特征。日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各式各样的服务行业可见一斑。上到歌舞伎,下到插画与茶道,每一个细节都能较好的诠释出日本文化的种种形态。但由于观念意识上的不同和文化的本质差异,一部分日本服务业的产物被国人当作 “另类文化”加以看待。我国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国人对于与自身固有价值体系和观念有差异的文化则抱有一种天然的警惕与排斥。这种看不见的“隔膜”也或多或少的加重了文化传播中的各类误区,例如备受争议的日本“女体盛”,国内多数人的观点是,这种方法是变相玩弄和侮辱少女,是中国人绝对不会赞成和忍受的。而在日本“女体盛”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大和民族大男子主义的产物。在日本人的饮食文化思维中,饮食给人的感受是由生理享受和文化体验两个方面共同构筑而成的。食品真正的滋味只占一半,而另一半则是由食品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对进食者的特殊意义和进食过程中的心理体验所构成。因此,“女体盛”作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一种特色,直到如今其影响仍然不减[3]。

此外,日本人喜爱洗温泉,在部分浴场温泉是男女共浴的,这一点也为广大中国人所排斥。更令国人难以接受的是,日本人喜欢将温泉水直接饮用。饮用温泉水是日本温泉文化的一大特色,频繁的地壳运动涌出的温泉水含有大量矿物质,日本古书曾记载饮用温泉水可以治疗疾病。日本提倡的“饮泉”虽然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但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更是一种特色。女体盛也好、男女共浴也罢,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可避免的被理解为非常态的“另类文化”。中国和日本不同的文化环境和价值理念使得两国在交流中信息传播的畅通程度有限,缺乏对异域文化的全面了解和认识使文化传播中出现误区。这也就是为什么部分中国人意识中觉得日本人行为“疯狂”、“变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上述几个方面的跨文化传播交流误区可以归结为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即不同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体系。一个民族的文化塑造了一个民族的三观,文化的不同注定会导致民族间三观有所差异。任何一个民族,从本族来认识他族的过程中,始终受到一种思维惯性的影响,即“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阻碍人了解和接受新的方法和事物。不单单是中国和日本,在任意两个民族进行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都会受到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消灭或减少跨文化传播的误区,首先应当正视文化差异,肯于了解和接受外邦的各种文化;其次,应当打破惯性思维,消极的思维定势可能会成为阻碍接受新事物的枷锁;再次,应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自己的文化层次、拓宽认知事物的广度和深度,避免人云亦云,有自己较为客观的评判标准。文化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如今全球各地联系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尽量减少文化传播中的误区才是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卫以诺,朱枫,景向阳.中日大学生礼仪修养的调查研究[J].大观周刊,20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