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52-01
山西交通技师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山西省交通学校,曾被誉为“山西交通的黄埔军校”,为山西的交通事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的学历教育政策对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造成了很大冲击,本科生的扩招,大专生的不设线,似乎预示着中职教育就要走向没落,中职教育即将遭遇滑铁卢。山西交通技师学院作为中职教育的一部分,正面临着严峻地考验。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良好,直至大学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人数和质量急速下滑,纠其原由不外乎有二:第一、国家政策的导向。学历对于立业之重要不言而喻,学历教育的扩招让原本挤不过独木桥的学子看到了挤过去的机会,于是他们放弃了职业教育。第二、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出现问题,不能从“给你一技之长”的角度培养技能人才,学校出来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就业,出口不畅导致进口不旺,最终造成恶性循环。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偏重于理论人才的培养,而职业教育偏重于操作人才的培养。山西交通技师学院的前身是山西省交通学校,是山西交通行业人才的摇篮。学校公路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培养的人才技能过硬,到目前为止,是学校的主力专业之一,从专业发展来看,公路专业的发展过程值得人们借鉴。骨干教师多年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除了在校钻研教学,他们还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赴企业一线学习调研,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学以致用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工作中直接就可以上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就能成为业务骨干,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山西交通技师学院的汽车专业作为目前学校的龙头专业,也有着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为了向职业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学习经验,学校曾派两名专业骨干教师赴德国学习,同时还和上海大众,广汽本田等国内一线汽车制造商联合办学,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在专业技术方面始终与最新前沿技术保持着着紧密联系,学生就业几乎没有压力。
与两个老牌的骨干专业相比,其它的新兴专业发展似乎就没那么顺利了。以计算机专业为例,1998年开始成立,得利于国家计算机及网络的快速发展,2000年以后,该专业发展极为迅速,专业人数一度占据了学校的半壁江山,但风光的背后却隐藏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就业出路偏窄等问题,2007年之后,这些因素最终变成了阻碍专业发展的瓶颈。纵观全国的中职教育,凡是发展遇到阻碍的,几乎都是有着同样的问题。好在最近几年,学校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想尽一切办法来进行补救,比如新专业的开发,更加贴合市场需求;增加校企合作力度,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增加定单培养,稳定了就业方向;新的政策出台使得专业发展更加有保障。
2007年以来,国家的政策也开始向中职教育倾斜。先是对城镇户口的学生每年补助1500元,吸引了一部分城镇户口的学生;从2012年开始,山西省对所有中职教育的学生免除学费,有了政策上强有力的支持,中职教育正迎来新的转机。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办好职业教育,让国家的政策为职业教育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碳。
今年本人有幸参观了闻名全国的山东蓝翔技工学校,看到的场景让人心感震撼,学校的规模大是一方面,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办学方式,他们的很多专业正是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生产实践的机会,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规模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方向,但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条件搞规模化办学,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的硬件条件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的时候,如何能用办学方式的转变来达到最终培养人才的目的,我想蓝翔技校的方法给了我们一种借鉴,我们可以整合学校的现有资源,把它们最大程度地利用起来,从市场的需求入手,有针对性培养专业的人才,不求博学,但求精益求精。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内涵 现状 发展趋势 策略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设置的职业岗位定向的高等教育。传统意识下大多数人认为高职就是大专层次的职业教育。我国的职教体系中一直存在一种“小高职观”,认为高职等于“二流教育”,许多地方的高职在招生时普遍遭受“冷遇”,高职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遇到的“歧视”学生和家长强烈的“普高热”现象。高职一直在人们心里的形象欠佳。相比较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职可以包括高级的技术人员即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层次的职业人才培训,其高职可以直到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二者的内部构成都可以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
2003年对347所高职院校19?郾4万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抽样调查表明,当年就业率达到87?郾6%,其中153所学校的就业率超过90%,占被调查学校的44%,在经济发达地区还出现了高薪聘用高职生的现象。高职生就业率逐年走高的事实,显示出高级应用性人才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遍欢迎。1998年到2005年底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规模性增长,基本形成了每个市(地)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高专学校的格局。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人数分别占普通高校的总数的60?郾8%、53%和43%,在规模上已经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总数比2002年增加了35万,就业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2004年在全国增加了40万高职毕业生的情况下,就业率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6个百分点,初次就业率为61%。2005年初次就业率为62%。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的高职就业率都在80%以上,与本科生持平。
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2003年以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后第一批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就业问题凸显。从就业市场的分析来看,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难以就业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压力日益沉重。然而另一方面,产业界对大学毕业生不适应行业的职业要求,企业难以招聘到合格人才的抱怨也日渐强烈。在这种形势下,产业界把输送合格从业者的要求寄托于教育界,这也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三、世界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经济的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导致了整个世界的根本变化,对原来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个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对自己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尽管每个国家的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但很多问题都具有国际性,并且各国对这些问题采取的战略也基本相同,这就使得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许多共同的趋势。
1.能力本位论。其宗旨是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具备某个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把具备这种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乃至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强调教学的灵活多样性和管理的严格科学性,真正体现重能力培养。
2.创业教育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使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一思想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3.终身教育的思想。建立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体制是21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许多发达国家为了增强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在纷纷制定实施终身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
4.产学结合的理念。高职产学结合是学院小课堂与社会大环境直接结合的形式,是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是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也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精神的途径之一。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福斯特曾经指出:受训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职后的发展前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因此他提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职业教育学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只有当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职业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应用,才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职业教育。否则,即使培养出的所谓合格人才能达到某个技术等级,若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也就只能说是失败。
四、我国的应对策略
根据我国的目前的实际情况:社会和教育发展不平衡性。各地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应该有所区别和侧重。在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由于沿海地区的技术进步快,对于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的要求也高,在这些地区可以大力快速地发展高职教育。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酌情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以原有的专科学校为骨干,对其专业结构进行市场化调整,对其课程教法进行职业化的改造,以进一步挖掘其潜力,扩展其规模。
2.充分发挥高校办高职的优势,在专科学院、工科大学里广设大专层次的高职班,尽可能让这样的高职班与同专业的本科三、四年级衔接。
3.对职工大学和其他专业的高校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化的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多设置实用性的科目,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
4.把办学成绩突出的中等专科学校升级为高等职业学校。把某个突出专业和高校的相关专业衔接,使得其学生可以进入到高校继续学习。
5.鼓励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政府与企业合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钱民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石为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叶春生.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5]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学.汕头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走出去;高职院校;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58-0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加强,教育国际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高职院校必须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在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积极进行“走出去”发展战略,提高国际知名度。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是适合我国当前经济和教育发展现状的,通过“走出去”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减少我国高职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的教育实力和综合国力。
一、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1.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职业教育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水平的重要方式,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高职教育就是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性人才的重要方式。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职业教育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对于提高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为我国企业提供专业人才。高职教育也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自身修养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等都较高,在我国广大企业的生产一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等都使得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我国企业与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逐渐增多,面对这种形势,我国高职院校也应该积极进行改革,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将各种国际企业生产标准和生产工艺等技术信息通过日常教学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对各类国际生产标准等的运用水平,这些专业高职人才在企业国际化发展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出积极作用。
3.提高中国的国际吸引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和经济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国速度”使得世界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关注度提高了,他们对于中国的文化、经济、社会等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兴趣。高职教育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更是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关注,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更是加快了我国高职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吸引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1.外部因素分析。(1)经济因素。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渐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尤其是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更是以独特的优势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巨大的贡献。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对于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的不断增加,对于专业的技术性和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这也是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2)需求因素。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并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技术性人才。然而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尚未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急需大量职业人才,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对于这些国家中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我国的许多境外企业对于技术性人才也有着很大的需求。这些都是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因素。
2.内部因素分析。(1)自身因素。我国高职院校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模式,面对一成不变的国内教育环境,很难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而且随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的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数量越来越多,国内的职业教育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实现促进当地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也能够在不断的探索和交流中提升国内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增加学校的影响力。(2)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国外事物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再加上我国国内人口数量非常多、竞争压力非常大,许多年轻人都有着“走出去”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的需求。我国的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为这些人提供了较好的机会,通过国际间职业教育的交流可以实现我国人才的交流和学习,为专业性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
三、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1.输出培训。我国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成熟度和不同办学方式的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走出去”方式。目前高职院校可以选择输出培训的方式来加强与国际之间的联系,并为我国海外企业提供足够的人才。通过输出培训和异地招生来实现海外人才培养的目的,这样既能够提高我国的教育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也能够为我国企业在国外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充足的专业人才,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发展水平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2.海外培训。海外培训主要指的是我国的高职院校中选择一些优秀的教师去国外进行培训学习,通过教师的进修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方式和理念等,这也是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将国外先进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等与中国职业教育现状相结合,找到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最佳方式。而且这些教师在海外培训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与国外教师的交流向他们宣传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情况,提高中国高职教育在国际中的影响力,以便我国的高职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国际化发展的目标。
3.海外办学。海外办学主要指的是一些优秀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可以利用其品牌影响力和强大的专业优势等来在国外开设分校。我国的政府部门对于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战略有着很大的支持,积极鼓励各类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在国外办学。可以积极与国外的政府和教育机构等加强沟通和联系,充分了解国外的教育形势和人才需求等,并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职业院校建设,并科学地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为当地培养更多的人才,这对于提高中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走出去”海外办学方面可以借鉴我国海外孔子学院等的创立经验,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4.扩展“发展中国家管理官员研修班”建设。“发展中国家管理官员研修班”是我国一项专门针对其他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计划,既能够显示中国对于其他国家的关心,也能够提高中国教育在国际中的影响力。通过“发展中国家管理官员研修班”建设,可以将中国多年高等职业教育的优秀成果和良好经验等传播给其他国家,既能够提高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水平,也能够为我国的跨国企业提供更多的本土优秀人才,对于促进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国高职院校在国际教育界的影响力。
四、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也逐渐形成了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种情况下我国的高职院校应该适应形势,坚定地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选择合适的“走出去”方式。通过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同时也要积极宣传中国职业教育理念,在与国外教育机构的交流中展示中国的实力,提高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禹跃昆.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现状调查[J].青年教师,2015,(02).
关键词 :中职 学生 核心能力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更新换代,引发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改变,职场对人才要求也随之变化。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能够实现就业、是否拥有工作能力及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是否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是中国的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及现实问题。世界职业教育正从传统的 “工具性”的谋生型教育转向 “发展性”的适应性教育,培养就业者的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的热点及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而我国中职学校对职业教育的理念还比较滞后,注重技能培养而轻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中职生人才培养要跟上经济对职业和能力结构的新要求,避免失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培养就业者的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现实需要。
1. 概念
职业核心能力,即职业关键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可携带,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关键能力”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 1972 年给欧盟的报告 《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中提出来的,将其看做是 “进入日益复杂的和不可预测的世界的工具”,是 “促进社会变革的一种策略”。关键能力提出以后,在世界范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在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关键能力的培养成称和含义各有差异,如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被称作关键能力 ( Keycompetencies) 、美国称为基本能力(General competencies) ,或英国称为核心技能 (Core skill) ,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称其为为关键能力。1998 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 《国家技能振兴战略》 中明确提出要开发一个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核心能力体系,将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划分为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三个层次。2007 年底,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推出了包括 8 个模块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个模块。从而构建了我国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制定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
笔者认为,决定笔者每个人生活质量和做事差异的看不见的含量,就是每个人具有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起码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个体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二是这种核心能力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所特有的,别人难以模仿和替代的。三是这种核心能力的持久性和发展性。个体能力差异的本质在于核心能力的差异。
2. 研究意义
2.1 随着普通高中的扩招,初中毕业生源的减少,客观上使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明显下降。学生不仅在基础知识方面有很大的欠缺,而且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责任感及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着更为明显的欠缺,核心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获得学业上的成功。
2.2 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中职生毕业后要进入社会走入职场,来自职场的无数事实证明,作为中职毕业生,虽然动手能力较强,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具有顺利解决职业场所、职业活动存在的问题的能力,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学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提高中职生的核心就业能力为重点。
2.3 符合终身教育的理念,实现中等、高等教育直至终身教育的一脉相承,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职业生涯基础。
2.4 探索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找到符合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及实践,符合学生年龄和心智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水平。
因此,中职生应当重视个人能力、技能以及个性品质的培养,要提高就业能力,成为企业所青睐的 “合作、合格、合适”的 “三合人才”; 要拓宽求职途径,掌握相关的求职技巧和策略,不断提高自身的求职就业能力。
3.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大多数教师对 “职业核心能力”理解不准确。有的把核心能力等同于技能或行为。虽然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提倡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强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重视的还是专业技能的培养。既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发生了偏差. 那么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就根本谈不上。
3.2 师资队伍的职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师资队伍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现在很多中职学校为了提高师资队伍的 “双师”比例。积极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到本科高校深造,甚至出国研修。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们却忽视了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的职业能力没有与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步提升,人文素质不高。职业沟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不强,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3.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效果不佳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学校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由于缺乏有力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一些企业出于完成生产任务的考虑,把学生当操作工使用。学生必须的职业能力训练时间不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停留在体验层面,这样就导致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培养职业人才,特别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作用不显著。像对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操作技能、企业文化、团队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职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知办公室.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梁玉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3 (3).
[3]丁辉.对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改革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 (1).
摘 要:职业教育正从传统的“工具性”的谋生型教育转向 “发展性”的适应性教育,培养就业者的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而我国的中等职业学生的核心能力还比较滞后。本文分析探讨了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解析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毕业生。
关键词:中职;学生;核心能力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更新换代,引发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改变,职场对人才要求也随之变化。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能够实现就业、是否拥有工作能力及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是否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是中国的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及现实问题。世界职业教育正从传统的“工具性”的谋生型教育转向“发展性”的适应性教育,培养就业者的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的热点及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而我国中职学校对职业教育的理念还比较滞后,注重技能培养而轻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因此,中职生人才培养要跟上经济对职业和能力结构的新要求,避免失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培养就业者的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现实需要。
1 概念
职业核心能力,即职业关键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可携带,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关键能力”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1972年给欧盟的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中提出来的,将其看做是“进入日益复杂的和不可预测的世界的工具”,是“促进社会变革的一种策略”。关键能力提出以后,在世界范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在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在不同国家,其名称和含义各有差异,如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被称作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美国称为基本能力(General competencies),或英国称为核心技能(Core skill),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称其为为关键能力。
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开发一个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核心能力体系,将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划分为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三个层次。2007年底,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推出了包括 8 个模块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个模块。从而构建了我国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制定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
笔者认为,决定笔者每个人生活质量和做事差异的看不见的含量,就是每个人具有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起码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个体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二是这种核心能力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所特有的,别人难以模仿和替代的。三是这种核心能力的持久性和发展性。个体能力差异的本质在于核心能力的差异。
2 研究意义
2.1 随着普通高中的扩招,初中毕业生源的减少,客观上使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明显下降。学生不仅在基础知识方面有很大的欠缺,而且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责任感及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着更为明显的欠缺,核心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获得学业上的成功。
2.2 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中职生毕业后要进入社会走入职场,来自职场的无数事实证明,作为中职毕业生,虽然动手能力较强,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具有顺利解决职业场所、职业活动存在的问题的能力,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学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提高中职生的核心就业能力为重点。
2.3 符合终身教育的理念,实现中等、高等教育直至终身教育的一脉相承,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职业生涯基础。
2.4探索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找到符合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及实践,符合学生年龄和心智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水平。因此,中职生应当重视个人能力、技能以及个性品质的培养,要提高就业能力,成为企业所青睐的“合作、合格、合适”的“三合人才”;要拓宽求职途径,掌握相关的求职技巧和策略,不断提高自身的求职就业能力。
3 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大多数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理解不准确。有的把核心能力等同于技能或行为。虽然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提倡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强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重视的还是专业技能的培养。既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发生了偏差.那么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就根本谈不上。
3.2 师资队伍的职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师资队伍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现在很多中职学校为了提高师资队伍的“双师”比例。积极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到本科高校深造,甚至出国研修。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们却忽视了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的职业能力没有与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步提升,人文素质不高。职业沟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不强,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3.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效果不佳。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学校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由于缺乏有力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一些企业出于完成生产任务的考虑,把学生当操作工使用。学生必须的职业能力训练时间不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停留在体验层面,这样就导致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培养职业人才,特别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作用不显著。像对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操作技能、企业文化、团队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职业环境。
参考文献:
[1] 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知办公室.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测试大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 梁玉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3(3)
[3] 丁辉.对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改革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
[4] 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报,2006(9)
【关键词】教师教育 改革 趋势 路径
随着时代的急剧变迁,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益发展壮大的互联网,将我们的世界逐渐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的同时,对我们的教师高校教育的内涵和手段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改变。于是,关于教师高校教育的课程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做好课程改革工作,不仅是顺应时展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本着对全国高校学生负责的必然选择。
一:当代学生现状的分析
当今,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更为严峻。要让学生实现应有的社会价值,并适应就业的严峻形势,需要学校及教师引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逐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校学生正处于由学生向社会角色转变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开始独立自主的过程,往往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自我认知仍不全面。他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有很高的期待值,但是学生在职业素质上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自我认知不足、规划意识淡薄。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降低了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对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不甚了解,更是无法对未来制定全面客观的规划,以至于毕业时会手忙脚乱,毫无准备。此时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不能正确的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盲目择业甚至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就业问题很多变成了凑合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不是一份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⑵职业素质不良。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所必须的心理品质。很多学生入学后,认为进入高职院校只需要学好技术即可,便忽略了对自身职业素质的提升。并且现在学生对工作的期望值普遍偏高,但是在学校中又没有做好基础工作,难以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实中不免会受到打击。当自己的期望值与现实状况相差太远就会产生自卑、自怨、迷茫的心理,无法承受挫折和失败。
⑶专业能力较弱。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技能不足、基础知识薄弱、专业拓展面窄,计算机能力缺乏,与人沟通能力欠缺,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精神等问题。
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
教师教育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本文针对当代学生的现状做出几点分析:
1.高校教育的课程理念要创新
教师在教育课程理念的创新,教师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例如“翻转课堂”等,突出并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乐于学习,积极思考,真正的起到教师授课的目的,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2.高校教师教育理念趋向能力本位,理论、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具有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理念,将专业教育和职业工作相结合。做到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统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企业的时间,用实践来巩固基础专业知识,并且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教训。
3.高校教师团队的建设趋于教学手段趋向多样化与现代化
随着知识大爆炸的网络时代的来临,旧的教学方式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各高校在求存求变的同时,纷纷将目光瞄向网络世界。因此,改变过去单调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让更新颖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学生造福,这已经成为所有大学职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的发展的今天,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各国教育理念得以交流与互补学习。而向西方先进的高等院校学习,正是我国教师高校教育的一个良好发展契机。
三:教师教育改革的路径
1.课程创新。高校课程理念要与时俱进,追求创新。可借鉴“翻转课堂”等先进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基于翻转课堂的参与式教学,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将实体课堂变成学生充分运用知识、加深内容理解、提高应用能力的场所。这种创新性方式改变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顺序,突破性地转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传统角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但在这种模式下进行的创新性授课方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面对问题与挑战并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2.校企结合。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地方高校要转型发展,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高校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最密切、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不仅仅要满足学生全面、终身的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还应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校应该主动与企业沟通互动,让学生进入企业,将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用到实践中,使其更快的掌握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自己的岗位。并且此举可以帮助企业在生产旺季解决工人不足,生产量达不到的问题。这样不管是对学校、学生还是企业都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以上方法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校管理的灵活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将重点放学校与企业灵活结合上来,才能使职业教育达到其真正的目的。
3.加强教师团队建设。高校教师更要注重内在气质的培养、德育水平和教学专业水平的培养提高。高校教师要注重终身学习,通过多种途径,充实精品课程的资源库。大力使用与推广国家精品课程,实现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教学方法与手段要与时俱进。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评估机制,能够保证教师的培养质量。要全力下好“全国一盘棋”,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好头,建立一个专门针对有关高校的评估机制,通地各项量化的、可操作性的指标,来保证教师培养的质量。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机构,要统筹规划,并协调指导,积极地支持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工作。加大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确保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加强同国内外先进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师学习质量和教学水准,从而造福学生。
【关键词】中医美容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美容作为一个朝阳行业,于上世纪80年代兴起,在30余年的发展中,随着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医美容行业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专业岗位技术更加成熟化、规范化。作为为本行业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中医美容高职教育,正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变化:
1.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随着行业不断发展,行业技术、结构日趋合理完善,对中医美容行业全面型、专业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提高。
2.美容业已进入了“内外兼修”的阶段。美容行业原偏重于“外修”的修饰美容和偏于“治疗性”的美容技术已逐渐失去其主流地位。根据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外在的美丽建立在内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之上,养生驻颜已成为发展趋势和必然,而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仍停留在“外修”和“治疗性”的教学和培养思路阶段。
3.随着美容行业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分工的发展和转变,导致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精细化,现行“整齐划一”的医疗美容专业培养模式逐渐跟不上市场需求与发展。
4.本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效率,要求新入职人员与企业融入的速度越来越快,即要求毕业生对所从事的岗位的适应速度和职业素养空前提高,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显然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根据以上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变化和形势,凸显出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联系不够紧密,我们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专业单一的美容课业,转向多元化的养生保健以及美容养生,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面,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
1.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的形势下我们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重视实践课程体系。
2.结合目前美容市场上顾客对美容与养生保健的双重需求,重新构架医疗美容的培养方案。我们从社会对美容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将养生保健纳入到医疗美容的教学体系中来,使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养生保健结合得更加合理,丰富学生的内涵和知识面。
3.根据这种用人单位和岗位需求的急剧变化,必须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针对校企合作的方针,从本学年开始,学院教研室积极与行业知名企业或公司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同时鉴于职业院校的实训设备绝大多数远远落后于行业现行的实用设备,我们提出由企业提供其开展的美容项目有关的设备进入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企业特色班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走“订单式”培养之路,使学院教育与社会需求有效接轨。
4.对人才培养的考核进行改革。对实践内容进行考核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其内容安排大多数与市场需求相连。考试改革首先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增加实践考核的内容,部分课程采用期末考试开卷部分和闭卷部分的分值各占60%和40%,其中闭卷部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开卷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些课程甚至实践考核占80%。
除了以上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外,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
1.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在建设“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中的优势,将行业一线的高技术技师吸纳进入学院给学生授课,着重偏向具有较高学历的养生保健“双师型”的聘任;制订并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方案,建立了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培训专业课教师的机制,专业课教师每学年暑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专业实践的占30%以上,时间60天。安排教师去企业实习进修让教师及时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包括先进的美容设备、美容技术和企业文化,美容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带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材建设。美容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行业理念和技术也是飞速更新和转变,每一至两年都会有中医美容理念和技术的更新,要想使学院美容人才的培养更接近市场,与社会相适应,中医美容教材的内容要与时俱进。我们每两至三年对教材进行整编和修改,每一年对行业出现的新技术、新方向、新理念编写“试运行”的单行本教材,以满足市场和教学需要。
3.实训基地建设。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建立实验课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最主要的是加强学生的技能、实践培养,实验实训的建设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点。我们在教学中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利用合作企业分布在全国的3000余家美容连锁机构拓宽学生学习实习的渠道,部分实习到市场中完成,将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行业(企业)适应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当今时代信息激增,技术半衰期急剧缩短,技术教育的滞后性显得更为突出,因此,预测性、前瞻性的课程设置成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处理好技术快速更新、市场急剧变化与教育内在规律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依据预测后的需求对课程进行超前设置,是高职教育的需要,也是高职课程设置的特色所在。我们必须把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类型,弄清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基本特征,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这对于我们创办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海棠主编.中医美容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2]陈福军.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11).
[3]黄亚妮.国外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特色的评析和启示[J].高教探索,2005,(4).
[4]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十二五”期间,广东省交通运输行业教育培训事业以创新交通教育培训机制、加快交通人才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主要任务,重点开展了教育培训项目化管理工程、交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及素质提升工程、行业引导型政校企合作推进工程以及教育培训质量提升工程等四大工程的建设工作。通过近五年的改革与实施,我省行业教育培训事业在教育培训模式与管理机制、资源总量与布局、培训规模与质量、品牌建设与内涵发展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培训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我省交通运输行业积极借鉴科技项目领域管理的先进经验,实施了教育培训项目化管理,对厅所管辖的部门(单位)各年度应开展的培训项目进行了申报、计划立项,对所开展的培训项目进行过程管理与监督,使教育培训项目管理更为有序,从而提高了教育培训项目的质量,提高了教育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积极发挥了行业主管部门在指导和推动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科学发展,促进政校行企联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内涵建设与品牌建设方面,我省行业高职院校——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广东省交通运输高级技工学校分别获得第一、二批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立项及验收。在教育培训涉及的领域与规模上,围绕行业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全行业从业人员队伍的素质提升工作,依托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培训机构等,培训工作在规模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重点关注教育培训质量的提升,教育培训满意度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2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态势分析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文件。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也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等重要文件,广东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等指导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通过对上述文件的梳理与分析,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将呈现如下态势:
2.1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推动行业教育培训综合改革与协同创新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先行先试,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动政校行企深度合作,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研究制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协同创新的改革与实践,以协同创新平台为载体,探索形成中高本纵向贯通、多主体横向协同的育人机制,拓宽和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视野,解决教学资源分散低效的问题,有效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消除壁垒、理顺关系,推动与行业、企业的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积极推进学校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建,创新行业、高校、企业协同共建职业教育培养机制,构建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合作体制。
2.2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重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畅通个体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包括职业教育层次的发展、职业教育种类的完善、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的优化,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更好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满足从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的要求;是涉及到职业教育系统内外优化的重大工程,包括职业教育的政策、法律、投入、社会关注度等外部环境的建设,同时也对职业教育自身的办学与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期建立起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行业发展视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将推动社会和行业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通过发展职前教育、职业继续教育和劳动者终身教育等形式的职业教育体系,由职业院校和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以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就业准备、创业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教育和服务,发挥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合力,为所有劳动者提供多种形式的终身教育机会,通过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劳动者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次选择、多种方式灵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使职业教育成为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3以内涵建设为主要发展方式,提高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在经历规模扩张后,已经进入到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内,职业教育将围绕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与资源开发、双师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国家交流与合作以及技术积累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1)在办学模式方面,重点推进校企合作、多方联合,体现现代性和开放性的自主办学模式建设。(2)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多元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包括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中高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3)在教育教学模式方面,积极开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体现职业教育特性、关注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4)在课程体系与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注重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内容融入交通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体系之中。(5)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强调建立职业师资评聘标准,落实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兼职教师任教情况应作为其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双师队伍水平。(6)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强调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7)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推进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8)在技术积累机制建设方面,鼓励建立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在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产业部门,规划建立一批企业和职业院校紧密合作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推动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推动技术成果扩散,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提供人才、科技服务。
3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3.1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四个交通”的发展态势分析
十以来,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态势,立足于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为更好地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服务好“两个百年目标”,未来一段时间内,交通运输行业将以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力量加快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的“四个交通”为发展目标。加快发展综合交通,坚持适度超前、改革创新,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与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要求相适应,合理布局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运输网络,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优势和交通网络整体效能。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推进交通运输管理创新,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坚持面向发展、开放协同,重点突破、全面提升,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牵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实现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运输组织的智能化和运营效率、服务质量的提升。加快发展绿色交通,建设生态文明,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实现交通运输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加快发展平安交通,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各领域、全过程,强化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防、管、控能力;健全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实现交通运输持续安全发展。
3.2广东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四个交通”,构建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态势分析
按照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四个交通”的发展态势,结合广东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改革发展目标,未来五年内,广东交通运输行业将呈现以下发展态势。其一,建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港澳及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亚太地区最开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客流和物流中心。其二,全力加快高速公路建设,促进区域交通协调发展。通过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省市共建、落实资金,省财政新增财力每年安排50亿元、5年共250亿元用于高速公路资本金,到202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300km左右,其中珠江三角洲达到3300km,地级市与地级市之间基本上通高速公路,沿海重要港口基本上由高速公路连接,全省基本形成网格状的高速公路网络。其三,提升服务能力,推动客货运输加快发展。不断改进运输装备,提高客货运输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公交都市创建,进一步提高公交覆盖率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展了城市配送和农村物流配送试点,增强服务能力;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不断优化船舶结构,推进实施珠江门户战略,以广州航运交易所为重点积极打造航运服务集聚区,推进水运结构转型发展。其四,强化安全监管,切实保障交通生产安全。通过全面推进平安公路、车站、航道、港口和工地建设,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扎实推进“平安交通”建设;积极开展工程建设领域、港区危险品仓储安全监管、琼州海峡客滚船舶安全运行、道路危险品运输和长途接驳运输等专项整治,确保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安全工作的落实;强化安全生产培训和预防预控,重点开展公路水毁突发事件、汽车客运站应急疏散、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其五,推进节能减排,推广发展绿色低碳交通。加快运输方式转型升级,推动甩挂运输发展,继续推进广东绿色货运项目,推广中短途道路客运车辆使用LNG等清洁能源,积极推进新能源车辆在公交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绿色港口发展,积极探索粤港控制珠三角远洋船舶污染气体排放的合作路径和技术措施;大力开展和推广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的研发和技术应用,推广发展绿色低碳交通。其六,以信息化为引领,着力推进数字交通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继续推进交通建设和运输市场信用服务系统等四个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信息感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联网在交通引导、停车诱导、城市公交智能管理、实时路况、客货车辆管理、危险品运输管理、电子通关等方面广泛应用;搭建创新平台,健全创新体系,全面实施科技强交战略。
4广东交通职业教育培训发展趋势
行业“四个交通”、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广东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发展态势对交通职业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整体的趋势来看,我省交通职业教育培训发展将以管理创新与机制创新为引领,呈现数字化、终身化、全员化、科学化以及内涵发展态势。
4.1交通教育培训的数字化发展趋势
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包括行业教育培训管理平台,远程学习中心、数字化资源共享中心等在内的信息化管理与学习平台;积极开发共享型网络课程资源、慕课、微课等信息化学习资源;探索包括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网络自主学习等多种信息化学习方式,积极推进继续教育与培训学时网络申报、认证等工作,使教育培训工作从组织、实施、质量评价与反馈的全程实现信息化管理,全面推进行业教育培训的数字化发展。
4.2交通教育培训的终身化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交通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交通运输行业全面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发展态势,对行业的人才储备和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筹广东交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行业中介组织等在内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职前教育(职业准备教育)、职中培训(职业继续教育)以及职后教育(劳动者终身教育、转岗培训)等在内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从而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不断提高从业人员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未来一段时间行业教育培训事业的重要任务和发展趋势。
4.3交通教育培训的全员化发展趋势
无论是行业转型发展,推进“四个交通”发展目标的实现,还是满足个体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求,教育培训都将成为所有行业从业人员的一种义务和权力。将行业发展对岗位能力以及个体发展的学习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对管理干部队伍、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型人员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学历提升教育、继续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岗位素质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将行业发展要求、企事业单位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体发展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全员教育培训体系,是建设幸福广东、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4.4交通职业教育培训的管理将全面走向科学化
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以及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行业主管部门以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政策和指导性文件,以统筹、引导、规范和监督考核为主;行业组织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功能,联合开发行业教育与培训标准及教材,教育与培训信息,成为行业教育与职工培训的信息平台和技术支持中心;行业教育培训机构具体组织开展各类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模式、培训方式改革的研究,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4.5交通教育培训的内涵发展趋势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产业结构 适应性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调整趋势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与优化,截止到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10%左右,并且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比重达到43.9%,呈现小幅度的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6.1%,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我国产业结构出现历史性的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取得一定成绩,经济正向着“服务化”的时代迈进。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平均为60%~70%,世界上的平均水平也达到50%,可是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46%左右,还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三大产业内部结构中还存在着传统产业较多、新兴产业较少、技术有限、效益不高等问题。可见,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要继续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步伐。一方面,要提高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调整三大产业之间的构成比。另一方面,还要努力调整三大产业中的内部结构,调整落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业效益,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教育变革的关系
职业教育作为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教育,与地方经济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的推动力。职业教育是专门为生产业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地,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岗位所需要的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传统产业需要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予以改造,新兴产业也需要具有先进知识理念的人才予以发展,这些需要职业教育为其培养一批知识技能型的人才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必将对劳动者的知识能力与职业技能的提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进而给职业教育提供了动力。
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不相适应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快速进步,我国的产业逐步地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集型转化,这就迫切的需求大量知识性与技能型的人才。然而目前许多职业院校没有很好的认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没有把培养目标真正定位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
2.职业教育资源有限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所用的教学教材并没有专业教材,而是参考一些本科院校的教材,教育资源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同时,一些职业院校并没有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存在着一些设备仪器闲置的现象,加上缺乏科学的管理,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3.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尽管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对其的投入力度,可是由于基数低,加上监管制度的不健全,一些经费没有落到实处,导致了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办学条件较差,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
4.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脱节
目前,一些职业院校与了劳动力市场相对脱节,没有及时的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课程与专业的设置,导致一些学生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较差。
5.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趋同
目前,我国的许多职业院校的教育办学模式基本相同,并没有形成较为合理的阶梯规模结构,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于各类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并且许多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教育培训上口径不统一,造成输出的人才定位不明确。
四、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策略
1.调整培养目标,对接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需求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应结合区域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整与改革,要兼顾岗位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兼顾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依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知识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区别与普通教育的以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为经济发展培养知识与技能型人才。
2.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扶持
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引导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起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要强化区域地方引导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的和重要的责任,加大区域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各方面的投入。同时积极鼓励社会个企业行业投资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筹措充足的资金。
3.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的重要的途径,可以实现学校、企业的“共赢”。积极鼓励职业院校的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师到职业院校从事讲座或教学等。企业应该积极建立与职业院校的新型关系,在人才合作培养、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深化职业院校的科研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相适应,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力度。
4.加强“双师型”职教队伍的建设
我们应多渠道、多方位吸收优秀师资,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结构和学历层次结构,加强对教师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鼓励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开发项目,依托行业,面向中小企业,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活动,进行发展战略研究,使职业院校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在锻炼和提高专业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加快专业教师“双师化”进程。
5.革新培养手段和方法
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既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也要考虑其职业生涯的需要;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要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职业教育本身也应该升级。职业院校用建立起与产业升级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积极推广启发式、互动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供给的选择[J].人力资源管理,2005,(12):132-136.
[2]杨富.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J].四川省情,2007,(8):44-45
[3]房建州.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再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7,(12):133-134.
[4]底萌妍.我国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