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篇: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室内设计 教育现状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出现各种的教育形式,高职教育也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是高职教育中新型的专业,室内设计专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要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设计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探讨当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并分析室内专业设计的发展趋势对于本专业的发展,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家各项教育事业开始获得重大的发展。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室内设计人才,这样在高校开始创办室内设计的专业。室内设计专业是在与工业设计相互分离以后才正式形成的,此后便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促使室内设计这一新型的产业成为了热门专业。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室内设计专业便在各个高校创办开来。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也开始创设室内设计专业。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学生素质、师资力量以及办学背景与条件都是不相同的,课程的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也存在区别。一般的高等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偏重艺术,但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特点偏重施工技术。

(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受传统的教学体制与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计划不够科学合理,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内容繁杂,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创造性,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内容缺乏实用性,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设计的艺术表现能力,但是设计缺乏实用性,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其次,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死板,不能达到融会贯通,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最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形成完备的专业知识的结构体系,不能形成较高的综合素质,学生不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难以实现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在教育实践中,重新思考与定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寻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与教育方法,以实现培养高素质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高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当前,高职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教育要在综合考虑自身发展需要与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全面分析自身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准确定位自身的发展目标与教育特色,促进自身持续健康发展,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专业应用人才。

根据社会与企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要培养具有“一高多能”的专业人才。“一高”是指学生在全面了解与掌握计算机基本设计软件的操作、设计的组织与管理以及设计工艺的前提下,能够熟练地掌握与运用其中的某项技能;“多能”就是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具有审美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要培养这样高素质的专业设计人才,就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首先,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要注重实践,寻求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还可以是师傅与学徒的关系,要实现校企合一、教师与工作车间的统一,教学质量与设计产品的统一等,能够促使学生全面掌握设计的基本技能与基本理论。这样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走入社会就可以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其次,要完善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基础教学设备。基本的教学设备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要加强资金支持,配备足够数量的仪器设备,以满足学生的设计实践的需要;高职院校仪器设备的配备与相关的配套设施的设置要具有针对性,仪器设备的选用要符合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要求,是设计行业的前沿的仪器设备,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与条件,促进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再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最后,要对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坚持实践、实用的原则,将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体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决定了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设计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与发展过程中,要全面认识与分析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提供教育教学必须的基本设施条件,改革课程结构,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娜.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华章,2011(6)

第2篇: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

>>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国际化人才标准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分析 河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研究 韩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国际化战略 加强新疆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对策建议 邮轮旅游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教育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应对 山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新疆与中亚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 贵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策略 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国际化进程 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及现状对比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留学现状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十年回顾与现状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陈举.我国新疆与中亚五国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机遇与路径选择――基于“全球国家地方”框架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2):85-89.

[7]“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立[DB/OL].http:///xawb/html/2015-05/23/content_367269.htm.

The Situation and Trend Analysis o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LIU Jun-xia

(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Xi'an FANYI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105,China )

第3篇: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在打造学习型社会和发展终身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学历教育已无法完全满足时展的需求,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大量培养学历教育人才的同时,逐步加大了非学历教育的培训力度,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本文作者在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多年,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对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现状

1.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发展不平衡。

目前,各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模数量上不平衡,二是发展水平上不平衡。部分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开展良好,培训领域、内容、项目、规模都已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与此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却因发展理念、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使非学历教育无法做大做强,处于发展较慢甚至没有发展的境地。此外,在非学历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上,各高职院校也存在着天壤之别,应引起高度重视。

2.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管理多样化。

各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在管理上层次鲜明,一方面表现为整体式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松散式发展。所谓整体式发展是指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针对非学历教育制定有必要的管理制度,实行科学的管理体制,设立有专门的非学历教育领导机构,自上而下进行统一的层级式管理;学校对非学历教育开展的所有活动能够进行严密有效的管理与监督,保证非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在掌控下开展;制定有严格的、规范的、统一的管理系统,对非学历教育单位如招生宣传、收费标准、教学管理等实行统筹安排、规范管理,形成了系统化的管理体系。而松散式发展,则是指各高职院校对所属非学历教育办学单位缺乏统筹管理,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体制,任各办学单位自行发展,非学历教育管理处于松散状态。松散式发展极易引起非学历教育办学单位之间的恶性竞争,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严重影响学校形象,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长远来看,整体式发展才是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趋势。

3.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理念滞后。

很多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缓慢,究其根源是其发展理念滞后,只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了非学历教育,认为学历教育才是学校发展重中之重,而非学历教育只是培训单位的责任,认为非学历教育可有可无,甚至仅仅列为学校的创收部门加以对待。学校领导决策层缺少创新理念,无法用战略性发展眼光来审视非学历教育,直接影响到某些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模式陈旧。

如今,许多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仍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或者是对现有学历教育模式简单加以引用,教学内容上重视理论传授,而不重视实践操作和能力培养,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对非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方向缺乏市场调研,这就直接限制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

5.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教学专业性不强,教学质量差”是影响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的直接因素。由于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师资队伍大都由学校教师兼职,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非学历教育钻研,更很少有人考虑其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而仅仅将其看作是一份兼职,这也是一些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难以形成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和高质量的教学体系的直接原因所在。

6.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社会认识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非学历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完全认可和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推动。在人们固有的观念里,惟有学历教育可以作为用人单位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标准,而非学历教育缺少权威性和约束力,社会认可度不高。此外,作为非学历教育部门,在管理与认证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

二、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1、发展非学历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

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阶段,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种情况下,人们虽然已拥有正规的学历教育,但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针对自身需要进行再学习再教育,这就使得非学历教育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

2、发展非学历教育,是扩大继续教育成果的必然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继续教育若想进一步发展,只能打破传统的以学历教育为主,而转向发展非学历教育。国家的相关政策也要求继续教育部门要结合行业特点,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并为非学历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使非学历教育发展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发展非学历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趋势。

党在十六大、十七大连续两次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我国教育的总体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并为其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并且,由于非学历教育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特点,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追求个性发展、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有力地推动着非学历教育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的趋势

1.竞争化趋势。

未来的非学历教育发展必然呈现出更多的开放性和竞争性,这种竞争不仅来自于各高职院校办学单位之间,更有与社会专业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可以预见,未来的非学历教育竞争将十分激烈。

2.品牌化趋势。

过去,各高职院校大都将非学历教育作为学校“边缘”的创收部门,以利益驱动为主,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深化,非学历教育的职能将逐步从“边缘”走向“核心”,最终向品牌化建设方向发展,这是非学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差异化趋势。

由于各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办学单位、学科领域、培训内容和培训力量都有所不同,差异化办学必将成为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的特色。各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特色办学,树立非学历教育品牌,这是未来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川 李刚 普通高职院校发展非学历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成人教育,2006,8。

第4篇: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

>> 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化趋势探析 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探析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浅谈中国高等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高等教育职员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深化高校教学管理改革 浅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发展趋势及启示 中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研究 探寻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英国高等教育与科研体系改革趋势 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及发展 试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放化趋势 西部民办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发展与趋势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趋势分析 美国高等教育财政发展趋势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7-12-20.

[2]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3).

[3]周满生编译.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向[J].教育研究,2007,(11).

[4]韩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论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5]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04,(4).

[6]项贤明.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题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第5篇: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指导;儿童父母;社会经济地位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A-0016-06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中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对指导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1]研究已经表明,父母对孩子进行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自身特点有关。

由儿童父母的学历、职业和收入等构成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家长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发展关系的专题研究已有不少;对家庭教育进行的许多全国性大型调查也往往将家长社会经济地位设置为前置变量之一;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以家庭教育为中介影响儿童发展已经被许多研究者所重视[2][3]。然而,以家庭教育指导作为背景来研究家长社会经济地位的发展趋势和家长社会经济地位对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影响,尚显薄弱。认识家庭教育指导对象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新特c,是新阶段深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研究利用中国儿童中心2012年在全国六省市对12000余名3~18岁儿童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现状调查时获取的数据,以儿童父母的学历、职业和家庭收支三项指标为核心变量,对儿童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现状、趋势及其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由此获得对新时期家庭教育指导对象群体特点的认识。

一、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

1.儿童父母学历的现状与趋势

如表1所示,分年龄段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从高中段、初中段、小学高段、小学低段到幼儿段,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随儿童年龄段的下降而逐级提升,幼儿段儿童父母的大专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22.7%和24.1%,高中以上学历比例高达77.1%。

儿童父母学历随儿童年龄段下降而升高的现象,反映了我国未成年人父母群体学历水平不断提升的趋势。可以认为,儿童父母学历层次的提升是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对象变化的特点。

2.学历与其他自身特点的关系

如表2所示,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与职业层次、收入层次和业余活动之间存在联系。其中,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家庭收支状况以及业余忙于进修事业、亲子游戏和辅导孩子功课之间呈现具显著性意义的正相关,与职业为工人农民和商业服务业人员、业余忙于家务和成人娱乐之间呈现具显著性意义的负相关。可以认为,儿童父母学历层次愈高,他们的职业层次、收入层次和业余教育投入程度也愈高。

3.学历与家庭教育状态和参与指导状况的关系

如表3示,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与家庭教育水平和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的水平存在联系。具体而言,儿童父母的学历水平与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观念态度、教育方法、教育要求、家庭环境氛围的创设以及家庭教育的总体水平之间存在具有显著性意义的正相关;与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也存在具有显著性意义的正相关。儿童父母学历层次愈高,家庭教育的状态愈好,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参与程度愈高。

二、儿童父母的职业层次

1.儿童父母职业的现状与趋势

如表4所示,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从高中段到幼儿段,儿童父母职业为工人农民的比例逐段下降,为干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逐段上升。幼儿段儿童父母中,工人农民、干部管理人员、商服人员与个体户和专业技术人员4类主要职业的比例分别为24.1%、17.6%、22.5%和22.9%,其中工人农民的比例比全体儿童父母低12.3个百分点;干部管理人员、商服人员与个体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率分别比全体儿童父母比例高出2.6%、3.2%和6.3%。从各年龄段儿童父母四类职业分布状况看,不同职业间的差距随年龄段的下降而缩小,到幼儿段,儿童父母四类职业的比率已经趋于接近。

可以看出,从高中段到幼儿段,儿童父母的职业层次存在逐级上升的现象。可以认为职业层次的提升是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群体变化的特点之一。

2.儿童父母职业与其他自身特点的关系

从表5―表7数据表明:儿童父母的职业类别与儿童家庭居住特点,儿童父母的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学历层次、业余主要活动以及家庭的结构类型和收支状况之间存在联系。具体表现为:

(1)职业为工人农民的儿童父母与其他父母相比较:未外出务工的比例较低,子女中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平均年龄较大,其中80后出生的比例较低;自身为独生子女的较少;学历层次较低;业余主要活动中忙于进修或事业、亲子游戏和辅导孩子功课的较少,而忙于家务和成人娱乐的较多;家庭的结构类型中,主干家庭较少,而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较多;在家庭经济状况上,收支状况较差,其中困难的较多而有剩余的较少。

第6篇: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

>> 我国智慧档案馆研究现状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分析 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现状与热点 21世纪以来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我国高考志愿填报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 我国基础教育热点主题与知识基础研究 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热点与主题聚类 回顾与展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题词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与观点年度透视 我国STEM教育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我国半工半读教育实验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国外保险公司治理研究之主题、逻辑与展望 新嗍中国主题公园的理性发展:回顾、反思与展望 我国的广告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死刑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玉米栽培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8-24.

[3] 周文杰,魏政莉.国外教师培训研究现状述评:基于知识图谱分析 [J].教师教育研究,2012,(04):91-96.

[4] 王佑镁,陈慧斌.近十年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基于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05):4.

[5] 秦长江,侯汉清.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01):30-37+96.

[6] 任红娟,张志强.基于文献计量的科学知识图谱发展研究[J].情报 杂志,2009,(12):86-90.

[7] 庞恩旭.我国核心期刊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4, (02):15-17.

[8] 钟伟金,李佳,杨兴菊.共词分析法研究(三)――共词聚类分析法 的原理与特点[J].情报杂志,2008,(07):118-120.

[9] 侯海燕等.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前沿计量分析 [J].科学管理,2009:164.

[10] 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中国电 化教育,2015,(01):77-84.

[11] 王晓明.钟晓流:从九方面解析智慧教育体系架构[J].中国教育 信息化,2015,(01):39-40

第7篇: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背景下,江苏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产业需求、助推经济发展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江苏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显得十分必要。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为分析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我们选取了1990~2010年江苏省三次产业占GDP比重数据进行研究,如表1所示。同时选取了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三次产业GDP占比的数据,以便于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有关数据如表2所示。

从上述对比可以看出,近20年来,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化较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明显下降态势,从1990年的25.1%下降至2010年的6.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50%上下波动并略有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增幅较大,从1990年的26%上升至2010年的41.4%。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后发现,江苏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

为更加深入地分析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化的态势及产业调整的方向,我们进一步对江苏省三次产业的扩张弹性进行比较分析。产业扩张弹性可以动态地描述一个产业扩张和萎缩的程度,即产业规模变化的趋势。

江苏省1990~2010年三次产业的扩张弹性如表3所示。从中可见,除个别年份外,其他绝大多数年份江苏第一产业的扩张弹性均小于1,有的年份甚至为负值,这表明江苏第一产业的规模从总体上看处于收缩状态;第二产业的扩张弹性在1附近上下波动,表明江苏第二产业规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近几年来渐呈收缩态势;第三产业的扩张弹性除极少数年份外,其余年份均大于1,表明江苏第三产业处于扩张状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近20年来,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化的总体态势基本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产业规模相对收缩;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及产业规模相对稳定,并渐呈收缩态势;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快速上升,产业规模处于扩张态势。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偏大,特别是第二产业比重长期在50%以上,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偏小。这表明江苏目前的主要支柱产业是第二产业,处于工业化后期。今后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应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进行优化升级的基础上,逐步缩小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

江苏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

根据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表4所反映的是1990~2010年江苏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随着第一产业GDP比重的下降和产业规模的收缩,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大幅下降,而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这种变化与前面提及的产业发展演变规律基本一致。

通过对各产业GDP比重与就业人数比重的对比还可以看出,虽然各产业间的就业结构随GDP结构发生着基本相同的变化,但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GDP比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均小于GDP比重。这种差别可以通过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来描述,其是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可用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来测度。表5是经过计算所得的1990~2010年江苏省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表6所列为主要发达国家2007年的产业结构偏离度。

通过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计算分析及与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比较可以看出,江苏省各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总体上较大,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配置处于一种不均衡状态。其中,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且数值较大,说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有大量劳动力需要从该产业转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都为负值,且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大于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说明该两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且目前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第三产业强。

对江苏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高职教育发展必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既要使所培养的人才符合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要求,又要引领和推动产业的发展。基于对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分析,得出江苏省高职教育的发展启示。

进一步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作为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其专业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适应产业结构的现实需求及调整升级的需求。根据对江苏产业结构的分析,江苏高职教育在专业结构上目前应以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为主体,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次之,面向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小,并逐步向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为主体、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次之、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比重最小的格局转变。依据有关资料,对2010年江苏省高职院校在省内的招生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服务于三次产业的高职专业录取人数之比大致为2∶40∶58,而同年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之比和就业人数之比分别为6.1∶52.5∶41.4和22.3∶42∶35.7。

从上述总体比例的对比来看,虽然江苏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基本上符合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趋势,但与当前产业结构的现实需求还存在一定程度差距,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招生人数比重偏低。进一步对各专业类别的招生情况与产业需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方面,面向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专业招生人数比重偏低;在服务于传统产业提升方面,面向冶金、轻工、建材等行业的专业招生人数比重偏低;在服务于主导产业发展方面,面向石油化工行业的专业招生人数比重偏低;在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光电、智能电网等产业的专业招生人数偏低;在服务于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面向现代物流、旅游、金融等产业的专业招生人数比重不高,面向房地产、教育培训、家庭服务等产业的专业招生人数比重严重偏低。

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着重加大上述招生人数比重偏低的专业的招生数量,特别是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出发积极培育一些新专业,而对一些招生人数比重偏大、毕业生相对过剩的专业,要适当缩减招生规模,以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专业结构,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

进一步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

高职教育因应经济发展而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在区域布局上也应与产业布局相适应。

一方面,目前江苏的高职院校大多数集中于苏南、苏中地区,苏北地区相对较少,绝大多数分布于省辖地级城市,设在县级城市或乡镇的高职院校不多。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宁镇扬同城化、长三角辐射带等城市群和经济圈的建设和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许多产业从发达的中心城市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转移。同时,苏北经济振兴战略的实施,徐州都市圈、盐城区域性中心城市、淮安苏北腹地中心城市和沿海、沿东陇海线城镇带的建设,必然吸引更多的产业转入和催生新兴产业的形成,从而导致苏北区域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升级。为顺应这种变化,必须加大苏北以及县级城镇高职教育的发展力度。

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会呈现出集群效应。如南京软件和服务外包、苏州电子信息和纳米技术、无锡太阳能和物联网、泰州生物医药、徐州工程机械、常州输变电设备、扬州汽车及零部件、南通海工平台、盐城风电装备、昆山液晶显示等产业集群趋势日益显现,并被列为“十二五”期间江苏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基地。产业集群使得集群区域内的技术和人才需求也呈现出“集群”效应,高职院校应从所在区域的产业特点出发,面向特色产业基地的集群需求,培育特色专业。政府要加强引导和宏观调控,指导全省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地对接各区域内的产业需求,在专业设置上科学分工协作,避免重复建设和趋同竞争。

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层次会不断高移,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呼唤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化。综观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都经历了一个由专科逐步向本科、研究生层次拓展,最终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向本科甚至更高层次延伸是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不能将高职教育仅仅局限在专科层次。从目前情况看,江苏的高职教育仍然主要属于专科层次,为适应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并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未来江苏的高职教育应将层次提升作为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的形式结构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带来社会和个人对职业培训和终身职业教育需求的增加。

一方面,产业升级带来产业内部结构上的变化,随着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出现和采用,产业内部的劳动分工会发生变化,会不断出现新的岗位,即使是原有的岗位,也会对人们产生新的要求,因此人们迫切需要接受新的培训以适应这种变化。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劳动者在产业之间的转移,比如第一产业的部分劳动者会转移到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劳动者要实现在产业之间的转移,必然需要接受相应的转岗、转业教育。随着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上述这些职业培训需求将越来越大,也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8篇: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 现代高职教育 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林宁(1977- ),女,河南沈丘人,开封大学科研规划处高教研究室,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河南 开封 475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基于集团化发展的河南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GGJS-268)、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资助项目“河南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项目批准号:2013-QN-1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22-02

耗散结构理论与协同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等构成了非线性理论的总系统,为人们研究复杂系统开启了一条新途径。耗散结构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一经提出,不仅在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界得到认同并有效应用,而且在哲学、生物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等社会学科体系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阿尔文・托夫勒认为耗散结构理论是“当今科学的历史性转折的一个标志……它提供了最高的创造功能――帮助我们创造崭新的秩序”。本文以耗散结构理论为思考视角,探索现代高职教育管理的耗散结构特性。

一、耗散结构理论简介

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伊・普里戈津,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通过涨落系统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

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即系统内能的增量等于系统所吸收的热量与系统对外所做的功的差额,此时当系统处于平衡态时,就落入最小耗散(即最小熵产生)的态。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能量只能不可逆地沿着衰减这个方向转化,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dS=Sf-Si≥0(式中Sf和Si分别为系统的最终和最初的熵),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又叫作熵增加原理。这里熵的统计学意义是指微观态数大小、分子运动混乱程度的度量,熵值越大,系统越混乱无序。

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的物质演化总是向熵增加、无序的方向进行,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则揭示了生物总是向熵减少、有序的方向进行,由低级到高级进化。前者给出了退化趋势,绘制了气息奄奄的静止的“热寂”的世界图景;而后者则给出了进化趋势,描绘了生机蓬勃的演化图景。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存在根本的悖论,耗散结构理论解决了这一悖论,并给世界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界。

普里戈津发现当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状态时,系统走向一个高熵产生的宏观上有序的状态,而不是“热寂”。原因是当系统处于开放环境时,“由于外界负熵的流入可以抵消系统内熵的增加,系统在涨落中激发突变”,通过自组织将系统引导到更高级的新的有序结构。

热力学第二定律要求系统内的熵产生非负,即dS≥0;在开放系统中,dS=diS+deS(dS是系统的熵增量,diS是系统内的熵产生,deS是系统与外界的熵交换);因为diS永远是增加的,要满足dS≥0,必须达到deS

根据耗散结构的熵增原理,有学者提出了“管理熵”理论。“管理熵是管理信息与概念系统在传递过程中的传递效率与阻力损失的度量,应用于微观管理系统中,是指管理信息流在各个管理对象发生的阻力、无序及损失,从反面管理损失来度量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系统熵产生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论的总称。”

二、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耗散结构特性分析

(一)现代高职教育系统的复杂特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更新性再生系统,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是连接人和社会的重要纽带,而且还连接着人类文明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人世间复杂问题之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类别体系,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其复杂性日益突出:对内是集科技资源、知识与人才于一体,对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性、经济性、实践性与应用性;自身不仅是一个运转周密的复杂系统,同时也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形成更为复杂的关系。

第一,学校内部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学校内部管理体系以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为主体,如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德育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既包含对人的管理,也包含对物的管理。这些管理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有机的非线性关系,在教育管理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中,承担整体功能并与其他个体协同、互动,形成开放的、非线性的关系网络。这种相互干扰、竞争和制约的关系使得整个环境得以演化更新,形成非线性的动态结构。

第二,学校外部管理环境的复杂性。一方面,受我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高职教育在社会上一直处于非主流位置,家长、学生甚至教师自身对高职教育都有一种排斥心理,不能真正尊重、重视高职教育;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越来越适应社会的需求,得到社会的认同。因此,高职教育在管理理念上要积极调整,树立现代高职教育的多层次成才观念,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学校管理的效能。

(二)现代高职教育发展中遇到的管理熵增现象

随着近年来的规模性发展,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现代高职教育管理系统在规模性的发展中,逐渐呈现出管理效率递减的态势,从而造成系统的管理熵增现象。

现代高职教育发展中的管理熵增现象用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为:dS总=dS++dS-。其中,dS总为高职教育体系总熵值的变化,其大小表示了系统无序度。dS+表示高职教育内部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正熵值的总和:dS+=[i=nnpn]dS+;dS-表示高职教育内部在发展过程中与外界充分交流及自身革新引起的负熵总和:dS-=[i=nnpn]dS-。其中,n为影响管理系统熵值的各种因素,包括人员素质因素、政策制度因素、校园文化因素等;P为各种因素的权重指数,满足0

在公式中,dS总大于零,意味着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系统向无序状态不断演化;当dS总小于或等于零时,意味着高职院校管理系统自发地向有序方向发展。

因此,如果一直保持总熵值dS总小于或等于零,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就有可能维持有序状态。这样就必然从外部系统引入足够的负熵流dS-,用于抵消系统内正熵的增加。现代高职教育正处于由规模性扩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重要阶段,即处于系统熵增趋势。高职院校的管理系统必须及时做出革新的决策,与外界充分信息交流合作及自身革新引起负熵流总和的增加,用新的战略和方法以及新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去取代固化的因素,抵消系统内正熵的增加,使学校总熵值趋于降低而至平衡。

(三)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耗散结构理论中的远离平衡态是有序之源,指在显著、持久的开放条件中,系统整体上持续不断地处于巨涨落和远离平衡的状态,是耗散结构形成的源泉。在临界点处,非线性机制使得微小的、随机的小扰动得到放大,成为巨涨落,最后促使系统达到新的宏观有序状态。另外,涨落和突变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其余两个重要条件。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向世人展示了当前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其中明确规定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自主考试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入学;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具体方式。可以说,当前高职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建立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高职教育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看,高职教育体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远离平衡与涨落的阶段。

三、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现代高职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

依据耗散结构理论,要使高职教育系统低熵运行达到新的有序状态,首先,要将高职教育置于开放体系中,与外界保持充分的信息接触,引入负熵流,而不是孤立运行、故步自封;其次,要避免体系内部熵增趋势,及时锐意改革,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实施降熵运行措施;最后,充分借助外在环境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让体系远离“热寂”静态,置于非平衡状态,利用涨落重新达到新的有序状态。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避免体系内熵增加趋势

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内熵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原有管理机制与人员配置逐渐不适应,人员之间的冲突与机会主义行为日渐增加,管理效率日渐降低。以人为本是高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现代高职教育革新最重要的理念依据。高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要切实关心教师的价值需求、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要求就是“双师素质”的打造。高职院校要根据主客观的条件与需求愿望,积极主动地提供各种有效的实践培训,体现以人为主的管理宗旨;强调团队文化和人人参与,强调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努力做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效。管理者通过适时调整管理方针政策、管理模式与管理运行机制,与变化的外界、发展的教育体系保持管理上的与时俱进,降低无效管理的概率,主动避免系统内部熵增的趋势,为整体系统低熵运行乃至新的有序状态做好基础工作。

(二)树立经营学校的管理理念,保障体系低熵运行

现代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支持。比如,近两年来在部级、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一些利于发展的优惠政策的真正落实、专项资金的切实到位,从基础上补充了高职教育发展的硬件设施。但是,高职教育资源总体来说还是不太充足,存在一定的缺口。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系统的熵值最小化才能使有序状态得以产生,因此树立经营学校的管理意识,合理利用与分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系统耗能最少、绩效最高的状态,是现代高职教育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

经营学校的管理理念就是运用市场机制对高职院校资源、资产等进行优化重组和高效运营,把学校的“消耗性试验”转化为“效益型实践”。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经营学校并不是将学校完全推向市场,而是要把高职院校置身于社会大背景之下,利用优势引进民办机制,引进社会人才和资金,以社会化、市场化运作解决招生和就业问题。

(三)发展特色,提高质量,促进系统正反馈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正反馈会推动系统走向有序,加速系统突变成有序过程,使要素微观协同产生宏观秩序”。近年来,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率越来越高,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可。麦可思研究院的《高等职业院校2009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就业能力分析报告》显示,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85.2%,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高达88.1%,已略高于“211”本科院校(87.4%)与非师范院校(84.3%)的就业率。可以说,高职院校发展已呈现良性循环的初始状态,这些因素都成为刺激高职教育发展的正反馈作用。然而,从根本上讲,高职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关键还是要强化自身的正反馈因素,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内涵,走特色之路。如果高职教育自身质量不能经受社会长时间的考验,没有自身鲜明的特色,高职教育发展就失去了根基。

推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教育质量是关键。没有一流的教育,就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首先,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作为高职教育质量发展的关键。要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同时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其次,发展特色、提高质量必须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基本保障。要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工作经历,鼓励专业教师深入社会实践第一线,提高其职业能力与实践技能;打破学历、身份限制,开辟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入高职教育的绿色通道,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总之,要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智力保障队伍。

[参考文献]

[1](比)伊・普里戈津,(法)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M].曾庆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蔡绍洪,彭仕政,伍进.耗散结构与非平衡相变原理及应用[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8.

[3]宋华岭.广义与狭义管理熵理论――管理学的新研究领域[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2(3).

[4]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5]任佩瑜,张莉,.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2001(6).

[6]谢南斌,张志和.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

[7]刘太刚,胡立和.论转型期高职院校管理理念创新[J].职教论坛,2009(1).

第9篇: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学员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13-01

一、前言

21世纪是一个竞争强、节奏快、效率高的时代。人们的体力劳作普遍降低,但脑力劳动加剧,所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变大。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来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从事一些体育活动,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健身、享受、宣泄、放松,疏散自己的压力和忧郁。职校学生在校期间是学习知识的的一个黄金阶段,也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提高体育素质的一个最佳时期。因此职校学员课外体育锻炼运动的目标不仅需要加强学生的体制,而且还要培养学员终身体育的意识,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更从容的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本文探究职校学员课外体育锻炼运动教学的发展趋势。

二、 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与解决办法

职业学校是由申请者与社会的一些企业、单位合作办教育机构,它主要依靠社会力量的投资而办学的。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不齐全,如器材匮乏、场地不足、运动馆不够等。虽然拥有自己专用的教师队伍,但是体育教师普遍年轻,因此他们的教学经验也表现不足、理论教学水平较低、积极性不强,很难做好体育教学与课研工作。

对于以上现状,首先职业学校应以“全民健身”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广泛宣传体育对未来学员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以形成良好的体育风气。其次,加强体育设施资源的利用,加快体育场地的建设。利用职业学校自身的特点,引起政府部门以及社会企业单位对职校体育事业的关注,让学校体育设施得到必要的经费、投资,改善教学的体育环境,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让学员的个性和兴趣在学校良好的环境下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展现职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奠定一个坚实基础。

三、职校学员课外体育锻炼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社会地位的提高。在当今的体育教学中,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终身体育转变,已成为体育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全民健身的战略影响下,人们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体育风气,体育意识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大势所趋下,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职业学校会注重培养学员的终生体育意识,加大对体育教学方面的投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班级形式授课,这种方式虽然便于组织,但忽视了学员的个性发展,这不利于学校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所以,体育课程的设置应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兴趣的学员。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倡导开放式教学,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的关系平等,老师仅仅是作为一个指导者和帮助者,来教学员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生体育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不会对学员有过多的限制,主要以引导性、启发性为主,与学员产生互动。教师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学员的学习动力,充分发挥学员的主管能动性,让学员学会自学和创造,使学员拥有着健康、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职业学校可以尝试用俱乐部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体育教学。俱乐部可以实现课内和课外教学的一体化操作,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前,体育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个人资料和专职挂在俱乐部里,学校可以创建一个选课系统,学员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好的体育项目、上课时间、授课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体育教学更能适应学员的需求。

(三)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职业学校的目标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综合型人才,体育教学也就不仅仅是单一的身体训练,同时也要发展学员的个性,磨练他们的意志,全面提高职校学员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学的内容应涵盖力学、生物、健康、营养等方面所学的知识,让学员学会根据自身的身体特点来给自己制定训练方案。如,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职业特点,不同的体制,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制定的运动处方都是不同的,让学员学会怎么能规划和安排,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协调发展。

(四)教师队伍发展的趋势。未来职业学校教师应由传统的单一专业型向综合型发展。健康和体育是不可分割的,他们是为一体的,仅健康知识覆盖面就较广,它包含有心理学、生物学、人体学、美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在现代社会,学员的知识面较开阔,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就比较多,所以对教师的要求自然就水涨船高,教师必须拥有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来教导他们。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把这些知识应用到体育教学上来,根据学员的特点和要求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面和教学内容。总之,教师的知识应趋向于专业化、综合化。

总而言之,未来的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应向着多元化发展,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运用职业学校的教学优势,对学员的德智体各方面进行良好的培养,让学员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员的长远发展,为社会所需。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从哲学和社会科学视角认识体育运动[J].体育科学,2002,3(2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