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范文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精选(九篇)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

第1篇: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80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1.015

1体育课程资源概述

1.1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界定

国内权威学者关于“体育课程资源”给出的定义分别是:(1)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设计、编排、实施、评价等整个体育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其它资源的总和,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石;(2)体育课程资源是在整个体育课程的编制过程中,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所开发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3)体育课程资源是课程开发过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于实现体育教育目的的资源。

联系到体育教育、教学实际,体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体育教材、器材、场馆、体育教师技能、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及教师与学生分别或共同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等。

1.2体育课程资源的大致分类

1.2.1按存在方式来分,体育课程资源有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显性资源,即以直接、外显的方式,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等经验的传递,使学生学有所取、习有所得;隐性资源,即以间接、内隐的方式,通过校风、班风、人际关系、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的影响。

1.2.2按分布空间来分,体育课程资源有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及家庭资源等。

1.2.3按构成要素来分,体育课程资源有知识资源、经验资源及身体练习资源等。

2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2.1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体育教师、班主任、体育特长教师、体育特长学生、行政机构的体育视导员、社会上的体育爱好者和学生家长等。笔者以其中的两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例稍作简述:如体育特长教师,其才能施展、工作激情,可以决定学校相关类别、不同级别体育传统项目的是否获批,能够影响一大批师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建立及运动项目爱好的发展;体育特长学生,不但能影响其他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而且能在各级各类体育竞赛中为个人及学校争得荣誉,甚至通过训练,能成为体育运动学校的输送苗子或考入体育院校。

2.2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2.1 改造适用运动场地

对场地设施进行适用性改造,目的是提高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及使场地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运动习惯。通常情况下,中学运动场地的修建都是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设计的,对于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有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学校应设法作必要的改建:①可将标准的足球场地划分为若干小足球场地,供多班学生或多组学生同时使用;②利用校内开阔地带的室外墙壁安装一些篮球筐,供学生进行投篮学练;③根据需要,可在不同时段将体育馆分别作为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及武术等项目的活动场地;④田径场的塑胶跑道可进行轮滑运动等;⑤一块室外球场,可先后进行篮球、排球及网球等运动。

2.2.2 制作简易体育器材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资力度的逐年加大,不少基层学校的体育器材似乎不再短缺。笔者认为,作为体育教师,不能因此而无忧无虑,应该在优质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设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鼓励学生制作简易体育器材,力求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弥补活动的器材短缺:①自制沙袋,用于体育课堂的投掷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投掷练习。②自制纸质接力棒,既能提高活动效率,又能预防安全事故。③自制木质陀螺,既能保证活动效果,又能检测制作技能。④变废为宝,让废弃的汽车轮胎成为障碍训练的物件或阶梯攀爬的工具等。

2.2.3 拓展器材使用功能

任何w育器材除了其主功能(特定功能)外,还有借其使用、以其代用的辅用功能,即通常所指的一物多用、定物它用。事实上,开发体育器材的使用功能,不但能提高其使用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活动效果。例如:①接力棒:它的主功能是接力跑的传接工具,拓展其功能后,可作为投掷物、障碍标志物及比赛成绩的计数工具等。②栏架:除了用于跨栏教学、比赛外,还可用作足球的小球门和钻越障碍的限制物等。③小海绵垫:本是仰卧起坐的专用器材,但还能成为短跑冲刺后的缓冲保护层及武术攻防中的防守挡击物等。④单、双杠:除了用于体操动作的学练、比赛外,也可用于接力比赛、荡秋千等游戏活动中。

2.3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3.1 改造现有运动项目

随着时代的发展、理念的更新,现有运动项目或其中的某些方面,显得过于传统或已经不适时宜,很有必要进行改造。例如:①铅球被实心球替代:铅球安全隐患大,且练习时动作比较单一,而实心球的安全隐患较小,练习者采用各种动作无妨。②技战术学习快捷高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技战术教学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运用及互联网资源等。③ 规则运用应具弹性:在体育活动中, 规则的运用要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强者运动水平的发挥及运动才能的展示。④增删内容应适时宜: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时尚内容,删除学生不感兴趣的枯燥内容。⑤把控难度应求精准:组织学生运动时,难度要适中,让其在保持兴趣、持续积极性的基础上,有效学练,收获进步。

2.3.2 引进新兴运动项目

新兴运动项目因其时尚、极具吸引力而受到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追捧,他们通过参与、学练,展示活力,彰显魅力。对此,体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竭力将其引进课堂教学。例如: ①校园集体舞:它是一项群聚运动,也是一种众演文化,学生身在其中,既能增强配合意识、健康和谐心理,也能学会交流技巧、助长交际本领。 ②定向运动:在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毅力的同时,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智慧。 ③轮滑:学生通过学练,不但能掌握轮滑技能,而且还会将其作为交通工具来使用。④ 攀岩:学生经此磨练,既能培养勇敢精神、锻炼顽强意志,又能强化生活本能、练就生存本领。

2.4大力利用校外体育资源

2.4.1 利用政府文体部门的体育资源

学校各类运动队及各个俱乐部要与政府文体部门加强沟通,主动承担各种体育活动、繁杂比赛等;政府文体部门需提供足额的活动经费,确保学校各类运动队、各个俱乐部能正常组织训练、如期参加比赛。如此,政府文体部门的资金便用到实处,学校的体育工作也得到推进。

2.4.2 利用教育部门的体育资源

倘若学校的体育工作保持了常态化,就势必能形成丰富的体育资源;而丰富的体育资源一旦发挥应有作用,将会有力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如学校体育教研组工作的常态化保持、制度化保障,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不断激励、科学引领;教育主管部门通过竞赛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体育教师的参与热情、教研劲头。

2.4.3 利用社区的体育场地资源

社区的体育场地总有闲置的时候,学校行政部门及体育教研组要设法与社区取得联系、进行协调,为学校的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开辟活动天地、比赛场所,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实现资源的真正共享。

2.5科学利用自然地理体育课程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然地理体育课程资源,只要善于开发、科学利用,不但能弥补校内场地、器材等条件性资源的不足,而且能帮助学生积累野外生活经验、锻炼野外生存能力。

2.6充分利用体育信息资源

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仅凭体育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对此,体育教师要引领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及体育专业杂志等资源,获取体育信息、知识,增加了解度,拓宽知识面;确立学习目标,提升学习能力。

3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3.1遵循教育性原则

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要以道德的涵育为最高目标,使学习知识与遵守道德齐头并进、努力拼搏与发展友谊决然而择。如在越野跑比赛中,让学生既能顽强坚持,又能相互激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成绩帮助伙伴摆脱危险、走出困境。

3.2遵循健康性原则

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坚持五个着力:(1)着力培养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2)着力助推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3)着力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4)着力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5)着力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3遵循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即允许介入,它既是教育发展中百事难遇的好机会,又为开发者提供了思考与拓展的空间;它既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更能挖掘开发者的潜能、展示开发者的智慧,为课程资源的有力开发、有效利用,提供动力源。

3.4遵循针对性原则

在体育课程诸多资源中,对于人力资源,既要激发热情,更要展其所长;对于设施资源,既要精心策划,更要物尽其用;对于内容资源,既要尊重科学,更要大胆创新;对于其它资源,既要善于甄别,更要提炼利用。

4干扰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因素

4.1开发者理念不新

传统教育观念让不少体育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计划,他们中的不少人坚持认为,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既耗时又影响课程计划的实施,极有可能导致负面效应。这一陈旧理念,轻则妨碍教育教学改革,重则阻碍教育事I发展。

4.2开发度把握不力

当下,不少体育教师满足于体育课程资源某一方面的开发与利用,至于其它方面,则无意问及、不予关注;碰到能够化解的问题,从不主动、积极解决。这一知足心理、消极做法,必将导致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广度不广、深度不深。

4.3资源利用率不高

目前,诸多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有的质量很高、实用性很强,只要及时加以利用,将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效果的增强。然而,不少学校却因过分强调课程计划的严肃性而边缘或者闲置了体育课程资源,直接造成资源的浪费。

4.4总结有效性不足

近年来,不少学校虽然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但事实上,他们只看闪光点,忽视不足点;轻描淡写点问题,浓墨重彩话成功;满足于不落后,不注重促提升。这些想法、做法,注定不能长足发展。

5 结语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工作、任务,应视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行,不可以强求一律――具备一定条件,应该迎难而上,努力进取;无论进步多大、成果多丰,必须恪守“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在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健康第一”的宗旨。笔者坚信,我们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一定能承载、践行时代赋予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姚佳. 我国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研究综述[J].

搏击(体育论坛),2015(11):26-28.

[2] 赵子建. 实践运行视角下体育课程资源管理的主体、

策略及程式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91-94.

第2篇: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学创业教育资源开发

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课题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活动。但时至今日,我国农村中学的创业教育依然举步维艰。原因是多方面的,创业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重要因素。

一、创业教育资源的涵义

现在人们对资源的内涵已不断拓宽,出现了诸如“人才资源”、“智力资源”、“技术资源”、“教育资源”等术语。有学者认为“教育资源是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类别”。据此,创业教育资源可看作是创业教育过程中所投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总称。农村创业教育资源丰富多彩,由于其存在方式多种多样,教育过程难以把握,只有经过开发,才能变为现实的教育资源;只有合理地利用,才能变为有效或高效的教育资源。

二、创业教育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有利于创业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一项对全美高中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当前70%的学生希望拥有自己的企业。86%的学生希望知道更多有关创业方面的知识。日本从1998年起,文部省就和通产省合作在小学开始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1989年“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提出各国要“将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享有的同等地位”。我国的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中小学进行创业教育也是势在必行。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的创业教育资源是积极推进农村中学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有利于丰富农村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地方和学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预留了广大的空间。农村创业教育资源的开发,不仅与现行的教育不矛盾,而且可以极大地丰富和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创业教育的目标更注重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的课程更具有开放性,创业教育的实施更注重参与性。这与贯彻新课程的精神、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将会有力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提高教师素质。

新课程强调培养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但新课程实施近10年来,效果不彰,各个地区的教师使用的仍然是同样的教材、遵循同样的标准、实施同样的教学、接受同样的评价,为考试而教,教师的创造潜能并没有发挥出来。创业教育资源广泛存在于社会实践中,与生活相关、与生产相连,开发创业教育资源,离不开教师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因此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我国的传统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学生的能力问题十分突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事业心和开拓教育”,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视野的精神和能力。有学者认为“所谓创业教育是指挖掘学生潜能,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这些表述都强调了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或创业能力。农村学生不管能否升人大学学习迟早都会面临创业的选择,实施创业教育不仅为中学毕业自主创业提供智力支持,也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在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吸纳了大量的城镇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创业角度来说,过去的农民工创业,多数是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致使留守儿童问题、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要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建设广大农村,需要大批创业型人才。积极推进农村中学的创业教育,为农村输送大批创业后备人才,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农村创业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人力、物力、财力是构成教育资源的最基本物质基础。农村中学的创业教育受到师资短缺、课程不明、物质不配套、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开发教育资源应着力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一)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过去培养教师从来没有把“创业教育”作为目标,教师不懂“创业”,不懂“创业教育”是很正常的事,可当“创业教育”成为人们必须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时,师资问题却是不能不解决的。

1,培养农村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这里的专业教师不是指“创业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而是指对“创业”、“创业教育”有比较系统、全面了解的教师。专业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全校的创业教育中起统帅作用,除了肩负学校创业教育的总体规划、设计工作,还承担对学生的创业专业教学和指导工作。专业化的教师需要专业性的培养,教育主管部门及教师培训机构应承担专业教师的培养或培训任务,由各校选派有志向、有潜力的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使之能基本胜任创业教育规划设计、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创业课程资源开发、创业活动指导评价等工作。

2,充分发挥学科教师的创业教育能力。“创业教育”不是“教创业”的教育,而是培养创业素质、激发创业潜能、为创业作准备的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美国百森商学院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它不仅要关注机会,还要求创业者有完整缜密的实施方法和讲求高度平衡技巧的领导艺术。这正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要让学科教师明白: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有异曲同工之效,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是一致的。创业教育应结合学科教学,采用渗透的方式,让创业的意识、创业的精神等创业品质在学生的心中潜滋暗长,应结合社会生活及生产的实际,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各门文化科学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创业教育。

3,聘请社会兼职教师。每个学校所在的区域都有创业的成功人士,他们身上大多具备成功创业的优秀品质,聘请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谈创业的感想,更能收到言传身教的效果。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选择或开发创业的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储备创业的知识基础。如加拿大大西洋地区于1998年开发了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系列创业教育课程:幼儿园到3年级的《我们会做一切!通过创业学习》,4年级到6年级的《创业之路》,7年级到9年级的《联系:跨学科创业学习》,10年级到12年级的《文化产业中的创业教育》等,将创业教育整合到各阶段的课程之中。农村中学创业课程的设置结

构上应考虑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品德、创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层次上应考虑创业基础教育,特色上应考虑各地农村的实际。课程实施可以选修课、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

2,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创业教育。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思想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确立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企业家思维。第二,善于发掘学科课程中的创业元素,比如,结合数学教学的创业思维训练,结合语文教学的创业理想教育,结合政治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结合历史的创业史教育等;第三,变革教学方式。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与创业意识,这正是创业能力的培养所不可缺少的。

3,利用活动课程引导创业教育。活动课程的设置,打破了过去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由于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与创业教育可谓一拍即合。利用活动课程引导创业教育,首先应注意活动的选择与设计。活动应具有创业教育的价值,具有较多的问题储量,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与社会生活、生产相连,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活动课程的实施,应增强创业教育的有意性,突出创意,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4,编制地方课程,促进创业教育。农村丰富的创业资源及成功的创业案例,为地方创业教育课程的编制提供了素材。地方创业教育课程可分为“风土人情”、“明星企业”、“成功人士”、“项目推荐”等具体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升创业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增强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5,开发隐性课程,促进创业教育。进行创业教育,不仅要重视显性课程的作用,也要有“隐性课程”的课程意识,如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还是寝室文化建设都要注意文化创新,让学生在所见、所思、所做中受到创业熏陶。又如农村网络信息资源日益丰富,引导学生文明上网、科学上网,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创业教育的学习资源,许多利用网络创业成功的案例也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物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需要教学或工作场地,办公用品,教材资料,以及创业的启动资金。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本身就差,开发物质资源必须因地制宜。

1,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如教学场地、办公设备、图书资料等。

2,与社区结合、与当地企业结合、与家庭私营业主结合,建立适合学校、团体和个人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3,资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业教育需要资金支持,学校不能坐等,应主动出击,与当地政府、社区、企业、成功创业人员建立广泛联系,寻求支持。

4,制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制度,尽管不够系统、全面,但仍具有指导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度资源,对于规范创业教育行为,促进创业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1999年,

《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中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教育部召开“创业教育工作试点座谈会”并在9所高校试行创业教育。此后,各级政府纷纷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创业及创业教育。2008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第3篇: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范文

【关键词】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53-02

能源动力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化石能源日趋枯竭,能源短缺以及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证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对能源科技提出了新的挑战。能源科技发展需要一大批合格的专门人才。高等学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应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优化,为能源动力行业培养出满足行业要求的专门人才。根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及行业发展趋势,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优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成文,与同行交流。

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面临的挑战

1.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拓展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2012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的招生门类、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从2013年起,全国本科专业将按照2012版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招生。专业名称的改变,并不仅仅是改变了称谓,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该专业内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来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强调的是热能与动力的转换,而现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涵盖的范围则更宽广了,由过去传统的能量转化与利用领域,发展到今天的能源生产、燃烧污染治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多个领域,与化学、环境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关系越来越密切。近些年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兴未艾,形成了庞大的研究队伍和产业,如太阳能、风能、垃圾发电,脱硫脱硝等行业,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急需高校能提供这方面的人才。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能源动力行业时展的要求,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然而,在目前培养计划中总学分压缩、课程门数减少的情况下,增加新领域课程,必将会对原有的课程设置造成冲击。

2.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和“零距离”之间存在矛盾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涵盖了原来的热能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热力发动机、制冷及低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能源工程和冷冻与冷藏等,这些专业在内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宽口径”培养模式避免了过去那种专业面过于狭窄的问题,使人才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增强了就业的适应性,这也直接产生了不利的方面。在目前专业课程门数和学时都有限的情况下,毕业生在哪一方面都不专,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在工作现场还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习过程,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由于缺乏完善的岗前培训和有效的继续教育制度,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般不乐意接受“宽口径”的毕业生,希望毕业生一毕业能尽快胜任工作岗位,甚至是“零距离”对接[1]。

3.课程体系设置模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喜好厌恶,如有的喜欢动力机械,有的喜欢制冷空调,还有的喜欢热力发电;另外,对个人的发展方向也有不同选择,如有的要考研,有的要就业,还有的要创业。高等教育应该支持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上应该提供他们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发展方向和未来从事的职业。目前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单一,所有学生四年学习的课程几乎都一模一样,教学内容差别不大,学生几乎都是一个培养模式,不能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4.实践教育环节与课程教学之间存在冲突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深入贯彻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上的讲话精神,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在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规划、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系统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在总学分和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地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则不得不压缩理论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甚至得减少理论课程门数,这样培养的人才很难做到“厚基础”, 违背了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实践教育环节和理论教学环节相脱节,必然影响实践教育环节的效果。此外,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应及时更新。国外高水平大学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反映本学科新的研究领域和前沿技术。如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将MEMS技术引入了换热器课程,将先进的能量转化技术,如燃料电池、生物质能转换、热电转换等引入了热力学课程。和国外相比,我们教学内容就显得陈旧,不利于人才培养。

二、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优化措施

1.增设新领域核心课程,完善人才知识结构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根据能源动力学科新的拓展领域,广泛深入调研,充分了解能源动力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掌握新领域的学科内涵和新兴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确定未来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在满足总学分和学时限制的条件下,补充完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将新领域的课程与原专业课程整合,制定适应学科领域扩展、满足未来人才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使毕业生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2.按专业大类统一基础课程设置,分设专业方向模块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为了解决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宽泛而不专的问题,还是要分设专业方向[2]。但为了防止回到以前的老路,防止专业面过于狭窄,不同专业方向的通识教育课和专业大类基础课程应统一设置。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模块化课程,每个专业模块化课程的门数不宜过多,设3-4门,10个学分左右即可,同时设置大量应用性强的专业选修课,强化实践环节,这样就解决了“宽口径”和“零距离”之间的矛盾。

3.建立柔性的课程体系,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建立柔性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构建多样化、课程设置分层次,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3]。通过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对未来从事行业预期和职业喜好加以选择。培养计划分研究型和应用型。“研究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适当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应适当向传授专门应用技术的专业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增加选修课程门数,选修课程也分研究型和应用型,满足毕业生继续深造和就业的不同需要。

4.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

在强化实践环节的同时,一定要保证理论课程有足够的学分和学时。在总学分减少和实践学分增加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压缩德育课程学分,保证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分。同时,改革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类课程都设置课程设计环节,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开展课程设计,通过工程设计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另外,及时修订教学大纲,与时俱进,及时将本学科最新的研究领域、前沿技术在教学内容上得到反映。

三、结束语

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解决的问题,有和其它专业共性的方面,也有其特殊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满足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可以借鉴其它专业成功的改革经验,还要结合专业自身的特点,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力,杨晨. 能源动力类专业工程教育改革初探,中国电力教育,2011,(21):152-154

[2]于娟, 吴静怡. 能源动力专业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1,(27):158-160

[3]方文彬. 试论大学课程体系个性化,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131-133

第4篇: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范文

1.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管理、资源接收、整理的专业技术人员被边缘化

不少农牧区中小学虽然在争取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时已安排和落实了专(兼)职远程教育一线管理人员,但他们往往身兼数职(既是信息技术或语数学科任课教师,又是计算机维修员和网络管理员),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待遇低。一些学校领导、教师看不到学校远教工作人员所做的繁琐工作,导致学校远教人员常被视为非教学人员和勤杂工,在职称评聘、调资晋级时,他们的量化考核成绩远不如任课教师。这必然导致学校远程教育队伍的严重流失和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2.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接收不及时不完整

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设备的供电大多采用城乡生活用电,而学校无力购买长延时电源,致使项目设备运行时常受社区居民用电线路故障等因素的制约。一些学校资源存储空间即使受限,也舍不得投资升级扩容;当设备损坏时,也未得到及时维修、更新。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学校资源接收不及时,下载不完整。

3.教师信息化教育素质不高,缺乏资源应用的主动性

目前,大多数农牧区中小学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教育了解不够,知之甚少;同时,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自然缺乏资源应用的主动性。农牧区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操作技术校本培训不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条件和相应激励机制,使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还有,校本培训缺乏实用性、针对性,未能培养现代远程教育学科骨干教师,未能有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育素质与能力。

4.现代远程教育的丰富优质资源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教学应用

目前,一方面广大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人员和信息技术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化的技术培训,不具备维护、管理、升级设备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不少学校由于缺少配套教室,其所争取的现代远程教学设备无处安放,造成这些学校接收的优质资源成了无人问津的“垃圾”,极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

二、推进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对策

1.健全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组织和职责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抓好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农牧区中小学就必须建立以学校主要领导、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和学校远教办、教导处、教科室、总务处等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分工为:远教办负责远教宣传,设备、资源应用操作技术校本培训指导,资源应用设备、设施管理、日常运行维护,资源接收、整理、备份存档工作;教导处负责资源的日常教学应用检查考核,以及利用远教资源组织开展观摩教学、案例交流、赛课、评课、问题探讨、教法研究、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的资源教学教研应用活动;教科室负责远教科研课题实验研究活动。此外,学校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应定期召开远教工作会议,研究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加强指导、检查和管理,及时解决远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物质载体及环境建设

各级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该项目的资金投入,并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划拨专项经费,完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物质载体及环境建设。同时,各学校也应增加设备、设施及环境维护经费的投入,以保证物质载体及环境的日常运行。

3.配备人员,落实待遇,稳定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人员队伍

农牧区中小学必须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配备专(兼)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落实待遇。学校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对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人员工作量的计算不得低于一线教师平均工作量的一半,在评优评先、调资晋级等方面应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4.资源接收整理备份要及时完整科学

优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是实现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标的根本保障,农牧区中小学远程教育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按时完整接收、整理和备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确保资源与学科教学活动的同步性。为方便学科教师的应用,必须按学科、年级和资源类别科学地整理、接收所下载的现代远教资源。

5.强化校本培训,促进理论研究,大力提高教师信息化教育素养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理解新课程理论、内容和信息化教育设备使用操作方法,以及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技术。对骨干教师的培训重在“术”,不断提高他们对信息搜集、整合、应用的能力;对一般教师重在如何应用。

6.进一步推进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

(1)利用“课程资源”栏目辅助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程资源”栏目提供了与师生教学活动同步的各种素材,包括教学设计、视频动画、媒体展示、教学示例和习题精选等内容。教师将这些优秀资源融入课堂,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学生的感知活动,促进学生对教学问题的理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2)利用“学生学堂”、“学习指导”等栏目,丰富常规教学及教学辅导。“学生学堂”、“学习指导”中的“课程辅导”均由特级教师授课,内容丰富,知识全面,结构合理,深受学生喜爱。因此,在平常的常规教学和学生辅导中,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辅助教学。

(3)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作课件。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提供的海量媒体资源素材,再结合学生特征和自身教学实际,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4)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展“示范课”、“优质课”、问题探讨、教法研究、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

(5)利用“示范课”、“教学案例”等课堂实录,开展观摩教学、案例交流等教学研究与课题实验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结语

第5篇: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范文

第一,科学系统地进行备课。教师应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再在远程教育资源中找到与之对应的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分析。什么形式更有利于帮助解决教学重点;什么类型更方便突破教学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远程教育资源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大大地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的效果和功能,进而使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功效最大化。第二,开展有实效性的课堂互动。教师应开展一些有实效性的课堂互动,在学习、练习、提问等环节上设计一些互动。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头脑风暴》《开心课堂》等为主题的互动活动,来达到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教学能力掌握。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这才能有效地促进和提高教学效率。在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课堂上,应多看一些实效性、针对性强的课堂活动。

二、如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体现教育的直观性远程教育资源中的音像、录像、影片等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网络呈现,利用声、形、色等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形成鲜明的表形,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而这种资源的生动、形象和感染力,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活跃、充满活力,自主地获取数学知识。通过具体的教学资源演示,让学生对具体的授课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直观教学。

2.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形式下,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远程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力倡导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有自觉的学习愿望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固定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初步形成习惯,使自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有一定的阅读技巧,如捕捉语言重点的能力;找到要了解的相关问题的资料或是工具书。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进行智慧的启发和自我锻炼。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远程教育中,根据教学的特点合理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3.通过远程教育资源,体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兴趣能激发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特点,例如:色彩、声音、动作、图像等,引起学生本能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远程教育资源正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将学生吸引住,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它以投影、录音、录像等色彩斑斓的画面和逼真的音响效果,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奋点”,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愉快的学习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总结

第6篇: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范文

绩效一词源于英文中的Performance,原意是性能、能力、成绩、工作成果等。在西方心理学中绩效则是指与内在心理相对的外部行为表现。[1]近年来,经济管理领域中广泛采用绩效这一概念表示工作业绩、效益,它包括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教育领域,人们也在各种场合谈论教育绩效,甚至有的学校实行了绩效工资。然而对于教育绩效究竟是指什么,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考虑到信息时代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借鉴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说法,我们认为教育绩效是教育活动综合效果的反映,它应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包括未达到目标、达到目标和超越目标三个层次。由于信息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活动只能在宏观上设定有前瞻性的教育目标,而难以制定出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具体、细微的教育目标。因此,教育绩效应当承认并鼓励评价对象根据现实情况超越既定的教育目标。第二,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资源配置的状况。这里的资源并非仅指用于学与教过程的设备和材料,还包括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涵盖能帮助学习者有效学习的任何东西。第三,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过程安排的情况。有时看似教育效果基本相同,但由于实施教育的过程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附加效应。例如某种信息教育方式使学习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了对计算机的畏惧情绪;另一种教育方式则让学习者对利用网络学习、交往学习乐此不疲。教育绩效应当对教育过程安排的情况做出说明。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教育绩效就是在一定教育目标的指导下,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和教育过程安排等情况的综合反映。

二、教育绩效评价的含义

在企业管理中,绩效评价(performanceap-praisal,PA)是定期考察和评价个人或小组工作业绩的一种正式制度,[2]也有人将工作潜力的考察纳入绩效评价的范围。绩效考评的对象是企业员工,考评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以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并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和未来工作的成就感。绩效考评的结果主要作用于工作反馈、报酬管理、职务调整和工作改进。在企业管理中,除非对人本身的评价是绩效评价的必要部分,否则绩效与员工的人格特征无关。

在国外的教育评价理论中,PerformanceAssess-ment被认为是评价方法的一种,是“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具体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3]PerformanceAssessment在我国则译为“表现性评定”或“实作评量”,是“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4]一种评价。它要求评价者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习者在其中展示学习成果。虽然表现性评定只是评价方法的一种,但其中对问题情境的真实性、综合性的要求,对于建立教育绩效评价概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我国传统的教育评价一般是这样界定的:“教育评价是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和政策,所确立的教育目标,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效果、完成教育任务的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成绩和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5]“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与绩效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6]“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教育的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评判的活动。”[7]从以上几种定义所涉及的内容来看,传统的教育评价比较侧重于强调教育活动的效果和对既定任务的完成。传统的教育评价出现目标导向的静态化倾向,部分原因是由于客观上教育结果可以长久保持,对结果评价时所涉及的变量较少,结果比过程更容易观测等等。这种倾向在各国教育评价史上都是存在的。

我们认为教育绩效评价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教育目标(含区域教育目标和教育子目标)的制定及实现状况如何。对教育目标制定状况的评价和实现状况的评价,在时间上分别位于评价过程的首尾。对教育目标制定状况的评价要回答:本目标在大程度上反映了总体教育目标的要求?是否符合本地区教育资源储备状况?目标的制定是否对社会和学习者个人具有一定的超前意义等问题。对教育目标实现状况的评价要回答:评价对象是否完成了教育目标所规定的操作行为或心理过程?评价对象完成既定目标的程度如何?是否在某些方面有超越目标的成效等问题。教育绩效评价应当提倡使用框架性或主题性教育目标,鼓励评价对象从数量、质量、范围上超越既定的教育目标。

第二,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对教育资源进行了怎样的配置。对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的评价是教育绩效评价的特色所在,它要关注以下问题:为实现某一教育目标,评价对象有哪些因地制宜的教育资源可以利用?评价对象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如何?评价对象是否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某些教育资源(例如,网络资源、多媒体信息资源、实践教育基地资源等)?评价对象是否适度地利用了某些教育资源(学习者的时间资源等)?评价对象是否尽可能地避免了教育环境中干扰因素的影响?评价对象在教育资源储备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是否合理地开发了新的教育资源等等。

第三,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对教育活动过程进行了怎样的安排。对教育过程的评价要求对教育活动全过程中各实施步骤的合理性和优化程度做出评价。对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要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教育活动过程是否指向教育目标?教育活动过程的安排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认识的客观规律和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教育活动过程的安排是否考虑了教育资源的有机使用以及使用效率的合理发挥等等。

与企业中的绩效评价相比,虽然教育绩效的评价也要从行为和效果两个方面来考虑,但教育绩效评价的对象是整个教育教学系统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目的是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它更全面、更注重长远目标的实现。与传统教育评价相比,教育绩效评价不仅重视传统教育评价中所强调的对教育活动结果的评价,同时更关注教育资源的使用和教育活动过程的安排,甚至于关注教育目标本身。教育绩效评价的范围比传统教育评价的范围更广泛,对教育本身涵义的观察也更深刻。

三、教育绩效评价对资源的关注

与传统的教育评价概念相比,教育绩效评价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提出了资源评价的观点。教育绩效评价对教育资源配置与使用状况的评价包含三个方面,即物的资源评价、人的资源评价和信息资源评价。物的资源是指教育投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教育活动所依赖的各种物化的资源。对物的资源的配置与使用状况进行评价,是十分有意义的。宏观上说,地球上可供人类支配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我们的国家又是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办大教育;微观上看,每所学校可供支配的教育经费极其有限,每个学生拥有的物化教育资源也很少。因此,将物质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功效,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绩效评价就要利用自身的导向功能,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

人的资源主要包括教育教学人员和学习者。评价人力资源的配置、使用状况,应当成为信息时代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因为相对于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可供利用的人的资源会变得越来越紧缺。师资力量不仅要面对在校学生,还要面对社会终身学习下的全体人群;而学习者则需花费更多的时间掌握各种知识、利用各种信息,学习与工作成为占据人们时间资源、智力资源和体力资源的两大版块。“浪费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这句话对于面向学习者的教师来说,应该解释为:教师必须对学习者的时间、智力、体力等资源负责,无权将它们任意挥霍。我们认为,教育绩效评价如能从这一角度,担当起保护“消费者”(学习者可以看成是教育活动中的消费者)的责任,题海战术等人力资源浪费的情况将能得到有效遏制。第三个方面是信息资源。

与前两者的日益紧缺相反,信息资源大有无穷无尽之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很经济、便利地获得各种信息。与此同时,信息的庞杂和无规则又使得信息资源常常成为人们获取有价值内容的累赘。事实上,与信息总量的无限相比,在某一时刻对于使用者的某个研究目标而言,有价值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因此,评价教育信息资源的良好与否,不仅要考察信息的数量和种类多少,还要考察信息资源是否具有良性的结构,是否能使学习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信息。

教育绩效评价鲜明地提出了教育资源评价的问题,它表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教育活动的结果必须与各种资源的配置与使用状况综合起来考虑,才能形成教育评价的最终、也是完整的结果。因为如果仅仅从最终结果的角度来评价,就容易使人们简单地采取加大投入的方式促进效果(如增加对学生的时间资源的使用),这就好像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采用的以扩大外延为主的增长方式。而在教育中最终效果固然重要,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所需要的投入量也是必须考虑的。教育绩效评价对资源的关注促使人们同时从两个方面(投入和产出)来考虑问题——通过对教育资源和过程的优化,达到教育效果的全面提高。这是一种以实现内涵改进为主的总体效益的提高。

具体地说,教育绩效评价对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将有利于解决教育资源使用上的瓶颈。教育资源使用不合理、配置不恰当或闲置不用等都是造成出现瓶颈的原因,对教育过程中使用的资源进行评估就能发现这些瓶颈并加以解决。其次,它能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教育绩效评价会促使教育工作者因地制宜从硬件、软件等不同的层面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以期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第三,它将为教育资源开发提供依据。教育绩效评价的结果为进一步购置教育硬件、开发教育软件、培训教育工作者等提供了参照和依据,教育者之间、教育部门之间的开发工作有可能参考绩效评价的信息,实现优势互补。

四、教育绩效评价的原则

教育绩效评价与传统教育评价关注的问题不完全一致,因而实施教育绩效评价的要求也就有不同于传统教育评价的地方。实施教育绩效评价要以学习活动的绩效为基础,评价者要尽可能地搜集教育现场的素材,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时要避免使用绝对、划一的标准。教育绩效评价不是主管部门、教育专家的特权,他们只能起到督促的作用,教育工作者的自我绩效评价才是改进教育活动的真正动力。

1.学习活动的绩效是其他所有教育绩效评价的基础

现代教育思想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转向了“学”,学生才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所有教育活动都围绕学生而展开,所有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所有教育目标都在学生的身心变化中得到实现。学生对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者的时间、体力和注意力等)的使用、对学习过程的安排以及学习的成绩和效益,体现了教育活动的价值,它们是衡量所有教育绩效的基础和前提。

2.经济效益是教育绩效评价的重要尺度

传统教育评价对实现教育目标过程的经济效益考虑得较少。诸如下列问题,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情况如何?是否存在资源闲置或资源瓶颈情况?是否优化、利用了各种教育资源?对过程的安排是否达到了最优化?它们都涉及到教育活动的经济效益问题。在同样实现了教育目标的情况下,教育目标实现过程的经济效益是否决定了其绩效的水平。若能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解决资源配置中的瓶颈问题,实现过程的优化,就说明其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教育绩效水平就较高。反之,在过度使用教育资源(如迫使学习者投入过多的时间进行学习)或教育资源配置不当(如一方面花巨额资金购买电脑,另一方面忽视对教学软件的建设和操作人员的培训)的情况下,即使有基本相当的教育结果,其教育绩效也属于低级水平。

3.教育绩效评价要以社会效益为主

教育活动并不直接产生利润,教育活动中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资源利用率上。而教育活动对个人、对社会,作为一个理性的有机体,产生了哪些影响则是教育活动的社会效益问题。宏观效益,如社会教育存量的提高增强了人们的法制观念、改良了社会文化环境等等;微观效益,如一个学生一旦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终身受益匪浅等等。这些才是育活动的主要价值所在。因此,教育绩效评价虽然要重视对经济效益的评价,但更要注重对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的评价。

4.教育绩效评价要避免绝对、划一的标准

严格同一的标准作为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已经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也难以适应评价对象复杂的发展水平和多变的教育需求。宏观上从区域教育来看,每个地区在某一时间段内制定的具体教育目标可以有所不同,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储备也不尽相同,为实现教育目标所制定的实施步骤也可以各有特色;微观上对于个体学习者而言,每一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出发,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利用和对学习过程的安排是建立在各不相同的基础上。因此,教育绩效评价可以建立框架性、主题性的评价目标,而避免使用绝对、划一的具体标准来衡量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对象在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过程安排优化的前提下,可以有不同的资源配置、过程安排,甚至不同的目标达到程度。

5.评价者应尽可能获取教育活动的现场资料

教育绩效评价要求对教育、学习活动中资源使用的情况和活动过程的安排情况做出评价,而要对这些情况做出客观评价,评价者就应当获取教育、学习活动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教育、学习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性质之一,无形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不同于工业生产中的物质资源,它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了教育设备等物质形态十分鲜明的资源以外,还有许多教育资源是无形的。例如,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智力资源、学习者和教育者的注意力资源、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资源、教育软件中的多媒体信息资源等等。相对于教室、教育媒体、学习用具等物化的教育资源来说,这些无形的教育资源往往更重要,硬件只是信息等软件资源的物质载体,而对软件资源的利用才真正决定教育绩效的高低。脱离了一定的教育情境,无形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情况,往往难以搜集也难以评价。

性质之二,教育资源使用的不确定性。教法和学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教育资源使用的不确定性:许多教育资源并非存在就会被使用,许多教育资源使用数量的多少具有相对性。例如,教育者虽然身处多媒体教室,却可以根据需要仅使用其中一部分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中的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使用情况却要受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制约;由于学习者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等的不同,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也不尽相同。上述情况如果评价者仅从教育或学习的结果考察,则很容易与以下情况相混淆,导致教育绩效评价的失误:某些教育者虽然身处多媒体教室,却忽视媒体教育资源的使用;课堂教学环境下,某些教育者身处众多学习者的智力资源之中,却并不知道加以利用;学习者在资源利用不合理的情况下仍然完成了学习任务。

性质之三,教育过程安排的多样性。实现某一教育目标或学习目标可能有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活动过程的安排是否合理、优化,从教育目标或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上往往不容易看出来,尤其是当教育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因此,在教育活动进行过之后再对教育过程的安排进行考察,难以得到精确的评价结果。

我们提出教育绩效评价的概念,其目的就是改进教育活动,如果评价者总是不能获取教育活动现场的资料,就谈不上对教育活动给予深入细致的指导。因此,我们认为无论从教育绩效评价结果的可靠性的角度,还是从发挥教育绩效评价对教育的改进功能的角度,评价者都应当尽可能获取教育活动的第一手资料。获取教育活动现场资料最好的方法是评价者亲临教育活动现场,如果由于种种情况,评价者难以亲临现场,可以先利用摄像等手段真实地记录下现场的情况,然后再交给评价者实施评价。

第7篇: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范文

1.课程资源融合教学效果分析

1.1课程的融合使体育课从枯燥乏味变得“有趣、有味”

体育项目本身大多数是枯燥难练的,并且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尤其是跑、跳、投等一些基本活动技能的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因此,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特点,试着加入一些手工制作课程的元素。如,在进行“土豆蹲”的游戏中,每个小团体根据自己所代表的水果或者动物,在头上加上自己用彩色卡纸制作的水果头饰(动物头饰);把一些存在危险又枯燥的体育技能结合手工技能进行改编,如把投掷铅球、垒球等换成投掷纸飞机、小沙包等。实践结果发现,这些简单手工道具的设计与利用,让体育活动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大大增添体育活动的乐趣。

1.2课程的融合是对手工制作课程教学效果的检验和指导

职业教育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学中做,做中学”。手工制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课程,主要培养幼儿玩(教)具、体育教具等制作能力。单方面地进行体育玩教具的制作,容易出现所做道具与实际的体育活动需求不符等情况,空忙一场。在手工制作课堂时,融入相关学前体育活动的特点要求进行教学制作,学生根据学前体育的要求进行体育玩、教具的制作。同时,与在实际的体育活动过程中进行运用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3课程融合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从事幼儿园教学的教师。根据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实际的工作职业技能需求,从事幼儿园教学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各种专业技能。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同时兼上多个领域的幼儿课程教学。其中,幼儿各种操类的创编、晨锻活动的设计、道具的制作及户外区域活动的组织等几乎是每个幼儿园老师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另外,在幼儿园教学评估标准上明确规定,各个幼儿园的玩、教具数量中,自制玩教具的比例至少要占到总数的10%。具备这些基本的职业能力前提是要系统地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各课程的技能,并且能融会贯通,相互融合、灵活利用。在掌握幼儿各种身体活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具有灵活的动手制作能力、设计能力,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环境条件等开发设计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各个课程技能的融合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岗位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程融合教学的条件

2.1师资的共享是课程融合教学的前提

首先,要促进教师共享意识的达成,教师要有课程资源共享与利用的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寻求与学习课程有关联的知识与资源,并加以开发和利用,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教师注重布艺娃娃、插花等装饰性物品的教学和制作,对于作品的实际运用的强调较少,特别是对体育教具的制作方面,在教学中一般只做简单的介绍,而对于它的制作方法、实际的运用没有进行深入的教学。同时,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对学前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很少提及,更没用进行实践教学示范。各课程教学处于平行状态,缺乏共享意识,都没用对相关性进行教学引导,课程间的技能信息没有进行良好的运用。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体育课堂的教具也可以用手工方式来制作改编,以为只是进行一些幼儿园装饰物制作。所以,课程的资源共享前提是各课程的教师自身应该树立起相关课程资源共享教学的意识,要熟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关性。

2.2注重课程间的实践运用与技能的迁移

我们在前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体育课堂上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制的一些体育器械,很大一部分没有实际的作用,大小、规格不符、器械形式与内容不符等。学生单独完成某一手工的设计制作能力较好,但是要根据儿童身心特点、体育活动要求进行相应体育教具的设计与制作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进行课程资源融合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要引导学生对各课程资源的灵活利用与共享,形成知识技能的正迁移。结语体育与手工制作课程的融合教学,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活动能力、增强了体育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手工创设制作能力等。

作者:张玉娟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任教

参考文献:

第8篇: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范文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基本适应了国家建设所需的各行各业工程科技人才需求,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深,我国巨大的工程科技人力资源与科技强国之间存在强烈反差,即科技领军人物、战略科学家和工程师稀缺;工程科技领域的创新环境尚未形成;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了庞大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学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超过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企业中的科技人力资源总数很少,这样的人力资源分布不利于科技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60%建在高校,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设在大学,导致科技创新与生产脱节,阻碍着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1-4]。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工程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不清,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以人文社科、经管类课程简单拓展的通识课程)缺少深度融合,工程教育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缺乏跨学科、跨部门的交叉合作等[2]。因此,需要打破原有的理工、人文社科的课程界限和框架,通过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使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数理基础知识与工程基础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通过跨部门的联动机制,从国家层面、企业层面、高校层面和人力资源层面设立“面向现实问题、回归工程实践的综合工程教育体系”,培养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俱佳的工程科技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使我国成为自主创新型国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巨大的工程科技人力资源与科技强国之间存在的矛盾。本文基于“面向现实问题、回归工程实践的综合工程教育体系”理念,引入平衡计分卡和战略地图,从国家层面(自主创新型国家)、企业层面(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高校层面(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力资源层面(工程师培养制度)探讨其在工程教育体系建构过程的适应性,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战略地图,审视现代工程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综合工程教育模式。

二、平衡计分卡与战略地图在工程教育中的适用性

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起源于Kaplan和Norton在1990年开始的一个名叫“未来组织中的绩效考核”的研究项目。1992年初,两人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平衡记分法:良好的绩效测评主体》的文章,指出不能只从财务指标角度,而应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来衡量企业绩效,因为后三个层面是未来财务业绩的驱动因素[5-6]。需要注意的是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只是一个基本框架,在指导战略实施时仍显不足。战略地图是平衡计分卡的发展和升华,它提供了一个描述战略的统一方法,也为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之间的鸿沟搭起了一座桥梁,是一个描述和实施战略的强有力工具。国外研究显示[7-9],在美国和欧洲的教育机构中,平衡记分卡与战略地图理论已有较为成熟的应用,相关成功案例包括:美国国家质量奖绩效优异教育标准(EducationCriteriaforPerformanceExcellence),2001年首届鲍尔里奇教育奖获得者Chugach学区、珍珠河学区和威斯康星州Stout大学,美国富尔顿学区系统以及芬兰土尔库工艺学院等。平衡记分卡与战略地图在国外教育机构中的成功应用经验,为我国教育机构改革探索提供了借鉴。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不断增多,且正处于由规模发展向质量建设的战略转型期,各高校都面临着教育战略制定和执行的重大问题,一些学者运用平衡计分卡与战略地图工具探讨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模型、高校知识资本转化与应用、高校教育绩效评价等问题[5-6],这为制定与执行我国高等教育战略提供了巨大的研究空间与潜力。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综合工程教育体系构建

图1描述了以“面向现实问题、回归工程实践”为战略的综合工程教育体系的平衡计分卡模型,该模型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基本信息:图1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综合工程教育架构1)“面向现实问题、回归工程实践的综合工程教育模式”战略位于平衡记分卡的中心地位,是当前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教育“质量工程”的核心所在。2)四个构面的选择与形成由传统平衡计分卡模型(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演变而来,分别从自主创新型国家战略层面、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企业需求层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层面和人力资源结构层面定义了“面向现实问题、回归工程实践的综合工程教育模式”的工程教育战略。3)四个构面围绕“面向现实问题、回归工程实践的综合工程教育模式”的战略远景,形成了一个彼此关联的整体。国家层面要实现的战略主题“自主创新型国家”是由企业、高校和人力资源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层面要实现的战略主题“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战略动因,也是高校设置课程体系的外在动因。综合考察图1描述的四个构面所蕴含的三个方面的信息,运用平衡积分卡的战略管理功能,即可将每个构面所蕴含的信息分解为可操作的战略主题、战略目标群、衡量指标群、指标评定值和行动方案。战略主题是观察和分析战略的视点或镜头,每个战略主题都包含多个目标、衡量指标、指标量化值和行动方案;目标是从战略主体分流出来的关键战略目标,每一个战略目标都包括一个或多个衡量指标;衡量指标是衡量战略目标实现结果的定量(或定性)尺度;指标量化值是对期望达到的目标的具体定量要求;行动方案由一系列相关的任务或行动组成,目的是达到每个指标的期望目标值。表1描述了反映工程教育体系的4个层面、6个战略主题、17个评价目标和51个衡量指标,这些战略主题、目标群、指标群、指标评定值和战略行动方案经平衡计分卡模型有机的形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平衡计分卡将抽象的战略主题转化为具体的战略执行的过程。

四、综合工程教育战略的执行及行动方案

考察表1中4个层面、6个战略主题、17个评价目标和51个衡量指标之间的层次关系,在国家层面上,自主创新型国家战略主题是通过3个战略目标来实现的,3个战略目标的实现有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实体单位执行,而且各自担负着不同的社会分工。科学创新的战略目标可以通过知识创新工程实现,工程创新可以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工程师培养制度加以实现,人才创新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人力资源知识结构加以实现,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图2所示,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些关键评定指标,从国家层面建立校企协调机制,加强产学研的深度综合(见表1)。图3是从企业层面描述的战略执行机制,通过企业4个战术目标的分解细化,采用可量化的衡量指标,度量企业业务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业务流程规范化、企业信息化和工程实践及培训等量化指标体现企业业务整合的能力,知识创新工程、科学问题提炼和工程师培养旨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两个方面的量化指标统一构成企业层面战略主题的实现,同时也促进国家层面工程创新和科学创新的战术目标实现。企业层面战略主题的执行通过设立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以此负责工程实践与人员培训,加强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基地作用。图4是高校层面战略主题、战术目标及其量化指标之间的实施关联图。高校层面的量化指标非常明确,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是高校担负的最重要的社会责任,而这需要从学科培育、专业培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校企深度综合,将某一类型的企业需求纳入高校的教学科研体系中,通过校级职能部门的指导协调,将企业需求类型与学院级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由企业和学院级职能部门共同执行人才培养过程,即可解决校企人才培养需求不一致的问题,避免企业无人可用、高校毕业生无业可就的尴尬局面。高校层面的战略主题执行可通过两个方面实现,一方面针对高校知识创新的战略主题,设立校级的学科发展理事会,负责科学研究与学科培育,另一方面针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主题,建立基于CDIO(C-conceive,构思;D-design,设计;I-implement,实施;O-operate,运行)理念的Q-CDMS(Q-quality学科知识与工程素养,C-conceive工程与产品认知及构思,D-design工程与产品设计,M-manufacture工程与产品制造,S-service工程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模式,以此强化校企之间的深度综合。图5描述人力资源结构层面如何将战略主题转化为可执行的战术目标。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形成需要从国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对于人力资源结构层面,其战略主题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工程科技人员,这需要从工程师知识素养、工程师培养类型和工程师认证制度的三个战术目标加以体现,而这三个战术目标的执行涉及企业、高校和国家层面。具体可以通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共同作用,从知识和技能、国际化视野、准入标准和工程师类型等方面量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员的构成结构,以此从根本上实现国家层面的自主创新型国家战略中人才创新的战术目标。人力资源层面的战术目标执行方案可由独立于行政机构的工程师认证协会与行业协会主导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实现人力资源机构优化。综上所述,由国家、企业、高校和人力资源层面构成的平衡计分卡各维度描述的战略目标群和指标群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一系列因果相连的战略要素组成的。从国家层面上要实现全社会的科学创新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结构的科学化,需要依据科研、教育的投入量,科研院所、理工院校的数量,科研成果的转化、工程中心的数量等指标制定国家层面的人才创新战略;从企业层面上要求从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出发,分析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国际化程度、科学问题的提炼、业务流程的规范性与科学化等,使企业不断向学校提出新需求,带动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进步,形成企业工程师和理工科大学教师的自由流动的良性机制;从高校层面上要强化高校的知识创新功能,强调对工程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坚持从科学研究、学科培育出发,培育新型的社会所必需的专业门类,形成行业特色;从人力资源层面上要从工程师认证制度、工程师培养类型和工程师知识素养方面出发,提升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培养国际领先的工程师人才,以增强我国在各项专门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第9篇: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范文

【关键词】三创教育 应用型本科 实践教学 教学体系 工业工程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项目(湘教通[2012 ]401号-508),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TS12328), 工业工程校级改革综合试点专业(湖工教[2013]16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25-02

1.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专业实践教学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不理想,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与企业需要。应用型教育强调应用的工程技术教育体系[1],致力于培养“工程师逼近型”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专业的主要与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3]。21世纪初,我国高教界提出了三创教育的理念,即在学科教育、学术教育、专业化教育、通识教育、文理融合及成功教育的基础上,使创造、创新与创业三创理念逐渐融入到高等教育中,要求大学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与能力置于中心地位,教学活动围绕着精神和能力培养而展开。由此可见,三创教育的基本思想是培养满足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

本文将基于“三创教育”视野,探讨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模式与过程等,并尝试构建IE(简称IE)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过程、内容与模式等,以满足社会与企业对综合型、高素质IE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基于“三创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三层次四因素”理论

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4]。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实训教学与创新教育三个层次,实践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实践教学的效果受到实践教学平台(资源)、实践教学手段(模式)的影响,因此科学、充分协调与融合实践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平台(资源)与教学手段(模式)”四方面因素,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实践教学本质内涵与规律,结合大学实践教学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构建应用型本科专业“三层次四因素” 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三创教育的“三层次四因素”理论四面体逻辑图

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和创新教育是学生三创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即四面体底面上的三个点,而三层次的教学过程受到教师、教学手段、教学平台(四面体的三条边)的影响,三层次实践教学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实践教学体系

3.基于“三创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是进行实践教学所遵循的方法,有效的模式可以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又能节省资源。文献[5]总结了德国FH实践教学的特点:产学研紧密合作,特别注重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的学生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学生在企业的实际任务,实验教学自主创新、开放互动;文献[6]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新技术及应用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应整合学校资源进行实验,提出多层次内容循环渐进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及资源需求,提出应用型本科专业内嵌循环的三层次循环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图3应用型本科专业内嵌三层次循环实践教学模式

(1)内循环,包括实验教学内循环,实训教学内循环和创新教学内循环,专业实验技能可源于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是基础实验与专业实验综合与提升,三者之前相互影响与促进;同样,设计类实训、实习类实训和职业技能实训构成一个循环,三者教学内容相互交互,教学平台互通,相互促进循环发展;创新教育的科技竞赛活动、素质培养与创业教育也构成一个循环。整个系统处于动态变化、循环渐进发展之中,从而促使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不断完善。

(2)中循环,实训项目与内容可来源于实验教学,而实验教学的内容也可吸收实训教学相关内容与经验,创新教育项目是实验教学与实训教学的综合与提升,创新教育成果应用于实验教学与实训教学,三个层次的内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得整个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具有不断变化更新的特点,并且处于不断完善与促进之中。

(3)外循环,由学生和老师构成,教师是实践教学的指导者、引导者或协助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学习环境、条件与专业知识支持,同时也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与受益者,是整个实践教学活动核心,实践教学设计与组织都应尊重学生需求与接收水平。

4.IE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与体系的构建

IE专业研究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工业系统的效率及其发展,具有利用自然科学和其他技术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试验、分析、设计、优化等功能和属性,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该专业旨在培养既掌握扎实的工程技术又精通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应用IE技术对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既懂工程技术又擅长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些学者提出了IE实践教学的方法及模式:文献[7]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提出了IE专业应以采用专业基础课为基础项目,以专业技术课为拓展项目,以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为增强项目的驱动式教学方法;文献[8]提出了基于基础知识、工程技术、信息工程、优化仿真和基础IE五个模块的IE实践教学体系;文献[9]提出了清华大学拟建用内部高速网络连接的实践教学中心的思路;文献[10]构建了适用于应用型IE人才的“面―点―面”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IE实践教学改革一般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从实践教学的某一方面,如实验室教学[11]、生产实践教学[12]等来阐述;二是探讨实践教学体系,但没考虑各组成组分相互之间的联系[8-10]。基于“三创教育”基本思想与IE实践教学各要素,结合应用型本科专业“三层次四因素”实践教学理论,充分考虑“三层次四要素”各层次与要素内在联系,系统地建立起IE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过程,如图4所示。

IE教学手段(模式)

图4基于“三层次四因素”构建的IE实践教学体系与过程

基于上述构建的IE实践教学过程与体系,结合IE实践教学内涵与内容,参考我校IE实践教学实践,按照IE实践教学层次与类别,分别剖析其相应主要教学内容,指出其主要教学形式与模式,分别如表1、表2与表3所示。其中实验室教学、课外教学平台(资源)主要为学校的各种实验设备、实训设施与图书资源等,企业教学与社会教学平台(资源)主要为企业生产系统与设备,以及社会环境资源等。

表1基于“三层次四因素”构建的IE实验教学内容与形式

表2基于“三层次四因素”构建的IE实训教学内容与形式

表3基于“三层次四因素”构建的IE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

IE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学生是实践教学培养的对象,也是主体,教学过程由教师指导实施,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平台)下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模式)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以理论知识、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及验证性基础实验为基础,可进行单科课程设计,而后进行生产实习,能力实验,创新实验,科技活动和素质培养计划,再进行综合实训,以此为基础,进行毕业实习和职业技能实训,最后进行毕业设计,从而提升创造、创新与创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效果影响教师教学的手段以及资源平台的建设。

5.结束语

(1)具有“三创精神”和“三创能力”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教学是实现“工程逼近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因此,应以“三创教育”为基本出发点,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优化培养方案;

(2)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实训教学与创新教育三个层次,实践教学效果受到“学生、教师、教学资源(平台)及教学手段(模式)”的影响,构建了实践教学 “三层次四因素”四面体关系,以探求其相互影响与内在联系;

(3)基于“三创教育”思想,提出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为其应用提供基础;

(4)为了整合资源,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构建了应用型本科专业内嵌循环的三层循环渐进式教学模式;

(5)根据IE专业的特点,系统构建了IE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和体系,并进一步指出各实践教学层次与模块的主要教学内容,及其教学形式(模式),以促进IE实践教学效果提升,为提升IE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国荣,秦祖泽,黄俊伟,等. 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特性及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4,(12):39-41.

[2]刘国荣. 刍议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 中国高教研究,2009,(5):57-58.

[3]姜嘉乐. 工程教育永远要面向工程实践――万钢校长访谈录[J]. 高等工程教育, 2006, ( 4): 1~ 7.

[4]黄进,胡甲刚. “三创教育”论纲[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4):516-521.

[5]喻彩丽,吴坚,施于庆. 德国FH实践教学模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5):398-401.

[6]那景芳,徐小平,段建民. 多层次内容循环渐进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2):107-109.

[7]刘伟民,郑爱云. 工业工程专业CDIO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3,(44):32-33.

[8]王建林,马如宏,周峰,等. 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23-24.

[9]王晓芳,林亨,张伟. 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中心的建设与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7):97-107.

[10]薛冬娟,潘澜澜,潘颖,等. 应用型IE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1,(2):183-186.

[11]周贞云,马汉武,叶春明,等. 现代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J]. 工业工程,2004,(2):60-63.

[12]贾涛,苏秦,乔建明. 工业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工业工程,2009,(8):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