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

能源技术创新全文(5篇)

能源技术创新

第1篇:能源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市场培育

1背景

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晚,在市场竞争中还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实现技术上的创新与培育市场极为重要。而在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技术创新对其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性以及市场培育的重要性,真正挖掘出市场的潜在需要,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顺利。

2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培育之间的正反向驱动效果

技术上的创新能够将消费者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其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升级,即人们在享受现状的同时还会衍生出新的需求,这就给技术创新带来了新的动力。目前,环保、安全、稳定是人类的需求,风电、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已经成为主要发展趋势,这种来自消费者终端市场的需求成为促进产业创新的全新力量。

2.1拓展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领域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需要国家的政策的宏观政策予以扶持,以便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因此,国家层面可以通过购置税减免、税收补贴、充电桩的布局、限行优惠等多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措施,进一步激发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热情,扩大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激发场上的技术创新能力。比如,可以通过在城市出租行业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方式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范围,或者是在城市货运汽车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等,不仅可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还能够推动节能降耗工作的进行。除此以外,针对税收政策可以通过特殊加计扣除税收,便于进一步减免新能源汽车的纳税总额,从财政政策来看,这也是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政补贴政策。

2.2构建技术同盟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广发展是当前汽车产业的一大变革,新能源技术则是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要激发市场培育,就需要重视起技术这一核心科技。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已经通过构建产学研机制将工厂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组织机构进行融合,以便集思广益,并利用科研小组的组建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能力,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的现在,各企业更需要注重技术同盟的构建,即新能源汽车企业与各个新能源开发企业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在协议的引导下,各企业不仅可以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达成共识,还能够联合突破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逐渐加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必须走向国际舞台,这也国内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面临激烈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国内各企业必须紧跟时展潮流,联合国内外先进新能源汽车企业,进一步加快对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创新研发工作。

2.3以财政税收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财政税收政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未来发展与正常汽车的竞争发展水平。基于此,各地方政府部门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比如可以审批一笔专项的新能源汽车扶持资金,以帮助新能源汽车推广工作,还可以创建完善科学的电池回收机制和充放电场所,确保投放到市场当中的新能源汽车发挥出相应的工作价值,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保障电池组得到科学的回收处理。除此以外,各政府部门还需要根据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天然气动力汽车、氢燃料动力汽车等类型制定针对性的税收政策,并合理减免购置税、车船税等,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发展活力。

3结束语

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是无数科研人员不断努力的结果,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理念的不断倡导下,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各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宏观支持,针对其技术创新与市场培育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拓展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领域、构建技术同盟以及制定科学的税收政策来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轲.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分析与研究[J].时代汽车,2018(10):78-79.

[2]桑杨,张健明,毛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培育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9):94-97+102.

第2篇:能源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设备管理;技术创新

北京凯昆广胜新能源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主营业务为环保设备的生产、研发、销售和的维护,在2018年后,在我国经济改革下,公司调整经营发展模式,制定综合发展战略,实施“能源为主、适度多元、产融结合、协同发展”的业务组合战略,增设光伏发电、装配式住宅、咨询管理服务、环保设备智能管控等新业务。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新能源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能源产业特征

新能源产业是企业从事新能源的发展与应用的过程,相比于传统能源而言,新能源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1.1清洁环保性

相比于传统石化能源而言,新能源产业具有清洁环保特性,在具体应用中,化石能源带来二氧化碳大量排放,而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化石能源应用会带来较大的环境恶化代价,资源匮乏愈发严重,而随之发生的是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基于这一环境下,发展清洁环保能源的利用已经迫在眉睫,以清洁环保能源代替石化能源,缓解传统能源供需压力,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是协调环境与经济平衡发展的有效方式。

1.2国家政策扶持

为了调整能源结构,落实环保政策,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的高效利用,发展核电和水电,加强页岩气勘查与开发的研究,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解决利用中的现实问题,形成以新能源、高效、清洁为主的世界能源发展方向,这是我国能源战略布局。同时,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面临着高投入、高风险、高壁垒等问题,国家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推出倾向性政策,并给予资金支持,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1.3科学技术含量高

现阶段,传统能源产业技术十分成熟,而对于新能源产业而言,其技术含量较高,包含着生物技术、电子技术、海洋技术等多领域先进研究成果,而新能源产业发展中仍需要更多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的加入,并需要持续性资金支持,研发风险较大,需要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2新能源企业设备管理工作

2.1规范管理监督,保证管理实效

2019年新能源企业设备运行情况稳定,说明新能源设备管理已取得初步成效,在今后的管理中,更好规范管理监督,通过有效的监督,保证各项新能源设备管理措施的落实,取得良好的管理实效。一方面,组建技术监督队伍,构建设备管理系统技术监督专家库,不仅包含公司成员还有其他新能源企业成员,并加入外部技术专家,提高监督队伍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创新监督手段,应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监督考评,围绕企业新能源战略,为多项管理监督提供支持,避免设备事故与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做好过程管理,保证设备运行

针对需要长期运行的机组,新能源企业要开展大型设备安全经济运行技术研究:(1)对大型设备机组实行轮停措施,开展机组运行专题研究,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制定大型设备停运保养制度,提高设备安全经济效益;(2)加强设备运行状态的分析,制定设备检修管理规划,分析设备运行数据,根据设备运行状态变化来确定检修项目,利用设备大修前一次小修和停机机会,开展设备检查工作,大修前确定检修方案,确定各项准备工作,及时解决设备大修中的问题;(3)站在宏观角度上,重视清洁能源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组织疑难问题专项研讨会,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技术支援,分析并解决设备运行中的重大隐患,应用状态检修模式,实现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设备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新能源企业的持续发展。

2.3开展专项整治,解决设备安全漏洞

在新能源企业生产经营中,要认真研究蓄能式电暖器、空气源热泵的装配工艺与投运要领,解决新能源产品生产中的问题,高度重视设备缺陷,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证设备的高效运行。同时,要加强设备损耗的控制和综合治理,根据生产设备的损耗情况和引发环境污染情况,启动专项调查,研究出成本低、效率高的治理方案,配合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规划,大力发展农村市场,提高企业的供热能力和供热范围。除此之外,企业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科技创新机子,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问题为导向的研发成果转化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途径

3.1加强技术研究,推动产业发展

当前,国家正致力于电力体制改革,通过市场机制,帮助新能源企业减少运营成本,进而达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对此,在这一大好形势下,新能源企业要加强风电应用技术的研究,通过电力市场需求分析,构建前期生产运营的产业链管理模式,实行精细化管理,制定精细化风电场设计方案,引入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动风电场建设与生产的连接,提高生产效益。在生产管理中,通过集群优化调度技术与集中控制技术,实现无人值守;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跨区域设备运行状态的对比分析,协调运作,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落实“能源互联网+”技术应用,做好智能终端建设,进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3.2引入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

新能源企业要引入先进技术,根据《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图》,推进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大型风电技术、现代电网关键技术、能源互联网技术、节能与能效提升技术等重点技术创新任务,解决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困境,加强新能源的发展优势,促进新能源企业的快速发展。第一,低风速发电技术,结合资源分布现状,扩展风电开局,新能源企业要积极和风电制造企业进行合作,推广低风速风电技术的应用,结合区域特征,制定有效的开发模式,提高技术水平;第二,风电消纳技术,为了解决风电消纳问题,要进一步协调各类电源间统筹布局,推进风电供暖消纳方式研究和建设;第三,微电网技术,加强对微电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制定微电网商业运营模式,完善管体制,将各类分布式能源、储电蓄热(冷)及高效用能技术相结合,通过智能电网及综合能量管理系统,形成先进高效的能源技术体系。

3.3促进产学研合作,培养技术人才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的支持,这就要求新能源企业要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环境下,抓住发展机遇,以项目为纽带,加强和科研单位、高校间的合作,利用人才优势,构建产学研合作体制,抢占技术应用优势,形成有力的技术支持,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此,新能源企业与科研单位、高校合作,建设新能源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研究,培养大批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进而提高新能源从业人才的综合素养。同时,制定高端技术人才引进机制,通过项目带动、利益激励等方式,形成激励效应,发挥出技术人才的作用,提高新能源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新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凯昆广胜新能源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企业仍需挖掘自身潜力和资源优势,注重设备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利用,做好新能源设备管理工作,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促进新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福刚.新能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8.

[2]陈宇达.我国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机会发现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7.

[3]张春雷.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6(36):42-43.

[4]王婷.A新能源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

第3篇:能源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全球能源互联网;电力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

0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未来能源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全球逐渐突显,并且成为了新兴产业。目前,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对已有能源生产方式与消费方法的一种创新,保证相关技术得到有效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全球能源电力技术的进步。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全球能源互联网电力技术,创新其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概述

基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要求以技术问题为出发点,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型能源发电技术要与大型新能源基地开发利用的需求相适应。全球能源互联网中,风能发电、海洋能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是十分关键的源端电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新能源发电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尽量减少新能源发电的成本,突破大容量储能技术,并为新能源基地的规模化开发以及创造奠定坚实基础[1]。第二,全面发展大容量输电技术与特大型电网安全控制技术,保障新能源基地外送与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新时期背景下,互联大电网的建设速度逐步加快,海上区域与极地区域的新能源基地开发也将实现大容量与高等级的发展。第三,信息通信技术全面融合,电网逐渐实现智能化发展。要想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处理需求相适应,必须积极应用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

2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研究

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主要包括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等。

2.1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与装备

要确保互联网与偏远区域新能源基地电力成功外送,必须保证特高压输电技术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容量更大、电压等级更高。同时,要求输电距离超过3000km,且输送容量不低于1×107kW。如此一来,优化配置能力将会大大加强[2]。现阶段,特高压直流输电断路器与换流器等诸多高端装备始终无法与高电压等级输电技术性能相适应。所以,未来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发展±1000kV电压等级的直流输电技术,并且研发高端装备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还应全面建设±1100kV电压等级需求的电网工程,以满足极端条件。

2.2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

要想确保城市供电、分布式能源成功开展以及实现新能源并网目标,必须高度重视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需要注意的是,高压直流电网有效升级了柔性直流输电,确保了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的灵活性,使电网运行更加安全、可靠[3]。未来,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技术将和特高压电网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相融合,全面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确保与新能源基地电力大规模送出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目前,国内高压柔性直流控制保护技术与绝缘材料等相关技术尚未成熟,特别是电压等级与输电能力,仍然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为此,应将架空线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作为重要基础,综合考虑直流电网规划和网架构建理论等方面,保证成功研发高压柔性直流输电装备,尤其是直流电网潮流控制器与高压直流断路器。根据合理预测,2030年,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直流电压的等级会超过±800kV,且实际容量大于5×106kW。在此基础上,将成功建成若干直流电网。

3大电网安全运行与控制技术研究

全面发展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建模和仿真技术。未来发展过程中,基于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加之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大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控制将面临极大挑战[4]。其中,特高压交直流电网的正常运行,能够确保电网的特性随之改变。在交流、直流和受端的互相影响下,交直流故障的连锁反应将过于复杂。所以,大容量集中馈入与特高压多直流馈入都会导致电压不稳定,不利于频率的稳定性。现阶段,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采用的仿真理论、控制技术,都难以与电网发展需求和大规模新能源接入需求相适应。所以,必须掌握特大型电网的发展规律,成功研制出能够与超大规模交直流混联系统相适应的新技术,确保电网的运行更加安全、稳定。

4新能源发电与并网调控技术研究

4.1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发电技术

合理运用太阳能,不断提高实际转化效率,可节省发电成本,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未来发展过程中,光伏发电技术与光热发电技术将会实现进一步突破,有效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充分发挥大型太阳能发电基地的作用。根据合理预测,2030年,晶硅与薄膜电池的光能转换率提高30%或25%。此外,钙钛矿型与叠层等太阳能的电池效率将大于50%。较之于从前,光伏发电平均度电成本的下降速度也将大于50%。伴随光热发电技术的成熟化发展与应用,塔式系统将成为光热电站的主流开发技术,而且平均度电成本会降低40%左右。

4.2海洋能发电技术

因为全球海洋能资源相对丰富,所以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创建过程中,海洋能资源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源端能源。海洋能发电技术过程中,温差发电、波浪能发电以及潮汐发电等,都是最常见的海洋能发电技术。特别是潮汐能,它的开发与利用时间较长,技术相对成熟[5]。然而,实践中,它却容易受到装机规模的影响。因此,分布式利用模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此外,波浪能与洋流能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且有大量技术已经开始实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海洋能发电技术可能与海上风电基地实现联合性建设与发展,进而构建大规模且集中性的海上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

4.3新能源并网调控技术

新能源并网调控保障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运行安全与稳定。为此,后期发展中需要发展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和新能源互补协调调度等技术,并且系统化研究、分析大规模电场和太阳能电站集群控制等技术。

5现代化储能技术研究

创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过程中,储能技术的作用不容小觑。储能技术将成为新能源发电必不可少的主力能源,为新能源基地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电力供应。储能技术研究方面,电储能是重点、难点。一般情况下,电储能主要包含化学储能与物理储能。其中,物理储能体现在飞轮储能、物理储能与化学储能等方面。化学储能则体现在液流电池与铅酸电池等方面。目前,抽水蓄能是最成熟的储能技术,而前沿的电储能技术则包括超导磁储能与新型储能电池等。

5.1化学储能

与物理储能技术相比,化学储能的安装环境、能量密度以及地址选择等方面优势十分明显。现阶段,储能电池处于研发与示范应用状态的种类多于30种。但是,储能电池的成本相对较高,除电动汽车电池之外,储能电池没有达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目的。所以,在储能电池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应将重点放在联合运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安全性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

5.2氢储能

所谓氢储能,是指借助多样化技术,将多种形式能量转化为氢气进行贮存。目前,大规模新能源的发展为新能源制氢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新能源制氢可以有效消纳过剩的新能源电力,所以使得电网负荷更加平衡,电力供需的调节效果也更加明显。因此,新能源制氢在未来的发展中前景广阔。新能源制氢过程中,对于源端而言,可以借助制氢的过程,将弃光电量与弃风电量合成天然气,并且输送至输气管道,进一步转化、储存过剩的新能源电力,从而推动电网和气网的充分融合发展。而在受端,可合理运用低谷新能源达到制氢的目标,为终端电能的有效替代提供全新发展机遇。

6结论

综上所述,全面促进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为特高压电网、储能和新能源等诸多领域提供了发展机遇,尤其是各领域的技术创新。因此,未来发展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技术,在多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积极建设更多示范工程,实现全球能源互联网电力技术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希华,卢姗姗,苏建军.全球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专利发展现状与对策[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7,47(6):143-150.

[2]王飞,谢慧丽.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电力企业创新的策略研究[J].创新科技,2016,(11):36-38.

第4篇:能源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 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指的是从最大限度上降低石油、煤炭等消耗碳类资源的经济,其本质特征为低污染、低排放和低能耗,核心是通过对技术的创新,尽量减少碳类气体的排放,以绿色经济为根本,缓解气候变暖,并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与清洁发展。因此,国家经济部门应积极提倡企业采用绿色能源技术,形成低碳经济发展体系。

一、提高低碳经济认识,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在绿色经济环境下,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将低碳经济发展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有机整合起来,促使健康经济得以健康发展。首先,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制定一套完整的规划,通过大力宣传,树立低碳发展与低碳经济的新概念,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低碳生活的紧迫性、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观念深入人心,产生广泛的群众基础,并自觉参与行动。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将低碳经济发展与推进低碳生活放在日程议事上来,制定一套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一些硬性指标来约束公民,促使他们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并将其纳入低碳经济的发展措施与发展目标。通过对绿色经济的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发展在广大公民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让他们支持政府提出的绿色经济理念,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形成低碳经济技术体系

近年来,气候经常出现异常现象,全球气温逐渐升高,为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我国大力提倡加强对绿色能源技术的创新,全力发展绿色经济,形成一个低碳和无碳的经济发展体系。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无碳技术、低碳技术、绿色生产技术与绿色能源技术的扶持,提升重视程度,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以绿色经济为主导,全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大力推进和高度重视先进低碳技术与绿色能源技术的创新、研发、运用和推广,从而形成一套绿色经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以此保证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另外,在加强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科研工作十分重要,所以,国家经济部门应与科研部门和环保部门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绿色能源技术,保证低碳经济技术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三、加强绿色制度创新,形成低碳发展体制机制

在绿色经济条件下,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绿色经济制度的创新,形成一个低碳和无碳发展体制机制,通过对绿色经济制度的创新,促使低碳经济能够快速而平稳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的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制度,使其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主要包括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体制、绿色管理体制、绿色能源技术和绿色科技体制、绿色心态体制、节能减排体制、节能环境产生发展体制以及绿色产业结构体制等,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绿色能源技术、清洁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另外,当这一套体制机制制定完毕之后,在执行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其中各级政府部门需起到较好的调控、监督、管理和执行等作用,保证各项绿色制度的有效实施与落实。

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府主导公民广泛参与

现阶段,绿色经济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与无碳经济是国内经济发展趋势,要想保证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政府与公民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应以政府为主导,促使公民广泛参与,积极主动培养国家绿色经济制度的实施与执行。从本质上讲,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与变革,还是人类消费方式与社会生活方式的科学转变。所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需公民广泛参与,人人有责,使其成为大众化的经济发展形式。其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公民转变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促使全民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使低碳生活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德,营造一个良好的低碳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氛围;同时,政府部门与各种社会组织应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引导公民广泛参与低碳生活,转变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

五、结语

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我国应全力推进经济转型,提倡绿色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王卫防.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2]刘亚平.从绿色经济视域探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01:86-87.

第5篇:能源技术创新范文

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进入21世纪,全球油气资源不断趋紧,保障能源安全压力逐渐增大,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现,同时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有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问题。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这一切对我国而言,已形成压力和挑战。

二、我国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的矛盾冲突

(一)存在的问题

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之一,污染减排是中国“十二五”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且任务艰巨。中国经济翻两番面临能源约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环境约束;能源结构转换任务艰巨。据预测,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的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需求,将分别达到29.47亿吨标煤和42.49亿吨标煤。研究结果还显示,到2050年,在基准情形下,一次能源需求为64亿吨标煤;在政策情形下,一次能源消费为47亿吨标煤。政策情形相对于基准情形,减少能源消费27%,减少CO₂,排放39%。根据基准情形的计算结果,2050年,中国排CO₂放量为31亿吨。这就意味着,中国不仅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排放国,而且中国未来几十年的中国温室气排放将持续快速上升。按国家发改委规定目标,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率十一五期间累计职只能达到20%,每年在5%以下。据统计2008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率为5.18%,四川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略低于全国水平,达到4.45%。从节能来看,今年至少要降低4.5%,才能完成五年任务。环保方面,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还要完成减排总量的6%~7%的任务,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对于中国而言,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CO₂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超过2/3,这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有数据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的CO₂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增加,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目前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阶段,“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高碳”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中国能源是以煤为主的“高碳”结构,国内优质能源不足,能源结构不利于节能;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国内工业化比重不平衡,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较大;中国经济南“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中国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以及执法监管体系仍很不完善,在体制、政策、法规方面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已被严重挤占,必须探索新型低碳发展的道路。发达国家历史,目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的高人均排放已经和持续过多地占用全球碳排放空间,全球已失去了按公平原则分配碳排放空间的机会。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沿袭发达国家以高能源消费为支撑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必须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因此,中国目前最需要的不单纯是规模更大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是提高政策前瞻性,推动结构性改革,推进提高增长质量的深层次改革措施,其参照标准将不仅是GDP数量和股指,还应包含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环境、能耗等多重指标。对中国来讲,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提供很好的机会来实现经济结构转变,促进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发展。尽管目前我国进行二氧化碳绝对减排还不符合现实国情,但是结合国内的能源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减缓排放的效果及需求,实现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应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投资于新能源、洁净能源等能源基础设施等形成资本积累,通过资本增长率提高来促使产出增长率提高;二是新增投资于低碳能源技术促进新知识、新技能的产生,并外溢到其他经济部门,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产生内生增长;三是新增投资到低碳产业部门,往往会形成新的就业,于是通过劳动增长促进经济增长;四是新增投资用于改善碳排放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碳生产力提高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我国要坚持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道路。我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未来相当长时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仍会继续增长。因此,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更应该强调发展过程和途径,通过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减缓由于经济快速增长新增能源需求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长,以相对较低的碳排放水平,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是第一要务和目的,低碳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标志。低碳发展将成为中国应对两个全球危机的必然选择。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日益紧迫的形势下,我国应把低碳发展作为推动能源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全球气候关系的核心战略选择,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三、发展低碳经济采取的对策

(一)国家要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近期,我国已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重点,国务院下发了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近期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目标任务,以优化能源结构。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沾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除了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外,还必须加快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尤其是战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应减少地下含碳能源的开采,大力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发展替代能源要按照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路,逐步提高替代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今后优质能源发展空间包括将核电作为主要的发展能源,把天然气作为能源调整的重要部分,坚定地发展水电,在分析技术、经济和可行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来解决我国能源问题,根本出路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能结构,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要强化工业节能,推进建筑节能,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动政府机构节能。特别要注意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力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走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

(二)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制定低碳经济国际规则

不了解低碳经济贸易的国际规则,我国企业将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碳排放交易规则的制定者,将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国企业及时参与规则的制定非常重要。目前,企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应对其建立激励机制,激励企业进行低碳科技创新。政府通过设定明确的碳排放上限,可以科学界定哪些行业、哪些领域当中还有减排的潜力。低碳经济是基于自然规律的经济模式,因此通过对企业的减排进行实时的监测,摸清其减排程度,并对其应尽的减排义务进行客观评估,可使企业获得明确的信息。另外在减排过程中设立一些税收等政策激励的措施,促使企业寻求更好的节省能源的技术和方法。此外,稳定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从长远来说非常重要,企业需要长期的稳定感,从而根据政府制定的目标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发展计划和重点领域。低碳经济的政策要有时间范围,如英国政府就承诺在2015年之前低碳政策维持不变,这样就能给企业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明确的信号可以给企业以稳定感,同时也可以给消费者个人提供更多消费的信心。应最大限度地使用以市场为主的自愿性机制,在完全必要和设计完善的前提下提倡以监管等原则来保障成效。其一,通过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激励机制,政府和相关企业将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或者通过对研发资金的重新分配,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其二,由于对碳排放的限制,排放温室气体较多的企业不得不增加对低碳技术的需求,一个新兴的低碳技术市场将会形成,这将极大地促进低碳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三,由于学习效应,低碳技术的性能在应用中将得到提高而成本却会下降,这反过来增强了技术自身的吸引力,使其市场前景变得更为广阔。中围企业应该而且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伴随《京都议定书》的执行,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其市场将逐步形成。清洁能源技术和高效能源技术将逐渐成为这一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技术,谁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取得突破,谁就能够抢先占领这一市场,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此外,更应注重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的整体战略部署,这不仅会带来非常大的利润,也是非常重要的国际合作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