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能源与环境范文

能源与环境全文(5篇)

能源与环境

第1篇:能源与环境范文

【关键词】能源消耗;环境问题;经济增长

1研究背景

1949年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GDP从1978年的3678.70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990865.10亿元,30年间增长约269倍,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尖锐,究其根源就是我国经济增长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为基础,致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张玉林(2014)指出我国近年来严重的雾霾天气主要是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能源造成的环境问题。杜晓丛(2018)认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对于能源的依赖也是环境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应该提高国民对于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所以,应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及其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本文以雾霾为例引出因能源消耗而导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使公众认识到环境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2我国能源消耗的现状

当前,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就是该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一个国家发展工业不仅需要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能源也是不可或缺的投入品,其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是决定经济是否增长的直接因素。当前我国的工业化仍然需要大量的能源投入,属于粗放式的能源消耗结构,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仍然依赖于能源的高投入,从而对环境造成巨大冲击,生态环境承载力日益下降,产生了一系列能源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是第二大能源消耗国,表1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能源消耗情况。从1980-2019年的能源消耗表可以看出,能源消耗总量一直以来都是持续增长的,而且表中明显反映出我国的能源消耗以煤炭资源为主,到2019年煤炭消耗比重还占据62.80%的高位。我国是产煤大国,煤炭资源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不需要从别的国家进口,但大量燃烧导致空气污染十分严重。相反,我国的石油资源主要依赖进口,近几年的消费占能源消耗总量的18%左右,而天然气和其他清洁能源的消费总量不到10%。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天然气、风能和水电等能源没有很好的利用。从图1可以看出,2008年以前我国的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虽然有增有减,但一直维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2008年以后增速有所放缓,2013年以来的能源消耗总量增速一直保持一个较低的水平。但是为稳定经济增长,前期能源的大量投入以及后续各种的持续投入导致环境的承载能力下降出现了大量的环境问题,例如,近几年大部分地区出现的持续的雾霾天气。自2012年冬季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相关报道持续出现在新闻上面。2013年1月北京雾霾天气持续达25天,而一直到6月份雾霾天气持续达18天。其实不只是经济发展较好的一线城市雾霾较为严重,新一线城市西安多年来的雾霾一直较严重,2017年西安的雾霾全国第三。造成雾霾严重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发展经济大量投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造成大量有害气体排放。

3我国能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能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条件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把我国一直以来严重依赖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方式转变为对于各种清洁能源的依赖,这样既可以使不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已经在新能源产品市场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于新能源的探索并没有及时抑制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3.1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不可再生资源

我国目前能源的开发技术水平不是很高,而在GDP中占比较大的产业又严重依赖能源的大量投入,能源的开发产生严重浪费再加上排污严重而废弃物的处理利用率又比较低,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使用对环境生态平衡破坏严重。

3.2传统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依然占主体

我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主要依靠能源的大量消耗,由于技术水平较低等原因造成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我国每年需要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和技术人员处理这些废气物以及废水等问题,但是由于技术水平较低,处理结果也不是那么理想,所以我们应该深刻反思这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应该怎样转变去适应当今的可持续发展这个时代主题,然后还可以缓解我国当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3.3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对新能源展开了全方位的探索,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大幅度地替代不可再生能源投入生产领域。就风力发电而言,虽然风力发电装置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是由于没有达到规模化经营水平,行业普及率不是很高。另外,国家高度重视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国家投入大量财政资金以及优惠政策来开展太阳能产业,但是由于技术水平还不是很成熟,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4对环境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4.1完善我国环境法律体系,从源头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完善环境法律体系,提高执法力度,是保护环境的最实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依然存在严重的漏洞,如环境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环境税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我国的环境税一方面由于起步较晚,另一方面重费轻税,二者混合征收,造成环境税形同虚设。所以我们不仅要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环境法律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来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还应根据我国国情和环境问题的现状来制定可实际操作的、完善的法律体系。

4.2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传统的能源消费结构

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不可再生能源,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燃气等其他一次性能源为辅,这些能源大多都会对环境产生巨大危害。所以我们应该转换传统能源的消费方式,转而提高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我们要将清洁能源投入相关企业以减少排污量,还应该大力提倡全民使用此类清洁能源,减少生活废气、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另外,应该继续投入人力、物力及财力继续探索对新能源的开采和利用,既兼顾源头治理,又不放弃对目前环境问题的治理。

4.3提高我国国民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

2015年我国的国民生活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耗总量的1.2%左右,这个占比是相当大的。日常生活中,汽车的尾气排放以及塑料购物袋和一次性筷子的大量使用等都是极其重要的污染源,所以应大力宣传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既利于环境保护,又可以节约能源的消费方式,提高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关于绿色出行,我国推出了共享单车以及共享新能源汽车的环保出行方式。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它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玉林.环境问题演变与环境研究反思———跨学科交流的共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1):5-13.

【2】孟小绒,杜萌萌,金丽娜,等.近43年西安地区雾、霾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03):247-250.

【3】王琦.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污水治理问题与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18):123.

第2篇:能源与环境范文

关键词:农村;新能源;环保开发;新时代

一直以来,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新农村建设开始逐步重视新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从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农村地区有一定的优势,人均占地面积大,既有能源结构简单,新能源开发和应用的阻碍小。因此,新农村建设要尽可能发挥农村地区的优势,推动农村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农村新能源开发现状

农村新能源开发并不是指统一应用一种或几种新能源,而是指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新能源利用方式[1]。比如,江河附近地区要大力推进水力发电,有效降低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调整能源结构;风能资源丰富地带要推广风力发电,满足农民居民的生活生产用电需求,有效降低化石能源大量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光照时间长、光能丰富的地区可以安装光伏发电设施,优化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政策的逐步落地,农村地区的能源开发和利用越来越灵活,逐步朝因地制宜、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推动农村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

2新时代农村新能源环保开发的影响因素

2.1农村生产条件

农村新能源环保开发需要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基础,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如果盲目开发新能源,反而可能破坏农村环境[2]。农村新能源开发既与自然条件有关,如是否在河流沿岸、是否具有盛行风等,又与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有关,比如当地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秸秆数量充足,具备建设沼气工程的基础条件,但相较于养殖业动物粪便制取沼气而言,其经济效益尚有不足。

2.2既有能源消费结构

当下,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将秸秆、柴薪来作为主要生活能源。这种既有能源消费结构不仅会限制当地新能源开发,还会持续破坏当地大气环境,不利于新农村建设。新时代,农村新能源开发要从调整既有能源消费结构的角度出发,尽量减少传统能源的利用量,逐步用新能源替换传统能源。农村新能源开发需要稳扎稳打,不可操之过急。

2.3能源消费主体

在农村地区,能源消费主体不仅包括农村居民,还有乡镇企业。受资金、规模的限制,部分乡镇企业仍然使用能耗较高、废弃物排放量较大的传统设备,不利于当地节能降耗工作的推进[3],使得农村新能源开发进度缓慢,环境污染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处理,继而产生很多衍生问题,导致农村新能源开发复杂化。

2.4农村居民综合素质

无论何时何地,农村建设始终离不开农村居民的支持,若农村居民始终保持传统观念,对新能源开发和应用、环保设施建设存在抵触心理,必然影响其进度的推进。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政策推进缓慢,国家政策没有真正深入农村居民心中,导致部分农村居民不重视环境保护,为了省时省力而将秸秆直接焚烧。这样必然导致农村新能源开发推进艰难,因此,提高农村居民综合素质是一件长期且必要的工作。

3新时代农村新能源环保开发的具体策略

3.1树立正确的能源开发观念

当前,人们要树立正确的能源开发观念,贪图短期利益的发展方式不可取。人们要多维度、全方位地考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农村新能源环保开发科学化。因地制宜是农村新能源环保开发的基本原则,因此,人们要梳理当地在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上的优劣势,制定科学的能源环保开发计划。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这里全年光照充足,种植业和渔业发达,适合建设太阳能工程、沼气工程、循环农业工程,实现新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3.2加快技术人才储备步伐

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经济水平整体比较落后,技术人才匮乏,这不利于农村新能源环保开发。因此,基层政府要加快技术人才储备步伐,做好长期储备人才的准备。同时,基层政府可以吸引有志青年参与乡村建设,也可以与周边城市高校合作,吸引大学生入村工作。其间,基层政府要注意对现有各岗位人才的培养,积极提升现有技术人才队伍的素质,更好地满足农村新能源环保开发需求。

3.3因地制宜,有序推进能源环保工程

下面以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为例,分析农村新能源环保开发的融资渠道。目前,农村光伏项目建设主要有三种融资途径。

3.3.1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是指由政府出资对低收入村进行老旧房屋屋顶改造,统一购买和安装光伏监测系统与光伏设备。若农村居民想要建设体量更大的光伏发电设施,则需要自筹超出部分的费用,政府方面提供协助并负责后期的统一管理。这种能源环保工程建设方式基本由基层政府负担绝大部分资金,财政压力较大。但是,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可以改善当地能源结构,减少秸秆焚烧量和煤炭消耗量,降低废气排放量,改善农民居民的生活环境。

3.3.2社会投资社会投资是指由社会力量进行光伏设备的安装、监测和统一维护,投资主体前期出资采购和安装光伏设备,后期收取相应的运维管理费用[4]。这种建设方式前期不需要政府参与,降低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后期只需要政府监督管理。农村居民安装光伏设备后,要支付一定的用电费用。但是,由于其中缺少政府力量的介入,光伏设备安装速度主要取决于农村居民对投资主体的配合程度和投资主体自身的经济实力。

3.3.3农村居民自费建设农村居民可以自己掏腰包建设光伏项目,自己找专业公司采购设备并进行安装和维护,设备安装规模由农村居民自行决定。这种建设方式对农村居民的经济基础有一定要求,低收入村基本无法建设新能源环保开发项目,只有经济实力尚可、看重新能源的农村地区才能实现[5]。光伏发电不仅能够服务农村各家各户的生产生活,还能够以公共建设的方式服务村落照明、网络基站运行、广告和站牌显示等,提高农村智能化水平和环境美观度。同时,光伏发电可用于农村采暖工程,改善农村居民的采暖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热水。另外,光伏发电还能够为我国淮河以南地区提供自体供暖,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舒适度。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在当地自然光照条件下,其光伏发电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光伏发电能够创造清洁电能供给农村,但需要配套建设储存设备才能够实现全天候供应。另外,光伏发电对村落所在地的光照资源依赖较大,若处于梅雨季节,则需要传统发电方式作为补充。

3.4积极研发新能源技术,推进成果转化

想要使一项技术服务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技术人员需要推进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否则技术只是技术,并不能成为产品,真正改善人们的生活[6]。例如,在光伏发电技术出现前,太阳能的利用基本局限在太阳能热水器层面,随着光伏发电技术产品的研发和成果转化,部分地区开始在农村村落周边建设光伏发电站点,用太阳能发电取代部分村落的传统用电模式。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光伏树、光伏瓦等产品不断出现,成为农村新能源环保开发的关键技术产品。光伏瓦可以直接代替传统瓦片并铺设于屋顶,充分利用屋顶的优势来收集太阳能,将其转化为电能,直接向房屋供电,使用寿命较长,发电效率较高。光伏树可以穿插在自然树木中,也可以建设在道路两旁,为村落提供美观装饰的同时实现供电,满足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除此外,还有光伏座椅、光伏广告牌、光伏路灯等产品,其功率不等,非常适用于农村改造,人们可根据需要选择。

4结语

新时代,农村新能源环保开发必须坚持生态文明思想,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农村当地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开展,切实保证实施方案的落实效果。其间,基层政府要做好资金投入、人才储备等工作,以便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秀梅.农村新能源的建设及节能减排的意义[J].农业与技术,2017,37(4):166-167.

2龚增利.新时期加强农村能源环保工作的策略探讨[J].农家参谋,2019,(3):21.

3周亚荣.探微农村能源及环保研究的现状与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9,(12):225.

4孙莉.农村环保农村能源与生态安全建设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7,37(18):198.

5陈露.农村能源环保现状与生态安全建设的思考[J].农技服务,2017,34(18):162.

第3篇:能源与环境范文

关键词:大气污染;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一、影响大气污染的社会因素

1.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包括人口规模与人口素质两个维度,以下对二者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机制进行详细分析。首先,从人口规模来看,当人口规模增大时,生产和消费的规模会随之增加,这会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渠道增加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因此,一般而言,人口规模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具有正向影响。从人口素质方面来看,当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时,人口素质会随之提高,这对于改善要素禀赋结构大有裨益。而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善有助于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产出的能源消费强度。由此可见,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抑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大气质量。2.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的内生因素。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影响大气污染的机制包括以下几个:第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培育与壮大绿色消费。如果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强烈,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则会注重绿色消费,积极消费绿色产品。显然,这有助于从需求侧抑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第二,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推动企业和产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围绕市场的主流消费需求开展研发和生产活动,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对企业的生产决策和研发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消费者注重生态利益,注重绿色消费,则有利于培育和壮大绿色消费需求,引导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开展绿色生产技术研发活动。显然,这有助于促进企业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向绿色化方向调整,进而有利于遏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反之,如果消费者不注重或漠视生态利益,则难以培育和壮大绿色消费,企业的生产活动和产业发展不利于大气质量的改善。第三,从供给角度来看,生产者的环保意识会影响其经营决策和环境治理决策。伴随着生产者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产者会增加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污染治理的效率,推动产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最后,伴随着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社会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会逐步提高,对环境保护更为关注。这可以为环境规制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影响大气污染的经济因素

大气污染受众多经济因素的影响,明晰影响大气污染的经济因素对于改善大气污染的治理成效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环境经济理论和国际经济理论,总体而言,影响大气污染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经济增长

关于环境污染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观点当属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依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知,在经济增长水平较低时,经济增长会加剧环境污染,但是当经济增长水平跨越门槛值后,经济增长会降低环境污染的水平,也就是说,环境污染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成因,学界存在不同的解释,相关解释聚焦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所谓“规模效应”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规模的扩大所引致的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结构效应”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结构的变化对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所谓“技术效应”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变化对环境污染物排放规模的影响[6]。经验研究方面,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存在,学界并未形成共识,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污染物而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情况往往并不相同。尽管如此,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影响环境污染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治理大气污染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因素不容忽视,降低产出的能源消费强度,实施绿色增长战略是实现经济增长与大气质量改善双重战略目标的有效路径。

2.城市化

长期以来,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特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城市人口规模日益扩大,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也逐步向城市汇聚。城市化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既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城市化对大气质量的负面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机制实现的:首先,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市化的加快会导致工业规模的扩张,从而会引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7];其次,城市化导致城市面积不断扩大,通勤成本随之提高,居民的汽车保有量大量增加。这使得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明显增加,从而加剧了大气污染[5]。当然,城市化也会通过特定的机制对大气质量产生正向影响,具体而言,相关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第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会导致劳动力、资本、知识与技术等生产要素在特定区域的高度集中,促进产业集聚。依据空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可知,产业集聚会促进知识和技术在集群内的企业之间进行扩散,促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这有助于降低产出的能源消费强度,抑制大气污染;第二,城市化的加快会推动经济增长,提升人均收入水平,进而会提高社会公众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层次[7]。这有助于培育和壮大绿色消费,引导企业开展绿色生产活动,促进产业结构向绿色化方向调整,从而有助于遏制大气污染。

3.产业结构

一般而言,产业结构的变动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其二为不同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的演进。首先,诚如我们所知,第二产业是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会显著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因此,伴随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单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耗会随之提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这会增加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反之,伴随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单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耗会随之降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这有助于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其次,从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在第二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越高,第二产业产出的能源消费强度越大,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这会提高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反之,低能耗和清洁行业在第二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越高,第二产业产出的能源消费强度越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这将有助于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规模。由此可见,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优化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结构有助于改善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效。

4.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消费结构是指各类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来看,能源可以分为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所谓清洁能源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具有明显负面影响的能源,而非清洁能源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具有明显负面影响的能源。众所周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是典型的非清洁能源,其在消费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物,降低环境质量。风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能等能源是典型的清洁能源,其消费不会引发环境质量的显著恶化。因此,当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提高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会下降。反之,当非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提高时,能源消费对大气质量的负面影响会加大。由此可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有助于抑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5.出口贸易

国际经济学家认为,出口贸易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出口贸易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内生因素。Copeland和Taylor将出口贸易影响环境质量的机制归纳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所谓“规模效应”是指出口贸易引致的经济规模的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构效应”是指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技术效应”是指出口贸易引致的技术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从理论上来说,出口贸易的发展会引致经济规模的扩大,从而会增加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即“规模效应”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为负;通过学习效应、竞争效应等机制,出口贸易会促进一国和地区的技术进步。因此,通常而言,“技术效应”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为正向;如果清洁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口贸易的发展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物的排放规模,反之,若污染型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口贸易的发展会增加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由此可见,“结构效应”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其取决于出口产品结构的具体变化情况[8]。总体而言,出口贸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是“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对一国和地区环境质量的净效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应加强出口贸易环境效应的评估,积极推动出口贸易绿色转型,逐步改善出口贸易对大气质量的影响效应。

6.外商直接投资

伴随着全球投资规则的逐步完善以及各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国际资本流动日益加快,国际直接投资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和驱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依据国际经济理论可知,外商直接投资活动不仅包括资本流动,还涉及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人力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对利用外资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增长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会通过特定的机制对利用外资国家和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借鉴盛斌和吕越的研究,将外商直接投资对利用外资国家和地区大气污染的影响机制亦归纳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所谓“规模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引致的经济规模的变化对大气质量的影响;“结构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引致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对大气质量的影响;“技术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引致的技术变化对大气质量的影响[9]。通常来说,“规模效应”对大气质量的影响效应为负,“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具体而言,如果外商直接投资导致生产结构趋于绿色化,则“结构效应”为正,反之,“结构效应”为负。如果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改善了生产技术和治污技术,则“技术效应”为正,反之,则“技术效应”为负。显然,外商直接投资对利用外资国家和地区大气质量的净效应是“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7.环境政策

环境政策是影响大气质量的外生变量,一国和地区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会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水平。环境政策对大气污染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第一,环境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当环境政策缺乏时,由于市场失灵,存在环境成本外部化的现象,其不利于环境污染的防治。当科学合理的环境政策被实施时,企业会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的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内部化,这有助于降低单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费量,抑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第二,适度的环境规制有助于推动企业创新。Poter和Linde认为,科学设计的环境规制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产品创新和生产过程创新,提升资源生产率[10]。显然,这对于抑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大有裨益。

三、结论与启示

第4篇:能源与环境范文

关键词:能源教育;能源消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能源安全

引言

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问题不仅事关国家的长远发展,也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粗放型、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给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面对我国日益突出的能源问题,转变不合理的能源产业结构,优质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已经初见成效,能源教育的全民普及和支撑体系的建立就更加紧迫了。让普通老百姓主动关注与能源密切相关的问题,增强人们的节能意识、节能观念,以此形成良好的能源消费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自觉践行低碳生活、建设节约资源与环境友好的社会,提出在当前实行民众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能源教育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1中国能源分布和能源消费的现状迫

切需要开展能源教育能源作为人们生存和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根本,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优质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代,伴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能源的需求量一直处于不断攀升的态势,能源发展中凸显的问题不容乐观。一方面,从总量上来看,我国是能源生产的大国,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尤其是煤炭和水能,但是人均占有能源量却较少,处于世界各国的较低水平[1]。另一方面,能源分布和能源消费结构非常不合理,特别是以煤炭为主的一次性能源消费所占能源消耗总量较大;石油资源虽然比较短缺,但国内需求量却在持续增加,所以原油对外依存度比较高,在2016年已升至65%,创历史最高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汽车已经逐渐普及成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与此同时,化石燃料的消费量短时间急剧增加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根据2016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我国的能源消耗连续15年位居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第一,已占全球消费量的23%和全球净增长的34%[2]。石油作为全球重要的化石类燃料,在近年所占能源消耗总量比值是比较大的。“2015年全球生产和生活所消耗的一次能源增长率为1.0%,较大程度上远低于10年平均值1.9%,但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增长率为1.5%,成为全球最大的增长量”[2]。所有的化石燃料价格在2015年均呈下跌趋势,反映了全球供需关系的失衡日渐严重。面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利用率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及人们能源消费方式的转变等诸多要素造成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我国迫切地需要在国民教育的整个体系中融入能源教育,并在教育体系中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方式和策略以及切实有效的途径。通过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能源教育方式树立人们节约能源、合理消费能源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节能和用能的行为习惯,加强能源教育势在必行。能源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科学的能源专业性教育,提高我国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手段;二是通过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全民生态文明的能源教育,自觉养成节能意识,践行节能生活方式。目前,我国的能源教育仅限于一些高校的专业领域和科研机构,民众对能源的开发、利用、节能等基础常识相对缺乏,在能源的消费上更是缺失主动的责任感,只有油价上升的时候才会意识到能源消费的问题。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建立起生态文明理念下能源教育的有效途径,把它从专业领域扩展到社会的普通民众,通过教育活动引导人们节约能源,改变人们以往的能源消费意识和行为习惯,以正确合理地消费能源资源,培养民众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念,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公民能源教育水平和素质。这将是解决我国当前能源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生态文明能源教育的人文理念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能源教育的内涵、目标和意义

2.1能源教育的内涵

通常人们所说的能源教育是指通过开展关于能源和人类活动相关联的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能够积极主动地认识和关心能源、环境以及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之间的问题[3]。开展能源教育活动,一是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增强人们对能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认识到能源的有限性与节能的必要性,以此提升人们的能源绿色消费和节约意识,培养人们科学用能与节约用能的观念;二是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让人们认识到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能够正确处理能源和环境问题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培育人们科学地处理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实践态度以及对能源问题的自我价值判断能力,选择能与能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3]。开展能源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能源现状、能源开发与利用、能源安全、节能与环保等等。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能源教育则包括以下两个内容:一是能源与人和环境的关系。即人类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懂得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压力,理解能源的有限性和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认识能源消费和人们生产生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不协调发展的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学会均衡能源与人和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减轻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二是人们的节能行为。当前,伴随我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以及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的住房建设,人民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极大提高和转变。例如汽车出行的普及、一次性塑料碗筷和购物袋的便捷使用,引起生态环境和大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的污染气体和污染颗粒是造成雾霾、温室效应等的主要原因。这些变化人们都深有体会和感受。随着能源消费量稳增不减的形势,人们必须要重新审视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消费行为是否科学合理。生态文明的理念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在人们合理处理与能源的关系基础上,向节能的生活、出行方式转变,在处理能源消费的日常问题方面养成具有自我决定意识和先进文化价值观的独立社会人。根据人们的实际生活,正确引导人们自觉形成良好的绿色消费行为,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自己的实际行动,既为自己的眼前利益,也为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做出贡献。

2.2能源教育的目标

生态文明理念下能源教育社会层面的目标是着重培养人们科学的能源意识和价值观念,以实际的行动来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以促进与能源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整个社会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专门从事能源教育研究的机构来讲,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能源教育目标是使受教育者了解全球能源的结构、特征,能源发展的概况和趋势,通过掌握能源基础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提高科学的能源消费意识和节约用能意识,自觉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总之,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能源教育目标意在通过转变现代人们不合理的能源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以科学的价值观念,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为构建生态文明理念下能源教育的目标,加强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至关重要。首先,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能源教育活动,形成人们积极参与能源教育活动的热情,让人们开始关注与能源和能源消费相关的问题,培养他们对能源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决断力。其次,通过能源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化教育,让人们了解能源与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加强环境保护和培养节约用能行为的重要意义。最后,通过人们能源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全球和我国的能源发展现状、能源安全等问题认识更加清楚,了解能源资源和能源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用能源的忧患意识树立人们科学用能、节约用能的协调持续发展的观念。

2.3能源教育的意义

我国公民能源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系着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进程,关系着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关系着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然而,当前我国公民大多存在着能源知识缺乏,能源节约意识淡薄,能源消费不科学等问题,提高人们对能源开发、利用和消费过程中的合理化和科学化,重新反思和审视当前的生产生活方式、消费行为以及能源与人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突出矛盾,树立科学的能源消费意识、能源节约意识以及正确处理能源与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对于培养国民内化于心的节约用能意识,外化于行的节能实践行为,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相较于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能源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成功经验,我国能源教育还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尤其是把能源教育作为以社会引导全民价值观念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十分的不足。日本作为世界上最有能源危机感的国家,对能源的利用率相当的高,并且在节能技术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科学用能的基础上,日本各个阶层的人民更重要的是拥有较高的节能用能意识,懂得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全民共同的努力[4]。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开始把能源问题融入到国民的教育课程体系,由此能源教育越来越引起高度的重视。即使有着丰富资源的澳大利亚,依然积极主动地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由此可见,生态文明的能源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从能源教育的人文社会价值层面来讲,其意义主要是通过在教育与实践中不断地认识和解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的关系问题,树立能够多方位、多层次看待问题的视角,养成合理的能源消费观和能源行为习惯,并落实于实践。首先,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能源教育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化、整体化的过程,能源教育注重于通过教育活动,促使人们主动关注整个生态建设和人类生存环境。它以普通民众为主体和主要的参与者进行学习和实践,以发展和影响受教育者的思维训练为导向,培育人们用辩证的态度看待和正确处理能源问题与人和生态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促成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提升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有利于让人们形成顺应时代的发展观。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能源教育是以人类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但人们在追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过度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引起一次性能源有限的储备量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无穷需求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和严重。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能源教育过程中以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案例,引导受教育者学会用长远发展的目光看待和处理问题。

3生态文明理念下能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

3.1能源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能源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牢固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遵循能源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战略思想,顺应世界能源发展大势;同时,着力构建优化能源系统,着力补齐资源环境约束,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5]。以此为基础,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能源教育的指导思想即为:坚持以人为本,以生态文明为基础,以能源资源的和谐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保障,努力贯彻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人文教育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三位一体”协调教育机制,实现能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协调推进、共同发展。

3.2能源教育的指导原则

3.2.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既是生态文明理念下能源教育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培养人们能源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指导性原则。它注重于改变过去一味追求经济飞速增长而忽视甚至损害人民利益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念。首先,“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广大人民作为生态文明理念下能源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和开展的教育活动都应充分考虑人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而不是脱离人民的发展。其次,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根本动力,“以人为本”就是在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国家在能源改革创新、结构优化以及能源的“双控”问题上注重以人为根本的发展观。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让广大人民自觉树立科学用能、节约用能、合理用能的消费观,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尽早为实现2020年能源的消费总量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的规划目标而尽一己之力。

3.2.2综合性与终身性原则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能源教育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相互交叉结合的综合性教育。生态文明理念的能源教育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们从人文社科类的视角观察和思考能源问题的能力,使能源教育渗透到家庭的萌芽教育、学校的专业化和系统化教育以及社区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教育的各层面各阶段。这就要求能源教育要依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等特征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活动,以便有更多的普通民众参与能源教育的活动,不断推进能源教育稳步向前发展的进程。同时,能源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对增长人们的能源知识、提高节能意识以及养成科学的能源消费行为习惯等具有重要的影响。能源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具有终身性的原则,不论是从婴幼儿到高龄者,还是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它始终是贯穿于人一生之中的社会活动。学校作为教育最主要的阵地,教育者应在基础教育中给予能源教育足够的重视。以学校的基础性教育为前提实施与能源相关的教育活动,从而实现能源与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3.2.3整体与局部结合原则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血脉,能源问题不仅关乎个人、某个地区和地域,更是关乎全球的问题。因此,应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充分利用好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抓住机遇全方位地实施对外开放与合作战略目标。基于此,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能源教育必须坚持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两大资源,统筹全球与国家内部的发展,即应坚持整体与局部结合的原则。从国际的视角来看,能源在世界各国的开发、储存以及分布情况极不均衡,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和地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依赖性越来越高,能源的全球性合作日趋频繁。故能源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受教育者从全球视角出发,让人们学会用全局的、联系的观点看待能源发展中的相关问题。从国内的视角来看,能源不仅与当前老百姓的生活各个方面紧紧相联,也关系到子子孙孙的长远发展。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能源教育应坚持以全球为主导地位,统帅部分发展,即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发展原则,树立全局的观念,立足于整体,并以此统筹国际国内,实现能源教育的最优化发展。

4生态文明理念下能源教育的途径

4.1注重学校的基础性教育

学校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人们接受正规化、系统化教育的阶段,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课堂和主阵地。因此,学校的能源教育主要是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开展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增强受教育者对能源知识以及能源与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习和认识,培养人们有关能源的正确价值观和消费观,并在此过程中自觉形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素质和能力[6]。具体而言,进行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能源教育,首先,应注重学生过程化和综合化的学习。能源教育活动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连续不断长期努力的过程。从学生兴趣的培养、知识的理解和获得多角度、多层次判断能源与日常行为活动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根据自身对能源及其相关知识的探讨和积累,有效地运用到实践活动之中。其次,应培养学生善于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校能源教育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的复合型教育[7],它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等技术内容,还涉及地理、政治、历史等与社会科学相关的内容。通过学校综合性学习基础性的能源知识,并且将获得的成果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养成用联系的方式,多角度地探索能源的相关问题。最后,应注重培养学生着眼全球、立足身边事物的思维方式。在学校开展基础性能源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在能源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探究是人们的什么行为方式引起了全球的能源问题,并用联系的、发展的、长远的目光来思考问题,寻求具体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与策略。尤其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科学用能、节约用能,为构建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身作则,用实际的行动践行伟大的使命。

4.2走进社区的宣传推广教育

社区教育是伴随社区的成长,为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培养和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积极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8]。我国的社区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从其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借鉴国外能源教育的优秀成果和案例的同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根据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资源以及国民素质等差异,从社区的实际状况出发,以社区为平台和依托,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推进社区能源教育的宣传推广是能源教育重要的手段和策略。它以社区民众为单位,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有问题、有导向地展开教育活动。首先,社区的宣传推广教育可以根据所在地区人们不同的年龄阶段、受教育程度、身份地位等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培训和宣传活动,让人们多层次多渠道地了解和认识能源,意识到能源问题的严峻,参与能源社区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渐渐形成人人关心能源问题,处处参与到节约能源的活动中。其次,随着当今社会大众传媒的发展,用新媒体搭建社区教育交流平台进行能源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重大变化,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工作、教育等方面的影响颇大。它以迅速的传播速度、广泛的覆盖面积以及个性化与互动性强等特征,为能源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比如,在开展能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各个社区内部的具体情况,通过传媒资源搭建大规模的开放性在线课程。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地学习有关能源的知识问题等,让人们从实际生活中感受能源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危机意识来增强民众科学用能、节约用能的意识。最后,统筹发展。社区教育作为社会教育中的一部分,不论是针对社区内部能源教育的需要,还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对内对外都要统筹兼顾,着眼整体与局部协调发展。社区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组成中的一部分,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提升人们素质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有效地利用社区设施进行体验学习,把社区能源问题作为居民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将能源教育的分支融入社区教育,在社区大力推进能源及能源问题的宣传推广教育活动十分必要。

4.3大力发展能源的社会教育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知识总量不断增大,更新的速度也不断地加快,原有的知识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比较,社会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环境更为宽松,一般不受时间、地点、职位、年龄等因素的局限,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所以,在开展能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形式的创新和丰富,才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比如: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图书馆、公园、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基础设施,为人们提供继续学习的环境,让人们通过书籍、报刊、电视、广播、杂志以及宣传栏等平台自发地学习能源知识、了解能源问题、增强能源危机意识、主动养成良好的能源消费行为和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能源教育的目的。同时,社会教育与普通老百姓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大众化教育优势,最直接的表现是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意识地带着生活思考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特别是关于物价、油价、资源等问题。能源问题既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也事关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国际的稳定有序。因此,在构建生态文明理念的能源教育过程中,大力发展能源的社会教育是提高公民的能源节约意识,树立良好的能源消费行为习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5结语

今天,人们生活在一个能源革命的时代。随着技术革新不断推进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特别是中国与美国一样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型经济体,从天然气革命中受益匪浅,现在又开始进入页岩气掀起的新能源之战,为防止出现石油革命时代的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大力开展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能源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吴立功.能源教育: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7):15.

[2]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EB/OL](2016–07–08)[2016–11–08].

[3]刘继和,赵海涛.试论能源教育[J].教育探索,2006(5):42.

[4]欧庭宇.国外能源教育对中国生态教育的启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1):70.

[5]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R].2016.

[6]王伟,高莉.日本的能源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6–17.

[7]孙姝雅.中学化学教学中能源教育目标及内容体系的构建与策略的实施[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第5篇:能源与环境范文

关键词:煤炭资源经济形势

引言

2000年以后,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抓住国家快速发展的机遇不断拓展,煤炭行业作为重要能源产业也不例外。我国煤炭储量十分丰富,在我国能源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能源。煤炭能源的利用对人们日常工作、生活非常重要,很大程度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不仅解决了生产的动力能源问题,也解决了人们日常生活能源所需,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但是,在目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煤炭行业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新兴能源的推广与应用、黑煤炭等,新型能源的作用与煤炭资源的作用相同,且具备清洁无污染的优势[1]。为了对煤炭产业进行优化升级,有必要对目前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为推动煤炭行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策略,进一步激发煤炭企业的发展潜力。

1目前煤炭经济形势分析

在宏观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上升状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能源技术不断发展,并投入市场应用,得到广泛好评,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发展是极大的挑战。从近年来煤炭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煤炭产业的发展趋势并不乐观,因此,主要对目前煤炭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行分析,为研究解决方法提供参考资料。

1.1市场趋向于饱和,供给大于需求

市场对煤炭的需求逐渐饱和,煤炭供给渐渐超过需求。从煤炭能源应用于工业的角度进行分析,煤炭主要是作为电力、钢铁以及建材等行业的能源动力。但是近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产业调整,供给侧结构改革,转变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2],因此,各行各业对煤炭的需求逐渐下降,并开始使用可替代煤炭功能的新能源。此外,我国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环境保护,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前提发展经济。燃烧煤炭会产生大量污染物,需要进一步处理,否则会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各大产业由于国家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处理污染物所需成本大等原因,逐渐减少煤炭的使用,上述多种原因导致煤炭需求下降。

1.2受到新能源产业的挑战,产能过剩日益呈现

受新能源产业影响,各行业对煤炭的需求下降。由于以前对环境保护不重视,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诸如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所以保护环境是全球需要共同努力的任务。在各方面因素的推动下,新能源作为一种清洁、污染小的新型能源,开始走进了大众视野。为了降低能源使用对环境的污染,新能源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极大地冲击了煤炭行业。此外,煤炭开采是大型工程,需要极大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所以增加煤炭行业的投入,就意味着煤炭产量的增加,虽然煤炭扩大生产能够满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但是也为煤炭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风险。

1.3行业内部发展过于机械化,受到其他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

煤炭行业发展机械化程度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过大。煤炭行业的盈利方式是向外界售卖煤炭资源,这意味着煤炭售卖量越大获利越多。所以煤炭企业为了提高企业利润,会扩大煤炭的开采量,导致许多煤矿出现了煤炭资源匮乏,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经济出现危机也会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出现改变,导致各行业对煤炭的需求下降。煤炭开采技术水平不高,煤矿开采效率低,导致煤炭企业发展受阻。

2针对煤炭经济发展形势而采取的对策探讨

目前煤炭行业发展形势表明,煤炭资源供给量过大,大大超出需求量,供大于求也是目前阻碍煤炭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问题。此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外部环境影响等问题也是限制煤炭行业发展的因素。煤炭行业要针对性地采取对策解决问题,推动煤炭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1大力调剂和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加强能源计煤计划研讨

市场经济既有其发展优势,也会存在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政府的力量是推动煤炭行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核心力量。1)优化调整煤炭产业结构。目前煤炭市场基本达到供需平衡,各方要抓住市场发展态势良好的机会,推动煤炭行业的资本整合,有实力的企业进行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对濒临倒闭的企业进行重组。2)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力度。国家和企业要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监督和治理力度,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3)强化能源计煤计划研究。煤炭行业属于高污染产业,排放的污染物会严重破坏环境。所以要对煤炭生产设备进行改进,引进清洁装备,在生产源头降低污染。要引进处理污染排放物的设备,对生产排放的物质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能排出,降低煤炭生产使用的污染性。此外,要建立科学完整的煤炭产业发展系统,推动绿色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发展,减少煤炭在产业投入中的比例,推动煤炭企业进一步发展[3]。

2.2坚持市场化原则,合理开采煤炭资源

1)发挥市场经济在煤炭行业发展中的调解作用,在坚持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提高煤炭基地的建设力度。2)对煤炭资源进行合理开采。在进行煤炭开采时,不是只研究一种情况,而要进行多方问题的综合考虑,把问题分析研究清楚后,再对煤炭进行合理开采,不过度开采、过度生产,要做到产量与市场需求平衡发展。此外,还要提高煤炭企业的开采技术,提升煤炭资源的利用率,科学有效地利用煤炭资源。3)完善企业内部结构,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促进煤炭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结语

通过对目前煤炭行业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制约煤炭产业的发展因素主要有市场饱和、供大于求,各种新能源上市和煤炭利用率低等,因此,要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改进技术进行煤炭能源清洁生产,提高生产利用率,才能为煤炭企业注入活力,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梦诗,丁日佳.我国煤炭上市公司债务结构动态分析及优化研究[J].中国煤炭,2017(5):27-29.

[2]张红梅.煤炭企业高风险物资期权采购模式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