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学插画教学范文

医学插画教学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医学插画教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医学插画教学

第1篇:医学插画教学范文

【关键词】动画角色设计;教学方法;解剖思考

引言

角色造型设计是动画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动画造型成功与否是影响动画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基础教学是绘画专业教学的必经之路,因此动画专业也应当注重基础教学,怎样才能使动画角色的形象更为生动,动画场景空间更加鲜明,使动画具备更为稳固的造型基础,一直是动漫角色设计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对动漫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显著增加,动画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同时推动了我国动漫产业的进步。目前在大多数高校动画专业中,对动画角色设计课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而对动画角色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而想要在各维度动画中显示出动画角色设计教学最佳优势,使动画角色设计更具创意性,使学生爆发出创造性思维,能够将所学更好地服务于创作,也是当前动画角色设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

1动画角色设计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动漫专业教学需要培育出能够满足当代动漫产业链中动画、漫画、游戏、数字插画、动漫图书等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而动漫角色设计课程教学是不能缺少的环节之一。对于动画专业而言,动画角色设计课程是必修的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动画角色设计课程教学存在较多需要完善的问题。

1.1教学形式传统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动画角色设计教学形式上较为传统,缺乏创造性、多样性以及灵活性,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状态,教学课堂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学生思考能力发展,使学生难以形成发散式思维,学生的创新思维不高,实践能力相对滞后。

1.2学生实践能力缺乏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动漫专业的教学模式仍不完善,处于探索阶段,动画角色设计课程教学多采用教师根据材料讲课,教师示范演习,最后由学生跟着练习的方式。动漫角色设计课堂教学还是以理论为主,实践内容比较少,拓展学习不足,这极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模仿的地位,这样只能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3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在传统的动漫角色设计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注重启发及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自我个性不足,创作的自信心不足,没有真正意识到动漫角色设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没有看到知识的真正价值,不去主动创新,只是填充自己地知识结构,不具备主动探索学习的心态,没有及时地丰富自我知识,创新知识较为落后。

2优化动画角色设计课教学的对策

动画角色设计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但需要具备良好的造型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基于此才能完整地将角色设计出来。因此,在动漫角色设计课程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考虑到创作的中后期要求,同时科学预测动漫产业发展趋势,全面优化动漫角色设计教学方式,使课程教学和未来动漫产业需求相适应,能够培育出更多适应未来动画、电影等美术需求的创新性人才,使学生具备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具备更强的动漫角色设计技能。[1]

2.1选择实用教材,优化理论环节

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好坏与教材存在密切关系,目前,大多数高校动漫角色设计课程的教材,可能是为了达到出版数据的要求,教材内容往往都是长篇大论的理论论述内容。而在动漫学校设计课程中,教师以这样的教材授课,首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研究教材,进行理论推导,而学生在课堂中往往会感觉到枯燥乏味,难以真正融入学习中。因此,应当选择实用的教材,教材中动漫角色设计的表现方法应当具体分类,且要基于实际案例为主,对于理论的论述部分应当适当的简化,要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应当解决如何设计、如何表现、应画什么等具体问题。通过具体案例来表现学习与创作的意义,进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2.2改革课程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传统的动漫角色设计教学大纲的主要是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掌握到角色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而实践教学的内容相对较少,具有的实践教学设计内容较少。因此,应当对动漫角色设计课程教学标准进行改革,增加课程实践环节设计,减少不必要的理论叙述,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3注重培养学生的原创能力

在动漫角色设计课程教学中,应当与现代动漫设计要求相结合,培育出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在课程的设计中做出相应的倾斜,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根据各课程要求来设计出不同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在动漫角色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中,要加强对学生原创能力的引导,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在后续的动漫角色创作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创新的动漫角色设计教学方式

3.1形象的构思训练

设计动画角色首先需要对角色有一个基本的构思,一个成功的角色不应该只是拥有成功的造型,它应该是在动画世界观里真实存在的角色,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物小传,角色拥有自己类型化的性格特征,而它的性格及爱好会通过造型表现出来。动漫角色造型设计的源泉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形象的发现能力,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形象的观察力度。在此环节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引导学生去设立问题、解决问题。

3.2形象的发现训练

角色设定需要用画面来进行表现,而这种表现能力需要通过良好的绘画手段来实现,学生应当具备较好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迅速利用简单、精准的线条描绘出需要表现的对象,主要教学内容为几何形体团块的结构比例训练,以及从细节刻画到结合人体美学,由浅入深掌握动画造型结构及比例训练。其次对优秀的动画造型进行临摹,先指导学生用所学过知识来分析已有动画造型的形体结构,基于全面了解造型的结构情况下,拷贝出与基本造型相符合的结构,临摹造型应当由浅入深,让学生慢慢体会到造型的独特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形象的记忆能力以及默写能力。

3.2形象的创造训练

设计创意表达能力在创造动漫角色局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创造出一个动漫角色,首先要有一个形象素材,并对这个形象素材进行反复性的提炼及筛查,掌握形象的所有特征之后,再设计形象,进行形象创造训练。对动漫角色进行设计,必须要有着极佳的想象力,刻画出想要设计的形象的外形、轮廓、品格等特征,这样才能创作出良好的动漫角色形象。[2]成功的动漫形象角色,其外形特点与自身的内在性格是密切相关的,角色的外形条件可以将其内在属性传递给人们。例如,《斗罗大陆》中唐三,其外在形象传递给观众一种睿智、坚强的形象;《功夫熊猫》中的阿宝的形象,给观众一种可爱、憨态可掬的形象。想要观众仅凭对角色的“一面之缘”就了解其性格、职业,在动漫角色设计教学中应当进行两大步骤的学习,一是对角色本体设计进行训练,即通过是概述、归纳的手法来绘制不同角色的形体特征,其实仅需要设计出角色的身体结构比例图便可,比如厨师形象体态特征为“胖”,智者形象体征为“瘦高”等;二是对角色进行包装设计,你在第一步设计好的形体上进行“包装”设计,让设计形象具有更加鲜明的身份职等特征,注意,设计结果应当让人“过目难忘”。

3.3形象的表现训练

由于漫画、动画等制作的工作量极大,角色设计师为了方便中后期的创作,一般会确保角色造型能在每个画面保持统一的造型、色彩及比例,保证能顺利进行动画制作。形象的表现训练在漫画、动漫角色造型设计课程中必不可少。值得注意的是,每一部漫画、动漫都具有其自身的特定风格,这会限制动画设计师的表现形式,在创造动漫角色时要具体根据整部动画的制作技术以及表现技法来进行设定。

3.4自由创造训练

自由造型训练是基于形象的发现训练、形象的创造训练、形象的表现训练等指导学生进行随意的发挥,以此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不同职业角色要求,进行颠覆传统角色设计的训练。例如,厨师并不一定是“胖胖”的形象,也可以为“瘦高”的形象;智者并不一定是“仙风道骨”的,也可以是矮丑的。或者指导学生对同一个角色更换上不同的衣服、发型,配上与任务职业相符合的各种道具,创造更具特色、有些的动画角色造型。如《王者荣耀》游戏中,每个英雄都有好几个“皮肤”,而这些“皮肤”其实就是依据英雄的特色,为其更换上不同的发型、衣服,配上独具特色的道具,创造出一个独特又具有差异的英雄“皮肤”。

3.5形象衍生产品的设计训练

在现代的动漫产链中,动画形象的衍生产品是一个促进经济利润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获得经济利润最大的产品。动画形象的衍生产即指利用一种或者多种材料,将动画形象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其装饰、娱乐、学习等。动画造型设计想要衍生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求设计者具备良好的产品衍生设计能力。因此,在动漫角色设计课程教学中应当增加衍生产品设计训练,而衍生产品的设计训练的创造训练是基于形象的创造训练及表现训练发展起来的,在动漫角色设计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全面分析目标消费群的具体需求,然后对产品的性质进行定位,比如U盘功能、读卡器结合上动画形象。注意并不是任何动画形象都适合拿来设计功能性或者非功能性的产品,应当根据角色特性来和产品进行合理衔接,这样才可以设计出最好的动漫衍生产品。[3]

4结语

动画角色设计教学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但在教学中学生进行角色造型设计遇到的问题仍旧存在,作为动漫专业的教师,应当结合实际,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角色设计能力,要迎合时代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实现动画角色设计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晓勇.文化内涵分析在动画角色设计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商情,2019,10(28):236.

[2]李妙君.浅谈三维角色动画教学中动作特征和动作设计的方案研究[J].大众文艺,2018,6(12):208.

第2篇:医学插画教学范文

一、英语翻译中一些常见的问题

首先,语言形成过程的不同给英语翻译带来了麻烦,文化差异也让翻译产生很大的难题。在对英语翻译时如果对文化差异理解不够透彻,即没有掌握了解外国文化,弄清楚语言间所表达与流露的感情色彩基调,就很容易对其造成误解。对中英语语言与我国源远流长的汉语言文化相匹配时,就不能找到确切的表达,使语境和语义发生曲解,这需要我们在翻译时不但要深入了解外国的文化,还需要对我们传统文化了如指掌,然后才能准确再现这些语言表达的信息。比如西方宗教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中龙的文化内涵就相差甚多,所表达的文化感情色彩明显不同,有本质的区别。英语中的“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磷,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是怪物、魔鬼与凶残的象征。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祥瑞动物,代表着吉祥、神圣、高贵、权力,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的象征,中国人常把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在汉语中,龙总是用于好的意思,例如人中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

其次,俚语的翻译也造成不小难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语言总结出很多具有地域色彩,生活化通俗易懂的俚语,这些俚语方便了人们的交流,美国的俚语表现了美国勇于创新开朗活泼的民族特征,使用俚语可以使交流达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拉近人们之间的感情。比如在美剧中使用的很多俚语就需要根据语句情景,连贯上下发展线索与全剧的主题,在对俚语表达寓意有了整体把握之后,再进行翻译。有的英语一个词表达的意思有时很难用汉语去描述。俚语虽然和我们传统的成语不完全类同,但有的时候翻译成成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语境更加优美有文学内涵。另外,西方人名以及地名在翻译时也带来困难。早年间这些都是纯音译,后来人们根据乡俗人情给这些起好听的名字,入乡随俗,使得人名和地名都洋气起来。还有很多如在不同行业里面专业学术术语的翻译也给我们带来很大挑战,这要求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的从业者来完成这些工作。英语翻译里面还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是表述时间问题上的时态语法,在汉语中对不同时间点不同时态发生的事情不像英语一样有很多特有词语来确定,这使得英语文学名著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丧失她原来表达的那种美感,使作品由于语境缺失读起来拗口。

二、对英语翻译过程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一,提高自身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理解原文。为了很好的理解原文我们要注意理解语言现象,根据上下文衔接理解原文的句子结构,表达习惯;理解逻辑关系,包括理解原文的语言逻辑、作者的思维逻辑等等;理解原文所涉及的东西,像典故的来源、专业术语、文化背景等。在进行英语翻译时需要对文章进行透彻的理解,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能够对译文进行透彻清晰的表达,翻译要求对每一词弄清意思,对每句话的语境和情感深入了解,不能粗心大意,只有理解准确了,才能表达明白贴切。做到理解语言现象、逻辑关系和涉及到的事物,有时译文里使用的词汇因为在特定的语境,一个词、一个短语及一句话表达的并不是平时熟知的意义,可能是引申含义或者反义,这时需要反复推敲仔细琢磨确定语句想要表达的意思。还需要去理解译文中涉及的典故风俗,风土民情,文化背景等,这需要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来帮助理解。

第二,翻译中行在理解了原文意思后还要注重汉语的表达。通过简洁的描述使翻译做到通顺易读,表达时要符合汉语使用习惯与规则,把握句子的正确语序,语句贴切地反映出原文描述的意思。英语和汉语的使用在有些场合思维表达不同,这时就需要在了解英语原文的前提将译文表达成我们熟悉的汉语使用结构,要符合汉语的特点和使用规范。比如一位母亲给女儿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女儿开开心心地穿着裙子出去玩,这时母亲会说“keepitclean”,如果直译的话是“保持裙子干净”,听起来十分别扭晦涩,因为用汉语我们会说“别把裙子弄脏了”,这样更符合汉语使用者的思维方式,是地道纯正的汉语。

第三,多看一些关于西方文化、历史、经济、政治方面的书籍、首先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有透彻的认识,了解西方文化的风俗民情,增大阅读量,平时多看外国的期刊以及杂志,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阅读传统文化精华,加强自身知识水平修养,因为在翻译的表达时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是与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分不开的,并影响个人的判断能力。在阅读的同时横向与纵向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联系,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文化联系体系,广泛的阅读是使翻译能表现的贴切与自然的前提。多与身边的人交流感受与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第四,加强对英语语言专业的学习,掌握英语语言的规律和特点,仔细辨识英语在使用中的语法结构和词意变化,分析长难句中主从句、时态及语态的使用方式,熟练掌握句子的拆分与解析。通过对英语知识的学习,获得过硬的英语专业知识,提高英语语言素养,使得翻译中理解更加贴切,对文章的认识提高一个档次,为翻译出好的译文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小结

翻译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播,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翻译在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推进历史的进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翻译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更能将中国的先进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翻译的学习,为促进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李雪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第二篇: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交际教学法

高校教育是要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表现在英语教学上就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即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所以交际教学法是非常符合这一要求的。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语境,让学生处于情境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英语氛围。用英语进行交际,是交际教学的核心,创设语境就是借助各种直观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理解掌握语言的运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运用英语表达思想,提高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教师应借助表情、动作、手势、图片、实物等直观手段,合理使用录像、投影、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相应的交际情境。教师要积极创设英语语言环境,促使学生养成英语交流的习惯。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最缺少的就是语言环境,他们只有在课堂上才有机会用英语进行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应运用英语来组织教学,因为这不但是师生间用英语交流的一种方式,还是真实情境中进行交流的一种形式。这保证了学生绝大部分时间能听英语、说英语,做到学中用、用中学,更增进了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要想让学生形成用英语交流的习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就必须找到激发学生积极意识的方法,具体如下: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形成一种轻松、合作的语言氛围。尽管交际教学法的教材生动有趣,但课本毕竟代替不了教师,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管理者、鼓励者、组织者、解难者、参与者。

2.对学生的错误采用积极的态度,要扩大和巩固学生的参与面,对学生的参与必须采取积极态度,少批评、多鼓励。如果学生喜欢开口,尽管存在错误、答非所问,教师也不要打断他们,而是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克服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以便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个听觉、视觉交互式语言环境,有利于保持记忆。记忆内容在质的方面发生变化的性质,一般表现为:记忆内容中趋于消失的不是重要的细节部分,而能较好地保持主要内容及显著的特征,从而使记忆内容合理、概括、简略。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交叉式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而且促进了学生与计算机的双向交流。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能依据电脑的判断来改正自身的错误。另外,不同教师制作的优质课件,教师间可相互使用,还可以借助网络优化自己的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完善,这样更能保证优质、高效的教学课件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达到设定的教学目的。高校英语专业主要培养英语翻译和英语教师,这一培养目标要求师生对英语语言口语十分重视,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被忽视。随着高校和地方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应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发展方向,只有如此,高校英语教学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的竞争中培养人才,打造品牌。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具体实践中,一是对于师范类英语专业的高校学生应有意识地提高其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二是要对教学体系做出明确定义,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来强调英语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三是在英语考试中要突出英语的专业化,针对国际贸易英语、旅游英语、机电英语、计算机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英语翻译等不同专业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此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英语综合能力。四是在合适的条件和时机下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改革,并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和校内实训平台的建设。

三、小结

高校的英语教学具有灵活性和复杂性,我们要改革英语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就业情况,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这样就可让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作者:李少伟 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第三篇:浅谈高中英语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兴趣,弥补学生对英语兴趣不佳的问题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养成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放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首要位置,这说明兴趣对一个高中学生的学习有多么的重要,我们知道,一个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学习兴趣的,学习高中的英语课程就更加需要兴趣。可以说,兴趣才是一个高中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件事物有了兴趣,那么就会对这个事物有更强的好奇心,主动地去记住它。兴趣虽然是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却是非常重要的,高中的英语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并且艰巨的任务。所以,作为高中英语教师的我们,要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对学习高中英语的乐趣,以及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对自己的生活或学习的重要性。在英语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培养学生“为自己而学”的心态,让学生产生“我能学好英语”的信心。教师在上课之前,要与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语言交流,针对高中英语的课本内容,再扩展一些课外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增加学生对英语知识内容的兴趣。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课堂上,利用英语课本中丰富的漫画,插画以及与课本有关的实物等等,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可以开展小游戏,教师组织与学生进行小游戏,高中的课程一般都是比较枯燥的、乏味的、紧张的,因为高中学生面临的是高考,开展游戏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身体内心得到放松,激发学生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还能够学到英语知识,劳逸结合,两全其美,这样的教学方式,何乐而不为呢?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保持住学习的兴趣,不断地增强巩固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探索,钻研教材,不断地追求。在英语课堂教学当中,要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幻灯片、投影仪、录音、录像、电脑设备等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把高中枯燥抽象的英语知识内容赋予鲜明生动的形象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英语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不同层次的学习情境,通过多重表演,对话、问答等等形式,实施情景教学,这样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兴趣盎然,全神贯注,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习兴趣,也学到了高中英语知识内容。学习兴趣对高中学生学习英语来说非常的重要,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并且要让学生认识到,同时重视起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增加学生的口语训练,增强学生的口语能力,填补口语能力的不足

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不仅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内容的兴趣,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扩展学生的思路。只要英语教师能够对高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方式积极及时地去引导,就可以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高中学生的口语训练,可以加强学生能力思维、知识等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而且口语训练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可以使高中学生的英语素质进一步得到培养。增强学生的口语能力,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有成效的,这就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积累与训练,需要高中的英语教师在高中英语领域大胆地积极探索实践与尝试,教师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英语的口语能力,贵在平时的口语训练上,因为在口语的训练当中,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相互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内心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之间有竞争,有比赛,增强学生的毅力。高中英语教师应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常抓不懈,循序渐进,高效促进高中学生的口语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当中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当中,高中英语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就好像是把自己大脑里的知识传送到学生的大脑当中,教师就充当的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只注重结果,不注重学习高中英语课程的过程,学习过程单调枯燥,学生也只是机械地接受着教师的知识传送。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都缺乏创造意识,不会创新。在新课程改革之后的理念当中,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独立思考,不断地创新和发现的过程。所以,高中的英语教师,想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积极地探索和创建创新学习的模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性的学习研究,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小结

第3篇:医学插画教学范文

计算机教学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也正是因为如此,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成了热门专业,报考的学生较多。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寻求创新,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是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标,也给广大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分组协作式学习是近年来国内各级学校教师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主要是通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科学合理的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并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分组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管理学生的有效手段,它的引入给计算机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本文将对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旨在为相关研究提出新的思路。

1进行有效分组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

计算机教育是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的一种实用型教育,也是中职教育的重点研究课题。分组协作式学习是指为了让学生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将学生先分组再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分别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从而达到互助互学的目的。其中,进行有效分组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前,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差别较大,基础有好有坏,因此,中职计算机老师在进行分组时,每组人数不宜太多,一般4~6人。而分组的方式则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优势互补型和自由搭配型。优势互补型是指根据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高低进行分组,要确保每组都有学习成绩较好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有较活泼和较内向的学生,有喜欢表达和不爱表达的学生,通过这种互补形式的分组,让学生互相配合、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自由搭配型则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由分组,属于一种自然形成的小群体,这通常在课外活动中表现较为明显。在这种类型的小组合作中,氛围是轻松愉快的,学生们的思想没有任何负担,并且学生的思维和天分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分组协作式学习不仅简化了学生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习愿意学习这一专业课程,热爱它,有自主学习的动力。而一旦有什么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立马跟组内成员进行讨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交流的机会。

2明确教师在分组式学习中角色定位,突出指导作用

相较于其他传统学习方式,分组协作式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自身具有特殊优势,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备受学生与教师的欢迎。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作为此学习方式的关键人物,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时,教师要摒弃自己是课堂主导者的落后观念,而是将自己定位为学习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或者是参与者、督促者。对此,教师要能够清楚判断出自己的角色需要,并及时变换角色,这一点能对提高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学习效率起到关键作用。例如,对于像C语言这类基础性较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在进行分组协作式学习时,有些学生会觉得内容很难学、理解很吃力,从而导致学生可能会不认真对待,这时老师要适当引导,或是给学生分配一个喜欢的角色,或是让学生对分组合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分组协作式学习的目的就是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唯有教师正确认识到分组协作的意义与自身的责任,学生才能在分组协作式学习的道路上一路前行。此外,中职学校还应重视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精神,重视对教师专业水平的培养,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些的人才。

3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具体实施

3.1优化分组。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对全班学生做一个全面调查,调查项目包括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基本操作技能掌握情况、知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格偏好等。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本着优势互补、性别平衡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好组后,选出一名小组长。在选择小组长,一定要注意几点要求:组长要有责任心与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要较好的学习自主能力与自控能力,喜欢分组协作式学习模式。

3.2明确分工。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让组内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对组内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比如,有的学生负责整理讨论结果,有的学生负责发言,有的学生负责记录发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明确细致的分工可以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职责,这样才能保证学习任务的的顺利完成,也能使组内学生的责任感与合作精神得以培养。小组协作初期应注意针对担任不同角色的学生进行

3.3落实协作。完成分组,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后,教师就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实施协作学习了。为保证分组协作式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教师还要注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要优先传授那些基础的、实用的知识与技能,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再进一步教授理论性等较难理解的知识,一定不要本末倒置,造成误导学生的现象。另外,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组时一定要注意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既要保证知识丰富全面,又要避免出现知识点重复。

3.4调控过程。分组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各小组之间进行巡视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学习方向的正确性。还保持各小组结构在一定时间内的稳定性,以维持组内的凝聚力与小组的团队意识,这对接下来进行评价考核也有一定的帮助。实施3~4周之后,在细微观察、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小组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对组内角色的轮换,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得到锻炼。尽量避免小组之间成员的互相调换,容易引起学生情绪上的抵抗,影响学习效果。

4分组协作式学习顺利进行的保障措施

4.1教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包括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其他科目知识的专业素质,高尚师德、品德情操等道德素质,课堂组织能力、新教学模式实施能力等教学能力。

4.2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营造浓厚的计算机学习氛围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4.3引入竞争机制

为了促进教学效果,教师要让各小组间进行竞争。表扬、鼓励表现较好的小组,而对于表现不佳的小组要进行指导和帮助,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持学生学习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4.4设置科学的分组协作式学习考核标准

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采用卷面的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方式已逐渐显现出其弊端。中职计算机教学老师在设置考核方式时,应注意考核的科学性,要贯穿于分组协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例如,在实施分组协作式学习之前,中职老师可以先组织一次统一的摸底考试,大致了解学生的强项和薄弱点,这对于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还可根据这一结果进行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分组依据,进行分组。在实施分组协作过程中,教师要对各小组学习状态及学习方向仔细观察,并认真记录,对于原则性的错误要及时纠正,不影响学方向的可以先不提出,等到后面总结的时候,再稍加指出。等知识学完后,可以采用集体评选、案例讲解、问题总结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待到期中或期末考试时,可以采取多种题目,或通过设置一些综合题型及计算机设计题,重点考核学生分组式协作学习的效果,做到笔试和机试相结合,综合测评学生的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计算机是一门新兴的基础学科,它的发展较为迅速,而且人们在社会工作生活的很多领域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接触,这体现了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性。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肩负了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又难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分组协作式学习恰好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分组协作式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理想教学模式,中职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此学习方式,既能增添趣味性,减轻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的课业负担,还能促使学生自己主动对计算机知识进行探索学习,同时还能加强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积极性,是一种行而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实践也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并非是完美的,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师要对其进行深入了研究和创新,要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利用,相信一定能够实现提高计算机教学成绩和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最终目的。

作者:张涛 单位: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第二篇:高职计算机教学下就业导向评价系统构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每个高职学生必备的能力,同时也是用人单位衡量高职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应从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出发,不断发现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融入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中,让学生更加快速全面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就业能力,为社会企业造就其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1就业市场对高职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的要求

1.1高职计算机的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应用型

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就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单位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一些电脑自带的软件以及各种操作系统必须熟练运用,并且要掌握一定的编程方法。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必须体现以应用为主题的要求,全方位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评价,让学生具备这些能力,依次来提升学生自身的计算机综合能力以及高职院校的就业率。

1.2高职计算机的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创新力

创新是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体现,在社会市场经济中人才必须具备积极的进取心和创新能力。自信心是个体所具有的自我肯定意识,自信心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创新力、事业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老师首先应树立学生对拥有良好专业技能的信心,然后讲一些本专业成功人士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如此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拥有了创新能力,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以便为社会和各企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2当前高职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学生的理论知识较强,动手实践能力过弱。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建设比较薄弱,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校现有的实验学习设备以满足不了当前高职学生计算机实训的学习需求。

(2)计算机教学的模式过于僵化。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快,多数高职计算机教学老师依然采用传统单项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老师一味的讲解和示范,学生被动的听,严重削弱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受到严重的制约性。

(3)计算机教学评价与考核的方式过于陈旧。老师在考核中过于重视考试结果,忽略了学生过程评价和操作技能,考试内容过分依赖教材内容,统一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体现和张扬,考核评价与现实工作环境脱轨,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教学内容与社会要求不能准确对接。电子信息行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无论是软件、硬件的更新速度都非常快,在此前提下,部分高职院校还将计算机的教学的重点定位在worod、excel、powerpoint、office等软件上,没有紧跟社会的需求,与社会的实际发展脱离,同时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3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完善策略

3.1优化学生计算机知识的评价标准

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校以学生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为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学习相对来说比较机械化,不能将知识灵活运用。因此,学校应采用比较新颖的评教方法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进行考核。如,计算机的总成绩可以分为三个模块来计算,学生平时成绩占30%,实践操作40%,期末成绩30%,平时成绩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信息素养;实践操作可以反映学生专业模块知识技能的掌握;期末成绩反映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此外,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机试、提交作品等方法进行,这样评价内容和手段比较丰富,也更科学合理。

3.2优化计算机实训教学环节

在培养计算机人才的过程中,实训教学环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计算机教学老师应高度重视计算机实践教学训练,对计算机实训教学的流程和内容要精心安排,给学生大量的动手机会。此外,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较多的校企合作项目,同时要避免“重档次、轻规模”的误区,根据高职院院校的基本要求以及企业的要求,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由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实施,由此一来,学生的实训效果得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自然而然也就得到快速的提升。

3.3优化计算机教学方法

在部分的高职院校中,计算机教学老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讲解+电子课件”、“单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受到严重的制约性,同时也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和计算机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老师可以采用一些互动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

3.4加强优化教师资源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代课老师都是计算机相关管专业的老师,这些老师的计算机知识面不仅广,而且经验相对来说也比较丰富,但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必须向计算机老师的知识素养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不断对自己的计算机知识进行更新,还要对所教专业学生的专业内容以及职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要熟知,所谓“隔行如隔山”因此,计算机任课老师这样做很有必要,同时,学校还应加强计算机任课老师与就业有关的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以便促进就业率的提升。

4结论

总而言之,要想高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满足企业的职业技能要求,高职院校就应不断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评价进行有效快速的改进,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发挥效用,提高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王晓蓉 单位:江苏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三篇:中职计算机任务驱动教学法思考

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而且,教学效果的评价简便、易操作,但是任务的设定必须考虑到学情生情,符合教育教学实际。

一、任务驱动教学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制定学习任务书,让学生按照学习任务书的安排在教师事先设定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鼓励,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它相对于以往传统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更具时代特色,更加符合现在学生的学习风格,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让教与学都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

二、应用价值

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决定着教学对象的命运和前途,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教育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深受师生欢迎。究其原因,首先是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是促进任务驱动教学法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计算机的使用和普及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重要条件。其次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汲取方式不再局限于教师传授,学生的需求也是促进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超过教师水平非常常见,因此,这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避免和回避了这种尴尬,冲破了传统僵化的模式,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最后是摆脱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模式更加适应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需要,提倡素质教育也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习惯,因此,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也顺应了素质教育的需求。

三、任务驱动教学的具体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正符合了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两者更是相得益彰。教师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步骤实施:开始—提出任务—自主探究、完成任务—自定任务—任务讨论—任务评价—结束。

(一)创设情境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一个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创设的情境需要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关,学习情境真实,容易让学生进入情境完成真实“任务”。学习任务要形象化和直观,有助于激发学生联想,使学生不自主地投入到对学习任务的探究中去。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真实的场景作为学习情境,不让学生易于融入其中。

(二)确定问题(任务)

在创设的情境下,教师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把总目标细分成小目标、细化为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小的任务来实现学习目标。中心内容的选择要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让学生面临现实问题。如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图文混排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设定的任务是将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进行排版,要考虑到页面的设置和协调、美观,教师要在卫生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选择与医学相关的内容,可提供南丁格尔的照片和誓言,医学的标志等,让学生进行图文混排,以突显出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和趣味性,这也符合医学生的特点。

(三)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线索,避免直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这个环节主要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也就是合作探究学习,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提出不同观点,再通过组间的竞争让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充分的讨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往往会使组间的竞争演变成组内对问题解决意见不一致的竞争,学生在宽松自主的氛围下学习,会更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四)效果评价

对教与学的效果进行评价,首先是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情况的评价,也就是对教师采取这种教学法是否达到应有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开展自主自学,学习效果是重点。其次是评价学生是否通过这种教与学的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也就是素质教育的总要求,学生是否能够自主完成自学、掌握相应的知识,是否锻炼了动手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四、改进意见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计算机技能教学效果不错,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医学问题需注意和改进。首先是教学进度不易把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计算机课堂更加开放,可是这一“放”就不容易“收”,教师对各组的探究学习程度和学习进度把握难度很大,如在计算机教学实训结束时,个别组提前完成工作任务,而有的组学习能力不足未能完成学习任务而只能草草“收兵”,这影响教学效果。今后我们需要研究相应的措施,既保证探究学习效果,又不影响教学总进度。其次是课堂管理待改进。合作探究性学习法的课堂更加活跃,导致个别学生在学习时不自主地干扰他人。如何能使学生都“忙”起来?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实践。最后是评价上有困难。传统计算机课堂教学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很容易掌控,而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会使个别学生滥竽充数,容易给教师造成教学形势一片大好的错觉,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角度讲,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学习任务的完成,可以让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师的角度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颠覆,使学生能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都可以根据对当前任务的理解提出自己特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为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勇于发现和大胆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让课堂教学充满了民主、个性和人性,让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完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邹晓明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卫生学校

第四篇: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网络的普及将使信息技术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课程开发过程中随时有新内容加入,而课程展开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无法无限延长的,但各种因素带来的信息量剧增,又是课程研究者需要正确对待的现象。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教学的出现拓宽了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范围,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下面就来谈谈我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

一、认识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内容、模式、环境、观念、组织、评价等一系列因素的信息化。

1.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源指的是以数字形态存在的多种资料,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所需的各种数字化材料。信息化教学包含的信息量大、媒体类型多、覆盖面广,使教学资料面向全体学生得到充分的共享,教师的教学空间得到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变得更宽。

2.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

信息化教学的显著特征是信息技术的支持,是与传统教学相对的一种教学表现形态。1993年多位资深美国教育专家写了一份题为《用教育技术支持教育改革》的报告,在报告中对怎样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对于信息化教学的若干特征进行了概括。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专家”,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并组织、转换大量的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帮助者”。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主要是自主学习,通过互助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完成知识的建构、学习及应用。

二、Illustrator课程信息化教学案例分析

1.Illustrator课程介绍

Illustrator(简称Ai)是一款矢量图形制作软件,在插画创作、字体设计、VI设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各高校设计类专业开设较普遍的一门课程。

2.教学案例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绘制圆脸图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渐变工具的使用和设置,掌握使用羽化命令和符号库命令为图形添加效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设计一个课程网站,让学生可以下载素材学习、讨论,让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在课堂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主要是从以下角度去考虑:首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细读、研究教学内容、把握住教学重难点设计1课时的教学,借助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准备好教学课件。

2)学习环境

①.学习共同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引导者、咨询者、监督者;学生是该共同体的中心,依据同组异质和异组同质的原理把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组两至三人,让学生自己查找素材,改变学习方式提高信息素养。②.情境设计:首先是通过教师设置问题情境:“网络聊天中的表情分别代表了怎样的情感?”指导学生搜集相关的表情资料,后归纳总结;其次是设置合作式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伙伴关系,通过自主探究了解问题、组内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后通过各组的交流分享制作更多表情。③.交流工具:在每人一台电脑的环境下,使用网络教学广播软件便于老师及时监控,同时便于对学生的作品演示交流和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品评作品。共建师生QQ群,方便提交学习资料和交流问题。

3)任务驱动设计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这也是目前采取的主要教学模式。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我将教学内容分成四个任务,层层递进。任务一:绘制背景;任务二:绘制脸部图形;任务三:添加装饰图形;任务四:拓展练习(制作更多表情)。

4)学习评价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多维度的评价——互评、点评、作品品评。作品上交后进行交流评价,通过网络进行反思小结。这样有助于教师全面掌握本班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改变后面的教学策略。教师平时对学生应该多鼓励、少批评,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通过学生的作品和电子档案袋等形式详细记录学习的过程,为更深入的学习提供依据,改进学习的过程。

三、总结

信息化教学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构成理想的教学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虽然信息化教学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但并不是课件做得越漂亮、技术用得越多就越好,而是要做到恰当合理的使用技术来提高教学。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需要信息化,我们要发挥技术的优势,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能人才。

作者:刘碧靓 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第五篇:中职计算机合作学习教学思考

计算机技术在21世纪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计算机也是中职院校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所以必须要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提升整个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特别是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实施,强调课堂中学生和学生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建议学生探究式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并且掌握学习的方法。

1.合作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具体的教学意义如下:

(1)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情景的设置,在上课之前将知识点渗入到小任务中,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就会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展现自身的意见和创意。

(2)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将传统情况下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成团队之间的竞争。因此各小组要想获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依靠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这无形之中提高了所有学生的集体观念和意识。同时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成员之间的相互探讨,利于学生思路的启迪和优势互补。

2.合作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学习在理论上具有较大的可行性,下面我们以电子邮件的发送为例介绍合作学习方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需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即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2)教学流程。①预习: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提前将当天要学习的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电子邮件的内容、格式以及工作原理。同时让学生探索电子邮箱申请的步骤和邮件收发的操作。②新课导入:远方的一个朋友要过生日了,可是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再邮递礼品已经来不及了,我应该如何让朋友以最快的速度收到我的祝福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将自己的祝福通过邮件的方式发送给朋友呢?③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划分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平均分配,确保各个小组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多。然后选出组长,并且为每个学生分配一定的角色。完成上述步骤之后,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即可进行相关内容的探讨。④交流展示:各小组将讨论的最终结果写在一张大纸上,并且派一个组员向所有学生进行展示。⑤总结评价:展示完成之后,要对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包括了小组内评价、小组之间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三部分。小组成员可以针对其成员在展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和完善,其他小组可以对展示组的制作步骤以及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提问、交流和分享。最后各个小组展示完成之后,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在肯定学生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对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实现学生整体质量的提高。同时教师还要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记忆。

3.结论

合作学习是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首选的学习方法,其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学习到计算机课程的相关知识,借鉴其他同学的优势,弥补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学习成绩互相提高的目的。

作者:党晓燕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职业中学

第六篇: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问题分析

多媒体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他的一些特点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说确实是有着一些优势,但是纵观这几年的多媒体教学在实际中的运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本文对于这方面问题的相关研究,对于今后的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与应用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多媒体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特点

1、教学内容更丰富。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有效的将文字、图片、声音等结合起来,更加直观的将信息、知识传递给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这种重复性教学的方式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把所学到的知识更好更快的吸收。

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开展,使得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加的多样化,为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当前的众多的学校都安装了电子教室系统,教师对学生的讲课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面对面辅导,可以实现远距离的一对一辅导,并且通过电子课堂,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组织讨论,这种新形势的教学方式,被众多的学生和老师任课,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授课效率得到了提升。

二、多媒体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软、硬件水平不同步。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技术已广泛的被计算机教学运用。各个院校也都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但是相对应的软件配置却相对落后。负责数字化工作的教师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不能熟练的掌握多媒体。这样会影响教学的进程,从而降低教学效果。

2、计算机课堂上师生互动不足。多媒体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能够弥补传统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工作质量。但是多媒体教学的课件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在教学内容上的固定化使教师很难进行即兴发挥,也没有办法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课堂氛围进行很好的调整,很容易影响教师的正常发挥,从而使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3、教学课件多为新意不足。当前互联网信息交流畅通,各学校间使用的教学课件多为网上直接下载,教师的讲课内容只是按着模板进行讲解,虽然一部分的内容相对来说有着一定的新意,但是并不能和老师自身的风格相符,也不能与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符,并且教师长时间的依赖于课件内容讲课,不再进行自我的创新,会使得教师产生一种懒惰感,这种情况下去,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

三、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1、提高对多媒体的正确认识。为了增加计算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使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方式。通过设计好的电脑板书,可以使信息和知识更加的条理清晰,易懂易记。多媒体只是作为一种媒介,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利用多媒体的度,始终将教学内容放在首位。

2、教学课件进行统一规划。依据学院下达的教学任务,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师应集体制定合理的任课方案,取长补短,完成一致的计算机媒体教学课件,并且传到公共课件库,达到集体共享。通过对课件的运用,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意见,进行修改,最终达到课件的统一。教学课件的统一,充分的发挥媒体的作用,并且使教学效果达到最高。

3、多媒体运用要适度。计算机教学中,多媒体仅仅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教师要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仍占有主导地位。即使是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也只能起到为教师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能够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思考,结合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加强多媒体网络平台建设。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相对应的网络平台建设环节薄弱。这种网络平台的实施,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教学工作提供便利。一旦建立了多媒体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而且便于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可以随时将教学资源给进行上传,学生可以随地进行下载学习。

四、结语

第4篇:医学插画教学范文

摘要:正确的心理教育可以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这对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形成健康的心理体系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引导作用。文章通过对茶文化的介绍和阐述,以及高校大学生心理的分析研究,总结高效课堂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成长;茶文化

1茶文化的概念

茶文化最早形成于我国,早在4700多年前,我国茶文化就已经具备了集茶道、茶具、茶叶、茶艺为一体的系统性的茶文化体系。并且在历史发展中,茶文化以茶道为核心内容,融合了我国道家、佛家、儒家等多派系思想。容诸子百家,却又独自形成一种体系。茶文化的发展也是我国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的缩影。

2茶文化的产生

最初茶叶被于云南贵州一带,在后期的发展中,才由人工培育发展为全国性的种植,并传播于海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茶的饮用,对茶文化的产生起到一定作用,却不是决定性的。最早对茶叶的记载,出于《神农本草》一书,早期茶叶并非作为饮品被人所知,而是作为一种具有生津止渴、醒脑作用的药材被发现。后经过发展,在唐代由茶圣陆羽,对茶的种植品评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著《茶经》一书。现代社会,由某些原因和部分学者的推动,茶文化走入高效课堂,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茶文化在高校课堂中的运用还不完善,很多地方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3茶文化内涵精神

茶叶不仅仅作为一种生津止渴的饮品,它更是中华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饮茶也不再是只为身体补充水分,而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中国茶文化也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化,而是庞大的文化体系,它包含物质文化方面,如种茶、采茶、炒茶等,还包含更丰富的精神文化方面,涵盖了文学、艺术、宗教、医学各个方面。与此同时,茶文化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中也有重要作用,凝聚深厚的民族精神。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由最原始单一的物质文化,逐渐吸收其他学说思想,形成庞大深厚的文化体系。它主要融合儒、道、佛三家思想精髓,却又在以三家精髓为基础的情况下给人留有极大的选择余地,让不同人在感悟茶道的同时,根据自身情况,多方面的对茶文化精髓进行理解。不同的理解归根结底都离不开茶道“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思想。近些年茶文化逐步融入人们生活,也逐步衍生出合适当代人茶道精神“清、静、和、真”使平心静气,自悟自省的精神内涵。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

大学人才是我国未来社会的支柱力量,高校也是我国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精纯的专业技术知识,更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要求高校有着极具文化气息的良好精神氛围,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4.1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

现在高校大学生,从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独生子女较多,使其心理健康有着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的个性化和自我化。强烈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使他们无论在学习上或是生活上都有着敢于质疑,不盲从,不跟风,彰显个性的思想和行为。这虽符合现代人才培养需求,但更多的独生子女,从小在人际交流与沟通方面有所欠缺,在适应能力,抗压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方面产生巨大的偏差。过度的务实化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较强的功利心,导致过于追求物质,拜金思想的产生。其次,大学时期学生刚刚走出父母的羽翼,处于半步踏入社会的阶段,在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影响下,对大学生二次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等有着极其大的影响。致使很多人出现各种价值观人生观不明确的情况,产生迷茫状态,从而做出错误选择。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现在高校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极其重要。

4.2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开展

在着重精神素质教育的当代高校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完全走入高校课堂,走入大学生生活中。虽然如此。但大学生心理教育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教育内容政治性强,过于形式化。主要体现在多数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主,通篇贯彻社会主义思想。其中缺乏贴近实际的思想与实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教师完全照本宣科,虽有好的理论,但学生对思想的吸收情况不容乐观,使得教育目的落实得不理想,教育效果不明显。在心理教育上,虽开设相应课程,且以考试形式检测大学生心理健康受教育情况,以强制性条件要求学生修习心理健康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多年保持同一教学模式,没有创新,更没有因材施教。心理健康教育变得形式主义,心理健康状况得不到一个质的改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变得刻不容缓。将茶文化融入课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生本质的变化,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新方向。

5加入茶文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步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的提高,茶文化也由此开始走入高校课堂,应用于教育中,并在高校心理健康方面得到一定的肯定。

5.1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内容。在高校中,除去以专业课程形式全方位研究茶文化以外,还被作为选修课程,以茶道思想潜移默化地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从茶文化发展的历史,种茶、采茶、泡茶等物质文化到茶艺、茶道等精神文化层次,全方位的向学生展示千年文化的历史魅力,让他们对茶文化有更多了解,使传统中国美德深植心底,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很多高校在上心理健康课的同时,穿插茶文化课程,请茶艺老师讲授专业的茶文化,并进行茶艺表演,同时邀请部分同学亲手泡制一杯香茗,感受茶文化的魅力,体会茶道思想。有部分高校开设茶艺课程,学习茶艺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或开展“以茶会友”“茶知我心”等交流活动,以茶为媒介,让同学们谈谈成长历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难以忘怀的事情等,由心理教师给予解答与辅导。

5.2茶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茶文化在对大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培养上具有值得肯定的作用,甚至是在审美方面及健康观念上都有一定的作用。在高校心理健康课堂加入茶文化,不仅具有一定的传承意义,同时茶文化回归自然的核心思想,及茶文化中包含的价值观念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形成阶段起到引导作用。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来说,经由上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茶文化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中国千年文化的缩影。从构建大学生道德修养体系来说,茶文化中的茶艺及茶文化礼仪可以引导学生懂得尊师重道,文明守礼,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从修身养性上来说,茶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其中心思想可以使大学生在当代大压力、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会沉心静气,保持本心,做到不骄不躁,从而调节大学生心理,从根本上建立健康积极的心理。

6总结

总之,高校茶文化与心理健康教学,增加茶文化教学内容,使两者完美结合,将茶文化作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深层次地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体会茶文化回归自然的意境,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推动高校教育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淑慧.大学生心理成长的时代背景现状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30-134.

[2]周洋.高校课堂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6,03:260-261.

[3]郭仰东.浅谈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6,10:259-260.

作者:姜万兰 单位: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篇:茶文化视野下的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且内容丰富,同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中国茶文化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认识茶文化所具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并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茶文化做出良好的渗透,对展现中国茶文化的文化魅力与教育价值、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都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茶文化的渗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策略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所具有多元化的内容与功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仍旧在持续地延伸与拓展。将茶文化渗透到高职院校教育当中,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能够在学生社交能力、礼仪水平、艺术素养和思想修养的提升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具有着重要意义。

1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1社交教育

我国茶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有利于调整社会个体所具有的社交关系,并促使社会个体能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实现彼此的团结与矛盾的化解。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会是结交朋友、款待宾客的重要礼节,同时也是古代文人群体结交挚友的重要手段,甚至在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茶经常出现在国事的讨论中,如唐宋时期的茶宴,有着庄重、简朴而又活泼生动的特点,在“清茶一杯谈国事”的氛围下,并不会产生酒宴上的俗气与奢华,并可以拉近交流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文人以茶会友的事例在许多咏茶诗歌、咏茶画作中都能够得到展现,如唐代诗人杜牧在《寒夜》中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一诗句写出了作者与友人在火炉旁饮热茶的场景,而这种场景中儒雅和谐的氛围也令人神往。另外,明代画家文征明所创作的名画《惠山茶绘图》,同样呈现出了古代文人以茶会友的场景,并体现出了文人茶会对意境的追求。显然,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满足社会大众的娱乐需求,而且也逐渐渗透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社会准则以及审美理想当中,引导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参与茶会,必将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交能力,并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和谐,这对于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交手段,确保他们能够在社交中获得心理愉悦、缓解心理压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1.2礼仪教育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中,不仅创造出了丰富璀璨的文化、构建起了系统的社会道德标准,同时也形成了完整优秀的利益规范,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才被世人称作“文明古国”与“礼仪之邦”。中国这一“礼仪之邦”的发展,与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政治伦理关系以及封建社会时期所推崇的仁政与礼治有着紧密的关联。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这些传统文化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的茶文化自然就具备了礼仪教化功能。从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礼仪内容来看,沏茶、端茶、奉茶、倒茶、饮茶、续茶乃至主客、长幼之间的座次顺序等,都有着系统且严格的礼仪要求,虽然这些礼仪十分复杂并且看似乏味,但却是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精炼而成的,因此,每一项礼仪要求都有着相对应的价值,并且是茶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如此,茶文化所具有的技艺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得以展现。礼仪教育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仪、“不拘小节”,也自然会在生活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处处受挫,并最终成为一个不受欢迎和孤独的人。而由于我国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元素,所以,在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茶文化的渗透当作礼仪教育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自身形象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肯定,并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从而避免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1.3艺术教育

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中,茶事与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之间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也让茶事成为了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于茶文化中包含了医学、饮食文化、建筑园艺、文学等多元化的元素,因此,在对中国茶文化内涵进行品位的过程中,社会个体所具有的综合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如在饮茶活动中,无论是茶室的布置还是茶具和插画的选择,都能够体现出茶文化所具有的魅力以及茶人所具有的审美意识,在了解这些内容的过程中,饮茶之人能够感受到茶文化对协调美、自然美的追求,并被这些美所熏陶与感染,从而提升自身对美所具有的感受;再如,在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饮茶者不仅能够感受到茶事活动所具有的礼仪美,而且能够感受到音乐艺术、环境艺术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因此,观看茶艺表演不仅能够丰富饮茶者具有放松自身身心的途径,而且可以为饮茶者提供一个可以提升自身艺术修养的渠道。当然,中国茶文化不仅强调形式美,也强调心灵美,更加强调形式美与心灵美的统一,因此,中国茶文化在为饮茶者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要求饮茶者能够具备朴实、真诚、自然的品格,并在养成良好风度与举止的基础上,感受茶文化所具有的艺术底蕴。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渗透茶文化并发挥出茶文化的艺术教育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放松身心、宣泄情感的途径,同时能够在陶冶学生心灵、满足学生审美需求、提升学生审美意识以及升华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塑造完整健康的人格,从而推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自身的不断完善。

1.4修行教育

茶圣陆羽提到:“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茶圣眼中,茶具有着高洁的品性,以至于在饮茶之人中也具有“宜”与“不宜”之分。于此同时,茶圣陆羽的这句话,也反映出茶在修身养性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事实上,喝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一种形态为饮茶,另一种形态则为品茶,对于茶人而言,简单的饮茶能够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而品茶则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在品茶过程中,茶人用茶来提升自身修养、陶冶自身琴操,并通过茶对人生进行品位。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这种形式也可以作为学生开展自省、提升自身修养的有效途径。另外,在茶与茶人的身上,也反映出了许多优秀的品质,从茶来看,这种植物生于深山,并在其成熟之时供人们采摘,而从茶人来看,他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二者所具有的奉献精神,也是一种高尚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中,茶人用“俭、清、和、静”来总结茶叶的秉性,即茶尚俭、贵清、导和、致静,而茶所具有的这些秉性,也能够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将节俭朴素、清正廉洁、和睦相处、恬淡安静当作自身的重要追求,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修生养性的境界、推动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茶文化的渗透策略

2.1茶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了茶文化专业,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则将茶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这些专业与课程的开设,能够引导学生对茶文化做出系统的学习,并在开拓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深化对茶文化的认知。与此同时,由于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群体心理的健康发展也具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茶文化专业和茶文化选修课程,缺乏全国性的课程规划与教学大纲作为指导,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在此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以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为出发点,而且需要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为出发点,重视将茶文化发展史中能够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思想内容以及事例体现在教材当中。另外,为了强化茶文化课程的吸引力,高职院校还应当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重视本土茶文化资源的融入,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接触茶文化、感受茶文化,从而确保茶文化能够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推动作用。

2.2积极开展茶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出茶文化的作用,就必须拓展茶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覆盖面,推动茶文化走入学生的生活,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并受到茶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茶文化的渗透,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渗透,还应当重视课外渗透,通过开展各类有教育意义的茶文化活动来发挥出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具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中可以开展的茶文化活动包括茶话会、名茶介绍征文活动、茶知识竞赛活动、茶艺表演活动以及茶文化讲座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茶文化所具有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都能够得到良好的体现。当然,高职院校所开展的茶文化活动甚至可以向校外拓展,在此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的茶文化风俗做出了解与收集,并参与到当地的茶文化活动当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所具有的生活气息,并强化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接受性。

2.3优化茶文化渗透方式

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高职院校可以仅仅依靠强化茶文化宣传与教育,就可以对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做出充分的发挥,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当重视茶文化渗透方式的优化,特别是要重视提升茶文化渗透方式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契合性。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开展的茶文化渗透工作,不能使用纯粹的单方面宣传与教育方式,而应当重视体现出茶文化所具有的文化魅力、趣味性以及参与性,具体而言,首先,高职院校所选取的内容要具有时代性特征,只有这样的内容才能够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审美需求,也才能够推动学生对茶文化的接受以及对茶文化内涵的感悟;其次,茶文化教育过程应当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契合。高职院校在茶文化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茶文化素养的逐步积累,而不能使用“速成法”,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对茶文化做出更加充分的感悟与体验,也才能够在茶文化中挖掘到有利于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同时,高职院校茶文化教育的开展,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并重视茶文化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的结合。如在旅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一些盛产茶叶的景区,将茶文化中的一些传说、典故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方式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茶文化的关注、深化学生对茶文化内容的印象,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对茶文化做出深入探索的兴趣,这对充分体现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的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我国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内容,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充分的挖掘与运用茶文化的文化底蕴与内容,可以发挥茶文化在高职学生社交教育、礼仪教育、艺术教育、修行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实现自身人格的完善以及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当重视茶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开展课外活动来提升茶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覆盖范围,并在确保茶文化渗透方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强化茶文化的可接受性。

参考文献

[1]靖国华.中华茶道思维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4):228-229.

[2]连伟利.以茶润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新途径[J].福建茶叶,2016(6):247-248.

[3]黄洁.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借鉴[J].社会心理科学,2013(11):23-25+56.

[4]巢传宣.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健康[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5):74-79.

作者:陈艳芳 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茶文化对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

摘要:当前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以及以怎样的手段来建立起大学生心理自我干预的机制来。学生工作者并未把握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高校职能,而是简单的以课程的形式与大学生形成了“信息共享”。因此,需要重视茶文化对于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具体的实施办法为:制订出导入茶文化的课程标准、与院系合作完成场地资源建设、开展知行结合下的茶文化教学、职业素质养成下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健康心理;作用;实施方案

当前,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已成为高校管理者所重视的学生工作内容。从所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知晓,许多高校都针对性的开设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课程,并配合现在的辅导员制度,几乎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全天候的覆盖了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但随着调研工作的不断深入,也促使笔者在思考两个问题,即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以怎样的手段来建立起大学生心理自我干预的机制来。之所以思考上述问题归因于学生工作者并未把握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高校职能,而是简单的以课程的形式与大学生形成了“信息共享”。这样的教育模式,无非是使得大学生从学理层面了解了具备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再者,仅仅依靠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单一维度下来实施教育,则无法适应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和生活偏好。为此,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对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认识

针对高校在这一领域所存在的不足,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对此进行认识:

1.1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目的

教育实践表明,目前仍需要厘清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目的。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育态度,教育目的应紧密围绕着促进大学职业素质及专业素养的养成方面。而那种简单基于健康心理教育的生物学目的,应被上述所提到的社会学目的所替代。不难发现,近年来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逐步加强了对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力度,并借鉴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职业人才培养路径。那么,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也需要在其中发挥职能优势。

1.2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手段

上文已经提到了需要改变单一维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这种建立在说教基础上的教育形态,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偏好,更无法为增进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有效帮助。笔者认为,教育手段的构建应着力于培养大学生形成自我心性修养的能力,以及面对负面情绪时具备自我干预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群体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理性和冷静的去处于社会事务。这就意味着,借助茶文化的效能优势值得思考。

1.3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评价

针对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仍需要在一个封闭的循环中来展开,但现阶段的教育实践则显然是在开放的循环中来进行的。从调研中可知,不少高校以开卷考试和撰写小论文的方式来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难理解,大学生健康心理作为一种隐性信息,根本无法从上述外显的测试方式中来获得有效信息。因此,建立起“以茶会友”的交流模式则是不错的选择。

2茶文化对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分析

具体而言,茶文化在这里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2.1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相契合

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在满足其职业素质提高上,主要反映在培养大学生的理性,使他们能尽可能的摆脱浮躁的心理状态,去理性思考有关未来职业发展的问题。我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静、思、悟”等文化内涵,便能较好的与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相契合。茶文化的显性文化要件又是由品茶、赏茶、茶道等项目构成,这些符合国人心理素质传统的茶文化要件,能够有效承载起茶文化的所蕴含的思想元素。

2.2与大学生健康教育手段相兼容

上文所提出的教育手段设想便是,建构起大学生自我情绪管控和心理干预机能来。显然,这种手段的建立无法通过教师的说教来完成,更不能在辅导员的示范下来形成,而只能是大学生在体验茶文化显性要件的基础上,通过对“静、思、悟”的自我能动转化来获得。可见,茶文化与大学生健康教育手段之间形成了兼容性。另外,大学生群体对于茶文化的显性要件并不陌生,而且品茶或许已成为部分学生的生活内容。从而,这就使得二者的兼容性能表现的完美。

2.3与大学生健康教育评价相贯通

针对大学生健康心理信息的内隐性特质,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要借助沟通机制来间接获取大学生群体的心性养成效果。为此,茶文化又与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评价形式相贯通。前面提到了,借助品茶来搭建起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这一平台将能营造起良好的交流氛围,从而助力教师对大学生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

3茶文化引入健康教育中的路径思考

从教育实践层面来看,茶文化的引入路径可从以下三个环节来思考:

3.1茶文化的信息整合环节

众所周知,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哲学思想和养身理念。这就要求,需要将茶文化所蕴含的信息进行提炼和整合,进而来适应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需要。从总括层面来看,茶文化包括显性要件和隐性要件(思想文化)两大类,而隐性要件又需要在隐性要件的支撑下来呈现出来。因此,为了降低茶文化整合的难度和工作量,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着力整合显性要件资源。另外,在整合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本校的场地和师资资源。

3.2茶文化的内容导入环节

由于整合了茶文化中的显性要件,所以在茶文化的内容导入环节也就聚焦显性要件的导入环节。前面已经提到,高校可以将品茶、赏茶和茶道项目引入其中,而这些项目必然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下来开展。因此,这就将导入环节给具体化。笔者认为,在导入茶文化内容时,应以一个完整的教学板块来对待。在这个完整的板块中,教师通过演示、学生通过体验,而后进行良好的人际交流活动。这样一来,内含的隐性要件就能被逐步升华。

3.3茶文化的功能延伸环节

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初衷,应是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身心健康状况,而这主要依赖于当事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舒缓。为此,茶文化功能的延伸环节具体表现在,大学生个体能在生活中养成品茶的习惯,并能有意识的通过品茶来调整自我心理状态,同时去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所得与所失。

4实施方案

根据以上所述,实施方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制订出导入茶文化的课程标准

制订出导入茶文化的课程标准,主要在于对开设茶文化课的时间维度进行规定。前面已经指出,茶文化课程应在完整的板块下来开设,而不能以穿插的形式融入到常规教学中去。为此笔者建议,可以将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时间安排在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后期单独开设。前期,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应基于现有的教材和教案,向大学生阐述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和基本手段。在最后阶段,则是以实训的形式来建构起这种心理状态。

4.2与院系合作完成场地资源建设

开设茶文化课程时的场地可以借用学生所在院系的实训教室,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之间的关联性。在场地布局上,应避免出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割裂状态,而是以围成圆形或者弧形的方式,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空间和心理距离,也可以促使学生之间建立起情感互动。再者,在教室的内装饰上,应以朴素和偏暗的色调为主,这样能够为教学环境营造出厚重和宁静的氛围。而且,这也与茶文化的特色相一致。

4.3开展知行结合下的茶文化教学

在对学生开设茶文化课程时,需要遵循知行结合的原则。从知的角度出发,紧密联系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诉求,将茶文化的思想元素与之相融合,这样就能增强大学生对于学习茶文化的重视程度。在行的视角下,教师通过演示功夫茶、茶道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显性要件,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来实施。在品茶阶段,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氛围,并以自身的择业观和职场体会来正面感染学生。

4.4职业素质养成下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已经增强了学生对茶文化的重视程度,这里教师就需要在激发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下,来促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品茶的习惯,并自觉去感悟茶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元素。最后指出,为了更好的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辅导员还需要扮演中介的角色,该角色要求须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形成联动机制。从许多高校的经验来看,往往在应届大学生毕业的前一年,就有组织的开展就业动员活动。通过请校友前来传授心得,以及请人力资源专家进行求职技巧的讲解,但却很少涉及到求职心理的自我疏导能力培训。为此,专职人员与辅导员之间可形成联动机制,通过广泛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自我干预的基本能力来。而且,专职辅导员与大学生群体进行“以茶会友”式的交流,从而来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及时的疏导和教育。

5小结

当前,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已成为高校管理者所重视的学生工作内容。从所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知晓,许多高校都针对性的开设的有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课程,并配合现在的辅导员制度,几乎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全天候的覆盖了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然而,当前学生工作者并未把握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高校职能,而是简单的以课程的形式与大学生形成了“信息共享”。因此,需要重视茶文化对于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问题讨论,具体的实施办法可围绕着:制订出导入茶文化的课程标准、与院系合作完成场地资源建设、开展知行结合下的茶文化教学、职业素质养成下激发学生兴趣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

[1]于亚波.吉林省大学生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医药卫生(引文版),2015(13):248-249.

[2]梁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研究[J].教育,2015(14):259-260.

[3]王亚莉.浅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2015(28):282-28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