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传播数据分析范文

网络传播数据分析精选(九篇)

网络传播数据分析

第1篇:网络传播数据分析范文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模式和关系,人们更多地开始依赖互联网,同时,互联网也开始大量传播计算机病毒,并且种类变得更多,具备更强的破坏性,极大程度地威胁互联网的安全。相关学者和专家也大量进行分析和研究,不断更新杀毒、防毒技术。不同网络拓扑结构模式下,传播计算机病毒会出现不同的特征,以此,本文主要对计算机病毒传播的复杂网络模型作了相关的分析。

1均匀网络上病毒模型及其传播特性

1.1经典病毒传播模型

1.1.1 SI模型

网络病毒传播模型最开始建立的基础都是随机网络,SI模型是最早的传播病毒模型,假设上述模型存在感染状态(I)和易感染状态(S)2种模型状态,易感染模型会十分容易感染计算机,如果被病毒感染会极大程度变为永久性感染。因此,SI模型中只有一种计算机转变状态过程,就是把易感染变为感染状态,模型微分方程如下:

如果t接近无穷大的时候,i(t)会趋近1,也就是说,经过长时间以后,病毒会感染网络中所有计算机,此时不符合病毒感染实际情况,主要就是没有分析计算机从感染到恢复的情况。

1.1.2 SIS模型

在充分分析从感染计算机到计算机恢复以后的实际情况后,研究计算机病毒时合理加入SIS模型,上述分析模型中存在感染状态和易感染状态2种。类似于SI模型中的基本设置,但是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转换情况,也就是依据相应的传播概率感染计算机恢复成易感染计算机。此模型可以降低感染病毒的概率,增加治愈率。

1.1.3 SIR模型

SIS病毒分析模型没有实际考虑升级系统或者断开网络后被感染计算机形成病毒免疫,因此,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了SIR计算机病毒传播模型,此模型中分为免疫状态、感染状态、易感染状3种状态,感染状态和易感染状态类似于SIS模型,只是新增加了升级系统或者断开网络后被感染计算机形成病毒免疫性能,不会被感染以及感染其他计算机。

1.2双因素模型

CliffC.Zou等学者提出了双因素传播模型,上述模型主要就是适当模拟Code red蠕虫传播过程。在研究此病毒的时候,需要考虑到2种影响因素:一是网络拥塞现象。快速传播的网络病毒会形成很大数据流量,从而导致网络拥堵,应该从其他方面来达到降低传播网络病毒速度的目的。二是抵制病毒行为。例如升级系统、查杀病毒、安装过滤器、断开网络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传播病毒的速度。在模型中需要相互联系相关计算机,从而出现完全无向网络,所有时刻的任何计算机都存在免疫状态(R)、感染状态(I)、易感染状态(S)3方面。模型中的所有计算机彼此相互直接联系,所形成的是一个完全无向网络。其中每个计算机在任何时刻都处于3个状态之一,即易感染状态(S)、感染状态(I)、免疫状态(R)。但是仅仅只是存在2种转换状态,SR或者SIR。

1.3随机常数传播模型

模拟Code red病毒爆发过程的随机常数传播模型是Staniford等人提出的,模型分析中假设的是无向完全连接图的互联网,网络计算机总数是常数N,t时刻感染计算机的实际比例是a,Na就是计算机感染数目,平均初始感染率为K,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计算机主机被感染攻击的数目是常数K,也就是合理通量化网络带宽和计算机处理速度差异。在单位时间内,计算机主机会被Na个被感染计算机依据K的速度感染,实际上单位时间内被感染的主机数目是K(1-a),单位时间新感染计算机的数目n表达式是:

现阶段,主要寻址方式就是IPv4,具备232大的IP地址空间,Code red蠕虫会适当随机扫描地址,因此,不可能在相同计算机上同时扫描地址。也可以发现感染速度和数目没有关系,只是依靠平均感染效率。

1.4间隔模型

分析计算机Code red蠕虫与Slammer蠕虫合理应用随机扫描方式,Slammer是在UDP基础上实施进攻的,不用建立相应连接,但是Code red主要就是在TCP基础上攻击的,需要事先建立连接。因为网络带宽的限制,Slammer不能全速传播,不适合所有病毒结构。对比RCS模型理论估计值以及Slammer蠕虫扫描增长过程,可以发现只有Slammer蠕虫刚开始扫描增长的时候符合RCS模型,此时具备最大扫描速度的Slammer蠕虫扫描。1800s以后实际数据和相关模型之间存在极大差距,降低增长速度。因此为了可以更加细致地分析传播Slammer蠕虫的特性,考虑结点的带宽,从而提出了间隔模型。此模型能够有效分析刚开始攻击的时候,Slammer蠕虫不断增加速度以及突然降低的因素。基本表达式如下:

2非均匀网络上病毒模型及其传播特性

2.1含拓扑结构因素的病毒传播模型

经过多年的分析和研究,不少学者不再局限于病毒模型建立在均匀网络中,开始研究病毒传播过程中网络拓扑结构的影响。由于不同程度的连接率,相同感染的计算机会不同情况地感染其他计算机,所以,形成了含拓扑结构因素的病毒传播模型,存在k个连接度感染计算机的数目:

可以发现计算机具备越大的连接度,就越容易被感染,并且,因为存在很大度的结点,如果被感染会极大程度上威胁整个网络安全,因此,需要在分析病毒传播的时候加入网络非均匀性,对于没有标的网络来说,结点概率就是:

2.2电子邮件传播模型

相关专家学者认为电子邮件病毒属于特殊的存在,不能依据传统的病毒模型来分析电子邮件病毒。主要就是由于传播电子邮件病毒的根本就是依据电子邮件用户联系建立的网络逻辑结构,上述逻辑结构具备一定无标度特性,所以,专家学者建立了电子邮件传播模型,在实际分析的时候,电子邮件属于无标度网络结构,并且模型中也合理分析了使用邮件的基本特征,所以,使用邮件人员会定期检测邮件,如果收到相关病毒邮件的时候,人们可能出现警惕,删除病毒邮件,但是也有人员会毫不犹豫地打开邮件,在运行或者下载病毒附件以后,会立即感染用户计算机,并且会向邮件好友发送相关病毒软件,基于此,需要从两方面分析电子邮件传播模型:一是用户打开病毒电子邮件的实际概率;二是电子邮件用户定期检查的时间间隔。相比较其他网络来说,拓扑结构网络能够更加方便病毒的传播,主要就是由于存在差异很大的网络无标度结点度数,极易感染高连接数的结点,并且形成极大反应。

第2篇:网络传播数据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闻判定;媒介权重模型;染色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2-0046-03

1 任务目标

我们的任务是分析速度/信息流与信息内在价值的关系,考虑五个阶段:19世纪70年代,报纸由火车散发,故事靠电报传播;20世纪20年代,收音机是更常见的家用品;20世纪70年代,电视出现在大多数家庭;20世纪90年代,家庭连到早期的互联网;在21世纪前10年,我们可以靠手机连接世界。基于这五个时期,我们应该建立和发展一个数学模型来过滤或找到哪些是新闻。 建立模型使其能够预测今天的信息沟通情况,并且用过去的数据与今天的现实作比较。 此外,我们将尽力预测2050年左右的通信网络的关系和能力。使用信息对网络影响的理论和概念,建模研究如何在今天的互联网世界中,让公共利益和观点通过信息网络得到改变。

2 符号定义

3 基础模型

在本节中,我们将基本模型划分为两个部分:信息传播和新闻的判断。 首先,我们分析了在特定时期下六种传播媒介的不同权重。计算六种传播媒介传播信息的加权平均时间,以此表示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信息传播所需要的时间。 最后,考虑到网络相对信息其他传播途径传播速率数量级大,我们分别从前四个时期和第五个时期两种角度对新闻的判定进行讨论。

3.1 相邻节点染色

Step 1: 分析六种传播媒介在不同时期所占的比重

结合实际,我们只考虑六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交谈、电视、电报、报纸、广播和网络。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信息传播途径,我们得出:1870-1920期间,信息传播方式是交谈、报纸和电报;1920-1970期间,信息传播方式是电报、报纸、交谈、广播。1970年代以后,随着网络的兴起,人与人之间通过“交谈”传递信息的比重逐渐下降,所以,1970年后不再考虑交谈这种途径。1970-1990期间:信息传播途径为收音机、报纸、电视,1990-2010期间:信息传播方式为电视、报纸、收音机和广播;2010年至今是电视、报纸和网络。

进一步分析,我们用来分别代表电报、报纸、交谈、广播、电视和网络。我们用% 来表示电报在特定时期下所有信息传播途径中所占的比重,依次类推剩余的五种信息传播方式。

Step2: 数据归一化

在这里,我们考虑了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获取途径,同时人们还可能以其他的方式再次了解到这一信息。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流中信息传播途径在信息传播中所占的比例之和并非是单位1,而是远远大于1的数字,进行归一化处理如下:

Step3: 定义新闻的判定标准

我们先来讨论前四个时期。我们用 代表访问信息所需要的时间,命名为“一个周期”因此我们得到以下的公式:

通过分析在特定时期下六种信息传播媒介所占的权重,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具体的数值,用来表示信息传播达到饱和所需的时间。 对于新闻的判定,我们认为应从信息的筛选过滤两个方面来分析。当一条信息传递给每一个接收方时,接收方需要估计信息继续传播的方向,这个取决于当前社会对这些信息的接受度。

根据信息传播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对数函数来描述这个过程。我们设T表示时间,表示信息饱和所需要的时间。在信息达到饱和之前,我们定义了新闻的判定标准:当接收信息所需的时间小于时间周期T的40%,判定不是新闻;当接收信息所需的时间大于周期T的40%,判定为普通新闻;当接收信息所需的时间大于周期T的70%,判定为重大新闻。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第五个时期。由于网络出现在第五时期,我们把这一时期进行单独分析。网络的传播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五类传播媒介,与其余五类传播媒介的传播速度根本不在同一数量级上。

这里,我们主要分析社会化网络服务(SNS),这是一个充分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六度连接性(即两个陌生人之间至多可通过六个人联系起来)的网络模型。在社交网络中,我们的信息可能被朋友注意到,进而有可能进行分享,传播。同时,如果他们对于这则信息不感兴趣,将会呈现“免疫”现象,则消息不会传播。我们定义节点来表示SNS的用户,可用节点与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人与人之前的关系,信息只沿边线进行传播。

根据信息在社交网络的传播规则,网络节点可以分为四类:通信节点、未感染节点、免疫节点和消极节点。通信节点表示它们接受来自相邻节点的信息并具有传播信息的能力;未感染节点还未从相邻节点接受信息,但它具有传播信息的能力,即它们有被感染的可能性;免疫节点表示已经接受了来自相邻节点的信息,但并不进行传播该信息;消极节点表示它们接受来自相邻节点的信息并具有传播反面信息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描述,我们假设“p”代表在收到传播的可能性, “q”表示接收后不传播的可能性,“r”呈现在收到相反传播的可能性。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创建了表2显示详细信息传输的详细过程。 例如,我们考虑这种情况,黑色节点向白色节点传递信息。 因为白色节点表示未感染的,它会有三个处理黑色节点传达的信息的可能性。 其他情况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情况如下:

S: 源节点 N:相邻节点

4 回归预测模型

4.1 由过去预测现在

由上可知,根据对基本模型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公式::

通过查阅每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以及传播方式所占的比例,例如1870年的南北战争、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1922年的苏联成立、1970年美国侵略越南战争、1990年曼德拉被释放、2010年的温哥华冬奥会等等,并结合BBC网站上的往年数据,给出每一种信息传播途径在特定时期的传播信息所需要的时间见表3。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我们计算在每个时期信息传输的平均周期,例如: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在前四个时期内信息传播的平均速度,用“d”表示一天。1870时期,信息传播所需时间为17.7d;1920时期,信息传播所需时间为9.05d;1970时期,信息传播所需时间为3.5d;1990时期,信息传播所需时间为1.58d;2010时期信息传播所需时间为0.20d。

马丁・路德・金死于1968年4月4日,美国总统宣布全国哀悼在4月7日。 我们可以推测出这则消息用了三天时间传遍了美国。与我们模型中的数据相比较,在1970年代新闻传播的速度是3.5天,可以验证模型是正确的。

4.2 从现在预测2050年

任务要求我们预测2050年左右的通信网络的关系和能力我们根据表6得到的前四个时期的信息传播速度,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因为原数据的计算复杂,我们通过这种方式简化数据:把1870年的数据设置为最初值1,每10年增加1.例如,我们把1880年设置为2。通过SPSS进行回归分析,我们为方便计算,对以年份为横坐标的数据做缩小倍数的处理,得到回归分析的方程为

我们预测2050,即令 ,带入回归方程。我们可以求得 ,表明到2050年信息传播的速度较之前依旧有明显的提高,社会的通讯网络尚未饱和。

5 相邻节点染色模型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徜徉在信息的海洋里,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认知。在与世界密切联系的今天,公众的兴趣和观点可以被信息网络改变。在这一节,我们提供一个模型来分析这一现象。

5.1 数据归一化

我们在上面提到过这样一个模型:有三色节点。黑色代表接收信息后传播此信息,灰色代表接收信息后不传播信息,蓝色代表在接受信息后传播负面信息。我们在这里需要考虑的是网络上信息的影响。因此,我们不会考虑灰色节点。

此时,黑和蓝表示对一种事件的不同的看法,而且看法是相互对立不兼容的.但是和第一个模型不同的是,新闻是一件本身让人信服的消息,所以p的取值较大,趋近于1(上个模型取值0.99)。而社会网络对某件事情会产生影响时,则这件事情的本质和新闻不同,所以在该模型中p的取值应当趋近于0.5,两种看法在人工网络中都应该考虑到。

我们列出数据归一化的方程,如下所示:

5.2 观点改变的过程

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一个人对于信息的最终评价不仅与自己的最初判断有关,还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如果我是一个消极的节点,即接收信息后传播负面的信息,周围都是代表接收消息并传播的黑色节点,我可能会改变我的观点从而传播原本的信息。图1显示了以上过程。

这里,我们设定一个参数k(A、B表示两种不同的态度,可能是黑白蓝三色中的任一色):

如果,中心节点可能变为A;

如果,中心节点可能变成B;

本节的模型依然是依据一个由LFR建立的一个虚拟的人工网络,传播的方法类似于第一个的模型,只是传播方向变成了两种,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个节点的邻居进行统计,当该节点的邻近节点的一种看法是另一种看法的一定的倍数时,无论该节点是什么看法,该节点会因为邻近的影响,而持有和多数人一样的看法。

6 模型评价

优点: 对于前四个时期,取六大主流信息传播媒介,确定各自在不同的时期中在传播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以最简单可行的方式表现出信息传播的大致过程,由传播速度和信息覆盖面积的比重确定了新闻的标准。对于第五个时期,我们考虑到由于网络发展的迅速和信息以网络为载体的传播的快速性,忽略其他传播媒介,将信息传播看成网络传播,用MATLAB仿真模拟出该种传播,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传播的特性,形象直观。

缺点: 数据的缺少导致确定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时的误差,是无法避免的,并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行新闻的滤除,因此会在筛选出的新闻中掺杂着并不符合新闻特征的信息。仿真模拟与现实中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还是有区别的,没有考虑到实际中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实际信息的传播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时可能性是无法估定的。

参考文献:

[1] http://news.bbc.co.uk/2/hi/technology/8552410.stm

第3篇:网络传播数据分析范文

多信道通信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能够提升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的吞吐量,且解决了信道干扰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信道通信技术,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无线传感网络模型

无线传感网络在海上通信、航空通信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无线传感网络模型一般分为物理感知单元、数据获取单元、数据传输单元以及能量单元等四个组成部分:①物理感知单元:物理感知单元的主要功能是获取目标物体的相关感知数据,其以无线传感器为基础能够对目标物体的温度、图像等数据进行感知;②数据处理单元:传感器在收集目标物体的感知数据之后会通过数据处理单元对相关感知数据进行预处理,例如图像数据的预处理、温度数据的预处理等等;③数据传输单元:目标物体的感知数据在经过处理后需要进行传输或接收,数据传输单元的主要功能是与多信道无线通信相互配合,从而实现目标物体感知数据的传输或接收[1];④能量单元: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无线传感器等设备是需要能量支持的,能量单元的主要作用就是为无线传感器网络供给能量,从而保证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正常运行。

就目前来看,当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只有部分能够实现通信移动,其余的节点则保持静止,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呈现出以下特征:①资源有限: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处理设备来说,其数据处理能力通常要依赖于嵌入式芯片的开发,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呈现出资源有限的特征;②自组织体系: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是不可预知的,各个节点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一旦一个节点的通信失效,而可能会影响其他节点的通信链路,从而对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结构造成影响;③结构以数据为中心:传统的无线网络结构以IP地址为中心,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结构以数据为中心,对发送数据的节点并不重视。

2 多信道通信概述

在多信道通信技术没有被研发并应用之前,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各个节点的通信在一个信道之内,这就使得节点在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节点的干扰,同时还容易受到外界噪声的干扰,从而导致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易出现误码,严重影响了通信质量。在应用多信道通信技术之后,无线传感网络中的节点能够在不同的信道内进行数据的传输,这就降低了各个节点之间的信号干扰,此外,由于节点分散在不同的信道内,单一信道的容量也会增加,这就降低了外界的干扰,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多信道通信技术在无线传感网络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通信质量[2]。

多信道通信虽然能够提升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的可靠性,但这种通信模式也会提升通信协议以及通信结构的复杂性,相较于单通道通信来说,多信道通信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多信道广播以及资源负载均衡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优化。

3 无线传感网络多信道广播问题的分析

多信道通信虽然能够提升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的可靠性,但这种通信模式也会提升通信协议以及通信结构的复杂性,相较于单通道通信来说,多信道通信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多信道广播以及资源负载均衡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优化。

3.1 多信道广播通信的问题分析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多信道广播通信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通信形式,其在同步时间、数据及路由的查询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对于单信道通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来说,其无线传感节点在一个通道内实现分布,这就可以借助无线电波的广播作用来接受或传递相关的广播信息,从而实现广播通信。但对于多信道通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来说,由于传感器节点在多个通信通道内分布,因此不同信道内节点的苏醒时间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而节点的数据传输是需要能量的,为了节省能量,在不同信道内节点可能会处于睡眠状态,这就使得处于睡眠状态的节点无法接受通信信号,这就给多信道广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而衍生为多信道通信的相关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覆盖率小:为了避免能量消耗,不同信道内的节点可能处于沉睡状态,这就降低了多信道广播的覆盖率,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取节点转接的方式来解决,即如果一个沉睡节点接收信息,则可以将其转接到其他节点上,从而提升节点接收信息的效率,扩大通信范围;②广播冗余:多信道广播通信中,节点转播会导致多信道广播通信的冗余问题[3];③通信延迟:由于多信道广播通信中,无线传感网络的节点为了节省能量处于沉睡状态,这就需要对广播信号进行转接和转播,而在转接和转播的过程中势必会影响到信号的传输效率,从而导致多信道广播通信的延迟,严重时可能导致整个无线传感网络的瘫痪。

3.2 创建分布式树形广播协议

上文中对多信道广播通信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建立一个分布式树形广播协议,以此来优化多信道广播通信。通过树形广播协议可以将节点的广播包进行发送,这就能够有效提升多信道广播通信的效率及覆盖率。分布式树形广播协议采取的是动态分配方式,采用分布式方法,集中式算法更加简便,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中对节点要求不高,这就有效降低了节点能量消耗,从而实现对多信道广播通信的优化。

第4篇:网络传播数据分析范文

会上,美兰德公布了“2016年全国电视覆盖及收视状况调研成果”“全国电视覆盖及收视状况专家组鉴定结果”和“2016年视频网络传播大数据调研成果”,并对国内首个视频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蓝鹰视频大数据平台进行全新首发及演示。18日,由美兰德与中国广告协会电视分会联合主办的第一期“兰智汇学院――视频大数据价值创新系列培训会”举行,对视频大数据分析与内容营销创新进行探讨。

卫视频道与移动终端持续走高

会上,美兰德媒体咨询董事总经理崔燕振了“2016年全国电视覆盖及收视状况调研成果”。

报告显示,将近三分之二的全国观众以有线数字电视为接收方式。截至2016年8月,全国IPTV用户达1.27亿人。2016年全国互联网电视用户数量同比增长96.7%。

同时,1999-2016年,全国卫星电视频道累计覆盖规模年均增长率为9.9%。其中,中央级卫视年均覆盖增长率为8.0%,省级卫视年均覆盖增长率11.3%。全国每户居民家庭平均可接收卫视频道数量持续增加,2016年约44套。

报告显示,2016年电视媒体接触率仍以绝对优势居首位,移动终端接触率持续增长,同时电视广告仍受用户信任,新媒体广告信任度有待提升。

随着4G网络普及以及移动终端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观看视频与直播。2016年全国网络视频用户达6.83亿人,较2015年净增5800余万。

全国电视观众中,使用手机登录社交媒体的用户近九成,每天分享3条以上内容的用户超过25%。

新兴购物渠道蓬勃发展,手机购物发展势头尤为强劲。2016年全国手机端购物用户同比增长81.2%,总规模近3.1亿;电脑端购物用户1.79亿,较上年下降;电视购物用户增至1300余万。

大视频时代全面到来

美兰德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网络视频用户同比增长近6000万人。全网节目视频点击总量同比涨幅超过40%。网络视频消费内容不断升级,并深度融入生活,年轻高知用户是主流人群。

美兰德媒体咨询总经理助理兼研究部总监陈洲分享了“2016年视频网络传播大数据调研成果”。陈洲认为,以视频内容、用户端为连接点的大视频时代正全面到来。2016年,上星频道网络传播呈现出强势频道网络传播效果显著、年轻化定位+大片化制作+IP化运营是成功关键要素等特征。

2016年新闻节目网络传播中,央视新闻栏目表现强势;省级卫视突出差异化优势;随时在线的用户习惯促使移动新闻客户端竞争趋于激烈;“新闻+黑科技”跨界协作加速新闻节目制作与传播变革。

2016年综艺节目网络传播中,综艺节目爆发式增长,原创节目顺势猛增;综艺类型多元化发展,其中竞技类、喜剧类热度较高;节目编排不断创新,呈现出四大特征――密集播出、主打“4+3”模式、发力周日档、强化矩阵效应;“综艺+直播”风口来临,开创直播新玩法;粉丝经济优势凸显,综艺节目艺人选择成关键;网络综艺迅猛发展,高产质优实现突围。

2016年首播电视剧网络传播中,高投资、高颜值、强阵容成为大剧争鸣时代的突出特点;周播热度持续攀升,季播剧发展态势初显;青春、民国、都市情感题材依然魅力不减;多元化IP运营助力爆款萌生,广告植入手法不断升级优化;网络自制剧制作升级加码,品质精良网剧深受用户青睐。

首发“蓝鹰”视频大数据平台

会上,美兰德咨询总经理助理、市场部总监兼视频大数据项目总监金桂娟进行美兰德视频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蓝鹰视频大数据平台的全新首发及演示。

金桂娟表示,融合传播背景下,大数据已经成为传媒行业标配,美兰德咨询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成功转型为视频领域的大数据分析专家,形成十大研究对象、五大基础数据库,具有全面多维、灵活便捷、开放共享、深度钻取、实时更新和智能高效等六大特点,实现全网节目监测、多维指标分析、每日海量数据抓取,建立了中国传媒领域的顶级数据平台,真正实现从数据到价值的转换。

蓝鹰大数平台集多种基础应用功能、可视化功能、数据分析功能于一体,对不同维度信息的各种标签、信息、特征等进行提取和分类,可以深入细致地对数据进行不同角度地分析,可实现行业竞争格局分析、日常监测报告分析、内容传播价值分析、频道/节目/剧目/专题分析、影视公众人物人气分析,引领传媒大数据平台化时代,指导视频领域制播环节。

作为全国首个传媒领域视频大数据自动化服务平台,蓝鹰从内容制作支撑,到推广营销指导,到传播效果评估,再到趋势预测判断,引领了传媒大数据平台化时代指导视频领域制播全环节的工具。

当今环境下媒体的创新与转型

“当下的数据通道使数据形成个性化分众化服务,同时具有洞察和评价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认为,制度、市场、技术都对传媒行业的发展产生原生性、革命性的影响。他认为,VR技术是新兴的连接人与人的方式;直播因增加社会流动性、扩张人的生活空间将有广大的发展前景;得新媒体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得关系者得天下,得数据者得天下。

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认为当下的传播力并不是使用互联网工具就可自然获得,引导力必须给予新的理念和规律重新构建。

“传统的内容为王已经落伍,‘内容+’成为新趋势。”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产业与新媒体研究部主任黎斌认为传统媒体应尝试“内容+内容、内容+技术、内容+用户”等多维度创新,以寻求创新突破之路。

对此,北京流金岁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俭表示赞同,他认为传媒行业是实践性强、不创新即灭亡的行业,传媒行业进行内容创新离不开三点:具有融媒体观念的首席覆盖官、内容转换技术的创新和重视直播技术。

世熙传媒副总裁程十卉对如何提升节目创新进行了阐述,“职业化素养的提高和科学化生产流程的建立,是寻求实现电视与网络内容创新突破之路。”

舜风传播董事长王恩杰看来,伴随广告主要求的不断提高,广告主品牌与节目内容调性的统一及匹配、两者价值观的相互融通成为节目内容创新的一种新方向。

第5篇:网络传播数据分析范文

关键词:民间传统工艺;传承;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57-03

一、引言

在全球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文明冲击,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正被工业文明同化:文化趋同现象更为明显,文化多样性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综合分析已有文献,传统工艺技术传承的研究大多是通过田野调查资料收集等对个案或某地区进行个体属性和本质特征的分析,没有将其放入一个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社会结构中去考量。研究的结论一般为促进工艺技术的传承的宏观性对策。

而宏观政策与微观个体行为间之间会存在偏差,如建议选定的传承人是否在工艺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等。社会网络分析正好是构建宏观层次与微观个体行为间的中层理论。通过社会网络的学理分析,可以为政策的制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可行性建议。

二、社会网络分析与民间工艺传承

社会网络是社会学家用来分析一组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结构特征的方法。社会网理论视社会为一个网络图,图中有许多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有线段相连,也就是具有社会连带。节点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或其它社会主体,而社会连带则既可指朋友关系、亲戚关系、同事关系,也可指因分享经验、资源或信息而产生的互动关系。它主要分析的是不同社会单位(个体、群体或社会)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及其属性。网络分析者特别关注特定网络中的关联模式如何通过提供不同的机会或限制,从而影响到人们的行动。人们可以通过社会网络了解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利用社会网络中的关系进行知识的转移,从而最大程度的利用知识。

民间传统工艺很多是包含了民间手工艺人的经验、技巧、诀窍,是要靠手工艺人长年累积实践摸索和体验来获得的。这些工艺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技能和洞察力构成、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它难以甚至无法转化成独立表达、并能够传授的显性知识,只有掌握这类知识的人才能亲自使用它。

社会网络分析则可以映射及量化民间传统工艺传承的社会关系网络――隐性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使不可见的信息、知识传播转变为清晰的图景。更重要的是,这种定量分析提供具体手段,确立民间工艺传承构成的社会网络中各种关系的模式,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均联系数量、亚群体的数量和质量、信息瓶颈和知识经纪人。

三、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步骤

(一)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民间传统工艺知识咨询网络的问卷设计、调研的经验,此方面研究至少应该区分清楚4类不同内涵的、与知识共享及传播有关的社会网络, 如表一。

在明确目标、设计问题之后,根据结果进行分析,并按照分析结果制成图示。

(二)收集数据

最理想的整体社会网资料收集是进行总体调查,然而,整体社会网资料收集非常困难,在进行调查时,除少数小规模网络进行总体调查具有可行性,多半只能从一个待研究的总体中抽取出有代表性的个案样本,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构造一个样本网络。然而,随机样本和抽样会造成一些关系数据的丢失,从而难以代表目标总体的关系结构。

(三)绘制网络结构图

根据调查的数据,将其转换为节点之间的各类关系数据,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辅助软件(比如UCNET、Pajak等)得到初步的社会网络图。

收集到了整体社会网资料才能够做社会网分析,分析中主要可以得到两类变量,第一类是个人的网络结构位置,第二类是一个群体的网络结构型态。第一类变量可分析个人的网络位置在群体中的影响。第二个变量可以了解群体结构特质分析集体行为。

四、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民间传统工艺传承考量的重点

在民间工艺传承社会网络分析图中,主要考量和分析的重点如下:

(一)进行网络整体结构分析,了解民间工艺传承的社会网络规模及团队外网络的大小

里根和麦克爱威立(Ray Reagans,Bill McEvily)发现网络的聚合力和网络规模都会影响知识转移。节点i的度ki是指网络中节点i与其他节点的关系数量,即节点i连接边的总数目,也等于与他直接相连的邻居节点的个数。节点度数是网络最基本的几何参数,对网络和节点的结构、功能有重要的意义。节点度数决定了网络规模,决定了知识流动的通路数量。

网络规模描述了网络大小和网络连接数。网络中的节点多,连接关系多,网络规模就大。这在知识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中都有正面影响:网络中节点的知识流通渠道也就越多,新的节点也更容易加入,随着知识到达的节点的递增,知识的传播速度也就越快。网络规模对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也有正面效应。

民间工艺传承中由于一些工艺属于祖传秘方、传统手艺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的传播局限于狭小的血亲关系的社会网络之内,甚至是世代单传异致不少此类民族瑰宝失传或散佚。另外一些工艺依托共同地域传统文化,在地缘内的传播,但是由于城镇化的推进,传统生活的改变,年轻一代流向大城市导致传统工艺的后继无人。

团队外网络大小对个体隐性知识的转移也有一定的影响。团队外网络大小用来评估个体在团队外的联系程度的大小,是个体在团队外与其他个体有直接社会联系的数量。通过激励团队外网络大的个体,让其发挥传播民间工艺知识的作用,扩大民间工艺传承网络。

第6篇:网络传播数据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闻传媒;大数据时代;应对

大数据时代汇集了大量的信息数据,数据量越来越大,对于数据处理的挖掘、分析以及处理能力要求大幅度提升。新闻传媒业其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资源整合,为人们提供最新资讯,其需要巨大的数据源作为新闻报道的基础。因此,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新闻传媒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做好新闻传媒,以此来应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影响将非常重要。

1大数据时代带给新闻传媒业的冲击和影响

大数据时代汇集众多数据,其中企业、群体、个人、社会活动以及社会组织等均会产生大量数据。各类数据在云端服务器、数据仓库以及存储设备中保存着大量数据,人们对于数据提取、分析、处理等已经成为了日常工作。从媒体内容上看,社交网络同智能手机之间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新闻信息传播渠道,使得社会上信息已经不再是媒体人的专利。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传媒的时效性不断增加,全民网络模式下摄像头散布于社会各个角落,通过不断观察和上传信息,达到新闻实时传递效果。

大数据技术使得社会化媒体和其他形式的数据报道更加重要,其全面影响着新闻媒体的生产模式以及传播机制。传统新闻媒体传播作为新闻写编、新闻编辑等核心环节将不复存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技术将成为传统新闻传媒最大挑战。大数据技术从全局状况来看,其比个别的新闻专家评析更加准确。大数据时代使得新闻业的质量标准将会发生很大变化,已经无法单依靠人类力量完成深度报道,有时也会出现新闻局限性。

2新闻传媒业应对大数据时代策略

2.1 传媒业要具有数据意识

随着社交网络平台不断增多,媒体的时效性将变得不再那么优势。大数据时代,新闻媒体业应不断从深度和广度来拓展自己,以此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所谓的深度则是媒体要针对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进行区别、辨认,对于一些表象问题要进行深入报道,并且还应注重文章的真实性。而广度则要求媒体要具有自己的队伍,需要有自己的原创评论、新闻,同时经过不断的发展还应逐渐建立起数字化平台,实现社交互动。新闻媒体要从事实上进行报道,不能够出现虚假新闻,大数据时代则要保证报道的新闻既要是事实,同时还要具有数据支撑。新闻报道的时候要从表面上分析出无法看到的东西,从更深层次来对新闻进行实质性报道。

2.2 新闻传媒业要具有针对性

大众信息传播属于一种粗放型传播、广播形式传播,听众必须从众多的新闻中筛选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进行分析。大众传播缺乏针对性和精确度,因此在新闻选择的时候缺乏针对性,难以对重要新闻、次要新闻进行分类,不能够让听众从新闻中辨别出新闻的重要程度。新闻传媒作为新闻传播界的主力,其主要以新闻报纸、综合性广播以及电视台广播为主,新闻传播均是以满足大众要求为主。但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往往还会遗留下观看的足迹,浏览器终端便可以对浏览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获取大众的上网习惯以及上网喜好等。根据这些数据来以最恰当的方式推出人们最感兴趣的新闻,从而达到了新闻传播针对性效果。

2.3 广泛利用互联网

互联网作为当前新闻传播主流渠道,网络已经成为了传统大众媒体的舆论市场。从调查中发现,我国民众对于网络信息获取以及依赖程度较高,在网络舆论的关注度和期望值均高于其他国家。同传统新闻媒体舆论比较,网络媒体舆论显得更加即时、多元化、隐蔽性以及无界性,网络舆论传播中不仅要求传统媒体之间要具有话语权,而且还应抢占舆论导向先机,从而避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隐患。虽然网络舆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是随着网络不断发展,网络媒体逐渐呈现出良莠不齐的发展态势,加之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了网络话语权主体上的隐蔽性特点,必然引起网络舆论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权威性等受到极大影响。

2.4 合理利用大数据发展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资源,其主要是对具体场景进行描述,并且对于某个状况作出行为评价。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在讨论和挖掘数据新闻方法不断变化,对于一些隐藏的数据、拓展新闻以及新闻选题等重要资源进行深度剖析。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数据在新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新闻生产核心资源的时候,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数据统计等均作为数据产生思维的重要工具。随着当前新闻稿件编写的时候,对于数据要求越来越高,那么人和计算机相比进行数据统计已经不具有优势,因此在信息时代要多注意利用大数据发展成果。大数据时代新闻人在进行新闻编写的时候,利用数据、图表进行新闻写作更加重要,因为信息图表创作数以一个综合过程,例如从选题、策划以及数据采集等方面,信息图表的选择和制作其每一个环节均要具有特有思维方式来完成新闻编写。

3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对于新闻人来说,用数据、图说话将变得与新闻写作同样重要。但信息图表的创作是一个综合过程,如选题、角度的策划,数据的采集或发现,信息图表的形式选择与制作等,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思维方式与能力的支持。通过本文针对大数据时代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新闻媒体业应对大数据时代冲击的策略,为新闻媒体发展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袁文丽,贡嘉阳.传媒业大数据应用误区与应用策略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8489

[2]何德慧.大数据时代传媒业的突围之道[J].现代视听,2014,10:68

[3]喻国明,杨雅.2013年中国传媒业的发展状况与未来态势――基于智能化社会文本分析技术视野中的中国传媒业[J].社会科学战线,2014,03:141147

第7篇:网络传播数据分析范文

【关键词】 数字电视 网络传播 传输种类 发展趋势

1 数字电视传输网络技术分析

数字电视传输网络技术可以分为有线传输网络模式、卫星传输网络模式和地面传输网络模式这三个方面。在具体的研究分析上,数字电视传输网络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1 地面传输网络模式分析

地面传输网络模式是当前电视传输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也是最成熟的一种电视传输网络技术。数字电视在传输过程中,地面传输网络模式借助于占据海拔高的位置设置天线实现信号的发射和对接,电视终端用户与电视台之间通过天线传输与接收方式实现目标。地面传输网络模式的应用,在信号传播范围方面要比其它模式更加广阔,周边环境对传输的制约性很小,并且能够兼顾性能突出的可控性以及抗打击性。特别是在人口稀少的山区,地面传输网络模式能够体现出它具有的优势,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快速传输电视信号,满足终端用户的需求。

在地面传输过程中,数字电视传播所受益的群众覆盖面比较广泛,数字电视噪音的影响比较明显,无法实现对脉冲干扰因素的有效控制。为了确保接受信号的有效性,接受天线尽可能的安置在室外的环境下。

1.2 有线传输网络模式分析

有线传输网络模式传输所需要的媒介主要分为光纤传递媒介以及同轴电缆传递媒介这两个方面。在此种传递模式的作用下,不需要针对传输过程中的同一频率进行差异性规划处理,也不需要对信号传输波段进行规范性的规定。在有线传输网络模式的正常运行过程当中,

每一个地区所对应网络数据能够结合自身对于点数数据差异性需求,可以建立与地区相适应的数字电视传输网络系统。在有线传输网络模式的作用之下,实践应用表现出更为显著的灵活性,有线传输网络系统终端客户通过防止机顶盒的方式实现对数字电视信号的有效传输处理。在当前科学技术的支持下,通过DVB-C标准向DVB-C2标准转变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有限传输网络模式作用之下的传输容量利用效率,综合效果极为显著。

1.3 卫星传输网络模式分析

卫星传输网络模式是高科技在电视传播技术上的应用,在卫星传播网络模式中,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方式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将数字化电视信号转化为微波信号方式,再将微波信号传输到卫星中,有卫星再次对信号进行处理然后传递数字电视传播网络覆盖的用户区域范围之内。在数字电视的卫星传输网络模式中,终端用户通过使用卫星制式机顶盒以及卫星信号接收天线的方式实现数据信号的有效转换与接收处理。对于地理环境比较复杂,地域比较广阔的农村来说,地面传输网络模式和有限传输网络模式的运用并不能完全解决部分用户对数字电视信号的多方面的需求。通过卫星传输网络模式的应用,是这部分地区的电视收视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并且兼顾对传输效率指标的显著提升。DVB-S模式是卫星传输网络模式在运行中所采用的标准的传播模式。DVB-S模式在通讯业务模式不断激增的背景下,所呈现的短板问题比较明显。因此,卫星传输性能在DVB-S2的应用下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业务能力有了明显的强化,从而为DVB-S模式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2 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在当前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我国的数字电视传播技术在三网融合方面做得更加的优秀,我国现阶段有关DTMB宣传持续推广,有关数字电视传输的发展上形成了一个系列的服务过程。我国在城市已经实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然而,我国现阶段在移动数字电视传播技术以及无线网络电视传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数字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性比较严重。这将导致国家许多资源的浪费和巨额的经济损失,资源没有很好的被利用。因此,数字电视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严格进行前期的规划和设计,数字电视也要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着眼于构建移动网络、互联网以及无线网络的三网合一的数字电视传输模式体系。

现阶段我国电视行业的数字电视传输技术在实践应用中,始终存在一个频谱使用效率的低下的问题。为了这一问题的可靠解决,通过应用高阶段调制技术的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应用高阶调制技术的方式无疑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应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在发射功率指标数值一定的前提条件之下,接收机工作的数值所呈现出的上升性趋势将导致数字电视传输网络所对应的覆盖范围呈现出明显降低,由此也可能表现出相对于干扰因素以及噪声因素的敏感,从而可能导致高阶调制技术的应用质量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削弱从现阶段的实践应用角度上来说,在实现高阶调制技术与数字电视传输网络相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在确保使用效率显著提高的同时,强化其覆盖率的有效性,从而保障传输的安全与可靠。

3 结语

在上述分析中可以认识到,在电视传输系统安全性及质量维护的过程中,传输系统运行质量的有效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此过程当中需要特别注意到的是:只要确保了传输系统维护性能的稳定性,才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电视节目播出质量以及播出效果的高效性,应当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军,韩猛,门爱东等.新一代数字电视传输标准DMB-T的关键技术[J].电讯技术,2001(4):62-65.

[2]鲁业频,任玲芝,陈初侠等.欧洲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发展对我国的警示[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0(10):132-135.

[3]王琎,潘长勇.大规模可编程器件在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研究中的应用[J].电视技术,2006(1):36-38.

第8篇:网络传播数据分析范文

关键词:网络编码无线网络信息交换

网络编码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在宽带无线自组织网络中有很好的应用,通过网络编码,中间节点可以将接收信息进行编码并发送出去,提高了网络吞吐量和健壮性。为不对现有网络的软硬件设备和相应的协议做很大的修改,可以选择在高层实现网络编码。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格状网(Mesh)等无线自组织网络都可以使用网络编码技术显著提高多跳链路的传输性能。由此可见,网络编码的出现更迎合了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

一.网络编码技术原理

网络编码(Network coding)从广义上来讲,是网络中的节点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后再转发出去的多点传送(Multicast)技术。多点传送(也称组播)是网络中的一种重要的通信方式。当一个或几个节点同时向若干个其他节点发送数据时,往往要借助其他节点的传递。

在传统的网络中,作为中继的节点只能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复制、放大和转发,这对于网络资源有时候是一种浪费。网络编码技术打破了这种限制,它允许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将接收到的多个数据包按照某种特定算法重新组合再发送出去。

二.网络编码技术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

1、网络编码的概念

网络编码是一种融合了路由和编码的信息交换技术,它的核心思想是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上对各条信道上收到的信息进行线性或者非线性的处理,然后转发给下游节点,中间节点扮演着编码器或信号处理器的角色。

2、网络编码应用于无线网络的优势

网络编码融合了路由和编码的概念,使网络节点不仅可以对数据进行存储转发,还可以进行编码处理,已证明了使用线性网络编码已经能足够达到网络多播容量。但网络编码的好处不止这些,尤其是当网络编码应用于无线网络时。网络编码首先应被应用在无线网络环境。无线网络的特性是不可靠性和广播特性,使网络编码非常适合应用在无线网络上,因为无线链路的不可靠性和物理层广播特性非常适合使用编码的方法。应用网络编码,可以解决传统路由、跨层设计等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提高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无线网络的广播特性使其非常适合使用网络编码,当一个节点传输一个数据包给它的一个邻居节点时,它的其它邻居节点也可以接收到这个数据包。因此,当一个节点的邻居节点对不同的数据包感兴趣时,可以将这些数据包编码后再一起传输,这样子可以使其所有的邻居节点都收到感兴趣的数据包并可以节约无线资源。

应用网络编码,可以解决传统路由、跨层设计等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提高网络性能。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网络的吞吐量,尤其是组播吞吐量。可以减少数据包的传播次数,降低无线发送能耗。当网络部分节点或链路失效时采用随机网络编码,最终在目的节点仍然能恢复原始数据,增强网络的容错性和鲁棒性。网络编码对无线网络的性能改善主要体现在提高网络编码的吞吐量上,网络编码已经被证明对于提高某些网络的吞吐量有着很大的作用。运用网络编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网络吞吐量,但是同时会增加网络的复杂性。不少研究者在研究提高无线网络的组播吞吐量的同时,研究如何降低因采用网络编码带来的复杂性。在网络状况恶劣的条件下,网络编码和路由之间组播吞吐量的差别不大,网络编码的优势体现在降低网络复杂性上;在网络状况较好的条件下,网络编码相对于路由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组播吞吐量。这为根据网络状况动态调整网络编码算法提供了可能。

3、网络编码如何提高无线网络的安全性

网络编码在提高无线网络的安全性研究方面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无线网络组播中,对于数据包的恶意修改的检测,过去是使用基于消息认证码或者数字签名的方法。基于网络编码产生了一种基于数据包的随机网络编码检测策略,这种方法计算量小,而且检测概率可以根据通信控制开销、网络编码复杂程度和检测时间这些因素进行调控。但这种方法亦存在不足。这种方法要求接收节点需要预先获得至少一个没有被恶意修改过的数据包,并且数据包的内容不能被攻击者知晓,因此,这种方法对抗攻击效果不好。

无线网络广播重传处理中,多个接收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的丢包都要求源节点重传数据包,需要广播发送较多的重传次数.本文将随机线性网络编码技术应用在无线网络广播重传中,提出一种新颖的广播重传方法(RLNCBR)。该方法中,源节点记录多个接收节点中丢包最多的接收节点丢包数,再按照随机线性网络编码的方法编码组合该丢包数个线性编码包。源节点广播重传,接收节点采用运算编码线性组合的方法获得信息包数据。数学分析表明,该方法能保证所有接收节点的编码可解性,同时重传次数可达到理论最优性。模拟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重传方法相比,RLNCBR有效地减少了信息包的平均传输次数,提高了传输效率。

三.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的应用发展方向

网络编码正在给现有的网络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网络编码从用来达到有线网络中的组播容量,发展到在有线和无线网络中提高吞吐量、节省能量、增强鲁棒性和安全性,甚至改变网络结构、改变网络协议设计方法。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还存在着以下的几个问题:网络编码的具体实现和降低网络编码的复杂性。现在已经提出了很多网络编码方法,有集中式线性网络编码和分布式随机网络编码,但是如何在实际网络环境中实现网络编码,需要考虑许多实际应用问题,例如同步、控制开销等。网络编码在实际网络环境中如何实现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采用网络编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网络性能,但设计和实现上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如何在不显著增加网络开销,综合考虑效率和性能的前提下,实现网络编码问题是将来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方向。

第9篇:网络传播数据分析范文

论文关键词:复杂网络;灾害信息;传播特征

灾害是指由某种不可控制、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或在短时间内发生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坏的现象。由于灾害发生的突然性和破坏性,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灾害信息传播上采取了谨慎的态度。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新的媒体形式层出不穷,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以及即时通讯软件、“博客”等新型网络形式使得信息传播的渠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因此灾害信息传播已经不可能受到单方面的控制。

“非典”前期,由于政府和主流大众传媒保持沉默,使得各种谣言通过网络和手机等新型信息传播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大量传播,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恐慌。由此可以看出灾害信息传播一旦失控,会使本来失序的社会更加混乱,并由此带来衍生灾害,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和经济损失。因此,在当前的信息传播状况下对灾害信息传播方式和特征进行相关方面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国内在灾害信息传播方面主要是从新闻学的方面来研究:灾害报道应该实现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新闻媒介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起到重要作用,以及系统介绍灾害信息的发展史等。没有从灾害传播本身的特征进行研究,忽视灾害传播特征对灾害信息传播的影响。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对灾害传播的控制,有必要针对灾害信息传播特征进行相关研究。

本文首先对灾害信息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复杂网络相关理论对灾害信息传播方式和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1灾害信息传播的过程分析

根据当前灾害信息的多样化,其传播内容主要可以分为政府和主流大众传媒的灾害信息和各种谣言、负面信息两大类。各种谣言、负面信息是指由于在灾害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隐瞒或虚报、延迟报道而产生的各种、负面的受众不信任的信息。

本文以Fink(1986)提出的危机4阶段论为基础,对灾害信息传播过程进行了相关分析,给出灾害信息传播的4个阶段,分别为潜伏期、突发期、蔓延期、解决恢复期。以2007年台风罗莎信息传播过程为例(数据来源:百度指数),分析这4个阶段(图1)。

(1)潜伏期由灾害发生到灾害信息开始传播的这一阶段。随着现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潜伏期的时间越来越短。要对灾害信息传播进行控制,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灾害信息传播的潜伏期对灾害进行有效控制,减小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台风罗莎10月2日08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4日02时加强为强台风。即10月2日至10月4日为台风罗莎信息传播的潜伏期。

(2)突发期从灾害信息开始传播到灾害信息开始迅速传播的阶段。突发期是年阶段中时间最短、对受众心理冲击最严重的一个阶段。如果在突发期内对灾害信息进行刻意隐瞒或虚报、延迟、模式化报道,会使受众失去对传播者的信任,增加公众的疑惑,导致社会危机及衍生灾害的产生。10月5日、6日为台风罗莎信息传播的突发期。

(3)蔓延期灾害信息从迅速传播到平息的一个阶段。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下,灾害信息从迅速传播到平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即时通讯软件、多种传播形式使得灾害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强。即使当灾害得到平息和解决时,在新型传播媒介中仍会存在很多议论和大量负面信息。台风罗莎在我国大陆l0月10日结束,但其仍然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10月7日至l0月16日为台风罗莎信息传播的蔓延期。

(4)解决恢复期灾害妥善解决、人民生活恢复正常、物质生产得到恢复、社会恐慌得到平息、整个社会恢复到灾害发生前的状态。在解决恢复期中,做好灾害信息的传播机理和影响的研究工作,总结灾害信息传播的经验和教训,为完善和健全相关的防灾体系提供依据。以10月17日起为台风罗莎的解决恢复期。

2灾害信息传播网络

2.1灾害信息传播网络的形成

目前国际上在流行病传播、计算机病毒在In.ternet上的传播等领域利用复杂网络进行研究是比较多的。此外,国内外专家对谣言的传播也进行了相关工作Zanette研究了在小世界网络中的传播情况;Moreno等发展了Daley等在1964年提出的谣言传播模型,认为非均匀网络传播过程最终听过但不传播的人数与感染概率有着紧密联系;

Dotts和Watts认为无论是社会网络还是信息网络中的传播蔓延现象,相应的模型都可以归结为泊松模型和临界值模型。

灾害信息传播的基础是社会网络,因此可以应用复杂网络的观点来阐释灾害信息传播的特征。灾害信息传播的网络模型示意图如图2所示。

用节点表示灾害信息传播中的个体,如果两个个体之间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直接发生传播与被传播关系,就认为这两个个体之间存在连接,这样就得到了传播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而可以建立相关模型来研究这种传播行为。而灾害信息传播模型研究的关键是传播规则的制定和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

2.2灾害信息传播网络的结构

2.2.1灾害信息传播网络结构的划分

灾害信息的传播途径与谣言基本一致,可以参照Moreno等人提出的谣言传播模型。的研究方法对灾害信息传播网络模型的结构进行分析,将灾害信息传播网络中的个体分为灾害信息未知者(Igorants)、灾害信息传播者(Spreaders)、灾害信息知情者(Stiflesr)三种类型。i(t)、s(t)、和r(t)分别代表这三种类型在人群中的比例。

如图3所示,灾害信息在灾害信息传播者、灾害信息未知者之间传播。灾害信息传播者向它的邻居节点传播信息。当接到信息的节点是灾害信息未知者的时候,灾害信息未知者以入的概率变成一个灾害信息传播者。而如果信息传给了灾害信息传播者或者灾害信息知情者,则前者以1/a的概率变成一个灾害信息知情者。

2.2.2网络结构中各参数的分析

参数A代表着信息传播过程中数据会出现丢失的情况,并不是每次连接都成功。参数是表示一个灾害信息传播者在变成一个灾害信息知情者前连接的灾害信息传播者或灾害信息知情者的平均次数。

灾害信息传播者把灾害信息传递到它的相邻节点时,如果该节点为灾害信息未知者,后者也将以入的概率变成一个灾害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成功。如果后者已经知道了灾害信息,则会导致灾害信息传播者失去传播信息的兴趣,从而以l/a的概率变成一个灾害信息知情者,此次信息传播的小过程失败。

2.3灾害信息传播网络的统计性质

灾害信息传播网络的统计性质反映着网络内部结构的不同和系统功能的差异。它的统计性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平均路径长度是指所有节点之间的最大距离的平均值,它描述了网络中节点间的分离程度,即网络有多小,也就是灾害传播网络中所有传播途径传播信息的平均长度。

(2)聚集系数用来描述网络中节点的聚集情况。在灾害信息网络中表示灾害信息传播者与灾害信息未知者、灾害信息知情者的关联程度。

(3)度和度分布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相连的边数称为该节点的度。节点度分布是指网络中度为k的节点的概率P(k)随节点度k的变化规律。在灾害信息传播网络中,度就是表示一个灾害信息传播者向k个灾害信息未知者或灾害信息知情者传播信息。顶点的度指标用于描述该传播者对传播网络中其它传播者的直接影响力。节点度的分布函数反映了灾害信息传播网络的宏观统计特征。

(4)介数分为边介数和节点介数。节点介数为网络中所有的最短路径中经过该节点的数量比例;边的介数是网络中所有的最短路径中经过该边的数量比例。介数反映了相应的节点或者边在整个网络的作用和影响力。在灾害信息传播网络中,节点介数说明该节点对于网络中信息流动影响的大小。介数的分布特征反映了不同传播者在网络中的地位,即其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影响程度。对于评价各种传播媒介的重要性、评价防灾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基于复杂网络的灾害信息传播特征分析

3.1网络节点的大规模性

一个重大灾害发生后,其信息传播网络的节点数必定十分庞大。要做到灾害信息传播既维护了公众的知情权,又不会造成社会恐慌和由此带来的衍生灾害,就应该对大规模的灾害信息传播网络节点进行分析,找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即公众信任度高、社会责任感强、在网络的影响大的节点。衡量这些节点是否关键的主要依据是它们的介数和度分布。

3.2网络连接的稀疏性

在灾害信息传播网络中,并不是所有节点的聚集系数和度分布是相同的。主流大众传媒由于其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受到公众的普遍信赖,那么主流大众传媒所代表的节点的聚集系数和度就要比其他节点的高。在这一区域的网络连接就比较密集。反之,过于失实的灾害信息会受到公众的质疑,其传播范围就比较小,则这部分的网络连接就很稀疏。

3.3连接结构的复杂性

灾害信息传播网络的节点是由主流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传播者和受众组成,因此每个节点都具有自己的动力学特征,且各个节点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整个灾害信息传播网络也就具有极为复杂的动力学特征,不能简单的用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对其进行分析。因此,灾害信息传播网络具有连接结构的复杂性。

3.4信息传播的时间复杂性

信息在网络中传播所花费的时间与下一节点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传播节点的度和介数及信息的可靠度等有关。沿海的人们对于有关台风的信息就会比较关注,而对于内陆城市的人而言,此类信息就不很重要。这就体现了灾害信息传播的时间复杂性。

3.5信息传播的变异性

在一个灾害信息传播者向灾害信息未知者传递信息的这一过程中,信息内容是否不会发生变异以及信息来源是否真实可靠,这就是信息传播的变异性。

3.6信息传播引发衍生灾害的可能性

灾害本身具有破坏性,由于灾害信息内容不同,公众对灾害信息的关注程度也不同,必然导致信息传播的速度不一样。而灾害信息的传播也可能引起各种社会问题,甚至形成衍生灾害。例如在“非典”期间各种有关SARS的信息肆意传播,引起某些药品的短缺、物价的抬高以及社会不安定因素突增。在灾害信息传播网络中可表现为信息中心增多、传播过程的重复性。

4结束语

本文将灾害信息传播过程分为潜伏期、突发期、蔓延期、解决恢复期等4个阶段,并以台风罗莎信息传播过程为例对4个阶段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