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范文

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精选(九篇)

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

第1篇: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范文

高职体育教学应适应社会的需要,把健康体育的理念传播给学生,注重体育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形成高职体育的特有风格。高职体育教学应立足素质教育,以德育为首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普高体育教学大纲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改革。根据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作出相应的变化。当今社会发展已将体育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两者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一方面社会需求是高职体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高职体育发展的动力与方向。另一方面体育的产生是由人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环境的变化等因素造成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促使人们求助于体育和医疗。体育政策很自然地将重点转向提高大众身心健康的体育需求上,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促使经济发展。社会的需求为高职体育教育提供了条件。高职体育专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在市场需求细分的基础上,加以体育人才培养方向性的定位;即体育行业内,服务于体育产业并胜任某一方面岗位的应用型体育技术人才,其核心为体育职业能力。因此,高职体育专业教育只有重视体育职业能力培养,才能使其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高职体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的特定要求

高职体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的特定要求,主要是指体育自身的特点和实训与实习时间及场地的要求。一方面高职体育专业的教学质量保障因体育技能培养的周期较长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质量保障时间长,跨度大。这就要求在实习中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管理与评估体系。另一方面高职体育专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特殊化。比如高尔夫专业实训基地就一定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高尔夫球场,不同于其他高职专业的实训基地的模拟建设和使用,我院高尔夫球专业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校企联合,循环实训,效益双赢”的教学质量保障新路,利用节假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分赴各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教学。

三、高职体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几个关系的探讨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教学评估关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当是教学效果的“质”与“量”的统一体。所谓“质”,就是指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智力和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达到国家教育方针及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的程度;所谓“量”,则是指在教育方针指导和在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控制下所学内容生效的比率。简言之,就是指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发展。

所谓的教学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规范标准,通过对学校教与学等教学情况的系统检测与考核,评定其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以期改进的过程。它包含一系列的步骤与方法,是有明确的目的,以实现状态与预定目标相比较的活动过程。在教学评估的活动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检测、考核等活动,搜集、分析、处理、评估信息;教学评估活动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归宿,是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行价值判断,品评优劣,以助决策。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构成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展评估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需要和有效手段。高等学校通过进行经常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评估,可以发现教育教学目标中的不合理因素,并对其加以调节和改进,使之更加合理;可以有效地指导学校教学工作,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的目标与进程,同时也是获得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信息的最佳途径;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评估客体办学中的特色和优势、问题和劣势,从中分析和诊断问题,找出问题产生、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今后改革与完善的阶段性或长远性的目标方案。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教学评估标准关系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控制与评估机制,就是要通过制度化的教学管理,使影响教学活动的一切要素得到控制和优化,把教学活动导向既定目标;就是要客观评价教学活动效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控制和实施激励提供依据。

教学评估对于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监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和重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学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教学监控内容包括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制订授课计划的情况;教学准备工作情况,包括教师教案、课件和其他教学用具准备情况;课堂教学情况,以及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与成绩评定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情况。在教学监控的过程中要注意监控的内容和方式具有导向性作用,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监控成为促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的措施;要发挥监控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参与,将监控作为推动教学工作的动力;更要注意有较强的科学性,并突出创新。

3.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评定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评定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质量保障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质量保障是课堂教学的反馈和应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就要突出教学质量保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学用一致,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实践的职业素养。还要进一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上大做文章。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一是要在课程结构上,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把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二是在理论课教学内容上,要与实践相结合。要本着“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教材内容体系,删减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内容,增加实用性内容,按市场需求,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渗透到专业教学中。三是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实践性教学法。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质量保障是高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保障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4.高职体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普高体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关系

高职体育专业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能服务于体育相关产业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并能独立组织和指导群众或消费群体进行体育健身、运动休闲、体育娱乐等活动的专门人才。其侧重点是培养熟练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体育职业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普高体育专业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专、深、精的体育专门人员,能掌握现代科学训练理论和方法或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训练和科研知识与技能的承担教学、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高职体育专业教学的特点是横向模板式的,“理论知识够用,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普高体育专业教学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纵深式的,“专业知识精深,突出专业能力”的教学;高职体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普高体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之间评定关系互不矛盾,并相互补充和促进。

5.高职体育专业教学保障前期工作与保障教学过程监控的关系

“不打无准备的仗”。只有在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之前都要做好必需的准备,才能避免盲目性,提高针对性,也才能根据过程中的特点,有的放矢地作出科学的、合理的评价。在教学质量保障之前应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这主要包括教学质量保障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三个方面。

(1)组织管理

由学校对教学质量保障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例如,我院鼓励体育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同时,学校也会积极主动地联系一些相关体育产业部门与单位(如地方体育局、各类体育场馆、体育推广公司和体育用品公司等),为部分学生推荐合适的实习单位,提供实训、实习的平台,对在和专业关联不大的实习单位实习的学生制定额外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事实证明,组织管理较好的,教学质量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运行管理

各专业制订独立、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计划,并针对教学质量保障计划编制教学质量保障大纲,编写教学质量保障指导书,规范教学质量保障的考核办法,保证教学质量保障的质量。根据行业的实际任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安排毕业实习考核和模拟就业等环节。例如,高尔夫专业的学生到相关高尔夫球俱乐部实习,而体育休闲与健身专业的学生则去一些健身会馆和高档涉外酒店康乐部进行实习,并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和要求进行管理和考核。

(3)制度管理

制定一系列关于实训、实习和现场考核与竞赛等方面的教学质量保障管理的规章制度,确保教学质量保障环节的顺利开展。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按上述管理方法,进行安排和统筹,并对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正确的处理。

参考文献:

[1]刘春宏,时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与对策——大学教学学术的视角[J].理工高教研究,2008,(02).

[2]凌明亮.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03).

第2篇: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业教育转型升级质量管理

[作者简介]童汝根(1983-),男,江西萍乡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创业;李旭旦(1968-),男,湖南沅陵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金融经济。(广东广州51054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创业板与广东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开发”(项目编号:GD10XGL04)、201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师范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BKYB2011059)和2008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融合ISO与BSC理念的高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以师范院校为例”(项目编号:BKJGYB20080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82-02

由于廉价的物质成本和劳动成本的优势在减少,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区域协调发展、劳动者素质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为提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级应用型人才。①高职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的学生应适应未来经济发展要求,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体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创业型经济形态趋势,二者均对创业人才有广泛需求,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显得更为迫切。

一、我国经济发展对高职创业教育的需求

(一)现代服务业对创新和创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升级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和均衡发展,提升第三产业竞争力,其目标之一是向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方向转变,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是在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值不足,仅为32.9%,生产比重小,结构层次低,仅占28%左右。许多现代服务领域在我国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被看做非生产性的活动,服务领域有限,大多仍以旅游、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体,而金融、保险、专利使用等技术含量高的服务领域比重偏低。

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才问题,其关键是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稀缺。现代服务业需要大量的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具有比较高超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艺,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素质高、技能强的服务业创新人才。现代服务业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型的经济实体,需要更多的为创造现代工业经济、消费经济和网络经济对应的新型服务的创业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最佳承载者。

(二)创业型经济对创新和创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表现为创业型经济趋势。②创业型经济不仅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和社会进步,而且可以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逻辑,促进中小企业的不断创生与发展并更新社会发展推进机制,从而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繁荣的驱动力。创业型经济是建立在创新与新创事业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它需要创新思维培养、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精神的培育,需要培养业务创新者、技术创新者和团队组织者等创新型人才,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平台。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催生出来更多的中小企业服务和产品,创业型人才在其中起关键作用,如何发现、培养、使用创业型人才成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学生要符合我国未来创业型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具备创业型经济所要求的创业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条件,包括具有创业相关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等。

产业升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和创新型经济发展趋势均大量需求创新型人才和创业人才。③根据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经济赶超时期的高层次人才会得到充分重视,但与经济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容易被忽视。职业技术人才中的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因此,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最值得我们关注。④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主管部门的重视。但是根据“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指导模式”调研组对北京、广东、浙江、河南和新疆等地抽取的10所职业院校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有14.6%的大学生不了解本校的创业教育的情况,有45.4%的大学生对本校的创业教育不满意。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业大赛、举办创业讲座和引入创业课程等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但没有一整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质量体系不健全

根据上述调研数据显示,92.6%的受访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并没有高度重视,在科研、教师培养、实践场所、资金等方面没有很好的支持,更没有做到将创业教育和招生就业等工作很好地结合。西部某高职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仅限于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创业计划大赛、创业研讨会和毕业前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中进行简单介绍而已,没有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等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很不够,体现不出创业教育的真正魅力,难以培养出来现代服务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二)高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保障体系不足

由于在我国高校没有开设创业教育相关专业,所以就没有成批的、接受系统化教育的、受过专门训练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型教师。⑤各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时,大部分依托于经济或者管理院系的教师开设创业管理类的课程或讲座。创业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也大都是依托学生处、团委和辅导员组织创业动员、创业演讲和创业计划大赛等。由上述人员构成的师资队伍缺乏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把握,也缺少亲身创业实践的经历,师资队伍素质达不到创业型经济的要求,其培养的高职学生也达不到创业型经济的创业和创新需求。

(三)高职院校创业平台支撑体系不到位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搭建一个适合高职学生进行创业的平台。从高职院校本身来看,其开展的创业教育的主流倾向还是解决就业。比如,创业计划大赛的目标仅仅是营造出一种创业活动氛围,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动机之一是可以培育出全国挑战杯大赛的获奖者,以此来为学校赢得荣誉,而对大赛后如何创办实体组织却很少关注。我国部分高校开始以各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如清华大学将写字楼半价出租给学生创办公司,北京大学为5个在校生创业团队各提供1.8万元创业基金。但是,由高职院校打造的学生创业平台非常少,为学生提供实质的创业环境和创业资金的更少,这也是高职学生创业意愿低和创业成功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职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策

(一)构建与经济发展配套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控制体系

与经济发展配套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控制体系要求结合当代经济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在专业知识和单项技术教育前提下形成创业精神教育、创业技能教学、创业实践强化的创业课程体系。我们应以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为标准,精选课程,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新颖性,在本专业基础上突出与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形成具体学科课程与创业实践课程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统一的课程结构,构建有创业教育特色和经济发展配套的课程质量管理体系。

创业精神教育课程目标是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素质。通过开设企业家精神、创业政策、创业法律、创业文化、创业风险和创业心理素质等内容,可以使学生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和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具备创业者的法律道德意识和相应的心理素质。⑥

创业技能教学课程以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创业需求为切入点提升高职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通过经济学原理、创业原理、创业营销、创业财务、创业融资分析、创业风险预测等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对初创企业的组织形式、营销方式、融资渠道、财务管理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创业实践强化课程使在校高职学生具有亲身实践的经历,强化其在校创业的动手能力。该课程模块主要通过专题讲座、专题报告等方式通过举行各种类型的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创业计划竞赛、社会实践、创办虚拟经济组织和创设真实企业等活动。以创业为导向的实践强化课程使学生能够将创业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

(二)建设精通现代服务业并熟悉创业实践的师资队伍保障体系

在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需要建设一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中既能够进行理论教学,又具有一线职业工作技能且熟悉创业经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是创业教育体系改进的重要内容。建设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途径主要有三条:提升现有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素质的内部培养途径、引进符合创业教育素质标准的外部教师、聘任既具有丰富创业经历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

内部培养途径是高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体。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通过与现代服务业和创业型经济组织进行合作,提供给创业教育的高职教师经常深入到行业工作实践的机会,了解现代服务业和创业型经济组织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组建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密切关注国内外创业理论动态,发现新的创业理论研究视角,分析创业人才需求。通过内部培养使高职创业教育教师能够把创业教育课程做到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外部教师引进途径可以为高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外部教师引进的素质模型标准依照创业教育体系要求师资队伍素质标准建立,主要包括熟悉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具有创业实战经历并且具备相关的创业知识、理论背景和学历要求等方面。通过外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引进,促进创业教育体系师资队伍发展的良性循环。

外聘兼职教师途径可以实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成要素的多元化,强化实践。欧美国家在这方面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美国Intel公司的原首席执行官Andrew S. Grove担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兼职讲师超过15年,每年秋季讲授1~2门创业课程。⑦社会上有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他们既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聘请他们从事兼职创业教学和研究工作,将给高职创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贴近现实。

(三)搭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与职业发展的平台支撑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平台体系的搭建不仅仅是高职院校本身的使命,还需要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参与。高职院校打造一个可以进行创业交流和创业实践的平台。企业、社会和政府等部门的支持和投入可以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构建创业交流和实践的平台体系。创业交流的平台既是准备创业和已经创业的学生间相互交流沟通与学习互动的平台,也是校企交流的平台,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企业提供兼职师资到学校开展创业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在企业从事顶岗实训和岗位就业实习基础上开展创业实践。由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申报创业项目,由政府审批并且由政府和社会对项目进行经费投入,校企联合创业团队参与完成项目的实施,由此搭建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创业实践的平台。

另一方面,社会多渠道资金平台和专业的咨询跟踪平台可以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创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很多,风险投资机构、保险机构、企业、科技园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以及教育部门通过创业风险基金的方式帮助职业院校学生筹措创业资金。社会专业机构构建一个专业的咨询平台对高职学生创业提供项目论证、技术咨询和创业过程指导等系列服务,引导高职学生创业符合现有经济发展需求和未来趋势。

四、总结

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需要大量创新创业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技能型人才。高职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的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将支撑未来创业型经济形态发展。从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控制体系,创业教育师资保障体系和创业与职业发展平台支撑体系等方面完善高职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养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

[注释]

①刘文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日本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7(2):65.

②郑风田,傅晋华.创业型经济的兴起与我国创业政策面临的挑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6):25.

③童汝根.人力资本导向的创业型人才队伍建设思路[J].理论导刊,2011(1):84.

④陶丹,陈德慧.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5):85.

⑤赵志军.师范院校创业教育的重点:培养创业型教师——以白城师范学院的创业教育探索为例[J].教育研究,2009(9):105.

第3篇: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背景;高职艺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1.前言

许多艺术类的高职院校社会认可度并不高,难以在未来的就业中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也导致高职艺术类院校的教学质量较低,难以为社会提供一批专业的艺术人才。不仅如此,目前的艺术院校最近就业竞争较为激烈,导致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加难以找到工作。尤其是在大城市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大城市虽然机会多、资源较多,但是却无法提供给这些高职院校的艺术学生。这样一来,挫伤了高职院校的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

2.提高高职艺术教学质量改革过程中面临困难

目前为了提高高职院校艺术学校的教学质量,仍然还面临较多阻碍,需要基于职业教育的改革进行具体分析:

2.1缺乏明确的教学培养目标

绩效考核过于注重量化考核,岗位目标教学职能不明确,导致在工作的过程中忽视工作完成质量和效率的考核。高校缺乏把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岗位的工作内容指标进行详细分解。缺乏建立标准化、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明确的规划。限制了绩效激励的有效性发挥,缺乏岗位目标教学的建设,不明确教学职能。[1]

2.2藝术类学校绩效管理机制缺乏

艺术类学校缺乏对教师绩效管理的绩效水平,也缺乏教师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建立绩效的管理体制。对于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没有兼顾到,缺乏培训的激励机制。缺乏教职工发展提升的重要举措和健全的培训激励机制。当前高校培训激励主要集中在一线教学、科研人员,培训激励项目丰富,但是对于艺术类的学校缺乏培训激励机制。对于艺术类的教职人员的福利较少,重视程度不够,无法满足其需求与能力水平的提升,缺乏晋升空间。会影响到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质量和工作目标的达成。[2]

2.3艺术类高校激励体系不健全

绩效激励机制有利于高校挖掘教职工的最大潜能,缺乏激励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缺乏竞争机制。高校如果不能结合学校的特殊性,激励的体系就会不够完善,不遵循学校发展的整体方向,缺乏为其发展提供平台的机会。这样一来,不利于教职工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也没能够做出相应的调整,缺乏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德行等缺乏相应地考察。[3]

3.解决提升高职艺术教学质量改革困难的建议

针对上述高职艺术院校在教学质量提升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笔者总结了一些教学改革经验,决定提出以下建议:

3.1明确岗位目标和教学职能

绩效考核不能过于注重量化考核,岗位目标教学职能要明确,在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工作完成质量和效率的考核。不能限制绩效激励的有效性发挥,加强岗位目标教学的建设,要明确教学职能。在高校组织结构及职能分析的基础上,要加强绩效管理的重要方面绩效考核体系设计。[4]

3.2建立艺术类学校绩效管理机制

艺术类学校对加强教师绩效管理的绩效水平和教师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建立绩效的管理体制。教职工发展提升的重要举措和健全的培训激励机制要建立。当前高校培训激励主要集中在一线教学、科研人员,培训激励项目丰富,要增设对艺术类的学校的培训激励机制。对于艺术类的教职人员的福利适当增加,加强重视,满足其需求与能力水平的提升,增加晋升空间。减少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质量和工作目标的达成的影响。

3.3健全艺术类高校激励体系

绩效激励机制有利于高校挖掘教职工的最大潜能,设立激励机制。高校如果尽可能结合学校的特殊性,激励的体系就会更加完善,尽可能遵循学校发展的整体方向,为其发展提供平台的机会。这样一来,有利于教职工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也能够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德行等也要进行相应地考察。

4.结束语

人才应当重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及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尤其需要重视高职院校艺术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如此,还需要增强学校的教学实力,让高职院校的艺术老师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同步提升,提高综合素养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好更好的榜样。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应当更新,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增加高职院校艺术人才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赵明富.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实践探索[J].福建茶叶,2020. 

[2]倪尔妍.基于“三教”改革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 

[3]刘佳,周庆,王艺贤.探究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J].南北桥,2020(2):9-9. 

第4篇: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107-02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职业教育直接影响着我国工业发展的明天,我国能否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即使成了制造强国,能维持多久,不但取决于高等教育,更取决于高等职业教育。德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德国一直都是很强的工业国家,他凭借的正是他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今天,虽然社会即将进入知识社会,但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其实还是在工业社会。就连美国也是一样,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为忽视工业付出的代价。因此,当下无论如何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1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传统的思想阻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是从一个传统的封建国家过渡而来的,虽然封建社会过去了好几十年,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形成的一些固有的价值观有的依然存留在很多人的思想中,这是无法否认的事情。而这些固有的思想就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封建社会,人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现在很多人读书的目的仍然是如此,所以职业教育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不被人重视,一些没有远见的政府职能部门甚至瞧不起职业教育。

教育部门的乱作为扰乱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 传统的思想阻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相关教育部门的乱作为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更大,使职业教育走了不少弯路。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千奇百怪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没有不知道的,只有想不到的教学方法。所谓的专家遍地都是,教学方法正不正确没有关系,即使是错误的也没有关系,但是必须要新颖,这是当前一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者信奉的信条和指导思想。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方法班的培训如火如荼,很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就是皇帝的新装,领导搭台,专家唱戏,还必须要求教师在一旁喝彩。

当前职业教育竞赛过多,各式各样,五花八门,把一小撮学生揪出来,强化训练,而对其他的学生缺少照顾。

这些作为浪费了大量的经费,浪费了一线教师大量的精力。一些一线教师为了迎合这些改革,做了一些违心的工作,对他们对教育的热情和自己教育的信念带来伤害。特别是对一些刚踏入社会就进入学校的年轻教师,这些影响对教育的伤害将会持续很长时间。

2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措施

如何建立一个公正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必须要跳出教育的范畴,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国家的工业发展,所以评价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如何,要看学生在工厂的表现如何。教育部门想尽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归根结底还是指挥棒没有挥好,而这个指挥棒就是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教育部门要从很多具体的事务中抽开身来,去建立这样的一个评价体系;具体如何开展教育,让各个学校去探索与研究。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机制建设十分重要。《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深刻认识到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首先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构建科学、有效、合理的教育教学监控体系,构建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机制和评价机制,从而有效地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包括学校定位与办学思路、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团队建设目标、办学特色目标、规模层次目标、发展目标等内容。在评价过程中,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注重评价的发展性、过程性和主体性,实现他评、互评和自评相结合,提高评价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发挥评价的反馈功能、激励改进功能和导向功能。

3 小结

作为管理职业教育的相关教育部门,要有放有收,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职业教育最为重要的事情,不能让学校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能为学校所掌控。以前以就业率来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没有可以公正实施的可能,因为没有监督者,就业率是各个学校自己在造自己的数据。因此,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沈言锦.高职院校实施项目式开放性考核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3):51-52.

[2]周美蓉,等.专业设置预警机制下的教材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65-67.

[3]沈言锦,邓志革.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汽车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7):78-79.

[4]沈言锦,瞿维中.面向高职生岗位能力需求分析的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专业课程的双衔接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6):104-105.

[5]沈言锦.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5(7):133-134.

[6]瞿维中,等.株洲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8):66-67.

[7]周美蓉,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4):73-74.

第5篇: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范文

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是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规定。站在不同的视角,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阐述也不同,呈现出多元化质量标准观。因此,应根据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诉求以及职业教育自身的办学规律,建立分门别类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关键词:

职业教育质量;多元化;标准

从质量学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质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职业教育在办学、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特性或品质。当它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审美”标准时,质量就好,反之就差。人们所持的“审美”标准不同,评价尺度不同,评价结果也大相径庭。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具有主观性,它反映的是社会或个体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或体验、经验。二是职业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包括培养的人才,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结果、产生的影响)满足社会或个体需要的程度。当“产品”的规格、质量、效益等符合标准,满足了社会或个体需求时,职业教育质量就会有好的评价。这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客观性体现,可以用数据测量其满足社会或个体需求的程度。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是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规定,是职业教育质量优劣的评价尺度。职业教育质量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特征。

一、一元标准

职业教育质量的一元化标准观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实施职业教育的依据,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因此,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依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体系可以从3个方面构建,一是预设质量标准,即要达到的预期质量规格,包括职业教育一般质量标准和具体质量规格;二是活动质量标准,即培养过程质量标准,包括教育教学活动质量标准,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和受教育者自塑质量标准;三是结果质量标准,即达到教育预设目标标准,包括社会目标、教育目标和个人目标3个维度。[1]由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涉及多方因素,因此,以培养目标为核心,构建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评价体系,集中考察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唐以志通过对各种质量标准的理论考察,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经验,提出了“以效果为导向构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2]的观点。这种质量标准认为,职业教育过程是一个“投入—过程—产出—成果”的“效果链”,而作为质量目标的学习结果(学习者能力),在职业和社会实践中的运用、迁移以及在工作中产生的效益,对职业世界的影响,则是质量标准评价的核心。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可以分为3个方面,即结构质量标准、过程质量标准、结果质量标准。以效果为核心构建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强调职业教育效果的重要性,使职业院校专注于办学成效而不是追求外在形式。职业教育质量的一元化标准,强调以一个核心要素为导向构建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目标导向以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教育目标为依据,效果导向以教育成果或教育效果为依据,前者有利于形成统一规格标准,后者有利于职业院校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二元标准

谢维和认为,确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取向,一是根据高等教育本身的学术规范和基本价值来建立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标准,强调高等教育质量的办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标准评价教育质量高低。[3]按照这一观点,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建立内部和外部两个标准体系。其中,内部质量标准包括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学生入学标准、教学标准、员工考核标准、教育教学评估机制、专业标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建设标准等方面。外部质量标准包括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社会服务能力,学生职业资格证书、企业满意度、企业忠诚度、职业道德、社会影响、毕业薪酬、就业率等标准。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内外部质量标准体系既要强调教育性,符合职业院校自身办学要求与规律,又要强调市场性,以职业教育适应市场需要及变化的能力为评价指标。职业教育质量标准还可以从质的标准和量的标准两个方面来分析。[4]职业教育量的标准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环境、财政投入、入学与就业、师生比等标准,重在考察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办学影响、办学效果。质的标准包括职业教育战略规划、职业教育理念与价值观、职业教育社会责任、学生身心发展等方面的标准。职业教育质量的二元化标准强调构建两个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或从内部规范与外部要求,或从内隐与外适两个方面构建职业院校质量标准体系,前者重在办学自身要求,后者重在职业教育的社会角色,从内外要求的视角构建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三、三元标准

教育质量有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3种,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也相应可以分为宏观质量标准,即国准;中观质量标准,即类标;微观质量标准,即校标。[5]国标是国家教育部委托专家或机构编制的,从宏观上提供质量指标体系、框架、权重、基准。如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试行)》中涉及的《学校评估主要信息列表》,分别从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特色和创新等7个方面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这就是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标准。类标即学科与专业标准,是教育部委托专家编制的专业和学科质量标准,如教学标准、专业标准、课程设置、学历标准等。校标是校本标准,是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办学要求、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情况,提出的教育质量标准,包括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目标、教学标准、教师考核、学生毕业等学校内部管理与发展要求,是微观层次的质量标准。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内适质量、外适质量和人文质量标准。[6]内适质量标准是指学生学习知识的完成程度和在知识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知识对另一部分知识的准备,即学生学习知识标准及过程标准。外适标准是指学校培养毕业生满足国家、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程度,即社会标准。人文标准是指学生个体在校期间认知情况、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发展程度以及作为个体的独立化、完整化程度。将职业教育看作一个社会客体——社会组织或机构,来考察其质量,可以分为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教育过程质量标准和教育体系质量标准。[7]职业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指职业教育对社会、对个体提供社会服务质量的好坏,职业教育过程质量是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出的质量高低;而职业教育体系质量标准则是指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在结构、组织体系、课程、评价、管理指标等方面的完善程度,成熟程度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三元标准是从职业教育质量的层次结构,或者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内容结构,或者从职业教育的组织体系结构,对职业教育质量进行的规定。主张从职业教育质量的3个维度来构建质量标准体系,有利于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

四、四元标准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投入资金的政府、雇佣学生的用人单位和社会、职业院校、对教育寄予期望的家庭和学生都是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方,要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必须考虑到利益相关方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要求。因此,从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的诉求角度,可以构建四元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根据职业教育质量观、话语权及评价主体,可以将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分为资源价值取向、知识价值取向、消费者价值取向和自我价值取向4个方面。[8]资源价值取向是从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属性角度,政府会把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作为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首选。因此,政府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是职业教育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其考察方式是职业教育投入的人、财、物等资源与教育产出如就业率、贡献率、社会效果等的匹配度。知识价值取向标准则是从职业教育知识的传播效果、发展建设和适用范围等方面来衡量职业教育质量,如知识的迁移、运用、成果、影响等。消费者价值取向是指职业教育产品的消费者——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要求。如松下电器公司的用人标准是顾客第一、企业家精神、自主、专业和普适管理等。自我价值取向标准主要是指职业教育的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主要标准是职业教育能否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个人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否获得阶段性成果。不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因此,从职业教育承担的社会工作角度,构建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四大标准。[9]职业教育质量要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社区服务、技能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创新等服务企业与社会。科学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技术支持的重要保证。文化传承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质量的四元标准从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评价主体和办学功能角度构建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利益相关方质量标准体系重在反映主体责任诉求,评价主体质量标准体系重在照顾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取向,功能质量标准体系重在强调职业院校的社会责任,三者都主张建立4个方面的质量标准体系。职业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跨界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质量并不像企业产品质量有固定的、严格标准,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职业教育。“应该考虑多样化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10]因此,应该根据职业教育教学的诸多环节、影响办学的诸多要素,确立分门别类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这样才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特色化建设,才有利于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作者:叶学文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谢延龙.论教育质量标准的三维分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50.

[2]唐以志.以效果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6):12-14.

[3][8]李华萍.高等教育普及化及质量标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37-47.

[4][7]史娜.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探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3-25.

[5][6]黄蓉生.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基本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5-11.

第6篇: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范文

论文关键词:质量生态学;高职教育;质量竞争;协同进化

提高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的、未来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这也是高职教育在经历了规模扩张之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诉求。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职责和使命。然而教育质量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涉及层面甚广,无论考虑哪几个因素都难免顾此失彼。在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市场对高职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时跟踪各类市场主体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如何在以质量为内涵的教育竞争中获得优势是高职院校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质量生态学可为科学衡量职业教育质量,全面系统地探究高职教育质量提供独特的视角。

一、质量生态学的内涵及意义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非线性、不稳定的系统,质量系统也逐渐演化为复杂网络,不仅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而且在市场环境中失去了稳定演化的条件。基于生态学与质量系统研究对象的相似性,质量生态学主要以生态系统演化的视角来看待和研究质量系统,并把质量生态系统作为质量系统的最好描述,进而对其内部结构和功能属性的形成、演变与质量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对由质量生态位所表达的质量系统在质量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质量群落中质量系统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对质量群落中相互关联或相互竞争、共生以及协同进化规律等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藉此,以质量生态学的视角探讨职业教育质量的可行之处在于:

1.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对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的高职教育质量系统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一种为持续改进教育质量所进行的全面、科学的思考模式,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产品(高职院校毕业生)和服务(高职教育服务)的质量,改进组织内的所有运作过程,以满足高职教育的消费者——学生、家长和劳动力市场的现实与未来需求。

2.高职教育质量的改进与提升是一个循序渐

进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具有典型的需求驱动特征,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十分明显。高职教育的诸多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无法实现在短期内满足学生、家长以及企业的需求和期望。质量生态学所关注的质量生态系统的演化同样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3.质量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单元是质量生

态系统。从系统的视角出发,该对象单元又可看作是由其子系统构成。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都存在着竞争与协作过程。质量生态系统中某一子系统相对于其他子系统在竞争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优势用质量生态位表示。如果把高等教育系统看作是由高职教育系统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两个构成要素的话,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内部”竞争,如高职院校之间为获得共同利用的有限资源而开展的竞争;同时也存在着“外部”竞争,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之间在生源、经费等方面的竞争。在竞争过程中,高职教育较之于普通高等教育,以及高职教育系统内某一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可用质量生态位来描述。

二、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的构成

质量的话语最先来自于企业,然后迅速扩展到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系统虽然有别于企业,但二者之间也并非没有共同之处。伴随高职教育规模“半壁江山”地位的相对稳定,而其在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形下,人们对高职教育质量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在“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下,高职教育系统必须跨越系统的界限,在质量建设的道路上摒弃教育与企业的“异”,学会借鉴与分享企业质量科学的最新成果,逐渐创立并完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有鉴于此,将高职教育质量问题的研究置于系统演化的时间轴上,借鉴质量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从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探讨其质量个体间的质量竞争与协同进化,对于多元化时代的高职教育沿着质量文化的逻辑推行改革,保持生存和发展的旺盛动力具有积极意义。

任何系统都与外部环境之间有着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可看作是由影响和调节高职教育质量的宏观系统与微观系统构成。

宏观系统指从宏观层面对高职教育的质量产生影响和发挥调节作用的环境要素,主要涉及:(1)社会-文化环境。高职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发展必然要受到社会经济各种因素及其发展规律的制约与影响。学校是一个文化组织,质量对其而言是一种实质性的潜结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职业院校师生和管理者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以及质量标准。(2)政治-法律环境。在我国政府行政命令推动,也即通过政治权力与权威对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施加影响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诸如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针对职业教育的相关立法,均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基础性质量保障作用。(3)人口-经济环境。毋容置疑,人口中高职教育适龄人口的素质是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部分。不仅如此,人口中高职教育适龄人口数量在作为影响高职教育规模的重要因素的同时还影响着科学的高职教育质量观的形成。另外,职业教育体系的产生本身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发展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制约着职业教育的结构变化。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结构的优化本身就是质量提升的一种体现。因此,经济环境表面上影响和改变了高职教育的规模与结构,实质上实实在在的对高职教育质量起着决定性调节作用。(4)技术-自然环境。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变革有着密切联系。科技革命和进步需要高质量的高职教育为其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就自然环境而言,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均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按照美国学者鲍恩的观点,高等教育生产过程的起始点是高等教育系统环境的资源输入,学生及其社会关系的变化是高等教育生产过程的主要结果,其社会意义就在于通过这种变化使自然环境得以改造。与之相似,随着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人们对高职教育质量的要求也与日俱增。

微观系统指从微观层面对高职教育质量产生直接作用的各利益相关主体,主要包括:(1)政府。政府主要通过制定高职教育相关政策、经费划拨、质量标准的制定等手段对高职教育质量产生影响。(2)学生及家长。学生与家长通过对高职教育消费的选择权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迫使质量不高的高职教育机构努力进行质量改进。(3)高职教育机构。作为高职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机构,高职教育机构的师资、教育教学过程、以及管理者所秉承的质量管理理念均显著影响着高职教育的质量。(4)劳动力市场。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就业成为高职教育的根本导向。在劳动力市场适切性以及产业结构匹配性的质量新标准下,高职教育作为“教育”,其固有的内部质量观,面对市场的强制性要求,不得不转向外部质量观。(5)行业企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并建立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机制是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转贴于

三、质量竞争与协同进化: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选择

高职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民主化程度的提高,高职教育的规模大增。然而,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在市场原则成为社会活动的首要原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高职教育作为一类服务活动,各教育机构之间为了获得有限的教育资源,必将以竞争和提高效率作为基本的生存法则。换句话说,市场经济中高职教育的生态圈有别于计划经济。高职教育机构必须面对顾客可以进行开放性选择的教育市场的形成与随之而来的高度市场竞争。

从质量系统的一般构成角度看,质量生态系统是由顾客、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员工、股东以及社会五大利益相关方组成的价值交换和利益相关的复杂系统。从质量生态系统的构成看,可以把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主客观因素概括为顾客(学生及家长)、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高职教育生源供给机构、参与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员工(教职员工)、股东(高职教育出资方)以及社会五大利益相关方。这些利益相关方构成的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

(一)质量竞争: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永恒话题

任何复杂系统内都包含着各子系统的独立运行。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可看作是由各子系统构成的质量群体。同处于一个质量群体中的各高职教育质量子系统对于质量环境的依赖程度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影响着这些质量子系统在质量群体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影响到各质量子系统内部结构特征和系统功能属性。高职教育系统提供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服务活动,这一活动本质上也是一个质量过程。一种质量过程可由不同的服务活动实现,而为了达到同一内涵的质量,不同服务活动个体在质量群体中所展现的质量过程特性又有所不同。所以围绕同一质量过程,不同类型的服务之间在质量集合中必然存在着质量竞争。高职教育质量过程以增进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知识为根本目的,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为内涵。因此,在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群体中的各质量子系统必然会为获得有限的稀缺高职教育资源而展开质量竞争。

对于高职教育系统这样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其质量过程实际上需要满足整个质量生态系统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要求,并且在相互的认可过程中形成相对固定的既得利益。系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为了保持和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并使其最大化,某一种质量的含义就会被坚持,某一种判别质量高低的标准就有存在的合理性。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的各利益相关者是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质量个体。质量个体在质量群体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是该质量个体在质量竞争及与质量环境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确立的。质量竞争是一个博弈过程,质量个体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会发生改变。因此,各高职教育个体要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在质量群体的地位,选择合适的发展规划,并且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做出动态的调整,选择最优的竞争策略,以期获得在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中的较高质量生态位。

(二)协同进化: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

尽管各质量个体在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有的处于主要地位,有的处于次要地位,但作为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彼此之间在竞争的过程中也不乏相互协作。协同进化是质量系统一种重要的演化方式。质量协同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协同系统的整体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质量本身具有一种整体性的特质,质量是某种产品或服务所呈现的整体属性,并强调服务过程。

怀特德的过程哲学认为,作为有机体的组织是处于不断进化过程之中的。主要表现在组织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进化以及组织本身内在的创生环境的过程。高职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有限资源的竞争可能导致协调效应。质量协同系统的稳定性与质量协同个体在质量群体中的质量生态位以及质量协同环境有关。就高职教育机构这一特定质量个体而言,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其本身在质量群体中都有自身的质量生态位。当个体之间的质量生态位属于结构性互补时,就是形成质量协同体的最佳时机,互补性越强所形成的质量协同体稳定性就越强。因此,高职教育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市场实际需求、自身办学条件与水平,以及外部环境等,在尽量确保质量生态位结构性互补的前提下,通过协同进化不断提升自己的质量生态位。

第7篇: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关注。一方面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高职教育,注重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职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普遍不高,高职教育缺少优质学生,导致高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出现各种困难。因此面对目前这一艰难的形势,高职院校的教学要切实结合教育的现状,构建科学、客观的评价高职教育质量的体系,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

一、高职教育质量观特点以及内涵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职业人才的培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和作用。在高职教育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要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对高职教育的质量具有特殊要求。高职教育的教学中要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学生能够形成具备应用技术和知识的能力,必须具有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高职教育还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应用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能够在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中具有服务精神。高职教育的质量观具有人才培养的统一规律和特点,不能过分的降低或者提高要求,违背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观与人才的培养、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等相符合,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

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教学质量仍旧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教学质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仍旧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一)评价监控机制缺乏外部监控

在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体系中,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和都包含着教学质量体系的评价当中,教学质量反映了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状况等各方面的因素,也是对学校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的考察。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建设性的成果,但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部门只是学校的内部人员,没有外界的人员进行监控,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控制度不完善,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从而导致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失去有效性。

(二)教学质量监控范围较为狭窄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范围十分的狭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没有针对学校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缺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目前高职教育教学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学习,忽视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操作,忽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因此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缺乏对教学实践环节的监控。另外高职教育中的校外实践环节往往被忽视。另外通过对高职教育教学中的课程设置的评价不够具体,不能根据就业市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的调节课程结构,因此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体系缺乏完整系统性。

三、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构建

(一)专业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专科课程的开发是高职院校根据就业市场和人才发展的需要,并与本校发展的实际条件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特色课程的开发。高职教育专业课程的开发是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课程进行更改和调整,为人才的培养进行优化和设计,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具有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市场和职业导向。高职专业课程的开发作为学校教育的导向,应该灵活的根据市场的需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坚持专业课程与就业市场相结合,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能够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状况和优势条件确定专业的方向,进行专业课程的建设。因此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指标要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以及专业教学规划与教改这四个方面进行监控和评价。

(二)课程开发与建设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课程是宏观教育和微观教育相联系的重要纽带。课程体系能够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建设目标。课程开发与实际的专业课程要求相符合,紧扣教学大纲、教材之间的相互联系,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完善的途径,从而保障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建设应当与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学校的培养方向相适应,坚持灵活性和统一性的原则,与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才的发展相互适应,符合就业市场中对人才的需要。公共课程的设置应当与国家的宏观课程目标相一致,符合本地区的特色和产业结构,体现高职院校职业特色。因此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要针对课程建设中的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建设以及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监控。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的基础和关键。首先要注重对师资团队质量的培养,加大师资团队的建设,优化教师的结构,建立双师型和实用型的教师队伍。另外要重视教师综合素养和道德的建设。教师综合素养的高低关系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有很大的影响。学校要致力于提高教师团队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引导教师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重视教师团队的考核,将教师的考核作为晋升的重要前提条件,提高教师团队的水平和质量,从而为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前提和基础。

(四)校企合作共建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积极作用,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专业课程的开发、设置等方面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标准和目标,使高职教育教学符合就业市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职教学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控指标可以引入企业的用人标准,并结合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制定出评价的综合指标。另外高职教育教学中还可以借鉴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创新高职学生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等作为考核的标准。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开发生产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实训课程的学习,加强对实践和就业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具有高职教育教学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

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

(一)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构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按照相关的法律要求和规定,针对当前社会中对高职教育人才的需要和构建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和各个要素。根据以上的思想和方法构建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该指标包括共分为三级,一级指标4项内容,包括专业开发与建设、课程开发与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教学过程与管理,二级指标共17个,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的质量建设、师资队伍的考核、教学管理等在内的17个主要指标,三级指标52个,满分为100分。每个指标在上一级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确定其指标的参考价值,并设置相应的观测等级和合格等级: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不合格。

(二)综合评定指标要求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综合评定是将总得分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分为ABCD四个等级,A等级得分为90-100分,B等级得分为80-90分,C等级得分为60-80分,D等级小于60分。

(三)工作方法和实施步骤

运用上述的指标和综合评定的标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根据每隔三级指标的主要观测点以及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照各指标相应等级的要求和评分标准,来进行等级划分。定性评价三级指标所属等级的基础上,使用定量分析每个三级指标的分数,具体的计算方法是:某个三级指标评价得分数=该指标等级标准分值×其相应的参考权重。可以得到A等级的标准分值为1.0分,B等级的标准分值为0.8分,C等级的标准得分为0.6分,D等级的标准得分为0.4分。将每个三级指标的评价得分进行汇总,加起来就是最终的评价得分。把最终的评价得分作为主要的依据,参考之前的综合评定标准将教学质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和类别。根据最终的综合评定得分并结合学校实际的教学工作,总结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不断改进高职教学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五、总结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指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高职院校要不断的加强自身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建设具有高职教育教学特色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6):136-137.

[2]李红.企业主体参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问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7-9.

第8篇: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关注。一方面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高职教育,注重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职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普遍不高,高职教育缺少优质学生,导致高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出现各种困难。因此面对目前这一艰难的形势,高职院校的教学要切实结合教育的现状,构建科学、客观的评价高职教育质量的体系,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

一、高职教育质量观特点以及内涵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职业人才的培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和作用。在高职教育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要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对高职教育的质量具有特殊要求。高职教育的教学中要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学生能够形成具备应用技术和知识的能力,必须具有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高职教育还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应用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能够在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中具有服务精神。高职教育的质量观具有人才培养的统一规律和特点,不能过分的降低或者提高要求,违背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观与人才的培养、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等相符合,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

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教学质量仍旧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教学质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仍旧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一)评价监控机制缺乏外部监控

在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体系中,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和都包含着教学质量体系的评价当中,教学质量反映了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状况等各方面的因素,也是对学校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的考察。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建设性的成果,但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部门只是学校的内部人员,没有外界的人员进行监控,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控制度不完善,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从而导致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失去有效性。

(二)教学质量监控范围较为狭窄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范围十分的狭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没有针对学校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缺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目前高职教育教学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学习,忽视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操作,忽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因此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缺乏对教学实践环节的监控。另外高职教育中的校外实践环节往往被忽视。另外通过对高职教育教学中的课程设置的评价不够具体,不能根据就业市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的调节课程结构,因此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体系缺乏完整系统性。

三、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构建

(一)专业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专科课程的开发是高职院校根据就业市场和人才发展的需要,并与本校发展的实际条件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特色课程的开发。高职教育专业课程的开发是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课程进行更改和调整,为人才的培养进行优化和设计,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具有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市场和职业导向。高职专业课程的开发作为学校教育的导向,应该灵活的根据市场的需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坚持专业课程与就业市场相结合,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能够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状况和优势条件确定专业的方向,进行专业课程的建设。因此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指标要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以及专业教学规划与教改这四个方面进行监控和评价。

(二)课程开发与建设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课程是宏观教育和微观教育相联系的重要纽带。课程体系能够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建设目标。课程开发与实际的专业课程要求相符合,紧扣教学大纲、教材之间的相互联系,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完善的途径,从而保障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建设应当与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学校的培养方向相适应,坚持灵活性和统一性的原则,与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才的发展相互适应,符合就业市场中对人才的需要。公共课程的设置应当与国家的宏观课程目标相一致,符合本地区的特色和产业结构,体现高职院校职业特色。因此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要针对课程建设中的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建设以及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监控。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的基础和关键。首先要注重对师资团队质量的培养,加大师资团队的建设,优化教师的结构,建立双师型和实用型的教师队伍。另外要重视教师综合素养和道德的建设。教师综合素养的高低关系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有很大的影响。学校要致力于提高教师团队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引导教师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重视教师团队的考核,将教师的考核作为晋升的重要前提条件,提高教师团队的水平和质量,从而为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前提和基础。

(四)校企合作共建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积极作用,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专业课程的开发、设置等方面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标准和目标,使高职教育教学符合就业市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职教学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控指标可以引入企业的用人标准,并结合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制定出评价的综合指标。另外高职教育教学中还可以借鉴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创新高职学生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等作为考核的标准。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开发生产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实训课程的学习,加强对实践和就业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具有高职教育教学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

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

(一)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构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按照相关的法律要求和规定,针对当前社会中对高职教育人才的需要和构建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和各个要素。根据以上的思想和方法构建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该指标包括共分为三级,一级指标4项内容,包括专业开发与建设、课程开发与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教学过程与管理,二级指标共17个,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的质量建设、师资队伍的考核、教学管理等在内的17个主要指标,三级指标52个,满分为100分。每个指标在上一级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确定其指标的参考价值,并设置相应的观测等级和合格等级: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不合格。

(二)综合评定指标要求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综合评定是将总得分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分为ABCD四个等级,A等级得分为90-100分,B等级得分为80-90分,C等级得分为60-80分,D等级小于60分。

(三)工作方法和实施步骤

运用上述的指标和综合评定的标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根据每隔三级指标的主要观测点以及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照各指标相应等级的要求和评分标准,来进行等级划分。定性评价三级指标所属等级的基础上,使用定量分析每个三级指标的分数,具体的计算方法是:某个三级指标评价得分数=该指标等级标准分值×其相应的参考权重。可以得到A等级的标准分值为1.0分,B等级的标准分值为0.8分,C等级的标准得分为0.6分,D等级的标准得分为0.4分。将每个三级指标的评价得分进行汇总,加起来就是最终的评价得分。把最终的评价得分作为主要的依据,参考之前的综合评定标准将教学质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和类别。根据最终的综合评定得分并结合学校实际的教学工作,总结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不断改进高职教学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五、总结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指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高职院校要不断的加强自身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建设具有高职教育教学特色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6):136-137.

[2]李红.企业主体参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问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7-9.

第9篇: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教学质量;四级教学;督导与评价;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形成了与普通教育“平分天下”,“半壁江山”的格局,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更是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术技能专业人才的任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已见成效。但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也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如高职教育的定位不准、办学特色还不够突出;教学软硬件水平跟不上学校转型的要求;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还不够协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不足;毕业生结构性过剩,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督导和评价督导机制还不够完善,这就严重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的步伐。如何改进和完善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督导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决定了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性和随机性。与普通教育一样,高等职业也存在着教学质量的必要性与价值性之间的矛盾,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又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从而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不可复制性和独具特色性。

从战略意义层面上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出两点:一是满足学生个人需求的程度,即高等职业院校的软硬件设施要满足受教育者求学和就业的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二是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程度,即高等职业院校教务教学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满足了经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双重需求,即体现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质量内涵及意义所在。

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根本。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构建高效、严谨、系统、科学的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点工作。

二、高职院校的四级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构建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应具有自身的特征外,还应遵循四项基本原则:一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能力为本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满足职业能力需要为质量目标,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质量标准,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中心建立与实施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二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教育质量管理强调以学生为关注焦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构建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时必须体现“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创业要求,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这一基本要求。三是以过程控制为重点。质量管理的核心在于加强过程的控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构建和实施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时应能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和因素采取实时监控,时时跟踪和反馈。四是内外监控相结合。建立内外监控机制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能否连续、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措施。内部监控可以促进自我完善,外部监控可以对教学质量给予真实反馈和恰当评估。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严格遵循四项基本原则下构建出高职院校四级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

(一)四级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的内容

高职院校四级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即“以学院为主导、系部为主体、教研室为基础、教师为导学”的基本框架,形成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四级监控网络。同时辅于“以教学运行管理为主线、学生管理为重点、教学质量管理为纽带”和“以学生评教为主导、教师评学为引导、社会评校为指导”的督导评价体系。四级监控、三线督导、三方评价为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建“433”高职院校四级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质量反馈信息化平台,使构建的体系更加规范、更具导向性、评价性和可操作性。

(二)四级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的实施方法

高职院校的院级教学质量督导要从“大”处着眼:一要纵观教学管理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教学秩序是否稳定,教学组织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二要与时俱进,适时制定各项教学质量督导制度,并且及时跟踪观察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趋势和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以此来指导自身的教学质量督导体系。同时,院级教学质量督导也要从“小”处着手:对各教学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制定质量标准、督导细则和评价要求,并阶段性地对各教学环节的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重点抽查剖析,在此基础上做出各学期教学质量的分析报告,对教学管理的宏观调控提出监控措施方案,从而真正发挥院级督导的主导作用。

系部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的主体和基层单位。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有效保障,系部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做到从“深”处着眼:一是要深入各系各专业及专业方向,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各专业师资配备,教学管理人员配备,到各项教学活动开展情况,都要提出具体的质量要求和监控指标。二是要深入每门课程,从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到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对课程开发建设和教学实施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质量督导和评价要求。同时,系部教学质量督导和评价体系还要从“细”处着手:通过对全体学生、全体任课教师、全体管理人员教学行为的督导,将教学质量督导细化到每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每一个教室和每一个实习实训场所,并将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转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中。

教研室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监控作用。同时还要求教研室要做到“理实一体”的完美结合:根据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和教学计划要求,对所属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组织管理,包括编写教学大纲、审批教案、开展教研活动、进行教学改革、交流教学经验、组织教师业务学习、检查授课质量、反馈教学信息,督促检查教师执行教学规章制度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辅导及管理。同时,教研室主任负责本教研室教师的听课、评课、集体备课,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教师授课计划、执行情况、作业批改情况等。

教师是四级体系中最核心的教学质量要素。首先,要遵循“尊重、理解、激励、共进”的督导策略,以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强调发展性而非奖惩性,强调形成性而非终结性,强调交互式而非单向式,努力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学工作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管理、实现教学质量有效监控的保障。其次,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监控。教师不仅要关心如何教,更要关心学生如何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教授学习方法;同时要重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落实。

三、结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逐步建立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督导与评价体系。构建四级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的研究,有利于中央和省级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引导,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深入认知与全面监督。强化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生命线的意识,营造不断提高质量的氛围。通过构建系统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对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使其符合高职院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本性要求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实践能力,密切关注用人单位的评价和社会认可度,提升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满意度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典兵.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6,(2).

[2]周家伟.对高职院校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3]王红梅,周艳,刘宇宏.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