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文化差异范文

城乡文化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文化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文化差异

第1篇:城乡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差异度;TOPSIS法;城乡统筹;指标系统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统筹城乡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议中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以来,对于城乡统筹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大量专家学者在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但是针对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差异度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并且在评价指标复权上要么采取主观复权,要么采用AHP法,致使评价结果很容易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本文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评价方法上采用改进的TOPSIS法规避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城乡差异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客观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在城乡经济发展、城乡居民、城乡社会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通过差距的计算以求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城乡发展中的差异性。

2、系统性原则。城乡统筹发展中城乡差异度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各个指标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本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总目标层,即城乡发展差异度;第二层为子目标层,即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城乡社会发展差异、城乡居民之间的差异;第三层是在第二层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化;第四层是具体指标层。(表1)

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相关资料数据的可获得性及便捷程度,使所有数据具有方便可靠的数据来源,对于难以获取的用相关的指标代替或者尽量舍弃。

(二)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差异度评价指标体系中具体指标层指标值的确定:首先计算城乡之间相应指标的差异系数,然后转化为具体指标层的相对应指标的指标数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i代表城乡之间i指标的发展差异值,ai代表农村的i指标值,bi代表城市的i指标值,ai/bi(或者bi/ai)代表城乡之间的差异系数,所以Xi值越大代表针对i指标的城乡之间的差异越小,反之,则城乡之间的差距越大。

二、TOPSIS法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一)TOPSIS法的基本原理。TOPSIS法是一种距离综合评价法,通过测度各指标评价值向量与评价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相对距离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排序。它的的优点在于利用标准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找出评价对象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并且测度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相对距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可以假定这个理想解,即以2020年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作为理想解,通过测度各年份指标值与理想解的距离,从而确定与完全意义上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距离。

(二)TOPSIS法的基本步骤。假设有N个评价对象,每个评价对象有P个评价指标,P个评价指标对应的权重向量W=(w1,w2,…,wp),Xij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评价指标值。

STEP1:列出对N个评价对象的P个指标的数据矩阵A:

STEP2:指标数据的规范化处理。本文涉及的指标都属于效益化指标,即指标的数值越大,越靠近理想解,城乡差异越小。对A矩阵中数据进行规范化:

三、改进的TOPSIS法在重庆市城乡差异度评价中的应用

(一)子系统差异度的计算。城乡统筹发展的最理想的状况不是消灭农村,而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本文以重庆市1999~2007年的数据资料为研究对象,以2020年城乡发展需要达到的目标为理想目标值,即引入指标评价的最理想解Z+=(0.9,0.995,0.95,…,0.99)。应用TOPSIS分别求取城乡经济差异、居民差异、社会差异三个子系统的各年份差异度,(各子系统的指标权重见表1)。

Di+(经济)=(0.681,0.691,0.699,

0.742,0.722,0.557,0.655,0.676,0.619)

Di+(社会)=(0.417,0.428,0.568,

0.531,0.483,0.489,0.574,0.633,0.673)

Di+(居民)=(0.768,0.782,0.789,

0.815,0.842,0.848,0.845,0.859,0.878)

(二)城乡总体差异度计算。在城乡经济差异、居民差异、社会差异三个子系统的差异度基础上,差异度的最理想解为:(0,0,0),应用TOPSIS法计算城乡总体差异度:

Di+=(0.591,0.602,0.660,0.666,

0.600,0.648,0.663,0.698,0.705)

(三)数据结果分析

1、重庆城乡总体差异度比较大,并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重庆市确立为城乡改革试验区之后,上升的趋势明显减缓,这与重庆市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背景条件下进行改革是相吻合。在2004年差异度出现了一个低谷,主要原因是由图1所示的经济差异度和社会发展差异度的降低造成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以及收入差距的减小也验证了这一点。(图1)

2、重庆市城乡居民的差异度总体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并且处于上升趋势。重庆市城镇居民尤其是主城区居民与农村居民在生活水平、贫富差距、人口素质等发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城乡居民之间的综合差异度会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进而促使城乡综合差异度处于较高水平。

3、重庆市城乡经济差异度处于较高水平,但是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以及城乡三次产业之间的合理转化,这种较高的差距水平将会逐渐减小。

4、城乡的社会发展水平在波动中上升,总体差异度仍然较高。虽然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保险向农村发展,但是相对于城市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当缓慢。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秦寿康.TOPSIS价值函数模型[J].系统工程学报,2003.

[2]张颖超,卢艳.基于改进的AHP―TOPSIS法的和谐社会综合评价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8.

[3]陈鸿彬.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

[4]李岳云,陈勇,孙林.城乡统筹及其评价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04.1.

[5]顾益康,许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4.6.

[6]Hwang C L.Yoon K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1981.

[7]郭翔宇,颜华.城乡统筹发展―理论、机制、对策[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8]杨建涛.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测度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王丽娟.城乡统筹发展的系统思考[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第2篇:城乡文化差异范文

[摘要] 以指数化指标为工具,应用分块设计与分层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可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座谈法和专家评分法,确定了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权数。测算结果表明:北京市城乡统筹发展指数2005年为56.56%,比2000年提高3.98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高1.11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北京市城乡统筹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渐接近60%这一城乡统筹发展基本协调的标准。城乡差别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必然反映,而二元结构的形成又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制度因素。论文就此对北京城乡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乡统筹 指标 差距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54(2009)02-059-03

城乡统筹是要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均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整合优化城乡各种资源要素,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生产条件、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社会事业、国民待遇等方面差距,逐步建立起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的和谐平等的社会主义城乡关系,使城乡人民都能享受现代化城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成果。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

作为城乡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新型理念,城乡统筹发展日益被广泛接受。它并不是简单的城乡相加的关系,而是城镇与乡村结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一个经济、科技、社会、生态环境等相结合的多层次的联合网络体系,通过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人为协调,实现城乡系统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功能最优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城乡统筹发展与城镇化不是互为矛盾的,它们是并行不悖的互动发展过程。城镇化的目的在于为劳动力和土地的非农化、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聚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最优化提供基础条件,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发展旨在为城乡人口、产业的发展创造更优越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发挥城乡整体优势,缩小城乡差别。两者的目的是互补和相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统筹发展是一种过程与状态,而城镇化则是结果。目前中国面临着城镇化进程的跨越,但不可能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高度工业化而后充分城镇化的道路,在现有工业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必然要通过城乡统筹发展来带动城镇化,这就决定了城乡统筹是城镇化的必然方式和基本途径。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完善又为城乡统筹发展构建了完备的动力机制与实现途径。

二、北京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综合评价

根据北京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口与环境、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医疗教育文化发展、社会保障和社会秩序发展6类一级指标,包含11类二级指标共33个三级指标)对北京城乡统筹发展进行评价(见表1)。

(一)城乡统筹的总体水平较高

由于城市和农村在自然环境、产业分工、居民分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人口素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这些指标值越趋近于100%,表明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越高,协调性越好;反之越背离100%,表明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越低,协调性越差。在一般情况下,这几个指标的值若能达到60%,就表明城乡发展基本协调;若能达到70%,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就算比较高;若小于40%,表明城乡发展严重脱节,一体化发展水平低。2005年,北京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指数为56.56%,比2004年提高1.11个百分点,高于2000年3.98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北京市城乡统筹的总体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并逐渐接近60%这一城乡发展基本协调标准。

(二)城乡环境条件逐年改善,城乡居民人口质量差异明显

2005年,北京市城乡人口与环境差异指数为55.91%,比2004年提高0.73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49个百分点,城乡差异仍较明显。我们将此一级指标分为人口质量和环境条件两类二级指标,其中又涉及6个三级指标,人口质量和环境条件差异指数分别为43.43%和68.4%,人口质量差异指数比2000年低1.02个百分点,环境条件差异指数比2000年高4个百分点。从这两个指标看,城乡人口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低(见图1)。

2005年,北京市人口已达1538万左右,北京市城市和农村大专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28.73%和2.79%。北京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占65.2%。相对低下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影响农民就业、增收等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水平提高,城市对劳动力需求增长幅度相对减缓,且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竞争力差,不适应用工单位的要求。

差异最小的三级指标是城乡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差异指数为98.74%。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美国现代化问题专家阿历克斯・英克尔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现代化10项标准中平均预期寿命的目标值为70岁以上,2000年世界平均预期寿命为66岁,高收入国家为78岁,目前北京市城市、农村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均超过78岁,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三)城乡居民基础设施逐年改善,但差异最为突出

2005年,北京市城乡基础设施差异指数为36.81%,与100%相差63.19个百分点,城乡统筹水平最低,比2004年高3.14个百分点,比2000年高10.41个百分点。我们将此指标分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程度两类二级指标,其中又涉及6个三级指标,其中,信息化程度城乡发展基本协调,差异指数为61.58%,比2000年提高19.9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城乡发展严重脱节,虽比2000年提高4.04个百分点,但差异指数仅为20.3%。

2005年,北京市农村和城市基础设施政府投入比由2000年的0.1546∶1提高到0.2282∶1;固定资产投入由2000年的0.1257∶1提高到0.2164∶1。但由于基数低,增速缓慢,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张,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仍然存在,城乡统筹水平最低。

(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较小

2005年,北京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领域差异指数为74.26%,与100%相差25.74个百分点,是差异最小的一级指标,分别比2004年和2000年低4.67和1.97个百分点。

2005年,北京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5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86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5∶1,达到历史新高,超过了过去20年中的最高值(2000年为2.21∶1)。收入水平城乡差距较明显。但是北京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处于合理范围之内。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人们收入水平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对照国际粮农组织按恩格尔系数划分富裕程度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2005年,北京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指数为98.53%,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1.8%和32.8%,两者仅相差1个百分点,同属于富裕程度。

(五)城乡医疗教育文化发展差异较明显

2005年北京市城乡医疗教育文化发展差异指数为59.86%。医疗教育文化发展差异指数分别比2004年和2000年低0.38和0.73个百分点。我们将此类一级指标分为医疗卫生和教育文化两类二级指标,又各涉及3个三级指标。其中,医疗卫生城乡差异不是很明显但也存在不同的差距;教育文化城乡差异较明显,差异指数为45.96%,比2000年低3.37个百分点。

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2005年,北京市城市婴儿死亡率为4.2‰,农村高于城市1.9个千分点,但比2000年低2.1个千分点。

(六)城乡社会保障发展差异明显

2005年,北京市城乡社会保障和社会秩序发展差异指数为43.93%,分别比2004年和2000年高4.47和8.33个百分点。我们将此指标分为4个三级指标,其中,差异最小的是城乡医疗保障覆盖率,差异指数为98.04%,比2000年提高26.1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起点低、保障额度小,和城市医疗保障相比仍有较大差异;差异大的是城乡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城乡失业保险覆盖率,差异指数分别为14.77%和19.57%;城乡低保标准差异指数为43.33%,比2000年提高7.62个百分点。

三、北京城乡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

城乡差别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必然反映,而二元结构的形成又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制度因素。分析城乡差别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管理体制的不同是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二元结构的管理体制是造成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政府管理部门从职能上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以及教育、卫生等许多管理部门,只管城市,不管农村,而农口部门过去以抓农业生产为主。在社会福利制度、税收、就业、户籍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上,都加速了城乡差别的进一步扩大。目前城市福利制度已基本完善,但农村福利制度的建立则刚刚起步,有些项目尚未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即使已有的社会福利项目如医疗、低保等,与城市相比也存在很大差别。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对农民限制过多,服务过少,既不利于城市带动农村,也不利于农村内部搞活。

(二)产业的差异加速了城乡差距的扩大

城乡差距与城乡产业特性有关。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过大差距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基础。偏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民在收入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分割。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企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缓慢, 2003年,北京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为57188元/人,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5243元/人,两者之比为3.75∶1。这一比例虽然低于全国的5.5∶1,但明显高于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市场竞争机制成为拉大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当前收入分配领域中市场机制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计划分配方式,并基本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在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变动过程中,以市场定价机制实现的按劳分配,把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以及开创性劳动与非开创性劳动等严格地区分开来,并给予完全不同的劳动报酬。同时,要素参与分配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和特征,不论是按要素贡献率来分配,还是按要素拥有程度来分配,都带来收入差距的拉大。而当前,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供给短缺和低价劳动力无限制供应的情形极为明显。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边际产出大于一般劳动的边际产出,这些都使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收益大大高于一般劳动的收益。同时,市场化所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者之间的就业竞争,必然带来下岗和失业,从而直接引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市场化带来的“马太效应”也使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一方面,城市地区已拥有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尤其是市场信誉基础,即使与乡村地区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城乡差距也将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城市等相对发达地区经济基础好,具有更高的生产要素收益率,成为生产要素的流入区,生产要素的流入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而落后地区则相反,要素流入少,经济发展受阻。

(四)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了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非均衡发展战略不仅使城市的产业快速发展,而且使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九五”以来,尽管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农村电网改造、道路交通、通讯等方面加大了投入,但燃气、电力、交通、通讯以及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多围绕城市展开。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不断扩大。企业为了追求效益,新项目普遍选择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城市及其辐射区如卫星城和极具优势的中心镇。城乡物质基础的差距继续拉大了经济发展的差距。

■ 参考文献

1.黄家海王开玉主编《社会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段应碧主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3.翟振元王孝东主编《统筹城乡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

4.国家科委编《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王振亮《城乡空间融合论: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城乡空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6.[美]马尔科姆・吉利斯 《发展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张国《中国城乡结构调整研究――工业化过程中的城乡协调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

第3篇:城乡文化差异范文

一、引言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逐步扩大。城镇名义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名义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57∶1下降到1983年的1.82∶1低点后,逐步攀升至2009年的最高点3.33∶1,之后略微下降,2010―2012年间的城乡人均收入比分别为3.23∶1、3.13∶1及3.11∶1,城乡人均收入之差也连年扩大至2012年的16 648.1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较为突出。对此,国内外学者的解释很多,涉及经济水平、金融发展、产业特性、人力资本、体制变迁和制度变革等诸多方面(唐礼智 等,2008)。其中,金融发展被普遍认为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密切。

Greenwood等(1990)首次提出“库兹涅茨效应”,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低水平的金融发展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但随着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收入差距逐渐缩小,直至收敛到均衡状态。随后国内外诸多学者对该问题产生了很多争论,按支持结论的不同可分成两派:一派是支持金融发展扩大了收入差距(Galor et al,1993;Banerjee et al,1993;张立军 等,2005;楼裕胜,2008;张前程 等,2010;周才云,2010;叶志强 等,2011);另一派却认为金融发展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C1arke et al,2003;温涛 等,2005;胡宗义,2010)。

中国金融资源分布和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对城乡收入差距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姚耀辉(2005)、楼裕胜(2008)、张前程等(2010)、周才云(2010)使用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分析认为金融非均衡发展与收入差距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非均衡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各位学者对两者究竟存在单向还是双向因果关系出现了分歧。胡宗义(2010)利用 2007 年中国县级截面数据,首次运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证实了“库兹涅茨效应”的存在,认为随着金融深度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在空间上城乡收入不平等也逐步收敛。张鹏等(2011)利用全国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OLS回归方法分析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强调农村金融资源的匮乏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叶志强等(2011)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同时采用混合回归、固定效应估计和系统GMM估计三种方法分析发现:金融发展显著地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其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显著负相关,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却不显著。刘亭亭等(2011)基于 VAR 模型及协整检验,同样验证了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长期协整关系的存在,但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金融发展效率却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孙永强(2012)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构建了城乡二元分析框架,认为在二元金融结构条件下,外部融资度的提高将相应的提高各部门居民的收入水平,但整体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将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其影响具有滞后性,金融城乡二元结构的缓释和城市化都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贺建清(2013)也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以城乡收入差距为被解释变量,引入城乡金融规模差异、城乡金融效率差异及其他控制变量,分析表明:长期内金融规模差异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金融效率差异的效应并不显著;而短期内金融规模差异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金融效率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没有影响。

综上可见,已有文献关于我国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究竟有无影响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而且金融发展差异对收入差距有显著正向或负向影响的结论也基本是基于传统回归方法得出的。传统回归方法仅仅关注因变量的条件均值,旨在描述自变量取值对因变量条件均值的影响,通常假定随机扰动来自于零均值同方差的正态分布,但实际经济生活中得到的数据很难满足这一假定条件。Koenker & Bassett(1978)提出的分位数回归方法则无需假定随机扰动项的分布特征,通过选择不同的分位点(τ),依据被解释变量条件分位数对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将不同的分位数回归结果综合就得到了该条件分布的完整描述。因此,与传统回归方法相比,分位数回归能更精确地描述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变化范围以及条件分布形状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当随机扰动项存在异方差或服从非正态分布时,解释变量对不同分位数水平下被解释变量会产生不同影响,此时采用分位数回归不仅能使得到的参数估计比OLS回归系数更稳健,而且能更加全面地刻画分布的特征,从而有效地捕捉分布的尾部特征。因此,本文借助分位数回归方法,通过引入金融发展规模差异、金融发展效率差异以及其他控制变量,采用我国1981―2011年的样本数据,对不同分位数水平的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回归,进而详细地刻画出不同分位数水平下城乡收入差距受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差异及其他控制变量影响的不同及其变化过程,并与OLS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丰富和拓展相关研究,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为未来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乔红芳,何金丽:金融发展差异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吗?二、变量选取、数据来源及模型构建

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主要有三种:一是城乡居民收入之差(周才云,2010),二是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张立军 等,2005;姚耀辉,2005;楼裕胜,2008;唐礼智 等,2008;胡宗义,2010;张前程 等,2010;张鹏,2011;叶志强 等,2011;丁志国,2011;刘亭亭 等,2011),三是使用泰尔指数(贺建清,2013)。城乡收入之差是一个绝对数额,其大小无法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变化,故本文参考大多数学者的做法,选择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来衡量收入差距的大小,并定义为GAP=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其中,城镇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为名义收入通过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平减后得到,农村人均实际纯收入为名义纯收入通过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减后得到,所有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将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分为以下几类:

1.城乡金融发展差异

城乡金融发展差异主要表现为金融发展规模差异和金融发展效率差异,前者反映了金融资源总量上的不均衡,后者反映了金融运行效率的不均衡。尽管贷款并不是金融资源的全部,但是基于银行信贷在中国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数据可得性考虑,本文仍使用贷款余额来表征金融资源的总量,并利用储蓄向贷款的转化效率来衡量金融运行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借鉴张前程等(2010)、楼裕胜(2008)提出的衡量城乡金融差异指标的思想,对金融发展规模差异(FSR)和金融发展效率差异(FER)两类指标重新进行了界定:

FSR=城市贷款余额/城市GDP农村贷款余额/农村GDP

FER=城市贷款余额/城镇储蓄余额农村贷款余额/农户储蓄余额

其中,农村贷款余额在2008年前为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之和,2008年及以后直接使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公告的农村贷款数据;城市贷款余额为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减掉农村贷款余额; 农村GDP=第一产业增加值+乡镇企业增加值-乡镇企业农业增加值;城市GDP等于全国GDP与农村GDP之差。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及中经网数据库。

2.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异

固定资产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可能会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周才云(2008)使用了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之差来衡量固定资产投资差异,本文基于两方面的考虑对其进行了修正:一是采用比例的相对值指标在某种程度上优于采用差值的绝对值指标;二是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的绝对差异与城乡收入比计算方式上的不一致性可能导致较大的偏误。于是,将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异指标定义为:

FAIR=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

其中,相关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

3.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

高劳动生产率会引致较高的产出,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可以提高人均GDP水平和居民收入;而低劳动生产率则意味着低产出和低人均收入,于是,城镇和农村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可能会为城乡收入差距提供合理的解释。周才云(2008)构造了城乡劳动生产率之差这一指标来衡量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固定资产投资差异指标类似,本文将其修订为城乡劳动生产率之比:

LER=城镇劳动生产率农村劳动生产率

其中,城镇劳动生产率=城市GDP城镇就业总人数,农村劳动生产率=农村GDP农村就业总人数;城市GDP与农村GDP采用前文公式计算,城镇与农村就业总人数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

4.城镇化水平

从理论上讲,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民可获得的就业机会越多,享受和拥有的资源禀赋也越多,收入水平也会随之不断提升。因而,众多经济学家认为城镇化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于是,本文也引入该指标,并与唐礼智(2008)、张鹏(2011)等的处理方法一致,选择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高低:

UR=城镇人口总人口

对各指标进行对数化处理,基本的回归模型可以设定如下:

三、实证分析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利用ADF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所涉及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均为非平稳序列,但其一阶差分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因此,上述6个变量皆为I(1)序列,故可以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进一步确定变量之间协整关系的形式。

2.Johansen协整检验

采用最大特征根统计量,选择协整等式中有截距不带时间趋势的形式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3个协整等式,表明6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其中的一个协整方程如下:

长期来看,金融发展规模差异、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劳动生产率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正影响,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285 1、1.826 0和1.031 5;但是金融发展效率差异和城镇化水平则对城乡收入差距有负的影响,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342 6和-1.086 5。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差异的弹性系数分别是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差异系数的6.4倍和5.3倍,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弹性系数亦分别是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差异系数的3.6倍和3倍。那么直观的结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和劳动生产率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解释力明显大于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差异,因此,简单地将当前较高的城乡收入差距归因于城乡金融发展的不均衡并不妥当。此外,在城乡人均收入比不断波动调整的过程中,城市与农村间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差异所起的作用是否也有变化?为探究这一问题,下文将使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详细分析和刻画不同水平下的城乡收入差距受到各解释变量影响的差异和变动。

3.分位数回归

本文采用1981―2011年中国城乡收入比、城乡金融发展规模差异、金融发展效率差异、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劳动生产率差异、城镇化水平的相关数据,使用Eviews 7.2软件进行分位数回归,参数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到:

(1)在不同分位点上,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方向与协整方程估算结果一致,但是部分系数在统计上变得不再显著。在低分位数0.2水平上,金融发展规模差异、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劳动生产率差异三个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正影响;而金融发展效率差异和城镇化水平在10%的显著水平下无法拒绝原假设,对城乡收入差距没有解释力;在中低分位数0.4水平上,除城镇化水平系数不显著之外,其余系数均在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在中高分位数水平0.6上,固定资产投资差异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为正,金融发展效率差异系数为负且在10%的水平下接近显著,而包括金融发展规模差异在内的其余系数均不显著;在高分位数0.8水平上,只有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和劳动生产率差异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为正,而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差异系数均不显著。

(2)在不同分位点上,相同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呈现出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分位数水平由0.2逐步增加到0.8,城乡金融发展规模差异的系数变得不再显著且越来越小。当处于0.2分位数水平时,金融发展规模差异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且弹性值为0.138 7;当处于0.4分位数水平时,金融发展规模差异系数变得在10%的水平下接近显著,而弹性值降为0.113 1;在随后的中、中高及高分位数水平下,其系数均不再显著,弹性值也一直下降至0.045 6。这说明:城乡金融发展规模的差异只能解释低分位数水平的城乡收入差距,而不能解释高分位数水平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就是说,金融资源总量上的差异只有在较小的收入差距水平下才对收入差距有较大的贡献,金融发展规模差异并不是造成当前较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这有悖于诸多文献中所得出的结论。

第二,在低分位数0.2和高分位数0.8水平上,金融发展效率差异的系数较小且不显著,但是当处于中间分位数水平时,系数显著为负且随着分位数水平的提高变得越来越小。当处于0.4分位数水平时,金融发展效率差异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且弹性值为-0.133 9;当处于0.5和0.6分位数水平时,金融发展效率差异系数在10%的水平下接近显著,且弹性值分别降为-0.123 2和-0.120 2;而在低及高分位数水平下,其系数均不显著,弹性值也大幅下降至-0.096 6和-0.094 1。这说明:城乡金融发展效率的差异并不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对当前较高水平的城乡收入差距并不能提供有效的解释。

第三,不管处于何分位数水平上,固定资产投资差异的系数都显著为正,且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当处于0.2分位数水平时,固定资产投资差异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且弹性值为0.732 1;当处于0.4分位数水平时,其系数依旧在1%水平下显著,弹性值下降为0.575 5;当处于0.5和0.6分位数水平时,固定资产投资差异系数仍可以在5%的水平下显著,其弹性值也分别下降至0.419 2和0.376 3;当处于0.8分位数水平时,其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其弹性值升至0.498 7。这说明: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异才是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至关重要的因素。

第四,在中低分位数0.4以下和高分位数0.8水平上,劳动生产率差异的系数显著为正且较为稳定,但是当处于中间分位数水平时,系数变得不再显著且越来越小。当处于0.2和0.4分位数水平时,劳动生产率差异的系数在10%水平下接近显著,弹性值分别为0.224 9和0.250 3;当处于0.5和0.6分位数水平时,系数不再显著,且分别下降至0148 2和0.125 5;当处于0.8分位数水平时,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弹性值为0.209 1。这说明: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对中低水平及较高水平的城乡收入差距表现出了较强的解释力,对中间分位数水平的城乡收入差距的解释力较弱。

第五,随着收入差距分位数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的系数尽管统计上不显著,但其符号却呈现出先负后正再负的变化,系数绝对值则表现出先大幅下降后缓慢上升的变化。当处于0.2和0.4分位数水平时,城镇化水平的弹性值分别为-0.162 3和-0.081 0,这说明,只有当收入差距较小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才会降低城乡收入差距,这与经济理论相吻合;当处于0.5和0.6分位数水平时,其弹性值分别为0.028 4和0.058 4,意味着城镇化的推进反而提高了收入差距,这一结论看似与经济理论相悖,却恰恰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城镇化过程中未得到重视;当处于0.8分位数水平时,其弹性值仅为-0.000 3,意味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缓解当前较高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微乎其微。

(3)在相同分位点上,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解释力最强,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解释力次之,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差异的解释力最弱。当处于 0.2分位数水平时,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劳动生产率差异、金融发展规模差异的系数在统计上均显著,分别为0.732 1、0.224 9和0.138 7,即固定资产投资差异系数分别是劳动生产率差异系数、金融发展规模差异系数的3.26倍和5.28倍,而劳动生产率差异系数亦是金融发展规模差异系数的1.62倍;当处于0.4分位数水平时,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劳动生产率差异、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差异的系数在统计上均显著,分别为0.575 5、0.250 3、0113 1和-0.133 9,即固定资产投资差异系数分别是劳动生产率差异、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差异系数的2.3倍、5.09倍和4.3倍,而劳动生产率差异系数亦分别是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差异系数的2.2倍和1.87倍;当处于0.5和0.6分位数水平时,固定资产投资差异与金融发展效率差异的系数在统计上显著,分别为0.419 2、-0.123 2和0.376 3、-0.120 2,即固定资产投资差异系数分别是金融发展效率差异系数的3.4倍和3.13倍;当处于0.8分位数水平时,只有固定资产投资差异与劳动生产率差异系数在统计上显著,分别为0.498 7和0.209 1,即固定资产投资差异系数是劳动生产率差异系数的2.38倍。

4. 分位数回归与OLS回归结果的比较

基于同样数据,采用传统OLS回归得到表4的结果。比较表3和4可以发现:

第一,OLS回归中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和劳动生产率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最为显著,方向与分位数回归结果一致,两者的弹性系数分别是0.521 3和0.212 4,明显高于金融发展规模差异、金融效率差异和城镇化等因素。这说明金融发展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远不及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生产率差异那么大,且固定资产投资差异系数也是劳动生产率差异系数的2.45倍,说明了固定资产投资差异相对于劳动生产率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更为重要,这与分位数回归得到的结论一致。

第二,OLS回归中金融发展规模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10%水平下接近显著(P值为0.114 8);金融发展效率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则在5%水平下显著,这一结论貌似与分位数回归结果有些不同。然而按照前文分位数回归的结论,当城乡收入差距位于中高分位数水平上时,金融发展规模差异系数统计上不显著;当收入差距位于0.2和0.8分位数水平之间时,金融发展效率差异系数统计上显著。OLS回归的结论恰好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总体条件均值处于中高分位数水平上,也从侧面证明了随机扰动并不满足正态分布的假定,采用分位数回归得到的结果相对更稳健。

第三,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差异的弹性系数分别是0.082 9和-0.110 3,与分位数回归结果的方向一致;同时,城镇化水平的弹性系数不显著,方向为负,说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些结论与分位数回归结果相吻合。

第四,各变量的OLS回归系数均介于不同分位数水平回归相关系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这也验证了分位数回归结果的合理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4篇:城乡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滞后模型;回归分析;聚类分析

一、影响我国城乡消费差异的因素分析

由于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地理因素,又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且各因素间组和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要准确把握所有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在实际中是不可能的。本文旨在分析作用较大的主要因素。

(一)收入分配因素

由经济学原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消费行为必定也受到过去消费习惯的影响,因此考虑建立一个包含消费的滞后值和收入水平的回归模型Ct=α+β1Yt+β2Ct-1+β3Ct-2+u。

为减少或消除时序数据的异方差,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模型调整为:lnCt=α+β1ln1Yt+β2lnCt-1+β3lnCt-3+u

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函数进行估计:lnCu=0.29+0.80lnYu+0.37lnCu(-1)-0.22lnCu(-2)

(1)同理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函数进行估计:lnCr=0.77lnYr+0.50lnCr(-1)-0.30lnCu(-2)

(2)两个方程的系数显著性检验和方程的显著性检验P值都小于0.05,说明方程拟合的较好

比较式(1)和式(2)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城、乡居民消费均与收入成同向变动关系,但城镇居民消费的收入弹性(0.80)大于农村居民消费的收入弹性(0.77);(2)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前一期消费性支出的系数分别为0.37、0.50,两者都超过了0.35,说明了我国城乡居民具有很强的消费惯性,并且农村居民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的消费支出系数分别大于城镇居民,这说明农村居民比有城镇居民更强的消费惯性。

(二)地区差异的影响

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日益拉大的同时,不同地区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也日益明显。定义Xl、X2、X3、X4、X4、X5、X6、X7、X8为城乡居民人均食品消费之比、人均衣着消费之比、人均居住消费之比、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之比、人均医疗保健消费之比、人均其他商品及服务消费之比,以其作系统聚类分析,为同等的对待每一变量,在作聚类前,先对原始数据进行Z分数的标准化处理,按Q型聚类分析法进行聚类,选用欧式距离平方和聚类效果较好的离差平方和法作聚类分析,得出的聚类图可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例分为5种类型(按照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异从小到大的顺序):(1)北京、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2)天津、广东、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3)河北、山西、辽宁、吉林、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陕西、青海、宁夏;(4)内蒙古、甘肃、新疆;(5)。

可以得出: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城乡居民消费差异较大的地区,即第四、五类,大都是经济发展较慢的西部地区。消费结构差异最小的地区,大都是东部地区。②城市化水平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可以看到,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上海等,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均较小,特别是食品、日用品的消费差异很小。反之,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如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均较大。

(三)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差异的影响

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镇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程度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的差别。首先,城镇的各种条件优越,居民的消费环境舒适方便优于农民。第二,当前农村的市场环境较差。长期以来,大多企业将生产经营的重点只放在了城市。活跃于农村市场的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小规模个体工商户,缺少对农村消费问题的研究,从而很少生产出与农民收入、消费观念和农村消费环境相一致的产品。

和城乡消费环境差异的形成一样,城乡消费观念的形成也是长期的。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受教育程度较低,使得农民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意识以及对未来消费的渴望都不如城镇居民强烈。而对精神文化消费意识的薄弱,又会使农民很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从而更加大了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上的差距。其次,长期生活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农民的消费观念相互影响,这就表现为大多数农民的消费价值观念和消费信息趋于一致,而与处于城镇的那部分居民存在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农民靠农业生产和农闲时外出务工挣得的收入很不稳定,久而久之则形成了更加谨慎的消费观念。再次,风俗习惯和的不同也影响着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的差异。

二、减小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即要依托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产业集群化。

(二)针对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水平,取长补短。不同地区有着农村居民消费特点不同。突出东部地区的主导作用,依托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扩大农民生活消费市场。

(三)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改善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教育可以改造农民的小农意识和保守心理,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对提高农村居民素质的基础设施重点投资,最为重要的是保障教育经费。

(四)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首先,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其次,加强农村市场机制建设,并解决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再次,应加强农村市场管理和监督,切实保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第5篇:城乡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原因;实证研究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增速平均在10% 以上,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呈现扩大趋势,经历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1978年我国居民城乡收入比为2.57:1,此后几年连续呈缩小趋势,1985年达到1.86:1。1985年以后城乡收入比的变化总体又呈上升趋势,2007年城乡收入比扩大为3.33:1,2010年城乡收入比例为3.23:1,绝对收入差距达到13190元。世界银行显示,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为1.5:1,超过3:1的情况比较少见。从趋势和现状来看,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民居民的收入差距状况已经十分严峻。中共十也把收入差距问题摆在关系全局的突出位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如何做出政策制定和调整,前提是搞清楚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以及各种原因对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影响水平和影响程度,这样政策制定就会有的放矢,实现精确调控。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形成原因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来自多方面。学者对此问题做过许多研究,有的面面俱到,有的关注一个点进行剖析。从什么视角分析这个问题?笔者基于两方面考虑。一个是能抓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这个问题的主要矛盾,另一个是能够实现定量化,也就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能够通过一定的统计指标和变量来进行反应。鉴于此,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形成原因归结为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阶段。根据库兹涅兹倒U理论,当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会出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状况,有历史必然性。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差距会出现“先扩大,后稳定,再减少”的趋势。许多学者认为我国正处于倒U曲线的前期阶段,随着经济发展,会出现一定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现象。

二是二元经济结构。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看,我国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殊的国情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社会背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体现在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主的城市经济与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主的小农经济并存,在生产方式、生产规模、生产效果、资源投入、技术状况、产品交换方面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城乡收入产生较大差距。

三是财税政策。财政税收的再分配调节作用弱化,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状况,城乡公共财政非一体化,各类税费依然给农民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当前亟待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调整财政分配结构,把支持和保护农业作为公共财政的重点,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使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四是公共建设。城乡在交通硬环境和金融软环境上差异较大,基础条件的不同决定了居民增收的空间和潜力有差异。尤其是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在硬件方面,农村的公路、电网、通信网络、水利设施等条件较城市有很多差距,我国许多偏远山村至今尚未通车和通电。一些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易涝易旱靠天吃饭的地方,农民几乎失去了种田的积极性,怕投下去无收入,或投得多收得少,更谈不上农民增收。

五是教育文化。农村较城市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差异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的教育程度差距一直呈现扩大趋势,政策上一直是重城市而轻农村。城乡学校的数量差距大,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大,师资待遇差距大,教育歧视依然存在,农民子女就学和高考政策等都存在城乡间的不公平性。无论从教育投入还是教育政策来看,农村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长期倾斜的教育政策让占学生数量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一出生便输在了起跑线上。

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从经济发展阶段、二元结构、再分配政策、公共建设、教育文化五个方面来看,对我国居民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程度、影响方向和影响水平是什么?表现出哪些规律和特征?本文基于我国1978年-2010年各类年鉴数据,将五个影响方面继续细化为七个指标,利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多元回归、分位数回归四种定量方法,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因果关系、显著性关系和敏感度关系。

3.1 实证分析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其影响因素的长期稳定关系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其影响因素是否有统计意义上的长期稳定关系可以通过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8-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非农与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差异、国家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情况、农牧业税占总税收比重情况、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差异、城乡社会投资差异、城乡教育文化支出差异七个指标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有长期影响;财税政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非同步性,税收和居民转移性收入的调节作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非立竿见影,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长期性,教育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大约在七年以后显现出来;社会投资状况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传导时间较短,传导周期不超过两年。

3.2 实证分析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其影响因素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其影响因素是否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可以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Test of Causality)是根据历史数据用来分析不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统计方法。当然,格兰杰因果关系不是绝对的逻辑认知,是一种统计判断方法。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夫·格兰杰建立该方法。本研究检验表明(10%置信水平),我国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这一因素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影响的传导周期在一年左右时间;我国农牧业税占总税收比重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影响的传导周期在一年左右时间;我国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差距也是导致收入差距的原因,影响的传导周期在三年左右时间;我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文化支出差异同样是导致收入差距的原因,影响的传导周期在五年左右时间。

3.3 实证分析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其影响因素的依赖性及敏感性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其影响因素是否具有显著的依赖性以及敏感性多大可以通过回归方法进行分析。一方面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整体的依赖性和敏感性,另一方面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不同阶段的依赖性和敏感性。

整体来看,1978-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产生显著依赖于非农与农业生产率差异指标、农牧业税占总税收比重指标、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异指标、城乡社会投资差异指标、城乡教育文化支出差异指标(5%置信水平);随着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进一步测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每增加1%,相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缩小0.05%;随着我国非农与农业部门生产率差距、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差距、城乡社会投资差距的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进一步测度,非农与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差距的比例每扩大1%,相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扩大0.38%,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差距的比例每扩大1%,相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扩大0.06%,城乡社会投资差距的比例每扩大1%,相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扩大0.5%。

分阶段来看,一是在经济发展方面。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有缩小趋势。2000年以前人均GDP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的比例下将0.05%-0.08%。二是在二元经济结构方面。三十年来,随着非农与农业的生产率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且这种影响先增强后减弱。三是在财税政策方面。农牧业税比重这一指标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在2.57之下时,时间大约在2000年以前,影响较为显著,随着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时间上大约2000年之后影响不显著。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指标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在80年代初较为明显,之后不显著,进入90年代后随着收入差距的增大,尤其是收入差距比例扩大到2.86后,影响又开始显著。四是在公共建设方面。三十年来,我国城乡社会投资的差距扩大始终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但近年来这种影响有减弱趋势。五是在教育文化方面。1995年之前,我国城乡教育文化的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之后这种影响关系逐渐减弱。

4.主要结论和建议

本文对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原因的研究结论和建议有: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我国农村居民是农业的主要生产劳动者,城镇居民是工业和服务业的主要从业者。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导致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劳动回报上巨大差距。从全国情况看,1984年我国农业人均年生产率为750元/人,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均年生产率为2823元/人,两者相差3.7倍,是三十年来差距最小的一年。到2003年,我国农业人均年生产率为4801元/人, 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均年生产率为31558元/人,两者相差6.6倍,是三十年来差距最大的一年。本研究表明,二元经济结构下的生产率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很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具体影响程度上较其他因素最大。平均来看,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产率差异每扩大1%,城乡收入差距扩大0.38%。

二是我国城乡社会性投资不均衡是造成收入差距的一个显著原因。近三十年来,在我国通过投资拉动经济、从而带动地方居民收入增长的发展模式十分显著。这与我国长期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有关,如果一个地区的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投资增强,一方面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带来产业集聚和规模效益,当地居民的收入相应增加。相反,如果一个地区长期缺乏投资,基础设施配套落后,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具备,会限制当地居民的收入增长。从实证结果看,1978-2010年我国城乡社会投资差异每扩大1%,相应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0.5%,而且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和中期,这种效应尤其显著。1981年我国城镇全社会投资711亿元,农村全社会投资250亿元,城市是农村的2.8倍,同期我国城市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的比值差距是2.3。到2010年,我国城镇全社会投资241431亿元,农村全社会投资36691亿元,前者是后者的6.6倍,同期我国城市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的比值差距是3.2。应该注意我国城乡投资的差异会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是我国财税政策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从本研究实证结果看,财政支农和税收手段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转移性支付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一定显著性。经测算,1978年-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差异每扩大1%,整体城乡收入差距扩大0.06%。分配调节应该在社会保障、教育、公共卫生、救济救助等方面发挥缩小城乡差距的功能,从而通过间接或直接方式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我国长期以来财政支出重城市而轻农村,尽管近年来加大了农村投入,但历史造成的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落后依然影响着农民增收。以社会保障为例,2010年以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主要流向了城镇居民,而占人口比例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如2003年占全国总人口65% 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只占社会保障费用总支出的11%,而占总人口35%左右的城镇人口的支出达到87%。

四是我国可能将迈入倒U曲线的中期阶段。通过本研究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可能正接近库兹涅兹倒U曲线的拐点。根据倒U曲线形状,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到了经济发展中期,城乡收入差距趋缓,当跨过拐点后,随着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减少趋势。本研究实证表明,我国人均GDP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即人均GDP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缩小0.05%。尽管从敏感度的绝对量来看,这种效应不是十分显著,但是从方向性来看,已经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也就是说,我国正在接近倒U曲线的中期阶段,可能已经出现了伴随经济发展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初始萌芽状态。从国际经验看,当第二产业比重为50%左右时,收入差距状态达到倒U曲线的拐点。201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16万亿,全年我国GDP为40万亿,占比约为40%,正逐步接近50%的国际标准,因此我国可能正在接近倒U曲线的拐点。

五是通过教育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教育因素与城乡差距有密切关系,而且教育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周期较长,即教育因素影响一般要经过若干年后才显现。通过教育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体现在解决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和制度设计的不公平。具体来看,需要解决农村地区教育的财政投入、教师的待遇和社会保障、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均、职业教育缺乏、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歧视等一系列问题。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通过长期不断努力逐渐缩小我国城乡居民素质和受教育水平的差距,才能从起跑线上解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云、王浩.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研究综述[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2]陈云.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3]陈云.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演变及“十一五”趋势分析[J].经济经纬,2008年03期.

[4]刘文勇.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原因与政策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03期.

[5]KUZNET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1).

第6篇:城乡文化差异范文

2009年全年,城市地区人均每日收看电视169分钟,乡村地区人均每日收看电视152分钟,乡村人均电视消费量较城市低10%。这主要是因为城市45岁以上人群每日收看电视时间比农村相同年龄段人群明显更长,城市电视收视的老龄化突出,而农村不同年龄人群收看电视时间差异相对较平均。

时段收视:乡村收视更集中于晚间黄金时段

相比城市观众,乡村观众的收视更加集中于晚间黄金时段,全天近收视的一半(48%)集中于晚间19:00―22:00,尤其在19:30~21:00期间总收视明显高于城市,而中午、傍晚和晚间22:00-24:00的总收视率低于城市。

频道收视:省级频道在乡村占有更大市场份额

省级上星频道在乡村收视市场份额最高,省台地面频道在乡村市场份额次之;中央级频道和城市台频道则在城市拥有更大市场份额。省级上星频道包括本省卫视、外省卫视,两者的表现在各省存在差异,尤其需要具体分析。

节目收视:乡村观众节目更爱电视剧

第7篇:城乡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消费效应分析对策选择

abstract:for many years,our country city and countryside inhabitant has expended the difference longstanding also expands day by day,not only this kind of condition affects our country city and countryside inhabitants quality of life whole enhancement,the effective expansion which in the restriction needs,affects welloff social the construction advancement,even has the negative influence to the social stability security.therefore,analyzes our country city and countryside expense difference condition,analyzes its reason,seeks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the significance is profound,function significant.

keywords:city and countryside income differential expense  effect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choice

        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长期存在且日益扩大,这种状况不仅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整体提高,制约内需的有效扩大,影响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甚至对社会稳定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分析我国城乡消费差异状况,分析其原因,寻找有效对策,意义深远,作用重大。

        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消费总体水平引致效应

        收入对消费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很多经济学者都把收入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引入消费函数中,其中凯恩斯假设在影响人们消费的众多因素中,除收入以外的其他因素给定不变,则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c(y),这里指的是消费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人们的消费支出是其收入的函数。本文将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额的差额作为因变量,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额作为自变量建立消费函数的模型为:

        δct=b0+b1δyt

        其中,δct 是第t 期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额的差额,δyt 是第t 期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额。

        由此,说明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差额对其人均消费水平差额有显著影响,而且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额和消费差额呈正相关关系。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额每增加1元,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额就会增加0.596元。因此,注重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对增加农民消费,扩大内需而言,重要而迫切。

        2.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引致效应

        为考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对消费结构差异的影响,现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额δet作为因变量,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差额δyt 作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如下:

         δet=b0+b1δyt

        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有着非线性的关系。1999年以前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是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重要原因;但是1999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在扩大,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随着收入的提高而不断降低,但农村居民随收入提高,其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速度快于城镇居民,说明目前情况下,增加农民收入的福利效应较大,因而,农村居民收入的有效提高,是增加扩大农村消费、增加农民福利的前提保障。另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交通等公共设施不健全、文化娱乐设施远远落后于城镇等消费环境的差异,也是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

        3.对策选择

        3.1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程,扩大财政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增加农村居民消费预期,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一定程度上受到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社保水平远远低于城镇状况的影响,因此,应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程,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释放其消费潜力。同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消费环境的改善,也应高度重视,将农业的基础地位放到实处加快城乡公共交通、水利、供电、供热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设好具有一定规模的医疗机构和娱乐场所,促进农村消费环境的优化。

        3.2变危机为契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一段时间以来的美国金融及经济危机,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普遍受到冲击和影响,我国珠江三角洲的许多企业的生产规模和销售的锐减,造成大量有技术的农民工从发达省市返乡,这一方面给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加,带来短期的危机;但同时,还应看到这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新机遇,我们应利用这难得的人力和技术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化危机为农村发展的良好契机,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发挥返乡农民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村消费水平,提升农村消费结构。

        3.3鼓励企业,开展“电脑下乡活动”引导农民更新消费理念。造成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差别的原因主要是城乡居民文化素质的差别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开阔农民实业,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有效途径。为此,应结合我国目前实施的“家电下乡”,鼓励企业着重开展“电脑下乡”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更新观念,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更关键的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电脑拥有率却相差悬殊,而电脑的价格也成为大众消费商品,通过网络能使农民获得诸多有益科技信息,引导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理念得到更新和提升,并对我国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将带来实质性的促进,最终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优化其消费结构,并促进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金贤锋、汪浩瀚.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二元特征与跨期不确定分析,《经济地理》 2006.7

[2]刘艺容.农村消费方式转变的机制与途径:消费积聚效应的角度分析,《中国软科学》2006.10

[3]苗慧凯.论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负面影响,《生产力研究》,2005.7

第8篇:城乡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消费差异;河南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097-02

1 河南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人们的收入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99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为1667.67元,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为437.73元,差距为1229.94元。到200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到7826.7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增加到2676.41元,差距为5150.31。虽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都有增长,但是差距却逐步拉大,由1990年的1229.94元扩大到2007年的5150.31元。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并呈逐渐拉大趋势,不仅造成了社会的极大不公平和矛盾,而且对河南的长远发展也是很不利的。

2 河南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实证分析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着重分析河南省自1990年以来的城乡居民消费资料,从宏观意义上来研究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利用Eviews软件对消费函数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建立一般意义上的城乡居民消费函数,进而作经济学意义上的分析,数据来自于19902008年河南省统计年鉴。

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文章着重从绝对收入和消费的影响,而不考虑其它因素,采用照凯恩斯的绝对收人理论,建立城乡居民消费函数模型为:

Ci=ai+βiYi+μi,ai>0,0

其中:Ci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Yi为居民人均年收入;μi为随机误差项;ai为人均年基本消费需求,βi为居民边际消费倾向;i=1,2。

表1 河南省城乡居民1990-2007年消费和收入的相关数据

时间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支

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纯收入生活消费支出

19901203.11067.67526.95437.73

19911451.841199.95539.29454.68

19921608.031342.58588.48472.61

19931962.751690.26695.85564.93

19942618.552155.15909.81731.98

19953299.462673.951231.97929.39

19963755.443009.351579.191206.43

19974093.623378.021733.891270.52

19984219.423415.651864.051240.3

19994532.363497.531948.361163.98

20004766.263830.711985.821315.83

20015267.424110.172097.861375.6

20026245.44504.682215.741451.51

20036926.124941.62235.681508.67

20047704.95294.192553.151664.09

20058667.976038.022870.581891.57

20069810.266685.183261.032229.28

200711477.057826.723851.62676.41

注:城乡居民1900一2007年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收人数据均来源于《2008年河南统计年鉴》。

通过EVIEWS软件,利用OSL方法估计城镇居民边际消费模型输出结果如表2和表3。

表2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模型的估计结果

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

X0.6455450.01326248.676030.0000

C489.674676.367056.4121190.0000

R-squared0.993292Mean dependent var3703.410

Adjusted R-squared0.992873S.D. dependent var1928.743

S.E. of regression162.8254Akaike info criterion13.12767

Sum squared resid424194.0Schwarz criterion13.22660

Log likelihood-116.1491F-statistic2369.356

Durbin-Watson stat0.486542Prob(F-statistic)0.000000

根据表4,城镇居民的消费模型如下:

C1=489.67+0.646*Y1(1)

T=(6.4121) (48.6760)

R2=0.993292 2=0.992873 F=2369.356 DW=0.486542

从以上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的经济意义也比较合理,判定系数同样也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并且也通过了F检验和DW检验。

表3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模型的估计结果

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

X0.6381320.01857634.352680.0000

C95.8574637.916802.5281000.0224

R-squared0.986623Mean dependent var1254.751

Adjusted R-squared0.985787S.D. dependent var616.0050

S.E. of regression73.43850Akaike info criterion11.53521

Sum squared resid86291.40Schwarz criterion11.63414

Log likelihood-101.8169F-statistic1180.107

Durbin-Watson stat0.810914Prob(F-statistic)0.000000

根据表5,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C2=95.86+0.638*Y2

T=(2.5281) (34.3526)

R2=0.986623 2=0.985787 F=1180.107 DW=0.810914

从以上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的经济意义比较合理,判定系数具有较好的拟合度,但取显著水平0.05,F检验和DW检验的P值较小。

2.3 序列相关性检验(相关图法)

文章采用残差图分析来检验是否存在自相关性。城乡居民消费函数的相关图见图1和2。

图1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残差图

图2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残差图

通过分别对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残差图(图1)和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残差图(图2)的分析可以判断出随机误差项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说明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和农村居民消费函数都不存在自相关性。

2.4 异方差性的检验

文章采用怀特(White)检验法来检验异方差性。white检验是建立辅助回归模型的方式来判断异方差性。

(1)城乡居民消费模型怀特异方差性检验。

表4 怀特异方差性检验

F统计量0.596425相伴概率0.566312

Whait统计量1.356246相伴概率0.507569

通过表4的城镇居民消费模型的怀特异方差性检验可以看出,White统计量的相伴概率是0.507569>0.05,不能拒绝零假设,即认为无异方差性。

表5 怀特异方差性检验

F统计量4.493473相伴概率0.034946

Whait统计量6.4243相伴概率0.040941

通过表5的农村居民消费模型的怀特异方差性检验可以看出,White统计量的相伴概率是0.040291 0.05,拒绝零假设,即认为存在异方差。

(2)农村居民消费模型异方差性的解决方法。

按照上述的方法,采用WLS估计的EViews软件实现这一过程,得到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C2=110.76+0.525*Y2(2)

T=(8.021250) (2.1525)

R2=0.992425 2=0.985787 F=1703.280 DW=0.831841

对WLS估计的模型,再使用怀特检验判断是否消除了异方差性。

表6 怀特异方差性检验

F统计量0.796872相伴概率0.473209

Whait统计量1.758615相伴概率 0.41507

通过上面WLS估计的农村居民消费模型的怀特异方差性检验可以看出(见表8),White统计量的相伴概率是0.41507>0.05,不能拒绝零假设,即认为无异方差。

3 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对比分析

就人均年基本消费需求而言,河南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的四倍多,由于城镇居民衣食住行都商品化了,而农村居民的食和住都有自给自足及低成本的优势,但是这个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农民的自发性消费还是比较低的。

数据显示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农村高出12个百分点,当收入增加时,城镇居民比农民更敢花钱,而农民将近一半的收入要转化为储蓄,消费能力偏弱。结合统计数据可知,1990一2007年间农村居民不仅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其收人也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的收人水平。这也表明,收人差距是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的直接原因。

4 政策方面的建议

在我国,城乡差异一直存在,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最终将迟滞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近来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是巨大的,失业率升高了不少,而工资的增加一直很缓慢,大量农民工不得不回家,相比而言,城镇失业有转移支付和保险,而农民工一无所有,有所缓和的城乡差距有扩大的危险,最新数据是不容乐观的。近来国家政府出台许多相关政策对城市房价进行调控,增加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供给,提高最低工资,而刺激经济政策正在生效,城镇居民处境有所改善。个人认为,国家扶持的力度要继续加强,提高农产品价格。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实现居民的自由迁徙和择业,对弥补城乡差距,缩小城乡鸿沟,才是根本和长远的,也是必然的。可以预测到.在未来几年里.国家将通过刺激农村市场的消费来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2]庞智强.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比较分析[J].统计研究,2005,(7).

[3]吴先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研究――来自江苏的报告[J].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第9篇:城乡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4日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在十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国务院在2014年3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城镇化的目标、意义和具体实施方案进行部署,同时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也将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之一。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2年的53.73%,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城镇化进程中不断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那么,城镇化达到什么程度,城镇化如何发展才能带来国民收入格局的改善并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这需要对城镇化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学术界关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结论:城乡收入差距随城镇化发展而缩小或随之扩大,或者影响不确定。陆铭、陈钊(2004)采用的是1987~2001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计量结果表明:城市化的发展,可以显著降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陈斌开、林毅夫(2010)通过研究发展战略对城镇化和城乡工资差距得出,城镇化水平越低,城乡工资差距越大。符想花(2011)模拟与预测了城市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从时间数据上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同时从横截面数据上看,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降低。郭军华(2009)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城市化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和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并非简单的正向或负向,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城市化对其影响会产生变化,即如果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小,城市化的发展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如果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城市化的发展反而会继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二、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

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0年以来,虽有个别年份出现回落,但整体上呈现长期扩大的趋势。2000年的农村居民收入为1,61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45元,城乡差异系数为3.49,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额为4,027元。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2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874元,城乡收入差异系数为2.72。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趋势来看,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表1)第一阶段是2000~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1)2000~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从3.4增加到3.51,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额由4,027元增加到4,691元;(2)2003~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一定的回落,差异系数从3.32降到3.21,绝对差额从4,900元增加到5,508元。第二阶段是2006~2009年,城乡收入差距先处于一个平稳状态,差异系数一直在3.21左右徘徊,差额由6,134元增长到8,375元。第三阶段是2010~2013年,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下降的趋势,差异系数由2.93降落到2.73,但是绝对差额已经达到12,578元。(图1、图2)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整体趋势完全符合中国城乡改革的阶段性特点。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的重心从农村逐步转向城市,伴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大幅度提高,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也愈加明显。2000~2004年,农民增加收入增速的阶段,国家出台包括推出农业税、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一系列支持农民增收的重大政策,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迅速提高,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差距有所缩小。2005~2008年,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整体经济形势较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与城市相差不大。2009~2013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超过城市居民增长率,主要是得益于国家对新疆的新一轮的政策扶持,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人均收入的增加。

三、新疆城镇化发展态势分析

新疆下辖3个地级市、6个地区、5个自治州、13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62个县、6个自治县。2000年的城镇化率为33.75%,城镇人口为633.21万人;到2013年新疆的城镇化率为44.47%,城镇人口为1,006.93万人。与同期的全国城镇化水平相比,新疆的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水平。(表2、图3)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缓解,但是收入的绝对差额还在扩大。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城镇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到底有没有影响。

四、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镇化动态关系实证分析

(一)指标和数据的选取。本文选取两个指标来探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与城镇化趋势之间的关系:首先,用城镇化比率反映城镇化水平(X),数值上等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其次,用城乡收入差异系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Y),数值上等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本文采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2013年数据,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

(二)模型的分析与估计

1、平稳性检验。使用Eviews7.2软件对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数据进行ADF检验以判断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如果是同阶平稳序列下面就可以对它们进行相关性分析。表3中的(C、T、K)依次代表单位根检验方程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原序列Y和X没有通过平稳性检验,而对它们进行的一阶差分全部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ADF单位根检验,说明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和城镇化水平具有一阶平稳性,均为一阶单整数列。(表3)

2、协整检验。回归方程需要建立在平稳变量的基础上,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各自长期波动规律的变量,如果它们之间是协整的,则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为了分析城乡差异系数(y)和城镇化率(x)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笔者先做两个变量的回归,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比率之间的长期均衡方程,关系式如下:

3、模型结论。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新疆的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异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在增加。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提高5.7个百分点。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通过对2000~2013年的数据分析,表明:随着新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增加,主要的原因如下:

首先,新疆城市化动力以政府为主导。一般情况下,城镇化是在来自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这两种力量的合力作用下向前发展的,由于拉力和推力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因此二者之间呈良性循环状态。新疆来自农村促进城市发展的推力很薄弱,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主要靠来自城市的拉力。但是,新疆这种城市拉力不同于一般的通过中心城市巨大经济能量的辐射扩散产生的吸引力,而在很大程度上靠外来力量――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的注入和刺激产生的。新疆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开发基础上,且这些资源的开发基本由国家主导,由此形成新疆城镇化发展模式带有较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是一种以政府推动为核心,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导、优先发展大中城市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投资,城镇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大中城市带动。

其次,城镇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城市数量少,经济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化主要靠重工业推进,吸纳非农劳动力较低;经济基础薄弱,自我积累有限,城镇建设投入不足;新疆属于欠发达艰苦民族地区,人口素质与市民化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城镇建设的各类人才。

最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执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农村居民要向城市居民身份转化,主要还是通过在城市购买房产落户、到城市结婚就业,甚至是以直接户籍买卖等方式实现。也就是说,农村中那些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通过这些渠道转化为城市居民的机会更大,这必然会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统计数据的进一部扩大。

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城市化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规划先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国家实施新一轮对口援疆的大背景下,既要充分利用国家援疆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对口援疆省市和中央企业的大力支持,又要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走出一条帮扶、引导、强化自身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第二,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地方财政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等方面的投入,通过财政再分配政策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加大教育支农、技术支农力度,从根本上为农村居民就业和收入水平提高创造优越条件。

第三,加快制度改革创新,突破城镇化发展体制障碍。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施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二是实施灵活的土地政策,盘活土地资源,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逐步使农村转移人口离乡又离地;三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程度是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的基础条件;四是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把由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一些问题交由市场解决,政府重点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公益性事业、社会保障事业等;五是建立和完善城市投融资体制,单靠财政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投入,既无法满足城市规模扩张的需求,也无法实现城市规划的要求,要开发城市金融业,建立城市投融资平台,树立城市经营理念。

主要参考文献:

[1]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