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护动物的意识范文

保护动物的意识精选(九篇)

保护动物的意识

第1篇:保护动物的意识范文

关键字:保护意识;文物资源;信息化建设

狭义上的文物资源主要是指被保存或发现的历史文化遗物,像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旧图书以及艺术品和生活用品等。保护文物资源不仅对研究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实现文物资源共享的目标,加强文物保护意识有利于推动文物资源管理步入规范化与科学化,可以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教育意义,提高国民保护与认知珍贵文物的意识。

本文将简单介绍文物保护工作的内容,探索保护意识在当前文物保管与陈列中的体现,并探讨加强文物保护意识的方案。

1 文物保护工作的内容

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遵守《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依法执行文物保护制度,加强工作人员与参观人员的保护意识,采取科学的措施为文物资源提供舒适的陈列环境,不随便触摸珍贵的文物以免文物资源受损。

2 保护意识在当前文物保管与陈列中的体现

(一)文物保护意识推动了文物资源管理步入规范化

以前,由于文物保护意识的淡薄,很多博物馆和美术馆在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方面很松懈,缺乏统一的管理准则,不知道文物资源的数目与来源,不清楚文物的分类与价值,导致文物的管理工作非常混乱。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更多的文物保管单位开始运用信息化建设和现代技术来规范文物资源的管理工作,通过建立统一的文物档案与管理文案,制作清晰的管理清单,鉴定文物的数目与价值,从而使文物的管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与清晰化。由此可见,加强文物保护意识有利于促进文物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二)促使文物保管与陈列走向科学化

在保护意识的驱动下,工作人员会谨慎根据文物的不同属性,进行科学的保管与陈列,为文物藏品提供舒适的陈列环境。像古代动植物的标本、壁画和彩绘泥塑等文物不能与外界空气接触,,工作人员会将珍贵的古代动植物标本封装陈列,一般都放置在密封的玻璃容器内,并用保鲜剂来防止其发生变质。在保护壁画和泥塑等文物资源时,工作人员会采用光谱技术来预防文物受损。纸类文物像珍贵的字画和古书等都要注意防潮和虫害,工作人员会通过使用干燥剂和瑞脑香料来防止这些文物受潮或者被虫子损坏,并保持博物馆的清洁度。由此可见,文物保护意识有效推动了文物保管与陈列工作走向科学化。

(三)发挥了文物资源的教育意义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但是,文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起步比较晚,发展缓慢,导致多数国民对文物资源的认知力度肤浅,不能有效的传承中华文明。加强文物保护意识有利于合理地开发并利用文物资源,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人员可以将文物图像上传到互联网上,并配以详细的介绍与说明,例如福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网上为吕纪的《梅花天鹅图轴》标注:“此宝物是本馆的镇馆之宝,吕纪是明代著名花鸟画家,《梅花天鹅图轴》是他的杰出作品之一,此图属于绢本,长151.5厘米,宽240厘米,图中的梅花、天鹅、蝴蝶与八哥均用细笔作画,树干与顽石属于粗笔画,画面色调清丽,画风古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教育意义,有效提高国民保护与认知珍贵文物的意识,让国民认识到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象征着祖国的历史与文化,从而实现文物资源共享的目标。

3 加强文物保护意识的措施

(一)加强引导教育

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首先要加强引导教育,先提升文物管理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引导他们树立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然后让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挥文物资源的教育作用,对参观博物馆的游客进行教育和指导,让游客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这样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二)完善《文物保护法》

国家在1982年已经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并做过三次完善与修订,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意识,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证,仍然需要不断完善《文物保护法》,推动文物保护工作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

(三)建立文物保管与陈列制度

目前,大多数游客在参观博物馆时喜欢拍照留念,但是摄影对许多文物有一定的损伤,大多数博物馆在珍藏文物时没有明确规定禁止拍照,文物保管与陈列制度不完整,不利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展。因此,要建立科学的文物保管与陈列制度,禁止触摸文物与拍照,采用现代技术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而且,文物资源的保管与陈列制度要和博物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明确全体工作人员的职责,引导他们树立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恪守职业道德,加强绩效考核与激励政策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文物保护工作质量。

(四)创新文物保管与陈列工作

目前,大多数博物馆还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来建立文物数据库,导致文物资源保护工作的信息化基础薄弱。而且,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例如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匹配,信息化技术能力低,思想观念落后,管理工作混乱,没有合理利用文物资源等。创新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将信息化建设与文物保护工作相结合,可以有效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信息化工作技能。很多工作人员在保管文物时只注重工作形式,没有在工作中融入创新观念与时代精神,创新文物保管与陈列工作,有利于改变他们落后的思想观念,使文物保护工作富有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从而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当今社会属于信息时代,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工作跟随时代的发展脚步,做到与时俱进,用信息技术为文物资源建立数据库,制定工作方案,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与条理性。

此外,要加大文物保护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规范文物保护与陈列的工作程序,合理开发并利用文物资源,促进文博行业的科学管理以实现文物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博物馆在招聘职员的时候,需要聘用专业人才,并注重后期的工作培训与经验。在投入文物保护资金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计划方案,博物馆可以通过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来带动企业对文博行业的投资,让企业和文博行业达成经济伙伴关系,还可以通过社会宣传来号召慈善机构与爱心人士对文物保护工作给予帮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文物保护意识有效促进了文物资源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与科学化,可以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教育意义,提高全民保护与认知珍贵文物的意识,让国民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实现文物资源共享的目标。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则需要加强引导教育,完善《文物保护法》,建立科学的文物保管与陈列制度,创新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规范文物保护与陈列的工作程序。

参考文献

[1]孟祥兆,罗昔联,金立文等.遗址文物保护多场耦合实验舱系统设计[J].化工学报,2014(22)

[2]罗曦芸,叶菲,吴来明等.便携式拉曼光谱用于文物及文物保护材料光老化作用的快速评价[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09)

第2篇:保护动物的意识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8-01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是21世纪国家的栋梁,也是未来的主人。让每一个中学生了解人类对环境破坏的现状,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和生态教育,重视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认识与实践。

一、利用教材资源,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可以由生物学知识产生生态道德知识,再由生态道德知识内化为生态道德观念。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在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必须调整发展的模式,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蚯蚓、仙人掌、生活在岩石上的地衣等生物的生活环境与形态特征和生理,从中得出结论: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进而说明人类虽然能够适应和改造环境,但人类在根本上还是生物圈中的一员,必须依靠生态系统提高生存的基本条件,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合理调节和控制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能够调控、改造、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

野生动物的存在丰富了动物的物种资源库,物种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课堂上可以通过观看动物图片、自然风光,让学生产生生态美的体验,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善待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善待生命,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竭力使我们的每个学生从幼年起就能以精心爱护和细心关怀的态度对待每棵树、每丛玫瑰、每株花草和每只小鸟,一句话,爱护一切有生命的和美好的事物。

在生态系统功能的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认识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虽然能够适应和改造环境。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在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自身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树木的更新,河水对污染物的稀释与分解作用,气态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稀释等等),同时更应给学生强调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限度,也就是生态系统能够接纳人类排放的污染物的量有限,能给人类提供的物质资源量有限(如木材)。人类不能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能随意排污,否则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给人类带来的无尽伤害甚至灾难。

二、开展课外活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其环境保护习惯,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并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环保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事做起,激发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能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如结合校园绿化设计和“3.12植树节”,发动学生参与校园绿化设计和植树护花活动;结合“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征文、辩论等活动;发动学生参加“你丢我捡”和清除卫生死角等校内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活动。课外活动的重要特点就是实践性、直观性,以具体事实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认识环境被破坏的危害,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展有益于环保的活动。以达到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比如让学生去参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让他们了解到保护森林植被对人类的重要,让学生自己动手修建小型自然生物池塘,营造生物垃圾,将垃圾按化学、金属、生物各自分类处理,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教学目的。波利亚说过:“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同时指导学生认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撰写环保小论文等。

三、联系生活实际,养成环境保护习惯

教师在教授生物圈这一章节知识点时,可以列举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如随地吐痰、乱扔乱丢及大量使用一次性饭盒和非降解塑料制品造成白色污染等,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很多人不以为然,其实这正是社会的悲哀。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同时也应该是良好习惯的播种者,正确世界观的宣传者。针对上述行为,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良习惯对于我们人类自身会带来哪些危害?对于人类的发展会有什么后果?而这些苦果都是由人类自己造成的,这些破坏行为将直接影响到生态的平衡、社会的和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经过他们的思考,很自然的推导出环保问题是个大问题,让学生明白危机后,教师再顺势从这点切入,直接宣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播种下良好习惯的种子。

第3篇:保护动物的意识范文

关键词:环保意识;生物教学;渗于其内;寓于其中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我认为以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一、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某市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某市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二)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

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3.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4篇:保护动物的意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生态环保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42-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生活的地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世界人口成倍增长,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的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真正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人。

一、结合教材,增添课堂趣味,在生物学课教学中渗透生态环保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一)学习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这是环境意识最首要、最基本的要素,也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如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是“生物和生物圈”,专门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各章节都蕴藏了许多这方面的素材。

(二)自然资源的介绍以及被破坏的状况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人类过度的使用和开发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如森林面积的减少和毁坏、草原退化、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及有些物种濒临灭绝、化学污染、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淡水资源受到威胁、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等严重威胁着全人类。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三)人和自然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口一资源-环境一经济一社会之间的协调”。在初中生物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二、布置课外作业,丰富课外活动,实践强化生态环保意识

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合理布置课外作业,丰富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态环保行为。

(一)组织生态环保兴趣小组

成立各种生态环保兴趣小组,参加种植各种植物、打扫卫生、拾捡废物、变废为宝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兴趣活动小组中,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而且无形中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二)开展一些特殊环保纪念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每年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传统的生态环境教育日。

(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小河、生活小区、工厂、垃圾处理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第5篇:保护动物的意识范文

一、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在世界各国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认为人类可以肆意从环境中索取一切需要的物质。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人类在历史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观点是具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

初一学生在学习“生物和生物圈”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在整章学习之前,我是这样设计新课导入的:首先,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给他们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问学生:“地球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由什么构成?”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完后,我说道:“正如大家所说,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种颜色的美丽星球:如果我们能够到太阳系以外看我们的地球,它只不过是一颗极不起眼的小行星,但我们这颗星球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哪位同学知道是什么使我们的地球变得与众不同?”反应快的学生托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我随既引入正题,“正是如此,在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正是这些生物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在这里生息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的这个家园。”如此导入第一单元自然顺畅,而且让学生有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识。在结束这个单元的学习时,我又结合教材出现的关于ddt对环境的污染的例子和生物圈ii号的资料告诉学生:“我们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作为生活在生物圈中最高等的生物更应该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二、让学生具备关心环境动态的意识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非常先进,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如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新举措、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这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

三、让学生具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6篇:保护动物的意识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 环境教育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57

21世纪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类的发展和生存。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是地球,保护地球环境刻不容缓。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作为一名生物教师,通过生物教学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已经责无旁贷了。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学,笔者谈如下几点看法:

1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1.1 生物课堂作为实施环境教育的平台,充分挖掘教材,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苏科版生物教材,是以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的。它一方面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另一方面又从“人――生物――环境”角度突出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和谐发展的密切关系。这套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较多,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让同学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又接受着环保教育,慢慢形成爱护动物、不乱捕滥杀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保护好动物生存的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道理,最终就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1.2 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的课程资源,但如果只局限于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烦琐的感觉,所以,教师教学中要适当地插入当前的环境状况,理论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产生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设计多种多样的生态瓶,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理解维持生态系统,特别是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深刻理解生物圈是目前生物的唯一家园,从而抵制任何破坏生物圈的行为,成为自觉的环境保护者。增强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的意识,正确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1.3 培养学生对环保知识兴趣,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要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了解我们个人的生活也正受着环境污染的影响,从生活中让学生体味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既解决了学生心中的困惑,又让他们认识到环境对自己健康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以及子孙后代的健康,从而增强学生对环保迫切性的认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教学效果明显。

2 在课外活动中强化环境意识

生物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由学校组织领导学生进行的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提高和能力发展的多种多样的生物学方面的教育活动。它是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和提高学生素质,培育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课外活动中渗入环境教育,效果极佳,既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又强化了环境意识,还能向周围人群辐射环境教育。

2.1 利用环境教育日,强化环境意识

利用环境教育日,通过组织举行各种活动,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每逢这些节日,教师可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通过学生的辐射作用,不仅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要提高家长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风尚。

2.2 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工厂、农村、大自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适时的环境教育。每当春暖花开,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的尘埃、汽车和摩托车排放的尾气。注重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环境问题,特别指出解决生态危机的可能性,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自然就会明白环保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总而言之,当代中学生是将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我们教师有责任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寓环境教育于生物教学中,让每个学生清楚地了解我国的环境状况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也引发其对环境保护产生忧患意识,帮他们树立“人与生物共存”的现代观念,以期构建一个鸟语花香、生物与人类共荣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推进新课程[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孙正川.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3]李耀新.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M].暨南大学出版社.

[4]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DB/OL].http://.

[5]中国科普博览[DB/OL].http://.cn.

第7篇:保护动物的意识范文

关键词:园林施工;保护措施;养护意识

Abstract: the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is a practical natural discipline. Th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is in the middle of the garden engineering,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and quality, and the impact on the overall effect of the late. Th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is a short-term project,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is relatively long-term, periodic engineering. Th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is interaction between, mutual connection,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and the maintenance of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ciousness, to promote our country garden construction of continuous,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Maintenance 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园林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园林施工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园林绿化设计图纸演化为现实中的景物。园林施工要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其中要重点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要合理保存原有的生态环境。园林施工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树木、草地等植被进行合理的保护,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

(2)、对原有土壤要进行适当的修复。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在园林施工中,要注意土壤表面和养料的补充和修复,确保植物有良好的生长条件。

(3)、树木栽植时要注意植物的生长周期。树木的成活和生长普遍具有一定的周期,因此,在园林施工中要根据树木的特性进行栽植和培育。

二、园林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园林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既要注意施工工期、植物的成活率等问题,还要严格保证园林施工符合设计整体效果的要求。在园林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保护问题,主要是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否则会得不偿失。园林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措施,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息地的保持,以及新的生息环境的建立,这是现代社会对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之一。同时,在园林施工过程中,还要为本地生物及其生息地建档,以便跟踪调查及监测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植物、动物等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并且再生能力较差,一旦遭到破坏,极难修复和创建。

(2)、要保护城市中含有丰富乡土植物、野生动物的自然保留地或半自然保留地。在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中,一方面要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高度重视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在园林施工中,常常会遇到荒坡、灌丛、森林、河川、湖泊、洼地、废弃的矿坑等等地理环境,这些地方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有很大潜力。园林施工中并不是简单的照图施工,而是要以生态保护为基本原则,在对具有保护和利用价值的地方,一定要在与建设规划部门、技术人人员、施工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确定既不影响整体园林效果,又能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施工方案。

(3)、要注意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天然湖泊、水塘、洼地、沼泽等都属于湿地生态系统,许多生物长期生存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如果一旦失去生存空间,必然会导致野生动植物的死亡,甚至是物种的灭亡。由于人类长期对自然过度的开发与利用,而缺乏必要的修复与保护,人类已将面临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园林施工中要充分考虑到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需要,尽量保护日渐减少的湿地生态系统,为野生动植物保留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三、园林施工中的养护意识及要点

园林施工中的养护工作尤为重要,绝对不容忽视。园林中的植物栽植只是一项短期的工作,而养护则是长期的工作。人们常说“三分栽,七分管”,由此可见园林施工中的植物养护的重要性了。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特点各不相同,要是植物茁壮成长,充分发挥绿化、美观的作用,就必须为植物创造适应其生存需求的外部环境,园林施工中必须培养植物的养护意识,这是至关重要的。园林施工中的植物养护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灌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主要依靠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的,而在土壤中含水量不足或地表水分消耗过大的情况下,必须采取灌溉的方式满足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灌溉过程中水量的大小是根据植物的具体缺水情况而定的。不同的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灌溉是园林施工中植物养护的基本要求。

(2)施肥:由于园林中各块土地的土壤成分不同,以及各种植物对于肥料的需求也不相同。在园林施工中进行植物养护工作时,一定要进行适当、合理的施肥工作。肥料是保证植物快速生长的必要条件,如果施肥工作没有认真进行,有可能导致植物的叶片发黄、成长缓慢,甚至死亡等现象。施肥是园林施工中植物养护的必要保证。

(3)排水:园林中土壤的含水量过多,往往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由于植物的生存环境、生长习性、长势等不同,对水涝的抵抗能力也有所不同。园林施工中,施工人员要充分考虑到排水设施的修建和应用,严格控制同让中的水分含量,土壤中水分过多时,要及时进行排水。

(4)病虫害防治:园林中的植物大部分是在外地或国外引进的,其中很多是珍贵的物种,如果施工中一旦遭受病虫侵扰,必然导致植物的死亡,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园林养护工作中要高度重视病虫害的发生,病虫害防治工作并不是发现问题后才展开的,那样往往是“亡羊补牢,悔之晚矣”,而是要建立长期、系统、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机制,坚持与预防为主的原则。

四、将园林施工中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有机结合

园林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而具体的工作,并且对施工进度和质量的要求都较高。园林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为:园林施工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园林施工中只有将这两点机结合,才能有效保证园林工程的整体效果和质量。施工中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结合时,要注意以下两点问题:1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展现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园林施工就是把园林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景观的过程,所以在园林施工中,施工人员必须深入领会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并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但是设计图纸往往为了片面追求园林的整体效果,而忽视了生态保护要求,施工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将现场信息及时反馈给设计人员,以便加强园林施工地区的生态保护。虽然设计者的设计意图有所改变,会对园林的整体效果有一定而影响,但是只要施工中的养护工作做的全面、到位,确保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需求,也会一定程度上对其起到改观作用。2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要贯穿于园林施工的全过程

园林施工中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都不是孤立进行的,两者之间有着相互补充、协调的作用。在进行施工生态保护措施时,要尽量为养护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空间。而在进行植物养护时,仍然不能放松对生态的保护工作。园林工程施工中只有全程贯穿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园林效果。

参考文献:

[1]曹诸峰,胡光宇. 浅析园林施工中的养护措施[J]. 南京园林生态.2006(6).

第8篇:保护动物的意识范文

论文摘要:伴随着人口剧增和工业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生态失衡等生态学问题,这些已引起了人们对生态环境教育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生态环境教育的含义、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阐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的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的责任。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一、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学有关概念、原理教育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如对生物有影响的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通过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才能调控、改造、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

2.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已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如介绍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对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有害影响,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华, ddt等物质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3.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淡水紧缺等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4.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

在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保护,用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主导进行教学,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能自觉地用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去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1.结合教材,在课堂上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形式。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是“生物和生物圈”,专门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各章节都蕴藏了许多这方面的素材。如关于“水资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对生物的重要性、水资源的短缺、饮用水时刻面临污染、保护水资源等等,渗透到许多章节。教师要充分重视,具体分析研究,使课文的知识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教育效果。

2.补充教材,适时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当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使学生了解:随着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现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缩导致航运受阻,以及水资源危机。一项权威资料显示: 18世纪人类为土地而战; 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人类为能源而战; 21世纪,由于全球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有专家预言,全人类将为水而战。这些事实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过习题的分析,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练习题中亦有体现。因此,选用适宜的项目,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在深思熟虑中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时,补充下面这道习题: 20世纪50年代,ddt作为一种植物杀虫剂运用于欧亚及美洲大陆,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及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有ddt存在。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谈谈所受的启发。

三、寓“生态意识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有些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外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如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时,需要学生课余的参与,并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由于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结合课外活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能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强,学生耳闻目睹,效果更为显著。

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开展专题活动。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观看有关录像;在校内定期举办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等,宣传环保知识,披露环境污染情况;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在城市环境状况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当前的环境状况与生物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等。并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写小论文。

引导学生关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上有关生态环境知识和环保方面的报道,定期进行交流讨论,结合一些重大生态事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定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活动,让生态意识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结合书本一些知识带领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某些具体工作,如带学生参观生活污水处理厂,去化工厂等企业了解治污措施;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和护林宣传和实践活动。另外,还要提醒学生以身作则,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9篇:保护动物的意识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教育;意识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初一学生入学之初,在学习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然后问学生:“地球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由什么构成?”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完后,我说道:“正如大家所说,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种颜色的美丽星球,如果我们能够到太阳系以外看我们的地球,它只不过是一颗极不起眼的小行星,但我们这颗星球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反应快的学生脱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正是因为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才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此导入第一单元自然顺畅,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2.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让学生具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的大局意识。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如在讲授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时,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列举了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800立方米,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同时启发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和我市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

3.引导学生讨论,激发思考,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学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我问学生:“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人类随便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立即就有学生举手发言:在河边小树林见过有人网鸟;在宠物市场有卖野生鸟类的不法现象;在XX市场见到过野生蜥蜴、乌龟;在XX一家饭馆专门做以蛇为原料的菜……2003年的非典就是人类给自己制造的最大的灾难。看到学生逐渐“进入状态”,我趁热打铁,展示了几幅《人与自然》杂志刊登的贩卖野生动物情景的照片,许多学生的惊异、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然后我说道:“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经常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可在倡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残害动物、虐杀动物的行为,这对生态平衡造成的破坏却是无法弥补的!希望大家都能够有一种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环境。”在我说这些话时,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地听,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真地震动了他们,真正使他们开始思考一些问题。

二、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等方面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我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课下调查由于人类活动面临灭绝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