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开展临床护理研究的意义范文

开展临床护理研究的意义精选(九篇)

开展临床护理研究的意义

第1篇:开展临床护理研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舒适护理;外科;心理状态;疼痛;应用效果

近些年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就医过程中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大背景下,改变护理理念,优化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已经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1]。外科患者数量较多,疾病类型多样,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因此在普外科护理中存在较多的危险因素,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容易导致患者发生摔倒、坠床、伤口感染、导管堵塞等多种不良事件,一方面给患者的治疗增加了额外的风险,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医护患纠纷,影响医院的声誉和形象。因此如何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值得每一个普外科护理人员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舒适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中具有明显的效果,本文将其应用于外科临床护理中,以我院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平行对照研究,以期为外科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急创综合外科收治的2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例。对照组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24~71岁,平均(43.25±5.64)岁。研究组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29~72岁,平均(43.83±5.82)岁。在本次研究开展之前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平行对照研究中分别给予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常规护理模式和舒适护理模式。舒适护理模式内容主要包括。

1.2.1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患者在入院之后面对新的环境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应该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向患者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介绍相关的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尽快熟悉周边环境,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并且在沟通过程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后续护理奠定基础[2]。

1.2.2健康教育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疾病知识知之甚少,并且患者及其家属对病情的担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特别是疾病的治疗方式以及未来病情的可能发展方向。使患者及其家属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以更好的状态去迎接疾病的治疗;此外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在治疗过程中更好配合医护人员开展工作[3]。

1.2.3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舒适护理的核心,其主要内容为引导患者积极乐观的面对治疗,患者由于受到病痛的折磨以及考虑到为家人所带来的负担,往往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不良心理,针对该问题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应该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通过日常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掌握患者的思想波动,如果发现不良情绪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疏导,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发动患者家属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提振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

1.2.4疼痛护理外科患者通常伴有剧烈的疼痛,特别是在手术结束后由于手术的创伤会给患者造成强烈的疼痛刺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休息和情绪,不利于早日康复。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情况选择合适的疼痛护理措施,目前疼痛护理主要分为药物镇痛和非药物镇痛两种类型,在患者疼痛承受范围之内应该尽量采用非药物镇痛措施。比如通过聊天、听音乐等方式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或者对局部进行按摩或者热敷等来改善患者的疼痛;在患者疼痛不耐受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镇痛药物进行镇痛,但是在患者服用镇痛药物之后,要密切关注患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4]。1.2.5个性化护理针对各种疾病,护理人员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且可以熟练掌握多种护理措施。但面对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患者之间的差异性,即使同样的疾病类型和同样的治疗方式,由于患者个体的耐受力、抵抗力以及自愈力均有所不同,采取同样的护理措施也可能出现不同的护理效果。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个性化护理,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护理方案。

1.3观察指标

选取心理状态评分和疼痛评分为观察指标。采用心理学量表进行心理状态评分,分值范围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状态越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开展疼痛评分,分值范围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软件,以x±s表示心理状态评分和疼痛评分,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研究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和疼痛评分分别为(66.23±7.28)分和(7.28±1.45)分,对照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和疼痛评分分别为(66.55±7.31)分和(7.32±1.5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和疼痛评分分别为(93.69±9.36)分和(2.68±0.74)分,对照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和疼痛评分分别为(80.87±8.88)分和(4.64±1.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结论

舒适护理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强调在护理过程中应该对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断优化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5]。外科患者病症复杂,疾病类型多样,病情不稳定,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分析舒适护理在外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主要内容包括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疼痛护理以及个性化护理等,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和疼痛评分分别为(93.69±9.36)分和(2.68±0.74)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87±8.88)分和(4.64±1.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舒适护理模式在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覃保华.论舒适护理模式在外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9):11833-11834.

[2]朱芳,张康梅.舒适护理对骨外科术后疼痛患者的护理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5):171-172.

[3]陈红梅.赵玉香,张晶晶.临床护理路径在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8):110-111.

第2篇:开展临床护理研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临床;护理人员;压力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44-01

1优质护理服务对临床护理人员压力影响的调查

1.1调查对象

研究调查选取为第一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的大型现代三级综合医院。调查对象从医院实施优质护理的科室中选取了十个科室的(心内科、消化内科、VIP、手术室、呼吸内科、骨外科、普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产科)临床护理人员,又从未实施优质护理的八个科室的(内分泌科、烧伤科、五官科、急诊科、小儿外科、两腺外科、泌尿外科)临床护理人员,从中选取了符合三种标准(工龄三年以上、能够独立值班、自愿参与)的护理人员共100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人。

调查问卷采用国内一般常用的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自行设计临床护士压力问卷,调查问卷分次发放,填写过程使用一致的引导语,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4分,有效问卷94分,有效回收率94%。

1.2研究方法

对于参与本次调查研究的调查对象,有研究者对其进行培训,主要针对本次研究的目的、意义等进行详细的介绍,并给与统一的指导语言,从而避免诱导性语音。本次调查研究是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优质护理服务组与一般护理服务组护士压力进行对比,采用t对两组之间的均数进行检验,P

1.3调查结果

1.3.1观察组和对照组护士压力在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问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4P

1.3.2在时间分配和工作量问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9 P 0.05)

1.3.3在病人护理问题上护士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0 P 0.05)担心护理操作会引起病人的疼痛方面护士压力没有明显差异(t=2.249 P>0.05)

1.3.4在管理和人际关系问题上护士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8 P>0.05)P

2优质护理服务对临床护理人员压力影响的因素

2.1护理专业及工作本身是临床护理人员压力的重要方面

由于护理专业及本身工作问题导致不管是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还是一般病房的临床护理人员压力都比较大,经常会倒班、没有社会地位、缺少深造晋升的机会依然是导致临床护理人员压力大的重要因素,而优质护理服务的病房护理人员压力更大。另外,由于临床护理人员教育素质大多较低,传统社会对护士更是存在一定偏见,其工资和各种福利待遇也相对来说比较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加大了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提高了知识技术含量,对其日常工作也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因此临床护理人员的压力随之加大。

2.2时间分配及工作量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看在优质护理病房和一般护理病房临床护理人员在时间分配及工作量上的压力并没有减轻或有所改善。优质护理病房对患者护理要求更高,目前病人的数量也在增加,护理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情阶段,结合患者、家属的家庭背景和文化水平等差异进行护理,这都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需要学习新的护理技能,护士必须要进行治疗、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等一些非护理行工作,要努力为病患提供全程的满意服务,这些都加大了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2.3对病人护理方面

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这样的现象,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病房,护理人员在病人护理方面的压力有上升的趋势。社会文明的进步是的人们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临床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和医护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质护理整体的目标就是根据人的心理、生理、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的最佳护理,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要超过一般护理病房的护理人员。

3减轻优质护理服务对临床护理人员压力的建议

3.1加强临床护理人员队伍建设

临床护理人员缺乏,工作量大是其压力的主要因素,因此要为临床护理人员编制问题提供优惠政策,加大对临床护理人员的培养,减少离岗率。另一方面针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模式进行合理的调整,根据患者的情况及医院科室的差异进行灵活安排,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的理解和关爱,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逐步改善医患关系,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服务能力,同时也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

3.2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待遇,设立工作激励制度

当前大部分的临床护理人员薪资待遇都比较低,且工作缺乏激励制度。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必须要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热情,这就要求必须根据护理工作的工作绩效与其工作量、工作难度、技术含量及风险程度制订完善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同时设立奖惩制度,激励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3.3加强临床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自身的抗压能力

由于临床护理人员是一线的护理人员,面对的患者情况复杂,病情、背景差异太大,因此要求护理人员技能熟练之外还要能轻松处理日常复杂多变的情况。因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要加大对临床护理人员的培训,让每个护理人员快速掌握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更应通过培训,提高其自身的抗压能力,提高他们对压力的承受能力。

4结束语

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都较为严格,因此,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也随之也增加了,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卫生体制的要求优质护理服务必须尽快实施,所以必须要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又要降低临床护理人员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张会芝.卢杰.骆金凯.杨美玲.张进.张洪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转变护理工作模式[J].中国护理管理.2012(04):18-21.

[2]徐征.孙宏玉.护士工作压力源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3(10):21-24.

第3篇:开展临床护理研究的意义范文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二病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530022

【摘 要】目的:对优质护理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展开探讨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9月时间段接受的50例冠心病患者,将其划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一般护理,干预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方法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护理满意度96.0%相较于对照组68.0%显著更佳,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冠心病患者优质护理能够获取良好的护理效果,患者临床症状显著得到缓解,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得到提升,有着较高的临床广泛推广意义。

关键词 优质护理;冠心病;护理满意度

冠心病属于临床较为多见的疾病,临床多表现为心脏缺血、心绞痛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临床治疗冠心病患者除采用基础药物治疗之外,护理质量对患者治疗及转归同样存在着重要的影响[1]。本次研究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9月时间段接受的50例冠心病患者,通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了解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现进行下述探讨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受检人员为随机选取接受的50例冠心病患者,将受检人员划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干预组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49~77岁,平均年龄(59.1±6.9)岁。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范围48~76岁,平均年龄(59.2±7.1)岁。两组受检人员性别、年龄以及其他健康指标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数据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具备研究对比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临床常规护理方式护理,干预组接受健康教育及优质护理方式护理,分别包括:I.健康教育,向冠心病患者及其家属讲述冠心病相关临床常识,包括:冠心病发病机制、冠心病的疾病常识、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等,强调患者自行更换药物、停止服用药物及不遵医行为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II.优质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通常会顾虑自身病情恢复情况,从而造成负面心理情绪,针对这一情形,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耐心的说明治疗情况,分析病情恢复结构,缓解患者过大的身心压力,还应当给予患者必要的关心、鼓舞,组织病友相互间展开交流。III.优质生活护理,嘱患者设立科学的常规膳食,多食用维生素高的蔬菜、豆制品及水果等,指导患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有氧运动等。

1.3观察指标

两组50例受检患者经不同护理方法护理后,通过临床数据回顾性分析,结合医院冠心病相关规范准则设计调查表,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对比,把一系列相关观察指标全面收纳进调查表中,采用计算机展开统计学分析。患者护理满意度通过医院制定的问卷测验方式收集,测验内容分别有医护人员服务水平、医护人员态度等的评分,总评分为100分,结合评分由高分至低分划分成非常满意(超过90分)、一般满意(60到89之间)、不满意(不足60分)三种护理满意度情况,并以非常满意与一般满意之和计为护理满意度[2]。

1.4统计学分析

选取spss13.00软件包开展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计量数据对比选取t值进行处理,计数数据选取X2值进行处理,将P<0.05表示数据对比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护理满意度96.0%相较于对照组68.0%显著更佳,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冠心病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期间,若单纯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的话,往往提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机率,鉴于此,务必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以达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护理满意度的目的。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认为,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予患者针对的健康宣教,促使患者提升对生活方式改变的重要性认识,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治疗;给予患者优质心理护理,缓解患者负面心理情绪,给予患者优质生活护理,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3]。

总而言之,给予冠心病患者优质护理能够获取良好的护理效果,患者临床症状显著得到缓解,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得到提升,有着较高的临床广泛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少红,陈芳.优质护理模式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08):1889-1890.

第4篇:开展临床护理研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均势原则;临床试验;道德基础

[中图分类号]R-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3)03―0132―05

均势原则(PrincipleofEquipoise)作为随机临床试验的道德标准和医疗干预效果评估的方法,近年来遭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有关均势原则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功利性批判。批评者们认为均势原则不能解决受试者保护和科学进步之间的内在矛盾,即受试者利益与第三方福利之间的矛盾;第二,均势原则的适用性。批评者们质疑均势原则的概念及其现实意义;第三,均势原则的道德基础,这是最激烈最深刻的批评。批评者们认为,均势原则抹杀了医学研究伦理和临床实践伦理之间的区别,即治疗和研究的区别。[1]我们认为,所有有关均势原则的批评与对它的误解密切相关,只要正确理解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均势原则本身就能够成为自身合理性辩护的基础。

一均势原则:从个体均势到集体均势

均势原则的质疑大多是对最初的“个人均势”意义的均势原则的批判,其实,均势概念已经从“个人均势”发展到了“集体均势”(“临床均势”)概念。

均势原则最早由布拉德福德・希尔(BradfordHill)于1963年提出,劳伦斯・肖(LawrenceShaw)和托马斯・查尔莫斯(ThomasChalmers)在1970年给予它明确的分析和论证,经查尔斯・弗里德(CharlesFried)1974年的创造性发展,均势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随机临床试验的道德标准和评估医疗有效性的最佳方法。

弗里德认为,均势原则要求研究者对于试验干预的相对医疗效果处于一种真正的不确定状态。如果研究人员有理由相信一种治疗干预疗效更好,那么出于医生职业道德,他应当为病人提供这种更好的治疗。均势是医生职业义务的基础,是“完全忠诚于病人利益的要求”。[2]弗里德把这种义务类推为“法律和商业中基于信用的义务”,它不允许医生损害病人的利益,即使是为了其他人或社会的巨大的潜在利益。因此,弗里德坚持认为均势是临床研究的道德条件,与第三方病人的潜在利益无关。

本杰明・弗雷德曼(BenjaminFreedman)后来继承了弗里德的这一思想,但拒绝弗里德的“理论均势”或“个人均势”,而用“临床均势”或“集体均势”取而代之。弗雷德曼认为,临床均势是人体临床试验研究的一个必要但非充分的条件,他把“给病人提供可得到的最佳治疗”作为临床均势的基本原则。[3]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王晓敏,李伦:均势原则的伦理辩护

临床经验表明,均势很难适用于临床试验的实践,因为在试验之前医生可能根据经验和推理以及前期的试验结果产生某种倾向,认为一种干预疗效比另外一种更好或更差,从而导致均势不复存在。在此情况下,继续试验就会违背医生应为病人提供最佳治疗的职业道德。因此,弗雷德曼认为,个体均势强调的是个体主义,集体均势或临床均势涉及医疗共同体,尽管有时个体不处于均势(他们可能偏好一种治疗),但是他们可能被其他医生们的相反观点所平衡,因此,医生们在总体上可能处于均势。弗雷德曼称之为“集体均势”,亦即“临床均势”。临床均势是指,临床专家共同体对试验干预的相对疗效没有一致意见。[3]弗雷德曼认为,由于很容易被一些因素影响,包括同伴压力、研究结果和广告的影响等,个体均势十分脆弱,以致于不能作为受试者参与试验的道德基础,而临床均势比个体均势稳定。[4]同时,弗雷德曼论证说,由于临床均势基于临床实践的规范性质,只有当临床均势存在时,才能确保临床试验受试者不被随机分配到疗效较差的试验组,保证医生履行给予病人最佳医疗护理的职责,保证临床研究不因科学目的牺牲受试者的利益,从而保证受试者获取最佳治疗机会的权利。因此,临床均势应该取代个体均势,成为随机临床试验中受试者参与试验的唯一的道德基础。[5]临床均势要求研究者们对所研究的干预的相对医疗效果处于真正的不确定状态,也就是说,研究者或医生没有理由相信一种干预比另一种干预的疗效更好。假如两种干预的疗效处于均势状态,即使我们把病人随机地分配到不同的试验组,也不可能故意地伤害病人的生命健康,因此临床研究就不会因为可能伤害受试者的生命健康而失去道德基础,从而获得了与临床治疗同样的伦理支持。

二对功利性批判的反驳

均势原则功利性批判的主要观点是:均势原则在受试者利益和第三方利益之间产生了冲突,而且均势原则不能解决这类矛盾。例如,当前受试者的利益与未来病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受试者利益与医学科学进步之间的矛盾,等等。

富兰克林・米勒(FranklinGMiller)认为,均势原则不能解决试验参与者的利益与科学进步所需必要知识之间的矛盾,均势原则为了保护受试者的利益牺牲了科学的进步。[6]温斯顿・琼(WinstonChiong)认为,均势原则是很有问题的,它可能引起受试者最佳利益与未来病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例如,假如一项干预的治疗效果次于已知的最好治疗,那么受试者就有可能被随机分配到这个试验组,从而接受次于最佳疗效的治疗,这就违背了均势原则和医生忠实于病人利益的治疗义务。然而,如果所研究的这项干预能够提供可能有助于拯救未来病人生命的重要知识,以致于它所具有的潜在的巨大社会价值能够让目前的试验对受试者所造成的健康损害在伦理上得到辩护,那么这就在均势原则和第三方福利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冲突。[2]其实,有关均势原则和第三方福利之间矛盾的预设是虚假的,有关均势原则的评判也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首先,均势原则本意就是为了避免受试者被利用或伤害。均势原则不是某个医生或部分医生的均势,而是医学专家共同体的均势状态,它不仅允许临床试验的开始,而且要求必要时终止临床试验。临床医学专家有关两种干预疗效的不确定性一旦丧失,或者临床专家共同体的冲突状态(临床共同体中不同观点持有者的临床经验之间的不协同)一旦失衡,均势原则就遭到破坏,临床试验就应该立即停止。这样既保障了病人利益,又得到了促进未来病人利益的知识,确保了临床试验研究的科学性和道德性。

其次,均势原则强调的是试验研究者对个体病人生命健康的关注,在此基础上实现群体的共同利益,并非为了群体或未来病人的利益有意伤害或利用当前受试者。否则,任何为了群体或未来病人利益而从事的人体试验,无论多么惨无人道,就都能够得到伦理辩护,这显然有悖医学伦理。也就是说,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应该同步实现,否则首先应该关注当前受试者的个体利益。任何针对人体的临床试验,首先应该在尊重个体生命健康权利的前提下进行,在保障个体利益的同时获得医学科学进步的知识,实现医学手段的改进,从而提高医学科学技术增加群体福利的水平。这样,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就得到了同步实现。例如,亚历克斯・约翰・兰顿(AlexJohnLondon)认为,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中,个人在自我利益维护方面的表现是非常不同的,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完全可以是统一的,是可以同步实现的。个体只有在实现社会基本的共同利益的同时才能确保自我利益的安全实现和提升,而这种基本的社会利益包括有利于未来病人的医学基本知识,包括医学的进步和发展。[7]

最后,均势原则旨在维护人体试验中受试者的生命健康和人性尊严,在保护受试者生命健康权益的同时促进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增加群体和未来病人的福祉。相反,假如临床试验为了医学科学的发展或第三方利益而置受试者生命健康于不顾,把受试者仅仅作为实现医学目的的手段,即便实现了功利主义的总体利益最大化,同样有悖人性尊严的伦理道德。

三均势原则的适用性

均势原则要求临床研究为受试者提供最佳治疗,并以此特殊义务为其道德基础。反对者认为,这种要求实际上过于理想,很难适用于健康资源有限的国家或地区。假如一个贫困的国家或地区需要一种针对特殊疾病的常规药物,尽管它的疗效不是已知最好的,但是当地实际上能够支付得起的、最需要的药物。如果进行此类临床试验,显然不符合均势原则的实际要求;如果按照均势原则进行实验,同样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且对于当地民众来说,这种临床试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们认为,如果不对均势原则的内涵进行合理解读,那么上述责难可能就是无法辩驳的。均势原则要求中的研究人员或医生已知的“最佳治疗”,它的真正含义并不仅仅限于其字面意思。最佳的治疗或最好的治疗是针对受试者个体的,并非具有普适性。对于患者个人而言,在实际情况下能够获得的治疗才是最佳的治疗或最好的治疗。例如,对于贫困国家中的疾病患者来说,在他的实际情况下能够获得并维持疾病日常治疗的药物才是最好的,而那些适用于发达或富裕国家民众的昂贵药物,尽管疗效更好但不可得到。因此,均势原则的真正含义是:为了开始或继续一项人体试验,我们必须处于一种均势状态,即试验的干预是否或在何种程度上应该成为研究范围内的民众实际可得到的。[8]

确实,医学治疗的获得并非由普遍性的科学知识决定的,它取决于当地实际情况下复杂的经济、文化和物质条件。相对于临床试验可能过高的“最佳治疗”来说,当地研究参与者实际能够获得的治疗才是最应该关注的。毕竟对现实生命的关注应该高于对理想中的原则的固守。同时,适用于全球的临床试验的治疗标准是不存在的。在不同的卫生保健体系和多样化的社会条件下,没有同时适用于富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临床试验治疗标准。富裕国家具有最好的卫生保健设施,并可能被所有公民普遍地获得;而发展中国家可能缺乏基本的社会医疗服务。

在通常情况下,临床试验中的“治疗标准”可分为两种:“事实标准”和“法律标准”。事实标准是指:人们实际上能够获得的治疗标准;法律标准是指:人们应该被赋予权利享有的治疗标准。[8]在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作为人对于他人的道德义务不能为了研究目的而被悬置或被折中;同样,对于知情而又自愿的受试者来说,如果试验的不公平是无法避免的,那么试验本身就没有比抽签具有更多的伦理问题。我们真正需要关心的并非试验内部无法避免的不平等,而是在涉及伦理上可能被指责的、高风险的健康领域中,受试者应不应该接受低于他本该有权享有的治疗。

基于上述理由,为了使均势原则满足不同国家或区域的经济、物质和文化状况,符合普适性要求,库克拉・瑞贝卡(KuklaRebecca)提出了一项临床研究符合伦理的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8](1)最低标准原则:研究者不应该有意给予任何参与者次于他们在研究之外的治疗,这个治疗是受试者基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在道德上有权获取的;(2)均势原则:为了开始或继续一项人体试验,我们必须处于一种均势状态,即试验的干预是否或在何种程度上应该成为研究范围内的民众实际可得到的。因此,均势原则不仅使临床试验符合了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实际情况,而且让自身走出了适用性困扰,维护了其道德合理性地位。

四均势原则的道德基础

有关均势原则最激进、最深刻的批评是关于其道德基础的批评。反对者认为,均势原则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临床医学伦理和科研伦理的归并,而医生和研究者从根本上说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应该在医学实践中严格地加以区分。而且,临床医学和临床科研的目标在逻辑上是不相容的,临床医学的目标是实施治疗,而临床科研的目的是促进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临床试验人员对受试者没有特殊的治疗性义务,不必被均势原则设定的道德职责所约束。例如,温斯顿・琼(WinstonChiong)认为,虽然研究确实需要临床医学伦理的管理,但是研究人员从来没有这种“坚决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职责,而这种职责在绝大多数有关均势原则的讨论中被预设了。[2]瑞贝卡认为,如果把科研伦理建立在治疗性这一基础上,那么在此范围之外的其他研究将被置于无道德约束的真空地带。通过诉诸于普遍的道德要求,即公正和尊重人,我们能够重新获得均势原则旨在获得的道德直觉,而不用依靠传统医学所赋予医生和研究者的治疗性义务。[8]

我们认为,有关临床医学和临床科研逻辑上不相容的批判存在问题。首先,“逻辑上不相容”是模棱两可的。当然,在纯粹概念层面上,临床医学和临床研究的目标是不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概念上的不同目的应该在实践中相互排斥。也就是说,两者概念上的差异并不意味着两者在单个医学实践活动中不能互相协调,或意味着分离两者在实践上总是可取的。例如,开车去工作和关心他人健康是概念上不同的活动,但是并不意味着它们在实践中不能同时进行,或分离它们总是有利的。类似地,一个病人接受不同于医生建议的治疗,或者参与到一个治疗干预的随机临床试验,这意味着她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目的,即她可能获得与医生所推荐的治疗疗效一样的治疗。正如兰顿所言,我们说治疗与研究的目标“在逻辑上是不相同的”,这与在实际情况下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来分别达到这些目标并不是一回事。[1]本杰明・强博维克(BenjaminDjulbegovic)也认为,虽然伦理学理论在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通常具有明显的差别,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理论并不相互排斥。事实上,临床不确定性试验在合理的临床设计情况下,可以在保障人体受试者利益的同时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它代表着处理受试者利益和第三方利益的理性的、道德的方式,代表着人体试验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的可行机制。[9]

其次,尽管临床医学和临床研究的目标不同,在实践中各自所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也不尽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临床研究和医学科学的进步,就允许研究人员在实践中给受试者提供低于临床医学要求的合理的治疗水平。因此,兰顿认为,“临床研究要求当前受试者的利益与科学利益或未来病人的利益相对立”的情况,在临床研究中不是必须的,临床研究和临床治疗在实践中完全可以统一起来,达到共同的目标。[1]而且,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相对立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在一个民主共同体中,个人在很多方面享有共同的更高利益。这种共享的更高利益提供了这样一种社会视角,从而这个共同体中的个人能够从这种视角中认同一套基本利益。例如,兰顿认为,在培养和练习反思及实践决策能力方面,在发展和锻炼情感或情绪能力方面以及在历练追求特殊项目能力和有意义的社会关系的能力方面等,不同的个体都具有共同利益。[1]

最后,通过采取综合性方法(IntegrativeApproach),均势原则本身就能够成为受试者不被剥削以及将似乎相互排斥的伦理观念统一于单个试验的证明手段。综合性方法要求临床研究必须追求这样的目标:促进未来病人利益的同时兼顾当前受试者的利益,因为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可能。根据这种要求,综合性方法对合理性风险定义如下: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个体受试者承担风险才是合理的:(1)对受试者进行的侵害是促进合理的科学研究所必需的最小侵害;(2)对受试者的基本利益和研究所要解决的更大群体利益给予同等尊重。[10]

同等尊重的要求表明:试验研究应该有利于推进群体成员的未来利益,虽然这是一个道德命令,但它也不是使牺牲个体成员基本利益合法的充分理由。我们说“个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或公共利益在道德上是允许的”,并不是说要在“个体利益和群体中其他人的利益或未来个体利益之间进行计算性权衡”,而是指“为了提供保障其他人共同利益所需的基本能力的必要条件,要求个体修改甚至牺牲维护个人利益的目标或目的是允许的。[10]因此,综合性方法的目标是在保证当前受试者基本利益的同时兼顾未来病人的利益。同时,为了保证和促进其他领域中群体成员的基本利益,综合性方法采取两种规避合理性风险的操作标准:(1)对受试者和非受试者基本利益给予同等尊重,即当一个受试者的基本利益受到疾病、伤害或病害威胁或损害时,其基本利益必须不低于合理的治疗标准,以保护和促进其利益;(2)在任何情况下,纯粹的研究性活动对个体基本利益所造成的不能被直接利益抵消的风险,不能高于社会认可的、与该研究相似的其他研究对个体基本利益所造成的风险。[10]

按照以上标准,受试者可以根据自己在实际情况中可能承担的风险水平来决定是否参与试验。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一种测试来判断一项临床试验是否满足上述操作标准,即干预S对于个体I是可以接受的,当且仅当干预S与个体I的其他治疗性选项具有同等优势,即临床专家或医生之间存在不确定性或冲突。对于临床试验中的每个受试者来说,只有他得到的干预对其本身是可接受的,其基本利益所得到的关心和保护才属于合理的医学治疗范畴。[10]

有了以上规定,综合性方法就能够保证临床研究促进科学进步,保护所有受试者的基本利益,从而为临床试验找到合理的道德基础。

对临床试验预期的疗效和未知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行反思,是人类信息认知处理的基本功能。均势原则经历了从个体均势到集体均势(或临床均势)的发展过程,临床均势的提出和发展是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进步。临床均势不仅提供了一个比最初的个体均势更加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观点,而且它使合乎道德的随机临床试验成为可能。均势原则是认识论、道德决策和临床科研伦理之间的交集。临床均势通过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当给予病人最佳治疗的义务解决了随机临床试验中的临床问题和伦理困境,从而成为临床试验的道德条件。因此,就目前而言,均势原则是临床试验的理性选择,是审慎思考和理性判断的结果,是确证临床试验道德基础的有效框架。

[参考文献]

[1]AlexJohnLondon.ClinicalEquipoise:FoundationalRequirementorFundamentalError?[M].TheOxfordHandbookofBioethic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571-596.

[2]WinstonChiong.TheRealProblemwithEquipoise[J].TheAmericanJournalofBioethics,2006,(4):37-47.

[3]FreedmanBenjamin.EquipoiseandtheEthicsofClinicalResearch[J].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1987,(317):141-145.

[4]J.A.Chard,R.J.Lilford.TheUseofEquipoiseInClinicalTrials[J].Socialscienceofmedicine,1998,(7):891-898.

[5]FreedmanBenjamin.PlaceboControlledTrialsandtheLogicofScientificPurpose[J].InstitutionalReviewBoard,1990,(6):1-6.

[6]FranklinGMiller,HowardBrody.ACritiqueofClinicalEquipoise:TherapeuticMisconceptionintheEthicsofClinicalTrials[J].TheHastingsCenterReport,2003,(3):19-28.

[7]AlexJohnLondon.JusticeandtheHumanDevelopmentApproachtoInternationalResearch[J],TheHastingsCenterReport,2005,(1):24-37.

[8]KuklaRebecca.ResituatingthePrincipleofEquipoise:JusticeandAccesstoCareinNon-IdealConditions[J].KennedyInstituteofEthicsJournal,2007,(3):171-202.

第5篇:开展临床护理研究的意义范文

1 TM理念及其发展

    1.1 TM理念 TM是近10年来国际医学领域提 出的新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公认的转化医学的科学 定义,但其思维理念被认为是连接基础学科与临床学 科间的双向转化通道(Two-side Way),即TM思维 是如何从实验台到病床边(Bench to Bedside ),又从 病床边到实验台(Bedside to Bench)的一个双向过 程,是一个连接着基础与临床循环式的研究体系[2]。 TM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 间的固有屏障并建立起关联,使日新月异的基础医学 研究成果转化为改善人类健康的预防与治疗的措施 和策略。同时根据临床医学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应 用基础研究方向,从而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再从临 床到实验室的良性循环[3]。究其根源,了M的实质是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基础与临床的整合,是多学科、多 层次、多耙点的交叉融合,它是一次伟大的医学革命TM的目标是建立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和参与性 的4P医疗模式,而TM最重要的内容是转化研究,即 把基础研究的成果快速有效地应用到临床[]。 DoughertyC5]在TM体系的学科建设中,提出了 3T 转化医学研究模式,指出学科服务的职责就是促进各 个知识领域之间信息的有效流动过程。李维等[]认 为,在3T TM研究模式中,了表示转化,了1、了2和了3 代表医方服务体系转型中的3个重要的转化步骤。 每个转化步骤都对之前的研究结果进行检验,范围逐 渐扩大,从基础科学研究的发现到临床研究,最后扩 展为医疗服务体系的转型,如图1所示。

    1.2 TM的发展 200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设置临床与转 化科学基金(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A- ward,CTAS),已资助23个州的39家医学研究机构 从事临床与转化科学研究工作;008年,法国已建立 覆盖全国的23家临床研究网络中心;2008年底,在 TM 委员会(Translational Medicine Board,TTMB)的 组织下,英国的TM研究进展显著[7]。我国TM研究 中心的成立及相关学术会议的陆续召开,标志着我国 已开始全面启动和发展TM[8]。但由于我国TM发 展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①由于 TM研究平台严重不足使得基础科学家与临床人员 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导致基础研究与临床实 践脱节;②转化效率低;③转化过程缺乏规范,随意性 和功利性时常居主导地位基础研究、临床医学与 社会预防之间未能建立有效循环;⑤科研投入与社会 贡献存在巨大反差[1]。

     2 TM在护理发展中的应用探索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和环境的不 断演变,护理专业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 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3个阶段的转变,护理事业取 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护理学科本身具有偏 人文学科的特点,导致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 等发展缓慢。TM思维的提出目的是打破基础研究 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 双向转化,缩短科研与临床之间的转化时间,提高转 化效率,将医学各学科发展的独立化转化为系统化、 科学化;使得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护理、预防等应用 学科的共同快速发展。新形势下,亟需引进TM来指 导护理事业的发展。

2.1 TM指导护理管理成果的应用护理管理学是将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护理 实践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主要通过计 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控制5个管理职能,达 到保证护理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的目的。目前我国 护理较医学发展相对缓慢,加之护理自身的特点,现 仍存在很多问题:护理部重视护士的护理能力考评和 各科室护理质量监控,却缺乏对科室的健康水平的了 解,包括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科室近期遇到的困难、 患者结构或需求的变化等;护理人员每天机械地完成 护理工作,缺乏对护理研究的重视;护理人员缺乏对 临床医学发展的学习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只注重护理 专业自身容易导致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以及护 理发展落伍。鉴此,笔者认为TM可以很好地上述解 决问题。

2.1.1加强医学思维理念的转化 TM强调的是理 论与实践双向结合,研究与临床的双向结合,可以转 化为管理层与基层的双向结合,演变为从管理层决策 到基层实施,从基层实施反馈到管理层决策。自上而 下的TM强调从管理层到基层的转化。而现实中很 多决策由于基层参与者兴趣不高或态度不认真、应付 公事,得不到及时准确的反馈,导致决策实施出现偏 差。所以,应从管理上和临床工作中树立TM意识、 强化TM理念,并借鉴发达国家TM研究与实践的成 果及转化理念,结合传统的思维方式与环境条件,实 现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

2.1.2推进协同创新,成立TM的管理部门鉴于 TM逐渐成熟,护理管理层应成立相关的管理部门, 主要职责是把护理科研成果或领导决策传递到各科 室并实施,通过反馈进行整合,制定最优方案。同时, 部分部门人员深入各科室实行转科,通过在不同科室 的学习与工作经验,找出各科室发展的优点与不足。 对于优点要在全院进行交流与学习,进行推广;对于 不足,管理部门通过研究、磋商等方法进行协调矫正。 这样既遵循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 又对护理工作进行了宏观调控,从而保证了护理管理 部门的先进性和护理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

2.1.3强化政策引导和加大经费支持,以TM指导 医院护理科研发展加大医院护理科研的宣传,争取 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将护理科研建设纳入医院整体 发展规划中。科研管理部门作为基层,向院领导报告 阐述护理研究对于提升医院医疗水平的意义,以及开 展相应研究和合作的可行性,听取院方意见及决策, 争取获得最大支持。同时,科研管理部门作为管理 层,大力提倡护理科研,加大对科室护理科研人员经 费支持,鼓励科研成果投入临床应用,协调临床与科 研工作、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完善相应制度,鼓励科研 成果转化临床应用的积极性与及时性,增强科研平台 建设,提供有力的科研保障。

2.1.4加强护理人员的全面发展由于医学各学科 之间的方向差异,各学科内容的细化,导致了各学科 发展相对闭塞,各学科内容的单一化和空洞化,阻碍 了护理专业的发展。大部分护理人员除了护理知识 外,对其他医学知识几乎了解很少,很容易导致护理 专业与医学发展的整体方向脱轨。经常关注各学科 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以及保持和各学科联系人之 间密切沟通,才能使护理专业快速发展。由于TM研 究涉及很多学科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倡导医学各相关 学科的共同参与,以及融合各学科的优秀人才,建立 TM的医疗、护理、预防全方位研究平台,促进多学科 交叉合作,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关 系,对护理发展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2.2 TM在护理科研中的体现  护理科研是指研究 探索新的护理理论、护理方法、护理模式的过程,其目 的在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护理工作效率,降低护士 工作强度,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为护理教育奠定基 础,促进护理专业的持续性发展。通过护理专业不断 发展和自我完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护理 科研工作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其他医学学科相 比,护理科研的起步晚、水平低、发展慢,且主要表现 为科研成果产生与临床利用不成比例。每年全国各 种护理专业期刊要收录成千上万篇科研成果论文,具 有巨大的实用价值。但这些成果被临床实际应用较 少,大部分护理工作并没有跟上科研脚步,依然停留 在几年前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缺少TM研究平台。 TM研究平台的建立致力于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实 践之间的壁垒,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 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研究,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 临床实践,使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直接联系,缩短了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进程,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使 基础研究能直接为临床服务。TM平台应包括临床 护理团队、护理科研团队、市场研发团队。临床护理 团队主要负责以临床为基础的科研论题的搜集以及 护理成果的实施及反馈;护理科研团队主要负责护理 项目的研发,通过进行实验或调查,发现和分析护临床实践,使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直接联系,缩短了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进程,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使 基础研究能直接为临床服务。TM平台应包括临床 护理团队、护理科研团队、市场研发团队。临床护理 团队主要负责以临床为基础的科研论题的搜集以及 护理成果的实施及反馈;护理科研团队主要负责护理 项目的研发,通过进行实验或调查,发现和分析护临床中的问题并通过研究得出科研成果;市场研发团 队主要负责把进行反馈后修订好的最终科研成果进 行社会层面的推广。其中临床护理团队和护理科研 团队是TM的基础,而市场研发团队是影响国家护理 水平的直接因素。众所周知,护理领域是一个潜力极 大的市场,对护理科研成果的转化无疑是一种推动。 应有专门管理机构从事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 作,整理科研成果,定时向社会提供信息。当然,上述 理论必须基于各种理论条件的成熟:①必须立足于临 床实践,重视护士科研意识的培养。同时提高全体护 理人员的认知水平,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论、新思 维,充分认识护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性。②加 强在职人员有关临床护理科研能力的培训,即如何在 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以及形成论文并发 表。③为护理科研提供相应的技术平台及保护制度; 摒除大众的“重医疗、轻护理”观念,强化社会大众肯 定与支持。

2.3用TM成果规范护理教育  护理教育学(Nur sing Pedagogy)是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 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护理领域内教育活动及其规 律的应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开展护理科学研究和护理教育研究,发展社会服务项 目。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形 成了全方位创新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结构合理的 课程体系、日趋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科学的评价 体系等,并为我国临床护理工作输送了大批优秀人 才。但现阶段仍存在较多问题:①理论与实践之间的 差距。护理教育较临床发展相对滞后,有些护理教材 更新速度较慢,知识相对陈旧。同时,专业教师和临床 教师司职不同,造成了理论教师与临床教师之间衔接 不上,加大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9]。②护理本科毕业 生科研意识淡薄,进入临床工作后遇到问题不做深入 调查研究。③专职护理教师缺乏与临床护理人员交 流,二者相对孤立,缺乏对临床护生工作质量信息的反 馈。④本科生撰写论文的水平较低,缺乏相关能力的 培训,毕业论文敷衍了事。而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引入 TM思维教育,有助于专业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基础和临床研究融合[M]。

2.4以TM为指导,促进护理教育发展学科建设 是一个专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专业发展的标志。良好 的学科建设必须拥有高质量人才和超前的医学思维 和研究成果。因此,将TM纳入护理教育,有利于促 进护理教育与其他医学学科教育的融合,护理教育与 临床实践的同步,保持护理教育的先进性。应从以下 几方面着手。①在课程设置中,加入TM课程。护理 专业课程一般分为医学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等, 这些课程着眼于培养护生专业技能,不利于护生拓宽 眼界和培养创新思维。因此,将TM纳入护理教育, 有利于培养护生TM意识;护理研究课程加入TM教 育,有利于促进护理研究以实践为主思维的养成。此 外,纳入TM课程,有利于激发护生对TM的兴趣且 在临床实践中提高运用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② 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TM人员,挖掘和有意识 培养在以上各方面都具有一定基础和能力的交叉型 学科人才[11],促进护理教育事业紧跟先进医学的发 展步伐,保持护理专业发展的先进性。③护理研究中 纳入TM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双向结合, 保持教育与临床的一致性。④在教学理念中不断地 把临床实践的研究成果反馈到教学中,摒除落后的理 论、方法、以及护理器材,充分利用护理的TM成果, 保持理论教学的与时俱进。

第6篇:开展临床护理研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常规护理;应用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27-0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40岁以上的人群是此类患者的高发人群,导致患者出现此类情况的主要原因为冠状动脉闭塞,导致部分心肌细胞因持久且严重缺血而坏死[1]。一般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病情进展快、起病急等特点,患者在发病后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就有可能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2]。为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本研究将对我院2011年4月――2012年4月所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4月――2012年4月所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23例女性,77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49-78岁,平均年龄为55.6岁。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已被确诊为心肌梗塞,且能坚持治疗,患者不存在任何精神病症状,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到了本研究的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在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临床路径护理,其具体护理措施如下。该组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立即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具体护理方案来对患者进行护理。将患者的住院时间作为横轴,将其健康指导、心理护理、运动饮食情况、病情评估、病情探查、护理情况以及用药情况作为纵轴,以此来绘制出患者具体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参与护理工作的相关人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与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交流,对患者的家属给予适当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护理工作完成后,必须在临床护理路径表上做相应的记录。根据患者的反馈情况来对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适当的调整,然后继续对患者开展相应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费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效果。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Ρ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费用为(3492.86±154.89)元,患者的住院时间为(6.21±1.04)天,4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8%,该组中有48例患者对护理效果较为满意,其护理满意度为96%。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费用为(5183.51±237.21)元,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24±1.40)天,12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4%,该组中有39例患者对护理效果较为满意,其护理满意度为78%。两组患者的治疗费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

3 讨 论

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临床护理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护理模式的机械性工作状态,它将患者作为整个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3]。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临床路径护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通过采用临床路径来对患者进行护理,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以及经济压力,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缩短其住院时间。因此,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临床护理路径具体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1] 曹慧平.临床护理路径预防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便秘的护理体会[J].海南医学,2011,22(17):142-143.

第7篇:开展临床护理研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妇产科;应用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162-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模式的不断转变,护理方法及护理方式也在不断的做出改变。通常的护理方法,往往消耗较长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因此,临床护理途径应运而生,其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具有科学性,高效性的特点,针对某种疾病做出科学合理的护理安排,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及工作计划,降低病人的护理时间及护理费用,加快病人自身康复,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给患者提供一个优质的服务,从而最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我院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正常产褥期妇女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研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正常产褥期妇女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年龄25~35岁,平均年龄(27.8±1.9)岁,妊娠35~43周;对照组50例,年龄26~37岁,平均年龄(29.8±3.2)岁,妊娠36~44周。两组孕妇均为初产妇,无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无产程延长,出血量在分娩2h内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由妇产科护士长及骨干人员组建研究小组,对组内成员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相关知识的培训,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进行分批培训,使其掌握临床护理路径的知识及要点,清楚其实施方法,以保证后续研究所采取方法和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根据本院实际情况设计“临床路径表”,观察组依据“产褥期临床护量路径表”做参照,内容包括:病情监测和评估、产褥观察、药物治疗、医疗措施、手术治疗、护理指导、实验室检查、健康教育、出院宣教共计9个指标。观察组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此表进行护理服务,并给予患者临床路径告知书,保证患者的知情及配合。对照组采用产褥传统的观察表开展护理。

1.3 疗效评估 选择治疗过程中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医疗护理质量、以及产妇满意度为指标进行疗效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量数据行X2检验,P

2、结果

对数据处理及汇总后的结果为,观察组住院费用为(2158.7+462.5)元,明显低于对照组(3254.8±215.8)元:观察组的住院天数为(4.52±1.36)d,明显低于对照组(8.54±2.96)d;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8.25±2.35)%,明显高于对照组(91.58±3.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第8篇:开展临床护理研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预见性护理;并发症;住院时间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0(b)-0153-03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而与此相伴随的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攀升的迹象[1]。其中急性脑出血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概率相当高,一方面是由于老年人肥胖居多,同时伴随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一旦情绪激动极易引起脑实质血管破裂导致出血。脑出血是一类危重症疾病,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肢体偏瘫、言语功能障碍及精神神经异常等不良症状,这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更是加增了家属的经济负担[2]。而脑出血患者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手段能够达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延缓病情恶化的目的。同时,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案在降低院内并发症及促进患者预后康复方面将会起到重大的临床意义[3]。由于急性脑出血具有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多变的临床特点,所以要求护士具备预见性眼光,在疾病护理全程中提出策略性解决方案对于改善患者病情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故笔者设计本次调研,旨在探究预见性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的疗效差异。现给予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海军总医院干部病房2010年4月~2012年11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02例,其中男68例,女34例,年龄55~84岁,平均(72.1±1.7)岁。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均接受颅脑MIR和CT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检查,确诊为急性脑出血。诊断标准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内科学》教材中关于该病的临床诊断作为参考指南。纳入标准:患者不存在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不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不存在恶性肿瘤或癌细胞转移者;对本次研究有所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模式,实施心理护理、环境护理、生活护理、基础护理、疾病对症护理及药物护理等。研究组开展预见性护理模式,根据临床经验,预先制定策略性护理计划。

1.2.1 口腔护理 由于脑出血患者大多神志昏迷,所以饮食主要以鼻饲管进食为主,而口腔长期紧闭,无疑为寄生于口腔内壁的厌氧菌制造了生长条件,导致肺部炎症感染和口腔溃疡等疾病的发生。主管护士应给予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操作,每次操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清洗,2次/d,每次持续10 min。对于意识清洗患者,应鼓励患者进行漱口,并指导其有效咳嗽,排出痰液。对于口唇较为干燥且张开的患者而言,为了避免水分过多的蒸发,应在嘴唇上涂上石蜡油,同时覆盖无菌生理盐水纱布。

1.2.2 皮肤护理 由于脑出血患者需长期卧床,所以褥疮发生的概率极高。主管护士应在患者背部放置气垫,并每隔一定时间进行翻身处理,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导致血供障碍引起溃疡。另外,护士每天需对患者的背部进行1次酒精擦浴,促进背部血液循环提高皮肤的张力和耐受性,降低褥疮的发生率。若存在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护士应加强病房的巡视,避免因分泌物造成皮肤受到刺激发生损伤,增大皮肤破溃感染的风险。

1.2.3 肢置护理 患者长期卧床,各个关节由于久未活动,常会出现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不良情况,这不仅增加患者的康复难度,更是会影响其今后的活动能力。所以,主管护士应合理安放患者的上肢和下肢位置,力求使其位于最大功能位,最大限度地保留各个关节的活动能力。另外,主管护士还需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各肢体安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要求患者不要自行更换位置,以免导致关节畸形的出现。

1.2.4 导尿管护理 由于患者需接受留置导尿管治疗,所以在住院期间尿路感染的发生概率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护理问题。主管护士应每天记录患者尿液、尿量及颜色,并根据尿液性质初步评估患者尿路是否存在炎症感染的可能,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向医生汇报情况。另外,在更换引流袋时,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因,避免医疗性操作导致泌尿系感染。为了训练患者的膀胱功能,主管护士需根据患者的排尿情况进行导尿管的夹闭和开放处理,一般每小时开放1次。

1.2.5 气道管理 患者长期卧床和神志不清,常会导致肺部积聚大量痰液而无法排除引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主管护士应每天评估患者的呼吸音和痰鸣音情况,对于痰液较多且黏稠的患者,护士需及时进行吸氧操作,全程需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呼吸道黏膜损伤;另外,再进行超声雾化吸入法以稀释痰液,促进痰液外排。对于有明显恶心呕吐患者,为了避免误吸的发生,护士需及时清理患者的口腔内容物,并向患者头部偏向于一侧,利于呕吐物的引流;同时为了给胃肠道行减压处理,应留置鼻导管。

1.2.6 家属和患者心理干预 由于脑出血病情危急且发病迅速,家属通常难以接受突发事件,心理状况难免会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悲观情绪。所以,主管护士需多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向其讲解该病的发生、发生、预后及转归,以提高患者对该病的认知水平。另外,再向其介绍医院的医生水平,并邀请治愈的患者给予现身说法,以消除并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对于患者而言,护士向其说明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避免因情绪波动导致血压增高引发再次脑出血的风险。同时护士可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包括轻音乐冥想法、全身肌肉放松法及深呼吸法,通过一定次数的训练,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

1.3观察项目

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院内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并向两组患者家属发放自制的家属满意度问卷调查表,答案采取封闭式选项,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其中满意度的计算公式为: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调查家属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5.40±3.06)d,对照组为(20.15±5.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931,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肺部感染、脑部再出血、消化道出血、尿路感染及褥疮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8.0%,对照组为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2,P < 0.05)。见表3。

3 讨论

在神经内科病房中,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种之一。该病具有病情发展迅速、患者预后不佳及致死率、致残率高的临床特点,所以提高精心、细致的护理服务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转归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4]。预见性护理模式自从西方学者提出至今,已经在国内外各大医院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且一直备受护理管理者的青睐[5]。对于护士自身而言,倡导预见性护理模式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临床思维,并实现职业价值成就感[6];对于患者而言,通过预先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不仅能提高其治疗效果,更能减少患者因并发症所增加的医疗花费[7],可谓一举两得。

由于脑出血患者长期卧床,所以在住院期间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很大[8]。其中肺部炎症感染主要是由于患者呼吸功能降低及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9]。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通过开展口腔护理清洁患者口腔,减少了口腔内病原菌迁移或误吸进入肺部,导致炎症感染;另外,通过置放胃肠道引流管排出胃内容物,降低了患者误吸的危险。所以,研究组患者肺部炎症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由于脑出血患者的血管脆性大,且多伴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患者一旦情绪波动导致血压增高,极易会引起脑部再出血的危险[10]。所以,主管护士通过向研究组患者介绍平复心境的重要性,并指导其自我放松的训练方法,在改善患者负面情绪的同时,还能帮助患者稳定情绪,进而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所以研究组患者脑部再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由于颅脑损伤是属于全身应激性事件,所以会导致消化系统出现应激性溃疡,研究组护士通过及时安放胃肠道引流管,达到胃肠道减压的目的,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11]。所以,研究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脑出血患者常会并发大小便失禁的情况,所以需要接受留置导尿管治疗。而长期留置,则可能会导致细菌逆行性感染。主管护士通过对尿液性质的观察,初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感染,并及时更换引流袋,操作中贯彻无菌操作原则,大大降低了发生尿路感染的概率。所以,研究组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病情治疗的需要,绝对卧床往往会导致褥疮的发生[12]。研究组患者每天均接受酒精擦浴,能够促进背部血液循环,大大降低了褥疮的发生率。

由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无疑可促进研究组患者病情预后康复,进而缩短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所以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另外,伴随着住院时间的缩短,患者的医疗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得以减轻,进而可提高患者家属的心理舒适度和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而言,实施预见性护理模式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并提高家属满意度,临床效果较佳,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丹,彭雪敏.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6):3340-3341.

[2] 高英玲,麻友兵.提前护理干预降低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43-44.

[3] 苏燕,钟琴,曾碧茹.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脑出血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0):59-60.

[4] 王永芹,张春云.预见性护理对急性脑出血并发症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69-71.

[5] 周丹,彭雪敏.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6):3340-3341.

[6] 王会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术后护理体会[J].中国医刊,2013,48(2):92-94.

[7] 陈升芝.急性脑出血患者住院治疗期临床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6):36-37.

[8] 朱群仙.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9):12-13.

[9] 张亚琴.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954.

[10] 肖敏.高血压性脑出血45例护理体会[J].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12,2(5):641.

[11] 谭蕾.浅谈急诊科护理人员相关素质[J].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12,2(5):650-651.

第9篇:开展临床护理研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程序化健康教育;临床效果

结合临床实践来看,高血压是临床上一种发生率比较高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深,该疾病也成为了威胁社会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1],此外,由于患者普遍不具备相应的病理知识,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依从性,这对正常治疗计划的开展和患者自身的健康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基于此,我院就将以程序化健康教育为研究切入点,深入探讨将其作用于高血压患者护理工作中的临床价值,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11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性分组的方式,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60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40~81岁,患者平均年龄(60.5±7.5)岁,体重35~75 kg,平均体重(55.0±6.5)kg;对照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38~81岁,患者平均年龄(59.5±7.5)岁, 体重34~78 kg,平均体重(61.0±6.5)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行常规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告知患者关于高血压的基本知识,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其行知识讲解,将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制作成健康知识手册发放到患者的手中帮助患者进行学习;观察组,本组患者行程序化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①书面教育,将我院自制的高血压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由护理人员分别发送到每位患者手中,指导患者进行学习,对于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护理人员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患者理解[2];②个体教育,根据患者的病情,在条件允许下由专业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知识宣传和护理,内容主要涉及患者的治疗进度、药物服用时间与方式以及饮食护理和心理疏导,研究中我们发现,一对一的健康知识教育[3],不仅能够加深患者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最主要的是能够打开患者的心扉,帮助护理人员更好的了解患者,拉近医患关系,提高治疗依从性,利于后期治疗及护理工作开展;③群体教育,选择早餐前或晚饭后的时间段,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研究中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到高血压的病因、危害、治疗方法以及患者的注意事项,通过这些聚集的方式让患者进行学习,间接的也能够为患者之间的交流创造条件,提高患者治疗信心。

1.3 疗效评定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的高血压基本知识评估表和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让患者进行解答,两份表的满分均为100分;测试分数

1.4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纳入SPSS 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高血压基本知识知晓率比较 经资料整合,观察组患者基本知识优良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资料整合,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56.67%)显著高于对照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结合临床来看,在所有心血管疾病中,高血压属于发病率最高的一类,而且近几年来,该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趋势非常明显,这也为患者自身、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高血压影响如此之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非医务工作人员对于该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4],老年患者更为明显,因此,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临床意义显著;在研究中我们针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了程序化健康教育,具体通过书面教育、个体教育和群体教育,这种类似于"总-分-总"的系统护理,不仅让老年患者对该疾病的知识了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在长期交流中,也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这对于患者的康复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5];从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无论是基本知识知晓率还是护理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也从侧面证明程序化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6]。

参考文献:

[1]李媛媛,等.程序化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护理工作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33(21):396-397.

[2]于慧兰,等.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社区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18(31):4092-4093.

[3]陆国园,梁惠兵,等.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18(09):749-750.

[4]姜乔惠,等.程序化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08(07):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