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精选(九篇)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

第1篇: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66―01

本文构想了一种学校体育竞赛与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考核、健身运动、卫生保健相结合的创新竞赛模式,并提出了其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体育课应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竞赛参与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参与,竞赛参与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所以培养学生体育情感的效果要比一般参与活动好得多。因此,我们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可开展多样性、经常性、小型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考核性的体育比赛活动,使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体育课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同时体育竞赛又能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促进、检查、评比,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二、学校体育竞赛应与体育课考核相结合

在体育竞赛中可渗透各种测试考核,如可组织锻炼小组、班级、年级以及校际间的以完成各种测试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运动竞赛活动,就能在各班、组之间产生竞争,互相监督,使考核在公正、公开、真实、准确的条件下进行。并且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关,不仅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比赛掌握并运用各种测试项目的相应技能,在紧张而愉快的竞争中完成既定的锻炼任务。

三、学校群体竞赛应与健身运动相结合

竞争是体育的最显著特点之一,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运动竞赛中。而学校体育竞赛中又要具有健身性与趣味性,否则将难以贯彻终身体育与生活体育的宗旨,推动群体活动深入广泛持久地开展。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富有创意地开拓那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有恒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并以集体项目为主,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的教育,培养其竞争精神,促进其锻炼的自觉性,达到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赛项目,由于能够满足学生丰富的课余生活,满足学生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因而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

四、学校体育竞赛应与卫生保健相结合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体育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多种功能。因此,向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是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然而学校现行的体育竞赛完全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就是很好的宣传机会也没有加以利用。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

五、学校体育竞赛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1. 提高认识,正确把握改革的目的

组织学校体育竞赛的目的应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只有正确把握了这一目的,才能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具体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竞赛内容与形式的目标,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优势和群众竞赛的功能,使学校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终身。

2. 要充分调动学生、社会及体育组织的积极性

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形式多样、项目各异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心,兴趣小组以及家长互助组,让他们在学校统筹下自己组织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将之纳入学校群体竞赛计划,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各方面的支持。还可采用征集竞赛内容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不断扩大影响,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竞赛的内容。另外,组织并实现这种模式的运动会,有许多工作,如编排、宣传、主持、讲话等等,若放手让学生办,发挥它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的作用,对于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展现各种才华都有很好的作用。

第2篇: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摘要:学校体育竞赛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勤俭节约的原则,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育竞赛;与时俱进

学校体育竞赛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勤俭节约的原则,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体育竞赛仅限于一年一次的以田径等竞技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并且还难以保证。随着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学校这种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难以保证,组织管理科学性差,效率底,对积极性调动不足,欠缺引导。有许多是学生自由活动或去做作业等其他“重要”的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

一、学校体育竞赛应与体育课考核相结合

“达标”、体育课考核、体育毕业升学考试等内容与形式,对于学生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它的一些项目不是竞技项目,所以在比赛中很少设这些项目,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没能用比赛促进这些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的兴起。

在体育竞赛中渗透各种测试考核。组织锻炼小组、班级、年级以及校际间的以完成各种测试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运动竞赛活动,就能在各班、组之间产生竞争,互相监督,使考核在公正、公歼、真实、准确的条件下进行。并且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关,不仅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比赛掌握并运用各种测试项目的相应技能,在紧张而愉快的竞争中完成既定的锻炼任务。

二、学校群体竞赛与健身运动相结合

竞争是体育的最显著特点之一,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运动竞赛中,而学校体育竞赛中又要具有健身性与趣味性。否则将难以贯彻终身体育与生活体育的宗旨,推动群体活动深入广泛持久的开展。这就要求组织者能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富有创意地开拓那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有恒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并以集体项目为主,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竞争精神,促进锻炼自觉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赛项目,由于广大学生力所能及,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因而能极大的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吸引他们更广泛的参与,更易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

三、体育课应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竞赛参与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参与,竞赛参与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所以培养学生体育情感的效果要比一般参与活动好的多。平时的比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可以任意选择,场地器材可以交叉使用,不受条件限制,举办容易。我们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多样性、经常性、小型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考核性的体育比赛活动,使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体育课、“达标”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紧密结,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竞赛又能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行促进、检查、评比、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全局性和指导性的;要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走上社会后仍能长期乃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并依此促进整个中华民族体质的根本性提高,就必须将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贯穿于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体育竞赛中。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质,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全年以某几天为竞赛时间的传统观念。切实把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体会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到学校体育竞赛的改革上,就应该冲破单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局限。有选择地把适宜于中学生健身的部分竞技运动项目与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民族性较强的大众化体育项目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具有中学自身特色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内容新体系。

第3篇: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田径比赛 赛场展示 工作意义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人们有更多时间关注体育比赛。但是在我国,田径项目的受关注程度远不能同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相比。从赛事组织角度来讲,为了改变田径比赛不受关注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加强赛场展示工作,这对促进田径运动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赛场展示的定义

赛场展示,又称体育展示,是将比赛现场的精华内容,展示给观众和电视机前观众的过程。

二、赛场展示主管

《2006田径竞赛规则(第124条)》最新规定:“赛场展示主管与竞赛主任共同策划赛场展示计划,并尽可能与组织代表和技术代表合作。他将确保展示计划的实施,与竞赛主任和有关代表一起解决发生的问题,他使用通讯系统联系和指挥全组每个成员的工作。”

《2006田径竞赛规则》中提到的“赛场展示主管”是整个赛场展示工作的负责人,既工作指挥中枢,他需要与竞赛主任、组织代表和技术官员等人员的协调配合,制定田径比赛赛场展示计划,控制实施整个比赛过程的展示过程。

目前,在我国各级田径竞赛中,设立“现场指挥”这一职务,他的职责是:在竞赛主任的领导下,协调指挥各项比赛的进程,掌握发奖仪式的进行,控制大屏幕显示和宣告员的宣告。笔者认为,这些工作是未来田径比赛赛场展示过程中的组成部分,赛场展示工作有着更多的内涵、任务和深刻意义。

三、赛场展示团队

根据规则的要求和比赛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硬件和软件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田径比赛赛场展示工作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田径比赛赛场展示团队主要包括这些成员:赛场展示主管、赛场展示主管助理、赛场宣告员、赛场主持人、音响师及助理、比赛信息统计员、信息传递员、视频工程师及助理、大屏幕文字控制操作员、摄像师、电视联络员等等。

基层举办田径比赛,提供的条件有限,硬件方面也许只能保证话筒和简单的音响设备。由于人力、财力有限,不可能保证更多的成员设置。为了保证赛场展示工作的开展,至少应设置一名赛场展示主管、一名音响师,宣告与主持工作可以交由两名工作人员完成。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派遣二到三位服务人员或志愿者协助赛场展示团队的各方面工作(工作指令、信息传递、成员联络)。

基层和学校田径比赛(运动会)中,除了运动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互动,因此赛场展示工作的重点应倾向于赛场气氛和观众活动,这样对推动人们积极参加锻炼、增进健康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赛场展示工作的意义

1.提高田径比赛的观赏性

田径运动是一种个人性比赛占多数的项目,而且比赛过程多数是重复、单调的。各种体育比赛项目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如何更好地发挥各项体育运动的优势特点,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体育比赛和从事体育运动,这是我们应该长期思考的问题。田径运动和比赛是运动员身体极限的挑战,不但能高度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比赛精神,而且有时候比赛过程的千钧一发、比赛现场的扣人心弦的程度,是其它比赛无法达到的境界。所以,让人们了解田径运动的特点是提高田径比赛观赏性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通过赛场展示工作,让人们了解田径运动,提高比赛的观赏性。

2.挖掘潜在观众,促进全民健身发展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专业观众最为稀缺。所谓专业型观众,是指那些能够欣赏高水平竞技比赛,懂得规则,适时鼓掌,同时又能遵守赛场各项要求的观众,这种有素养的观众,不是在赛场上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组织引导下培养出来的。通过加强田径赛场展示工作,对观众进行科学引导,可以完成非专业观众向专业观众的转化,逐步发掘培养潜在观众。这样,专业观众就会逐渐多起来了。

而另外一方面,从田径运动自身来说,不管是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参于田径运动的人无处不在。从单纯地以健身为目的的散步、健身走、跑步,到参与其它运动项目前的热身运动,都属于田径运动的基本范畴。这些平时不知不觉中就参与了田径运动的人能走进赛场或者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并在现场主持人和展示手段的引导下通过一些基本的田径运动的常识进行科学锻炼,这样田径运动的群众基础就厚实了很多。

3.宣传主办城市、主办国家,提高知名度

一场田径比赛在一座城市举行,主办城市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代价,当然举办体育比赛可以给一座城市带来回报,除去体育商业化为城市带来的经济收入以外,更重要的是非物质方面的收益。这就要求赛场展示工作充分发掘一座主办城市和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并通过多种手段展示给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以及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教练员。

如今,不少城市和国家都开始靠体育打造自身的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形象。体育,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打出的一张“屡试不爽”的名片。通过这张名片,外面的人可以了解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甚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

4.为赞助商提供良好的宣传机会

田径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社会发展有着同步的基本节奏,并受经济的制约。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主办者将社会对奥运会的经济投入由非商业性转为商业性为主的机制。田径运动在奥运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一直是商家青睐的对象,他们的产品需要借助田径运动来提高知名度,以树立国际形象,扩大销路。田径比赛则需要商家提供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来源,双方互利互惠。诚然,赞助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赞助比赛,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投入后的回报,组者者可以通过赛场的展示工作给商家进行宣传,从而扩大商家的影响力,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当然,这些宣传是有限度的,因为根据国际田联的《规则》规定,比赛场内所有广告都要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并且烟草的广告是绝对不可以出现的。

5.传承赛场文化,建设和谐赛场

在体育竞技过程中,赛场文化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调整有一定的影响,对竞技者的水平发挥亦有影响,对竞技结果也就会产生影响。同时,赛场文化还反映了群众对竞技体育的热情与参与程度,也是社会文明的表现窗口。因此,通过赛场展示工作的纽带作用,可以将运动员和观众联系起来,传承赛场文化,建设和谐赛场。

五、结束语

总之,重视赛场展示工作,可以实现多方面的意义,从而为促进田径运动发展添加砝码。

参考文献

[1]田径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田径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唐芳武.高校田径运动会的新趋向——2005华南师大南海校区田径运动会综述[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

[4]张旭光.说出城市的味道——著名体育解说地域风格分析[J].中国体育,2005,(06).

第4篇: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龙舟竞赛文化传承责任思考文化发扬

中国的龙舟文化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高度凝聚力和伟大的创造力的象征,将文化、娱乐以及比赛良好的融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理念的转变,使得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得不到良好的传承,这里我们将会对龙舟文化传承的责任进行思考,提出一系列龙舟文化的传承措施,促使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承。

一、传统体育龙舟竞赛文化传承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龙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优良品格的一种体现,是中华名族对于自然和运动的一种崇拜,中国的龙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先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基础。龙舟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娱乐生活,能够有助于对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促进全民族的团结,有利于中华巨龙的腾飞。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积淀,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有助于现代人对历史、对文化的了解。

二、传统体育龙舟竞赛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首先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中国文化不能得到良好的传承,在现代文化的攻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中国龙舟文化相对于现代竞赛文化来说缺乏科学合理性,使得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问题;其次是中国国民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足,中国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没有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使得中国国民未能良好地投入中国文化的传承中去,中国龙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传统文化受国民的认识不足,所以也导致了中国龙舟文化也不能实现良好的传承;再次是随着物质文明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越来越低,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物质的时候,忽视了对精神文明的建立,物欲的增强从而导致中国龙舟文化不能良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中国龙舟文化不能给人们带来经济上的利益,从而被中国公民所撇弃,使得中国传统龙文化得不到良好地传承;最后是因为中国的政府和社会风气严重的影响着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中国政府为了促进了经济的良好发展,把大多精力都应用到经济建设当中去,从而导致在了中国文化得不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由于政府的引导功能的丧失,使得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不能良好的进行发展,同时由于现代的社会风气讲求地是对科学的崇拜,从而使得国民对于如中国传统龙舟这种具有文化和艺术的体育竞赛缺乏兴趣,使得龙舟文化的传承缺乏参与者和观众,使得龙舟文化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三、传统体育龙舟竞赛文化传承的责任思考

1、中国龙舟文化传承的政府责任。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受着政府的影响比较严重,只有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之下才能良好的做好龙舟文化的传承工作,政府将会严重的影响中国传统龙舟文化的发展,如果政府对传统龙舟文化未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采取一系列科学地有助于龙舟文化的传承的扶持措施,那么龙舟文化将会得不到社会和国民的认可和重视,从而将会导致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将会面临失传的危险。政府在龙舟文化的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扶持作用,这也是政府在龙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责任。

2、中国龙舟文化传承中的教育责任。中国龙舟文化不能只依靠民间来进行传承,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还需要教育发挥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在教育进行龙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使得国民更加良好地认识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使得国民能够更加良好地认识到中国传统龙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使得更多地人愿意和主动地投入到龙舟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来,使得中国的龙舟文化能够良好的传承。

3、中国龙舟文化传承中的社会责任。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必须需要社会对龙舟文化进行良好地认可,形成良好的文化风气,使得龙舟文化能够有着良好

的生粗空间,让龙舟文化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能够促进中国龙舟文化的良好传承,社会是龙舟文化传承的土壤,要在社会中实现对龙舟文化的正确认识,从而有利于有关龙舟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让龙舟文化能够在社会中寻找到其发展的空间。

4、中国龙舟文化传承的国民责任。国民才是龙舟文化传承的主体,只有国民对于中国龙舟文化能够足够地认识和重视,才能具体地加入到龙舟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来,才能促进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国民对于龙舟文化的认识程度将会严重的影响到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效益,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需要参与者和观众,只有国名提高了对中国龙舟文化的认识,使得中国龙舟文化能够良好传承。

5、中国龙舟文化传承的龙舟文化自身责任。中国传统龙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龙舟文化也必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传统文化并不是只有依靠传统的形式才能传承,中国传统龙舟文化必须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步伐,只有实现了自身的突破才能有利于文化的传承,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来对文化的传承形式进行改革,才能促进文化的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做好传统体育龙舟竞赛文化传承的具体措施

明白了中国传统龙舟文化的重要意义,通过中国传统体育龙舟竞赛文化存在的问题和责任思考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才能促进中国龙舟文化工作的传承,才能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才能有助于中国巨龙的腾飞。

1、加大对传统龙舟文化扶持的扶持力度。要加大对传统龙舟文化传承的扶持力度,从政策上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来,要对传统龙舟文化进行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要做好对国民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提高国民对中国传统龙舟文化的认识,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当中去。政府部门的相关文化部门应该做好相应的文化宣传工作,制定相应的文化宣传方案,鼓励民间和校园龙舟竞赛活动的开展,对于现有的龙舟竞赛艺人要提供相应的文化保护措施,要鼓励青少年加入到龙舟文化传承的工作中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龙舟文化传承方案,认真实际地落实到实际的每一项工作中去。

2、将传统的龙舟文化和教育文化进行良好融合。要在教育文化中融入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实现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龙舟文化的兴趣,明白龙舟文化的重要性,加入到龙舟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来,促进龙舟文化的良好发展,要实现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教育中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促进文化传承工作。在校园文化中应该支持龙舟文化活动的开展,将龙舟文化活动的开展融入到实际的校园文化中,可以在校园中定期地开展龙舟竞赛活动,让龙舟竞赛成为中国校园的“皮划艇运动”,在校园文化中培养专业的竞赛选手和相应的龙舟竞赛俱乐部,鼓励学生参加到龙舟竞赛中来,把龙舟竞赛打造成为中国的校园运动的竞赛盛事,从而让更多的学生龙舟竞赛,了解龙舟文化。

3、做好龙舟文化的形式改革。龙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舟文化的传承必须要对对龙舟文化的传承形式进行良好的改革,让龙舟文化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来采取科学合理的龙舟文化的传承形式,要根据社会发展中人们观念的转变来做好龙舟文化的传承形式的改变,要把龙舟文化的改革加入到龙舟文化的传承当中去,通过改革实现龙舟文化的良好传承。龙舟文化的形式改革应该建立在对原有的传统形式的保护的基础之上,引进现代体育竞赛先进的运营模式,在活动开展之间要做好相应的赛事宣传工作,在竞赛活动进行中应该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良好地观看竞赛,让竞赛从单一的比赛活动向专业的体育赛事转变,同时应该把龙舟竞赛活动从民间活动向国际体育竞赛转变,增加中国龙舟体育竞赛活动的国际影响力,让龙舟竞赛成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事。

五、结语

中国传统体育龙舟竞赛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做好各个方面对龙舟文化传承的责任,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从而促进中国传统龙舟文化的良好传承,实现龙舟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 伍广津,秦德增.龙舟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6):141-144.

第5篇: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一、和谐体育的内涵

“和谐”一词“和”与“谐”两个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和也,有协调、顺和、无冲突之意。可见,和谐的本质乃是协调与共享。“和谐社会”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的空想主义社会主义者莫尔提出来的,并由法国的空想社会者傅立叶对其进行了完善。

1.1全面发展是和谐体育的特征之一

构建和谐体育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必须系统地来看待体育的发展问题。众所周知,体育在我国一般被认为有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三大部分组成。

1.2协调发展是和谐体育的特征之二

和谐体育的构建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这就要求体育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

1.3可持续发展是和谐体育的特征之三

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并行不悖的。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指体育的发展能满足当前人们体育文化需求,而且指体育的发展能满足今后人们的体育文化需求。和谐体育追求的是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与人类发展的和谐以及体育自身的和谐,最终是为了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中体育竞赛文化是校园和谐体育文化

高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高中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中体育竞赛是高中体育活动的窗口和两点,高中体育竞赛开展得好坏直接影响高中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同时直接影响高中体育活动的和谐性。

三、构建校园和谐体育与高中体育赛事的和谐关办系分析

3.1构建校园和谐体育有利于促进和谐的校园赛事

高中的体育赛事既要考虑要具有竞技性,同时又要特别注意群众性,也要体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校园、学生与比赛之间的和谐,因此校园的比赛也应该是和谐的比赛。构建和谐体育是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必然追求体育与校园的和谐,这无疑会为和谐的校园体育营造和谐的大环境,因此,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将有利于促进和谐的比赛。

3.2搞好校园内的比赛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

首先,就校园的体育赛事本身而言,组织好体育赛事是搞好学校体育的必然要求,亦是和谐体育的基本要求,其次,组织好校园的体育赛事有利于落实学校体育的和终身体育的计划和目标,可以推动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体育系统的和谐发展,最后,从校园体育赛事可能发挥的众多功能来看,其必然促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和快速发展,从而为构建整个和谐的社会体育提供注脚,进而为构建和谐体育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校园的体育赛事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

四、校园体育竞赛可能导致的不和谐的校园体育因素

4.1重视校园比赛的竞技性,忽视比赛的群众性

校园的体育赛事往往以竞技比赛的模式为基础,包括球类比赛、田径运动会往往都是按照国际比赛的规则进行竞赛,各院系、各班级之间都追求比赛中的成绩,力求要让各个单位的体育尖子包揽全部比赛项目,由于大部分的校园比赛以竞技比赛的模式进行,从竞赛的方式和特点上就决定了只有少数的学生可以参加比赛。使校园的比赛缺乏明显的群众性,大部分的学生只是充当观众的角色,根本没有机会在大学中参加比赛,感受比赛中的气氛,体会体育竞赛的趣味,这就是本来可以主动参加体育竞赛的学生没有机会参加校园组织的比赛,渐渐的大部分学生就远离了比赛、远离的体育。这必然会影响校园的和谐体育的构建。

4.2追求校园竞赛的表面影响,忽视校园比赛的人文精神

校园的体育竞赛往往有的时候是学校向外宣传的窗口,是一个学校的品牌效应。学校的领导要求将校园的体育竞赛组织成一种表演秀,大部分学校只注重比赛的场面和过程,很少注重体育竞赛的真正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只注重表面的想象,忽视了体育竞赛本身的文化内涵。其实校园的体育竞赛最终的目的是宣传体育的人文精神,形成校园的体育人文氛围,使学生们在竞赛中感受体育,感受精神。

五、校园体育比赛促进校园和谐体育构建的对策建议

5.1以校园体育赛事为契机,做好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和谐

良好的体育赛事是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一部分,使学校环境建设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员工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臻于完善。

5.2以校园体育赛事为生机,建设有特色的和谐体育文化环境

在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上,应从本校的传统、培养目标出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环境。

5.3以校园体育赛事为注脚,加强校园体育活动的和谐

校园体育赛事是学校体育的一个窗口、一个品牌、一个宣传栏,搞好校园体育赛事将带动学校其他相关体育活动的全面发展。在学校体育中也存在体育明星、体育明赛,要把校园的体育赛事办成传统的体育赛事,办成名牌的体育赛事,逐步增加各项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体育赛事的群众性和基础性。以校园体育赛制为基点,加强学校体育活动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

第6篇: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创新;体育竞赛;全民健身

学校体育竞赛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勤俭节约的原则,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体育竞赛仅限于一年一次的以田径等竞技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并且还难以保证。随着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学校这种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难以保证,组织管理科学性差,效率低,对积极性调动不足,欠缺引导。有许多是学生自由活动或去做作业等其他“重要”的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体育课应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竞赛参与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参与,竞赛参与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所以培养学生体育情感的效果要比一般参与活动好的多。平时的比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可以任意选择,场地器材可以交叉使用。不受条件限制,举办容易。我们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多样性、经常性、小型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考核性的体育比赛活动,使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体育课、“达标”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紧密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竞赛又能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促进、检查、评比、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切实把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体会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学校体育竞赛应与体育课考核相结合

“达标”、体育课考核、体育毕业升学考试等内容与形式,对于学生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它的一些项目不是竞技项目,所以在比赛中很少设这些项目的,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没能用比赛促进这些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的兴起。

在体育竞赛中渗透各种测试考核。组织锻炼小组、班级、年级以及校际间的以完成各种测试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运动竞赛活动。就能在各班、组之间产生竞争,互相监督。使考核在公正、公开、真实、准确的条件下进行。并且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关,不仅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比赛掌握并运用各种测试项目的相应技能,在紧张而愉快的竞争中完成既定的锻炼任务。

三、学校群体竞赛与健身运动相结合

竞争是体育的最显著特点之一,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运动竞赛中,而学校体育竞赛中又要具有健身性与趣味性。否则将难以贯彻终身体育与生活体育的宗旨,推动群体活动深入广泛持久低开展。这就要求组织者能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富有创意地开拓那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有恒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并以集体项目为主,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竞争精神,促进锻炼自觉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

四、学校体育竞赛与卫生保健相结合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体育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多种功能。向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是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完全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就是很好的宣传机会也没有加以利用。

五、学校体育竞赛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正确把握改革的目的

组织学校体育竞赛的目的,应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只有正确把握了这一目的,才能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具体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竞赛内容与形式的目标,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优势和群众竞赛的功能,使学校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终身。

(二)要充分调动学生,社会及体育组织的积极性

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形式多样,项目各异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心,兴趣小组以及家长互助组。让他们在学校统筹下自己组织开展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将之纳入学校群体竞赛计划,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各方面的支持。还可采用征集竞赛内容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不断扩大影响,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竞赛的内容。另外,组织,实现这种模式的运动会,有许多工作,如编排、宣传、主持、讲话等等,若放手让学生办,发挥它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的作用,对于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展现各种才华都有很好的作用。

第7篇: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摘 要 跨媒体经营是体育竞赛表演业实现盈利的重要途径,随着体育竞赛表演业在中国的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核心产品――体育赛事在不同的媒体类型之间进行产业化经营将成为一大趋势。体育竞赛表演业跨媒体经营的产生有其基本原因和条件,也有其链接方式和实现价值。手机等新媒体对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起到了拓展传播渠道和提供销售平台的促进作用。从国际视野来观察,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跨媒体经营才刚开始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 体育 竞赛表演 媒体

根据《大辞海•体育卷》的定义,体育竞赛表演业是指以体育竞技、表演的方式向市场提供观赏性的体育服务产品的组织机构与活动的集合体。

我国的体育竞赛表演业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者,加之大众传媒的有效传播,体育竞赛表演业影响力迅速扩大;特别是电视媒体进入体育竞赛表演业之后,体育竞赛表演业的面貌焕然一新。通过研究,可以说体育竞赛表演业与大众传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我国职业化体育联赛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分析其原因,不得不承认,这与没有跟各类媒体实现良性的互动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跨媒体经营是实现体育竞赛表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和体育竞赛表演业的高速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的跨媒体经营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其在体育竞赛表演业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一、跨媒体平台的优势

所谓跨媒体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布与互动,它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相互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其二是指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跨媒体平台可以最大限度的扩大受众覆盖面,大幅度降低传播成本,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综合利用媒介资源,充分满足受众需求,提高媒体的抗风险能力,为大众服务,提高人类文明程度,实现信息增值,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二、体育竞赛表演业跨媒体经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一)体育竞赛表演业跨媒体经营产生的原因

第一,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内容丰富。根据定义,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主要包括职业性的体育赛事、商业性体育赛事、大型综合运动会、社会体育竞赛等构成。体育竞赛表演业内容精彩丰富,新闻点众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受众面广。

第二,在经营管理的方面,由于不同媒体平台资金流的互补性,降低体育赛事表演业的经营风险性。同时,对于赞助商而言,能够提供跨媒体服务,进行全方位报道,是吸引其投资的重要因素。

第三,体育竞赛表演业跨媒体经营以实现体育竞赛表演业盈利为最终目的。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期刊等不同新闻媒介整合体育赛事传播的媒体资源,对赛事的进行宣传报道,实现资源共享和内容渗透。进一步的推动体育赛事的发展,打造体育赛事品牌,提升知名度,扩大其市场份额,为体育竞赛表演业拓展多元化的盈利渠道。

(二)体育竞赛表演业跨媒体经营的产生的必要条件

第一,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娱乐特质。体育本身就是娱乐,是源自于人的心灵、身体和感受上的快乐,这一特点决定了体育赛事可以走跨媒体经营道路。

第二,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传播技术的发展。经过数字化的技术处理,任何信息都可以被整合为一体,这就打破了过去不同媒体之间的壁垒,推动了不同媒体之间的技术、人员、资本等资源的整合,为体育竞赛表演业的跨媒体经营提供了可能。

第三,目前手机视频、互联网流媒体等数字媒体从技术上支持多元化运营已经完全可行,完全可以搭建跨媒体之间的互利共生的合作平台,这为体育竞赛表演业的跨媒体经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体育竞赛表演业跨媒体经营的方式

体育竞赛表演业跨媒体经营可以使各类媒体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实现功能上的优势互补,要做到些,必须加强各类媒体之间的协作与整合。

(一) 加强电子媒体和平面媒体的协作与整合。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通过单一的视觉、单一的维度传递信息,相对于电子设备等媒体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维度的传递信息,而称作平面媒体。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没有严格的定义,只是从信息传递、传播的维度和方式上区分的。两类媒体结合可以实现体育赛事全方位的传播,达到理性传播和感性传播的互补。

(二) 加强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协作与整合。电子媒体是最具影响力的强势媒体,但时效性强,其对体育赛事的播出时间是线性固定的。而网络媒体依赖IT设备开发商们提供的技术和设备来传输、存储和处理音视频信号;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多媒体性和新媒体特性。两类媒体结合使体育赛事的传播效果大大提高。

(三) 加强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的协作与整合。网络媒体更多地作为体育赛事的传播介质,它十分依赖于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内容传播,而平面媒体以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核心内容见长,两类媒体结合弥补了各自在传播体育竞赛表演业内容时的短处,扩张了自的长处,达到体育竞赛表演业内容传播和形式传播的共赢。

(四) 加强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协作与整合。三大类型媒体的链接,全方位地编织起一张体育竞赛表演业的立体传播网,充分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五) 加强新媒体的与三大类型媒体的链接。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具有非常强大的互动功能,可以为体育赛事的传播提供各种互动功能。

四、体育竞赛表演业跨媒体经营的机遇与挑战

跨媒体平台的建立不仅给体育赛事的传播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同时也有一定的挑战。机遇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从传播渠道来看,充分整合利用了各种宣传渠道和宣传资源,建立了包含各媒体的组合传播体系。(二)从销售平台来看,商家更为关注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宣传载体,这些载体除了提供传统的宣传报道和平面出版之外,还提供了各种互动功能,增加了更多的赢利点。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要经受的住风险的考验。跨媒体平台虽然有可能成为体育赛事发展的必要舞台,但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盈利模式不明确,以及各方的利益分配还有待考究,但其发展空间也是很大的。

参考文献:

[1] 姚颂平.大辞海体育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6.

[2] 李诚志.体育产业大有可为[J].人民日报.1999.3.20.

[3] 王强,王朝阳.现代传播技术的跨媒体化发展[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5.3.

[4] 刘卫军.我国职业体育与大众传媒互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04.3.

[5] 邓星华.我国体育电视转播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4.19(2).

第8篇: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学科竞赛 高校学风 创新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广西本科高校学生学风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JGA235)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05-01

学科竞赛嵌入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过程中,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独特的育人作用,将对高校学科专业品牌的建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学科竞赛开展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学科竞赛是集中展示学科前沿动态、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系统掌握理解、实践应用的过程。通过理顺高校学科竞赛的管理体制,激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对地方高校人才模式创新具有引领作用。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遵循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重视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组织、培训和参赛等环节,在人才培养中贯彻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成长体系,将学生培养成基础强、宽口径、重实践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2.有利于优良学风和校园文化的构建

目前学科竞赛类型中团体参赛项目多于个人参赛项目,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可以通过指导教师的学术指导、朋辈的示范影响,提高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意识,增强团队学习和合作意识。无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人数和频度的增加,会在学生中营造良好的学风。而竞赛文化氛围的浓厚,也会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成为新一轮学风建设的助推器。

3.有利于教师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学科竞赛要求基础性与创新性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兼顾,这就“倒逼”教师不能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教育教学方面的革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学习理解,深刻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意义,自觉通过自身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素养的提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学校层面应整合实验室、仿真室、创新实践基地等资源,为教育教学提供实践平台;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学科竞赛的前沿动态,通过专业设计、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做好学科竞赛的演练。

二、当前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发展特点

1.学科竞赛种类日益多样,呈现学科交叉的趋势

大学生传统学科竞赛除了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比赛等外,作为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比赛自1999年举办以来得到高校和广大学子的认可,作品涉及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科技发明。目前诸如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结构设计竞赛、广告艺术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影响力和辐射面也很大。

2.学科竞赛内容综合化,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科竞赛中学科交叉、交融日趋明显,紧贴时展,紧扣社会热点,考察大学生综合知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如2015年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旨在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参赛项目涉及“互联网+”传统产业、“互联网+”新业态、“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等。项目涉及传统产业、人工智能、教育医疗等,有力引导教师、学生要关注社会发展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三、抓好学科竞赛,推进学风建设

1.整合学科竞赛资源,理顺学科竞赛管理体制

当前地方高校学科竞赛组织管理的突出问题是学科竞赛是多头管理、学科竞赛没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如很多高校还采取原有的学科竞赛的组织方式,即将组织权交由学科竞赛所依托学科,这在学科竞赛初始阶段是可行的,随着学科竞赛内容和影响力的扩大,就会出现仅凭学校中某个学科组或者学院推进学科竞赛,往往备赛、参赛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时,假如学科竞赛涉及到多个学科就会出现无人牵头的尴尬境地。另外,很多高校没有认识到学科竞赛其实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仅仅狭隘的认识学科竞赛是学生拿奖、学校出名的机会,没有将在国际国内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学科竞赛有效整合、统一规划,致使学生参与学科竞赛随机性很大,也会冲击到设定的教学计划安排。

为了提高学校学科竞赛的水平,建议学校联合教务部门、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以及各学院,根据本学校的学科特点、管理模式和发展愿景,系统谋划好学科竞赛,使得学科竞赛切实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育教学的活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是让教师、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这就需要学校要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科竞赛为引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如加强课程建设,重视研究性、实践性课程建设;重视教学团队建设,通过校内外教师的联动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教学方法研讨,通过项目组教学、案例式教学,建设自由讨论和敢于质疑的课堂氛围;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引领计划,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构建学科竞赛参与机制,有序推进工作开展

强调学科竞赛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以学科竞赛取代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并不意味着功利性的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要本着“筑牢基础、层层递进、有机衔接、注重培育”的原则,将学科竞赛与学生在大学几年的学生生活精心设计、有机嵌入、教学相长、促进成长。

大一主要是教育学生认知学科竞赛,通过入学教育和专业入门学习,大致清楚大学中的学科竞赛种类;大二主要应吸引学生参与到项目组或者参赛团队中,通过校内学科竞赛,让学生亲身体会学科竞赛的流程和内容,鼓励有能力的同学报名参加高级别竞赛;大三、大四主要是结合专业学习的深入,有重点培育学科竞赛团队,吸引学生参与创新项目,激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

第9篇: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竞技体育;伦理;构建;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5-0074-03

Abstract:The paper expounds the trouble of athletics ethics in basic of discussing the content of athletics ethics, and put forwardSome constructing ways, hop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thletics ethics development.

Key words: athletics; ethics; construct; way

当前竞技体育领域中,在名与利的驱动下,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竞赛组织者“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倾向十分明显。赛场上违反体育道德的事件也日益增多,且日趋严重,例黑哨、兴奋剂、假球等,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严重影响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 竞技体育伦理内涵

要把握竞技体育伦理的内涵,首先要弄清楚竞技体育以及伦理的含义,再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关于竞技体育的概念,很多专家都有不同的表述,但运用最广泛的要数田麦久在《运动训练学》一书中的表述“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超越人类自我极限为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从上可以看出,竞技体育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体育的组成部分、突出训练和竞赛、发挥人体的极限运动能力、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并取得比赛胜利。这些界定是以“运动、竞赛、获胜”为核心的,长期以来竞技体育的工作也基本上都是围绕这种价值取向而展开,从而忽略了竞技体育所蕴含的文化性和价值理性,导致了竞技体育长期非均衡的发展。于是出现竞技体育呼唤伦理的现象,形成竞技体育伦理。“伦理作为人类的自我发展在个人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秩序的和谐之间的一种平衡机制,即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方式,也是社会矛盾调解的方式和调解社会关系的手段”[2]。基于以上定论,可以认为竞技体育伦理是竞技体育工作者、竞技体育活动参与人员及运动员在从事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体育管理、体育欣赏等活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与此同时,它的基本问题也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包括经济利益与道德利益的关系与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两个方面。

2 竞技体育伦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2.1 高新技术的异化所引发的伦理问题

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借助它,在运动方式、训练条件、场地器材上都获得了相应的帮助,使人类最大限度的发挥运动极限、战胜自我已成为现实。在很多经济发达国家,为了提高运动成绩,不惜重金寻求科学的帮助,例游泳选手的特殊泳衣、刘易斯的昂贵跑鞋等,无不展示出科学技术对提高运动成绩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在为人类极限一次次被打破而欢呼的同时,可曾想到站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落后的经济不发达国家的运动员,他们没有精良的装备,没有膨大的科研团队、没有最先进的训练方法。这些对比如何体现奥林匹克运动“公平竞争”的精神?

除了这种在规则允许之内的科技支撑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滥用违禁药物的问题。从1904年第3届奥运会上第一次发现美国马拉松运动员托马斯•希克斯服从违禁药物以来,全世界无时无刻不在与兴奋剂进行斗争,但不论反兴奋剂力度多么大、检测手术多么高明,竞技体育中使用兴奋剂的例子从没有停止过,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所谓的利用药物挖掘“潜能”的行为,实际上是对运动员的一种摧残,对奥林匹克“公平竞争”精神的一种亵渎。

2.2 竞技体育商业化所引发的伦理问题

竞技体育商业化的道路曾给奄奄一息的奥林匹克运动带来了勃勃生机,从对奥运会举办的畏恐不及到竞相申办;从奥委会的“清水衙门”到富有的经济状态,无不显示了商业化的魅力。各个政府、财团、公司、企业都纷纷涉入到竞技体育领域,无不想从中得到最大的经济利益。运动员也不再仅仅享受比赛的乐趣与荣誉,正如美国著名的田径运动员迈克尔•约翰逊所说“人们只为荣誉参加比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参加比赛既为荣誉,也为金钱”。

当赚钱成为竞技体育的终极目标,当经济利益成为竞技体育存在的决定因素之一后,清洁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宗旨受到极大的威胁,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各类人群(运动员、主办者、赞助商、裁判员等)出现与金钱苟且在一起交易的现象,各种扭曲、变态的现象也在世界竞技体育舞台上不断的上演。2006年意甲的“电话门”事件;田径黄金站比赛上运动员与组织者的讨价还价;职业联盟与球员的劳资纠纷导致的罢赛;还有裁判员的营私舞弊等。这些现象大多都是“金钱至上”观念造成的,受到最大危害的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公正、公平、平等的竞争意识。此外,也会伤害运动员、教练员,打击了他们刻苦训练的积极性,最终阻碍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发展。

2.3人文教育的匮乏所引发的伦理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转变了学校教育的职能和方向,衡量教育是否优秀的标准中,国家的需要、知识的传授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个人的道德教养被挤入狭小的隙缝。“学校教育不是改变和加强对人的整体培育,而是传授理智的技能和科学的知识。科学、外语和数学的高质量成为学校追求的目标。”因此,在世界教育范围内,人文教育逐渐让位于学术和技术训练,导致个人道德教养的缺乏。这种缺乏也以体育暴力的形式充斥着体育赛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大量的人员伤亡,严重影响了体育竞赛的秩序。例1985年发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大血案;2002年中国甲A联赛第三轮陕西国力队与青岛颐中海牛队比赛结束后,发生的球迷追打裁判、放火、破坏警车的恶性事件。此外,还有困扰英国的“足球流氓”,中国足球场上的“京骂”,这些都使得观众的体育伦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3 竞技体育伦理的构建途径

3.1 注重中西方伦理思想的综合

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会议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东方文化经过重新锻炼,必将焕发青春,鉴照今天与未来。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它属于过去,也会照耀未来”。中国传统体育伦理讲究“天人合一”、“温良恭俭让”,体现在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就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强调服从,以集体为核心,关注集体的荣誉与责任,而忽视个人自身的快乐;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强调过程的参与,而忽视结果,缺乏竞争精神和对效率的追求。而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崇尚竞争与对抗,显示外化的力量和征服人,通过比赛和征服,发泄人的情感,张扬生命的个性;强调人性的发展和对人体机能的开发。

中西体育的这种差异性使中西体育伦理思想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体育强调身体的健康、保健、治疗等,追求身心的和谐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西方体育强调对人体的外在塑造,追求通过人自身的不断努力与自然相抗争,从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因而,他们注重高水平竞技运动的技术、战术与训练方法的研究,过分的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

中西方体育伦理思想的这种差异可以很好的进行互补,这种互补可以很好的推动世界体育健康、平稳的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出现的“重物轻人”、“工具化”等弊端可以用中国传统体育的“和谐”、“道德规范”来纠正;西方体育追求效率、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思想,可以对中国体育形成很好的补充。萨马兰其先生也看到中西体育文化的这种互补性,认为这种互补是很有必要的,提出“国际奥委会主导思想应建立在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的建议。

3.2 完善竞技体育道德评价机制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观点去评判他人的行为和衡量自己的行为,这就产生了道德评价。所谓体育道德评价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社会体育道德价值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对他人或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善恶价值判断,以表明褒贬态度的道德活动[6]。竞技体育道德评价既是竞技体育活动参与者对自己和他人体育行为道德性的一种判断,也是调整竞技体育行为的一种社会力量。它能够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扬善抑恶、扶正祛邪,对形成良好竞技体育道德风尚,维护健康的竞技体育发展环境均有重要的作用。

评价任何事物,都要有个标准,没有标准,就很难对事物进行衡量。在竞技体育道德评价中,人们常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假等伦理准则作为基本的标准,来评价体育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在评价依据方面,应坚持目的和手段的一致性,即竞技体育活动参考者不仅要求树立正确的体育行为目的,而且要求为实现目的的手段也应合乎体育道德要求。偏执于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的,都应采取措施帮助其改正。

竞技体育道德评价还应从参与者当时所面临的具体状况予以客观的分析,发现其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及其行为的真正本质。一般来说,参与者在实施行为时所拥有的自由度与其行为所应承担的责任大小成正比关系,行为的自由度越大,其责任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例在篮球赛场上,一方队员破坏另一方的进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对对方队员采取非人身伤害为目的的战术性犯规。从表面上看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但对于赢得比赛、形成激烈的比赛场面却又是必需的,对这种行为,我们不应上升到伦理道德的层次。

3.3 加强竞技体育伦理道德的教育

尽管外部制度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但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最终是在其思想指导下做出的,人的思想意识对其具体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竞技体育领域不能忽视人的思想的培养、道德的培养。我们应有意识地在社会层面上向人们宣传、灌输体育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向社会昭示最基本的体育道德主张和价值导向,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体育道德认识水平和体育道德判断能力。在伦理道德的教育对象上,应包括对运动员的教育、对裁判员的教育、对教练员的教育、对竞技体育科技工作者的教育以及对竞技体育观众的教育。

在对运动员的教育上,因为他们年龄小、长时间的训练导致文化水平的偏低、名利诱惑早期化、比赛压力大。因此,对他们的伦理道德教育要从人文素质教育入手,提高他们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分析能力,才能有助于净化他们的心灵,匡正他们的言行,自觉的遵守竞技体育道德规范。在对裁判员和教练员的道德教育上,要树立他们公平公正的道德观、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等,因为,赛场上很多丑陋的现象,例黑哨、兴奋剂、假球等,其根源在于裁判员和教练员的不正确履行职业道德,只求私利的满足,而牺牲其他人的利益。科技工作者已是竞技体育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成果直接内化于竞技体育的各个环节,可以说兴奋剂的增加与检测手段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象很大一部分程度要“归功”于科技工作者,因此,对科技工作者进行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很有必要的。

3.4 加强体育立法和执法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体育道德与体育法规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体育发展中的方式和范围不一样,但两者联系紧密,缺一不可。体育道德主要是通过人的内心良好品质的塑造,实现道德的教化,是自律;而体育法规是带有强制性的外在约束,是他律[6]。从范围来看,体育道德是从利益、善与恶的角度出发,体育法规则是从权利及义务的角度出发去调节人们的关系和活动。因此,克服或减少竞技体育行为中伦理道德的缺失,除加强行业自律外,还应促进配套的体育法规的发展,用他律的方式推动竞技体育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首先,要完善立法。面对新的形式应注入新的内容,反映出发展着的竞技体育的市场需求。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体育法》,但相对其他领域,我国的体育立法还相当落后,也严重滞后于体育的发展速度。我们应尽快制定竞技体育法(明确竞技体育主体的权利及义务)、体育程序法(实施体育法律法规的实施程度,提高司法效率)、体育仲裁法(解决竞技体育活动中,运动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纠纷的专门性法律)等。

加强立法的同时,还应加大执法的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打假球、黑哨事件,广大观众可通过民事手段,对比赛的组织者提讼,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给予经济赔偿,从而在经济上对比赛的组织者形成压力,迫使他们自觉保证比赛的公正性。此外,还应该通过行政手段,对这些事件的组织者、参与者进行严厉的行政处罚,可以对他们警告、罚款、禁赛、取消资格等,情节特别严重而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3.5 正确处理“义和利”关系的平衡

利益是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的不同需要,是个人和社会集体活动的驱动力[4]。“义和利”关系的平衡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关系的问题。所谓“义”,即道义、国家的整体利益,重在集体利益,强调社会价值的实现,具有理想性;所谓“利”,即个人的名誉、地位、金钱等,重在个人利益,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现实性。当前竞技体育所引发的很多伦理问题,其实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们、人与自身和谐关系的破坏,所造成的道德冲突,其根源是“义和利”关系的不平衡。

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崇尚个人利益,即“重利”,但也不能见利忘义,牺牲集体利益,牺牲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以“义”导“利”、“义利”兼顾,使其协调发展。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和张力,从而保持竞技体育的良性运行[7]。

4 小 结

随着各种不合理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充斥在体育赛场,其引起的后果越来越严重,当代竞技体育中的伦理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认为其主要根源在于高新技术的异化、竞技体育商业化以及人文教育的匮乏等,竞技体育伦理体系的重构已迫在眉睫。其重构途径有:注重中西方伦理思想的综合、完善竞技体育道德评价机制、加强竞技体育伦理道德教育、加强体育立法和执法建设以及正确处理“义和利”关系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戴木才. 管理的伦理法则[M].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3] 熊文,王泽应. 竞技体育伦理及其研究之意蕴[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4] 涂伟仕,李艳翎.传统义利观与竞技体育伦理价值的重构[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1).

[5] 杨干.体育竞赛中虚假现象产生的原因与体育伦理道德建设[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