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管理的定义范文

教育管理的定义精选(九篇)

教育管理的定义

第1篇:教育管理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农村 义务教育 经费管理 绩效

一、研究的背景

(一)政策背景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紧急通知》(财教[2012]425号)指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近年来,为促进义务教育发展,国家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据全国教育经费统计,2012年我国实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然而,在义务教育得到财力保障的同时,对义务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规范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绩效,也就成为了当前教育经费管理中突出而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2年11月26日,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紧急通知》(财教[2012]425号),一是要求各级财政和教育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管理好义务教育经费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大工作任务,抓实抓好;二是科学合理安排经费、严格学校经费管理,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三是明确管理责任,建立奖惩机制。财教[2012]425号文件的出台,为各地财政和教育部门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提供了制度性、纲领性指导意见,但是具体如何操作,需要各地认真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经费管理模式,实现义务教育经费的预期绩效。

(二)现实背景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教育经费管理工作的难度也相应加大,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凸显,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一些地方虚报学生人数套取财政资金,有的甚至人为调账,多报债务;二是挤占、挪用教育经费时有发生;三是部分地方教育经费预算只做到县教育部门,学校没有单独编制预算;四是学校支出科目不统一,报表不统一,记账不规范;五是绝大多数农村学校财务基础薄弱,没有会计报表,没有会计档案,“包包账”、“流水账”、“纸烟盒账”等不规范的原始单据普遍存在;六是部分学校核算不真实,多列支出,少计收入,甚至伪造假合同、假依据、假基建专账和假会计凭证等;七是有的学校严重违背《会计法》有关规定,财务人员既做会计,又兼出纳。

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资产、债务、收支等数据不真实、难以提供真实依据,也难以堵住虚报冒领等种种漏洞。究其成因,既有思想认识不足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尚未实行事前(预算)、事中(执行)、事后(考核)全过程管理,继而管理不到位、执行不严格、追踪问效不力,最终资金使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绩效管理模式。

二、“校财局管”:沙洋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绩效管理模式

2012年12月笔者在湖北沙洋县进行了调研,沙洋县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校财局管”模式,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构建了安全、规范、高效的义务教育经费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06年秋季,沙洋县被国家确定为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县。沙洋县组织人员经过认真调研和分析,大刀阔斧,积极探索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创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模式。

(一)制度保障

沙洋县为规范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健全和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从财务管理、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国有资产管理、资金管理、信息网络管理、监督问责等各制度层面出台了相关规定,这些制度体现了绩效管理理念,提出了绩效管理要求,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校财局管”改革予以制度保障。

2006年9月,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小学经费预算管理的意见》,在全县实施中小学经费预算管理,农村中小学启用新机制财务核算管理系统,实现学校、教育、财政主管部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管理。

2010年,沙洋县教育局修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的意见》(沙教字[2010]9号),对中小学预算管理、收费管理、支出管理、专项资金管理、学校债务管理、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票据管理、财会队伍管理,以及中小学财务管理的责任与监督方面做了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2011年,沙洋县教育局、财政局重新修订了《关于农村中小学收费和资金管理的暂行办法》,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资金管理严格实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专款专用、收支平衡、公开透明、责任追究的原则。《沙洋县中小学公用消耗物资管理制度》(沙教计[2011]2号),明确公用消耗物资使用和保管的经济责任。《沙洋县中小学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沙教计[2011]3号),明确规定学校必须按照国库集中收付工作流程办理国库集中支付。《沙洋县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沙教计[2011]5号),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账务处理、调出变卖报废固定资产的申报制度和审批制度、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等方面予以规定。《沙洋县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资助的管理制度》(沙教[2011]8号),明确了资助对象及核定程序和要求,并对资助经费的拨付和使用、资助管理和资助监督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确保中小学贫困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二)具体做法

沙洋县制定《沙洋县中小学经费预算管理实施意见》,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管理、预算监管为抓手,立足科学化、精细化,切实加强学校预算管理,从源头把握支出去向,从过程控制支出额度,确保学校公用经费发挥最大效益。

1.抓预算编制,体现预算的统一性和真实性。在预算编制上做到“三全”:即全部学校、全年时间、全部收支,力求学校预算编制科学、规范、全面、真实。在操作上,一是摸清家底,确定基本数据。学校全面认真地开展资源调查,确定学校人员情况、校舍情况、设施设备情况等基本数据,为编制学校预算打好基础。二是掌握政策,分析预算形势。学校先总结和分析上年度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掌握学校财务收支和业务活动的变化情况,确定本年度预算的一般性因素;然后对影响预算的各项政策进行分析,掌握学校收支的政策性变化;最后考虑各项县级已列入计划的大型支出项目等因素,科学分析预算形势,准确判断学校收支情况。三是量入为出,编制收支预算。在编制的过程中做到收入编全,支出编实。

2.抓预算执行,确保预算的刚性和严肃性。学校编制预算经县教育局审查后,送县财政局审核,报县人大批准后,下达各中小学执行。每月10日前,各中小学按预算指标在网上申报当月资金用款计划,经县教育局审查,县财政局审核后下达。学校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各中小学在下达的用款额度内,在网上录入支出项目,经县教育局审查后,在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实施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通过一整套严格的预算执行程序,强化对学校的资金管理,确保学校经费用在刀刃上。

3.抓决算管理,保证资金的合理性和绩效性。决算是对一定时期预算执行结果、财务状况和事业发展成果的总结,是预算管理的终结。每年,学校均对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下年度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做好准备。同时对资产进行清理清查,报送教育、财政主管部门汇总、审核,提交县人大审议通过,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4.抓预算监管,做到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一是监管学校预算编制。县教育部门对学校上报的预算报告进行审查,要求学校预算项目及额度符合主管部门的编报口径,符合学校实际需求。二是监管学校预算执行。县教育部门每月审核学校申报资金用款计划,控制学校月度用款额度;审核学校支出,监督学校财务行为,对学校财务进行年度审计。三是实时监控。从2007年开始,各学校年度预算均经教育、财政部门网上审核、批复,实现“预算编制直达学校”、“财务核算直达学校”、“资金拨付直达学校”、“财务监控直达学校”。全县92所农村中小学归并为35个财务核算点,其他学校为报账员,学校成为独立的核算主体;35个财务核算点已在当地农业银行设立零余额账户,每月各学校通过网络申报用款计划,经县教育局汇总审核,县财政局终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可对全县中小学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三)经验总结

1.以加大投入为关键,把握保障性。一是确保中央、省级资金划拨到位。县级财政坚持“优先划拨、足额划拨、按程序划拨”的原则,将中央、省级资金及时按预算计划全额下达学校。2007年以来,中央和省补助沙洋县资金全部直达到校,充分保证了学校经费足额预算、全额到位、正常运转。二是确保县级资金配套到位。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同时,坚持“上进下不退”的原则,保证学校有充足的经费加强基础建设。三是确保学校非税收入管理到位。各中小学收取的各项非税收入资金,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原则,统一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并作为学校可支配经费统一纳入预算,按规定程序拨付使用,有效堵住了支出漏洞,防止了乱收乱支现象的发生。

2.以强化管理为重点,把握规范性。为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2007年,沙洋县财政拨款为全县农村中小学财务核算点统一配置电脑设施,安装了“湖北省农村中小学财务核算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了校与县、县与省市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网,实行对学校财务管理的全程监控、时时监控,建立起规范化、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新机制。学校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参与学校经费预算管理,监督学校资金运行。

3.以提升素质为根本,把握原则性。为实现财务人员实际操作的规范性,避免因业务不熟和违纪违规造成损失,沙洋县切实加强了对财务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一是转变观念,选准人。选择具备从业资格、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法纪意识牢的财会人员从事报账工作,在工作量及相关待遇上给予保证,使之能安心本职。二是强化学习,培养人。通过对学校财务管理人员多次专项培训,让他们熟悉业务、迅速进入角色,熟悉法律、坚持按规操作,使之能严格履职。三是严格要求,用好人。要求学校报账员精通业务,通盘掌握学校的开支渠道及规模,当好校长的参谋和助手,实行“预算失控与违规责任追究制”,使之能尽职尽责。

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校财局管”模式的管理绩效

从沙洋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实证分析可见,“校财局管”模式以推进绩效管理为目标,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多层次、全方位的预算执行监督管理机制,真正做到了“收入一个笼子、计划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确保了教育资金的安全高效,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成功模式,在实现义务教育经费绩效管理的同时,取得了明显的管理绩效。

(一)义务教育经费得到有力保障

对于农村义务教育来说,强制性、普及性、基础性是其三个本质特点(刘冬兰,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校财局管”模式,规范了政府行为,按时保量地分担、拨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二)财务管理得到有效规范

通过改革经费管理体制,实行“校财局管”,初步形成了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六统一”的运行管理模式,即“统一编制预算、统一科目、统一核算、统一国库集中支付、统一财务核算管理软件、统一报表”。既规范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行为,更重要的是学校财务收支计划更加透明,从而有效杜绝了经费使用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有效杜绝了学校的违规乱纪行为,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效率性和效益性。2011年3月,“沙洋县中小学经费预算管理”成果被评为湖北省首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三等奖。

(三)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校财局管”模式在规范管理的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根据调研整理,几年来,沙洋县学校投入1 961万元,新建、改造校舍61 642平方米;投入330万元,更换学生课桌凳30 630套;投入308万元,在80所学校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了远程教育“校校通”全覆盖;投入191万元,启动了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工程,全县各学校办学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

(四)治乱减负取得显著效果

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校财局管”模式以来,学校所有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学校按照审批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取费用,将资金通过开户银行缴入“县非税收入汇缴专户”,实行分校管理、核算。通过严格学校经费管理,杜绝了学校乱收费行为,实现了学校收费多年来的“零投诉”。2008年,沙洋县被评为湖北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紧急通知(财教[2012]425号)[Z].2012-11-20.

2.俞世国,马云琴.金塔县规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实践[J].财会研究,2011,(12).

第2篇:教育管理的定义范文

所谓价值取向,就是指主体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对待事物的立场和态度,它对于主体自身,主体之间的关系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高校教育管理价值取向是指高校教育管理主体根据自身或要求的价值观念,正确处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建立不同的高校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模式,以实现高校教育的目标。具体来讲,高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是用来对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方式、管理的目标和管理的评估等问题进行选择的倾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变革,高校教育已经出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特征,同时高校教育的方式、目标也出现了重大转变,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的缺陷已越来越大,不利于高校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我国主要的高校教育管理价值取向有两种:一是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二是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新形势下,文章根据我国现阶段的高校教育发展要求提出价值取向的发展和创新,即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

1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及其人性基础

1.1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概述

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注重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高效,在管理工作中善于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在实际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会建立职权清晰的教学管理组织和教学体系,各部门各司其职,采用层级明确的组织体系和职权清晰的权责模式来保证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同时,为提高管理的效率,学校会制定全面、具体的教育管理制度,要求师生在学习、工作严格遵守,并对于违反学校制度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以此来保证高校师生的行为都在预定的行为模式中运行,减少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除此之外,教育管理强调量化评估,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工作量采用定量的评价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素质也大都是采用传统的应试手段。总之,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以“效率”为中心,教育管理中的人、事、物都是围绕“效率”这个核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运作。

1.2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的人性基础

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来源于著名管理学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其背后的人性基础是“经济人”人性假设。“经济人”人性假设认为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都不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个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做某件事是因为有利益的存在,都会以最小的付出取得最大的收获。同时,“经济人”人性基础假设认为人具有天生的惰性,要依靠严格的制度和物质激励来引导人的行为。在这个人性基础上,管理工作中往往将效率放在第一位,在管理中往往强调标准化的工作模式和集权化的管理方式。为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组织会制定出全面、完整的管理制度,并采用可量化的方法对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1.3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的优劣势分析

高校教育管理中坚持以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有效率的完成。高校教育管理涉及众多的对象,其中有教师、学生、后勤人员以及学生家长、就业机构人员等人,有制定规章制度、考试安排等事,还有桌椅、教学楼、教职工宿舍等物。这些人、事、物在相互联系的同时又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高校教育管理系统。由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特点,高校教育管理就需要确立清晰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同时制定出全面的规章制度,在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效率的同时,也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的目标。然而,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也有着自身的缺陷。一是高校组织结构的官僚化和规章制度的僵化忽视了人的发展,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自由人格的形成。二是定量的教育管理方法虽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但单纯的定量评估却不能全面地了解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中的具体状况,同时,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的创造性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影响教育质量的同时也不利于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及其人性基础

2.1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概述

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重视“人”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它首先认同教师、学生及行政管理人员等在教育管理中地位是平等的,在教育管理中各主体要进行深入的合作与互动,共同来完成教育管理的目标,并且与科学主义下的教育理念不同,它认为学生才是高校教育的主体,高校教育应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开展工作,教师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其次,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它一方面要求高校师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潜能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求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要为教师、学生的个性、兴趣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最后,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强调学术自由精神,一方面是重视对教师的授权,使高校教师能自由地进行学术研究和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兴趣选取自己学习的课程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为高校教育注入新的思想和血液,也为高校的学术氛围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2.2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的人性基础

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来源于社会学家梅奥的“社会人”人性假设。它认为人具有天生合作的本能,每个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在群体之中并且会受到团体的影响。而且,个人的行为也不总是理性的,会受到情绪、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社会人”人性基础假设认为个人对于社交和群体归属感有很大的需求。之后,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对“社会人”的人性基础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阐述。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个人需求的最高层次,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个人会充分运动和发挥自身的能力。在“社会人”的人性基础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强调授权,从而能让个体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注重个人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鼓励个性化的发展。

2.3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的优劣势分析

高校教育管理采取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体的发展和个体的自我实现,有利于高校教师职业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能为高校教育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有利于实现学生独立的人格,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科学主义价值取向下的高校教育管理的一种进步。然而,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它片面地强调人的个性的发展,忽略了学校的个人的影响,夸大了自由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混乱和缺乏秩序。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中出现功利化的倾向,就与单纯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不无关系。

3新时代背景下价值取向的发展――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普及化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化,单一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化的价值取向都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为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达到高校教育的目标,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需要转型和创新。为此,高校教育管理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管理价值取向的优点,摒除其缺点,发展出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

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综合了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它是在运用科学的观念进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注重人文主义的培养。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背后的人性基础是心理学家埃德加的“复杂人”人性假设。它认为人既不只是“经济人”,也不只是“社会人”,这两种人性基础的假设都过于单一化和简单化,人的动机是复杂的,并且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发生变化,人的需求层次也是随着时间和地点不同而发生变化。同时,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组织与个人的目标方向一致,个人的潜力就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于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有着现实的意义。首先,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和学生既是教育中的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中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就要用一套全面的制度规范去保证教育管理的高效、有序的进行,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而作为被管理者,高校师生就要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实现自身职业生涯的快速发展和素质能力的快速提高,达到教育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其次,不同的教师或者学生有着不同的能力和需求,并且他们在不同的阶段的需求和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片面地采用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或者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都不利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校教育目标的达成,而要因时因地地开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采用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3篇:教育管理的定义范文

一、教育管理的后现代主义模式

后现代主义还具有其更广泛的意义,它是哲学、文学、语言学、管理学、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甚至信息科学等多方面领域的综合体。它可以对现实世界的多个层面重新进行理论性的解释,也对现代社会教育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理念提出了挑战,影响了教育管理活动的发展方向。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青少年开始受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开始出现道德意识薄弱甚至行为失范等现象,结果造成少年犯罪率过快增长的问题,这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管理的难题。为此,广大教育管理者也开始用传统理性与技术方法处理这些问题,但是效果不大。因此,不少教育管理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后现论,尝试运用后现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为:第一,组织是人的社会创造物,是变化的发展的。第二,教育管理知识或理论也是变化的,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教育管理理论。第三,教育管理的权力也是变化的,分权可以使权力扩大,下属参与管理能够提高管理效率。第四,组织本身的动态性决定了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把权力变为管理的实践需要有效的对话和沟通,其特点是强调教育管理的主观性、突出教育管理的模糊性、注重教育管理的文化性。20世纪80年代,西方思想领域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管理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后现代主义认为,现在、过去和未来是紧密关联的,在超越过去的同时,未来不是对立于过去的,而应更加注重对过去的转化;未来是不明确的,是被创造出来的。即:没有人拥有真理,而人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要注重追求人的精神世界。西方人曾过度追求科学的真理,尽管其理性和逻辑的方法得以发展,但他们失去的则是人文精神。教育是为了社会的健康发展,教育管理更应该关注人们的精神。第二,教育管理是一种转变的模式。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许多都是未知的、不确定的。后现代主义关注学生对过去的转化,明确未来的方向。第三,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探索并尊重彼此的思想和存在,要求人人认可或尊重,因此在教育管理中,要注重师生间的平等、互爱、互敬和相互理解。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后现代主义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教育管理需要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和创新。面向21世纪,教育管理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教育管理逐步走出原理性模式,出现了若干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为我们探讨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教育管理的后现代主义模式对我国教育管理发展和完善的价值

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发展和完善遇到了理论和方向上的瓶颈,必须及时开发与我国当前教育管理实际情况的理论和研究。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模式为我国的教育管理改革和创新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一)教育管理采用柔性管理模式

在微观教育管理相关的活动中,教育管理模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也就是刚性模式和柔性模式。所谓的刚性模式就是教育管理机构凭借其所拥有的特定权力对管理对象实施强制性教育管理。而所谓的柔性模式主要是管理者借助于非强制性方式和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来实现管理目标,即主要采用说服、解释劝说等方式来进行教育管理。比如,社会心理方法和思想教育方法。刚性教育管理模式很明显是我国传统教育管理中所主要采用教育管理模式。但是,当今复杂性科学揭示出非线性紊乱的状态往往会蕴含着诸多内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而柔性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种崇尚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教育管理模式,有利于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激发每个人的内在精神动力,更有利于在日常管理中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真正未来社会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应该逐渐从刚柔相济并且以刚为主的教育管理转变为刚柔相济并且以柔为主的教育管理。在实践中,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柔性教育管理的客观需要,教育管理者不仅要及时转变思维方式,高度的重视柔性教育管理方法在各类教育管理活动中的推广以及运用,还要不断注意思考和研究教育管理活动的个性化和特色化等实现的问题。并且要对广大接受教育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实际上,柔性教育管理模式就是注重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文化性因素,尊重整个组织中某一个体的价值以及创造性,注重凸显主体性地位,提倡个体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

第4篇:教育管理的定义范文

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结合玉林市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剖析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不公平的深层次原因,就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供探讨。

一、义务教育发展的面临的问题: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的不均衡

以玉林市为例,该市于1996年通过全区“两基”达标验收,在全区率先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7年通过全国“两基”检查验收,同时也面临着突出的问题:即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义务教育这种普惠性教育没有公平地落实到每位适龄公民身上。

1.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在城区城区学校表现异常突出。由于城区学校教学用房紧缺,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扩张,致使城区择校热问题和大班额问题非常突出。一些城区学校人满为患,已超负荷运转,班额基本达到70人以上,规划容纳1500人的学校实际上已容纳到近3000人。

2.辍学问题在一些农村学校表现得比较突出。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义务教育学校已实现免费和补助,但厌学、打工、留守无人照管、学校管理不善等原因,学生流失问题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还比较突出,学生辍学率远远高出国家规定的小学年辍学率在1%以内,初中年辍学率在3%以内这个幅度。

3.学校尤其是城乡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不均衡。农村学校教学设施仍比较落后。办学必备的物质条件,如实验设备和实验室、图书、仪器、文体器材等配备差距较大,达标学校占比例很低。二是城乡学校布局不合理。在农村,小学校点多、规模小、分布散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严重,人、财、物利用效益低。三是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1)城乡教师编制使用不合理。(2)代课人员仍比较多。(3)城乡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特别是教学点普遍缺少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一些农村小学教学点存在一个老师“包”一个班或者“包”全部学科教学的现象。(4)骨干教师的分布情况不平衡,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在城镇所占的比例远高于农村的比例。四是城乡学校内涵发展不均衡。①农村学校常规管理不到位。一些农村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粗放,流于形式,办学特色不鲜明,校园文化不厚重。②农村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不理想。部分农村学校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仍未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传统、单一,没能以有效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特色教育,学生厌学思想严重,教学质量不佳,学生综合素质不高。③部分课程开设不全。农村小学尤其是教学点因缺少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无法开齐开足国家规定开设的课程。

二、义务教育发展不公平、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上述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义务教育的普惠性、普及性、公平性还没有得以很好的落实,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还比较突出。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

1.义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义务教育是公益性公共事业,最根本的是需要政府从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保障,才能确保实施和发展。国家已明确,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以县为主,那么九年义务教育基本由县级政府负责统筹管理,但是,县级财力每年预算给教育的经费仅能确保支付庞大的教师工资,很难有财力去发展教育。由于保障力不足,政府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难以将教育发展与之同步统筹、规划。

2.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一是在评价教育教学质量上,主要以成绩衡量学生的发展。二是在教师队伍管理上,没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建立完善教师流动机制。三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没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建立统筹推进机制。三是在学校布局调整和办学条件改善上,没有从素质教育推进的角度统筹安排教育教学资源。

三、以科学发展为引领,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针对上述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玉林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本人认为必须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找准切入点,高起点、远规划、有步骤地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一要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强化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责任的基础上,加大国务院、省级对义务教育的宏观调控、统筹的责任,加大对地方经费投入的支持,缩小地区间因财力差异导致发展的不均衡。加大市级对城乡教育统筹的力度,市级要编制全市义务教育发展布局规划并推动实施,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同时,要恢复已撤销的乡镇教育办公室,健全编制人员,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微观管理,加强对农村学校业务的指导和管理,改变农村义务教育线长面广、基层偏远学校业务管理和指导无人问津的真空状况。二要落实“三统筹”。即统筹规划、统筹经费、统筹管理。统筹规划,即市、县两级政府要强化对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的统筹,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等到因素,制定当地义务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保障政策,将义务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统筹同推进。统筹经费,即要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保障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统筹管理,即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义务教育发展过程的跟踪管理,加强督导考核,建立健全考评指标体系,将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均衡发展、优质资源共享等情况,作为上级政府督导下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定期考评,奖优罚劣,使义务教育处于普及与提高、速度与质量、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良性发展状态。

(二)改革教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教师、校长交流机制,统筹配置教师资源。二是建立教师到农村任教倾斜激励机制,改善农村教师待遇。三是全面实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施“三名工程”(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第5篇:教育管理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学校;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一、西方当代主要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对于西方教育管理主要理论流派的类型,大多数学者是按照教育管理理论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加以分类的。在分析教育管理理论时一般是先介绍一般的行政理论或管理理论,然后再分析这些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通过查阅教育管理类相关书籍文献,笔者发现也有学者将西方教育管理的理论流派分为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和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这三大理论流派。

(一)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科学教育管理理论是受科学主义的管理理论特别是西蒙的科学主义理论的影响而产生的。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伴随着著名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而成长起来的一个主导性理论流派。该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丹尼尔・格林菲斯、哈尔平、坎贝尔、霍伊和密斯科尔等人。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认为教育管理也应该是一门科学,它应该具有物理学那样的严谨性和规律性,该流派对管理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该流派认为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它重视人的理性和组织的结构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并主张通过培训,帮助社会管理人员来掌握科学的管理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行不懈追求的一种精神理念,使人们面对未知的世界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勇于探索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被动地甘受外在世界的摆布。

(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有学者指出,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与1927年-1932年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的试验以及在这一实验基础上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学说有着内在的联系。研究者通过研究霍桑试验的实验结果,发现工人的积极性更多的与人的精神因素相关。这一发现促使人们对管理中人的精神需要等非认知理性因素加以重视,而人际关系学说就是对这一发现所进行的理论概括。霍桑试验及人际关系学说使社会科学家对研究管理中人的因素产生了积极的兴趣。直至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与科学主义教育管理流派相对立的人文主义教育管理流派。人文主义教育管理流派关注组织中的人,关注人的非理性方面,比如人的意志和情感等,至于理性方面,则更关注价值理性和伦理理性。

对于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管理流派,有学者指出主要包括格林菲尔德的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霍金森的教育管理价值理论、福斯特等人的教育管理批判理论、萨乔万尼等人的教育管理文化理论以及麦克斯等人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等。第一,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该理论表现出了对人的因素的特别关注,认为管理理论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人的意志、情感和动机。第二,教育管理价值理论。霍金森认为教育管理研究应该特别关注“价值”及其在管理活动、管理理论特别是管理哲学中的地位,这促进了人们对教育管理中道德和伦理问题的关注。第三,教育管理批判理论。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将自己的宗旨定位为“为人的自由而管理”,它批判了阻碍人的自由的社会制度,表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教育管理批判理论提出领导必须具有批判性、必须具有变革能力、必须具有教育性、必须是道德的等观点对教育管理者或领导者的实践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第四,教育管理文化理论。该理论认为想要理解和改善我们的社会环境包括教育组织,仅仅批判社会制度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人的主观性表达,如语言、信仰、组织等文化。第五,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这一理论大致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于之前提到的理论,该理论的研究仍略显不成熟,该理论主张将整个个体置于管理的视野,关注人的内在状态,强调管理需要用心而不是单凭理性或理智的说服。

(三)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自然连贯主义的教育管理流派是一种企图建立一门新型的管理科学的理论流派。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大致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澳大利亚的两位教育管理学家――科林・依维斯和盖伯利乐・拉克姆斯基。该理论流派以自然科学中神经系统科学的发展为依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为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在如何吸收自然科学的先进成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开拓了教育管理者的眼界。它的决策模型和培训模式能够给予当今教育管理研究者有关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启示。然而,自然连贯主义只看到了人类认识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几乎完全忽视无论是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还是认识的中介系统都受到了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极大影响。

总之,西方近一个世纪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大多是围绕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观点而展开的,从而也就形成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以及为调和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管理理论而形成的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二、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反思

在收集整理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过程中,笔者了解了一些教育管理学家对教育管理的思想观点,并得到了相关启发,由此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做了一些反思。

(一)加强家校联系。高校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异地求学,离开了父母的照顾,对于新环境、新学习和新人际都需要适应期,而部分学生可能会在此过程中因适应能力差或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而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而当前高校中因人际交往障碍、环境适应性差而引发的大学生心理事件越来越多,在学校进行心理矫治的过程中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沟通,可以进一步了解问题学生的成长环境及性格特点,进而加强心理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帮助有困惑的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人际观,更好地适应新生活。

(二)注重学校教育。健全人格是学生走向社会必需的一种素质,高校应该将教学管理的重点放在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多维度地为青年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第一,加强教师的自身道德修养。学识渊博、德操高尚的教师往往具有独特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应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要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并充分肯定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为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欲望、被人重视的需求。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不能以强硬的态度对待,要以理服人;对人格有缺陷的学生要注重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和训练,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怀和指导,促进那些不良人格品质向良好方向发展,直至逐渐形成健全人格。

第二,丰富校园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核心。现代大学生群体由高中紧张的学习进入到大学相对轻松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存在进取心不足的情况。所以,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组织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都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激励和推动他们去获得成功,使他们在获得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逐渐克服和消除他们人格当中自卑、懦弱以及懒散、懈怠的面,以形成健全人格。当然健全人格的培养离不开社会交往。因此学校要积极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拓宽学生的心理交往空间。比如可以充分利用节假日组织文娱联欢,开展体育竞赛、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等,从中增强他们主动交往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交习惯,锻炼其社交能力,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第三,实现学生参与管理的多元化。在当前的高校管理制度中,除了班干部制度,存在权威主义伦理学色彩的还有高校学生会制度。这些制度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一部分人而否定另一部分人;利用一些人来管理一些人,分而治之,这样可能会与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爱,发展他们的自我潜能。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发展中来,可以指导和鼓励具有管理组织能力的学生组建社团以丰富校园文化,也可以通过轮流任职的方式进行班干部管理,还可以通过管理意见征集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合作意。

第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当代大学生受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的影响,往往更具有竞争意识和为就业提早做准备的意识。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出现功利化的倾向,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谄媚虚伪甚至弄虚作假,为了综测而费尽心思只为毕业时简历上能多一些奖项而增加自身竞争力。尽管争取各类奖项也是青年学生进取心强的表现,但在激烈的竞争中靠真才实学获得所需才是正当的,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荣誉往往失掉了基本的道德,这样的“人才”进入职场往往会污化职场风气。此外也有部分学生因就业压力而产生心理焦虑等症状,甚至引发因就业问题而导致宿舍关系闹僵等极端事例,这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是不利的。因此,高校应注重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及创业观,缓解就业压力。

总之,教育管理是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形成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志成:现代教育管理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2]吴志宏、冯大鸣、魏志春:新编教育管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

[4]孙绵涛、罗建河: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理论流派[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

[5]张东娇、徐志勇、赵树贤:教育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第6篇:教育管理的定义范文

古典教育组织理论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以及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出生在美国,在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工作。为使企业管理由一种随意的、经验式的管理变成科学的管理,泰罗从研究工人劳动时间和工作方法开始,对生产管理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标准化管理和计件工资制,科学地培训和选择工人,协调作业人员和管理者,使企业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大都可以追溯到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高校管理仍然可以应用泰罗的管理理念,讲求效率和科学,利用标准化的手段进行考评和过程管理,实行奖惩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实行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分工协调,使行政管理人员充分高效地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服务。高校人力资源部门对教师采取聘任制的管理方法,择优录取教师,建立竞争机制。同时,高校人力资源部门也要培训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与个人素养的提高,通过考评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是法国科学管理专家,他在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着重讨论管理原则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重视组织这个整体,认为“管理就是预测和计划、组织、命令、协调和控制”。高校作为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组织,其管理活动也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例如,高校要制订本校的长期、中期、短期发展规划,对学校的设施设备、师资配备、招生人数等做出预测和谋划,由学校各职能部门制订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教师制订学期和学年教学计划等。高校的组织管理始终围绕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协调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预测、控制学校的未来发展前景,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最终达到让学校这一组织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目标。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14条基本原则,其中公平原则、首创精神、团队精神等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得到很好的借鉴和应用。韦伯的理论重视组织的制度建设,重视下级服从上级的科层制建设,而人在组织建设中并不重要。在他看来,传统的管理主要凭借的是“世袭权力”或“魅力权力”,而现代社会管理则凭借以法律为基础的权力,所有的人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行事,是职位规定人的行为,而不是人的行为规定职位。当前韦伯的科层制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现实痕迹较深,中国高校的机关化、科层化现象十分严重,高校行政人员的级别设置与政府机关的科层模式十分相似,致使高校成为一个追逐名利的行政化场所。中国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呼声虽然很高,但成效甚微。“去行政化”要去除行政级别,实现“教授治校”,由学校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行使为教授服务的职能,教授民主决定学校的重大事情。另外,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完成组织协调、运转的功能,以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因此,高校的“教授治校”“学术自由”要强化依法治校,加强教育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保证合理利用并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保证高校发展的理性和稳定。

二、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在1927~1932年美国西方电器公司进行的“霍桑试验”,证明了工人的积极性更多地与人的精神因素有关,奠定了人际关系学说的基础。试验显示,当工人发现自己被关注时,尽管物质条件没有被提高,但工作效率却明显提高。霍桑实验以及梅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学说,提高了管理中对人的非理性因素的认识,为人文主义管理思潮拉开了序幕。教师是高校这一特殊组织中与知识和文化打交道的特殊群体,以传承知识、创新文化为己任,往往更重视精神层面的获得。被尊重、被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教师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共同的理念和道德标准形成了独特的教师文化,对学校文化的营造和认同是他们努力工作的主要动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更多地来自于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工资待遇和物质条件因素在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中不占主导地位。他们更重视自身的修养和人格魅力,重视校园的文化氛围和工作软环境。因此,在高校管理中利用人际关系理论,营造良好的教师文化和校园氛围,让教师在一种愉悦的文化气氛中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作为早期人本主义管理理论,杜威的民主教育管理理论以“民主”为核心,重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提倡学生自治。杜威认为,教师既是一个领导者又是一个引导者,学校要尊重教师对于管理的参与,尊重教师的价值和尊严,给予教师参与管理的权力和自由,改变传统的权威主义领导方式。传统的管理用权威、命令、集权的领导方式,与高校教师的管理愿望相背离,不利于教师对学校组织运作方式的认同和积极参与。相反,高校的分权式管理、民主管理能充分调动教师群体的聪明才智,提高教师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度,有利于学校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全校的人力资源,共同应对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高校的民主管理目标还要与教师及学生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辩证统一起来。到20世纪70年代,具有不同哲学背景的人文主义学者形成了人文主义教育管理流派,与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相对立,如格林菲尔德的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霍金森的教育管理价值理论、福斯特教育管理批判理论、萨乔万尼教育管理文化理论。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更关注组织中的人以及人的非理性方面,如人的意志和情感、动机等;更专注人的价值理性和伦理理性;批判阻碍人的自由的社会制度,表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强调高校教育管理要研究人的主观性的表达。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必定是人的活动,而且最终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高校教育管理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意志、目标、动机和价值的表达。在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师和学生在价值取向以及非理性、情感、动机、智力、体能、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重视教师及学生的个体生命、个性特征,是高校管理实行“以人为本”理念的关键所在。

三、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及其应用

第7篇:教育管理的定义范文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在理论中拓展、在社会管理中强化,日益显现出思想政治教育顽强的生命力。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不断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

一、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一个复杂系统,是政治安定、经济稳定、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民族团结的有机统一。不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社会稳定。在日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也更复杂化和多元化。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发挥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功能,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调动人的内在因素,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总目标。

2.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社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和谐社会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实践动力。构建和谐社会给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契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优势,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

3.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社会管理体系包括政治管理、经济管理、文化管理和社会管理等方面,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就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2]

二、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适应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新目标,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了解现阶段社会阶层的思想状况,研究人们的政治意识、道德观念、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理,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应急措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培育、信息收集与反馈、社会动员、危机心理救治、关系协调等功能,动员社会力量,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密切配合。

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同时,要把讲道理和办实事结合起来,把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发挥现代媒介在社会上的导向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的方针,认真研究受众心理,讲究方式方法,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效地覆盖全社会。[3]

2.加强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更加突显,维护主流文化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更加紧迫。

加强主流文化的作用,就要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创新。要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赋予现代性、达成共时性。中国共产党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不断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4]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先进文化的精髓,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党在经济全球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日益多样化形势下带领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5]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的正确引导,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具有灵活性;既要立足国内建设实际,又要着眼于世界各国的发展,使其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真正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6]在任何时候都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又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入情人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参考文献:

[1]常雪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6(11)

[2].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R].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套管理度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央党校,2011-02-19

[3]徐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新方法的探索[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6(3)

[4]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6次全体会议公报[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北京,2011

第8篇:教育管理的定义范文

从教育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由于“技术”形态呈现的先后不同以及学科自身范畴不断扩展,教育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定义。现行的“教育技术”定义中,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的AECT94、(以下简称94定义)AECT2008(以下简称98定义)的定义影响最大。

这两个定义对于全世界教育技术界教学设计与实践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在我国,对教育技术定义的讨论也相当丰富,从最初使用的“电化教育”到现在的“教育技术”,几乎国内全部重要学者都曾发表过自己对教育技术定义理解和论文。但遗憾的是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AECT提出的对教育技术的定义的二个定义也深深影响了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对于这两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定义,我们有必要予以关注和深究。

二、AECT94定义

1994年,AECT在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主持下,通过美国众多教育技术专家的积极参与并举行一系列专题学术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历时5年时间,最后由巴巴拉?西尔斯(Barbara B.Seek)和丽塔?里齐(Rita C.Richey)总结成文的出版了《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全面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辅,明确提出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认知过程,是指广义的学习过程,既包括无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也包括有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

2.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是“教育媒体技术”和“教育设计技术”。教育技术需要建设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强调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利用系统方法组织教学过程,优化协调教学资源,具体分为以下两个领域。

(1)教育媒体技术。教育媒体技术主要涉及教育中的硬件和软件技术,它又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①教育信息的传播与传输技术;②教育信息的存储与检索技术;③教育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技术。信息加工与处理技术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主要有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④教育信息的显示技术。

(2)教育设计技术。教育技术除了包括教育中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外,还包括无形的智能形态的教育设计技术。教育设计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起作用的方法、技巧和理论。它涉及如何选用教材和教具,安排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分组,教学过程的控制、评价、管理、策略等问题。它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系统技术。这是运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来研究教学过程的技术,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

第二,教育过程技术。这里主要指的是教育思想、方法和管理方面的技术,即把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和教育结合起来的技术。

3.明确了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教育技术的定义明确提出了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应当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5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三、AECT08定义

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由吉鲁兹威斯基和莫伦达(Januszewski & Molenda)执笔撰写的AECT在原94定义的基础上又酝酿了新AECT 2008定义,把教育技术定义为:“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理论研究及其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08定义与94定义相比,首先,是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94定义主要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辅,而08定义主要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其次,是技术基础不同,发表94定义时网络技术、网络教育刚刚起步,而发表08定义时网络技术、网络教育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第三,是使定义中使用的术语不同。用“教育技术”取代了“教学技术”;将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改为educational technology。第四,是用“创建”(creating)来覆盖“设计”(designing)和“开发”(development)两方面内容。使用教育技术代替原有的教学技术拓宽了领域的界定范围。根据AECT 2008的执笔专家吉鲁兹威斯基和莫伦达的观点: “教育”比“教学”的内涵更为丰富,也更为普遍,而教育技术也就应该涵盖教学技术。

2.将theory改为study。用研究(study)代替了理论(theory),原因在于study比theory更宽泛,特别是包含有“反思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的意义。研究指的是超越传统研究(research)意义上的知识收集和分析。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专业领域,需要不断地以“研究和反思性实践”来建构其理论体系。

3.08定义将94定义中的五大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整合为三大范畴(创造、使用和管理),这三大范畴形成一个统一的、互相衔接的整体,而评价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4.08定义中新增的内容。08定义特别强调了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技术性, “提高绩效”,这是对94定义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对于教育技术而言,“提高学习绩效”就意味着对效力的要求,对学习效率的追求,以更少的时间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学习绩效的提法强调了学习的含义不单指获取知识,更强调注重培养和提高能力。

定义的变化有其背景和认识的变化,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94定义对我国教育技术界影响巨大,但是对于非教育技术专业的人士,很多人都不知所谓。原因之一就是教育技术的定义不容易为非专业人士所理解。08定义有志于让社会各界人士了解教育技术,因此08定义承担了专业沟通与公众宣传两种责任。要同时承担专业沟通与公众宣传两种责任,就要处理好专业化与通俗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08定义究竟能不能达到提出者预期的这一目的,还有待于时间与实践的检验。

四、结束语

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是随着该领域发展而不断进化成熟,正如定义的作者所言,08新定义也是“一个暂时性的定义,是一个时代的印象”。这个定义合理与否还需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两个定义,不要拘泥于定义本身,而应分析定义深层次的内涵。从我国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具体实情出发,批判地接受,从中提取有利于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有利于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有利于我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有利于教育技术概念在我国普及的要素,真正地把理论用于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推动我国教育技术事业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黎家厚.2005教育技术定义:讨论与批判\[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1).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志波,李阿琴.AECT2004定义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第9篇:教育管理的定义范文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义务教育收费,是指人民政府设置或者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举办的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在免收学费外,按照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向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收取费用的活动。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收费的监督管理以及相关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工作,适用本办法。

国家和本省对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的收费管理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义务教育收费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并依法履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财政、教育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收费的监督管理工作;监察、审计、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民政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义务教育收费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履行下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

(一)按时足额发放学校教职工工资,并保证教师工资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国家公务员的法定平均工资水平;

(二)按照规定的定额和标准,统筹安排并保证学校公用经费开支;

(三)筹措并保证学校危房改造和其他建设所必需的经费;

(四)保证减免贫困学生义务教育收费所需的经费;

(五)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经费保障职责。

前款第(二)项规定的学校公用经费开支定额和标准,由省人民政府财政、教育主管部门确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第七条省人民政府通过调整财政体制对实施义务教育经费有困难的县给予补助。具体方案每年由省人民政府财政、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实施义务教育经费确有困难的县,可以给予支持和帮助。

义务教育补助资金必须全部用于实施义务教育,并应当优先用于发放学校教职工工资和实施学校危房改造,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第八条学校可以向学生收取杂费、代管费;向学生提供住宿的,可以收取住宿费;接收借读学生的,可以收取借读费,但不再收取杂费。

前款所称借读,是指适龄儿童、少年因其监护人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就业等原因离开户籍所在地居住,按照本省的有关规定经批准后,进入现居住地学校就读。

第九条杂费的限额标准由省人民政府价格、财政、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具体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价格、财政、教育主管部门根据省定限额标准确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价格、财政、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制定和确定杂费标准,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城乡之间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支出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

第十条代管费的具体项目由省人民政府价格、教育、财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代管费的具体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价格、教育、财政主管部门根据省定项目范围和本地区实际制定,报上一级人民政府价格、教育、财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住宿费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价格、财政、教育主管部门根据适当弥补学生宿舍日常运行费用,并充分考虑学生承受能力的原则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价格、财政、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借读费的限额标准由省人民政府价格、财政、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具体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价格、财政、教育主管部门根据省定限额标准确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价格、财政、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制定和确定借读费标准,应当充分考虑生均事业费支出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

第十三条制定和确定义务教育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涉及农民负担的,应当征求同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十四条制定和确定义务教育收费标准应当进行充分的调查、科学的测算和必要的论证;依照价格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地方价格听证目录必须组织听证的,有关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按规定组织听证,听取各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合理性。

第十五条杂费、借读费限额标准以及代管费的具体项目,在实施前由省人民政府价格、财政、教育主管部门在本省主要传播媒介上予以公布。

市、县人民政府价格、教育、财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学期开学前,联合在本地区主要传播媒介上公布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的义务教育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制定依据。

学校应当在每学期开学前,公布本学校的义务教育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第十六条调整义务教育收费标准和代管费的具体项目,适用本办法第九条至第十五条的有关规定。

第十七条市、县、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设立义务教育收费项目或者超越省定收费限额标准制定或者确定收费的具体标准。没有收费标准制定或者确定权的政府或者部门不得制定收费标准。

第十八条除杂费、代管费、住宿费和借读费外,学校不得有下列收费行为:

(一)擅自提高义务教育收费标准向学生收费;

(二)以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为名向学生收费;

(三)将午间休息管理,业余时间补、增课程内容等教学管理内容列为有偿服务项目向学生收费;

(四)以举办培训活动为名向学生收费;

(五)其他无法定依据的收费行为。

第十九条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通过学校向学生及其监护人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本办法规定的义务教育收费以外的其他任何费用。

第二十条学校必须按照规定学期或者学年收费,不得跨学期或者跨学年收费。

第二十一条学校向学生收取杂费、代管费、住宿费、借读费,应当出具由省人民政府财政主管部门统一监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财政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免交、减交或者缓交义务教育费用制度,帮助贫困学生就学,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二十三条下列学生免交杂费、代管费、住宿费和借读费:

(一)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子女;

(二)依法由社会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

(三)革命烈士子女;

(四)列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的未成年人;

(五)国家或者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学生。

因受灾、疾病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缓交、减交或者免交杂费、代管费、住宿费和借读费。

鼓励有条件的市、县逐步扩大免交义务教育收费的学生范围。

第二十四条学生要求免交或者减交杂费、代管费、住宿费和借读费的,由学生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同时提交由当地民政主管部门或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据实出具的证明材料,由学校将申请、证明材料转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审核。

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对予以批准的,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学校免收或者减收有关费用,并书面告知学生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对不予批准的,也应当书面告知学生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并说明理由。

学生要求缓交有关费用的,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第二十五条除代管费以外,义务教育收费收入统一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义务教育收费收入必须用于规定的事项,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截留、挤占和挪用。

学校应当在每学期末向学生及其监护人公布代管费的收支情况。

第二十六条学校可以依法接受捐资助学款物,但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学生及其监护人交纳建校费、赞助费等各类费用和实物。

第二十七条学校向学生提供代购校服等物品的服务,必须征得学生及其监护人的同意,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学生接受代购服务。

学校提供代购服务不得牟利,其收支账目应当定期公布或者在完成代购服务事项后公布。

学校及其教职工不得在学生中从事商业性推销活动。

第二十八条学生监护人在学生按省、市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放学时间放学后,确有接送不便等困难并要求学校给予帮助的,学校可以向其提供临时管理学生的服务,并可以收取适当的管理费用。具体收费标准由学校向学生及其监护人公布,报市、县人民政府价格、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九条省、市人民政府及其财政、教育、审计等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工作的监督检查,听取学校的意见和建议,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工作的有关情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财政、教育等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义务教育收费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收费投诉举报制度,及时制止和查处义务教育收费违法行为。

第三十条对未按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履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给予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截留、挤占和挪用义务教育补助资金、义务教育收费收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财政、审计等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退还违法占用的收费收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擅自设立义务教育收费项目,或者强制、变相强制学生及其监护人交纳各类费用和实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财政、教育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退还违法收取的费用和实物。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擅自制定或者提高义务教育收费标准,或者通过学校向学生收取各类费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财政、教育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退还违法收取的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第三十四条学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退还违法收取的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第三十五条学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未向学生出具有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查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教育、财政等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必须组织听证而不组织听证的;

(二)未按照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履行公布义务的;

(三)未按照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履行审核、通知和告知职责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未及时制止和查处义务教育收费违法行为的;

(五)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七条当事人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对行政处分不服的,可以依法提出申诉或者申请复审、复核。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