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伦理学的中心范畴范文

医学伦理学的中心范畴精选(九篇)

医学伦理学的中心范畴

第1篇:医学伦理学的中心范畴范文

关键词:工程伦理;伦理责任缺失;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 B82-0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68-1

1 “挑战者号悲剧”案例分析

1.1 “挑战者号悲剧”案例陈述

1986年1月27日的夜晚,莫顿公司的工程师们以对O形环在低温下的密封性能的担忧为基础建议不要在第二天早上发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虽然技术证据尚不完整,但却有迹象表明在温度相对较高时会导致致命的爆炸。但莫顿公司的高级副总裁梅森感到工程师们的数据并不是结论性的,最终做出发射的决定,于是第二天在火箭发射后的73秒挑战者号爆炸了,除了生命遭受的惨重损失外,这次灾难还摧毁了数值百万元的设备,并使NASA声誉扫地。

1.2 悲剧诞生的原因分析

工程学是一门讲究量化的科学,而伦理学则是一门不容易定量、主观性强的软因素学科,我们希望弥合工程学与伦理学两种学科之间的隔阂,但却不得不承认这种隔阂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诞生了类似于“挑战者号悲剧”的现象,从而引发了各种社会争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悲剧一次次的重复呢?

首先是伦理学多元性的特点让人无所适从。功利主义、义务论、权力论等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争论和分歧。工程学也同样充满争议、分歧。而当今工程与我们的社会生活伦理又逐渐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不能逃避充满争论的社会。实际上,外国的工程师协会已经制定有各种工程伦理规范,但这只是一种预防性的伦理规范范畴,并不能完全缓解挑战者号悲剧这样的工程伦理难题。工程伦理中存在许多伦理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绝对正确的行为规范,需要权衡而后做出符合条件的选择。处理现实的工程伦理问题是一个艰难的创造性的过程,需要管理层以及工程师们的共同努力。

其次,有研究表明大多以职业伦理学作为范式的行业,都是以职业自治为出发点来进行的。但值得推敲的是,工程师及工程管理层不像医生、律师等典型专业技术人员以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来为社会大众服务,主要是因为他们可以职业自治,可以独立处理职业对象,但是工程人员存在很多职业困境,造成工程师的伦理意识远不如医生、律师的强。况且重大工程项目一般都是团体行为,存在分工协作,并且通常情况下工程师需要完全服从企业管理层的指挥,使工程职业伦理的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工程师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及影响,容易忽视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

2 工程伦理学内涵

程伦理学的出现是与历史上的工程灾难相关联的。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工程必然具有其内在的伦理维度,因此工程伦理学指的就是在工程实践中涉及到的伦理道德价值、问题和决策的研究。工程伦理学的诞生也是出自于对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著名案例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有两起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案件:一是斑马车油箱事件,二是DC-10飞机坠毁事件,这二起事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而其原因在于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将利润和效率放在了首位,而忽略了对公众的安全、和福祉的关注。直到80年代,包括挑战者号事故在内的一系列重大事故的发生,不得不引起美国社会各界对工程伦理问题更多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就开始越来越成体系了,因此也得到了来自于工程教育的需求和国家基金的大力支持,目的就是为了将工程伦理学更多地介绍给日后从事工程项目的工程师们与管理层。

3 对我国工程伦理事业的启示

3.1 规范我国工程伦理范畴

我国的工程伦理范畴才具规模,遗憾的是,工程伦理范畴中的具体条款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以避免发生类似挑战者号的悲剧。首先,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委员会亟待成立,因为这个机构的成立将成为起草工程伦理章程的重要助推机构。其次,在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委员会的监督下,各个成员分支机构应以身作则,施行奖罚分明的法规条例,根据工程的繁简程度做出相应的调整。最后,修订和进一步完善范畴规定内的具体细则,做到与时俱进,以淘汰一些不合时宜的条款。

3.2 加强工程伦理的继续教育

对工科院校的学生即未来的工程师们实施工程伦理的教育在国内远没有达成共识。因为大多数工程师都相信所谓“工程精神”就是精准、效率,工程师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至于这些产品如何在社会上起作用,可能起什么作用,那是政府、企业家和使用者的问题,工程师没有责任管、也管不了。

4 结论

当前我国关于工程伦理学科的课程还很滞后,这不利于我国工科毕业生、未来的工程师、决策者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引入伦理范畴,因此,亟待加强大专院校的工程伦理教育工作,才能避免更多的挑战者号悲剧在我国重复上演。

参考文献

[1] 哈里斯等.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M].丛杭青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2] 曹南燕.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第2篇:医学伦理学的中心范畴范文

古语说“做学问先做人”,学习医学亦如此,培养医学生学习医学专业知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就要从培养医德医风的角度开始,这同样是我们大力倡导学习医学伦理学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医学生,首先要学好伦理学,它能使医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医德范畴下的权利和义务,在充分享受权利的同时,自觉的去履行一个医务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同时它更让医学生清楚的认识情感与良知,荣誉与幸福,审慎与保密等。使医务人员在医学实践和医学活动中建立互城互信的医患关系,有助于维护家庭及社会的稳定,更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其次,医学各专业的学生都有学好医学伦理学的必要性,这对他们以后再医学领域的工作将产生很多的影响,比如临床医学专业,医生在诊治疾病的各个环节都要遵循医德的要求,询问病情是要仪表端庄,语言得当,耐心倾听,认真思考。

在临床检查时要体贴关心,全面系统,心正无私,对待急诊病人要快速准确,团结协作,敢于承担风险,仁爱为本等,而在治疗的过程中更要按医学伦理学的要求,对患者提供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效果都与医生的道德水准和专业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如手术治疗,尽量给患者选择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医疗费用低的手术方案,药物治疗的效果除了受到病人体质,药物质量,入侵肌体的病原生物等条件的影响外,还与医务人员的医学理论知识,临床经验,尤其是医德水平有密切关系,现在国家三令五申杜绝以药养医,目的是尽可能的减少那些没有医德的医生在患者身上滥用药物的现象。所以要求临床医生按医学伦理学的医德要求操作,使他们都成为德技的好医生。

第3篇:医学伦理学的中心范畴范文

纵观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临床教学阶段是最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的教学环节。在此教学阶段,医学生需要逐步开始进行直接专门针对患者的临床医疗工作。关于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的工作范畴是哪些,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当前法律中有所体现。当前的临床教学要求都是根据医学教育培养方案和临床教学大纲制定的。如进行规范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练习书写规范大病历、基础临床实践操作、标准医疗文书的书写等。医疗工作以及何种程度的医疗操作是医学生可以承担的,我国目前的医疗法律法规中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当前临床医学生医疗工作范畴上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医学生在紧急医疗出现的情况下能否拥有处置权;法律是否认可医学生书写的医疗文书的效力;一些应由执业医师进行的医疗诊疗操作如由医学生承担是否得到法律的允许。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关于以上问题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能否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合理合法的临床教学对于医疗效果与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这样的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也会为医患纠纷的产生埋下祸根。

2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现状分析

分析相关的法律法规,临床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对象有主体有不同。这样的情况决定了不同主体在医疗活动中医疗责任的承担是有着显着的差别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了何种类型何种级别的医疗工作者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临床带教教师在医疗过程中的权利以及义务都是有详细全面的法律法规作为标准的。但是,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期间进行的医疗活动是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保护的,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医德医风、医学伦理都方面的教育来规范医学生的行为,这样的约束力度和保护力度显然是不够的。技术含量高、风险大是临床医疗工作的一大特点,风险因素存在在医疗诊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经鉴定,属于医方原因造成的,由临床教学基地和相关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因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指导不当而导致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临床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承担相应责任。”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出现违反医疗规章制度的行为,其临床教育基地和临床带教教师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也给临床教师与临床教育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临床教学管理针对现状的对策

3.1加强医德医风

教育当前,在医院实习的学生为独生子女的居多,不善于与人沟通、不会主动关心旁人、缺少人文关怀、以自我为中心成为了他们的通病。在对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与临床能力培养同样重要的是医德医风的教育。“保证患者利益的最大化,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是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最为基本的职责。临床医学教育要将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贯穿始终,不断强化意识,不断规范行为。临床带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言传身教,要在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医德医风教育。选择临床带教教师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情操,使医学教育尽可能的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讲课过程中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潜移默化的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临床带教教师要以身作则展现严谨的工作作风,充分利用临床教学过程中的示教机会以身作则,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倡学生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树立良好医德医风观念。要让学生理解作为医生所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救死扶伤、解决患者的病痛是医生的天职。在医学生准备进入临床实践学习阶段之前,首先要让其树立感恩之心,要感谢为我们提供学习平台的患者,患者不是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道具而且临床学习过程中的特别教师,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知识与技能。尊重患者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理解与支持,才能有机会成长为优秀的医疗工作者。

3.2强化法制观念

第4篇:医学伦理学的中心范畴范文

健康网讯:

新药人体试验的伦理学考虑

新药的临床研究属于人体试验的范畴,同样必须遵循上述的伦理道德准则。我国对新药临床研究有严格的审批制度。临床试验以前,一系列有关药学、药效、毒理、动物药代动力学等试验结果和文献资料必须为进入临床研究提供充分的理由和依据,保证进入临床试验时,受试者得到最大效益,并将可能遇到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从最大程度上保护受试者的权益。

GCP中的有关规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第三章"受试者的权益保障", 以《赫尔辛基宣言》为基本准则明确提出:在药品临床试验的过程中,必须对受试者的个人权益给予充分的保障,并确保试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伦理委员会与知情同意书是保障受试 者权益的主要措施。

伦理委员会及其职责 在参加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内应成立伦理委员会(EC),其职责是保护人类受试者在临床试验中的权力、安全和健康,并为之提供公众保证。委员会中应有从事非医药相关专业的工作者、法律专家及来自其他单位的委员,至少由5人组成。成员除专业胜任的医学、药学人员外,还应有1或多名科学专业领域人员、非科学专业领域人员、与医院或研究机构无关人员,他们应该为不同性别,有广泛的种族、文化和经验的背景,并与自身利益没有冲突。该委员会的组成和一切活动不应受临床试验组织和实施者的干扰和影响。伦理委员会应以《赫尔辛基宣言》及我国的药政法规为准则,在临床试验开始前,对试验方案(包括知情同意书)及研究者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试验开始后,还应对试验方案的修正及正在进行中的试验进行审查,以确定临床试验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伦理道德原则。

临床试验方案中的伦理学要求  临床试验方案应由研究者和申办者共同商定并签字,在临床试验开始前报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实施。科学的试验设计应遵守对照、随机化和重复的原则,如果违反这3个原则,就不能排除一些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众多偏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就很难正确判断试验药物或疗法的治疗效应,甚至有可能作出相反的结论,这也就不符合医学道德的要求。在新药的临床试验时,根据具体情况应先进行小样本的临床预试,以初步权衡其利弊,以及时终止对于更大人群可能造成的损害。因此要求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必须分阶段序贯进行而不能同时进行。

知情同意及知情同意书 受试者参加试验应是自愿的,而且在试验的任何阶段有权随时退出试验而不会遭到歧视或报复,其医疗待遇与权益不受影响。研究者或其指定的代表必须向受试者说明有关临床试验的详细情况,受试者自愿确认同意参加该项临床试验的过程后,须以签名和注明日期的知情同意书作为文件证明。知情同意书中,研究者须向受试者说明试验性质、试验目的、可能的受益和危险、可供选用的其他治疗方法以及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规定的受试者的权利和义务 。在法律上无资格的情况下,按照国家法规,应从合法监护人处取得知情同意。若受试者身 体或精神状况不允许,无法取得知情同意书,或受试者为未成年人,按照国家法规,可由负责亲属替代受试者知情同意。若未成年儿童实际上能作出同意,则除法定监护人外,还须征 得本人同意。

第5篇:医学伦理学的中心范畴范文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演变,医疗矛盾逐步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问题应运而生,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关注。

    The medicine ethics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Liang Xinzong

    【Abstract】Synthesizes the medicine pattern along with the biomedicine pattern to the biological-psychology-society the evolution, the medical service is contradictory gradually by “the technology” to “the service” the transformation, many new medicine ethics question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medicine ethics more and more receives the various countries’ medicine educational circles the attention.

    【Key words】Medicine ethics;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演变,医疗矛盾逐步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问题应运而生,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关注。

    1 医学伦理学教学现状

    1.1 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目前,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各年级医学生中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并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学基本上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伦理问题进行,如医学实践中知情同意、人体实验、脑死亡、稀有资源分配等。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采取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加,例如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等[1]。

    我国则多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其他教学模式的学校还很少,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仅在少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课题调研的形式。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采取这种课题调研讨论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2]。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些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很好的推广。

    1.2 对医学伦理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才导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严重偏少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3]这一标准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系列基础核心能力,从中可以看到,医学伦理学和医德教育在医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

    1.3 授课形式单调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兴趣,更不用说掌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与规范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4 如何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更系统、更稳定、更具时代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同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道德理论或伦理学说,都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随着经济改革在我国城乡相继取得巨大成功,人们开始对医疗卫生保健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要深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所以原有的教学内容自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经更新的教材内容,也会因为目前新的伦理学问题的层出不穷而同样有了时代的局限性。传统的医学伦理学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场笔试(闭卷或开卷)以及论文撰写常见。前者强调的是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特别是闭卷形式。开卷形式虽然有一定的开放,但总之都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与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相适合。这种考核方式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伦理决策能力上的变化,也不能真正鼓励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主动性。后者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相比较应该是一种进步。但是仍然还有不足之处:没有贴近临床和实践,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在完成论文,所以相关材料可以不必从实践中获得,减少了伦理学的实践机会;论文撰写相对简单,教师的指导成分相对较少,实用性不足。因为以上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医学伦理学考核方式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迫切感,那么进行医学伦理学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势在必行。

第6篇:医学伦理学的中心范畴范文

【摘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角色的重新调整,新型的医患关系不断纷繁复杂化。公立医院的管理有了更为突出的伦理学内涵。本文旨在通过对公立医院管理伦理学渊源、产生背景、对待、正确处理等问题的探讨,对其管理伦理学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公立医院;管理;伦理学

从医院性质、服务功能上来看,我国的公立医院是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为核心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之下,又有着自收自支的营利性质。近年来,由于医患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日益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医疗行业再三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处境尴尬。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管理伦理学便更加具有了时代意义。

医院管理伦理核心是研究医院管理活动中的道德现象。它依据医学伦理原则,涉及社会学、哲学和心理学,分析指导医院管理思想和行为,保证医院管理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符合医学道德要求,符合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

1 公立医院管理伦理性必要性分析

公立医院面向社会群众,为群众提供医疗保健等服务工作。医院管理的特殊性,建立在服务群体的性质及自身服务性质上。探讨公立医院管理的伦理性,必须先对服务的特征、服务对象的特征作深入研究。

1.1 公立医院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公共管理伦理学建立在社会道德关系基础上。道德关系指以某种道德规范、价值准则支撑起来的社会关系[1]。公共管理伦理中道德规范包括人格的平等性、利益的相互性、权利的契约性和权利的对等性[2]。公立医院为患者进行医疗保健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作为主体的服务对象对医务工作者表现为听从、信任、期待,其人格的平等性、权利的对等性无法平衡,仅表现为被动服从和承受;医务工作者几乎掌握了全部的信息、权利和主动性。

1.2 公立医院服务的特殊性

医院以治病救人为本业,服务针对人的身体,牵涉人的精神。在公众心目中,医院应该是值得完全信任的,医生应该是也必须是完全值得托付的。病人进入医院的那一刻,内心对于医生的信任、对于健康的强烈期待便油然而生。越是强烈的心理诉求,越是表现出精神的敏感,病人经常表现为敏感、质疑、急切、强烈的抗拒性等非正常的情绪特征。这个时候,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具有了十分复杂的特征:治疗病人肉体之外d6需充分对待好病人的精神。

1.3 公立医院面临的新情况

新的历史时期,医院曾一度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看病难、看病贵、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医德医风受到质疑等等。被高速公路式的大众传媒公诸于众的医疗纠纷、“医闹”现象,即源于服务对象对于提供服务者“定式权威”的集体性解构。在传统的医学范畴,医务工作者占据绝对主体,服务对象属于“被”诊疗的从属地位。层层解构之下,当患者到医院由“被诊疗”转化为“被服务”,固有的医患关系受到颠覆,医患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当某地医患纠纷发展到医护人员“戴钢盔上班”,当“医闹”成为热门词语,当医生因为医术不精造成不良后果或是医德不高倍遭诟病,长期潜伏的医患矛盾开始散点式爆发,医患关系令人悬心。群众多有不理解,医院亦是无奈。

2 公立医院管理伦理性的科学方法

2.1 深入研究新形势新背景

很长一段时间里,实用性的医疗科技不断发展,推动了医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产生了重技术而轻人文的情况。卫生部部长陈竺同志认为,一段时间以来,现代医学发展出现了非人性化的倾向,人们习惯于将医学科学定为纯粹的自然科学,忽略了其人文属性,将医学工作者定义为自然科学家,忽视了其社会责任,将患者视为患病的生命体,忽略了人文关怀[3]。如天平一般,医患之间关系严重倾斜的结果,必然是处于底端的患方的强力逆转。寻求逆转是一种本能,原因不外医患之间失去了最低限度的平衡。在解构之解构的发展过程中,医患之间都需必要的担当。

在任重道远的医学道路上,人,永远居于核心地位。医者,要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对健康的敬畏之心、对生命尊严的高度虔诚。人道主义,不是一个词语,而是以毕生的努力恪守的道义和原则。医务工作者的事业,是关系到一个完整的生命人、生理人、精神人、社会人的身体和精神。医务工作者不仅仅是知识分子,更应是心理学家、伦理学家、社会学家,尤其重要的——社会的道德表率。

2.2 处理好公平与效率

在医患关系中,现在常用的说法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如何构建、谁来构建,并不是个被明晰提出的问题。关系,肯定要双方来构建。当前,医患之间的关系大都被理解为服务与被服务、诊疗与被诊疗的物化关系。医务工作者在其中属于“施与方”,这个“施与方”群体不单单为服务对象解除病痛,还要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的关切和关怀。关系一旦被物化、被衡量,人情味就会淡薄,医患关系在物化的形态下,显示了其脆弱的一面。从这个层面来考虑,服务对象对医务工作者报以“红包”或是锦旗感谢信或是怒骂愤恨,都不是在公平的人格立场下所应有的现象。

2.3 处理好责任与义务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培养兼具高超医疗水平和高尚人文素养的医务工作者是当务之急,社会学、理论学等相关学科引入医学教育是必须的。医务工作者的事业,关注的本就是人民疾苦,所谓的大医精诚。人文学者周国平认为要以人性的光辉照耀医学,这里引用他的说法,结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思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医务工作者应该是胸怀博大、存悲悯之心、有悬壶济世的高尚情操,以仁爱之心,在对大众的真挚关切之中,诠释作为医者高尚的人生意义。

结语

新的历史时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公立医院管理的伦理性是不容忽视的课题。对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保持医疗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更好地体现医院的公益性,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全国在推行新医改政策,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展医院管理服务创新,拓展强化公立医院改革等举措[4],是对医疗行业全面性管理和调整,更加体现医疗行业管理的伦理性,对公立医院的管理伦理性,提出了新的课题,也给予了新的机遇、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增国,李兵、邹伟.医院管理伦理学.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

[2]于树贵.什么是公共管理伦理学.2012.

第7篇:医学伦理学的中心范畴范文

关键词:医学教育 生殖医学伦理学 教学效果

近年来,受婚育年龄推后、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孕症发病率逐年升高,亟需高素质的生殖医学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一门涉及胚胎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妇产科学、男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科学,目前设置专门生殖医学学位授权点的机构并不多,大多仍是作为妇产科学下属的一个专业方向。而原有的妇产科学教学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生殖医学人才的培养,如何更好的培养生殖医学专业技术人员是目前生殖医学教学的难点。

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学科,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在临床的应用为医学伦理学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挑战。为促进ART在临床不孕症治疗中的规范化应用,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于2001年颁布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其中《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原则》(文中简称原则)作为一个独立的文件单独公布,着重强调了医学伦理学在不孕症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我科从2013年开始尝试在培养生殖医学研究生时,增加生殖医学伦理相关教学内容,并通过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以下简单阐述我们的教学方法及教学体会,以期为促进生殖医学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一、 教学方法

(1)科室教学小组根据《原则》指导精神制定教学内容。(2)授课教师根据已定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方式向学生讲授生殖医学伦理学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基础理论知识。(3)列举临床涉及伦理问题的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借助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4)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向学生讲解如何在临床实践中遵守伦理原则,实现最大化保护患者利益。

二、问卷调查方法

采取不记名方式对我科2013-2015级14名生殖医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教学效果。问卷内容由科室教学小组依据教学目的设计,包括选择题15题,简答题1题。内容主要涉及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必要性、教学方法、授课形式及对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建议。

三、调查结果及我们的教学心得

1.开展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必要性

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学教育,提高其职业素养是目前医学教育的共识。但是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兴临床三级学科,生殖医学伦理学属于更专业的范畴。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尽管研究生们大多知道医学伦理学,但是在没有接受生殖医学专业培训时,基本是不了解什么是生殖医学伦理学的。而通过生殖医学伦理学授课,学生们对学习生殖医学伦理学的必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回答“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您认为在生殖医学教学中有必要增加生殖医学伦理学课程吗”这一问题时,14份问卷均选择了十分有必要。并认为通过我们定期的生殖医学伦理学授课,有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注意同患者做好充分沟通工作”(92.86%),“增加自己的责任感”(71.43%),“保护患者的隐私”(71.43%),“有助于学习专业技术知识”(50%)。

“提高人群生殖健康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生殖医学的特殊性在于临床医师及临床胚胎学家是直接对人类胚胎进行操作,并且这些胚胎将会移植入母体子宫,经历发育、生长、分娩,最终成长为一个正常人。我们的每一个不经意的细微操作,都有可能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给患者家庭带来终身的伤痛。生殖医学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更要重视医学伦理学素质的培养。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为不孕症患者服务,促进我国生殖健康的发展。因此,生殖医学高层次的人才在进入临床工作前,接受系统生殖医学伦理学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2.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

临床教学的一大困难在于,为了更好的将宝贵的临床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授课老师主要以临床医师为主,而临床医师的主要工作重心在临床医疗,相比专业的授课老师,在讲课技巧、授课水平上还有一定差距。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尤其生殖医学伦理学授课内容涉及较多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授课困难。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此次教学中,我们通过列举临床涉及伦理问题的典型病例,首先由学生借助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点评和总结。调查结果显示,92.86%学生对目前采用的授课形式满意;71.43%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授课水平较高;92.86%学生认为生殖医学伦理学课程对其有帮助,其中50%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提示我们此次教学尝试是比较成功的。即使是空洞的伦理法规,只要教学方法得当,也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建议

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还请学生回答“您对目前的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还有哪些建议?”。学生们在肯定我们教学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对这些建议归类、总结后发现,学生们对教学临床实用性的述求比较强烈。医学生以后主要从事临床一线医疗工作,因此学生们非常希望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尤其多列举临床真实病例,增加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以帮助他们如果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该如何处置。另外,对我们的教学方式,64.29%的人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增加大家的印象。

总之,生殖医学教学的重要性已逐渐引起大家重视。现在已有学者呼吁,为促进生殖医学的健康发展,应设置专门的生殖医学课程,以更好地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生殖医学专业人才。伦理学在医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有意义。医学的本质和目的是为了维护病人的健康,治疗疾病,医学本身含有一种固有的伦理――为病人谋利益,而且许多伦理问题的产生是医学科技发展的结果。ART在治疗不孕症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代孕、供精、捐卵、胚胎冷冻保存等新的伦理问题。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随着生殖医学本身的不断发展,也将迎来更大挑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摸索出一套适用于临床的教学方法,为我国生殖医学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祝辉,周作民,沙家豪等.生殖医学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的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162-164

[2]李质馨,王柳行,任旷等.生殖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0):127-129

[3]陈慧芬,腾晓明,蒋超瑛.浅论生殖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功能[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7):45-46

第8篇:医学伦理学的中心范畴范文

【关键词】医患关系 医学伦理教育 医学伦理素养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医患关系是在医疗过程中,由医务人员与病患及其家属所构成的一种双向的人际关系。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伤医杀医事件时有发生,医患关系尤如紧绷的绳索,岌岌可危。造成这种紧张关系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可概括为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客观层面上有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制度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主观层面则主要体现为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素养的缺失。主观层面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如果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素养不达标,再完善的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制度,再健全的法律法规都难以得到全面的落实和执行。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主要依赖于医学伦理教育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工作实践中的自觉养成。优质有效的医学伦理教育有利于医务人员高尚医德医风的确立,有利于医务人员自觉努力地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

目前,我国的医学伦理教育需要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医务人员医德养成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所在。

我国医学伦理教育现状不利和谐医患关系构建

医学伦理教育得不到应有重视,医患之间缺少伦理关怀。医学伦理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医学院校忽视对医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目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都是将医学伦理课程设置为考查课,学时少、地位低,而且只在少数专业中开设,医学生缺乏较系统的医学伦理教育;二是大多数医学生只注重医学专业技能的学习,对医学伦理学缺乏清晰的认识,认为可有可无。这两方面原因在我国医学院校中长期存在,使医学生以及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知识缺乏、医学伦理素养较低。在临床实践中,这直接导致医务人员对待病患缺少必要的伦理关怀,不利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医学伦理教育方式单一,医务人员医学伦理意识淡薄。由于现代医学伦理学在我国起步发展比较晚,人们对于医学伦理教育的认知也更多地停留在仅仅将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课程的课堂教育上。面对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局面,经统计发现,引起患者不满意甚至做出过激行为的原因中,因医疗技术问题引起的摩擦仅占极少数的一部分,而因医务人员医德问题导致的医患纠纷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认同再到践行的过程,仅仅通过对在校的医学生讲授医学伦理课程进行医学伦理教育是很难使医学生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医学伦理意识的。

医学伦理教育不接地气,对和谐医患关系导向作用不明显。医学伦理学来源于医疗工作中医患关系的特殊性质,它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的学科。医学伦理教育依托医学伦理学的发展,适应医学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医患双方运用医学伦理理念应对医学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但我国目前的医学伦理教育侧重医学伦理理论本身,不考虑生活实际的变化,不能直面社会和医学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只为理论而理论,导致我国医学伦理教育脱离实际,不能有效疏导医患矛盾。

着手医学伦理教育变革,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如何从根本上缓解医患矛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制度建设、医疗体制改革等,其中从医患双方尤其是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和提高入手,遵循医学伦理素养养成规律,推进医学伦理教育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准确定位医学伦理教育。医学伦理教育是依据医学伦理理论,立足医疗实践,对医学生和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医学伦理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广义上也包括对以患者为主的广大民众的医学伦理理念的宣传教育。无论是医学伦理的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对医学伦理教育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在其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将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作为医疗实践的核心。因此,医学伦理教育应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的始终,医学伦理教育所培育的医学伦理素养应是衡量医学生和医务人员是否合格和优秀的标准之一。只有对医学伦理教育目标和宗旨有准确的定位,才能保证医学伦理教育的发展不偏离正确的轨道。

构建全方位医学伦理教育模式。第一,加强医学伦理学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医学伦理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教育,医学生能够掌握医学伦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医疗活动道德规范和处理医患关系的伦理原则等,从而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但我国多数医学院校都将医学伦理课设置为选修课,而且学时最多为30学时左右。这不仅使医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接受医学伦理教育、充分领会医学伦理学的精髓,而且学生普遍不重视医学伦理学的学习,使医学伦理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医学院校应从根本上重视医学伦理学的课堂教育作用,将医学伦理学设置为必修课,并增加学时,使医学伦理课成为对在校医学生进行医学伦理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第二,增加医学生实习阶段的医学伦理教育。医学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课程除作为基础学科在医学生的基础学习阶段学习医学伦理基本理论,培养医学生初步的医学伦理意识之外,还应在医学生临床实践阶段,运用医学伦理理论讨论分析临床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学会运用医学伦理理论指导实践。这样在医学生在校教育的整个阶段,既接受了医学伦理学理论的教育,又接受了医学伦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伦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又通过临床实践将医学伦理准则内化为自己职业道德标准,在成为医务工作者之初就具备了一定的医学伦理素养。

第三,注重医学专业教师的医学伦理素养培育。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在医学专业教学中,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授课教师在讲解医学专业技术时,只是对专业技术本身进行讲授,很少向学生提出医学专业技术在具体应用中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专业老师的带教作用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这可能也会成为医学生伦理观念淡薄的原因之一。因此只有加强医学专业教师的医学伦理素养培育,使他们形成自觉的医学伦理理念,才能使医学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讲授医学专业技术问题时能从医学伦理角度引领学生去思考解决运用医学技术所引起的医学伦理问题,从而实现从专业课学习角度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理念。

第四,重视医院对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教育。由于社会和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极易动摇其在学校接受医学伦理教育时已形成的医学伦理观念。因此,医院对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教育应是终身教育,在巩固已有教育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医疗实际的需要,培养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理念,全面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医德修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第五,定期对包括患者在内的普通民众进行医学伦理理论宣传教育。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在医患关系中,患者的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但在实践中,人们对医患关系伦理、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并不是十分清楚。一些患者对医务人员缺少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加剧了医患的矛盾,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医学院校和医院在对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进行医学伦理教育的同时,也应对患者的就医道德给予足够的重视,定期在普通民众中通过普法讲座、发放传单、街头板报、组织学习参观等形式进行医学伦理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普通民众的就医道德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丰富医学伦理教育方式。第一,医学伦理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以增强教育效果。教学方式方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保证医学伦理学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打破教材章节束缚,实行专题讲座方式,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扩展学生视野。改变传统的医学伦理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根据讲授内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疑难问题讨论法、情境模拟法、名医示范法等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通过开展知识竞赛,进社区、医院做志愿者等多种形式,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医学伦理教育。医学伦理学是医学的先导,为医学发展指明方向。在医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中,从问诊到治疗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技术的使用都有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医学专业课教师在讲授医学技术的选择和运用过程中,应讲授相应的医学伦理理论的应用和依据,以增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医疗行为的伦理思维和判断力。

第三,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注重医学伦理教育。对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生对所学医学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对于医学伦理学教育而言,医学生的临床实习阶段同样也是医学伦理知识从理论到实际运用的学习过程。在临床实习阶段,学校应设置与实习期间成比例的医学伦理学的实践课程,结合临床实际,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医学伦理知识解决临床实践中遇到的伦理问题。此外,医学院校对于学生的实习医院和临床带教老师应担负必要的选择和监督义务。实习医院良好的医德医风氛围和临床带教老师的医学伦理素养对医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将起到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显著成效。

第四,组织医学生、医务工作者走入社区,宣传医学伦理理念。医学伦理教育可以通过受教育者对教育效果的展示和传播而影响和教育更多的群体。作为受教育者的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通过利用业余时间以街头义诊、服务社区等活动为载体,在服务群众的同时,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良好的医德修养,宣传介绍医学伦理理念,由受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宣传者,在教育他人的同时也是自身完善成长的过程。

第五,在医院倡导以患者为中心,医患共建的和谐医患关系。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医患关系物化趋势明显,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如何在医患之间构建起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医患关系,应成为医院医学伦理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而这个目标应是医患双方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医患双方共同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医务人员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实践中不仅能不断践行人文关怀等医学伦理理念而且能够不断积累医学伦理道德经验。同时,患者及家属在医院的伦理文化氛围中,通过与医务人员的互动沟通,不仅心理上得到慰藉而且也了解了医学伦理思想,增强了对医务人员医疗行为的理解和信任。

完善医学伦理教育评价体系。医学伦理教育的完善与发展需要有制度的引导和保障。探索出一套符合医学生、医务工作者特点和教育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就成为医学伦理教育变革的必要内容之一。

第一,完善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学考核评价体系。将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学的课堂学习、临床见习和实习等学习环节都纳入医学伦理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的范围,通过笔试、口试、见习实习单位评价、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医学伦理学科的考核评价。根据不同时期对医学生伦理素养具体要求的侧重点确定各个环节所得分数的比例,形成医学伦理学的最终成绩。

第二,完善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考核评价体系。医院可以根据不同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和守则,制定可量化的评价标准,结合医务人员的自评、同行评议和患者评价,定期进行考核。同时可以根据考核结果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将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与制度约束有机结合,保障医学伦理教育有成效。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设立医学伦理委员会,在对医务人员的医德评价环节中,可充分发挥医学伦理委员会较强的专业指导和评价作用。对医务人员医疗活动的伦理正当性给予事先指导和事后评价。

医学伦理原则、规范入法,增强医学伦理教育实效

医患关系作为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它既是医学法律规范调整的范围,也是医学伦理原则、规范调整的范围。医学伦理原则、规范是医务人员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我国许多医院自觉不自觉地将医学伦理原则、规范作为规范、评价医务人员医疗行为的主要标准。但医学伦理原则、规范毕竟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对违反医学伦理原则、规范的行为只能通过各种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加以约束,这与法律规范的强制约束力相比,医学伦理原则、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就略显薄弱,对于减少医患双方因伦理道德引起的纠纷明显存在力不从心的现象,而我国有关医患关系调整的法律法规又不是很健全。医疗领域中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以及不降反升的医患纠纷和诉讼,都与我国的医学伦理道德建设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和法律保障密切相关。因此,医学伦理规范相关条款入法以实现法律对医学伦理规范的支持和保障,是增强医学伦理教育实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措施。

知情同意原则入法,保障和谐医患关系。知情同意原则是在医学伦理教育中要求医学生和医务人员在调协医患关系中必须把握的重要医学伦理原则,虽然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有所体现,但仅仅是笼统的粗线条的规定,在医疗实践中难于把握和具体操作,往往损害了患者的权益,影响了医患和谐。将知情同意原则的伦理释义入法,明确医患双方在知情同意原则中的权利义务,增进医患之间的交流,从而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医患和谐。

有利原则入法,体现医学伦理教育目标。医学伦理原则中的有利原则是医务人员的医疗活动从患者利益出发,以患者为中心的具体体现。我们进行医学伦理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求医务人员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但在医疗实践中,有利原则的宽泛性和非强制性使其无法体现在医学伦理原则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立法程序,弥补有利原则的概括性和不确定性不足,更好地发挥其在指导医务人员医疗行为和保障患者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体现医学伦理教育目标,促进医患和谐。

第9篇:医学伦理学的中心范畴范文

一、伦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对伦理学基本理论进行研究是日本伦理学界的一贯做法,日本学者对伦理学理论的研究不仅关注伦理学的理论前提、基本问题,也重视对伦理学领域基本范畴的探讨。

新名隆志通过对伦理学范畴的探讨来说明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其分别就家庭、劳动、正义、差別、宗教等主题和范畴,通俗易懂地解说了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从对残疾人关照的必要、积极的行动是否具有正当化、重要的平等是否是机会的平等等问题出发,分析了制度的机会平等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通过这些方面的问题说明了“差別”的社会存在问题。从死亡问题和伦理学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知情同意与死亡、科学证实的事实与我们选择的规范、事实和伦理等关系问题,说明了“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从家庭问题的解决出路、护理的法律依据、死亡的法律依据的角度,说明新型家庭关系中如何在法律的介人中保持自由。从“我们能超越悲痛吗”的问题,切人到情感的伦理学问题,认为对感情的抑制不是软弱,感情中也存在正义的问题。从“我们为什么要劳动”的问题,说明我们必须劳动不仅是为了不劳动者不得食,更是为了发挥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价值在工作中得到确认。关于民主主义,新名隆志认为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地方的事情地方决定,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就是民主。关于是否有正义的暴力的问题,新名隆志认为国家暴力不能侵犯人权,暴力控制权不能高于人权,反对武力介人,主张和平建设。新名隆志对宗教问题作了一定的分析,认为真正的宗教不应该是恐怖的,宗教与伦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指出尽管围绕着宗教是否具有真理性还存有争议,但宗教对于共同体的共生作用还是要肯定的。日本学者对伦理学命题的关注,多来自于社会生活,这是对社会生活出现的伦理问题的解读和解析。

安彦一恵提出了道德是追求“自己的善”还是“世界的善”的问题。从康德等的道德学说的分析中,对“利己”、“功利主义”等思想作出了新的阐释,并质疑了义务论与结果主义的对立。安彦一恵分析了黑尔等的“元伦理学”中“正当”和“善”的概念,认为追求道德的“正当化”是哈贝马斯等的一贯主张,进而探讨了康德等关于“利己的”分析,指出道德不应该是“义务论与结果主义功利主义”的对立,道德应该是“自己善的伦理”和“善的世界的伦理”的统一。日本学者对西方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的反思和批判是值得学习的,他们在反思和批判中形成了自己的综合性观点。

南直哉从佛教角度对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善”进行解读。“为什么不能杀人?”这个以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道理,到了现在必须说明理由的时代。当今时代是一个常识被消解、一切根据被丢失了的时代,在对“善行”完全失去了信任的时代,必须要思考一下“善”是什么,其根据是什么。思考一下作为人在有限的存在内,追求“善”即真正意义上的“伦理”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南直哉从佛教的立场,对现代伦理难题作出了积极的回答,认为根据在于不毛的时代,如关于善恶报应说,善恶的区別就在于人如何做。佛教对善的解读、善恶报应观念的宣扬,虽然带有神秘色彩,但对于人们的善恶选择还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佐伯启思对“自由”范畴进行了追问,指出在一个对“自由疲倦”的时代,我们要重塑我们的“自由”。他围绕自我责任、援助交际和杀人等问题,从不同角度切人“自由”的问题,并寻找克服现代“社会自由”陷人思想困境和现实窘境的方法。佐伯启思认为“个人的自由”不是人的本质问题,个人自由与责任密切相连。在绝对自由的幌子下,现代社会患病巳久,如伊拉克问题和经济改革问题,还有酒鬼蔷薇事件①等。酒鬼蔷薇事件的结果冲击了整个日本社会,2000年日本国会因为这次事件,将犯罪刑事责任的最低适用年龄从16岁降至14岁。因此“个人自由”必须是有限度的、有责任的。

宇佐美诚在研究欧美先进著述的基础上,从全球化的视角对“正义”的范畴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如全球化的生存权、网络、社会契约、义务论、移民、国际贸易、食品和跨国企业等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在分析全球化的生存权时,提出了谁的生存权、生存权有哪些权利、谁来承担义务、义务有哪些等问题;在分析全球化的信息网络时,说明了信息网络的构造、技能以及如何建立网络正义的正当化问题;在分析社会契约问题时,介绍了从罗尔斯到阿马蒂亚森的契约理论,剖析了罗尔斯对功利主义社会福利模型的批判、罗尔斯本人的原初状态模型以及阿马蒂亚森的全球化正义构想;在分析地球的正义时,指出了人类对地球的正义有自然的义务和消极的义务,存在正义的义务和人道的义务的区别;在分析移民政策的正当性问题时,指出了移民的自由权、民主主义与社会的一体性、经济的发展程度、分配的正义和社会平等之间存在矛盾,但不能因此就设立本国国民与外国人之间的双重标准;在分析全球化不正义中的南北不平衡问题时,宇佐美诚认为是因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和自由贸易权,造成了南北之间的榨取关系;在分析全球化正义中的“食品”问题时,宇佐美诚指出全球化的食品体系的主动权仍在发达国家手中,必须超越零和博弈来构建新的食品体系;在分析合资企业的政治责任问题时,他汲取了罗尔斯等的理论,主张通过社会契约说来建立全球化的正义。

日本学者对伦理学理论问题的解读渐渐走向生活、走向具体,其解读不仅是对生活的指导也是对实践的总结,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应用伦理学的研究

伦理学的研究,不仅包括伦理学本身的理论前提、基本问题,也包含对新兴应用伦理学领域的探讨。日本伦理学界对应用伦理学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成果,研究领域也涉及多个方面,这些成果对中国伦理学应用研究的深人具有借鉴意义。

应用伦理学的总体研究,是日本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浅见升吾等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应用伦理学的发展现状,涉及到了许多应用伦理学的重要的问题,对信息伦理、生命伦理、经济伦理和环境伦理等都有涉猎。在对各个领域的重要概念作出解释的同时,也对应用伦理的各个领域的问题点和议论点作了明示。

对经济伦理学的研究,也是日本应用伦理学研究的专长。竹内靖雄从《伊索寓言》中寻找经济伦理学的智慧,认为《伊索寓言》中龟兔赛跑等故事,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故事,也给我们提供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的智慧。蛇的邪恶、驴子的愚蠢、狐狸的狡猾聪明和猴子的智慧——动物们的各种性格,在寓言中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出来。在寓言里描绘的是聪明战胜愚蠢的彻底的弱肉强食的世界,人的善意、恶行变好的“幻想”全部被排除了。竹内靖雄认为仅停留在感情水平理解《伊索寓言》是不行的,要从“经济伦理学”的立场来解读。人是感性的动物,为追求利益而避开不利、为追求正义而避开非义来行动,但这样的人在现实社会中如何和他人竞争,《伊索寓言》提供了绝无仅有的智慧。《伊索寓言》描绘的竞争原理,也是现代的智慧,是我们坚强地生活下去的智慧样本。在《蚂蚁和蝈蝈》寓言中蝈蝈一天到晚地唱歌而没有像蚂蚁那样贮藏粮食,竹内靖雄认为如果在现代社会就可以利用蝈蝈唱歌特技开演唱会,蚂蚁作为消费者来听音乐,蝈蝈也就有吃的了,这个道理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寓言的世界就是聪明战胜愚蠢的世界,并用彻底的竞争原理解读了一个“自作自受”的世界。竹内靖雄的观点遭到日本学者的质疑,指出寓言里主要人物的性格都是一成不变的,努力也是没有用的。实际上,古今中外的寓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各个民族和各个时代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的反映,显示着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如果只是从市场原理主义的立场出发来讲解,也就消解了寓言本来的价值。比如《蚂蚁和蝈蝈》中对蚂蚁勤劳的肯定,也是值得今天经济伦理学借鉴的。

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也是应用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永明弘对城市的环境问题进行了伦理学的探讨,围绕环境伦理学和城市研究,对都市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都市自然环境和都市宜居环境的维持三个主题作了环境伦理学的分析。吉永明弘从介绍美国的环境伦理学人手,认为美国的环境伦理学是以“自然的价值”为中心的,是依据美国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而产生的,并不完全适用于日本,所以日本要建立自己的环境伦理学。他认为日本的环境伦理学不能像美国的环境伦理学那样,只重视“自然的环境”,不重视“城市的环境”,因此环境伦理学的发展需要提倡“本土的环境伦理学”,于是在日本就出现了“都市的环境伦理”思想。吉永明弘认为“环境”有“自然的环境”,也有“社会的环境”,环境问题关系着人的问题,人在环境中获取经验,形成自己的风土人情。那么谁应该成为倡导“都市环境伦理”的旗手呢?吉永明弘认为城市的环境伦理的旗手不仅是哲学家和伦理学家,还包括生物学家、土木工程专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等,也包括城市的设计者和市民。为了都市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维护都市的自然环境和都市的宜居环境,不仅要考虑城市传统的建筑、街道和“故事”,也要考虑城市的未来。城市要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作出贡献,必要时还必须要调整能源政策,同时要保证城市的宜居也必须规划建筑物。本土的环境意识也是全球化的环境意识的一部分,建立都市的环境伦理学是具有国际眼光的开端。

对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在日本也受到相当的重视。金子章道等面向将来要成为理疗师、护师、护工以及教师和从事与生命相关工作的学生,引导其从生殖医疗、基因操作和儿童虐待等现代社会生命伦理问题中思考生命的尊严。他介绍了生命伦理、生命、人的社会、护理的生命伦理、协作医疗、保健医疗福利协作和护工的伦理等基本知识,并指出在学校教育中要涉及生命伦理的教育,在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学习指导要领中要加人对生命尊重的新的育成内容。幼儿园、小学、中学和高中等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要在学校的教育中学会对生命的尊重。他介绍了生命的伦理、生殖的伦理、出生诊断、母亲、克隆技术、再生医学、基因伦理、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知识,如知情同意、知情同意的历史、知情同意的临床应用、救急医疗等。还有关于器官移植的伦理,如器官移植和脑死亡判定以及高龄者医疗中伦理的课题和关于死亡的生命伦理、临终关怀、尊严死和安乐死、死亡权利、自己决定、伦理审查等问题。另外,对脑科学的生命伦理、神经伦理学、动物实验的生命伦理、宠物的伦理、辅助犬的饲育问题、野生动物和展示动物的伦理、科学家的伦理、发展障碍者的生命伦理、被害儿童的保护问题等作了通俗易懂的讲解。

临终关怀、养老问题和护理问题也是日本应用伦理学的课题。池上哲司从看护照顾老人的视角,对生命伦理学的分支——看护伦理学——进行了探讨。临近死亡的老人体验的是衰退和丧失、不安和无奈,经历漫长岁月最后自我形象变更,我们不禁要问:老年的价值在哪里?护工在老人的旁边,与老人共同拥有一段时光,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的存在、互相的肯定交织在一起。通过对生命、自我、自由和死亡的理解,思考生命的意义、老年的生活方式,池上哲司建立了老年伦理学和看护伦理学。

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废核问题成为日本应用伦理学的重要反思对象。古贺茂明主张废除核电站,其与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倡导“零核电站”和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主张“废止核电站是伦理问题”的观点是一样。废除核电站开启了整个日本和“核电站官僚”斗争的序幕。在日本,如果提出核电在“伦理上”是不被允许的观点,就会被贴上那是“感情”或“主观”言论的标签。有人认为经济上和技术上都能接受,伦理学上为什么不能接受。古贺茂明认为伦理的问题也是经济和技术领域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小泉纯一郎和细川护熙都说过分期废除核电站是“人的生存方式的问题”和“伦理的问题”,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观念。古贺茂明对小泉纯一郎和细川护熙的期待是建立更好的哲学,即建立“摆脱核电站的伦理观”,向国民宣讲并在国民中掀起大讨论。古贺茂明认为讨论的结果会树立大多数日本国民新的生活方式,开发摆脱核电站的可再生能源,建设自然共生的国家,如果这个共同目标可以达到的话,那么到时候摆脱核电站就会成为可能。古贺茂明针对东京电力公司核电危机处理以及大核电站再启动等现实问题,提出要从根本上批判原子力规制委员会的行为、批判核电站推进派的荒诞无稽的言行,正视福岛的现状,反对核电站。

女性主义伦理学在日本伦理学界也如火如荼兴起。金井淑子从性的少数派的声音出发,从伦理学和女权主义角度解析后构造主义性别论及同性恋理论的问题意识,架起伦理学和女权主义的桥梁,开拓女性的临床哲学和女性主义伦理学。自由主义和家长制作风是性问题解决的两极,金井淑子从性、爱的讲义中论述摆脱性别、性是虚假的、性工作者在理性和情感中的游离、性行为的伦理和文学批评、现代人是由性而自由还是为了性而自由、两性伦理的目光要投向状况不断的女性的内在矛盾、性的问题是听从家长作风还是自己决定、女性气质向母性气质的领域发展等,引出性别伦理研究的问题。金井淑子从身体的差异、同感是来自社会的构造主义和性别政治的问题出发,反对性别政治化。如德国的希特勒就是在生殖的欲望和政治之间,建立了对身体的新的政治统治和对优生的政治选择。金井淑子指出关于性别、性别差异的本质论问题,是还原主义批判的难题,也是女权主义的困惑和伦理学的困难。“男女有别”的性别等级制度是女权主义在“性别”上的发现,现代、后现代的女权主义的性别论就是要反对性别等级制度。在金井淑子看来,性有三层即“性、性别、性行为”(SexGenderSexuality)。后现代女权主义关心的是性别问题,包括与欲望、性行为有关的问题。金井淑子认为性别概念是生成的、扩张的,所以要破除性別二元制的思维方式,如TS(变性)和TG(跨性别)②的出现,改变了男女二元性别结构。这些都向女权主义和伦理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性的后天性”假说还是女权主义的盲点,女权主义必须要涉及变性、性别、性的问题和欲望的问题等。女权主义有着内在的恐惧症,如自我性行为、性满足问题,还有对制度暴力的恐惧症,女权主义的目光不能仅仅以身体和欲望为中心,女权主义还要关注他者,包括外部的他者和内部的他者;要关注少数群体的女性,如关注性体验与常人不同的少数他者的现象和恐惧症;关注“第三世界的女性”作为他者的表象,建立起女性哲学。女权主义还要在全球化中寻求日本伦理学的位置,研究日本社会和临床哲学、研究东亚女性的历史和过去所遭受的迫害,从女权主义方法角度设定研究问题。从小的方面说,可以研究护理关系中的劳动压抑问题、研究暴力和创伤的排除方法,把“他者”内在化为“我”,这是女性的哲学旨归。

根村直美通过对现代女性主义伦理学的重要概念“自己决定”和“性别”的考察发现,在现代社会,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尖锐的伦理问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日益多元化。根村直美认为对“自己决定”和“性别”两个概念批判的目的,不是要放弃这两个概念,而是为了实现相互尊重,通过这两个概念的再造,使我们尊重每个人的具体思维方式。根村直美首先分析了“自己决定”的概念,她认为道德哲学意义上的“自己决定”是指在所有选择项中没有一个选择项是受他人强迫而作出的选择的意思,因此,“社会的自由”是“自己决定权”的基础。关于“性别”的概念,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別和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性別,从伦理学的角度考察“性别”,不是要拒绝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而是希望不要用固定的内容和固定的标准来看待“性别”。“自己决定”的概念和“性别”的概念也有交叉点,如对健康概念的哲学考察、生育技术的伦理学考察、婴儿出生前的诊断和妊娠中止等,都有自我决定和性别意识的考量。

日本伦理学界对应用伦理学的研究是多领域、多角度和多范围的,不仅有理论的建构,也有概念的澄清,还有方法的创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三、西方伦理学的研究

对西方伦理学学术经典的学习和译介是日本学术界的传统,淡野安太郎在《社会伦理思想史》中不仅有对西方伦理学的介绍,而且还有对东方伦理学的介绍。淡野安太郎认为要正确理解身边的社会,必须要理解相互依存的不同社会生活的状态,不仅要理解眼前的现实,还要理解人类几千年历史发展中的社会伦理思想。于是淡野安太郎从原始社会的伦理介绍出发,对西方社会伦理中的希腊的社会伦理、罗马的社会伦理、伊斯兰教的社会伦理、日耳曼的社会伦理、市民社会的伦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伦理和非共产主义的社会伦理等思想进行了梳理,还阐述了东方社会伦理中的印度的社会伦理、中国的社会伦理和日本的社会伦理等。他希望通过社会伦理思想史的学习,为现代社会伦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对西方伦理学家思想的解读,也是日本学者的兴趣点。奥野满里子通过对亨利西季威克伦理思想的解读,提出在今天人们为什么有了烦恼而求助于伦理学的人并不多,伦理学似乎巳经没有了信用,但实际上依个人的决断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社会中受他人的影响也会带来烦恼,所以作为整合的合理的解决方法,伦理学还是会有作用的。奥野满里子从亨利西季威克的《伦理学方法》中寻找功利主义的位置,亨利西季威克在书中阐明了不同原则的伦理学方法主要有三种:利己主义、直觉主义和功利主义。奥野满里子对亨利西季威克关于“常识”、“常识的道德”、“理性”、“应当”、“正确”和“善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并说明“正确”、“应当”和“好”之间的关系以及“善”和人的意识之间的关系。关于“自明意义的命题”的基本条件,亨利西季威克举出了四个条件:①命题的术语必须是明晰准确的;②命题的自明性必须是经缜密反思确认的[16]54;③被视为自明的命题必须是不自相矛盾的;④既然真理的概念本身意味着真理对所有心灵都大致是同样的,另一个人对一个我所肯定的命题的否定就会伤害我对它的效准的信心[16]57。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命题不能同语反复,它与常识的道德、哲学的直观主义有密切联系。奥野满里子分析了三个基本原理的含义、共同性和相异性以及同语反复的条件和四个条件的妥当性、三个原理和伦理学三个方法之间的关系,也分析了功利主义的基础,结果主义和最大化原理、快乐说,认为“每个人幸福总和最大化”的功利主义成立,可以在常识中得到支持,并与利己主义有不同,同时还分析了不诉诸于直觉主义方法的黑尔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基础,即自爱、博爱的原理。黑尔的新功利主义认为“道德原则的作用就是指导行为,道德语言是一种规定语言”,这是一种选择充足说。黑尔的选择充足说的功利主义说明了快乐说的功利主义并非全部正确,因为选择强度的个人差异和効用总和的最大化之间,存在否定强度测定和个体差异的可能性的悖论。

山内友三郎从黑尔的道德哲学出发,对权利、医疗和教育等实践问题进行伦理学的探讨。从柏拉图和黑尔思想的比较出发,认为给予的道德和自己决定的道德是不同的,黑尔解决问题的立足点是客观的价值,柏拉图和黑尔的区别可以说是理想与利益之别。黑尔的命令主义肯定道德判断的作用,肯定原则决定的作用,“当我们学习去做某事时,我们所学的也总是一种原则”,“因为作出价值判断也即作出原则决定”。因此,道德的推论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注意调停利益和理想之间、自由主义和空想家之间的矛盾。山内友三郎指出黑尔关于道德语言的理论特质是指向性和普遍化的统一。作为一种新功利主义,黑尔的功利主义是从幸福走向选择,是站在普遍的立场,作为理想的观察者来实现公平的仁爱,可以说是康德说和功利主义的综合。山内友三郎对“他者的痛苦”进行了道德的思考,要了解他者的痛苦,就要明白人格自我同一性和“我”的意义,尊重未来的自己的选择和他人的选择,做到选择功利主义和幸福功利主义的统一。以此,山内友三郎开始着手解决实践问题,如权利和效用问题,要努力作到全体幸福和少数者权利的平衡、个人的非代替性和道德普遍性的一致,如医学伦理问题:安乐死、妊娠中止、人格的无可替代问题、人是什么等问题,需要在事实和规范之间寻找出路;如平等问题:经济平等、教育平等、动物平等、利益均等主义和环境伦理问题,要在事实平等和规则平等之间博弈;如道德教育问题,需要一般性的原则和个性形成、道德语言的指向性和普遍化可能性、自由主义的教育观和权威主义之间进行调和。山内友三郎提出“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告诉人们如何在道德原则和个人利益之间进行权衡,在良心和义务之间进行选择,认为黑尔的哲学巳经告诉我们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站在世界的视角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