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语言文学常识精选(九篇)

语言文学常识

第1篇: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在我国传统商务英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法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心理学的影响,语言和文化被截然分开,这种只重语言形式、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语言技能的外语教学使得学生对语言背后丰富的文化底蕴知之甚少,交际中常会因违反说话规则或交谈双方不能进人同一文化背景而造成交际的失败。

发展交际能力是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但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具备了交际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离不开文化,理解一国的语言文字,必须了解该国、该民族的文化。 不掌握语言定额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际;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这就要求我们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教育,并将之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化的包容性。不仅要了解当地文化而且要了解对方文化。 如果没有文化方面的知识,不了解文化方面的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交际就可能发生障碍或失败。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1.了解知识文化存在的基础:目的语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

对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法律、文化等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就会探究引起两种文化差异的根源:两种语言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西方人的是非标准受宗教和法律影响较大,而中国人主要受道德影响。

2.理解一些特定语言背后的文化特征,促进对语言的把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体现着不同文化的个性和特点。对文化理解的欠缺常常会造成语言理解上的障碍。比如,狗在汉语文化中往往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等。可在英语文化中,dog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lucky?dog(幸运儿),jolly?dog(兴高采烈的人)。因此,在教授语言过程中,我们应该将这些文化知识揉进去,避免学习者因文化知识不足而对语言产生错误的理解。

3.认识和研究非语言行为的不同含义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例如,中国人召唤他人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使用的。诸如此类的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常常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学习者对这些方面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文化教育实施的方法

1.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

跨文化教育虽然重要,但绝不能脱离语言教学,必须要紧密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要把文化背景知识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把文化知识渗透到语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与文化有关的词语,涉及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

2.要注重差异比较

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中英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解释,而且还应同汉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的文化内容加以分类,如问候、称呼、介绍、致谢、赞扬、告别等日常生活及社会交际方面的文化差异。

3.通过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视野,创造出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融入外国文化

教师应注意搜集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资料,通过播放相关的商务英语谈判的实例,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用商务英语来交流时的语言、表情、手势等,体味交流的真实性。

总之,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商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当今由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日益紧密,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新时代的当务之急。因此,商务英语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功能真正发挥出来,从而达成贸易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陈建国.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商务文化意识培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1.4

第2篇: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文化;语言;英语教学;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81-02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文化意识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文化与语言的教学被割裂开来。在涉及到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时往往避重就轻,一带而过。这种教学方法的直接结果就是虽然学生掌握丰富的词汇与语法知识,甚至超越了大纲规定的要求,但在语言写作与表达中他们常常从既有的国语文化思维中立足,语言表达与写作始终得不到质的提升。归根到底这是对异国文化无法理解与运用的结果。

一、背景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我们在日常英语阅读与写作交际中发现虽然没有不认识的词汇与不懂的语法,但是在理解上始终不到位,这其实是对异国文化知识缺乏的结果。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如果对背景了解不清楚,就很难灵活自如地使用英语。因此做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与英语表达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与关注。

1.文化背景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兴趣。不同的文化氛围与文化背景知识带给学生崭新的认识体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兴趣激发作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与欲望。而英语学习热情的调动能极大地促进英语教学。我国大学英语课本选材对知识文化背景教学日益关注,在潜移默化的知识熏陶与感染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西方国家的语言文化氛围,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与水平提升。

2.文化背景的学习了解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英语的日常运用与表达,但是不同的文化环境与文化背景也使得中西语言在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忽视对背景文化差异的关注则往往在日常交往中出现尴尬。因此只有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在日常的英语表达交流中不误用与误解,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见面交谈话题的差异,中国人更喜欢追问对方的年龄、婚姻及收入,而这些正是西方所忌讳的,如果忽视了对这些细节的关注很容易侵犯别人的隐私,导致话题矛盾的产生。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背景文化教学内容分析

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来说至关重要,而大学英语教学背景文化教学内容丰富多元。例如恰当地使用不同的称谓,正确地使用问候与告别语,熟悉英语交际中的体态用语,学会选择不同性别的亲昵称呼,了解英语国家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表达,学会正确地表扬赞美别人,理解英语国家中的日常缩略用语,了解不同节假日的表达与庆祝方式等,这些都是背景文化知识的细微层面,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对这些细节问题的关注,才能真正避免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误差,才能做好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表达的灵活切换与表达自如。

1.以社交礼仪的学习促进文化背景的学习。在日常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检验英语学习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语言表达。而在与外族人进行语言表达时则需要掌握他们的基本社交礼仪,相较于语法表达的错误,社交礼仪的错误表达往往被看作是不礼貌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社交礼仪的学习带动文化背景的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中,应以专题方式开展礼仪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真正置身于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通过练习进行实践锻炼,从而提升语言文化背景的学习效果。

2.通过词汇开展文化背景学习。作为最基本的语言要素,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社会文化信息的传播载体,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特定的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是其宗教文化与历史文艺的综合折射。对于英语与汉语来说,其并没有完全对等的词汇,只是大体相对的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针对常见的文化差异可以借助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资料。学生在自由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我们日常汉语表达中常常有很多含有狗并带有贬义的词,狼心狗肺、狗腿子等,但是在西方英语国家中狗却被看作是人类最为忠实的朋友,除了一小部分带有贬义外,其余的都被认为是幸运的代表: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这种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是基于词汇的特定意义所造成的,因此通过词汇的学习我们可以做好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第3篇: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文化意识;文化教学

文化在语言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化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长期以来, 我国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受传统的翻译法和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常常片面地重视语言知识, 即语音、语法、词汇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 而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本文分析了近几年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受重视的原因, 并指出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文化意识输入非常必要。讨论了职业学校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对策。

1.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得到重视的原因

1.1日益增加的跨文化交流20 世纪 80 年代初,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涉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 人们发现来自不同语言,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 仅靠掌握准确的语法知识, 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一定数量的词汇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文化的差异, 同一词或词组对不同国家的人来说可能指的是不同事物, 容易产生误解, 毫无恶意的言语也会使对方惊讶或愤怒,简单的一句话有时会使一方捧腹大笑而另一方全然不知其幽默所在。日益增加的跨文化交流, 使得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应更加重视。

1.2 语言教学的发展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 听说法创始人弗里斯与拉多都曾指出社会文化知识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60 年代以后, 语言学界对社会文化认识的大大提高, 在语言教学中, 进行文化知识输入的探讨迅速展开, 并逐渐将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结合起来。90 年代后, 一些国家的政府或教学权威机构都将社会文化知识教学列为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我国, 大学英语教学界对社会文化知识的重视始于 20世纪 80 年代初。中学外语教学中对社会文化知识的重视则迟至 90 年代。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也应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重视文化知识的教学。

2 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输入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英语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其相关文化的教学, 这已成了英语教育界的共识。而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由于英语课仅是一门文化课, 相对专业课而言, 学校和学生都不够重视,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想着把内容灌输给学生, 缺乏文化意识的输入, 结果使得学生越学越难, 越学越没兴趣, 教学效果不理想。然而我们也常发现, 当教师不是一味的强调语言点, 而是根据教材补充相关文化背景常识时, 学生往往会非常感兴趣, 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起来, 你会惊讶的看到: 学生的兴趣如此大, 课堂上的表现也能如此积极, 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顺利, 教学效果也变得很理想。所以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 进行文化意识的输入非常必要,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还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3 职业学校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1 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应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具体目标 普通中学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规定, 并对不同等级的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作了具体的描述。但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中并无此类具体的描述, 只是笼统的提到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希望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中也能制订出一个目标明确, 切实可行的英语文化意识培养方案。这样教师们就能根据标准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2 有关部门编写职业学校英语教材时应注重文化内容相对于普通中学而言, 职业学校的英语教材缺乏统一性, 显得有点儿杂。涉及到文化的内容比较少。学生的最终培养目标学的是听、说、读、写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 有关部门编写职业学校英语教材也应朝这一方面靠拢, 在内容上增加文化背景知识, 在任务设计上将听、说、读、写技能和文化背景知识糅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文化意识。教学参考书中应包括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因素的方法, 或由有关研究部门编写供教师统一使用的文化参考资料。

3.3 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应加强自身文化意识的培养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英语考试还是以语法知识为重, 文化知识仅占极小的一部分。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的也不多, 由于手边没有现成的材料, 平时缺少培训, 课程标准没有这一方面的要求。在实际的英语教学工作中, 教师进行文化输入,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只能是零星和散乱的。因此, 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应处处留心积累相关的文化内容, 加强自身文化意识的培养, 教育部门也应组织相关的培训, 增加教师这一方面的学习机会。

3.4 应改进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手段和教学检测方法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应配备适当的教具及配套的音像材料, 教师应改进英语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因特网搜集英语文化知识, 把搜集的英语文化知识整理制作成课件, 利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耳目一新”, 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职业学校英语教师教学的好坏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决定, 职业学校英语教师没有升学压力, 教师没有提高自身文化意识的动力。因此职业学校可以采取观察学生课堂积极性加英语考试成绩来检测英语教师教学的好坏, 考试中还可以加入听力、口试、表演等内容来测试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3.5 职业学校也应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外国文化 职业学校也应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外国文化, 并在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两者进行对比、了解, 尽力减少学生民族主义情绪, 避免用中国的文化、道德、价值观的标准去衡量, 批判外国文化; 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外国文化。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 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得体地进行交流。

总而言之, 要掌握和使用语言, 只学习语音、语法和词汇是不够的, 还必须学习同语言有关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英语文化教学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还不够重视, 因此要使制定大纲、编写教材的相关部门和教师重视英语文化教学。使职业学校学生能真正掌握和使用英语这门国际性语言。

参考文献:

[1]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第4篇: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语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语言和文化互橐来妫不可分割,文化的差异会引起语言的差异。因此,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中地位和作用。英语教学应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与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避免在交际中出现误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应贯穿教学每个环节:

1词汇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渗透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英语词汇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深入了解。如:It is my business to give you a ticket. 很多人看到这个句子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句子理解为“给你一张车票那是我应该做的”。但如果了解了文化背景知识,就知道ticket一词除常见的“车票,影票”的含义,还是与交通有关的一个词,译为给违反交通规则等的传票、罚单。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模糊不清。再如在中国猫是一种非常温顺的小动物,中国人喜爱猫,常用“馋猫”形容一个人贪嘴,有亲昵的成分,是一个褒义词在说英语的国家,cat则用来形容恶毒的人,脾气不好的人,与中国恰恰相反。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中几乎没有与汉语完全对等的词,即使有一些英文词汇概念意义和中文一致,也可能是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这方面词汇时应特别注意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这类词汇在英汉意义上的区别,避免日后实际应用时出错。

2听说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渗透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在日常的英语口语交际中经常会出现障碍。这不仅涉及拼写、语法、词汇等,而且涉及语用失误和文化碰撞等方面的问题。常常会产生一些误会,出现一些不礼貌的行为,从而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导致我们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达不到预期的交际效果。听说教学中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非常重要。这里先说说朋友、熟人见面时,总要相互打招呼或相互问候。中国人见面时的一句常用套话是:“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而正当他等着听你的下文时,你却谈起旁的事情,这样往往会使对方觉得莫名其妙。英语国家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与打招呼相对应,中西方国家之间在告别方式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中国人在告别时习惯用“我有点事要先走了。”这种客套方式可能会让英美人误以为你在找借口离开,显得极为不礼貌,他们喜欢直截了当说明离开理由。如:“I've got to go.”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日常口语交际中也离不开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熟知与运用。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这样交际中的失误并不会被归咎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粗鲁或敌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使学生在交际中避免语用错误,更加得体地运用语言。如对别人的赞扬要表示感谢而不要谦虚;日常用语中包括对家人在内要多用please,thank you等表示礼貌;在与外国人交谈时,应尽量避免询问对方的年龄、薪水、住房、婚姻状况等方面情况,以免引起对方的反感。与此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称呼、致歉、打电话、告别等方面不同的用语习惯。所有这些知识,只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一点一滴的渗透,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并熟练运用。

3阅读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渗透

在教授英语阅读时,学生不仅要多积累一些文化知识,也要求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材料中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以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提高交际能力。在英语阅读中,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涉及面比较广。由于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等,造成一种文化所具有的某些概念在另一种文化之中并不存在。例如:在文章阅读中看到美国许多孩子星期天上午去Sunday school。这里的Sunday school不同于中国的有些孩子星期天去学校上的辅导课。在美国,基督徒星期天去教堂做礼拜,教会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安排了圣经阅读班。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文化背景,说不定会理解成星期天去上培训班。

4翻译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渗透

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你吃地越多,你就越胖”。这个句子在英语教学中重点训练的知识点是“the+比较级,the+比较级”的用法。学生很容易翻译成“The more you eat, The fatter you will be.”针对语法知识而言,这个句子是正确的,但是单词“fat”修饰人时,是一个贬义词,在汉语里面可理解为“肥猪”的意思,极有羞辱的意味,让人难以接受。这句中应使用heavy一词,正确译法是“The more you eat, The heavier you will be.”再如汉语中人们常用“挥金如土”比喻花钱大手大脚,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土”变成了“水”water。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十分发达,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正确的翻译应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教学中比比皆是,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就是,教师在进行语言知识传授时,只重视语言知识的正确性,而忽视了语言知识之外的文化背景知识是不可行的。一种语言的学习实际就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所以学好英语并不仅仅意味着学好语法、句法、语音和字词,还必须熟知持这种语言的民族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即文化,才不会在跨文化交际中闹出笑话或造成尴尬的局面。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更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第5篇: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文化教学 比较 文化策略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发现在外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学习一门外语,仅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是无法满足同外国人实际交往需要的。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易导致交际失误。在中国,随着文化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说的介绍引进,许多学者致力于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

一、文化教学的内容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张占一等独树一帜地将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胡文仲,高一虹指出,“就‘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而言,我们主张二者并重,且应将知识文化贯穿于交际文化的传授之中”。Kramsch提出了“多元合一”的文化观:过去以国为界的单一民族文化的描写已经不符合当今现实。此外,顾嘉祖,王斌华从知识、行为和意义这三个方阐述语言教学中的“文化”。不管是借鉴还是白创文化教学中的文化界定,国内学者越来越注意文化定义的完整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文化教学的实际操作。

1.交际文化的提出和应用

文革之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外语教学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有着人文主义的传统。高校外语系一般会开设英美文学史,英美国家概况等有关“知识文化”的课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人们认识到仅有的“知识文化”不能解决实际同外国人交往的需要,而且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会犯一些现在看起来很可笑的错误。从70年代末、80年代处开始,交际教学法被介绍进我国外语教学界。广州外国语学院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从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到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作了交际法教学的全面实验。国内一大批学者,如浦小君、陈林华,袁霁等致力于推广交际教学法。现在,从小学英语开始,情景对话的操练就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重头戏,这可以说是交际教学法的一大功劳。

2.语言交际的提出和应用

胡文仲,高一虹综观语言文化研究成果,主张从五个方面进行文化教学: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价值观念。这五点基本上囊括了文化教学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这里所提出的最容易实施而又经常被外语教师遗忘的就是语言交际。

语言交际中应包括词汇、习语、语法和语篇在外语文化环境下有别于母语文化的那一部分。比如,作为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词汇,就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词汇的外延、内涵以及象征意义都因文化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浦小君以labor, pure, silly和tiger为例说明汉英两种语言有不同的词素和语义结构,分属不同的概念系统。对于国内的文化教学,语言交际是最大的漏洞,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结果英语学习者很自然的赋予词汇以汉语概念,由此引发的误解更使人迷惑不解。

    3.隐蔽文化的提出

顾嘉祖,王斌华创造性地提出了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他们认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体系应以外语民族的交际文化为突破口,以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为主线,并注意对比民族的相关交际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应涵盖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内容:l)跨文化交际模式;2)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3)目的语的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隐蔽文化的提出使我们对文化教学范围的认识不断深化。

    二、文化教学的策略

1.“知识文化”教学策略

“知识文化”的教授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基本上各个高校的外语系都会设有相关课程。在语言教学的交际法兴起之前,语言文化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分离式”:将文化看做是一种可以和语言剥离开来的“知识”,在语言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加入这一“知识”课程。经常使用的方法是:从文化作品中寻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文化旁白(Culture aside),文化作品分析,文化讲座,文化参观。

2.“交际文化”教学策略

此类教学方案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目的语中各种交际功能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实际操作技能。交际法的流行是文化教学一个新的阶段,革除传统外语教学中的“哑巴英语”弊端。但在我们当前的语言文化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将“文化”看做是听、说、读、写“语言四会”能力之外的“第五技能”,也就是说,这种语言文化教学的模式仍然是将文化附着与语言教学的“附加式”。常用的方法是:比较法,模拟交际实践融合模式,文化会话。

3.“语言交际”教学策略

这一教学内容是最能体现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可以不多费时间教授且对学生收益最大的教学方式,但遗憾的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学者在这方面远没有培养“交际知识”,跨文化技能等下的工夫大。正如我们前而所讨论的该方法一般是研究词汇和习语的文化背景,并将它们与本族文化进行比较,如此长期进行,就会对本族文化的异国文化有一个较详尽的了解。胡文仲,高一虹认为可以延伸到语法和语篇的教学。 

4.跨文化教学策略

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为主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从原有的本文化中心主义当中解放出来。跨文化交际策略有很强的理论基础,通常以内容为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其次,一般包括非语一言交际。课堂交流法,研究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文化片段(Culture assimilators),文化包(Culture capsules),文化丛(CultureClusters) ,文化合作,文化表演是通常所采用的教学方案。

5.“多元文化”的教学策略

Kramsch对语言文化教学的独特见解打破了国内外语界语言与文化“二元论”,即语言与文化相分开,相对立的局面。Kramsch认为,要走出这种“两分法”带来的困境,应该把语言和文化看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使语言文化教学融合为一体。这就是语言文化教学的“融合观”。文化多棱镜,文化冲突都是“多元一丈化”教学策略的典型代表。这些方法肯定了多元文化的存在.文本和上下文密切的关系,鼓励学生不要回避问题而是在互动中解决问题。

三、英语文化教学策略比较

1.教学可行性比较

可行性是评价教学策略的一大标准。“知识文化”、“交际文化”教学策略实施起来仃针对性,是学校和教师常用的策略。“跨文化”教学策略所用时间较长,不适合在语一言教学中穿插进行。“语言交际”策略最容易实施也最应贯穿外语教学始终,但因为对教师要求高而较难普及。此外,“多元文化”教学策略较为抽象,适合小班教学。

第6篇: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翻译;高职;词汇量;语法;文学素养

由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商业、科技、医药等各个不同的方面使用英语作为沟通交流的语言。英语正在被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广泛使用。正是因为英语语言的普及性和实用性,多数企业在选择员工时,往往将应聘者的英语水平作为一项重要且必备的能力进行考核,企业对于应聘者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比较弱,因此,为了满足企业对于应聘者英语水平的要求,高职学生应该加强英语学科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以获得更多的工作选择机会和更好的工作职位。

常常一提到英语技能,人们马上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听说读写译”五个大字依次排列。为什么人们在排列时将“译”这项英语技能排在最后,而不是在前面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之前呢?是为了押韵或者是人们说顺口了?其实不然,将五个字这样排列顺序的真正原因是人们将“听说读写译”这五项英语技能按照它们的难易掌握程度而进行排列的。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最早学会的就是听说的能力,人们往往是先听,听得多了而后说,习得听说技能之后再通过大量阅读增加词汇量,从而习得阅读的能力,读得多了,自然就能写,最后才是译,翻译在五项能力中被放在最后是有原因的。它要求语言学习者在具备前四项能力的基础之上,将两种语言灵活运用进行相互转换,这无疑是对于语言学习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牛津英语词典》对于翻译的定义是:在保留意义的情况下,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当然,在这个语言转换的过程当中,除了要保留原始的意义之外,还应该要保证能做到符合目标语言的用语习惯和避免目标用语国家的语言方面的禁忌语。由于现在对于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的要求的提高,翻译也成为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如何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呢?

一、词汇

众所周知,要想学好一门语言,词汇的记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词汇量是学好英语最基本的要求。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的任何一项技能的掌握都需要依托词汇量为根本。翻译作为五项技能中最难的一项,自然对学习者的词汇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在培养听说技能时,更多的是靠记忆力和口语常用词汇,而在读写能力训练时用得更多是用书面语当中的词汇。而翻译则需要用到口语和书面两方面的词汇。翻译分为口译和笔译,口译中更多的使用的是口语词汇而笔译则更倾向使用书面用词。没有大量的词汇量作依托,在翻译时往往会找不到与目标语言意义用法一致的对应词,这就迫使语言学习者得不断地查阅双语词典,这样做不仅会打断翻译思路,降低翻译速度,还会影响翻译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因此,要想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是十分必要的。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弱,特别是在词汇量方面,学生常常觉得单词记忆非常枯燥,而且花了大量时间背单词,却没几天就忘得干干净净了。反复背反复忘的恶性循环让学生对于单词记忆感到反感,渐渐地便不再花时间在单词记忆上,而我们都知道,单词就是英语语言最基本的结构,没有单词作为依托,人们根本就不可能学好英语这门语言。因此,掌握记忆单词的快速有效的方法,对于高职学生便显得异常的重要。单纯记忆单词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既枯燥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并且效果也不理想。要让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的记忆单词,首先,应该将学生的音标基础打扎实,让学生知道单词的组成结构和字母组合的发音方式,做到会读即会写的程度。强化单词在口语当中的运用,使高职学生在口语的学习过程中,很轻松地记住单词的发音,从而在读写时可以根据单词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方式将单词完整地拼写出来。将单词的记忆融入听说学习中,使得语言学习者从单纯的单词表中脱离出来,不再一味的死记硬背字母组合,一但学生记住并且使用次数增加,也就不那么容易忘记了。对于学生在翻译过程当中经常遇到的专业用语的问题,应该将专业用语列表让学生中英文对照地反复地看,将单词作为整体来看来记忆,看得多读得多了自然就可以用上面所提到的方法来实现单词的记忆。同时搭配大量的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不认识的单词联系上下文进行记忆,随着阅读数量的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也能够逐步得到提高,词汇量的扩大对于翻译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二、语法

翻译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英语语言能力。英语语言能力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前面提过的要具备的词汇量,二则是要掌握全面的英语语法。英语语法和词汇量在翻译当中是同等重要的,前者是英语语言中最基本的单词组织规则,后者则是英语语言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较好的语法基础,在翻译时肯定是会错误百出的。在英译汉时,若语法基础不好,对于原句的理解肯定会有偏差,翻译出来的中文译文肯定会和原句有不一致的地方,甚至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在汉译英时,尽管理解了汉语的句子,但出于语法基础不好,无法组织出像样的英文句子,就更谈不上翻译出的译文翻得很地道一说了。因此,针对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的高职学生,要想提高翻译水平,首先就得先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语法水平。找出一本权威的语法学习书,让高职学生按条理一章一章的认真地学习语法知识,再配上大量的语法练习,让高职学生将英语语法熟练掌握,这对于提高高职学生英汉互译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语法知识的系统条理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翻译时对英文原句理解力并且提高翻译出来的英文表达的准确性。在学生学完所有语法点及大量语法练习的之后,再加大英语原著阅读量,将其中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例如方言、土话和古时候或较早期的英语表达方式,以及一些新的词汇或者是早期英语作品当中使用的词汇,要求学生通过每天读书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定期反复回顾、记忆并练习使用这些地道的表达方式,再将这些地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应用于英语或者汉语句子和文章段落的翻译当中,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水平。

三、文学修养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不论是将汉语翻译成英语,还是将英语翻译成汉语,都需要翻译者对于两种语言都有相当好程度的了解,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在翻译时才能将语言准确翻译。但仅仅对两种语言都了解和掌握还远远不够,要想将原文翻译得优美而又准确,就必须要求翻译者具备较好的文学素养。在将汉语翻译成英语时,汉语的文学素养将决定翻译者对于汉语原文的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而翻译者的英文文学素养将直接体现在翻译者翻译出来的英文译文当中。反之亦然,只有英文的文学素养好,才能将英语原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次的内在的思想挖掘出来,使得翻译出来的译文在汉语当中也要能够体现作者在原文当中所言表现的内在深层含义,并且还要能够体现作者在原文当中所表现的语言文字的魅力,翻译出来的汉语作品应该在保有英文原文语言优美的基础上体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汉语译文也应该做到不偏离英文原文的原义的基础上,语言优美而简洁,又要通过汉语表达出作者英文原文当中的思想。这对于翻译者的要求来说,是非常高的,它既要求翻译者具有较好的英语语言和文学素养,又对翻译者的汉语语言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文学修养对于语言翻译者来说,是必须具备并且不断提高的一项能力。高职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仅仅靠扩充自身的词汇量和系统学习语法知识还是不够的,应该要更多地阅读英文和中文的文学作品,通过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逐步提高自身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于英语和汉语作品的理解力,努力提高英语和汉语的两种语言的文学修养。高职学生在扩大词汇量和系统条理学习语法知识之后,再一步就是要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无疑是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高职学生应该在英文和汉语两种语言都增加阅读量,通过量的增加带来质的提高,使得高职学生在处理英文和汉语句子、段落或文章的翻译时,可以对于原文有着更好的理解力,对于翻译出来的内容也能够体现出翻译者文学修养。

四、广泛知识面

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词汇、语法和文学素养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需要具备的内容就是与翻译内容相关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博览群书,增加自身的百科知识。对于翻译者来说,在已知词汇的意义,加之对语法结构的掌握到位,并且对于英文和汉语都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对被翻译的作品有较好的理解力的前提下,就需要翻译者对于原文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知识都有所了解和掌握。翻译者应具备丰富的百科知识,当然不要求翻译者对于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都通晓,但都也应该要了解其中的基本常识。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常识,在翻译的过程中,就算词汇量再大,就算语法知识应用得再好,翻译者的语言水平就算再高,也无法将内容翻译得非常到位,就是因为对于常识掌握得不够多,知识面不够广。比如说在翻译英文作品中涉及到历史相关内容的文章,就必须要对作品所在时期涉及的相关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都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果要翻译中国的文学作品,就要对作品所在年代的风俗人情等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掌握。翻译者知识面的宽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出来的作品的质量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一定要在平时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知识面。高职学生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除了学校教材中涉及的知识有所了解外,通常最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知识面不够广泛,高职学生普遍只对自己有兴趣的内容有所了解,而对于很多翻译中需要用到的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和人文背景知识等并不太了解。这对于高职学生提高翻译能力是非常不利的。高职学生应该将英文和汉语相关的知识有所涉猎,当然肯定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有的知识都了如指掌,但至少应该对于翻译当中可能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知识面的扩大可以有效避免高职学生在翻译方面的局限性,使得翻译出来的译文更地道更有文学气息也更加的准确全面。

总而言之,高职学生想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应该要从增加词汇量,系统学习语法知识,大量阅读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和掌握了解全面的内容相关知识四个方面入手,通过长期的坚持练习和积累,逐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罗新璋编.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第7篇: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一、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是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知识,主体是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它构成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包括宽泛的基础知识、复杂的阅读理解和体现综合水平的写作知识。如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与它们紧密相连。学好语文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其他的学科。要靠我们在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材料,丰富阅历,广泛阅读,观察生活,用心体会。

二、语言积累

积累是个含义非常广泛的词语,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聚集生活经验、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聚集文化知识,都是积累。心理语言学认为,人学习语言,只能在社会实践与人际交流中学习,脱离了社会生活,便不会有语言,就像印度的“狼孩”那样。“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如:环保类,“爱护花草,人人有责”;广告类,“胃口好,吃嘛嘛香”;生活类,“虎振全球雄风在,兔贺神州瑞气来”……只要多留心,生活中有好多新鲜字,连珠妙语,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看电视、听广播、读书、阅报,都可以收集大量素材,积累很多生字、新词、哲理语言、优美语言。

三、语文能力

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8篇: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论文摘要:语言和文化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英语文化知识能更好地学好英语语言知识。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英语文化知识的教育。本文主要谈谈将英语文化知识注入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外国的交往不断扩大,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中国人越来越重视英语的学习了。有的人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掌握了不少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音标、词汇、语法和句子等,能够听英语、说英语、写英语了。但是在同外国人真正交谈时,有时却谈得不欢而散。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虽然我们掌握了英语的语言基础知识,但是却不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和民族习惯,不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迥异。所以,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融入英语文化知识的教育。

二、将英语文化知识注入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

第一,英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加强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增加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授课教师必须认识到英语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切实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完整的英语学习内容应是在了解英语文化基础上的英语语言学习,及在以其文化背景为依托的语言技能训练。文化背景了解越多,越能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因此,教师要加强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地阅读一些反映英语文化知识的书籍,如《圣经》、《罗马神话》、《希腊神话》、《英美概况》、《现代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英美文化辞典》等,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另外,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英语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所以应该让学生从学语法和背英语单词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了解英语文化,了解这些国家的历史、政治制度、经济贸易、教育、宗教、种族问题、媒体及社会问题等,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语言水平及交际能力。

第二,改进现有的高职英语教材,加强英语文化知识的渗透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英语教材和老师的讲授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英语知识的有效途径。很多英语教材对于英语文化知识不十分重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我们的学生往往说话不得体。这种不得体、不恰当的英语口语比语法、语音方面的错误更难被说英语的人所接受。事实上,人们注重的是交际的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屋尔福孙(Wolfson)指出:“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本族人对于外国人在语音和句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相比之下,违反讲话规则却常常被认为是不礼貌。”也就是说,说英语的外国人在表达时语言不准、语法不对,通常会被对方谅解,但由于不了解英语国家的习俗,不了解“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的规则,而说话不得体。这种不得体的语言往往不被英语本族人所理解,而常被误解为不礼貌。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他们学会了语言形式,却不了解其社会内容,缺乏语言得体性的意识。所以,高职英语教材除了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加强英语文化知识的渗透。使学生直观、综合的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制度、经济贸易、教育、宗教、种族问题、娱乐风土人情、艺术、媒体及社会问题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内容。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运用好该语言。

第三,高职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学习获得英语文化知识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它是积累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一个更为便捷、实用的途径。

1、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地阅读一些反映英语文化知识的书籍,如《英美文化基础教程》、《英美概况》、《现代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英美文化辞典》等,从中了解英语国家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思维方式等等。如在西方家喻户晓的文学典故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和朱丽叶)代表忠贞不渝的爱情,The Ugly Duckling(丑小鸭) 常用来说明人不可貌相;He’s a Shylock 来形容此人很吝啬,像个守财奴。除了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外,《圣经》、《罗马神话》、《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更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

2、观看英语影视作品。英语影视作品是英语文化最直观、生动的展示。它通过视、听两种途径使学习者从语言或者画面中直观地面对人类情感、社会状况、地理面貌、城市风光、民族习惯、民俗风情、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内容,非常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文化认知,也可以培养学生边观看边学习异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如欣赏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后,就能充分体会到美国人崇尚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自力更生(self-reliance)、机会平等(equality of opportunities)、竞争意识(competition)、追求财富(seeking the wealth)、敬业进取(hard work)等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3、借助互联网实现跨文化知识的学习。网络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网络上丰富的内容是学生扩大知识面的理想渠道。网上学习在某些方面比一些纸质工具书更具优势,因为随着生活语言的发展,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带有地方色彩的不为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 所熟悉的“典故”,这些典故词典上是查不到的,可互联网的高效、快捷、与时俱进却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实用的、便于操作的查询新知识、新信息的平台,是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一条便捷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四、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也是高职学生获取英语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有外教的学校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他们了解最地道的英语文化知识。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即使没有外教的学院,也应该请外教做报告或讲课,让学生真实感受英语文化的魅力。

三、结论

总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英语文化知识的教育,并把它溶入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培养中去。注入英语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英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加强英语文化的学习;改进现在的高职英语教材,加强英语文化知识的渗透;通过课外学习获得英语文化知识;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研究[M].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第9篇: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一、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就是本族与非本族之间的语言、文化的交际,也就是在有差异的语言、文化及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交际活动与行为。但不同的民族,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等也必然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的民族便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由此,必然产生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与行为。

我国著名专家胡文仲教授强调,学习英语不仅是学习、掌握和运用英语的重要过程,而且也是认识、了解和探究英语的重要过程。通常情况下,文化是语言的土壤和支撑,语言则为文化的载体与形式,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联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学,进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推行英语新课标以后,文化因素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及要求。中学英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语言文化教学,逐步向学生灌输语言文化知识,促使他们认识、了解和感知西方文化。

二、在中学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全面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对外交流活动不断增多,各国人们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日趋增多。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大形势下,中学英语教学必然面临新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开展中学英语教学活动,不仅要向学生传播语言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促进他们进行跨文化交际。而在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如果交际双方不能进入同一语言文化环境里,那么就较易产生不同的认识及体会,甚至会出现不必要的误解,进而导致交际活动的失败。托马斯(Thomas)曾经强调,受话者比较容易发现英语的语法错误。而一旦发现这一错误,受话者通常会认为说话者缺乏与自己相同的语言、文化及背景,有的可以谅解,而有的则会认为说话者不够尊重自己,进而产生误会。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能够说流利英语的人出现一些语用小错误,人们通常会认为这个人没有礼貌或者不够友好。因此,这个人在交际活动中,其错误就会被人们归结为粗鲁或不友善等。在世界上,每一种语言文化都具有自身明显的特征,任何一种语言文化都不可能代替其他语言文化,更不可能代替其功能。在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跨文化交际是大势所趋,而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遇到语言障碍也是必然的。所以,要想取得跨文化交际的良好效果,需要我们学习掌握语言文化自身特有的规律,更要学习了解语言文化所具有的内涵及作用。

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训练,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为他们进行英语交际创造条件。所以,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简要介绍英语国家的不同语言、文化、风俗及习惯等,并把跨文化交际纳入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好落实。

在中学新课标思想的引导下,所编写的中学英语新教材既具知识性,也具趣味性,且贴近中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一来,就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作为人们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手段,英语教学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所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引导他们学习了解不同英语国家的社会、语言、文化及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扮演一些重要角色,创设相关教学情景,营造相关教学环境,进而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推进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积极促进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交际。

为此,笔者对中学英语新教材里常见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粗浅分析与探讨。

1.介绍方面

介绍是人们之间进行交际活动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与“介绍”相关的跨文化知识。一般而言,介绍有正式介绍和非正式介绍两种形式。比如,在一个重要会议上介绍一位来宾时,主持人通常都会使用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进行介绍,不仅严肃郑重,而且又得体大方。相比而言,非正式介绍则较为随便。比如带朋友到家中,就可以运用Mum, this is Joan, my classmate. Joan, 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her...等方式进行介绍。如果介绍两人认识,需要注意和掌握一些基本原则,比如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男后女和先少后老等等。

2.称呼方面

在称呼方面,由于中西语言、文化以及习惯等的不同,往往表现出较大差异。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称呼男士为Mr,已婚女士为Mrs,未婚女士为Miss,如果不

知道该女士是否已婚,则用Ms。可单独用Miss来称呼女性,而通常用Mr或Ms与被称呼人的姓连起来运用。对于Mrs,则只能同夫姓或自姓加夫姓连用。对于Sir和Madam,一般不与姓、名连用,可以单独使用。在我国,人们习惯称呼张主任、李同志、王老师、刘部长、赵老师等。在英语国家里,除法官、医生、教授和博士等特定头衔外,通常都直呼其名,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可见,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来说极为重要与关键。

3.寒暄方面

在汉语里,问对方的年龄以示关心和亲切,这并没什么不妥。然而在英语国家,除小孩外,人们通常不会轻易问其年龄,特别是女士或老人。因为在西方国家,询问年龄等于冒犯他人的隐私。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必须尽量避免How old are you? What’s your religion? Are you married?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英语国家的人们来说,他们往往认为是个人的隐私,通常不愿意告诉别人。

4.谦虚方面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人们通常以自我否定表示谦虚。比如受别人赞扬时,通常都会贬损自己;当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衣服、长相等时,通常都会谦虚一番。而当对别人的赞扬遭到否定时,美国人通常就会怀疑自己犯了错误。可见,这样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如赠送别人礼物时,中国人通常会谦虚地说道:区区小礼,不成敬意(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 It’s not good.)。如果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的“谦虚”文化,他们通常会纳闷对方为何要送一件不好的小礼物给自己。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教给学生相关场合的正确表达。

通过以上分析与探究,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非常重要和必要。

三、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

1.介绍西方文化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舞台上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把高分作为教学目标与任务。如此一来,中学英语教学活动势必强调传授语言文化与知识,进而忽视了创设语言文化环境及氛围。那么,我们该怎样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所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介绍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化、政治、经济、宗教及社会结构等知识,让学生尽可能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风俗及习惯等。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英语国家的优秀文化,逐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开展课题研究

开展课题研究,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出一个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及知识。要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逐步提高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此外,也要引导学生组成相应的学习兴趣小组,制定计划,明确目标,选择方法,对比分析,深入研究,直至撰写出相应的课题论文。此外,我们要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不断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为其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设学习情境

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习英语不可能像学习汉语那样,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创设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积极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认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欲望。在学习跨文化知识时,很多学生所考虑的几乎都是国外语言文化及其重要意义,反而忽略了本国语言文化的意义及作用。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不可取的理解和认识误区。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把本国语言文化同英语文化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更为深刻地学习认识外国语言文化及其基本特征,也深入了解本国语言文化及其基本特征。只有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主动性,才能有效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让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及目标,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因此,我们必须切实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认识英语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的意义与作用,进而积极主动投入到跨文化交际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胡湘辉. 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 河西学院学报,2006(7).

[3] 李畅宇.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策略[J]. 世纪桥,2006(2).

[4] 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