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礼仪的差异性范文

礼仪的差异性精选(九篇)

礼仪的差异性

第1篇:礼仪的差异性范文

“奥运礼仪”需要向西方看齐吗?有教育、培训、指导说,中国人见到老外不要随便打听人家的私人情况,比如婚否、工作、信仰一类的。“出国观光”与“在京迎客”,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奥运本来就是展示中国的文化文明,那种礼仪细节的碰撞,并不会影响人家对中国的看法,相反,我们如果一味迎合,反而让人看不到中国文化的特点。

最典型是奥运礼仪小姐的头饰,弄了个五环挂在脑后,体现中国民俗文化的头饰多得很啊,选哪一种都比那做成头饰的五环好看、有特色。五彩的五环,人家老外见多啦,在这上面都一味迎合,难不成是故意把中国文化的特色藏起来不给人家看?

礼仪文化本来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国际通用标准”,所谓“和国际接轨”是不存在的;全世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西方礼仪也是国际礼仪的一种。文明举止当然要时刻学习提高,但不必念念不忘学习使用西方的礼仪;我们需要知道一些西方的礼仪,但不要将其当成自己的行为规则。中国人见面,要想表示亲近,就是要问问你老婆怎么样,你“吃了没”,其实这无伤大雅。人类的交往聚会,应当遵循的原则是“客随主便”,即客人一方尊重主人一方的礼仪,这样才能领略不同民族的礼仪文化,这也是各民族平等享有尊严的表现。

文化有差异,文明无高下。正是文化的差异性造就了文化多样性,中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你是胡椒我是芥末,没有什么不好。有网友这样“戏说”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差异:中国人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往往不知自己在干什么;美国人不管周围人在干什么,却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中国人在街上争吵,开会时很文明;美国人在国会争吵,上街时很文明。美国人送礼是表示友好,一见面即呈上,受礼者当面打开,以示对送礼的欣赏;中国人送礼总似有行贿之嫌,一般悄悄拿出或丢下,受礼者等送礼者走后才打开检视……在奥运礼仪上如果只向西方看齐,不正是“中国人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不知自己干什么”吗?

差异才产生吸引力。不同地域产生的语言差异也是一种文化差异,比如港台将自行车称为“铁马”,日本称豆腐为“冷奴”,这些差别是文化性的,很有意思,不必“整齐划一”。有些文化差异是长期形成的,比如中国的传统是突出“一把手”,《步辇图》中的李世民就很高大,可见“三突出”的历史很悠久。而美国却是常常拿“一把手”来调侃。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养育了各族儿女,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习惯,形成了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文化风俗,通过奥运尽可能多地展示一些不同文化,这才是好事情。西南联大纪念碑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到位: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

“人文奥运”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看主办国是否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本国的文化与形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是民俗就不必伪饰,更没必要“临时改变”。礼仪方面如果临时改成人家的方式,反而可能成为东施效颦。 这世界的经济可以全球化,价值追求可以全球化,但千万不能将民族风俗习惯给“全球化”了。

礼仪礼仪,相同的是“礼”,不同的是“仪”。礼仪文化没有国际标准,我们不可拿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来衡量另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对是错。风俗礼仪、处世习惯,因民族而异,但良德善意,无论在哪里都会被认可。待人接物之际,微笑是相同的,热情是相同的,发自内心的尊重是相同的。有了这些让人“心里一暖”而不是“心里一紧”的相同,那么,不同国度的人就能相通、互敬。

奥运聚会,是了解沟通,是展示呈现,是欣赏体会,是合奏融合;奥运不仅仅是比赛得金牌,更重要的是“跨文化交流”。

【选自2008年8月6日《光明网・光明观察》本刊有

第2篇:礼仪的差异性范文

秘书礼仪修养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个人职业素养

秘书人员的素质就是秘书人员个人的修养和个人的表现。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通过学礼仪、讲礼仪,会使人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自觉调整站位,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以他人为先,以社会为上,从国家和社会的大局考虑问题;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净化灵魂;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恭敬谦让精神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使自己的思想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

公众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它的形成大多数是通过礼仪来传递的,并且直接影响着交往双方能否融洽相处以及交际的成败。不仅如此,一个个体或一个单位,想要扩大知名度、提升美誉度就要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最佳形象,而与社会公众交往的秘书礼仪形象是获得成功的有效途径。所以,秘书人员时刻注重礼仪,既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

(三)有利于传递信息,展示个人价值

良好的秘书礼仪可以更好地向对方展示自己和组织的长处和优势。所以在商务活动中,恰当的礼仪可以获得对方的好感、信任,进而推动事业的发展。只有组织不断发展进步,不断取得工作突破,作为组织一员的秘书人员,才能在工作中获得认可,提升个人水平,展示个人价值。

由于秘书的工作性质所致,秘书人员在组织机构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一方面在组织机构内部起到练习和沟通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起着对外宣传组织机构文化和展示组织机构形象的窗口作用。而这些功能都需要经过秘书人员的具体行动、言谈举止体现出来,在举手投足之间会作为一种潜在的信息传递给对方,影响其他人对秘书人员所在的组织机构的评价,而在这些评判之间,能否遵守礼仪,能否按照礼仪规范行事无疑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因此,对于秘书人员来说,遵守礼仪规范有着特别的意义。

秘书礼仪修养的特点

(一)等级性

秘书礼仪的等级性表现在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士礼宾待遇的不同。在官方交往中,要确定官方礼宾次序,而确定官方礼宾次序的主要依据是担任公职或社会地位的高低。这种礼宾次序是现代社会正常交往秩序的表现,反映了各种人员的社会身份和角色规范。

除此之外,等级性在社会交往中还表现为双向对等性,即在不同地区、不同组织的交往中,双方人员在身份和社会地位上要相近,业务性质要相似,以此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双方的交往还应当是一种尊重互换、情感互动的过程,在礼节上要有来有往、相互对等。

(二)差异性

秘书礼仪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受到时间、地点和环境的约束,同一礼仪会因时间、地点或对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这种差异性首先表现为民族差异性。不同民族由于形成条件、历史因素、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地域差异、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各自具有不同的礼仪道德风范。秘书人员在从事秘书礼仪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关注民族差异性的存在,甚至需要了解不同民族在礼仪方面的要求和禁忌,这样在能够避免在工作中出现不礼貌的行为,从而为组织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其次表现为个性差异。每个人因其地位、性格、资质、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在使用同样的礼仪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这就要求秘书人员在进行礼仪工作的时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具体情况展开工作。

(三)时代性

秘书礼仪的时代性表现在其时代变异性。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不同时期的秘书礼仪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总是体现着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因而会随着时展而产生差异。

秘书人员一直处于对外交流工作的最前沿,因而一直被称为“企业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秘书的礼仪是否规范反映着企业水平的高低。所以,秘书应该关注秘书礼仪的变化,不要以为礼仪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完全照搬以往的经验与做法,要做到与时俱进,适应时代需要,反映时代精神,具备时代特征。

(四)传承性

秘书礼仪具有历史传承的特点,它伴随着秘书工作的产生而存在,随着秘书工作的演变而变化。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秘书礼仪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对秘书人员的礼仪素质和礼仪能力的要求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但是,无论这种变化多么广泛,多么深刻,礼仪工作始终是秘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五)规范性

礼仪是人们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逐渐演变、约定俗成、自觉遵守的规范。同样,秘书礼仪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这种规范性虽然并不具备强制性的标准,但是却是收到人们广泛认可的,需要秘书人员自觉遵守的,如果不遵守秘书礼仪规范,就有可能造成工作上的被动,甚至影响到组织机构的形象。

 

秘书礼仪修养的作用有哪些相关文章:

1.秘书应具备的礼仪修养

2.秘书的礼仪修养介绍

第3篇:礼仪的差异性范文

关键词: 英汉文化 差异 涉外礼仪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越来越广泛。在任何形式的交往中,礼仪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礼仪是我国传统美德,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原则,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差异型、规范性与传承性。对此,在与国外好友进行社交的过程中,既需要遵守自身的礼仪文化,又需要照顾对方的礼仪文化,如此才能够真正体现礼仪美德。

1.英汉常规语言文化差异

1.1介绍语差异

在中国,首次见面时,介绍普遍是以夸奖、表扬的语言开头[1]。但是,在国外,例如美国,领导如果这样介绍一位新教师,“My fellow teachers and all the students,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to you a beautiful new teacher,this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is very strong,she come from China,I hope you can take care of her”,这位女教师必然会显得非常难堪。因为在国外,尤其是英美等国家,在初次见面的时候,不喜欢直接对其进行评论。许多国外友人认为,如果在你并不了解我的情况下就对我直接进行主观性的评价,尽管这是褒奖的话,受恭维的感受非常强,普遍会导致被介绍的人有种强加、唐突的感受,这样的介绍在我国却非常普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介绍国外好友应当以对方的身份、学历或能够直接观看到的事物进行介绍,不得直接进行抽象或外貌的评论。对此,可以这样对其进行介绍:“My fellow teachers and all the students,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graduated from Beijing University,she is a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er in China.”

1.2称呼语差异

在一般的情况之下,英语文化中称呼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直接叫对方名字,例如“Tom,My dear。等[2]。这种方式在英国较为少见,但是在美国非常突出,特别是在初次见面时。这样的方式不仅在年龄相等的人之间有,在年龄相差较大、在我国看来有辈分差异的人之间也能够称呼,在美国,直呼其名并没有不尊重的意义,这样的方式可以应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这样的方式不会让人感受到没有受到尊重,反而会让人感觉自己平易近人,对方愿意与自己待在一起。

1.3问候语差异

在中国,朋友或亲人之间见面,首先就爱说“吃饭没有?”,这是因为在中国,吃饭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这一问候语也是出于关心对方[3]。在国外,这一问候并不适用。如果向外国人询问“What are you in the mood for?”,那么这位外国人首先会想,问我吃饭是什么意思,是想邀请我一起吃饭还是没钱想让我请客。在我国一句常规的问候,在外国人看来意义并不简单。除此之外,朋友之间在街上见面,我们就会习惯性地问一句“你去哪?”或“干什么去?”,被这样问之后也会下意识地模糊性回答“出去一下。”或“买东西。”这样的答非所问两者之间并不会介意,因为这只是朋友之间的常规问候而已。而在国外,在街上相遇,如果你问“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或者“Where would you like to go?”,那么对方会认为你是在干涉他,想要“拷问”他。由此可见,我国常用的问候语并不能用于涉外礼仪当中,外国人非常强调自己的隐私,在问候时,尽可能地避免涉及对方隐私。

1.4隐私差异

对于隐私,相对于外国人,中国人并不那么注重,中国人会问对方是否结婚、收入、年龄、等。在国外,这些所有问题都是涉及隐私,都是侵犯隐私[4]。对此,与外国人谈话时,应尽可能地避免这些问题。同时,对于年龄的认知态度差异非常大。在中国,“老”这一字代表着自己年龄较高,应当受人尊重;在国外,“老”代表着自己年龄大、没有价值了,是社会的累赘。所以,在涉外交际时,尽可能不询问对方年龄,尤其是年龄较高、身体健壮的老年人。

1.5请客差异

饮食文化在国际之间的礼仪文化中差异非常大,我国人在这方面非常热情,但是如果不清楚对方的饮食文化,过于热情的行为就会产生负面效果[5]。例如,我们在请客吃饭时,无论菜是否多样,种类是否齐全,总会客气地说“今天没什么菜,将就吃。”或“照顾不周。”等客气话,而外国人在听到这样的客气话时,会产生两种想法,一种是“明明这么多菜,为什么骗我?”,另一种是“既然要请我吃饭,为什么不做好菜,真没诚意。”除此之外,中国人表示热情的夹菜行为,外国人也是非常无法接受的,外国人请客会说“Please help yourself.”表示热情。对于请客,英美等国家的请客吃饭在我国看来可能极为难以接受,这些国家的友人如果请你到餐馆吃饭,最终结账时并不是他付,而是各付各的账。

2.英汉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2.1对非语言交际的重视差异

交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没有良好的交际能力,人与人之间就无法沟通。交际除了语言交际以外,非语言交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人们并没有非常重视非语言行为,而在国外,重视程度非常高。在交际中,非语言交际主要有身体姿势、穿着、眼神、手势及表情等。例如,在我国,教师在课堂上一直都比较注重自身的威严形象,尊重自古以来的“尊师”,在课堂上普遍不会展现过于夸张的行为动作。而在国外,特别是美国,课堂上,教师非常习惯也比较重视自己的肢体语言,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尤其是在讲授动物的时候,教师一般会模仿动物的叫声、动作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引发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国外教师更加看重自己非语言的教学,也就是非语言交际,而在我国,教师则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师在讲课时不得说话,想要发言必须举手等。再如,在礼物的接受方面,我国常常在接受礼物之后习惯性地将礼物放在一旁,待没人之后再打开,而西方则不一样,西方人认为放在一旁是一种轻视的行为,西方人习惯性当着送礼物人的面拆开礼物。对此,在接受西方人所送礼物时,应当当面直接拆开,而不是放在一旁。

2.2相互之间距离与空间习惯性差异

距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说话的距离及个人空间。相对于我国,国外友人与人交流时习惯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是美国人,认为10英尺左右才是正好的交流距离,他们不习惯别人过于靠近,认为过于靠近是侵占空间的行为。同时,如果侵占对方空间不及时进行道歉,对方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对于空间的保护,不仅是我国,整个亚洲人都没有考虑私人空间的习惯,许多人认为,距离越近就代表关系越亲密。对此,日本人在与人交流时,常常会刻意靠近对方,这也是日本人与美国人在交流过程中,常常发生美国人一直“退让”的原因。除此之外,我国人习惯性将左边的位置视为上座,而西方人则是习惯将右边位置视为上座,这也是在涉外礼仪当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2.3身体姿态差异

身体姿态主要包含手势、脚的抖动、头部摇动等。在不同的社交礼仪文化当中,身体姿态的要求差异非常大,尤其是在跨国家的文化交际中,身体姿态的异常行为极容易导致参与者有难以忍受的感受。例如,“OK”这一手势是国际上都较为普遍的一种手势,这一手势在我国、美国等国家能够表示“可以、好”等意义,但是在其他不同地区的国家所代表的意义差异巨大,例如,在巴西、意大利等国家,这一手势代表藐视、不屑,在法国等国家刚好相反,这一手势则表示价值意义为“零”,在日本则是代表“钱”的意思。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交文化中,这一手势所代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国际社交时,必须注重自己的身体姿态,不能乱用,否则会适得其反,让对方认为自己被侮辱、贬低等。

2.4表情差异

在我国,微笑代表礼貌,代表友好,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而在东南亚等国家,微笑是用于表示内心的难受、尴尬的。与此同时,浪漫之都法国,微笑是不能平白无故的,在俄罗斯,如果在公共场合微笑,则代表这会让人感到可疑。由此可见,在涉外礼仪当中,如果对方所习惯的文化差异中,微笑并不是正面的、积极性的行为。例如,中国人与外国人在同一餐桌吃饭时,如果外国人不小心打掉一个盘子,中国人习惯性地用微笑表达“没关系”,而外国人却不会理解,反而会认为他受到了嘲笑,会非常恼火。

眼神在不同文化差异当中使用目的也有所不同,在美国,眼神接触太少便表示两人之间关系较差,而在中国,会因为尊重、礼貌或服从等目的不会长时间注视对方,长时间注视普遍适用于表示惊讶、好奇等。在中美社交礼仪中,如果眼神注视时间过少或眼神一闪而过时,对方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藐视,认为中国人对自己有反感情绪、看不起自己等。中国人却极不习惯对方一直盯着自己。

结语

英语是当前常用的国际交流语言,在涉外交际时必须深刻了解英文的社交礼仪。在商务行为中,一般而言,对对方礼仪文化上的认同、了解及熟悉越深刻,就越有可能成功。对此,在认识并掌握国外文化、对方国家文化知识背景的同时,还需要深刻认识对方国家的礼仪文化,清楚对方利益交际当中的敏感点,如此才能够有效沟通,促使彼此之间达成合作与友好。

参考文献:

[1]杨莹.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在商务礼仪中的体现[D].中南大学,2009.

[2]王驰.浅谈文化差异和文化空缺问题在英汉商标翻译中的体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2(2):55-56.

[3]郝佳丽.从涉外礼仪谈跨文化交际――兼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新西部旬刊,2011(06):130-130.

第4篇:礼仪的差异性范文

【关键词】商务会议;礼仪;中西方差异

0 引言

商务会议是指带有商业性质的会议形式。一般包括:新产品推广会、上市公司年会、项目竞标会、行业峰会、答谢宴等等。会议是做生意的重要一部分,无论是召开还是出席会议的人都应该具备良好的商务礼仪。在现如今各国之间的商务会议盛行的今天,中西方在商务会议礼仪方面却仍需要磨合。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明,他们的不同源于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东方以儒家思想为文化核心,而西方以基督教为文化核心,精神上追求的是英雄主义。由于中西两个文化思想体系的不同,便产生了中西方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的差异,在这样的文化差异下,中西方也呈现出各有特色的商务会议礼仪特点。

1 商务会议中见面礼仪的差异

1.1 称谓的差异

中国人对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年轻人通常对长辈称“叔叔”、“阿姨”、他们对平辈称“大哥”、“大姐”。而西方对于亲属称谓相对模糊,而且指称宽泛,对于他们除了区分辈分之外,什么都不那么重要。例如,一个单词“aunt”,就相当于中国的“阿姨”、“姑姑”、“婶婶”、“舅妈”这4个词。因为西方人倡导的是人格平等,不必太在意年龄,可以直呼其名,对话时无论辈位多高直接称呼为you。因此,在英语中亲属称谓根本没有汉语那样多与复杂,使用频率也没有这么高。

在会议人员初次见面时的称谓尤为商务礼仪的展现,作为中方的代表要称外方的代表中的女士为Miss or Mrs.而男士为Mr.其实中国人不必拘泥于西方人的职位,而特别在称呼时一定要叫什么经理什么部长;相反地,中国人则很在乎职位,外方要常将其职位挂在对中方的称谓后面。只有这样的称谓才会让双方都舒服且合理的接受。

1.2 问候的差异

在召开商务会议前的打招呼,主要用以向对方询问安好、表示关切,或者致以敬意。常用中国人最常用的汉语是说一声: “您好!”。但是西方人更愿意说“Nice to meet you”。除此之外,中国人问候的同时习惯于与对方握手,而西方人甚至有时候会热情的拥抱,中方一定要接受这种友好的方式并同样热情的拥抱对方。有时见面简单的问候之后,人与人之间会有简单的寒暄,即人们在平日问候他人时所讲的一些应酬话。外国人见面的寒暄主要是从天气开始,如果用中国人的习惯去问候就会被认为你是在关注对方的隐私,打听他们的私事,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的行为。

所以,在会议前的寒暄时双方一定要多注意对方的禁忌,说话讲求适度合理。

1.3 交际语言的差异

在商务会议中,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语言习惯的不同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这次会议的成功与否。在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中,认为谦逊是一种美德,当面对别人的夸奖的时候,中国人通常都喜欢说“不行,不行,还不好”、“哪里,哪里”、“还不够”等,而这种回答方式却与西方人的传统截然不同。在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里,夸别人的人总是希望被夸奖者对他的赞扬做出认可。例如,在商务会议中,中方人称赞外国人时,他们而则会毫不犹豫地说声“Thank you”,这样的举动在中国人看来是不谦虚的,而中国人的做法在外国人看来也比较虚伪。

因此,双方都需要深入了解两国的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念,更多的去考虑对方,用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的话语交谈。

2 商务会议中社交礼仪的差异

2.1 时间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的时间观念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对时间是一种环形认识。孔子曰: “温故而知新。”只有反思过去,才能知道现在的缺点,才能知道下一步去做什么。而道家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出于“道”,经过生长变化之后又都复归于“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使用时间灵活性较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中国人对时间的随意性较强。这也就是经常可以看到中国公司的领导人更改时间表。但是,在外国人的思想中,他们要把时间算得十分精确,所以,他们会有严格的时间安排,如在美国、西欧的商务会议活动应提前两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来安排好约会。由于观念的不同,中西方在商务活动中对时间的处理方式也不同。例如,西方人认为时间是金钱,会谈开始就直入主题,在会谈的过程中,他们多是速战速决。而中国人在贸易往来中比较注重细水长流,通过宴请或非正式会晤等商业活动,慢慢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2.2 商务交涉礼仪的差异

在商务会议中对方发言时,中国人总是习惯于默默地听着,并且认为此时提出问题打断别人讲话时非常不礼貌的,是不谦逊和爱挑剔的一种表现。而西方国家的人则对此感到非常疑惑,认为你这样做表示你没有好好听,要么就是厌倦和生气了,这时他们会不高兴的一再重复。因为在西方国家如英国或者美国,他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不断做出各种反应,提出各种问题。因为他们的员工和领导都是平等的地位,有什么想法与意见可以随时提出。

2.3 馈赠礼品的差异

会议双方互赠礼品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确认伙伴关系的形式,不仅中国人有送礼的习惯,外国人同样讲究送礼之道。但是,中外对送礼的认识上却是截然不同,外国人不会送非常贵重的礼物,他们讲求的是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以及浪漫的情调,比如本国有纪念意义的工艺品,而且他们非常在意礼物的外在包装,体现感情的深厚。正所谓“礼轻情意重”。然而。现在的中国人都喜欢送和接收贵的礼物,这样反而让西方人不知如何是好。

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西方人的观念,金钱是无法衡量感情的深厚的,礼物送的有意义远比用钱来砸人好得多。

3 商务会议后宴请礼仪的差异

商业会议结束后的宴请,已经成为中西方非常有潜力的商业工具,商务人士都认为餐桌是绝佳的会谈地点,轻松愉快的用餐更有利于促进合作关系。中餐注重的是热情,而西餐讲究的是优雅和浪漫,这就使得中西宴请礼仪存在很大差异。

3.1 座次安排的差异

在正式的商务宴请中,位次的排列往往比菜肴的选择更引人注目。中餐一般以圆桌为主,面门居中即房间正门中央的位置为主位,因为中国自古有种“男尊女卑”的观念所以一般是男主人就坐,主人右侧的位置是男主宾,宾主双方其他人员不必交叉,主方人员可以坐在主位的左侧,客方人员可以坐在主人的右侧,也就是主左宾右。不同的是,在西方的宴请中长方形桌子居多,而且在西餐礼仪里,女士处处备受尊重,女宾的座要比男宾的座位稍高,在排列位次时,女主人坐主位,男主人坐第二主位,男主宾坐女主人右侧,女主宾坐男主人右侧,其他男女应遵循交叉排列的原则就坐,即使夫妇也应交叉而坐,这样可以广交朋友,男性也方便对身边的女性进行照顾。

这样不同的座位习惯就需要双方的助理及时搞清领导们的位次安排,然后进行协调,避免当场不必要的尴尬发生。

3.2 赴宴举止的差异

中国人有时参加宴会穿着很随便,而西方人士参加宴会时服装考究,男士最好是西装革履,女士要穿套装或晚礼服,并配上高跟鞋。在用餐中,中国人举止可以很随意,拉扯入座、激情劝酒、频频夹菜,只要能表达热烈的感情都可以; 而西方人用餐时一定要从椅子的左侧入座,并会正确使用餐巾以表示优雅,多饮用红酒,举止优雅端庄,整体环境和气氛安静浪漫。尤其在宴会中喝酒要适度,中国人经常用朋友情谊的口号把对方灌醉,这是非常不当的商务礼仪。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入乡随俗,哪方为主要宴请者另一方就要遵从宴请方的风俗礼仪习惯来就餐。

3.3 餐后交谈礼仪的差异

用餐结束后会议双方的工作人员可以随意地进行交谈,而这时的言谈举止才是最容易触碰到对方禁忌的时候。中国人总是特别爱聊天,本质是好的却常常让外国人不自在。因为中国人常常唠唠就涉及人家的隐私领域,什么婚姻、工资、生活等等,这些都是外国人不愿多说的。而且很多中国女工作人员还愿意给单身的外国伙伴介绍异性朋友,常常闹的尴尬。这时就需要双方在交谈时都掌握尺度,中方不要多过问私事,西方也不要太在意中国人的幽默风趣之处。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会议礼仪。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同各国的经济碰撞、摩擦日益增多,要想成功地进行商务会议,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从文化层面上更好的理解各国的商务会议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以有利于与贸易伙伴培养感情,促进商务会议的成功举办最后签订贸易协议。

【参考文献】

[1]韩慧如.跨文化交际下中西商务礼仪比较研究[J].新西部,2011.35-36合期.

第5篇:礼仪的差异性范文

礼仪,顾名思义,就是指仪式和礼节。涉外礼仪,即为涉外人员在国际交往中应当遵循的一些国际通用的礼仪做法。由于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环境、宗教等的不同,人们生活习惯、日常交流方式也存在差异。目前高职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毕业后都进入了外事企业或者从事对外的相关工作,因此,掌握一定的外国礼仪文化和生活习惯,才能在对外交往中遵循国际间通行的礼仪进行沟通交流,有效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或矛盾,营造出更好的工作氛围。

二、高职院校涉外礼仪教育途径探讨

(一)高职院校对外礼仪教育体系的系统化、规范化设置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礼仪课程,课程性质基本为公共选修课。涉外礼仪作为现代礼仪体系的五大部分之一(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将礼仪体系概括为“社交”“商务”“服务”“涉外”等五大部分),对涉外专业的学生和毕业后要从事对外工作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因此,涉外礼仪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教学中也要分层次依次进行知识传授。首先是日常基本礼仪。涉外礼仪作为礼仪的一大组成部分,是以基本的礼仪规范,针对不同的社交对象、社交场合而衍生出的一种专用礼仪。高职院校学生均为高中毕业生,在入学之前的教育学习中虽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但并没有系统、具体的学习。学生入学之初,学校应该通过礼仪手册、举办礼仪宣讲大会等形式,为学生初步建立礼仪意识,树立正确的礼仪审美取向,让学生了解礼仪的存在意义和重要性,提升自信,拓宽人际交往。再者是专业涉外礼仪的教育。高职院校中部分专业如商务英语、对外英语等本身需要面对的交流人群为外方人员,涉外礼仪尤其必要。在涉外礼仪的教学设置中,应针对不同的专业做相应的课程设计,有目的性的讲授,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学习任务,并且学以致用,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二)涉外礼仪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定位

1.从文化差异切入涉外礼仪教育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民族信仰、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的不同,而使其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若是对文化间的差异缺少了解,学生会在不觉间以自身的价值标准和礼仪规范来表达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这样容易引起对外交流中的误解甚至矛盾。现代国际间通行的礼仪惯例和目前国内的礼仪规范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引入学习涉外礼仪的原因和必要性。首先,日常生活用语的不同。生活中的交际用语包含很多方面,常用到的有会面时的打招呼、问候语、介绍语、分别用语和语言交谈话题的选择等。交谈双方因为各自的成长环境和文化氛围迥异,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别。如中国人在介绍客人时习惯用赞美的言语,而欧洲、美国等国家在介绍时更常用的是简要的信息介绍。例如,若是以中国的介绍方法介绍美国人,会使其产生不解甚至尴尬难堪。同样,用美国式的语言介绍中国人,又往往使被介绍人形成没有被足够重视的心理,从而有可能产生嫌隙。教学中,应当针对日常交流用语不同的方面,分部分进行详细讲解,并举例说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其次,肢体语言表达的差异。交际作为一个复杂的表达过程,需要语言与肢体动作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不同的场合,面对不用的交流对象,选择恰当的肢体语言非常必要。上下级之间工作汇报、同事之间商议讨论、与客户间的介绍谈判等不同的场合如何运用肢体语言,需要避免哪些肢体动作,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常用的肢体语言比如眼神、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动态。国外很多特定的肢体动作都代表着特殊的含义,例如,日本的鞠躬礼,欧洲的碰鼻礼等。职场涉外交往中,一定要了解不同国家地区之间肢体语言所代表的意义和差别之处,避免做出不礼貌的举动。教学中,适宜采取文化差异分析和实用案例说明相结合的方式,教导学生学习职场涉外礼仪中的肢体表达,进一步完善涉外礼仪教育的内容。

2.涉外礼仪的原则

涉外交往中,尤其职场中的涉外交往,在许多方面都有国际通用的惯例和原则。比如,女士优先、准时守约、热情适度、不卑不亢尊重隐私等。这些原则和惯例应当作为非常基础的部分纳入涉外礼仪的教学中。特别针对职场涉外方向,关于穿着打扮、会面、座谈、宴请等的相关规则和禁忌是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学中也应着重强调。

(三)涉外礼仪教学模式建立

1.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礼仪教育作为一种素养教育,本身就与传统的黑板板书式的表达方式不太相融,而目前高职院校所配备的现代化的教学系统能够以图片、音频、视频等的形式呈现出生动、具象的内容,是礼仪教学中的最佳选择。配以音乐等的辅助手段,不仅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度,而且能有利于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也要合理的利用身边的网络资源。当前的网络包罗万象,四通八达,内容多,信息量大,且具有开放、及时等特点,接轨社会,贴近生活,也是学生乐于接受并使用的手段。鉴于此,本人觉得可以利用校内网络,在论坛、主页、微博上发起相关职场涉外礼仪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看法,既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也能激发学生对涉外礼仪的学习兴趣。

2.多方面渗透教学

作为礼仪文化的传播者,首先老师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以身示范,以己导人,在教学中的行为举止均遵守规范的礼仪要求,以实际行动让学生产生礼仪意识,感受良好的礼仪氛围,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使他们成为“有礼”之人。除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之外,许多学生爱看的国外电影、电视剧中人物的语言表达方式、肢体行为动作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素材引用至涉外礼仪课堂教学中。

3.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益结合

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礼仪知识的讲授和职场对外礼仪场景模拟练习,但是,仅仅靠这些教学手段是无法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的,而且课堂时间有限,又存在诸多限制,想完成高质量的涉外礼仪教学存在一定难度。课堂教学之外,利用院校中的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辅助课堂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学生组织和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的组织活动和分布广泛的参与人员,为在校学生拓展人际关系、锻炼人际交往提供了一条有效渠道。而礼仪学习的最终目的即为用,将礼仪学习与校园社团活动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校园社团组织涉外礼仪展示大赛、职场涉外礼仪知识竞赛、涉外礼仪模拟话剧表演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同时还可以让指导老师们发现学生在涉外礼仪方面的认识不足之处,从而在下一步教学中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理论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融入职场生活,表现出优秀的礼仪素养,为自身赢得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第6篇:礼仪的差异性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 建议措施

一、安徽外贸企业现状

2016年中对外贸易500强企业榜单,除了行业中屹立不倒的龙头老大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外,安徽省仅有9家企业入选榜单。其中,铜陵有色以39.85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列第72位,安徽国贸集团进出口总额34.75亿美元,排名77位,比2014年提升了17位。联保(合肥)电子科技公司以24.55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超越马钢,与上述两企业一同成为了安徽省仅有的进入前200强的三家企业。

由相关数据不难看出,我省企业表现差强人意,仅对比同样专注于电子科技领域的鸿富锦精密电子、昌硕科技等公司的前50强地位及超百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我省的部分电子科技公司300名开外的排名和不到10亿美元的总额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在上升空间极大的情况下,我们应当把握住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因素,同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地域和政策虽然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但文化差异因素无疑在某些时候和场合发挥了更大影响。许多公司在初期拓展对外市场时,对由于巨大文化差异导致的与国内大相径庭的国际商务活动根本无从下手,这时部分企业选择了知难而退,从此再无消息;而有的企业则积极寻找差异处,不断采取措施改进和配合贸易方的需求,从此走向辉煌。

二、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的关系

文化是指在一个具有相同经历的环境中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或在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产物,文化差异顾名思义就是指这种有形或无形的产物由于地域、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另一方面,国际商务则是指跨越国界的经济及管理活动。在如今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在国际商务中忽视了文化差异的影响,那么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国际商务活动及贸易交流的失败;另一方面,如果国际商务中失去了文化差异,对外的贸易交流及商务也将不复存在,这个世界的多样文化也将灰飞烟灭。因此,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二者缺一不可,既然文化差异不可能消除,我们只有正视其与国际商务的关系,认真分析其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才能帮助企业在当今时代的浪潮中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从而较为顺利的开展国际商务进程。

三、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的影响

(一)商务合同中的文化差异

在国际商务中,签订合同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对待合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其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对合同的理解和重视的不同态度,导致了签订过程中的纠纷。对美国人或德国人来说,合同是一种签了字以后就必须遵守的东西,签字就意味着合同生效同时不能再变。但是日本人把合同看作是由于环境变化可以被修正的开始性文件。南美人则更是把合同看作是一种不容易实现的理想状态,在上面签字仅仅是为了避免争论而已。美国人在商务活动中把速度和金钱摆在首位,他们在签订合同时常常考虑到所有意外事件的法律赔偿问题,把合同的条款写得很详细。因此在与美国人进行合同签订时,公司应当加倍仔细的查看合同条款,否则摩擦与误会是不可避免的。而商务合同是国际商务的开端,一旦初始工作存在纰漏,再好的谈判或礼仪技巧都无法弥补合作的破裂。

(二)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谈判有着不同的理解,其谈判的方式、方法、技巧及风格也大相径庭,甚至于谈判时的切入正题的方式也不同。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把艰苦的谈判进行得十分顺利,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首先,文化的差异导致在一种文化里被认为是合理的行为,而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变成了不合理的行为。比如,在谈判中暂时的沉默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心理战术,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却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表现。同样,在美国,商务人员拖延谈判可能是由其他业务繁忙或工作无法协调造成的。而对日本人来说,业务上数月甚至几年的拖延,并非是他们失去了对该业务的兴趣,而是想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达到最满意的报价或是利润最大化。另外,在权利分配方面,中国谈判者会认为作为买方的谈判者处于谈判中的强势地位,那么就有优势提出有利于本方的提议。而对于西方人来说,谈判的双方是平等的,谈判的内容也是平等的钱物交易。

其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谈判的。相关实验表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全盘的。凡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从笼统到具体。反映到谈判桌上,就形成了先务虚、再务实的解决问题的程序,即先明确谈判的总体原则,再对具体问题达成一致的谈判方式。而西方人由于受逻辑思维的影响,最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谈判中他们会在最初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在谈判语言的选择与运用上,美国人的交流方式比较直接,他们通常以简单、明了和坦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很少模棱两可、含糊其词。而东方文化中,则经常使用间接、委婉的语言。总之,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商务谈判时,了解和注意他们的文化特征,便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决策。

(三)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文化的交流和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如果只掌握外贸、外语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了解各国的商务礼仪,才能更大程度上促进国际商务的顺利开展。当代国际商务礼仪中既有通用的知识,如求职面试、工作着装、头衔称呼、业务联系、商务会议、公众演讲和商务旅行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共性。然而由于国情、习俗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还存在许多不同,特别是与我国的现代礼仪相比,当代国际礼仪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个人至上,它强调以个人为本,个性自由,反对损害个人尊严;二是女士优先,它强调在一切交际场合,不仅要讲究男女平等,反对性别歧视,更要讲究尊重妇女、关心妇女、体谅妇女、帮助妇女和保护妇女;三是交际务实,指出在交际活动中,既要讲究礼仪,又要实事求是,反对虚假造作,不过分的客套,不过度的自谦、自贬。由于这些差异,许多国人对国际礼仪还缺乏深入的了解,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隔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国际商务的过程中,如果想作到表现得体,就要学习和遵守国际交往惯例。

例如拜访礼仪,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美国人都十分注重在拜访前预约,双方先约定拜访时间,客人准时赴约,主人才欣然接待。如果事先没有预约贸然造访,则被视为无礼之举,主人可能正忙于处理其它事务而拒绝接待。而在中国的礼仪规范中,没有“不预约则失礼”这一条。因此,中国人在拜访他人时往往随心所欲,很少考虑主人是否有事在身。对于不速之客,中国人一般不以为无礼,即使手中有十分紧迫的事正在处理,也要抽出空来予以接待,否则即被视为不好客。

在国际商务中的表现与作为,往往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每个人的品德与修养。对于商务合同、商务判及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我们应当重视起来,积极采取措施有的放矢的解决。

四、建议及措施

(一)培养跨文化及掌握多元文化身份

跨文化意识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生活、习俗、信仰、价值观以及他们对日常事物的看法和情感,这些不仅通过语言来表达,也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如衣着、手势、姿态、面部表情及动作行为来表达。当今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跨国、跨文化的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了解和掌握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和管理的知识和技巧,减少或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摩擦和冲突,对有效地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提高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与单一文化身份者截然不同的是多元文化身份者。多元文化身份并非仅通过多国居住经历来确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形成多元文化意识,掌握其他文化影响下的不同行为习惯、社会准则以及价值观念来确立。多元文化者不仅能熟练掌握其他不同国家的语言,更能够真正内化一种或多种其他文化,理解和运用其他文化。这无疑是国际商务顺利进行的基础。

(二)学会换位思考及采取灵活的谈判策略

在国际商务谈判时,经常会有争论很久无法妥协的情况出现,最后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相悖的观点,只是沟通上产生了问题。对于沟通问题中语言方面的障碍,需要翻译人员力争准确无误的翻译;在理解上的障碍则要求谈判人员提供较为详细的资料和信息,以便进行仔细研究,避免不必要的僵局。因此这也要求我们要采取灵活的谈判策略,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抓住对方的心理,善于利用自身的优点,克服沟通中的障碍,才能取得谈判的最终成功。同时,一位优秀的谈判者是可以在个人利益最大化与实现谈判双方共同目标之间实现平衡的,因此了解谈判对方的目标、预期及谈判策略对谈判者来说至关重要。而在国际商务情境下,这种了解往往存在着很大障碍。尤其是在谈判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谈判亟须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时,换位思考不仅有利于帮助谈判者认知跨文化谈判情境、形成谈判解决方案,而且更有利于使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从而使得谈判走出僵局,走向合作。

(三)注重国际商务基本礼仪及塑造个人形象

了解国际商务礼仪的重要性有助于国际营销活动的成功。商务礼仪是在商务活动中约定俗成的体现相互尊重的一种行为准则,主要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提出了一定要求,用以规范日常商务活动的行为方式。商务礼仪不仅是企业员工个人素质的表现,也反映出其所在公司的公司文化和管理规范水平。外贸从业人员应该熟记一些国际通用的商务礼仪知识,包括像工作着装、头衔称呼、业务联系、商务会议、商务旅行、协调与客户的关系等方面,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国家商务文化的差异。企业员工在国际商务交际中一定要遵守礼仪规范,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注意自身的仪容、仪表及仪态,规避不合礼仪的言谈举止以免闹笑话或无意中冒犯客户。得体的商务礼仪可以赢得客户的好感,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维护及提升公司的商业形象。我省企业良好的文化环境是进行国际商务活动及国际贸易交流的基础。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日益密切的时代背景下,忽视文化差异问题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商务活动受阻,企业的良好发展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外贸企业员工必须积极参与到公司的国际商务文化环境建设中,提升个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正确地认识及接受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才能理解、适应目标市场国不同的国际文化环境及文化差异,拉近与目标客户的文化距离,从而促成企业实现自身国际商务活动的目标。

总而言之,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双方必须站在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寻求进一步的合作与发展。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的人在思维模式和交际方式上会大相径庭,沟通双方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在所难免。在国际商务进程中,我们需要展现本公司的文化特征,也应理解和尊重文化背景不同客户的、价值观、工作习惯、风俗习惯等文化差异,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将文化差异带来的劣势降到最少,求大同存小异,在经济贸易或商务合作等方面和外国客户达成一定的共识以实现本企业国际商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杨莎莎.国际商务交往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分析[J].统计

与管理,2015,(01):148-149.

[2]乐文娟.文化差异对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研究

[J].现代商业,2016,(11):182-183.

[3]孙明明.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及应对措施[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6):14-15.

[4]画佳.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中国市场,2015,(46):35-36.

[5]刘卓瑛,郑平坪.中外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J].统计与管理,2015,(07):156-157.

[6]石海霞.中小型进出口企业国际商务文化环境建设研究

第7篇:礼仪的差异性范文

社交礼仪常识1:什么是礼仪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社交礼仪常识2:礼仪是由哪几项基本要素组成?

礼仪是由(1)礼仪的主体;(2)礼仪的客体;(3)礼仪的媒体;(4)礼仪的环境等四项基本要素所构成的。

社交礼仪常识3:什么是礼貌?

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应具有的相互表示敬意、友好、得体的气度和风范。

社交礼仪常识4:什么是礼节?

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颂、致意、问候、哀悼等惯用的形式和规范。

社交礼仪常识5:什么是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如容貌、服饰、姿态等。

社交礼仪常识6:什么是仪式?

仪式是指在特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如发奖仪式、签字仪式、开幕式等。

社交礼仪常识7:礼仪的六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共同性、继承性、统一性、差异性、阶级影响性、时展性。

社交礼仪常识8:礼仪的四个原则是什么?

(1)尊重的原则;(2)遵守的原则;(3)适度的原则;(4)自律的原则。

社交礼仪常识9:礼仪的功能有哪些?

(1)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2)它有助于人们美化自身,美化生活;(3)它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4)它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社交礼仪常识10:为什么要讲究礼仪?

讲究礼仪并非是个人生活小节或小事,而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现实反映,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社交礼仪常识11:礼仪对社会的作用是什么?

对社会来说,礼仪能够改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质。

社交礼仪常识12:礼仪对个人的作用是什么?

对于个人来说,礼仪可以建立自尊、增强自重、自信、自爱、为社会的人际交往铺平道路,处理好各种关系。

社交礼仪常识13:什么是习俗?

习俗和礼貌很相似,习俗也包括服装的规矩、问候、告别以及就餐的礼貌等,不过它集中地体现了在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受欢迎的举止,而不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

社交礼仪常识14:应当如何对待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

(1)对于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是应当予以承认的;(2)在涉外交往中,对于类似的差异性,尤其是我国与交往对象所在国之间的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重要的是要了解,而不是要评判是非,鉴定优劣。

社交礼仪常识15:什么是礼宾序列?它有哪几种主要的排列方法?

它又叫礼宾次序或礼宾排列。它是指在外交活动中,依照国际惯例与本国的习惯做法,对于应邀而至的众多国家、团体或个人的尊卑顺序,所进行的合乎礼仪的排列。

当前,在各国的外交实践中,礼宾序列共有以下五种具体排列方法。

(1)按照来宾的职务高低的顺序进行排列;(2)按照外交活动的参加国国名的拉丁字母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3)按照来访国告知东道主该国组成代表团,或是决定派遣代表团的日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4)按照有关各方正式抵达活动地点的具体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5)不进行明显的尊卑顺序的排列。

社交礼仪常识16:《礼记》中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请问你怎样理解?

(1)这体现了礼仪的原则中敬人原则;(2)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与交往对象既要互谦互让,互尊互敬,友好相待,和睦共处。而且更要将对交往对象的重视、恭敬、友好放在第一位;(3)在礼仪中,对待他人的要求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为重要。要做到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

社交礼仪常识17:什么是合十礼?

信奉佛教的国家,如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盛行合十礼,合十礼就是两个手掌在胸前对合并微微上举,同时头微向下俯下,合十礼以跪拜为最尊敬,蹲着行礼次之,平常是站着行礼。

社交礼仪常识18:个人形象六要素是什么?

(1)仪容,指一个人个人形体的基本外观;(2)表情,通常主要是一个人的面部表情;(3)举止,指的是人们的肢体动作;(4)服饰,是对人们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首饰的统称;(5)谈吐,即一个人的言谈话语;(6)待人接物,具体是指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亦即为人处世的态度。

社交礼仪常识19:个人的基本礼仪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

(1)发型得体。男性头发前不盖眉,侧不掩耳,后不及领。女性根据年龄、职业、场合的不同,梳理得当;(2)面部清爽。男性宜每日剃须修面;女性宜淡妆修饰。保持口腔清洁;(3)表情自然。目光温顺平和,嘴角略显笑意;(4)手部清洁。定期修剪指甲并保持手部洁净。女性在正式场合不宜涂抹浓艳的指甲油。

社交礼仪常识20:怎样学习礼仪?

(1)要掌握有关礼仪的理论知识;(2)积极参加礼仪实践;(3)学习礼仪,最好要经过专业训练;(4)要向群众学习;(5)礼仪修养要善于自我检查和总结;(6)学习礼仪还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社交礼仪常识21:修饰头发,应注意的问题有哪几个方面?

(1)勤于梳洗;(2)长短适中:包括性别因素,身高因素,年龄因素,职业因素;(3)发型得体:包括个人条件所处场合;(4)美化自然:包括烫发,染发,作发,假发。

社交礼仪常识22:化妆时,应遵守的礼仪规范是什么?

(1)勿当众进行化妆;(2)勿在异性面前化妆;(3)勿使化妆防碍于人;(4)勿使妆面出现残缺;(5)勿使用他人化妆品;(6)勿评论他人的化妆。

社交礼仪常识23:在社交场合,男士留头发的标准是什么?

前不覆额,侧不掩耳,后不及颈

社交礼仪常识24:不良的站姿有哪几种?

(1)身躯歪斜;(2)弯腰驼背;(3)趴伏倚靠;(4)双腿大叉;(5)脚位不正当;(6)手位不当;(7)半坐半立;(8)浑身乱动。

社交礼仪常识25:入座后,下肢的体位主要有几种标准坐法?

(1)正襟危坐式;(2)垂腿开膝式;(3)双腿叠放式;(4)双腿斜放式;(5)双脚交叉式;(6)双脚内收式;(7)前伸后曲式;(8)大腿叠放式。

社交礼仪常识26:坐姿应注意哪些细节?

(1)入座后两手不可同时放在扶手上,不得半躺在沙发上;(2)不要跷二郎腿、不能不停地抖动双腿后摇摆腿脚;(3)女士不要等坐下后,再重新站起来整理衣裙;(4)不要把脚藏在座椅下或钩住椅腿;(5)不要猛起猛坐,弄得座椅乱响;(6)女士切忌两腿叉开,腿省伸的老远。

社交礼仪常识27:入座后,下肢的体位主要有几种标准作法?

(1)正襟危坐式;(2)垂腿开膝式;(3)双腿叠放式;(4)双腿斜放式;(5)双脚交叉式;(6)双脚内收式;(7)前伸后曲式;(8)大腿叠放式。

社交礼仪常识28:禁忌的坐姿有哪些?

(1)头部乱晃;(2)上身不直;(3)手部错位;(4)腿部失态;(5)脚部乱动。

社交礼仪常识29:遵守社交礼仪,在行路时就要对自己始终自律,具体而言应注意哪几方面?

(1)不吃零食;(2)不吸香烟;(3)不乱扔废物;(4)不随地吐痰;(5)不过分亲密;(6)不尾随围观;(7)不毁坏公物;(8)不窥视私宅;(9)不违反交通规则。

社交礼仪常识30:行走时应注意哪些规范?

行姿。对一般人走的基本要求是要轻盈、快捷,不能拖泥带水。注意:(1)走时鞋底不能与地面摩擦;(2)女性走路时脚不能外八字或内八字;(3)两人以上的人在公众场合行走,切忌勾肩搭背。总之,男士应步伐矫健,显出阳刚之美;女士则应款款轻盈,显出柔和之美。

社交礼仪常识31:行姿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1)行姿的步幅。步幅是指行进时前后两脚之前的距离,在生活中步幅的大小往往与人的身高成正比;(2)行姿的步位。正确的步位是:走路时两只脚踩的接近于一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平行线;(3)行姿的步速。在行进时,步速应保持均匀、平稳、不能过快过慢,忽快忽慢;(4)行姿的步韵。行进时,膝盖和脚腕应富有弹性,腰部应成为身体中心移动的轴线,双背自然轻松地前后摆动,保持身体各部位之间动作的和谐,使行走具有一定的韵律,显得自然美;(5)行姿的步态。步态还是一种微妙的语言,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情绪,当心情喜悦时,步态就轻盈、欢快;当情绪悲哀时,步态就沉重。

社交礼仪常识32行姿应注意怎样的细节?

(1)不要大甩双臂、左摇右摆,给人以轻浮、不稳重的感觉;(2)不要低头,给人不自信或不安全的感觉;(3)不要昂头,给人以自傲和目中无人的感觉;(4)不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以免引起旁人的戒备之心;(5)不要落脚太重,发出“咚咚”声,不要鞋跟钉铁掌;(6)切忌顺拐或“内八字”和“外八字”;(7)切勿三五成群,左拥右挤,阻碍别人行路。

社交礼仪常识33:禁忌的站姿有哪些?

人在站立之时要“站如松”,力荐站立时肩斜、含胸、挺腹、背弓。(1)双腿不能叉开过大。不然的话,甚是不雅;(2)双脚不能随意乱动;(3)不能表现自由散漫。

社交礼仪常识34:什么是习俗?

习俗和礼貌很相似,习俗也包括服装的规矩、问候、告别以及就餐的礼貌等,不过它集中地体现了在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受欢迎的举止,而不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

社交礼仪常识35;在公共场合着装有哪些禁忌?

(1)不可在公众场合光膀子、卷裤腿、穿睡衣;(2)女性在办公场所不宜穿着吊带装、露脐装、超短裙、短裤等。

社交礼仪常识36:简述着装应遵守的“三一律”原则。

“三一律”,是一项重要的服饰规范。它强调的是色彩的搭配问题,即要求男性在正式场合露面时,应当使自己的公文包与鞋子、腰带色彩相同或相近,并首选黑色。

社交礼仪常识37:在社会礼仪中着装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整洁合体。(保持干净整洁,熨烫平整,穿着合体,纽扣齐全);(2)搭配协调(款式、色彩、佩饰相互协调);(3)体现个性(与个人性格、职业、身份、体形和肤色等特质相适应);(4)随境而变(着装应该随着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5)遵守常规(遵循约定俗成的着装规矩)。

社交礼仪常识38:不同场合着装有哪些特点?

(1)公务场合,要“庄重保守”;(2)社交场合,要“时尚个性”;(3)休闲场合,要“舒适自然”。

社交礼仪常识39:正式场合女士着装的礼仪有哪些?

在重要会议和会谈、庄重的仪式以及正式宴请等场合,女士着装应端庄得体。

(1)上衣:上衣讲究平整挺括,较少使用饰物和花边进行点缀,纽扣应全部系上;(2)裙子:以窄裙为主,年轻女性的裙子下摆可在膝盖以上3厘米?6厘米,但不可太短;中老年女性的裙子应在膝盖以下3厘米左右。裙子里面应穿着衬裙。真皮或仿皮的西装套裙不宜在正式场合穿着;(3)衬衫:以单色为最佳之选。穿着衬衫还应注意以下事项:衬衫的下摆应掖入裙腰之内而不是悬垂于外,也不要在腰间打结;衬衫的纽扣除最上面一粒可以不系上,其他纽扣均应系好;穿着西装套裙时不要脱下上衣而直接外穿衬衫。衬衫之内应当穿着内衣但不可显露出来;(4)鞋袜:鞋子应是高跟鞋或中跟鞋。袜子应是高筒袜或连裤袜。鞋袜款式应以简单为主,颜色应与西装套裙相搭配。

着装不要过于暴露和透明,尺寸也不要过于短小和紧身,否则会给人以不稳重的感觉。

第8篇:礼仪的差异性范文

关键词:中西文化 婚礼习俗 差异 对比 原因

婚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对于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自然对于婚嫁中的各项细节也越来越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礼仪。由于历史、宗教、地理、民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方不同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婚礼习俗。中国的传统婚礼是谨慎而严格的,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婚礼是随意而轻松的。这些在漫长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传统习俗最能反映各地区文化间的差异。本文通过研究这种差异来简单的分析这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

一、中西传统婚礼过程的差异

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古老文明的国家之一,中国早在100万年前就已经有简单的嫁娶观和相应的习俗形成了;而西方国家,例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各国的婚俗仅形成于千年甚至百年前,这种时间上的跨度决定了这一习俗的不同。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嫁礼仪,尽管制度中不乏性别歧视又经历几多朝代变迁,人们仍然坚持对这一礼仪的尊崇。西方基督教国家也因为对于信仰的坚守而一直沿用古老的婚礼习俗至今。下面是对于中西方婚礼不同时间段的不同事项安排的对比。

1.婚礼前

1)配偶的选择

在选择配偶方面,中国传统婚礼中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双方的当事人并没有选择配偶或拒绝配偶的权利,父母以及在婚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陌生人――媒人才是婚姻的真正主导者。即使父母不在了,家中的长辈也会代替父母履行这一职责。一个家庭选择另一个家庭的第一标准则是“门当户对”,也就是要有同样的社会地位或者同样的财富,其次才是对方的品貌和修养,可见婚姻是一项家庭事务而非个人的事情。

西方国家中,尽管也存在家族与家族之间因为利益的联姻,但结婚还是有着高度自由的。他们认为婚姻是上帝赐予每个人的福利,是任何人都不能被剥夺的权利,即使是父母也不可以。在中世纪,崇尚战争的骑士们甚至为了爱情不惜进行生死决斗。一般来说,在选择结婚对象中男性为主动方,女性则受教条和礼仪的约束采取保守态度。尽管如此,年前的女性们对于自己中意的对象也会采取眼神或言语的暗示来传递意愿。

尽管西方国家的婚姻观较为开放,但在选择配偶时是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基督教徒很难和犹太教徒结婚。

2)求婚

说到中国传统婚姻礼仪,那一定要提到“六礼”, 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本段讨论“婚礼前“的礼仪,因此“亲迎”这一礼本段不做说明,在下一章“婚礼中”再做讨论)。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这每一项礼仪都有严格的标准,是新人结亲时必须遵循的准则。

一、纳采: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二、问名: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三、纳吉: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四、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

五、请期: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六、亲迎: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

西方人的订婚远比中国人的随意简单,但也不失庄重。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如果双方认可了彼此,这时男士要正式地向女士提出请求:“你愿意嫁给我吗?”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是促成婚姻必不可少的步骤。如果女士接受了请求,他们就会办一个简单的订婚仪式,请一些亲密的人参加,规模不大,旨在向他人传递“我们要结婚了”这样一个信息。西方人中意的结婚日期是法定假期、节日或周末大家比较轻松的时候。

2.婚礼中

1)婚礼地点

按照中国传统的婚俗,办婚礼的地点一定是在男方家,婚后女方要住在男方家以方便照顾丈夫与公婆。这一点也反映出了中国女性在婚姻当中的附属地位。在西方国家中,出于对基督教教义的尊崇,人们更希望他们的婚礼受到上帝的见证及祝福,教堂是最理想的婚礼地点。也有人在婚姻注册处简单地完成婚礼,同样会受到神职人员的祝福。

2)婚礼服饰

中西方审美与习俗的差异决定了彼此传统婚礼服饰的不同。中国服饰强调统一不突出个性,西方服饰以表现人的本质美为前提,显示人体曲线,彰显个性。中式的婚礼喜庆,男女双方也要身着象征吉祥喜庆的红色礼服;西方的婚礼浪漫庄重,男士的纯黑或纯白西服,女士的白色婚纱更能体现婚礼的纯洁。

为了要使婚姻长久,中国的母亲们会在女儿出嫁的时候为她们准备从内到外的新衣,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也嘱咐新娘不能不能穿戴任何有“短”字的服装,如短袜,短衫,这些都会预示着婚姻的短暂。西方的婚礼中有条不成问的规定,新娘的服饰中一定要包含“新、旧、蓝、借”四项装饰。“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象征新生活;“旧”指母亲或长辈传下来的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亲人的祝福及传承;“蓝”指新娘的小饰物或花束是蓝色的,象征纯洁的爱情及对爱情的忠贞;最后“借”是指向别人借的东西,代表财运。

从这点上看,尽管服饰相差很多,但表达的意思相似,这样说明了人类文明是相通的,可以在延续自己文化的同时相互融。

3)婚礼过程

从颜色上看,中式婚礼以热情的红色为主,西式婚礼则以纯洁的白色为主。在我国,白色代表丧事或不吉利的事;在西方,红色象征血腥和战争,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在同一文化中对立的颜色却在另一文化中传递着相同的信息。

从声音上看,我国的婚礼要越热闹越好,鞭炮声、奏乐声、熙攘声一刻不停,主婚人的声音也要越高越好,这样才能显得新人受到的祝福多。西方人认为柔和的《婚礼进行曲》配上安详的氛围才能更容易得到上帝的祝福。

从行礼仪式上来看,中国新人的婚礼必须要由男方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主持,主要的仪式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大礼。新人以这三拜表示礼成,表示说他们已经传承了天地的旨意,得到祖先及父母的认可正式结婚。西方的新人们往往选择牧师来主持婚礼,宣布他们婚姻的合法性。礼仪上更是尊重信仰,要在上帝的面前相互宣誓:“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还是坏,是富裕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疾病都彼此相爱、珍视,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表示忠于彼此的爱情与婚姻。相互交换戒指并亲吻对方后表示礼成。

从婚宴上来看,我国的传统婚宴是在男方家举办。礼成后新郎会一一想前来贺喜的宾客敬酒答谢,女方则不宜抛头露面回洞房休息。婚宴的钱一般由男方家来出。与我国婚宴不同,西方婚宴比较自由,多采用自助餐的形式,并伴有一场舞会,宾客多送礼物而很少直接给礼金。婚宴的钱一般由女方来出。

3.婚礼后

中国的传统婚礼中,结婚的第三天是新娘协新郎“回门”的时间,即新婚夫妇于婚后首次至女家答谢兼新婿拜认女方亲属的时间。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传统“以夫为天”的思想,旧时出嫁后的女儿很少能再次回到娘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回门”就是女儿与父母的最后告别,是传统婚礼的最末并且最重要的一项仪式。

与中国传统婚姻相反,西方的新婚夫妇们在婚后第一项事情是离开家人朋友去做一个简单的蜜月旅行。蜜月这个词起源于英国古代条顿族的“抢婚”,丈夫为了避免妻子被对方抢回去,婚后立即带着妻子到外地去过一段旅行生活。在这段旅行生活中,每日三餐都要喝当时盛产的由蜂蜜酿成的酒,人们就称这段日子为“蜜月”。

至此,整个婚礼全部结束,新婚夫妇开始他们正常的婚姻生活。

二、中西方传统婚姻礼仪的差异分析

1.婚姻观不同

中国传统的婚俗带有较强的封建文化色彩,“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礼记》•《昏义》)”,可见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婚姻有时甚至成为了政治结盟的手段,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和亲”,就是以婚姻作筹码,换取和平的交易,是政治支配婚姻的产物。婚姻被视为家庭甚至国家的要事,而非个人的私事,所以男女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利益才是最终的标准。

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个人的私事,所以,西方人在选择伴侣时,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的声望。

2.信仰不同

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体现出中西方信仰的不同:一个中国的孩子捡到一个钱包不会占为己有,原因是他的父母告诉过他那是“不道德”的;西方的孩子也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相信“上帝在看着他”。

事实上中国人并没有固定的信仰,人们只会尊崇“道德”的约束,而这些道德的标准来自儒家思想。儒家认为“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礼记》•《昏义》)”,夫妇的关系是建立在“义”的基础上,即男主女从的夫妇关系。西汉“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纲”之说,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确立了父权、夫权的亘古不变的牢固性,实际也确立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卑下而屈从的地位。

在西方,人们的很明确,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他们的婚礼也要按照信仰的宗教的教条来举办。基督教是对西方人影响至深的宗教,他们的婚礼要有上帝的见证,牧师的主持和结婚的誓词。基督教的神强调男女平等,都是上帝的儿女,不应该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所以他们的生育观也与“重男轻女”的中国人有很大差异,男孩和女孩都是爱情的结晶,都会受到父母的疼爱。

3.婚神不同

中国古人最早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蜗,相传伏羲和女蜗结为夫妻而繁衍了人类,他们既是人类的始祖,又是“制嫁娶”和“置婚姻”的神仙,后世将他们奉为婚神。中国古人还相信“赤绳系足”的天命观,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被月下老人以红绳系足,姻缘早以天定。因而,尽管古代婚姻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却很少有人会主动进行反抗。

与中国社会的祭祖祭孔风习不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舍天主不得别有拜祭之偶像。在西方神话传说中,主持人间婚姻的爱神很多,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阿芙罗狄德、维纳斯等,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则是维纳斯之子丘比特,丘比特手中有爱之神剑,当射出的金剑射中了青年男女的心,两人就会产生美妙的爱情,进而缔结成婚姻,但当射出的是银剑时,男女青年就不会有美满的结局。所以他们的婚姻更多的是考虑“真爱”

三、结语

婚礼习俗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体现。我们在学习一种外国文化的时候,不仅要学习不同的文化形式,还有了解这些不同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掌握这些文化差异才能更好的彼此交流和学习。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了解彼此文化中的差异对提高跨文化交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很好的掌握这些差异才能在多元文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同时促进与其他文化的融合,跟紧文化发展的浪潮。

参考文献:

[1]Samovar,Larry A and Richard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A].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4

[3]鸿宇.婚嫁[M].广西: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4]李荣建,宋和平.外国习俗与礼仪[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5]完颜绍元.婚嫁[M].上海:上海古文出版社,2003

[6]万建中.婚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7]岳娟娟.嫁娶[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第9篇:礼仪的差异性范文

一、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小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基本阶段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礼仪教育,对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学校就安排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学生不仅要学道德建设的内容,还学《小学生行为规范》、《弟子规》,把文明礼仪知识渗透在日常教学中,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知识和美德。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也使他们能展现出好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英语教学与礼仪文化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英语课程标准》还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文化因素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根据《英语课程标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随时运用教材内容,有机地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注重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

三、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一)注重礼貌原则。

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如学习第一单元:Welcome Unit-,我在教学生学Thank you,Please,I’m sorry,Excuse me这些词语时,问他们:“汉语里有哪些词语是礼貌用语?”他们回答有“谢谢、对不起、不客气、请”等等,那么怎样使用汉语“谢谢”和英语“Thank you”呢?我告诉学生这是两个基本相等的词,但使用的场合不尽相同。“Thank you ”的使用频率比汉语的“谢谢”要高得多。大部分汉语人认为区区小事,求人帮点小忙不值一谢,但英语国家则不同。讲英语的人听到别人赞扬,一般说“谢谢”表示接受,而汉语人则常常谦虚,予以否定以表谦恭。 如:“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这是我应该做的!”因此,我告诉学生,当别人赞扬你的英语好时,不必说:“No ,No, my English is poor.”而简单地说声“Thank you.”或 “It’s very kind of you to say so. ”就合乎英语习惯了。

还有英语中的“Please”并不完全相当于汉语中的“请”,在某些场合表示“请”不宜用英语“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下车时,一般都说“After you ”。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一般用“Help yourself”,而不用“Please”。尽管英语和汉语的礼貌用语有所不同,但热情有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要让学生懂得怎样正确使用礼貌用语,避免闹出笑话。

(二)挖掘英语教材中的文明礼貌用语,进行礼仪教育。

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教材,通过不同的情景,不断呈现了许多礼貌用语的教学。例如:Hello, Hi, Excuse me, please, thank you, sorry, It’s OK. You’re welcome, Can I…? May I…? How are you? Good morning!等。孩子们通过学习,了解了这些语言,作为老师要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反复使用这些语言,并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进行礼仪教育,提升他们的个人素养。

思想道德水平是一个人的礼仪修养的表现之一。因此,英语教材中的感恩元素就是德育教育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PEP三至六年级的教材中,就出现了不少感恩的话题。例如: Teachers’ Day

Father’s Day ,Mother’s Day,Thanksgiving Day等等。通过这些节日名称的学习,让孩子去了解各个节日的来源,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慢慢学会去感恩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从小培养孩子感恩的心,孩子的礼仪素养自然提升,孩子的一生将受用无穷。

(三)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

小学生在学习Unit 6 What’s for dinner? 话题中,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正规西餐的常规菜分为开胃菜(starter)、汤(soup)、主菜(main course)、甜品(dessert)和饮料(drinks)等几道菜式。中餐则没有那么复杂,但有丰富的酒文化。我针对教材的内容,有机地对他们进行礼仪教育。我教育学生在就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如你们在家里或饭店吃饭时,要请长辈先入座,然后晚辈才入座。吃东西或喝汤时要小口吞咽,不发出响声,不要满嘴食物时讲话。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同时,我强调在学校就餐时要在老师和志愿者的引导下有序地进入餐厅,排队买饭。然后坐在指定位子,安静、文明进餐。不偏食,不挑食,更不要浪费粮食。这样学完本单元后,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异同,又学会了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该如何注意餐桌礼仪。

四、教师自身做好孩子礼仪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