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安全课程培训范文

网络安全课程培训精选(九篇)

网络安全课程培训

第1篇:网络安全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课证融通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2-185-02

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人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可使专业课程体系成为针对职业岗位技术领域与工作任务的,融知识、技能、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系统化设计,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并且从源头上解决课程来源问题,还可使课程体系开发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对接,课程设置为职业岗位工作、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服务。

1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综合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相关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操作技能,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与施工、网络工程建设、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产品技术支持与服务、网站开发运营与管理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实现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相关企业技术专家、管理精英、学院专业学术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结合市场客观需求我们共同完成了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分解:

1.1 网络工程岗位群能力需求

网络规划、设计、集成、施工、测试与验收,网络设备选型、安装、配置、调试与管理,网络安全架构、配置和管理,网络服务应用。

1.2 网络管理岗位群能力需求

网络设备安装、配置、管理、日常维护,网络监控、网络故障分析与处理,网络数据备份和恢复,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1.3 网络安全管理岗位群能力需求

操作系统安全配置,网络设备安全配置,服务器安全配置,网络安全产品配置,网络系统安全评估,网络安全管理维护,常见网络安全工具应用。

1.4 网站设计岗位群能力需求

WEB用户需求分析,网站规划与设计,WEB网站环境建设,网站WEB编程,WEB应用开发,网站运营和管理。2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分析

通过对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性质和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本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需求:

2.1 素质结构

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沟通素质,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良好的心理适应和应变素质,良好的团队协作素质。

2.2 知识结构

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基础知识,主流程序设计语言知识,网络设计规划和网络安全管理知识,网络建设、管理、维护知识,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维护、运营和管理知识。

2.3 能力结构

具有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及协调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集成、施工、测试与验收能力,具有网络安装、配置、调试及管理能力,具有网络安全架构、评估、配置和管理能力,具有网站开发、维护、运营及管理的能力,具有WEB应用服务程序编写的能力,

3 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主线并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本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树立全面贯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观,将目前以学科为主的教育模式,改为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

专业学科式课程体系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专业理论分析能力的考核,但由于过多地强调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而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因此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以岗位能力为主线并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它根据职业岗位群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再依据职业岗位能力确定专业课程设置,并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它强调通过实践操作来掌握融合于其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

以岗位能力为主线并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一条主线,二个重点的构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以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重点完成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上,按照“必须、够用、实用”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围绕“建网、管网、用网”三大功能模块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

综合素质教学体系由政治思想素质、文化基础素质和职业基础素质三个部分组成。其主要目的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法律意识、思想品德修养、团队合作精神、心理素质、职业基本能力的强化和提升。

3.1 政治思想素质对应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概论,形式与政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3.2 文化基础素质对应课程

体育,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大学英语。

3.3 职业基础素质对应课程

职业道德,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公关与人际交流,心理健康教育。

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由计算机应用能力、网络施工组建安全管理维护能力和网站设计创建运营管理维护能力三部分组成。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网络互联技术、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jsp动态网页设计等6门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带动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使学生掌握建网、管网、用网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1)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应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数据库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专业英语。

(2)网络施工组建安全管理维护能力对应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局域网组建与管理,LINUX网络管理,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安全配置与管理。

(3)网站设计创建运营管理维护能力对应课程:网页设计与制作,Flash失量动画制作,Photoshop平面设计,JSP动态页面设计,网站运营与管理,电子商务概论。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验、专业课程实训(含:计算机组装实训、Java程序设计实训、局域网组建实训、网络互联技术实训、综合布线实训和网站开发实训)、职业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训(即岗位能力训练,含:网络工程综合实训、网络管理综合实训、网络安全管理综合实训、网站设计与管理综合实

训组成)、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6部分组成。这种6位一体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训练其职业岗位技能。特别是工学结合模式的顶岗实习可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既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又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实践与管理环境,使学生获得技能的强化训练,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4 构建基于“课证融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一方面,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所建立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基于“课证融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设计和实施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

“工学结合”是培养高职实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之路,其本质是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工学结合”,可使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教学课堂延伸到企业工厂,从而使每一个高职学生都能做到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课堂与岗位相结合。

“课证融通”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培训内容的融合。通过“课证融通”可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有机结合,可使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岗位(专业)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为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服务于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江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人才培养宗旨,学院先后与南昌亚洲啤酒有限公司,江西阳光乳业有限公司、中兴软件(江西)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企业技术专家和学院专业学术委员会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了我院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和人才培养标准:通过对职业岗位群职业素质、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工作任务的分解,建立了一套科学务实高效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根据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参照人才培养标准共建了网络专业实训室和专业实训基地,并由企业专家和管理精英对教师队伍进行了专业培训,从而形成了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教学模式和能够承载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管理新机制。

为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对教学的引导作用,使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职业技能的培训相衔接,学院先后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信息产业部门及和相关企业签订协议,引入了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认证、岗位从业能力认证和企业认证,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职业技能考核和鉴定制度。

第2篇:网络安全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课程整合;课程体系

2002年我院开始进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实践、完善、优化,形成了“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实施方案,改革成果显著,“基于IT类职业岗位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院级重点专业,积极开展了基于“平台+岗位”的课程改革工作。在课程体系上以专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了一套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从专业教育为主转向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从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强调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对口、专业知识与岗位应用对口、实践技能与专业岗位对口,经过课程的重组与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突出岗位技术(技能)的培养,重点培养两个主岗位(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系统维护员)和两个辅助岗位(数据库管理员、电子商务员),强调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相应设置了岗位系列课程。

本人根据多年岗位系列课程教学的切身体验和实践,就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的网络管理员岗位系列课程的设置、整合与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岗位系列课程的模式及设置

岗位系列课程模式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基本原则。每个职业岗位能力可以分为个人能力(责任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和技术(技能)能力。[1]岗位系列课程模式是把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任务,设计成一个贯穿学业全过程的链状课程,即岗位系列课程。以问题为中心的科目课程培养职业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关键能力,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或训练课程培养职业需要的专门技术能力。[1]岗位系列课程是根据某一职业岗位或某类相近岗位工作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一组课程,该课程组中的职业技能课、职业技术课及职业岗位综合实训课之间的联系如图1所示。

网络管理员岗位系列课程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高级网络技术人才,使学生既具备现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同时掌握网络组建、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技能),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2]主要从事各行各业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与维修;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配置、管理和维护;从事计算机网站的开发、管理和维护等岗位工作。网络管理员作为该专业的主岗位,其相应的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按照“学习网络”、“使用网络 ”、“组建网络 ”、“管理网络”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其他应用能力的培养。

岗位系列课程内容的整合和目标说明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对原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进行了整合与改革,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岗位系列课程设置。同时针对岗位系列课程的各课程之间关系密切、逻辑性强的特点,知识应具有递进性,内容应前后衔接合理,以便组织教学。对教学内容要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1)课程内容整合的思路。把《计算机网络技术》、《Internet应用》、《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三门课程整合成《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作为一门职业技能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体现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很多已体现在人们熟悉的网络应用中(Internet应用),网络服务器环境已有条件在一般机房里搭建,将这三门课综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在“学中用和用中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并真正达到学有实效。(2)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数据通信基础、局域网基础与网络互联、Internet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基于Windows Server 网络操作系统的AD安装、网络命令、IP地址的简单设置、用户账户的管理、资源共享、网络安全等。(3)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网络与通信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分类及各类网络的特点,了解Internet的相关知识、技术特点及应用。简单的网络连接和共享资源的使用方法,熟悉一种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2000Server)的使用和一般的网络管理方法,能够在网络上创建和配置Web站台、FTP站点。

企业网组建与管理(1)选择课程的思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应用,中、小型计算机网络的组建和维护,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重要技能。所以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选择开设《企业网组建与管理》课。(2)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涉及组网基础、组网工程、组网设备、网络服务、网络设计、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和网络维护,这些内容包括组网前期的准备、组网中期的实现和组网后期的管理维护。本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企业网组建与管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备企业网的安装、调试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程的实训和实践,适当地加大实训和实践课时,同时要设立专门的实训室,配置必要的实训设备和专业实训人员,为学生提供比较好的实训与实践环境。(3)课程教学目标。学会并掌握基于WindowsServer平台的Intranet网络的构建与管理,常见的局域网环境搭建与管理;学生应对局域网的基础知识、工作原理及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了解组网工程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局域网组网技术,熟悉当前流行的网络架构和典型的局域网设备和组件产品;能够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和组网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规划、设计并组建及维护中、小型局域网络。让学生在前续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系统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能根据用户网络的需求分析和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开发的技术规范,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提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解决方案并具有将网络硬、软件系统综合集成为完整的网络体系(网络应用环境)的技能。能运用简单网管协议(SNMP)、TCP/IP协议、服务器等软、硬件环境提供网络管理和服务。掌握网络安全、网络防火墙、广域网的接入、网络运行管理、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等技术。培养学生搭建配置和管理基于平台的局域网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局域网组建的基本知识,学会IIS环境的配置及服务软件的工作原理、FTP站点和WEB站点的架构和访问、DNS的解析配置、邮件服务器的架构、即时信息服务的架构、基于ISA Server的服务器的配置。

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通过实训,让学生了解网络组建过程与管理技术,掌握网络组建与管理的方法,通过实际工程技术项目亲自组建、配置与管理,积累实际项目解决的经验,为学生今后参加网络组建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选择课程的思路。本课程主要目的是提高该专业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该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的主要技术和网络管理方法。《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课》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的一门岗位综合实训课。本课程讲授和实践计算机局域网的配置和互联、基于局域网架构网络服务。(2)实训内容(模块)包括:网络互连(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Cisco网络互连之静态路由;Cisco网络互连之动态路由;远程管理之Telnet;标准访问控制列表;扩展访问控制列表;Vlan划分及Vlan间路由(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CDP(思科路由发现)。(3)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建原则、组建方法,掌握网络管理的先进技术,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软硬件产品的技术特点和实际应用情况,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熟练组建网络配置设备。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的安装、调试和运用能力,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管理方面的实际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研究打下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岗位系列课程的实验、实训室建设

为了完成以上课程的教学目标,至少建设以下两个实验、实训室。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本实训室主要为《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课程提供实验环境。可供学生完成以下实验任务:(1)Internet技术和应用;(2)网卡的安装;(3)RJ45网线的制作和检测;(4)双机互联;(5)Windows对等网络的组建和应用;(6)小型局域网的互联;(7)Internet的接入技术;(8)Windows 2000Server的安装及管理。

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室本实训室主要通过与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合作搭建实验实训的真实环境,建设计算机网络的专业教室,为《企业网组建与管理》、《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两门课程提供所需软、硬件环境。主要可供学生完成《企业网组建与管理》课的实验模块、《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课的综合实训模块。(1)实验模块:IP子网规划;设备间设备设计;路由器配置;DNS服务器的配置;DHCP服务器的配置;DNS服务器的配置;FTP服务器的配置;邮件服务配置;终端服务配置;校园网拓扑设计;网络安全管理。(2)实训模块:网络互连(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Cisco网络互连之静态路由;Cisco网络互连之动态路由;远程管理之Telnet;标准访问控制列表;扩展访问控制列表;Vlan划分及Vlan间路由(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CDP(思科路由发现)。把网络管理软件Solar winds融于上述实训的各模块中,使得实训更加综合,更加有趣,更加实用。

多年来,学院致力于基于“平台+岗位”的IT职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探讨。如网络技术本身具有“高、精、尖、快”的特点,[3]如何保持高职教材和岗位系列课程建设相协调是岗位系列课程建设所面临问题。岗位系列课程是由内容相关的若干课程组成,任何课程内容的变化都需要岗位系列课程中其他课程内容的调整,否则体现不出针对性、先进性和应用性等特点。总之,实践实训环境如何进一步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也应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崇本.基于“平台+岗位”的IT职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

第3篇:网络安全课程培训范文

面对中国网络技术人才技能水平低和就业难的问题,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中心和清华万博联合推出的名为“1+6网络工程师职业培训”项目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清华万博网络的调查显示,目前,计算机软件开发、编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受到公共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的重视,而网管人才的培养却是一个空白,而这方面人才的社会需求量相当大。

所谓“1+6培训”即:在一个网络平台上进行六类基础网络技术课程培训,六类课程包括:网络技术设备、网络操作系统技术、网络管理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数据技术和WEB应用开发技术。去年7月,该项目已经在北京、广州、南京、福州、沈阳等十个城市率先实施,市场反应热烈,培训学员达八千余名,预计今年全国接受培训人员将达一万名以上。对于培训合格者,将由两家合作单位共同颁发统一证书。 近年国内许多教育培训机构纷纷开展软件技术人才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成为新的社会热点。但是,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就业问题却被大大忽视。目前,网络技术人才的大量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1+6网络工程师职业培训”计划的目的是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政府机构以及非专业IT企业单位培养合格的掌握网络技术实际应用能力的信息技术人才。因此,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覆盖较广的专业技术方向,专业技术深度适中,同时可以满足网络技术知识“零起点”学员的培训需求。这样可以使参加培训的学员通过系统学习,真正掌握网络技术知识与实际的技术应用能力,成为我国信息化过程中急需的网络工程师人才,满足一般企业对网络技术人才的基本需要。同时,学员在具备了网络工程师技能后,可以再通过学习具有相当深度的专业技术培训课程,提高在某一网络技术专业化方向的技能,从而成为一个具有专业化方向的高水平网络工程师。

第4篇:网络安全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改革

[作者简介]许丽婷(1974-),女,江苏徐州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讲师、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网络与分布式系统方向的研究。(江苏南京210046)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面向职业岗位群的高职IT类人才培养规格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ZYLX201104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49-02

在网络技术、产品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还按照传统的课程体系来开展教育教学,培养出的网络人才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在保持基本理论和技术不大变的前提下,必须根据当前网络技术的新动向,不断调整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

一、人才培养方向及相关岗位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我院对分布在长江三角的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在企业、机关、公司、学校等部门的应用情况的分析,进一步调整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使其更合理,适应时代的需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面向职业岗位,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基本要素。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从事网络建设、管理、维护等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或IT行业,从事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工程规划施工、网络工程管理、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网站建设及维护等工作;也可从事相关的技术研究、产品的开发和工程设计的研发工作以及IT产品销售、市场的技术支持与维护维修服务。

二、改革方向

首先,基础理论课程数量及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可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合并、压缩、调整原有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适时开设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实际操作能力的新课程。例如,高等数学开设的难度不要太深,可去掉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然而,英语教学要贯穿始终。在网络设备的操作和调试中,常会遇到大量英语词汇,并且有些网络设备和技术来自国外,如Cisco的设备和技术、Unix操作系统等。如果搞网络技术的人不懂英语或英语很差,可能会给工作带来麻烦。故继大学英语课程之后,仍需开设专业英语。如果采用双语教学,那么,双语教学的课程一般应选择比较简单的课程进行,如计算机网络基础等课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其次,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工学结合。为此,我们做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强化实验环节。我们在课程教学完成后,增加针对性较强的综合性项目专题实训,按照就业岗位群的要求,选取适当的实践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纳入课程领域。第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网络实训室的建设。例如,2006年我校与福建锐捷网络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网络工程实验室。2011年我校再次投资组建综合布线实验室和信息安全实验室。学生在实验室中可以完成交换机与路由器的配置、网络跳线制作、链路端接、智能化设备安装、入侵行为检测、WEB服务蜜罐部署、企业典型网络安全架构部署等一系列的实验,既增长了知识,又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动手能力。第三,我校计算机类专业采用了“2.5+0.5”教学体系模式,也就是说在学生三年的学习时间里,学校将安排半年的校外工作体验,即顶岗实习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将学与做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课程体系紧跟最新技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提高“新”技术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突出“新”技术在技能培养中的作用,对发展迅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尤为必要。结合学校已有教学和实训条件,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实训方式,满足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和社会实际需要的无缝连接,让学生做到所学即所用。例如,我们提高了网络安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除了网络安全课程外,又开设了病毒防护、信息安全项目实训,使学生对当前最新的安全技术有较深入的学习。我们还新开设了无线网络技术、网络新技术应用等新型课程。另外,开设选修课也是弥补职业技术课程和网络技术发展缝隙的重要方式。此类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工作所必需的网络技术的新发展,从而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

计算机网络专业各阶段课程分布在高职学生的5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当中。为了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保证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根据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群,紧扣专业的核心技能,对课程体系中陈旧和重复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整合,增加了“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方面的课程;压缩了“网络编程与应用”在原有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删减了一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关系不大的课程,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合并了内容相近而又互有交叉的课程,如把计算机通信课程并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通过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拓宽基础知识面,适时地把一些反映当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充实到课程教学中来,建立以“网络技术及工程”为主要技能培养线、“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与“网络编程与应用”为辅助技能培养线的一套实用、科学、系统、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能适应相当一段时期的技术更新,课程之间的内容具有连续、递进和外延展宽的特性。

“网络技术及工程”是网络专业学生主要的工程技能,其主要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一是网络设计与实施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网络施工管理及简单的网络方案设计等工作岗位;二是网络管理能力,侧重培养学生对网络软环境的管理能力。其前期课程以计算机网络基础奠定网络工程的基础;中期的课程是TCP/IP基础、网络操作系统、综合布线、无线网络技术、交换机路由配置与管理等,这些课程是掌握网络工程系统集成技能的关键性课程。在这两种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由于大多数的单位网络设计与施工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故网络管理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学生的网络管理能力时,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Windows Server的网络管理方法,更要熟悉网络服务器上经常使用的Linux操作系统或Unix操作系统,具有在真正的网络操作系统下配置、管理及实施网络服务功能的能力。

随着网络犯罪的增多,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要管好网络,就要熟悉各种网络环境下基本的安全防范方法和安全实施技术。因此,要开设与网络安全相关的课程,如网络安全、病毒防护、数据安全等,让学生学习如漏洞的类型和修补方法等内容,网络管理工具的使用及数据文件的加密和备份等内容,全面掌握这一目前非常热门的课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缩短课程体系与实际技术发展之间的距离。

“网络编程与应用”区别于研究生、本科教育培养的网络软件技术开发师,应大力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公司、学校、行政事业单位的网站开发设计员。目前,用于开发的工具种类繁多,不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全部掌握,作为编程人员至少要熟练掌握一种语言,能熟练使用一种开发工具和环境。可以将网络编程类课程划分为两个主线的教学,一个主线是网页设计与制作、程序设计、JSP开发与WEB应用;另一个主线是网络数据库应用开发、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在这两个主线的教学中,前者侧重于培养学生网站建设及维护能力,后者则着力于培养网络环境下的软件开发技术人才。由于我们学院有专门的软件开发教研室,故根据培养目标,我们专业选择了前者开展教学。实践证明,前者更容易掌握,使学生能较好、较快地掌握网站建设方面的知识,在毕业设计中许多学生建设的网站功能完善,界面亲和力强。

学生修完以上三条人才培养线的课程后,将接受网络设计与实施、网络管理、信息安全以及网站建设及维护的项目专题实训。这四个项目实训融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涉及的相关核心技能,模仿工作流程组织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使学生完成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积累最初的项目经验。这样,学生无论是毕业设计还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都能快速进入角色。

此外,针对不同的学生,把“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区分开。“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一门向全院开设的专业知识课程。通过调整,把网络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内容区分。网络专业学生“计算机网络基础”的课程内容更深一些,偏于网络体系结构、数据通信的讲述,而其他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要浅一些,偏于应用。

选修课可以将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教育(如微软的网络管理员、计算机三级、思科的CCNA等)纳入课程体系,学生在完成课程和综合训练后,能够参加、通过并获得相关证书。选修课也可以是一些网络新技术的介绍或对现有课程体系的一些补充。例如,在网络编程与应用方向上选择了网页设计与制作、程序设计、JSP开发与WEB应用的教学主线,则可以将网络数据库应用开发、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作为选修课开设。通过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自学能力,以便毕业时能够很快适应社会,满足企业要求。

四、结束语

完备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一套相配套的教材。由于教材建设本身是一项耗费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因此,保持教材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相协调是课程体系改革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应注意各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不可重复,知识点之间存在相对独立和离散性,如果知识点之间关系亲和,则内容可集群。总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只有本着“建立社会需要、紧跟最新技术、相对比较稳定的课程体系结构”的原则,调整课程设置,才能为社会提供大量高效合格的网络技术实施劳动者。

[参考文献]

[1]黄永元.职业教育中网络专业的规划及课程设置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3).

[2]闫英战.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3]翟宏群,冯茂岩.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4]李康乐,解晨光,张明辉,等.高职网络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5]何文霞.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

[6]杨文艳.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

第5篇:网络安全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电厂 网络 教育培训

一、搭建网络教育培训平台的意义

(1)引进外部优质培训资源的需要

1.一是电力企业内部培训资源相对不足,不能较好满足安全、技能培训需要

电力单位工种多,如果配齐所有工种的培训师资、实习设备和场地,难度很大,也不现实。而电力远程教育网具有丰富的培训课程资源,如果能与企业培训资源结合使用,就能弥补一些专业、工种培训资源的不足,也可为同工种的培训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培训资源,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培训工作服务。

2.电力员工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历教育有广泛的需求

如果能够引进高校远程学历教育资源,就能有效减少工学矛盾,方便员工学习。根据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相关规定,电力新就业人员(包括农民工)在上岗前必须进行1 年以上的职业技术教育,电力的班组长要求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持续提升学历。这些需求都可借助行业协会、高校远程教育网络进行教学,使员工在提升素质方面能有更多的选择。

3.开拓电力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培训的方式

如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需要取得安全资格证书,中、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取得工商管理或职业经理人培训证书,专业技术人员需要继续教育合格证书等,而远程教育可以提供这些培训,使管理人员不出企业就可参加培训,从而节省很多时间,做到工作、培训双兼顾。四是电力员工更新知识的需要。电力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需要及时跟踪学习电力新的科学技术,了解新法规、新理论、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而电力远程教育网络能够为企业打开一扇门窗,开辟一个经济适用的渠道,使员工不出企业就能了解有关知识和信息。

(2)整合内部优质培训资源的需要

目前,优质培训资源分布不均,他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培训专业和项目,但也有劣势的专业和项目。尤其是一些小型电厂,培训资源不足,不能满足培训需要。因此,作为电力企业集团,有必要将企业现有的优质培训资源按专业进行统一整合,让企业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材、最实用的培训方法、最先进的培训技术等借助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平台,打破机构、单位、地域、时间的限制,使其在集团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达到优质资源共享,从而弥补一些单位培训资源的不足,优化一些单位的资源结构,加速电力先进知识、技术的培训普及,提升员工队伍素质。

(3)方便员工自主学习的需要

搭建起企业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在网上为员工提供电力各专业、工种、岗位所需的安全知识、岗位技能、学历教育、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等培训,员工既可通过参加培训班培训,也可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个人上网完成学习,参加相应考试考核,取得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等,将会极大方便员工学习,减少对实体培训资源的依赖和对培训时间的占用,降低培训支出,起到常规培训难以达到的效果。这也符合人人、时时、处处享有学习资源,能够自主学习的学习型企业建设目标。事实上,电力远程教育网络已经具备这些培训功能,企业只要将网上培训资源引进企业,搭建相应平台就可实现这些目标。

二、搭建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平台的途径

(1)建设远程教育网站

电力企业通过与行业协会、电力高校等远程教育网络资源的所有者签订远程教育网络使用协议,通过按期缴纳年费,获得远程教育使用权和建设企业远程教育网站权。根据协议,网络培训资源所有者负责向电力企业提供培训资源服务,电力企业在协议规定的范围内,获取使用网上培训课程、课件等资源,提供给培训机构、基层单位、员工个人。同时,电力企业应与网络拥有单位建立网上学历教育、职业资格等培训合作项目,充分依托远程教育网络拥有者的培训资质和学历教育资质等开展相应培训,使企业网站成为培训机构、电力高校的校外机构或远程分校,这样,远程教育网站的功能就能得到进一步扩展,成为空中大学、空中课堂,为高校架起通向企业的桥梁,为企业提供服务。

(2)组建企业远程教育编辑制作平台

电力远程教育网上资源如何得到有效利用,开通网络还不够,还要有一个中间转换、筛选、处理的环节来保证远程教育网站能够为受众使用。这个过程的实现由相应组织机构来完成:企业建立远程教育网站之后,要建立远程教育网站使用管理机构,负责管理使用网上培训资源:

1.要对远程教育网络资源进行下载、筛选、分类、编辑、储存等,为特定的培训受众提供简便、快捷、高效的网络培训资源。

2.合理编排布置网上面向大众、全天候的培训资源,包括合理规划编排培训内容、安排培训时间,及时更新培训内容,满足各种人群的培训学习需要。

3.要保证远程教育网络培训的互联、互动。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平台,应以能够实现授课教师与受众、培训机构与培训机构、培训学员间的交流、互动为条件,这样才能保证远程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四是能够采编、录播授课实况和实现网络同步传输。

(3)搭建远程教育传送及终端接收系统

电力远程教育的终端用户应定位到什么程度,其实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根据电力安全生产的实际,笔者认为,电力企业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平台的终端用户应包括:

1.企业的所有培训机构。这是实现培训机构资源互联、互通、共享的需要。

第6篇:网络安全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 课程体系;职业技能;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55-02

自2008年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以来,其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等均不很成熟,各学院对该专业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在2008年申报网络系统管理专业后,就开始对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和实践。

1 找准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这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把握专业定位的原则。

经过几年实践,把网络系统管理专业定位在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信息系统集成、信息安全产品和应用软件开发、信息工程监理、IT产品销售与服务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信息技术部门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培养从事网络建设、管理、应用开发与技术服务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2 设计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为满足社会对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保证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建立起适合当前状况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1 两类必修课程

在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职业公共必修课和职业能力必修课构成整个课程体系的两大坚实基础。“两课”、法律、体育课程的开设力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数学课程没有必要学得太深,可以根据计算机专业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调整。外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设备的操作和调试中会遇到大量的英语词汇,因而英语教学贯穿始终。另外开设IT职业英语,对其在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强化,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而职业能力必修课是学习本专业的立足之本,其设置应该认真探讨。哪些课程对于本专业来说是必要的基础课?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如何进行课程的整合,并合理安排每一门课的内容?综合考虑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应用状况,最终确定包括计算机基础类、网络编程实现类和系统管理与维护类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尽量少讲纯粹的理论,用专业技能学习是否需要作为衡量技术基础课开设的依据。另外,还以讲座、报告或参观的形式,让学生在入学后了解培养目标,了解他们将要从事工作的性质、岗位特征、发展方向等,进而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2.2 三个专业方向

在第一阶段基础课之后,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划分网络规划与施工方向、网络管理与维护方向、网络编程应用开发方向的专业学习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方面的学习。

网络设计与实施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网络工程项目的简单设计与实施能力,通过对网络综合布线技术、局域网组建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及网络设备的配置调试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胜任网络施工管理及简单的网络方案设计等工作岗位。

网络管理方向侧重培养学生对网络软环境的管理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Win2003 Server的网络管理方法,更要熟悉Linux操作系统以及Unix系统,具有在这些真正的网络操作系统下配置、管理及实施网络服务功能的能力;同时,要熟悉各种网络环境下基本的安全防范方法和安全实施技术,这样才能胜任网络管理员的工作岗位。

网络编程方向是为了适应社会对网站建设、网页设计、网络程序编写人员的岗位需求而设置的。网络编程类课程开设为两条主线的教学,一条是数据库、VB、Java编程技术,另一条是网页编程(静态、动态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灵活选择。

2.3 四项专业实训

以技能培养为重点的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技能训练,各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都达到一半甚至更多。此外,在第三、四、五学期还安排了集中的独立实践课以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综合运用多种知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而网络编程实训是对有志于网络编程的学生的一次很好的锻炼,通过完成一个模拟项目,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做项目的全过程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在参与开发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才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最重要的。

2.4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网络专业依托功能配套、技术先进的校内实训环境,遵循“技能是学和练而不是教出来”的人才培养理念,将专业课程安排在实训室讲授,形成师生交流互动新模式。教师理论讲授中穿插技能演示,让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模仿、强化密不可分,从而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及时熟悉并掌握所学技能,最大限度发挥实训室的服务教学功效。

2.5 建立以学生能力水平为主要指标的专业技能评价方法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面,强调多层面、多难度、多方式和多层标准,学生质量评价以能力水平为主要指标,重视综合素质与知识运用的考核,采用多标化的考核方式。

2.6 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职业教学团队

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塑造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实践能力强、适应高职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采取“培养和培训”的方法,借助于行业、企业等资源,安排教师进行培训,将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的经历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采用“积多成少”的方式,从企业聘请一流的技术骨干,实质性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来。

2.7 深化校企合作,引入行业认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

本专业与思科网络和趋势安全签署合作协议,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把先进的企业理念和计算机技术融入教学体系中,根据市场需求规格培养对口人才,使教学内容同企业的岗位需求密切结合,先后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生产实践机会,营造工学结合的环境和氛围。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要求本专业学生必须取得至少一个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证书如Cisco CCNA网络工程师认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络工程师、信息产业部网络工程师等)。

3 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实践,人才培养方案已初见成效,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同时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姜腊林,易建勋,陈倩诒,等.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3):67-69.

[2]孙涌,孙宏伟,蔡学军.高职院校IT类专业内涵定位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6-17.

[3]吕明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17-18.

第7篇:网络安全课程培训范文

一、 加强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指导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引导信息技术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学习需要为前提,做好教学设计,改变单纯的技术操作教学模式,把技术操作与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造坚实的基础。深入学校听课,规范常规教学,指导引领教学,随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4月,组织信息技信息技术教师到省教学学院和白山市教师研修院听课学习,培养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二、 举办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在3月20日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 ,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

三、 以教育科研课题指导教师网络研修

基于**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3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架设**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论坛板块。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对**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的技术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四、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

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并入职业高中20m因特网带宽接口,改变了我校计算机网络网速较慢的情况。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指导教研员和培训教师在解决使用计算机网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谷哥、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第8篇:网络安全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实践考核 工学结合 实践教学体系

1 绪论

随着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升级,wifi、4G、物联网等网络技术快速普及,互联网产业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同时计算机网络应用日益深入人们生活的各领域。随着物联网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各行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实践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应该进一步探索与实践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加快创新型人才、复合型技能人才培训。

2 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技能实践与提高有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高等学校硬件和软件的局限性使得实践教学的开展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训条件不能满足课程要求 随着物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IT行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是综合实践能力还是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许多学校实践课程也根据市场需求及就业岗位具体要求做出调整,如本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增加了《网络工程师综合实训》、《网络设备安装及配置》、《网络工程技术》等课程,但由于网络实验室没有及时更新改造,无法添置新的路由设备及网络综合布线实训设备,导致无法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相关的实训内容只是通过模拟软件来实现,或只是讲解理论部分,无法让学生很好的完成实验实训技能部分。这样很明显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课外实践课程无法保障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课不得少于总课时的百分之五十,其中课外实践课程也占有百分之十以上。如本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外实践课程总课时有1102学时,其中包括有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关键的实训环节,专业课程的课外实践课时有172学时。但在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中,往往无法达到实践的预期效果,因为课外实践实训基本都是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由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实训单位,因此指导教师在教学监督与检查方面没办法落实,有时跟踪也不是十分到位。在顶岗实习的教学活动中,也无法落实足够的企业岗位给每位学生实践锻炼。使得学生的课外实践课程无法保证达到预期的效果。

2.3 实践考核不科学 实践教学的考核与理论教学的考核主要不同是实践教学的考核要突出学生操作技能和创造能力的考核。应用型人才教育更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围绕着社会行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许多的课程设计都是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延伸到课外的自主开放实验及校外专业素质拓展训练相结合的培养。特别是计算机及物联网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速,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也要同步更新。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考核方法依然占据目前的课程成绩考核,如一般教师都偏好于闭卷考试或进行单纯的理论考试+实操考试方式,也有些教师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权值,有些任课教师就随意让学生提交学习心得等等。这些考核方法与方式都不能科学的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3 物联网环境下实践教学改革

3.1 改善实训条件 在物联网环境下要培养出高规格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在办学实践中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确保学生实践教学的实习及实训质量。为此,首先要加强校内专业实验室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才能充分保障实践教学课程的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效果,让学生能真正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本院为例:日前,在学院新实训大楼新建“网络服务器实验室”、“网络路由交换实训室”、“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等,同时计划采购一批网络服务器、三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设备,这样可进行服务器配置、网络规划与设置、网络工程技术实施等实习实训;在综合布线实训室搭建有实训模拟墙、机架及配件、程控交换机、理线器等,可以完成室内水平工作区系统实训及弱电井垂直工作区系统实训等项目,这样充分改善了校内实训条件,满足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要求,如《网络工程师综合实训》、《网络设备安装及配置》、《网络工程技术》等课程的实训环节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3.2 加强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是一项系统及复杂的工程,只有制定周密详细的计划,再配套相关的法规、政策的有力保障,才能确保较高的质量与成效,取得应有的实效。近年来本院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推进学院转型创新发展,各教学职能部门积极与企业充分合作,适当处理校企深度融合关系,积极拓展“校中企,企中校”模式,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平台。今年本院相继与广西区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广西科友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尝试了校企深度合作,极大改善了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的实践实训条件,同时可安排学生到这些企业进行课外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其中广西区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已在本校新实训楼搭建了实验室,将部分评测设备安置在学校实验室中,这是真正意义的“校中企”,方便学校实习实训环节的开展。近两年来,本院与南宁智全教育公司签订了“2+1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的学生中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极大限度的提高了学生课外实践能力与技能的培养,目前在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3 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为更好激发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鼓励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培养其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更加有利于适应IT市场人才需求,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及岗位技能需求,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同时根据实践课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灵活的考核标准,使得实践环节的考核更加科学化和标准化,提高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制定如下几种考核方法。①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核。目前应用型人才培训强调“双证”教育,强化学生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考核,学生可报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网络工程师考试”、“网络管理员考试”等,这样一方面可增强学生的实践与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②实践技能考核。实践技能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技能考核也是实践教学考核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实践技能其实就是动手能力或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考核的方法通常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根据教学要求及实训重点,围绕某技能点展开的实践性考核方法,如设计一个网络故障问题,或给出若干条件要求设计一个服务器系统等,让学生去诊断与修复故障。这样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③项目实施考核。项目驱动教学方式是目前人才培养的一种典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要求全体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动手实践活动,是一个真正的创造性实践技能锻炼活动。参与的学生通过项目实践活动,切实理解和掌握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切身体会创新实践的乐趣,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方式上一般可采取项目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论证报告、撰写工程文件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如局域网组建与管理实训课,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撰写符合标准的网络工程招投标书和项目施工方案的形式,取代原来的传统理论考试。

4 结论

本文以培养出适应于物联网市场需求的网络人才为目标,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加强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和加大实验室建设等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了“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学习新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王素芳,王小伟.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1).

[3]杨冰,邓曙光,肖卫初,田旺兰.基于物联网市场需求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3(1):83-84.

[4]毛建景.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167-168.

[5]熊聪聪,畅卫功,刘尧猛,张强.物联网技术下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12(9):9-11.

第9篇:网络安全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 高职 网络 培养 方案 职业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

引 言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模式是很多职业教育者研究的一个课题,旨在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性网络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在国家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教育水平,人才需求结构,就业状况等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网络技能人才是网络专业的核心,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合理、科学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就显的尤为重要,它是我们培养网络技术人才,组织教学的依据。

设计背景

1.网络人才遍布在各行各业,就业面广、社会需求量大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运行平台和实施载体。在社会生产与人类生活中,网络应用的全面延伸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都会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

近几年许多高职院校在原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设置独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汉中、安康、商洛等市的高职院校80% 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存在诸多共性问题:定位不准,受师资、实训条件限制,培养的人才知识滞后,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相对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相对滞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维护、网页制作、网络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人才缺口巨大。

2.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网络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环境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目标中提到,要做强、做大电子信息,新型能源和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提高现代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建设国家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环境,必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3.本地区对计算机网络高技能人才的规格要求和专业定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单一掌握某一专业的人才未必能够在市场上立足,掌握计算机网络所涉及的软、硬件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能力;网络设备的安装、操作、测试和维护能力;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快速跟踪网络新技术的能力,能真正把基础理论知识与网络实践能力合二为一的网络建设、 操作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紧俏商品”。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特点正是培养此类人才。

通过调研汉中市及周边地区的典型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进行专业定位。其中主要走访调研了以汉中四通公司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汉中移动、联通公司为代表的通信运营业;以及汉中钢铁厂代表的制造业、政府机关和服务业等。这些行业对网络搭建、网络管理和网络应用等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提出了岗位要求。

设计过程

通过行业企业市场调查等方式,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召开专家工人访谈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共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调研分析,按照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建网”、“管网”、和“用网”。

参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要求,确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网络安全、信息对抗、网络工程、网络管理、IT产品营销、数据库设计开发、网站建设等。

1.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的统计,网络及安全管理员是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普遍需要的职业岗位。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工学结合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证书性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性实习”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证书性学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一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围绕考取职业证书安排教学。主要取得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建网基础)、网络管理员(管网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用网基础)。以达到基本职业素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入门水平,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

第二阶段“生产性实训”是指三年制的第二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工厂化实训基地以“典型工程项目”安排教学。以达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较高水平。

第三阶段“顶岗性实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三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外的企业顶岗工作。以达到专业应具备的企业经验和综合素质。在校内安排企业真实性的专业综合实训,在校外以实训基地为主,有计划地安排顶岗实习。

2.在课程开发方式上,探索建立“教师科研下企业,工程项目进课堂,师徒方式传技能,学生学习如上岗”的模式

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根据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召开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根据前阶段的工作分析和成果,共同讨论和初步确定了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框架体系

1.确定职业岗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试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体现工学结合为特点,以职业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设计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合作,确定其面向的职业和职业岗位,初步提出培养目标。

2.典型工作任务设计

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它反映了该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形式,应包括完成一项任务的计划、实施和评估等完整的过程。在该步骤中,确定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便对该职业进行准确地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再根据三级能力的培养思路和职业养成规律,由浅入深安排学习内容,并由企业实际工作提炼出小型企业级局域网组建、网络工程测试与验收、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16个典型工作任务。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

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描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它是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因此设计学习情境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学习领域设置的原则:一是每一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三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所有学习领域组成生产或经营过程。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建网”、“管网”、“用网”。

4.课程体系结构

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需要有成熟的课程载体、规范的工作岗位或实训中心,熟练的指导教师等条件的支撑。就我们目前的教学环境来说,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们提出“平台+学习领域课程”的构想,兼容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保证学生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第一学年奠定一个基础和平台,从第三学期开始采用纯粹的典型工作任务模式的构想。

5.教学计划设计

完成了上述步骤之后,编制教学计划表,课程开设顺序与周课时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当专业的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的幅度大时,或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按常规教学周无法很好实现教学目标时,可对3年6学期制进行变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教学计划开出的课程,在能力考核上实施“以认证代考试”、“以竞赛代考试”、企业实践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等方式;在课程考核上采用“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答辩”、社会调研报告、企业实践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成绩逐期载入学生学业成绩登记表,毕业时归入本人档案具体归结为:通过两种方法来考核,一是教考分离,通过国际、国内认证考试,二是形成性考核。

教学条件配置

1.师资要求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实施本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数量和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1)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应用开发和信息安全专业中级以上的IT认证资格证书或工程师资格。

(3)信息系统工程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专业至少有一名教师有实际工程经验,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若能请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则更好。

(4)教师“双师”素质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

(5)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1:25左右,校外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的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

2.教学设备配置

(1)校内实训室

支撑实践教学计划所需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包括“网络集成实训室”和“网络工程实训室”,辅以2个普通多媒体机房,可以满足每届招生1个标准班(40人)的实训基本要求。出于安全等原因,企业网络的生产环境不会轻易让学生使用,校内实训环境应尽量扩大规模和覆盖面,以保障实训需要。条件许可时,应跟随技术发展,增加安全、无线、IP语音、网络存储等实训环境,尽量贴近实际工作环境。

(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从事系统集成、信息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等领域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网络信息中心。最需要真实网络环境开展“网络管理与维护”实训实习却很难在企业进行,“综合布线技术与施工”须借助网络工程类企业开展实训实习。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除从事网络工程和应用开发的少部分企业能一次接纳多人外,一般企业接收的学生数目也就1到2个,且不会每年接纳,因此校外实训基地最好能够达到每个标准班级(40人)4个以上,并尽可能多。

总 结

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先进的思想指导,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需校企合作,走工学合作之路,同时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资料:

[1]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课题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M].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5,2.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