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煤炭行业发展范文

煤炭行业发展精选(九篇)

煤炭行业发展

第1篇:煤炭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煤炭行业、 采矿工程、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167-01

1 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煤炭工业科学化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行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行业内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煤炭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行绿色开采,建设生态矿山;强化安全基础工作,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煤矿井下作业环境等。煤炭行业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国煤炭工业取得了更完善的发展

(1)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大型现代化煤矿已经形成全国煤炭生产的主体。

(2)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同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

(3)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煤炭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

(4)煤炭绿色开采、生态矿山建设稳步推进,矿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煤炭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资源开采业发展规律,不断探索煤炭清洁生产、绿色开采、矿井热能利用等技术,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与生态再建投入力度,矿区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5)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不断健全,促进了安全生产形势。

(6)国际交流合作步伐加快,对外开放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展。

2 煤炭行业采矿工程的特点

采矿系统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1)全面应用了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在采矿系统工程中,已广泛使用运筹学,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网络流、多目标决策等。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中的许多先进技术,如计算机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库等,也已成为采矿系统工程的常用手段。

(2)紧跟信息科学的发展。信息科学的任何进展都会很快在采矿系统工程中得到印证。在矿业上使用的硬、软件,随着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不断地变化。

(3)密切结合采矿工程的需要。采矿系统工程在处理问题时要经常考虑采矿工业影响因素多的特点。因此,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特别受矿业界喜爱。

3.我国煤炭行业存在诸多问题

随着我国煤炭产量大幅提高,煤炭产量增加,煤炭调动强度加大,铁路、公路、港口转运压力还将不断加大,主要煤炭消费行业产业布局不合理,长距离煤炭调运形势,还将长期存在,制约着全国煤炭供应效率。

1) 煤炭价格上涨,行业经济效益提高与成本大幅上升,增支因素增多和粗放的发展方式同时存在。从煤炭经济效益增长情况看,煤炭效益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煤炭产量的大幅增加和价格的上涨,煤炭行业总体上仍处于转型发展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的发展方式,实现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任务依然艰巨。

2) 产品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单一,内在素质低。全国原煤入选比重只有30%左右,大量原煤未经加工直接燃烧,洁净煤技术开发和应用进展缓慢。煤炭产业链短,高附加值产品少。

3) 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结构性矛盾的问题依然突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我国煤炭工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煤炭资源条件差异性大,煤炭总体生产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在煤炭生产结构布局上,全国现有生产煤矿和在建煤矿2万多处。在现有生产矿井中,小型煤矿数量比例占94.05%,全国煤矿平均单井产量约为15万吨。大中型现代化煤矿少、小型煤矿多的煤炭生产结构,制约着煤炭生产集中度的提高,制约着煤炭工业整体现代化的发展。

4) 结构性矛盾突出煤炭工业面临的问题

①企业组织规模小而做,产业集中度过低,竞争力差.经过近几年关闭整顿,中国小煤矿总数由近8万处减少到2万多处,但生产规模小、布点过于分散的问题仍相当突出,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差距很大。大中型煤矿生产集中度过低,调控和影响市场的能力有限。

②开采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安全状况差.目前基本上仍是机械化、部分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采煤机械化程度仅35%左右,小煤矿一半以上采取原始的作业方式,工艺落后,先进与落后生产能力并存,整体技术水平低。

5)我国煤炭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只有年蒸发量的15%左右,水资源严重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大,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给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给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上述这些问题,既是影响当前煤炭经济运行的焦点问题,也是影响我国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全行业不懈的努力,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4.煤炭发展问题处理的措施

(1)加快大型煤炭企业、煤炭基地建设我国煤炭行业的集中度还较低,煤炭开采企业过于分散,存在大量个体开采的情况,这一方面导致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煤炭企业的管理难度增大,安全问题令人头痛;另一方面加剧了煤炭供给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

(2)煤炭作为一种日趋减少的不可再生资源,国家应当对其开采、使用实施统一管理、统一规划,而不是放任自流。而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在技术性、安全性、可控性等方面的优势勿庸置疑,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煤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3)由政府牵头,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将大量分散的煤炭开采企业以股份制的方式,组成大型煤炭集团和基地,实行统一开采、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4)建立煤矿安全仪器仪表采购、供应 、定期维修、保养、校定中心,确保煤矿安全仪器仪表正常运行。

(5)做好矿区的工农业发展规划,着手解决矿区内的"三农"问题,诸如移民搬迁,水利设施,公路桥梁等,为煤炭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6)建立比较规范的煤炭设备、材料、采购、经销信息中心,采用招标采购,定点采购等多种形式,拓宽采购渠道,防止假冒伪劣商品进入矿区。

5.结语

煤炭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学地对我国能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对于制定正确的能源发展规划,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采矿学》徐永圻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明宇. 采矿工程新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7.

第2篇:煤炭行业发展范文

我国“富煤、少气、贫油”的国情特点决定了我国煤炭将在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改变。我国既是全球第一的产煤大国,也是消费大国。近年以来,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需萎缩、国内消费增长动力不足、进口数量增加以及房地产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煤炭市场供求关系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

1.煤炭供给平稳增加。

随着资源整合陆续加快,煤炭产能逐步释放,以及前期对煤炭行业保持乐观的盲目扩张,近期以来全国煤炭产量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产能过剩日益加剧。

2.市场需求持续低迷。

煤炭下游四大支柱行业钢铁、火电、水泥、化工增速全面变缓,进而导致煤炭需求疲软。火电发电量下降、钢铁产量走低、高耗能产品价格降低,煤化行业煤炭需求增长不大等四方面因素,已造成国内煤炭市场需求减缓。

3.进口数量大幅增加。

受累于全球性的经济疲弱,特别是欧债危机导致欧洲煤炭市场严重低迷,导致国际煤价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进口煤价格相对于国内煤价格优势明显,对国内煤炭市场价格和供求形势造成巨大冲击。

二、工商管理的职能体现

工商管理作为一种调节经济的手段与工具,它履行着重要的经济环境创设和成熟的市场运作职能两方面。第一种职能主要体现在对经济环境和氛围的创设方面,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成熟与完善的同时,企业经济理念和经济行为都得到了深刻的扭转与更新,在这转型与更新的过程中,难免有不规范的思想和行为,违反了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则,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和谐。因而,在这种状况之下,便衍生出了工商管理的职能之一,它通过行政的手段,规范各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规范化、法制化,在工商管理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实现市场经济环境的良好创设与和谐氛围的保持。第二种职能主要体现在成熟的市场管理运作职能。市场经济是瞬息万变的,在利益的驱使下,市场经济呈现快速更新的竞争态势,而经济管理的具体操作却远不及市场的瞬息变化,因而,只有工商管理的行政手段,才能通过其行政干预,在对市场经济全面、动态的把握之下,实现对市场经济管理运作的整体把控,使管理与实际相适应、相协调。

三、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和谐相生的关系分析

1.经济发展是工商管理的基石。

在社会形态的历史变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设置专门性的工商管理机构来进行监督与管理,在历史的发展中,以商品交换为起点的商品经济的产生是工商管理的基石,也是根本性的内因,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成了工商管理的不断成熟。

2.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互促共进。

伴随着商品市场的繁荣与昌盛,诞生了市场经济的概念,与之前的商品经济相比,市场经济的范围更广、方式更新,这些经济发展形态的转变也为工商管理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提供了成熟化行政管理的舞台,经济主体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增强,自主、自律的观念也得到了巩固。

3.经济发展是工商管理完善的推动力。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得知,经济基础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的时期,与之相协调的是生产关系的整合和优化,通过经济主体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活动,进行共生与完善。

四、工商管理对煤炭行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与深远影响

1.工商管理维护了煤炭行业经济活动中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市场经济的活动之中,消费者群体是主体之一,消费者对市场经济的认同和态度直接影响着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当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在遭受到劣质煤炭消费欺骗等行为时,工商管理可以通过行政干预措施,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劣质煤炭更换或改良等处置。这样,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得到了维护,对煤炭经济活动中的不合法行为也进行了打击,积极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发展轨道。

2.工商管理在煤炭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引导与疏导的作用。

为了更快地推动我国煤炭企业经济的改革与转型,工商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功效,由于煤炭行业的煤炭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在其耗尽或丧失其经济性的环境之下,煤炭企业就无法实现其价值,因而,煤炭企业必须进行未来的产业转型。而工商管理为其转型可以搭建一个宽松开明的政策环境,用讲求实效守信的法制市场环境吸引外来投资者,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使煤炭企业在优化的环境氛围中,招商引资带动转型。而且,在中小煤炭企业转型过程中,由于一些企业竞争实力不够,经营状况不佳,工商管理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市场经济的整体把握,指引中小煤炭企业进行新的经济发展方向。

3.工商管理对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持的作用。

为了促进煤炭企业的转型与发展,需要技术的创新与优化,在新型煤炭设备进行运用的同时,工商管理在其建设规模上可以进行监督,制止重复性和低水平的煤炭项目建设。同时,在提供煤炭企业节能环保降耗的技术创新下,工商管理部门可以与区域内的其他产业进行组织协调,从推动环境的清洁和生产的节能等方面,创设一个安全、绿色、环保、高效的“煤炭绿色通道”。

4.工商管理有助于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

近几年,国家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在抑制不合格能源的需求、控制高耗能产业增长速度的同时,坚持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的小煤矿,清理在建的项目,大力整合煤炭资源,抵制超能力生产,很好地抑制了煤炭生产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提高煤炭产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国家在确定煤炭的基础能源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还为煤炭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便有助于我国煤炭产业长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过去我们企业只是重视生产管理,而不重视煤炭产品的开发和营销管理,在社会领域中,煤炭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要考虑对社会的供献能力问题。在煤炭企业生产中,如何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是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贡献内容。

五、结束语

第3篇:煤炭行业发展范文

一、前言

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在已发现的一百余种矿物中,煤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一次能源消费中有70%~75%来源于煤炭,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由于当前中国原油的进口依存度仍然逐渐提高,而煤炭资源相对丰富而廉价,所以煤炭产业具有明显成本优势。同时我们看到,多年来我国过度依赖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能源“一煤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以粗加工为主的传统煤炭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都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面对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传统的煤炭产业发展更是积累了不少问题。由于受到发展基础、区域分工、经济结构、地域特点等因素制约,我国非资源型产业、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壮大还需时日。而煤炭产业作为我国优势产业,如果能够实现全面升级转型,则是我国当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最务实的举措。因此,转变传统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推行绿色采矿,发展煤炭资源的深加工,打造高效益、高技术、高附加值、长产业链的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新型煤炭产业经济新模式,是我国能源发展最现实的选择和最有效的途径。

二、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系统分析

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之一是实现资源的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产出量。通过资源代谢分析,可本文由收集整理以了解资源的流动路径和环节,以及各环节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情况,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煤炭行业涉及的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进行资源代谢分析是研究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基础。资源能否做到层级利用、循环利用,不仅取决于资源种类及其自身特性,更取决于其流动方式和规律。

(一)资源代谢方式的转变

1.“资源—资源—资源”型的代谢方式

以这种形式流动的资源每经过一个环节后都会产生新的资源,这些新的资源在经过相关环节后再产生新的资源,依次发展下去直到最终环节。

2.“资源—处理—资源”型的代谢方式

资源的这种流动方式是指资源流经若干环节后其基本的用途和作用没有太大的变化,经过处理后仍能被重新利用。这种资源流动形式,有的经过简单环节的循环,有的经过多个环节,甚至重复循环。这种流动方式易产生过程损耗,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资源。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过程损耗与技术水平有关。资源的这种流动特性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奠定了基础。

3.“资源—废弃—再生”型的代谢方式

资源的这种流动方式是指资源经过一个环节或多个环节后,原有的用途和功能基本丧失,成为暂时没有用途的资源。经过处理后,一部分资源能恢复原来的用途,另一部分资源经过处理后再做他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再生。大多数资源都按这种方式流动。这种方式是构成环境损害的主要方式,也是循环经济讨论的重点。

(二)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价值增值

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这种不断增值的状态下,循环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煤炭行业价值链增值,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的。

1.价值链延伸

循环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方式本质特征就是延长了产品价值链的环节,通过对行业价值链形成过程中副产品的减量与处理,以及生产消费过程中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与再利用,延长了该行业的产业链,使得有限的资源能创造出更大的利用价值。对煤炭资源来讲,压缩煤炭产量,减少资源绝对开采量,积极发展煤炭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拉长煤炭产业的价值链,是实现煤炭产业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业附加值的关键。

2.网状或环状化

煤炭企业对生产或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进行处理,使处理后的副产品产生再利用的价值,作为新的原材料供应给其他企业使用,使该行业的价值链与其他相关行业的价值链形成了交叉,从而变为网状化或环状化。尽管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回用会增加一些额外付出,但是考虑到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价值链总体是不断上升的。有些专家学者将这一循环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构造为“螺旋上升的链网结构”,即物质循环是闭合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价值流是增值上升的。

第4篇:煤炭行业发展范文

据许昆林介绍,11月8日,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和华电集团、国家电投集团签订了中长期合同。这次签订的合同跟以前定量不定价的合同不一样,以前签的合同量定了,价格没有确定,所以相当于以前一单一价。这次的中长期合同定了一个较长的周期,有明确的定价机制,有履约保障,还有国家有关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鼓励供需双方签订年度中长期合同,将会在安全高效先进产能释放中,优先支持签订中长期合同的企业。

许昆林表示,煤炭电力企业签订中长期合同是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以来具有标志性的一件大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煤炭、电力两个行业健康发展。二是有利于煤炭价格和市场的稳定。三是有利于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

鲁俊岭进一步表示,政府可以为合同履行创造一个好的条件。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是严格执法和信用监管,营造有利于合同履约的外部环境。二是政府在一些相关的外部条件上,能给支持的尽量给予支持,在不干预企业自主经营权的前提下,积极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总之,要把好事办好,帮助企业把中长期合同履行好。

煤炭供应稳定 去产能决心不动摇

有关煤炭价格过快上涨的问题,许昆林指出,目前煤炭供应的基本面是稳定的,不支撑煤炭价格非理性上涨。具体来看:一是我国有充足的产能储备。到去年年底,全国煤炭产能总规模57亿吨,考虑到今年去掉的近3亿吨,还有54亿吨产能,其中通过实施减量化生产储备的6亿吨产能,具有很强的调节弹性。

二是运力保障能力强。我国铁路、公路、水路运输能力都很强,相当长一段时间还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只要有一点紧张,投入调度运力,就能够迅速满足供应。

三是港口存煤大幅度回升。秦皇岛港、黄骅港、曹妃甸港和国投京唐港10月末煤炭调度量达到128.6万吨/日,比7月末低点每天增加36.6万吨,截至11月7日调度的数字,环渤海五个港口存煤回升到1720万吨,比前期低点增长69%,完全处在正常水平。

四是从电厂和供热存煤调度情况看,都达到了三年的平均水平。截至11月7日,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达到1.02亿吨,比8月份低点增长14%,可以用22天。

许昆林强调,当前完全有条件、有办法保障煤炭的稳定供应。究其原因:一是先进产能可以有序释放到位。现在不是说生产不出来,而是有这个能力的储备。276―330个工作日之间的产能,本来就是为应对市场波动准备的,目前煤炭市场发生阶段性的变化,这一部分产能就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有关部门还将根据供需形势变化,研究建立先进产能释放的长效机制。

二是煤炭运力可以较大幅度的增加。煤炭运量比较前期已经有明显的增加了,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潜、调整结构,还可以再大幅度的增加。

三是清洁能源的利用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完全有办法、有条件保障供应。近年来,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发展比较快,而且在实际运行中,近两年来存在利用不够充分的问题,比如弃风、弃光、弃水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地区表现的还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煤炭的供求有一点点紧张的话,可以更好的为清洁能源的发展提供机遇,一方面可以减少煤炭的消耗,改善大气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借这个机会多发清洁能源,改善我们国家能源消费的结构。

许昆林进一步指出,近期煤炭价格上涨使得社会上有人对去产能开始有一些担心,也确实有部分的地区和企业决心有所动摇。近期的煤炭价格过快上涨,并不能说明去产能已经到位。对近期的价格上涨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是阶段性需求变化带来的,而且个别投机炒作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非理性的成份,这不是长期的趋势,当前煤炭产能过剩的状况并没有改变。从近期看,在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下降的基础上,今年前9个月煤炭消费再次下降2.4%,当前阶段性供求基本平衡,是因为通过严格执法和实施减量化生产,控制了部分产能。如果把这一部分产能完全释放出来,很快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从长远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将有所回落,煤炭的市场需求很难有增长空间。因此,煤炭去产能的决心不会动摇,力度也不能减弱。当然,在推进去产能过程中要遵循市场规律,采取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科学把握去产能规模和节奏,保证煤炭市场的基本稳定。

煤炭价格上涨的原因

有媒体提问到,近期煤炭价格上涨过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张满英表示,当前煤炭价格过快上涨,是在煤炭供需长期稳定关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在短期内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来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煤炭产量出现回落。随着煤炭去产能工作的加快推进,煤炭涉及到违法违规生产和超能力生产情况基本上得到了遏制。同时,减量化的生产措施也得到了落实,煤炭的产量出现小幅度回落,个别地区出现阶段性供应偏紧的情况。

第二,下半年以来,需求出现恢复性的上升。今年下半年全国主要流域来水偏枯1-3成,水电发电量有所下降,同期,全社会用电量出现稳定恢复态势,对火电发电需求增加,燃煤机组用煤量的需求增加。另外,除了火电用煤之外,再加上钢铁、建材等用煤行业的需求也在恢复性增加,所以几个需求的集中,出现了供求偏紧的情况。

第三,前期铁路运力偏紧。近几年,铁路运量持续下降,特别是煤炭运量大幅度的下滑,铁路部门积极发展其他货源,煤炭的运力包括敞篷车辆都逐步减少。另外,有关部门从今年8月份开始对公路运输违法超载超限、货车非法改装开展专项治理,为整治、规范公共运输秩序,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客观上,也促使以前通过公路运输的又转到铁路运输上来了。在煤炭需求回升的情况下,就出现了短期内铁路运力来不及调整的情况,造成了一些关键线路车皮紧张。

第5篇:煤炭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文化;煤炭;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180

长久以来,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方式人工化、管理模式人为化、资源开采随意化,经营理念和环境保护落后,一直面临管理人才和普通矿工“双流失”的严重威胁。为使煤炭企业能够健康发展,务必需要加强安全生产科学管理、努力提升工作技术含量、积极创立企业文化,适应企业生产、适应企业需要、适应企业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满足市场需求和煤炭行业内部经营方式、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需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促进煤炭行业的重新定位发展,树立煤炭行业“高效、精细、安全”新形象。

1创立企业文化对煤炭行业发展的意义

俗话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是跬步的积累,还是小流的汇集,都是积攒达成目的的有效途径。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没有目标一致性,就没有发展。煤炭企业如何激发员工的生产激情、如何凝聚员工个人理想同企业发展相统一,是创立企业文化无法回避的课题,也是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依照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的直接要求。以前,煤炭行业因受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和计划经济的影响,除与其他国企一样存在管理粗放的状况外,还存在工作环境差、矿井现代化程度低和安全隐患多的现象。故而,企业文化其实也是一个行业的独特的管理模式,还是一个企业所有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达到提高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企业在发展中创造出独特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同时这种企业文化又成为企业内令行禁止的“总开关”。企业制度一旦形成,就煤炭行业来讲,管理者和员工都会严格遵守和执行,有了规范,势必减少违章现象发生,自然能够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2当前煤炭行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部分煤炭行业的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实质,有从形式中来到形式中去的现象,其本质是因为少部分领导干部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吃得不透,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没有依照煤炭行业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具体讲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有的企业对建设企业文化虽已建立起相关的制度,但没有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和闭合体系。考核办法和细则针对性不强,在基层操作中存在形式主义倾向,从而使企业文化建设只落实在每个人口头,只体现在喊几句口号、印几张宣传单上,而并未真正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对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没有发生促进性的改变。

第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这种价植观只能为某一个企业所独创。企业文化是不能照搬和模仿的,每一个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和需要,逐步总结完善的。比如当一个企业取得成功后,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被众多的企业模仿,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引进“模式化”的企业文化出现“水土不服”,最大原因就是每个企业独创的企业文化才是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才能增强企业的团队凝聚力。

第三,部分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把企业文化单纯地理解为文体活动,以为多组织几场比赛、多开展几项活动就是企业文化,没有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是激发员工内在动力、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管理手段。企业文化应该是存在于广大员工潜意识中,对企业的规章形成共识,在员工的心灵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不是仅仅靠组织几次文体活动就能完成的,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保障落实、活动开展、奖惩措施等一系列过程实施、完善后才能形成的。

3做好煤炭行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所暴露的问题,一言以蔽之,主要是缺少有效性,没有形成文化示范、规范建设,没有让员工的道德修养与企业文化建设真正地融合在一起,使企业文化建设缺少“人味”。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煤炭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煤炭行业的文化建设,就是要求我们要充分把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的自身发展联系到一起,充分考虑到职工的需求,并且尽量满足职工的需求,使其从内心深处认同企业的发展的观念,积极地投身到企业发展建设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在企业中觉得自身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出来,使员工在这种文化建设中体会到自尊与归属感,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第二,不断地更新管理理念有助于煤炭行业文化建设。现代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就要求我们的煤炭行业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过去那种单一模式应用实践非常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营模式,才能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很好的服务,才能使得企业文化建设真正适合我们企业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全体员工中间形成极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从而使得我们的煤炭行业得到长远与健康的发展。

第三,煤炭行业文化建设要注重领导的带头作用。在任何一个行业中,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都十分重要,在煤炭行业更是值得特别提倡。煤炭行业的领导要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并且思想认知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这样才更能看出问题。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作为煤炭行业文化建设的推动者,把文化建设提到重要的地位上来;要不断地向下面的员工讲述企业文化的内涵,用领导的力量带动员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树立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信心。

第四,实现科学发展观。当前,我国的煤炭企业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这一思想。企业文化的建设,会增强职工的道德水平与思想境界,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工作。只有所有的员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我们的企业才能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迈进,所以说煤炭行业企业文化建设是煤炭行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第五,一个优秀的企业要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建立机制来对企业文化的贯彻实施来进行约束,配合企业文化的实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适合企业运作需要的推广、考核及保障体系,让企业文化在极短的时间里得到全体煤化员工的认同,并得到执行,使企业文化在煤炭行业做大做强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第六,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严格的奖惩措施来确保企业文化的落实到位。如对企业文化的模范执行者,应按照企业制度予以表彰;对不遵守公司规定的,要按制度进行惩处。如果企业文化的践行者得不到奖励、违反者得不到惩罚,那么企业的文化一定执行不下去,将会成为摆设。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文化建设不是靠一个部门或单一的做几件事情就能做好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合作,是一个长期过程。煤炭行业建设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才刚刚起航。

参考文献:

第6篇:煤炭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发展;融资;外资效应分析

一、乌海煤炭行业发展与利用外资现状

(一)乌海煤炭行业发展概况

乌海市是内蒙古西部典型的资源能源城市,煤炭资源富集,探明储量27亿吨,以优质焦煤为主,占内蒙古已探明焦煤储量的60%,是国家的重要焦煤基地。乌海煤炭行业发展始于1958年,由最初的原煤开采为主,历经“煤-电-化、煤-焦-化、煤-电-冶金”发展路径。经过50多年发展建设,特别是近10年来,在煤炭市场需求大幅增长、煤炭价格上升、行业效益好转等多重因素引导下,乌海煤炭行业产能快速扩张,2012年原煤产量达3855万吨,洗煤4230万吨,焦炭产量1112万吨,发电量166.59亿度。依托丰富煤炭资源,凭借“煤炭-电力-耗电工业-煤化工”的增长模式,乌海市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2012年,乌海地区生产总值562.56亿元,增长14%,保持连续17年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94.6亿元,增长13.9%;人均GDP达到103242元(折合16355美元)。

乌海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对煤炭资源过度依赖,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问题。在被列为国家第三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后,积极推进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十一五”期末,乌海市原煤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时期的74.2%下降到了38.7%,实现了从“一煤独大”向多元支撑的经济格局转变。当前,乌海市认真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立足实际,着力打造煤化工、氯碱化工两大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发展煤化工的产业优势、基地规模优势更加突出,加之确立的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和产业层次的发展方向,为国内外投资打开了广阔空间。

(二) 利用外资的现状

(1)乌海煤炭行业利用外资的整体状况

利用外资作为激活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抓手。乌海煤炭行业快速发展,与投资、消费快速增长密不可分。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煤炭行业抓住历史机遇,以优越的区位优势、独特的煤炭资源禀赋和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企业到乌海投资兴业。其中,投向煤炭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有5户,投资主要来自香港、美国和马来西亚。截至2012年末,涉煤外资企业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的33.33%,实际利用外资额5703万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126万美元,直接外债577万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额的59.63%。外资投向行业和实际利用外资额两项指标,煤炭行业均位居第一位。

但是,相比较从国内引进的能源开发利用重点项目和企业,利用外资在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和效益等方面均远远落后于内资,煤炭行业仍以利用内资为主导。在自治区煤炭行业整体利用外资规模、水平上,处于落后地位。

(2)乌海煤炭行业利用外资的特点

①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起步晚,发展缓慢

2004年第―家涉煤外商投资企业落户,到2012年投向煤炭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仅5家,发展的速度平均每年不到1家。

②是利用外资规模较小

协议投资总额16045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897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703万美元,仅占同期乌海煤炭行业投资总额0.73%。而且外资企业单体规模小,最大投资5125万美元,最小投资48万美元,对于煤炭这一资本聚集行业来说体量过小。

③是延伸不足

外资利用,其投向主要集中在原煤开采、焦炭等传统煤炭行业,对煤化工等延伸产业鲜有涉足;

④是利用外资方式单一

外资方式利用很单一的,主要是合资、独资和借用外债,境外上市、发行境外债券、项目境外融资等方式还是空白。

⑤是存续周期短。

到2013年3月末,5户涉煤外资企业已有4户退出,1户项目停滞,平均存续周期仅为5.26年,煤炭企业重组以及优胜劣汰是直接原因。

二、煤炭行业利用外资效应分析

(一)经济效应比较分析

与全区煤炭行业整体利用外资规模比较,乌海煤炭行业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区2.03%。全区煤炭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利润逐年增长,净利润由2007年2.02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9.1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45.77%,乌海煤炭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全面亏损,亏损额逐年增加。与全区外商投资煤炭行业出现逐步向集团化和集约型发展趋势比较,乌海煤炭外商投资企业呈现的是淘汰退出、煤炭企业整合重组退出。与本市内资煤炭企业比较,乌海煤炭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规模、产能、产业链、经济效益等方面也处于绝对劣势,如,从产能上看,乌海涉煤外企经过技改后原煤最大产能120万吨,焦炭产能60万吨,与内资煤企原煤数百至千万吨产能、最低百万吨级焦炭产能相比,差距明显。从技术装备水平上看,投资乌海煤炭行业的外方股东,不是来自煤炭行业发达国家或地区,具有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的知名企业,而且其投资的煤炭企业采用雇员本地化、技术和设备本地化,与神华乌海能源公司大型央企比较,更没有技术优势,也不存在技术外溢效应。综上,乌海煤炭行业利用外资规模、技术、效益等经济效应较低,积极因素更多表现为对地区投资增加,就业增加,税收增加等方面。

(二)制度效应分析

乌海煤炭资源以焦煤为主,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属于限制类稀缺煤种,外资不能控股,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并购焦煤企业交易额5000万美元以下的,报省级商务厅审批;交易金额5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须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审批。这也是乌海煤炭行业利用外资与全区差距的制度性原因。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矿井瓦斯利用,乌海在这一领域资源同样丰富,但外资在该领域投资仍然空白,制度效应没有体现。外资进入乌海焦煤开采行业,主要采用并购方式,如乌海1家投资性外商投资企业,并购了2家煤矿,交易额3516万美元。当时2家煤矿产能均在30万吨水平,按新建、改扩建矿井规模不低于120万吨/年要求,多次向2家煤矿增资,进行矿井技改后达标,并建成300万吨洗煤厂。在即将投产时,乌海煤炭企业重组工作开启,最终该公司因规模、被重组等原因,选择将并购煤矿一并转让退出。该公司在煤炭行业投资整个运营过程中,外方高效地管理、严格地财务控制、灵活地资本运作等现代企业制度有效植入企业,建设、运营期高效率运转,虽然没有产出即退出,但其股权转让交易仍使其投资获得数倍收益,为地方带来过亿税收,其制度效应外溢明显,值得借鉴。

(三) 环境效应分析

煤炭资源的开发,给乌海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也产生较大的环境压力。乌海煤炭资源开发曾经历了一段无序开发时期,小煤窑、小机焦炉、改良焦炉甚至土焦炉一度上百家,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外资由于进入较晚,无序开发期间尚没有外资身影。外资进入煤炭行业后,对环境影响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如投资性外商投资企业并购煤矿后进行的技术改造,提升了矿井产能和生产安全性,资源综合利用率、回采率都有提高,降低了对环境影响。但也有外资企业,在引进时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随着煤炭产业梯次升级、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整体提升、环保标准提高和节能减排硬性规定出台,在关停落后产能时被淘汰出局。如1家焦化合资企业,2004年7月成立,注册资本720万美元,外方股东投资194.4万美元,占比27%,建成60万吨重介洗煤厂和年生产捣固焦30万吨的焦化厂。投产以来,生产的二级冶金焦因质量好,市场畅销,不仅使当地的原煤就地消化,同时生产的焦炭及其附属产品促进了资源的进一步增值,该企业2006-2008年累计上缴税金6288万元,职工320人,为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加税收都做出过贡献。但在产业升级中,由于规模小,资金、技术实力弱,跟不上产业升级步伐,环保设施无力投入,副产品不能循环利用,“三废”直排,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限期内不能达标,外方最终转让股权退出。近年来,乌海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了由高耗能、高污染向节能环保的转型,对煤炭资源从依赖到依托进行蜕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在这一进程中,外资仍然缺位,如何更好地利用外资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仍是一个重大课题。

(四) 成因分析

乌海煤炭行业利用外资在全区处于较低水平,简要分析其原因:一是乌海地区经济总量仍然偏小,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项目承接力不强,竞争处于劣势;二是软硬环境建设相对滞后,与周边资源状况相近地区还有一定差距;三是产业结构单一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焦煤为主的资源禀赋,使外商投资面临政策障碍,鼓励外商进入的领域项目开发不足;四是人才匮乏也是制约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瓶颈;五是合资中方实力弱、配套资金落实不力,甚至存在诚信问题,导致落地项目停滞。

三、建议

(一)调整招商引资思路,向引资与引进技术并重转变

当前利用外资工作已由最初的主要以引进资金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的初级阶段,向引进技术、引进先进装备和先进管理模式方向转变,招商引资工作思路应及时转变。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立足乌海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好煤炭能源的比较优势,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着力向国外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争取合资、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带动地方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煤炭生产企业直接从国外购买技术和设备,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同样可以达到促进产业升级效果。

(二) 做大总量,提升核心竞争力

按照“做大、做长、做高、做强”的思路,继续做大总量,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夯实资源能源工业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推进整合重组后的13家地方主体煤矿企业技改升级,抓好重点煤炭产业项目建设,培育和发展大型集约化煤炭企业集团,为引进和承接国外大企业、大项目的合资、合作,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加强招商引资软、硬环境建设,对已经出台的政策抓好落实,积极向经济类型和发展格局相似、利用外资发展较快的周边地区学习经验,不断创新和完善现有招商引资工作制度。重点在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矿井瓦斯利用,以及煤化工、煤液化、煤制油等下游产业延伸方面,积极开发、储备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转型升级项目,加大宣传和项目推介力度,增强对外商投资强吸引力,提高利用外资实效。

第7篇:煤炭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煤炭行业;循环经济;途径

Abstract:Thearticleanalysisthecirculationeconomymainfeature,indomesticandforeignapplicationfoundation,analysissummarizedthecoalprofessiondevelopmentcirculationeconomyprimarycoverageandthebusinessgame,resourcessituation,proposedrealizestheresourcescomprehensiveutilizationdevelopmentcirculationeconomyway.

Keywords:coalprofession;circulationeconomy;way

1前言

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和资源循环经济。其主要特点是:[1]①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主要目标;②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题原则;③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突出特征;④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的使命和特点使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开环模式转化为闭环模式,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环境的配置效率,实现社会经济的生态化转向。

煤炭是萍乡最为丰富的矿物资源,百年发展中,为繁荣萍乡经济和文化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萍乡境内煤炭储量为7.2亿吨,含煤地层占全市总面积的60%。1898年,清末邮政大臣盛宣怀为解决汉阳铁厂燃料之需,在萍乡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煤矿——安源煤矿(中国近代史十大厂矿之一)。它的创办不仅给安源这块红土地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而且也为萍乡工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更为萍乡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2]新时期对萍乡市煤炭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的选择。

1.1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西方发达国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者,已经实现了循环经济的法制化和社会化,其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了3种比较成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美国的企业小循环模式。其运用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

如美国的杜邦化学公司,通过运用循环经济,在全公司内部已基本实现废物的“零排放”。

(2)丹麦的卡伦堡中循环模式。其运用范围是区域层面。如在丹麦的卡伦堡工业区,发电厂、石膏板厂、炼油厂、制药厂之间形成资源可循环利用关系。

(3)日本的社会大循环模式。其运用范围是社会层面。如日本已初步形成由废物回收、废物拆解、利用系统及无害化处理为主要内容的资源再生系统。

1.2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内容

1.2.1综合一体化开发

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将与煤共伴生的矿产品、煤层气、矿井水、煤矿瓦斯等多种资源及废弃物,统筹规划,综合开采,并进行加工利用。

1.2.2产品深度加工

对不同煤种、品质的煤炭进行粗加工、深加工或精加工,把煤炭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

1.2.3资源高效利用

将煤炭开采和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如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及粉煤灰制砖、生产水泥、筑路和回填地表塌陷区等。

1.3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对策

1.3.1推进煤炭企业节能生产

实施煤炭清洁生产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按照废物减量化的首要原则,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各种废物的产生量,利用各种清洁开采技术减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良性循环。

1.3.2延伸煤炭产业链

拓展“煤矸石——煤泥——热电”、“灰渣、矸石——建材厂——建材产品”、“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地资源”、“矿井水——水处理站——供水”等产业链,在发展煤、电、建材联产循环经济的同时,发展煤、化工、煤和焦等高附加值产业,实现煤炭生产的多元化经营,提高煤炭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萍乡市已被确定为我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延伸煤炭产业链,对促进经济转型,实现萍乡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3.3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

以土地复垦为重点,把固体废物的利用与矿区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各种类型的矿区生态重建示范基地,逐渐形成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

2萍乡市循环经济发展

2.1萍乡市概述

萍乡市地处江西省西部,东靠宜春、安福,南邻永新和湖南茶陵,西接湖南醴陵和攸县,北连湖南浏阳。历来以资源丰富著称,特别是煤炭,因煤而生,因煤而兴,被誉为“江南煤都”。

然而经过上百年的机械化大规模开采,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煤炭可供开采的年份最多不过20年,且开采规模越来越小,年产量由1994年的1600万t下降至2007年的995万t;煤矿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1116家急剧衰退到2007年的132家,现存的132家煤矿企业中,列入待关闭名单矿山的煤矿就有15家,且其余的绝大部分煤矿剩余服务年限不足10年。

而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抓住了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对解决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萍乡市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后,充分利用煤炭开采过程伴生的大量粉煤灰和煤矸石,发展粉煤灰、煤矸石发电和制砖。大力发展煤——焦——化工、煤——电——铝——型材——制品、煤——电——新型建材砖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重点围绕三大工业园区和三大产业基地、重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建设工作,探索建设生态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型工业体系,实现园区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和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抓好节能和污染治理,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以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为重点,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

例如,煤电铝一体化经济循环经济项目是萍乡作为全国20个循环经济试点市的第一个项目。这个项目通过产能改造,运用萍乡丰富的煤矸石发电,再用煤矸石发的电支撑铝业的需要,形成煤、电、铝产业一体化。该项目的实施,开创了萍乡百年煤城走科学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先河,为国家环境建设,为萍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2.2萍乡市依托循环经济实现煤炭资源综合利用

2.2.1加强矿井资源管理工作

各煤矿严格贯彻执行《矿产资源法》、《煤炭法》和《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高度重视煤炭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开采现有资源,减少煤炭损失,提高矿井采区回采率。

2.2.2推广使用先进的装备和技术

萍乡市大部分煤矿服务年限长,设备老化比较严重,因此,应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积极找煤、探煤,稳定煤炭产量,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2.2.3加大煤炭洗选力度

煤炭洗选加工是洁净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大煤炭洗选力度,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进一步提高原煤入洗率,减少产品中的灰分、硫分,为社会提供精品煤炭和洁净能源。

2.2.4对煤矸石进行再利用

全市有3个煤矸石发电厂,电厂全部燃用矿区产生的低热值煤、煤泥和矸石,但现有的矸石电厂发电单机仅为0.6万kW,应该进行循环硫化床改造,或建设5万kW以上发电机组,这样可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而且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矸石堆放等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还可以利用矸石电厂产生的热能,建设热电联产工程,既节约能源,又大大改善了环境。

2.2.5建设与煤矸石发电相配套产业

建设粉煤灰、煤矸石墙体材料厂,消化矸石电厂产生的工业废渣和粉煤灰。随着各地对实心黏土砖限制生产使用,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有关政策的实施,粉煤灰、煤矸石渣墙体材料项目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如粉煤灰硅砌块生产、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砖生产、粉煤灰轻质墙板生产、粉煤灰陶粒生产等等。

2.2.6全面开展矿井水处理于复用工程

建设矿井水处理厂。处理后的矿井水复用于井下,如消防、喷雾灭尘等。必要时对矿井水进行深度处理,在保证工业用水的基础上,能够提供生活用水。

3结束语

为了充分发展循环经济,萍乡市尤其是中、小煤矿应全面规划落实资源环境观,从萍乡市实际出发,把煤矿废气、废水、废渣以及塌陷地等作为环境资源,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延伸产业子链,调整产业结构,真正实现闭合型的全面循环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第8篇:煤炭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煤炭企业 循环经济 综合利用

当前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问题,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所有煤炭企业的共识。循环经济旨在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高效的重复循环利用,并以此达到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使用率等目的。我国早在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提出发展循环经济这一概念,并一直以来都在大力提倡和推行。

循环经济类似于自然生态循环体系,将生产链上前一环与后一环进行充分的咬合,并由此不断循环发展下去,最终达到生态经济这一目标。煤炭是基础能源,也是消耗量以及污染量最大的资源之一。在我国,煤炭资源一直以来都是采取开采、使用这样的一次性消费方式,此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到煤炭产品的深加工与再利用这一点上。因此,在煤炭产品深加工、煤炭废弃物再加工及处理方面还有很多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在我国已投入实验和生产中的项目,例如对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废石、废料、废气等工业废物进行综合利用已经初见成效,这一举措从根本上改善了煤炭废弃物存放难、处理难等老问题,充分实现了煤炭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阻止了对自然环境的二次破坏,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一、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也是最廉价的能源。我国煤炭储量约占世界的17.7%,居于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开采国,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近年来,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现正处于整合阶段。 我国煤炭行业主要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能源生产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 (2)需求和供给:供需总体平衡,局部供不应求 (3)运输:瓶颈长期存在(4)煤炭的价格:上升趋势显著(5)行业竞争态势:市场集中度较低 。

二、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煤炭行业发展模式为核心,以清洁、高校、安全为目标,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和利用率,推广煤炭的洁净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煤炭行业可持续性发展。

三、煤炭企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1、推进企业节约工作,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

长期以来,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中存在采厚弃薄、采易弃难、加工层次浅等问题,导致煤炭资源回收率较低,全国煤炭平均资源回收率仅为30%,不足世界先进水平的一半。针对这种情况,煤炭企业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等措施,开采薄煤层和一些埋藏较深的煤层,以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

2、大力发展洗选加工,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

通过提高原煤入洗率,可就地排除洗矸并脱除硫份,提高煤炭质量,减少运输量。2007年全国煤炭入洗量由2000年的3.4亿t增加到11亿t,原煤入洗率由2000年的25.9%提高到44.8%,原煤入洗率增加近19%,就地排矸约2亿t,节约运力(平均运距600 km)1 200亿吨公里,同时脱除硫份约530 t。

3、加强煤层气开发利用,推进企业安全发展

煤层气(瓦斯)既是煤矿安全的隐患,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高瓦斯矿井抽放的瓦斯可作民用和工业锅炉的燃料。瓦斯的抽放既减少了煤矿企业的安全隐患,又能提供燃料,值得开发利用。2006年,全国煤矿瓦斯抽采量达到32亿m3,较2000年增加26亿m3。其中国有重点煤矿累计抽放瓦斯26.14亿m3,利用量为6.15亿m3,利用率达到23.5%。

4、大力发展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

利用煤矸石、洗矸、煤泥等低热值燃料建设综合利用电厂。煤矸石和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可用于水泥厂和粉磨站,制造新型建筑材料。2007年,全国已建成投产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346座,装机容量达到1 346万kw,预计发电量超过600亿kw•h,燃用煤矸石、洗矸和煤泥8 000万t。煤炭企业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建设水泥厂和粉磨站98处,生产能力2 971万t。

5、加强矿井水净化处理和循环利用

矿井水是煤炭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伴生物,为保证安全生产,需抽排到地面,如不净化处理,则无法利用,浪费水资源。矿井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可作矿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减少企业对外取水量。据估算,2007年我国煤炭生产排放的矿井水达54亿m3,利用量约29.7亿m3,利用率达55%。

6、强化企业节能降耗和综合管理

在企业内部推行节能措施,优化生产系统,强化系统内部过程管理,减少因工序不合理造成的无效能耗。提高企业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推行煤炭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清洁管理。

四、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

煤炭行业面临大好发展形势。发展的有利因素主要有:煤炭在能源中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产业政策有利于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煤炭需求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技术创新为煤炭行业发展提供动力。影响煤炭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煤炭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很严峻;政策性增支集中出台,成本面临急剧上升压力等等。 “十五”期间,煤炭工业投资持续增加,大机遇、大建设、大发展,需要大投入,因此建立有效顺畅宽阔的融资渠道对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解振华.中国循环经济年鉴(2008)[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何华兵.中国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矿业,2006,15(5):28-32.

第9篇:煤炭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煤炭;人才队伍;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煤炭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煤炭行业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措施和途径有千万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人才强煤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个规格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煤炭人才队伍。

二、 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煤炭行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基础产业,拥有几百万从业人员。新中国成立以后,煤炭行业和企业领导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建立了包括15所普通高等学校、42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5所管理干部学院、32所职工大学、46所职工中专、104所技工学校、42所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和数以千计的厂矿职工学校在内的宏大的教育培训体系,为国家和行业、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员、科学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由于前几年出现的产品销路不畅,经济效益下滑,技术改造滞后,安全事故频发,煤炭行业的不景气,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也遇到了新的困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才断档和断层。

1.原煤炭院校地矿专业类日见萎缩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来,原煤炭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的地矿类专业进行了调整、改造、拓宽和转向,一些院校压缩、合并甚至撤销了地矿类专业。据11所原煤炭学校的统计,体制改革前地矿类专业共54个专业点,目前仅剩下29个,而且招生人数也大幅度减少。据统计,15所原煤炭院校1998年招生数为15870人,其中地矿类专业2478人,占15.3%;2002年招生数为42382人,其中地矿类专业仅为1026人,占2.5%。招生数增加了近3倍,地矿类专业学生却减少一半多。两相折算,仅这一增一减,4年间就少培养了地矿类专业人才近2万人。地矿类人员的大幅度缩减,使煤炭行业专业人员成了无源之水。

2.煤炭行业人才流失量增大

由于煤炭行业长期经济不景气,使得从业人员收入低,待遇差,加之作业环境差,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且得不到有效治疗,导致人才大量流失。贵州省某煤炭企业从1998年至2004年间流失有专科以上且有实践经验的人才284人,是同期引进人才的2.1倍。据对50家煤炭企业调查,2003年调出具有专科学历以上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3000多人,是同期调入人员的2.8倍。

3.煤炭行业职工队伍整体水平相对下降

由于煤矿工人队伍组成发生重大变化,农民工人数增加。这些农民工的素质普遍低,煤矿企业在使用农民工时,不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和培训,农民工自己又不可能投入太多的财力和精力去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只停留在对简单劳动技能和简单操作技巧的掌握,长此以往,煤矿技术工人的队伍不断萎缩,为此,导致煤炭行业职工队伍整体水平下降。据对某省4个大型煤炭企业24.6万名职工文化技术等情况的调查显示:在学历方面,员工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以上,管理人员中高等学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3个百分点,初级及以下学历比全国平均值高7个百分点。

三、加强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结合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实际,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煤炭事业发展的实践,以提高驾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为切入点,不断加大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使之尽快适应煤炭行业发展的要求。

1.实现“科教兴煤”和“科教兴安”战略的需要

为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煤炭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科教兴煤”、“科教兴安”战略的有效措施和根本保证。世界各国现代煤炭工业的发展表明,随着煤炭工业的不断发展,煤炭行业科技含量必然越来越高,煤炭工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升级,才能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真正强大的能源支持。

2.解决目前煤炭行业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和人才断档的需要

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要高度重视煤炭行业人才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工作,面对煤炭行业需求,立足于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抓好行业后备人才的补充和培养工作,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级各类人才匮乏问题,保障行业长远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建设一支高素质煤矿职工队伍的需要

随着煤炭工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生产装备的广泛使用,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不断更新,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和一支技术熟练的工人队伍,还要有一批具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适应现代化经营管理的经济、技术符合型人才。要解决好当前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真调查行业人才现状和需求情况,采取有利措施,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对煤炭行业发展的要求,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加强现有人才队伍建设是基础。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煤炭企业都要采取有效措施,尽最大努力保护好、发挥好这些煤炭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拔尖人才,要积极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舞台,使他们能够在煤炭工业的主战场上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在行业、部门和企业内都要切实纠正论资排辈、嫉贤妒能、求全责备、用非所长的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努力营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对待人才要从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放心,使他们工作起来顺心,尽力做到以情留人,以诚留人,以利留人,以事业留人,[4]在行业、企业及其他相关管理部门都要努力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章立制,形成良好的体制和机制,以稳定现有人才队伍。

第二,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有利于煤炭行业各种专业人才成长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制定出优惠政策,提高煤炭行业各种专业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充分调动起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努力工作、开拓创新、争做人才的积极性。注重对行业在职职工的培养,要把提高在职劳动者素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好职业技术教育和再职继续教育,建立健全职工技术等级培训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培养一大批训练有素适应从业岗位需求的各类实用人才。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定期组织煤炭行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出国培训。注重企业和行业人才的积累和储备工作,建立起合理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梯队。

第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重点。各级煤炭主管部门和煤炭企业都要切实把建设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作为煤炭工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和重点工程来抓。建立开放式的人才通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广泛吸引各种优秀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人才的能量,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实行人性化管理,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增强科技人员的研发能力。把人力资源的调整和人才队伍的培养,定位于提高技术的科技含量,减少从业人员数量,提高从业人员待遇的思路来配置队伍,把人队伍建设的重心工作调整到集中培养、选拔技术、管理经营复合型人才,充分调动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管理智慧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干部职工全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团队精神,增强煤炭企业凝聚力,增强煤炭行业的竞争力和生存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校

参考文献:

[1]中国煤炭高等教育史编写组.中国煤炭高等教育史[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303-345.

[2]中共国家安监总局党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