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学专业知识范文

法学专业知识精选(九篇)

法学专业知识

第1篇:法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艺术;表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48-02

专业知识课的教学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教育的中核心环节。机械类专业学生觉得专业课程枯燥无味,如同嚼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要把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就得采用有效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教学艺术。

一、教学方法的运用

1.讲授法要善于运用启发式。讲授法是专业知识课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局面,而变为具有启发式的讲授。启发式讲授法的核心是在于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判断去理解、去掌握教师讲授的知识。启发式讲授法的内涵是:一要启发学生“温故”而“知新”,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如讲授发电机的原理课时,就要联系物理学中已学过的电磁感应定律的具体应用。这时,老师利用提问或回忆的方式,首先巩固电磁感应定律的知识,然后再结合发电机的结构,说明发电机发电原理。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基础知识,而且易于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利用基础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方法。二是运用形象化教学进行启发,对扩大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和重点会十分有效。如讲授《机械制图》中正投影这一重要概念时,可先举出学生熟知的形象化例子:“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一队运动健儿迎着朝霞奔去,在他们的后面出现了一个个长长的影子,这些影子就是运动员在大地上的投影。”但是在《机械制图》中,要求能完整、准确地表达物体真实形象化的比喻:“在日当中午的时候,在平整的操场上摆平一张桌子,地面上会出现桌面的影子,由于这个影子的形状、大小与桌面完全相同,这个影子就是桌面在操场上的正投影。”三是要相互启发教学。相互启发教学是指由于学生之间对教师讲授内容理解程度不同,以学生理解的思维反馈给老师,进行再探讨、再启发的教学方法。四是要采用比较法。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知识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充,有利于对纵向知识的巩固和横向知识的联系。

2.探究式教学要引人入境。在专业知识课的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带学生去探究知识,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自已置身于一个即将涉及的一个未知领域,通过自己思考、消化、得出结论。例如在《机械基础》课中,讲授轴的分类时,通常的做法是把轴按受载情况分为转轴、心轴和传动轴三类,然后再举一些工程实践中的例子加以说明,这样讲课比较平淡,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采用探究式教学,可以首先举一些常见实例;车床上的主轴、自行车的前轴、汽车主传动轴等,教师在举完例子后,不再继续讲解,而是引而不发,让学生自行分析这几种轴的受力变形特点。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弄清哪些轴可以传递扭矩,哪些轴在承受弯矩,在总结归纳学生分析结果之后,再引出关于轴的分类概念,效果比平铺直叙要好。因为这些概念里面包含了学生思维劳动成果。

二、教学艺术的运用

1.何为教学艺术。一个既讲究教学方法,又讲究教学艺术的教师,更能产生吸引力、感召力、诱导力等艺术魅力,把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之境界,让学生们在一个快乐、舒心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运用教学艺术可以产生启迪效应,震撼效应、感染效应等。教学艺术在具体地教学活动中,表现为三种审美趣味:谐趣、意趣、情趣。谐趣是指教师讲授课形式、技巧所产生的审美趣味;意趣是指教学中思想内容所产的审美趣味;情趣是指教学中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三种审美趣味形态的巧妙结合,产生了上述教学艺术效应。可见,教学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美感效应,是教师循循善诱着学生进入专业知识海洋的美学力量。

2.“表演”艺术与教学的完美结合。作为一个机械类专业知识课教师,想要把课堂教学做到引人入胜,就要以“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表演”的思维训练教学。表演教学训练从以下几点入手:

(1)学会“亮相”的技巧。“亮相”是戏剧中的术语。在课堂教学中,第一个章节的开始,都应有一段“前奏”,这个“前奏”就像“亮相”一样,一是“亮”出教师本人,二是要“亮”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抓住“前奏”这个时机是很重要的。通过“亮相”宣染课堂气氛,创造出具体生动、独特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情境中毫无阻碍地接受知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亮相”可以根据不同课程、不同章节的内容、不同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一是感染式,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感染学生进入课程的“胜境”。二是设疑式,教师上课一开始就提出打动学生心灵的问题,随着教师解答这些问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兴趣。三是解疑式,在讲某门课或某一章节前,针对学生对所教内容存在的片面的、不正确的影响学习积极性的观点,对解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授课内容,启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四是引入式,专业知识课教师对贯穿本课程的核心概念,应通过生动事例,把学生引入一种追求知识的境界。

(2)合理运用“眼神”。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眼神的几种方法:①“明亮”的眼睛上讲台。教师上讲台之前,即使是身体不好、情绪不佳,也应提起精神、坚定信念,用坦荡自然的眼神,让学生触目心热,轻松愉悦,无疑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②以眼神配合语言,表达教师的感情。③以视线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在课堂教学中,以视线环顾整个教室,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反映,检验教学效果。

(3)“动作”要有艺术。直观、演示教学是专业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认识规律,按感知与理解相结合的原则,结合直观的实体,如实物、挂图、模型、幻灯、录像等,讲述技术术语、工艺过程、原理结构等内容。如讲“螺纹车刀的几何形状”,单靠讲述学生难以理解,采用直观的螺纹车刀模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运用直观、演示的表演教学法中,教师可以模拟小品演员、魔术演员等动作加以渲染课堂,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语言”要与时俱进。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较强的号召力、饱满的激情、严密的逻辑性,也应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趣味、幽默而富有启发。笔者这里说的是,教师也应在恰当时机说一些时流语言、网络语言,比如:“给力、Hold得住、不放弃不抛弃”等,这些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效果,走近学生的生活。

课堂教学是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充分掌握和发挥专业知识课的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之一。专业知识课课堂教学艺术应遵循的原则:一是感情原则,即热爱原则。专业知识课教师对所教专业和所教内容要有深厚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情感染给学生。同时,对所教的学生要有深厚热爱之情。没有这两个热爱之情,不可能追求教学艺术和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即使有好的教学艺术也难以运用和奏效。二是激励原则,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教师的教学能否成功、学生的学习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产生相应的学习行为。三是律己原则,就是教师严格要求自已的原则。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严格要求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庄建东.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模式探析[J].文教资料,2009,(33).

第2篇:法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技巧;教学理念;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地发展和壮大,社会各个层面都与它形成了密切的联系。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互相结合共同产生的,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当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必须积极配合人力市场做出导向,不仅要培养积极优秀的学生分子,同时还要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能够满足各方面需求的全能型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一门必修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使用,更好地培养出实用型的人才,这是高校教育必须始终把握的问题。

1 促进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保持与时俱进的步伐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壮大,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教学内容要想更好地符合市场规律的发展需求,必须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更进,确保与时俱进的步伐。计算机网络技术涉及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学生网络系统的管理、区域网络、广域网的覆盖、整个网络系统的管理、网络相关软件的应用等等。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已经发生了更新换代的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与时俱进,确保教学内容的改革,保证与时代的步伐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教学需要,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全能型人才的需要。

2 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发展独特的教学特色

专业教学的明显特征主要表现在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方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重要理念,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要把握住教师所发挥的主导性作用,同时也不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学生个人的计算机基础的不平等性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有效辅导,又要更好地为基础扎实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进步。因材施教始终是教学理念最应该坚持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让两者达到更好的统一。当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引导,但是这种引导作用对学生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把学生引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同时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思考能力。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的指导,教师要循循善诱,帮助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不仅要针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强调“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所谓“精讲”指的是将课本上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要点进行解析,通过使用各种方法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谓“多练”,指的是对学生开展驱动式的教学。如果要构建一个网络工程,那么应当根据各类模块的性能进行分类组合,然后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任务的操作中来,例如:校园网络的建立模式。通过进行分组,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际的操作中,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操作技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操作中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网络技术是实用性超强的技术,通过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项目的操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加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标准。

4 丰富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是现代大学教学广泛使用的技术,网络技术课程中的网络拓扑图、项目实例图、具体操作过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使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演示,避免板书单调、枯燥、抽象等缺点,使得理论知识有情有景,更容易被理解,有利于渲染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采用多媒体平台的展示方法,让学生能够同步的感受教学过程,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更有互动,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加强实践操作方面的教学指导。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学科,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保证学习效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配合上硬件设备、软件和网络实训室,然后再融入理论知识的讲解。当前我院已经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网络实验室、网络实训中心等设备,不既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还能够允许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和演练,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技巧实践过程中。

开创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学校提供的实验实训室仅仅只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而如果想要真正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只有通过企业。学校和企业通过签订相关的合约,使得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学生提供人才,既能够让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满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促进双方之间的共赢。“分段式”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方法。所谓分段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在前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中期到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实习,能够更好地将前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中期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差异性。在后期,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过程中形成的差异进行总结和反馈,通过后期的总结认识自身的不足。这样的过程就是“学习—生产—再学习”的分阶段式的教学方式。

5 结束语

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实用性的技能,让学生更好地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难题。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开展理论知识课程的讲解,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灵活的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宁跃飞,李艳萍.高职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风,2010(19).

[2]任昌荣.关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改进和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7):13-14.

第3篇:法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数学 专业知识 结合

一、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结合的必要性

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后,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由此可见,数学与其他学科是相互依存的。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不仅是内容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方法方面的应用。在中职学校教学中,数学与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课的教与学,可以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专业课对数学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离开了数学知识的专业课教学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将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可以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及数学方法应用于专业课学习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次,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在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中职数学教学的基础地位,将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二、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

1.学生基础差,思想不重视

中职学生数学底子整体来说相对薄弱。大部分学生初中数学知识没有掌握好,数学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而且在思想上认为中职学校是学习技术、加强技能培养的,学习数学课没有什么用处,没有认清数学知识对专业知识的影响,进而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2.教师知识面狭窄

大部分中职数学教师在数学知识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但对所教授专业的专业知识了解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在给学生讲授数学课时延用老一套教学方法,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无法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觉数学课与专业课没有丝毫联系。数学发挥不了作为基础课程的作用,进而影响了应用性数学的开展。

3.教材内容设置不合理

中职学校数学教材内容偏于理论化。这有悖于中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再者,中职学校各专业数学教材都是统一的,所教的数学内容也基本相同,并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数学教材,未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从而给学生造成了数学无用的错觉,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对改变中职数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1.结合所教专业不断充电,扩充知识面

中职数学课教师充电的内容不仅是数学方面的知识,还应加强对所任教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掌握该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首先,数学教师要利用不同的形式来充实自己,通过看书、看优秀教师讲课视频、写教学反思、听课反思、参加教研活动、培训等形式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水平,增强自己的能力。其次,要多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了解各专业动向及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再次,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如何上好数学课的想法和建议。

2.结合专业课制定教学要求,灵活处理教材

(1)根据专业考虑数学教学内容及其重点。由于中职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具体要求不同,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明确其教学内容及特点。

①模具、数控专业由于对平面、空间、点、线、面等认识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学习三角函数、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等。

②会计专业由于涉及统计分析能力培养和会计电算化等,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学习函数、集合、数列、概率、统计初步等。

③机电、电工电子专业由于对电磁波、电流、电路图等图形处理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学习三角函数、复数等。

④计算机专业涉及编程技术中数据类型及算法等知识,对数学的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学习集合、数列、命题等。

(2)根据专业类别灵活处理教材。对模具类、数控类专业重点学习“立体几何”。这些专业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学好立体几何能锻炼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对会计专业,应加强“概率”“数列”有关知识学习,重点掌握统计初步。

对机电、电工电子专业,重点学习 “三角函数”等有关内容。这部分知识在专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计算机专业,重点掌握“集合”“数列”等方面知识,同时补充“逻辑代数”中二进制等知识,从而为专业课学习服务。

3.课堂中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活动

(1)导入专业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如果引用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背景导入,会使学生有新鲜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给机电、电子专业学生讲解充分必要条件时,教师可以通过电路图来导入,利用知识点形象地串接,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例题专业化,学生轻松掌握新知识。在讲授新课环节,给学生举例或选择例题时,最好将要讲解的知识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轻松掌握相关的知识。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知识点时,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可结合用年数总和法求固定资产折旧来讲解:一台设备原值3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净残值10万元。计提各年折旧。用会计的方法通过计算得出5年的折旧额分别为:100、80、60、40、20,恰好是一个首项为100、公差为-20的等差数列。例题专业化,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3)练习专业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练习巩固环节,为学生准备一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练习题进行解答。学生通过练习,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给模具、数控专业学生讲完统计初步中总体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知识后,设计练习题:数控一班学生生产了8个基本尺寸为30mm的数控零件,老师测得它们的尺寸分别是30.02,29.98,29.94,30.06,29.96,30.04,29.99,30.01,求总体平均数和中位数。数学与专业知识结合,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后作业专业化,巩固掌握所学知识。在布置作业环节,为学生布置与专业知识有关的作业题,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例如,讲完函数的表示方法后,给计算机专业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利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画正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形。让学生能够把数学和专业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4.推进应用性数学的开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结合,推进应用性数学的开展。数学教师在传授学生数学方法的同时,应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如何运用这些数学方法,将其应用来解决专业课涉及的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数学发挥作为基础课程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篇:法学专业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数学教育的专业化呼唤专业化的数学教师,教师知识结构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专业数学教师仅有对教育的热爱和数学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本文分析了学科教学知识的地位、内涵及形成,提出了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的重要性和可采取的措施。

数学是最早作为学科知识进行传授的课程之一,它的专业性和重要地位不容置疑。专业化的课程需要专业化的教育,专业化的教育呼唤专业化的教师,教师需要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本文拟从作者从事高职高专数学教学的体会出发,探讨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地位

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USA)的舒尔曼(Lee Shulman)提出了教学是一种专业的教育理念。就是说教师不仅是某一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1986年,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了《以21世纪的教师装备起来的国家》和《明天的教师》两个报告,这两个报告同时提出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中心思想在于在教师队伍中确立等同于医师、律师的“专业性”。在我国,1993年10月31日通过,1994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第一次在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指一个个体成为教师职业群体的合格成员并且素质越来越高技能越来越娴熟的转变过程。教师作为一门专业,教师职业没有确定的标准是造成教师社会地位不如医师和律师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也应该像医师和律师一样要有其自身的专业规范,教师也应该像医师和律师一样有其专业不可替代性。教师职业专业化需要哪些专业知识?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探讨的。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长者即教师”,“学者即教师”,“教师即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这都是只将教师视为学习的资源,知识的供应商,认为只要有学科专业知识就可以当教师了,而忽视了成为教师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即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就是其重要的部分。这种特定的知识成为一种专业化要求之后,教师职业成为一门专业就成了历史的必然。事实表明“一个人可以是一名杰出的学者,同时却是个糟糕透顶的老师”。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不同的是,教师具有“双专业性”,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知道“教什么”即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教”即掌握教育科学专业知识。这两方面知识都必不可少,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后者也是教师与学者的区别所在。舒尔曼提出教师的知识结构由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组成。并把学科教学知识描述为“最有用的知识代表形式;最强大的类推、阐述、示范和解释”。从实际结果来看,一名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其专业知识结构应当由学科专业知识、一般教育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等几方面的知识所组成。刘清华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影响最大,处于教师知识结构的重心。

二、数学教学知识的内涵

数学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怎样进行数学教学的相关知识。范良火指出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应包括(1)教学的课程知识—关于包括技术在内的教学材料和资源的知识;(2)教学的内容知识—关于表达数学概念和过程的方式的知识;(3)教学的方法知识—关于教学策略和课堂组织模式的知识。根据舒尔曼的说法,教学的内容知识是指“对于一个人的学科领域中最一般地要教授的内容,表达那些概念的最有用的形式,最有效的比喻、说明、例子、解释以及示范—一句话就是使人易于懂得该学科内容的表达和阐述方式”。

技术领域的课程更新很快,比如计算机课程。似乎数学是个例外,几十年来没有太大的改变。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创立于18~19世纪,己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多年来该课程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数学的专业知识并不能替代数学的教学课程知识。作为专业的高等数学知识和作为应用的高等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区别,专业数学课程注重理论体系的建立和逻辑论证,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是以高等数学知识为载体传授高等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应用,比如极限的思想就是贯穿高等数学的始终,定积分中的元素法提供了解某一类应用问题的方法。作为专业的数学教师,要掌握作为应用的高等数学知识的结构,分清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熟悉定理和习题涵盖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了解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数学知识来传授数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数学教师大都是数学专业毕业的,理论知识强,应用知识弱,因此,学习相关的应用科学知识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

数学具有其独特的语言和符号,数学语言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是数学魅力所在也是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高等数学的强逻辑性和抽象性对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怎样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鼓励他们克服数学学习上的困难是对专业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求。数学基本概念是对数学思想的总结和沉淀,而数学思想和方法正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所在。数学概念的抽象和形成往往是相当困难的,有些甚至经历成百上千年的漫长过程,函数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伽利略的著作中有一点点函数的影子,但直到1673年才由莱布尼兹首次提出,今天的教科书上函数的定义又经过了达朗贝尔、欧拉、柯西等凡代数学家的不断演化。极限概念、定积分的概念也是如此。

三、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形成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土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突出矛盾是“专业课程所占比重太大,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教学法等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太小”,下表是某师范学院数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从表1中可以看出,数学专业教育课程占60.1%,教育学课程占13.5%。我国大学数学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数学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如英国为35%德国为30%。教育实习时间很短,只有六周,而且学生一毕业就能上讲台讲课。而一般医学院学生的实习期是一年,毕业一年后才能考医师资格证。由此可见,作为“怎样教”的教育科学专业知识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所学甚微。

不仅如此,长期以来,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成长的途径单一。数学教师一般是从大学毕业的校门直接走上讲台上课,他们大多有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但数学教学的课程知识以及教学的内容知识十分欠缺,教学的方法知识也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短暂的教育实习没有给他们多少帮助。教学伊始,数学教师不知道教学过程中应该发展哪些知识?怎样发展他的知识?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数学教师只来得及熟悉教材和做习题,作为专业数学教师的数学学科的教学知识来源全凭教师个人“孤军奋战”,来自教师专业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对新教师而言几乎为零。新教师经过凡年甚至十几年的自我磨砺逐渐成长,时间虽长,但仍有个别教师无法成为合格的数学教师。数学学科的教学知识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研究,总结提高。对于专业数学教师,我们目前的在职进修仍以学历进修为主,也就是以数学专业知识为主,造成教师专业成长缓慢,这对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很不利的。

四、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建构

热爱教师职业是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建构的基本要素,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是数学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石,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仅有热爱和数学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数学教学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数学课程理论性、系统性强,对概念教学要求高,数学教学不是解题教学,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才应是它的灵魂,数学内容是这个灵魂的载体。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数学专业教师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数学学科的教学知识。

数学教师要建立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从数学系的毕业生到一名真正的数学专业教师需要经过长期的教师专业学习过程,不但要有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还要不断反思和总结。

数学教学知识主要依靠实践,是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结合获得的。教师的自我意识和内在动力是教师教学知识建构的基础,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是教师教学知识建构的重要源泉,范良火指出,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及“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对他们发展自身的教学知识是两个最为重要的来源,没有亲身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教师教学知识结构就不能得到完善。但教师的教学知识建构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的产物,仅仅靠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是不够的,也不能通过专家“告诉”教师教学知识而使之成为优秀教师,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悟”。以我们的体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听。听同教研室教师的课。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高专的公共基础课,为教师之间相互听课提供了有利条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无论好坏,对自己都有帮助。对于新教师,在见习期也应像见习医生一样,以听课为主,不要单独授课,要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授课,这不但可以缓解新教师的授课压力,也可以通过实践和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构建自身的数学教学知识。

2看。看自己的教学录像。现代教学设备为教师自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看过自己的教学录像。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教师的自我意识和内在动力是教师教学知识建构的基础,自己看自己讲课能够更全面地发现和“悟”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当你讲的时候觉得已经叙述得很清楚了,但你看自己的教学录像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有不够明确的地方。

3议。听专家对自己和他人课的公开评议。我们认为公开评课是最好的提高数学教学知识的途径。尤其对新教师而言,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从什么方面评价一堂课,只有通过具体的课程的评价才能形成教师对课的具体认识,也才能对教师的日常教学真正有所帮助。但是,大多数的学校对课的评议只是在专家之间进行,新教师得到的是对自己课的评议的结论,很难听到对一节好课的评议和优秀教师对课的设计思路。公开评课是提高数学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5篇:法学专业知识范文

一、开设大学物理非物理专业

目前,全国各高校下设专业中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农学、教育技术、生物、光电信息工程、环境工程、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通讯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材料物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几十个专业开设有大学物理课程。这些专业涉及到的领域有生物、化学与化工、医学、计算机科学、通讯、电子等,由此可见物理学是非物理学专业应掌握的一门重要是基础课。

二、物理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力、热、声、光、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方法体系,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到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以数学为工具,以物理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基础,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如:量子力学成功的揭示了化学键的本质,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统计,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学的获奖者中,有一半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但却未发现非物理学专业出生的科学家问鼎物理学奖的事例。由此可见,物理学在整个自然科学中起指导作用,各自然科学尽管研究对象不同,但复杂的运动总是以简单运动形式为基础,致使物理学的研究成果被运用与研究复杂运动的学科中去,推动其它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大学物理在非物理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作用

(一)为专业知识体系建构奠定知识基础

普通物理学课程内容包含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相对论和量子物理五部分,它们互相渗透,紧密联系,组成了普通物理学课程的整体。这些知识为非物理类理工科各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储备,为其他课程开设和讲解铺平道路。若没有这些基础知识,非物理专业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学生会对很多知识感到突兀、不解,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为让学生理解,必然要补充相应知识,给专业课程教学带来负担。例如:学生若没有学过电磁学,通讯类专业学生在学习通讯原理、信号传输方式、就很难理解。由此看出,理工科专业学生要学习专业知识、形成专业知识体系,离不开大学物理知识铺垫。如果说专业知识体系是一座塔,各专业课程是砖,那么大学物理就是这座塔的基石。

(二)为专业知识体系建构奠定研究思想与方法基础

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包括:守恒的思想、等效的思想、化归的思想、放大的思想、比较的思想、近似的思想、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思想、类比的思想等。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物理学思想的体现,具体有:控制变量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的方法、等效法、图像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整体与隔离法、分析与综合法、图像法、比值法、假设法、观察法、实验法等。

这些研究思想和方法在理工科领域中有共通之处,如物理学中守恒的思想在化学领域中表现为:质量守恒、物质的量守恒、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物理学中力及力矩的平衡、理想气体中的P、V、T变化的平衡问题,在化学上表现为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由于有大学物理的研究思想与方法为基础,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就会更加容易理解、接受。从而促进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

(三)培养适合大学学习的学习方法

大学物理是非物理类理工科各专业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这个时期学生接触到的专业课程大多数只有专业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停留在高中阶段,不适应大学学习。因此在这一阶段开设大学物理课程一方面与中学物理有一定衔接过渡,能帮助学生从熟悉知识过渡,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一种适合大学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高等数学的作用,为高等数学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第6篇:法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创新型省份建设;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60

1引言

2016年7月,《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云南力争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ZW(]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ZW)]2016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实施《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专项规划》。上述政策举措对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云南省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必将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势在必行。

本文基于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构建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在理论层面有助于完善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相关理论研究,深化对于知识产权教育的理论认识,为云南省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的目标,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参考。在实践层面提出加强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政策建议,以求缩小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推动云南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助力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全国创新型省份的建设。

2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云南省状况

21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在当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知识产权强国的大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最早在1987年起源于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中心,而以知识产权学院或知识产权系架构与名义的,则从1993年建立的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开设,迄今我国已有32所高校建立知识产权学院(系)。2003年至今已有10批71所高校已建“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如华东政法大学、重庆理工大学、暨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上海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等。可见,我国已基本建立起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B体系。然而对“知识产权”开设本科专业,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从相关资料来看,众多学者针对当前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倡在本科层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弥补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缺位,如谭华苓探讨在课程设置上有无必要设立该专业的争议,提出构建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体系应制定知识产权教育发展战略,培养本科、双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知识产权人才,弥补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需要。[ZW(]谭华苓构建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体系[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ZW)]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反对本科知识产权方向培养模式,代表性的有刘春田教授、单晓光教授、张玉敏教授、王兵教授等。刘春田教授认为,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并不科学,我国曾设置的国际法、经济法等本科专业的均以失败告终,并且美、英、德、法等国均未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主张我国不应设立知识产权本科专业。

虽然本科阶段开设知识产权专业面临一些挑战与困难,但是本科阶段开设知识产权专业是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起点,是知识产权双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高端型人才的前提,是完全符合我国教育规律和目标的。但考虑到目前由于实践教育的缺乏、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体系的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能否培养出真正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学生令人感到怀疑。同时,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高校大多数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而西部或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省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亟须改革和完善。

22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状况

近几年,云南省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促进省内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云南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仍有较大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产权人才专门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一方面,云南省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人才严重缺乏,除专利人在全国排名第20位外,专利信息服务人员数量等在全国基本处于倒数4~6位的水平,几乎没有知识产权评议评价人才。另一方面,熟悉知识产权服务的法律、金融、管理及技术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短缺,精通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并具备较强实务能力的涉外知识产权服务人才更是短缺,远不能满足云南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建设面向东南亚辐射中心,对外开放的现实需要。

(2)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缺乏系统化,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尽管近几年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设立了知识产权方向的研究生专业教育,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等均不成熟,培养能力还很有限,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进一步深化。

(3)专利创造能力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有关数据统计,2011―2014年,全国专利申请数量总计6988906件,云南41256件,为全国的061%,为江苏省的259%,为同是西部省份四川省的1677%。此外2014年云南省专利申请量在全国排第25位,专利创造能力与国内先进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4)与其他地区一些高校相比,云南省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存在一定差距。本科阶段,云南省高校一般把知识产权作为法学主要课程。自知识产权法专业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序列以来,至今已有71所高校开设该本科专业,而云南省仅有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在研究生阶段,云南大学开设版权法和工业产权法两个方向,每年仅招收3人,且该专业为一级学科“法学”下的自主增设专业;昆明理工大学于2010年设立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培养知识产权硕士,有学术型硕士、全日制专硕、非全日制专硕这三种模式。学术型硕士专业为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研究方向是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管理、知识产权与科学技术政策、知识经济、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竞争与技术情报,该专业每年招收5人,全日制;全日制专硕专业为软件工程,研究方向是数字信息保护与管理,每年招收2人;非全日制专硕专业为项目管理,研究方向是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管理,每年招收9人。可见,云南省高校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人才培养数量少,模式单一,与社会需求脱轨。

综上所述,云南省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滞后,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不仅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在云南省实施知识产权强省强市的战略下,亟须对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针对性的对策研究。

3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31知识产权通识教育层面

目前,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缺乏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科学概念,但其重教而非育的理念被学者一致认同。笔者认为,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其在于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和制度的介绍,激发人们对其的兴趣。

(1)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云南省高校仅有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设有知识产权管理专业,而其他省内高校一般把知识产权作为法学本科生的一门主要课程,非法学学生通常接触不到知识产权教育,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均将知识产权法作为法学生的一门主干课程。此外,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并未切实落实到高校层面,高校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知识产权意识不强,他们都普遍认为知识产权就应该放在法学专业教学中,未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知识产权课程予以重视。

(2)当前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省内大多数高校没有对非法学本科生进行知识产权知识通识教育。笔者调查了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目前仅发现云南财经大学有对全校本科生开设知识产权选修课,绝大多数院校也开设有相关法律选修课,如民法、法理学、法律逻辑学等。虽然在授课过程中会涉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但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讲授。因此,选修课进行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成效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选择该门选修课只是为了得到学分,并不在乎自己能否学到知识。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具体的培养计划、内容、目标,且教学方法、手段偏于传统。

(3)知识产权教育缺乏系统性。云南省内高校接受知识产权教育的学生主要是法学专业学生,知识产权法作为主要课程之一,而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知识产权的概念、范围、规则等基本知识认知比较模糊混乱。大部分学生是通过新闻媒体以及网络等途径获取相关知识,也有少数学生是通过与他人交流获取知识。可见,此类获取的知识是零散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因此,只有经过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产权教育,才能使学生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比较完整和全面。

32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层面

(1)知识产权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云南省在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全国创新型省份的建设的背景下,对知识产权人才更为求贤若渴,但高校培养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与企业需求相脱轨,导致社会存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求职无门的现象,人才培养缺乏社会实效。知识产权人才是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而省内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育薄弱,目前只有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招收研究生进行培养高学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等均不成熟,培养能力十分有限。

(2)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践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践教育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通病。省内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集中于传授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基本理论,对专利、商标与检索、申请与审查、侵权纠纷调处、诉讼与仲裁等问题未加以深入教学,且缺乏案例指导,更谈不上实践教学。

(3)师资力量不足。有关资料显示,省内高校知识产权研究方向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人数较少,缺乏有实践经验的师资。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研究中心18位教师中仅有3人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3人中仅有1人具有理工科背景;云南大学法学院45名硕士生导师中仅有3人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仅有1名知识产权方向的硕士生导师。

4完善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对策

第一,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国大部分高校选择设置选修课的方式来实施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然而这种选修课对大多数理工类院校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升只起到微小作用。因此,云南省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以公共必修课或专业课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实施知识产权通识教育。

第二,优化师资结构。针对省内高校知识产权师资队伍构成相对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务经验,高校应建立一支以“专业教师为主、客座讲师为辅”的师资队伍。重视和加强与法院、知识产权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实务机构的合作,聘请客座教授、专利人、专利律师以及知识产权一线实务人员入课堂,弥补省内高校实践教学的不足。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引进一些涉外知识产权方向的教师,丰富教学内容。

第三,创新实践教学。省内高校教学模式偏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应转变为启发式教育方法,引进案例教学和视频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运用实例将抽象的知识产权教学内容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慕课或微课进行知识产权教学,创新教育手段。

第四,结合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开设知识产权特色课程。如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类专业学生较多可开设专利方面的课程,云南财经大学可开设知识产权投资、融资、金融、保险方面的课程。此外,云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每年吸引不少外国留学生,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生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对留学生开设英语知识产权教学,普及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制度。培养复合型的国际知识产权人才,与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和东盟法律研究中心相接轨。

5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围绕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省内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展开,以求完善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推动云南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助力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全国创新型省份的建设。

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滞后且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为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定时间。本文提出在创新型省份建设背景下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完善,但如何使高校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衔接,提出的具体方法和对策仍需进一步研究,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⒖嘉南祝

[1]胡神松、魏芳我国知识产权教育与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2]陶鑫良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3]王晨互联网+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第7篇:法学专业知识范文

为化解

我国知识产权人才供不应求的现实困境,加强知识产权研究生跨学科培养,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所跨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为此,我们开展了“知识产权法专业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问卷调查。本文针对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知识产权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在学科建设、研究生招生选拔、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解决思路。

关键词:知识产权;研究生培养;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DF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4.01.06

截至2012年底,我国三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205.1万件和125.5万件,发明申请量已居于世界首位。从2008年至2012年,我国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申请登记数量累计已达88,050件,今年预计将突破10万件。

这些数字都说明我国知识产权运用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提升,但知识产权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依然严重欠缺。因此,如何培养跨学科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非常重要。为此课题组针对“知识产权法专业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问卷,以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份;另一部分是社会问卷,以知识产权从业人员为调查对象,包括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的人员,共发放50分,回收有效问卷40份。调查内容主要是知识产权法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以及目前国内知识产权工作现状。

一、知识产权学科特点

(一)以民法理论为基础

知识产权的许多基本范畴和基本理念必须以民法理论为基础。首先,知识产权的私权性、主体客体制度、归责原则等,都是对民法理论的借鉴,与民法学有着源流的关系。其次,知识产权保护专有权利和促进知识传播的“利益平衡原则”与民法中的“私权神圣”和“公平原则”等一脉相承。最后,知识产权的一些具体制度依然是建立在民法基本规范、基本制度的基础之上。如基于合同发生的知识产权许可和转让,就离不开民法中合同制度的规范,同时也需要民法中权利变动制度的指引。在此次调查中,有85%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士认为民法应该成为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

(二)跨学科知识背景

知识产权制度有别于传统的物权制度和其他财产权制度,是最具科技含量,涉及众多知识要素的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最具科技含量,因为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如著作权制度在其三百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印刷版权、电子版权、网络版权的不同阶段,深受传播技术变革的影响;现代社会中的基因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则与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紧密相关。同时,知识产权的研究往往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贸易等各个社会领域,与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技术科学等许多学科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所有调查对象都一致认为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应该包括法学学科类、管理类、经济学科类、理工科类以及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等其他实践类课程。

二、知识产权人才的供需现状

(一)知识产权人才数量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始终是我国高素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但目前我国设有知识产权学院的高等学府却寥寥无几。截至目前,我国只有20余所大学设立了知识产权教学研究机构。按照国际惯例,一般企业应按技术人员的1%~4%的比例配置知识产权人才,我国目前有400多万技术人员,这意味着对知识产权人才的总需求量至少超过4万人。但迄今为止,我国受过正规教育的知识产权人员还不到1万人,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执法、司法、制度设计及理论研究各领域都存在较大的知识产权人才缺口。

通过对在校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有57%愿意考公务员,52.38%愿意进企业,4.76%会选择继续深造考取博士研究生。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即使知识产权毕业生供不应求,但还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从事知识产权工作,而且愿意在知识产权方向继续深造的学生少之又少。这就使得社会上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大量缺乏的情况愈演愈烈。

(二)知识产权人才素质参差不齐

1.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缺乏

知识产权归属于法学,但与管理学、经济学、技术科学等有着交叉和融合关系,因此知识产权人才应当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长期以来,我们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由于没有注重多学科的嫁接,学生学科背景单一,难以适应知识产权职业的要求。

调查发现,目前社会上知识产权从业人员中,有15%的人认为自己缺乏法律知识,60%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科技知识,12.5%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网络知识,35%的人认为自己欠缺外语知识。这就说明精通科技、外语、网络、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极端缺乏。

2.知识产权高端型人才缺乏

知识产权跨学科的特点,意味着拥有

单一的本科学历根本无法实现知识产权专业的目标要求,要使知识产权人才有较高的起点、较广博的知识,双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高学历人才应当成为今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流。

此次调查发现,在从事知识产权工作人员中:已经通过国家司法资格职业考试的占到60%,未通过的占40%;而且大多为本科学历,缺乏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高学历人群;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中选择继续深造考取博士研究生的仅占4.76%,大大低于其余专业考取博士生的比例。

3.知识产权应用型、国际型人才缺乏

知识产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立法、司法机关、行政管理部门、公司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对知识产权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这些单位和机构尤其注重人才实践操作的能力。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产权制度呈现出国际化、一体化的趋势,这就要求知识产权人才还应当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处理国际事务。

一方面是国内对知识产权应用型、国际型人才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优秀人才“外流”的现象很严重,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新良教授曾调侃说:“辛辛苦苦为谁忙,为洋人作嫁衣裳。请看番营五虎将,尽是中华好儿郎”。调查中,有65%的人认为国内现有知识产权人才工作设计不合理,大部分企业缺乏对知识产权人员的激励措施,62.4%的人认为国内市场经济主体对知识产权战略认识不足,52.5%的人认为待遇不高不受重视,这些都是促使高端人才外流的原因。

(三)现有知识产权人才工作设计不合理

工作设计直接关系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也涉及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知识产权人员所从事的工作范围,不应该仅局限于知识产权的申请、业务谈判,更应该参与甚至负责单位知识产权策略规划及执行,高效配合研发、市场营销、生产制造等业务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事务。

知识产权毕业生在社会上不能受到与其作用、能力相对等的重视和待遇,导致毕业生在择业时偏离知识产权行业。截至2011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81.5万人,在校生2308.5万人,毕业生608.2万人。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与知识产权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调查结果显示,有65%的人认为现有知识产权人才的工作设计不合理,大部分企业缺乏对知识产权人员的激励措施。

三、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

(一)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院校和学科

在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院校主要有四类:科研机构、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法学类大学等。根据研究生毕业授予学位的情况来看,知识产权专业分为法学类和管理类两大类。在知识产权管理专业方向设置中,有的归属于企业管理专业,如同济大学;有的归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如华中科技大学。

(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

1.大学本科培养模式

主要从应届高考的理工类考生中录取学生,按大学本科四年培养。一是按照法学学科下设知识产权法学专业培养;一是按照管理类培养复合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2.本硕连读的“4+3”模式

这类模式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4”是理工本科四年,学生按类似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就读,培养扎实的理工基础;第二阶段的“3”是攻读知识产权管理硕士的三年,学生在具备理工本科知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系统学习知识产权管理、经济和法律的知识。

3.双学位的“3+2”模式

这类模式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3”是理工本科三年,学生按其理工本专业就读;第二阶段的“2”是攻读双学位的两年,即从已完成三年理工科专业自愿报名的学生中挑选优秀者进入后两年的知识产权课程学习,同时继续完成理工科最后一年的课程。

4.研究生培养模式

知识产权硕士分为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两类。专业硕士一般是在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下设知识产权专门化班,而学术型硕士一般有法学、管理学之分。

5.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企业是知识产权人才最主要的需求者。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可实现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实现校企双赢。

关于哪种培养模式更能适应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问卷调查的结果为:41.89%的人支持校企合作培养模式,26.42%的人支持本硕连读的“4+3”模式,17.81%的人支持研究生培养模式,支持双学位的“3+2”模式和大学本科培养模式的人很少。可以看出,最受欢迎的当属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和本硕连读的“4+3”模式。但是考虑到校企合作培养会限制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且涉及商业秘密等问题,再加上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实践起来存在困难,故笔者认为最好的培养方式是本硕连读的“4+3”模式。

四、知识产权研究生跨学科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硕士研究生招生往往按照法学或者管理学来分类。在法学类中,一般将知识产权专业划归民商法或经济法,在考试科目和内容上,与民商法或者经济法一致。如西南政法大学考试内容与民商法一致,同济大学考试内容与经济法相同;在管理学分类中,一般将知识产权划归企业管理或者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如华中科技大学在管理学院设置知识产权专业;上海大学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置知识产权专业。

调查中,有66.67%的同学认为招生时根据知识产权所在的上位专业进行命题会导致本专业学生占优势,使得一些跨专业的优秀学生由于考试题目未涉及其原有专业而被排斥在外,与我们希望招收具有跨专业背景学生的愿望背道而驰。

(二)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不足

知识产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在调查中,有69.48%的同学认为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在教学中,一般注重讲授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而较少涉及知识产权管理及转化等内容。而且许多实践性课程如专利检索和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由于涉及仪器设备以及理工科专业知识,开设起来困难重重。

调查结果显示,有35.71%的同学认为学校应该设置专利检索等实践课程;42.86%的学生认为知识产权司法鉴定课应开放。

(三)师资队伍中复合型人才缺乏

师资队伍以专职教师为主,而其中具有知识产权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较少,缺乏跨学科背景的教师,尤其是懂经济、管理、技术、法律、外语的“五懂”教师更是严重缺乏。有57.14%的同学认为知识产权法学类导师理工科专业知识水平欠缺。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师缺乏在实务部门工作的背景。如果从实务部门调到教师岗位,一方面经济收入会有所下降且职称评定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二是教师缺乏到实务部门实践的机会。高校教师有带研究生数量、教学课时量、科研工作量等诸多考核指标,很难有时间去参加实践性工作,而且实践部门也不大欢迎教师兼职。

(四)与实务部门合作困难

一方面邀请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士授课的困难较多。首先是学校能支付的报酬有限,校外人士讲私人交情偶尔来校授课,缺乏可持续性;其次是授课时间难以保证,实务部门专业人士由于本身工作需要往往不能适应学校刚性极强的教学时间安排。另一方面学生到实务部门实习困难重重。因为实习会给实务部门带来住宿、饮食等经济负担。而且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实习时间短、不确定性强。

与现状相反的却是学生对实践机会的迫切需要以及对校外导师的强烈需求。调查中,有80.95%的同学认为应该重视实践教学,有78.57%的同学认为应该与高新科技企业合作,聘请第一线的企业导师,实行双导师制。

五、解决知识产权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对策

(一)完善招生机制,重视生源质量

近年来,许多国家加强了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如以色列的特比昂(Talpiot)项目,韩国的“种子计划”,智利的“学票制”等,都在“不拘一格”地培养人才。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应根据其跨学科的特点而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1.增加保送生的比例

在知识产权研究生的选拔中,应着重从其本科专业(理、工、农、医、林专业)、个人能力、兴趣等方面进行考察,尽量使其与知识产权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效对接。调查中,有54.76%的同学赞成增加本科是理、工、农、医、林专业背景的学生保送知识产权法研究生的比例。

2.增加跨学科专业知识考试内容

目前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考试内容比较单一,不涉及其本科原有专业,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选拔。调查中,有33.33%的同学认为应增加跨学科专业知识考试内容。

3.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学生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报考

奖励政策可以很好地激励学生报考,而且对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调查中,有59.52%的同学都赞成这项措施。

4.同等条件优先录取跨学科考生

由于跨学科考生,特别是本科为理工科类的考生,其专业背景更加牢固,更能适应知识产权专业对人才全面的需求。调查中,有45.23%的同学赞成此项建议。

(二)改革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环节

1.注重课程结构设计

必修课突出精,应以我国现行主要的实体法和程序法为主;选修课侧重多,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调查中,有69.05%的同学认为学校应该提高必修课质量,增加选修课数量,还应与邻近的高校合作,让不同学校的学生可以相互选课,实现资源共享。

2.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国际型人才

知识产权专业教学应综合采用讲解法、案例分析法、专题讨论以及自由讨论法,同时借鉴美国模拟法庭的方法,加强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知识产权全球化的教育,提高外语水平和专业技能,培养可以胜任国际知识产权事务的高端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1.自身师资的培养

一是国家应该设立专项基金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建立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师资培训机制。二是高校应注重选拔和培养知识产权学科带头人,选派青年教师到重点院校或者出国进修学习,作好梯队建设。三是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之间的知识产权教学合作。

2.兼职教师的选择

可以聘请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知识产权机构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承担教学任务,组建一支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各有所长、密切配合的教学团队。此外,邀请检察官、法官、律师参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3.尝试导师集体指导,联合培养

一种是采用一名教授带领二至三名副教授的方式共同培养一到两名研究生。这样可以保证跨学科研究生知识建构的完整性和牢固性。另一种方式是实行跨学院导师联合培养。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指导,更可以增加导师间的相互交流,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

(四)密切与实务部门的合作,为企业订单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事实上,知识产权与市场经营、科研实践紧密相连,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离不开实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一个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毕竟有限,能一次性需要几十人的企业毕竟不多,并且“近亲繁殖”也不是一个好事。因此,建议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针对某一产业集群或者行业协会采取订单式培养。高校负责理论教学,行业协会选择相关企业专家讲授实践性课程,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企业也缩短了对人才的培养周期。这种培养模式,对高校、企业和行业协会来讲,可以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王璟.论本科层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

[2]徐建平.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初探——以云南大学为例[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9).

[3]杨晓平.关于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

[4]孟成民.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探析——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

[5]谭敏.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Probing into the Difficulties of and Solutions to Interdisciplinary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Major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ZENG Deguo1, XUE Xiaomei2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

第8篇:法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层次;知识产权法;“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92-02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国务院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决定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内外新形势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大事[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离不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国家创新体系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越来越重要[2]。如何立足于理工科高校,借助其独特的理工科专业背景,区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的培养要求要求,加强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时代的紧迫性。

二、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目标

1.不同层次的知识产权法教学目标的要求。制定不同层次的理工科知识产权法课程的教学目标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通过知识产权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理念;二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产权法的法律知识;三是结合专业背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教师在制定具体目标时都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群体的专业背景、学习基础、层次及接受能力等因素,使目标定得恰到好处、难易适度。理工科高校基于不同专业背景的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知识产权法教学的多层次、多元化培养目标,对专科、本科主要突出其应用型的教学目标,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主要是创新性导向,对专业型的硕士采取应用为主或应用创新并重的目标导向,协调平衡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知识产权法教学只有始终由教学目标引导才能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不同层次的多元化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方面,应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目标的情况。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下,理工科高校应基于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层次(专科、本科、硕士)、普及型需求与知识产权法知识与理工专业知识深度融合需求,合理确定理工科高校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知识产权法教学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专科学生,因为其主要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其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普及型,当然,也应灵活根据专业背景和学生的需求开设与专业融合的模块,供其选择。对本科学生,则应根据其专业背景及自身的职业规划定位,分为知识产权法普及型教学目标和知识产权法与理工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型教学目;对研究生,则主要是知识产权法知识与理工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型教学目标。

三、知识产权法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优化

1.加强知识产权法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首先应对理工科高校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知识产权法教育需求、现状、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实然和应然进行分析。在多层次、多元化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实现由基本层次的本科知识产权法教学向高层次的硕士、博士复合交叉课程教学转变,重视理工科专业知识与知识产权法的相关制度的交叉与融合,整合和优化知识产权法法学教学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知识产权法基本素养。在内容上体现新颖性,及时将知识产权法前沿动态成果引入教学,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以研究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促进相关研究,教研相长,形成良性循环。其次,立足理工专业背景,推进知识产权法课程建设,实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实施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的重大问题。知识产权法课程教学应立足不同的理工科高校的专业特点,在内容设计方面彰显其适切性和发挥交叉的优势。应当通过讲授专利文献等知识产权法利用知识,使理工类大学生能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法信息,了解本学科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避免重复研究[3]。

2.根据专业特色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块。理工院校在培养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方面有着文科法律院校所不具备的专业优势,其理工科专业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利渠道。问题的关键是要将理工科院校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理工院校知识产权法课程的建设,不能照抄照搬文科类政法院校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而应依托理工背景,根据实际情况,办出自己的特点和特色来。这样既可发挥自己的优势,更有利于形成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使整个高等教育形成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契合的结构和布局。在美国知识产权教学团队中,其师资来源一般由以下3个方向组成:法律博士、商业管理博士、科技学科博士,三者都有着共同的交集之处,客观上可以实现跨学科整合,从而有效满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复杂性需求[4]。还应重视教学内容模块的动态更新,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以及与其层次、专业的匹配性。

四、提高知识产权法教学效果的策略

1.“理”“律”“例”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本科层次立足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过程不仅强调思维的开创性,也强调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因此比较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面向理工类大学生开展的知识产权法教育以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其培养目标,提高理工类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法意识,立足其专业背景,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法制度,促进科技创新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创新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在教学中实现“理论讲授”、“制度分析”“案例讨论”的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三个环节对于学生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的重点不是灌输式的要学生记住多少知识点,侧重点在培养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最终形成“基本理论―法律制度―典型案例”三者有机结合,使学生对知识产权法的学习形成一个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到法律实践的过程,从而提高运用知识产权法的能力。

在知识产权法的硕士和博士层次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授课、学生分组讨论与发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切实做到以法律制度评析典型案例,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组织教学。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融法理、制度与案例为一体,最终达到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掌握、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法律素养的提升。

2.加强师生有效互动、构建和谐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认真精选近期发生的典型知识产权法案例,组织案例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通过典型知识产权法案例,创设教学情境,要求学生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案例中的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并通过师生有效互动,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一般在教学展开之前,向学生提出知识产权法案例涉及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教师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5]。有效的师生互动,一般包括情感互动、认知互动。一般的认知互动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互动和高层次的认知互动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6]。

3.重视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除了重视课堂教学外,还应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现实,到企业、高校实验研究机构等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中去学习、体悟和锻炼。理工科高校实验室一般承担了国家一些科技创新方面的课题,有条件的时候可以让硕士、博士层次的学生到这些实验室去参观实习,学校还可组织本科学生到科技创新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去参观与实践。总之,到科技创新的第一线现场去感受、领悟科技创新的意识及其中所涉法律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科技创新与法律知识融合的研究论文或申报相关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性。此外,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理工科高校学生,采取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式。例如,组织知识产权法专题辩论、开办知识产权法法律诊所、模拟审判知识产权法案件、建立知识产权法律援助中心等多种形式,为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学生举办知识产权法系列讲座。还可根据情况和需要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到专利和商标公司深入实习[7]。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员.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摇建设创新型国家[N].人民日报,2008-06-11.

[2]陈美章.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法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思考[J].知识产权法,2006,(1).

[3]李伟,孙晓红.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知识产权法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8,(1).

[4]曾培芳,叶美霞,刘红祥.中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2).

[5]贾瑞凤,李桂岩.案例教学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2010,(11).

[6]任燕.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探析[J].管理工程师,2010,(5).

[7]张晓东,傅利英.工程硕士知识产权实务课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0,(4).

第9篇:法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会计教学;问题;改革

在经济发展背景下,各行业的发展对会计人才都有一定的需求,而这也推动了会计行业的发展。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及职业学校都具备会计专业。然而,两种院校对会计教学工作的开展方式及重视程度却不相同。职业学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机构之一,对于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为确保职业学校能够实现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更好培养,应针对会计教学问题,从多方面对会计教学进行改革,以此提升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为其未来步入社会及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一、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问题简析

1.缺乏完善的会计专业课程

在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合理而全面的设置会计专业课程,是培养专业会计人才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实施会计知识教学的重要依据。然而,对于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由于部分职业学校对会计专业缺乏深入的研究,理解比较片面,导致其对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全面,只重视对财务会计、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重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却没有或很少设置辅的会计专业课程,进而导致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再加上职业学校忽视学生素质的提升,从而致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无法得到全面的提升。

2.教学方法滞后

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会计教学的实施仍是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知识教学以专业课程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只需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会计行业发展与会计业务处理的认知全部来源于教师自身的认知,而学生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也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基于此,采用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开展会计教学,不仅会对开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造成较大影响,也会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造成影响,不利于学生未来开展工作,对会计行业的发展和改革也会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对于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重理论轻能力,也是影响会计教学水平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重视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对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开展工作也会造成影响,会导致学生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在职业教育中,会计专业作为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其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并且知识结构较为抽象,理解难度比较大。对于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而言,因部分学生缺乏对会计基础知识的了解,再加上其自身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开发,很容易导致其在学习会计专业课程的初期,由于无法理解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而逐渐对会计专业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致使其对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进而放弃对会计专业的学习。与其他高等院校的会计教学相比,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实施,更为突出会计专业的实用性和专业性,不仅会计课程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受到影响。

二、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改革措施

1.健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在职业学校会计教学中,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是影响会计教学实施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对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全面,以至于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为更好地开展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应对会计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健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以此完善对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在保留传统会计专业课程的同时,增加公共关系、税法等会计专业辅课程,以便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面予以拓展,促使学生构建完善的会计知识结构,以此对会计行业和会计知识形成系统了解,确保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以便为未来开展会计业务奠定基础。

2.改革会计教学的方法

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为更好地开展会计专业教学工作,专业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深入研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方法所具备的优势予以保留,抛弃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会计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此提升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水平,确保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在职业学校会计教学中,为更加生动、形象的讲解会计专业知识,教师可依据会计专业教学的内容及目标,合理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讲练结合教学法等,针对不同会计专业知识的特点,采用最佳方法开展会计教学,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时候,自身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也可得到增强,进而为开展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除了要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对会计教学进行改革外,也应考虑学生在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其解决这些问题,以便确保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会计专业学习缺乏兴趣是一种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多方面的影响。基于此,会计专业教师应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此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会计知识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或技巧对抽象的会计知识进行讲解,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据此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予以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