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外储能市场分析范文

海外储能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海外储能市场分析

第1篇:海外储能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土地储备 土地储备机构 土地收购 公共性 市场主体

一、现状的介绍―――我国实践中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对土地机构的性质基本描述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land banking)是政府通过合法方式预先获取土地,进行整理和持有,适时投放到市场,以实现调控土地市场需求,保障公共目标的实现和城市有序发展的目标。[1] 从1996年8月我国第一家土地储备机构——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诞生以来,我国的土地储备机构已经达到现今的1600多家。[2] 特别是从1999年6月,国土资源部以内部通报的形式转发了《杭州市土地收购储备实施办法》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土地储备制度的通知》,并向全国推广杭州和青岛两市开展土地储备的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各地建立土地储备制度的积极性。2001年4月3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试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至今各个省市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土地储备机构。由于上海、杭州和武汉三地的土地储备制度实行的较早并且也比较成熟,本文将根据1999年3月10日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37号,2000年8月7修正的《杭州市土地储备实施办法》,(以下简称《杭州规定》)2002年.07.月10日实施的《武汉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武汉规定》)和自2004年8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土地储备办法》(以下简称《上海规定》)中的相关规定来分析实践中的土地储备机构的性质。实践中土地储备机构的名称各不相同,例如,杭州市是土地储备中心,武汉市是土地整理储备供应中心,上海市是上海地产有限(集团)公司,厦门市是厦门土地开发总公司。[3]

(一)杭州土地储备机构的性质的基本定位。根据《杭州规定杭州市土地储备中心工作章程》(试行)[4] 第二条规定:“市土地储备中心是受市政府委托,在杭州市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和监管下,代表政府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出让前期准备工作的指定运作机构。”第三条规定:“市土地储备中心为相当正处级全民所有制非盈利性事业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隶属于杭州市土地管理局领导。”在后来的《杭州规定》第四条更加明确地规定:“杭州市土地储备中心受市政府委托在杭州市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委员会指导和监管下,代表政府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和出让的前期准备工作。”由此可见,杭州市在给土地储备机构的性质定位于事业单位法人,既不同于机关法人,也不同于公司企业法人。杭州市土地储备中心是全拔款的事业单位,其职能是接受政府委托行使征用、征购、收购、回收土地等职权,并进行土地出让的前期准备等工作。

(二)武汉土地储备机构的性质基本定位。《武汉规定》第五条规定:“市人民政府设立市土地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决定土地储备供应中的重大事项。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市土地储备工作监督管理。市计划、经济、建设、财政、物价、规划、房产等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土地储备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规定:“市土地整理储备供应中心具体承担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区范围内土地储备供应的日常工作。”由此可见,武汉土地储备机构的性质是定位在政府的一个管理机构,其是在现有的房地产管理部门中设一个处级办公室,市政府将其设置为市规划土地管理局的二级机构,县处级单位,它仅在市征地拆迁事务部的基础上增加土地整理储备功能。

(三)上海土地储备机构的性质基本定位。《上海规定》第五条规定:“市土地储备中心是市政府设立的土地储备机构,在本市区域范围内实施土地储备,负责储备地块的前期开发,承办储备地块按计划供应的前期准备工作。”虽然在规定中没有提及上海地产集团,实践中的土地储备的运行是由上海地产集团和上海市土地储备中心来完成的。[5] 从地产集团的网站中可以得知:“两者是两块牌子、两个独立法人、一套班子管理运作。市土地储备中心是市政府设立的土地储备机构,地产集团是市政府土地储备运作载体。实际工作中,土地储备中心专门从事土地收购储备和滩涂资源投资管理,土地的市场运作和承担投融资功能通过地产集团进行。储备地块在进行必要的基础性建设后,按照土地供应计划交付公开出让。”[6] 可见,上海市土地储备机构采取的是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但是同时又有市土地储备中心的参与,但是,可以说在土地储备上还是以政府的行政机关为主导的一种模式。

(四)小结。从表面上来看,前述三者的组织形式有的是采用事业单位法人,有的是属于行政机关下属的一个部门,而有的是采用公司企业法人的形式,但是,从本质上看,它们应该都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控制土地,实现城市的总体规划为目的,代表政府进行土地的收购、储备、运营和管理,并与行政机关具有行政隶属性关系的一个职能操作组织形式。

二、尴尬的角色及其引起的法律问题

第2篇:海外储能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银行挤兑

World Bank (1990)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时着重从危机银行处理、道德风险、银行挤兑、保护小额存款人这4个方面对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简称EDI)和隐性保险制度(IDI)进行了比较。下文将从这4个方面来分析我国IDI的现状。

一、危机银行处理

考察我国对危机银行的实践方法,有救助、接管或并购、撤销或破产三种方式:救助,包括地方政府直接增股注资,或由央行对危机银行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提供贷款;接管或并购,一般由央行对危机银行进行接管,或是经政府撮合,由稳健银行并购危机银行;撤销或破产,首先停业整顿危机银行,再进行行政关闭或撤销,最后依法进入破产程序。李尧(2002)和郭志海(2010)总结我国危机银行处理有以下4个特点。第一是以央行和政府的救助为主,甚至救助过度;第二是缺乏一个独立于央行和政府的主体进行具体操作;第三是缺乏一套科学完善的处理体系;第四是风险在银行重组时只是横向转移而并非得到有效化解。

二、道德风险

我国所实行的IDI由于通过政府或央行保护储户,所以同EDI一样会引起道德风险。DI会造成两种道德风险:储户不再谨慎地选择存款银行,导致市场约束下降;银行有政府或央行的兜底保护,会倾向于投资高风险的项目。

(一)市场约束

由于储户在DI制度下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市场约束的削弱,因此就需考察我国市场约束状况。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将市场约束(Market Discipline)设定为除最低资本金、监管部门监督之外的第三大支柱。实证分析我国市场约束的文献使用两种模型:一种是借鉴Demirguc-Kunt的模型,利用银行存款利息和存款量的变化来代表市场约束;另一种则是利用银行特征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显著性影响代表市场约束,但是不同学者对银行特征和风险承担行为的定义不相同。张正平(2005)与巴曙松(2010)的实证分析均得出结论:我国市场约束很弱,因而IDI存在,且覆盖了所有银行。前者还指出我国应该建立EDI来防止道德风险。

(二)银行道德风险

我国银行在EDI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具体表现在银行系统内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国有银行作为政府控制的大型银行,其所受IDI的保护尤胜于其它银行,因此本文集中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而由于2006年后四大行陆续上市,所以本文将1994-2012年的数据以94年为界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分析的是1994-2005年的12年间,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不良资产率达到了2000年55%的历史最高峰,之后则缓慢降到05年的35.66%。其次是2006-2012年期间,在06年之后四大行陆续上市、相关政策性剥离开始减少,同时这7年间不良贷款率从06年的9.2%逐渐降低至2012年第三季度的1%。但是需要注意,08年农行接受了8157亿的继续政策性剥离。

总之,这18年主要有以下两点变化。第一,不良贷款得到一定化解。在不良资产被剥离后,不论是五级分类标准还是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后标准,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都在下降。第二,化解不良贷款既依赖于政策性剥离,也离不开2000-2012年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防止挤兑和保护小额储户

EDI制度与IDI制度都有保护小额储户的潜在能力,但是IDI在保护小额储户方面并没有相应法律责任,因此其仍然具有一种随意性。下面以中国至今唯一实质破产的银行——海南发展银行为例分析我国IDI制度的效果。

海南发展银行的破产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接收信用社前、接受信用社后、破产清算后。(1)97年前,全国众多资金涌入海南兴起房地产热,从而催生房地产泡沫;泡沫破灭后,当时高息揽储的海南信用社即出现大量不良资产。之后央行宣布由海发行并购未破产的28家信用社。(2)海发行接收信用社后不久,便出现严重挤兑。98年3月,央行向海发行提供近40亿元的再贷款增加流动性未果后,于同年6月关闭海发行,并指令工行托管海发行债权债务。(3)关闭海发行后,人总行全额兑付海发行合法储蓄,且指定工行对境内外居民储蓄本金及合法利息保证支付,其余债务则待清算后偿付。

海发行的相关危机处理过程中,先后有3次防止挤兑的措施,包括海发行托管实质破产信用社债权债务、将余下信用社并入海发行、央行提供40亿元再贷款。而对小额储户的保护则体现在三点,依次是信用社和海发行破产后都由央行指定了托管行、对海发行的合法储蓄进行全额兑付、优先支付居民存款。从海发行的实例中可发现我国IDI防止挤兑和保护小额储户的措施比较单一,且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四、总结

结合本文从危机银行处理、道德风险、防止挤兑、保护小额储户4个方面的分析,我国IDI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危机银行处理方式、防止挤兑和保护小额储户的方法有很大的随意性、政府性,并且手段比较单一;(2)储户的道德风险表现明显,同时银行的道德风险由于政府资助和经济发展在近期有所改善;(3)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享受着政府补贴。

参考文献:

[1]World Bank. Deposit Insur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World Bank Working Papers, WPS 548, 1990

[2]李尧.我国危机银行处理对策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5

[3]郭志海.危机银行处理对策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0

第3篇:海外储能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离岸 预测 分析

一、前言

中国香港是唯一拥有境外人民币清算功能的地方,成为首家离岸人民币清算银行,负责清算与内地市场的人民币交易,已经发展为人民币离岸中心。上海在与广州、深圳、珠海、东莞被批准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后,通过开展离岸贸易结算,实际上也已形成了广义上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此外,新加坡与伦敦也在积极与中国政府沟通,希望能够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也不同程度上表明了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愿望。

目前,已经成型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只有香港,开展人民币结算试点的上海,新加坡和伦敦也有意图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人民币离岸市场能不能在世界各地开花,这与人民币能不能像美元、日元等其他国际货币一样为人民接受密切相关。

二、我国为何要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一)中国对外贸易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重不断增大

商务部副部长钟山透露说,今年外贸额将达2.8万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人民币仍然不被国际社会所承认,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汇率不确定性的影响。如果所有的贸易可以人民币结算,那么,出口企业的经营风险将大大降低,汇率变动的风险没有了,企业就可以更好的安排生产,市场预测也更明朗,经营利润更加稳健。

(二)外汇储备进一步积累,储备资产受汇率影响波动很大

截至2011年3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高达3.04万亿美元。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被迫升值,储备资产缩水损失很大。如果,贸易结算以人民币计价,现有的巨额外汇储备将处于静止状态,可以通过投资,购买国外资产等逐步消化外汇风险。

(三)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需要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目前状况下,高额的储备资产,面临美元贬值的风险。虽然,我国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分散化投资,减弱一定的风险。但是汇率市场的波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影响,分散化投资分散不掉系统风险。所以,这条道路行不通。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但是,衍生工具来源于基本金融产品的创新,如果基础产品都面临着风险,那么衍生产品的投资有可能由于杠杆效应而被放大。所以,这条道路也是行不通的。

规避风险的途径,唯一就只有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国际化货币,我国的外贸的结算就不用美元或其他货币,也就没有了外汇储备风险的烦恼了。

三、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必定是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一)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试点发展阶段

2004年2月,香港银行开始试办人民币存款、汇款、兑换与信用卡业务。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清算协议》是香港人民币境外市场的一大突破。随着贸易的扩大,人民币境外结算迅速发展起来,另外,为了更高收益来源的想行,开始以大规模和更优惠价格吸引人民币储蓄,人民币兑换处境与人民币贸易结算的积极性也高涨起来。随着香港人民币回流内地的渠道的逐渐打通,收益开始成为持有人民币的又一驱动力。至此,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已经形成。

(二)上海及其他国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005年6月21日,上海浦东新区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可以利用综合改革配套试验的优势,人民币离岸业务不断创新。美国次债危机后,国家对金融中心建设下大力度,颁布相关文件批准上海及其他国内地区为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上海人民币离岸业务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人民币离岸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新加坡、伦敦表明了成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愿望

新加坡曾多次透露其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努力,英国伦敦金融城市长白尔雅对人民币国际化充满信心,希望能够成为又一人民币离岸中心。这都表明了国际对人民币的一致看好。

(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的长期性、渐进性

国内的资本项目和资本管制没有放开,虽然,进行了试点改革,但是,与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基本要求――金融开放、管制较少还是相差较远。所以,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将随着资本项目和资本管制的放开逐步发展,这是其长期性和渐进性发展的一个原因。

人民币国际化是其长期性和渐进性发展的又一原因。国际化货币的要求首先必须是可兑换货币;其次,可以准确计价,可以交易,可作储备资产,可以投资;最后,要在国际储备中占有一定比例,至少要达到20%。对比之下,人民币目前还达不到国际化的要求。

四、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预测

据上述分析,上海在国内政策支持下,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虽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国内的金融监管较为严格,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必定受到一定的限制。新加坡和伦敦目前还没有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然而,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人民币在东亚必将在更大程度上被人民所接受,新加坡自身也存在成为离岸市场的条件,成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可能性很大。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本身优势明显,但是,人民币在该市场中还不被接受,所以,其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的条件还不够。

中国香港是当今唯一有优势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市场,香港既有人民币债券,也有人民币计价的保险,而且还上市了第一只人民币计价的境外投资产品。在贸易方面,与中国内地经贸发展非常密切,这都是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繁荣发展的优势因素。

参考文献

[1]曹金玲.人民币国际化:境外人民币清算行或不仅在香港. 第一财经日报,2011-4-21.

第4篇:海外储能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原油;进口

石油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能源,已经俨然让人类对这种商品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石油需求缺乏弹性,并且地区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开发成本低、高质量的油气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世界石油资源量主要集中在中东的发展中国家、中南美洲、前苏联国家和加拿大等。相反,对石油资源需求量较多的国家的石油资源量却很少,大部分依靠进口。供给和需求的失衡导致了国家之间的冲突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

一、我国原油进口量及来源地

建国初期,中国石油产量和供应量十分有限,基本是一个贫油国。1963年以前,石油消费的绝大部分都从前苏联进口,由于需求量不大当时也不存在石油安全问题。随着1962年大庆油田等一批油田的相继开发,中国开始改写“贫油”的历史,并迎来石油生产的一度辉煌时期。1975年中国开始向西方国家出口原油,1978年石油产量突破了1亿吨大关。在90年代以前,我国石油尚能自给自足,略有结余,进出口原油相抵,何况当时煤炭在中国能源总量中的比例高达78%①,但此情况在1993年发生了根本变化。

数据来源:《国际石油经济》1993年至2004年数据,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9.

注:进口量增长率=(当年进口量-去年进口量)/去年进口量

1993年是中国石油工业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一年,我国原油和成品油出口2399万吨,而进口原油和成品油3315万吨,净进口量920万吨,这标志着中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是又一个重大转折点,中国由原油净出口国变为原油净进口国,净进口量为222万吨。此乃是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进口原油以来,原油进口量首次超过出口量。2000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创纪录的突破7000万吨大关,较1999年激增92%②。说明了这一增长趋势,2006年至2009年原油进口量增长率都维持在10%以上。

进口原油已经成为弥补国内供应不足的主要途径,这些有关中国原油进口的沉甸甸的数字业已说明,中国石油生产跟不上国内石油消费的快速增长,石油资源的基础十分薄弱。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9年沙特阿拉伯、安哥拉和伊朗仍然为前3大进口来源地。1-11月我国自沙特阿拉伯进口原油3686万吨,增长12.3%,占同期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20.2%;自安哥拉进口2809万吨,下降1.1%,占15.4%;自伊朗进口2168万吨,增长8.9%,占11.9%。近两年沙特在中国原油进口中的地位迅速提高,第一的位置难以撼动,俄罗斯对华出口原油猛增,随着中俄间石油换贷款协议的执行和跨国石油管线的完工,对华出口可达3000万吨以上。

我国原油进口越来越呈现集中化的趋势,来自中东的石油比例增多,而来自东南亚的石油减少,形成中东国家占进口量一半,西非国家、俄罗斯、南美零散分布,构成另外50%的局面。中东是世界油库,我国对其依赖符合逻辑,但传统上中东一直是引发国际石油危机的多事之地,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其次,非洲在原油进口来源的排名快速上升,西非的探明储量正呈快速增加的势头,中非间的合作为进口原油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战乱问题在非洲仍然严峻。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官方网站,customs.省略/publish/portal0/

二、我国原油进口存在的问题

(一)石油进口依存度过高

我国石油储量少、产量低、进口量大,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国内石油市场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度高,市场供求矛盾十分激烈。

石油的进口依存度问题经常是我们判断能源独立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一国石油进口总量在国内石油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对外依存度越高,表明该种商品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越高,与世界市场的关系越密切,从而受世界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也就越大。石油关系着一国经济安全,石油的进口依存度越高,石油的安全性就越低。

数据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9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全年进口原油2.04亿吨,从而使我国全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的“国际警戒线”。自从1993年中国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其原油对外依存度由当年的6%一路攀升,到2006年突破45%,其后每年均以2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2007年为47%,2008年为49%,到2009年突破50%警戒线,仅仅用了16个年头。2009年的《能源蓝皮书》则预测,2010年后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4.5%。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能源消费大国,在没有国际石油定价权的情况下,将近70%的石油需求放在国际市场上,是非常不安全的。

(二)油价波动引发支付风险

所谓支付能力,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国家是否能买得起石油,即石油消费国弥补石油贸易逆差的能力如何。油价上涨对我国十分不利,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商品价格上涨、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进而导致通货膨胀,并且石油进口成本增加,本国商品出口受挫。原油涨价还会使数以千亿的国民财富转移到产油国和国外石油巨头手中。作为需求大国,中国正在以其强大的支付能力为世界承担高油价的部分成本,防止了石油危机的发生。

(三)海上运输风险增加

即使中国经济实力足够强大,可以承受油价高涨的压力,同样面临着原油可获得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支付能力具备的情况下,能不能买得到的问题。气候突然变化、局部战争、文明冲突等等,都可能带来石油禁运,特别是当我国在某国家或地区大量购买原油时,通常引发该国或其他国家的不安和阻挠。可见,单纯依赖原油进口风险极大,难以控制。

(四)政治因素带来可获得性风险

运输问题也相当严重,中国在陆上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亚和俄罗斯。但在海上运输通道方面,情况则大大不同。目前,中国从中东和北非的进口石油都依赖于海上运输,从波斯湾经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的石油运输线对中国来说变得日益重要,马六甲海峡是国际政治中的敏感地区,其临近的中国南海海域海盗活动频繁。中国仍然高度依赖中东的石油,但是缺乏强大的海军和海外军事基地保障这些石油进口航线的安全。

三、我国应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措施

(一)利用石油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

我国已在2008年5月代替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会无疑成为世界油价波动最大的受害国。石油期货可以为广大企业提供有效的规避石油价格风险的工具。参与石油期货市场交易目的在于以合理的价格保证石油的持续稳定供应,规避经营中的价格风险,而不应过多关注获得投机利润。

我国企业参与境外石油期货交易,与在政府严格监管之下的国内期货市场进行避险交易相比,风险要大得多。我国企业在国外市场从事衍生品交易,必须遵从国外的法律规范、交易规则,同时公司持有的头寸、交易成本和资金承受能力等商业机密都容易暴露在国外投资者眼中,这客观上使得中国公司在于国外投资者的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极易被外国炒家盯住,成为其获利的牺牲品。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还很弱,混淆保值和投机的区别。企业一旦跨越了保值的界限,交易目的就发生了变化,如果风险控制不善,将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我国国有石油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只宜做套期保值,承担可控风险,而不宜做投机。

(二)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海外投资开发油气

通过10多年的海外石油投资活动,我国的石油企业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其本身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海外投资缺乏整体、长远的策略以及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市场定位,国际化经营意识不强;投资成本高,为了中标海外石油项目,报价普遍低,导致利润损失;缺乏国际化经营的人才。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走出去”应着手在以上这些方面改进,苦练内功。

鉴于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极易触动东道国敏感的政治神经,外部因素同样存在强大的制约力。由于当前国际上资源富集的大油田主要掌握在西方的国际垄断资本手中,导致我国在海外已获取的资源产地大多分布于政治经济不稳定的敏感地区。由于国内企业对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法律不熟悉,投资时可能遭遇东道国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等等,大规模的收购容易引起东道国以及其他霸权势力的掣肘,并可能最终导致失败。“走出去”时难免要交“学费”,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不能总是出同样的错,交同样的“学费”。石油企业应该从自身入手,解决好上述存在于企业内部的问题。同时,有必要从国家层面为该类石油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以避免可能遇到的风险。目前,国家已经成立了专业性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比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专业性政策金融机构,可以在企业投资前提供相关国家的国别风险咨询,而海外投资险等保险产品,又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覆盖东道国的政治动乱、外汇汇兑限制、战争和政府征收等风险。

(三)构建符合国情的石油储备战略

首先,加速制定全面覆盖石油战略储备的相关法规。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着手拟定石油战略储备的相关法规以及一些管理办法。不久的将来,《国家石油储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会择机出台。这些法律法规应全面覆盖石油战略储备各个方面,使石油战略储备的建设、管理、运营都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其次,筹资渠道多样化。财政性筹资,由国家划拨财政拨款和利息补贴;税收筹资,国家可以开征石油战略储备税;债权筹资,国家可以发放石油储备资金债券,向社会募集资金;国际信贷筹资,政府可从国际金融机构取得长期低息贷款;自筹资金,企业依其生产经营活动在内部形成可用于再投资的资金。

第三,储备选址和储存方式多样化。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建设的一期工程在储备选址上主要考虑运输便利优势,储备基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储藏成本及安全性能也应作为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地址选择的重要因素。

第四,建立油价与储备的联动机制。价格联动机制运行的核心是政府部门,决策的出台者。主要依靠政府部门下属的相关研究机构作支撑。他们对市场跟踪研究,主要有价格形势分析和需求预测分析等相关内容。价格联动机制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是可以提高储备机制的反应能力。

注释:

①杨中强.石油安全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2:66.

②根据《国际石油经济》历年数据,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9数据整理.

参考文献

[1]刘春,万阳,王仲.国际油价上涨路线图[J].国际石油经济,2008(8):4-9.

[2]梁海运,朱润民.近期国际油价走势特征及其启示[J].国际石油经济,2008(10):36-18.

[3]宋玉华,林治乾,孙泽生.期货市场、对冲基金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J].国际石油经济,2008(4):9-17.

[4]柳放.国际原油市场金融化背景下的价格投机泡沫[J].国际石油经济,2007(12):33-38.

[5]张抗.高油价的回顾和反思[J].中外能源,2009(2):9-15.

[6]普世能源咨询.什么因素促使国际油价长期居高不下[J].国际石油经济,2007(12):

32-38.

第5篇:海外储能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外汇储备 管理策略

一、金融危机下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贸易顺差额的下降,导致外汇储备增速降低。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已影响到各国实体经济,导致全球经济出现衰退,使中国出口需求继续下降。由于前期人民币升值的累积效应、出口退税的取消等外贸政策改变、能源和环保等社会成本的不断上涨、新劳动法的出台等都将提高出口企业的成本,削弱出口竞争力,并将导致出口增速下降。2008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4178亿美元,但同比少增加441亿美元。说明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速在下降,但2008年12月末的外汇储备余额为1.94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34%,所以规模还是呈现上升态势的。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影响

1.汇率风险

外汇储备最直接的风险莫过于汇率风险,我国的外汇储备由多种储备货币组成,分散在不同期限的资产上,但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约占60%~70%,包括大量美国政府与公司债券。这一结构带来的问题是,储备资产的价值受美元价值变动的影响较大。因此当前全球宏观经济的一大特征是美元面临中长期贬值,这样必然使持有美元占较大比例的中国外汇储备严重缩水,发生巨大账面损失。

2.利率风险

我国目前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债券,其中绝大部分购买的是美国国债、政府下属机构或政府担保的债券。从收益来看,历年来的储备收益约在1%~2%之间。另外,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是与人民币国债的增长同时进行的,这相当于一个资本由中国流向美国的过程。政府以发行国债的形式向老百姓借钱,将人民币形式的资金以贸易或金融兑换方式转换为外汇储备,以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债券。在发行人民币国债购买美元债券的这一借贷过程中,潜在的利率损失不容忽视。根据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2008年4月的“2007年海外持有美国证券情况的报告”显示,中国共持有美国证券达9220亿美元,约占中国外汇储备的半数,而且偏重于债券投资,至9月末已高达5850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美国国债的持有者。随着危机深化,美国政府已通过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筹措如此巨额资金势必发行国债,而美国政府为吸引新的投资者必将提高新发国债收益率,这无疑导致已发行的国债市场价值下跌;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央行连续调低联邦基金利率,国债收益率也随之下跌。作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者的中国将面临双重资产缩水的冲击。

3.其他风险

首先,会导致我国面临流动性过剩的压力。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显著增多,近几年一直保持在40%以上,外汇占款激增极大增加了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致使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其次,加大了国内金融市场动荡的可能性。其次,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大大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随之不断加大,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得以强化。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大量“套利性”外汇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境内,使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进一步扩大。一旦“套利”成功,这些投机资本又会流向国外,寻找新的目标。巨额外汇资本的进出,有可能引发我国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再次,外汇储备投资失利的风险。次贷危机所造成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使我国外汇储备在海外的投资蒙受巨大损失。

三、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管理策略

1.保持外汇储备适当的规模

当前要控制外汇储备规模的快速增长,首先必须控制热钱的流动。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无论从中国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的整体效率,还是中国应对美国经济下滑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威胁,中国都有必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依赖出口、投资拉动转向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并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善国际收支降低外汇储备累积速度,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平衡增长。

2.调整外汇投资主体的投资理念

次贷危机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可以预见在次贷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外汇储备投资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收益率是非常困难的。这一方面要求,中国的外汇投资主体不能因噎废食,由于难以获取满意的收益率,放弃投资良机或停止投资行为;另一方面,对于其投资绩效的考核,应从大局出发,不以一时的得失论处,但是投资应更加谨慎,奉行收益性、安全性、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的原则。具体到实际策略,应配合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与资产结构的优化调整。

3.统一协调外汇储备管理体制

中国政府应统筹规划各投资机构以形成系统的海外投资战略,将职能不一、实力不均的投资机构,组建成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相互配合的中国外汇储备投资团队,以避免本国机构内部无谓竞争,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构成强大的协同效应。投资机构间的协调与统一管理,应与优化外汇储备资产结构相结合。

4.开拓多元化外汇经营渠道

首先,现阶段外汇储备除投资于发达国家的高流动性和高安全性的货币工具和政府债券外,还可以考虑将外汇储备转变为物质储备。其次,由财政部掌管的超额外汇储备,可以将其中一部分交由中司或国际上的私人投资基金代管,主要进行对海外的直接投资,或购买具有一定风险的国外高收益股票、债券甚至金融衍生产品。另外一部分可以用来进行能力储备建设。主要是收购对外重要经济资源开采权、投入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出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和培养海外人才,购买循环经济和环保的技术与设备,购买改善国内教育、科研、医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事业急需的先进设备。

第6篇:海外储能市场分析范文

纽交所来了,伦交所追进,纳斯达克、新交所……鱼贯而入地开始争抢带有中国概念的上市资源。中国企业也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国际市场的宠儿。

当前,中国企业所受到的这种在过去几乎不曾想象的礼遇,得益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概念的追捧。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币升值的强劲预期,以及由于美国“次贷市场”风险打破全球金融市场脆弱的平衡所带来的全球资金的流窜性癫狂等等,几乎融聚成了一股强流,到处寻觅并追捧着具有中国概念的任何机会。

这无疑是物换星移。几年前中国企业还在为如何上市、能不能上市捉襟见肘,现在却如同在超市中挑东西,中国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在哪个市场上市更经济、更便利和更有助于企业发展。这种“选择的困惑”,对正在期待上市的企业来讲,是一种被快乐萦绕的痛苦。

快乐更多的是中国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礼遇变迁所获得的满足,同时,倘若中国企业迷失在“选择的困惑”之中,将势必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中石油,海外上市错了吗?

被誉为“亚洲利润机器”的中石油,2000年以1.21港元在香港上市,带给巴菲特等国际投资者高达200余亿港元的收益;七年后在国内A股市场上,中石油以16.7元的发行价和48.6元的开盘价高调登场。

“国内投资者正在为中石油的国际投资者抬高资本公积和每股净资产”,中石油当初首选境外上市至今仍然遭到各种非议。

但客观地考虑当时的情况,中石油的选择是合乎逻辑的。

能源资源类企业能源的储备当量与开采期限结构的配置决定着能源企业的价值。作为中国最大的能源类国有垄断企业,中石油的资源储备主要集中在国内,其国际资源储备很有限。相对于国际石油巨头,20世纪的中石油更多的是一个区域性公司和国内企业。

中石油的资源储备不仅受到地域分布过度集中的影响,而且地域分布的局限也直接影响着其石油资源的有效开发期限。同时,中国国内的石油储备资源匮乏,难以满足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需求。可以说,主、客观两方面因素要求中石油进入国际市场寻觅新的能源基地,从而完善资源储备的地域分布和提高有效的开发期限,进而为满足国内高速增长的经济需要提供稳定的国外能源渠道。

然而,2000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尚相当有限,中石油的进一步海外扩展需要更多的外汇资金,海外上市正是筹集外汇的最有效、最方便的方式。海外市场具有庞大的容量和活跃的市场流动性,能够为中石油实现能源储量和产量的稳步增长、炼油与销售业务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盈利能力、改进技术、工艺和设备等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本通道。

反观2000年的A股市场,其容量很有限,并且市场信心也不够稳定,难以承接如中石油这样的大盘股。

2000年,真正的国际化开始了

上市前的中石油国际业务尚处于小打小闹的格局,除1993年获得加拿大阿尔伯达省北湍宁油田的部分股权和1997年在哈萨克斯坦获得阿克纠宾石油公司60.3%的股权外,中石油的海外扩展主要集中在秘鲁、苏丹和委内瑞拉等石油资源的边缘地区的石油开采服务作业,真正能够为中国提供海外原油基地的海外项目并不多。造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通过股权方面的合作来获取海外资源这种相对成熟且阻力较小的方式受到了自身条件的限制,这客观上使得中石油错过了不少参与全球石油布局的良机。

股份制改革和海外上市后的中石油,在海外拓展步伐、参与海外项目的深度和灵活性都有了显著进步。海外上市后的七年,中石油斩获颇丰。

截至2006年底,中石油在海外11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油气勘探开发业务,境外原油和天然气探名储量分别占到公司总量的5.5%和1.5%。这虽低于2002年末的水平,但从海外储量的绝对值来看,要显著高于2002年末的水平。海外油气储量占储量总量比率的下降的原因是,这一阶段,中石油国内的油气储量得到了快速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上市还推动了中石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七年的海外磨练,对中石油经营业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和改善做出了不可漠视的贡献,促成了中石油的现代企业管理框架,而这是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所难以达到的。

显然,中石油的海外上市提高了该公司海外的知名度,日益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中石油的海外扩展缓解了许多不必要的政治压力。某种程度上讲,海外上市使得中石油从一个国别色彩和区域色彩较浓的地区性石油公司逐渐成为了一个真正跨国性的世界大型石油公司。

SOHO“低估有因”

“香港投资者不识货”,潘石屹在SOHO上市香港市场后无奈地表达了对香港投资者的抱怨。

对于任何一个准备上市的企业来说,原有股东都希望卖个好价钱,以便提高其收益和增加上市公司的资本公积。显然,SOHO的上市进一步映射出上市地点选择的重要性。在笔者看来,潘石屹的不满意本质上是来源于香港投资者对SOHO这一房地产企业股价进行了信息折价计算。

对于房地产这类非贸易部门来讲,其价值更多地受制于国内政策、制度等因素,海外投资者要准确为此提供相对合理有效的估值,需要深入了解企业所在国的相关政策和经济发展轨迹。对海外投资者来讲,这需要较高的信息搜集成本。也就是说,非贸易部门进行海外上市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性,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反映在股价估值上就是信息折价。

另外,房地产等非贸易部门的相对固化的区域业务特征,使得其相对于中石油等可贸易部门的经营风险更为集中。比如,房地产企业的经营业绩和风险严重依赖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而中石油由于其业务的可贸易性和国际化特征,使得其可以通过扩大国际业务来很好地规避区域性的政治经济风险以及经营风险过度集中问题。这也是在美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市场风险下,为何美国的跨国公司能够保持业绩的稳定性,而房地产部门则哀鸿遍野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国际资本市场的经验看,非贸易部门如房地产企业等上市地点选择在海外市场的并不多。

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如SOHO、碧桂园等选择在香港上市,虽然严格地讲不能称为海外市场,但实际上即便是在香港市场上市,企业也需要承担这种信息非对称等所带来的信息成本。值得欣慰的是,香港投资者对房地产行业具有一定的投资偏好,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内地房地产企业在该市场的上市。倘若在纽约等其他国际市场上市,企业可能要承担更大的信息不对称成本。

相比之下,在境内上市的万科等房地产企业却享受着国内投资者赋予的高溢价收益。在人民币升值等概念的影响下,中国房地产企业在A股市场的融资便利性和融资成本的廉价性是在海外上市所难以企及的。事实上,国内市场上市为万科的迅速崛起和壮大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廉价的资本平台,成就了万科国内房地产企业“黄埔军校”的地位。

另外,在海外上市公司的非贸易部门企业,由于缺乏海外业务的用汇需求,因此海外上市所融得的资金需要换成本币来发展和开发业务。然而,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带来的国内过剩的货币流动性,已经开始使得中国的外汇管制政策由宽进严出逐渐向严进宽出转变,显然,非贸易部门这种更多地表现为海外融资、境内投资的上市融资模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内过剩货币流动性的压力。因此,这种融资模式可能将越来越难以得到外汇管理部门的欢迎。

选择上市地点需谨慎

对于业已开展国际业务的中国企业来讲,选择海外上市确实对企业扩展海外业务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对准备海外上市的国内企业来讲,还需要权衡如下几个方面的得失。

首先,企业选择上市地点首当其冲的是要与企业的业务发展相匹配。对于可贸易部门企业,应该根据其发展需要和发展进程选择境内上市,境外上市或境内境外同时上市等途径。一般地讲,对于已经在国际市场耕耘多年的国内企业来讲,其海外上市所需要支付的信息不对称成本自然相对较低;而对于那些尚未进入国际市场,国际投资者不熟悉,甚至尚未听说过其企业的情况下,企业要选择海外上市将需要支出相对较多的信息不对称成本,这必将影响企业股价的高低。

非贸易部门企业在选择是否在海外上市问题上更需谨慎地分析境内外上市的利弊得失。企业选择合适的上市地点,尽量缓和甚至消除企业和投资者间所存在的信息鸿沟显得尤为必要。由于海外投资者直接获取非贸易部门企业的相关信息所需支付的成本相对较高,所以海外投资者更多的是通过间接的手段,甚至道听途说地对企业价值进行估值和定位。这种间接获得的企业信息必然引发海外投资者对信息真实性的质疑,这种质疑最终要通过风险溢价的形式反映到海外投资者对企业股价的定价上。

其次,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市时机直接影响着上市的成效。

中石油的上市正值国际资本市场热点轮换的转移时期,当时国际资本市场更钟情于具有网络概念股的高科技企业,对一些传统行业的企业投资者的热情并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石油的股价和之后的再融资进程。2000年4月,中石油以每股1.21港元发行175.82亿股,发行总额从原定的50亿美元削减至29亿美元;而且上市首日即跌破了发行价。这一方面影响了中石油海外上市的融资规模,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中石油之后的再融资进程。直到2005年9月15日,中石油才等到了相对有利的时机实现了31.97亿H股的增发。

第7篇:海外储能市场分析范文

4月18日,上海十通储存设备有限公司新工厂在上海青浦工业园区正式投入运营。

这座被称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上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仓储设备工厂,占地面积48000平方米,由上海十通的母公司――全球仓储业巨头十通国际集团投资2000万美元建设。作为十通国际集团在亚太地区的生产制造中心,新工厂引进了集团的最新设备和最新产品,不仅使上海十通年产能实现翻番达到2.5万吨。而且拓宽了原有的产品线,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以及亚太地区市场对货架的需求。

上海十通总经理陆建萍女士在新工厂开业典礼上表示,新生产基地建成投产,标志着公司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不仅公司的经营规模、生产能力、市场地位等方面都将因此得到显著提升,并且为今后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业内人士认为,上海十通成立十多年来,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凭借独特的技术与产品优势,即使面对艰难的外部环境,也始终坚持高端市场和优质产品定位,坚持长远稳定发展的经营策略,经受住了市场考验,成为中国货架行业的佼佼者。

融入集团全球战略

上海十通储存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专业从事仓储方案设计与各类仓储货架生产的外商独资企业。其母公司十通国际集团是欧洲著名的仓储货架企业,总部位于比利时。自1977年成立以来,十通集团每年以20%至30%的增幅快速发展,2007年总产量超过10万吨。特别是2001年十通集团加入世界自动化仓储领域领头羊KARDEX集团后,更增强了在物流仓储解决方案方面的实力。

像所有的跨国企业一样,十通集团有着自己的全球经营战略。这家30多年来致力于仓储货架的设计、生产和安装的企业,始终坚持以最好的质量、最优的价格和最完善的售后服务,为客户的仓储问题提供最完美的解决方案。目前,十通拥有遍布欧洲和亚洲的20多家分公司,以及被公认为全球货架自动化批量生产模范工厂的三大生产基地。其中两家工厂分别位于比利时的wevelgem和Dottignies,前者专注于生产客户定制的产品,后者应用了世界最先进的自动化系统来生产标准组件,保证了十通集团能够为广大客户提供个性化、创新性工程和灵活多变的仓储系统解决方案。

上海工厂作为十通集团全球第三大生产基地,也是唯一一家在欧洲之外的工厂。不仅可以满足中国快速增长的货架需求,更可以为亚太地区的客户提供更完整的产品系列和更完善的服务。作为集团中最年轻、最有活力的成员,上海十通在集团全球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基于对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充满信心,十通集团不断追加在中国的投资,与此同时,非常重视上海十通的长远发展,而不是仅仅几年的急功近利。因此,十通集团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上,希望通过上海十通将国际一流仓储物流理念和运作模式引入中国,推动中国仓储物流行业健康发展。

其实早在1994年,十通集团就已进入中国,率先在上海和北京设立了办事处。起初,所有产品都直接从比利时进口。为了以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占领市场,两年后,十通集团在上海成立了独资企业,建立了工厂,从此真正将组合式货架的生产工艺和方法引入中国,为中国的仓储货架市场带来了新的革命,成为中国工业货架行业发展的划时代标志。

上海工厂全进口的生产设备、符合欧洲标准的优质选材、精确的电脑机械设计程序,确保了上海十通产品的科学性、精确性、稳定性以及外表的牢固美观,并且始终保持着与欧洲的同步技术。而且,在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产品的同时,上海十通也为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服务提供了本地化支持。“我们在同行和客户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业绩年年稳步上升。”作为总经理,陆建萍为多年的艰苦努力颇感欣慰。

坚持定位树立品牌

其实,上海十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遇到了很大的成本压力。由于当时国内货架标准不齐全,货架生产制造商水准参差不齐,在设备、材料和方案的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从而直接导致产品价格上的巨大差距。在低价产品充斥市场的情况下,上海十通经营一度面临困难,连续亏损好几年。然而,出师不利并没有让上海十通知难而退,他们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一直坚守仓储货架行业的高端市场定位,致力于提供和欧洲同质的产品,所有的设计和生产均与欧洲工厂保持同步,最终树立了品牌,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

“当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同行业的其他外资企业纷纷中途退出了中国市场,唯有十通坚持了下来。”提起往事。精明能干的陆建萍总经理依然感慨万千。“尽管十通定位于高端市场的优质产品在价格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我们没有因此丧失在中国发展的信心。企业经营再困难。也没有为了降低价格,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我们始终坚守自己的定位,严格坚持优质品牌经营理念,严格坚持FEM的标准和规范。致力于开发创新性产品,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内部管理。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十通的品牌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产品和服务得到了众多客户的信赖,销售额连年稳步上升,终于确立了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目前,上海十通的销售网络遍布中国大陆、中东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菲律宾、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上海十通已累计完成4500多个项目,拥有大批稳定的客户群,其中,既有宜家、沃尔玛、欧尚、华润万佳、美克美家、家世界、九百家居、上海医药等著名连锁零售企业;也有3M、欧莱雅、华为科技、摩托罗拉、喜力德、拜耳、阿特拉斯、青岛海尔等工业巨子;还有招商物流、DHL、马士基、苏州物流、昆山飞力、中外运等第三方物流公司。

此外。随着中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兴起大型配送中心和自动化立体库建设热潮,客户对货架的品质关注度和对企业整体方案解决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上海十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上海十通已与韩国SMC、日本村田、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永恒力又车等物流系统集成商结成长期合作伙伴,共同拓展市场。

近年来,上海十通年销售额迅速上升,从当初的2000万人民币增长到2007年的1,6亿人民币。原有工厂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上海新工厂的建成,将使公司实现产能翻番,为业务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六大竞争优势

对上海十通来说,广泛的客户群是其获得成功的坚实基础。对于广大客户来说,选择十通,就是看重十通的品牌、品质、技术与服务。不仅可以购买到满意的产品,更可以在今

后长期使用过程中安心无忧。而上述因素也正是上海十通独特的竞争优势,使其在众多货架厂商中脱颖而出。

1 产品种类齐全

为满足工业与商业客户的不同用途需求,上海十通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主要包括:托盘货架、积蓄式货架、窄通道型货架、自滑式辊轮托盘货架、中型货架、小型载荷、平台、悬臂式货架、AS/RS自动存取型货架。

上海十通的不同产品自有其鲜明特点。例如,为中等重量货物度身定做的中型货架是一种宽跨距存储系统,采用模块化的结构尺寸,并备有丰富的配件,使其适用于各类存储系统;AS/RS自动存取型货架的高度可以达到30米以上,并与各类自动或半自动设备配套,同时,十通还能够针对不同客户的具体要求为其定制不同的货架及仓储解决方案。

2 优质产品

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要求,上海十通始终以提供优质产品为使命。十通集团把客户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作为FEM(欧洲物料搬运协会)理事会成员,参与了欧洲最严格的货架标准FEM的制定。在没有国际标准的情况下。FEM标准是对货架的材料、结构和技术要求方面的最高标准,目前在中国鲜有货架生产企业采用。十通集团包括上海十通在内,所有的产品均严格按照FEM标准设计、生产和安装,保持同样的质量水准,在许多海外市场通用互换。另外,根据国际通行的做法,上海十通为其所有产品购买全球保险,确保客户使用无后顾之忧。

3 专业技术

十通集团长期致力于工业货架的力学分析、设计、试验、优化等工作,拥有几十年货架设计、制造和安装的经验,全球累计销售货架金额已达几百亿人民币。在发展已有市场的同时,十通欧洲总部的研发机构仍然持续不断地改进货架的设计和工艺,以为客户提供更先进合理的仓储解决方案。

4 先进工艺

上海十通采用从欧洲进口的全自动化生产线,IF-自动化程度高,能提供优质、高精度的产品。同时生产线非常灵活,能在很短时间内从一种工艺转换为另一种工艺,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效率。

5 放心品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十通货架的优质品牌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客户广泛认同。十通的品牌和信誉度能给客户带来安全感,让客户买得放心,用得称心。

6 高水准的管理团队

经过在中国十几年的发展,上海十通培养了一支和欧洲管理接轨的高水准的稳定的本地管理团队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可以为亚太地区的用户提供优质可靠的服务和支持。

看好未来行业发展

装备精良的上海十通新工厂投入运营,无疑将成为中国货架市场的又一支生力军。

据业内专家分析,目前。全国约有120家工业货架生产企业。近年来,国内货架市场年增长幅度保持在40%以上,2007年货架总产量约32万吨,产值约30亿元。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放大。原有生产企业纷纷扩大产能,一些新进入者加紧投资建设新厂,而曾经退出中国市场的一些外资企业也重整旗鼓想再来分一杯羹。这使国内仓储设备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陆建萍认为,在过去几年里,中国货架行业曾经陷入恶性价格竞争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货架行业进入门槛低,新市场的兴起吸引了众多良莠不齐的供应商加入,为了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新进入的供应商往往把价格作为敲门砖。

二是多数客户对货架认知度的提高需要时间和实践。在发展初期,客户认为货架非常简单,所以忽视了设计和质量,只关注价格,致使价格成了项目决定的关键因素。

三是国内至今还没有货架行业标准出台,行业标准的缺失使货架制造厂商的行为没有规范,部分企业往往可以通过降低材料的品质来达到低价竞争的目的,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最近几年,这种情况虽有所缓解,但中国要形成一个独立规范的货架行业,进而打破恶性竞争态势。仍需假以时日,并且需要市场各方包括政府部门作出不懈努力。

上海十通非常看好中国货架市场的发展前景,陆建萍对此有自己的分析。首先,货架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的需求急剧成长。另一方面得益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出口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其次,货架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经过前几年物流业的发展和沉淀。客户对物流设备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对物流设备的需求也从原来简单、单一的产品需求,扩展为高端、多元化的产品需求。另外,随着需求的纵深发展和项目复杂度的提高,客户已开始关注品牌、质量、产品标准等价格以外的因素。

第8篇:海外储能市场分析范文

摘要:近些年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逐年增加,中国人民银行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82万亿美元,再度创出历史新高。这一数据相比2012年末增长了5097亿美元,年增幅也创出历史新高。针对巨额的我会储备,本文分析持有的巨额外汇储备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哪些影响,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来改善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消极作用。

关键词:外汇储备;经济后果1、引言

虽然在我国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一定的外汇储备起到了缓冲外部冲击、稳定国内金融及货币体系的作用,尤其是在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再次凸显了外部金融市场动荡和实体经济收缩对我国这种新兴经济体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也是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外汇储备起到了保障金融体系稳定、缓冲危机冲击的作用,并为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充裕的政策空间。但同时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对国内的总体经济运行以及货币政策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结构的扭曲。

2、巨额外汇储备的经济后果分析

2.1、中国现存的不合理外汇资产负债表结构导致对外投资持续逆差

所谓资产负债结构主要是,中国对外资产以外汇储备资产为主,对外负债以股权型(FDI、股权权证)负债为主,即主要以股权型负债吸引外资,通过外汇储备对外进行以债权为主的投资。而两者的投资收益率相差近20%,这是造成中国对外投资收益持续逆差的根本原因。截至2013年底我国对外净资产为1.97万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资产接近3.9万亿美元,如果剔除外汇储备资产,中国对外净负债1.91万亿美元,这部分主要体现为私人部门的对外负债。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很低,导致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很高,存在投资损失的风险。例如外汇管理局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对外投资收益逆差599亿美元,比上一年扩大70%。所以不合理的资产负债表导致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发生了投资损失,根本不划算。要解决持有巨额外汇储备高额机会成本的问题应该合理调整外汇资产负债表。

2.2、外汇储备的增加产生货币错置

所谓货币错配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时,由于其货物和资本的流动使用了不同的货币来计算,因而在货币汇率变化时,其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会受到冲击与影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很难承受汇率剧烈波动所带来的巨大风险,而且这种风险会削弱一国的货币与金融,使该国经济成为关键货币国家附庸。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上升,央行本身的资产负债的货币错配会日益加剧,即资产方主要表现为外汇储备的增长,负债方主要表现为人民币的央行票据的增长,这种日益扩大的货币错配会加大央行本身的汇率风险。根据货币错配的定义,我国的货币错配规模可根据我国的对外净资产进行估计,而货币错配程度可用对外净资产与广义货币M2的比值进行估计。在这里,假设对外净资产都以外币形式存在。我国对外净资产包括人民银行所公布的货币概览中国对外净资产和金融机构外汇信贷收支表中各项存款。我国从2002年以来,货币错配规模大幅增加,货币错配程度较为严重,而且呈上升趋势。我国当前货币错配规模的大幅增加和货币错配程度的不断加深是与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出现相伴随的。

2.3、外汇储备的增加加剧了通货膨胀

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通过基础货币供应增加引起的。外汇储备被动集中到国家手中,外汇储备的增加直接引起外汇占款乃至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银行和企业、居民等微观主体持有的外汇由于政策的制约具有刚性,并没有同步增长,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和民间持有外汇所占的比例差距日益增大。而随着外汇储备规模增加并向国家集中,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以冲销操作维持合理货币供应量的余地越来越小,外汇储备增加引起的基础货币增加的压力转化为基础货币的现实增加,并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扩张。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超过了经济系统所需的货币数量,由此产生了通货膨胀。从货币供应增加的均衡分析可知,由短期均衡向长期均衡的调整过程中,本国利率逐渐上升,但上升率递减,汇率逐渐下降,本币逐渐升值,但升值率递减,物价逐渐上升,但上升率递减,通货膨胀逐渐增加,但其增加速度递减。

2.4、资源配置偏向可贸易品部门

持续的贸易顺差反映了一个国家贸易品生产持续大于贸易品消费,结合中国的情况可以近似地理解为本国制造业产品生产大于制造业产品消费。从资源配置角度看,这是因为资源更多地流向制造业部门。所谓可贸易品,是指可在两国间进行交易的产品,其特征是可以运输和位移,一般包括工业品和农产品,主要是制造业产品。我国外汇储备激增,是在国内居民需求不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的经济背景下实现的,也是我国通过大量出口资源类初级产品,付出了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的。继续依靠这种低层次的出口产品结构和粗放型的以量取胜的贸易增长方式来保持经常项目顺差,继续维持这种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仅有碍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良好型社会的目标的实现,而且会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后劲,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降低我国巨额外汇储备负面效应的解决措施

第9篇:海外储能市场分析范文

本文先通过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了我国实际外汇储备远大于了由此估算出的适度规模,探讨了如何对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一些途径,旨在于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的持续性、稳定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做出一点启示。

[关键词]:外汇储备经济效益储备结构资本市场

一、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历史与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系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上说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从1990年我国外汇储备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至2006年已突破10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总量十几年来增幅大,变动频繁。在外汇储备的总量管理中,由于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确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实际上,外汇储备是多个部门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的结果,即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剩余变量。

国际经验表明,目前并不存在一种适用于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最佳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外汇储备管理政策的确定是依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融环境、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外汇储备管理目标等多种因素的。所以我国在进行总量管理时,要在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外汇储备变动带来的影响的基础上,来确立我国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协调外汇储备管理与其它政策之间的关系,追求整体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利用渠道及其合理行分析

对于目前我国超额的外汇储备(比由模型测算的适度规模高出32O0多亿美元),如能合理利用与管理,不仅能发挥外汇储备的基本作用与功能,还能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反之,高额的外汇储备意味着高的机会成本,会给我国经济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为实现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安全性要求,必须考虑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问题。一个大国在多极化的国际经济体系中货币不独立,只能依附于他国货币,他就永远摆脱不掉被动的局面,充其量只能根据他国货币汇率的变动被动地调整自己的外汇储备结构。在目前我国主要储备货币汇率极不稳定的情况下,每一次汇率变动都意味着给我国外汇储备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推动外汇体制改革,完善金融调控体系,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创造条件。

三、我国外汇储备合理化利用和管理的策略

针对我国的高额外汇储备及目前外汇储备管理面临的新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利用和管理。

1、合理利用过量的外汇储备,创造最佳经济效益

基于我国外汇储备数额庞大,应该在保证其安全性、保值性的同时,也注重其流动性和赢利性。在我国目前外汇储备较为充裕的情况下,可争取创造更高的收益。这一点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制定更加积极的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战略,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有竞争力的国内企业在国外建立子公司,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市场,在经济全球化中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这样一来,政府、企业和其他私营机构可相互合作、相互协调,实现互补优势。另外,也可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深化经贸往来与合作创造更多的机遇。

第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去投资发展。在国家外汇储备日益增大,外汇管理的任务日益繁重,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不如将部分现汇以资产形式流动起来,全面发挥外汇储备资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三,有能力的企业投资国外资源性产品,如石油、矿产等,以缓冲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巨大需求缺口,并为我国的相关企业提供稳定的资源性产品的进口来源。

2、减持美元,调整外汇储备结构

在我国超过10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绝大比重。但是,近五年来,美元对日元、英镑、欧元等西方主要货币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其中出现过几次较大幅度的贬值。每一次美元贬值,都给我国外汇储备储备资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在确定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时,应采取多样化策略,按照我国进口付汇和偿还外债付汇的币种结构来安排储备货币币种的构成。另外,减持美元并适当增加欧元等币种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性风险。

另外,同时,也密切关注货币汇率的变化,根据软硬货币的相对变化及时调整,以便实现国家外汇资产的保值,更好地发挥外汇储备在促进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和稳定宏观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

3、加强和完善资本项目管理,积极推动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面对全球性的低利率趋势,同时,为防止国际投机资本进入造成外汇储备虚增,金融风险加大的情况,当前央行需要制定适当的存贷款利率,降低本外币利差;协调各有关部门增强汇率弹性,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消除投机空间,使投机资本转移出去,有助于减少资本账户顺差和促进国际收支均衡发展。

积极研究推动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措施,包括QDII的实施、社保基金与保险公司资金的直接海外投资。此项管理办法在国内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有组织的资本流出渠道,有助于在较短的时期内缓解甚至扭转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现状,并且能释放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给人民币带来的升值压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论述有关外汇储备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讨论了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主要问题,即根据我国的经济状况,分析适合我国国情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最后根据上述目标提出一些建议。本文说明了在当前形势下,政策重点应当是稳定外汇储备量,与加强外汇储备管理两者并举,不断降低外汇储备的负面影响,缩小机会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差额。

参考文献:

[1].许承明《中国外汇储备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奚君羊《国际储备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陈彪如、马之躺《国际金融学》成都:西南财经大学1997,P220-229

[4].贺金凌《外汇储备的最优控制理论与模型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