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安全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网络安全教育专题讲座精选(九篇)

网络安全教育专题讲座

第1篇:网络安全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方案

网络信息人人共享,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网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国家网络安全。2019年国家网络改革安全宣传周活动将于9月19日-9月25日在武汉市举行。为认真做好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的各项工作,切实提升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特制定本方案。

一、宣传主题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二、宣传时间

9月1日至9月30日

三、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xx关于国家网络安全的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和总体国家安全观,通过“一网双微一端”、微信群、QQ群等多种网络媒体和渠道,充分发挥“微宣传”矩阵传播作用,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增强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大力倡导依法文明上网,做到全域全员全覆盖,形成宣传周活动省、市、县纵向到底,省直、市直、县直横向到边的有序局面,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四、活动安排

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充分利用所属媒体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形成传播正能量、激发责任感、弘扬新风尚的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

㈠新闻单位新媒体宣传

五峰政府门户网在首页显要位置统一“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标识,悬挂“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专题,链接中央网信网“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页面。同时广泛宣传xx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着重宣传xx关于网络安全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开展互联网法律法规宣传和共铸网络诚信专题宣传。各新媒体官方微博开设#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相关话题,官方公众号制作专题稿件,五峰宜点通客户端转发活动稿件,积极与网友互动交流,广泛宣传传播活动内容。

责任单位:县网管办、县电子政务中心

㈡政务单位新媒体宣传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期间,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在网站首页设置“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统一标识和专题专栏,对各乡镇、县直各单位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普及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提高安全上网技能。“魅力新五峰”官方微博、“魅力五峰”官方微信、五峰宜点通客户端要开辟专题栏目,以多种形式,通过微宣传渠道广泛推送。积极转载“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新闻动态、专家解读文章,本地本单位参与活动的相关信息,宣传普及防范电信诈骗和互联网金融风险,安全使用移动应用软件等相关知识。

责任单位:县网管办、县电子政务中心等

㈢线下活动

1、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通过社区公示栏、显示屏、电子标语等形式,宣传普及网络安全常识,倡导依法文明上网理念,引导大家树立“网络安全,人人有责”意识,争做“四有好网民”。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直各单位

2、全县各中小学开展“网络安全故事进课堂”活动,各校园网首页设置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专题,集纳网络安全常识。

责任单位:县教育局

3、在五峰移动、电信、联通、供电公司各营业网点,在工、建、农等国有银行和湖北银行、五峰农商银行等地方银行营业处,网络安全相关标语、横幅,发放宣传资料,播放网络安全公益广告。

责任单位:县国资局、人民银行五峰分行

4、在县公共场馆开展网络安全讲座,重点宣传我县开展清网净网行动、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重点案例,宣传我县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做法,普及传播网络安全基础知识,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学生、教师、群众等参加讲座。

责任单位:县直机关工委、县公安局、县经信局、县教育局、县文体新广局

5、按照团县委统一部署,利用“青年之声-五峰”网络互动社交平台,在全县青年中宣传传播网络安全知识;利用“青春五峰”官方微博微信,向全县青年发出倡议,开展“我是清朗侠”清网行动,清朗网络空间。

责任单位:团县委、县教育局

6、9月1日至30日,县广播电台、电视台持续刊播网络安全题材的新闻、专题、评论、节目、公益广告、电视专题片、电视剧、电影等。

责任单位:县广播电视台

7、在县内、城际公交车载电视集中推介网络安全宣传公益广告,制作发放宣传教育材料。

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交运集团

五、工作要求

㈠高度重视,加强领导。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是全国举办的第三届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今年湖北作为主会场,对展示全湖北网络安全形象,构建和谐网络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各重点企业要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精心筹划,周密部署,确保活动声势大、效果好。要组建工作专班,明确专人负责,抽调精干力量,按要求组织实施。

㈡统筹分工,合力推进。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各重点企业要按照责任分工,结合实际精心制定本地本单位活动方案,按时间节点抓好落实。

第2篇:网络安全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依照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要求,做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各项工作任务。围绕甲型流感、艾滋病、核病、肿瘤、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合各种卫生日主题开展宣传活动。特别是积极开展“世界核病日”、“世界卫生日”、“全国预防接种日”、“防治碘缺乏病日”、“世界无烟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各种卫生主题日宣传活动。继续做好针对农民工、外出打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艾滋病防治项目传播材料的播放工作.根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开展群众性的健康安全和防范教育,提高群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健康教育网络信息建设,促进健康教育网络信息规范化。加强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健教工作网络

完善的健康教育网络是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和有效措施,20xx年我们将合本社区实际情况,调整充实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加强健康教育志愿者培训;组织人员积极参加市、区、疾控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健康教育能力和理论水平;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中心工作计划,把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大经费投入

计划20xx年购置新的照相机、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印制健康教育宣传材料,保障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计划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

1、举办健康教育讲座

每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全年不少于12次。依据居民需求、季节多发病安排讲座内容,按照季节变化增加手足口、流感等传染病的内容。选择临床经验相对丰富、表达能力较强的医生作为主讲人。每次讲座前认真组织、安排、通知,在讲座后接受咨询、发放相关健康教育材料,尽可能将健康知识传递给的居民。(后附健康教育讲座安排表)

2、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

利用世界防治核病日、世界卫生日、全国碘缺乏病日、世界无烟日、全国高血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糖尿病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各种健康主题日和辖区重点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并根据主题发放宣传资料。

3、向居民播放健康教育光盘

在输液室设电视及dvd,每周定期播放健康教育光盘,光盘内容以居民的需要为原则,做好播放记录、播放小等。

4、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

计划上半年、下半年各开展一次居民喜欢的健康知识竞赛,专干提前认真组织,设计试题、配备奖品,让居民在娱乐的同时学习到日常所需的健康知识。

5、办好健康教育宣传栏

按季度定期对中心的3个健康教育宣传栏更换内容。将季节多发病、常见病及居民感兴趣的健康常识列入其中,丰富多彩的宣传健康知识。

6、发挥取阅架的作用

中心大厅设健康教育取阅架,每月定期整理,将居民需要的健康教育材料摆放其中,供居民免费索取。

(四)、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对辖区1%的人口科学规范的进行一次健康知识知晓、技能掌握、行为形成情况和健康需求等内容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估。健康教育专干主要负责设计调查方案、调查问卷、评估总等工作。

第3篇:网络安全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师培训 实践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培训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主义;面授式的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师培训,效果甚微。针对以上弊端,当前改进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细化培训计划,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安排有差异的培训内容、方式、形式及重点等,从而通过培训使每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进步和发展。

一、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

根据省教育厅、省师训中心的统一部署,在暑假期间江南大学校长教师培训中心承担了初中化学培训研修班、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和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培训时间分别7―10天,参加培训学员共计五百多人。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训”,达到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培训计划的基础上,我们认真讨论和制订了培训方案,其实施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量身订制,精选内容。

三个项目学员差别较大,根据“按需施训,有的放矢”的培训原则,培训前项目组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培训需求调查,调查面覆盖参加培训的江苏省十个大市,同时对回收问卷进行深度分析,旨在使培训方案、培训内容更加符合教师的需求。

2.组建团队,优势互补。

科学合理的专家团队结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保证。每个具体项目都建立培训项目组,项目组核心成员由大学教授,市级教研员和特级教师组成;同时,项目组在组建培训专家团队时,做到兼顾省内外、高校与中小学等不同领域的培训专家。我们还聘请了相关企业培训的专家参与指导,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这个项目就邀请了当地知名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参与我们的培训,为学员介绍网站制作的具体案例和网站安全的解决方案,深受学员好评。

3.突出主体,创新方式。

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及对培训的主观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而传统的专家讲授式的集中培训则很难满足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其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培训内容、方式、要求和标准的同一性与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不一致性和矛盾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培训方式的选择、培训地点的安排和培训过程的管理等方面,积极征求学员意见,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由学员主持专家讲座全过程,专家介绍、总结点评、互动交流,“学员主持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进入培训现场,培训气氛融洽,弥补专家讲座“一言堂”的不足,提高专家讲座的实效;论坛交流更加突出学员的主体,学员主题发言内容丰富,互动研讨气氛热烈。

4.培训形式多样,创建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从整体培训课程安排来看,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培训形式,使学员在7―10天的培训中既有收获又享受学习过程,不感到枯燥。比如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我们安排了顾毓纪念馆参观和南菁中学考察。再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我们带领学员参观了江南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机房,专门介绍了江南大学在物联网建设方面的设计理念和系统架构和云计算方面的应用,拓宽了学员的视野。这些都深受学员欢迎。

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暑期三项培训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学员普遍非常满意。省教育评估院在培训期间到我校,对培训中心承担的2011年省级项目开展了质量评估工作,对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校教师培训工作定位准、理念新,方案设计合理、实施到位,专家团队优势互补、实力强。但在培训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培训拟解决的问题过于分散。

7―10天的短期培训课程涉及校本教研基本理论问题、教育科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命题、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过于兼顾面上的问题,容易造成剖析不深入、解决问题不彻底等,使学员有意犹未尽、蜻蜓点水的感觉。

2.专家讲座专题过于灵活。

从单个讲座效果来看,每位专家讲座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但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专家往往更多执著于自己的研究,无意识地忽视了培训目标、培训对象。从整个讲座的系统结构来看,由于缺乏系统的专家团队的有效沟通,难免出现讲座内容“撞车”现象。总之,缺乏有效的专家讲座效果监控机制,在专家讲座的安排方面缺乏有效沟通与管理,讲什么、怎么讲主要由专家说了算,培训机构、学员更多时候处于“失语”状态。

3.培训形式进一步创新。

在培训活动中,虽然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多种培训形式,但遇到一些新问题,由于缺乏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专家,创新培训形式的要求与设想还有差距。此外,在培训过程中的论坛活动中,由于担心论坛现场的效果,一些老师过多安排主题发言,导致只有“谈”没有“论”。

三、培训的改进与实施

通过本次培训,我认为要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培训重点。

期望通过培训把教师教育的所有问题解决是不现实的,需要瞄准方向,突出重点。设计方案需抓住重点,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有限的几个重要问题。

2.组织专家集体备课。

在现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下,可以采取专家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构建富有逻辑顺利的系列专题讲座,环环相扣,增强培训效果。

3.设计多样培训形式。

从整体培训课程安排来看,培训形式虽然多样,但从单个培训活动来看,培训形式也有需有所突破,比如专题讲座也需要设计,增强专题讲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丽,伍正翔.引领式在线教师培训模式理论创新与实践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61-65.

第4篇:网络安全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师培训 实践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培训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主义;面授式的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师培训,效果甚微。针对以上弊端,当前改进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细化培训计划,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安排有差异的培训内容、方式、形式及重点等,从而通过培训使每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进步和发展。 

一、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 

根据省教育厅、省师训中心的统一部署,在暑假期间江南大学校长教师培训中心承担了初中化学培训研修班、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和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培训时间分别7—10天,参加培训学员共计五百多人。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训”,达到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培训计划的基础上,我们认真讨论和制订了培训方案,其实施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量身订制,精选内容。 

三个项目学员差别较大,根据“按需施训,有的放矢”的培训原则,培训前项目组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培训需求调查,调查面覆盖参加培训的江苏省十个大市,同时对回收问卷进行深度分析,旨在使培训方案、培训内容更加符合教师的需求。 

2.组建团队,优势互补。 

科学合理的专家团队结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保证。每个具体项目都建立培训项目组,项目组核心成员由大学教授,市级教研员和特级教师组成;同时,项目组在组建培训专家团队时,做到兼顾省内外、高校与中小学等不同领域的培训专家。我们还聘请了相关企业培训的专家参与指导,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这个项目就邀请了当地知名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参与我们的培训,为学员介绍网站制作的具体案例和网站安全的解决方案,深受学员好评。 

3.突出主体,创新方式。 

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及对培训的主观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而传统的专家讲授式的集中培训则很难满足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其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培训内容、方式、要求和标准的同一性与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不一致性和矛盾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培训方式的选择、培训地点的安排和培训过程的管理等方面,积极征求学员意见,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由学员主持专家讲座全过程,专家介绍、总结点评、互动交流,“学员主持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进入培训现场,培训气氛融洽,弥补专家讲座“一言堂”的不足,提高专家讲座的实效;论坛交流更加突出学员的主体,学员主题发言内容丰富,互动研讨气氛热烈。 

4.培训形式多样,创建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从整体培训课程安排来看,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培训形式,使学员在7—10天的培训中既有收获又享受学习过程,不感到枯燥。比如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我们安排了顾毓?纪念馆参观和南菁中学考察。再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我们带领学员参观了江南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机房,专门介绍了江南大学在物联网建设方面的设计理念和系统架构和云计算方面的应用,拓宽了学员的视野。这些都深受学员欢迎。 

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暑期三项培训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学员普遍非常满意。省教育评估院在培训期间到我校,对培训中心承担的2011年省级项目开展了质量评估工作,对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校教师培训工作定位准、理念新,方案设计合理、实施到位,专家团队优势互补、实力强。但在培训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培训拟解决的问题过于分散。 

7—10天的短期培训课程涉及校本教研基本理论问题、教育科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命题、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过于兼顾面上的问题,容易造成剖析不深入、解决问题不彻底等,使学员有意犹未尽、蜻蜓点水的感觉。 

2.专家讲座专题过于灵活。 

从单个讲座效果来看,每位专家讲座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但由于缺乏有效沟

[1] [2] 

通,专家往往更多执著于自己的研究,无意识地忽视了培训目标、培训对象。从整个讲座的系统结构来看,由于缺乏系统的专家团队的有效沟通,难免出现讲座内容“撞车”现象。总之,缺乏有效的专家讲座效果监控机制,在专家讲座的安排方面缺乏有效沟通与管理,讲什么、怎么讲主要由专家说了算,培训机构、学员更多时候处于“失语”状态。 

.培训形式进一步创新。 

在培训活动中,虽然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多种培训形式,但遇到一些新问题,由于缺乏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专家,创新培训形式的要求与设想还有差距。此外,在培训过程中的论坛活动中,由于担心论坛现场的效果,一些老师过多安排主题发言,导致只有“谈”没有“论”。 

三、培训的改进与实施 

通过本次培训,我认为要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突出培训重点。 

期望通过培训把教师教育的所有问题解决是不现实的,需要瞄准方向,突出重点。设计方案需抓住重点,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有限的几个重要问题。 

.组织专家集体备课。 

在现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下,可以采取专家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构建富有逻辑顺利的系列专题讲座,环环相扣,增强培训效果。 

.设计多样培训形式。 

第5篇:网络安全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专家讲座源自于19世纪德国大学讲座制,该制度由教授进行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后,将成果传授给学生,自此学校开始通过大量的学术讲座来培养学校重点人才和师生的文化素养[1]。目前,具有雄厚实力的高校专家讲座举不胜数,然而地级市高校的学术报告却屈指可数。每年国际学术会议会在专业优势明显的学校轮流开展,其它学校参与会议,但仍有很多地级市学校由于多种原因无法参加,并且各学校只有代表人参加会议,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只能观看后期制作的视频和讲稿。专业较强的学校会邀请国外专家来校开展专家讲座,而其它地级市的学校只能望尘莫及。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学校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会导致不平衡发展的加剧。

资源共享平台不够开放,导致优质资源不能完全共享。“高校学术讲座资源交流平台”于2008年建立,当时有21所高校共同参与,然而目前该平台的高校成员却不见增长。

很多学校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来专门负责专家讲座的资源建设和管理[2]。专家讲座基本上由学校的各个院系举办,没有统一组织管理。并且,目前各学校举办专家讲座还是遵循传统方式,即学校向专家发出邀请,专家受邀到各个学校,并重复地宣讲自己的研究成果,期间花费图6系统组织机构和人事管理涉及到的类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李啸尘.新人力资源管理[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2]成茜.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 j].企业导报,2013(7):215216.

[3]崔晓斐.uml建模技术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j].河池学院学报,(26)2006:73 74.

[4]冀振燕.uml系统分析设计与应用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739.

[5]miehaelblaha,jamesrumbaugh.uml面向对象建模与设计[ m].车皓阳,杨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6]朱树人.集成化uml建模环境研究[ j].计算机工程,2000(12):6668.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陈福时)了大量时间和金钱。

目前,各高校重视学习资源建设,忽视教与学的交互研究,导致资源重复建设和利用率不高[3]。没有参与专家讲座的教师和学生只能自己观看专家视频和讲稿,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对外开放此类资源。由于资源与互动的断层,教师和学生对讲解的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有疑问的地方不能够得到及时解答。加上人都有一定的惰性,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完全靠毅力看完讲座视频的人数不是很多,导致专家的学术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功能设计可行性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上现场直播已经成为可能,并被迅速地应用到各个领域。2011年9月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与中国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签订了高清远程视频互动教学合作框架协议[4]。即利用高清远程视频教学系统,开展两岸师生远程面对面交流、教师资源共享、公共教学资源共享。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视频网,为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提供了音视频直播与点播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5]。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流媒体技术的应用,利用互联网和卫星传播授课,或利用全时云会议视频系统或多终端同步视频等进行授课能够成为现实。

研究表明,远距离教育中的交互作用非同小可,并且可以通过恰当的实际操作缩小双方心理上的距离,从而达到预期效果。迈克尔•穆尔[6]从结构、自主和交互3个方面出发,通过论证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通过“对话”可以缩小交互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所以远程同步视频使得专家与听讲者有视觉和语音的交互,拉近了师生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保证了学习的持续有效。根据等效性理论,举办专家讲座的学校提供给异地学校学习者的学习经验是对等的[7]。与只看视频和讲稿比较而言,通过远程专家讲座同步视频平台,可以使得异地师生的听讲效果如同在本地一样,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者的知识和学习经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实现

教育均衡发展。利用网络技术缩小区域差距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针对不同校区专家讲座不平等的现象,可以利用流媒体技术使得专家讲授视频在网络上进行直播[8]。让异地学校的学习者如同在会场听讲报告一样,通过视频终端和教师进行适时互动。同时把授课内容录制成文件,传送到多媒体服务器上,供学习端下载使用,扩大专业学术影响力。

3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功能设计3.1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功能设计思路

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功能设计的主要思路是:一个学校开展专家讲座,多个学校终端同步旁听,如同在一个学术报告厅一样;异地学校的听讲者可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同讲授的专家进行适时互动。

基于此理念,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功能设计如图1 所示。该平台要求开展学术讲座的学校有稳定的网络环境,并安装寻像摄像头和相关输出设备。此平台功能的特点有:①讲座现场直播。能让异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如同坐在一个学术报告厅一样同步听讲;②平台操作简单,只需参与听讲的异地学校向开展学术讲座的学校管理人员提出申请,得到授权即可听讲;③各学习终端显示设备不需要特别定制,在学校普通学术报告厅即可听讲(有网络环境、投影仪和音响);④利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和专家适时互动。

视频同步录播需要学术报告厅安装寻像摄像头和同步录播系统,利用流媒体技术将视频传输出去。知识产权保护是指开展学术讲座的学校对专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保护,防止其它学校或企业用于商业行为,避免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听讲授权控制”和“视频输出控制”是该平台的重要功能部分。听讲授权控制是对专家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对举办讲座学校的资源保护,其他使用者必须经过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同意才能使用。视频输出控制是对通过审核的异地学校终端输出讲座视频。

图1多终端同步 “学术讲座”视频学习平台功能

3.2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结构设计

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设置了管理平台、专家授课终端和异地学校终端,如图2所示。

管理平台是由开展专家讲座的学校管理部门建设,管理人员专门负责讲座信息的宣传、专家教授的视频和讲稿资源管理、平台维护以及对申请听讲学校的审核、授权等工作。开展学术报告的学校有责任对专家的讲座进行拍摄和在线传输,告知管理人员在线视频的地址,管理人员要负责保管,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异地学校终端在得知专家讲授的消息后,选择要听讲的专家讲座,向该校的管理员提交申请。得到授权后,提前组织本校教师和学生做好听讲准备。异地学校的听讲方式是:组织专家讲座专业领域的教师和学生,到本校的学术报告厅听讲,教师和学生也可通过电脑终端观看。在讨论时间段内,异地的教师和学生可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将问题集中到专家讲授端,专家适时讲解,实现有效互动。 异地终端屏幕为专家讲授镜头和讲授稿件同时显示,保证异地学习者在听讲过程中清晰地知道讲授内容,跟上专家讲授的节奏。

图2多终端同步“学术讲座”视频学习平台功能结构

4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优势分析4.1扩大受众范围,提高学术影响力

专家讲座可促进不同学校间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宽学习者视野[9]。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利用流媒体技术实现多个异地终端与专家讲座终端同步听讲,不再局限于本校师生,扩大了受众范围。异地学校可以选择高质量的专家讲座,同步听讲,打破了学校资源封闭的现状,使得专业前言的研究能够快速地被广大师生所知晓,加快了学科专业的发展。

4.2同步视频听讲,增强学习兴趣

打破了资源与互动分离,教师和学生只能观看讲座视频的现状,使得师生能够同步听专家讲授,并与专家通过视频适时互动,异地教师和学生就像看新闻直播一样兴奋,容易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有利于知识转换价值的提高。把学生组织在一起,可以增加学习者讨论交流的机会,烘托学习氛围,增强学习兴趣。

4.3节省建设资金,提高经济效益

改变专家讲授需要奔赴各个地区的这种现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专家讲座视频同步播放,可节省大量的路途时间和精力。专家不用再奔赴各个学校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

重复宣讲,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投入研究,提高文化产值。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设计,使各个学校节省了重复建设专家讲授资源的经费,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5结语

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必须考虑学校的实际应用需要。最有效的授课是面对面讲授,地级市学校的师生通常无法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希望借助视频同步技术,尽量达到同样的效果[10]。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专家讲座的异地同步进行。该平台若开发成功,可保证身处各异地的学习者学到相同的知识和学习经验,缩小了专家与学习者的心理距离,保证了学习的有效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王军芳.高校学术讲座的现存问题及其改进建议[j].知识经济,2013(7):161162.

[2]柳翔.多视角下高校学术讲座建设的路径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8):116117.

[3]王星.“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研究室建设方案——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异地教学研究室[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3):7175.

[4]我院与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签约开展高清远程视频互动教学项目合作[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1(4).

[5]何应锦.基于高校平台的视频直播系统研究与构建[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6]nipper, s. third generation distance learning and computer conferencing[m].uk oxford: permagon, 1989:6373.

[7]simonson, michael,schlosser. theory and distance education: a new discussion[ j].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99 (13):11.

[8]史晓翠,董家集,傅扬.视频直播系统在学术交流直播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教学研究,2013(12):153154.

第6篇:网络安全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网络电视;信息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1-0033-03

南宁教育网络电视(http://.cn)是由南宁市教育局主管、南宁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办的教育信息资源视频网站。该网站旨在通过网络媒体,为我市学校、师生、社会公众随时随地了解南宁教育、展示自我风采、分享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窗口和平台。网站于2011年3月启动建设,2012年3月开始上线试运行,11月1日正式对外开通。

一、建设情况

南宁教育网络电视网站现开设有“校园在线、教育资讯、教育访谈、学校展台、专家讲座、名师课堂、校园原创地带、校园星光和体艺看台”等九个栏目,涵盖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各个方面。各栏目主要内容如下:

1.校园在线

展播“校园在线”电视栏目每周节目视频。“校园在线”栏目是南宁市教育局、南宁电视合主办的教育宣传电视栏目,栏目每周一期,每期15分钟;每周在南宁电视台影视公共频道播出二次。栏目主要内容是宣传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新成果,展现学校办学特色、师生风采。

2.教育资讯

展播“校园在线”栏目组和各中小学校电视台采编制作的最新教育新闻、教育简讯、教育动态等信息视频。

3.教育访谈

南宁市教育局领导、名校校长、著名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走进直播间,就学生、家长、社会关注的教育教学热点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4.学校展台

展示南宁市名校学校建设、师生风采、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5.专家讲座

展示在南宁市开展教育教学讲座的著名教育专家录像视频。

6.名师课堂

展示南宁市各校名师课堂实录。

7.校园原创

展示南宁市各学校校园电视台的优秀节目和师生原创的校园电视作品。

8.校园星光

给南宁市有特长的师生提供一个才艺展示平台,打造校园里的小明星,营造校园文化时尚。

9.体艺看台

展示南宁市中小学艺术节、运动会的实况录像。截止到目前,南宁教育网络电视系统平台拥有2台服务器(每台服务器配置4颗八核CPU,16G内存);1台4T容量的磁盘阵列;存储的各类教育视频资源超过503个,图文信息超过107个;用户日访问量超过2000人次。

二、平台功能特点

1.开发技术

(1)前端展示页面采用 2.0技术开发。

(2)系统的设计基于多层分布式架构: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界面表现层;其中数据访问层采用IBatis持久层框架;业务逻辑层使用Web Service的方式供界面表现层调用;界面表现层采用 2.0技术开发网站程序,并采用MagicAjax技术实现。

2.体系结构

(1)系统支持多服务器的分布式体系结构,多台服务器能大量并发同一或不同数据流,能自动实现负载均衡;支持数据库双机热备,Web负载均衡方式部署;

(2)为便于节目的添加,视频节目直接以媒体文件的形式(如*.dat、*.avi、*.asf、*.wmv、*.rm、*.rmvb)存储在片源库中,不同的视频服务器存放不同的节目;

(3)当一个视频服务器出现故障后,用户端播放系统应可自动切换到另一视频服务器继续播放节目,用户点播不受影响。

3.性能要求

(1)采用多线程处理机制充分利用中央处理器的资源,并对内存、硬盘、网卡及服务器总I/O出口进行优化,对系统资源的占用率不高于同类软件;

(2)分发系统具有并发点播性能;系统兼容目前各种主流服务器,单台双Xeon 3.0GHz的标准服务器上视频并发流应能支持1000并发以上。

4.安全要求

(1)视频流传输所用的网络协议采用国际标准互联网协议TCP/IP网络层传输协议和P2P协议;

(2)用户经过身份认证、密钥校验、数据传输加密的三重认证处理,有效防止用户非法通过工具进行下载或盗链;

(3)CDN传输使用数据传输加密技术,确保直播级联、点播分发等不被外界获取;

(4)支持完善的用户和节目内容的分级策略,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不同的节目具有不同的级别参数,能够实现复杂而有效的安全策略;

(5)支持用户分权限管理,具有多种类型的管理员,分别具有不同的用户管理权限;

(6)支持用户的IP地址绑定,规定每个用户的有效IP范围,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5.扩展要求

(1)可在使用过程中迅速、灵活的增加媒体服务器,还可使用不同软、硬件平台的硬件系统作为媒体服务器。可动态增加服务器节点,实现系统的平滑扩展;

(2)能够支持系统平台间的互联功能,能扩展支持智能终端如安卓手机、苹果终端等的点播。

6.终端用户点播功能

(1)支持网络在线点播功能。播放时拖拽响应在1秒钟内,播放时无延时、缓冲现象;

(2)用户页面支持节目名称关键词的模糊查找、支持相关排行和新片排行功能、支持节目收藏和互动分享功能;

(3)支持播放器在线自动升级功能、支持播放器常用的各种功能;

(4)兼容Windows所有版本,并支持在Cable Modem、XDSL、ISDN、DDN、帧中继等接入中应用,可穿透主流防火墙;

(5)根据需求,管理员可自定义随时对终端用户开放栏目视频文件的下载功能。

7.网络点播功能

(1)点播资源格式

1)流媒体文件:直接支持MPEG-1(mpg、dat、mp3)、MPEG-2(*.vob)MPEG-4*.avi、*.asf、*.wmv、*.mp4)、Real(*.rm、*.rmvb、*.ram、*.ra、*.rmx)、3GP(*.3gp)H264(*.264)、flv等流媒体文件,无须二次转码;

2)非流媒体文件:支持各种课件点播,包括:文本、图片、电子书、程序文件、动画、超文本、PowerPoint文件和查看功能等。

(2)内容管理功能

1)支持Web方式进行节目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等操作;

2)支持服务器本地和客户端远程的节目批量上传或导入;

3)能自动识别节目格式类型、节目时长、节目码率、可在添加节目时对节目预览;

4)具有节目检索、查询、审核、功能;

5)支持连续剧功能,用户可点播连续剧的任意一集。

8.网络拓扑如图所示

三、应用情况

1.实现本市教育新闻、教育动态、学校资讯等信息的快速传播分享

学校、师生、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网站的“校园在线”栏目了解南宁教育一周发生的重要新闻、教育动态等视频、文字信息。通过网站的“教育资讯”栏目及时了解南宁教育最新发生的教育新闻、教育动态、学校资讯等信息视频。

2.实现学生、家长、社会所关注教育教学热点问题的及时反馈

通过网站的“教育访谈”栏目请市教育局领导、名校校长、著名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家长、社会所关注的教育教学热点问题进行解答反馈。

3.实现优质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办学成果的交流分享

通过网站的“学校展台”栏目展示南宁市各名校在学校建设、师生风采、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经验成果。

4.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通过网站的“专家讲座”、“名师课堂”二个栏目展示在南宁市开展教育教学讲座的著名教育专家录像和南宁市各校名师课堂实录视频,让我市教师领略著名教育专家和本市名师的讲演授课风采,共享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课件,与他们在网上交流探讨观摩学习体会。

5.实现区域素质教育成果的交流分享

通过网站的“校园原创”栏目展示南宁市各学校校园电视台的优秀节目和师生原创的校园电视作品;通过“校园星光”栏目展示南宁市有特长师生的才艺和校园文化时尚;通过“体艺看台”栏目展示南宁市各中小学艺术节的优秀文艺节目和运动会的盛况,让学校、师生、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和分享我市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最新成果。

6.实现重大教育活动的现场直播

通过网站的直播平台对我市举行的重大教育活动(比如中高考新闻、专家讲座、名师授课、远程教师培训、文艺晚会、市级运动会)进行现场直播,方便学生、家长、社会能第一时间观看活动盛况。

南宁教育网络电视开通近一年来为我市学校、师生、社会公众随时随地了解南宁教育、展示自我风采、分享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服务窗口和平台,逐步成为一个深受学生、家长、社会欢迎和喜爱的综合教育视频网站,目前用户日访问量已超过2000人次。

四、存在问题与不足

虽然南宁教育网络电视开通近半年多来在宣传南宁教育、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1)南宁教育网络电视的“专家讲座”、“名师课堂”二个栏目的资源数量和种类还不够丰富,无法充分满足各级各类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借鉴、交流研讨等需求。

(2)南宁教育网络电视的系统目前以PC版为主,支持手机和PAD用户浏览访问,暂未开发出专门针对手机和PAD版的系统,不方便此类用户快速登录和共享该网络电视信息和资源的需求。

(3)未能支持视频书签功能, 还不能满足管理者或用户针对某个教学知识点在视频中添加该知识点片段书签,实现视频任意始末端观看位置快速定位和定点点评的需求。

(4)南宁教育网络电视目前只能单向直播,还未能实现多点双向互动直播。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1)以开展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南宁教育城域网本地资源共建共享和有效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为契机,探索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包括组织机制、管理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内容的本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南宁教育网络电视的本地优质教育视频资源,充分满足我市师生对本地优秀教育视频资源的需求,充分发挥本地优秀教育视频资源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2)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课例视频资源,开发本地精品课例视频资源等方式,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南宁教育网络电视的优秀课例资源,充分满足我市师生多样化的自主学习、研修提高的需求。

(3)开发出专门针对手机和PAD版的系统,实现手机和PAD用户能方便快捷地查询和共享南宁教育网络电视的信息和资源。

(4)进一步升级完善南宁教育网络电视的直播系统,实现系统的多点远程双向互动直播。加强名校录播教室建设,通过网站的直播系统实现名校名师精品课、公共课资源的区域直播点播共享。

(5)进一步升级完善南宁教育网络电视的视频评课平台,实现平台支持视频书签功能,方便专家和教师对课堂教学任意知识点片端视频始末端观看位置的快速定位和定点定向评课。

第7篇:网络安全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5-0170-03

0、引言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对当今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受到教育保守性的影响,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如其它行业明显,但是,弗兰克·纽曼认为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远比高等教育以往一贯的革新速度要快得多[1]。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高瞻远瞩地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也成为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加速了新科技革命和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全球即将进入创新密集的大时代。在这个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以及中国的高水平大学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今年3月22日,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5月7日,教育部召开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高等教育改革必须突出提高质量对于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顶端,具有精英教育、创新教育、优质教育三大特点。在信息技术逐步融合入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资源整合和教学方式变革的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改变单一学科的专才教育模式,树立多学科培养理念

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国内外博士质量调查结果显示: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博士生的选题水平和国外基本平齐,但国内博士生创新性成果与国外相差较远,其主要表现是国外博士生在课题研究中注重以多学科的知识、多元的视角来解决问题,而国内博士生则多以单一的学科知识、单一的视角来解决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国内高等教育采取的是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种教育模式高度注重研究生对单一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学习和应用,而忽视了研究生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学习和多视角研究方法的交叉应用,其结果造成了研究生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

多学科培养理念强调研究生多学科知识储备,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研究视野,促进研究生交叉应用多视角研究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内外双循环理论模型”(DC模型)指出,创新思维结构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6个要素组成,创新思维是创新性人才必备的最基础素质,是解决如何形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的问题,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

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在于“研究”二字,通过参与科学研究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多学科知识储备为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掌握多学科知识的中心环节。学校应尽可能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以满足他们充分发掘学术兴趣和创新思维的需求;同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研究生参与专业学术讨论和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引导和刺激其学术素养的提升。这些都需要一整套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来保证。

根据研究生课程设置原则,探索学术性研究生在一级学科范围内设置公共课,强调实践双修和学术交流的培养,是研究生多学科综合知识培养的有效途径,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其方便、快捷、廉价及其强大的交互功能,能够方便多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为培养研究生多元视角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促进研究生培养单位转变单一学科的培养模式,为探索多学科培养的变革路径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构建开放式的研究生精品课程教学网,整合优质学习资源

构建开放式的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网,可以首先考虑将学校在研究生一级学科范围内设置的公共课,以专题讲座形式建设为创新形式的网络课程,让全校所有研究生、甚至是所有想学的人,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进行学习。

构建开放式的研究生精品课程教学网,关键是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和选择好建设的课程和主讲教师。研究生培养主管部门应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出研究生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规划,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组织专家对符合研究生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基本要求的课程建设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凡通过评审的项目均有专项建设经费予以支持。

研究生精品课程教学网上的网络课程不同于以往的网络课程,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作全程高清的教学视频,由一级学科范围内的优秀教师共同研究、讨论制定在一级学科范围内设置哪些公共课,由哪些教师上课,在这些优秀教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制作全程高清的教学视频,从而充分利用和发挥名师培养人才的作用;二是围绕该教学视频网站,搭建互助学习平台,由该学科的年轻教师负责通过网络互动学习进行答疑辅导;三是开发配套学习跟踪系统,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其结果也可以作为研究生课程学习学分认定的依据。

借鉴国外名校开放视频公开课的经验,探索研究生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新模式和新机制。2010年以来,网易领先在国内门户网站率先上线了首批1200集国外名校开放视频公开课,这些视频公开课是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基于资源共享原则,利用网络无远近、交叉串连的功能,在大学教学团队的主导下,通过电脑虚拟空间营造网络公开课程在国内网上播出,内容涵盖人文、社会、艺术、金融的“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其中有100多集配有中文字幕,开创了国内用户能够无成本、无障碍地共享国际知名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先河。目前,我国共有112所“211工程”高校,假如每个“211工程”学校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拟建设50门研究生精品课程,每门课程由“211”专项经费投入10万元的建设费用,全国总投入5.8亿就可以建立一个全国高校完备的开放式的研究生精品课程网络。首先在校内探索研究生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新机制、研究生网络学习的学分认证机制,然后研究同城的高校间研究生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新模式与新机制、高校间研究生网络学习的学分互认机制,最后将这种机制在全国高校间推广。

投资5.8亿就可以实现研究生通过网络向名师学习的问题,研究生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营造研究生多学科学习环境的有效措施,是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对高等教育现有模式的突破,是信息技术真正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之所在。

3、以信息技术促进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研究生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种观点或做法:一种观点认为教师对教学信息资源处于权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居于知识的传播和解释的核心位置,个别高校甚至把研究生教学办成了本科生课堂的延续,教学方式单一;另一种观点认为研究生教学的重点就是进行研究生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更有甚者,认为研究生不需要进行课堂学习,直接跟着导师做课题就可以了。这些做法的共同结果是研究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差,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足。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在信息化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不再具备独占性和排它性,在网络带宽和信息流量许可的情况下,同一个教育信息资源完全可以供多人在线同步使用而互不影响,教师和学生拥有等量的教学信息资源。“基于资源的网络探究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研究生们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百度之”,即通过网络查找学习资料,观看网络教学视频,阅读网络素材,自主完成学习活动。诚然,通过网络能够查阅海量的信息资源,研究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一些基本知识,甚至是了解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都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如果缺乏教师的点拨与指导,缺少学习者之间的学术争鸣互动,其结果是研究生会感到处于学习的孤立状态,导致学习失败或无效学习的可能性加大,学习效果不理想。由此可见,“基于资源的网络探究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即时有效的互动交流,难以满足研究生学术研究的需要。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和手持终端技术的迅速发展,由网络课程资源模块、手机短信播报模块和“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模块组成的“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平台,弥补了现有网络教学只有资源没有互动的不足,打破了学生必须到教室才能和教师、同学进行课堂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跨越空间距离,让异地调研考察、外出学习的研究生通过网络同样可以感受到类似于学校课堂授课的教学氛围,“面对面”地同步聆听异地教师视频授课,并和班级同学进行视频互动交流。教师能够根据研究生对学习任务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教学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以“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平台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生培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鼓励研究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学习,主动去寻找研究选题、论证选题、解决问题,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构建研究生学术交流网,激发研究生科研的内在动力

研究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是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的重要活动,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每个学校的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单位,每年都会根据学科发展规划和研究生培养,计划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前来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高端学术讲座。在每次学术讲座结束后,前来听讲座的研究生都感到受益匪浅。学校相关部门对每次讲座都会进行全程录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录像只是作为一个静态的资料由相关单位存储保管,没有到现场听讲座的学生,了解某一次学术讲座的官方唯一渠道是校园网上几百字的相关新闻报道,难以获得有关讲座的详细资料。

第8篇:网络安全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讲座 功能 利用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195-02

作为文化信息枢纽的公共图书馆,当代图书馆已完成了由单纯的文献借阅场所到文化教育学习课堂的转变。如何进一步拓展图书馆知识传播的功能,更好地肩负起思想引导、知识引领的社会责任,以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公众宣传新形势、解读新政策、传播新知识是公共图书馆面临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图书馆讲座作为一种传播知识、交流思想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已成为各类图书馆适应新时期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核心业务之一。讲座是图书馆深化读者服务的手段,体现了图书馆的地位与高度,成为评估图书馆业务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 图书馆讲座的功能与意义

1.讲座是图书馆公共服务功能的集中体现

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研会上将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列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这四项功能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图书馆功能的客观要求。而图书馆讲座正是这四种职能的集中体现,通过举办讲座,扩大和提高公众的受教育范围和程度,是一种更为直观、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对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很大的作用和影响力。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图书馆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也是对专业教育的有益补充。与国外以中小型图书馆为主的状况不同,我国公共图书馆大多具有一定的场馆规模、相当数量的服务人口,为开展讲座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受众基础及业务拓展空间。

2.图书馆讲座是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深化

以往图书馆主要通过阅读这种传统的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服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的信息意识不断增强,图书馆读者的需求也从传统的单一阅读转向日益多样性与多元化。本着“以读者为本”的理念,图书馆必须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地为读者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作为图书馆知识信息传递功能的延伸,公共图书馆举办的各种讲座,就是其与时俱进,深化读者服务的重要途径。

从信息传播方式来看,图书馆讲座变以往“人―书”传播的单向模式为“人―人”传播的双向互动模式,这样读者不仅可以依靠自我阅读来提升个人知识,更可以通过选择性地听一些讲座,面对面地接受各行各业大师、专家、学者的知识信息,甚至还可以与专家就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理解有困难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在交流与互动中进一步提升智慧与修养。可以说,内容多样、沟通便捷的图书馆讲座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信息获取需求,是对图书馆传统读者服务方式的有益补充。

二 公共图书馆讲座业务的组织实施

1.公共图书馆讲座业务要素

著名图书馆学家刘国钧提出:“图书馆事业有五项组成要素:(1)图书;(2)读者;(3)领导和干部;(4)建筑与设备;(5)工作方法”,并认为“图书馆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图书馆事业及其各个组成要素”。参照“图书馆五要素说”,讲座也是图书馆提供的一种服务产品。第一,受众。图书馆讲座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受众服务。作为识别和制定品牌定位的关键,受众在讲座诸要素中最重要。第二,主题与内容。主题是讲座带给受众的第一印象,也是吸引受众的重点,讲座成功与否,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至关重要。第三,讲座组织者。一般由讲座的负责人、策划人、主持人、接待人员、现场控制人员和宣传推广人员等组成,其中策划人最重要,是整个讲座管理过程中计划制订和实施的执行者。第四,工作方法与服务方式。从服务方式看,目前图书馆讲座以自办为主,受众大多凭兴趣而来并进行自助服务;从服务链条看,讲座以现场服务为主,强调现场互动与过程管理。同时,相比传统核心业务,讲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服务转移和服务延伸。第五,场地与设备。主要指专用的讲座场地和设施设备,包括音响、录音录像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及网络设施等。

2.讲座要素的整合与管理

第一,讲座的受众。确定讲座品牌的受众目标时,图书馆应使受众明白哪些讲座更适合自己。成年人是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通常是仅凭个人兴趣爱好而参加各类讲座,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信息提供者,图书馆的深化与延伸服务无疑成为受众完善学习体系的最佳补充。面向成年人的讲座主题范围较广泛,但因平时工作繁忙,以其为目标受众的讲座适宜安排在节假日或晚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图书馆老年读者不断增多,因此可策划、举办以养生保健和医疗卫生等专题讲座,能满足老年人渴望健康长寿的心理诉求。由于老年人时间较充裕,可安排在平时及白天举办讲座。未成年人也是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这类人群以中小学生为主,图书馆可针对其年龄特点选择升学辅导、课外阅读及才艺培养方面的专题,利用周末或寒暑假举办讲座。

第二,讲座的主题与内容。讲座主题与内容必须符合受众要求,结合受众关注的热点找准切入点,突出知识性、信息性、休闲性和思想性特征。独特的差异点构建了品牌的竞争优势,也为受众带来了独特的品牌联想,因而图书馆必须通过鲜明的核心价值观念来强化讲座的特色。另外,讲座选题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和国情,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紧跟社会热点话题,体现时事热点与思想深度,也要进行风险评估,慎重考虑选题风险、内容风险、分寸风险、提问风险和停办风险等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以配合政府部门开展继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主要职责。

第三,主讲人资源。图书馆受限于自身条件,内部缺乏大量素质较高的讲师,而师资力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图书馆讲座质量的高低,成功的讲座品牌与主讲人的素质密不可分。讲座是主讲人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资源向公众传播文化知识的过程,主讲人是讲座是否有影响力、能否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维护和发展图书馆讲座,需慎重考虑这一要素。讲座要想吸引受众,主讲人必须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和较好的演讲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从国家安全、社会和谐等角度考虑,图书馆在选择主讲人时应慎重。

第四,讲座团队。计划和实施是讲座管理的重要步骤,具体由讲座团队具体实施,主要承担策划、主持、组织管理和宣传等角色。优质的讲座产品与提供服务的讲座团队素质关系密切,高效合理的讲座团队对讲座的健康运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作为讲座团队中最重要的角色,策划人应根据讲座定位、受众特点及本馆资源条件策划设计讲座,既体现每场讲座的个性及创新点,也要体现前瞻性和吸引力,考虑整体性与全局性。主持工作贯穿整个讲座的运作过程,主持人作为讲座服务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讲座品牌的“代言人”,发挥着核心作用。主持人必须事先了解主讲人的学术背景及个性、本地受众的特点及需求,在讲座实施过程中则担负起掌控现场的重任。目前我国图书馆讲座主持人多由馆领导担任,应逐步过渡到以专业化主持人为主。

此外,从全局考虑,图书馆还需配备讲座现场控制人员、资料整理人员、宣传推广人员等,做好场地布置、安全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工作。图书馆往往由于自身条件有限,如果图书馆仅凭自身能力去开展讲座,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由此可见,图书馆开展讲座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支持。要发展图书馆讲座业务,就必须与社会各界进行协作联合,要运用图书馆界和社会各界的智力资源与机构资源来丰富讲座内容、提升讲座层次,还应与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强势媒体积极合作,让讲座内容得以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在提高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同时,也获得最为广泛的社会效益。

三 公共图书馆讲座业务的创新思路

1.资源共享的馆际联动机制

第一,筹建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通过全国公共图书馆共同的呼吁、共同的努力,促成上级领导单位的支持,争取设立全国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项目,把资金用于公共图书馆讲座事业。合各馆金牌讲座为一体,打造属于全国公共图书馆共同的品牌,推出专家,开展巡讲活动,提升公共图书馆讲座在社会上的影响,与各馆举办的讲座互为补充,共同为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服务。

第二,网络平台共享。利用国家图书馆的网络平台,整合各地方的优质专家资源,共同建立专家资源数据库,方便各地图书馆查阅分享专家资源;建立图书馆讲座人员联络和交流专区,方便公共图书馆业务人员开展交流。希望国家图书馆提供可以到各地巡讲的专家名单,方便各图书馆选择专家,也希望通过搭建的交流平台把各地方馆的优秀讲师推广到全国范围。

第三,与文化共享工程有机结合。公共图书馆讲座已成为文化共享工程的主打资源之一,以其切合时效、知识内涵丰富、开放互动、易于传播等特点,与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理念相契合。文化共享工程公益讲座已达到4047部(集),总时长3309小时,占文化共享工程视频时长的23.7%。公共图书馆讲座能够在传播知识文化、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在提高资源建设质量,打造精优品牌上下工夫。讲座内容应符合主旋律,弘扬先进文化,做到高端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普及性与专业性相结合,传统文化类与实用类讲座相结合,从而全面提升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讲座水平。

2.发展讲座的衍生产品,传播讲座资源

由于图书馆讲座大多采用现场讲演的形式,受到时间、空间和地域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现场听众数量有限,因此必须注重讲座衍生产品的制作和衍生服务,使讲座知识传播的效率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第一,可以和报纸杂志等媒体合作。每次讲座开始前都应在当地主流报纸上进行宣传,讲座结束后也应及时在报纸上对本次讲座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通报,讲座中的一些重要思想或观点也应罗列其中,拓展受众面。如果讲座效果显著,好评如潮,可以考虑在报纸或杂志上开辟专栏,将讲座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或者可以与出版社合作,单独出书发行,让更多的读者因之受益。第二,可以和广播电台等媒体合作。对讲座情况进行完整拍摄和录制,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重要的讲座进行直播。也可以在录制完后将其制作成光盘,在广播或电台中进行多次播放。第三,利用网络进行传播。网络为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在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实现讲座资源的数字化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是高效的资源传播形式。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建立网络讲座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及时将讲座的文字或音视频资料整理后放在专门的讲座网站上,供读者点击浏览。总之,大力发展讲座的衍生产品有利于实现讲座内容的二次传播和多次传播,使更多的人感受到讲座所带来的乐趣与充实。

图书馆讲座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的进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图书馆讲座的重要作用将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我们的创意和努力下,图书馆讲座业务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使这些宝贵的资源更充分地发挥其效益,服务社会,造福大众。

参考文献

[1]王世伟.对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的再认识[J].图书馆杂志,2006(6)

[2]〔美〕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卢泰宏、吴水龙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张树华.从刘国钧先生的“图书馆五要素”谈起[J].图书情报工作,2007(3)

[4]蔡萍.国家图书馆举办讲座五十年鸟瞰[J].中国科技博览,2009(4)

[5] 王世伟.图书馆讲座工作引论[J].图书馆学研究,2005(10)

第9篇:网络安全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师计算机专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

人类进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信息提供能力和检索能力风靡全球.

网络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快途径.网络以其数字化、多媒体化以及虚拟性、学习性等特点不仅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而且正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甚至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网络犯罪,所有这些使得高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从事网络教学、实践的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不仅因为,自己一方面要传授学生先进的网络技术,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学生不要利用这些技术从事违法活动而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违法与不违法只是一两条指令之间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来可能成为老师去影响他的学生,由此可见,在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开设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抓住机遇,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教学的新特点、新方法、新途径、新对策已成为高师计算机专业教育者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我校的实际,就如何在高师计算机专业中开设信息安全法律课程作一些探讨.

1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定位,按照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联系.全校整个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非师范除外)、实践教学课程”四个大类,下面仅就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介绍.

1.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是按学科门类组织的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均为必修课.目的是在大学学习的初期阶段,按学科进行培养,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考虑到学科知识体系、学生转专业等需要,原则上各学科大类所涵盖的各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应该相同.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

1.2专业方向课程各专业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设置主要课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可以开设2—3个方向作为限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任一方向课程组中选择规定学分的课程修读.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导论、软件工程实训、计算机系统结构等.

1.3现有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不足计算机技术一日千里,对于它的课程设置应该具有前瞻性,考虑到时代的变化,计算机应用专业旨在培养一批适合现代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发展要求的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现有我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是针对这一目标进行设置的,但这一设置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广泛的使用网络、更关注信息安全这一事实,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承担起自觉维护起信息安全的责任,作为高师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里应该考虑到教育学生不得利用自己所学的技术从事不利于网络安全的事情.

2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必要性信息安全学科群体系由核心学科群、支撑学科群和应用学科群三部分构成,是一个“以信息安全理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信息工程和信息安全等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国家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安全防护为应用方向”的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群体系.该学科交叉性、边缘性强,应用领域面宽,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体系,涉及的知识点也非常庞杂.

仅就法学而言,信息安全涉及的法学领域就包括:刑法(计算机犯罪,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故意制作传播病毒等)、民商法(电子合同、电子支付等)、知识产权法(著作权的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等)等许多法学分支.因此,信息安全教育不是一项单一技术方面的教育,加强相关法律课程设置,是信息安全学科建设过程中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与任务.

高师计算机专业,虽然没有开设与信息安全专业一样多与信息安全的有关技术类课程.但这些专业的学生都有从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所需要的基本编程能力、黑客软件的使用能力,只要具备这些能力且信息安全意识不强的人,都可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干出违反法律的事情,例如“yai”这个比cih还凶猛的病毒的编写者为重庆某大学计算机系一名大学生.由此可见,在高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相关的法律法规选修课程是必要的.

2.2可行性技术与法律原本并不关联,但是在信息安全领域,技术与法律却深深的关联在一起,在全世界各国都不难发现诸如像数字签名、pki应用与法律体系紧密关联.从本质上讲,信息安全对法律的需求,实际上来源于人们在面临信息技术革命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新可能的时候,对这些可能性做出选择扬弃、利益权衡和价值判断的需要.这也就要求我们跳出技术思维的影响,重视信息安全中的法律范畴.

根据前面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内容的特点分析可知:信息安全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事计算机技术的人员很容易转到从事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上,加之信息安全技术是当今最热门技术之一,因此,在高师计算机专业中开设一些基本的信息安全技术选修课程、开设一些与法律体系紧密关联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选修课程学生容易接受,具有可操作性.

3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特点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众多,有数学、计算机、通信、电子、管理等学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问题不断涌现,这给信息安全课程设置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使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了解、掌握这一新技术,我们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开设《密码学基础》、《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作为专业选修课.我校本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每学期都对知识内容进行更新.

(2)对涉及到的基本知识面,分别采用开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讲座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知识体系,如有操作系统、密码学基础、防火墙技术、vpn应用、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法律课程等.

(3)对先修课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习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之前,都可设了相应的先行课程让学生了解、掌握,如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和数论基础等课程.

(4)注重实践教学.比如密码学晦涩难懂的概念,不安排实验实训,不让学生亲手去操作,就永远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防火墙技术只有通过亲手配置和测试.才能领会其工作机理.对此我们在相关的课程都对学生作了实践、实训的要求.

4涉及到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内容的特点

信息安全的特点决定了其法律、法规内容多数情况下都涉及到网络技术、涉及到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

4.1目的多样性作为信息安全的破坏者,其目的多种多样,如利用网络进行经济诈骗;利用网络获取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情报;利用网络显示自己的才能等.这说明仅就破坏者方面而言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

4.2涉及领域的广泛性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互相交织,信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甚至超过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最活跃、最有潜力的推动力.信息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到军事政治等机密安全,小到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等信息安全问题涉及到所有国民经济、政治、军事等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

4.3技术的复杂性信息安全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也涉及到管理问题,信息安全技术又涉及到网络、编码等多门学科,保护信息安全的技术不仅需要法律作支撑,而且研究法律保护同时,又需要考虑其技术性的特征,符合技术上的要求.

4.4信息安全法律优先地位综上所述,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不是靠一部法律所能实现的,而是要靠涉及到信息安全技术各分支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来实现.因此,信息安全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兼具有安全法、网络法的双重地位,必须与网络技术和网络立法同步建设,因此,具有优先发展的地位.

5高师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中的法律法规内容教学目标

对于计算机专业或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应深入理解和掌握信息安全技术理论和方法,了解所涉到的常见的法律法规,深入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技术防御技术和安全通信协议.

而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由于课程时间限制,不能对信息安全知识作较全面的掌握,也不可能过多地研究密码学理论,更不可能从法律专业的角度研究信息安全所涉到的法律法规,为此,开设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解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初步掌握涉及网络安全维护和网络安全构建等技术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字签名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等.

6高师信息安全技术法律法规课程设置探讨

根据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课程,其中多数涉及信息安全技术层面,主要以选修课、讲座课为主,作为信息安全课程的补充.主要可开设以下选修课课程或讲座课程.

(1)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基础讲座:本讲座力图改变大家对信息安全的态度,使操作人员知晓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含义及其职责范围内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让学生首先从信息安全的非技术层面了解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内容包括:国内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概貌、我国现有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简介等.

(2)黑客攻击手段与防护策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了解常见的安全漏洞,识别黑客攻击手法,熟悉提高系统抗攻击能力的安全配置方法,最重要的还在于掌握一种学习信息安全知识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3)计算机犯罪取证技术:计算机取证是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的一个全新的分支,涉及计算机犯罪事件证据的获取、保存、分析、证物呈堂等相关法律、程序、技术问题.本课程详细介绍了计算机取证相关的犯罪的追踪、密码技术、数据隐藏、恶意代码、主流操作系统取证技术,并详细介绍了计算机取证所需的各种有效的工具,还概要介绍了美国与中国不同的司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