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常见农作物病虫害范文

常见农作物病虫害精选(九篇)

常见农作物病虫害

第1篇:常见农作物病虫害范文

关键词:粮食生产;病虫害;发生特点

中图分类号:S431 文献标识码:A

河南省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产量高,对国家贡献大。河南省粮食生产在全国粮食生产和供求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负有重要的责任。特别是小麦,播种面积占到全国的21%,产量占到全国的27%,也就是1/4以上。由于河南省地处中原,农业生产条件好,农作物种类丰富,致使病虫种类繁多,病虫害发生情况十分复杂。

1 2012年我省农业生产概况

根据农业部门统计,2012年我省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995亿亩次。其中,小麦、玉米、花生、蔬菜、水稻、油菜、果树、棉花、大豆、红薯、芝麻面积分别为534万hm2、369.6万hm2、93.9万hm2、100.07万hm2、62万hm2、38.67万hm2、39.47万hm2、2.67万hm2、35.67万hm2和12.73万hm2。

2012年我省农业生产克服了冬季低温、春季前期低温少雨、后期高温多雨、秋季雨水与光照不足、病虫危害等多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全省粮食生产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总产量达到563.86亿kg,比上年增产9.6亿kg,增幅为1.7%。其中,夏粮总产量318.6亿kg,比上年增产5.45亿kg,增长1.7%;秋粮总产量245.25亿kg,比上年增产4.16亿kg,增幅为1.7%。夏、秋粮产量均再创历史新高,实现粮食总产量连续7a超千亿千克,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新贡献。

2 发生特点

受病(虫)源基数、气候、作物布局、人为控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2012年我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总体为中度发生年,其中夏粮病虫害偏重发生,秋季作物病虫害中度发生。

2.1 全年病虫害发生面积大,但是危害程度轻

2013年各种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为3909.3万hm2,比2011年增加319.27万hm2,是历来来第2个发生面积最大的年份,发生面积仅次于2009年(见图1)。但是大部分病虫害发生程度较轻,如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蚜虫、吸浆虫、水稻“两迁”害虫、玉米螟、棉铃虫、二点委夜蛾等常年危害较重的病虫害中度或偏轻发生。

图1 2000~2012年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对比图

从图1还可以看出,2013年病虫害总体发生面积较大,其中虫害面积没有增加,病害面积增加明显。主要原因是2013年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增加。

2.2 夏粮病虫害重于秋粮

2013年我省小麦病虫害偏重发生,累计发生面积达1986.7万hm2,比上年增加466.7万hm2,对小麦生产构成直接威胁。赤霉病、吸浆虫、穗蚜和叶锈病等局部重发。其中,南阳、驻马店、周口、漯河、濮阳等地局部赤霉病病穗率偏高;安阳、濮阳、鹤壁、新乡、南阳等地局部吸浆虫发生危害较重;穗蚜在驻马店、漯河、开封、新乡、焦作、三门峡等地虫口密度大;叶锈病在安阳、濮阳、鹤壁、驻马店、南阳等地局部病叶率较高。2012年秋季作物的病虫害总体中度发生,共计发生面积1720万hm2,比2011年减少127.85万hm2。

2.3 个别病虫偏重发生

小麦赤霉病在我省重发生,全省发生339.687万hm2,其中病穗率在10%以上的面积达118.67万hm2。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是2000年以来最重的一年(见图2)。全省平均病田率66.2%,病穗率8.1%,平均病粒率4.9%,南阳、驻马店、周口、漯河、信阳、濮阳、济源等地病情较重。

图2 2000~2012年河南省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统计图

水稻二化螟在豫南稻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9.52万hm2,比去年增加1.07万hm2。一代虫田率46.9%,最高达85%;虫口密度1030~2843头/667m2,最高田块6000头,一代螟害率3.2%~7.2%,部分县区严重田块螟害率达30%以上。8月上旬豫南平均百株有虫1756.2头,最高6350头。

2.4 常规性病虫发生平稳

2013年我省常规性病虫害发生比较平稳。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蜘蛛、油菜菌核病、油菜蚜虫、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玉米螟、玉米蚜虫、玉米大小斑病、棉铃虫、棉蚜、棉盲蝽、棉花枯黄萎病等常规性病虫害属于中度或者偏轻发生。

2.5 夏粮生育期推迟,部分病虫发生期偏晚

2012年冬季全省气温持续偏低,3月份小麦返青期,气温偏低0.5℃,光照时数偏少30.4h。2013年我省夏粮生育期推迟7~10d,致使小麦、油菜的病虫害发生期推迟。如早春干旱低温的气象条件不适宜其侵染扩散,条锈病在我省一直处于零星发生阶段。全省4月5日在唐河县黑龙镇王楼村首先见病,仅见条锈病病叶一片,始见期比常年推迟20d,到5月16日仅有6个省辖市的32个县市区见病。小麦穗期蚜虫、油菜蚜虫发生高峰期均比常年偏晚7~10d。

3 原因分析

3.1 气候条件复杂多变

2012年冬季,河南省平均气温为1.4℃,比常年同期偏低0.9℃;平均降水量为16.6mm,比常年同期偏少6成;平均日照时数为305.3h,比常年同期偏少91.1h。其中12月气温偏低0.7℃,降水偏少1成,日照偏少26.5h; 3月平均气温为8.1℃,较常年同期(8.6℃)偏低0.5℃;平均降水量为38.1mm,较常年同期(34.0mm)偏多12%;平均日照时数为133.0小时,较常年同期(163.4h)偏少30.4h。由于持续的低温,光照不足,小麦生育期比常年推迟7~10d,导致小麦苗蚜、麦蜘蛛的发生期也相应推迟;整个冬季降水偏少,不利于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的侵入为害。虽然3月份降水偏多,但是前期的土地墒情太低,致使3月份田间湿度也不是很大,加上气温偏低,也不利于小麦条锈病菌的侵染为害。4月,全省气温偏高,降水略偏多,日照略偏少。全省平均气温为17.1℃,较常年同期偏高1.6℃,为1961年以来第3高;平均降水量为40.4mm,较常年同期偏多5%。4月份的高温、高湿、光照不足的天气,使小麦生长过快、过嫩,抵抗能力弱,是小麦赤霉病菌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3.2 主栽品种抗性差异大

2012年我省小麦主栽品种有矮抗58、周麦22、郑麦366、郑麦366、西农979、众麦1、郑麦9023、豫麦49-198、,洛麦23等。种植面积大的矮抗58、周麦22、郑麦366、郑麦366都是赤霉病的高感品种,其它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也较差。

3.3 群众对病害的预防意识薄弱

第2篇:常见农作物病虫害范文

关键词:水稻 病虫害 防治技术 无公害

一、水稻病虫害概述

在目前的水稻种植工作中,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已成为现阶段社会发展中一项备受人们重视和关注的部分。时至今日,水稻种植中常见的无公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上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础,在生产的过程中按照各种害虫、生物的病症现象,如有害生物、有益生物、中性生物和周围环境等,令这些因素相互利用,从而实现预计的水稻种植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之间的关系,使得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能够全面科学的控制各种病虫草害。就目前农业生产而言,人们为了保障生态环境的合理发展,在工作中一般都是严禁使用各种剧毒、高毒和高残留的农业药品和化学产品,而是在工作中推广使用无公害、无污染的新型治理方法。

1、水稻病害

水稻是我国农作物生产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排列在国家农业生产第一,耕地总面积占据全国总农业生产土地的1/4左右,年产量大约是全国总量是产量的一半。但是水稻病害比较严重,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的质量,也为整个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在当前的社会是水稻最常见的疾病,约有一百多种,水稻病虫害的官方记录已经超过70种。

2、水稻虫害

虫害是水稻种植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主要危害水稻生长的病虫包含有金针虫、红线虫、老鼠、跳甲、蚯蚓等。

3、水稻草害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种植过程中稻田杂草丛生,各种杂草种类繁多,类型各异,其出现的时间也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影响而变得不一样。在水稻种植中,大约有二百个常见的杂草种类,遍布全国水稻种植的各个领域,其中发生最为普遍的杂草品种大约有四十种,其中这些杂草也是危害最严重的。在水稻生产中,对稗草的最严重的破坏,其危害是最大的地区。二是异型莎草,鸭舌草。

二、常见的水稻种植防治措施

在目前的水稻种植工作中,病虫草害的防治方法主要包含有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三种,同时在这几种方法选用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1、农业防治

1.1选用抗病虫优质丰产良种,推广使用抗病品种。

1.2科学进行栽培

合理施肥,增强作物抵抗病虫的能力;实行宽窄行栽培,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创造良好的稻田小气候;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影响有害生物栖息生活条件,减轻病虫害危害;发扬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点,开展人工中耕除草,尽量少用或不用除草剂,创造有利于有益生物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条件。

2 生物防治

2.1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与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形成生物最佳的空间结合模式

2.1.1稻鱼、稻蟹共养防治虫害、草害,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

在水稻田中利用放养的鱼类、蟹类来消灭害虫和杂草,减轻虫草危害。有的养殖稻田还在田内的四周安置电灯,夜间用来诱杀害虫以供稻田内鱼儿取食。

2.1.2稻鸭共育防治有害生物,实现增产增收

大力推广稻鸭共育方法防治,在稻田内利用鸭捕食稻田内的各种害虫,吃、踩杂草等有害生物,鸭粪还可肥田。由于减少农药施用,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生产出的稻米和鸭肉品质优良无害,因此具有巨大的推广前景。

2.2利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害虫

使用生物农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如利用Bt乳剂防治水稻上的鳞翅目害虫,能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减轻病虫对农药的抗药性,同时又能大大降低对稻田环境的污染,提高水稻的卫生品质。

3 化学防治

3.1安全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是无公害水稻生长的重要辅助措施,在使用的过程中仅仅是在十分必要的时候才可以,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进行使用。但必须根据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准确掌握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以达到既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2坚持农药的合理轮换

长期在水稻上使用单一品种农药不仅残留量增加,而且使病虫产生抗性。因此,在水稻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中必须对所选用农药进行合理轮换,如用吡虫啉拌种,有效防治秧苗期稻蓟马、稻飞虱的危害,代替以往使用呋喃丹、甲拌磷撒秧板习惯,秧苗移栽前用1次锐劲特,控制大田移栽的返青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危害。

3.3选用合理的用药方法

根据无公害水稻生产的要求,只有选择适当的施药方法,才能发挥农药的效果。选择合适的农药和使用方法,必须加强病虫的测报工作,才能掌握用药的关键时期。

三、综上所述

截至目前,在水稻种植中的病虫草害预防和处理中,无论是采用化学、农药,还是生物、农业预防措施,都很难保障水稻的绿色无污染生产。因此,在工作中必须要认真、谨慎的选择农化产品,尽量使用知名度高、科研单位口碑好的化工产品,而在农业和生物预防工作中,则是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预防措施,以确保水稻生产工作的科学化发展。水稻病虫草害和无公害防控技术是为确保绿色稻米的品质而选用的一种新的种植措施,在病虫草害的防治上需采用农业措施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病虫草害技术。

参考文献

第3篇:常见农作物病虫害范文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preventative points for plant diseases.

关键词:植物;病虫害;防治要点

Key words: plant; plant disease; preventative points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288-01

0 引言

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植物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一些新发生的病虫害也不断加重。由于某些病虫害对长期单一使用的一些杀虫杀菌剂产生了很强的抗性,导致病虫害一旦发生,就容易造成较大的损失。病虫害的防治可分为采用杀菌剂或杀虫剂等化学物质进行的化学防治;利用光或射线等物理能,或建造障壁的物理防治;改变作物品种,栽培时间或环境以减少为害的耕作防治;以利用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等。本文就植物病虫害防治要点进行初步探讨。

1 我国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农药基本认识 许多农民不了解农药的性质,当植物发生病虫害时,不分是杀虫剂还是杀菌剂,也不管是病害还是虫害,见药就用,导致病虫害的防治大大降低。

1.2 对病虫害缺乏了解 目前,植物病虫害种类较多,尤其是保护地植物,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给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都有明显的增加,而很多农户不分病害和虫害或者病害、虫害之间不分是何种病或何种虫,见有病虫害就打药,不能做到对症下药,误用农药,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在经济上造成很大的损失。

1.3 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农药 有的农户发现某种农药效果好,就长期使用,即使发现该药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下降,也不换用其它农药产品,而是采取加大药量的方法,结果随着用药量的增加,病虫害的抗性也不断增强。

1.4 盲目使用高毒农药 由于农户缺乏农药使用知识,错误地认为毒性越高,对防治病虫害效果就越好,在使用农药时不按农药安全标准,结果把高毒、高残留农药用在植物上,导致植物死亡。

1.5 混配农药 一些农户随意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混合在一起喷施,即使购买的是复配制剂,使用是还要自行混配,有些农户甚至将同一种有效成份的复配制剂或不同商品名称的同种药剂混用。例如:常用的乐果、敌杀死等等弱酸性或中性农药与碱性农药石硫合剂混用,结果分解失效,影响药效。

1.6 对生物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生物防治可以取代部分化学农药,不污染环境,是降低农药残留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防治病虫害中,农户往往都是用化学防治,而且用药不合理,造成农药残留,污染环境。

2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要点

2.1 逐步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监测点 病虫害预测预报,是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建立病虫害测报点,加强病虫害系统调查,准确病虫害发生防治情报,及时指导广大农户防治病虫害。同时,加强病虫害测报及防治技术研究,掌握各种病虫害发生为害规律,制定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指导病虫害综合防治。

2.2 开展技术培训 农民对农药基本知识和病虫害缺乏了解最基本的原因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用药意识和防治病虫害意识淡薄。为此,作为植保、农技部门,应当主动积极地进行基地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测报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指导病虫害防治,做到对症下药,适期用药,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成本。一方面要做好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其自身业务素质,适应结构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对生产者的培训。

2.3 大力推广综合防治技术 一是农业防治。采用抗病虫品种,通过非化学药剂种子处理,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中耕除草,秋季深翻晒土,清洁田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一系列农业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从根本上控制病虫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应尽量利用灯光诱杀、色彩诱杀、性诱剂诱杀、机械捕捉害虫等物理措施。二是生物防治。尽可能选用微生物农药或生化制剂。微生物农药或生化制剂(农用抗生素)既能防病治虫,又不污染环境和毒害人畜,且对于天敌安全,对害虫不产生抗药性。目前应重点推广“以虫治虫”、“以菌治菌”、“以菌治虫”、“以抗生素治虫”等生物防治技术。三是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在其他措施无法控制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时候,就要考虑使用有效的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使用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合理用药,对症下药。根据病虫发生种类,选择对口农药,合理用药、对症下药,防止因误诊而错用农药,既贻误防治适期,又造成农药残留量增加。②掌握防治时期,适时用药。要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结合植保部门提供的病虫发生情报及时进行防治,不可盲目用药。③科学用药。正确掌握农药剂量,严格按照产品推荐的使用剂量;提倡交替轮换或复配用药,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四是预防为主。病害的防治首先通过栽培措施促壮植物,在提高植物的抗病性的基础上进行喷药防护,预防病菌的侵入。对已经发生危害的植物病虫,则根据发生的范围、程度和受害的器官、部位,分别采取人工摘、刮、挖、剪、诱捕和浇灌、喷施生物、化学药剂等手段进行控制和消灭。如人工摘除病、烂、虫果;刮除枝干上的病烂皮、瘤、潜藏的虫体、蛹、卵;挖出地下的病原体和害虫,剪除白粉病、黑星病、腐烂病、干腐病,梨小、桃小、梨茎蜂、蚱蝉等危害的病虫枝梢;利用性诱剂、糖醋液、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树干绑草等方法诱杀潜叶蛾、卷叶蛾、桃小、梨小、桃蛀螟等食心虫和一些毛虫类;用不同的杀菌、杀虫剂浇灌根茎或树盘防治各类烂根病、根棉蚜和桃小食心虫以及其他地下的病虫害。五是性信息干扰剂。性信息干扰剂取代性诱剂已被广泛应用。性信息干扰剂是通过对鳞翅目害虫性信息素的分析和提取,人工合成了它们的性信息干扰素,按一定密度施放于植物中,扰乱鳞翅目害虫的,使其不能生育,达到代替农药的防治效果。现在开发出的产品有针对植物的卷叶虫和果实食心虫的单一型性信息干扰剂及复合型性信息干扰剂,使用性信息干扰剂后大幅度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80%以上)。而且针对近年来对许多植物危害严重的甲虫类,合成了复合型性信息干扰素,使用方法在进一步研究。性信息干扰素只对特定害虫种类起作用,不影响天敌,是良好的害虫防治材料。

参考文献:

第4篇:常见农作物病虫害范文

关键词:东北大豆;病虫害;防治措施;

大豆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农作物,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不仅可以作为农业食品食用,也是重要的工业食品加工原料以及牲畜的饲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受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加之我国东北地区土质肥沃,因此我国大豆主要以东北地区的大豆产量最高和品质最优,这也使得东北地区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大豆供应地。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不断加大,也导致频频出现大豆病虫害,并逐渐成为威胁大豆产量以及品质的重要因素,导致大豆产量连年下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病虫害防治问题,本研究主要对东北地区常见的大豆病虫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积极的防御大豆病虫害防治措施和技术,旨在为大豆的种植质量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以提高东北地区大豆食产量。

1常见的大豆病虫害

近年来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加之大豆种植土地重茬,使得东北地区大豆病虫害日趋严重,大豆产量和质量连年下降,多我国的粮油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一般情况下,我国常见的大豆病虫害主要分为两大类:常见的大豆病害和常见的大豆虫害。首先,东北地区常见的大豆病害通常有大豆灰斑病、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菟丝子、大豆根腐病、大豆细菌斑点病、大豆霜霉病、大豆褐纹病、大豆灰星病、大豆灰斑病、大豆花叶病、大豆纹枯病等。其次,,东北地区常见的大豆虫害通常有大豆斜纹夜蛾、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豆天蛾、大豆蛴螬、大豆蚜虫、大豆造桥虫、大豆卷叶螟、大豆秆潜蝇、大豆圆跳虫、大豆四星叶甲等。

2常见的大豆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措施

针对我国东北地区大豆病虫害,一般情况下,大豆病虫害常见的措施分为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这四种,但是为了能够经济的、有效的、安全的防治病虫害,东北地区通常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具有一定的经济性,防治效果较好。

2.1农业防治措施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大豆病虫害的出现,首先,东北地区在进行大豆种植工作的初期选种阶段应该进行严格的调种检验工作,结合种子产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用,将品种的产量和品种的病虫害进行双重考虑,做到精选高产抗病虫品种,避免种子中会携带病原体。其次,种植大豆时,选地严禁迎茬、重茬,提高轮作换茬的科学性,避免大豆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大豆病虫害发生概率。再次,提高种植技术。开始进行播种初期应该根据田地的实际情况适期播种;在幼苗阶段及时清除带有病毒的植株;在施肥阶段,坚持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料;中耕方面,注意掌握中耕时间,提高土壤通透性,降低或消除病虫害对大豆的侵袭,整体提高大豆植株的抗病能力。最后,收割大豆后需要及时清除田间还存在带病株体,同时进行必要的耕翻土地工作,将病虫害翻到土表或者将病残体埋于地下,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大大的降低病原体的成活率,加速病虫害的消亡。

2.2化学防治措施

在大豆的不同种植阶段,具体的化学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首先,在进行豆种植工作的初期选种工作后,应该使用药剂拌种对大豆种子进行包衣,可以在种子阶段和幼苗成长的初期阶段对种子、大豆主根和幼苗对其进行保护,有效地降低病虫害的侵袭,起到保护的作用。其次,大豆生长的不同阶段,产生的的病虫害也不同,针对东北地区常见的大豆病害和常见的大豆虫害,大豆灰斑病、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细菌斑点病、大豆霜霉病、大豆斜纹夜蛾、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虫、大豆造桥虫等,应该在发现初期及时的取化学药剂防治方法。最后,加强大豆田地的田间管理,及时采用化学药剂清除田间杂草,不仅避免杂草中携带一些病虫源转移到大豆植株中,还能为大豆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有效的清除这些病虫源、减轻病害。

结束语

我国东北地区作为种植大豆的主要产区和优质产区,大豆病虫害是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大豆质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应该在未来的大豆种植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综合的防治,减少大豆病虫害发生的几率,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小铭,宋玉发,宁海龙. 黑龙江省无公害大豆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J]. 大豆通报,2007,04:19-21.

[2]曾凤杰. 大豆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2013,12:146.

第5篇:常见农作物病虫害范文

关键词:水稻 病虫害 防治技术 无公害

在农作物生产中,采用无公害种植技术是人们对环境以及健康要求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粮食生产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目前,人们在生活中对于农作物已从传统的数量要求逐步转向为以质量为主的现代化要求,在这种农业生产趋势下,采用综合防治技术进行农作物种植与生产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水稻种植中,采用虫草害和无公害防控技术更是重中之重。

一、水稻病虫害概述

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是无公害水稻生产中的关键措施与方法,也是当前水稻种植与生产的核心环节。在目前的水稻种植过程中,采用无公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是从稻田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考虑各类有害生物、有益生物、中性生物和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协调水稻种植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之间的关系,使得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能够全面科学的控制各种病虫草害。就目前农业生产而言,人们为了保障生态环境的合理发展,在工作中一般都是严禁使用各种剧毒、高毒和高残留的农业药品和化学产品,而是在工作中推广使用无公害、无污染的新型治理方法。

1、水稻草害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在种植的过程中稻田杂草丛生,种类众多,各地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其杂草发生的种类和时间也不尽相同。在目前的水稻种植过程中,全国稻田中大约有两百多常见的杂草种类,其中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的杂草也大约有四十余种。其中在目前的水稻生产中,以稗草危害最为严重,其危害面积也最大。其次就是异型莎草、鸭舌草等。

2、水稻病害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排列全国农业之首,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大约1/4,年产量更是高达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但是水稻病害也是较为严重的,是影响水稻生产的最为重要的一环。根据多年的工作总结与分析,在目前社会中最为常见的水稻病害约为一百多种,就目前正式记录在案的水稻病虫害也有七十多种。

二、常见的水稻种植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在水稻无公害栽培中,农业防治是根据有害生物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发生危害与有关农业因素的关系,在保证无毒、丰产、优质栽培的前提下,结合各项农业措施的改进与提高,对水稻农田生态系统调控达到控制某些有害生物危害的作用。

1.1选用抗病虫优质丰产良种

经试验和调查表明,推广使用抗病品种,稻瘟病发病率平均减少70%以上,减少农施用量超过50%。

1.2科学进行栽培

合理施肥,使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抵抗病虫能力;实行宽窄行栽培,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创造良好的稻田小气侯;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影响有害生物栖息生活条件,减轻病虫害危害;发扬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点,开展人工中耕除草,尽量少用或不用除草剂,创造有利于有益生物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条件。

2、生物防治

2.1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与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形成生物最佳的空间结合模式

2.1.1稻鱼、稻蟹共养防治虫害、草害,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

某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建立稻鱼、稻蟹共生示范基地,在稻田内放养鱼或蟹,至2006年已发展稻田养殖2 133.3km2以上。在水稻田中利用放养的鱼类、蟹类来消灭害虫和杂草,减轻虫草危害。有的养殖稻田还在田内的四周安置电灯,夜间用来诱杀害虫以供稻田内鱼儿取食。这些田块在大田生长期内基本未用化学杀虫剂。

2.1.2稻鸭共育防治有害生物,实现增产增收

稻鸭共育是在稻田内放养鸭,鸭捕食稻田内的各种害虫,吃、踩杂草等有害生物,耕耘和刺激水稻生长,鸭粪还可肥田。由于减少农药施用,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生产出的稻米和鸭肉品质优良无害,因此具有巨大的推广前景。

2.2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防治作用

依据预测预报放宽对害虫的防治指标,改进化学防治技术,减轻对天敌和环境的不良影响。

2.3利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害虫

使用生物农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如利用Bt乳剂防治水稻上的鳞翅目害虫,能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减轻病虫对农药的抗药性,同时又能大大降低对稻田环境的污染,提高水稻的卫生品质。

3、化学防治

3.1安全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是无公害水稻生长的重要辅助措施,仅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但必须根据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准确掌握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以达到既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病虫害发生初盛期或一般发生时,使用无污染的农药品种,病虫害大发生时,则选用化学农药混配剂使用。2种以上病虫发生时,选择具有兼治作用的农药复配剂。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限制使用高效、低毒、安全的农药品种,推广使用无公害的植物源农药品种。最后1次用药应严格控制用药时间。

3.2坚持农药的合理轮换

长期在水稻上使用单一品种农药不仅残留量增加,而且使病虫产生抗性。因此,在水稻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中必须对所选用农药进行合理轮换,如用吡虫啉拌种,有效防治秧苗期稻蓟马、稻飞虱的危害,代替以往使用呋喃丹、甲拌磷撒秧板习惯,秧苗移栽前用1次锐劲特,控制大田移栽的返青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以代替秧苗期和大田期大量施用甲胺磷的习惯。通过这些低毒、高效农药替代使用后,稻谷中的有机磷含量会大大降低,大米品质才能达到无公害大米的要求。

4.3选用合理的用药方法

根据无公害水稻生产的要求,只有选择适当的施药方法,才能发挥农药的效果。选择合适的农药和使用方法,必须加强病虫的测报工作,才能掌握用药的关键时期。防治时期一般是在病虫一生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作物最易受害的危险期,要做到消灭病虫在大量发生之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浓度和用量施药,如浓度过低,效果差;浓度过高,浪费农药,还有可能使农作物产生药害,增加残留等。配药时用清水,先配成少量的母液,再配成规定的浓度。如果病虫同时发生可将农药混合使用,以提高用药效果。

第6篇:常见农作物病虫害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S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85-1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工矿企业的“三废”污染和汽车尾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严重地破坏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作为城市园林植物的基本功能,除了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能给人们带来美的视觉享受,园林植物还具有调节小气候,吸收二氧化碳和有毒有害气体,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吸附粉尘,减少噪声污染等功能,园林植物是维持生态平衡和美化环境的基础,在维持生态环境平衡、改善城市污染环境方面功不可没。因此,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是保护园林植物的重要措施。本人结合多年的经验得出结论:只有针对性地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强调保护和利用有益生物,才能使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逐步走上正规。

1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1 经费少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防治经费投入少,负责防治病虫害的绿化部门因为缺乏经费,不得不选择花费最低的化学防治措施。

1.2 治标不治本

目前园林植物病虫害治理的目标仅仅停留在常见的一些病虫害的治理上,忽视园林植物病虫的源头治理,随着城市园林的不断发展,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是越来越多。

1.3 缺乏植物保护的专职技术人员

抓不住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因而无法从源头上遏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

1.4 防治病虫害的技术单一

以喷施农药等化学防治技术为主,而喷施农药不可避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也危害到园林植物本身,所以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化学防治,通常会影响到病虫害防治效果,整体防治水平落后。

2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则

2.1 注意生态平衡

在城市园林植物生态平衡中,由于人类和生物、植物生存的环境之间都有着较为复杂的联系,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发生改变,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而导致整个园林植物的生态系统失衡。因此在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时,首先不要违背了生态学的观点,要把有利于发生病虫害的条件消灭到萌芽之中,尽量避免用喷施农药的方法,大力提倡引进植物病虫害的天敌,运用大自然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则,使园林植物生态保持稳定。

2.2 全面治理

在制定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对策时,应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如需注意维持生态平衡、控制经济支出、保证防治效果等方面,并以做好植物检疫为前提,保证植物养护,不滥用农药,争取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尽可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允许为害范围之内。

3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3.1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强化组织领导,做到防治监测人员专业化,各类高效低毒的农药要储备充足,药械配备齐全,以备发生突发性病虫害时能及时进行有效控制。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不可单一使用某种农药,应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避免病虫产生耐药性。

3.2 把好植物检疫关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面积不断增加,国内国际园林部门间的苗木品种交换日益频繁,这就为人为传播园林植物疾病提供了机会,因此在引进苗木品种时,必须实行严格的植物检疫,要把进苗地区繁殖快、危害大、易传播的危险病虫种类,作为重点检疫对象,发现有害生物就要立即进行除害处理,严禁将危险性害虫传入或传出,以免给园林绿化带来更大的损失。

3.3 大力推广诱杀技术

诱杀技术是一种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技术,它的原理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把害虫诱集杀死,比如灯光诱杀技术就是最常用的一种诱杀技术,此外还有色胶板诱杀技术、饵料诱杀技术等等。这些诱杀技术不仅容易操作,成本低廉,而且效果也很好,而且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安全,目前我国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已把诱杀技术作为重要技术措施。

3.4 大力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1)近几年无毒无污染的生物性农药不断推陈出新,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非常有利。此外,人工合成昆虫内外激素的种类也较以前不断增多,也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2)一些生物防治方法在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以鸟治虫、以虫治虫等。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益兽、益鸟、益虫、益螨、有益的细菌、真菌、病毒、激素等来消灭害虫。生物防治有许多优点;保护环境,不易造成环境污染,害虫不易发生抗性,不会引起害虫再猖獗,对人、畜、植物安全。使用得当,不仅可以做到经济有效,技术好,还可以节省劳力,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中很有前途。

(3)正确选用无公害农药和施药技术,选择使用生物农药,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首选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如生物农药、仿生农药及植物杀虫剂。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生物农药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说,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更具有优势,它能够持久有效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如:利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每年只需喷两次药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学农药每代害虫都必须防治两遍以上。另外需要改进农药施用技术。以往的农药喷雾施药方法弊端很多,有人曾经测算过,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而能起到杀虫作用的农药仅有0.03%。可见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周围环境中,既造成了农药浪费,还会造成人畜中毒,污染居住环境。因此改进农药的施用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李孟楼.资源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第7篇:常见农作物病虫害范文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防治措施;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82

本文对玉米高产种植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河北省实际,给出了合理地种植建议,具体分析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并针对这些灾害制定了一系列防治措施。

1 正确的种植方式

1.1 选种抗病品种,并进行药剂处理

根根据病虫害发生种类选种国家审定的高抗,多抗的玉米良种,播前进行精选剔除种子携带的草籽、杂质,并进行药剂处理,减轻并预防苗期病虫害及减缓病害的发生时间,发病程度。药剂拌种可采用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辛硫磷50%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2%,兑水2~3kg,喷拌100kg种子,避光堆闷4~6h后播种。

1.2 正确的栽种方式

玉米的正确播种时间,根据地域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在河北省,最适当的栽种时间是4月下旬―5月上旬,这段时间内,温度、湿度、土壤都非常适合玉米播种,可以适当用地膜覆盖,提高出苗率,增加地温,保证玉米的良好成长。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玉米的种植密度,由于河北省空气湿度低,玉米生育周期较长,因而玉米植株不宜过于密集。

1.3 适当的管理模式

根据河北省的种植条件,建议使用大田管理模式。大田管理能够实时把握玉米成长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管理方式。前期管理,主要是对玉米成长环境的管理,这段时期是玉米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决定玉米成穗的大小、数量,进而影响玉米产量,需要用专业的培育方法进行细致栽培。在玉米种植的后期,应着重进行田间杂草的清理,不给害虫藏身的空间,在长期干旱、植株缺水时,应及时灌溉,保证玉米健康成长,在发现病态的玉米植株时,应及时清理,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2 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玉米成长的过程中,玉米植株可能会受到病虫害的侵袭,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保证玉米高产种植的必要条件。

2.1 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

在做好玉米选种、栽种、培育等工作后,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病虫害的防治。在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有地老虎、蚜虫、玉米螟、黏虫等,在玉米的成长过程中,病虫害会严重影响玉米的成长,最终造成玉米减产,给农民群众带来财产损失。因此,做好病虫害预防和治疗工作,是玉米高产的重要保障。

2.2 病虫害的预防

在防治玉米病虫害的工作中,应当以防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在玉米选种方面,前文提到,应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杂交种籽粒,可以预防玉米遭受病虫害的侵袭。合理的施放化肥,为了防止玉米因病虫害而降低产量,应当增施钾肥,施放钾肥后,玉米的抗病能力会进一步增强,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及时清理玉米种植环境,在玉米种植的田间管理中,如发现已经病变的植株,须立即铲除并妥善处理,防止病虫害加剧。

2.3 病虫害防治技术

针对最为常见的玉米螟,用生物农药应用技术在2代玉米螟蛾高峰期,使用Bt粉剂400倍液田间喷雾或Bt颗粒剂500g/667m2撒施于玉米心叶;灯光诱空技术在3代玉米螟始见成虫期,田间设置诱虫灯,每3.33hm2一盏;赤峰眼应用技术在3代玉米名始见卵期释放赤眼蜂,每667m2放蜂量一万头,间隔5d,释放第2次,每667m2放蜂量1万头。距边行13m设为第一放蜂行,之后每隔26m设一行蜂行:每放蜂行的第一放蜂点距地头13m,以后每隔26m为一放蜂点。

另外一种常见的玉米病虫害是红蜘蛛灾害,长期干旱是红蜘蛛成灾的主要诱因。河北省气候偏于干热,易发生红蜘蛛灾害,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红蜘蛛灾害的防治工作在作物轮作之后,进行翻地、曝晒,并喷洒杀虫农药,消灭虫源;应注意田间杂草的清理,不给红蜘蛛藏身的空间;做好灌溉工作,由于河北省气候偏干,降雨量不足,所以需要足量的灌溉,以确保玉米植株能够吸收充足的水分,减少因干旱而产生红蜘蛛灾害。

除以上2种病虫害之外,大斑病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不良因素,会导致玉米叶子发黄枯萎,并具有感染性,对玉米危害较大。应对大斑病,首先应在种植前进行细致的翻土,可以有效消灭大部分大斑病病菌。一旦发病,应及时处理掉发病玉米的叶子,避免植株之间相互传染,必要时,可以适量的喷洒农药。

3 结束语

玉米的高产种植,直接影响着河北省农民的收入与生活质量。本文给出了对玉米的选种、栽种、培育等方面的建议,并针对玉米的病虫害提出了几种防治方法。希望本文能为种植玉米的广大农民提供一些指导与帮助,实现玉米高产,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第8篇:常见农作物病虫害范文

[关键词] 提高 水稻 病虫害 防治效果 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085-01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粮食的增产增收问题逐渐成为现阶段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由于人们一直以来没有对水稻病虫害防治问题引起重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水稻的产量受到了影响。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并为国民经济的稳定提升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虽然我国粮食产物和经济作物等产量每年都是世界的前几位,但是由于病虫害、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我国作物的生长也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基于此,要认识到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接下来,就将围绕水稻病虫害防治进行研究, 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1 常见的水稻病虫害类型

经过笔者多年在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工作经验来说,在我国华东地区常见的水稻病虫害类型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常见的虫害类型主要: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

2 水稻病虫害防治现状

2.1 重视后期方式,对前期防治工作没有引起重视

有一些农民群众由于分蘖的影响,会认为水稻在生长初期如果受到病虫害的影,可以通过增加分蘖对其进行弥补,因此在前期防治的过程中没有对其进行相应重视,这种方式将对水稻的生长起到十分不利的影响。大量的实践证明,如果在水稻种植的初期没有对其进行重视,那么水稻生长到后期时就很容易出现虫龄不齐,难以治理的情况。

2.2 过于重视对药剂的使用,忽视了综合防治的作用

很多农民认为,一旦出现病虫害问题,就需要用农药或是相关治疗药物对其进行治疗,才能将问题进行解决,殊不知这种方式并不可取,甚至忽视了综合防治的作用。比如,在对水稻进行培育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抗病的品种,在种植过程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宽行窄株的方式,此外也可以适当的调整水稻播种期,这些方式的应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虫害的发生[2]。

3 怎样加强水稻病虫害的防治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相关技术水平的提升,现代生物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在各个生产领域中,其对抵抗病虫害有着极为明显的帮助作用。比如除草剂的研发和应用,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生产中的问题。生物技术适当的应用在水稻生产环节中,对预防其病虫害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手段,相信在今后的发展和应用过程中,这种方式也将对水稻生产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3.1 加强农业防治

3.1.1 种子的处理

根据江西地区的水田问题,我们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保持绿色高产高效的原则,选择相对适应能力强、抗病虫较好的品种,将病虫对水稻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3]。

①科学施肥

在水稻种植和生长过程中,要适当的使用化肥,以求达到更好的增产增收目的。在施肥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水稻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通过有机肥料和无机肥的有效集合,不断满足水稻的养分需求,维持和提升整个土壤的肥力。

②水分管理

在水稻的不同生长时期,水稻对水分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在这个前提下,就应该保证采用适当的湿交替灌溉方法等管理技术,对田间气候进行有效改善和管理,进一步加强水稻整体抗病性。

3.2 生物防治

和其他防治方式来说,生物防治具备较高的选择性,并且由于安全性相对较高,受到了广大农民的追捧。这种防治方式就是利用自然天敌控害技术,比如寄生蜂、寄生蝇等对水稻害虫进行移植,这种方式能有效的达到以虫治虫的效果。通过研究开发天敌昆虫饲养技术,进一步对水稻害虫的生长进行控制,降低害虫种群的繁殖能力[4]。

3.2.1物理防治

这种防治方式就是通过对光谱等因素对病虫害进行诱杀,从而进一步达到防治效果。比如一些害虫有较强的趋光性,通过对不同光谱的使用,对害虫起到诱杀的作用。

3.2.2化学防治

这种方式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剂对病虫害进行消灭,这也是现代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防治手段。其主要的特征就是作用快,并且见效快,对水稻的生长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这种药物只能对病虫害起到消灭,但是却不能阻止害虫的繁殖,随着时间的积累,害虫很容易对药剂产生抗药性,因此在对药物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应该科学的引导和帮助农民正确使用药剂,以求达到最有效的病虫害防治。

结束语

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大国,我国先进的农耕文明和技术也逐渐发展到了国外。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粮食一直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其稳定发展、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生活和国家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粮食产物和经济作物等产量每年都是世界的前几位,但是由于病虫害、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我国作物的生长也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我国今后的农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全面提升我国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保证人们食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勇峰,唐春生,黄守行等.衡阳水稻主要病虫害全程组合用药控害增产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4,33(24):47-49.

[2]朱永枢.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技术提高方法研究[J].时代金融(中旬),2015,46(8):332.

第9篇:常见农作物病虫害范文

关键词:大棚;香瓜;轮作;嫁接;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61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塑料大棚是一种简单、经济、实用的栽培设施,是广大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改善栽培环境,发展家庭经济的好帮手。然而,塑料大棚如果管理不好,就容易发生多种病虫害,给农户造成经济损失,现将大棚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由于种植设施香瓜存在着连作和棚室中小气候的影响, 病害逐年严重。为此我们历经几年的经验,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发生病害后进行治病的办法,原则是以预防为主、治病为辅。

一、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农作物病虫害现象的有害生物很多,比如一些微生物、一些害虫等,这些有害生物都是在一定环境下生存的。在这种生态环境中,生物之间会形成一个相应的生物群落,比如农田生态系统就是一个生物群落。在这个生物群落中,有害的生物也是群落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受到相应的制约。生物群落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也是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出现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组成部分的活动,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最终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的种类以及数量呈现增长或者减少趋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田生态系统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运用单一的方式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处理和防治,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单一地使用化学技术进行防治,在一段时间内可以降低农业病虫害的数量,但长期使用会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带来影响,进而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一定的英低昂,从而影响生长效率。因此,加强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就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就是要利用各种自然规律,对各种防治技术进行有效地协调和混合使用,将农作物的病虫害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并且尽量减少对农作物的损害程度。

二、常见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一)、物理机械防治技术

物理机械防治指的是应用各种物理机械设备、工具、物理因子等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比如,利用械光学、力学、放射物理等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个几面。第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各种物理器械进行病虫害的捕杀,比如使用粘虫网、粘虫板等捕杀害虫。第二,利用诱杀方式进行病虫害的控制,在实际操作中,利用病虫害的趋性,可以将病虫害诱集起来进行处理,比如性诱剂诱杀棉铃虫、二化螟、糖醋液诱杀粘虫等。第三,阻隔防治法。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病虫害的生活规律设置一些相应的障碍物,防治病虫害的蔓延。比如果实套袋、蔬菜基地利用防虫网等,都能对病虫害的传播起到一定阻碍作用。

(二)、化学防治技术

使用农药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一般使用农药的效果快、效率较高,不受地域限制。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一直都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化学防治技术也有一定的缺陷。在化学防治过程中,要加强预测预报。在进行化学防治技术实施之前,要对田间进行相应的调查,掌握田间病虫害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才能促进病虫害的防治有的放矢。不仅要加强对农作物的病虫害发展趋势的预测和预报,还有健全测报网络建设,改善测报的条件和手段。

(三)、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有益的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主要是通过对有益生物极其代谢产物和各种基因产品的应用,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在生态自然系统中,有害生物基本都有天敌,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天敌和有害生物是并存的,病虫害的天敌能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增长。

三、大棚香瓜病害预防措施

(一)、选用良种

选用抗病好的优良品种, 生产中遇到病株及时拔掉进行深埋处理。

(二)、种子消毒

方法一:用40%福尔马林150 倍,浸2 h,出水后洗净再在冷水中浸2 h,进行催芽。方法二:将干种子放入12℃~15℃凉水中浸泡1 h, 捞出沥干后, 用800 倍百菌清或300 倍香瓜重茬剂浸泡5 h,再催芽。方法三:用12℃~15℃凉水浸泡1 h,捞出沥干后,放入3~4 kg 水加5 ml 抗枯宁或5 ml 香瓜重茬剂药液中浸4~6 h,水温20℃~25℃,浸种1.0~1.5 kg,每隔1 小时搅动1 次,使种子与药液充分接触,然后用凉水洗净,放在25℃~30℃环境中催芽。

(三)、嫁接

利用南瓜或葫芦作砧木进行嫁接,品质一般,但是产量高; 用抗病厚皮甜瓜砧木进行嫁接, 产量一般,但是品质好。嫁接可采用靠接或插接方法进行。

四、常见病害以及防治技术

(一)、病毒病

1、症状表现

香瓜病毒病是由香瓜花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等几种病毒引起的,蚜虫是传毒的主要媒介,发病叶片皱缩不平,叶色不匀,叶片变厚、变硬 、变脆,蔓抬起,顶叶变得细长,蔓扭曲,形成龙头。

2、防治技术

在发病初期选用0.26% 苦参碱水剂1 000 倍液或1.8% 阿维菌素乳油3000~4 000 倍液与3.95% 的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或1.8% 病毒酰胺乳油500倍液,再与0.3%~0.5% 磷酸二氢钾混匀,对水45kg 喷雾,间隔7~10d,交替轮换用药,连喷2~3 次。

(二)、炭疽病

1、症状表现

成株期危害损失重,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蔓、叶柄和果实。叶片染病,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同心轮纹病斑。瓜蔓或叶柄染病时,可见黑褐色圆形稍凹陷病斑,病斑环绕茎1周后,全株枯死。果实染病初为水浸状凹陷形褐色圆斑或长圆形斑,常龟裂。湿度大时在病部可见粉红色黏状物。若遇雨后突晴时,病害发生加重。

2、防治技术

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加56% 嘧菌酯・百菌清800 倍液,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加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混合喷雾。

(三)、蔓枯病

1、症状表现

香瓜蔓枯病病菌可侵染叶片和瓜蔓,叶片发病时,最初出现黑褐色小斑点,以后扩大成黑褐色或有同心轮纹成圆形或不规则圆形的直径为1~2cm 的病斑。病叶干枯时病斑呈星状破裂。病斑迅速发展可遍及全叶,叶片变黑而枯死。蔓受害时,最初产生水浸状病斑,中央变为褐色枯死,以后褐色部分呈星状干裂,内部呈木栓状干腐,若遇连续阴雨天气,病害发展迅速,死蔓严重。

2、防治技术

在田间出现零星病株时,可选用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56% 嘧菌酯・百菌清800 倍液,或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 倍液,或80% 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或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 间隔5~7d 喷1 次, 连喷2~3 次。

(四)、枯萎病

1、症状表现

香瓜枯萎病是典型的土传系统侵染性病害。在香瓜蔓的伸长期症状明显,最初植株表现正午萎蔫,早晚可恢复正常,时间较长后,早晚则不能恢复,剖开病蔓,维管束变褐,造成植株死亡,产量损失大。

2、防治技术

在田间有零星病株出现时可选用30% 甲霜恶霉灵600 倍液,或4% 农抗120 水剂500 倍液,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50% 代森铵水剂1 000~1 500 倍液等与0.5% 磷酸二氢钾溶液混匀后灌根,每株灌药液0.4~0.5kg。

结束语

农作物的病虫害对于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和农作物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农作物病虫害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同时结合田间管理,不断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率,以降低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