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

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精选(九篇)

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

第1篇: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云南 旅游专门人才培养 现状 问题 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195-02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是旅游专门人才培养的两大途径。学历教育由教育主管部门下属的旅游院校承担,非学历教育由旅游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共同完成,均对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云南省旅游院校专门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1.旅游院校大量开办

自2005年提出并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及规划后,云南省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使得旅游行业、企业对旅游专门人才需求量大量增加。作为旅游专门人才主要培养和输送基地的旅游院校也随之大量开办,从2009年的12所,增长到2012年的178所,位列四川(283所)、广东(241所)之后,全国排名第三。其中,2010年增幅最大,达到161所,新开办的149所旅游院校是2009年总数的12.5倍。

2.院校结构组成中职学校占大多数

虽然云南旅游院校大量开办,但截止2012年,普通高等院校为38所,只有四川省的53.5%和广东省的50%,中等职业学校却达到了140所,是全国中职旅游学校数量超过100所的3个省份之一,普通高等院校占比仅为21.3%,远低于全国平均49%的高校占比比重。见图1、图2。

3.旅游院校高校、中职毕业生严重失衡

受云南旅游院校结构中职比重较高的影响,2012年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为2975人,中职为9318人,高、中职毕业生数比为1∶3.1,远高于全国平均1∶0.9的高、中职毕业生数比。部分经济和教育发达的省市,高校毕业生已接近或超过中职毕业生。见表2。

从总体来看,云南省旅游院校大量开办,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旅游专门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任,但高校、中职的结构不合理,造成了高校、中职毕业生比例严重失衡。由于高校

招收员工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人员也较多,均不利于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二 云南省旅游行业职工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与旅游院校的学历教育相比,结合少量成人学历教育开展的行业职工培训是旅游专门人才培养和提升的有力补充。

2009年,云南省旅游行业职工教育培训为84674人次,2012年达到了111976人次,已连续三年突破10万人次的培训数。但相对于全省72万的直接从业人员,①培训比例仅为15.6%。重庆市培训总数222161人,直接从业人数33.1万人,② 培训比例67.12%;全国以湖南、广东的培训总人次最高,分别为547986人次和452406人次,为云南培训总人次的4.8倍和4倍。总培训人次超过云南的省市,其成人学历教育人次也均高于云南。

此外,因国家对旅行社导游、领队需持证上岗的要求,有完备的培训教材、课程、认证机构和认证、管理程序的旅游业职工教育培训,仅为导游证的培训和考核。旅游饭店职工教育培训量虽占培训总人次的50%以上,③ 但多因酒店业受招工难、流失率高等原因影响,采取“零门槛准入”而开展的大量新员工短期培训。

可见,云南省结合成人学历教育开展的旅游职工培训,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无法与“旅游大省”相匹配。

三 解决云南旅游专门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的途径

虽然云南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发展较快,但相对于完成“‘十二五’期间云南主要旅游经济指标翻一番、旅游业占GDP的10%”④等目标所需的旅游专门人才而言,其人才培养规模、质量、方法均需提高,由此提出解决途径如下:

1.提高各层次学历教育的有机结合度

受生源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的影响,普通高等院校以下学历的毕业生,在基层岗位踏实肯干,但综合素质相对较弱,职业生涯高度较低,需要通过普通高等院校学历教育进行提升。可在招生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中职对接高职院校开展“三校生”招收培养或定向培养,或开展技能高考增加中职升高职的入学比例;通过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学历教育对接,增加专本套读比例;中职以下起点的,可通过“3+2”或“五年一贯制”对接高职院校;或通过成人教育,实现学历教育。学历教育的提高,将有助于旅游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造就大批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所需的人才。同时,成熟的旅游院校和旅游专业,应向教育主管部门积极申请自主招生名额,建立健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企业优秀人才的学历提升,留住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

2.提倡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准入制度

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我国旅游企业的从业门槛相对较低,使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和持续的提升。设置准入门槛,在现阶段还存在着相关法律、法规的设立,准入制度执行、监管等难题,但可依托省、市大型活动,由政府部门引导,逐步提倡。如2013年“南亚博览会”前,为提高从业人员在“南博会”期间的语言沟通能力,昆明市旅游培训中心发出了《关于举办昆明市星级饭店从业人员英语达标培训班的通知》,做出了有效尝试。

同时,借鉴全国导游考试、年检等工作的经验,逐步推行酒店行业、景区管理等方面的考试与年检制度。

3.提高人才培养的认识,建立健全培训体系

在企业中积极宣传,提高对人力资源储备和培养的认识,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连同企业、协会、院校,开发适合不同层次的培训体系,建立专业师资库,由企业按比例拨款到培训体系的建立中来,形成联动,共同打造高素质人才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的职业氛围。

4.形成人力资源流动的良性循环,增强行业凝聚力

在以上三项措施的基础上,由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联合会牵头,建立完善的人才流通渠道和职业经理人评议制度,将人才晋升、流动作为一项常态工作,提高和保护行业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增强从业人员在行业里的自豪感和社会认同感。

最终,通过持续、系统的培训——准入——提升——人才流通渠道,培育出云南旅游业所需的,具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旅游专门人才。

注 释

①数据来源:2012年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

②数据来源:2012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

③国家旅游局人事司:2012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基本情况

④秦光荣同志在2012年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申丽霞.关于旅游人才培养的几点思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

[2]赵力.旅游教育质量提升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3)

第2篇: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

英国超值留学路线

每年费用:12万-15万元人民币

升学途径1:选择政府中学,就读A-Level或大学预科课程,每年学费在4000-6000英镑,总体费用在13万18万元人民币;该途径适合16岁以上高中阶段的学生。

升学途径2:对于已经完成高中、职中或中专的学生,可以去英国读国家高等教育文凭(HND)。如酒店管理、美容美发、烹饪、护理等,这类专业在英国就业容易,每年学费也在4000-6000英镑左右,完成两年制的国家高等教育文凭课程后,学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或者向本科学位课程过渡。这条留学路线大约一年需要15万元人民币左右。

澳大利亚超值留学路线

每年费用:12万-15万元人民币

升学途径1:选择就读公立中学。公立中学没有倒闭的风险,收费低,学位充足,招生门槛不高。此外,公立中学有很多出色的中学,如维多利亚州的博文中学和堪伯威尔中学、博士山中学、威灵顿中学、麦龙达中学、南澳政府中学、昆士兰政府中学等,都很适合中国学生就读。

升学途径2:申请就读工商学院集团(IBT Group)的大学快捷课程:计划申请商务、信息技术等热门专业的高三学生,入读“IBT+大学二年级”的配套课程,在三年内完成语言及主修课程,取得学士学位,是一条理想的途径。

升学途径3:入读澳大利亚的高等职业和技术教育学院(简称TAFE)。TAFE也是该国的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提供证书和文凭课程,还有大学学士学位转接课程,有的甚至直接提供学士学位课程。拿到文凭的毕业生既可以直接工作,又可以继续深造取得学士学位。

新西兰超值留学路线

每年费用:10万-12万元人民币左右

升学途径1:进入新西兰中学学习或就读预科课程。新西兰公立中学的学费平均是9000~12000新西兰币/年。而中国留学生必须至少从12年级读起,才能升入新西兰的大学。对于初三毕业和高一在读的学生,可以选择直接申请新西兰的中学就读11年级。对于在中国已经是高二在读或者以上学历的学生,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去读12和13年级,二是完成高二课程后到新西兰就读大学的预科准备课程。

升学途径2:职业中学的毕业生还可以选择新西兰的理工学院所提供的文凭或证书课程。学费约为15000新西兰币/年,时间通常为1年。

加拿大超值留学路线

每年费用:10-13万元人民币左右

升学途径1:对于高二在读或者高中毕业生来说,先读加拿大预科学院是很好的选择。加拿大预科学院一般都不要求提供托福成绩,大学预科(含6个学科)需要8-12个月时间。被加拿大大学录取不需要考大学入学考试,但要求托福或雅思成绩,录取准则以大学预科最好六门科目的总平均分数为主。此外,也有不少学院提供优秀大学“双录取”项目而免托福或雅思考试。

升学途径2:学生可以选择大学学分课程,1年后转换大学学分到大学完成学士学位。由于加拿大大学学位紧张,本国学生都很难拿到学位。因此加拿大大学会授权质量有保证的学院提供本大学的学分课程,按照大学统一的课程大纲和要求授课,学生修得的学分完全被大学认可。

升学途径3:选择入读公立社区学院,修读大学一二年级课程,再转到承认学分的加拿大大学,也是一个好选择。

法国超值留学路线

每年费用:4-10万元人民币左右

第3篇: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历史教师; 研修; 新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 G4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17-01

当今时展的迅猛态势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对我国的教育提出的前所未有的质疑,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势汹汹,真正开始冲击着长久以来的人们固守的思想。事实上,教育改革的声音这些年从未停止且愈演愈烈,但作为站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们都很清楚,传统的教学目的方式从未在根本上改变,如果改变了,那只是形式的变化,而且是有限的变化。无论是多媒体的引进还是授课方法的变换,都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花哨”的形式上,教师并未从根本上改革教学而学生早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我们说这是评价机制的结果。所以,历史教学的改革也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从某种程度来讲,教师和学生都已经失去了真。

一、专业发展背景下的历史教师的研修与进修

1.历史课程观念、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历史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与广泛的社会发展背景密切联系,导致历史教师在职前教育(大学阶段)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科学发展和新课程历史教学实际的需要,必须不断充实新的教育理论,适时补充教育技术,以扩大自身的历史教育、教学视野。

2.当今的历史学科教育成果层出不穷,每隔几年就有一个大飞跃,这种飞跃既包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概念、新成果和新方法,也包括与历史学科教学相通的其他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概念、新成果和新方法。教师实施历史新课程,就不能不关注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这既是由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由教育科学发展的特点所决定。

3.随着社会进步的加快和多元化的发展,乃至学校教育对优秀人才的渴望,有越来越多的非教育专业学生充任中学历史教师。这些教师在促进教育、教学体制变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且迫使“进修”制度和内容更具有专业性、自主性和个性。

二、历史教师研修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内在的改变并提升对历史教育教学目的真正认同

我国新的课程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21世纪中学历史教育主要设置分科型《历史》、综合型《历史与社会》课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实行“板块+主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实行“科目+模块”的新课程体系,实施历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为了搞好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是为了适应《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的教学,以及高考“3+X”模式文科综合的推行,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新的史学理论不断出现,史学新观点、新方法层出不穷;新课程不断将史学研究新成果和考古新成就转化为教材内容,增加了许多社会史、文化史的内容。如《中国历史》在中国古代史部分反映了1986年以来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考古成果,吸收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在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的成果。《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学习主题中,编者利用小字部分介绍了中国电影业的初步发展;加入“社会习俗的变化”一目,涉及了中国近式、服饰、礼节、称呼、饮食,且用小字补充了中山服和旗袍的来历。因此,专业发展背景下的历史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研修,广泛的学习和了解如下内容:唯物史观和史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史学研究、考古发掘的新成果;关注历史研究的视野,将底层民众的历史,经济、价格、移民、家庭、犯罪、婚姻、继承、人口、习俗、城市、社区等不断纳入史学研究范围;新的研究方法,尤其要注意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结缘而出现的新人口史、经济社会史、历史人类学、比较史学等的发展;历史学的反思;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了解,比如克隆技术、纳米技术等;对当代世界的重大事情的关注,比如中东和平进程、朝核危机、金融风暴、奥运会等。只有教师的历史知识不断拓展和延伸,教学才能达到一定深度,为下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就需要历史教师提高专业水平,跟上时代步伐。

三、在当今教育发展背景下历史教师研修的有效新途径

从研修的效果来看,“离职研修”是比较好的,有条件的历史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式研修,以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离职研修,亦即脱产研修,一般属学历研修,是指历史教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到高等师范院校、省(市)教育学院等学习环境,集中精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专门的课程,补充和更新学科基础知识、教育理论知识。高质量的离职研修可以推动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离职研修在大多数情下并不实际,就目前而言,中学历史教师一般都是实行一人一岗,如果脱产时间较长,会影响到学校工作的安排,因此,对于广大历史教师来说,不脱离教学工作岗位,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研修”,应该是最基本而可靠的途径。其中“校本研修”就是历史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研修”首选的有效途径。所谓“校本”,即“以校为本”之意,“校本研修”简单地说,就是以自己所在的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研修主体,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研修”是历史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必由之路。历史教师的校本研修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修方式。历史教师的校本研修包含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进修、研修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修三种基本途径。历史教师的校本研修要努力做到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离职研修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专业化背景下历史教师的校本研修内容应全面化,内容应包括网上备课、教研、交流、课件制作、资料搜集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技能型”研修;提高历史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评价型”研修;对历史教师教研意识的激发、科研方法的培养和科研过程指导的“研究型”研修;以传播新知识、新理念、新观点、新信息为主的“理论型”研修。这种建立在自身实际面对的教学现状的校本研修因其针对性和具体化是对一线历史教师最有效的提升和帮助,真正达到了研修的目的,即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研究(上、下), 1997,3,4.

[2] 人民教育评论员.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已任[J].人民教育,1998(9).

[3] 宋旭辉.教育与创新[J].上海教育,1999(1).

[4] 黄小波.历史教学问题,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J],1998(6).

[5] 钟启泉,崔允淳,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 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第二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 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 护理专业 双师素质 培养途径与方法

护生肩负着施护助残、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优良的护理专业教师队伍是培养优秀护理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下面我从我校护理专业及任课教师的现况出发,探讨护理教师“双师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1.护理专业任课教师的现况

2011年底我校人事统计:专任教师(包括实验员)本科以上学历,高级讲师33人,讲师37人,助理讲师及以下34人,共104人(见表1)。

通过积极开展“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课题研究,护理专业任课教师(包括护理组及文化组)学历、职称、双证状况有明显改善(见表2)。

2.护理专业任课教师的现况分析

近几年,我校开展“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模式研究课题,实施《师资培训规划》等相关措施,使教师们学历、双证获得等方面有很大改善。我校任课教师“双师型”总符合率为53.8%(见表1),临床组与护理组高达85%。按教育部“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的标准,我校师资力量强大,能适应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按教育部“每个专业至少应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的标准,我校护理专业师资也基本达标(见表1)。从护理专业任课教师现况(见表2)分析:第一,学历已经提高。护理专业任课教师学历都在本科以上,但仍有提升空间,需长期激励教师提高学历。高、中级职称比例升高2~3倍,这种职称结构改变有利于教师潜在能力的开发利用,促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快速发展。由于高级讲师退休、临床护理人员和青年教师聘请,双证符合率、“双师素质”提高是需坚持长期发展的任务。但护理组教师人数较少,高中级职称极少(见表1),与学校护理专业在校生较多相比,护理专业教师队伍壮大仍为建设重点。

3.讨论与思考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提高护理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基本保证。实践证明,管理层人员的管理创新意识决定着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我校管理人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破除“重理论、轻实践”的陈旧观念,构建“双师素质”教师管理与评价机制,创新“重专业、重师资”的人力建设模式。学校从“持续发展办校”出发,公开、公正、科学引进人才;专门组织“师资队伍建设”课题研究,解决人才发展障碍。提高认识,制定科学、可行的《“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和评定制度》;建立优绩优酬、绩效考核等创新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内涵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启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坚持科学实施《师资培训规划》方案,制订年度培养培训计划,提高教师临床实践和学生实训能力。

创新培训培养模式是提高护理教师“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我校开展“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校内外培训相结合、理论和技能培训相结合、“岗前培训”与“以老带新”相结合、培训与竞赛相结合、请进送出培训相结合、基地建设与名望专家相结合等多途径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应用。通常采用安排节假日或减免任课任务培训、提供培训经费、联系培训单位、创建实训基地等有利条件促进培训。运用教学绩效考核制度,对任课教师教学尤其是技能课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规范护理专业教师的技能教学行为。岗前安排护理专业教师培训,“以老带新”实行“一带一”组合模式。培训现代教育理论技能与护理操作技术,尤其注重护理操作技术的强化训练,要求双师型教师每年到市级以上医疗单位进修学习不得少于两周,且作为年度考核、晋升、评先的重要依据。聘请三甲医院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讲学,同时,安排护理专业教师参加医院见习,促进技能教学素养提高;创建培训基地,选用名望专家,充分发挥实地实训、“传帮带”作用。利用护士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护理师生技能竞赛,使教师技能竞赛常态化、规范化;参加省市卫生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护理技能大赛,增加交流机会,提高教师素质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和继续医学教育是教师“双师素质”内涵建设提高急需的营养。所以,抓好人力资源管理,做好科学持续培训,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宝典。

参考文献:

第5篇: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煤矿企业 员工队伍建设 途径

1.搭建四大平台 促进学习求知

企业要为员工积极搭建学习、实践、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促进员工更好地获取知识技能和提升素质能力。一是层次施教,搭建员工学习的平台。坚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全员施教”的方针,引领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三大施教主体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地开展学习。创新“每日一题”、“查学比”竞赛、“四好”班子竞赛和“四型”机关创建等多种载体,拓展主题培训、主旨讲座、理论研讨、网上在线培训考试、开放读书室便民学习等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的常态化。二是岗位竞技,搭建员工实践的平台。本着“学用结合,重在实践”的原则,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升级导航赛、技术比武比拼赛、创新创效展示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技能竞赛活动,加速理论学习向技能升级的转化。三是互学促进,搭建员工交流的平台。积极拓展示范观摩、专家讲授和外出交流等途径,扩大员工学习交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更好地实现外学内引,互学促进。四是彰显风采,搭建成果展示的平台。围绕建设学习型区队、班组和员工标兵,培育精英品牌和创新成果,全面开展英雄并进行动,打造品牌集群,实现学习成果的转化。通过光荣榜、先进人物集锦、局域网、广播系统等各种手段对先进典型和促学政策深入宣传,营造尊重知识、学赶先进的浓厚氛围。

2.优选五大路径 实现培训求实

煤矿企业要在卓有成效组织新工入矿培训、班组长培训、重要岗位工种轮训和特殊工种复训等常规培训的基础上,努力进行形式创新,优选五条路径,强力推进以实物演示和现场实际操作为内容的“双实”培训工作,努力建设技术型、实战型、复合型的员工队伍。一是打破区科界限,实行开放式培训,实现资源共享。要以打造新技术推广、故障模拟处置和实战技能训练等“双实”特色培训基地为依托,勇于打破区科界限,推广开放式培训,实现培训资源共享。二是打破教师身份,实行“一招先”培训,实现群策群力。要在巩固以技术人员为主导开展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倡导打破固定教师的身份,坚持“人人都是授道者、人人都是学艺人”的互学理念,实行“一招先”培训,让有实战经验和一技之长的员工走上讲台,传授绝活和经验,实现群策群力,共建学习型团队。三是坚持新老搭配,实行“一帮一”培训,实现新人成才。针对一些青工工作年限短、操作技能差的问题,开展新工拜师学技“一帮一”活动;针对青年管技人员工作经验少、动手能力差的实际,实行理论、实践“双指导老师”制度,促其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四是坚持外学内修,实行交流式培训,实现技能升级。为实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快速为我所用,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做法,实行交流式培训,推动员工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升级。五是培育教练文化,实行捆绑式培训,实现实训过关。为切实提升煤矿员工的实战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本质安全型员工队伍,更好地促进和保障安全生产,创新开展准军事化实战技能训练活动,培养教练型人才。并通过建立包保机制,实行捆绑式培训,实现全员创伤急救、避水灾、避火灾、自救器使用、灭火器使用等实战技能人人过关。

3.实施四大工程 确保训练求效

摒弃一蹴而就的速成观念,夯实育人工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一是实施“用素质标准化培塑优秀员工、用工作标准化打造精品矿山”为核心的“双标”工程。认真制定各岗位的素质标准,并持续开展贯标、对标、达标活动,引领各岗位员工卓有成效地推进岗位素质标准建设,建塑素养军事化、行为标准化和管理自主化的员工队伍。二是在操作员工中实施学历和职业技能升级导航工程。采取与资质院校联合办学的模式,对低学历员工集体进行学历升级。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目标责任制,促进员工职业资格由低到高的渐次提升。针对青工特殊群体,广泛开展导师带徒、能手课堂和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促进员工技能升级。三是在管技人员中实施职业生涯设计和人才培养工程。综合运用职业生涯规划、内部协会交流、“读书 思考 进步”、公开招聘选拔、交叉任职、轮岗锻炼等多种举措,深入开展“学理论 强素质 提能力”主题实践和“科学发展 社会管理”主题培训活动,充分发挥管技人员飞信和在线培训考试系统的便捷培训功能,引领管技人员进行综合修炼。四是在区队班组中实施“创建先锋号 争当金牌班组”创争工程和实战训练人人过关工程。以学习力促竞争力,用高素质保硬指标。

第6篇: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

这是梁桂2010年11月从科技部交流到陕西任职以来的第二个单位、第三个岗位,也是首批中央交流到地方任职官员中,产生的至少第8名副部级官员。

一改挂职的交流方式,2010年8月,中组部首次从中央各部委及直属机构选派66名局级官员交流到地方任实职。这意味着这批官员以后的仕途存在变数:有可能在地方长期任职,也有可能提拔回中央。

三年后,他们的仕途如何?挂职变任职又带来了哪些变化?

已产生了8名副部级官员

5月,除了梁桂另有1名官员升任副部级。从国家工商总局交流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任盟长的刘俊臣,回到国家工商总局任副局长后,第一个调研地选在了内蒙古工商局。

《廉政瞭望》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搜集整理的52名官员中,与刘俊臣升迁路径类似者,还有2人,都是回到原单位获提拔,与此前的挂职升迁路径类似。

梁桂等另外5人从正厅到副部的“华丽转身”则是在地方完成,成长路径各不相同。梁桂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书记,走的是典型大学路径。从国土资源部交流到海南的冀文林,则一直在政府系统中任职,今年1月当选为副省长,尽管他之前只是海口市市长。而从审计署交流到吉林的王常松,任松原市委书记后,今年当选为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随着各地正部级官员调整完成,这批官员正在进入提拔的快车道。2012年,52人中还只有3人提拔为副省(部);2013年时间尚未过半,就有5名获提拔。

没有获提拔的44名官员,也各有重用,除6名任副职外全部为地方或者部门正职,其中市委书记或直辖区区委书记6人,市长或直辖区区长13人,还有5人兼任县(市、区)委书记。

由于是任职而非挂职,这些官员的履历不再局限于一地。52名官员中,只有15名官员目前的任职跟履新时没有变动,其余的都已经在两个以上的地方任职,丰富了他们的仕途经历。

如邹天敬在2010年11月到山西之前,就一直在全国供销总社工作,基本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到山西后,他从太原市委常委到兼任迎泽区委书记,再到山西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市、县三级岗位都没有落下。尤其是他任迎泽区委书记的2年,将在未来增大其上升空间。

竞争优势逐步显现

截止5月底,52名官员中只有4名回到原单位。中央显然不再把京官到地方任职当做其仕途的跳板,而是要求他们实在地在当地发展。

这些官员绝大多数将在交流地长期任职以获得提拔,他们面临的竞争也将会更激烈。从正厅到副部,地方的升迁几率小于2.5%。不过,他们具有自己的优势,并逐步显现。

首要的优势是年轻。首批交流官员平均年龄才46.5岁,年龄最小的41岁。他们基本上在大概42岁之前已经任正厅级职位,这在地方并不多见。到地方后,与同年纪的官员比,他们级别高;与同级别的官员比,他们年纪轻。

2009年一份对时任31个省份的省委书记履历的分析表明,他们初任地级市市委书记(或相当职务)的平均年龄为41岁,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大概53岁的时候升至正省部级。

在地方的多岗位任用,成为他们升迁的另一砝码。

2010年10月,喻红秋从全国总工会到贵阳任市委副书记。近半年后,她又获任遵义市委书记。在遵义1年后,她即当选为贵州省委常委,成为52名官员中第一个副部级官员。如此频繁的调动锻炼,对地方官员来是少有的。她的经历也印证了“小步快跑”这一升迁的不二法门。

与其他到地方的京官一样,他们长期在中央部委工作,积累了广泛的人脉资源,思维与眼界开阔,能站到更高层面思考问题,而且能一定程度超脱于地方人情网络,所以各地主政者也愿意将这些官员安排到重要岗位,比如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地区和部门。而这些地区与岗位往往又是升迁的“福地”。

以杨省世为例,尽管他仍是正厅级,但在江苏每一次调动,都与江苏的区域战略吻合。

2010年11月从交通运输部交流到江苏镇江市委副书记的杨省世,在3个月后即调任连云港市长。在此一年前,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刚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个战略中,连云港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寄托成为在上海和青岛之间崛起一座特大型海港中心城市。

今年4月,杨省世回到镇江,出任镇江市委书记。在此前后,国家发改委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规划》,南京、镇江、扬州三市提出多年的“宁镇扬大都市区”建设将面临的新的机遇。江苏寄望三地能再次引领、示范全国发展。

从挂到任,感触各不相同

2010年后,每年都有30多名官员以任职方式交流到地方。这正在成为中高级干部培养的新途径。与以往注重省部级官员到地方任职或者新进公务员直接到基层不同,这种方式更能巩固中间层次。

从挂到任,这些官员的感受如何呢?

曾任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的曹清尧到重庆市南川区任职以来,基本上很少在晚上一两点钟前入睡过。“白天要去基层,要开会,做研究;晚上要看文件,想办法。一个区有数十万的人口,你的每一个决策都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责任实在重大。”

从中央部委司长到地方官员,压力大基本上是他们共同感受。这既是因为他们身份的转变,也是因为地方对他们的期望。

“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对我们这批干部给予了很大的期望。”曹清尧说。南川区的一些退休干部曾经跟他说,你们这样的中央干部应该要多来一些。“我们就像是一个沟通上下的渠道,地方通过我们能更清楚地了解中央提出的宏观政策,而中央也能通过我们知道地方在具体实施这些政策时的问题。”

就公开报道来看,这批官员初到地方均表现得相对谨慎。

从财政部到湘潭任市长后,史耀斌选择的是“慎独”、“不语”。他来湘潭报到的第一天,就找来湘潭历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报告材料。此后一连5天,他都待在房间里看材料。

通过一段时间的熟悉、磨合与锻炼过后,他们也开始将自己的思路在各地落实。

2012年,王晓东任张家口市委书记,提出张家口要进入“全方位对接首都新时代”,要通过与北京的全面合作,实现突破性、跨越式发展。

对接北京,是张家口的优势,也是劣势。为了服务首都,张家口必须做出一些牺牲,发展上有所取舍。张家口曾寄望得到北京的补偿,之后又希望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均长期无果。

第7篇: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地方性高职学院;地方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人才培养

2011年初,湖南省人民政府了《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湖湘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湖南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实施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的意见》(湘教发200955号)明确提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地方性高职学院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地方文化建设的动力源,理应积极探索依托地方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历史文化名城永州市,建院15年来,紧紧依托永州得天独厚的本土文化资源,在充分开发、整合、提炼的基础上,将地方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相结合,对于构建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实现立德树人的办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永州地方文化特色

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生活的综合反映,地方文化又称为地域文化、区域文化,学者对其概念和内涵有不同的阐述。我们认为,地方文化既是地理人文概念,又是人类文化学概念;既有物质的存在,还有非物质的传承。它是一个地方多民族、多时代、全方位的历史积淀,是推动社会进步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永州是湖南四大历史文化古城之一,既是地理位置上潇湘的起始点,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永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借用原永州市人大主任李良铁的总结,就是“永州三色”,即永州有厚重的文化古色、辉煌的革命红色和优美的生态绿色。

(1)厚重的“古色”。永州是一座文物众多的“历史古城”。永州自公元前124年建城迄今已有2138年的历史,全市现有部级文保单位27处,省级文保单位76处,市级文保单位223处,馆藏文物2万余件。考古发现表明,永州是中国最早进入稻作农业的地区和最早烧制陶器的地区,并成为世界水稻的原产地。永州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永州为“虞舜过化之乡”,舜帝的道德文化在此发扬光大,理学文化、柳子文化、碑刻文化、瑶文化、女书等在此竞相绽放,构成潇湘文化,成为湖湘文化的源头。永州名人荟萃。永州历史上人才辈出,三国时期的蒋琬、黄盖,唐代狂草大师怀素、文学家柳宗元,宋代史学家路振、理学家周敦颐,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等,对永州文化的形成影响重大。

(2)辉煌的“红色”。永州现代革命名人有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始人之一李达,党和国家领导人陶铸、江华,黄埔三杰之蒋先云,爱国将领唐生智等;红色胜地、革命遗址有红军长征经过的著名“老山界”、湘江战役旧址、红军墙等;现建有李达故居、陶铸纪念馆、烈士纪念馆等,其中省级国防教育基地1处、市级国防教育基地7处,构成了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

(3)优美的“绿色”。永州地处湘江源头,有着尚未污染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境内有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等8处部级森林公园、4处部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遍布永州各地、为数众多的人文景观,其中有祁阳浯溪、零陵柳子庙、宁远文庙、九嶷山舜帝陵、道县玉蟾岩、江华阳华岩、江永上甘棠村、东安树德山庄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零陵朝阳岩、道县月岩、东安广利桥、新田古堡群等27处市级重点文物宝华单位。这些古、绿融合的人文景观,如钻石般镶嵌在潇湘大地。

二、地方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地方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对地方性高职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般学者都认为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文化内生和文化外注两条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既需要学校内部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外文化的参与。相对建校历史较长的普通高校而言,地方性高职学院大多由原来的中专、中职合并组建或升格而成,师生往往缺乏统一的历史文化认同,校园文化建设内生动力相对欠缺。因此,更需要借鉴、吸收外部文化的精髓,挖掘、整理、提炼地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内化、积累为一种文化自觉,必将推动富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2)有利于提高高职学院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高校德育实效性欠佳是困扰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探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实很有现实意义。地方性高职学院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是不受固有的德育学科传统约束,二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又珍贵的德育资源,容易找到一条行之有效、切合学生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之路。

(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优秀的地方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为开展大学生德育构筑了坚实的人文根基。以永州文化为例,永州地方历史人物的生动事迹及故事,以其地域性、典范性和熟悉感,便于增强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欲,从而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观、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宽厚谦让的品性。同时,通过现场考察、学习等方式,让学生身处实实在在的地方文化环境,更能感同身受,便于接受、内化道德文化资源,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三、依托永州本土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路径选择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自建院以来,充分开发、整合、提炼地方文化资源,并将其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相结合,积极探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挖掘地方古色文化中,夯实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基础。学院以永州文化进校园活动为总纲,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发展之路,营造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以永职文化大讲坛为载体,提升青年师生的文化修养。学院积极倡导和组织永职文化大讲坛活动,以文化大讲坛建设为平台,力邀永州知名学者、专家进校园对学生开展如“孝行天下、德播华夏”的舜德讲座、“心忧百姓、志笃行坚”的柳学讲座等地方文化讲座,同时开展永州文化游览、永州文化精神征文、永州文化人物采访等多项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地提高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二是以永州文化之旅活动为载体,提升青年师生的文化实践。学院积极开展永州文化之旅活动,通过建立宁远舜帝陵、双牌阳明山、零陵柳子庙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创新层次化、系列化、体系化的文化教育机制,逐步构建了以大一新生的文化旅游、大二学生的文化探讨、大三学生的文化升华为标志的文化教育体系。三是以地方戏曲进校园活动为载体,提升青年师生的文化认同。借助学院老年艺术团的文化力量,通过开展戏曲义演、组织戏曲讲座、组建戏曲爱好社团等活动,逐步将地方戏曲文化引进校园,从而增强青年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形式的认可和喜爱,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2)在传承地方红色文化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涵。永州山水、人文孕育的李达、陶铸、江华、何宝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军长征时留下的老山界、红军墙等红色文化经典,无不彰显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崇高远大的理想,生动体现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因此,以本土革命人物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作为生动教材,是搞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弘扬革命精神,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保证青年大学生永葆接班人本色的首要前提。近年来,我院先后建立了陶铸纪念馆、李达故居、舜皇山长征路等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形成了以系部组织为主体、以红色旅游为载体,以报告会、座谈会、征文、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和爱国主义影片展演等为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机制,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同时,以纪念日庆祝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院团委继续深化党史教育活动和建党、建团纪念庆祝活动,积极强化以每周一次团日活动和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建设,组织开展“党在我心中”学党史、知党情、记党恩的理论学习活动,推进“我与信仰对话”党史教育活动和“飘扬的团旗、闪光的青春”团史教育活动,系统开展了党史、团史学习、研讨、实践等活动,切实增强青年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和感情,进一步坚定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和立场,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

(3)在创新地方绿色文化中,打造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特色。“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作为舜帝归化之所的永州是道德之乡,舜文化是中华道德文化的源头,人称“德圣孝祖”的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鼻祖。中华道德文化的精髓在永州得到了充分彰显,充分利用地方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大兴道德文明风尚是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说,这种“古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可以看成是“绿色”文化资源。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于1980年的“学雷锋、送温暖”活动,三十多年来,学生们一届紧接一届,坚持为城区孤寡老人送温暖,从未间断,已成为了该院的一个特色品牌,屡次受到、共青团湖南省委、永州市委的表彰。近年来,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将此项活动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结合起来,拓展活动空间和内容,开展学雷锋广场服务月活动、“种植绿色希望、孕育仓翠未来”绿色校园活动、无偿献血活动、到敬老院和特殊学校开展送温暖活动、参加永州创建部级文明卫生城市活动,积极引导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意识,已成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早日成才的有力阵地。

(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艳明.地方文化资源与高校育人途径的创新――以湖南科技

第8篇: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 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因此,加强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文章介绍了职业素质的内涵、阐述了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具体途径。

关键词 高职高专;职业素质;培养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高技能型人才日益短缺,很多行业面临人才难求的局面。因此,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技能人才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即需具备较强的职业素质。

1 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包括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显性的职业素质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能力素质、职业形象等,隐性的职业素质如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忠诚度、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素质、健康素质等。随着人力资源观念的日益转变,这些隐性的职业素质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这里所说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协作素质、创新素质、健康素质。

2 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

近几年国家招生政策显示,本科生招生比例开始下降,高职高专学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号召高校以企业和社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设计专业和课程,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专业人才。国家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我们也应看到,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要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学校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关键。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在于:它是高职院校学生夯实专业基本功的基础保障,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基石,是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的敲门砖,它更影响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与深度。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方向,要把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放在首位。

3 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3.1 改变学生培养方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一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可以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式、情景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实训环节的培训力度,使学生能够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更好的结合。

二是可以开展订单班等多种办学模式。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设计课程和教学重点,把企业文化和企业所需的核心技能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不断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是可以开展双证书培养模式。所谓双证书,指学生在毕业时不仅有毕业证书,还要有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例如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前厅、客房、餐饮、播音主持、婚庆策划、调酒、茶艺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工作,为学生提高实践技能提供便利条件。

四是加强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力度。学校要为学生联系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资质的实习单位。通过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熟悉企业文化和职业环境,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有效提高自身竞争力。

3.2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强化双师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缺乏相关行业的实际工作经历。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更深刻的领悟已掌握的理论知识的真正内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步伐在加快,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已有的理论知识已落后于行业、企业实际。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投身于企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已有的理论知识,不断摄取新的知识。

高职院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使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不断学习行业新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标准,从而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案例和亲身工作经历应用于教学,会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也使教学重点更贴近于企业现实。

3.3 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是影响人一生的价值观念和准绳。对于当代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可以帮他们顺利的从学校步入社会,而且可以影响其今后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职业发展高度。可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对于一个人而言,是终生受益的。因此,作为高校,必须要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各部门齐心协力,努力做好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职道德素养和奉献精神。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涉及到高等教育的众多方面,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在具体工作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以适应行业和企业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何伊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途径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4).

[2]刘家玲.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6).

[3]王晓洁.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4]李江,李志强,刘丽.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6).

[5]于桂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29).

[6]李红军.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在发展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02).

[7]钱永林.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7).

第9篇: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校园;创业;平台;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绪论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院校学生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就业难,难就业成为新的社会难题。为了有效缓解学生就业的压力,高校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创业成为主要的解决方法。学生作为知识的主要接收者和传递者,他们拥有灵活的头脑和健康的体质,在社会活动中的积极性较高,渴望通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选择校园创业。但是校园创业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要求学生能够建立坚强的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同时要求学校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并给予充分的创业指导。

一、校园创业孵化平台的功能定位

(一)深化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

创业作为系统性工程,它要求创业者具有扎实的创业知识功底,熟悉创业流程,创业孵化平台作为服务学生创业的主要途径,要求平台的建设要以提升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1]利用创业孵化平台提高创业能力,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明白组成创业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选择合适的创业方向;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体验创业的具体流程,增强创业实战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二)搭建创业团队

创业活动的开展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单凭个人努力很难取得成功,它要求具有不同素质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2]校园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能够为创业者提供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相互沟通中进一步加深对创业知识的理解。另外,平台还可以为新创业者提供学习的机会,增加学习的途径,削减对创业的神秘感,同时他们可以向创业成功者学习经验和教训,促进他们取得更好的创业成果,增强他们对创业的积极性。

(三)风险预估、融资平台

创业作为风险性极高的活动要求创业者具有较强的风险预警能力,失败的创业经历不仅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所以在正式创业之前,学生要拥有风险防范意识。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经验的机会,促进学生接受创业风险预评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风险评估能力。另外,创业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对于在校的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如果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满足资金要求,所以需要进行融资。校园创业孵化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融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进行创业思想的宣传,以吸引更多的融资者,从而为创业筹措启动资金,保证创业的顺利进行。

二、校园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途径

要想实现创业孵化平台的功能,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加强对平台建设途径的探讨,创建良好的运营机制,构建全面的创业教育框架。加强校园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交流、宣传,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创业活动的开展要求拥有充足的人才支持,所以中职院校在进行校园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时应做好对创业的宣传工作,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3]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对创业平台的认识还不十分充分,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也比较缺失,导致很多创业平台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所以高校应致力于从深层次上转变学生对创业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组织学生参观创业实战基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创业的氛围,汲取成功的经营。另外,高校还应定期开展创业方面的讲座,为学生的创业提供积极的环境,努力开展与学生创业有关的竞赛和训练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发挥校园创业孵化平台的真正功能。

(二)有效创业指导,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活动的开展要求创业者具有扎实的创业知识功底,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将创业思想贯穿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为了保证创业教学的质量,必须采用创业经验丰富的老师,组建专门的创业师资队伍,不断提升教师们的创业能力,传播正确的创业思想和主张,通过多种途径对指导老师的教育观念进行强化,为教师们能力的提升创造积极的条件。另外,要制定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系统的开展创业教学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使学生少走弯路,促进科学创业,努力将创业教学落到实处。

(三)组织学生自营,构建多层次创业实践平台

在当今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成为主要的创业项目之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要将实体店、电子商城和个体网店相结合,以政府和高校出台的政策为主要的指导思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校内创业活动的开展要以校园为主要根据地,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以网上商城为创业样本,构建多层次创业实战平台,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创业活动中来,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培养他们对创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提升创业能力的目的。

(四)创业实训和虚拟创业相结合

校园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实验的基地,利用创业教育培训系统和虚拟创业公司,增强学生的创业知识储备,提升业能力。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场所,积极学习优秀的创业经验,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企业经营中来,让他们切身感受创业的历程,从而有针对性的弥补自身的不足。另外,还可以建立虚拟创业平台,让学生感受实际的创业环境,从而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校园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能够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更多可参考的指导意见,积累学生的创业经验,提高创业能力。创业平台建设作为系统性工程,要求高校加强创业知识教育,采取创业实训与虚拟创业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开拓学生创业的平台,保证创业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慧妙.构建大学生校园创业平台――“创业者”实战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2010(17):21.

[2]马彬,梁博.高校校园创业实践服务平台建设分析与研究[J].教育时空,2016(1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