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在职学习计划范文

在职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在职学习计划

第1篇:在职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问题式学习;职前教育网络学堂;WPBL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同志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摆在每一位从事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为例,从当前《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引入基于网络的问题式教学方法(WPBL),探讨该课程的改革。

一、前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2007)7号文件精神,各高校均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在条件、人员、课时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保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改善:

1.队伍不专、不足、不稳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和高校设置的其它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相应的专业或学科的依托,不可能由相应专业或学科直接选留毕业生担任教师,目前从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基本上由就业工作人员和感兴趣的老师组成,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有限,很难为学生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指导。以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为例,目前从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老师有7人,1人为专职专任教师,6名为招生就业和学生管理的行政人员,7人中具有教育部认可的“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仅有3人,7人要负责全院近4000名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任务,师资队伍人员相对不足,只能通过课程教学解决共性的一般问题,难以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此外,轮岗、换岗或进修等岗位变动也使得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2.内容繁杂、教学模式简单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学内容很多,包括职业认知、职业定位、职业分析、政策指导、就业形势、择业技巧、办事指南等,教学内容具有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目前很少教师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大部分教师为了自身教学和工作的方便,围绕着就业工作展开,教学方式相对过于简单,以课堂讲解为主,辅以少量的讲座,甚至有些教师干脆照本宣科或者简单运用多媒体播放专家的讲座代替自己的教学,而网络教学、市场调研、团体辅导、个性咨询等方式却很少使用。内容繁杂与模式简单的矛盾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低下。

3.管理松散、监控缺位

与其他课程直接隶属于教学系(学院)或公共教学部等教学机构不同的是,《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一般是由就业管理的行政机构直接管理,这种直接管理主体的错位在体制上存在的一定的障碍,很难做好课程的监督、检查与评价等工作。

目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成立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挂靠在招生就业工作办公室下,招生就业工作办公室作为行政管理机构,由于工作人员不足等因素并未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而教学系和教务办也只是简单的对是否上课进行监督检查。教学管理的松散和教学监控的缺位使得部分老师随意调课,教学质量不高。

4.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根据教育部高教(2007)7号文件要求,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第一、二学年度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三、四学年度实施《就业指导》,但由于整门课程只有38个学时,分解到各学期的课时很少,教务办不便也未在教学安排上没有统一部署,因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授课时间、授课地点都是临时安排,给学生一种课程不重要的感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差,缺课现象严重,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二、基于网络的问题式学习的相关概念

1.问题式学习(PBL)

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为基于问题的学习,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首创,是“将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authentic)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他们的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问题式学习以建构主义为基础,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由学习者自身构建的,提倡以学习者学习为主体,教师构建一种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难以解决的、劣构的、真实的问题情景,以一种指导者、学习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进来,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与分析,从中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方法及最佳策略。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完成了教学内容的学习、所需技能的训练以及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反思。因此,问题式学习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问题式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已经突破了医疗教育领域,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应用。

2.基于网络的问题式学习(WPBL)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突破时空、多交互性及海量信息支持等为PBL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目前关于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式的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根据广东商学院的王超杰等人的定义:WPBL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网络化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以问题为中心,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

网络环境下的开展PBL所具有的优势主要有:(1)可以为学习提供一个资源展示、学习过程记录及交流互动的统一平台;(2)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可为学习者提高逼真的问题情境;(3)资源的获取方式多样化,超链接的便捷性可为学习提供丰富的指导材料;(4)网络的开放性能够聚集更多的教师和多元化背景的学习者。有利于学习的指导和问题解决思路的拓宽。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由于实践性强、教学内容多、涉及知识广,适合采用PBL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考虑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将课程延伸到网络学习中,解决课程课时有限的问题。

三、基于WPBL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设计

为有效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将PBL教学法引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对课程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提炼出问题,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设计,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共辅导,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下面简单介绍下这门课程基于WPBL的改革:

1.设计的思路

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自学为辅”的原则,以PBL教学法为核心,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就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主线,借助多媒体超链接技术、视频点播技术、职业测评工具、学习管理与考试评价工具,搭建职前网络教学学堂,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

2.平台的选择

由于技术力量的有限,我们与时代英杰公司合作开发了“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职前教育网络学堂”,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教学平台,该平台集课程管理、在线学习教学辅导、资源共享、职业测评、信息为一体。教师可利用此平成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课件定制与、在线测试以及成绩统计等教学管理工作。学生通过学习帐号登录职前教育网络学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应的“个人中心”,个人中心就是一份学习档案,它记录了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时的所有应用,包括学习时间记录、学习档案、考试成绩、咨询记录、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书等内容,这些电子档案不仅便于教师检查和监督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辅导员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及就业技能的辅导。

3.课程的模块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我院的定位是是一门面向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课时数为38学时,学分2分,教学过程贯穿四年全过程,分阶段实施教学,其中大一大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大三大四开设《就业指导》,根据四年制的教学特点,将大部分课程安排在前三年,《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各给1个学分,课程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网络教学,考试则采用无纸化考试,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考试成绩通过系统后台管理平台进行查询、汇总,报教务办进行学分授予和存档。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分为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六个模块,课程内容涉及职业发展规划导论、认识自我、职业发展决策、提高就业能力、心理调适、就业权益保护、就业流程、学生到职业人过渡、创业基础等等。其中还包含4个学时是用来完成专业相关职业岗位调查、企业调查、校友调查及招聘会现场观摩等实践活动,另有3个学时的讲座和3个学时的个性化就业咨询用来加强就业指导的课外辅导,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和创业大赛。

4.课程教学设计

下面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例,着重介绍一下课程的教学设计问题:

1)提出大学生职业规划面临的问题,制定科学的认知体系

以“了解自己了解职业设定目标职业决策实施行动”五步走为主线,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我是什么样的职业人格?”、“我的职业兴趣是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具备哪些职业能力?”、“我向往的职业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我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如何制定行动计划?”等问题进行学习,教师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资源和参考路线,引导学生对自己、对职业、对环境进行科学的认识。

2)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电子档案,全程跟踪学生职业规划进程

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以及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自我认识,但这还不够,学生还可借助平台的兴趣、人格、价值观、能力等职业测评工具,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学生所有的学习过程及职业测评结果均在系统中记录下来,形成一份该生的电子档案。通过职前教育网络学堂提供的工具,学生在完成自我认知小结、职业认知小结、设定职业目标、职业决策SWOT分析、职业决策小结之后会自动生成职业生涯规划书,并且这份职业生涯规划书还可以在不同的职业认识和发展阶段,对自己的行动计划进行评价,从而提高职业规划的能力。

任课教师和班级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学堂后台管理系统,查阅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电子档案,分析其存在的自我认知、职业认识、职业定位、行动计划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引导学生对撰写的职业规划进行修改、补充和校正,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同时,老师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的样本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心态、职业规划面临的新动向和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更有针对性地教学辅导。

3)制定科学的学习和考核计划,进行系统的职业素养培训

带着对职业规划问题的分析,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知道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才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从而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职业素养提升学习计划。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了“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大学生涯规划”等几个学习模块,制作了大量的职业素养培训课件,开设了“生涯规划资讯”,生涯规划方面的最新资讯和相关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相应的学习课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学习,并随时了解生涯规划的最新信息。系统会自动记录在线学习课件的时间,并依此作为学习考核的一个依据。

平台设计了个人自主测试和教学考核模块,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当学生需要了解自己学习效果时,可以通过个人自主测试,检测自己对职业规划知识的掌握情况;学院教学检查部门和授课老师,也可以通过教学考核管理模块,考核要求,选择考核对象,进行在线考试,检查教学效果。

4)建立“问题咨询”中心,在线解答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疑问

每个学生对个人的了解、职业的理解、规划的认识、行动计划的制定不一样,可能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平台设计了在线“问题咨询”模块,学生通过这个模块,提交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疑问;学院指派专业职业指导教师,随时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对学生提出的咨询问题进行在线解答,并及时反馈到学生“个人管理中心”,提高对学生职业规划和学习问题解决时效性和针对性。系统还提供了咨询问题的统计报表,通过报表,老师可以归纳问题类型、分析问题原因,提出问题式教学的建议方案和改进意见。

5)建立“问卷调查”中心,了解问题式学习的效果

通过建立“问题调查”中心,定期设置调查问卷,通过学生在线提交的调查问卷,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体验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竞争能力,为社会输送更优秀人才的培养效果。

四、结论

由于有了职前教育网络学堂,课程自然的延伸到了课外,平台对学生学习的都有记录,辅以在线测评可以督促学生进行相关学习内容的学习,而且网络化的学习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职前教育网络学堂背后的专业化师资团队对学生的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解决学校师资队伍不足不专的问题。

通过对我院2008级、2009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我们认为WPBL教学模式适用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可供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1]梁瑞仪.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1(6) :15-17.

[2]高瑞利,孔维宏.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4(8):28-32.

[3]王超杰,王曼华,阎一渡. WPBL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7(1):54-58.

[4]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林枋,成丽娟.情境学习理论支撑下基于问题的网络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20-22.

第2篇:在职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大学生 职业生涯 规划 人才培养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向着互联网时代迈进。随着计算机产业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在毕业时,一方面,面对着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从事各种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工作的机遇。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整合资源,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更加充分的准备,对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材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种个人行为,它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相关组织的配合与互动。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我国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高校是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最容易取得实质效果的场所。因此,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大学生本人、高校、家庭、社会,在思想上应高度重视,从各个方面予以推进。随着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和岗位要求的进一步专业化,计算机行业在人才培养上,更应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加以足够的重视,高校和学生本人,都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投入足够的资源,围绕有计算机专业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展开工作和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一位大学生都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蓝图规划和职业生涯合理定位,是学生在计算机行业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要起步。帮助学生结合个人情况,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他们奠定通向成功的基石。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各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各学科专业增开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一些行业内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计算机专业的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缺少自己对计算机行业职业发展路径的清楚认识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明确规划。而计算机行业创业机会相对较多,很多企业都会希望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在挑起专业技术的担子之余,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成为企业将来的管理人才储备。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和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无法完成很好衔接的情况下,会频繁更换工作甚至转行。因此,高校有责任帮助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掌握专业技术、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在树立做一名计算机行业领导者的坚定信念。

二、实践中充分积累

1.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大多数学生在选择计算机专业时处于被动状态,仅仅因为高考分数较高,刚好能够填报某个知名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或者是因为家长对计算机行业就业形势的初步判断而不由自主的选择了该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前景、自己今后如何在学校里学习计算机知识,如何在计算机行业中发展,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等知之甚少。

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低年级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有没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合理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效果,从长远来讲,更加会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是今后在计算机行业发展是否顺利。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低年级学生,最好由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这些老师对计算机行业的过去、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前景都比较了解,知道各类不同的计算机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具体的计算机行业相结合,方便学生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定规划并付诸实行。

2.开展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在学生系统的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点和基本流程以后,可举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展计算机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助于帮助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进一步认知和对计算机职业的进一步了解,也有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信息渠道、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各方面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拓展,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可以引导学生在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同时,把体现自身价值与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相结合,把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作为一促进自己成长成材的具体计划,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把书面的规划蓝图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将来在计算机行业中有所建树,努力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邀请计算机业内专家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计算机行业内的专家,包括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等,一般拥有各自领域内丰富的计算机行业从业经验,了解计算机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熟悉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计算机院校应该经常邀请这些专家给学生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计算机行业情况,引导学生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之处,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为弥补这些差距做好积累和准备。

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学生的自身素质都会发生变化,计算机行业的更新速度更是快于其他行业。因此,邀请业内专家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报告,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子行业环境的动态,并针对这些动态变化,重新对自我进行剖析和评估,对职业生涯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进行及时的修订,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路线、合理调整各阶段的具体计划和目标。

三、时间上恰当把握

在学生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把握好时间节点,抓住几个关键时期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除了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外,单位实习前后以及大学四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重中之重。

1.在单位实习中分析思考,合理调整目标

单位实习,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今后可能的就业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等方面都有较全面的理解。各级院校一般都会在大二或者大三暑假,要求学生到单位实习。通过实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中身临其境的体验未来的职业生涯,从而更好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培养吃苦耐劳的意识,以及职业角色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缩短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尽快形成专业的职业素养,以更好的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实习结束后,学生通过对实习中发现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可以对自己原先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合理的调整,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2.在大学四年级明确差距,及时查漏补缺

经过前期的一系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部分学生在大四对自己毕业以后如何发展,都有了大致的理想规划,再通过之前的单位实习锻炼,也了解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环境,此时可引导学生对之前的生涯规划准备做一个回顾:首先,审视是否已经确立了清晰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之前的准备是否足够充分,还存在哪些差距;其次,需要个性化的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如可邀请计算机行业的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行业人才需求,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接受计算机行业的应聘技巧培训,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最后,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各种职业测评软件,关注招聘信息,体验模拟面试等,查漏补缺,做毕业前最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冲刺。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学生的德、智、勤、技等多个方面。针对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对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顺利实现满意就业并最终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玺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与探索.现代教育管理,2009,(7).

[2]游静,卢莹,徐守坤.从就业形势看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教育,2009,(8).

[3]辛汉玲,丁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调查分析.现代企业文化,2008,(5).

第3篇:在职学习计划范文

论文关键词:丹麦;职业教育;以人为本

丹麦参与职业教育的学生和参与普通教育的学生相比,更多地来自于社会中低阶层,具有少数民族背景的与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学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要求职业教育应具有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个性需求。职业教育本身也具有复杂性,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其专业设置与知识和产业更新紧密相连,因此职业教育内部所涉及的专业和学习方式也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选择。丹麦根据职业教育和参与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关注学生发展,探索出一条多样化、个性化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建立个性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自1993年开始,丹麦政府就不断地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力图从宏观上建立一个满足青年多样化需求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最有特色的是2005年推出的“实践导向青年计划”。该计划主要针对有学习障碍或学习困难的青年和具有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青年,为他们提供适合其学习水平的、更强调实践训练的职业教育课程。实施这一计划的目的旨在为青年提供更为具体、自由、个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丹麦的职业教育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其中主要有:

实践途径丹麦职业教育主要是在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替进行的,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课程,在企业学习专业课程。除了这种传统模式外,又增加了一种新的选择途径,被称为“实践途径”,即学员可以选择企业内培训的方式学习基础课程。学校主要负责对学生提供指导和咨询,并评估学生在企业内所掌握的基础课程学习内容。无论以何种途径进行学习,最后都要通过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与测验,从而保证了教育质量水平。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为喜欢在实践中学习的青年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

短期培训即在职业院校设立短期培训课程,为那些不喜欢在学校学习而急于寻找工作的青年提供一年半到两年的短期培训。这既满足了青年的自身需求,也满足了那些不需要太多文化知识,但却需要熟练技巧的行业(如零售、服务业)的用人需求。

“非完整资格认定”即对那些没有能力或者没有足够毅力一次性获得完整职业资格认定的学生,拟定“非完整资格标准”,承认受训者先期掌握的职业知识和能力,可以通过测试获得证书,意味着今后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继续学习获取完整的职业资格,从而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灵活性。

“额外资格认定”即受训者可以在职业资格之外增加学术教育内容,通过考试即可以进入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学习。额外资格认定计划的推出既满足了学生就业的需要,也为其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系,从而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上述措施的出台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灵活性与针对性,满足了青年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充分体现了丹麦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丹麦的职业教育除了在宏观体系上注重以青年需求为本加以改革完善外,在具体的职业教育过程中,也非常注意学生的需求,并努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个人教育计划。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新生进校之初,丹麦各职业院校会组织对学生现有学业水平与能力的测评(在丹麦,只要完成义务教育就可以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不需要考试),包括现场操作测试、丹麦语、数学、英语等内容,有的院校还有对学生学习风格的测试。这些测试的目的在于使学校了解学生真正能干什么,哪些是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掌握而学生却没有掌握的知识,从而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定位,以此为依据,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特殊的教学计划。一般而言,以下四类学生是学校特别关注的:

1.学习困难学生。这类学生或是有学习障碍,如语言和阅读困难等,或是不习惯学校学习方式,而更乐于实践操作。对于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一般会给他们开设相应的补习课程,帮助他们掌握义务教育阶段所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对于操作型学生,则会给他们安排更多的实践课程,让他们在操作中、在实践中学习。

2.少数民族背景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更容易遇到困难,即使他们已经通过了丹麦语补习课,并通过了考试,但要理解脱离其生活环境的专业术语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少数民族背景的学生,一般会在开课前为他们进行一些专有名词的补习。此外,这些学生的社会交往与其他学生相比更为困难,这时指导教师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3.行为异常学生。这些学生一般比较调皮,纪律性差。对这类学生除了最后不得已予以开除外,学校一般会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如对出现的问题立刻做出反应,让这类学生时刻感觉到有一双无时无刻不在的眼睛关注着他们,以减少他们犯错误的机会。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承担责任的责任意识,如让学生在个人学习计划中给自己记考勤,要求他们每一次上课和下课之前都要向教师问好、签到等等。

4.学习优异生。在关注问题学生的同时,不能以牺牲学习优异生为代价。丹麦各职业学校为这类学生主要提供了两个途径:一是进入提高班学习,使已经达到普通高中毕业水平或者已完成普通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掌握更深入的文化知识,为他们以后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准备;二是进入企业导向班,使学生学习更多的与企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根据学生现在或者以后在企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工作现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制定与完善“个人教育计划”个人教育计划是丹麦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学生管理方式。每一位学生都要通过“个人教育计划”管理自己的学习。学生入学时,就与指导教师一起共同拟定一份个人教育计划,包括学习目标、实现方式、学习活动安排等等。在制定个人教育计划时,主要是遵循学生的个人意愿,教师则帮助学生测评他们的前期学习水平、学习方式等,为他们拟定个人教育计划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教育计划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教师也会给予一定的监督,并且在计划受阻时,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对计划进行更符合实际的调整。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后,个人教育计划也不会中止,企业师傅会与受训者合作确定培训的总体目标。个人教育计划还被载入到一个名为“E1evplan”的电子档案中。“Elevplan”是丹麦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相当于学生电子档案,上面记录着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教育计划,还有学校记录的各种报告与笔记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一系统确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还可以看到自己的时间表与旷课率。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与监督。当学生进入企业接受培训时,企业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对学生先前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活动进行了解,从而确定企业培训方案等。

配备指导教师,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帮助丹麦的职业学校还在基础课学习阶段为学生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指导范围涉及学生的各个方面,如长期教育目标、教育要求、学生生活、行为表现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帮助学生制定与调整个人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新生开学后,学校会很快地安排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有些学校在召开“入学座谈会”的时候就会组织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量,建立指导制度。就正式的指导制度而言,教师与学生一般会每周一次或至少每五周一次举行正式的见面会。在每一次见面之前,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写一个书面的自评报告,促使学生经常反省自己,随时调整自己。教师在见面会上根据学生的情况,仔细聆听学生的汇报,并根据学生前一阶段的个人教育计划进展情况加以调整,或者帮助制定下一阶段目标,并使学生的目标更为具体和实际。除了固定的正式见面以外,教师还会与学生经常进行非正式会面,特别是对一些需要特殊指导的学生。除了指导教师外,丹麦的各职业学校非常注重教师群体的建设,要求每个教师都应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学生感到有一个稳定的教师群体与他们共同努力,关注着他们的成长。当学生感觉到教师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当他们遇到问题和困难知道到哪里寻求帮助和保护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安全感。

启示

第4篇:在职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实施方式

中等职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探讨和问题反思

研究前,笔者用时两个月,对本人所任教的1002,1005和1006班学生的职业选择、收入估价、择业理由、就业前景展望以及职业生涯教育期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1.调查结果统计

(1)职业选择。

(2)对自身收入的估价。

(3)择业的影响因素――选择工作的理由。

(4)对就业前景的展望。

(5)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了解。

中职学生更多的是考虑将来考什么学校,当问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了解时,有48%的学生表示对职业生涯教育有所了解,但具体怎么做很盲目;80%以上的学生表示自己将来的职业只考虑其是否热门或是否容易就业,而不懂自己是否需要及如何通过职业生涯的设计进行应对,但有71%以上的学生渴望体验职业生涯教育,希望在校期间能得到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

2.调查结果分析和问题反思

通过以上调查统计,结合个别的谈话交流,我们应当意识到当前学校的职业生涯课程教育和学生的现状之间存在这样的问题:

(1)职业选择兴趣低,高薪要求强,就业竞争力弱。

“职业选择”调查的后两项(家人想办法安排工作;只要有钱赚,干什么无所谓)比例达到了35.86%。对工作的平均起薪要求却集中在1200~1800元/月中,占总人数的40.68%;1800元/月以上起薪要求的更高达48.26%。从“就业前景的展望”调查方面分析,认为有困难较茫然的达到52.43%。这说明这些中职生没有树立正确、新型的择业观,“眼高手低”现象突出,并且一味地追求个人的实惠而忽略了自己专业的特点,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指导,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在目标上也带有许多理想的色彩,希望自己从事的职业比较轻松、稳定、地位高、赚钱多等,而没有意识到“市场需求与自身现状的矛盾”带来冲击和危机。

(2)择业心理取向正确,但依赖心理重,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

在“择业的影响因素方面(多选)――选择工作的理由”调查中,希望工作稳定的,有98.62%,在所有选项中居主导地位;能为个人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条件及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人数也分别有54.48%和71.72%;说明这些中职生的择业心理取向还是正确的,只是缺乏就业的良性指导。学生对职业和创业在新时期的特点以及职场的特点了解不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较大偏差,对“职业生涯设计”课程的开设认识不足,导致课程开设的目标难以达成,所以在“择业的影响因素方面(多选)――寻找工作的方式或理由”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择业时依赖心理特别重,受父母、家庭影响较大,学校、老师及相关的社会媒体还未在就业中起到主导作用。

(3)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师教法重理论轻实践。

从第一年的调查中还发现:一方面,在学生所学课程的设置方面,学校的重心并没有从根本上回归就业本位、能力本位上,课程设置大多局限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下,突出专业性、知识性,强调理论水平的提升,但对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个人素质的培养不够,而这恰恰是职业生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要素部分,另外,把职业生涯规划做成了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或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所以有5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结构对将来择业、创业上没有多大益处或没有从这方面考虑。

另一方面,第二年的调查中,在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教学上,有53%的学生对高一《职业生涯设计》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使得一些同学把就业创业的成功因素归于“机遇、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外部因素,导致学生忽视主观努力的重要价值,从而在学习与生活中也易出现被动或侥幸现象。但在“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了解”调查中分析,74%以上的学生渴望体验职业生涯教育,显然中职学生想设计自己的未来,但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3.说明

以上基本为第一批样本的调查分析,第二年2012年所做调查中除第二份调查表中的月薪有所提高外,其他一样;而调查结果分析也大体相同:其中,职业选择”调查的后两项(家人想办法安排工作;只要有钱赚,干什么无所谓)比例达到了41.46%。对工作的平均起薪要求却也集中在2000~3000元/月中,占总人数的35.86%;3000元/月以上起薪要求的也达到了47.86 %。从“就业前景的展望”调查方面分析,认为有困难较茫然的达到55.86%。

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方式的实践探索

1.理论学习,钻研探讨

笔者学习了课题研究、就业与创业指导、生涯教育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并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如:尤德毅的《职业生涯》、尚志平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陆建中的《职业生涯教育》、竺辉的《中等职校职业生涯教育实施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等,特别是2012年9月开始使用的吉文林主编的新教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对研究推进起到了理论整合的作用。

2.研究明确标本框架,探索形成实施方式

(1)以可操作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标的,达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本质目的。

职业生涯一般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大周期应该从一个人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到他以后不参加工作为止的整个过程。由于中职教育要回归就业本位,并考虑到作为学生的生涯规划的可操作性;所以本文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起点定为来到职业学校的第一天,终点定为达成设计理想的那一天。

要探索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有效实施方式,首先要了解这一实施方式的表层目标和深层目的。显然,表层目标是教会学生设计出适合自已的“职业生涯规划”,完成课程教学;而深层目的则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和就业观,促使学生自主提高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期间能够自发地从各方面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素质;即以可操作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目标指向,最终达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本质目的。

(2)具体实施中形成了:“作业分项推进,考试促使完善,大赛优化升华”的教育教学方式。

①“作业分项推进”――分项目以作业方式推进设计。

根据前期调查分析结论和学情实际,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中,应因教学大纲要求,依据课本理论知识,结合相关科学测量表,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分解开来,逐项推进,由认识自我-确立目标-措施制定;最后再合而为一,设计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例如,认识自我这一单元,就分解为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四个项目四次作业。这样,既降低了设计难度,又满足了教学进程,更重要地是符合中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认知顺序,教会了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方法流程。

②“考试促使完善”――通过考试方式促使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以更加完善的状态呈现出来。

具体实施中是以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内容之一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在1-2周内完成。考试内容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作业”呈现;在结合本年度相关优秀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范例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促使学生设计出符合其本人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③“大赛优化升华”――选择优秀的小样本学生们的规划设计,分级推荐其中较优秀者参加校级、市级及省级“文明风采”竞赛规划设计类比赛。

到了二年级参赛时,经过时间的流逝,通过老师一次次耐心地面谈,教会学生反省一年级所设计的方案,在小样本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优化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调整分解目标的达成时间和相关措施:一次次完善自我认知,深入剖析环境,修正目标,商讨调整措施策略;不定期的进行交流探讨,学生能够不断优化设计,不断调整完善,使自已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更符合自身实际,更有可操作性,更加富有特色和个性;在大赛中得以升华。

(3)跟进课程结构改革,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调整。

为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常规化,学校应确保就业指导课程分阶段不间断地开设,并为每一位学生(远期目标)量身定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根据“作业分项推进,考试促使完善,大赛优化升华”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认真教学,。在职业生涯设计时,教师要根据职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的知识科学地进行重组,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知识的整体效能。

现阶段应在高一开设“体验生涯”、“心理辅导” 课程和专业基础课,高二开设“创业指南”和专业主干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高三开设“中职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教程”课程、短期的“求职途径和面试技巧、方法”培训课程及“仿真模拟实习”技能实践课程等。

此外,笔者建议教务处、就业指导处和团委合作开设各类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一方面要在原有的各种活动中,融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任务和要求,如班会、团队活动、学科兴趣小组、各类竞赛、勤工俭学、校外志愿者活动等;另一方面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题活动,即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设计专门的教育活动,如参观、请事业有成的毕业生来校作报告、演讲等。

研究的初步成效

经过两年来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本项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职业生涯规划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生涯有规划,前进有目标,本项研究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实现了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个性特长也得到充分发展。对比显示:样本班学生的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主动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1)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认清了自我。

在实施上述模式的过程中,许多学生的心态较之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逐步理解了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教育,是强化创业的教育,是贯穿终身的教育,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专业特点,端正了学习态度。在实施上述模式的过程中,这三个班的中职生(特别是小样本的几个学生)学会了解自己的个性,了解了职业对个性的要求,不断地调适自己,使个性适应所学专业和理想目标的需要,为达成职业目标作好了前期准备。

(2)班级常规评比胜过其他专业班级。

在第一年的样本中,经过一年的实践,1005,1006班整体素质提高快,班风好。在2011-2012年度第二学期校常规评比中,1006班周周排名前三名。上学期我校进行的江苏省《职业道德与法律》“示范课、研究课”展评现场会中,三个班的班级风貌都受到参会来宾的好评。而在第二年的样本中,1204班更是荣获2013年市级先进班集体,学生荣获校“雨花之星”;1203班班风也有很大改进,课任教师和班主任均反映较好。

(3)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和学历水平的提高。

在第一年中,1002班许洋洋、史其隆,1006班许骏等同学参加了第二专业技能工种的培训与考证;这三个班的近二十名同学参加了我校与南信大合办的成人大专学历的学习;第二年中,1203、1204班多名同学报名参加了2014年2014年南京市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学生选手的选拔;近15名学生考试进入我校与南信大合办的成人大专学历的学习。

(4)规划设计比赛获奖,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锻炼自我。

在实施上述模式的过程中,许多学生的对于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设计比赛和社团活动,其心态较之前产生了更认真和积极的变化。

在第四届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规划设计类比赛中,1002班马立超的《圆梦机电工程师》省级复赛获二等奖及第九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类三等奖;1005杨明珠的《十年》、徐桂香的《开一家可DIY刺绣店》省级复赛获三等奖。在第五届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规划设计类比赛中,1203班的夏明星和1204班的黄敏的《我的未来不是梦》均获省级复赛获四等奖。

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本人认识到,学生在择业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把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专业技能等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和社团活动,以便使他们自身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如1002班黄道喜、吕运珍参加了校园网吧的运营;1002班张坤、洪义林、1006班杨礼、许友才、1005班的袁加伟、杨涛涛等加入了学生会,参与了对学生的部分项目的管理,其中张坤更是成长为校园广播站的站长;对于青苹果摄影、校园小卖部运营、青年志愿者活动也是积极报名,主动要求参加,受到了校学生处的表扬;1203、1204班多名同学报名参加第二届亚青会火炬手公开选拔;多组同学组团参加了校“中华才艺”和“心绣未来 ”的海选;全体同学均参加了2014年市学生创新作品征集和评选活动。

为中职学校实施有效性德育教学探索了经验

在实施上述模式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中职学校可以以职业生涯的设计和发展为抓手,从另一方向进一步改变了职业学校德育空洞和无效的状况,为探索德育的实效性创设了新的平台。

1.增强了德育的实效

职业学校的德育的确有其特殊性,空洞的说教往往效果不明显,而企业和行业对职工有具体的要求,因此将中职生德育工作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与企业行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现实双重结合,这样就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在其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载体。

第5篇:在职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认知现状 策略

一、引言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职校生个体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未来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通过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评,制定出个人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更具专业性,在择业时就更具针对性和方向性。这既是他们的优势,又是他们的劣势。他们通常掌握并熟练一项技术,这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中能很准确地给自己定位,但他们与普通高校毕业生明显不同的是文化基础、综合素质及统筹能力等方面欠缺,这必然导致他们的择业范围缩小。因此,高职院校进行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关键。

职校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促进职校生分析自我,认识自己在职业选择上的优势和不足,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第二,明确自我的职业奋斗目标。每个职校生从踏入校门起就应该开始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的发展设定长远目标。第三,确保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然后通过反思和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使个人价值增值。第四,有利于职校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增强职业竞争力,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二、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现状

(一)对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潜力认识不足。

自我职业生涯潜力的全面、客观认知是学生树立适宜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职业生涯发展通路的重要前提。高职学生对自我目前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认识比较模糊,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缺乏充足的信心。信心是使人保持旺盛斗志的推动力。学生对自我职业生涯成功信心十足,才能在学习中动力十足。调查发现,55.88%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信心不足,体现出学生没有充分认识自我的职业生涯发展潜力。只有29.41%的学生清楚或比较清楚地知道自己最喜欢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潜在要求,38.23%的学生清楚或比较清楚自己在知识、技能与态度方面同目标职业对从业人员要求之间的差距。清楚自我职业能力、职业态度与职业技能的差距是制订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的重要依据,反之,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相应的目标与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自我感觉良好中缓慢发展,甚至与自我的期望背道而驰。

(二)职业生涯目标追求偏颇,没有认真自我分析。

学生的职业期望是将来从事的职业稳定,适合自己性格与能力水平,有较高的收入,三者要兼顾,却忽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学生认为,职业生涯的成功主要体现于收入、职位、职称等方面,而对职业持续发展基础关注不够。许多学生认为,要取得职业生涯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机遇和家庭背景,过于关注内外的作用。这容易导致学生忽视主观努力的重要价值,在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消极被动或侥幸的现象。

(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职校学生处于从依赖向独立、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的他们,对职业生活倍感兴奋与好奇,却较少理性思考与设计,这将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职校学生的职业生涯处于任其发展的状态,缺乏有意识的设计。47.06%的学生会经常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但也有一些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未来的职业;26.60%的学生有详细或比较详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11.68%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14.70%的学生非常清楚或比较清楚职业生涯规划。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足,自身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较弱,急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三、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

职业生涯规划与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相联系但又有所区别,它与终身教育的目标相一致但又丰富了其内涵。社会上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核心内容却是相同的:知己、知彼、决策。知己是指自我觉察、自我探索,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特长和专业知识等。这是我们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领导要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思想观念,逐步完善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大力倡导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之风,尤其是加强对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技能的培训学习;加强人财物的调配,引入职业测评体系;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整合就业安置办公室,班主任、德育老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功能,突出班主任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主体地位。加强校本培训教材的研究,编写一套适合本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理论和技能教材,内容包含专业种类,开设何种专业课,要学习掌握何种技能,职业信息收集及职业环境分析,职业测评,就业创业的技巧与路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等。教材要突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操作性技能的编写,把班主任工作和指导技能有机结合,便于操作实施。统一计划安排,统一领导管理,完善运行机制,使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有序、长期、高效地开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宣传成功创业范例,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从就业到创业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能在事业上成功是一个人终身的最高追求,创立自己一生的事业是一个人崇高的理想、目标和最有价值的荣誉。教师要多给学生灌输创业思想,让学生体会到创业成功者的自豪感、成就感、荣誉感,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创业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应收集有关创业的典型范例,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和创业渴求。可以通过开会的形式,表扬、嘉奖本校创业成功的毕业生,请他们交流创业的感想和经验,以及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以此激起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及具体行动计划。

在了解自己与职业要求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制定阶段性职业生涯目标,并制订具体的行动计划。在大学期间,每年都有不同的职业生涯目标。在适应阶段(大学一年级),需要完成的目标有:生活适应和学习目标的确定,初步了解自己与社会,做好规划,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在探索阶段(大学二年级)需要完成的目标有:自我认知,职业心理准备通过对职业心理具体和有针对性的测评,进一步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和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拼搏阶段(大学三年级),需要完成的目标有:职业适应,落实职业规划,通过具体的职业心理测评深化对自我的认识,认真评估自己的中期学习目标,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的思考。在冲刺阶段,需要完成的目标有:对前3年进行总结,决定自己考研、出国或是就业。

有了职业生涯目标,就要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落实目标。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方案主要是在校期间的短期目标:一是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基本能力素质。

四、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一)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入学开始分阶段、分重点进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在新生中开展,使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通过详细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增强成才立业的紧迫感,树立竞争意识和挑战精神。要让每位职校学生详细规划自己三年学习期间每一年的主要努力方向。

(二)正确认识专业与职业。

也许有的学生抱怨:自己的专业已定,还有什么职业规划可言?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职业不等于专业,而是专业的复合、综合、融合。更何况专业是否热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人和专业两者之间,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无数事实证明,每个人都可以超越专业本身,成功地找到工作。

(三)制定规划一定要立足于自身优势。

为了保证制定出的规划切实可行,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立足于自身优势,依据个人特点,比如计划学哪些课外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和开发哪些潜能等,都要因人而异。

(四)营造良好的校风和浓郁的学习氛围。

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不只局限于职业生涯教育本身,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程度等除了受职业生涯教育本身因素影响外,还受外部环境因素,特别是受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的影响,如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教师的言行举止、敬业精神、责任感等对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和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学校要花大力气营造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成长的优良环境,给学生成长提供可以自由翱翔的蓝天和富有营养的土壤。所以,职业生涯教育不是孤立的,它与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学生教育与管理、实习实训、就业工作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在新的历史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一方面为社会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对受教育者而言是为其从事某一职业而实施的教育,做好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今后应该走怎样的人生道路”、“成为怎样的人”这些切实而又现实的自身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设计未来,把现阶段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其在学习期间自觉合理地进行自我塑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立平.加强中职校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化建设[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6).

[2]赵颖莉等.职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现状与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2010,(02).

第6篇:在职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人有意识地计划个人全部职业生活的过程,包括主要的生活领域、工作、学习、闲暇及各种关系,同时积极采取行动步骤,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实践这些计划。

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启蒙教育,职业生涯设计伴随着他们的一生。而在中国,职业生涯设计理念的传播与方法的运用却还处在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缺乏职业生涯设计已经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晰、职业目标不明确、盲目择业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难”、发展难的主要原因。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引导高职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贯穿高职学习始终

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需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而不能等到快毕业时才临时突击。我们可以把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大一——塑造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首先要教育学生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生活,树立规划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们初步树立起未来职业理想,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让学生更加注重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开始学会自我成长设计和对未来职业的探索,树立并逐渐强化职业规划意识。

2、大二——成熟期

学生们经过职业生涯设计塑造期之后,对自己的职业特点已经具备了初步认识。此时就要运用多种教育手段,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理念包括心理尽快成熟,能够自觉地运用有关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时要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意愿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积累一定的职业经验。

3、大三——应用期

大三学生面临毕业,就业压力加大。这个阶段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职业生涯设计的相关理论,指导自己的就业行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增强兼职、实习的职业针对性,积累对应聘有利的职业实践经验;扩大校内外交际圈,加强与校友、职场人士的交往;参加校园招聘会,与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进行沟通;学习求职技巧,学会制作简历、求职信,了解面试技巧和职场礼仪;选择实用性高的毕业设计题目,借机证明自己的应用能力;学会就业心理调节,始终保持自信和主动;了解劳动法规和政策,学会保障自己的劳动权益。

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五部曲

简而言之,对高职学生来说,其职业生涯设计就是:知己、知彼,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并用高效行动去实现职业目标。

(一)正确的自我认知

职业生涯设计最基础的工作首先是要知己,即要客观全面认清自我,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结构、职业价值观、行为风格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等。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选择。

(二)准确的职业认知

除了要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还必须更多地了解各种职业机会,尤其是一些热门行业、热门职位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深入地了解这些行业与职位的需求状况,结合自身特点评估外部事业机会,才能选择可以终生从事的理想职业。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使你的职业生涯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三)确定目标和路径

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选择职业发展路径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即在知己、知彼得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至少应充分考虑兴趣、性格、特长、价值观以及内外环境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在职业生涯设计中,必须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抉择,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动措施沿着你的职业生涯路线或预定的方向前进。

(四)制定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计划和措施,并且这些计划要特别具体,以便于定时检查。

(五)动态反馈、灵活调整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是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此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调整。

三、努力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

目前,“大学生职业能力欠缺”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形成了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就业鸿沟。因此,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就迫在眉睫。提升职业能力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及价值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接受和传播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使他们自觉抑制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小团体利益。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高职学生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水平,这就需要学生和学校的双方互动。从学校来说,创新办校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多渠道的专业技能培养途径以及人才需求的各方面信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车间实习和动手机会,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对学生本人来说,则要树立正确的专业态度,自觉地参与到学校提供的培训教育活动中来,认真学习,寻找尽可能多的机会来锻造自己的专业水准。

3、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前社会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只有那些具备综合素质,复合型的人才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学校在培养好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努力提高学生英语、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而诚实守信、团队精神的教育。

中国有句老话,有志者,事竞成。再优秀、再动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取代不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根据。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在于,它通过个人树立一个合理的长远职业发展前景,自觉地指导自己当前的学习行为,而其根本的目的是建立目标、树立信心,职业生涯规划只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手段,能否最后成功还是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奋斗。

参考文献:

(1)《从优秀到卓越》吉姆.柯林斯(美)

第7篇:在职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网络教育 教学计划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教育变革,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在职人员的能力提升提出了新要求,网络教育担负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要突破传统课程体系和现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充分满足社会及行业需求,才能保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1网络教育教学计划的内涵

教学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及其结构顺序和课时分配,也称课程设置和课程计划。编制教学计划是组织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学习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教育,应根据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学制弹性灵活、课程模块化等原则,制定侧重于职业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水平提高的专业教学计划。

2网络教育教学计划改革的意义

确保教学质量已经成为网络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网络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网络教育办学高校充分发挥教学和资源优势,力求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从知识点课件制作、超星平台的使用、学堂在线SPOC专属平台引入等多个方面加大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建设。相对而言,各高校网络教育教学计划改革的步伐是滞后的,据调查,高校网络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沿用全日制教学计划,纯理论课程占课程总量的75%―85%,实践实训类课程严重缺乏,课程设置理论性过强,实用性不足,这是当前各网络教育办学高校教学计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这种教学计划,很难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网络教育而言,传统的教学计划已经远远滞后于社会人才培养需求,进行教学计划的改革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因此,如何结合网络教育实际,以重新修订教学计划为契机,进行系统的教学计划改革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计划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促使网络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网络教育教学计划改革的思路

3.1课程职业化

网络教育教学对象90%以上是在职成人,其特点是具有职业性强、实践经验丰富,通过远程学习掌握新的技能提高职业发展能力是其学习的主要动力。目前执行的教学计划主要采用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适合全日制精英教育,对成人学生从事职业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粘度不够,成人学习者更需要对职业规划有帮助实用性强的课程。面向在职成人的教学计划改革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改革课程设置,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强调课程的实用性、能力化和技能化。专业设置要符合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计划则应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有机融合,侧重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来设计相应课程体系。课程考核要符合成人的标准,以实践考核和论文考查为重。

3.2课程模块化

模块式教学(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比较广泛的运用于技能性知识教学。所谓模块是指在某一职业领域,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将一项工作划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能在适当短的时间内完成,例如在几周内而不是几个月内完成,这样划分出来的每一部分即为一个模块,一个模块是一个单元的课程内容。一个专业类中常有多个职业方向,可将不同职业方向的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使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对基础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度,选择对职业规划有帮助的模块进行学习。这需要办学高校要有完整的学分制管理体系、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并配有充足的可供学习者选择的职业化的课程资源。在保障学习者自主选择的同时,通过强有力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和管理制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3.3增设创新学分

所谓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对获得一定竞赛奖励的学习者赋予一定的创新学分,计入总学分,不收学费。如通过举办网络教育学生摄影大赛、书画大赛、评选优秀毕业生、学子母校校园行等活动,对于建设虚拟校园,活跃校园氛围,增强归属感,丰富远程学习生活是非常有益的。

3.4英语课程改革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在网络教育办学院校基本以必修课形式存在,更是本科段的统考课程,其实,弱化英语教学与考试一直是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界的呼声,部分省份的高考改革就是从弱化英语所占分数入手。学历教育学生一入学,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英语学习上面,但未来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机会很少。在远程教育中,尤其是专科阶段,外语一方面是非统考课程,另一方面并非为工作必须,很多工作并不需要,有时是工作必须的但又不能通过此阶段的大学英语学习达到掌握英语的目标,还得需要专门的外语培训或相关训练。并且年龄大的学生学习外语很吃力,自身并不是必须学习外语,因此可对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具体做法是减少一个学期的英语课程。同时,增加实用实训型课程的设置。

参考文献

[1] 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改革[M].高教探索,2009(1):5-7.

[2] 高澍苹.网络环境下成人在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远程,2015(9):51-57.

[3] 陈向明.美国哈佛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四次改革浪潮[J].比较教育研究,1997(3):20-26.

第8篇:在职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角色转换;职业规划;职业定位;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96-03

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实现。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所学专业及社会需求,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进行开发、实施及反馈调整的过程。我们在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及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从学校到工作角色转换过程中影响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角色转换相关理论发展

1.职业发展理论的观点。马克・L.塞维凯斯从职业发展理论的角度提出一个模型,即在从学校到工作(STW)角色转换过程中定位、教授、训练和预演,职业定位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教授注重培养学生在职业计划和职业探索上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职业选择和职业调整的能力;训练是帮助学生明确雇主对员工的社会期望,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角色预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性。

2.职业咨询学习理论的观点。约翰・D.克鲁姆博尔兹和罗杰・L.沃兴顿从学习理论的角度认为学习对培养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需要的就业技能、工作习惯、信念、兴趣和价值观是重要的。根据职业咨询学习理论(LTCC),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来追求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包括基因天赋、环境条件、学习经历和学习结果在内的不同因素相互作用,这些因素都会由于学习经历而发生改变,从而为每个人孕育了一条特殊的职业道路。

3.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罗伯特・兰特、盖尔・海凯特、史帝文・布朗等人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的角度提出人们的职业选择受自我效能、期望结果、目标以及性别、民族、社会支持等环境变量的影响。自我效能是对自己执行工作时的能力的信心,自我效能信念主要来自于知识经验、性别、民族、健康状况等;期望结果关心的是行为努力的结果;自我效能和期望结果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及职业选择是很重要的。综上所述,在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在STW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由12道题目组成,内容涵盖了职业愿望、职业规划、个性测试等方面,职业愿望主要用于了解大学生的求职意向及择业心态,职业规划主要用于了解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整体认识,个性测试主要用于了解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性格气质。问卷发放的范围包括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澳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在校1~4级的文、理、工、医等学科专业的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6份,有效问卷480份,问卷有效率96%。

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最大的个人因素依次是能力占30.7%、信心占17.2%、兴趣占14.8%、学历占14.4%、性格气质占14.1%、健康占8.8%;对大学生择业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依次是就业形势占29.5%、经济收入占25.2%、价值观信念占17.8%、职业声望与地位占17.5%、科技经济发展占10%;从家庭情况来看,影响个人未来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父母期望占29.2%、家庭经济情况占27.3%、亲人劝告占15.9%、家庭阻力占14.2%、其他长辈支持占13.4%。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发现有21.3%的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从未考虑或等到毕业时再说,说明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调查中还发现有41%的大学生没有将学习计划与职业目标有效联系起来,这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因素

根据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以及职业生涯问卷调查,中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主要受个人条件、家庭、社会及学校等因素影响,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所做出的职业选择也是有差异的。分析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实现个性与职业的匹配,有助于帮助他们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与目标。

(一)自身因素

1.知识能力。职业学习理论提出学习对培养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所需要的就业技能、工作习惯、信念、兴趣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经验是提高自我效能的主要效能来源。问卷分析显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因素中,30.7%的学生选择能力,14.4%的学生选择学历。个人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未来选择职业的机会就越多,知识水平与学历往往是成正比的,而经验与工作年限有关,工作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工作技能越娴熟,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能把知识成功的转化为工作技能会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一种职业往往需要多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必须充分评估自己的知识、能力的优势与劣势所在。

2.性格气质。性格有内向与外向之分,气质有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之分。问卷分析表明14.1%的学生选择性格气质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有影响。按照霍兰德的人格与职业匹配理论,人的性格气质与职业匹配类型有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人格类型理论表明不同类型的人格需要不同的职业环境,个人的性格气质与职业环境之间相互匹配,是职业满意度和职业稳定的基础。因此,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进行自我人格测试,以充分了解自身的优点与不足,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矫正自己的个性缺陷,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帮助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寻找到与自己人格相匹配的职业。

3.职业兴趣。问卷调查发现14.8%的学生选择兴趣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有影响。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如果他对某种工作产生兴趣,会在工作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按照一般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人们不会选择去生产线上或到煤矿上之类的地方去做工,因为他们被迫在这样的工作中把兴趣消耗怠尽。”可见,兴趣对于克服工作学习中的困难具有重要作用。职业兴趣的培养应该从小时候开始,在欧美国家小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日活动、中学生通过参加兼职活动,来培养他们早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兴趣,学校的职业辅导老师根据其表现进行有效引导,达到以兴趣定职业的目的。中国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职业计划进行早期的职业探索,需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将职业兴趣与职业计划及目标联系起来,会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过,有时人们也会把自己的职业兴趣牺牲给像高薪、工作安全等外在因素,这样他们就不得不去从事令他们毫不感兴趣的职业。

4.健康状况。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信念的效能信息来源除了性别、民族、遗传、知识经验外,还受到个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由于个人性别不同、民族不同,体质体能也就不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节奏也在加快、工作生活压力逐渐加大,这些变化对现代年轻人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近几年,过劳死现象以及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抑郁、焦虑、失眠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年轻人的健康,影响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因此,大学生应加强锻炼,合理膳食,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5.职业理想。职业发展理论在教授中提到职业计划与探索,职业学习理论讨论了职业计划问题,社会认知理论通过目标设定技能帮助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阶段性目标以提高其执行力,可见,个人选择什么职业,以及为什么选择某种职业,通常与其职业理想有关。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从事何种职业的意识和计划,它建立在知识、能力和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选择并准备从事某种职业提供了动力与方向。问卷调查显示,25.5%的学生从中学开始产生职业理想,38.2%的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开始明确职业理想,21.3%的学生至今没有明确的职业蓝图,准备等到毕业时再说,从小学时有了职业意识的占15%。个人早期的职业意识可能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随着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的积累,学生的职业意识逐渐清晰化,成为明确的理想,学校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帮助学生把职业理想具体化,也就是将职业理想固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目标,为了职业目标的实现,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订立学习计划。

(二)学校因素

职业学习理论论述了学习经历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必要作用,问卷调查也发现32%的大学生认为专业特色最重要,其次是就业指导,占19.4%,还有19.1%的学生认为学校声誉对其职业规划具有重要影响,此外,职业生涯课程辅导占14%、教师影响占15.5%。在中国,学生是否具有大学的学习经历,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的确起到了指示器作用,而且大学开设的专业教育是否符合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未来的择业要求与职业规划。现在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辅导课程,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计划、职业探索、职业选择、职业调整以及进入职场后的组织融合、职位表现、同事关系、工作习惯与态度等密切相关。但目前中国高校的职业辅导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职业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要求职业辅导老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技术水平与实践经验。据统计,美国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规划师,而中国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仅有1万人,因此,加快职业规划指导师的培养迫在眉睫。

(三)社会因素

1.就业形势。在职业规划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关注度最高,占29.5%。据统计,中国大学毕业生2009年已超过600万,2010年将超过700万,目前累计未就业大学生约100万,学生就业压力丝毫未减,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文凭作为一种社会筛选符号本该使人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但是如果文凭的发放超过了社会吸纳水平,就会造成文凭贬值,甚至出现教育过度性失业,在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已出现困难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仍然“随行入市”,参加人才招聘会不足准备,漫无目的,全靠运气,结果处处碰壁,信心受挫,可见,不打无把握之仗,做好职业规划在学生的STW角色转换过程中十分重要。当然,争取社会支持,尽可能减少职业选择中的障碍,会有助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2.经济收入。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在职业兴趣与目标之间建立联系十分必要,但是他们也承认有时人们也会把职业兴趣牺牲给像高薪、工作安全性等外在因素。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约25.2%的大学生将经济收入作为影响其职业选择的第二大社会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夕阳产业来说,面临着生产成本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一般不愿进入这些经济收入不高的行业发展;而生产环保、节能产品的朝阳产业,高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及垄断性行业相对来说经济收入较高,是大学生择业的首选目标。因此,大学生在职业探索与选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究竟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还是选择经济收入较高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职位。从地域分布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较中西部地区来说,经济更发达,企业密集度更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在职业定位与选择过程中出现“孔雀东南飞”,纷纷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的重要原因。

3.职业声望。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17.5%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与规划中会考虑到职业的声望与社会地位,职业声望是指人们对各种职业所做的主观评价。在中国传统社会,职业按照“士、农、工、商”排列,官员文人社会地位最高,商人社会地位最低。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社会的普遍主义价值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评价职业社会地位的价值标准开始多元化。研究表明,现在人们通常使用教育和收入两个指标衡量职业声望,根据中国职业声望调查数据显示,教育与职业声望的相关性高于收入与职业声望的相关性。大学生在做职业选择与规划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从事社会声望高的职位,如高级领导干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高级知识分子(如科学家、大学教授等);其次选择的职位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及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办事人员,可见,职业声望的高低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与规划的因素之一。

4.社会价值观。职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STW角色转换中对人们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问卷调查也证明社会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同样存在影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与时代变革时期,传统的文化价值观、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及网络文化的激烈碰撞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在学生职业选择与规划的意识中已经有所反映。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形式,他们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远距离办公或在家办公,甚至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开始考虑与谋划自主创业,而不是像父辈所希望的那样找个安稳的职业谋求生计。因此,在这个变化迅速的信息时代,社会文化宣传应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敢于挑战,讲究奉献,帮助学生在人生的职业旅途中扬帆起航,实现自我价值。

(四)家庭因素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将自己的兴趣转化为目标以及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和意愿将会受到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支持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29.2%的学生认为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期望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影响最大,27.3%的学生选择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其职业规划的第二大因素,父母受其教育、经济状况及社会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往往希望子女进入他们喜欢或看重的行业发展,并不断地对子女施加影响,甚至代为择业。此外,还有亲人劝告、其他长辈支持等因素对处于STW角色转换中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同样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chool-to-Work Transition,Robert W.Lent,Gail Hackett,Steven D.Brown,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2] The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From a Learning Theory Perspective,John D.Krumboltz,Roger L.Worthington,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3] The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Mark L.Savickas,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4]沙其富.浅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6).

[5]司红.高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规划[J].北方论丛,2002,(5).

[6]赵永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5).

[7]于秀琴.浅谈职业理想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7).

[8]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J].社会学研究,2005,(2).

第9篇:在职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 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105-02

一、引 言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逐步繁荣,其对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作为开展职业教育的各高职院校,需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各种要求,以作为制定、评价教学教研工作的重要方面。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很多方面则已逐渐显现出与就业市场之间的矛盾,比如就业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受教,而不需要的技能学校则在大量传授,这充分显示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根据自身特点,紧扣职业教育这个主题,突出技能性特色,进行了教学计划的修订。

二、原计划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高职教育刚起步及其他一些客观因素,原教学计划主要是以类似本科的学科化体系来建立的,这显然与高职教育中就业市场、培养目标、学生特点、教学时间等多方面冲突,如部分课程内容的重叠,部分课程与就业结合不紧密,部分课程学时过长等,这些问题就是因为缺乏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系统研究。

1.课程设置

在建筑设计专业的原教学计划中,[注1]将本科的许多课程引入进来,其课程目标以及对学生本身的要求均与高职教育相悖,具体问题如下:老建筑再生、建筑环境心理学、专业英语,这些课程以理论讲解为主,缺乏技能训练,其目标也是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原计划将它们列入选修课中,占用本来就不宽裕的高职教育总学时;Sketch up在建筑设计行业中应用较广泛,但是计算机建筑绘图没有这部分内容;就业市场对高职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并没有统一要求;3dmax绘画是效果图制作领域的专业软件,并不是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所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2.学时和进度

原计划中学时分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三大版块之间的学时比例过于平均,这对于只有3年学制的高职教育来说,无疑是重点不突出,对教学时间的不合理利用;其次是每个版块中课程较多,且相关度不强,没有把有限的学习时间编制到最需要学习的一些章节中去。

进度的安排也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有的课程作为建筑设计课程的基础和补充,需要放在前面学习却被放在后面,从而导致缺乏与设计课相结合的机会,如景观设计原理:有的学期的设计课程太多,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等。其主要问题如下: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作为专业的最基本课程分在第一、第二学期安排,会影响到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所需要的知识背景;建筑历史对学生来说主要是知识的拓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放在一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景观设计原理对于建筑设计的总平面设计作用较大,但放在最后一学期学习,显然不能使课程与建筑设计结合应用;建筑历史、建筑结构与选型建筑构造及材料这三门课集中放在第三学期,再加上建筑设计课,这使得学生的学习任务过重。

三、教学计划的编制

在对原教学计划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新教学计划以“就业市场、培养目标、学生特点”作为编制过程中的价值导向,按照“增减与分类”、“开放与渗透”两大核心的改革理念,对教学计划进行优化。[注2]

1.价值导向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为建筑就业市场输送合格人才,因此在教学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始终要把当前建筑市场的基本走势、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作为重要导向,应通过对建筑行业的深入调研,及时掌握最新的行业资料,才能有的放矢的确定所学课程。

除了就业市场以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也是重要导向之一,所谓全国教育一盘棋,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为国家的职业教育做出贡献。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宜采用本科的课程体系来要求高职学生,必须要适合国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从而进行针对性教学。这个问题正是目前职业教育中各专业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家往往不遵循职业教育的特点,而把职业教育变成“压缩饼干”式的本科教育。

高职高专学生与本科学生在学习基础、态度、就业定位等方面都有显著不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如果老师不研究学生特点,将适用本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照搬到职业教育中来,那么只能是适得其反。因此老师对教学工作中的任何事情,都必须把“是否适合学生的特点”作为评判标准,搞清学生特点,才能因材施教。

2.核心理念

在教学计划的编排过程中,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要对不同课程通过进一步审视和论证进行增减,并根据各课程的地位和关联度的不同,分成若干系列。主要思路:首先在调研的基础上,把与市场需求、培养目标、学生特点不符合的现有部分课程删减掉,并增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相关课程;然后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分为三大版块:职业基础课程、建筑技术课程、建筑技能课程。通过“增减与分类”来着重解决学生学习哪些课程的问题。

另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通过课程之间的开放和教学进度安排中的相互渗透,来高效率地利用三年的学习时间,使它们能够形成“1+1>2”的效果。在这个理念下,教学计划根据课程的重要性,对学时数进行相应的调整,也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对部分课程的教学顺序进行调整,使三个教学版块互有穿插,做到“边学边练、以练促学”。总的看来,“开放与渗透”主要是解决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以及教学进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