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在职工程硕士范文

在职工程硕士精选(九篇)

在职工程硕士

第1篇:在职工程硕士范文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学习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59-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伴随着经济社会对于高学历专门化人才的不断需求,除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之外,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高等院校从教学科研以及实验条件来讲拥有良好的办学优势,这些对更大规模地开展在职工程硕士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资源。本文试从在职工程硕士学习的宏观与微观特点入手,分析高校在职工程硕士教育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和实效性。

一、在职工程硕士学习特点的宏观分析

从宏观上讲,攻读在职工程硕士的学生都是成年人,他们的受教育过程既有类似未成年人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拓展技能的过程,又有基于已有知识经验自我实践的过程。这两方面不是并列的,它反应出在职人员学习的宏观属性,这种属性显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在职工程硕士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学习,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他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适应时代的要求继续学习、完善与更新已有知识,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可以说,学习的延续就是他们实践能力的继续与拓展。

2.在职工程硕士的学是同个人的职业相联系,其学习目标与个人职业性质同步,学习内容与职业需求同步。因此,在职工程硕士的教育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解决工作与学习、当前与长远的矛盾,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在职工程硕士的学习活动不仅取决于主观的意愿和兴趣,更多的是从属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应当建立完善的配套机制,保障教育培训计划有效落实,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

4.人生的全部知识,主要不是来自学校教育,而是来自人们进入社会后的自我学习。在在职工程硕士教育工作中,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一客观规律,尽早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倡导更为灵活持久的学习方式,即学习可以在任何场合进行,哪怕通过对生活的体验观察也能学习。

二、在职工程硕士学习特点的微观分析

上述宏观分析主要是从社会属性方面进行的探讨,除此以外,在职工程硕士学习还具有以下微观特点。

1.具有独立的、不断强化、自我指导的个性。在成年期,人的个性逐步由依赖、他律阶段发展到独立、自律阶段,自我意识和自律水平基本成熟,更希望在学习中别人能看重自己,因此有些参加工作时间较长的学生在学习中会存在畏难情绪,产生心理失衡,觉得自己肯定不如年轻人,等等。

2.具有丰富多样,并且个性化的经验。由于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且这种经验表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这种丰富的经验除了可供其个人在学习中充分利用之外,同时还可供群体之间相互利用,以取长补短、共同探索。

3.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以及时、有用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在职工程硕士的学习不仅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是培养自己应用知识的能力,他们追求学习的直接有用性和实效性。同样,所学知识一旦在实践中发挥效益,他们的学习目的也就会产生巨大的反馈作用。

4.成年人的学习能力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下降,其在意义记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还具有青少年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明确这一点,有助于帮助部分年龄较大的学生纠正“年纪大了,记不住东西”、“现在头脑不如年轻人灵活”等消极意识,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高校在职工程硕士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基于对在职工程硕士学习的宏观特点与微观特点的认识与分析,高等院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应当注意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主动原则――培养在职工程硕士主动学习的意识。由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学习具有十分明确的独立性、自我指导的特点,因此能否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成为培训的主体,促使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学习中来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关键。贯彻主动原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入手,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对教学计划、学习过程及考核评估等环节的设计都要力求使学生感到这种学习经历对他们来说是适合的、有用的,是有利于他们个人职业发展的。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学习活动适合自己的需要为原则,以使学生获得适合个体发展为目的,从而实现个体价值[3]。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资源,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对于对学习持有抵触情绪的学生,还应该努力帮助他们了解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明确自身具备的优势和特点,消除对新鲜事物的恐俱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好他们的热情。

2.适合原则――在职工程硕士教育应根据实际需求满足学生的期待。根据在职工程硕士的学习具有及时、有用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特点,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最大限度地与学生的主观需求相符合。在职工程硕士的学习需要获取本岗位职责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提高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自己能跟得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步伐。在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收集掌握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对教学的期待,尽力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从而给予学生明确而强烈的认同感,确保教学工作取得实效。同时更要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培养出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保证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的含金量,从实际出发,做到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市场的需求相符合。另外,在职工程硕士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并不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

3.激励原则――为职工程硕士制定有效的激励约束政策。在职工程硕士虽然岗位不同,背景不一,但其求学目的都是渴望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从而使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更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转化为深刻而持久的学习驱动力。因此,只有制定有效的激励约束政策,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根本的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逐步完善督学、考核、奖励等机制,建立内在与外在相结合、鼓励与约束共同作用的激励机制,确保各项教育培训目标顺利实现。目前大部分在职工程硕士采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不仅注重学生共性的差异,而且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使得个性化得到充分发展。具有灵活性和弹性[4]。同时应选择适合的考核方式,如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半开卷笔试、答辩演习、现场操作、市场调查报告、及口试等[5]。

4.反馈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及时有效地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知道教育培训或学习过程实际产生了哪些效果,都很难改进其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及时反馈的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反馈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①教师向学生反馈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和偏差,巩固知识和技能。②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建议并对其进行评估,其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审视教学的各个环节,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使教育教学需求确定更加准确,教学动员更加有效,教育教学计划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教育教学资源分配更加合理,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更加相得益彰,推进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反馈可以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学习小组互动以及网络互动等多种形式,并且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可以与企业开展更深入的产学研合作,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更广泛地传播知识。

四、结束语

通过对在职工程硕士学习特点的宏观与微观分析,可以认识到在在职工程硕士的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其学习规律,贯彻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发挥和利用高校学科优势,有针对性地为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人才,目前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正在积极申报工程硕士点,未来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力求把高校的新知识、新技能以最快的时效推向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小红.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转型与创新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4,(1):5-7.

[2]吴盾,蔡淑萍,王标兵.基于产学研联合基地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思考[J].统计与管理,2014,(1):44-47.

[3]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基于利益关系人的分析[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94.

[4]宋东浩.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第2篇:在职工程硕士范文

读者:

我是一名公务员,毕业已经三年,我一直想考研究生,但又不想放弃现在的工作。请问我国在职考研共有哪些方式可供选择?

如今,每年的考研大军中,非应届考研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比例高达50%,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职考研生。相对于应届考生,目前国家在职人员获取硕士学位方式共有三种:第一,参加每年1月份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获得国家认可的“双证书”(学历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这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获得硕士学位的方式;第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这是国家在现行的硕士学位教育渠道之外开辟的一条使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获得学位的渠道;第三,参加在职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这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方式,尤其是随着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迅猛发展,除了我们熟知的工商管理硕士外,工程硕士、教育硕士、法律硕士等也开始成为在职人士深造的热门方向。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须具备的条件

读者:

我是一名非应届的本科大学毕业生,我听说现在国家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政策,请问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须具备哪些条件?

一般来说,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须具备以下条件:1.获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2.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的资格审查;3.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组织的课程考试;4.通过在每年的5月进行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外国语水平及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5.在通过全部考试后的一年内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从表面上看,该方式是“免试入学,边学边考”,应该很容易获取学位,其实并非如此。按照规定,申请人自通过资格审查之日起,如果未在4年内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的全部课程考试和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则本次申请无效。由于不少学校奉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因此这种方式获得学位并不容易,有些专业的通过率甚至不到10%。此外,不少学校还要求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公开发表一定篇数的学术论文,这无形中也给毕业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专业硕士有利也有弊

读者:

我是一名在职人员,听说现在有一种在职专业硕士的考研方式很流行。请问什么是专业硕士?与其他在职考研方式相比,它有什么特点?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硕士在规定学习期间,修满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即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目前,我国高校共设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建筑学硕士等39种专业硕士学位。

在职专业硕士与其余两种在职考研方式相比,获得硕士学位的难度最小,但其花费可能是最高的。不少工商管理硕士的学费动辄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其他热门专业的学费也在3万元至5万元之间,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很难顺利完成学业。此外,目前在职专业硕士的选择面相对来说还比较窄,不是所有的在职人员都能找到与自己职业相对应的方向。

三种在职考研方式的选择与比较

读者:

我是一名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我想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种在职考研的方式,请问能否将在职考研的三种方式作一下分析和比较?

第3篇:在职工程硕士范文

基础教育发展是整个农村教育的重要根基,教师作为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者已成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教育硕士是我国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骨干教师的一项举措,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

1.农村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建设广西新农村必须把握其具有后劲、潜力的环节。农村教育是文化教育及其他领域的基础,是新农村建设中最具有后劲和潜力的一部分。

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还较低,有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猖獗,斗殴现象。也时有发生;同时,这些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总体仍然偏低,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搞好农村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当地农民素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物质基础和前提,还能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最终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教师――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农村的基础教育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普九”验收工作逐年推进,41个攻坚县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全区基本实现“普九”;教学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初中新课程改革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通过全区教师培训工作的展开,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得到更新,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提高,整个初中教学更进一步地实现了素质教育;在初中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基础上,计划于2008年开始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

然而,农村教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是当前困扰广西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离开了教师,任何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只会流于形式,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又决定着农村教育的成败。然而,由于农村的生活、教学环境及工资待遇与城市相差较远,使得能力较强的教师调离农村。正是由于农村缺乏优秀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最后影响到农村经济、民主的发展。

总之,农村教育要发展,就要培养留得住的优秀教师。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为建设新农村教育培养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这也是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建设新农村人才的关键。

农村教育硕士――农村教育发展的生力军

为了解决中西部农村教师匮乏和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我国教育部2004年开始启动、2006年正式推动实施了“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在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大学生中,选拔部分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52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高中任教,培养优秀中学教师,以此来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1.农村教育硕士的含义及性质

关于农村教育硕士的含义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认为:我国为了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水平、减少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背景下设立的政策性的专业教育硕士学位,它的招生对象是自愿到农村支教的优秀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是我国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培养对象。这些学生可以获得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的入学资格,目前国家规定的条件是必须在农村地区服务至少5年,服务期满后,原则上鼓励农村教育硕士在农村长期任教。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两种,2004年规定的是:“1+1+3”的模式,即第一年农村教育硕士到指定的扶贫县高中任教,第二年到培养学校脱产学习研究生课程,第三年回工作岗位通过远程教育继续学习,撰写论文,完成答辩,获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第四、五年在任教中学承担教学任务。2006年国家新规定,实行“3+1+1”的培养模式,即到农村中学任教3年,第四年回到培养学校学习,第五年回到任教学校边工作边学习,完成论文写作和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和学历证书。由于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是一种新生事物,还处在起步和进一步的完善阶段,农村教育硕士培养计划的实行,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其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研究性人才的重大责任。

对于农村教育硕士的性质的理解可以在与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相比较中可知。农村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及教育硕士的区别如表所示:

2.教师职业认同――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必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为免费培养,毕业走向上是鼓励在农村任教。“‘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政策实施其基本价值是解决农村基层中学教师缺乏,教师队伍质量不高,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科分布不均,教师的观念、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其最高价值是完成引领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使命,履行中学教育教学研究学科带头人的角色和责任。”因此,在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实施中,教师职业认同的培育便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课题,只有注重了对农村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农村教师的培养才成为可能,从而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改观,实现经济与教育的有效互动。

所谓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本人对“教师”这一职业肯定性的评价,“教师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说,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说,教师职业认同是当下教师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农村教育硕士作为我国“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对象,理应具备较高的教师职业认同,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职业认同才能将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融入对事业的追求之中,从而实现该计划为农村培养优秀教师的目标。

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由“1+1+3”到“3+1+1”的改变,提高了在农村教育教学实践的环节,这恰恰说明了我国对农村教育硕士教师职业认同培育的重视。国外研究表明在教师的职业生涯初期,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相对较低,随着从教年限的增长,教师对职业认同的感知趋向积极。

然而,农村教育硕士毕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尚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一所有资格进行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

学校,在培养机制上还存在着不利于农村教育硕士教师职业认同发展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农村教育硕士的选拔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个体选择教师职业的动机与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相关”。选择教师职业是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的教师,其职业认同度比选择该职业纯粹是为了谋生的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要高很多。职业认同度越高,专业化发展越高、越快。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其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因此,从农村教育硕士的选拔上看,选择动机应作为考量的标准之一。由于农村教育硕士未来职业定位在中西部国家扶贫县高中教师,因此,其选拔除了要考察学习、能力的条件外,更重要的是个人参与选拔的动机。教育硕士应选择那些立志从事教师职业,愿意为农村教育事业做贡献的理想高尚的师范生。只有具备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走向工作岗位的农村教育硕士才能克服中西部国家扶贫县不容乐观的客观条件,成为真正“留得住,用的上”的人才,最终实现“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真正价值。相反,如果只是看重农村教育硕士免试入学及免费培养等物质性的条件或把其作为人生发展的“跳板”,该培养计划的实现将成为泡沫。然而,根据我们对农村教育硕士所做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可知,就“您选择农村教育硕士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有25%的师范生选择农村教育硕士是因为“可升学读研究生,先过渡一下,再图发展”,仅有30%的是因为对教学本身感兴趣。而且大多数的师范毕业生在选择就读农村教育硕士时,对该项政策只是一般了解,考虑并不是太多,非常了解,并作了仔细思考的寥寥无几。

其次,从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上来看,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水平作为教师职业认同的基本方面直接影响到其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和教师直接生涯发展阶段。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性质是专业性、应用性及实践性,其培养方向为研究型中学优秀教师,因此,无论是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还是在导师的遴选上都应与培养方向相一致。国外教育硕士的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上理论性较强,比如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硕士课程主要有课程发展、教育政策、教育哲学、比较教育中小学教育、教育社会学及各学科专业课。然而,在我国,农村教育硕士在学校只有一年的时间,远程教育措施并未配套,特别是在广西这样的中西部地区,因此,开设过多的理论课并不现实,也不合理。由于其服务面向的特殊性,农村教育硕士课程开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问题的结合上:“在开设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专题、普通教育教学改革前沿热点专题、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等公共课程基础上,还需开设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专题、职业理想教育专题、个人素质训练选修专题等”。在我们的调查中,针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完善这一问题,部分农村教育硕士生提出应该有专门的培养方案、合理安排课程的建议。一位农村教育硕士生在毕业小结中写道:“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它的措施不够完善。比如,在农村教育硕士的课程安排方面就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只是安排我们跟全日制硕士生上课,但一年又不能拿到规定的学分,于是,又要参加教育硕士的学习。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比较乱,没有规律性。还有,在我们如何完成学业,如何完成学位论文方面没有一个规范的管理和安排,使我们不得不各自为政,只能自己十分主动地到处打听,显得比较盲目。”由于近几年的研究生扩招,大学的师资和培养条件都跟不上扩招的规模,专门的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的“双师”型导师也不足,更谈不上农村教育硕士所需要的特色课程。

第三,配套性的保障性政策不够,难以保证农村教育硕士队伍的稳定性。通过网上调查,大学生在择业中考虑的除了经济压力、精神需求等问题之外,对到基层就业还有一些现实的生活顾虑。以上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种种顾虑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在鼓励农村教育硕士期满后继续服务于农村时,要采取相应的保障性政策,不仅让他们下得去,还要留得住,要让其乐意在农村中学工作,并能安心在农村工作,努力解决其到农村中学就业后在生活和个人发展上的后顾之忧。在所做的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经过5年的农村教育硕士生活,其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较高,当提到“如果政府让您去农村小学、农村幼儿园或农村职业学校任教,您愿意吗?”大多数都选择了愿意;但是当提到毕业后,如果原单位要继续留用你,你是否回原单位时,而绝大多又回答是不确定;而在提到改进策略时认为该政策是好的,关键是落实政策的程序问题,建立落实政策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

完善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机制,提高其教师职业认同对策探讨

完善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机制,通过培养机制的改进提高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认同,坚定其为农村教育服务的信念,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大力宣传我国的“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培育高等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为选拔优秀的愿意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的人才做准备。调查表明大多数的师范生在选择农村教育硕士时对该政策是一般了解、考虑不多,只有少数对该政策非常理解并作了仔细思考。该计划的宣传不得力导致了许多优秀而又愿意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师范生与进修农村教育硕士失之交臂,加大对“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宣传,让师范生了解该政策的优惠政策及要求,将大大提高生源质量,有利于该政策的贯彻执行。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改革高师培养模式,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应做到以下几点:整体规划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对话;注重培养师范生科研、反思能力的培养,实现由专业到职业的自然衔接;改革师范生实习模式,学导制实现高校与中学的有效对话。

第二,完善培养模式,注重农村教育硕士的特殊性。农村教育硕士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农村”上,是为农村培养优秀高中教师,因此在课程的开设上要增添有关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课程;结合我区实际,在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应注重开设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培养其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注重开发教育技术课程,提高其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注重开发远程教育课程,不断完善其学习及应用能力。另外,其特殊性还体现在实践性上,为了提高农村教育硕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在导师的遴选上实行“双师制”,即应该有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的培养也应该有中学一线优秀教师的指导,由此,才能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知识学习与技能的提高共同发展,才能充分满足农村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对教师在质量上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在拓宽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职业精神、教育理念、教学技能及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强化教学实践和案例教学,组织专家专题报告、学科教育教学沙龙及社会考察。

第三,配套措施要得力。当前,我国第一批农村教育硕士已顺利毕业,在既取得教育硕士学历又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后,农村教育硕士生要实现引领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履行中学教育教学研究学科带头人的角色和责任,还需要相关的必要措施来激励和保障,具体建议如下:

第4篇:在职工程硕士范文

一、该班属_________工程领域,按照当年该工程领域的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由_________大学_________院(系、所)负责组织教学并进行管理。

二、乙方负责选拔符合下列条件者为本班学员,学员资格由甲方审核批准。

1.属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

2.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经历虽未满3年,但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者;

3.工作业绩突出。

三、该班学员按如下方式进行培养

1.符合报考条件的学员需报名参加当年由国家举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甲方从成绩合格者中择优选拔录取。被录取者采取单位委托培养的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需另签订工程硕士研究生委托培养协议书)。录取工作结束后,甲方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教师授课。

2.若录取的工程硕士生不满_________名,则在未录取的考生中,由本人申请,经甲乙双方研究视其成绩较好与表现突出等,准予参加本工程硕士研究生班的课程学习,同意其参加_________年国家举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成绩合格,择优录取为工程硕士生。

3._________年仍未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可以继续进行课程学习,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甲方颁发的《_________证书》和研究生课程进修成绩单。

4.仅参加部分课程的学习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甲方颁发的《_________证书》和研究生课程进修成绩单。

四、教学安排

按乙方的要求,该工程硕士生班应为非脱产(脱产、半脱产)学习。授课地点经双方协定,安排在乙方(甲方)进行,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两年,累计授课时间不少于_________学时(培养方案另附)。甲方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包括教学安排、教师选派、教材选择、授课和考试等)。

五、论文工作

按照培养要求,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者,一般在完成必修课程学分一半后,可申请论文选题。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半(从文献阅读选题报告到提交学位论文、申请答辩的时间)。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汇报、论文答辩等)原则上安排在甲方进行,在职工程硕士生在校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学位论文工作按甲方《_________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执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全部培养过程最长不得超过5年。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需本人申请,导师同意,经本班承办院(系、所)领导批准,报研究生院审批后,可以适当延长。

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应有两名指导教师。依据论文课题方向,由甲方选派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并聘请乙方一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联合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生的论文工作。

六、获得学位

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应符合该工程领域的培养方案要求,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满足学分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由_________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七、管理

1.按照_________大学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籍管理有关条款,由本班承办院(系、所)负责办理研究生证、ic卡等;

2.在职工程硕士生应遵守_________大学有关研究生的管理规定,按时注册;

3.为保证培养质量,学员学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乙方指派管理人员负责。甲方本班承办、院(系、所)指派一名教师负责有关课程教学方面的协调工作。

八、培养费用

课程学习阶段,每位学员需交纳培养费_________元人民币(不含教材费用)。按上课学员总人数计算,由乙方一次(分两次)向甲方付清。(乙方具体交付培养费办法为:第一次于开班前交付总费用的一半,第二次于课程教学过半,再交付剩余的全部费用。)中途辍学不退学费。

论文工作阶段,每位工程硕士生需向甲方交纳论文指导费_________元人民币,按录取工程硕士生总人数计算。在开题报告前一次付清。未完成论文者,不退指导费用。

九、费用分担

甲方负责支付办班的业务费和教学、管理酬金;

乙方负责支付在乙方授课的教室安排和任课教师食宿;

(甲方、乙方)负责支付甲方任课教师及管理人员赴乙方从事教学和教务工作的差旅费(或乙方承担差旅费的单程费用)。

十、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持两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未尽事宜,依据国家政策,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

第5篇:在职工程硕士范文

关键词:专业学位;实践能力;工程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穆晓星(1987-),女,山东淄博人,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李娟(1968-),女,湖南长沙人,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兼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员。(北京 10012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06-02

我国长期以来人才培养类型以学术人才为主、应用人才为补充。改革开放以后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日益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09年开始,我国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发生了重大改革,开始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是世界上主要国家比较通行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发展知识经济的重大举措。因此我国自1991年开始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但当时培养对象以在职攻读研究生为主。2009年3月,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发文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自此,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时代。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还未形成一个科学的、完善的体系,实践过程的监督和实践效果评价方式存在流于形式、不合理等问题。实践能力培养最主要和重要的途径为专业实践,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科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有本质区别,因此对专业实践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本科生的专业实践时间要求要比硕士研究生短;专业实践目的,本科生更多是认知实习,学术学位研究生则主要为体验,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则要求解决实际问题,并与学位标准和就业密切相关。本科生由于时间短、要求较低,已形成一个全过程管理的培养体系,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却缺乏这样的体系,实践过程的监督和实践效果评价方式存在流于形式、不合理等问题。

高校现有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不能满足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习实践需要。校外实习实践由于存在异地性、学习学生身份的特殊性,高校作为培养主体很难对这个培养过程进行组织管理、监督监控,企业又不具备培养人才的职能,运用原有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不能有效监管学生实习实践使其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因此培养质量难得到保障。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困境的原因分析

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自1984年开始探索,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初始探索阶段(1984~1996);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起步阶段(1997~2002);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阶段;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繁荣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期(1984~1996)。1984年原教育部高教司转发清华大学等11所高等工科院校《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建议》,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生,旨在培养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之后又分别下达了《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试行办法》、《“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两专业硕士生(应用类参考性培养方案)》等文件。这一阶段试点单位虽未正式提出专业学位,但是在招生对象、培养方法、教学要点和论文标准等各方面制订了不同于传统学术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专业学位的设置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起步期(1997~2002)。1997年,以国家正式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为标志。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确立选拔对象和选拨方式。这一时期的选拔对象为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在职人员。选拔方式为全国联考“GCT”与高校自行组织考试相结合的两段式考试高校自主招生录取。

第三阶段:发展期(2003~2008)。这一阶段,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开始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培养单位218个,授权工程领域40个,工程硕士年录取5万多人,在学人数17 万余人,为社会提供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形成了独特的培养模式。入学选拔方式为GCT,注重高校的自主自律。培养方式更加灵活,学生可以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但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课程内容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工程领域设置,教学内容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技术发展前沿趋势。规定论文选题来源于工程,并且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双导师制。

第四阶段:繁荣期(2009年至今)。2009年,教育部研究决定增招3.8万名硕士研究生,全部用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年全国工程硕士指导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研究生的教育结构,满足了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有利于专业院校发挥优势,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2009年开始推行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之后,由于研究生生源结构从原先的非全日制为主转变为全日制为主而发生了很大变化,进而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比如,对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来说,虽培养目标都一样,但过去的非全日制在职工程硕士至少都具有3年以上的实践经验,进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补充系统的专门知识,而且不涉及就业分配,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长处。而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一般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应届本科生,为达到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就必须在学期间加强实践教育,并且以此提高工程硕士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可见,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要求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不同;显然,由于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与工学硕士不同,因此,其培养模式也不能等同于全日制工学硕士的培养。

但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培养模式雷同,导致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的重要性并未体现出来,专业实践地位弱化,专业实践环节与课程、论文关系不紧密,游离于培养方案外。

三、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1.以行业为导向,把社会、企业纳入到整个培养过程中,进行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培养目标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对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较高要求,在招收对象上却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招收的在职人员有很大差异,而是招收无任何社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培养形式为脱产全日制,相比较联合培养、委托培养等形式,培养中缺乏实践锻炼,拉大了学生现实能力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的水平差距,对高校原有的以课程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是以行业为导向,把社会、企业纳入到整个培养过程中,这对高校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2.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体系化、制度化建设

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与课程、论文并肩的培养形式应学习课程、论文的逻辑关系,进行体系化、制度化建设。东南大学《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教学大纲根据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明晰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包括课程内容的习得即知识的习得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又将课程知识的习得提出七方面的要求,能力获得有6方面的要求。无论对知识还是能力方面的习得进行方法上的建议和时间上的安排。例如知识要求“了解单边拉普拉氏变换及其主要性质,熟悉电路的复频域模型及其计算方法,了解系统函数的概念。(9课时)”,能力要求“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作业清晰、整洁地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的能力”。教学大纲还明确了考核方式,“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明确要求平时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90%。

将专业实践作为一个课程体系,建立类似课程大纲的专业实践课程大纲。首先,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与知识类课程体系建立联系,如设立或者将某些课程作为专业实践的先修课程,满足专业实践过程中的知识需要,当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作为专业实践的先修课程,应有要求,比如是学科/专业介绍性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企业比较紧密的选修课程等。其次,还应将专业实践的目的、内容、考核方式、时间安排作出明确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专业实践。明确学生在专业实践中能力应满足哪些方面的要求,例如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有效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意见、信息的能力等。选择合适的评估方式对专业实践效果进行评价。

3.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管理机制的变革与创新

目前各高校都已建立相应的专业学位教育与管理机构。如清华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成立全日制工程硕士项目指导委员会,参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教学,监督和指导项目运行,以保证培养质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建立以学科带头人牵头的工程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小组,形成宏观管理、咨询与指导、监督与评估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成立专门机构,即工程硕士办公室,加强与企业人事组织部门的工作联系。

如何使管理机构切实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还需要以下管理机制的变革与创新手段:明确学校、学院、导师和企业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中各自的职责;构建网络化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管理和考核体系;利用双导师制,加强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实习实践的过程管理。

四、总结

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无论是研究生教育层面还是本科生教育层面都存在着实践能力培养缺乏或者培养体系存在漏洞等问题,这不是一个特殊的现象,而是普遍的现象。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作为专业学位教育的一种,必然要以职业为导向改革培养模式,全面、规范、个性化地管理整个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这既需要高校培养模式的变革,也同样需要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革新、与时俱进。相信随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会不断得到完善,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雪.工程硕士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1:5.

[2]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Z].2010.

第6篇:在职工程硕士范文

关键词:专业硕士 经济发展 教育模式 改革创新

一、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问卷调查

1.调查工具和方法。本研究参照有关问卷, 编制了由8个项目组成的专业硕士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问卷采用选项答题方式,项目主要涉及专业硕士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现实状况(表1)。

表1:专业硕士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本文的调查目标分布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分院、成都理工、四川大学四所具备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调查的专业为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法律、工业工程4类专业硕士。共发放215 份,回收194份,回收率为92%,其中有效问卷为172份,有效率为87%。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在呈现问卷的具体结果和进行分析时,主要从百分比角度进行比较。

2.培养目标。高校开设的专业是否符合社会要求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一个专业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首先看培养目标设置是否合理。调查结果表明,培养目标不太令学生满意,在接受调查的172个学生中35.6%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太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3.导师指导以及实践安排。

当前我国专业硕士教育是否有导师指导学习以及实践呢?笔者分析调查结果发现,调查结果显示:2%的学生在研一就开始有实践安排;45%的学生研二开展实践活动;26%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学校是否会安排;28%的学生表示会自己安排实践活动。

4.选择专业硕士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22%的学生认为专业硕士相较于学术硕士容易录取;只有3%的学生是看好专业硕士的发展前景而选择攻读专业硕士;更多的45%的学生是被调剂到专业硕士;还有28%的学生不太清楚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而随意选择的。

5.改进专业硕士教育的意见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显示了专业硕士研究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希望专业硕士可以有哪些改进提出了意见。12%的学生希望教育部门要加大对专业硕士的宣传,排除大众对专业硕士的理解误区;52%的学生表明,希望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尽快在专硕中普及奖学金制度,和学术硕士同等待遇;35%的学生认为专业硕士的毕业证书要与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挂钩,方便工作需要。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得出结论,大多数的硕士生对目前的培养目标基本不满意。另外,硕士生攻读学位的目的呈现多样化的状态,这与学生的构成来源多样化有关。在设置学制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学习这方面比较优秀的国家,英国培养应用型硕士学制,全日制为1年,兼读制为2年,缩短学制,大大的减少了培养经费,提高了教育效率,极大的满足了英国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和建议

1.明确教育目的。设置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必须要结合人力资本市场,通过人力资本市场这样的中介紧密衔接市场和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教育目的明晰,教育模式才能正确,才能培养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2.完善管理与培养体制。管理体制。根据英国的经验,我国的研究生管理体制可以考虑实行研究生管理高校自治,把专业硕士设置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达到人力资本市场与高校紧密衔接,保证人力资本市场的供求平衡。 培养体制。

3.职业能力培养。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在最近几年才得以大发展,所以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在职业能力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要求专业硕士培养过程当中必要的与职业证书挂钩。不仅要从宏观上通过建立完善的培养制度,而且要从微观上通过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加强专业硕士教育和职业的关联,力求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对应,学位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相衔接,满足社会企业对专业硕士的硬性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承亮,师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效率[J]中国软科学,2011.2

[2]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3]王文科,中、日、韩专业硕士教育比较及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10.1

[4]王文科.中、英两国专业硕士教育比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11

[5]高桂娟.造与职业准入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08.8

[6]弗兰斯# F.范富格特 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李春荣,任丽芝,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启示[J]中国冶金教育,2007.6

作者简介:

第7篇:在职工程硕士范文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643.8;TB-4 文献标识码:A

专业硕士学位是区别于学术型学位的另一种类型的学位,目前我国已包括了在职专业硕士学位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专业学位教育的任务是,根据社会某特定职业或工作岗位的需要,培养适应该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始于1991年,初始主要为在职教育,历经二十余年,已发展包括了在职和全日制两种教育模式,己形成以硕士学位为主、包括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在专业硕士学位方面,目前包括理、工、文、管、农、医、财经、政法、教育等39个学科领域,包括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会计硕士等多个专业,全日制硕士包括12个学科领域的158个专业学位。

目前,上述两种专业硕士均在招生培养人才,但二者在学制、管理、教学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在职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已实行多年,教与学等多方面均具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但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争议较大。全日制学术硕士人才培养最为成熟。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行只有6年,现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存在着职业性不突出、实践环节薄弱、导师力量不强、评价标准缺乏等问题。

作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学位论文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因培养目标与原有学术型硕士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不同,在学位论文环节中,论文选题应存在自身特点。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本文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选题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1学位论文选题中若干问题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产生于2008年经济危机和10年大学生扩招之际,实际上也是为了实现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发展目标”,即降低学术性研究生培养规模,调整研究生结构。这种调整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在具体实施时,由于经验和相应教学配置不足,也使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下面就学位论文选题原则、实践性、创新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1选题基本原则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从培养目的来看是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的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此,需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培养计划,其中主要需突出适应特性的行业或职业、体现应用型、达到高层次要求,在论文选题同样需按上述要求进行,避免偏离培养目标。根据教研[2009]1号文件,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

1.2实践性

在选题时,应注意专业学科领域,不可偏离专业人才培养初衷,强调知识整合和情境化,应按专业应用型要求,注重实践性,不可将专业硕士论文选题与学术型硕士等同。在选题中,应注重论文完成中的实践实训,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以达到全日制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未来专业或职业要求,能在就业单位经过自身短期积累,迅速成为单位中的中高层次人才。

1.3创新性

作为研究生,虽然是专业硕士,但学位论文也需在专业方面有所创新,按要求主要应为本行业或职业方面创新,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研究与开发,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技术方案研究,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应用基础性研究、预研专题,工程设计、工程设计研究与实施,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选题的创新性要求。

1.4可行性

同所有学位论文一样,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一样应具有可行性,该可行性需与其本身培养目标相一致,与学制、课程体系、专业或职业等相匹配。在全日制硕士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需要有不少于6个月专业实践期,这占用了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时间。本文认为,在确定选题时,应结合专业实践情况进行,以保证该学位论文选题的可行、实践性,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2结语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才保证。实施6年来,虽有不足但也在逐步完善中取得进展。随着进一步积累,近两年部分学校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生源得到明显改善,部分专业好于学术型硕士,这也符合了我国高等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初衷。本文从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望对该类硕士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在职工程硕士范文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方向

一、引言

专业学位亦称职业学位,是区别于学术性学位的另一种类型的学位。专业学位教育的任务,是根据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需要,培养适应相应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中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教育获得较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在专业硕士学位方面,我国1991年开始实行针对在职人员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历经2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包括理、工、文、管、政法、财经、教育、农、医所有学科领域的39个专业。

2009年3月,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

目前,两种专业硕士同时培养,但二者在学制、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为在职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已实行多年,在教与学等多方面均具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全日制学术硕士运行了数十年,具有较完整的培养模式;而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行才6年,仍处于探索期。目前已毕业一定量的学生,但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部分对毕业生不是很满意,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这明显与我国实施这一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也说明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环节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若不解决该问题,必将会影响该类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学生的学习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因培养目标与原有学术型硕士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不同,在学习中存在一些自身特点。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本文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应明确学习目标、重点和方向,以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等。基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适应相应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因此,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自身方面应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加强专业实践训练,提升个人专业实践能力,在学习内容、论文选题、实践训练等方面要围绕培养目标,避免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雷同。

三、明确学习重点

基于全日制专业硕士以适应相应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培养目标,突出工程实践性,不同于学术型硕士,因此学生应在学习方面明确重点。主要包括:一,课程选择应注重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不可一味偏向高深理论,也不可受社会对研究生都是理论水平高的观点影响,使自己偏离培养目标;二,学位论文选题应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并结合自身未来所从事的专业,进行集中强化训练,真正使自己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三,必须在学习期间参与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训练,这样才能保证在参加工作后很快能独立承担相关任务。

四、明确学习方向

因为专业方向在入学时已经大致确定,因此,在学习阶段应多集中在对应学习方向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上。如水利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在学习中应考虑到未来可能从事水工结构的设计、分析、计算,加强对相关软件工具的学习,并结合实际工程进行训练。基于未来发展目标,需要明确学习方向,以便提高自身学习效率和质量。

五、结束语

我国高等教育历经百年发展,已经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学位教育中,有本、硕、博三层次,有专业和学术之分,有满足在职和全日制两种不同学习类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很好地满足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丰富了我国高等教学。实施6年来,已有几届毕业生,在他们投身工作后,发现学生素质和能力也存在与培养目标不一致、与用人单位期望值有距离的问题,为此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寻求答案,其中,学生自身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方面。本文从专业硕士自身学习中一般不慎重思考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向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在职工程硕士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70-02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快速增长,教育部决定全面调整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结构,自2009年开始直接在应届大学生中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逐年扩大其招生规模。通过多年的调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已接近50%。虽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结构已发生根本性改变,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处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阶段,在满足培养特色和目标定位的前提下,各高校对如何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还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本文就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环节及其质量控制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内涵及培养目标定位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属于同一层次的硕士学位, 但类型不同, 侧重不同,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色与要求,以培养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其培养目标[1]。作为最大类别的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侧重于工程应用,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其课程设置既要体现知识的宽广性、新颖性、先进性和综合性,更要符合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的需要[2-3]。为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其培养离不开工程实践[4]。同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选题还应来自于行业应用需求或工程实践,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或前景,通常还应体现一定的行业或职业应用背景,而且其学位论文应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因此,生源质量、课程设置、专业实践、科研选题、学位论文等成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环节,是保证其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重点环节及质量控制路径

(一)分类复试,优先倾斜

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是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历史较短,其培养质量尚未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全面检验,社会和学生对专业学位的认同度目前还难以达到学术学位的高度,许多学生对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一定顾虑。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招生宣传力度,让报考者了解工程硕士的特点、定位和良好的社会需求状况及就业前景等,特别是作为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主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应主动出击,针对电子信息类高校和行业就职人员展开针对性重点招生宣传,提供比学术型研究生更优惠的政策;另一方面,复试时采取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的分类复试措施,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验、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进行专项考核并作为录取重要依据,同时,对有工作实践经历或工程实践实习的考生给予优先录取。

(二)注重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实践性与职业性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的程度。专业学位通常与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以培养能够承担特定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与工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明显不同, 因而在课程设置上两者应有显著差异。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应以应用为主线、实践为基础、职业为导向,除了设置体现本学科专业特点的核心主干课程, 更要设置以培养研究生工程能力为目标的应用类、实践类、职业技能类课程和专业实践环节,这部分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不低于50%,其中至少包括一门职业技能训练或职业资格认证课程,以充分体现本工程领域的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使所培养的工程硕士具有专业(或职业)领域宽广的知识和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和技术素养。

(三)专业实践应依托工程实际或企业生产环节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并应用于工程实际或企业生产环节。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研究生积累工程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重要环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多数来自于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没有工作经历,对这些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没有直接的实践体会或工程应用,如果不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专业实践训练,在未来的应用中就会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而工程实际或企业生产环节正是应用这些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的现实载体,这些载体可以是校内各工程中心,与导师有项目合作的企业,各专业领域在企业建立的专业实践基地,或学校在行业骨干企业建立的工作站等[6]。

(四)学位论文选题应与应用或工程实践相联系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选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之一,选题不仅应体现工程硕士的培养特色和目标定位,而且是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是培养研究生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科研选题应以是否能够提升研究生综合应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创造能力为标准,既要考虑选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也要考虑选题的技术应用性和工程实践的可行性,避免选题的理论化倾向,体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技术价值、工程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途径因课题来源不同而不同[7]。工程实践是选题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生通过系统调研、深入分析,结合自身特长、兴趣和工作意向,能够从工程实践的实际问题中找到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切入点。由于问题直接来源于工程或生产实际,使选题不易滑入学术型研究,还可以充分满足研究生个体发展需求。产学研合作项目是选题的又一重要来源。这类选题针对合作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不但可以解决企业的工程或生产实际问题,还可以增强研究生对企业生产的感性认识,能够在研究中将专业理论与工程或生产实际联系起来,锤炼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基于导师的应用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项目是目前常见的选题途径之一。因为这些项目的提出,或是解决某些实际应用中普遍存在的技术共性问题,或是直接来源于工程实际,具有非常强的应用针对性,也符合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同时在经费保障、实验条件、实践应用等方面能够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有利于保证培养质量。

(五)学位论文及评价应符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质量、特色与目标定位要求

学位论文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依据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根据工程领域和选题的不同有应用研究、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应制定有区别的规格要求和评价标准,以引导研究生按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特色和目标定位的要求来完成学位论文研究与撰写工作。学位论文写作方面,可根据不同类型设计一定的参考模板。如电子工程领域应用研究类型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其写作模板主要包括:工程或技术背景简介、理论或技术基础、仿真研究、实验或实践研究、实验研究成果等方面。学位论文评价方面,无论哪种类型,总体来讲,其评价应着重考查研究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作者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路、方法、技术、设计和工艺是否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同时还需考查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技术难度、工作量以及所能够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不同类型学位论文的考点应有所区别。如:产品研发类学位论文的评价应主要考查所研发产品的性能或技术指标是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新颖性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是否具备工程应用或生产应用价值;工程设计类学位论文则重点考查作者所设计的工程图纸、工程技术方案、工艺方案等是否体现一定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工艺,相关成果是否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等。

作为一种新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规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关键环节,探索其质量影响因素及其规律,提出其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有助于体现培养特色,达到目标定位要求,保证培养质量,使这一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得以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2]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8).

[3]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4]牛国卫,张红.专业学位的特性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提升[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

[5]邱立春等.提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