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探究式教学的策略精选(九篇)

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第1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中 数学 探究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塑造、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应运用学科本身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相结合,构建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就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倡让学生做数学,让他们在不断的探索中提高能力,而不是让他们看数学、听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应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下,重新组织内部的认知结构,建构起自己对内容、意义的理解”。在老师讲解之前学生已经深入地钻研了问题,他才能有“资本”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他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只要练在讲之前,哪怕是以老师的讲为主要形式,它也是一种交往。在老师讲的过程中,学生必然在心里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进行了对比、评价。我们还有小组讨论、组间答辩、师生相互质疑等多种“讲”的形式能使师生、生生之间更好地进行交往呢!“练在讲之前”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学科求知的无穷乐趣。我们要用学科的内在魅力去打动学生。学生学习数学最兴奋的时候就是他们通过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时候!实施了“练在讲之前”,数学课学生都不愿下课,经常在打了下课铃以后要请学生起来活动,因为学生都还沉浸在数学探究的乐趣中。

1、创设情景策略

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实践告诉我们,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较好地激发和满足了学生的数学探究欲望,对于改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新知内容,培养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

2、自主探究策略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数学新课程改革正是围绕教育发展的主题而进行的,重在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改变长期以来将接受学习的方式单一化,绝对化,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3、提出问题策略

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4、合作交流策略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选择自已所学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者,选择其中之一经双方同意结为学习伙伴,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时,双方便相互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互帮助和提醒,直到问题解决。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育目标。先提出一个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或由学生自由选择竞争者,或由教师指点竞争对手,然后由开始独立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随时监看对手的问题解决情况。

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他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学生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但是,社会性知识建构是以个体建构为基础的,个体对问题的思考、推理、判断等建构活动是个体有效地参与合作、交流、争辩的基础,只有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团体的沟通和合作活动中,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的建构活动。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而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在学习过程中,双方角色可以互换。

对探究活动的反思就是学习者对自身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有关的事物的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反思性数学学习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探究性,而目前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正式数学活动的反思这一环节,但它却是数学探究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思维发展阶段的中学生不可能一次性的自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才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付荣君.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第2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建议

1.探究教学实施的分步执行

1.1问题的发现和提出

高中阶段的知识教学中,课前预习是一项十分关键也是十分必要的学习环节。学生会在预习与下节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中发现许多与知识理解学习息息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探究教学实施的基础。教学课堂上,学生可以将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疑惑提出来,而教师也可以就此开展教学引导。引导内容可以在课前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来进行设计,每一个章节都存在一定的知识难点,而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特征又有着细微的差别,这些都是引导设计的关键因素。生活场景场景的融入也是一种很好的引导方式,真实且贴近现实生活的学习氛围能够将一些理解难度较高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以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这样一来,能够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

1.2课堂讨论的深入,针对问题质疑展开深刻探讨

知识疑问的深刻探讨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环节,在此期间,学生的知识认知将从模糊懵懂的状态向理解同化的状态过渡,知识学习问题的主动探究和自我学习能力的锻炼是本教学环节的主要目的。讨论的方式多种多样,数学教师可以依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性和知识难度来选择适宜的讨论组织方法,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为今后的知识学习奠定夯实的能力基础,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目标的实现。

1.3疑惑解答,总结学习规律

教师可以选择出经过学生合作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数学难题来加以引导,引导期间要抓准疑知识学习疑难点的性质和掌握的难易程度,传统高中数学的知识教学课堂上,凡是学生提出来的疑难点,教师们都直接写出“明朗”的解题步骤,这样的知识引导在当时看来并无不妥,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思想中,这样的教学引导既不利于知识的同化吸收,更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遇到知识认知障碍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来看待问题,思维方向往往是决定其是否能够解答数学问题的关键。经过略微点拨之后,让学生说出自己二次思考后的问题分析思路和得到的问题结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在逐步摸索的过程中找到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对此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

2.探究式教学实施所遵循基本原则

2.1主体原则的遵循

在现代教学观点中,学生是教学课堂的主体,因此数学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下足功夫,争取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专注其中。探究活动设计布置后,应该在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传统高中数学课堂里,学生总是在被动消极的情绪下“接受”知识学习的设定,而新课程课改推出的教学改革中则强调,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应该是主动积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知识教育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学生是高中数学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问题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在实现探究意识调动后,一步步实现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勇于质疑、大胆探索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2问题原则的遵循

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教学必须以问题为引导中心,通过问题来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启发,进而调动他们的探究意识。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的难度,保证学生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知识学习状态。学生在初次品尝到成功的味道后,一定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同化当中,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学习体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其完善。

2.3创造性原则的遵循

教材的仔细研读是保证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教学设计任务,因为探究式教学情境也要以此为创设基础,选择并设定出适宜的教学问题给予学生探究。创设性问题能够激发并调动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知识学习的乐趣所在。

像圆的方程知识应用,笔者就以赵州桥建筑的实际数据为例,其圆拱的高度为7.2米,横跨长度为37.4米,利用这一实际数据做出圆的方程。虽然对于方程构建而言,这一建筑数据稍显复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这样的生活场景,既能够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信息的处理能力。在短时间的交流讨论后,学生们一致认为直接坐标系的应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数学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推算演练加以实践。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行为都十分独立,并且在探究活动中摸索出了正确的解题思路,巩固知识认知的同时锻炼了学习能力,一举两得。

3.教学建议

探究教学的思想虽然已经有所普及,但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却明显落后,新的教学思维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而就当下高中数学课程的探究式学习状况而言,教师所设计的探究活动只适合知识接受能力强且学习基础扎实的学生,并不具备教学认知的普遍性。因此,笔者建议,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结合他们的学习能力来进行活动设计,以分层教学为指导思想,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尽自己的能力取得最大的进步,从而实现现代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执教经验,主要就高中数学课程中探究教学实施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作出如上讨论,希望能够给予各位教学同仁一定的帮助,笔者坚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杨慧. 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8(04)

第3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探究式教学 实施策略

中、小学数学既是基础数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又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让我们心思缜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好数学不仅能够帮助其更好地观察和处理生活事务,而且对其后续学习至关重要。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引导中小学生学好数学呢?接下来笔者将基于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理解,对探究式教学在中、小学中的实施策略进行讨论,希望能够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塑造探究式的学习氛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听不进去,没有兴趣,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我们可以从营造学习氛围入手,也就是在教学中将学生带入相关的情境,学生能“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找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所以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不断剖析教材,实时关注学生近况,了解学生平时的生活感悟和经验;将实际生活与教材中的理论相结合,让学生不再纸上谈兵,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生活与数学其实息息相关,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以小学除法的教学为例,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现有11个梨,1个小朋友要分3个,可以分几个小朋友?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两种方法解决:

方法1:运用学过的减法:11-3-3-3=2,可见,能够分3个小朋友,还剩下2个梨。

方法2:运用即将要学习的除法:11÷3=3…2,这种方法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

至此,学生就能够通过这种自己熟悉的氛围对什么是除法加以理解,并对除法与减法的不同有所感悟。

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什么叫做自主探究?当然不是过去的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自己的思维模式,对问题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和探究。

以初中“圆柱体体积计算”的知识点为例,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比如长方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供几组相似的长方体容器及圆柱体容器,让学生通过测量这些容器中盛满水的体积,从而比较圆柱体体积和相似长方体体积的关系。最后,让学生讨论长方体体积公式:V=S■h能否适用于圆柱体体积的计算?通过数次盛水的测量,可以论证该公式的合理性。进一步的,可以通过圆柱体底面圆的面积的计算探究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V=S■h=πr■・h

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这一步骤就需要教师放开“权力”,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究过程中有更多的自,独立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拥有不怕犯错的勇气与觉悟,不要在探究过程中缩手缩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质疑的机会和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三、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无论何时人们都不会忽视合作的力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沟通交往的能力,当然进行小组合作的前提是学生需要进行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解决难题时让学生利用合作的手段,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之中,发现自己的短处,吸取别人的优点。因此在讲解课后难题时利用这一手段,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教师可提前将本班的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每个小组人数保持在4―5人,每一个小组都有一个待解决的难题,给学生一些时间,找出解题思路,最后每一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进行黑板讲演,然后教师为每一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教师也可以让多个小组同时解决一个问题,看哪个小组率先想出解决方法,或者哪个小组解决方法最简便,解题方法更多,等等,让小组同学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相互提升。

以初中数学为例,已知图形中有A、B、C、D、E五个点,其中D、E在边BC上,且边存在以下关系:AD=AE,AB=AC。那么,如何证明BD=CE?

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小组内进行讨论,并最后交流各自的思路和解题感受。从不同角度探究解决方法,并要求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难易程度。

小组1:经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可以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运用已知条件可以得到ABE与ACD全等,并可进一步得到ABD与ACE全等。那么,BD=CE也就可以得到证明。

小组2:经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可以先运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证明ADE和ABC是等腰三角形。接着,通过点A作垂直于BC的辅助线AH,能够得到DH=EH和BH=CH。最后,BD=CE也就得证。

最后,两个小组的同学可以比较各自解决方法关键思路、优缺点。除了这两种思路外,同学们还可以一起再次讨论是否可以从其他角度思考。总之,教师不要告诉学生“这就是标准解法”,而是告诉学生通过一起讨论和交流,其他解决方法总是可以被不断探究出来。

四、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课改和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无论是领导还是学校,都开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了一大批高分低能,只会纸上谈兵不具备很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我们所倡导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是指单单培训学生的解题技巧,更是对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丰富和完善。

以小学数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个实践情境:小明和爸爸妈妈去果园摘西瓜,小明、爸爸和妈妈都摘了3个,请问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

同学1:可以用加法:3+3+3=6+3=9(个)。

同学2:可以用乘法:3×3=9(个)。

可见,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再是让孩子一味地死学知识,而是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如此,便可以培养学生“边学边用”的意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注重评价的导向作用

当然在完成这些步骤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于学生表现的评价,评价不是为了批评学生,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是否表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出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解决方法是否具有创新性;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是否与同伴积极交流,协作配合,在小组讨论中是积极地参与还是消极懈怠奉行“拿来主义”;在解决问题中,知识体系是否完善,知识点掌握得是否扎实,有哪些优点和特长,学生自身的短板有哪些,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能否应用不同的知识和策略,对自己进行自省,总结自身的特长与不足,是否积极地进行实践勇于创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都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评价中需要注意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一批又一批有创造力、基础扎实、勇于实践的学生。

六、结语

在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这一课题的探究中,我们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塑造相关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看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战”中提高自我;注重评价的作用和经验的总结,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提高自身能力,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1]顾敏芳.初中数学的探究性教学[J].广西教育,2013,7.

[2]张汝新.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现状与改进建议[D].中学教学参考,2015,4.

[3]明哲.初中数学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9.

第4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1.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针对研究课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归纳出物理规律,抽象出物理概念,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开展探究教学的关键是深刻认识其实质和内部规律。

2.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策略与实施

探究性课堂教学策略和实施大致包括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方案并实验、验证结论、评价交流等几个阶段。

2.1 提出可探究的问题。问题是探究教学的关键要素。既然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那么在有意义的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并使学生产生相应的问题意识。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物理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也可以从教材出发,挖掘探究因素,提出探究的问题。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关键。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活跃状态;只有既适合于学生水平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2.2 猜想并形成假设。猜想包括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判断,它是学生有效进行探究的良好开端。尽管所提的猜想不一定是最终的科学结论,学生最初进行探究时应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与假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仅靠盲目的尝试,要根据已有的理论、自己的经验和所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事实,以及必要的想象力、创造力,对所研究的事物提出一种带有推测和假定意义的设想。假设可能有一种,也可能有多种,但不论数量多少,假设必须具有合理性,才有助于制定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在问题明确并开始行动之前,形成假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2.3 制定方案并实验。设计实验是一个创造过程,是探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到探究的结果。为了保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探究,学生需要制定探究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带着问题去研究。要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设计小组之间、组与组之间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哪组设计的方案好,对设计有困难的学生应加以积极地引导。在物理实验方面,许多概念、原理、规律的引入都是从实验展开并最终由实验加以论证的。可以说,物理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设计问题,教师充当信息、实验器材的提供者。

2.4 得出问题的结论。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这一阶段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得出结论。在做出假设和收集资料后,学生要进行整理,把资料与假设联系起来,把证实的假设结合起来,否定未证实的假设。通常学生把必要的假设和各种资料联系起来时,结论就自然出现了。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顾其活动,促使学生得出结论。同时教师要有必要的肯定和赞扬,这对学生取得探究过程的积极情感体验是有好处的。

第5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中学化学;问题;对策

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有利于克服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发展自主和创造能力的不足,因而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受到重视。实际上,只有满足“时间充裕,学生基础好,教学内容适合”等特定条件时,探究式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优势[1]。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大多效率较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此,我们通过对武汉市、孝感市两所中学学生的问卷调查,对当前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的问题

1.探究式教学与现实的矛盾。由于受长期的讲授式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现有的一些方面与探究式教学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及其效果。(1)应试教育与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评价、课时、教学目标等方面有冲突。第一,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不适用于探究式教学。从对教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了传统评价外,经常使用其他评价方式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师为0%,37.5%的教师有时使用,其他的教师偶尔用。很明显,学生的学业成绩仍然是衡量和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尺。这种过分注重分数的评价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影响了教育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阻碍了探究式教学的有效进行。第二,课时问题,应试教育与探究教学在课时上有冲突。调查发现,有多达62.5%的教师在探究式教学的课题中出现过课时不够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课时是固定的,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至少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等基本环节,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保证,因而在规定的课时内很难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第三,应试教育与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目标侧重点不同。从对教师的调查中可以看出,87.5%的教师都认为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科学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帮助,甚至还有12.5%的教师认为帮助很大,没有一个教师认为没有帮助。而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通过探究性学习在这些方面受益匪浅。这充分说明了,与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知识教学相比,探究式教学更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过程轻结果”。(2)实验室配置及相关方面无法满足探究式教学的要求。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75%的教师表示学校只能为探究式教学中要求的小部分的实验提供相应的实验条件,甚至有25%的教师表示学校什么也提供不了。而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表示自己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解决问题的机会并不多。这是由于在现实教学中,学校的实验室配置有限,每个班的同学多,探究的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因而很难保证让每个同学都有动手探究的机会[2]。2.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影响。在现代教学观念看来,“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3],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引路者,能否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为学生正确的指引学习方向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①教师进行探究教学的水平参差不齐。有50%的教师在化学课堂中对探究式教学的使用占整个学期的1/5,另外50%的教师有的是1/3及以上,有的约1/4,还有的是1/5及以下,各不相同。在对探究式教学的了解情况的调查中,有37.5%的教师认为自己了解透彻并能熟练应用,也有同样多的教师对此只是一般了解,还有25%的教师则是清楚了解但不能熟练应用。而在对探究式教学实践中使用到计算机技术的情况的调查中,有62.5%的教师偶尔用用,12.5%的教师有时使用,还有25%的教师没有用过。这份调查结果显示,每个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时间、对探究式教学的了解程度等都大不相同,也就是说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②不少教师不重视、不看好探究式教学。在调查中,虽有部分教师觉得在化学课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有必要,但有近一半的教师觉得一般。有一半的教师只是偶尔会和其他的老师一起研讨探究式教学,有12.5%的教师甚至不会和其他的老师一起研讨。在对通过探究式教学后学生发生了的变化的调查中,有12.5%的教师都认为通过探究式教学后反而使学生的成绩下降了。很明显,大多数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探究式教学的优势,也并不看好这种教学方式。3.学生对探究式教学的影响。在探究式教学系统中,“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学生是学习和探究的主体,学生对探究式教学的积极程度和态度是影响探究式教学的主要因素。①学生缺乏自我探索的意识。探究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提出问题”,但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0.5%的学生经常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会发现问题然后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这表明多数学生并没有质疑问难的自觉性,也缺乏交流合作的意识。②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现代教育观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一半的学生有时会进行探究活动,另外一半的学生有的经常进行,有的偶尔进行,有的根本没有进行过。在对老师布置探究活动方面的课外作业的期望的调查中,有13.2%的学生表示非常希望,但同时也有13.2%的学生表示不希望,13.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大家的反应各不相同。③学生激情有余,课外整理与反思能力不足。在教师的调查中,所有的教师都表示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表现活跃,大部分的学生也表示出了自己对探究活动的喜欢,不难看出学生对探究式教学的欢迎程度,但同时教师也提出了学生课外整理与反思不足这个问题。从对学生对科学探究例如科学探究的本质、一般步骤等的了解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对此非常了解的只有5.3%的学生。而在对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情况的调查中,也只有7.9%的学生表示很好。很显然,学生课外整理与反思不足这个问题确实是造成低效探究的因素之一。

二、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的优化建议与策略

结合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我们认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很有必要,但要提高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效率与学习效率,使化学教学与课改相适应,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和优化。(1)教师要加强学习与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由于对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透彻,继而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教师加强对新的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而且对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①建立新的教学观念,跟上改革的步伐。教师应该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对探究式教学有一个全面的、透彻的了解,并有搞好探究式教学的意愿与能力。②适应新的学生观,在探究式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当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从旁引导和协助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根据自身行动反馈的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③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学生才有可能创新思维,才敢于求新求异。在现代教学理论中,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愈来愈受到关注,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严师”的角色,渐渐向“亦师亦友”转型。(2)支持和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探究式教学在实施时需要学习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课堂上的探究远远不够。课堂探究的目的主要是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①重视对课本中家庭小实验的探究。新教材中编排了许多活动与探究小实验,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视对课本中家庭小实验的探究,在学生对探究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开发思维,培养实验技能。②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尽可能的把教材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不但理解理论知识,同时懂得生活中的化学,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主动去研究,体会探究性学习的魅力,在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的同时,增添对化学的兴趣。(3)建立新的评价系统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在进行学生评价时应当树立综合质量评价观,坚持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动态地评价学生的发展。变单一评价为全面的、多角度的评价,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把各种评价内容综合起来,把各种评价主体联系起来,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4)有效利用有限的实验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探究的机会。我们在组织安排时,应当根据需要设计合理的方案,若有缺乏的实验仪器、药品,可以适当地改进实验或自制替代的实验仪器、选择替代药品,并在教学方案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务必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

三、结语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旨在改变沉闷的学习气氛和过于重视知识教学的状况,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行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研究探讨优化策略,积极开展教学理论研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效果。

作者:邢玉琴 娄兆文 单位:1.湖北省武汉市东湖中学 2.湖北大学

参考文献:

[1]黄修元.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新课程研究,2009,(1):150-151.

第6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 探究式教学 策略运用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新课改浪潮中引起了热议,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也遵循了这一教育理念。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历史旨在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待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一种致力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如能长期运用这一教学方式,可使学生具有与众不同的学习思维。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教学不仅增添了教学活力,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在历史确定性与史学性原则下,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已成为众多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我结合历史教学实例,从三个角度探讨探究式教学如何完成史学人文教育目标。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中应发挥个性。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探究式教学尊重学生个性,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久而久之还能培养学生的洞察力。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教学中,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为此,教师可做好课堂教学导入,其他时间则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来探讨教学内容(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从多种渠道查询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教师:先从中国航天科技事业发展新闻导入,适当介绍一些困扰科技发明的时代背景,择机对学生的分析给予指в氲闫馈

学生:根据教学导入,在组内进行自主合作学习:(1)探讨落后的农业社会下科技发展的进步意义;(2)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贡献;(3)如何理解科技发展对社会历史的贡献;(4)结合以往教学与本课内容,如何从历史角度分析做一个自豪的中国人。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完全纳入教学设计中,即学生的自主探究内容不能写进教学设计中,只能后补学生的探究问题及活动形式。探究式教学不能只注重探究的结论,而应更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探究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史学观,结合新时代背景,让学生形成新时代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学习和研究的动力。教师要创造探究性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持续的探究兴趣。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来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需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挖掘和创造。为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开展如下有益的教学探索:

1.虚拟当时的历史情境

虚拟当时的历史情境,往往在一些历史探究、揭秘历史真相类的电视节目中会出现。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历史背景等相关史料,虚拟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这种教学法,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历次虚拟当时历史情境的教学中,学生乐于表演、积极参与。虚拟当时历史情境是基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形式的,比传统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可以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实效。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教师的适当点拨可促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西安事变”教学前,我布置学生在网上搜集有关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教学中,我将班级分为4个不同小组,1~3组分别代表亲日组、亲美组、中国共产党组,第4组为历史评论组。教师让1~3组制定本组对西安事变的处理方案,并分别推选一位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处理方案;而历史评论组则倾听各个小组的发言,从中华民族和国家利益层面来分析各个小组的方案,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论。

这个情境表演任务提出后,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高涨,他们马搜集资料,对其进行了归类并整理出了有价值的信息。在情境表演活动中,各个小组和谐融洽,班级整体探究气氛活跃。事实证明,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以采用虚拟历史情境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了解。

2.设置具有历史价值的问题

近几年,关于历史事件问题的综合性考题,往往不能那么随意回答了。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在把握历史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对学生的探究问题进行合理设置,但不能脱离历史价值特点,这样的问题探究才具更其探究意义。为此,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让学生从详实的历史资料与同伴合作探讨中回答出来,这对教师来说是一项挑战。现实课堂教学中,探究性教学问题可从内容与形式上加以设置。在问题内容上,探究性问题要适中,不可过于简单或复杂,提出的问题应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即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资源可以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时,我就抛出这样一个假设性问题:汉武帝雄才大略,实现了西汉的大一统,如果他生活在50年前的话,能否有这样的丰功伟绩呢?对于这个假设性问题,学生要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分析、讨论和思考,再与同伴交流得出“不能”的结论。学生经过查阅资料与同伴探讨后得出:因为汉初经济凋敝,匈奴袭扰,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推动了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时势造英雄。

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使学生通过阅读相关史料,再与同伴讨论后可以了解汉初的国力状况,明白了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的休养生息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认识到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见,一个问题激活了整个课堂。

3.开展历史课堂的辩论

历史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史实和结论或由于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了不同的评价;或因为新史料的发现或新遗址的发掘而有了新的结论。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思辨的空间,推进学生的探究性思考。我在平时教学中会尝试用辩论的方式去激活学生思维,开展探究性思考教学。

例如,在学习“文艺复兴运动”时,我就提出这样一个论题:文艺复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还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兴起?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中展开辩论。

在课堂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大量引用了教材以及教学资料所列举的史实以支撑自己的论点。由于学生对教材知识有了自己的理解,加上教师最后的点评与总结,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文艺复兴并非文化复古,而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赋予其人文主义的内涵,追求人性解放的新思想、新文化运动,是一种新文化的诞生,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三、重视教材的教学活动

现行新课程标准下编写的历史教材中安排了很多活动课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应M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作为教材组成部分的历史活动课,师生要认真对待,它是关于学科内的教学综合性活动课。历史活动课往往融教育性、体验性、探究性、综合性、多学科融合等特点。因此,这些历史教学活动课内容,教师更需认真备课,从教学实际出发,引领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学习,拓宽学生的历史认知,有效提升学生的史学价值观。

历史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如故事会、历史短剧表演、知识竞赛、小制作、编写历史小报等。这些历史活动课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在学生参与历史活动的过程中,也可积累经验,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四、结语

探究式教学应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师讲授式的教学模式,突显了学生个性。由于探究式教学方式具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探究方式,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获得课堂体验的同时,又能掌握知识与学习技能,还可不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堂有效的课堂,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开动脑筋、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1]柴西琴.浅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学科教育,2001(10).

[2]徐玉萍.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2).

第7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发现、分析、解答问题,并总结出相应的规律的一种探索性的活动,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以及发展情感、态度的一种学习活动。合作探究性的教学是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学习活动,它要求以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小组的活动作为基本的形式,能促进学生的知识的建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其探索、协作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地进行一些合作探究性的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近些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合作探究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实施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数学被称为“思维体操”,由此可见,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高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但传统数学教学往往遵循“讲解例题———练习———布置作业”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传统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接受“是什么”的知识,而“为什么”与“怎么办”的知识即便教师在课堂上有所讲解,但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自身的参与,知识依然没有被理解,更不会运用。针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数学探究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表明了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可能性,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扩大了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空间。首先,数学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从平常生活、工作到生产劳动,甚至是科学研究,只要是与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方面有关的问题都必须运用到数学。所以不能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与书本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培养其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课堂中的数学”为“生活中的数学”。其次,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数学中量与形的阐述使得其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正是这种抽象性,一方面,增加了数学教学与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这恰好成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另外,数学包含了大量辩证法的思想。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展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探究式学习讲究实践性,因而要求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体会“怎么做”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基本而实用的认知工具,能在学生对问题的假设与求证中辅以帮助。

二、注重时机创设,乐于合作探究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强调的是新型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师生双向互动作为途径,合作交流作为方式来建立起来的一种学习活动。新课改提出,应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可见,学生就是衡量合作探究性能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制约合作探究性活动进程的一个客观要素。在高中数学合作探究性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作为主体,并遵循其心理与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给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问题的一个平台,让学生去感知教学内容、体会教材内涵,实现自主合作、乐于探究的目的。

三、实施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因而,数学探究式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情境引入是我们常提到的引入新课讲解时所采用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创设情境的最常用的形式。创设情境的基本要求是尽量真实,只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这有助于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提高其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加强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发现那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问题,通过适宜的情境来激发、引导学生。说到情境的具体类型,又可分为质疑情境、想象情境、纠错情境、实验情境等。不同的情境其训练重点和目标是不一样的,如质疑情境与纠错情境,着重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想象情境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考;实验情境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能力。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例如,在上“正方体截面”课时,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正方体截面”课件,积极参与活动,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屏幕上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一个正方体中,类似于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如何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间有何联系?”“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砍下去,它的截面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3.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课本上的图形是“死图”,无法表现二次曲线的形成过程,而黑板上的图形鉴于技术原因很难画得准确,更何况有谁能让黑板上的二次曲线连续变化呢?又有谁能一给出离心率就马上显示相应的二次曲线呢?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离心率与圆锥曲线的形状”课件,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课件,让学生独立探索。

4.合作学习,民主讨论

第8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优化;成果

作者简介:刘利江(1980-),女,四川泸州人,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428-01

引言

一直以来,大学体育教学模式都作为一种可控制系统存在着,其主要涵盖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场地器材、操作程序、教师要求以及教学目标等因素,大学体育教学过程结构是能够将整个体育教学模式支撑起来的骨架,其能够充分体现出体育教学模式的稳定性。而实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优化主要指的是整体设计并优化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诸多因素。相关实践表明,不管哪种教学系统,一定套对其结构及要素进行优化才可以体现出其整体功能的优化。本文将主要探讨优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相关策略。

一、优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需从教学目标及内容着手

1.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大学体育教学过程的起点及最终归宿,一定要在优化体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得到有效解决。主要是因为在整个大学体育教学中,对于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结构的建立、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来说,教学目标能够发挥其指导和统领性的作用[1]。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教育教学目标、学校教学目标及学科目标的制约,如果要明确大学体育教学目标,那么久一定要对其的可操作性加以了解,并且体育教学目标之间都一定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连贯性。将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确定下来对于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监控体育教学过程以及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

2.合理选择内容

现阶段,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已经成为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已经成为实施体育教学目标的载体[2]。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其能够直接接触到的材料就是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受到学生喜爱将会对教学目标完成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一定要对体育教学内容形成高度重视,一定要认真并且仔细地选择教学内容,而且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要具备较强的可学习性,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优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探究

1.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运用

体育教学方法具体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所作出的一些行为方式。体育教学方法一般包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展开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行为;在自身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活动方式等[3]。优化大学体育教学方式有助于让所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当前所具备的基础水平相适应,促使当代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对较多的体育知识及技能进行掌握,。此外,还可以全面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最终使其能够实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2.科学设计体育课堂教学结构

体育教学课堂结构的设计出了对规定时间内和规定空间内的各个教学活动的具体环节及步骤做出具体安排,更加需要将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有效地体现出来。相对而言,大学体育教学课堂结构是比较复杂的一个系统,高校体育教师在对体育教学课堂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该要着眼于整体,不能仅仅做到局部优化,因为只有这样,菜可以促使大学体育教学结构中的各部分之间实现相互协调及相互促进。

3.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即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出来

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在当前这种形势下已经慢慢从教师为主往师生合作或者是为学生服务的方向转化。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强调学生要积极并且能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并且要求体育教学一定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激发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及其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充分地将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

4.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

不断进步的科技以及不断变革的社会都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身心及生活。在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内容当中,体育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改善人类身心健康的问题上承担着非常重大的责任。为此,大学体育教学一定要实施素质教育,并有机结合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然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育能力得到提高就一定要完善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等,一定要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教学思想。创新意识有助于大学生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形成良好的适应性,还可以促使其自身的体育能力得到提升,并且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从事科学的体育锻炼。

三、结语

总之,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的对其教学模式加以优化,那么对于学生学习体育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不仅能够让其得到科学的训练,同时还能够促使其对体育教育形成更加科学的认识,增强其对体育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玉玲,莫艳萍.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优化整合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07:46-47.

第9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

新课标强调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活动已成为物理课堂中的主旋律。课堂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就初中物理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作一些初步的探究。

一、课前的准备

教师课前应让学生对课题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身边一些生活、生产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补充。另外,教师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同时,要有意识地设计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能力培养的内容。

二、课上的实施

1.创设情境――科学探究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究。认知主义者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发现能力,但如果没有适当的问题情境,则该教学策略只能流于形式,从而使目标和措施相脱节。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对课堂内容的探究中来,就必须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简明扼要地引入新课,创设情境体验,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究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2.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因此,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在探究式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如投影、挂图、录像、演示实验等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中,教师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后,学生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入人耳的?等。再如“焦耳定律”这节课一开始,播放一段“电线着火”录像和展示电炉工作时的真实情况,创设电热的物理情境,促使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猜想与假设──科学探究的先导

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是科学结论的先导,它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不可缺或的一环。此环节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讨论,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迅速地抓到问题的成因并对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如“焦耳定律”这节课中,在提出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后,通过讨论、分析电线着火,电炉工作时电炉丝热的发红而导线不热这些现象中的各种相关因素,学生就能作出电热的多少可能跟电流大小、电阻大小有关的猜想。

4.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科学探究的具体化程序化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这一步骤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的难点所在。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着“猜想与假设”,积极寻找、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常用的物理实验设计方法有:对比法、控制变量法、排除法、理想实验法、定量测量法等。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获得思维的各种办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修改、选择或综合,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例如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在学生猜想可能与压力及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后,老师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方法去设计实验方案。可启发学生思考:⑴在研究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应怎样保证另外一个因素(受力面积)相同;⑵压力作用的效果能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观察到呢?在以上点拨、启发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能利用所给的器材设计出实验方案。

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分析的依据

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在上阶段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通过实验操作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如:提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做科学”中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大门。如在“测量电压”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组实验,用电压表分别测量两灯泡串联的总电压及各灯泡两端的电压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电压表的连接,正确的读数方法等,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6.分析与论证──科学结论的形成

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因此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力求准确地反映实验结论。学生经历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7.自主评价――科学探究的升华

知识归纳提炼后,在教师的组织下请学生自评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缺陷,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探究思路、探究方法,对自己探究发现的成果独立进行修正、调整,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从而对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为再认识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几个典型问题,检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发现缺陷及时加以补救,这样信息反馈及时,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后的运用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内化,使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步转化为能力。因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的再理解、再巩固的过程,可起到突出重点强化记忆的作用。

物理作业布置时要针对课堂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去设计和编制课后作业。

总之,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由间接被动地接受知识,改为通过学生探索,直接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了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学,强调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