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精选(九篇)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

第1篇: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 法制新闻 对接

法制类媒体尤其是法制报刊是伴随着普法宣传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从“一五”普法开始,全国几乎各省份都创办了法制报,此后,随着电视节目的兴起,法制类节目也陆续开播。但是,近年来,尤其是新媒体出现以来,传统法制媒体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既面临着困境,也有着发展机遇和创新需求。

一、新媒体勃兴助推法制新闻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党的十八届三四中全会进一步把法治确立为治国方略,法治事件、法律案件、法治现象关注度越来越高,法制新闻出现了扩大化现象。在宏观环境支持下,法制专业媒体正面报道依然承载着法治任务。

互联网已经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大众传播手段,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法制新闻传播面临着困境和挑战。其中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制作成本过高,盈利大幅下降。信息价值缩水,人才流失。新闻业过度饱和,从业门槛不断下调。媒介影响和社会环境改变,导致传统读者流失,传播影响力下降。皮优新闻研究部主任艾米米切尔曾说:“在这一年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技术人员在开发新闻业。”作为专业类的法制媒体,面对技术专业人员的强攻,如何开发新闻,成为了影响法制新闻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法制新闻报道中的误区

由于社会法治进程的不均衡、公众思想观念的芜杂、新闻行业自身的特点等因素,法制新闻报道在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新闻报道的选择性、强迫性、遮蔽性、替代性、平庸性和消解性等等。

目前的涉案人群报道,报道议题已经形成固有模式。“案发、破案、审判”三段论更成为了依赖路径。大多数法制类新闻呈现出追逐、刺探隐私现象。这种媒体常态看似完成了新闻传播过程,但是缺乏主题和深度报道,只不过完成了规定动作,进行了例行的社会新闻传播,却遮蔽了更大范围的话题,剥夺了沉默的大多数的话语权,也难以唤起公众更大的兴趣。

在当前的碎片化、同质化、娱乐化的信息传播语境下,新闻报道对象面临着两个遮蔽:一是媒体选择的故意遮蔽,一是大众接受的故意遮蔽。浮于社会现象表面的新闻报道更容易让大众对法治人物形象刻板化和庸俗化。

媒体具有舆论监督的功能,也充当着信息传播的渠道。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舆论力量日益为全社会所重视,在这样的语境下,法制新闻报道也更加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回应,媒体也可以赢得公信力和权威性。然而,一些媒体的报道理念有偏差,乐于充当拯救者的角色,无形放大扶弱救助功能,这是对媒体权利的误用和滥用。

新闻报道借助社交、媒体、名人效应,符合新媒体时代传播的特点。但是,由于娱乐倾向的过于突出,一些法制报道更多地聚焦于明星绯闻、名人八卦,更多地炒作争议话题、比拼腐败数字、追逐贪官情人,对法治的精神不理解,对法治事业的发展不了解,对法治的困境不关注,对法治建设事业的探索不跟进,对法治发展缺乏深入思考。

综上,由于法制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导致大多数法制新闻同质化、碎片化、迟滞化,影响着法制新闻的开掘深度和传播力度。随着民主法制进程的日益加速,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无实用性的、粗浅的法律解读,色情血腥的、细节化的案件描写,过时的、官样的法制新闻。法制报刊和法制频道等专业媒体如果不解决权威性缺失、贴近性差等不足,必然导致读者群的流失。

三、改善法制新闻报道的策略

“正义应当看得见。”而这种看得见的方式之一,就是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媒体监督作用的发挥。作为专业法制类媒体,应该主动应对新媒体挑战,有效做到四个“对接”,增强传播效果,从而更好地普及法治理念,促进社会进步。

一是“官方和大众”两个舆论场对接。近年来,法制类媒体由于社会覆盖面和专业性特点的影响,在重大涉法事件的报道中过于谨慎,在突发事件或第一时间往往观望、失语,被其他非法制类媒体占去先机。在社会转型期,在依法治国被确立为治国方略的大形势下,法制传媒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正确认识法制传媒的公共属性,从行业系统的宣传工具转变为法制建设中的“社会公器”;理性对待复杂的利益关系,传达各方面的声音,调动人民群众关注和参与法制建设的积极性,增强法制传媒的话语权威。

二是“传统和网络”两个信息场对接。“小报改叫自媒体了,算卦的改叫分析师了,统计改叫大数据了,大忽悠改叫互联网思维了。”尽管这是一则调侃,但是媒介融合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当下法制新闻报道中,由网络强势出击所带来的舆论监督出现了新的格局,司法公开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都不可避免地融入了网络世界。网络舆论监督可以促进司法的公平公正,推进司法机关秉公执法,恪守专业职责,但是网络舆论监督往往会因其非专业性而导致丧失理性,形成网络媒介审判,司法公开与网络监督冲突已经成为当下的普遍现象。传播新格局呼唤媒体提升法律专业素养与法治精神,越是众声喧哗的事件,越需要法制类媒体保持冷静与理性;越是社会情绪激烈的案件,越要求法制记者秉承法治精神,跳下道德审判台,回到事件本身,回到对事实与证据的调查与审视中。

三是“专业和市场”两个评价体系对接。传统媒体报道强调内容为王、深度报道、独家和专业,这依然是法制类媒体保持自足的根本。在媒介融合过程中,一些法制类媒体放弃了专业特征,过度以市场为导向,或者过度信赖技术导向,结果导致专业丧失,市场失灵。新的不一定是对的。比如谣言新的不一定是好的。比如心灵鸡汤新的不一定是建设性的。离开专业性,法制新闻必然呈现出不确定性、不可控性,工具论导向也会导致新闻的同质化和失衡竞争,最终结果是法治理念的零产出。

四是“新闻与宣传”两个话语方式对接。赵树理在《李有才板话》中的一段关于“模范村”的顺口溜:“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新闻传媒被誉为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其扮演着为“公众代言”的社会角色,其中典型宣传一直是传统新闻报道看中的拳头产品,但是,在新的媒介语境下,新闻如何大众化传播,宣传如何新闻化,已经是所有传统媒体的待解课题。

在今天这样一个新闻媒介日益繁荣发展的时代,人们感受到了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的影响力。传媒与司法这两支社会重要力量的冲突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公共事件中,话题、扩散、动员、回应,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常态,平衡关系已经被打破,媒介审判与司法审判同时争夺大众舆论话语权。在此背景下,法制类专业媒体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报道方法,强化传播力度,抢占舆论话语权、满足群众司法期待,从而为依法治国方略作出应有贡献。

第2篇: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

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看到的公关,要么抱残守缺,紧盯着过去的那一套公关手段不放;要么就是步入所谓的互联网整合营销的误区——全面撒网,收买水军和,为自己贴金,给对手抹黑。

那么,在今天这个特殊时代,应该如何做公关?我想,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公关的终极目标——组织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在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相互了解和信赖的关系,以取得理解和支持。

一个组织公关做得好不好,不是看它在媒体发了多少篇稿子,做了多少专题,也不是看它在跟竞争对手的公关大战中是赢还是输,更不是看它养了多少水军,为它摇旗呐喊,而是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向外界准确地将自身的理念传播到位,树立起可信可敬的形象。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非偶然几次公关事件就可以做到。

那么,在媒体生态环境巨变的今天,公关行业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发展瓶颈呢?一方面,传统媒体影响力正在变弱,公关从业者过去积累的媒体资源,也许在一夜之间就变得毫无意义;另一方面,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且良莠不齐,你很难再像过去做媒体关系一样,去维护海量的自媒体。

最近,我跟老朋友微软大中华区企业传播副总裁庄海欧聊到了这个话题,他感慨道:做了一辈子的市场公关工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迷茫。过去所积累的资源,很多突然就失效了。有的媒体不行了,有的媒体老朋友离开了。而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新媒体,又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处在媒体新旧交替的这个时代,公关其实很犯难。依赖老的渠道来传播企业形象,已经远远不够,而且,传统媒体自身也面临着人才流失、发展遭遇瓶颈的困境,愿意沉下心来制作并传播深度内容的已经越来越稀有;另一方面,自媒体发展虽然快,但对企业而言,要想从中找到既深耕行业,又善于挖掘企业特点,并能将其准确传播的自媒体,却如大海捞针。

第3篇: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影视创作;发展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011915)。

新媒体是在21世纪蓬勃发展的新事物,它的勃勃生机不仅让敏锐的商人嗅到了商机,让学术界有了新的研究对象,更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新世纪伊始,美国网络新闻学创始人丹?吉尔默就对新媒体(New media)作了阐述,认为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可以称为旧媒体(old media),以网络为基础的传播媒介称为新媒体或者叫跨媒体。由于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学术界对这一说法虽然做了很多方面的补充,但是都基本认同这个观点。所以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支撑平台的媒体形态,依托于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网络向海量用户群大规模提供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以获取经济利益的各种新型传播媒介的总称,如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移动电视、网络、手机移动媒体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显示终端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媒体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有力竞争者。在传播媒体发展的历史上,纸媒体用了大约两千年,广播电视媒体用了一百来年,而新媒体则用了短短的十几年,它的发展速度是任何一个传统媒体都无法企及的,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造就的。

一、新媒体发展的总体特征

(一)全民性与低门槛

新媒体的传播不再是某个单位或团体机构的行为,而是拓展至全民“共享”。任何一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导演、编剧或摄像,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和意愿的平台。由于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融合式发展,使得人们掌握新媒体操作工具变得越来越简单、轻松,只要人们有意愿自己的所见所闻就会轻而易举地实现。进入门槛之低是其他任何传统媒体都不能给予的,所以将全民性特征赋予新媒体是不为过的。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4亿,到2015年,中国网民人数将达到75亿。①目前,通过移动网络终端上网的人数也已经达到了3亿。而美国网民人数为221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1%。到2014年,美国将有超过77%的人口成为网民。②这些近乎疯狂的数据向媒体从业者提供了明显的信号:未来将是新媒体大放异彩的时代,只要登录互联网就都是潜在的新媒体使用者。

(二)广泛的普及性

由于新媒体的技术基础在互联网与终端,所以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普及性也是其显著的特征。在传统媒体上信息需要经过策划、筹备、拍摄(写作)、审查、发行等层层环节。不仅对内容有限制,更消耗不起等待中的时间。而新媒体就可以免除一些“繁文缛节”用最快的速度即时消息。例如,搜狐CEO张朝阳使用微博对某明星的婚礼进行“现场直播”;播客网站每日更新上传拍摄者所在的当地新闻、某个事件等。这些都是随拍随发,丝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论使用者身处何地都能自己的见闻。可以说,新媒体在地域和时间上都做了极大的压缩,这是传统媒体根本无法企及的。

(三)强大的交互性

新媒体的终端以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为主,这些终端的最大特点就是可移动。这个技术上的特点使得用户都可以对新闻的线索搜集、采访、发行等一系列活动都有机会参与进去并且在事后发表评论。不仅是新闻的传播,影视作品在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也适应新媒体的这一特征做了极大的尝试。2010年湖南卫视力推的自播剧《宫锁心玉》(又名《宫》)就是一个典型,这部电视剧从筹划到开拍一直在与某视频网站合作播出剧集。用户可以从电视机、电脑两个终端上观看这部电视剧,通过短信、微博等方式全程参与该片的情节发展。该剧在播出时,屏幕下方还会出现滚动字幕向观众实时传递来自短信、网络等平台的评价。为了保持观众的关注度和新鲜感,片方甚至准备了三个不同版本的结局吊足观众的胃口。江苏卫视翻拍海岩的三部经典作品在逐一播出的同时,江苏卫视通过电子邮件、微博、短信等方式向观众征求“民意”,由观众投票决定男女主人公的最终命运。对于已经熟知旧版结局的观众来讲这一做法无疑是新鲜的,带有强烈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这在传统的电视剧生产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新媒体的这种特征带有天生的民主气息,让用户在参与热情的推动下对事件的发生和结果都能产生巨大影响。

二、影视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新媒介形态分析

新媒体在文化艺术领域里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美术、音乐和舞蹈艺术里都产生了由新媒体参与或主导的新的表演形式。在影视艺术中新媒体凭借其多层面、多媒体融合的优势,给影视作品赋予了新的展示空间,拓展了传统媒体的业务范围。或者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成为未来传媒行业发展的主要潮流。

(一)网络电视,即IPTV

它是利用有线电视网或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多种交互式视频节目服务的新型电视传播媒介。网络电视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用户既可以通过加装IP机顶盒的电视机观看节目,也可以通过连入互联网的计算机观看节目。网络电视的节目平台可以提供交互式和个性化的服务,使网络电视的用户拥有非常灵活的自由选择空间,不受传统电视媒体对观看时间和节目内容的限制。另外,网络电视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根据个人意愿配置多种多媒体服务功能。网络电视在节目内容的拓展上要比传统电视媒体强大,而且它不必遵守严格的播出时间,用户选择的观看范围也很大。

(二)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的实现前提是要有具备操作系统和视音频播放功能的智能手机,用它作为电视节目的接收终端。智能手机是自2009年兴起的新的电视传播媒介,它具有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用户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随意地收看节目,是继家庭电视机和电脑之后的“第三块”影像屏幕。未来,移动网络通信一定是电信发展的主流,智能手机终端会成为亿万网民首选的新媒体平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端坐在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前上网冲浪,更希望在逛街时,在旅途中,在移动中上网观看视频。

(三)新媒体电影

新媒体电影是电影艺术与新媒体结合的一种新型的电影发行模式和制作形态,有的媒体也称之为“微电影”。如果说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方兴未艾,那么电影与新媒体的合作则是初露锋芒。当今时代是一个平民英雄辈出的时代,而微电影就是造就平民英雄神话的一个平台。由于电影艺术作品在投资与制作成本上往往数额惊人,这使很多怀抱电影梦想且有才华的导演们望而却步,新媒体对电影行业的强势介入极大地降低了进入门槛,使青年导演们有了实现理想的机会。新媒体电影比传统电影更具灵活性和草根性,例如在2011年,一部名为《老男孩》的新媒体电影在各大视频网站上疾速传播,达到上亿人次的点击率,一时好评如潮,同时微电影这种形式也被国人认可,并初具规模。新媒体电影的主要特点有:播出载体为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手机、MP4、PSP等;制作方式与传统的电影制作大致相同,对作品的技术和艺术质量要求也比较高;发行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传统的有线电视网发行,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点播或下载发行。

(四)移动电视

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可在移动状态中收看的电视,是全新概念的信息型移动户外数字电视传媒。它采用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通过无线发射、地面接收的方法进行电视节目传播。只要在公交车、出租车、火车、地铁等交通工具上安装了接收装置,用户就可以在这些移动中的载体上收看到清晰的电视画面。移动电视用户可以在高速运动状态下接收电视信号,它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画面稳定、色彩逼真的优点。移动电视目前主要的发展思路就是针对公共交通工具,制作并播出一些适合旅途观看的节目,在节目内容上多以休闲、娱乐为主,但时效性差。

三、影视行业在新媒体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管理规范应进一步加强

由于以新媒体的方式制作影视作品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个人化的特点,在(发行)的过程中,作者往往只能考虑点击率或下载次数这样的“虚拟价值”。如果别有用心者在下载之后另作其他用途,那么就会导致作品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而大多数喜欢街拍的“播客”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拍摄的新闻素材易引起诸如隐私权、肖像权等民事纠纷。这亟须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影视作品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权力和责任。

(二)通信运营商应当取消垄断经营,尽快下调网络资费,给影视作品在新媒体上的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的手机上网套餐资费平均比中国内地低300倍,这个惊人的差距成为新媒体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政府部门应当对这一现象采取必要措施适时推动反垄断调查,将手机上网资费调整到一个比较合理的价位。

(三)新媒体资产的定价应提上日程

影视作品在新媒体上比较容易,但是一些有价值的作品应当进行收费观看,或者说产生利益的相关视频门户网站应当按照一定的标准付费给作者。但是新媒体资产的定价标准非常模糊,还无法做出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实际的作品发行中,非常容易引起知识产权的纠纷,所以这个问题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四)总体的创作水平不高,还无法进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作品对创作者的要求较低,所以体现在作品的内容质量和技术质量上都普遍较低。微电影在制作环节上虽然不比传统电影制作水平差,但是在目前情况下也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要想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还需要新媒体整个行业从技术、管理的各个层面继续努力,才能给影视创作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五)全面促进“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为新媒体的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有线电视网、通信网、互联网这三大网络,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已经开始从上到下进行大规模建设。这对于建设更先进、更高效、更自由的新媒体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影视行业从业者应当抓好这个机遇,充分利用三网融合带来的新媒体平台,把影视传媒事业做大做强。

注释:

① 。

② .

[2] 网络电视[DB/OL].baike.省略/view/432089.htm.

[3] 手机电视[DB/OL].baike.省略/view/65029.htm.

[4] 新媒体电影[DB/OL].baike.省略/view/743696.htm.

第4篇: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市场;运动场媒介;开发价值

高校媒介是高校与外界广泛连载的信息渠道,它使外界的各种信息流入校园成为可能,也使外界知晓和了解高校动态,并满足着高校师生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尤其是三线城市中的高校,媒介的作用更加明显,运动场媒介作为高校尚未开发的新媒介,对它的开发价值的研究,能使高校有更多渠道接触各种信息,使商家结合高校不同媒介有更多表现方式。

一、研究对象与思路

本文研究对象是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本科学生和雅安市商家,现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本科生14676人。在2011年4-10月,以四川省雅安市四川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川农)为例,对三线城市的高校运动场媒介进行研究。一个媒介的开发价值与该媒介的传播效果有关,媒介的传播效果由受众数量、受众与媒介的接触情况、受众对媒介的认知和看法等因素影响,而商家对媒介的看法和认知是基于媒介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为提出研究假设(假定该媒介具有开发价值)、构思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结果。涉及到的研究方法有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具体方法分布在每个研究部分中。

二、现有媒介渠道不能满足高校市场需求。

(一)巨大的信息需要产生媒介需求

2011年4月6―10日,对在校学生(除大四)的消费能力和日常消费主要结构分布进行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是因为考虑到每个年级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特征不一样,每个年级样本量是每个年级的总人数量的2%左右――100份,共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0份。所得数据如表1、表2所示。

根据表1,表明川农本科学生每月在校外消费达5百多万元,如此巨大的市场吸引着校外企业的目光。根据表2,看出学生在校外消费的项目主要有通讯(主要指电话费)、餐饮、服饰、文体用品等,其中服饰、餐饮、通讯的比例较高。

(二)受众对运动场媒介等新兴媒介较高的关注度

以川农为例,2011年5月,随机抽取了200位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其中运动场周边和楼梯外墙广告属于新兴的媒介,从以上数据看出,学生对新兴媒介关注度较高。在随机调查的100名同学中,问川农现有的媒介是否能满足你的信息需求时,37%表示完全不能,34%能满足部分,29%完全能满足,也就是说,现有媒介渠道已不能满足同学的信息需求,需要开发新媒介渠道来满足同学的信息需求。

(三)现有校园媒介已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以雅安市为例,2011年8月通过对学生消费比例较高行业中的32家针对高校的中小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3.75%的企业认为高校是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市场,96.87%的企业希望能够提高高校的市场占有率。71.2%的企业选择广告来提高高校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说,企业对高校市场存在较大的广告需求。调查发现,59.3%的广告主,认为现有的校园媒介不能满足其广告需求,深度访谈发现,主要是对广告传播效果的不满足。34.4%的广告主完全同意传统媒介的广告地位下降,28.1%比较同意,15.6%认为一般,12.5%比较不同意,9.4%完全不同意。

综合以上分析,校园现有的校园媒介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高校的广告需求,同时学生比较关注新兴媒介。

三、受众与运动场的接触情况

2011年10月对受众与媒介的接触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法是观察法和二手资料收集。观察法主要针对路过、散步、运动等流动人群,二手资料收集主要是体育课人流量,观察法的具体方法是把每天划分为8个时段,每个时段中对每种不同的接触方式进行人流量和停留时间的观察记录。计算一天人流量值和平均值。二手资料根据查阅川农课表计算所得。如图2所示,路过是流动性与随机性较大的人群,体育课、运动课、散步等是相对比较集中,固定的人群。观察点1()在一区运动场,观察点2(■)和3()在二区运动场。

(一)路过人流量,如表3所示

1.短时停留与高频接触。经过运动场受众的平均停留时间是3秒左右,说明受众与媒介的接触时间较短,对运动场广告牌上的信息只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不适合详细的产品介绍。平均每位同学重复经过3次,受众与运动场的接触频率很高。

2.黄金时段提高广告记忆效果。从表3可以看出,全天有两个时段的人流量特别高,分别是11:00-12:00、17:00-17:50,这两个时段的高人流量使得其成为了运动场媒介的黄金时段。

(二)体育课、运动、散步一周平均人流量(如表4所示)

1.长时停留提高广告记忆度。人群停留时间比较长,将有更多机会主动接触到运动场的广告牌,一天内重复阅读率比较高,有助于提高广告记忆率与回忆率。

2.大尺寸广告牌无视线盲点。运动场广告牌尺寸是2.4m×1.2m,高度是2m左右。表明在运动场内广告牌面积较大,视觉感通透,少有视线盲点。说明无论是在体育场运动的学生,还是路过的人群,甚至更远处的人,都能够看到。

3.人群高流动性提高到达率。根据最低和最高经过运动场次数,算出平均每人每天的重复经过的次数为3次。从表1与表2的数据计算得出运动场媒介的到达率为:(3444.6/3+1989.5/3+2336.75/3+946.8+316+28+1023.6+443)/14676=36.44%,表明在一天内能到达学生的1/3的人左右,人群每天的流动性和随机性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传播范围。

四、受众对运动场媒介的认知或评价

为了解学校在校学生对运动场媒介的认知和评价,在2011年9月,对其进行抽样调查。样本为2%,一共发放150分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49份。

前期对运动场媒介做了试点实验,在2011年6月份投放了3块运动场广告,广告分别是餐饮类和电子数码类。在这次调查中一同做了调查。其中有71.8%的人看到过投放的广告牌。看过广告牌的同学都能记得其中的一些广告内容,29.9%记得商家名字,46.7%记得广告标语,18.7%记得产品及相关内容,34.5%记得广告主画面。表明已投放的广告效果比较好。当问到运动场有广告是否会去看的时候,有62.4%的人表示会主动去看。受众对广告内容的偏好,35.5%选择企业形象广告,42.3%选择产品介绍广告,37.6%选择促销广告,74.5%加入公益元素的广告。希望广告中出现的产品类别,62.4%选择运动类,35.6%选择餐饮类,25.5%选择娱乐休闲内,25.5%选择教育培训类,27.5%选择时尚饰品及服饰类,17.5%选择电子数码类。在问到看了运动场广告之后是否会进一步了解或手机有关商家或产品更多的信息时,14.8%的人直接选择不会去。53%的人在画面比较吸引人的情况下会,54.3%的人产品介绍是所需东西时会,39.6%的人有比较优惠的促销信息时会。

以上几组数据分析得出,大多数同学会选择主动看运动场上的广告,大部分同学在信息是自己比较偏好时会有进一步收集信息的行为。在选择具体的广告内容和产品时需要根据受众偏好广告进行设置去吸引受众观看。受众对运动场媒介的认知度较高,传播效果较大。

五、广告主对运动场媒介的认知和需求情况

以雅安市为例,通过对学生消费频率较高的行业中的32家针对高校的中小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得知,有87.5%的商家愿意尝试运动场媒介,对其甚感兴趣。有71.8%的商家认为运动场媒介能够满足其广告需求。说明校外商家对运动场媒介的认知度和需求度都比较高。

六、运动场媒介具有开发价值

第一,川农现有的媒介渠道已不能满足校园内的信息需求,而学生对运动场媒介有较高的关注度,决定了运动场媒介开发的必要性。

第二,运动场媒介的传播效果较大,使运动场媒介具有较高的信息传播价值。但受众与媒介的短时停留和大尺寸广告位使运动场媒介较适合品牌形象宣传。三线城市的商家品牌意识薄弱,希望用广告提高销量,倾向以产品促销为主的广告宣传。企业应认识到大学时代是品牌忠诚度与品牌消费意识的最佳培期。毕业后,实现经济独立的大学生将把对品牌的渴望转换成真实的消费力,所以企业应利用运动场媒介对消费者进行长远投资。

第三,校外商家对川农市场的看重促使众多商家愿意对运动场媒介进行广告投入,使运动场媒介具有商业价值。根据成本核算,每张运动场广告的定价为280元/块/月有盈利。平均每块广告每天经过的同学是约5404人,其千人成本为280/(5404×30)×1000=1.73元。约为电视广告的1/13,报纸广告的1/17,杂志广告的1/15,路牌广告的1/9,路灯灯箱广告的1/3,综合其他媒体的千人成本,可以看出运动场媒介的千人成本最低,运动场广告的投资成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第四,运动场媒介为学校进行思想文化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对构建校园文化和传播渠道有积极作用,使外界的更多信息进入校园成为可能,补充校园的信息渠道,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

第5篇: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

两个月后,又是在上海,我有幸与会议的三位顾问之一、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创始人罗伯特・G・皮卡特展开了一场对话,再次倾听了西方传媒学者对学术会议、传媒经济研究、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及目前国内传媒热点问题的睿智之语。

关于第七届世

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

记者: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已经召开六届,前五届都是在欧洲召开,第六届移师北美洲。为什么会把2006年的会议主办地选在中国北京?世界传媒学术会议选择主办地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

皮卡特: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选择在何地举办的依据是:举办国的传媒产业是否呈上升趋势,举办国的传媒经济发展有没有参会者感兴趣的问题,举办国是否有一批从事传媒经济研究的学者,举办国的学者都在关注什么研究什么。

申请的程序是由各国提交申请报告,参加会议的专家共同投票,最后由五人组成的世界传媒经济会议行动委员会根据各国的申请报告和专家投票做出最终决定。

当时申办2006年第七届会议的国家有荷兰、希腊等国,仍然是欧洲国家。会议行动委员会对各国提交的申请报告进行了严格的审议,中国对举办第七届会议准备最为充分,有来自4所大学、一家报刊社等多家机构组成的高层次申办团,有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中国学者在4、5年前就开始参加大会,和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中国代表团提交的申请报告内容充实,陈述充分,学者的申请热情非常高。总体说来,是中国传媒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申办团的团结、坚定、执着打动了大家,获得了申办的成功。

记者:现在距离明年5月的北京会议还有一年时间。据了解,大会组委会已经成立并正在推进各项工作。作为这项会议的创始人和北京会议的学术顾问,你对第7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组织工作有何具体建议?

皮卡特: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的传统是让尽可能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加会议,让各种声音汇聚交流,同时参会者是各国、各地区研究传媒经济的精英。2006年的第7届会议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第一次在亚洲召开,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因此我们希望中国的主办者能秉承这一传统,坚持参会人员多样化的原则,向世界发出邀请,让北京会议成为世界传媒经济研究的思想库和辩论场。

中国传媒经济的

研究和世界传媒经济的研究

记者:据了解,你这是第三次到中国了,每次来都是参与中国传媒学术界的活动,和中国的研究传媒经济的学者有了广泛的接触,对中国的传媒研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你对当前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现状如何评价?

皮卡特:中国传媒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传媒经济研究很活跃,研究传媒经济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涌现了一批专业的研究人员,研究的总体水平较之三、五年前有了很大提高。当然,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媒经济研究的理论性不够,对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融合不够深入;二是从目前的学术著述看,现状描述性研究较多,问题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哲学思辨不够。这是中国学者在今后研究中要警惕的问题之一。

记者:针对中国传媒经济研究存在的问题,你对中国传媒学者有什么具体建议吗?

皮卡特:中国的传媒有中国的特殊性,因此中国传媒经济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特殊性。从这个角度说,我没有资格告诉中国学者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中国传媒经济研究刚起步,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问题,还是有赖于中国学者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去解决。作为一个研究传媒经济多年的学者,我的建议是:加强传媒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从现状研究向学理研究发展,建构中国的传媒经济理论框架,并融合到世界传媒经济研究范畴之中。相信不用多长时间,中国学者会有一批国际性的学术成果展现出来。

记者:正如你所说,中国的传媒经济研究才刚起步,一方面要解决自身研究中的问题,一方面还应该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世界各国的传媒经济的研究状况。你能否向中国的学者介绍些世界各国研究传媒经济的现状呢?

皮卡特:世界传媒经济研究在两个层次上展开。一是传媒经济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探索,诸如广播电视波段拍卖对节目价格的影响,由此诞生的交易成本理论对整个经济学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还有传媒市场结构的研究、媒体兼并现象及其可替代性研究,作为许多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政府管理媒体的重要参考,传媒市场为双元市场的概念基本上确立。还有媒体的合并现象及其机制的研究、媒体竞争现象及其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伞状模型等。在这个方面,既有大量的实证经济学研究,也有不少的规范经济学研究,后者更偏向于政治经济学方向。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既有基本规律的探索,也不可缺少基本价值判断性的研究。二是各个传媒领域特殊现象及其规律的探索,诸如报纸的发行量问题、广播电视的收听收视率的问题、网络的点击率问题与它们的经营管理等。

从研究方法上看,国际上流行的或主流的学者多从事实证研究,并多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定量研究,通过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典型个案研究,也是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进行定性研究,诸如法律政策的变迁、国际比较等方面的研究。

关于中国传媒产业

记者:你来中国除了和传媒学术界交流外,一定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也有所了解。你看到的中国传媒产业是个怎么样的发展状况?

皮卡特:我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有三点印象:一是发展很快,市场空间很大。但由此带来一个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如何面对快速发展的传媒环境,如何解决影响传媒业盈利的技术、设备、人员等障碍性因素。因此,要提高本国媒体内容的质量,一些投资应该放在生产媒体产品的设备上,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专业教育,以满足社会大众对大众传媒内容丰富化的要求。

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在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比西部地区快,因此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传媒业也呈现这种态势,而且东西部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尤其是技术、设备投入不足,影响了西部地区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也是中国传媒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是中国媒体的资本运营有待发展。中国传媒业的快速发展正在吸引着世界的资本目光,很多大的国际传媒集团开始关注中国传媒市场,投资传媒领域。但是,制度、政策方面还是一定的障碍,中国自己的传媒集团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有市场需求,需要和国际传媒集团对接,可现在还没有很好的接口。中国传媒资本市场的发展征程漫漫,任重道远。

记者:刚才说到传媒经济研究刚起步,很大一个原因是中国的传媒产业刚起步。或许你能给我们点建设性意见,分析发展中的中国传媒业和发达国家的传媒产业差别在哪儿,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方位。

皮卡特:中国传媒业和国外传媒业最大的差别在所有权结构。我知道,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传媒业一直是国家所有或政府所有,产权没有进入市场。加入WTO 后,中国的广告市场和出版分销等在一点点地开放,一步步地走向市场,但产权关系还是带有政府色彩。这是中国传媒产业的一个特点,也似乎是现在你们谈论的一个热点。如何看待传媒业的产权问题,我想应该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做具体的分析研究。在中欧,传媒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国很相似,也是在一步步放开市场,哪些放开,哪些保留,各国的情况也不一样。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报业出版业几乎都为私营,而在欧洲,电视、广播业都是公共产业,为政府资产,欧洲国家的电视广播运作得很成功,这方面中国也许可以借鉴。

几个热点问题

记者:接下来,我想就中国传媒业目前的几个热点问题向你请教。一个热点话题是关于3G牌照的发放问题。我们知道欧洲的3G之路早已启动,能否向我们介绍发展现状?

皮卡特:欧洲的3G市场大约在4年前启动,2年前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3G的出现受到了用户的普遍欢迎,因为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应用。欧洲各国3G牌照的发放方式各异,有的是政府指定,有的是进行拍卖。

虽然3G在欧洲已经正式运营,但无论政府还是运营商都面临很大的压力。在运营商方面,旧的系统已经运营了30多年,更新系统需要3-5年,关键是谁也不知道新投入的系统设备能用多长时间。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设备更新换代频繁,运营商担心巨大的投入能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这也造成了运营商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很积极,投资有限,而且现有的设备已经基本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了,运营商开发运用新技术的动力不足。在政府方面,3G的出现产生了很多问题,如何制定适合3G市场发展的政策是个考验。

记者:第二个热点问题是关于传媒集团的。中国的传媒正在走集团化、规模化和集约化道路。有些学者担心,大型传媒集团、“一城一报”出现会产生新闻垄断,违背新闻自由的精神。我们知道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城一报”很早就有了,他们是如何看待这种问题、处理这种矛盾的?

皮卡特:媒体集团化和新闻自由确实在一定程度有矛盾。媒体集团化是发展的趋势,是增强实力、实现规模效益的必然之路,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违背新闻自由的精神。解决的办法主要在政府的制度、法律规范和行业监督。政府可以制定政策,规定在一定的区域保持两三家媒体集团,形成竞争态势;还可以要求一个地区除了本土化集团外,能够让外国公司进入;通过扶持中小媒体,发展社区媒体,以期增加市场的多样化,比如授权社区、学校建立社会公益性媒体等。当出现垄断化趋势时,要通过法律、制度,比如反垄断法来有效地制止,保证新闻自由。

记者:中国的传媒集团现在处在转轨、转制的关键时刻。按照国家的要求,媒体集团无论是事业转企业,还是企业转股份制,都要做到编辑采访和商业经营两分离。但在现实中,这点做起来很难。这方面国外媒体有什么做法能够向我们介绍吗?

皮卡特:编采与经营分开,是媒体为保证舆论的公正、独立而采取的一种运作方式。但据我了解,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实行编采经营分开,有一些媒体这样做了,还有一些媒体没这样做,但是没有做并不表示放弃了新闻舆论的公正和独立。

第6篇: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

2007年~2008年,北京工商大学广告系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连续追踪企业对广告媒体的态度,访问者直接进入企业与管理层沟通并取得一手资料,试图研究企业在媒体投放方面的走势。2007年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得到有效问卷543份(每家企业l份问卷,含每年广告费用大于5万元的企业266家,每年广告费用小于5万的企业277家),样本主要侧重于中小型企业,覆盖北京、山东、湖南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8年发放问卷1200份,取得有效问卷635份,样本没有限定企业规模,覆盖安徽、北京、山东、湖南、浙江等24省、自治区、直辖市。

影响企业广告决策的因素

广告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传播商品信息、建立品牌形象。但调查数据显示,企业认为广告费用支出理由排第一位的是业务运营需要;排第二位的是领导或主管重视;顾客的需求或广告费用支出金额并不是排序靠前的理由,而是排序最后的理由。可见,在企业的广告决策中,并没有把向顾客传播信息与业务运营紧密地联系起来,而是掺杂了领导或主管等决策层的非本质因素。

广告可信度与广告媒体信赖度

问卷调查了企业广告人员对广告可信度的看法,包括对企业自身广告的看法以及所有其他企业广告的看法。两年追踪提问语句稍有差别,但数据显示基本一致:一半左右的人对广告的可信度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对广告持信赖肯定的态度。2007年的数据显示,近四分之一的人对广告持否定态度;2008年的数据显示,近四成的人对广告持否定态度。总体上讲,企业对广告的信赖度都不高。

企业一方面不得不做广告,另一方面又对广告的信赖度不高,为什么企业持这样一种看起来十分矛盾的态度呢?笔者认为,这一数据恰好反映了广告业100年以来一直存在的迷雾现象。美国著名广告人约翰・沃纳梅克100年前说过,“我花费在广告上的钱有一半被浪费掉了,问题在于我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无论是企业还是广告公司、广告媒体,一直以来难以测定广告的确切效果,这种现象正是企业对广告心存疑虑的根源。当然,国内虚假广告猖獗、广告代言人常常说一些假话欺骗消费者,也是企业难以对周围广告完全信赖的现实原因。

在对广告媒体的可信度评价当中,企业对电视广告和商场POP广告的可信度评价没有持否定态度,2007年的评价值分别是3.11分和3.09分,2008年的评价值分别是3.27分和3.16分;而对其他媒体广告的评价均持否定态度,即平均值均小于3分(5分制),其中对门缝广告和报箱广告的评价最低,几乎处于完全不可信的程度。

广告媒体面对的挑战

结合上述调查数据,可以想象出企业内部这样一幅矛盾的画面:企业广告活动的目的是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但是推动企业广告活动的重要因素是业务部门和最高决策层(主管层)的态度,而非顾客的需求。企业人员对周围大部分广告持无所谓的态度,四分之一至四成的广告是不可信的,对广告的信赖度非常低。企业对周围的广告(包括自身的广告)的信赖度如此之低,既反映了广告活动的效果测定一直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也反映了广告行业自身存在的诚信问题,社会上普遍缺乏的诚信危机已经波及了企业对广告的看法。

第7篇: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

传媒是一个传递信息的行业,其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传媒行业的进步,传媒行业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中西方传媒行业多元化发展状况的差异是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参考。

关键词:

中西方 传媒行业 多元化 对比性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科技深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信息技术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传媒行业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报纸、杂志、电视都是较为传统的媒介,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入了新的传媒力量,如互联网、手机等。事实证明,这些新的传媒方式让人们身边的信息传播的速度变快、传播范围变广。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传媒行业的这种多元化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我国传媒行业的多元化发展现状

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处于摸索阶段,存在较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传媒产业结构、人才机制和信息技术上。

1. 传媒产业结构混乱。2011年1月,阳光中国・2011传媒发展年会在北京召开,在年会上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长宋建武先生代表大会的组委会了《2010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报告结果显示相较于前一年,我国报纸种类下降了0.31%,平均期印数下降了1.5%,而总印数下降了0.86%,报业发展有待提高;[1]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广播电台的广告收入在全国广告收入中占比由3.6%下降至3.52%;而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初步统计,2010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被传媒业所看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扩展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升至31.8%。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传统传媒和新兴传媒行业的分配十分不均,各种传媒方式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是我国传媒产业结构比较混乱的表现。[2]

2. 传媒产业人才稀缺。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时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这种情况导致我国媒体产业缺乏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较强的综合性人才。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较晚,因此我国产业的管理能力整体较弱,传媒行业也不例外。目前,我国较多传媒从业者都缺乏专业的职业培训,对于传媒产业的经营和管理的规律缺乏一定的认识、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较弱。由此可见,我国的传媒领域在人才的选用、培训等方面的管理有待加强。

3. 传媒业产品竞争力较低。现阶段,我国共有3000余家电视台,这个数量比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电视台总数还要多。由此可见,我国算得上是传统媒体中的领先者。但是数量并不能代表传媒产业的发展水平。我国虽有很多电视台,但是电视台却存在很多问题,如规模小、竞争力较弱等。这种混乱的传媒产业结构导致我国很多电视台的节目质量较低,从而使得传媒业的产品竞争力较低,阻碍了传媒产业的发展。[3]

二、中西方传媒行业多元化发展状况对比

1. 行业结构上的对比。作为一个传播信息和服务大众的行业,传媒行业的产业必须能够加强和其他领域之间的合作。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传统传媒方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媒方式在传媒行业的地位逐渐稳定。在传媒行业的这种发展趋势下,西方很多国家都逐渐实现传媒领域的产业融合,将全球的传媒行业并购。西方国家传媒业中的这种并购行为在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流行起来,这种并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传媒行业的多元化、全球化发展,让世界各国的信息最迅速、真实且完整地展现给观众,这种并购行为推动了西方国家传媒业的发展。我国传媒行业的产业并购行为较晚,导致传媒行业的多元化发展缓慢,是我国传媒行业所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面对传统媒体的竞争力逐渐下降的情况,我国传媒行业并没有作出相应的改变,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媒体行业的发展观念。这种传统的观念阻碍了新兴媒体方式在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导致我国的传媒行业依旧以传统的传媒行业为重心,严重阻滞了我国传媒行业迈向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步伐。

2. 行业产出上的对比。公开数据显示, 2010年美国报刊的广告收入为275.6亿美元,同比幅度下降了27个百分点,这种幅度是美国报业的第9次下滑,这说明了西方传统媒体的衰落,但是在报纸广告下降的同时,网络广告收入却快速上升。2009年,美国的四大网络公司(谷歌、雅虎、微软和美国在线)的网络广告收入总额为326.42亿美元,比2008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左右,其远远超过报纸的广告收入。除了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都出现这样的状况,这些状况都证明了传统媒体的衰退和新兴媒体的兴起,这是一种必然趋势。面对这种趋势,很多西方国家都将传媒投入着重放在新媒体发展方式上。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广告市场规模虽然从1981年的1.1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899.56亿元,但是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其中,广告收入所占GDP的比率为0.63%,远远低于美国的水平;广告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率为1.75%,和国外某些发达国家的比例也相差悬殊;2008年人均广告收入为143.04元人民币,而美国在1989年就达到了人均499美元。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传媒行业的产出存在一定的差距。

3. 行业技术上的对比。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逐渐离不开信息技术,传媒行业亦是如此。以电影传媒为例,西方很多国家的电影逐渐占领我国电影市场,而他们成功的原因在于电影给了观众很独特的视觉享受,如美国《变形金刚》《钢铁侠》等这类能够让观众叹为观止的电影。这些电影中的特效大多都是用技术制作而成的,能够让人感受到激情,这种激情正是我国电影缺少的。这种来自于媒体技术上的差异使得我国的媒体行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严重阻碍了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另外,据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的统计,1998年中国国内生产了499部电视剧。虽然电视剧数量较多,但是从电视剧质量上看,很多电视剧粗制滥造,题材雷同,大约只有1/4在电视媒体播放,资金的浪费严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我国传媒业技术上的不足。

三、促进我国传媒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对策

1. 完善传媒单位体制的改革。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提高传媒行业的生产力,有必要将经营性质的传媒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发展形式。《中国文化报》是我国第一家部委主管整体转制的报纸,其建立了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董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等。在2010年10月,辽宁日报集团成为全国都市报作为非时政类的媒体转制的试点单位。

据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底,我国国内的A股市场中共有45家左右传媒类的上市公司。这样的现状说明传媒单位体制的转制是我国传媒产业的必然趋势。针对这一现状,传媒行业都应该不断完善体制的改革。通过完善传媒行业的改革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传媒行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2. 优化传媒行业的产业结构。作为十分有潜力的行业,传媒产业必须摆脱过去留下的传统思想,应该认清当前的传媒发展形势,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增强企业实力,提高竞争能力上。当面对全球各国传媒产业的挑战时,我国传媒企业应该理性地反思,找到自身的不足,并依照自身状况和需要准确地制订发展计划,通过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和交流,来扬长避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传媒行业应该在传统产业的发展基础上,努力增强新兴传媒行业的竞争力。就传统的传媒行业而言,其在我国传媒行业中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传媒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更好地规范传统传媒行业的发展,应该健全和完善对传统传媒行业的管理机制。就新兴传媒行业而言,要不断地汲取西方国家的管理经验,将其摆在传媒行业发展的重心地位,让我国的传媒行业能够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另外,我国传媒行业还需要加强与国际传媒行业的并购,实现传媒行业的全球化发展。[4]

3. 实现传媒行业的转型。我国传媒行业当前的发展还有待提高,而这种提高必须结合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等因素。所谓传媒行业的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型。当前我国很多传统媒体还没有意识到新信息技术带给传媒行业的变化。这里所提到的观念又包括人才管理观念和信息技术观念,人才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尊重员工的想法和个性,让他们能够不断地给传媒行业带来惊喜。而信息技术观念是指要学会接受和适应信息时代下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前景。其次,结合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要想挽救传统传媒业的发展,必须实现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来更新传统媒体,使我国传统的传媒业能够快速地适应数字时代的需要。最后,传媒行业的转型还需要以技术为驱动。百度、网易、腾讯、新浪、微软等传媒都是技术企业,这说明新的媒体形式都是以新技术为前提的。因此,要想成功地实现传媒行业的转型,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提高传媒技术一方面能够激发用户的潜在需求,如苹果公司通过实现产品和技术的融合打造了iphone、ipad等产品, 有效地激活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用户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激发了用户的需求,用户的需求也促进了技术的提高。[5]

综上所述,我国和西方国家的传媒行业发展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结构、投入和技术上。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和新传媒技术的出现,传媒行业和信息行业之间的联系也会日益紧密,这也是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所在。这一点恰好是我国传媒行业中的最大缺点,国家应该注重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来推动传媒业的发展。另外,还需要加强与国际传媒业的交流,汲取更多宝贵的经验,将传媒和技术有效地结合,共同促进,从而更好地提高我国传媒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3] 黄蓉.中国报纸产业化进程中的制度选择[D].华中科技大学,2007.

[2] 刘蓄瑞.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电视生存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 汤懿芬,肖红梅,罗云峰.传媒产业化及其资本运作模式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2).

第8篇: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媒体 资本运营 SWOT 对策

一、媒体资本运营的必要性

不管从媒体自身的特点考虑,还是从资本的逐利性出发,或者从媒体行业发展的趋势角度看,媒体进行资本运营势在必行。因为,进行资本运营可提高传媒产业资本的利用率,拓展盈利模式,一方面在短时间内迅速筹集产业发展所急需的大量资金,壮大自身规模和开发新路子,另一方面可充分运营现有资本,提高使用效益,增加创收。此外,进行资本运营,还能够促进改革。比如媒体上市,不得不面对股东及社会的监督,以及资本市场不断竞争的压力,从而能促使媒体必须完全遵循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和完善包括监督机制,以及财务机制在内的内部微观管理体制。

二、我国媒体进行资本运营的SWOT综合分析

对我国传媒企业实施资本运营的环境和可行性、必要性进行诊断分析,能够使国内传媒企业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战略。

1.优势。国内传媒已经充分认识到进行媒体资本运营的必要性,传媒集团迅速扩张的重要途径就是资本运营,越来越多的传媒与资本的结合。媒体资本运营的步伐也明显加快。既有部级广播影视集团的成立,也有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强势媒体进一步加快与国外传媒公司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在资本市场上,几家传媒公司均不约而同地公告,进行一系列资产、业务重组,显示出在新形势下国内强势媒体开始加快进军资本市场的步伐,资本运营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同时,从目前我国媒体资本运营的制度环境来看,主要是目前广电行业的市场化。这也为我国媒体的资本运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2.劣势。目前我国媒体进行资本运营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障碍。第一,以“四级办广电”为代表的行业政策导致了行业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此外,频道资源等作为广电行业的特殊资源,在“全面开花”又“各自为政”的现行管理体制下,这些资源的开掘和使用大量存在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其次,产权不够明细,行业定位不明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使得多数媒体在经营方面只能采取一些表层改革措施,造成了资本进入行业的障碍。在机制上,由于产权不明晰,所有权人缺位,管理层缺乏长期薪酬激励,因此,传媒经营缺乏足够的的盈利冲动,同时存在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因素,导致腐败。第三,资产的授权问题,还有待完善。第四,传媒资本市场存在缺陷。在体制上,我国资本市场总体上来说是“权力嫁接”而不是“资本联姻”,传媒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则也不完善,使媒体进行资本运营缺乏一定的法律法规的保障。

3.机会。目前,媒介的市场化要求日益强烈。一方面,从市场的角度看,包括卫星、数字化、因特网在内的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电子媒体间的竞争与较量,公共类媒介为积聚资产、壮大实力、扩充影响而在行业内外的扩张兼并的市场需求日益强烈;另一面,从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需要出发,为了尽可能解决上述种种问题,以促进广电行业发展并使之具有能应对全球化竞争的能力,同时也对应于国家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延伸,新一轮广电行业改革在政府、媒介与市场的互动中悄然启动。中国广电乃至整个传媒业将重新洗牌,在资源分配和经营控制的不同层面上,产生新的链接、断裂和整合。

3.威胁。从国际形势看,中国加入WTO后,境外的跨国传媒集团正通过各种方式向国内渗透。据统计,获准在境内落地的国外电视频道已达30多个,经营规模前十位的杂志大部分有外资的进入,多家国际传媒集团在中国设立了办事机构。中外传媒的直接较量是不可避免的。与国外传媒集团相比,国内的传媒集团经营范围仍局限在单一媒体内,多元化经营的能力不高,在技术、实力、人才等方面均处于很大的劣势,竞争力低下。面对外来媒体的入侵,国内媒体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快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对策分析

第9篇: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

内容提要:信息产业分为信息商品和信息技术两大部分。传媒业是信息产业的龙头和核心。信息产业对信息的筛选是低强度的。仅以喉舌和宣传为己任的传媒,对信息的筛选是高强度的,传播的信息是不完整的。信息的完整性与信息量的大小,以及信息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成正比。信息越完整,信息量就越大,信息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就越强。我国的传媒业只有作为信息产业发挥作用,才能形成信息丰富、灵通,决策及时、有效的经济建设环境,才能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新闻实行法治是依法治国的组成部分,从按宣传口径办传媒逐步过渡到依法从事传媒业和信息产业势在必行。只要坚持依法办传媒,逐步减少对宣传纪律和宣传口径的依赖,我国传媒业可以担负起信息产业所应担负的重任。 关键词:新闻学 传媒业 信息产业 信息筛选 传媒管理 传媒业历来被称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业不仅仅是喉舌,还是信息产业的龙头和核心部分。怎样认识作为信息产业的传媒业,怎样赋予发展传媒业的广阔空间,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把传媒业放在信息产业下面来研究、来建设,以谋求更大一点的自由度来发展传媒业,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传媒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市场经济对信息的大量需求 市场经济与信息有着天然的联系,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一样。“信息是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基础作用的基本手段。市场机制的核心是竞争,市场竞争要求供需双方得到的信息都是比较完整的,假如供给方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而消费方是不完整的,就容易造成供方垄断,引起抬价;反之,若消费方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而供方不完整,就易造成产品不能适销对路。”(1)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从宏观方面看,信息既是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依据,又是重要的调控手段之一。政府必须获取信息、掌握信息、分析信息,并通过信息来引导经济活动走向良性发展,以避免经济发展的盲目性。”(2) “从微观活动来看,企业只有根据国内外的市场需求信息来组织生产和经营,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3) 从参与经济活动的每一个公民来说,缺少足够的信息,他什么决策也不敢做。我国现在大力鼓励发展民营企业,尤其鼓励民营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但“资本是胆小鬼”,一个地区的情况不为外界所熟悉,有利情况有哪些,不利情况有哪些,让人心中无数,就没有人敢下投资的决心。现在,传媒界为配合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搞了许多关于西部的专题报道,包括由中央电视台开设的西部频道,其目的之一,是为企业家们送去更多的信息。我国居民银行存款已经超过八亿元以上,国家很希望老百姓把存款用于购买股票,加速发展经济。但是,如果没有非常优越的信息环境,股民数量很难增长。 一个手持很多股票的股民,非常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一个买有纺织股票的股民,某棉区的丰收,某化纤厂的投产,某纺织厂的着火,某国限制我国纺织品的进口,都会牵动他的喜忧,他还随时可能购买别的股票,就要关心和比较其他各行业的情况。而且不但关心经济新闻,还关注政治新闻。邓小平南巡讲话使香港股市猛涨就是一个见证。(4) 可以说,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越高,它的信息流通量就越大。“日本是世界上每千人拥有日报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信息量的增长仍然很快。据日本官方资料,以1979年为100,到1989年,日本电子媒介的信息量为3233,增长31倍多,印刷媒介信息量为231,增长1倍多。”(5)在大中华经济圈中,有人将大陆、台湾、香港的各自的优势作了对比,其中谈到香港有信息和资金的优势。香港弹丸之地,有报纸60多家,且各报多达几十个版 。因此仅就新闻媒介提供的信息就浩如烟海。还有其他各种媒介和渠道提供的信息。可见,市场经济越发展,信息产业就要越发达。发达的标志是信息量不断增长。 信息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大幅度增加信息传播。人们只有充分了解国内外各种信息,才能及时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一句话,为了支持庞大的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建设一个强大的信息产业。 到底何谓信息产业呢?它包含那些内容呢?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信息产业的内涵不断地充实,其外延也在不断地扩展。 对信息产业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 广义信息产业的观点,以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的分类体系为代表,但其范围大到几乎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按照广义的信息产业的概念,世界上会有一半的人从事与信息有关的工作。 目前我们大多是用狭义的信息产业的概念,以便于对实际的问题进行讨论。 “信息科学家P.G.Zurkowki认为:信息产业不是简单的服务业。它是既包括信息内容,又包括信息的传输过程和传输手段的信息服务业。它拥有支持信息生产、传播、发行的设施、技术、市场以及某些属于非市场活动性质的流通环节。”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AILA)认为:信息产业是依靠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创新手段,制造和提供信息产品、信息服务的生产活动组合。” “我国数量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家乌家培教授认为:信息产业是为产业服务的产业,是从事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技术装备的制造等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有关内部机构的总体。”(6) 以上不管哪种定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明确地把传播信息产品的传媒业当作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可见,那种把信息产业只理解为制造信息技术、设备,而不包括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观点,是错误的。在上述两项中,信息设备和器件只是技术、手段,信息产品和内容才是目的。 《日本产业标准分类》对于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确。周鸿铎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一书中说:“狭义信息产业的观点,以日本对信息产业结构的划分为代表。根据《日本产业标准分类》的提法,将信息产业划分为以下两类。第一,信息技术产业。它是生产信息技术产品、提供信息劳动资料的产业。第二,信息商品化产业。具体包括:报道业、出版业、数据库业、咨询业、人业、教育业、教养业等。”(7) 《日本产业标准分类》提到的信息产业,有名称的共有八种,其中以报道业为首。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报道业给社会提供的信息无疑是最多的,其他各业固然也会提供一些信息 ,但它无不以报道业提供的信息为运作的基础。以数据库业为例,无在我国还是在国外,凡面向全社会、用途最广泛的大型数据库都是媒体建立的。“所谓大型数据库,即是载体内所有信息的全面储备。”(8)例如英国路透社、日本经济新闻的大型数据库,都是向全世界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 传媒自身或跨传媒间建立起大型数据库,进一步提高新闻信息量,借助网络特有的搜索系统,为读者即时提供有用信息,是实现传媒业的产业功能的重要环节。2001年7月,新华社效法路透社建起了大型数据库。“新华社目前在信息服务方面主要有新华财经、中国经济信息社等,但是基本是处于低端的信息服务,像高端的信息服务如财经资讯、金融交易服务、企业解决方案等增值服务基本没有,而在世界著名的路透集团,95%的收入都来自这一方面。”(9)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信息产品传媒化是传媒产业的根本,是实现信息为社会服务的最重要途径。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全社会提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是政府与企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更是加速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 将传媒业作为信息产业来建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不只是要研究传媒业与意识形态相联系的喉舌性质,还要重视研究传媒业的信息产业特性。 传媒业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是第三产业的一种。在世界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早在1993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将报刊经营列入第三产业,这是报业产业化改革的一个转折标志。新闻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极其重要的成组成部分,它属于第三产业。那么至少在行业发展上,我们是可以,并且应该把新闻传播业作为一种信息产业来研究、来建设。不这样认识,我国的信息业就无法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没有与发达国家相媲美的信息业、新闻传播业,我们就无法形成信息丰富、灵通,决策及时、有效的经济建设环境。 我国有着庞大的传媒队伍,传媒业从规模上来讲,简直是世所罕见。报纸有2000多种,杂志有8000多种,广播电台有1400多座,电视台的数目堪称大得惊人,1994年我国就已经有了“官方”批准建立的电视台3125家(还不包括各地未经批准而私自建立的数以万计的有线电视台、站),它是美国的2倍,日本的25倍,英国的260多倍,超过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巴基斯坦这11国的电视台的总和(2606家)。” (10)但是,它们提供的信息量并不大,因为其中大量的信息是不完整的,或者是重复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谈谈何谓信息和信息量的问题。美国科学家申农最早提出“信息量”这一概念,他认为:“信息量指的是对信息确定程度的量度。” (11)申农还提出“信息就是用来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的东西”(12),那么信息对消除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上的不确定性的程度,则是衡量某一信息的信息量大小的主要指标,如果能够消除人们对同类或相关事物的不确定性程度高的信息,它所包含的信息量就大,反之就小。可见信息量的大小,并不是单纯地统计媒体发表的消息的数量。 作为信息产业,它所提供的信息囊括各种事物,包括国内、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是尽可能反映事物原貌的完整的信息。如果说它对信息也需要有所筛选,那就是筛选掉反对和违犯宪法和法律的信息。除此以外,不能根据任何其他理由再加以筛选。因此它对信息的筛选是低强度的。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以及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和需求,因此仅仅从某一个角度来考虑该不该向社会提供某一信息是不够的,可能一条信息对甲无所谓,而对乙特别重要。比如说,我国媒介的受众只知道古巴顶住美国的经济封锁,坚持自力更生取得辉煌成就,却不知道这个以产糖闻名的国家,现在连居民食用糖都实行配给制度。这个消息对于主张“对友好国家报好消息,对不友好国家报坏消息”的人是绝不赞成报道的,但对企业家和商家来说,可能是一条重要信息。又如,一场重大的煤矿事故的信息,对于只醉心于宣传大好形势的人来说,是不愿意报道的,但关注反腐败斗争的人,会希望将它公之于众,因为过去的经验证明,这样的事故大多与腐败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重大事故的公开报道,可能会给经济技术工作者以某种启示,最终导致一项新的发明或新的防范措施的诞生。因此,只有提供各方面的大量信息,才能尽量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才能满足社会的多元需要。这也是当今世界许多市场经济国家报纸多达几十版,甚至上百版的原因之一。当然,提供的信息量大了,就要求,也必然促成新闻自由度的提高。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但是经济信息,而且包括政治信息,只要善于利用,都可能转化为财富。报载江苏一位企业家,看到南朝鲜领导人访问北京受到高规格的接待的新闻后,意识到中韩建交在即,进而意识到与南朝鲜隔海相望的山东省烟台市,很可能将是韩国投资较多的城市,于是第二天,他就直奔该市,购置了几百亩地皮,果然,一段时间以后,该市房地产价格猛涨,他的企业获利很大。1992年6月某日,深圳只是有传言,陈云要来深圳视察,就使深圳股市上涨15点。(13)因为人们知道,这为老政治家能支持特区建设是多么不容易和多么重要。这些足以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众特别需要提高信息量。 然而,信息量的大小与信息的完整性,以及信息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成正比。信息越完整,信息量就越大,信息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就越强;反过来,信息越不完整,信息量就越小,信息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就越弱。仅以喉舌和宣传为己任的传媒,对信息的筛选是高强度的。在报道一个事物时,有些信息即使很有价值,只要不符合宣传的需要或者不符合宣传的口径,就被筛选掉了。国外有位传播学者说:说两面话的是报道,说一面话的是宣传。这个说法虽然有点绝对化,但也不无道理。我国的传媒业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所提供的信息比过去增长了很多,但用来“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东西”却不是很多,其信息量的增长也就没有通常所想象的那么多。这是因为我们的媒介传播的信息中大量是不完整的信息。对于某些事物,媒介热衷于传播鼓舞人心的利好的一面,其负面则不报或尽量少报;对于另一类事物,则正好相反。而这样不完整的信息,无法导致对该事物的全面、准确的认识,因此即使篇幅再大,也不能在受众心中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经济活动者都是经济行为的主体,都要求掌握大千世界的各种信息,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来决定自己是继续还是改变自己的某种经济行为。所以它最需要的是尽可能客观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出于宣传的考虑,或者故意宣扬,或者故意隐匿某些内容的信息。笔者曾问过一些既有钱又有知识的朋友为什么不买股票,尽管回答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原因是共同的,就是我们的股票市场不透明,我们的传媒不能全面地报真情,讲真话。明知有某上市公司弄虚作假,业绩很差,传媒也常常以“正面宣传为主”、“不能影响社会安定”为由,不去揭露。 然而,放眼世界来看,只要我国的企业家和股民不能像发达国家的企业家和股民那样有着十分丰富、灵通的信息环境,他们就很难登上全球的经济舞台,就只能让外国人以中国为市场,来中国淘金、赚钱,我国的企业家和股民就很难到国外的市场上淘金、赚钱。所以说,我国的传媒业只有担当起信息产业所赋予的重任,给社会提供大量的、尽可能完整的信息,我国的改革开放才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我国的市场经济才能迅速地迈入与发达国家竞争的轨道。 对传媒业管理法制化 综上所述,为了尽可能多地给社会公众提供各类信息,传媒业从总体上来说,必须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传媒业应该比较全面、客观地报道新闻,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尽量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传媒不但要报道利好新闻,也要报道负面信息。不但要有大量的经济信息,还要尽可能多的政治信息,不但要有执行政策的信息,更要增加很多的决策报道。不但要有趣味性、娱乐性强的软新闻,更要增加很多反映政治、经济等严肃题材的硬新闻。 当然,将传媒业作为信息产业来建设的同时,确保党的机关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发挥作用,这一点也是不可动摇的。虽然党的机关报也有增加信息量的任务,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毕竟是其主要的和最重要的功能。 为了对作为信息产业的传媒业进行管理,国家要制订法律和法规制度来约束传媒的行为,逐步减少对传媒的行政干预。我国传媒业长期以来受宣传口径、宣传纪律约束,依法管理的色彩不浓。而那些宣传纪律,主要是传媒管理者依据过去的经验和自己对社会效益的认识,做出的书面或口头的规定,通常不是以条文形式出现的,更不可能在法律条文中找到。比如规定报纸不能批评同级组织,重大恶性事故的新闻不能抢,等等。而宣传口径,往往是临时性的指令,比正式的法规文件规定的要严得多,比如规定某某国领导人的丑闻不能报,台湾最高领导人的姓名不要提,等等。实际上,如果哪个媒介没有遵守这些宣传纪律、宣传口径,很难说它违背了哪一部法律、法规。(14)一句话,我国传媒业实际上是在比法律、法规的规定要严格得多的环境下运作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然依法治国是我们的目标,对新闻实行法治,自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从宣传口径逐步过渡到依法从事传媒业和信息产业也就势在必行。 事实上,我国已经制定了《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法规,现以国务院1997年8月11日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为例。该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禁止制作、播放有下列内容的节目:(1)危害国家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2)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3)煽动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的;(4)泄露国家秘密的;(5)诽谤、侮辱他人的;(6)宣扬淫秽、迷信或者渲染暴力;(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我国其他涉及新闻与信息管理的法规性文件,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国务院的《出版管理条例》(1997)、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报纸管理暂行规定》(1990),其中关于禁载的规定,都与此基本相同。如果按照“除了禁止的,都是准许的”世界通行惯例,我国传媒业在以上八项禁载规定以外,还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几可担负作为信息产业的传媒业所应担负的传播信息的任务。 又如,我国新闻法虽然还没有制定出来,舆论监督还没有作为新闻媒介的一种普遍的权利得到法律保障,但它已经在某些具体领域得到法律保障。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这条规定等于给了传媒揭露、批评一切对消费者有欺诈和其他损害行为的企业和个人的权利。将于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单位有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义务,有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 这条规定等于给了传媒揭露、批评一切因违反安全生产而发生事故的企业和个人的权利。舆论监督既然可以在这两个领域进行,也就逐渐可以推广到其他领域。所以,只要传媒工作者敢于和善于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在舆论监督方面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本文并不是主张完全取消所有宣传纪律、宣传口径,减少对宣传纪律和宣传口径的依赖,必须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更不是主张所有传媒都一刀切。党的机关报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宣传口径,过去是如此,将来也应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党的各级机关报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点,才使得我国的新闻改革初步出现既有大方向又生动活泼的局面。 注释: (1)(2)(3)周鸿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第282页,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4)孙旭培《新闻学新论》第4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 (5)(13)孙旭培《新闻学新论》第5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 (6)以上引文均见周鸿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第278页,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7)同上书第278页,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8)刘戈理、王永福《信息化进程中新闻传媒的走向》,载于《南方日报》 (9)《新华社欲做国内信息服务业盟主》,《北京青年报》2001年7月24日 (10)王建宏《我国究竟应该建立多少家电视台》,载《中国记者》1996年第5期 (11)转引自周鸿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第282页,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12)转引自孙小礼 冯国瑞主编《信息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第5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4)孙旭培《加入世贸与中国数字传媒的发展》,《新闻与传播论坛》,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