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后体育活动方案范文

课后体育活动方案精选(九篇)

课后体育活动方案

第1篇:课后体育活动方案范文

高职院校高职思政课活动的进行就是要实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让他们顺利成为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的。在高职院校高职思政课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要保障实现有效性和增强有效性这个目标实现,高职院校就必须要始终围绕着这个问题去思考与研究。我们发现在长期的实践观察中,高职院校的高职思政课实效性主要受到教学方案策略的影响,包括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主体以及教育客体等因素。高职思政课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是一种全面综合提升的教育策略,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

高职思政课的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结合作为一种综合型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它注重学生在高职思政课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并且希望通过一种启发式、自主式的新型教育模式使高职思政课可以真正的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生活化视域下的案例讲解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去提升自身的自主意识,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整合性

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结合下的学生高职思政课的希望达到的最终结果就是使学生高职思政课的整体效果得到发挥,形成自身独特的合力,从而使其自身的实效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我们在对学生开展高职思政课时,案例教学时不能单纯地只是把社会生活进行重演或者直接将其同社会生活之间画上等号。我们还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全面整合优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策略。

3、实践性

“生活不能只是思,生活是需要过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现实生活的实践性,就使得学生高职思政课应该也必须具有实践性。高职思政课与现实生活之间具有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这使得它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将实践性全面落实到学生高职思政课的过程当中,就要求高职思政课教育者不是要给学生“授之以鱼”,而是要“授之以渔”,使学生了解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该怎样去做以及这样做的原因。

二、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原则

1、人本性原则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在高职思政课的过程当中,必须注重民主,注重平等,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人本性原则。在新形势下,学生高职思政课要求我们必须告别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逐步向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转变,实现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从而确保学生高职思政课的务实性、针对性以及前瞻性。教育者要看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内容的枯燥性,重视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而不是采取传统说教灌输的教育模式,不能忽视学生的实际问题。教育者应该积极帮助学生解决最为迫切的各种实际问题,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在实处。

2、实践性原则

学生高职思政课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不能脱离生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扬和坚持实践性原则,积极使用案例教学法。坚持实践性原则对于更好的在高职思政课中整合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通过具体案例插入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只有案例教学法才能使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拥有开拓创新、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在高职思政课的过程中,如果使学生在课堂内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用理论去思考具体社会事件和案例,不仅可以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还可以使学生破除对于高职思政课的抵触情绪,进而更加认真学习。

3、互动性原则

过去落后的教育观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学方式为生硬灌输。随着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第二主体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抛弃传统的落后的教育理念,坚持互动性原则,使用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高职思政课中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高职思政课的过程当中,通过多媒体教学使教师的教学引导更为科学有效。通过整合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拉近学生与课程内容的距离,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老师与学生保持及时、稳定、长期的课上课下双向沟通,在不断的联系中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感,使高职思政课的实效性得到不断增强。

三、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策略

1、人本化指导下的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运用

坚持价值取向的人本化,教师在高职思政课授课过程中对于教学案例的选取要做到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当前社会热点,使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综合多种方式,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课件、影片资料上,更应想社交网络平台、在线教育资源等扩展。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教育为了学生,教育依靠学生,教育成果由学生共享,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其次要在看到学生现实需要的同时,创造条件保障和满足与他们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落到实处,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带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2、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并举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高职思政课不能沿用过去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要淡化学生的从属性和被动型,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通过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高职思政课不同于过去传统,它的教育目标不是单纯要求学生掌握死板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学会怎么去做,如何去做,来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长效双向沟通。受过去的落后的教育观念的束缚,高职思政课被认为是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灌输过程,使高职思政课缺乏活力和吸引力。高职思政课过程中,教育者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是平等的,应该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促成相互沟通、交流,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2篇:课后体育活动方案范文

西城教育研修网不断建设发展,历经4次改版,现在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资源库和信息系统,更是促进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便捷交互、促进互动的平台。它不仅提供各个学科同步的教学资源,而且开展各科教师专题讨论答疑等多种研修活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共享,教师共同进步,推动西城教育的可持续和均衡发展。

■ 网络教研平台的实施

1.创建集自主研修、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于一体的专业网络研修平台

西城教育研修网首创了个人工作室与协作组结合的网上研修组织模式,为教师提供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空间。首先,为每个上网学习的教师创建个人工作室,教师可以在个人工作室中管理资源、撰写日志。其次,为教师群体在研修网上创建协作组,形成教师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2.创建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积累丰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研修网上的资源涵盖教学、科研、德育、干训等各个领域,教学资源覆盖中小幼各学科的所有年级,从备课、讲课,到辅导、考试评价的教学全过程。研修网资源多数都是本区教师原创资源,这些资源随着教育教学进度和研修活动同步更新。

3.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混合式研修活动

围绕报告讲座开展混合式研修活动。现场报告结束后,研修员在网上发起话题,组织教师进行延伸阅读和学习,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体会的机会。

围绕备课、观课、评课开展混合式研修活动。借助研修网,教研活动得以前伸和后延。前伸――增加了网上集体备课环节,每一位教师都可以献计献策,亲历研究课的研究过程;后延――增加了网上评课环节,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参与点评,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与其他教师充分交换意见。

基于视频案例开展混合式研修活动。这是2008年以后新出现的一种研修活动形式,主要指借助于课堂观察技术、课例研究等方法开展的改进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制作成视频案例上传到研修网,继而围绕该视频案例开展观课评课、案例分析等网上研修活动。

开设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主题研修课程。此课程是指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系列化研修活动,以任务推动、持续跟进、同伴互助、区校联动、混合研修为特色。

■ 网络教研平台的发展

1.视频案例课题研究

视频案例是以教学观摩、教学研究为目的,以视频为主要形式,真实记录某一教学活动,集成各类材料的超媒体教学案例。视频案例能够更好地展示真实课堂、汇聚多元的观点、适宜二次开发与传播,正逐渐成为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的新载体,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区研修学院成立了“基于网上视频案例的教师混合式研修方式研究”的课题组,从平台建设、学科视频案例的制作与应用、视频案例对校本教研的支持等多角度进行研究与探索。下一步,我们将从案例的逻辑框架、课堂观察的科学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希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新的途径。

第3篇:课后体育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研究 教学过程 体育经济学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研究这种教学方法发端于西方社会,具有现代意义的案例研究教学法也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国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例如,英国学者经过研究之后,特别强调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它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尽快地掌握体育的知识和技能。美国的Michael Leeds等人则对案例教学在体育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上世纪80年代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引入我国以来,国内许多体育专家、学者对此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例如,李为敏、王韶玉等人以体育案例教学为例,对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而姚利对德国的体育教学案例对中国体育教学的借鉴作用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研究。统计发现,许多学者对案例教学在体育技能等课程教学中的运用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这些研究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高校相关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

总的来看,案例研究在我国高校理论教学中的历史却极为短暂,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时间更是短少。尽管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经过学者们不懈的探索,在案例研究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比较典型的是,目前国内体育领域案例教学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技术教学方面,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尚显薄弱,研究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关于案例教学在体育经济学课程方面的教学研究更是鲜见。基于这种状况,本文拟以体育经济学教学为例,对案例研究在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期望有助于我国高校中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案例研究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价值意义

在本文中,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指案例研究,或者案例教学方法。它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有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根据专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借助于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环境中并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等环节来达成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体育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非常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由于当前我国体育理论课程分配的学时非常有限,并且大多局限于教师在教室内的课堂讲解,致使学生无法了解体育产业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更不要说去解决这些问题了。大量的事实证明,使用传统的体育理论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体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实用性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而案例研究在体育经济学教学法中的导入,则可为学生提供一种比较真实的现实场景,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的体育产业实践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案例研究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模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课题组认为案例研究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中可运用的模式有许多种。囿于篇幅,本文主要分析其中的两种,即中间插入案例研究模式和先案例研究后理论讲解模式。

1.中间插入案例研究模式

在体育经济学教学内容中,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为了强化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必须要求在讲授某一章节的具体内容时,让学生首先学习其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从而为后续的案例研究奠定基础。由于具备了概念和理论的基本知识,分析那些鲜活的案例时学生就不会感到茫然或者突兀,从而可能快速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于具体的案例之中。例如,在讲授体育产品中的价格歧视时,即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即先向学生讲解体育产品中价格歧视的涵义,然后进行相关方面的案例研究,最后再讲解体育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及其被剥夺的原因及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是深奥的经济学知识变得深入浅出,不仅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生动的环境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才干。

2.先案例研究后理论讲解模式

在体育经济学教材中,经常出现比较晦涩的概念。而对于经济学基础非常薄弱的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讲,这显然是一件高难度的挑战。考虑到这种状况,在讲解这些理论之前,最好是首先引入相关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然后再导入有关的理论概念。这样,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消化过程就会大大缩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效用”这一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分析相关的案例。通过案例研究,使学生对商品的有用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成“效用”概念的初步轮廓。然后,在获得感性队识的基础上,导出“效用”的概念,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效用”的涵义,达到了水到渠成之效果。

四、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选编

调查发现,由于教材本身的一些特性,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学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明显滞后,其说服力和针对性也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鉴于此,教师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慎重对待教材中的原有案例,适当、及时地补充一些鲜活的案例,以便学生切实了解体育经济活动中的现实问题。实践表明,在选编体育经济学的相关案例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在选编案例时应注意相关材料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选编教学案例时,应选取那些具有时代特点、新颖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这样的案例研究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体育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新动向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其次是针对性。我们在选编教学案例时,不能盲目选取,必须紧紧围绕所要传授的体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体育事例,有的放矢。这样可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等。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采用了“问答式”教学法,开创了案例研究教学方法的先河,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案例研究这种教学方法在国内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以往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为我国的体育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活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致使个别学校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第一,部分教师对实施案例研究这一教学方法的目的存在理解上的偏差。1988年,国外学者Drown.Collins和Dugid提出了情境学习理论,强调人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学习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的历程,知识、技能与情意的构建发生于学生与情境间的互动。从本质上来讲,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实施案例研究,其目的就是以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尽快掌握理论知识和具备解决体育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调查发现,在案例研究这一环节,部分教师忽视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而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则明显不足,忽略了培养实用性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目标。第二,部分教师对案例分析、讨论后的学生自己的归纳和总结重视不够。进行案例研究,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更需要学生在此之后的归纳与总结。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能够通过对学生的讨论、提出问题等进行适当的回顾与评价,但部分教师却没有让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自己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深刻反思。这对学生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等方面的经验的培养显然是不利的。为此,我们应积极创新,让案例研究逐渐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包括体育经济学在内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为我国体育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2.对策建议

(1)遵循一定的原则,科学实施案例研究教学方法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结合点和相互的联系。从本质上来看,案例研究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一种寻找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恰当结合点的最佳教学途径之一。因此,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实施案例研究教学方法时,就必须用导入案例研究而不是单纯依赖阅读和讲解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同时,通过独立思考和良性互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实践证明,这两条原则证明是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发挥效用的重要保证。

(2)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

事实证明,在传统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所扮的演角色已经与现代教学理念之间的冲突愈来愈明显,学生学习被动、缺乏独立思考、实践能力低下的状况与体育理论教学的宗旨背道而驰。鉴于此,教师需要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导入案例研究这种教学方式,并主动担当起“导演”的角色,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在进行案例研究这个环节时,精心设计,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Michael Leeds,Peter von Allmen.The Economics of Sports(4th Edition) [M].Prentice Hall,2010,(1).

[2]李为敏,王韶玉.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研究――以体育案例教学为例 [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4).

[3]姚利.德国体育教学案例的启示 [J].学科教育,2004,(7).

[4]张英华,凌培全.案例教学法创新研究与应用:“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法”暨案例集 [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向光富.情景学习理论与现代教学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6).

[6]邵清艳.教师案例撰写技巧 [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4篇:课后体育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9-0006-05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课程是幼儿教育的核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课程”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继“儿童发展”和“教师发展”等之后最主要的研究主题(王磊、刘晶波,2008)。

当前幼儿园课程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活动与反思、课程元研究、课程设计等主题上,与此同时,课程与教师、园本课程开发、课程整合、潜课程等问题逐渐成为新的研究取向(王磊、刘晶波,2008)。这样的研究趋势表明,幼儿园课程建设在新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民主化、课程决策权力下放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的影响下,更加重视幼儿园作为课程建设主体对课程体系的整合和构建。因此,幼儿园的课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既有主题、领域等综合形式的课程,也有艺术、国学、体能等“特色”课程,可以说每一所幼儿园其课程方案的内容都不尽相同。

幼儿园课程的表现形式是幼儿园课程方案(徐明,2000)。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是指幼儿园在其独特的内外条件的相互作用下自主构建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方案的理念、目标、内容以及实施途径和课程评价等,能够反映幼儿园课程的整体面貌。其中,课程方案的内容作为整个幼儿园课程方案的主体部分,是幼儿园课程理念和目标转化为教育现实的中介和载体。课程方案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是了解幼儿园课程现状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朝着本土化和园本化方向发展,当前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日益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然而,我国幼儿园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混乱”和“超载”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内容。本研究即以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沈阳市一些幼儿园的走访调查,了解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的设置情况。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选取沈阳市15所不同类型的幼儿园作为调查对象,分别以英文字母A~O代表。调查主要采用访谈和观察法,以幼儿园主管教学的园长为访谈对象,每次访谈约1个小时;同时在每所幼儿园选择一个班级进行一日随班观察,观察时间为1~2天。通过对园长的访谈,了解一所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的整体情况;通过随班观察,了解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实施情况,并对访谈内容进行验证。幼儿园及访谈对象情况见表1。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将幼儿园课程方案中设置的课程粗略划分为主体课程和个性化课程两部分,并作如下界定:主体课程是指每天都会安排和组织实施的课程,是幼儿园课程方案中的主干内容,这种课程多是教育部门指定统一实施的课程。个性化课程是指幼儿园为凸显自身特色或为满足家长和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在主体课程之外开设的课程,是在教育部门指定课程或教材之外自主选择和设置的课程。15所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的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1.幼儿园课程类型

(1)主体课程

在被调查的15所幼儿园中,有11所幼儿园将主题教育活动作为主体课程,有3所幼儿园将根据省编教材组织实施的领域课程作为主体课程,有1所幼儿园单纯以识字、算术为主体课程。据此,可将被调查幼儿园课程方案中的主体课程分为三种类型:主题形式的课程、领域形式的课程和小学化形式的课程,其比率分别为73%、20%和7%。

(2)个性化课程

被调查幼儿园开设的“个性化课程”达12种,主要有英语、数学、美工、阅读、科学、感统训练、体能、音乐、国学、舞蹈、思维训练、口才与表演等。①其中设置比率最高的是英语,其次是数学、美工、阅读,科学、思维训练也占有一定的比率。

2.课程方案内容的容量

(1)课程科目数量

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调查表(表2)显示了被调查的15所幼儿园目前开设的所有课程内容,其数量见表3。

15所幼儿园在主体课程之外都设置了数量不等的个性化课程,将主体课程算作一科,其余类型的课程各为一科,被调查的幼儿园中设置3科课程以上(含3科)的共有13所,占被调查总数的87%。

(2)集体教学活动的频次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学习类课程主要的实施途径,因此每日集体教学活动的频次能够反映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的容量。幼儿园每日集体教学活动频次统计如下。

由表4可知,每日组织3次以上(包含3次)集体教学活动的幼儿园有12所,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80%,其中40%的幼儿园每日会安排4次集体教学活动,20%的幼儿园每日会安排5次集体教学活动。

以中班为例,一次集体教学活动时间为20~25分钟,一天安排3、4、5次集体教学活动所用时间分别为60~75、80~100、100~125分钟。以幼儿在园一日9个半小时(早上7∶30~下午5∶00)计,各类生活活动时间共计约6个小时(午睡与整理时间约3个小时,两餐约1个小时,如厕、喝水与点心时间约1个小时,入园后、离园前活动约1个小时),《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要求的户外活动时间为2个小时,剩余1个半小时可以用于专门的学习活动(或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以此作为衡量标准,上述15所幼儿园的一日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几乎都超标了。

四、分析

第5篇:课后体育活动方案范文

根据新课标精神,根据我校工作计划,制定体育组工作计划。严格按照小学体育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以课程改革为指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学生创新意识、自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教学研讨,从而不断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教学观,提高教学质量。

二、主要目标

1、集体备课怎样开展:体育组按照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的程序进行。首先,备课组长确定好集体备课计划表,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备人、辅备人、主持人等。在后面的一周里由备课教师熟悉教材,自我初备,下次集体备课时集体交流,集体交流后形成集体备课教案,

(1)个人初备时,一定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写出备课提纲。(2)集体交流,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3)修正教案,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4)形成教案。集体交流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主备人在形成的教案应力求精致和完美,力求体现新的课改精神。(5)课后交流,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2、开展好教研活动:

(1)根据课程改革精神,认真组织体育教师学习,全面了解领悟课改精神,实行新课程标准,组织上好体育课。

(2)积极的向学生宣传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里都能动起来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处在有张有弛的学习与工作状态中。

(3)组织研讨学校运动队的组建与训练,促进校运动队制度的完善与训练的高效性。

(4)继续加强小学校园舞的开展,抓好校广播操的训练质量。严抓进退场队列队形,加强全校师生对广播操的认识态度。

5)继续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习惯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6)组织教师开展优质课达标活动及听课评课活动。

(7)充分做好各项运动队工作,制定训练计划,抓好训练,作好比赛前的训练工作。

三、开展好业务学习和网上教研活动

本学期体育组业务学习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在专业性学习、主题性学习、研讨性学习三个方面着手学习。新晨

体育专业性学习由谭延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体育专业方面理论和最新专业信息。

主题性学习由徐世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如何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提高二课堂活动效果。

研讨性学习由体育组教学能手谭延伟和邓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

开展好网上教研活动,成立网上教研小组,定期登陆教师论坛平台,提高远程教育的应用。''''

四、具体工作安排

1、九月份完成训练队的选拔和组建工作(乒乓球队和速滑队),制定好各项体育计划。

2、十月份协助政教处和大队部开展校“园吉尼斯”活动。

3、十一月份体育创新课堂教学活动,组内互相听课。冰场浇制工作。

第6篇:课后体育活动方案范文

一、统筹规划,提高校本研究科学性

校本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的校本研究工作必需要认真规划。校本研究方案的科学规划和精心设计,可以有效地避免校本培训的随意性,又可与学校的常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整合,确保了校本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使校本研究的内涵日益丰富。我校在设计校本研究实施方案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1.教师队伍发展状况。

校本培训力求要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几个方面重点突破,在新课程背景下,重点是教师科研意识的培养、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课程理念的转变、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骨干教师的培养等。

2.学校课改的现状和推进。

以全面提高课改整体水平为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关校本研究活动。

3.评价改革的要求。

通过校本研究,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重新设计学校管理的制度、要求和考核机制。

从2003年开始,学校每学年都要认真制订《港口学校校本研究实施方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研究活动,通过系统规划、步步推进与有效整合,主要开展了如下“六大板块”的系列活动:

板块一:教育信息化研训活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核心之一。创建省示范学校以来,学校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在张家港市农村学校实现了三个“第一”,即“第一个安装校园网,第一批创建成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先进学校,第一个建立校园网站”。围绕教育信息化,我们主要开展了“网络、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研讨”、“教育博客与教师成长”、“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情感研讨”等校本研究活动。通过研讨,结合学校相应的培训活动,全校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蒋俭学老师于2005年获全国初中多媒体课展评一等奖,曹勇、朱敏江、周晓明、钱丽雅、徐春方、何正才等一大批青年教师在苏州市各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赛中获奖。

板块二:实践新课程系列活动

为全面实施新课程服务是我校校本研究的一个重点。根据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几年来,我们主要进行了考试评价改革研讨活动、“一个课例,三次研讨”活动、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展示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资源库式电子备课试点、“讲学稿”课堂教学改革等十多个专题的校本研究活动,通过这些专题化校本研究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学校的体育、“艺术、生物、历史”综合等学科的满分率多次列全市同类学校榜首。

板块三:课题研究活动

课题研究是整体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推进群众性科研活动的有效平台。针对我校科研方面较为薄弱的状况,我校在“十一五”期间,申请了三项张家港市级以上研究课题:两项是学校德育工作方面的,一项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方面的。几年来,全校大部分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活动。经过全体课题成员的共同努力,三项研究课题均顺利进行,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有两项课题成果获得了苏州市一等奖,一项课题成果获得了江苏省一等奖。

板块四:新教育实验活动

我校参与《新教育实验》的项目初中部是“依托信息技术环境,师生共写成长随笔”,小学部是“营造书香校园”。2004年以来,学校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写教育随笔活动,还成立了“自主、实践、互动”、“青年教师成长训练营”等青年教师沙龙。近两年来,共组织了30多次沙龙活动,30余位青年教师撰写了100余万字、1000余篇随笔,较好地调整了他们的教育状态。同时,通过一批骨干教师的成长,带动了全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板块五:青少年教育有效性研讨活动

本板块重点是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的育人能力,增强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几年来,主要开展了学生课余生活指导研讨、写育人案例活动、“班级公约”自己订、失败的“优秀”学生反思、每日“三省”等活动。通过几年打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已成为我校的一道亮丽风景。

板块六:校本课程开发研讨

本板块重点是为了提高学校新课程实施的整体水平。几年来,学校先后组织教师成功开发了《擦亮你的心灵》、《“河阳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了一批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丰富了学校课程内涵。

二、务实管理,增强校本研究实效性

在校本研究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加强了对校本研究工作的管理,确保每一个主题、每一个具体培训项目均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为了便于实施,在制订方案时,每一个培训项目,都明确责任人和承担人。责任人在子项目实施过程中,还要制订出相应的活动计划,要参与培训的全过程,并根据实施情况,适当调整活动的时间、内容等,确保校本研究活动的有效实施。

第7篇:课后体育活动方案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1、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观看影视,是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色调,学生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要比其它渠道得到的多得多。优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题材,是一门不具学科分类,独具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课程,能与各项育人目标有机整合,通过优秀电影能提高育人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开发电影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审美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人的同情与理解,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与扬弃,对自己的认知与调控,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等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3、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各地学校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数以百计的中外电影名片则可提供给各校足够的选择,各校完全有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电影组合,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电影课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电影课程开发》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教学的良好途径。二、研究目标1、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材。电影课程开发的研究,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2、研制出以美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各年级教案、教辅活动设计。3、形成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观片的可行性常规,如课时安排、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规范电影课程操作体系。4、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研究,研究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和组织管理方法等。三、研究方法1、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挑选出每个年级适合观看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影片的观看顺序,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2、采用经验总结法编写电影课程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先由各个班级语数教师讨论、设计出初稿,然后全年级其他班级教师试按照该方案进行教学,并认真写好教后感,提出自己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最后由全年级教师再讨论,由初稿执笔者定稿。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展开对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的研究。四、教案设计要求教案的设计是电影课程开发的重点,电影课教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电影课的优势,突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1、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观世界然后形成世界观”,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其目不转睛地、全身心投入地观看影片和回味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教材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的做法,使自己成为一位学习的指导者,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把教案编写的重点放在“导”和“促”上,而不是“填鸭”、“牵牛”或“放羊”,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2、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素质发展、提高的关键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禁锢学生发展的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电影课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不能靠告诉、讲解,也不能靠灌输、命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实现与影片的共鸣,使电影课充分发挥具有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充满情感、知识和教育性的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促进学生辨别影视片中、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发展。所以电影课应该摒弃填鸭式的“灌”或“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鉴赏、质疑、争辩、联想、求异、进行知识再创造等,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境地,主动去“觅”得可口的“食物”,建立动态的、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要把握三个环节:1、观影前:教师在观影前应将影片仔细看一遍,掌握影片时代背景、中心内容,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情知状态,找准放映中需要给学生点拔之处或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体验、讨论之处,以便观影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影片背景,或便于观影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影片情况,2、观影中:要把握情感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心理作用点,适当点拔、激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思维或想象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3、观影后: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精彩情节和印象深刻之处,进行表演、复述或交流观后体会等,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五、教辅活动设计原则1、自主性原则:电影课以其色彩、声音、影像集于一体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之中,因此电影课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活动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思维境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积极参与活动组织过程和评价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2、实践性原则:教辅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通过情境式、表演式、训练式、辩析式、讨论式等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发展各项潜能。3、综合性原则:设计的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应进行综合性考察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仅从单一学科角度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4、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行为自由;活动空间可不受课堂场地的限制,应根据确定的活动主题来选择;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心理空间,开放教材的育人空间,开放学生的经验空间和课外生活的空间。六、实施步骤(一)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3月)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电影课开发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观看《<家洁公司>导看纪实》等录像,学习怎样导看、怎样编写电影课的教案,教学的原则、方法等。2、检查各班VCD、彩电等设备的情况,有故障的及时修理。3、检查教师运用VCD定格、回放、选时播放等技术操作情况,对新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补课,强化教师上电影课的技能技巧、熟练程度。4、打印出500部影片的目录、简介,印发给每一位教师,由各年级老师通过调查、讨论确定2001—2002学年下学期(即2002年4月至6月这十四周内)选看哪七部片子。由下列教师负责登计、协调:一年级:赖浩二年级:吴小红三年级:刘小明四年级:刘小玲五年级:刘跃辉5、把每部影片落实到每个班的老师,由搭班的两位老师于4月1日前合作编写好第一次观看的影片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影片和教案、教辅活动设计年级内各班交流使用,其他班的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或另一教法、活动方案,修改、增删、完善,最后返回初撰者手中,再次斟酌并定版。(二)实施阶段(2002年4月——2004年7月)1、逢单周星期二下午第二、第三节课开设电影课,组织观影。以后每学年选二十部影片组织学生观看。2、逢双周结合所看影片,设计并开展阶段性活动。3、认真检查教案,深入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推出典型教案、课例和活动,提高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质量。4、及时对电影课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电影课评价体系。5、定期回顾、总结实验经验,根据实验情况,对观影次数、活动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常规做出相应调整。6、下学期初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建成后,立即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自助餐的研究。7、开展教案设计比赛、优秀教辅活动评选等评比,进行成果交流,推动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总结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1月)1、全面总结,明确电影课开课的次数、活动安排、教学基本程序、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常规性做法。2、对各年级观看的影片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并提出运用该教材的指导意见。3、收集、整理并完善各年级观影的教案、教辅活动设计,按教材顺序荟集成册,形成各年级电影课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4、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做出实验研究报告。七、预期研究成果1、2002年4月至2002年9月,撰写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每周观片常规化的研究论文及课程安排表。2、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遴选出100部优秀的、适合不同年龄学生观看的电影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合,使之成为各年级电影课程教材。3、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编辑好100部电影片的观映指导(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形成《观影指导》专集。4、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将电影教学示范课拍成录像。5、2002年9月至2005年1月撰写电影课程的课型比例、结构研究报告。八、领导机构及分工1、领导机构:组长:伍世冯副组长:王万辉刘跃辉成员:刘小明、吴小红、刘小玲、赖浩、张玉胜2、具体分工:伍世冯校长负责本课题研究规划,课题实施的安排、评价、调整等,指导实验顺利实施。张玉胜负责课件制作、收集与处理各项图表、数据等材料,进行结果分析、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等。赖浩、吴小红、刘小明、刘小玲、刘跃辉分别负责一、二、三、四、五年级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如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指导,活动的组织等。

第8篇:课后体育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英语;学案;学案教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93-02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符合课标的理念和新课改的基本要求。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从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题名中以“英语(并含)学案”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98篇文章,其中23篇为硕士论文。本文主要以这些文章为研究对象。

一、学案及学案教学相关概念界定

翻阅所有查询到的文章,发现在相关研究领域,有关的提法主要有学案、导学案和学习方案这三种,但是却没有明确且公认的概念,现有的多是对于学案理解性的描述。鲁子问(2010)认为学习方案是在具有明确的学习策略意识的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起来的、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条件的、学习效果显著而且学习效率较高的学习活动计划。施光欣(2011)指出,英语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学英语的方案,是根据英语教材并结合具体学情所编写的校本教、班本教材和生本教材,是校本备课、班本备课和本备课的结果,是教师集体智慧备课的结晶。黎薇(2013)认为学案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能力并结合上课的实际课堂运用,为学生编制的学习方案。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在给学案下定义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第一,学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二,学案的目标要清晰和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三,学案应该是提供丰富的、多样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资源,供学生选择使用;第四,学案应是一种学习活动计划,要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关于学案教学,姚万学(2013)指出,“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李万翠(2013)则认为“学案导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总体上看,学案教学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二、英语学案教学研究的理论支撑

1.主体性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学者顾明远教授早在1981年就发表了题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的文章,在传统教育方式下就提出了学生也是教育主体的观点。主体性教育理论是国内教育学者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提出的教育思想,倡导调动和发挥学生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改进和调整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1]9。学案正是由将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教”促“学”,由“学”促“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是,人们不是靠教师的传授获得知识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一定的学习资料,通过教师或学习同伴的帮助,经过意义的建构获得知识。因此情境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学案中要为学习者提供相对真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可能会体验到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理解使用相应语言的环境,更准确地运用语言。

3.发现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以培养学习者的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利用基本教材,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发现步骤进行学习,主要特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要由学生自我发现。学案也吸收了发现学习的主要观点,教师帮助学生建构起学习方案后,强调学生的学,在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教育能够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但需要明确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达到的水平,一种是可能达到的水平。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和经过他人的协助后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理解为最近发展区。教师在帮助学生建构的过程中,也特别关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在现有的学习水平基础上,经过最近发展区部分的学习,达到可能发展到的水平,实现学习的提升和学业的进步。

综合来看,关于英语学案的理论基础既有国外的教育理论,又有国内教育专家学者的理论和实践,呈现多元化的情况。

三、英语学案的构成研究

陈东(2011)认为学案主要包括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探索过程的学法指导、学能测试、自我矫正、反馈等环节。吴燕(2012)认为学案设计包括以下5个环节: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当堂训练、课后拓展。谢芳(2003)认为学案的编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以他们的兴趣为切入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它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包括“学习目标”、“课前准备”、“学习步骤”、“课堂反思”。学案本身可以理解成为是一种学习资源,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依据学案的溯源及理论基础,笔者认为学案的设计应该根据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提供一种或多种目标和内容,供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选择使用,可以有基准内容和可选内容。而且学案的设计应该考虑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环节,包含以下主要部分。

1.学习目标

学案的学习目标应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看到学习目标描述后,应该对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使用的方法、需要做的事情、预期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达到的学习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并按照目标的要求去做。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有准确的定位和描述。正确的学习目标应该包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以知识学习为载体的能力和价值观培养,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20。

2.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应该分为课前学习资源、课中学习资源和课后学习资源。

一是课前学习资源。课前学习资源让学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起到激情引趣的作用。根据不同课型,提供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语言知识方面的学习内容。课前学习资源应该避免知识的简单罗列和讲解,列出单词表和讲解语法项目都是不可取的做法。为了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核心词汇有更深刻的印象,可以提供和本课中心话题有关的另一份学习材料或者根据本课的中心话题进行改编,将核心词汇和短语融合进去,使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下见到相关词汇,从不认识到认识、从熟悉到识记,逐渐掌握。鼓励学生在预习阶段发现问题,采用查询工具书、寻求教师或同学的帮助等方式解决一部分问题,再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到课堂中去。

二是课中学习资源。课中学习资源应该紧紧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描述明确的学习任务。例如在热身环节,可以采用Brainstorming的方式,调出学生的原有认知,由此也帮助教师了解就某一特定问题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在阅读环节,可以用个人、两人或小组等多种形式,提出具体的任务,加以一定的时间限制,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以及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输出环节,可以根据事先梳理好的以及课堂中即时生成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有用的核心词汇及句型,让学生经过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有效地实现输出。

三是课后学习资源。课后学习资源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和训练新学的知识,以旧带新,达到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应该避免使课后学习资源成为练习册、习题集,如果这样学案就变成了“习题案”。课后学习资源应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新知识的脉络,依托已有知识,借助一定的情境和一定的题目,对新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3.情境

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都要求我们,若要实现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不仅要体现在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方面,还要体现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方面。学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提供具有时代感的语言材料,尽量设置较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在平时使用英语的机会相对较少,只有教师提供了相对真实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才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实现有意义的建构。

4.评价标准

传统的英语教育更重视的是终结性评价,而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过程评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这就要求学案要根据不同课型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形成性评价的标准,这样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四、英语学案教学的研究趋势及建议

1.英语学案的概念

国内关于学案的研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在专业理论书籍中或教育类工具书中应该出现对于英语学案公认的、确切的定义,有助于相关人员对英语学案有准确的理解。

2.英语学案的编制原则和内容

应该通过更为严谨的质性研究,确定编制英语学案的指导性原则和学案的基本组成部分,使得学案的应用更加科学、有效。

3.研制不同课型的英语学案

在对英语学案的概念和基本构成有了准确地把握后,应该细致研究不同课型的英语学案。中学阶段的英语课大致可分为导入课、阅读课、语言学习课、写作课和复习课,每一种课型都各有侧重和特点。在对课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出有针对性的英语学案,依此教学,无疑能够提高教学效益和学习效果。

第9篇:课后体育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 德育课 活动 实践 任务

在新课改大环境下,如何创新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德育与学生职业世界和生活世界相连、实现课堂德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历来是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关注与探索的课题。通过实施一个或多个完整的活动开展的“德育活动教学”,不仅使德育课堂教学体现出任务性、情景性、生活性、职业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而且使德育课堂教学任务明确、活跃生动,促进学生主体与体验性,并将德育课涵盖的人文知识、道德教育和能力培养融合一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笔者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活动教学案例,就中职德育课堂如何开展“德育活动课”这一问题谈些肤浅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中职德育活动课教学的含义及提出背景

2014年《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指出:“中职课程设计应该增强实效性和注重灵活性,改革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途径,不断充实和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形态。课堂教学模式应积极引导、组织中职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导学式的学习方式的探索,构建诸如产学研一体化、社会调研等实践平台,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

德育活动课是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德育活动构成一堂德育课,这些活动有明确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包括活动范围、质量、成本、时间、资源。为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性、探索性和现实性需要,以“德育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已成为职教新课改的重要思想。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任务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所谓德育活动课就是指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德育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将需要解决的德育实际问题、德育课相关的任务、职业能力培养、人生规划设计等方面以活动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个人、以小组或与家长配合为单位,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联系同学、家长、教师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视野,起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工作。可以说,德育活动课是师生家长共同完成活动、共同取得进步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解决德育课当下的一些现实问题,并体现德育课堂教学的情景性、生活性、开放性与互动性等特点。

二、中职德育活动课教学的实践例选

德育活动课堂教学的实施一般经历“活动选择――明确任务――制订计划――任务分解――行动实施――成果评价”等环节。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先交给学生一个“具体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或与家长配合为单位,在合作、讨论、探究等互动过程中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任务。下面结合中职高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创业准备”这节内容,就“中职德育活动课”的具体实践进行介绍。教学流程如下表所示:

第一步是活动内容的选择。我们结合学校举行的“第三届的跳蚤市场”创业活动,让学生完成一个创业简案。教师根据活动内容制定详细的指导要求、评估标准等,对影响各活动细节问题要考虑好,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第二步是明确任务并建立合作小组。将全班分成若干活动小组。分组时,综合考虑小组成员情况,让各组力量尽量均衡,小组人数根据活动情况确定,以3至5人为宜。活动小组设立“活动组长”一人,负责本组活动任务落实和完成。各小组成员在活动组长的协调下进行讨论,集合小组全体人员的智慧,选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依据实施方案,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如交际能力和口才好的成员负责宣传;文字能力强的负责写策划;组织能力突出的负责协调;教师对各小组的工作计划进行审查并给予指导。

第三步是制订实施计划。针对要求让各组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创业简案,主要由学生动手完成,教师从旁协助、指导。对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易错环节,应集中讲授、说明,确保活动正常完成。

第四步是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价。在学生完成自己的创业任务之后,让学生创业设计的初稿进行上台集中展示,让整个团队学生在展示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也是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次真实演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检查各小组的活动完成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及时更正。同时,构建一个相互评价体系,使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并可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由各活动小组对所有作品按照活动评估标准打分。然后教师总结和点评,肯定做得好的地方,并针对善待改进之处提出建议,也对各组作品打分并给予一定联系知识点的讲解。最后结合两方面的分数,选出最佳创业设计团队。

第五步是交流经验并具体实施。学生在课堂上听取各组展示和教师评价之后,在课后完成对本组创业设计简案的完善与改善,进一步完整设计方案,学校提供相应的机会和环境给予真实的模拟机会,举行“校园跳蚤市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检验。

第六步是归档或应用。活动单元完成后,对学生完成的活动创业设计成果进行归档和备份。

三、德育课活动化教学的成效及建议

著名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这就是说,德育课应该创设能让学生愉快、充满激情的课堂,应该体现出学生主动权、参与权的课堂。而德育活动课具有这一特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建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占据教学活动的较大时空,师生在角色上经常互换。通过德育活动计划与实施,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德育课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德育课缺乏针对性、生活性、实效性、整合性等弊端,为学生主体性、团队精神、体验性等发挥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创业课》为例,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他们以单独或小组方式,自行选择方法,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复杂的思维与劳动;学生是活动任务的探究者,离开抽象的书本,在实际工作任务中,学生找回学习兴趣、找到学习动力,“书到用时方恨少”是他们的共同心得,为使本组的作品获得大家的共鸣和欣赏,为使自己的作品出新、出奇、出众,学生可谓绞尽脑汁,提高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

――是培养合作探究和团队精神。在合作完成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团队的存在与重要,将自己融入团队是他们今后适应工作岗位最大的精神财富。团队合作发挥最大潜能,团队合作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完成活动的小组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这样每个学生在活动完成过程中都挖掘最大潜能。

――是提升学生学会评价和自我发展意识。德育活动课教学中学生还是学习评价者,通过展示工作成果(产品),与同学、与老师一道,从多元角度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不仅增强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增强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性,“不害怕负面评价、勇于面对挫折”是学生最有价值的信心体验。在这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对自己、对同伴施加教化与影响,从前的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者,这是教育主体作用发挥的新境界。

――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在活动完成过程中,他们可以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可以不断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不断反思,不断修改乃至自己原先的设计,因此写作、口头表达、制作、交流等能力与素养都能得到明显提升。

活动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德育教学的实用性和职业性,给教师和学生打造课堂利益的双赢局面。我们在实践德育活动课时,还应在活动内容选择、教师的引导等方面注意以下方面。

――活动选择要合理。选择活动是关键一环,事实上,德育课新教材中有很多适合的德育实践课,有现成的活动,也可以有教师创造性的。但选择活动时要结合本年级学生的特点、知识技能和社会经验,难度不宜太大,也不宜过于简单,要选择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要使学生在活动情境下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的“活动”。

――实施过程要可操作。过高的任务与目标难于实现,会给学生带来畏惧感、挫折感,过于简单的任务目标使学生产生轻视心理、不认真完成活动。合理的活动单元应当是精心设计的,有一定挑战,又通过努力完成,带给学生一种成就感。活动内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学生动手。如果可操作性不强,活动特点就无法体现,效果也不好。总之,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而应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活动。

――教师要引导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应只给予技术支持而不应是实际操作,更不能越俎代庖。借助良好的学习情境与精心设计的活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师生互动频繁起来,这就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德育基本方法异曲同工了,这是德育活动化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必能促进德育工作。此外,师生的交往互动是德育的有效方式。师生交往是以知识、技能、情感为载体与中介的活动,是借助一定教育教学环境的活动。一次次提问求教、一次次交流探讨、一次次思想碰撞,师生之间已然亦师亦友。当这种感情进入课堂,“知之深、爱之切”,“亲其师、信其道”。

参考文献:

[1]余素娟.网络环境下中职德育活动课探究[J].企业导报,2014(14).

[2]张轰.中职德育活动课“三段式”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