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信息化范文

能源信息化精选(九篇)

能源信息化

第1篇:能源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煤矿能源行业 信息化管理 OA办公系统

能源行业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利用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对企业生产的能源与管理体系进行一体化管控的节能新技术,通过动态监控和管理企业能源生产、输配和消耗各个环节,从而改进生产技术、优化能源平衡,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

一、煤矿能源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煤矿能源行业的各种各样的业务需求,OA系统办公系统包括如下功能模块:

(1)企业门户

通过OA协同办公系统的门户设置,可以根据单位发展的不同阶段,自行搭建不同的信息门户,实现门户的个性化、阶段化应用,如个人门户、集团门户、关联门户、新闻门户等等,从而实现将有用的信息自动推送给有用的人;有权限要求的信息自动推送给有权限的人。使用户一目了然的在一个界面上看到想要看到的信息,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

(2)工作流程

通过OA协同办公系统中的工作流软件的实施和应用,可以帮助企业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有效落地。通过工作流程的制度、表单和流程的集成,可以使员工轻松掌握和运用企业的制度和流程,尽快融入企业中来尽快给企业带来价值和效益;另外,员工根据需要调用工作流程引擎,实现各种表单的审批,从而提高了日常办公的效率。

(3)公文管理

公文管理是以OA协同办公系统的工作流为基础定义的特殊模块,由电子行文代替手工行文。公文管理模块专业实现对组织公共文书的电子收发管理,并且公文的正文支持修改留痕、手写签名、套红头、签章、等可灵活设定公文流程,自动进行流程跟踪、催办、查办,并可归类存档和检索等各种应用。解决公文传递速度慢,信息不及时、不同步、不易于查询等问题。

(4)知识管理

通过OA协同办公系统平台电子化的手段对知识进行收集、分类、沉淀、授权、分享、学习和持续创新,为团队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OA协同办公系统还提供了完整的文件档案管理地图,实现从个人文档、项目文档、单位档案等文件档案链的采集、分类、授权、分享和管理,方便有权限的人在第一时间申请、查询和使用。

(5)融合通讯

OA协同办公系统配备了即时通讯、短信插件、外部邮件、协同工作、第三方即时通讯工具、视频会议插件、论坛等各种沟通工具,并且可以按照沟通的特点选择使用,如几秒钟的信息对称或者提醒,可用即时通讯和短信;几分钟的沟通可以用外部邮件和协同工作,也可以对上述沟通工具进行组合使用,从而达到沟通的低成本和高效性。

二、煤矿能源行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思路:

(1)安全生产信息化是应用之重

针对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则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是建设重点之一,除被人们广泛关注和了解的瓦斯监控之外,还包括矿山顶板压力监测、井下煤炭运输系统监控、井下温度监控以及其他有害气体监控等;其次,生产作业系统的监测监控和管理;最后,就是各个企业对于安全生产信息的联网,使企业、地方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能够随时查看这些安全数据。

(2)应急救援系统需求旺盛

应急救援系统是煤炭企业较为紧迫的需求。目前很少有厂商能够提供煤炭行业应急救援系统解决方案。虽然,不少煤炭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煤炭安全监测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在应急管理上也实现了应急计划管理、应急通信等局部的应用,但是并不能完全满足煤炭应急救援指挥的需求。

(3)整合能源信息资源

煤炭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整合需求高,难度大

首先,由于行业企业本身管理部门层次多,条块分割严重,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管理,因此导致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其次,由于煤炭生产是集采煤、掘进、运输、供电、通风、安全等多环节协同配合的负责系统。同时,煤炭企业生产环节较多,其物流过程又不连续,所需原材料品种较多,且原材料与产成品之间没有严格的数量对应关系,难以像制造业等行业那样,可以通过物料需求计划对物料的需求进行准确的预测。

井下移动设备多,开采、掘进、运输、监测监控等环节的设备随着生产的进行处于移动状态,要求相应的控制设备及网络设备也随之移动,对自动化系统和网络系统的设计、系统的可靠性和开放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煤矿管理信息也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矿井生产过程产生的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并提供给相关决策部门。因此,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和生产自动化系统集成形成的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超前性和系统性应有足够的考虑。

参考文献:

[1]张敏,赵伟.铁煤集团企业信息化回顾与展望[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16)

第2篇:能源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 能源管理 焦化企业 C/S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5-0092-01

1 引言

近几十年来,随着能源储量的日益减少和人类对环填保护的重视,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效率成为工业生产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对于作为耗能大户焦化行业来说,能源管理更是成为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

要使焦化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就必须通过现代化的能源管理手段实现对于企业耗能系统的统筹管理与优化调度,进而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要求的前提下提高能效。通过有效的能源管理,可以使工艺生产有序化,生产过程合理化,以保证生产持续稳定,同时可以保证企业能源生产、转换和消费的平衡,减少能源浪费。

2 系统简介

能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焦化企业的能源监视子系统和能源分析子系统两部分。能源监视子系统是基于描述型能源模型,通过得到每个能源、工序、工厂的信息来指导生产;能源优化子系统是为使企业能源合理充分利用并减少能耗排放量,借助数学方法建立的企业能源优化模型,以得出消耗能源和物料的最优量的方案。

采用C/S(client/server)来开发系统,主要考虑到C/S结构的用户界面相对于B/S(browser/server)的结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更易用;C/S结构的安全与性能容易得到保证,运行效率高,响应速度快;C/S结构对网络要求不高,只需在企业内部使用局域网的系统即可。

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3 系统实现目标

在对某焦化企业的能源管理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完成焦化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功能开发工作,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管理和优化能源使用,降低焦化企业的能耗。

4 系统功能设计

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实现对水、电、风、气等各种能源介质在每个生产工序之间的流转过程的监视、调度和管理,从而发现能源流推动物质流,实现焦化企业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源介质的生产、输送、储存、转换、使用以及放散的规律,以实现对能源生产和使用过程的优化,最终实现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能源计量管理功能:能源计量管理作为能源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目的是为提供高焦化厂能源精细化管理的需求,通过接收计量仪表数据,将其纳入不同层级的管理范畴,实现细化到子工序的能源管理,从而支撑能源成本管理、能源财务结算、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精细化管理等高级能源管理功能。

能源平衡管理功能:基于能源转换和能量守恒定律,对于由于仪表原因、系统偏差原因、系统涵盖范围原因而产生的系统能源不平衡,就使得能源平衡是必须在系统中予以实现的。系统通过厂际表和工序表之间的平衡和非工作中心的能源分摊两个方面完成能源平衡。

能源实绩管理功能:实现能源数据自动统计、科学平衡、能源消耗信息共享。达到焦化厂每个一线的生产班组都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组的能耗情况,是能源实绩管理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将实绩管理模式下的统计、分析、考评的指标和计算方式固化到系统中,同时通过权限的控制让系统中的数据忠于现实,并为生产服务。

分介质能源流向管理功能:分介质能源流向管理提供了各种能源介质(燃料介质和动力介质)在各个主体生产工序、动力生产区的能源使用和能源回收情况,并且能够统计出每一种能源介质在到高强度汽车薄板厂所有主体工序、动力生产区的总使用情况和总回收情况,同时引入每种介质对应的能源价格,实现对每种能源介质在不同主体生产工序、动力生产区的能源流向跟踪、比例分配和总成本分析。

能源报表管理功能: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报表管理是对能源管理系统中能源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它从时间维度(班组、日、月、年)和管理层次维度(子工序级、工序级、车间级、厂区级、公司级)提供了能源生产与消耗管理、产耗及单位能耗管理、能源成本管理、能源平衡管理、能源台账管理、能源介质结算管理、能源介质综合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统计、呈现和分析。

数据趋势功能:以数值及曲线显示各工艺段瞬时流量、压力、温度等实时数据信息。能够直观的体现现场实际情况,帮助能源相关人员及时了解现场实际情况。

为便于调度人员对重要的数据进行历史查询,并允许趋势组来对具有相关性的参数进行分组浏览,能源管理信息系统为重要和必要的数据提供历史数据和曲线。

5 应用效果

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服务水平,确保了数据的及时性与可靠性,为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对能源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加工和处理提供条件,为焦化企业能源的合理使用、平衡调配、降低能源成本做出重大贡献。

加快能源系统的故障和异常处理,提高对全厂能源事故的反应能力。

6 结语

通过对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使计量数据更加准确,可靠,能够促进二次能源的回收和利用,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同行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第3篇:能源信息化范文

论文摘要:文化信息资源共丰工程是一项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公共文化工程,具有专业性、现代性、传媒性、创新性、公益性特征。为充分发挥共享工程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明确思路举措,大力提升共事工程的文化创新、资源整合、文化服务、思想教育、生产生活服务五项功能。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从2002年启动的一项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公益文化工程。目前我省已建成各级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800多个,拥有数字文化信息资源20TB(1TB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众多的网点和丰富的资源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基层群众求富裕、求稳定、求健康、求文明的需求等方面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随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共享工程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和巨大发展前景。加强共享工程基础研究,深化对新形势下共享工程特性和功能的认识,对于科学制定共享工程目标规划,加快推进共享工程实施,更好发挥其在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孕育而生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是文化面向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但运作方式截然不同,与其他的现代文化样式相交融但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体现了新时代斌予文化建设的新特性。这些特性展示了共享工程的丰富内涵和存在价值。

1、专业性。共享工程的专业是文化,它的内容是文化,特色是文化,目的在于繁荣发展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现代文化、地域文化资源是共享工程取之不竭的源泉,这种源泉是永远不会枯竭的,这也就注定了共享工程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共享工程要以文化立足,打响文化品牌,需要把握好大文化意识与泛文化意识之间的度,一方面要从大文化角度出发广泛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克服贪大求全心理,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要把最能代表文化的内容做大做强做深,这样才能逐渐培育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2.现代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诞生短短几年时间,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现象,是具有很强现代性的文化新形态。它的现代性表现在,它的制作方式是现代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成新型文化产品;它的传播方式是现代的,不同于纸质媒体和口传身授的传播方式;它的服务方式是现代的,超越了时空条件的限制。实现共享工程,有助于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助于推进文化结构布局的现代转换,有助于推进落后地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进步,有助于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现代素质和品位。

3、传媒性。共享工程不是新闻媒体,但是具有网络新兴媒体的特征。它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仅是文化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加工场,也是文化舆论的发射台和放大器,通过播发和更新大量的文化资讯,引导人们的文化观念和行为,起到引导文化舆论的作用。因此,共享工程有必要借鉴网络媒体的管理运作模式,提高共享工程的登录点击率,增强共享工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4、创新性。共享工程开辟了网上文化服务的新模式,而且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比重日益增大。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达到44.996,表明国民阅读正在加快进人数字化时代。今年以来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推出的网上公益阅读活动,受到省内外网民广泛好评,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共享工程以数字化方式传播文化,提供高效快捷的网上服务,与公共图书馆提供的传统阅读相辅相承,改变了文化服务的结构布局。除网上阅读外,共享工程还可通过开发互动性强的软件,开展戏曲学唱、文化竞赛、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的网上文化活动,形成群众文化活动的新空间。

5、科技性。共享工程是文化领域的一块科技高地,工程的实施提升了文化工作的科技含量,这既体现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理念上,体现在科技化的运作模式上,也体现在人才队伍的现代科技素质上。现代科技给文化发展以强有力的推动,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科技优势是共享工程的根本优势,共享工程应该始终保持并不断壮大这一优势,始终立于现代科技的前沿,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展,不断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不断开发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新技术,把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共享工程的管理水平、运作水平、服务水平。

6、公益性。共享工程是公益工程,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公益性指的是,它的网上阅读和下载是免费的,这一点不同于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网站;在它的电子阅读室等场所查阅资料、开展活动是免费的,这一点不同于社会上以赢利为目的的网吧。共享工程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一块公共文化阵地,其目的在于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特别是实现他们享受公益性的网络文化的权利。发展文化共享工程,可以以较小的投人成本,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大规模供应和大面积覆盖,迅速改变农村和基层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的文化落后状况,消除城乡间数字鸿沟,实现城乡文化共享,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培育广大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共享工程是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的工程,是具有文化与科技双重优势的工程,是低成本高产出的工程。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共享工程的实施,加大投人力度,扩大资源总量,拓展覆盖范围,提升服务功能,使共享工程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1、提升文化创新功能。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化创新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是推进文化传播方式创新的重大举措。这首先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遗产多以纸质和实物形式存在,在收藏、传播、利用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实施共享工程,推进文化信息化,把有形的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存贮、网络化传播的文化信息资源,不仅使传统文化传播驶上高速公路,而且将带来传统文化理念、内容、形式的全面创新,有利于更好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这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当前,汉语信息在互联网上所占比例仍然很小,中华文化所占内容更少,处于弱势传播地位,不仅导致国际社会不了解中华文化,而且影响了我国青少年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实施共享工程,经过长期努力,将有助于增加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份额,提高民族文化的对内凝聚力,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2、提升资源整合功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体系,但不同文化形式则处在分散独立状态,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又造成了文化资源的部门分割。共享工程为整合文化资源提供了广阔平台。共享工程通过加工制作各类文化资源库、整合采购已有数字资源、网上信息抓取与加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既可实现包括文化法规、图书、音乐、美术、戏剧、戏曲、文物、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艺术教育、文化市场、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史料、文化名人等在内的文化系统的资源整合,还可以整合文化系统之外的文化信息资源。如按照中办、国办要求,改革开放前由各级政府投资的电影等,共享工程可以无偿使用。对于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数字文化资源,可采取鼓励著作权人捐赠等方式,为共享工程无偿或优惠使用。网上文化资源整合不仅会促进文化保护、文化传播、文艺创作、文艺研究工作,也会为实质性的文化资源整合创造有利条件。

3、提升文化服务功能。共享工程具有强大的文化服务功能,一根根网络光纤,一条条卫星波段,一块块移动硬盘,拥有所未有的复制能力和传播速度。要发挥这些优势,把丰富的电影、戏曲、民间艺术、动漫游戏、综艺晚会等文化产品送到群众身边,把数字报刊、图书、论文等数字读物送到群众身边,把根据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发的专题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自主选择、自由下载、点播收看,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等因素限制,大大增加了服务量,扩大了服务范围,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缓解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共享工程还要积极开辟网上的文化活动新空间。如省中心研制开发的“网上跟我唱”、“我的DV网上行”等一系列共享工程互动应用系统,为群众提供了自娱自乐的网上活动平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第4篇:能源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精品资源共享课 高等教育 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formation Teaching Ability

WANG Yuqin, JIAO Huaji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Construction quality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and play high-quality resources effectiveness, requiring a high level of information university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Its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lso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University teacher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eaching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aching ability

0 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把提高质量作为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中最核心和最紧迫的任务,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步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在此形势下,精品课程建设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2011 年 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 5000 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2012年5 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由此可知,如何对原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将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这就是说精品资源共享课需要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建设和实施,课程的建设过程也就是课程信息化的过程。而信息化环境中的课程建设,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与传统环境下有很大不同,它更需要具有高水平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施过程,同时也促进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相济互促的过程。

1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和特征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因而,精品资源共享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它在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保持着先进性和示范性。

1.1 现代教学理念

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核心。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终身学习,倡导以人为本,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践行着这些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实现以学生为本,强调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反映了我国注重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思想。

1.2 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资源建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的核心内容。资源共享课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相关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现场教学录像、教学案例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根据课程特点和不同媒体的表现特点,进行统一设计和组合成优质的课程内容,以最佳的方式保证学习者学习任务的完成。这些资源为各高校师生提供了优质资源共享的机会,让名师的优秀教学资源、教学经验,被更多高校的教师借鉴,被更多的学生学习。

在网上,精品资源共享课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习工具、协作工具等,所有数据和资源均能共享,这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具有丰富教学资源的共享课程进入课堂,学习内容将会极为丰富,为各种教学形式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也为学习者创建有效的学习情境,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

1.3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要标志。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要求注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利用网络优质资源,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整合。

精品资源共享课重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重视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它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不再框定在黑板教学,使得用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展示起来费时、费力、费神、费解的东西变得直观易懂、变得充满趣味和想象;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学,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延展了时间和空间;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灵活设计适应学生能力、知识现状的先进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网络指导、实践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途径,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的能力。

2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将课程信息化的过程,离不开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因而对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只有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建设好优质信息化资源,才能将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效用发挥出来。

2.1 具有现代教育观念

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核心。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育理论,优化教学效果,强调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研究,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强调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蕴含深刻的教学理念的改革,强调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者和使用者的教师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课程观、科学的教学观、科学的质量观。只有在现代教育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建设的课程才能称之为“精品”。

2.2 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不是传统课程的搬家,它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建设和实施,是课程信息化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放在教学过程当中考虑,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这要求教师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对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要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来合理设计相关教学内容,采用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拓宽学习者的认知空间和时间;要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突破简单的演示型、讲授型模式,要充分考虑对学生学习的支持,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要重视教学互动的设计,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协助;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化设计,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强调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2.3 具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组织能力

多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内容不仅含有多种多样的文本,而且还含有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软件等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不是简单的教材搬家,它需要合理的再设计和再组织。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所授学科的性质合理处理教材的内容,围绕教学大纲完成资源设计、分类、整理、排序、创新处理、资源评价等。如果教学资源设计和组织失策,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学生面对大量杂乱堆砌的资源却不能充分、有效地学习。因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组织能力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2.4 具备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是通过优质课程的共享和应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资源的应用状况决定了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因而,我们应关注资源的有效应用,以提升优质资源的应用价值,实现项目的规模共享效益。这些精品资源应用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实施信息化的教学活动。

信息化的教学实施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所设计的活动,也是和传统的教学设计有着显著区别的。它需要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策略,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开发学习者高层次的技能和创造力,能够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学习者学习活动进行管理,能够对信息化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进行评价,能够在评价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来收集分析数据、解释结果,以提高教学实践和优化学习,能够应用多重评价方式来选定适合学习者使用的信息技术资源。

2.5 具备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施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进行的,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必将呈现新的规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研究也提出了新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条件下使用什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方法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信息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发现新规律的重要过程,也是尝试新方法、创造新理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评价等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而教育信息化的条件也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研究资料。高校教师只有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的教学研究能力,才能对各种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

3 抓住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契机,发展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高水平的要求,同时也将促进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高校教师应该抓住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契机,通过融入建设团队中,利用好精品共享资源,参加精品课程师资培训等途径来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发展。

3.1 充分融入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以团队的形式出现,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牵头,带领团队齐头并进,共同提高,这是一种“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的模式。作为课程建设者的教师,应当积极融入团队中,参加教研活动,切磋教学方法,进行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合作开发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随着共享课建设的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得到不断发展,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3.2 利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丰富资源,反复观摩

精品资源共享课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现场教学录像、教学案例等在内的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对各类教学资源下载使用和交流,并进行反复观摩、学习、讨论和推敲,学习名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和治学精神,使之成为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3.3 积极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

教育部批准设立“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要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为主的高校教师培训。培训由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获奖教师、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部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等担任主讲。通过参加这样的培训,不仅可以学习到名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可以切身体会到名师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还可以和名师、同行进行与专业方面有关的沟通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而且培训通过网络进行,教师通过参加在线实时培训,在线讨论,教学论坛,QQ群等途径进行学习和交流。教师亲身经历这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无疑会对其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4 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已取得一批成果,共享了许多优质教学资源。高校教师只有具有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将这些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效用发挥出来。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施过程,同时也促进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高校教师应当抓住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契机,积极融入课程的建设团队,利用好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源,积极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等,来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发展,从而能为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2011.

[2] 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2012.

[3] 谢康.课程信息化: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5(10上).

[4] 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5] 顾小清.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第5篇:能源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中职 人力资源信息 信息化

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在日常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教育方面的大潮流。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了很多中小学里面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人力资源的管理课程是中职学校的一门专业的理论课。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在中职的人力资源教学中引入信息化的内容也成为了中职教学里面重要的一门内容。下面就论述一下中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现状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对策和对学生培养的好处。

一、中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现状

第一是中职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普遍基础都比较差。几年之前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让中职的地位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阶段,尽管后来对中职进行扶持,但是中职之间的激烈竞争和生源本来的缺乏,还是让中职学生的普遍基础较差。这是因为不少中职学校采取全员录取没有淘汰的录取制度和社会普遍人对中职的误解所造成的。这些缺少基础和理解力的学生会给老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授课带来不好的影响,很多学生对这个课程的理解不够和相关的知识一点都不扎实。

第二是学生自信心不足。中职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失败中过来的,社会上也对他们有着不理解和偏见。这就导致了中职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很多中职生的这种自卑也反应在了学习上,会造成一种强烈的依赖感,不敢去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很多学生都是授课之后很快就把课上说的知识忘掉,严重地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效率,在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实践中停滞不前。

第三是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不够。学生对自我认识的程度比较差,虽然自己的知识基础比较差,但是思维和头脑还是不错的,他们会对时尚、金钱比较热衷,追求的渴望程度也比其他人强。只是中职的很多学生都比较容易否定自己,不在课程的学习中付出努力,课堂的主导者都是老师,缺乏师生的互动性,也造成了中职课堂上的旷课率较高的现象。

二、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前提是要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上的改变。教师权威的建立不再是靠传统的单项知识传授,信息化的教学有助于师生更好地交流,让两者处在同一个平台上面进行互动沟通,通过师生积极性的提高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知识的吸收。老师应该要学习用启发、讨论等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来开展学生的聪明才智,课堂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更加应该是开展学生认知的重要手段。

2.信息化的教学除了改变教学观念,也改变了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死板单一地给学生授课,并没有起到很好的知识传递吸收作用。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引入,教育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起来,教育的核心也变成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借助新型的教学方式去让学生逐渐拥有自己的眼光和想法,大力地推动了课堂学习的自主和积极性。

在信息化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从而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从实际操作中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3.信息化的引入课堂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来进行教学,从而起到引导、解答、讨论的作用,改变了传统老师的知识传授方式,可以形成学生积极讨论、创作激情,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也可以对其他学科的协调起到良好的作用,为未来更好的学习打下基础。

4.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一旦学生产生了对学习的兴趣,就可以更好地进行课堂的学习,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自己就会去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发现才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老师可以在课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先制作或者说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知识传授之前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利用好计算机的优势和特性,例如幻灯片、小影片、声音媒体等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文件去驱动他们的好奇心,那么在日后的授课中一定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度。

除了通过制作具有趣味性的小媒体文件,还可以联系实际情景的模拟来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根据信息化的特点去设计一些内容新颖、与学科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同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想象场景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消除学生自己的不自信和自卑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开展讨论,形成一个个性鲜明,活泼热闹的新式课堂。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运用给培养具有工作热情、有创造能力和较高职业能力人才提高了一个理想的环境,为构建中职学校的创新教育系统提供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思路。这要求中职的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懂得它们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终达到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新型人才,收到良好学以致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能源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县级 国土资源信息化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目前,国土资源信息较多地应用于各级国土资源的政务管理,对县级而言,国土资源信息化应当有效地为本县的经济发展服务,才能充分发挥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

一、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功能定位 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在国土资源动态监测、评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是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的技术平台

县级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的质量及可扩展性、可移植性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乃至省、市各级的国土资源数据库的完整性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土资源信息能否有效地为地方的产业发展、生产技术提升服务。因此,必须对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功能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

1.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必须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标准化,为上级提供标准的、符合质量要求的国土资源信息。

2.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必须重视国土资源信息的可扩展性,即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如,闽西地区的经济主要特点是以林业、种植业、矿业为主导,国土资源信息应当能够充分体现林竹蓄积量及分布、耕地的土壤性质和适种作物、矿产分布及工业价值等等。同时,应当体现山区地质灾害预警、自然环境和矿产资源保护、各类工矿废弃地的复垦及利用方向等信息。只有较为丰富、完整的国土资源信息,才能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农林矿业发展规划以及农林技术推广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相关信息依据。

3.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必须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可移植性,即应当以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使国土资源信息能够顺畅地转化为网络信息、电子信息和纸质信息,在保证信息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对国土资源信息的应用效率,提高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必须与构建信息服务社会化体系同步,即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矿业等部门应当协同作战,按照标准化、可扩展性、可移植性的要求,建设好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库,协同构建涉农信息网络系统,及时运用国土资源信息为村镇建设、农林业生产和矿业生产服务,为县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和技术支撑。政府应当做好国土资源信息建设和社会化服务的规划和协调,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

二、国土资源信息的标准化、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建设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库的标准化、可扩展性和可移檀I生,是国土资源信息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前提

1.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当根据国土部颁布的《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等标准,协同农业、林业、矿业部门,准确采集国土资源信息,并正确使用上级国土部门提供的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GIS)录制数据库。并根据匡土资源信息管理的规范,实现国土资源动态监测,曼时更新国土资源信息。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关键在于人员的培训,使参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人员熟练掌握国土资源的调查规范和技术,熟悉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数据库标准和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

2. 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库的可扩展性建设

GIS应当具备可扩展功能,即能够根据市、县的特点扩展数据库。如,林地的林种、林相和蓄积量,轮发期、采伐量和林地更新期限;耕地土壤化验的主要指标、适种植物建议、施肥与耕作技术建议;矿产种类、储藏量和开采价值、开采权限和资源保护建议;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及预防、工程治理建议;防护林、退耕地、复垦地开发建议等等。通过数据库的扩展,可以有效地将农业区划调查、林业资源调查、矿产资源调查及地质灾害调查所获得的信息统一在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库之中,从而大大地提高国土资源信息的实用价值,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推广先进的生产经营技术提供科学的依据。

3.信息化技术队伍建设

信息化人才是推进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一大“瓶颈”。国土资源信息的采集、处理、、应用都需要一大批既懂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数据库开发与管理技术,又懂得相关行业知识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应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1)借助高等院校培养中、高级信息化技术人才

由于县级信息化程度较为落后,待遇低,学习信息技术的人才大多流到沿海城市。因此,建议当地学院设置国土资源信息fl二相关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按照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要求开展教学。市、县政府应当采取积极的鼓励政策,留住或引进信息化人才。

(2) 借助高等院校培训在职信息化人员

要选择对计算机技术、信息化工作和行业技术有一定基础的人员,培训和提高信息化技术,使其能适应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促进县级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3)发挥信息化人才的整体功能

第7篇:能源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智能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策略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升,电力资源应用范围扩大。现代电力资源供应技术逐步创新,实现电力资源应用结构全面优化;资源管理结构进一步变革,智能化电力信息资源安全性管理问题,成为电力资源管理的突出方面,智能化技术在实践中升级,是推进电力管理安全的有效途径。

1智能电能表信息管理安全性相关概述

智能电能表信息管理,是指电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电力输送过程中,电力资源控制与用户应用实现信息资源自动化对接,应用现有计算机程序,构建电力信息管理平台,取代传统人工电力信息管理的局面,具有操作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特征。随着现代智能化系统的全面升级,智能化系统在电力信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一步推进,并实现电力资源综合拓展,为我国电力应用平台的升级提供更可靠的信息资源。智能化电能表信息管理,是现代电力资源应用体系不可缺少的管理形式。笔者对智能电能表信息管理的作用归结为:

1.1程序化

电能表主要对电力供应传输的电压、电流进行检测,确保电力输送安全,同时也对用户电力应用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电力应用情况,实现电力供应,电力应用程序化管理,是促进我国电力应用体系完善有序分配形式。

1.2自动化

智能化电能表管理主要依托计算机实现资源共享,电能表信息处理应用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推进我国电力输送体系全面优化。1.3安全性这也是智能电能表信息管理的基础作用。电能表信息管理具有独立的数据库,计算机防火墙系统信息自动升级,为现代社会资源传输提供了保障。

2提高智能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的策略

基于以上对智能电能表信息管理相关理论分析,对智能电能表在电力信息管理中的作用具有初步了解。随着社会电力供应范围逐步加大,基础性智能电能表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电力供应的实际需求,尤其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多的管理漏洞。例如:用户信息泄露、电能表信息核实准确低等问题,都会对电力资源管理带来阻碍,针对当前管理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技术应对策略。

2.1数据库升级

电能表数据库升级,是电能表信息安全性加强的表现。现有电能表的信息管理,直接借助计算机平台进行数据存储、收集、传输以及电力信息整合,这种电力资源传输方式,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电力应用信息存储,实现电能表应用信息的综合性传输,电能表数据库信息在第一时间内获得电能信息存储保障。但这种直接存储的信息管理形式,外部接收信息的过滤能力较低,智能化电能表数据管理信息综合性较强,管理人员直接进行信息管理时,电能表信息资源鱼龙混杂,存在的信息风险性较高,容易出现某一管理区域的电能表信息受到病毒侵害,出现电能表信息管理程序瘫痪。电能表信息管理系统升级,在现有数据库管理的基础上,实施数据库资源过滤,设定区域电能资源信息过滤程序,优化电能表接收的信息,使用户电力信息可以在信息存储前,实现信息系统资源过滤,降低数据库存储资源存在病毒的风险,这也是电能表智能化程序安全管理的应对方式之一。例如:新型数据库应用系统加密后,电能表监控系统的数据库传输安全性从20%增加至37%,电能表信息传输的安全性明显提高。

2.2传输网络安全加密

电能表信息安全性应对策略,实现传输网络安全管理加密,是电能表信息传输安全性保障。一方面,智能化电能表管理系统,依靠计算机自身安全管理程序中的防火墙进行信息保护,系统资源传输能够将其整合为有机体,全面延伸防火墙安全管理措施,实现网络传输资源的综合处理,确保电能表信息收集与传输中,电力信息具有良好的输送程序,为现代电力信息传输,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管理保障;其次,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管理,在于信息传输数据结构,在信息传输网络平台下,构建全方位信息管理保障体系。也就是说,电力安全信息在其应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传输的自动化保护,例如:IP地址自动加密技术,能够实现数据传输系统50%的数据加密码自动生成,结合后期人工程序操作,实现电能表信息传输百分之百加密。电能表信息传输程序进行信息传导中,也自动并建立起信息保护数据程序,确保电能表信息传输过程信息加密,资源传输系统的自我传输安全性提升。

2.3信息资源自动整合

提高智能电能表信息安全性,实现电能表信息资源自动整合。现代智能化电能表信息安全存储,是在电能信息应用基础上,实施电力信息资源自动收集,但并不负责传输信息的整合,而基础性智能管理程序,主要依赖计算机存储硬盘进行信息存储。随着电能表信息资源逐步增加,计算机硬盘存储空间饱和状态下,自动进行信息取替,管理人员进行程序存储过程中,只能确保近期电能表信息数据的完整,从而无法建立完整的电能表信息数据库。电能表信息传输中,新系统的信息安全性管理过程中,可以实现传输相同信息的相互整合,使信息综合整理的程序规划率提升了30%,数据信息的安全管理效果全面性提升。保留现有程序信息存储形式,同时开辟电能表信息存储云空间,现有电力资源计算机暂时性信息存储,云空间数据综合存储,确保电能表信息存储完整性,同时云空间信息整合存储也会降低电能表信息遭他人窃取的机率,是现代电能表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或者,电能表信息自动整合与数据库过滤程序同步应用,达到了电能表信息内外安全同步管理,也实现了信息安全性升级的作用。

2.4系统程序更新

电能表信息安全管理程序更新,能够确保电能表信息管理程序的整体更新。一方面,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管理,可以实现其管理程序对的综合优化,实现电能表信息与电力输送资源信息资源的合理对接。例如:确保电力输送中电流、电压等信息的资源控制,从而发挥电能表信息安全保障的作用;另一方面,电能表信息程序更新,电能表资源控制结构,资源处理程序,在更新中自动弥补程序中存在的漏洞,及时实施程序运行问题的自检,优化电能表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确保智能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管理在实践中优化。

3结论

提高智能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的策略分析,是我国电力应用系统创新实践的代表。基于智能电表管理相关理论基础上,对提升智能化电表信息安全性管理略的技术中数据库管理、信息传输加密、系统升级等方面进行探究,对智能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的策略有逐步性理解,促进我国电力供应系统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晓丽,王现芳.提高智能电能表数据通讯安全性的策略研究[J].通讯世界,2015(03):126-127.

第8篇:能源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

一、信息化的内涵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1.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行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来推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发展、成长的动态过程,是以信息共享为核心的知识生产、分配、利用和再生的过程。

2.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经济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信息产业日益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

(1)信息化促使知识、信息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柱

信息技术,特别是微计算机革命和数字化革命使信息资源计算机化,把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信息变成有序、有用、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知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知识、智力日益成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的系列经营活动由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构成,其中物流是由生产资料、劳动资料等组成,能量流由劳动力和其他能源组成,信息流由组织、计划、指导、协调、控制、管理等组成,而信息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着枢纽、核心作用,企业管理通过信息流中的反馈信息调节物流和能量流的数量、方向、速度和目标,帮助经济系统中的人和物做合乎目的、有规则的活动。

(2)信息化促进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手段的更新与改造,进而促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信息化不断创立新的产业,同时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信息化使设计、制造和营销管理逐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由计算机操纵的机械和生产流水线代替或减少了劳动者的工作量,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智能化的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超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实现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的合作与集成,逐步走向全球化。信息化引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沟通顺畅,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组织、控制、领导、激励做到公开透明,行之有效。

(3)信息化提高了人力资源创造国民经济的效率与效益

知识的大量产生和不断地创新,信息的高速传递,导致技术与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信息化使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的比例日益降低,而脑力劳动者的比重不断上升,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各国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信息化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效率与效益的提升。

二、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应用、开发的快速发展,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企业运用信息应用的运动规律和技术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支持本企业高效率完成人力资源管理,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就是彻底改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由个别领导凭个人意志或经验作决策的现象,做到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物质与精神结合的手段,应用计算机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服务。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计算机应用主要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其涉及的面广,信息量大量,只有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才能及时、准确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依据我国企业目前的现状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企业利用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高效能地收集、处理、分析人力资源信息,及时、准确、全方位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状况,从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化和各项考核指标健全。具体可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编制人力资源规划和计划,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岗位,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条例办法,企业员工的各项培训,人才选拔、使用、交流,考核、奖惩、任免,工资、福利与保险,提高全员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进程。

三、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1.抓住历史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后工业化

我国企业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同时面临全球信息化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认真研究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内在规律,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工业化支持信息化,引导新兴工业向高增值、高竞争力、高信息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提供经济、技术基础。

2.收集好技术、市场信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及时、有效、充分的信息服务

企业要科学分析国内外环境,注重对信息的研究与开发,适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领导、规划、管理、政策等方面,积极加强信息产业的薄弱环节,如数据库服务、软件服务、网络服务、系统集成服务等,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它对信息产业的引导、推动作用。

3.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为适应信息化的广泛渗透性和普遍的带动性,我国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为信息化所需要的发展信息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高校适当增加信息工程、信息科技、信息经济和信息管理的招生,加大对信息产业部门人员的进修和培训,企业创造优势条件吸引高素质的信息产业技术人才。

4.根据企业需求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系统

开发建设一个高效便捷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系统,使其能涵盖人员基本信息管理、人员档案信息管理工资管理、考勤管理、信息统计查询、系统维护等,通过分层设计,以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逐步实行信息化,使人力资源管理者根据准确、及时的人力资源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第9篇:能源信息化范文

论文摘要:公共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必须在广泛共享的基础上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为改进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现状,促进公共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必须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和共享体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长期以来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条块分割”和“信息垄断”现象严重,信息共享程度低,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严重不足。并且,由于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缺少驱动力,造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效用低下。在信息资源飞速膨胀和信息的社会信息需求日益增强的信息社会,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垂直式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不仅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水平,而且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层次需求。为适应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复杂性发展的需要,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水平,必须建立一个以政府宏观规划为指导的多主体参与的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1建立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策略的必要性分析

保罗·乌勒(PaulUhlir)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的《发展和促进公共领域信息的政策指导草案》中,把公共信息资源定义为不受知识产权和其他法定制度限制使用以及公众能够有效利用而无需授权也不受制约的各种数据来源、类型及信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满足社会不同组织或个人对公共信息的普遍需求,具有公共性和共享性的内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信息资源都可以归入公共信息资源范畴,并由此组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体系。建立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实现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多层次服务目标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呈现明显的多层次化特征,公共信息的社会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在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处理上,还是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功能建设上,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层次需求。因此,建立一套以政府宏观规划为指导的,社会各类企业、组织和机构参与的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是适应现代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多层次需求的必然要求。

(2)适应社会分工专门化和组织分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环境发展需要。随着社会分工专门化和组织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等功能为一身的政府行政结构正在面临分化,并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样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渠道,这为社会各类组织和机构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

(3)适应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复杂性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人们对公共信息的需求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对衣食住行等物质类信息需求,也包括对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精神类信息的需求,还包括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扶贫救济以及家政服务等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公共信息需求等。从总体上看,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因此,无论是从公共信息资源自身,还是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服务目标上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性越来越强。除此之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体系的支撑。

总之,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不仅是全面实现信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目标的要求,也是适应公共信息资源体系复杂性发展的需要。

2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在传统公共信息管理模式下,不同部门和组织之间信息交换的不流畅导致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上的“体内循环”效应明显,而“共享效应”得不到充分体现。在新形势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必须走政府行政型管理、市场经营型管理和社会自发型管理相结合的、功能互补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2.1转变政府的公共信息管理职能

2.1.1推进政府信息管理机构改革,促进政府政管理理念的转变。首先,改变传统的垂直式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一个以政府宏观规划为主导,其他社会各种组织、团体和公众参与的扁平化的、灵活的公共信息组织管理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应以推进公共信息运动周期中各个环节的有效实现为目标,尽量减少中间管理层的设置,并且可以根据信息运动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动态设置一些管理机构,以适应信息动态变化的需要。其次,改变政府的行政管理理念。政府可以通过职能转移方式将公共信息管理的部分权力转移给其他社会机构和团体,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由过去的垄断管理转向有限管理和服务社会的社会宗旨,充分发挥社会其他组织和机构在信息管理上的优势。

2.1.2发挥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宏观规划作用。公共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社会,社会各级组织机构、团体和个人均有权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设。但是,政府在宏观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仍然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宏观规划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建立国家层面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该层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安全有序进行;②建立适合新形势下公共信息管理的政策规范,对多元管理主体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责、权进行明确的划分,以保证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公共信息资源获取和管理上的公平性;③从宏观上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规范,以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共享与利用。公共信息资源的宏观规划需要一套科学的体系和不同行业与部门之间的充分协调,不是哪一个组织和机构可以单独完成的,需要发挥政府的权力优势和社会协调能力。

2.2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发展

在新形势下,根据公共信息资源的开采方式、开放性程度和社会需求的不同,可以分别利用社会各种力量实现对不同层次公共信息资源的无缝管理和综合利用。公共信息资源来源于社会的各个层次,发挥和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解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性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的多层次需要;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信息管理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政府难以收集的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公共信息资源体系中的空白,从而满足公共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和完整性要求。社会各类组织机构和个人在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可以以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的满意度为标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并由政府负责为不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

2.3充分发挥专业组织机构在公共信息深层次开发与利用上的优势

深层次开发与利用不足是我国在公共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难度大,系统性和专业性强的任务。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可以借助社会各个领域的专业机构或团体,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一些商业的专业技术公司等在理论知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来完成专题性、预测性、决策性和创新性等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或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以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水平。

2.4建立一套适应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消费和使用取决于所提供的公共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服务水平。在传统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公共信息资源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大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唯一主体,缺少有效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不同主体从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通常存在很大差异,并且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每个竞争主体的最终目标。“评价”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从资源建设水平、共享程度、综合利用程度、服务质量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用等多个方面对每个竞争主体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还可以为不同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公平的、开放的竞争平台,并可从宏观引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3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是各经济行为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信息资源的效用,目的是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福利。共享程度低是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科学数据共享的观,信息共享体系是一个以共享数据为中心,包括技术标准、政策规范、人员、组织机构以及各种服务功能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因此,建立一个完备的公共信息共享体系需要从技术规范、组织机构和人才以及共享数据中心等多个方面人手。本文将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体系建设分成两大部分:共享环境建设和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

3.1共享环境建设

共享环境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有效共享的基本保障。共享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建设。共享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有:

(1)为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建立一套科学的数据标准和规范;

(2)为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与使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

(3)为多层次共享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个公平、开放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平台和组织管理体系;

(4)为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人参与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建立一套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激励机制。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建设的共享环境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始,信息立法和推动信息共享的数据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还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这已经成为我国公共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使用过程中的一个巨大障碍,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共享环境是实现公共信息共享的基础,也是实现对不同层次公共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与利用的必要条件。共享环境建设不是哪一个社会机构和团体所能够单独完成的,它需要社会不同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以及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因此,共享环境建设应归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另外,共享环境建设应着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长远发展,遵循从宏观到微观,先全局后局部的建设思路。

3.2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共享服务网络

公共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其共享管理的多层次化。从总体上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本身具有多层次化的特点,并且在社会的不同领域和区域的分布和使用上很不均衡。因此,从实现共享管理的可行性、实用性和高效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应建立一个能够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要的多层次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具体包括:

(1)部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部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信息共享硬件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信息共享环境建设,以及国家层面的共享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在这里,国家层面的信息主要是指由政府掌握和控制,并能够面向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提供共享使用的国家基础信息和政府信息等。当前,部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的重点应从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转移到公共信息的共享环境和国家层面的公共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上来,以便为基层信息共享服务网络的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

(2)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区域共享服务网络主要是指适应某个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和服务需求所建立的公共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的主要包括区域内各个领域和行业的,如财政、经济贸易和科技教育等各种公共数据库和元数据库和面向区域服务的资源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在整个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向上应能够实现与部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的互通,并承担为部级信息服务网络提供信息资源的任务,向下应能够与本地区的企业级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互连,并能够实现与企业级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

(3)企业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在这里,企业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是指以追求信息管理的增值服务为目标,通过市场运行机制为社会各个层次提供信息服务的共享服务网络。企业可以依靠自身的专业和技术优势,广泛收集社会各个层次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的深加工,并根据信息市场的需求变化,为社会各个层次的需求者提供信息服务功能。企业级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解决社会急需信息资源的建设问题,另一方面,企业级信息服务网络是以市场为驱动力的,它可以根据市场上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提供动态的、灵活和多层次的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因此,企业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效用,还能够解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复杂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