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新课标培训范文

体育新课标培训精选(九篇)

体育新课标培训

第1篇:体育新课标培训范文

关键词:专业化视野;培训策略;实践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教师专业化既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化是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何增强体育教师专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体育新课程实施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随着体育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基于体育教师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的经验,在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管理等方面创新了许多做法,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和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施对体育教师培训提出的新要求。体育师资培训是当前课程改革中非常关键的问题,科学、专业、有效的培训不但能引领和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促进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学生健康水平,而且将推动和发展学校体育与新课程改革。因此,改革创新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积极探索与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符合体育教师成长规律的重实效、高效益、充满活力的体育教师培训策略,是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化、实现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定位绩效培训目标策略的实践

(一)精专业

培训以精专业作为目标的载体,实现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的愿望,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强化基础知识,丰富专业技能。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博学识,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广泛的学科知识、全面的运动技能、有潜能开发的体育引路人,一批一心扎根体育教育,注重师德修养、人格魅力,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体育敬业人。

(二)懂教学

培训以懂教学作为目标的呈现,来实现体育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的实效,帮助教师加强教学基本功的学练,丰富教学方法的运用,创新教学设计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促创新、有思想、有想法,促进体育课程资源的挖掘、校本教材的开发、体育器材的自制、阳光体育活动的丰富能力的体育开拓人。

(三)通技能

培训以通技能作为目标的特性,来实现体育运动技能与课堂教学技能的结合,帮助教师获得全面的专业技能,强化示范动作的准确优美,掌握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锻炼方法,提高体育骨干教师的引导、开发和点拨能力。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技能通、能力强的体育教师,能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抓得准、有发展和改革意识的体育追求人。

二、设计优质培训课程策略的实践

培训课程是继续教育的载体和中介,是确保教师培训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优质的课程是教师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培训的质量和效益,设计并实施系统、科学的培训课程是体育教师培训成功的关键。培训课程设计就是将培训目标转化为培训课程的过程,是为实现培训目标寻找可行的课程框架,是整个体育教师培训的核心。要使培训成效显著、成果突出,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设计流程。

针对成人培训的特殊性,结合当前体育教师培训的经验,一般采取培训模块的方式来实现培训目标。所谓培训模块,“就是从某一相对独立的问题出发,打破学科界限,将解决这一问题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分析方法和解决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通过模块课程,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科学、适用而特色鲜明,以增强时代性、实践性、适应性和吸引力,从而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如图2是2008年西部初中体育骨干教师部级培训中设置的培训模块。

三、开发创新培训模式策略的实践

(一)“学习-引导-创新-推动”培训模式

学习是基础,引导是辅助,创新是深化,推动是目标。如春风化雨――北京市初中城区重点薄弱建设校体育骨干教师项目培训,通过集中和自主学习,丰富了一线教师的学科知识;通过学科与专业引领,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课程设置与理念创新,拓展了教师的教学思维;通过推动薄弱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了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指导-反思-实践-研究”培训模式

专家指导,教师反思,课堂实践,教学研究。如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通过教科研指导,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通过教学与教研反思,理清了他们的工作思路;通过课堂实践与点评,提高了他们的业务能力;通过校本课程的设计与研究,促使他们探索了体育课程的设计思路与模式。

(三)“跨区-联手-研讨-呈现”培训模式

跨区是途径,联手是关键,研讨是手段,呈现是动力。如绿色耕耘――京郊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通过跨区增加了教师间的交流,通过联手使教师间的优势和不足得以互补,通过研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呈现展示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技巧,巩固了培训成果。

(四)“网络-推介-资源-共享”培训模式

网络是交流的平台,信息是学习的渠道,资源是提升的手段,共享是和谐的纽带。如“育体、育心、育人”迎奥运阳光体育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项目,通过项目网络平台,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媒体推介,增加了奥运培训项目的影响力;通过奥林匹克教育资源,融入学校课堂,走进社区敬老院,共享了奥运文化的传承。

四、实施人文培训管理策略的实践

合力合为、能战能胜的项目团队,以人为本,严格制度的管理方式,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工作小组,是确保培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在各级各类体育教师培训中,我们采用系统的、整体的、内外驱动的任务和模式,将项目责任制的操作方式与践行新的培训管理模式相结合。其管理模式是构建项目团队,组成项目总负责人――项目执行负责人――项月班主任――项目秘书――项目管理服务小组,做到培训的精心组织、细致管理与严格监控,实现培训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确保培训的实效。

五、探索流畅培训实施策略的实践

质量和效益是培训的生命线,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保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管理的体系,坚持培训团队统一思想、统一作风、统一行动,坚持相互信

任、相互合作、相互理解,注重了培训的过程和每一个细节,细化了培训的组织和管理,确保培训实施的严格、流畅、安全、高效,行使培训方案的设计、策划、实施、研究和管理职能。

(一)成立一组织

通过成立培训项目领导小组,行使培训方案的设计、策划、实施、研究和管理职能,并以“三落实”督导工作:落实方案;落实人员;落实过程。

(二)加强两投入

一是人员的投入,在项目负责人精心组织的前提下,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特级教师和一线教师,帮助指导培训方案、课程设计和培训工作;二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加强物力、财力和精力的投入,争取各职部门的支持与协作。

(三)保证三到位

一是时间到位,学员报到、上课、活动、班会、主题活动,教师准时到岗、按时参加;二是组织到位,项目负责人、项目秘书、班主任团队成员统筹协调,职责分明,分工明确,团结合作;三是设备到位,项目压缩其他开支,加强添置必要的设备。

(四)强调四要求

一是统一认识,加强管理;二是加强培训项目团队建设;三是与培训安全结合起来;四是普及与提高项目团队成员培训者培训的能力。

(五)抓好五结合

一是体育骨干教师的培养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二是体育骨干教师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三是体育骨干教师的培养与教学设计相结合;四是体育骨干教师的培养与阳光体育活动相结合;五是体育骨干教师的培养与总结反思相结合。

(六)采取六评价

项目组通过问卷调查(分别编制培训前、后问卷)、网络互动、任务驱动、阶段汇报、中期检查、成果展示等方式,采取对学员自评与互评、教师和领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员进行综合检测与评定,并对学员所在省市、区县反馈培训情况。

六、展示实效培训成果策略的实践

高标准、严要求、细管理的体系,专业化的培训项目团队,高精专的授课教师队伍,人性化的组织管理,人文化的培训环境,网络现代化的培训平台,细致周到的后勤服务,是培训项目取得成功的基本,是培训项目取得实效的保障。

(一)培训实效验证

通过培训。验证是否最终达成了培训预设的目标、解决了学员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取得了良好的影响;通过培训,学员能否在体育课程改革与反思创新中,把培训学到的知识灵活地、有创意地运用于学校体育教学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是培训项目一直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培训项目在培训结束后,通过设计后期反馈表来取得调查实证,具体内容见表1。

(二)培训成果资源包

辛勤的耕耘获得了成功,播撒的种子赢得了收获,培训项目凝聚出业绩丰富的成果。在培训项目结束,都将整理汇总出培训成果资源包赠送给学员。

第2篇:体育新课标培训范文

对于陇南市中小学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来讲,“什么样的内容是最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培训课程设计应秉承什么样的理念和原则是落实好培训工程的关键。因为,“培训课程”一头紧系着“培训工程”的美好愿景,一头关乎着广大教师的业务提升、专业成长和推动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发展,因此,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做好培训课程的价值定位和设计工作。这就要求课程设计从价值定位到目标构建再到内容选择等,一方面要紧扣参训教师的工作实际和个人实际———这是“立地”,另一方面要体现积极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态度、理念、模式、方法等内容一一这是“顶天”,即应紧密结合“培训工程”的宗旨并结合参训教师的实际,是实施好“培训工程”的内在要求,也是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和推动教师向更高更专业的方向发展作用的体现。纵观陇南市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他们的成长途径主要有二:一是由班主任、部分体育爱好者或有一定体育特长的教师,通过长期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反思提高的循环发展,目前,占体育教师比重较大;二是少数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或当地体校毕业生组成的师资队伍;三是部分学校或领导有目的的培养,通过优秀教师的传帮带、外出参加培训、研修再加上自主学习、反复锤炼而成长为体育教师。三者看似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些共同点,即反映了陇南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成长规律:热爱教育事业;长期实践,反复锤炼;优化人才资源,传、帮、带;层次不同,逐级提高;进修培训,加速发展;优胜劣汰,时时更新。具体结构可通过表1(参训学员结构一览表)进一步了解。通过表1中参训学员信息,可以看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为:男女比例不平衡,以男教师为主;学历层次以专科为主,中专生仍占一定的比例;职称以中级为主,高级较少,几乎没有;年龄结构合理,但遗憾的是每期的50岁以上者,基本是以完成培训任务为主;体育师资以语文、数学、英语等非专业学科教师为主体,并且近三分之一参训教师没有承担体育教学工作,申请参加体育课程培训,一方面认为比较轻松好过关,另一方面觉得可以锻炼身体等。整体上看专业师资队伍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素质急待提高。长期以来,陇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提升缓慢,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结构不均衡,整体存在专业发展学习动力不足和研讨氛围不浓,教师主要职业活动受限于学校的狭小天地,加之领导重视不够和继续教育投入少及缺少制度保障等原因,使得体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和培训机会较少甚至缺失。因此,培训课程设计的核心要素应充分考虑参训教师的特点与需求及课程特性,既要考虑到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又要考虑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前瞻性、连续性和可发展性。

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目标和内容

课程目标和内容不仅指参训教师缺失的教育教学、学科教学和教研知识、方法、技能及能力的建构和提高,更要关注和发掘蕴藏在农村骨干教师身上的“闪光点”、优势和潜能。不同的课程定位产生不同的课程目标体系,进而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也不同。综合相关研究表明,英法德美日各国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定位大致有两种:一是为了取得资格或学位,二是旨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在课程内容上前者偏重于理论性,而后者立足于实用性③。从陇南市“培训工程”的宗旨来看,应属于后者,那么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就是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的,通过开展培训通开课程和专业课程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国家关于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政策、法规,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了解体育课程发展与演变的基本趋向,为丰富和开辟校本课程拓宽思路,积极开发学校所在区域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开设学校特色体育课。2.养成实施新课程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自觉性和胜任力;3.掌握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和经验教训,研读所任学科的课程标准,探讨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学科教研能力;4.强化教师教学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内容通过分析上表可以看出:在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主要以“实践取向”为主体,进行了系统、灵活、前沿、分层分类等特征,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全面性。首先,在培训课程理论与实践内容比重的选择上以实践为主体,这是与参训学员的结构特点和需求相一致的,是对体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补偿培训;其次,培训课程内容共分三大模块,涵盖了近现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与变迁、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形势、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调研结果、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与变迁等5个专题讲座,另外还包括2大模块共8个课题的体育教学能力培训以及教学观摩与评价,每个专题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围绕体育教学对教师进行学科知识培训和学科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新趋向的引领;第三,专业课与学校综合培训课程方案紧密结合,在内容体系的构建上形成了分层、分类设计,既反映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又重视思想、情感、意志、个性品格等内容,并在内容组织实施上体现实践的特点。同时,又紧密结合“培训工程”总课程方案内容,如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理念及实践、学科教学理论实践与研究、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教学简笔画、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文化素质提升、专家引领等课程,以促进教师对课程作用的价值判断能力、将资源转换成课程的能力、系统化构建课程内容的能力、有效组织与有效实施的能力和自我评价与自觉调适的能力。

三、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是培训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训目标达成与否和内容习得的活动方式,它对培训效果和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对老师们进行培训时,既要关注他们是成人的学习特点,更要注重通过培训课程学习让他们体会到被关怀、被接纳、成就感、存在感、胜任感及自信心的提高等心理因素,从而激发和维持后续专业发展行为。通过交流和访谈得出:他们最喜欢体育课程培训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最害怕纯理论的“一言堂”和培训者的强势灌输,他们认为在富有平等和谐交流的活动中,更能发挥激励、支持和释放个人优势、拓展和维持个人良好人际关系及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因此,统筹每位教师个人优势、所在学校及社区优势和培训单位自身及环境优势,进行有效培训活动方式的选择和组织,为教师培训提供较为理想的活动方式,值得培训者潜心探究④。通过几年承担培训课程实践,结合“国培计划”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认为培训的有效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讲座+案例+研讨”式。该模式适合于通识理念或专业课程研讨类的专题培训。具体实施办法为,教师讲解导入呈现案例培训者和受培训者之间或受培训者相互之间运用新理念对案例进行研讨教师归纳总结。以上为一个循环,可以视其内容和研讨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循环。

(二)观摩+模仿+点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各种体育教学技能内容的培训。具体实施办法为,参训教师直接参与模仿练习体育教学技术,或教师观摩示范课(可以是视频资料,也可以是实践类示范课)培训者和受培训者共同点评示范课内容,学习示范课中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受培训者运用学到的理念和技术做示范课,其他受训者和培训者共同点评,重新设计和完善、组织实施教学。

(三)“展示+自评+他评”模式。在培训后期,每个受训者必须进行一轮说课训练,或者提供一节自认为满意的“优质课”,向培训者和其他受训者展示,并在自评基础上接受培训者和其他受训者的点评,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好的建议进行改进和完善,再次展示,循环实施⑤。

(四)培训评价方式培训评价是一定时期培训任务完成与否的衡量标准。对以陇南为主体的体育教师来讲,培训评价也应分层、分类予以实施,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考核评价模块一:重视其体育教学基本动作技术的规范性,如体操教学中全国第三套广播体操、武术基本动作、正确的田径运动技术及不同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等。针对参训学员的特点,在培训技术与技能考核与评价层面,我们要求承担体育教学任务的参训教师必须“学会一操,练会一拳,熟练一项”,即至少学会一套最新的广播体操,学习掌握或规范一套武术小套路,如五步拳、少年拳等,熟练掌握某项运动的基础知识、技术与技能,包括场地规格、画法及规则要求等,因为大部分参训学员不是体育学科的专业教师,他们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技术动作均需进一步提高;没有承担具体体育教学工作的参训老师可以了解、欣赏和评价相关运动知识或教学比赛。考核评价模块二:应考虑到成人学习的特点,对理论内容的了解和学习可以通过撰写体育论文,单元或某一运动技术教法创新,具有特色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展示,培训心得体会,体育器材制作方法与经验交流等方式灵活进行,将学、练、评、反思融为一体,讲求应用性,重视方法和技巧的掌握;针对部分非专业参训学员,可以就自己所代课程或熟练专业[注释]按要求完成相关培训考核与评价等。

四、结语

第3篇:体育新课标培训范文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促进我市普通高中课改深入实施为目标,坚持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省级培训为龙头,以市级培训为重点,以校本研修为主体,通过培训,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思路、体例特征、结构特征、学科关系及教学要求;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培训对象

普通高中的全部任课教师。

三、培训内容

鉴于我市全部高中教师已于20*年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因此,20*年高一、高二年级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将侧重于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和新教材的课堂教法研究,高三年级教师培训的重点是高考复习、备考指导。

四、培训组织形式和培训方式

1、省级骨干培训:指标由市教育局统一分配下达到各学校,由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相关学科教研员带队参加省级培训。

2、市级培训:在*市第二十高级中学、*市第二十三中学、*育明高中、*教育学院设培训点,分年级、分学科进行。培训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一处负责,由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具体组织,各承办学校负责后勤保障和相关管理。

3、培训方式:高一年级以学科教材编写专家为核心力量,高二年级以我市参加省级培训的培训者为主要力量,高三年级以聘请专家、高考先行省学科教学骨干和我市的教研员以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介绍、集体研讨等形式完成。

五、培训管理与考核

1、市教育局和*教育学院负责参加省级培训人员的推荐、组织和考核。

2、市教育局负责制定培训方案,筹集培训经费,指导各县区、学校开展校本培训。

3、*教育学院负责市级培训的具体实施。

4、各区市县教育局负责对本区各高中校本培训的管理与指导。

5、各高中应配合教师培训做好教学安排,组织和督促教师按时参加各学科培训活动;同时完善校本培训制度。校长作为课改第一责任人,负责学校实施新课程的工作计划,整合与开发校本培训课程资源,组织实施校本研训,建立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有关制度。

6、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应完成不少于5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4篇:体育新课标培训范文

关键词:教学实践 体育教师 教学技能 培训模式

体育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执行者和组织者,目前,多数高校体育教学已开展“三自教学”法,即:学生自选教师、自选项目、自选时间,这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自20世纪6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教师培训工作作为教育界急需研究并解决的课题。经过长时间的时间,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师培训模式,例如:基于课程开展的培训、短期培训模式等,这些培训模式在不同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相对应的教学过程和教法体系,在实践中构建教师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基础,提升在职教职人员教学技能。必须注意的是,上述培训模式严重忽视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中及理论对行为产生的指导作用,缺乏针对校本课程实践所需的、与实践教学活动相联系的培训模式。文中以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将教学实践与教师教学技能相融合的培训模式,阐述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重要性及构建要点。

1分析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不足之处

体育课程教学是为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其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主力军,直接影响体育课程实施效果。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课程改革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教学是一项相对复杂和困难工程,其需要具备独特的能力和结构。我国开展课程改革,无疑对任课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应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体育教学认知能力和体育操作能力,从而适应课程改革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多样化要求。体育教师是高校开展体育教育的组织者和执行者,肩负着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体育教学课程与其他学科有所差异,因体育课程多数在室外,又以身体的练习为主,因此,会出现很多的突发事件,导致教学老师措手不及。如果体育教师缺乏应变处理能力,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同时,如果教师自身技术不熟练、教学方法不科学、未充分做好应对运动损伤的准备工作等会引发伤害事故。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应具有相应的运动医学常识,掌握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的处理对策,严重者应即刻送入医院救治。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封闭式、结构式”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也影响老师进一步发展。新课改明显指出,要求开始采用非结构化开放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尽可能增加师生、生生互动的比例,真正意义上展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分析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情况可知,有些学生认为体育老师像师傅,有些说像教练,在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改革以往的形象,与学生一起活动,感受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传统的课程模式中,老师只是被动、按部就班地复制教育部审定的课程计划,忽视我国各个地区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新课改要求应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走出课本和学校,充分运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从而更好地转变教学方式。

2构建融教学实践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重要性

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基于教师教学活动实践为前提,把培训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技能的要求相互融合,依据不同课程的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设定教师技能培训规格与标准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过程遵循“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重视培养教师个体教学技能及其岗位所需各种能力的训练和运用。紧紧围绕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为核心,以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纲要和培训教材,确保培训流程顺利、有效的实施。

2.1为受训教学创设最佳的培训环境

融教学实践体育教师技能培训属于边教边练的过程,在该教学实践中,受训教职工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课外辅导、课堂教学等进行系统训练和培训,促使无经验或经验不足的老师在原有技能基础上,掌握并提升体育教学能力。

2.2提升培训教学效果

体育教师技能培训依据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与方法,把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技能实施分解,确保培训目标更加全面、实际,具有较强的可实践性。融教学实践的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指受训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严格根据培训目标、教学技能模块进行自我培训。因此,接受培训的老师无需参与校内、校外脱职、集中等方式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不仅能提升教师培训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育教学成本。

2.3推行全新的技能培训原理和方法

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过程中具有以教养为主的教学倾向,对教师各项教学技能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对策,主要表现为缺少有计划、系统的培训内容,缺少提升自身教学技能的相关手段。

3制定融教学实践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目标及任务

3.1制定教学技能培训目标

制定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目标如下:组成一个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CBE教育理论为指导,具有可操作性、连续性的教学技能培训目标,促使教学人员在整个教育生涯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为确保接受培训的体育教师掌握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教学技能,达到培训目标的各项要求。根据培训模式的主要框架和过程中,构建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层序,其主要由探究层、实践层、反馈层等部分组成.

3.2构建教学技能培训模式

3.2.1明确构建模式的框架为充分发挥该培训模式的功能,保障层次目标之间达到最佳的衔接效果,最终完成总的目标。必须沿着以下线索构建融教学实践的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首先,以能力本位教育为依据,设定整个培训的最终目标及各阶段目标。借鉴国内外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设计展现教学技能培训融入教学时间的培训模式,其框架如图2。同时,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把教学过程设计、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相互统合,组成高效、最有效力的培训模式。根据教学技能能力图表,依据接受培训教师的知识、技能编写相应的培训纲要。严格按照直观、具体、迁移的原则,运用功能块的形式编写所需教材。教师教学能力主要由组织教材能力、教法能力、管理能力和教学评价等构成,因此,该培训模式为受训教师制定合理的技能培训技术,主要培训其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跨学科学习等内容。

3.2.3改革传统评价考核模式体育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连贯的工程,且培训对象为边教边练的任课老师,在自我培训中将每一个模块有序地安排到教授教学进度各个环节,方便受训老师在每节课针对性地训练各项技能,促使受训老师把每个技能模块串联起来,形成综合的教学能力。评价主要由接受培训的老师自评和专家评价两方面组成,评价内容为职业能力分析表中分解的各个技能模式,以及体育老师教授课程每次课或每个环节中某个技能模块,评价标准有利于达成整体的培训目标。专家组和受训老师在每次实践后和训练每个技能模块后进行阶段性评价,也要在每周培训结束后进行评述,依据各层次评述和总结提出新的要求和培训重点。

3.3融教学时间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深入发展,教学已经迈入新纪元,此时,现代教师不但要掌握教学原则,更要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器材,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上述培训模式下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培训,是我国实践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和主要措施。分析部分学校体育教育老师的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等情况来看,这种培训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获得显著效果。通过学习,这些老师已掌握规范、扎实的教学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基本功能明显提高。学生、院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越来越好。值得高兴的是,高校多数学生课余通过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介入早期科学研究,积极主动协助老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这些学生毕业后部分选择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这些学生的成绩离不开优秀教师对其教学的引导,最终确保体育专业学生具有专业化、实用性技能。

4结论

总之,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新创举,这种培训模式不仅将教师教学技能进行分解和细化,组成巨阵型模式,也能加强教师教学经验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学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因此,高校体育教师采用这种模式培养技能,非但可以针对性地明确受训教师需要培训的内容,从而为受训老师提供边教边练的良机,是教师终身职业教育最有效、完整地实施方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欧孔群.创新培训模式确保培训实效[J].广西教育(教育时政),2013,12(4):1.

[2]马元华.微格教学在学科教师培训中的应用[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10(3):9.

[3]李学杰.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5(7):69-73.

[4]王凤玲.高校“校本”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支持系统的构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6):27-30.

[5]武云霞,孙树青.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周刊B版,2014,11(2):12.

[6]陈嫒琳,沈召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状况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5,41(34):169-170,171.

[7]林娜,胡雪慧,张美霞等.观摩“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后对护理临床技能培训的思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33(26):3208-3209.

第5篇:体育新课标培训范文

            青岛市做为首批部级课改实验区,从2001年9月开始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实验启动时,青岛实验区课改领导小组就充分认识到,能否通过扎实有效的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要抓好培训工作,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确定恰当的培训内容,选择有效的培训方式,寻求最佳的培训效果。     一、加强领导,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     我市教育局首先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师范处处长、教研室主任为副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有关处室分工协作,确保管理者、培训者、实验教师的培训有序进行。教育局首先从培训对象、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实验学科成立了学科培训小组、中心集备小组,具体负责各学科新课程的培训和实施,各区市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各部门共同参与、上下贯通、分工协作的培训网络,使培训工作有了组织保障。     同时,我们还提出了“一个坚持、两个结合、三个确保、四个到位”的工作思路。即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让所有参加实验的人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科研、教研相结合,确保培训的全员性和连续性,确保培训的时间要求,确保培训的实效性,保证培训活动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切实起到培训应有的作用,使所有参与人员思想认识到位、组织管理到位、跟踪指导到位、检查评估到位。     二、立足实际,确定恰当的培训内容     在实验启动阶段,我们确定培训的对象包括:培训者——主管教学的领导、教研员、部分特级教师;管理者——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干部、中小学校长、中层干部;实施者——各科实验教师;参与支持者的培训——学生家长。他们对实施四级培训,即由国家教育部专家组成员对培训者实施的一级培训;市教育局组织的对所有校长、教研员实施的二级培训;教研员为主组织的对实验学科教师实施的三级培训;由学校负责组织的对本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家长实施的四级培训。培训具体内容有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新教材分析、信息技术等。管理者培训的重点放在领导观念的转变上,实施者培训的重点放在教师素质的提高上,参与支持者的培训重点放在思想的接受上。     三、开发资源,选择有效的培训方式     在培训方式上,我们采取了专家报告、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参与式研讨、作业论文、集备交流、说课评课、现场参观、课题研究等。还针对实验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性培训;组织实验学科教师参加省际间的研究培训;对非实验年级教师进行渗透性培训等。在各类培训中,我们力求做到:内容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新、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新;方法活——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效果实——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使培训真正切合教师的实际和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 理论指导课改     我市先后邀请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教育科学院等20余位专家到青岛进行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树立崭新的课程理念。我们还多次邀请“课标组”以及北师大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30余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帮助实验教师解析教材,与实验教师交流对话。     2. 实践探索课改     课改启动以来,我市每年寒、暑假都要组织教师集中培训,帮助教师在更高层面上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探求使用教材的策略。各科教研员还在我市“十大优秀教学法”的基础上与老师们一起探讨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教研室主任经常带领各科教研员到学校进行课改调研,及时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号召大家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    3. 网络交流课改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课程改革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市教育局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建设,通过加大教育投入,为课改创造条件。我市创建的青岛教育信息网和青岛普通教育教研网上都开辟了“课程改革”专栏,设立了“专家报告”、“课改培训”、“经验交流”、“教学评价”、“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改信息”等子栏目,使之成为课改信息交流、意见争鸣的重要平台。     4. 总结反思课改     课改实施两年多来,我市先后组织召开5届青岛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研讨会,每届研讨会教研室都精心确定讨论议题,如“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的改革”、“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校本教研的实施”等,围绕议题进行专题研讨;并通过公开课与开放课展示新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运用参与式研讨方式,探讨课改中的问题与对策。会务工作人员还及时将研讨的结果进行整理,并以《课改简报》的形式,于第2天印发给与会代表达成共识或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此外,教研室还根据课改的实验进程,围绕课改重点、热点问题先后编写了《通识培训手册》、《与课改同成长》、《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有关课改的专辑约300万字。这些成果真实记录了我市两年多的课改历程,反映了大家在课改中的所思所想,凝聚着大家从事课改实验工作的辛勤汗水和集体智慧,也成为课改培训的重要资源。     四、严谨务实,寻求最佳的培训效果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注重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加强对培训效果的反馈与检测。如通过写体会、谈感想、出简报以及培训效果测试等多种方式把握培训效果,及时总结培训经验。每一次集中培训都对参与培训者建立培训出勤记录,对达到基本要求的,发给《新课程培训合格证》,并纳入继续教育学分记录;各学科每一次集中培训结束后,都要评选一定比例的优秀学员,都要出一期《培训简报》,以展示培训效果。     通过进行课改系列培训,大家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问题是课程改革;而关键则是考试与评价的改革。大家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和六项基本任务,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树立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完善了专业知识结构,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干部和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为课改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系首批部级课改实验区 )  

    

第6篇:体育新课标培训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课改;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大力推进,中小学的美术课程也进行了新一轮的课改,以平民性和普及性作为美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着重培养中小学生情感、艺术美感、注意力、文化底蕴、意志力及陶冶情操等非智力方面的素质能力。面对新课改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成为教师面对的巨大挑战,因此,加强和提升继教培训效果成为继教工作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一、本区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伴随着中小学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新一轮的美术课堂改革在各校相继展开,因各教师课改意识和知识架构的差异,各校美术课改成效参差不齐。教师是新课改探索者和实践者,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本区教师的素质教育能力还不成熟,尚缺少成功案例可供借鉴或引以为范。因此,需要区内美术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于新课标课程的研究和课堂文化探索,探索较为专业和系统的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

传统的中小学美术课程主要是以提高技巧训练为主,强调专业要求,造成多数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日趋减弱。而现阶段我们针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是以新课标解读、通识培训和理论学习为主,以专业课堂教学操作和现代教学技能运用知识为辅。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创新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进一步渗透课改理念、提升课改意识和教研能力,特别是对于边远的专业教师少的中小学(如城北镇、三角镇、长沙镇),更需要得到专业与教学综合能力的培训,因此,教师继培训更需关注这方面内容。

二、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继教内涵的思考

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包含接受外在培训及自身的内在提升。

(一)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意识创新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沟通过程是创造的过程,也是奠定每一个学生(包括学员)学力成长的过程。在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过程中,应该将创新意识优先研究。要具备一种意识:培训应当是教师与学员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沟通、信赖来发展合作精神,共享知识经验、实现自我超越。在职教师要积极参与培训,实践在职继教培训课程,一边教学实践一边总结反思。渗透创新教育,思考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创设最适宜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二)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有效提升综合素质,应该站在全面的角度来看。首先,美术教师应该将本专业水平与能力进行全面提升,将创新教育理念与新课标中关于美术课程是“以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理念有机结合。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教师应将课程性质、课改理念、课堂生成预设、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创新设计,使课堂设计方案集中指向新课标框架下的课程目标,力图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自身也应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教育技能,从而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联系纽带;多渠道学习,找到自身发展的切入点,使知识整合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掌握本专业各项知识,而且要将综合性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全面检视,不断自我完善。

三、对本区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一)继续加强课改理念的渗透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在原有课标解读通识培训课程下,强调对新课程标准、课程人文性质、课程价值及总目标等理念渗透,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切实贯穿于每一次培训课程之中。重视探究建立“双主体”的对话,减少灌输,强调探索。从美术的本质去探求美术教学的价值。

(二)创新培训模式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师不仅要看“教”、还要看“学”,即以学定教。教师培训也应该改变流于形式的我讲你听,采用培训教师与学员双向管理模式,全员大课堂专题讲座、分组活动互动学习、实践观摩交流、个人自主内化学习、借助网络平台构建班级论坛等多种形式。培训可分阶段进行:理论培训-互动学习反思-实践观摩-成果交流。围绕我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相关的课改探索案例、课堂观察、校本教研、活动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主题进行探讨,强化学员参与感,提高培训效益。

(三)注重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指导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很多时候是通过教学方法展现的,教学方法是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纽带。教师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教会学生展开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还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方式,帮助实现课程目标。因此在培训中要注重学员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指导,创设多渠道的实践交流,强调学员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实践,教学相长、共同探讨、交流互动、经验分享,让学员在培训中学习、在实践反思中成长。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教育科研已经被推到了前沿,继教培训使命更为重大。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进行美术教师继教培训,不应该站在简单的地方来看问题,应该贯彻教育培训创新意识,把握新理念,加强对学员多元文化培训的渗透。如果美术教师把美术知识和技能凝固成一中无生命的物体,采用传递的方法让学生强行接受,就会忽视美术具有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功能,割裂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漠视了学生对实际情况的需要,特别是对情感体验方面的需求。其理相通,在对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从学员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更加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才能真正自如地驾驭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 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第7篇:体育新课标培训范文

关键词: 中等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确立中职体育运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体育运动学校教学的对象是体育专业的学生,即未来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后备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职业适用性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体育技能的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以文化、体育教育结合职业教育为基础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立足体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体育的需求,树立为全社会服务意识,培养出既能担任教学与训练任务的学校体育工作者,又能够胜任其它行业、领域的社会体育工作者。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实基础、强能力、有个性、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人才。以“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运动技能、职业能力”均衡发展的人才为培养目标,遵循运动训练规律、文化教育规律和科学研究规律的新型育人模式。并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用科学的体育训练手段、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准确把握体育专业人才的角色定位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对体育健身、健美、体育娱乐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要顺应时代潮流,首先,继续坚持体育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发展,体育各专业培养目标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专业培养口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培养目标调整的过程中要以立足体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体育的需求为原则,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具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竞争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其次,科学计划、合理分配各体育专业人才比例。第三,逐步拓宽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标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是人才培养的先导。“竞技训练是立校之本”的发展思路,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办学理念和新时期科学发展的策略及体育发展的需求,突出学校地位,挖掘学校潜力,发挥学校作用;理清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体育与教育、教学与训练三大关系,正确把握竞技体育和服务大众体育需求,巩固和强化体育发展战略机遇期的重要作用,以指导教育改革实践,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为重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体育服务管理人才为目标,逐步形成具有体育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训练体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高技能应用型体育服务管理人才培养基地,体育产业研发孵化基地,体育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基地,教练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四、打造体育特色课程,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体育运动学校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基础文化课程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职业教育的培养力度,既要与社会接轨,拓宽就业渠道,又要培养学生继续教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课程体系设计的总思路是对原有的内容体系整合,进行删减或添加。由四大基本板块构成,即文化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具体内容上结合社会、教育和体育发展的需要,根据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认知基础,调整相关的内容,加强和充实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校本课程的内容。首先,保持课程改革意识,养成及时传授学术前沿知识的行为意识。其次,挖掘传统术科课程,传统类项目课程经过历史的积淀,值得挖掘和开发它的潜在价值,为学生提供更富时代精神的传统课程。第三,建立课程开发团队,提高教师编写教材的能力。

五、加强师资培训,改善办学硬件设施

培养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离不开优秀的教练员队伍。学校在建立健全教师岗位聘任制,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同时,要为教练员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按照培养、发展、提高三种类型有针对性地做好教练员的培养工作;要加强教练员队伍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质、业务能力和科研意识,鼓励教练员参加体育科学研究,把他们培养成“学者型“的教练员。另一方面,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重视文化基础课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政策吸引优秀的文化课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结构,抓好教研、教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以教研组为单位,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参与热情,各组开展说课、评课,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六、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

(一)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强调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加大学生实习实训力度,增设实践性、操作性课程等有利于对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潜能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借助高校的智力优势,积极引导他们参与教学管理、教学创新、社会体育工作指导,通过多种手段,建立起新的能力培养构架体系,重点突破对学生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运用、优化、整合新知识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强化实践能力,增加实习课程,重视教学实践环节。改变一次性的毕业实习、见习和以课堂实习、见习为重要内容的单一实践方式,构建课堂教学见习、实践,多项裁判实践,社会体育工作实践,社会调查实践为一体的教学社会实践体系。实施课内课外全程教育实习,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缩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时间,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三)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集课堂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强化基础教育,重点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强调人才的知识性;然后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对口训练,强调人才的社会性;进行实习演练,强调人才的应用性。伴随基础教育的阶段性完成、伴随强化训练阶段,对学生及时进行专业分流,通过体育专选课程、选修课程的开设,既使学生人文素质、知识结构得到一次强化和更新,又努力促进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得到一个良好的结合。经过实习阶段的再次分流,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将得到持续强化。

【参考文献】

[1]刘艳霞.中职体育目标定位研究[J].天津体院学报特刊,2009(09)

第8篇:体育新课标培训范文

二、总体目标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

2、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切入,促进全体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知识更新与拓展。

3、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4、建立健全有效合理的机制,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

三、具体目标与任务

1.全员培训

目标: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杜绝违规的教育行为。促进全体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转变。

内容:政治思想与师德教育,教改新动态,新课程与教学策略。

方式:讲座、研讨会、考察等,并与自学相结合,侧重于实践活动(力求结合学校实际,为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服务)。

时间安排:每周一政治业务学习,3月17日、4月14日、5月12日专题培训。

职能部门:校长室、教导处、及各教研组。

2.学历教育

目标:鼓励教师参加本科进修,继续提升学历层次。

内容: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

方式:自我进修。

3.新教师岗位培训

对象 工作未满三年的新教师

目标 为使刚毕业到校的教师尽快适应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育教学业务,胜任岗位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内容及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学校管理制度、班主任工作、教育常规、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艺术等。在学校安排下,青年教师要骨干教师为师,认真向师傅请教,主动请师傅指导班主任工作,听评课和检查教案。

活动形式:采取报告、讲座、观摩、讨论以及师徒结对等相结合的形式。

步骤及时间  上岗锻炼,全学年。

4.新课程培训

目标:进一步领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帮助教师了解各学科课程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建议,使教师能以此为依据,在对教材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制定相应的教学及评价策略。

内容:各级新课程培训学习材料等。

活动形式:讲座、研讨观摩会等,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

5.教研活动

目标: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内容:1)每学期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各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常规》及有关小班化教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文章等(不少于四次)。

2)继续加强校内、外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有计划,每次活动有主题,活动有记录考勤。

3)每学期组织全校性教学研讨活动。各学科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不断丰富认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每学年请有关的专家、教研员等来校做专题讲座。

活动方式及时间安排:

1)每学期开学前,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1)的学习。

2)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教研活动,方式:观摩、考察、研讨会。

3)每学年进行优秀论文、经验总结、优秀备课组评选。

4)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

四、组织机构

组 长:林 新荣

副组长:叶宗宝 郑蓓蕾

成 员:各教研组长。

承担的任务:

1)全面负责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总结工作。

2)负责校本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考核工作。

3)整理、留存有关继续教育的资料、考核成绩,建立培训档案等。

五、保障措施

1、设立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构建学校校本培训管理网络。建立由校长和资深教师组成的咨询小组,对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培训过程进行指导。

2、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每学期请有关的教育专家、教研员来校做专题讲座。以备课组为依托,开展切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推进学科教学建设和小班化建设;以各类培训班、研修班为依托,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活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第9篇:体育新课标培训范文

【关键词】 新疆高校;拓展训练;课程体系建设;可行性;原则;设计

随着社会的变革,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受到质疑,导致我国很多高校开始进行体育教学的相关改革和创新,来丰富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以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在2002 年和 2004 年分别组织的两次大型的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体验实践活动,引起社会媒体的关注,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应,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拓展训练。目前,我国很多省市高校体育教学中已经开展了相关的拓展训练课程,如攀岩、定向运动、场地训练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见高校开展拓展训练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及学校体育改革的需求的。但是在新疆有关拓展训练的课程在高校的开展并不是很顺利,本研究根据新疆实践情况,对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探索,为新疆高校体育教学深度改革提供依据。

一、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

1、拓展训练引入高校的必要性

(1)拓展训练课程进入高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变革,使得现代的大学生面临了很多的压力,从而引起很多的社会性的心理问题,再加之现代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骄纵和宠爱,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趋向发生了变异,如犯罪问题、学生自杀等等现状。拓展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挑战极限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正是当今社会中需要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方面有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年来拓展训练在我国企业培训的过程中,对参与人员的心理素质及相关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将其引入高校,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

(2)开展拓展训练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2002年8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南将体育课程目标可分为五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同时强调素质教育最为我国的教育主体,是培养我国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还有发展学生的智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所以拓展训练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3)高校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的补充。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而现代市场的需求就是要复合型的人才,虽然,近几年我们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但是效果不佳。

从表1可以看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传统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拓展训练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个人价值观念的培养,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最缺少的东西。拓展训练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是在让学生体验过程中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4)当代社会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求。新疆高校体育教师大多都参加过拓展训练的培训,所以对其功能有较全面的了解,在对“参加拓展训练对大学生成长意义”的选择中:新疆高校的教师都认为拓展旋律对学生成长有积极意义,但也有少数教师不确定,这说明拓展训练在新疆开展的较少,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所以应该加强新疆拓展训练的学习和了解,让其更好的服务我区高校。

(5)大学生心理素质、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的必要性。现今的大学生缺乏坚强的毅力,热衷于网络等恶习,体育意识淡化,导致体质下降,同时心理的承受能力也在变弱。这些都将成为现代大学生在社会中发展的阻碍:不能积极的面对困难和挑战、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等等都是影响到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因素。

拓展训练以其新颖的活动形式和组织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挫折和困难的能力,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等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这符合一名现代大学生的素质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1)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原理相似。根据相对调查表明: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对知识结构有较为长远的记忆。拓展训练就是通过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游戏中感知自我,并得到相关的知识,这与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非常的相似。与此同时拓展训练在对学生身心培养方面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也非常的相似,都是通过运动刺激来是学生身心得到稳定。

(2)拓展训练的目标和体育教学的目标基本一致。高校体育课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进行开展,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体质,提升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拓展训练是借助户外运动技能在固定场地内开展场景教学,其培养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两者的教学主体都是学生,目的都是以体育活动或游戏的形式,使学生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所以两者在教学目标上也非常相同。

(3)拓展训练课程和与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相同。拓展训练的项目源于体验教育。就是通过直接体验的方式,来使参与者的技能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践来学习,让参与者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获得经验和感觉,从而达到锻炼身心的效果。而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学生通过确定目标,进行相关内容的学生,最后进行联系和评价。所以在教学过程方面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也基本相同。

二、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现实依据分析

1、我国其它省份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现状

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将拓展训练课程实施于高校体育,并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自从2002年北京大学在体育课中开展了拓展训练课程以来,全国各地的高校也在陆续的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展和设计,并建立了相应的培训基地。通过数据收集和实地考察,笔者将对我国多地区拓展训练在高校是实施情况进行总结,由于调查的局限性,所以在这里提供的数据有限。但从表中可以看出,拓展训练课程化发展在我们快速的延伸,可以看出拓展训练课程将成为全国普遍开设的趋势。新疆高校体育在拓展训练课程的引入方面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发展空间很大,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拓展训练课程将在新疆高校开展起来。

2、高等院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安全因素

在高校由于场地和器材的有限,所以无法进行空中单杠、断桥、攀岩等活动,所以只能进行以地面为主的教学活动,而针对地面的拓展训练活动,培训教师只要组织安排好学生,并加强对安全的教育工作,就能有效的剔除安全隐患,控制不安全因素,并使学生达到安全。

通过美国专业体验培训机构Project Adventure曾就体验式培训拓展训练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发现,根据自己15年内统计的受伤数,得到这样一份统计表:

数据来源:美国专业体验培训机构Project Adventure

上述资料表明,拓展训练的安全性高于其他运动项目,进一步的提高拓展训练在新疆开展的可行性,它比负重行走的安全因素还高,说明它是一项有安全性较高的运动项目,很适合在学校开展。

3、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是学生的自身需要

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现代的大学生在接受和理解能力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他们在体育活动不仅是满足普通和简单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关注更多得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人性格培养的重要时期。而拓展训练以其独特的作用,在增强学生身心方面的同时,对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团队协作的培养,人际关系增强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拓展训练课程的开展,将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作用。调查显示,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课程,很多的学生都愿意参加,愿意参加的比例达到65.5%,可见现代的高校学生都很重视培养自己全面发展的意识。同时也反映出在新疆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

4、新疆高校体育教师可以满足拓展训练课程的师资要求

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都是通过身体的活动,使学生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而拓展训练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只是负责监督和引导,是对学生心智的考验。由于大部分拓展训练项目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有对其他学科有相关的了解,如:心理学、管理学等,这就要求要有较高的学历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安全。调查结果显示,新疆高校体育教学的学历集中在硕士和学士,高校教师的学历水平还应该提高,由于新疆大部分的体育教师是年龄居中在青年和中年,所以只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很多高校教师可以胜任学校拓展训练教学的工作。

5、拓展训练内容丰富,有许多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

由于场地和器材的受限,所以很多高校在开展拓展训练项目时,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安全为主,常进行一些地面形式的危险性较小的项目,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更加学生的需求,而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以一种灵活的方式进行开展,培训的过程基本是学生自我完成,所以它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感悟,掌握知识。

拓展训练所需要的器材与其他体育项目所需要的器材有所不同,它对器材的要求比较简单而且安全,对场地也没有很高的要求,很多器材在随处的商店都可以购买到,所以拓展训练对器材的要求不高,也为高校开展节省开支,为能在高校中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拓展训练课程建设遵守的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我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沿海相比就较大的差距,属于欠发达地区,新疆不同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条件有限,所以项目的开展方面应以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着手,才能实现教学的合理性。

2、循序渐进原则

拓展训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都是要尊重学生的基本发展规律,项目选择时也是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进行开展,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拓展训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使拓展训练在高校的发展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随着拓展训练运动的不断兴起,有关拓展训练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的增加,然而实践才是拓展训练的硬道理,所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工作,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才能更全面的认识到理论在实际教学所的作用。

4、全面性原则

拓展训练与其他训练相同,都是针对不同性质的教学活动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所以拓展训练在开展过程中,不仅能保证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全面性的提高,因此在知识结构的选择方面,则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性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加强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四、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设计

1、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指导思想

拓展训练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体育活动的目标和任务,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和感悟。拓展训练从以往注重培养学员心理素质和生存技能,到后来应用与企业管理领域,发展到现在,拓展训练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思路,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培训。而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缺乏相应的沟通能力,缺少团队合作的精神等。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只能让学生身体得到锻炼,但对心理和社会适应能方面的影响较少。而拓展训练则补充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影响。

2、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也决定了教学的发展方向。

拓展训练课程是根据特定的情景设计,以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进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是依据基本目标进行的任务培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如:挑战的精神、个人价值的实现、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3、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实际的教学条件而设定的。整理调查结果,结合专家的意见和本人的实地考察,列出以下可选用的部分拓展运动项目(仅供参考)。

(1)破冰项目:踩轮胎、寻人游戏、松鼠与大树、面对面介绍等;

(2)沟通项目:瞎子摸号、信任行走、撕纸、数字传递、解手链等;

(3)团队协作项目:坐地起身、踩数字、众志成城、连环手等;

(4)团队信任项目:信任百步行、信任背摔等;

由于新疆高校还未普及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所以笔者建议新疆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应以室内项目和部分地面项目为主,相对而言较容易开展,而且有利于课堂组织和控制。对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却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4、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拓展训练项目众多,组织形式多样,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组织形式,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校体育教学中基本的组织形式有:以班级为单位、以专业为单位、以院系为单位、全校随机组织。在以往的调查中,大多数的学生和教师都赞同全校的随机组织,因为学生所在系别和专业不同,相互不熟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奋性,其次,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5、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评价

拓展训练的评价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一种评价方式,包括学习过程中的评定和学习结果的评定。根据拓展训练的教学特点,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笔者建议在评价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参考文献】

[1] 杨春歌.吉林省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研究[D].延边大学学位论文,2008.

[2][5] 刘硕.山西省高校开展拓展训练选修课的研究[D].山西大学学位论文,2008.

[3] 路庆平.拓展训练引入杭州市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4][7] 李娜.拓展训练引入重庆市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学位论文,2010.

[6] 宋保华.河南省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学位论文.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