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育教学经验范文

体育教育教学经验精选(九篇)

体育教育教学经验

第1篇:体育教育教学经验范文

忙碌了一个学期,偶尔翻出几张荣誉证书,嘴角也会露出一丝的笑容,也算是给了自己一点安慰与自信,高兴之余不禁慢慢回顾自己到底收获了什么?

一、教学工作已经能够按要求做到得心应手。

在接近五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摸索,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课堂管理方法。它能够在课堂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整个课堂教学即规范,又不缺少活力与欢乐。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其次要善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对一种运动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科学地锻炼、愉快地学习,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学校业余训练中,进一步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训练水平。

在2011年暑假,对学校男子篮球队进行了系统的训练,并取得了亚军后,今年暑假又担任了学校的田径训练中的整个径赛项目训练工作,通过整整一个暑假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九中田径比赛历年来的最好成绩--团体第七名。其中释宝怡获得初中女子组400米第二名,李月明获100米第三名,巩帅获3000米第一名,朱志杰获1500米第三名等,自己也因此被评为优秀教练员。

三、在裁判工作中收获颇多。

在中学生篮球联赛中,裁判工作突出,被评为优秀裁判员,并颁发了篮球国家一级裁判员证书。在湖北省宜昌市第六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中,被评为优秀裁判员。在宜昌市羽毛球裁判工作中,刻苦认真,虚心学习,得到了同行前辈的一致认可。

四、在教科研方面,逐渐步入正轨。

通过对多年教学工作不断地探索和总结,逐渐地整理出一些文章,自己的论文《浅谈中学生篮球训练与比赛》获宜昌市二等奖。

五、对学校工会组织的活动,积极参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下半年,学校工会承担了西陵区篮球比赛的任务,我主动担当起教工篮球队的组建与筹备工作,并在比赛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成功使我无比的高兴和快乐,它既是对我辛勤付出的一种回报,也是对我教学能力的认可,使我更加热爱我教育工作,使我更加自信、更加努力的去工作,争取更大的成功。兴奋之余,不禁又沉静下来,在这半年中似乎还留下很多疑惑,需要我进一步地去深思,去探究,去解决。

首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过多的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体育课常常是学生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课的内容,而不乐意按照教师的安排来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虽然学生几乎都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锻炼中去,能够很好的应对体育中考,甚至也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一学期下来,学生学到的新知识甚少,取不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周边许多学校都是按照这种教学模式在进行。二是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不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致使许多学生不愿意跟着老师的安排进行学习。

通过思考,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摆脱外界的干扰,广泛的学习新知识,不断的挖掘教材,创编出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使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能够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出来,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全面发展。

其次,在教研工作中下得力度不深,成果不够显着。几年来,只顾着教学、训练而忽视了反思和总结,致使教学较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学会动中求静,能够静下心来进行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使自己教学更进一步。

第2篇:体育教育教学经验范文

今年——2006年,对于我们来说真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是讲情感,讲奉献,讲学习,关注人性发展的一年,至今为止,我们所经历的每一项工作,都具有学习性,挑战性,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去回味、去反思。所以这一年对于我来说应该是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我的一年。

做为一名校长,我深刻的体会到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虽然我曾有过校长的实践工作经验,但对于新时期,新课程改革下的学校工作方式、方法、经验还是有待于提高的。自从观看了魏书生教育思想报告会(光盘)和洋思办学经验(光盘)之后,尤其是在听取了臧局长在“新兴区文教局2006年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校长队伍建设,提升一个素质,五种能力;向着研究型、专家型校长发展”的报告之后,我对于如何当好一名校长,怎样当好一名合格的校长,在哪些方面多下功夫,多加努力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通过逐步的学习和内化,对魏书生教育思想和蔡林森校长的工作经验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通过总结现谈谈认识体会如下:

一、魏书生、蔡林森的教育工作之成功在于他们具有超前的

教育思想(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

正如市五小董欣在她的考察经验报告中的精辟分析:“学校领导关键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教育理念的引导,而先进的教育思想源于校长崇高的理想和境界。”可以说,校长的境界有多高,学校的办学思想层次就有多高。而校长的境界有来自高远的眼界,因此说“眼界就是境界,胸襟就是格局”一个优秀的校长不但目光要远大,眼界要高远,更应该境界崇高,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一心一意为教育的长远发展,为国家的教育事业着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所以一个成功的校长,必须有其独特的办学思想。综上所述,做为校长的我们真应该在教育实践和管理实践中去思考,思考怎样干好眼前事儿,分内事儿,事关教育发展的大事儿。

二、魏书生、蔡林森校长教育工作之成功在于他们健全的人格魅力。

平时我们在工作中总是要求教师这样或那样,应该干什么或不应该干什么,要求教师做到的往往我们自己却不能做到。带动力较差。在工作中,我们应该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应该率先做到,不但做到,还要做到最好。像魏书生那样十几年如一日的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出现在全体员工的体操队伍面前,做好榜样与带动。像蔡林森校长那样每天第一个站在学校门口,用微笑和目光迎接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他们都具备了优秀教育工作者所拥有的人格特质,那就是:有爱心讲诚信,尊重人坦诚宽容,勤俭朴素公正无私,虚心好学积极进取,有创造力和非凡的毅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待问题,处理问题“有方法”。他们所具备的这些特质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三、魏书生、蔡林森校长教育工作之成功在于他们对管理的科学化和对大局的运筹帷幄。

管理是一门学问,科学管理更是一门我们应该必修的学问。学魏书生教育思想,学洋思的办学经验,我们应该从中总结出一个他们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科学的管理决定大局的统一,大局的统一决定领导管理的高效”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并通过学习内化,生成为自己的实践理论。我们现在急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的创新管理模式,向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逐步过度,并努力打造出学校管理的特色,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方法”,这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的摸索、积累、总结。“许多事情有时不是做不到,而是我们没想到”这句话说的真好。我们在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管理的奋斗目标时,真的应该好好的品味一下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魏书生、蔡林森校长教育工作之成功所在还有很多很多“显性”和“隐性”的深刻内涵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思考的,我想只要我们挖掘出、总结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就受用无穷了。

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在努力内化以上学习认识的同时,还要在以下几方面多下功夫:

一、 在提高一个素质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情感素质”。

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我会坚持做到“以情感人、以德服人、以礼待人”结合文教局提出的“情感奉献年”的奋斗目标,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热爱自己的事业,在工作中坚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提升人”。为建设一支“讲情感、讲奉献、敬业、爱生、勤学、善教”的教师队伍而努力奋斗。

二、在提升“五种”能力上下功夫;“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统一思想的能力;处理复杂矛盾和问题

的能力;推进改革和发展的能力;领导和管理学校的能力。”

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注重“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两支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牢固树立“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并提高认识,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工作,逐步增强教师的学习力,使我校教师向着“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发展,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师资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做事的品质,为他们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有更好的人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3篇:体育教育教学经验范文

[关键词] 英国 大学生 创业教育 保障体系

一、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创业在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之后迅速发展,政府将创业与创业教育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规范,为创业教育的繁荣提供了根本保障。1987年,英国政府发起的“高等教育创业计划”(Enterprise in Higher Education Initiative)成为政府引导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端。

为了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英国政府和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上投入很多的精力,在法律政策、资金供给、组织管理、课程建设、文化环境等方面建立一整套保障体系,从宏观的视角希冀大学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从而建设一个创业型的社会。分析和借鉴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概况

1.创业教育的法律政策保障

英国高校的创业教育遵循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发展道路,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不仅仅是需求的驱动,还有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力量的驱动,因此创业教育政策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英国政府出台各项政策措施,诸如科技创新政策、知识产权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创业政策、鼓励大学创新的教育政策和工业福利政策等,相互协调和配合,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和监管环境。英国的《公司法》明确规定了中小企业和封闭公司的法律地位,方便公司设立、降低运营成本;规定大学无权自动拥有产生于学生的知识产权,为英国大学生们自主创新创业提供保障。此外,英国高校将创业教育明确纳入大学的规划和政策之中,为师生创办企业提供相关知识和支持,尽量减少创业所带来的风险。

2.创业教育的资金供给保障

在资金投入上,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希望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高校的创业不只停留在设想上,而能实现知识的转化,从而最终衍生出新公司,实现创业的成功,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为此,英国政府设立了以下一些基金:

1983年以英国王储查尔斯名义设立的“王子基金”(the Prince’s Trust),捐助的主要对象为:学业成绩不佳者(包括低技能、逃学和被学校开除的学生)、有前科或处在犯罪边缘的青年、失业者、处在监护或失去监护的青年。该基金为申请者个体提供5000英镑的低息贷款开办自己的企业,在特殊情况下另外给予2500英镑的奖金。基金会为每个企业安排一个志愿的企业指导,在企业创办的最初三年里提供建议和支持。自该基金会设立至今,援助了55000多名青年,扶持创办了45000多个新企业。

1998年由英国政府、卫康基金及各大学共同出资设立了“大学挑战基金”(University Challenge Fund)。该基金共设有种子基金5000万英镑,其中政府出资2000万英镑,目的是帮助大学渡过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最初阶段。另外,1999年英国政府设立了“科学创业挑战基金” (The Science Enterprise Challenge Fund),该基金为包括剑桥大学在内的英国大学中13个科学创业中心投资5700多万英镑,目的是在大学建立一个中心网络,专注于创业教育和知识技术转化活动。

2001年英国政府启动了“高等教育创新基金”(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Fund),该基金支持非研究型高校将现有知识转让给产业部门,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英国政府在“2004-2014科学与创新投资框架”中提出要增加高等教育创新基金额度以加强大学和企业以及社区利益的联系,第三轮创新基金总计将达到2.34亿英镑。它支持在大学周围建立各种科技网络群,支持各大学内部建立专门机构从事专利申请与保护、资金启动、公司筹建和市场开发等活动。

3.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保障

英国的科学创业中心(UK Science Enterprise Centres)是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管理机构,在1999年成立时,拥有8个科学创业中心,后来发展到13个,范围涵盖英国的60多所高校。2004年5月正式形成一个全国性组织,这些创业中心得到了英国贸易工业部的科学创业挑战赛的支持和资金赞助,目的就是要推动大学实现文化的革命,让学生们拥有一种创业意识和锻炼创业的思维方式。1999年以来科学创业中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比如接受教育的学生达到了45000人(其中35000人是研究生),培养了1800个高技能的专业人员,支持创办了1000个企业,获得了760项特许执照,180项商业计划大赛,产生了8700多个新商业构思,创造了5.2亿英镑的收入。

随着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繁荣和兴盛,英国政府认识到建立一个全国性大学生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迫切性和重要性,2004年9月,成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总部设在伯明翰,目的是鼓励高校与周围商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引导创业教育发展,鼓励高校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工作。英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主要在三个领域开展活动:一是委托高校的专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业教育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在世界范围内收集创业教育的成功案例,撰写相关调研报告、工作报告和政策报告,为委员会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开展创业师资培训,培养创业教育教师和此领域的领导者;三是支持大学生创办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培训和实习等机会。

4.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保障

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是围绕创业和新创建企业管理问题展开,教授学生在新企业创立、管理过程中各类显性知识的同时,核心是教授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迅速整合资源等方面的隐性知识。英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已经形成一个多元互动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创业课程开发、创业研究、教学方法、教学师资和课外创业活动形成了整合性的特征。

首先,创业课程合作开发网络化。英国大学的创业课程开发一般都不是由单个大学独立进行的,而是建构一个课程开发的网络,大学共同合作发展和扩大其创业教育的能力。这些方式的采用有利于各地区间高校合作网的建立,从而实现好的实践模式,建立一个国家公共规划、地区组织、大学和一些私立机构之间具有附加价值的关系网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效评估。

其次,英国高校创业课程与课外课程整合。在创业课程从商学院渗透到其他学院,课程不断增加,课程层次不断多样的同时,课外创业活动蓬勃发展,各个大学开展的课外创业活动类型多达24种,有力促进了大学内创业文化的推广。很多学生虽然没有修习创业课程,但是通过参加校内外的创业活动获得了创业经验。

再次,大学生创业课程与各种创业援助整合。这些整合包括:与地区创业事件的整合、与就业指导的整合、与商业连接的整合,与科技转化处的整合、与专利办公室的整合、与英国贸易与投资的整合以及与企业家发展的整合。实现了这些整合,高校创业教育就可以从课堂走向实践,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可持续性援助。

最后,大学生创业课程与创业研究整合。与创业课程开发同时开展的是创业教学模式、创业学习的研究,英国已经形成了一批从事创业学术研究和教学的专门教师群体。近年来,英国创业教育的学术交流活动异常活跃,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国际交流项目,如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与美国考夫曼基金会的合作,剑桥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项目等。

5.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保障

英国政府认识到整个社会创业文化的构建需要包括教育机构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努力。21世纪初,工党政府提出创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大力倡导创业,实施各种激励措施努力培养全社会的创业精神。比如英国2005年启动的创业远见运动(Enterprise Insight)就是一个旨在营造一种创业文化,提升青年的创业意识,鼓励青年的创业精神的一项运动。创业远见运动由英国最有影响力的组织团队组成,它包括企业、媒体、教育和创业组织、地区发展局、学习和技能委员会和创业家个人,这些都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一种良好的创业氛围。

三、英国高校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经验借鉴

1.完善大学生创业的组织管理

首先,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大学生创业管理机构,指导和设计大学生创业活动,而不是由学工部人员兼任。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应定期针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开展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开展大学生创业知识竞赛、分行业实践调查研究;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企业资源计划模拟对抗赛、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全面提升创业能力。其次,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中心,该中心应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并为在校师生提供科技转化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和其他软硬件设施。

2.整合大学生创业的课程体系

高校应把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教学大纲中,优化创业教育计划,把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同大学的远景目标联系在一起。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合作开发创业课程,把适应未来创业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个性特质、创业核心能力等知识进行整合,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进行整合,共同构建由创业者、战略与商业机会、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等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这种具有整合性的课程结构,有利于使学生置身于创业的社会经济与人文的大背景中,引导他们关注与创业相关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3.落实大学生创业的激励支持

积极的政策导向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我们应建立健全创业政策扶持、创业培训指导、创业资助资金、创业服务咨询、创业后续保障“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运行制度。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高校,应建立起配套的合理的奖励机制。

4.优化大学生创业的运行环境

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经验表明,创业教育由于其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它必须外借社会力量,使企业、学校及国家共同成为创业教育的主体。通过这些力量的支持,既可以给学生相关的感性认识甚至亲自体验创业的机会,而且有助于解决当前比较棘手的师资、经费等问题。在社会文化方面,应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广泛宣传创业政策与创业的成功案例及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促进社会整体就业观的转变,引导人们自主创业、不断创新,使创业成为人们职业发展所需,为创业的进行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Matlay,H.&Carey,C..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K: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7,14(2)

[2]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4)

[3]金丽:英国高校创业教育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第4篇:体育教育教学经验范文

著名文学家冰心说过“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教育是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共鸣,没有教育者的真诚投入,便没有学生的真诚回报。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胸怀一颗爱心,用心灵去耕耘心灵,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应有的爱,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教育是一首诗,孩童的率真和童趣是她的诗句;教育是一支歌,孩童欢呼雀跃的身影是她的音符;教育是一幅画,孩童的世界是她色彩斑斓的画面;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孩童成长的足迹是她的旅程;教育是我魂牵梦绕的事业,孩童是我深深爱着的人。时光荏苒,在三尺讲台上,我送走了二十三个春夏秋冬,其中的酸甜苦辣让我明白:不懂得爱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优秀的教师一定不会缺少“爱”。 师爱,好似春雨,润物细无声;犹如春风,恬淡而惬意。然而,更多的情景下是“相关情无限”的诗意,是“沾襟比散丝”的柔情;是“无理而妙”的机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精心地培育学生,才能细心地教育学生。

一、真挚的爱-——温暖学生的心灵

师爱是伟大的,师爱是无私的。但我认为师爱并不需要惊天动地,需要的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精神。 “王老师,早上好!”孩子们那亲切的问好声是我美好一天的开始。一天里,看见哪个可爱的孩子的头发乱了,我总要给她把辫子梳好;听见哪个孩子的声音有些沙哑了,我会提醒他赶紧喝水;发觉学生的小手不够温暖了,让他马上把衣服穿上;发现学生的小毛病又犯了,我定会不厌其烦,想方设法地要他改正;知道谁与谁闹矛盾了,我会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和解。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一个赞许的手势,一个温暖的拥抱…这都是些多么平常的事情呀,这又是些多么幸福的事情呀!我把爱洋溢于我的学生当中,学生沐浴在我的爱里。我享受着跟学生们一起的点点滴滴,学生们感受着老师带给他们的真心实意。二十年来,我就是这样像一位母亲一般播撒着爱的种子,收获着爱的硕果。

二、智慧的爱——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教育是一首智慧的诗,伴随着幸福和快乐使生命充满活力;教育是一支智慧的歌,快乐的音符奏响生命的乐章;教育是一幅智慧的画,教育是一条智慧的路,教育是一双智慧的眼睛观察世界的收获与发现,在心灵溅起朵朵感悟的生命之花。

除了坚持做好常规的班级管理工作,我大胆创新,运用智慧努力探索具有特色的班级管理之路,主动、理性、智慧地管理班级。首先我大胆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因人设岗,因岗设人,让每个孩子都是管理者,都有自己的岗位,真正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其次,我针对班级情况,不断创新班会的形式和内容,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有效利用周四的班会课,组织开展专题性的活动,如:珍爱生命,关注交通安全;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如何尊敬长辈;交流学习方法,意志教育;如何做时间的主人;争做文明礼仪小学生等,为的是在班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辨是非,升华思想,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无形的教育力量,我结合本班特点,设计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设置了“图书角”、“植物角”、“展示台”、“表扬栏”“雏鹰起飞”等,力争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各项工作得到了同行和领导的认可,获得家长一致好评。

三、共同的爱----家校配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我经常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家长共同教育好学生。除了家访,在现代化的今天,可通过网络、手机、电话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教育博客、家校通和qq群,是我和家长联系极佳的方式。孩子的学习进步了,作业状况很棒啦,课外阅读记录很认真,为班级做出贡献了,近来状态退步……我都会跟家长交流,与家长架起沟通友谊的桥梁,大大密切了与家长的联系,实现了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四、爱的付出,爱的收获

第5篇:体育教育教学经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07-01

1.坚持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有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只有学生有了充分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才可能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判断,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和锻炼。因此,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要求在课堂上能提供给学生更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自己的各种兴趣和爱好,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有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进行消化和掌握知识。

例如,小学五年级《篮球之投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高度的篮圈进行投篮练习。教师则在不同场地之间进行巡回,做个别指导和纠正动作,不断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始终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到投篮练习中。教师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也加强了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当然,教师的辅导要正确简洁,做到精讲、多示范和纠正错误动作。

2.转变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让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充满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体育知识,提高他们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使学生的体育素质不断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加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掌握、巩固体育运动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教学准备活动时,可以让学生改变传统的排队方式,给他们指定一个范围,让他们自由选择位置,并自由选择运动进行热身。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入到体育课堂的学习中,有利于促进他们继续充满兴趣的进行课堂学习和锻炼。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让他们在充满想象的过程中进行锻炼。例如,让学生在做运动时想象春天到了,并让他们模仿植物发芽、小动物出来找食物。在有趣的课前热身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锻炼,有效提高了热身效率,让他们用更积极的心态和精神进入到接下来的体育知识学习中。通过课堂情境创设,让小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体育锻炼,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体育技能提高的同时,促进了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

采用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形式,才能感到体育活动无限快乐。下面介绍几种做法:

3.1 游戏法:引导学生完成各项教学目标。由于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采用富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游戏法组织教学,有利于完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课刚开始集中时,这时学生注意力分散,通过趣味游戏练习,可使学生的注意力在很短时间内集中过来,在准备部分,通过安排各种小游戏练习,不仅可以改变单调的定位徒手操,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逐渐进入工作状态。

3.2 “变一变”法:运用兴趣教学法,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内容施教,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通过选择多种趣味练习,直观形象的比喻和模仿、新颖美观的场地设计,不断变换练习位置,采用集体、个人、小组,甚至师生之间相结合的练习方法,并适当地配些优美的旋律等手段来启发兴趣,唤醒情绪,调动学习主动性。这样的方法学生就能始终保持高涨的情绪。

3.3 采用“玩”法队形教学:接近孩子们"玩"的队形,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兴奋性,小学生过多的集合、站队,会降低他们的兴奋性和注意力分散。

4.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既要锻炼身体,又要发展智力

第6篇:体育教育教学经验范文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相对以往的教学观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内在生成性和学习的过程性的特点。目前的大学教育中,体验式教学的主要应用课程是市场营销和市场管理中,并没有运用于体育教育中。对此,便缺少了实践操作经验和理论知识教育经验,造成体验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中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对体育知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对体验式教学的作用和内涵进行了一定深度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

1大学体育体验式教学的作用和内涵

1.1大学体育体验式教学的作用

在大学教学当中,体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体育能够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身体素质,体育锻炼积极性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对此具备巨大的教育价值和作用。目前大学教学中,体育教育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主要是受到大学生体育基础、大学体育教学场地和教师资格条件的限制,造成大学体育教育的有效性非常低。在大学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大学体育教师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在此时便能够得到良好的运用。利用体验式教学,能够极大程度的加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学习兴趣,更加了解体育教育中运动项目的特征和趣味。

1.2大学体育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学内容,进而使学生掌握新技能。体验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体验欲望,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活动结构。体验式教育在大学体育教育中能够更好的体现体育审美教育、体育素质教育和体育学科教育等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创建开发性、个性化情境,让大学生亲身经历整个教学过程,对周边事物进行深入认识,挖掘自身潜能,让学生身心得到共同发展。

2大学体育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2.1体育教师应当明确体验式教学的要求

大学体育教师在使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体验教学的对象、内容和环境的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主要有两点,一点是需要教师能够熟练的掌握教学内容,第二点是教师对学生的体验。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就是对教材的掌握,大学体育课程具备特殊的学科特性和教育价值,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需要对教材有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体验,主要体现为教师要善于言传身教,以身示范,大学生都具备鲜明的个性,在进行体验式教学的体育课程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了解体育的快乐,用公平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除此之外,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学环境必须得到改善,任何教学手段都需要必要的教学设备进行支撑。在体育教学中更是如此,学生想要进行体育技能的训练,必定离不开完善的教学环境,对此,就需要在进行体验式教学之前,先与学院沟通,将所有基础设备进行完善,为开展大学体育的体验式教学打牢基础。

2.2提升和注重体验式教学的评价和反馈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使用体验式教学,教师需要适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结果来改善体验式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以此来更好的开展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对体验式教学的评价和反馈,能够让体育教师更加直观的了解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主要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体育应用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真实情况,在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时予以改善,这也间接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自身的不足。

2.3实现并改善体验式教学的方式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需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展现体验式教学。①体育教师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引导将学生引入到体验式体育教学课程中;②教师需要利用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来辅助和补充体验式教学的不足;③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需要开展体验式、互动式的学习活动;④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体验式教学的成效和内容进行评价并针对评价进行适当的改善。大学体育教学具备开放性、技能型和活动性的特点,对此就需要在教学之前对学生和教学思路进行分析。因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其具备独立的思考习惯和思想模式,所以,教师就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时候必须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声,在情况允许时,可以邀请学生一同对体验式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计划进行设计,和学生共同探讨体验式教学运用于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3总结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是提升大学生体育素质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将体验式教学当做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改革路径。当前我国大学中体验式教学的使用仍然处于单一的模式中,无法取得体育教育中的各项要求,对此,就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加深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进而让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得到良好的发展,也使得大学体育提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邵桂华.从“工具主义”到“人文关怀”,学校体育教学的范式转变-自组织的学校体育教学展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14(2):269-270.

[2]侯海燕.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28(10):832.

[3]周阳.体验式体育教学流程中“生活意义”理念渗透初探[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03):11-13.

第7篇:体育教育教学经验范文

关键词:社区教育;示范区;再实验

作者简介:宋亦芳(1959-),男,广东蕉岭人,上海开放大学长宁分校副校长、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管理、社区教育管理、教育技术管理。

基金项目:2013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专项课题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社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编号:A1318),主持人:宋亦芳。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9-0055-07

为深入推动我国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确定在部分大城市的区(县)和部分中小城市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1年起先后分5批确立了177个社区教育实验区①,2008年、2010年和2014年又分别在实验区的基础上命名了90个社区教育示范区②。社区教育示范区是在社区教育实验区开展实验的基础上产生的,“示范区的本质属性是先进性和示范性,既强调它是一个荣誉称号,更强调它对其它地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影响效果和辐射作用。”[1]因此,命名社区教育示范区并不是社区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旨在推动社区教育新的变革和创新。所谓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再实验,是指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社区教育示范区开展的新一轮社区教育科学实验,又叫示范性实验,或二次实验等。

一、社区教育示范区再实验的价值

(一)有助于突出示范区的引领作用

社区教育示范区的设立,既体现了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我国社区教育的推动模式,即通过发挥示范区的辐射作用来带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2008年,教育部在命名第一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文件中(教职成函(2008)1号)明确提出,“各社区教育示范区要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开拓进取,把社区教育工作推向新阶段,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 教育部等七部门近期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4]10号)在提出社区教育发展任务时特别强调,“总结推广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成果,发挥社区教育示范区辐射作用,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协调发展机制。”

实验区阶段的实验,主要是围绕区域内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展开,实验的着眼点以立足区域为主,以便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经验。早在1999 年教育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提出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1年教育部确立第一批社区教育实验区。但是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相比,社区教育显得相对落后与无序,社区教育缺乏相应的制度、经费保障,办学网络不够完善,师资队伍严重短缺,课程难以满足社区教育需求等等。多年来,通过围绕上述问题的实验,各实验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的社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社区教育办学更加规范有序,办学能力和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这是“社区教育从自发行为走向自觉行动;从无序步入规范有序;由单纯活动型向制度化、实体化、网络化转变;由经验型转为注重科学研究、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时期。”[2]这些,都为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示范区的建立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与实验区阶段实验不同的是,示范区阶段的再实验,是要进一步拓展示范区的外延,着眼点是以示范和辐射为主,形成在面上更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如果把实验区的实验作为初级实验的话,那么示范区的再实验应该是更高层次的实验。综合现状来看,我国社区教育示范区都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形成并转化了一些典型的做法和经验,凝聚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力量,成为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我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也出现发展乏力、后续不足等问题,在实验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明显的不足,面对瓶颈问题不是积极应对而是有所回避,创新精神明显不足,有的示范区甚至出现“牌子到手、发展到头”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示范区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为此,教育部曾于2011年、2012年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进行了督查,对示范区予以了高度关注,也回应了社会各界对示范区的美好期盼。

(二)有助于促进示范区的内涵发展

内涵是示范区立足和发展的基础,是示范区发挥示范效应的前提,“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意味着社区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活动层面,必须加强诸如队伍、基地、制度和体制改革。”[3]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试行)》(教职成厅〔2010〕7号),明确了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基本标准,并在“领导与管理、条件与保障、教育培训与学习活动、社区教育成效、特色与创新”5个一级指标中作了明确规定,示范区标准是对示范区内涵的最好诠释。具体来说,示范区需要建立和健全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需要在社区教育环境、经费、队伍等方面形成有效的保障,需要完善面向各类人群的社区教育活动,突出社区教育的成效等。

现实是,示范区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示范区之荣誉并不是无懈可击。从示范区的评选机制来看,由于全国存在地区性的差别,示范区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并未达标。从示范区的实验过程来看,有的示范区并未开展过全面的实验工作,基础不牢;有的示范区开展了相关实验,但并没有解决好急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关系到社区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比如在领导体制、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长效机制依然缺乏;有的示范区开展的实验项目,还停留在低水平,如对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学习方式拓展等方面并未取得重大的进展。从示范区发展的时限来看,有的示范区开展的实验项目取得过重大成果,但时过境迁,面对社区教育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变革的新要求,需要示范区进一步实践与探索。

鉴于此,示范区的设立,不是实验工作的终结,而是新的实验的重启。着力提升内涵,各示范区的再实验应该有所区别和侧重。一是补课性实验,那些尚未全面开展过实验的示范区,应该根据本地区实际,补上实验这一课,并达到相应的实验水平;二是延续性实验,那些已经开展了社区教育实验、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示范区,需要巩固已有成果,进一步开展实验并有新发展、形成新成果;三是提升性实验,那些已取得较丰富实验成果的示范区,要以攻坚克难的勇气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新情况、新问题,把示范区的层次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应该指出,上述三种不同要求的再实验,并不是低水平的重复,而是要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 2013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422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教职成司函[2013]191号),并指出,“实验项目是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推进社区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

(三)有助于推动社区教育持续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是伴随着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社区教育的开展,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区教育的兴起不过30年时间,本世纪开始,我国社区教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2001年起,社区教育通过实验区带动逐步拓展,实验区从28个发展到177个;2008年起,社区教育通过示范区引领不断提升,示范区从34个发展到90个;展望2015年,社区教育将进一步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其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延伸。在此背景下,作为社区教育的领头羊、先行者,示范区只有通过不断深化实验,进一步探索社区教育的发展规律,激发社区教育新的活力,增强社区教育发展动力,才能确保社区教育向纵深持续发展。

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实验阶段,社区教育遵循了自身发展规律。“社区教育这一特殊教育形式的规律,既有教育的一般规律,也有其本身的特性”[4]。一是与经济发展协调,我国社区教育首先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开展,比如第一批28个实验区,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的发展逐步扩展;二是与社会发展同步,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管理创新,政府管理的重心下移,社区功能不断增强,社区教育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并有了更加广阔的运行空间,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三是与社区教育现状匹配,就是立足社区教育实际,依据市民需求、办学现状等因势利导开展社区教育,形成了各地区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十”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固的“两个100年”奋斗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又将面临新的变革与创新,社区教育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示范区的再实验如果能够主动对接新形势、揭示新规律,必将大有可为。

社区教育发展的活力在于不断创新,示范区的再实验也不例外。在过去的实验阶段,各地通过创新管理,健全了社区教育管理体制;通过创新载体,建立了社区教育多元学习模式;通过创新机制,完善了社区教育的资源体系,等等。这些,都有力助推了我国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未来社区教育能否持续发展,显著标志在于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是否不断增强,学习的人群能否不断扩大,学习的效应能否不断放大等等。教育部等七部门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4]10号)指出,要“培育多元社区教育主体,支持社区居民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进一步激发城乡社区教育活力。” 因此,社区教育能否改变传统的社区教育方式,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多元学习模式,满足市民不同的学习需要,进一步增强学习者对学习的认知度,必将成为示范区再实验的重要内容。

二、社区教育示范区再实验的重点

(一)示范区如何加强示范的实验

所谓示范性实验,是指示范区围绕自身的社区教育特色,不断探索、提升而进行的实验,也叫示范点实验。示范区特色是示范区的标志、灵魂和引擎,已经成为示范区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目前,我国前三批社区教育示范区,除了具备良好的社区教育基础外,一般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示范点。比如,杭州市上城区“终身教育券”调动居民学习积极性示范,深圳市宝安区社区教育督导制度示范,上海市杨浦区三区联动整合区域教育资源示范,上海市普陀区以终身学习推进员提升居民参与率示范,长沙市岳麓区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协会创新队伍建设模式示范,上海市长宁区打造数字化学习平台示范,上海市静安区打造白领学堂拓展社区教育覆盖面示范,上海市闸北区首创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配备模式示范,北京市西城区创设市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中心示范,上海市徐汇区提升社区学院指导力促进内涵发展示范等。

上述示范点,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社区教育特色,也从不同侧面对社区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具有示范效应。但是,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示范点,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示范点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涉及到社区教育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示范点还相当有限,比如农村社区教育、社区教育队伍建设、社区教育治理创新等成功的示范点很少;二是示范点缺乏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停留在原地的较多,有些示范点的内容已经陈旧或过时,不具备示范性;三是示范点的发展还不平衡,有的示范点价值一般,影响力有限,有很多示范区还没有形成可作示范的示范点。由此,将会严重影响示范区示范效应的发挥。从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需要出发,示范区都有必要进行新一轮示范性实验。

开展示范性实验,把握好示范区的区域特征是基础,包括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经济特征等,不管是城市型的、乡村型的、经济发达型的还是经济欠发达的示范点,一定要牢牢扎根在本地区才有生命力。当前,涉及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示范点非常缺乏,示范区对这些地区的影响还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是这类地区的示范区比例很少。同时,把握好发展性是示范性实验的关键。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国家治理体系转变必将促进社区教育管理模式新的变革,各种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将使社区教育更具持续力,学习方式的创新将使社区教育更具活力。为此,示范区应该以超前的思维、更宽的视野开展好示范性实验。从面上来看,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广大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还相当落后,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开展示范性实验,服务全国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示范区如何破解难题的实验

我国社区教育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通过实验区的不断实验,解决了社区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夯实了社区教育发展的基础,尤其在社区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办学网络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数字化学习推进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应该清醒认识到,这些成就的取得只是初步的,因为有的问题只是初步得到解决而没有完全解决,有的问题还有一定反复,比如管理体制的长效性问题、数字化学习的持续性问题等。同时,这些成就只是局部的,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在很多地区社区教育还是一片空白,这些地区的问题、难题会更多,并且尚无从解决。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些成就也只能代表过去,社区教育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由此可见,社区教育既存在长期困扰其发展的难题,也会面临许多新难题,示范区的再实验必须直面这些难题。

比如,关注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实验。所谓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就是要求政府的角色逐步淡化,主要是在政策和法规层面发挥好指导、引导作用,而把社区教育的自回归民间,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自下而上的社会教育。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指出,“完善社区教育多元参与协商、合作机制,提高社区治理能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就我国目前的社区教育现状来看,政府比较强势,非政府组织和各种民间力量的参与比较薄弱,既没有参与到社区教育决策中来,也没有提供和占有明显的社区教育资源,只是一种点缀性而不是结构性的力量。国外社区教育主要以民间组织为主,我国台湾的社区大学是民办的,而大陆的社区大学(学院)都是政府办的。由此可见,如何实现治理体系的转变,是今后社区教育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关注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验。所谓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指专门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所涉及到的培训、生涯发展等一系列专业发展问题。由于社区教育专职人员大多数来自中小学或其它教育领域,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都亟需提升。但实际上,目前我国缺乏完整规范的社区教育人才专业培训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制度保障机制、职称评定体系等,社区教育专职人员发展方向不明,导致社区教育人才难以挽留,特别是年轻骨干教师不愿进入社区教育领域。上海近年来开展了社区教育教师职称评定研究,已经取得了成效,但在更多领域,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依然是一个难题,值得示范区不断开展实验。

关注提升社区教育参与率的实验。社区教育参与率是参加社区教育实体化学习(如社区学校等)、虚拟化学习(如网上学习、移动学习等)以及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人员的占比。上海作为社区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近年来统计参与社区学校学习的比例约占上海常住人口13%-15%。从面上来看,社区教育参与率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参与者“老面孔”居多,并且人数一直难以突破。社区教育如何服务于“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在参与率上必须要有大的改变。参与率问题一直是社区教育难以回避、又难以突破的大难题,如何通过多途径、多方法提高参与率,是示范区再实验的重点。

(三)示范区如何创新方式的实验

与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同,社区教育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活动,还包括利用社区各种场所获得知识的非正式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可以是学校型的,也可以是活动型的;可以是组织型的,也可以是自发型的;可以是计划型的,也可以是临时型的。因此,其教学方式更加开放、灵活与个性化。社区教育能否吸引更多市民的参与,不仅与学习资源有关,更与学习方式密切相关。近年来,为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也在不断推出新的学习方式,比如运用信息化手段的数字化学习、运用各种社会资源的体验式学习、适合市民交流的团队化学习等等,这些都为社区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鲁昕副部长指出,要关注学习者对学习的多样化需求,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和远程学习提供服务。[5]目前,社区教育各种方式的运用还很不成熟,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探索与创新,才会有新的突破,这也为示范区的再实验创造的机会。鉴于此,示范区开展学习方式的实验,可重点关注新技术、新媒体、新资源、可体验、可交流等手段的运用。

比如,关注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实验。数字化学习就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社区教育中,努力拓展社区教育的空间,未来将引领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学习具有媒体时效性、交互协作性、自主创新性和开放共享性等特点。”[6]数字化学习在社区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不过几年,运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深化,运用的成效还尚未充分体现,数字化学习平台如何建设、学习资源如何有效整合、学习方式如何吸引市民参与学习、移动学习如何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如何建设等问题,都为实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注体验学习方式的实验。体验学习就是让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实践开展学习的过程,就是充分运用社区的信息资源、场馆资源、生产资源等开展社区教育的一种方式,由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导的i实验室,是体验式学习的一个很好范例。体验学习可以有多种方式,如何开展基于网络的“网上体验”(Online Experience)和“网下体验”(Off-line Experience)学习方式、如何开展基于社会实践基地及社区场馆的体验学习方式、如何开展基于工作场所的体验学习方式等,都具有很高的实验价值。

关注团队学习方式的实验。社区中的团队学习是指一种集体性的学习,便于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团队成员主要由志趣相投的朋友组成。形成团队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学习团队,主要指非正式的组织。近年来,团队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为广大市民所喜欢和接受,但学习团队如何形成、团队带头人如何发挥作用、团队学习如何有效组织、团队学习形式如何实现多元化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实验。

此外,近年来还涌现了其它更贴近市民的学习组织方式,如5分钟学习圈、居民睦邻学习点、农村中心学习户、宅基课堂、读书会等方式,都是社区教育的学习方式,但发展还不够健全,都可以通过实验不断提升。

三、社区教育示范区再实验的举措

(一)项目引领,提升实验的专业水平

“社区教育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在社区教育实践中进行,运用必要而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7]实验项目是社区教育实验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操作方式,具有独立的主题、明确的目标、具体的过程与步骤等要素构成,“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探索、总结与反思,不断提高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断推动和深入社区教育实践创新,不断提升社区教育品质。”[8]近年来,我国社区教育从实验到示范的推进过程,重要的抓手就是设立了实验项目,通过多年的实验全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实验项目。2008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评选出一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实验项目,全面展示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成果。

然而,基于社区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示范区的再实验并不是对原来工作的重试,也不是进行低水平的重复,需要突出新特点。一是前瞻性,面对国家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国际、国内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的新局面以及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实验项目的选择需要有更宽的视野、超前的思维;二是创新性,创新是再实验的灵魂,再实验只有坚持抓住重点、难点问题,坚持有新突破,才具有生命力;三是关联性,再实验既要体现社区教育的特点和发展需要,也要与文化建设、社区治理、社会管理创新等领域有效对接;四是发展性,再实验不仅体现社区教育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一般规律,更要探寻新规律、反映新进展。

社区教育实验是一种主动性的、变革性的教育实验过程,注重实验项目的过程性以及过程的科学性,是实验价值的关键。所谓过程性,首先强调实验来源于社区教育的实践,实验立足社区教育工作展开,并随着社区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呈现动态性的变化过程。同时,实验项目并不等同于一般性的工作,而是通过对工作施加一定条件控制(外部影响因素),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结果变量)的相互联系,从而找出相关规律。比如,在“以网上学习为载体,提高社区居民信息化素养”的实验中,“网上学习”是实验的“自变量”,“社区居民信息化素养”则是在自变量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变量,而条件控制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或“在政府推动下”等假设。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实验反馈,及时调整实验过程并重新进行分析,最后检验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反观以往的实验项目,实验的过程性还不明显,类同于一般的工作过程,实验表现化、形式化、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示范区的再实验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的专业化培训,实行专业化指导,从而提高实验的专业化水平。

(二)加强协同,形成实验的长效机制

示范区的再实验,所涉及的面更广,实验要求更高。很多实验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不可能仅由一个示范区就能完成,也不可能仅由社区教育部门就能完成。很多实验要求实验对象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比如开展社区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实验,一定要涉及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教师,这样的实验才能得出比较全面而正确的结论。同时,社区教育实验是一个既有实践性又具有专业性的教育活动,不管是社区教育管理人员、教师还是教育实验专业人员,单独开展实验都有失偏颇。所谓协同,就是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面通过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完成社区教育实验项目。

一是加强区域协同,是指示范区与示范区之间、示范区与实验区、非实验区之间在开展实验项目中的相互合作。2013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设立6个社区教育研究专题(中成协社教[2013]20号),动员了全国50多个区(县)共同参加,每个专题请1到2个区(县)牵头,这是一次涉及面较广的社区教育协同研究范例。实验项目开展区域协同,可以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个地区开展实验的积极性,促进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有利于集中人力优势,避免重复实验,提高实验质量。通过协同实验,其成果更便于推广,影响力将会更大。

二是加强社会协同,是指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参加方,不仅是社区教育部门,还应该包括文化、科普、民政、企事业、各类院校以及民间组织等部门和组织。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新型教育,其发展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与配合。”[9]也就是说,社区教育不仅从属于教育,同时也是社区发展的一部分。实验项目实行社会协同,有利于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整合,更好地集中人力、物力的优势,有利于提高社会各方对社区教育的认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提升实验项目的广度和深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背景下,社区教育更需要顺势而为,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现高度融合。

三是加强多方协同,是指由社区教育管理者、教师、研究人员(高校、科研等机构专业人员)、学习者等分工协作、共同参与开展实验工作。其中,社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具有实践经验,能接“地气”;研究人员具有实验的专业知识,能使实验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学习者是社区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可主动性参与实验行动。然而从以往的实验来看,实验队伍主要由一线人员组成,专业性普遍较弱,学习者也处于被动位置。多方协同开展示范区再实验,不但有利于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的提高,也有利于实验队伍的稳步提升。

(三)注重推广,扩大实验的辐射效果

社区教育实验的价值,不仅有助于本地区社区教育发展,而且能够在其它地区乃至全国具有推广的可能性,能对其它地区起引导、示范作用。一个实验项目的结题并非意味着实验的终结,实验成果只有通过推广才能使其价值提升、效果放大,目前很多地区都把可推广性作为重要内容列入项目验收标准中。因此,“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选择要考虑项目的示范性、推广性、延续性,以便为今后的社区教育发展积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10]在前几年的实验中,很多项目有过一定推广,比如关于社区教育机制建设、课程建设等项目,在全国作过交流推广,但总体推广力度不大,这是示范区再实验需要更进的一步。

一是加强成果推介,就是通过各种途径、载体把实验成果出去。上海在前几轮社区教育实验过程中,已经建立了很好的推广机制,实验项目结题以后,市教委都组织项目交流活动,推广优秀项目,并通过实地考察、召开现场会等形式让大家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推广效果。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每年通过年会、专题交流会等形式,推广交流社区教育的成果和经验,也形成了很好的交流氛围。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实验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项目成果的检查、验收,更要加强指导,搭建平台,建立成果推广机制。同时,各协会作为群体团体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广平台。还有,区域之间带着问题对流更加具有针对性。此外,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具有很好的宣传作用,有助于积极营造实验氛围,提高大家对实验项目的认识。

二是加强成果转化,就是依据实验形成的一般规律、借鉴实验成果指导社区教育工作,从而把实验成果转化成可以操作的具体工作,同时在转化过程中还可以对成果进行再创新,从而进一步放大实验的效应,这种转化体现了实验项目具有“可复制”的基本特征。实验成果转化,既可以在本地区进行,也可以在其它地区开展。上海市闸北区是全国第一批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他们早期开展的关于社区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验,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对上海其它区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成果在其它区得到了转化,各区在此基础上又各具本区的特色。因此,成果在转化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本地区的工作特点和实际,抓住成果的一般规律这一关键,切忌照搬照抄。示范区的再实验作为一种示范性实验强调“示范性”,应该在更大范围进行转化,尤其要在全国这个大平台上进行转化。

注释:

①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总数依据教育部文件教职成函[2001]5号、教职成「20037号、教职成〔2006〕10号、教职成函〔2007〕5号、教职成函〔2009〕4号、教职成厅函[2013]8号确定。

②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总数依据教育部文件教职成函[2008]1号、教职成函[2010]9号、教职成函[2014]2号确定。

参考文献:

[1]宋亦芳.我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示范效应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60-65.

[2]李斌,杨红娟,杨浩.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及实施流程[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40-43.

[3]陈乃

林.社区教育发展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J].成才与就业,2010(9):23.

[4]王宏,杨东.现代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规律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25-31,36.

[5]鲁昕.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 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11.

[6]林亮亮,腾兴华.浅谈数字化学习[J].软件导刊,2010(7):184-186.

[7]楼一峰.社区教育实验与实验项目管理[M].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7.

[8]程仙平.社区教育实验项目若干问题之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5):12-15.

第8篇:体育教育教学经验范文

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内在生成性和个性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来提高教学质量,这与高职体育教育的特点十分契合,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着明显的作用和价值。本文从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和特征出发,针对高职体育教育的特点和现状,阐述体验式教学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关键词:

高职体育教育;体验式教学;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标准》条例也应运而生,《标准》指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要突出强调教学内容的双向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得体育课程能够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并促进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塑造学生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培养出身体素质好,学习能力强的优秀学生,为社会输送综合型高质量人才。高职院校的教育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它与普通高校的重学术研究能力不同,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高职体育教育要为专业服务,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身体素质的学生。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于个人体验,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要增强学生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兴趣,而且要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养成互帮互助的精神。

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以及特点

体验式教学的教育理念旨在于凭借教师对课程中活动的安排和设计,使学习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从情境中去实践、体验和反思,以此形成学习者自身的经验。体验式学习本质上是将经验与场地相结合(其中场地指的是所设置的学习情境),并通过对场地的重视来对学习经验进行不断的改造和重组,场地的概念由此被融入教育领域。其实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在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早有体现,从孔子提倡的“学思结合”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从做中学”,都是体验式教学内涵的表现。体验式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体验,充分重视人的重要性,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的个性化课程。体验式教学具体特点有以下三个:①体验式教学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体验,而不应该太过重视结果,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将自己的思维情感融入到学习中,使学生的思维、情感、感知和行为融为一体。②强调学生的个性养成。体验式教学的特点是体验,这需要不同的学生个体根据各自的经历、知识储备和情感经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去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的感受和结果是独特的,因各自的认知和价值取向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重视个性的养成是体验式教学的特点之一。③以学生学习的内在生成为特征。体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瞬间即时性,特别是体育活动中,必须学生自己亲身参与才能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感受。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以及活动对于学生生命体来说,都只是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而体验正是将这些外部世界与学生的内在状态产生联系,并激发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经验中去揭示和发现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去体会教学内容的意义,并将这种体验内化为自身感受,以此提高学生自身的感悟。

二、高职体育教育的特点

体育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是为专业服务的,同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此外,高职教育的学制时间短,学生在短短的三年内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还得锻炼身体素质,所以高职体育教育存在着明显的紧迫性,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这对高职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势在必行,以保证高职体育教学的高效性。在高职教育开展以“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开发的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背景下,高职体育教育的教学理念也应该跟上时代变迁的脚步,认清自身的位置,转变教学理念,改善体育课程教育目标:要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和技能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培养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为宗旨。在高职体育课程设计上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重视让学生认识与体育教材内容的规律特点,并根据教材内容安排适当的教学环节。在新形势下,高职体育教学应该转向以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的教学方式,这表明高职体育教育具有明显的体验特点,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以肢体练习来表达情感体验,以实践为载体塑造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将“体验”作为一种持久有效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体验式教学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在当今教育形势下,高职体育教师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还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体验体育运动与人相结合的感受,促使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同时融合思想品德教育,将体育精神传播到学生心中,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

(一)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项目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的项目有浓厚的兴趣时,其学习动机是最活跃的,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职院校应该将选择体育项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所喜爱的项目,从而激发其参与积极性,保证其能在课堂活动体验中更深刻、主动地去感受体育的魅力,并将之内化成自己的感受,形成经验,提高体育素质。在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方案的设计,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便于学生和教师共同体验,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还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对活动的高参与度还能调动学生深层次的兴趣,增强其体验的乐趣,通过这种内外结合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二)教师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体验课程

这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验教学的理念和宗旨,为了让学生在情境中能够达到最高体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实践,观察,并发现教学课程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自身感受并内化为体育素养。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仅在课程设计中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情境设置,同时还要使用讲解示范的老方法让学生了解到课程的基础知识,更应该探究创造体验学习的氛围和条件,使学生学得愉快。运动技能的形成实际上是建立本体连锁条件反射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并将所获得经验内化成自身感受。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体验式教学实施的温床,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为专业服务的作用,所以高职体育教学的内容也应体现出这一特点,从学生的专业角度入手,设计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的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基础和不同的兴趣爱好来对体育教学课程进行调整和重新组合,让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时具有针对性,并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一定帮助。这样的调整也可以让学生在所选择的体育项目中能获得更深刻的体验。

四、结语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更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同时能够采用情境设置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实践体验,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高职体育教育中,体验式教学不仅让学生强化了自身的内在经验,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此外,体验式教学注重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化,这也符合职高体育教育为专业技能课程服务的宗旨,使得职高体育教学更具有特色和适用性。因此,体验式教学方法在职高体育教育中存在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究。

作者:高雄 单位: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第9篇:体育教育教学经验范文

体验教育中的“体验”是指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认识事物。包括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两个层面。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对促进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体验教育就是让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倡导以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旨在唤醒、发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体验教育,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生活,感受快乐,让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体验教育的渊源

体验教育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卢梭、杜威等人的教育思想之中。法国教育家卢梭认识到教育必须听从于生命,甚至是借助于生命力量来显现。以行求知,在体验中学,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点。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教育者应该对儿童的这种天然欲望加以引导和发展,“从做中学”,使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中的活动联系起来,让儿童从那些包含教育意义和兴趣的活动中学习,从而帮助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是体验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来源。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结合中国国情,对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升华,强调教育即生活,打开了体验教育在我国实践探索的大门。

三、我国体验教育的现状

哲学界已经取得共识:“21世纪是体验的时代。”我国普校的教师们都对体验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与尝试。普通学校的体验教育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亲自参与或置身某种情景中,用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环境、思想和情感等,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而达到教育目的。其核心价值是,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快乐成长。通过开展“活动式体验”“情景模拟体验”“参观调查”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本,进行学习体验、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刘惊铎在其《道德体验论》一书中把体验类分为“亲验活动”和“想验活动”,并将体验教育深入运用到我国大中小学校的德育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我国当代众多体验教育思想的追随者们共同研究和探索,改变了我国普通学校德育和教育教学缺乏实效的被动状况,促进了德育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了体验教育思想理论在我国普教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四、视障学生体验教育现状及对策初探

视障学生作为较特殊的群体,视力的缺失使得他们有其认知上的独特特点,听觉及身体的感觉等方面的补偿作用在他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使得各个渠道的体验对他们来说显得格外重要。但在视障孩子的教育教学中开展体验教育的研究目前尚处于空白阶段。随着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对体验教育浓厚的兴趣,当我接手新一届视障班级时产生了大胆的想法:就从这一届开始,把自己对体验教育的理解运用到实践中去,让这些视障孩子在体验中快乐学习、成长。于是,我怀着欣喜的心情开始了体验教育在视障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实践探索。

(一)把课堂教学作为体验教育的主阵地,让视障学生在体验中快乐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视障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运用适合视障孩子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和重组,精心创设一个个教学情景,让视障学生在一个个情景中,从自己的情感、体会、经验出发,感受自己。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我实践体验教育的主阵地。刚入学的视障孩子对学习的认识是很模糊的,于是,我带动家长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利用朗朗上口的儿歌,配合肢体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盲文点位的记忆和书写,随后让孩子们通过摸读课文中的小诗,体验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我还在班级中开展了体验读书和体验日记写作等活动。对于二年级的视障孩子来说读书是件很困难的事情,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盲文书籍很少,于是我调动家长们的力量,实现了班级内的亲子阅读,把书发到家长们手里,让家长们给孩子每晚大声朗读,孩子们从中受益匪浅。我们班的语文教学不断向生活延伸,让文本主题与现实体验活动连接了起来,实现了在体验中快乐学语文的目的。

(二)在班主任工作中实践

体验教育,提高视障学生生活感受能力除了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我还承担着班主任工作。孩子们在我面前个个懂事、乖巧,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这一直是我引以为傲的地方,但是实习老师敏敏的到来,击碎了我以往的骄傲。一天晚上,敏敏老师通过微信发给我这样一条信息:“王老师,今天在殿召用桌子推挤佳涛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对殿召进行劝说和教导,最后他很不情愿地把桌子拉回去了。上课时佳涛不时随便说话,大家都反感这种行为,所以,课下发生欺负佳涛的事,孩子们似乎觉得这是‘他应得的’。王老师,你在班里时,他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当我看到这些话时,不禁深深地自责:我对孩子们的了解还不够全面,没能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如何互相体谅。怎样解决这件事,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习得善良,学会帮助弱小的同学?我陷入深深地思考中:用桌子挤人?多可怕!一定没体会过被桌子挤是一种什么感受吧?灵感一下子涌了上来,对!就从“挤桌子”体验吧!第二天一早我来到教室,一把椅子靠墙放好,椅子前面放一张桌子。孩子们陆续来到教室,敏敏老师也来了,我昨天已经答应她,在不伤害任何孩子的前提下,解决好这件事。我把孩子们召集在这对桌椅的旁边,对他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殿召,你先来体验一下。”我安排殿召坐在靠墙的椅子上。让同学们和我一起慢慢地推动殿召身体前面的桌子,桌子缓慢地挤向殿召,我不断地询问他有什么感觉?他开始描述自己的感受:挤得慌难受紧张害怕,接着他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趴在桌子上哭起来!我拉开桌子,严肃地说:“知道被挤的同学是什么感受了吧?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好好想一想!”我告诉他们:要学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指导他们如何来救出被挤的同学,而且不能袖手旁观,要伸出自己的手帮助同学、爱护同学。最后,让佳涛来体验这个过程,正如敏敏老师所说,佳涛是一个柔弱、各方面感受力都不强的孩子,别人怎样对待他,他并不敏感,所以他需要一种训练,学会遇到被人欺负时,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要大声呼救,当佳涛大声喊出“救命!快来救我”时,我和敏敏老师都开心地笑了。这次体验教育没有停留在亲历这一阶段,而是上升到对亲身经历的反思,形成人生经验。语文课上我指导孩子们以“由‘挤桌子’游戏想到的”为题,写出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写完后再彼此交流,形成自己生活的经验,让孩子们在自我体验中学习,在自我体验中感悟,在自我体验中成长。在点点滴滴的教学实践及日常生活中,需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精心设计和开展活动,让视障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角色换位体验、行为体验、情感体验等,这一次次的体验,触动着孩子心灵的琴弦,让视障孩子们同样弹奏出美丽的人生乐章。

作者:王云云 单位:济南特殊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