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体系范文

科技创新体系精选(九篇)

科技创新体系

第1篇:科技创新体系范文

目前,在我国制约产学研效率或者说制约产学研三方共同受益的症结,笔者认为分为两个大方面。一是企业对于“研”,尤其是前期投入较大的基础性研究的兴趣不高,急功近利思想在企业管理中根深蒂固。二是包括大学、科研院所在内的科研教育机构对“产”的不重视。企业方面的因素暂先不叙,这里就探讨一下高校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一些弊病。产学研,产字当先,没有经济效益的研究是不会博得企业投资人的兴趣的。很多不成功的“产学研”合作范例都指向了这一点。为什么不见效益呢?是不是我国的科教机构的专家、学生不够优秀,或者不够勤奋?显然不是这样。笔者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我们把“产”跟“学、研”自觉不自觉地给划分到两个不相干的领域了,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科研人员及参研的学生们对“产”的理解不够,总以为工业化的生产只是实验室中实验产物的简单数量上的放大和技术上机械的重复,这样的结果就是大批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冥思苦想、埋头苦干。在实验室里能得到很好的结果,但到工厂工业化或放大生产就问题百出。这样的“研”不是企业所期待的“研”,也难以激发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兴趣。因此,从高校的角度讲,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就要重视企业的需求,重视经济发展的方向,使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二、地方高校构建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体系策略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地方高校,地理位置和隶属关系决定了它的各项工作要更有针对性地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否则就会丧失生存和发展的根基。[2]地方高校要主动地适应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持续技术支持上和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另外,地方高校在教育资源上较部属高校要差一些,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利用企业的实践优势,从科研、师资培养及人才培育方面着手,化被动为主动,为社会发展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而地方政府也应为高校和企业创造条件,引导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地方高校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方式也千差万别,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化与之相适应。也就要求高校的科技工作应主动适应区域发展的需要,并在为区域发展服务中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使高校成为当地的智力与技术资源中心。注重“产”的重要性。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科研到生产是有一定距离的,在项目的准备阶段,科教机构的项目负责人应该带领项目合作人和参与项目的学生到生产一线去。要了解其工业化生产设备构造特点、操作特点、运行机理、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其他因子(如设备材质、磨损程度、气密性、传质阻力等等)、实际运作水平甚至其一线员工的操作水平并与一线人员保持交流,找准试验方向。在科研过程中,科研实验的原料品级一定要与工业化生产保持绝对的一致,所有原料必须是合作方生产原料或与之沟通后得到认可的原料。平时我们的所选用的原料基本都是高纯度的原料或者是价格高昂的不常见原料,这些原料往往会给我们带来良好的实验效果和漂亮的数据,对于纯学术研究,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产学研项目中,这样的原料,毫无疑问会增加产品的成本。使用上述原料带来的另一个不良后果就是,不同纯度的原料在相同工艺中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工业原料的纯度往往不是很高,其中的杂质或者晶型等物理、化学性质的因素如不在实验室阶段就予以考虑,待到项目进入中试或试投产阶段,往往不会得出什么合格的产品。这就致使项目只能是被束缚在“学术理论研究”的高阁之中。产学研合作建立项目相关信息无缝化拼接。这种拼接并不拘泥于双方对于科研进度、数据的沟通,还要做到从产品研发、生产到检测这一整套流程的即时沟通。项目承接方要充分了解并考虑到合作伙伴的生产能力,并且可以从与合作企业的技术、操作人员的沟通中获得一些实际生产经验,以便于助推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同时,有了这种程度的拼接,也可以给合作方留下认真负责的良好印象,利于日后开展更多的项目合作。

2.有效培育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学科团队,重视创新型师资的培养

教师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首先要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目前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了教学、科研和相关管理工作岗位。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模式,使得大多数教师虽然具有了博士、硕士学位,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有些欠缺。而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通常也只是关注教师的教学及科研能力,而往往忽略了教学、科研与生产管理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因素。因此地方高校在学科团队的建设上要强化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广大教师到企业中参加科研开发、生产实践和经营管理活动,让教师了解相关行业的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方法,提高相应实践能力;保证教师的培训经费;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吸纳他们参加科研活动,带动教师的科研成果尽可能符合社会需求并及早转化。此外,高校要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到企业考察与实践学习,了解企业在科研和人才方面的需求,使教师的实践教学要求与企业资源、需求接轨。

3.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构筑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

第2篇:科技创新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产学研用;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212-04

自1951年世界上第一家“新的科学技术传播转化模式”斯坦福研究园(硅谷)的兴建、1956年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诞生,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涌现出一批业绩突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学科技园区,并成立了具有数百家会员、数十万家企业的世界大学科技园协会IASP。斯坦福研究园、剑桥科学园等世界著名大学科技园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关键是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既体现于外在的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高端人才的大量聚集、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家培育、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更体现于内在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形成和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合理延伸(并不是由大学直接创办企业)及有效实现。

然而,崔岐恩等专家学者通过各种数学模型分析,将我国大学科技园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类,又细分为相对高效、配置低效、规模低效和完全低效四类。研究数据表明,我国近百家部级大学科技园处于有效和相对高效的较少,发展现状不尽人意。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深入分析、积极探索我国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和对策,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启示借鉴效应,示范引领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社会服务。

一、“五元驱动”才能实现“孵化器”功能

“三元参与”和“五元驱动”理论的核心是构筑创新创业的栖息地,其灵魂是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大学、企业、政府“三元参与”、“官产学金孵”共同驱动,能够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应成为我国大学科技园提高运行效率、指导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据。

“官产学金”各司其职才能实现“孵化器”建设目标。官:大学科技园作为一种新型创新载体,需要政府提供先进基础设施、创造宽松环境、创新体制机制以及政策导向引领,为其他驱动元素的聚集进行宏观调控;产:企业对市场需求和技术价值有敏锐判断力,是技术创新主体,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更是取决于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能力。入园企业在研究市场的同时,选择能提供技术支撑的研究群体作为阶段性合作伙伴,促进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学:大学负责研究并不断提供创新成果、高新技术人才及创业者,是园区内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2000年硅谷中62%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师生或校友创办的,北京中关村的发展最初也是得益于北大、清华及中科院师生创办企业;金: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资本就是第一推动力,只有二力合一,才能形成最终的竞争力。

孵化器,顾名思义,具备“筑巢引凤”的良好温度条件,让科技企业在孵化器中享受政策、资金、文化、人才、信息、设施、交通、氛围等全方位舒适创业环境。研究表明,孵化器在创业企业成立初期作用十分明显,未经孵化器孵化的企业五年存活率为20%,经过孵化的企业存活率高达80%。企业孵化器已成为大学科技园不同于其他园区的独特标志,其创业孵化理念的渗透,大大增强了大学科技园配置资源、培育企业及企业家的强烈意识。斯坦福大学特曼教授对人才培养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指导技术和启发兴趣,而且引导、鼓励和帮助(他1939年曾出资500美元支持两名学生创办了惠普公司)学生创立自己的事业,起到了孵化器作用。微软、苹果、雅虎、谷歌等当今最具活力的企业最初也是得益于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并受益于“孵化器”的培育。

二、开放办园是大学科技园的必然选择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大学科技园的重要功能之一。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大学科技园,一般都依托于一所或几所研究型大学,这些大学都具有很强的理工科技力量,能够不断地输送高新技术成果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大学与科技园形成了鱼水交融的互动关系。然而,大学与科技园的这种关系是自发形成的:资金困扰迫使大学重新定位,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与企业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得到研究经费,企业为了便利地获得大学智力资源而聚集在大学周边,大学科技园由此诞生;而我国大学科技园大多是由高校或政府刻意追求的结果,科技创新资源普遍不足,科技园成为了无米之炊、名不副实的房屋出租园,房租收入难以支撑日常运营开支,开放办园自然成为了扭转困局的必须选择: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广纳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精英,同时引入了新的思维理念和管理方式。

知识和人才覆盖面窄是小微企业发展的短板,更加需要外部支持。以色列理工学院科技园成立的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TEIC对科技园独立经营和管理,要求项目开发的产品必须具有国际市场应用前景。TEIC认为,搞技术发明的人大多不懂管理经营,所以TEIC从国内外工商界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做项目开发顾问,协助研究市场、吸引投资和将产品顺利推向市场。美国退休经理服务团包括13 000多名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和技术专家以及300多名协调人,以各种灵活方式为企业提供免费的商业咨询。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出现了产业、行业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正在加速改变产业竞争模式,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提高企业全产业链的联动信息化水平,发展智能制造、网络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同样需要广泛合作、开放办园。

三、通过言行一致的具体事例营造生态软环境

诺斯认为:即便在发达经济体,制度的正式规则(如法律法规、政策条例、规定办法)也只是决定人们行为选择总体约束中的小部分,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空间是由制度的非正式规则(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约束的。吴敬琏也认为,制度重于技术,决定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状况的最主要因素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而是人力资本的发挥、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

我国许多大学科技园基本上具备了硅谷的“形态”元素,却未能具备硅谷的“神态”元素。硅谷的成功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技术方面,更表现在社会文化制度层面,使其具有强大凝聚力(2000年硅谷中仅印度和中国人开办的科技企业就达2 774家;全球28%的风险资本汇集硅谷)。即便是依托于理工实力更加强大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波士顿128公路高新技术园区,与斯坦福大学的硅谷相比也自愧不如、大大逊色,因为崇尚开放包容、批判创新的制度软环境已成为硅谷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牛仔风格的硅谷人对创业始终津津乐道,对失败表现出极高的宽容。硅谷的创新文化是:活着为了工作,创新即是生活,创业就是享受,喜欢冒险与试验,崇尚竞争、平等与开放,鄙视等级,允许跳槽,竞争者之间相互交流与协作。在我国,深厚的集体文化遗产和长期的集权等级观念,使得“关系本位”替代了“能力本位”,严重的集体内耗不仅转移了创新注意力,也消耗了创新能量。在当今大科学研究、交叉学科研究、“海陆空”兵团作战已成主导的情势下,极大抑制了协同作战、协同创新的力量和源泉。

大学与企业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为主体,它们在价值评价标准、行为风险性、管理体制、运营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并在它们的运行节奏、管理方式、决策目标等方面淋漓体现。企业是社会的经济主体,以追求利润为天职,对市场反应敏感而迅速,这就决定了企业崇尚:客户就是上帝、一切为了市场、敢闯敢试与敢拼敢抢、雷厉风行与令行禁止的紧张激烈的文化氛围;而相对宽松的大学校园追求学术水平、独特新颖、术业专攻,研究选题多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出发,对市场了解不够,应用研究不足,大量科研成果无法满足具体客户需求而成为对企业无助的无效科研。两种体系的成员在沟通、交往与合作中也存在明显的观念与行为差异,延长了双方沟通协商的周期,提高了交易成本和风险。

“温州王” 的平凡,使温州人对财富孜孜以求的商业精神被极大释放;“小岗村事件”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深圳特区的建立,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联想“国有利润”的分红配股(职工持股会)成就了今天的联想集团;“兆龙饭店”、“傻子瓜子”事件虽小,却由小平同志亲自过问;简政放权和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吹响了新时期深化改革、继续开放的号角。人人都讲营造软环境,打造软实力,却大多停留在口头上。比如,什么才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什么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却又很难回答,能否落到实处、落实到具体问题上,更是难上加难,需要眼界、胆识、胸怀乃至良知的综合素质。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因为在事关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原则性的典型事例面前,国家、民族、人民利益至上,不顾个人得失与安危,高瞻远瞩,甘冒风险,正确决策,导向引领。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只有通过若干事例的具体实践,才能令人信服的证明,我们的言行是一致的,让“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等靠要、庸懒散、假大空、浮虚绕”、“嫉贤妒能、尸位素餐、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的人脸红冒汗、如坐针毡,逐步建立起“能者上、庸者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比学赶帮超”的用人机制,逐步形成奖罚分明、催人奋进的创新创业氛围。

四、借鉴国外经验推进风险投资机制建设

实践证明,风险投资发展好的国家,其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就高;反之,就举步维艰。据统计,美英日德法五国风险投资之和占世界总额的90%以上,其高新技术产业自然占据了世界主导地位,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水平也是最高的。美国风险投资的70%投向了高新技术企业。日本建立的高技术开发事业团(集技术中介和风险投资于一身)的主要资本金来自政府并吸收民间风险资本加入,每年向大学及研究机构征集科研成果(能否产业化还需要大量过程技术活动)介绍给有需求的企业,事业团提供70%以下资金,三方协作开发并按约定比例(向民间资本倾斜)分享成功收益。由于对科研成果进行了严格筛选,反复论证,成功率很高,形成了投资―获利回收―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政府资助成为源头活水。

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积淀的“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以及缺少市场经济“契约关系、诚信文化”的洗礼(非法集资固然有发起者的违法责任,但广大集资民众的投资常识匮乏、风险意识缺失和违背契约精神的只许赢不许亏的做法,也应当警思)等原因,导致我国风险投资制度和风险投资人才欠缺,使得风险投资领域的民间资金非常有限。在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家的融资对象几乎包括了所有机构、富裕家庭和个人。

融资频次高、单笔额度小、急切用款多、可抵押资产少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共同特征,建立适合不同企业需求的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非常重要。比如,追求高收益的风险资本可以助力创新企业高速发展;追求低风险、固定收益的商业银行可以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投资银行则推动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美国约8 000家商业银行中,资产少于10亿美元的小微银行就达5 000家,充分激烈的市场竞争让他们专门致力于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和理财服务。我国大学科技园还可以探索创建混合所有制的科技园集团公司,既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又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武汉“光谷”之所以成功,得益于一开始就有私人资本参与并按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对具有发展前景的小微初创企业,也可将房屋租金作为认股权证,到达约定期限,将其转为孵化器股份或作为债务要求企业还本付息。

需要强调的是,集专业知识与投资意识于一身,又具有资本市场经验的风险投资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非常关键。在硅谷,风险投资家们为创业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投资基金,还有操作经验、技术技能和行业接触网络。他们在经营战略方面为企业家出谋划策、招募重要的经营管理人才、帮助寻求共同的投资者并在董事会任职。

五、通过制度设计实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大学科技园都与企业紧密结合。芬兰政府规定,大学或研究机构项目必须有企业参与才能得到支持,企业项目也必须寻找大学或研究机构作为伙伴才能得到资助;意大利政府规定,大学科研必须参与以企业为主构成的“康采恩”才能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美国政府规定,参与政府项目的企业必须承担50%以上的研究经费,以增强企业风险压力。项目由高科技企业提出,经政府和相关专家评估,以保证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前景。即便是企业项目,也要通过政府组织的答辩竞争才能获得政府资助。可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政府的导向引领作用十分必要、十分重要。

随着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的国策实施,高校科研与企业相融合的必要性更加显而易见,因此我国将实行“企业出题、先行投入、协同攻关、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与组织实施机制。根据我国85%~90%的科研成果停留在论文、鉴定、专利、获奖证书上的尴尬局面,应充分借鉴国外做法,通过制度安排提高成功率、实现产业化:科研项目团队成员尤其是项目负责人应承担一定额度的科研经费(研发成功获得收益后加倍返还)或其他约定风险才能立项;在项目评审、筛选、立项时,应吸纳经验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科研项目实行投票者、决策者备案负责制,成功与否纳入绩效考核并与奖惩挂钩;科研成果只有实现商品化、产业化才能结题;省市级人文社科类项目,其研究成果须在分类核心以上期刊发表,等等。“为过程鼓掌,为结果埋单。过程再精彩,没有结果,劳民伤财。”

六、错位发展,科学评估,人才优先,创新驱动

一个没有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就会成为乌托邦。然而,我国大学科技园乃至高新技术园区、创新创业园区的特色建设,主要强调技术和研发方向,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经济全球化以及高校学科设置雷同等原因,技术特色已黯然失色。而技术有特色,研发有特色;管理有特色,运营有特色;人才结构有特色,人才使用有特色;个体有特色,团队有特色;政策制度有特色,体制机制更有特色,全面特色才称得上是特色园区,才能实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的错位竞争和错位发展。

还有,为了继续保持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大学科技园评估体系和成果评价体系,以此为政策导向,重点扶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特色园区。比如:大学科研成果进入大学科技园的数量及在园区的转化率;专利申请数与知识产权、科研成果转让和提成收入;经科技园孵化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后,对大学的回报率及其占学校全部科研经费的比例;每年经科技园孵化出的新企业数量及孵化失败的数量;大学科技园在高校师资与学科建设、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对高校及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社会服务的示范引领作用,等等。

另外,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体制机制尚待完善(比如,服务行业WTO规则共计160个,我国仅入门100个,还未完全接轨),市场信息还不能及时迅速、全面准确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主要表现为价格信息),造成市场配置资源的时效性较差,研究成果与市场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很多科研成果还未产业化即被市场淘汰。那么,对市场熟悉、嗅觉敏锐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就成为了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核心要素。崔岐恩等通过CCR模型的影子价格分析,在人力、物力、财力三项投入要素中,大学科技园经营管理人员相对于其他两种要素最为稀缺,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是大学科技园绩效不佳的关键所在,引进高素质人才应成为我国大学科技园效率改进提升的窗口。我们应积极推动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非货币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真正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人才结构优先调整,才能实现大学科技园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社会服务的示范引领作用,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才能实现主席提出的创新、创新、再创新的创新型国家目标。

参考文献:

[1] 崔岐恩,等.我国大学科技园运行效率研究――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1):16-21.

[2] 党咨文,等.新时期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建议[J].继续教育研究,2014,(9):95-97.

[3] 胡明辉.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制度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4):153-155.

[4] 孙月平,等.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优化南京创业环境[J].南京社会科学,2004,(12):179-186.

[5] 黄亲国.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对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第3篇:科技创新体系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结构导向;科技创新;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服务;经济结构

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应对由此产生的问题并谋求较快较好的发展,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陆续制定和了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纺织工业、装备制造业、船舶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和物流业等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顺应世界科技进步的潮流、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建立一个既高效又有活力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也意义重大。伴随着十大产业振兴调整规划的实施,为应对金融危机,以结构调整为导向重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服务质量、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发展,成为当前科技创新领域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金融危机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经济结构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水平和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1]。当前金融危机的直接引发因素虽然是金融领域的问题,但从深层次看,也与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结构合理与否密切相关,因为它不仅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经济主体对金融危机的规避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和涉及范围。

1.金融危机给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困难

在我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表现在经济、工业、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2009年第一季度,国内工业增速下滑,经济增长乏力,消费水平明显下降,制造业企业、尤其是沿海的制造业企业倒闭,人员失业,能源原材料市场疲软。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到了经济结构中产品结构、人员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等方面。

2.经济结构不合理是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

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一定的经济结构与它相适应。经济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机联系的,经济与结构、产业与部门、要素与构成等之间都具有客观制约性。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国实际情况,能否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有利因素,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能否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能否有力地推动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否既有利于促进近期的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远的经济发展[2]。因此,随着经济结构的运行及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经济结构需要不断地作出调整,当其不能很快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发展需要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不合理,这种不合理是引发各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但这一过程较长。

3.金融危机刺激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虽然金融危机给经济和社会带来较大不利影响,甚至是重创,但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各国政府和企业也开始重新审视经济和工业发展的路径,针对未来的经济复苏和市场需求,坚持内外需求兼顾的方针,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档次和结构加快调整,实施产业布局的承接、转移、优化。同时,金融危机改善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技术软环境,发达国家对我国先进技术、设备转让的管制有所放松,条件也有所降低;我国政府为促进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设备、技术的引进也采取了减税、补贴、奖励等多项优惠政策[3-5]。国内外逐渐宽松的技术软环境,使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此外,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变化,降低了经济结构调整的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国内外市场需求下降,很多企业迫于市场压力,自觉限产、转产,搞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政府从改善民生环境出发,加强对“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治理,这些都使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效益增强。

二、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与结构

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推动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为目的,由作用于科技创新活动并且在共同社会经济目标下相互作用的各要素通过各种组合而形成的系统。

1.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

(1)市场性。科技创新体系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首次提出创新理论的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认为,创新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涉及技术性的变化创新,又涉及非技术性的变化创新。从创新的本义来看,它是一种经济活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经济范畴的概念。围绕科技创新活动而建立起来的科技创新体系,也自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市场性。

(2)系统性。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并不是由单个要素组成,而是多个要素的组合,并且各要素之间形成有序的排列。各种要素可能涉及到社会的多个方面,它们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各要素协调、均衡地发展,使得科技创新体系发挥作用。

(3)功能性。科技创新体系是作用于科技创新领域、具有创新功能的体系,其功能主要表现为配置用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种资源,促进科技人员通过一系列活动创造新的成果,通过多种形式的载体使成果转变为创新获利。

2.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

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成果六要素组成,如图1所示[6]。

创新主体是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

图1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

其中企业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最重要力量,并通过产品和服务获得自身的利益回报,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投入者和承担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则主要承担了国家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公益研究、高投入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也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创新服务体系是衔接创新体系各个部分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一个功能较为完善、机构充分发展、服务质量高的中介服务系统,主要包括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和服务作用,体现在宏观导向、优化环境等创新环境的服务上。

创新资源是创新的基础,包括创新硬件资源和创新软件资源。前者主要指创新基础设施,是创新体系的必需条件,包括实验室、大型科研设施、信息网络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网络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应该重视网络建设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其服务。后者主要指从事于创新的人才、与创新相关的各类知识、各种发明专利、行业信息、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和资金等。科技进步中人才是关键,搞好科技创新人才开发、制定创新人才政策、避免人才流失,才能使科技创新跨上新的台阶。

创新环境是鼓励创新的关键,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对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起很大推动作用,主要是国家科技发展环境、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税收政策、社会氛围等;内部环境对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起到很大作用,主要是企业内部的体制、政策、企业文化、管理机制等。

科技创新体系的运作是通过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实现的,所以科技创新活动是科技创新体系内部不可缺少的要素。科技创新活动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它连接科技创新体系内部的其他要素,形成有形或者无形的网络,使得科技创新体系有效运行。

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结果是科技创新成果,它是检验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程度和运作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包括发明、专利、课题和创新的经济社会效益等。

上述要素之间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网络系统,只有系统各部分协调有效地运行,整个创新体系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及相互之间的衔接如图2所示。

图2科技创新体系的框架

三、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

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其演变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详见表1。

从目前看,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虽然初具规模,而且在繁荣科技、培育人才和发展经济等方面都为国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其原因主要有:①企业研发(R&D)投入强度不足,用于研发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很低,企业创新能力还非常薄弱;②真正拥有科技研发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比重也在减少,而且对企业已经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的能力也很差;③受观念、体制、资金、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结合点,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合作的范围不广、层次不高。

表1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演变过程

(2)体制和机制不适应以及国家的政策指导不明确。国家层次上的科技创新体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使得科技创新体系停留在局部,同时,国家制定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对科技创新的针对性不强,指导性不够明确,一个真正促使技术经济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很难建立起来,导致科技与经济脱节等问题。

(3)科技创新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市场化的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时,政府计划是协调创新体系各要素的机制和纽带,这种方式不利于创新各要素创新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随着改革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的协调作用大大减弱,而创新体系各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市场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各要素都从部门利益出发进行创新活动,导致创新体系的整体效果不佳。

四、科技创新体系与经济结构的互动关系

1.科技创新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

从熊彼特1912年提出“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大多是以科技创新为桥梁而实现的,科技创新既能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商品化,又能通过创新成果扩散实现其产业化,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它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器和牵引力[7]。

(1)经济结构调整,是根据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进行调整,改善各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比例关系。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主导作用,把科技创新活动贯穿始终,才能起到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目标。

(2)科技创新具有牵引主导产业更新换代的作用,经济结构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的跃进,是科技创新不断作用的结果。纵观整个工业经济时代,正是前沿科技成果的出现带动了历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历次先导产业的出现及其更替。从科学革命到技术革命再到产业革命的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牵引经济结构变动和发展的历史逻辑。

2.科技创新体系调整的必要性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要与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这表明科技创新及其体系的发展正是顺应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原有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成和元素的相互作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现实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1)经济结构变动引起科技创新体系的变动。我国经济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国家仍力图通过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部署和实施,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达到经济平稳增长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是振兴十大产业、调整经济结构从而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途径和手段。面对当前形势,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进而实现国家科学技术战略目标,是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过程。

(2)科技创新水平和方式的变化决定科技创新体系必须走重构之路。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空前活跃的态势,在知识资源成为科技创新第一要素的同时,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创新链已体现在研究—发展—生产的各环节中。全球的技术协调显然已成为科技创新的必要前提,科技创新的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促进了科技创新体系的变革,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机遇。但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仍存在产、学、研脱节等诸多问题,大量科技成果并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因此,要优先发展科技,加大R&D投入力度,避免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或产能过剩而产生的问题,从而使科技创新体系的要素得到重新组合,达到优化科研机构布局和科技结构的目的。

(3)科技创新体系的改善有助于国家整体经济的繁荣。历史证明,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从历次经济波动的发生、发展过程看,经济周期在经历了低谷之后,将会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国家经济的繁荣。科技创新体系的改善与变革,为经济周期内技术的产生及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带动了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减少危机影响,实现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并基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重新构建一个适合当前经济和科技环境的科技创新体系,把与科技创新活动有关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影响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官产学研相结合、责权分明、相互促进的科技创新体系。

五、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与要素变化

(一)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

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是基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的特点,以国家实施的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为依托形成的一种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以经济结构变动趋势为先导。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以增强国家竞争力为目的,而经济结构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经济结构的变动直接影响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科技创新体系要以经济结构变动趋势为先导。

(2)以经济结构调整需求为核心。依照经济发展趋势,在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时,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技术支撑作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发展合理化的经济结构。

(3)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动态衡量标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其经济结构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改进科技创新体系来提供支撑。因此,科技创新体系需要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动态衡量标准,不断地进行完善。

(4)以国家宏观调控为支撑。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是新体系运行的支撑点,突出表现在国家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要力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创新环境、加大科技投入、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

(5)以创新主体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在金融危机环境下进行,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等有利条件,创新体系强调主体多元化和主体功能的进一步增强,而且各组成部分都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企业仍然保持在创新体系中最根本的地位。

(6)以网络化开放发展方式为手段。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依托,在调整过程中以网络化运行,形成金融危机下各种创新资源在创新主体之间的流动网络,注重国际交流和联系,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技术、人才和知识等资源的优势互补和高效配置。

(二)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的要素变化

在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中,原有的构成要素都有所改变,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调整变动、创新环境的变化以及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

1.创新主体的调整变动

(1)企业。企业应该和科研机构及高校一样,既要生产知识、供应技术,更要运用知识,并最终在市场上实现技术创新,从而参与创新的全过程。应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实行面向市场、充分调动内部资源、广泛利用外部资源的开放式运行机制,带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的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以此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2)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各类高等院校的特色,建设良好的科研资源平台,搞好团队建设,优化激励机制,拓展与其他组织人才、资金、信息和技术的交流渠道。

(3)科研机构。应由原来以国家、部门和地方所属科研院所为核心,转向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核心,建成一批相当数量的新型科研主体,按基础研究和工程化研制的两阶段,设置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两类承载主体,每类主体按国家和部门、地方的两级分类进行管理。

(4)政府。政府职能部门介入科技创新的主体,形成“官产学研”联盟,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在经济危机环境下,以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带动科技创新。营造“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氛围,利用庞大的市场资源,通过政府采购为自主创新产品搭建应用平台,进一步深化改革,进而实现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5)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应从原有的服务中介系统中分离出来,通过金融创新带动科技创新,力图创造出更为有效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国家的金融竞争力,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

2.创新环境的变化

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是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产生的,其内外部环境如表2所示。

表2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的内外部环境

3.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

创新服务体系内容的完善,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服务内容,主要表现为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技术转移和扩散以及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等,其行为主体主要有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教育培训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信息网络、金融机构技术市场、政府科技咨询评估机构、技术产权评估机构以及公共创新与服务平台,如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检测中心、公共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

六、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要求与途径

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是对原有科技创新体系的重新构建,其形成过程既包括对原有系统的保留,又包括对原有系统的改进。

1.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要求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仍然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因为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和归宿。因此在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时,创新的目标应紧盯市场,依靠市场来配置用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种资源,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则来经营创新活动,通过市场来获取创新的价值和利益,从而保证再创新所需的资金以及其他资源,使再创新变为可能,并形成良性循环。

(2)科技中介机构和支撑服务体系能满足创新需求。当今生产力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的持续增长,归根到底是由科技创新推动的,而促进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要求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同时,各种技术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己成为转移、扩散科技成果和有效配置科技资源的重要渠道,还有相当数量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科技评估机构、专利机构、各类行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等在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中体现出重要作用。

(3)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科技创新体系内一直强调的内容,然而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体现企业的科技创新作用,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仍然以生产为核心,没有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事实上,企业的扩大和发展造就了技术开发的强大能力,发挥好这种能力并使之成为企业特有的发展动力,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仍然是重要的。所以,应牢固树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思想,由市场调整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由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与引导,并鼓励企业家和创新者的创新。

(4)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十大产业振兴调整规划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向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各规划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抓住了产业技术创新的宏观概念,通过面向产业的科技计划解决产业的选择与抉择。所以,应重点提高产业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我国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以及有利于解决国民经济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产业领域,如突出电子信息等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装备制造业技术结构的合理化等。

2.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途径

(1)建立科学的科技创新制度。在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中,制度创新是最重要、最具难度的一个环节,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制度选择成为关键因素,撇开制度创新而只谈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在新的科技创新体系中,应使科技创新制度作为构建的重要内容得以体现。

(2)积极培育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全球金融危机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对各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应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为背景,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新环境:一方面,通过国家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创造出适合科技创新的环境,尽快制定和完善关于科技中介组织的法规,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人员的管理制度,实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政策,正确评估科技成果并进行科技奖励,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应对金融危机。

(3)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体制。当前,要完善我国的金融体制,各级财政要切实改变以往对科研机构的一般支持方式,鼓励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的技术创新。同时,国家要进一步要求金融机构改进信贷服务,积极培育有利于十大产业调整和优化发展的资本市场,逐步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政府要加入到创新主体中,与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共同形成“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的组合,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从原来的为创新主体服务转变为创新主体的组成部分。

(4)制定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和创新利益回报机制。培养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所以企业应制定能激发人才创造热情的制度,真正体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人为本的人才方针。应完善企业的评价机制、分配机制、奖励机制、培养和选拔机制、考核机制、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等,使这些机制共同构成企业内部人才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评价要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增加评价活动的公开性与透明度,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以及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冀文,汪作奇.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佳选择[J].现代化农业,2006(1):26-27.

[2]关凤利,孟宪生.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导因[J].未来与发展,2007(9):7-9.

[3]王岳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对策措施[J].经济研究参考,2009(12):19-20.

[4]王平,云鹤.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探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6):679-683.

[5]陈宝明.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6(11):22-24.

第4篇:科技创新体系范文

关键词:唐山市 科技型中小企业 融资

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作为中小企业的尖端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成败。据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逾20万户,提供了全国约66%的发明专利、74%以上的技术创新、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中有47.6%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可见,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普遍的、关键的制约因素就是融资困难。信息不对称、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少等因素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作为一座震后重建的“新兴”城市,唐山市不再仅仅将工业作为复兴的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也随着这座城市的崛起而萌芽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唐山市14个区(县)的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走访调查,梳理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当前国内外科技融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方法与建议。

一、唐山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近年来,唐山市不断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6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为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2013年8月28日唐山市科技局联合财政局,专门设立了科技金融专项资金,并制定出台了《唐山市科技金融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贷款贴息、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专利权质押贷款等方式,扩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但相比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巨大资金需求,这仍只是杯水车薪。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缺陷。首先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三高”特征,即高风险、高收益、高不确定性,决定了其不适合依赖银行贷款等传统方式进行融资,但是由于融资渠道的匮乏,又不得不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这种矛盾是造成其融资困难的首要原因。调查发现,唐山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自身存在三个弊端: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观融资观念滞后,过分依赖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限导致企业内部结构治理不完善。在笔者调查的25家企业中,有22家公司财务账目不清、财务制度混乱,无法向银行提供有关财务报表。三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融资条件不具备优势,资金需求占用时间长,未来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都比较高,抗风险能力弱,而且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都不具备担保条件,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标准而造成融资难。

(二)创业投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是指创投资金对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通过股权退出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业投资的重要投资对象,但这种新生的投资方式发展还极不成熟。EZCapital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创投市场上公开披露的完成募集的基金规模陷入了近6年的最低谷,共披露上市事件89起,同比下降57.62%,共募集资金1 417.63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46.48%。创投市场的黯淡反映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困境(尤其是融资方面)。

在调查的25家科技型企业中挂牌上市的企业有8家,只有同方国芯(股票代码002049)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可见,唐山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基本没有渠道从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支持。此外,2013年唐山只有11个项目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共争取资金640万元,尽管2013年唐山市科技金融专项资金首批启动500万元,但这些资金分配到每个企业也就区区几十万元,而对于众多没有政府资金支持的企业来说,融资之路更为艰难。

(三)外部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缺陷。首先,唐山市对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衡量定价制度缺失。由于对科技产品相应的知识产权的评估和认证的标准制度不统一、不匹配,知识产权质押尚未规范形成,而且金融服务体系中缺乏相辅助的信用风险评级系统,这就很难让金融机构充分了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信贷成本增加,企业融资难度增大。其次,市场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融资潜力尚未全面开发。唐山市中小企业发展多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但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一般商业银行因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风险高、变数大、收益回报期晚等因素而提高贷款门槛或增加贷款成本。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内部也存在改革步伐不快、内控机制不完善、信贷激励机制不健全、金融服务手段偏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信用融资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此外,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创新不足,没有对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量身”服务,导致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缺乏差别化、个性化的信贷支持手段。

(四)政府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首先,政策滞后且支撑力度不够。比如,唐山市在2011年才设立首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在2013年才出台《唐山市科技金融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这难以及时满足亟需政策支持和弥补资金缺口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求。其次,体制上存在职能不理顺和职能缺失的问题。唐山市现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职能部门在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遇到的资金、土地等问题时缺乏强有力的协调调度能力。再次,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无论是财政投入的总量还是发挥作用的效果与程度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分析。美国企业融资中,政府直接参与的比例在逐渐减少,但美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首先是法律保证,早在1958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中小企业投资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其次是信用担保,美国中小企业局(SBA)是负责执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独立联邦政府机构。但政府的支持并非是美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Manigart S.和Struyf C.(1997)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初创期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来源是企业家以及银行,但提供资金最多的则是风险资本公司及私人投资者,政府、院校以及其他公司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美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发达的风险资本市场。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调研发现,美国风险投资的资本金额占GDP的1%,但这些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创造的直接经济贡献达到了GDP的11%。可见风险投资是一种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另外,美国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高效的融资渠道。

(二)日本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分析。日本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整体上体现了较大的政府干预性,偏向于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首先是对企业进行指导,其次是运用金融政策扶植企业,通过政府金融机构等途径向企业提供低息科技贷款。日本也是世界上较早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的国家。从结构上看,日本建立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两级信用保证体系,这种对信用担保再保险及财政损失补偿的机制维持了信用担保的信誉,使大量原本融资困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顺利从商业银行获得了资金支持。当然,日本的减免税收等政策以及完善的法律保证体系也是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因素。

(三)德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分析。与美国不同,德国的银行为全能银行,可以为企业提供包括贷款、有价证券发行、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银行针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特征,提供了多种有针对性的融资方法,而银行和企业互相持股,便于银行对企业进行资信评估和提供更加适合的融资方式,这种关系型的融资方式有助于银行对贷款企业进行风险控制,紧密的银企关系也利于企业获取信用支持并降低贷款成本。此外,德国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金融优惠政策以及鼓励出口等政策,这都为德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唐山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对策分析

唐山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有106家,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毫无疑问,在发展与扩张过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困境。Giudici G.和Paleari S.(2000)认为金融约束是高科技企业扩张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尤其是对于小型高科技企业。Ullah F.和Taylor P.(2007)分析了英国科技型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结论显示将近80%的企业在早期发展阶段面临融资约束。为此,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唐山地区实际情况,本文提出解决该地区科技融资的新措施。

(一)加大财务与经营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度。众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显示信息不对称是小企业融资最大的特征,尤其是科技型小企业。Revest和Sapio(2012)分析了欧洲科技型小企业的情况,结果表明信息不对称引起市场失灵,阻碍了科技型小企业的外部融资。唐山地区90%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存在账目不全、财务混乱以及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尽管企业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但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金融与投资机构对企业的信任度。因此,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营管理并加大信息的公开与透明是争取融资支持的重要前提。

(二)完善资本市场,健全金融服务体系。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得到蓬勃发展在于其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尽管我国2009年成立创业板块,但截至2014年2月底,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总共才379家,且目前唐山还没有一所公司登陆创业板。因此唐山应该对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大力支持,这不仅会有力地促进唐山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会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同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改变传统信贷观念,尤其应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可成立专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部,针对企业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细分信贷产品,例如浮动利率贷款、循环贷款、保理、福费廷等。另外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问题,商业银行可开展专门的风险贷款业务。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成长增值以后,通过出售所持股份或期权获得高收益,对失败企业的风险损失进行补偿。只有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才能满足不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

(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为融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主要应从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颁布相关倾斜政策,完善各项基础服务三个方面出发,三者协调配合实施,才能够有力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首先,政府要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融资扶持政策,完善与制定相关法律,为风险投资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其次,要建立和完善高技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服务机构,加大信息服务力度,提高管理、法律、技术、融资等咨询服务,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阶段的突出困难,提高创业成功率。第三,充分发挥金融市场运作体系的作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促使融资方式多元化;研究制定《唐山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的指导意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资源库,有针对性地对部分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辅导,并予以相应资金支持。鼓励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公司,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工作,为企业融资提供多种选择。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其他融资方式,如信托融资、项目融资、租赁融资、典当融资、资产证券化、知识产权权利质押等新型融资模式。最后,完善并促进风险投资机制,尤其是考虑引进创投基金。Fabio Bertoni et al.(2011)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了风险资本投资的“治疗效应”与“选择效应”,结果表明风险资本投资对企业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如果唐山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利用风险投资(或创投基金)所带来的巨大资金支持,其发展必将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1.Myers S.C.,Majluf N.S..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2):187-221.

2.Giudici G.,Paleari S..The Provision of Finance to Innovation:A Survey Conducted among Italian Technology-Based Small Firm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0,14(1):37-53.

第5篇:科技创新体系范文

关键词 科技创新体系;科技信息;咨询服务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012-02

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实施抚顺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全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要求,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技术进步为重点,遵循“强化能力建设,推进自主创新,突出企业主体,实现重点突破,支撑全面振兴,引领未来发展”的指导方针,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

1 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抚顺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特别是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推动区域创新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抚顺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

1)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创新资源低效使用,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具有支撑性的大项目较少,高新技术产业在抚顺市经济总量中比重不高。从153家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统计数据来看,抚顺石化、抚顺特钢等国有大企业和成功转制的抚挖重工等原国有大中型企业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贡献较大;新兴的像隆基电磁、佳化化学等科技型民营企业数量偏少;

2)科技投入总量不足、结构单一。从抚顺市18家高新技术企业统计数据来看,2011年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共计3.29亿元,科研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为6.98%,很多企业都是刚刚达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标准;企业科研活动经费中企业自有资金达到了3.14亿元,政府部门提供的科技活动经费只有1572万元,高新技术企业自身投入仍是科技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企业对创新政策掌握不透,9家高新技术企业未能享受到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3)龙头企业相对偏少,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技术消化和二次开发能力不够,一些企业产品水平低、技术落后,持续创新能力较弱。在18家高新技术企业中, 虽然产值超过4亿元的企业达到了8家,但却没有一家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显示抚顺市科技型龙头企业数量偏少,龙头企业的产业集聚作用不强。同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偏少,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工艺改进等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企业做强做大。

4)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学历、高层次、高水平的复合型技术开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紧缺,引才引智面临较大压力。

2 推进科技创新思路和对策

未来十年,是抚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经济转型、体制转型、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抚顺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1 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为合作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形成适应抚顺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抚顺市科技、经济核心竞争力,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持久强大的内动力。

2.2 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

2012年开始,全面落实《抚顺市科技创新型企业加速成长计划实施方案》和《抚顺市高新技术企业百家工程实施方案》。建立以企业成长指标、R&D投入强度、产品标准认证、专利拥有量、科技创新要素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为重要指标的科技创新体系。

到2015年,全市创新型企业总体规模发展到1000家,建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建立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示范基地20个;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100名,引进转化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100项,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50件;引导和支持100家重点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规模以上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到500家。

2.3 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

重点实施“六大科技创新工程”。即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惠农、知识产权战略、重大项目、特色产业基地等六大创新工程。

营造环境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以服务为己任,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加大宣传力度,贯彻落实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坚持以存量促增量发展模式,吸引更多高新企业到我市各产业园区安家落户。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提高企业专利申请量。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的构建,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共建研发机构。培育和大力发展高科技战略性产业,组织构建产业技术联盟,逐一形成一个能够抱团创新的新概念、新模式。

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创新科技人才培养、选拔、引进、流动机制。探索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着力提高抚顺市科技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素质。

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研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鞭策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引导社会各界加大科技经费及人才队伍的投入,形成一个以政府为导向,以企业为市场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经费及人才队伍投入的新格局。

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骨干科技中介机构,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在咨询服务、策划包装、风险投资、科技平台建设及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打造精品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使之成为科技创新服务和技术转移的生力军。

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推进抚顺市特色产业基地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地技术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和综合配套服务体系,为地区企业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质量检测、项目研发、信息咨询等服务。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通过人才纽带、资本纽带和项目纽带的连接,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外部科技力量弥补抚顺市创新资源的不足,实现技术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科技创新体系范文

一、唐山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近年来,唐山市不断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6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为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2013年8月28日唐山市科技局联合财政局,专门设立了科技金融专项资金,并制定出台了《唐山市科技金融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贷款贴息、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专利权质押贷款等方式,扩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但相比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巨大资金需求,这仍只是杯水车薪。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缺陷。首先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三高”特征,即高风险、高收益、高不确定性,决定了其不适合依赖银行贷款等传统方式进行融资,但是由于融资渠道的匮乏,又不得不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这种矛盾是造成其融资困难的首要原因。调查发现,唐山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自身存在三个弊端: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观融资观念滞后,过分依赖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限导致企业内部结构治理不完善。在笔者调查的25家企业中,有22家公司财务账目不清、财务制度混乱,无法向银行提供有关财务报表。三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融资条件不具备优势,资金需求占用时间长,未来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都比较高,抗风险能力弱,而且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都不具备担保条件,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标准而造成融资难。

(二)创业投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是指创投资金对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通过股权退出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业投资的重要投资对象,但这种新生的投资方式发展还极不成熟。EZCapital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创投市场上公开披露的完成募集的基金规模陷入了近6年的最低谷,共披露上市事件89起,同比下降57.62%,共募集资金1 417.63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46.48%。创投市场的黯淡反映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困境(尤其是融资方面)。

在调查的25家科技型企业中挂牌上市的企业有8家,只有同方国芯(股票代码002049)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可见,唐山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基本没有渠道从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支持。此外,2013年唐山只有11个项目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共争取资金640万元,尽管2013年唐山市科技金融专项资金首批启动500万元,但这些资金分配到每个企业也就区区几十万元,而对于众多没有政府资金支持的企业来说,融资之路更为艰难。

(三)外部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缺陷。首先,唐山市对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衡量定价制度缺失。由于对科技产品相应的知识产权的评估和认证的标准制度不统一、不匹配,知识产权质押尚未规范形成,而且金融服务体系中缺乏相辅助的信用风险评级系统,这就很难让金融机构充分了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信贷成本增加,企业融资难度增大。其次,市场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融资潜力尚未全面开发。唐山市中小企业发展多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但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一般商业银行因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风险高、变数大、收益回报期晚等因素而提高贷款门槛或增加贷款成本。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内部也存在改革步伐不快、内控机制不完善、信贷激励机制不健全、金融服务手段偏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信用融资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此外,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创新不足,没有对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量身”服务,导致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缺乏差别化、个性化的信贷支持手段。

(四)政府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首先,政策滞后且支撑力度不够。比如,唐山市在2011年才设立首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在2013年才出台《唐山市科技金融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这难以及时满足亟需政策支持和弥补资金缺口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求。其次,体制上存在职能不理顺和职能缺失的问题。唐山市现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职能部门在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遇到的资金、土地等问题时缺乏强有力的协调调度能力。再次,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无论是财政投入的总量还是发挥作用的效果与程度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分析。美国企业融资中,政府直接参与的比例在逐渐减少,但美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首先是法律保证,早在1958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中小企业投资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其次是信用担保,美国中小企业局(SBA)是负责执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独立联邦政府机构。但政府的支持并非是美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Manigart S.和Struyf C.(1997)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初创期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来源是企业家以及银行,但提供资金最多的则是风险资本公司及私人投资者,政府、院校以及其他公司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美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发达的风险资本市场。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调研发现,美国风险投资的资本金额占GDP的1%,但这些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创造的直接经济贡献达到了GDP的11%。可见风险投资是一种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另外,美国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高效的融资渠道。

(二)日本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分析。日本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整体上体现了较大的政府干预性,偏向于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首先是对企业进行指导,其次是运用金融政策扶植企业,通过政府金融机构等途径向企业提供低息科技贷款。日本也是世界上较早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的国家。从结构上看,日本建立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两级信用保证体系,这种对信用担保再保险及财政损失补偿的机制维持了信用担保的信誉,使大量原本融资困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顺利从商业银行获得了资金支持。当然,日本的减免税收等政策以及完善的法律保证体系也是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因素。

(三)德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分析。与美国不同,德国的银行为全能银行,可以为企业提供包括贷款、有价证券发行、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银行针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特征,提供了多种有针对性的融资方法,而银行和企业互相持股,便于银行对企业进行资信评估和提供更加适合的融资方式,这种关系型的融资方式有助于银行对贷款企业进行风险控制,紧密的银企关系也利于企业获取信用支持并降低贷款成本。此外,德国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金融优惠政策以及鼓励出口等政策,这都为德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唐山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对策分析

唐山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有106家,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毫无疑问,在发展与扩张过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困境。Giudici G.和Paleari S.(2000)认为金融约束是高科技企业扩张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尤其是对于小型高科技企业。Ullah F.和Taylor P.(2007)分析了英国科技型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结论显示将近80%的企业在早期发展阶段面临融资约束。为此,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唐山地区实际情况,本文提出解决该地区科技融资的新措施。

(一)加大财务与经营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度。众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显示信息不对称是小企业融资最大的特征,尤其是科技型小企业。Revest和Sapio(2012)分析了欧洲科技型小企业的情况,结果表明信息不对称引起市场失灵,阻碍了科技型小企业的外部融资。唐山地区90%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存在账目不全、财务混乱以及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尽管企业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但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金融与投资机构对企业的信任度。因此,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营管理并加大信息的公开与透明是争取融资支持的重要前提。

第7篇:科技创新体系范文

(2017年9月26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我国改革创新的前沿城市,一直是我委持续跟踪关注的标杆城市。最近两个月,围绕张书记“对标找差”的工作部署,我委在组织调研组赴**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对**2006年以来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南京的相关工作建议。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演进

创新不仅需要市场“无形之手”的牵引,也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目前,**高科技企业超过3万家,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的创新力量可以概括为“4个90%”,即90%的研发人员、90%的研发机构、90%的科研投入和90%的专利产出均来自企业。在发挥市场驱动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围绕“需求链”积极构建“创新链”,积极构建体系完备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以政府主动作为弥补市场失灵,通过前瞻谋划、规划引领、政策激励、环境打造、人才构建,使创新活动更有效率,创新成果更有质量,创新驱动更可持续。

从2006年初《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到2008年获批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再到2014年成为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始终坚持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提出并积极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形成了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第一阶段: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自主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此次大会掀起了各省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序幕。**从破解自身土地空间限制、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压力、环境承载力“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性制约的实际出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准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的唯一选择,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并于2006年初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和四个配套政策文件(简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由此启动了从“速度**”向“效益**”“质量**”的升级转型。

作为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外贸依存度高的沿海开放城市,**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比其他地区和城市更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的科技发展曾处在“拿来主义”阶段,模仿式创新虽让**少走了一些弯路,却也存在诸多弊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实质性地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成为衡量**发展的新坐标。

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将**列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当年9月,**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之后,开始实施《**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这个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力图通过本规划的实施,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自2008年下半年起,**将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作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型城市的总体规划与行动纲领,聚焦推动创新城市建设中发展方式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科技发展创新、产业发展创新,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文件,形成了**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优势,开启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在发展方式创新方面,**在2010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和《**经济特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条例》,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开辟生态循环新路径,拓展多维发展新空间,突破资源制约瓶颈,实现发展方式的真转真变。

在人才培养创新方面,为优化**的人才环境,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打造人才宜居宜业城市,**针对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两类不同人才,分别出台了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1+6”政策体系和“孔雀计划”“1+5”政策体系。

在科技发展创新方面,自2008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该条例是全国第一部科技创新地方性法规,从政策和规划层面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保护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于2008年9月出台了《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自主创新“33条”)。该文件从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吸引人才力度,凝聚创新第一资源;继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保障土地资源供给,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创新环境,加速知识与技术成果产业化;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改善融资环境等六个方面明确了33条政策措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阶段的科技创新都是与产业融合发展密切相关。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开始,**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领,积极谋划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生物、互联网和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2011年以后又陆续出台了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至2014年5月,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全部制定出台,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

(二)第二阶段: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率先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自2006年起,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2011年,**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506亿元,成为全国第四个突破万亿元的城市。这标志着**发展进入城市转型升级的又一个关键节点。

2012年,**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上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创新研发的资金投入占比来看,**明显超过了香港和新加坡;从创新资源来看,**研发人员占比明显超过了香港、新加坡与美国。与此同时,**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仍不完善,还未形成一个稳定、平衡、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具体地说,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滞后,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薄弱,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供给不足,科技人力资源短缺等,这都成为制约创新的关键因素。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单元,是国家、地方和高新区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探索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先行区。2009

年下半年起,**多次向国家表达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强烈意愿,经过四年的申建努力,2014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党的十八大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明确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定位是“五区”,即:努力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和创新创业生态区。其核心是构建起完善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将**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

**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面积为397平方公里,相当于34.5个**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这三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相比,**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了由点到面、由园区到城市、由局部到整体的突破和发展,有利于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集聚交融,有利于把创新渗透融合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仅局限于科技创新,还包括金融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力求形成综合创新的叠加效应。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2012年11月,**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等“1+10”政策文件(简称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强化政策联动,打破部门壁垒,运用“组合拳”,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土地、金融、人才等政策有机衔接,形成指向清晰的政策导向和更大的政策效应,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一政策体系是**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也显示了**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进行科技、金融、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

在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继续在早已确立的自主创新主导战略框架下,与时俱进地出台一系列产业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规定,加强宏观部署和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具体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省市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大量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以及政策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人才队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等一系列配套体系。

在激励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方面,发挥政府杠杆引导作用,引导全社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政策法规的形式规定,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渐形成了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1%,接近世界第二韩国水平。通过不断加大对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领域产业化的投入,**逐步实现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

在全力打造创新载体方面,一是加快建设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国际基因库等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推进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等院校建设。二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截至2016年底,拥有国家、省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493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三是引进和培育华大基因研究院、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研究院、光启研究院等一批企业化运作的发展速度快、创新成果多、产业化能力强的新型研究机构,助推**技术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前列。四是推进创新联盟建设,创新产业发展组织形态。在基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超材料和新材料、智能电网、智能机器人、低碳生物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组建一批高水平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和部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在构筑创新人才高地方面,编制出台《**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建设“人才特区”战略、人才国际化战略、人才市场化战略、人才区域合作战略、人才载体支撑战略等五大战略。

在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方面,一是积极推动“深港创新圈”纳入国家战略,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在产品、资本“走出去”的基础上,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攻克核心技术的实效和水平。三是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转移,鼓励跨国公司在深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四是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稳步扩大国际科技合作范围,积极参与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项目、欧盟地平线2020研发计划、国际基因组计划、国际植物组学研究等国际大科技计划。

在推动科技金融有效结合方面,**于2013年出台了《**市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方案》“一揽子”计划,在银政企合作、科技保险、天使投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股权有偿资助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有效融合,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

在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制定了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标准化战略资金管理办法以及标准创新奖励办法,大力实施“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

在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方面,2013年6月1日起,施行《**经济特区技术转移促进条例》。**又一次在全国率先以地方性法规形式提出了财政性资金形成的技术成果转移新机制,进一步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建设最具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2016年10月,《**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在构建全链条、全覆盖的“双创”政策体系,激发草根创新创业活力方面,2015年6月起,陆续出台了《**市关于促进创客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市促进创客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2015-2017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设立3亿元创客基金,每年投入5亿元创客专项基金。

在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2016年3月起,连续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揽子”精准化组合型政策,共235条措施,营造更加优良的创新环境。其中,《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孔雀计划”进行拓展和深化,提出**市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在原来5亿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翻了一番),用于培育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自2013年起,**在前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入正轨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加快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海洋等未来产业发展,并于2013年底至2014年初,推出了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1+3”文件。之后,又细化落实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规划和政策。至2016年底,**未来产业总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万亿元。目前,**已形成由四大支柱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组成的产业梯队,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城市。

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一方面,更加突出市场化导向,不断对科研管理体制、科技研发资金投入等进行改革探索,在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各环节引入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另一方面,注重发挥政府作用,在新一轮大部门制改革中整合科技管理部门职能,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起市区联动和部门协同机制,加强创新资源和产业的统筹规划和布局,避免多头管理、分散投入,促进创新资源优化整合。

总体来看,**着力构建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不仅重视技术创新,也注重金融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环境。**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了政、产、学、研、资、用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促进技术、资金、人才、产业、市场等各类创新要素联动,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配套环境。这种全方位创新的高度,有效地提升了**创新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高度。

(三)第三阶段:全力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向引领式创新和全面创新迈进

2016年,**GDP达到19492亿元,接近2万亿元,率先进入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稳定增长阶段。与此同时,**城市发展面临着“三个不足”突出问题,即,创新引领推动力相对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社会治理支撑力相对不足。**新一波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015年1月,***对**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加快**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这是国家对**新时期赋予的重大使命,也是国家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的战略选择。

顺应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新概念,强调未来要突出开放创新、全面创新和原始创新,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之城。

2017年1月,《**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为配合“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一战略任务,**启动新一轮创新战略布局,自2017年起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

实现科技与产业创新能力的再突破,以进一步强化**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

“十大行动计划”涵盖创新硬件、基础设施、人才引进、空间载体、产业布局等各方面,从创新源头到产业链上下游及配套服务系统布局,将**的创新生态链打造的更加完整,并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切实落地,全面提升创新的软硬环境,打造全球创新生态圈。

为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国家战略,瞄准更高目标,2017年5月,**印发了《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和《十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启动新一轮创新发展战略布局。

为贯彻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2017年7月,**公布《**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征求意见稿)》和《**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这是**站在新的起点上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最新举措。

二、**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牢固树立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的发展新理念,全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着力突出科技创新的全面引领支撑作用,大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质量整体提升,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过不懈努力,**率先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效应不断显现,城市创新能级迅速攀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科技创新质量明显提高,战略高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科技创新正从“跟跑”向“领跑”转变,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提升。

深入分析,**的快速发展曾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机遇,但政策机遇并不常有,**的科技创新,源自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自觉的创新意识和执著的创新追求,这保证了**总能在经济发展和历史机遇中踏准节点,实现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结构性改革的超前引领。总体上看,**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最鲜明特点是,清晰战略取向,坚持前瞻布局,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的战略部署,大胆先行先试,注重战略规划引领和创新体系顶层设计,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地坚持创新驱动,在不断改革探索中形成了极具价值的科技创新城市样本。

一是突出政策创新,着力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在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在政策层面打好“组合拳”,在操作层面组织实施一揽子科技计划。着力构建政策链,打造创新政策体系;着力优化服务链,搭建创新支撑平台;着力完善资金链,解决创新瓶颈制约;着力拓展生态链,培育创新生态体系。

二是突出能力创新,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围绕国家和全省战略需求,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规模布局创新载体;围绕产学研一体化,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三是突出产业创新,着力打造创新型经济体。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型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科技含量。

四是突出开放创新,着力建设国际创新中心。面向全球集聚创新人才,加快高等教育开放发展,广泛开展国际创新合作,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协作。

五是突出全面创新,着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产学研资用紧密结合,推动大众创新蓬勃发展。

六是突出机制创新,着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主攻方向,推动“小科技”向“大创新”转变、推动科研设施从“小孤岛”成为“大资源”,以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

**的经验启示我们:创新不是少数地方的专利,只有坚定不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之以恒推动创新发展,“科学荒漠”也能变成“创新绿洲”;创新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只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草根创新也能实现逆袭。

三、相关工作建议

学习**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与时俱进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南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两强两高”具有重要意义。现建议如下:

一要更加注重产业创新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大创新制度供给,提高创新效率,积极构建创新生态体系,营造孕育和激发创新的软硬环境。结合落实精神,在我市“对标找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抓紧制订《南京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年)》,该规划立足5年,展望10年;着眼近期,制订《南京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二要更加注重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深入推进“双创”,充分激活城市优质科教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竞争优势”。积极推进在宁高校“两落地、一融合”,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加大南京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就地产业化力度。努力营造优质宽松的创业创新环境,大力吸引优秀年轻人才特别是南京高校毕业生留宁就业创业。

三要更加注重实现攀高突破。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依托江北新区、麒麟科学城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更多像未来网络这样的部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南京,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全力打造部级江北新区创新高地,形成若干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和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地方、军队、企业、社会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四要更加注重引领性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发展。围绕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战略需求,注重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集中支持事关全市产业发展的前瞻性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打造未来网络、智能制造、3D打印、集成电路、北斗卫星应用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形成创新制高点。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尽快突破2万亿元。积极培育包括人工智能、未来网络、3D打印、细胞治疗、前沿新材料等一批未来产业。

五要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吸引。坚持培育本地人才和吸纳国际人才有机结合,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人才载体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城市集聚人才资源,形成依靠人才驱动转型发展的源动力。加强与国际对接,重点培养引进一大批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高科技领军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六要更加注重整合创新发展要素。从整合政策、整合资源、整合资金、整合平台入手,促进创新要素乘法联动,实现“倍增效应”。在整合政策上,系统梳理已的有关支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推进“立、改、废”工作。在整合资源上,推进各区间创新资源协调联动,提升城市整体创新效能。全面开展紫金创业特别社区、创客空间、科创基地等资源整合。在整合资金上,聚焦市场化方式,面向全球,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争取在三年内,将我市现有的“双创”资金由现有的近百亿元的规模扩充到1000亿元的规模。在整合平台上,依托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国际性科技人才交流活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思想交流互动平台和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交易平台。

附件:**重点产业创新政策简介

附件

**重点产业创新政策简介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

2006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于2006年初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深发[2006]1号),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特别是为了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活动,2006年4月,**出台了四个配套政策文件:《**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我市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市人民检察院关于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海关关于支持**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配套措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关于支持**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意见》。上述文件被称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

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2012年11月5日,**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市委市政府适时把握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体制机制灵活等优势,出台了《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深发[2012]14号)等“1+10”政策文件。具体包括:《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发展的若干措施》、《**市促进科研机构发展行动计划》、《**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其中,《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是纲领性文件,以市委市政府决定的形式,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城市的主导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是**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也显示了**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进行科技、金融、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十大行动计划”

2017年1月13日,**市第六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同时,为配合这一任务提出自2017年起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以进一步强化**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

一、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立足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力争在信息科学与安全、生命科学与健康等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快推进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建设和**超算中心扩容,规划建设国家基因库二期、生物医学大数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二、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重点在数学、医学、脑科学、新材料、数字生命、数字货币、量子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清洁能源等领域谋划建设10个基础研究机构,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关键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培养等,强化创新的基础支撑。2017年启动4个研究机构建设。

三、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发挥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化学、医学、光电等领域,规划建设10个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的实验室,力争2017年新建2个以上。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00家以上。

四、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集中资源加大研发、产业化、应用等全链条支持力度,加快在石墨烯、微纳米、机器人、5G移动通信、金融科技、VR/AR等10个领域出台专项支持计划,抢占前沿技术产业化先机,增强创新型经济发展后劲。

五、是打造十大海外创新中心。着眼全球加大开放创新布局力度,出台专项计划,支持企业和机构在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创新资源高度密集地区,规划建设10个海外创新中心,构建国际协同创新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能量。2017年启动4个海外创新中心建设。

六、建设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实“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在机器人、3D打印、新型显示、精准医疗、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规划建设10个创新中心,提升高端制造、精密制造、智能制造能力水平。2017年启动3个创新中心建设。

七、规划建设十大未来产业集聚区。坚持科学规划、前瞻布局、联动发展,在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领域,加快建设10个集聚区,培育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

八、搭建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在创新设计、品牌培育、知识产权运营、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打造10个重大平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级,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第8篇:科技创新体系范文

1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关键特征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国家抢占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成为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动力源泉。营造全方位的创新机制并不断深化改革,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了全球普遍关注和深化研究的热门话题。当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动全球由互联领域迈入物联领域,同时,一些新科技成果、新产品服务、新发展业态、新经营模式大量涌现,促就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小微企业的普遍兴起,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创新驱动的作用和地位毋庸置疑,显得尤为重要。生产小型化、智能化、模块化和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市场的核心竞争和角逐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科技创新和增值服务为主的竞争,因此,虽然伴随着经济增速的大幅下滑,但由于创新驱动的持续性、其中却孕育着另一个正日趋成熟、日益明朗的宏大发展机遇。本质上来看,创新活动具有不确定性、长期性、多阶段性和动态依赖性,经济新常态下,虽然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但是对创新的需求却十分强烈,创新活动也呈现出一些经济新常态所独具的特征,总结起来,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1创新高效性

市场竞争的刺激和通信网络的发达使得创新效率更高,创新更加快速,产业迭代周期由原来PC时代的18个月减少到当前互联信息时代的6个月。创新的扩散途径也由原来的大-中-小企业等“线性创新”转变为现在的“网络创新”,创新的组织方式由原来的实体社团转向Web2.0虚拟团体,创新的内在需求也由原来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当前的以用户为中心,创新参与面更加广泛,创新参与度更加深入,从而推动创新效率大大提升,更加高效。

1.2创新长期性

创新不再是单单围绕某个产品或者某个技术进行,也不是针对产品的某个阶段进行,而是涉及到从前期的市场需求和用户特性分析,到创新目标的形成和基础概念的提出、各种创意的产生,然后到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和工艺实现、样品试制和市场测试的推进、客户体验和创新应用的信息反馈,最终才能实现正式生产、市场营销并大规模进入市场,所以创新具有长期连贯性,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创新过程的完成从来都不是朝夕之功。由此可见,创新的价值通常不是一次性完全呈现出来,其对后续创新可能具有持续性贡献。

1.3创新不确定性

创新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其本质是突破现有的重复和循环,去开拓新事物,这也造就了创新的一个固有热性———不确定性。由于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需求更加强烈,创新过程更加高效,创新周期更加短暂,所以也加剧了创新结果更加不确定,技术、产品、市场、制度应用等皆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创新决策和相关的管理面临着与传统的活动完全不同的情境和挑战,创新价值的关键部分由创新过程内嵌的各种复合实物期权构成,这意味着,投资于创新所获得的好处是某种“不可见”的权益,其价值依赖于其他具有不确定性的潜变量。

1.4创新依赖性

空间维度上,创新的过程是多个矛盾体系统发展;时间维度上,创新的多个阶段也是动态持续的,并且创新的成果具有非独占性,为社会所共享,所以创新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针对创新的管理,多阶段动态依赖一方面反映了创新本身需要多步骤完成;另一方面反映了创新者对于奈特不确定性的最优反应。这种依赖性将创新活动各个阶段的价值交织在一起,使其不可能利用简单的“加性原则”进行定价,创新价值的确定面临着特殊困难。

1.5“线性创新”向“网络创新”转变

经济新常态下,产品需求更加强烈,创新对市场的需求刺激也更加有效,技术成果直接转化为产品,在技术创新得到分享的同时,也引导了整体的市场趋势。当前环境下,互联网和移动数据通信技术发展迅猛,这也给一些虚拟学术组织和便捷的学术讨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使得创新由传统的以大带小,以学带研,以研带产转变为现在的网络创新环境和扩散方式。

2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2013年度中国制造业产值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球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稳居世界第一,而高职院校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一块基石,历来为生产制造、服务等一线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是过去几十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驱动力源泉。[4]高职院校集教学和实践、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科技团队建设、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于一身,成为综合性极强的一个创新系统。当前来看,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传统性的建设和优化一般都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2.1科研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一般会成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科研方面的管理,涵盖了科研经费日常管理、科研制度的制定与督促执行,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科研技术成果的统计与督促。专业的科研管理团队是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先导,科学的科研管理制度是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的保障,先进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是科技创新高效的支撑。

2.2院系布置和专业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推进科技创新,在院系布置和专业团队建设上下功夫,如针对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设置一些院系和专业,更好地培养一批专业性人才;引进部分高水平专业人才,组建高层次专业梯队,更好地推动院系科研的开展和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

2.3科研基地建设

科研基地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更集中、更专业的办公环境和物质支持,也能将院校科研管理部门、院系专业团队、项目团队、企业技术团队以及技术服务对象等各因素综合在一起,更高效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开发和科技创新,如一些产业园、校企合作产业群等。

2.4校企联合和成果转化

校企联合是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服务方式,能够做到学校技术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进行宽范围、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对接和结合,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真正做到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随着经济新常态环境的形成,科技创新对高效性和持续性的特征要求越来越高,产品市场竞争的激烈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对科研创新一线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地位愈发显得重要,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水平、管理制度以及技术服务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否则难以适应当前环境下的科研创新需求。

3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改进策略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逐步稳定,产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将不断加剧,针对新产品和新功能的市场需求刺激却呈现出疲态甚至严重不足,依赖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的经济已呈现疲态,创新需求和创新驱动则更显得尤为重要。市场需求持续弱化和不足将导致经济增长更加缓慢,经济学供给学派认为,用高新技术产业或者用技术创新使供给优化,以更多品种更多功能更加新颖的新式产品来刺激需求,以更优的系统方案更低的成本更便宜的价格来保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以更稳定的性能更高的质量更优质的性价比来赢得客户和保证经济持续增长。而我国当前一直在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构成,其实是宏观经济的体系创新,目的是找到更优的经济增长点和确保科技创新的稳定发展,探索创新驱动、绿色集约、内生增长和科学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发展途径。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应当发展创新教育,进而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职工既要面对各种形式的水平评估、示范校评比等,又要忙于扩大招生规模、进行硬件建设以及学生就业实习等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创新教育。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基础和前提,成果转化和产品创新是驱动力,服务创新是有益补充,而科技创新广义上包括科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开发的创新,高职院校无论是学生培养、项目实施还是技术服务等方面,侧重点都在于技术开发的创新。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和区域科技创新的有机组成,其重心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经济新常态下,“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创新体系作为最终创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更应当需要多下功夫。仔细梳理中国技术创新发展的各类指标,我们会发现,在粗放式发展模式走到尽头的同时,中国创新发展模式已经崭露头角:一是专利申请大幅度提升,于2013年达到257.7万,增速为15.9%,占世界总数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经费支出突破低水平阀值,于2014年达到GDP的2.09%,增速达12.4%,进入高速度、中等强度阶段;三是技术市场活跃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7469亿元,增速达到16%;四是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总额达到660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0%;五是国外发表的科技论文在2013年已接近30万篇,迈入世界科技论文大国的行列;六是中国拥有世界最庞大的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上述这些参数说明,只要进一步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和鼓励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国技术创新红利必将逐步实现。“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新”转型,从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向知识密集产业过渡。从动力层面看,制造业的持续艰难表明,“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说。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专家初步预测中国将在2020-2025年之间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未来5-8年即我国“十三五”时期,世界总体上将处于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产业扩散效应之中,有可能带动世界经济最终走出低迷,并进入复苏上升期。我国在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准备和市场优势,可以说意味着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创新体系的建立和针对经济新常态下的策略调整将会对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层次提升的契机和挑战,科技体系的优化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3.1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确保创新体系激励的持续性

制度本身具备一定的指导性和约束性,能够规范个体的行为组织方式,激励和鞭策个体不断进取。优良的制度和精细化的管理是科技体系本身建立和持续优化的前提和保障,是科技创新保持科学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经济新常态下,创新的高效性和不确定性作为一对矛盾体,高效性必将加剧创新的盲目性、发散性和不确定性,反过来不确定性的后果如果不加以管理和引导,会阻碍高效性的进展,所以必须建立精细化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科技创新的良好运转。从项目立项、实施、评审到结项,都应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体系,不仅统计和评估科技创新的数量,更应关注其质量,对科技创新成果应该从成果的理论支撑、成果转化、应用实践、市场前景、社会效益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对科技创新的完成团队进行相应的阶段化激励。

3.2建立科技创新信息共享平台,确保科技创新的高效性

信息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和材料,知识信息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同时也是创新成果的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当今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泛滥的信息资源充斥着各个角落,既提供了庞大的资源,也造成了鱼目混珠的混乱局面。良好的信息共享平台能够高效地进行优质信息的筛选和分类,能够更高效地配置优质资源以满足不同需求,让科研人员及时获取有价值的资料,提升了阅读知识信息和资料收集的效率,避免精力和时间的双重浪费。优质的知识信息共享平台是集知识信息上传、预审、归类、、检索、查阅、系统化管理、即时通信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知识信息共享平台,优质的信息共享平台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管理信息化,能够真正确保科技创新的高效性,缩短创新周期。

3.3建立科技创新专业团队,营造院系、专业、教师、学生一体化创新队伍

专业化团队的建设是产生高效率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的基础和前提,专业化团队的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各个院系和专业人才的技能互补、协同合作,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专业化团队的建设可以加快校企联合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率,开创更优质的产学研结合项目。专业化团队的建设要以科研管理部门为主导,由各院系根据总体部署调集专业对口人才,实现专业教师、优秀学生、科研项目、企业研发的一体化合作团队,拥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人才,具备优秀的学术带头人,确保一定的技能互补,广泛开展国际和国内交流,做到真正的资源共享和创新自由,形成自由之创新思想,独立之科研精神。科技创新团队指在共同的科技研发目标下,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依托一定平台和项目,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持续创新创造的科技人才团队。团队以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为目标,具有明确的创新使命;其组织机构稳定,并能自主与外界保持联系,具有较强的组织独立性;内部一般实行项目化运作,由团队领军者将战略目标分解成一系列创新任务,组织团队成员开展科研项目攻关。

3.4培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确保创新体系的良好氛围

科技创新环境建设是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科技创新的动力。科技创新不单单是某个项目、某个团队所能推动和持续发展的,而是要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较为良好的生态系统。创新的生态系统由政府、教师、科研人员、企业、投资人、中介服务以及其他组织等共同构成,目的明确,分工清晰,管理制度的精细化建设只是生态系统建设的保障和体现形式。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区间内各种创新群体及与创新环境,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融合,具有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新氛围的系统。该系统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以促进创新持续涌现为根本目标,能够通过将创新投入、创新需求、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管理在创新过程中的有机结合,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创新生态系统应营造出容忍失败、崇尚创新、勇于冒险、敢于试错的创新文化氛围,加强技术成果的有效保护和奖励,通过合理的制度和文化氛围培育和引导适合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提升科技创新的传播带动作用和扩散效仿精神。

4结束语

第9篇:科技创新体系范文

为了全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扶持科技企业成长,作为中国大学科技园的领军人和佼佼者,清华科技园在14年的发展历程中,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富于原创性的“创新服务体系”:在聚集政、产、学、研、金、介等创新必备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提供一系列以嫁接各种要素为核心要务的高附加值服务,最终在园区内形成各要素自由碰撞、相互耦合的“创新场”,致力完成中国高科技领域的一次“聚变”,培育出世界一流的领袖企业和企业领袖。

从“空间建设”到“增值服务”――清华科技园: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中国制造”还是“中国创造”?

2008年,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各国而言,是极不寻常的一年。8月底,当第26届奥运会刚轰轰烈烈地在北京落下帷幕时,美国的次贷危机就以一股强劲的寒风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卷入了“冰窖”。外贸市场一蹶不振,煤、电、石油等原材料价格飞涨,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一中国广东深圳、浙江温州等地的大批加工型中小企业纷纷陷入困境,不少缺乏自有品牌、没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生产企业接二连三倒闭……

在经济、社会形势如此严峻的时期,中国如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成功转型、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迫在眉睫。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早在2006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就提出,为了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中国将在2020年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是从目前中国的实情看,如何才能尽快摆脱“中国制造”的困境,建立起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清华科技园的特色做法是通过大学科技园的平台效应,推进政、产、学、研、金、介的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从清华科技园发展的“三段论”谈起

所谓大学科技园,它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必备要素:一是拥有大量的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利用的物理空间(如一流的硬件环境、办公设施等);二是聚集丰富的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各种资源(如政府、大学、资金、中介等资源);三是营造能将各种资源作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创业环境。目前,清华科技园已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建设任务,正在向第三个层面全方位迈进。

回顾园区发展的前两个阶段,经过了近十年时间的探索,清华科技园已成为全国科技园中建设速度最快、入住率最高、入园企业质量最好、服务体系最完善的区域,显示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2001年5月,清华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确认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2003年10月,被认定为唯一的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到第二阶段“初步成型期”为止,清华科技园已经形成了鼓励创新创业的园区文化和推进创新创业的园区环境,形成了企业孵化器集群、技术研发机构集群、中介服务和配套服务机构集群等。在这片现代化高楼林立、配套设施完善的建筑群里,企业、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已呈现出高度聚集的良好态势,以Google、Sun、NEC、微软等为代表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和以展讯、数码视讯、海兰信、慧点科技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业企业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科技引领创新的文化氛围,创新型高科技企业的聚变效应蓄势待发。

自2006年进入第三阶段“发展完善期”以来,清华科技园的构想是,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园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科技园。届时,园区将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在其各自行业占据领袖地位的“钻石级”企业。那么,如何才能在全球的高科技产业界促成一场“中国创造”的聚变?中国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需要怎样的成长环境?如何为这些企业提供一流的增值服务?……清华科技园正在为这一系列的问题寻找答案。

为科技企业增值 为创新中国加油――搭建政产学研金介一体化的创新服务体系

来自启迪股份的发现与创举

早在清华科技园建设之初,园区就成立了一支专业化团队――清华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即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对园区进行建设、运营、管理。时至今日,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园的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为主业,以相关房地产业务、相关投资业务、相关服务业务和相关培训业务为辅,构成公司业务发展的格局。公司致力于打造一流的科技创业与创新环境,为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提供完善的增值服务致力成为开发、管理和运营大学科技园的行业领导者,成为科技园领域的世界级巨人。

在总结园区运营十余年经验的基础上,启迪股份深入研究、探讨、提炼了广大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最大限度整合社会各种资源的基础上,针对这一系列需求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启迪股份在与创新创业企业沟通、交流、服务的过程中发现: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企业,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高成长性的创新型科技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目前,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来说,他们自身并不具备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能力。由于企业关注的焦点是产品,是市场,而在政策动态、智力资源、研发项目、资金储备等方面相对不足。因此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任何一家创新型高科技企业都会遭遇特定的发展瓶颈,如果不能一一妥善克服这些障碍和束缚,企业将很难获得持续性发展。此时,就要靠政府、大学、资本、技术等多方资源的介入,还需要专业的中介机构来运作,才能实现将若干小企业捆绑为中企业、若干中企业再成长为大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而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中介市场的情况下,大学科技园区的平台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最大限度的整合来自政府、大学、资本、中介等各方面的资源,促使区域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为此,启迪公司致力营造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富于原创性的科技型创新创业环境。这是包括区域规划、项目拓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市场营销、基础服务、创新服务等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其中,在政府、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各方资源和高新技术企业之间搭建桥梁是这一解决方案的最大亮点。启迪希望通过构建这样政、产、学、研、金、介一体化的创新服务体系,实现将极具发展潜力的高科技型小企业培育为中型企业、让中型企业迅速成长为大企业的聚变,全力推进我国的民族企业向“中国创造”迈进。政、产、学、研、金、介一体化的创新服务体系

所谓“创新服务体系”,指的是以技术转化、创业孵化和企业发展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增值服务体系。技术关联性强、附加值高、智力密集度高是其主要特征。清华科技园的创新服务

体系,是以创新服务为特色,为促进政、产、学、研、金、介充分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孵育科技型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而营造的一种创新软环境,包括基础服务和创新服务,它是园区科技创新与创业环境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推动园区企业和大学资源、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资源、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等在园区内产生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使得政产学研金介等创新要素互补互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清华科技园创新服务体系的第一层面内涵,是促成了产、学之间的良性互动。

启迪股份在实践中发现,大学和产业之间,具备互补、互动的巨大潜力。首先,大学和企业在机制、目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能够扬长避短,形成较好的优势互补。大学的目的在于教书育人,发展学科建设,取得学术成果;而企业关注的焦点则是产品,是市场。由此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大学在人才、项目、装备等方面的储备要优于企业,而企业对于前沿产品、市场走向等的把握更为到位。为此,如果企业能够与大学实现合作,就能够弥补自身在智力资源、实验设备等方面的不足,获事半功倍之效。同时,企业所拥有的资金实力、市场信息等也能够让大学从中受益,推动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不断完善大学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其次,大学与企业合作的优点不仅在于互补,更可以形成互动,达到双方优势的最大化。今天的清华科技园,聚集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核心技术,其中包括数字电视、3G手机、存储器、操作系统等等。拥有这些核心技术的企业,非常注重和大学的合作,其中一大批都和清华大学合办了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一方面,这些“中心”不仅在清华大学的综合优势下开展研究,由此还可以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和市场更多的认同,大大加快了研发过程。这些都是在中国推动核心技术不可或缺的因素。另一方面,“中心”拥有的世界领先技术和世界一流人才还可以推动大学学科的发展。这是一种在清华科技园形成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它使得大学和企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获得了双赢。

举例来说,清华科技园园区企业凌讯科技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清华大学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研发中心,曾原创性地提出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DMB-T),这一标准现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标准。他们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将国际领先的技术和理念与大学结合,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和大学的互动双赢,既提升了清华大学的相关学科建设,又大力推进了产业优势的形成。2007年上半年,园区企业――搜狐公司曾与清华大学联手成立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一搜狐搜索技术联合实验室”。作为国内领先的互联网企业,搜狐公司在互联网行业和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和资源等优势,将为清华大学的技术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清华大学在计算机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先优势,将进一步强化搜狐的技术竞争优势。双方的结合,必将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技术和整体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清华科技园创新服务体系的第二层面内涵,是加强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和耦合。启迪股份努力营造创新场,推动平台建设,提供交流机会,促进企业间的合作。通过大量的沙龙、论坛、讲座、展览、CEO早餐会、行业协会活动来推动产业聚集和企业的上下游合作关系,最终逐步形成产业链。今天在清华科技园聚集的核心技术,很大一批集中在IT领域,目前清华科技园已经在这方面出现了很好的产业集群形态。

创新服务体系的第三层面内涵,是推动产和金、介要素的互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已经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就停滞不前,因此很难形成竞争优势。处在这种状态的企业,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来运作。通过银行和公司经纪人的介入,通过整和重组捆绑并购等资本手段,将若干小企业直接进入到中企业,让若干中企业迅速成长为大企业。这是清华科技园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

创新服务体系的第四层涵义,是吸引政府资源向园区倾斜,从而催化产学研金介等要素的碰撞和聚合。长期以来,清华科技园始终发挥着与企业贴近的优势,协助政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并反馈政策落实的效果。近年来,中关村管委会与清华大学合办留学人员创业园、提供风险投资配套资金;海淀区政府将政府服务平台延伸到清华科技园、与清华科技园合办海淀资本中心;市发改委、工促局、科委、知识产权局、人事局等部门都以不同方式支持了清华科技园的发展。

总的说来,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大学科技园是一支强有力的凝合剂,它可以把政产学研金介等各方的优势资源聚合起来,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帮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快企业成长的过程。这种新型的创新服务模式,正是大学科技园营造“创新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优势所在。

创新服务的辐射与拓展――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清华科技园的辐射发展战略

自主创新源于责任,辐射地方源于使命。启迪股份自成立伊始,就将公司的使命定义为:通过科技园的发展,搭建创新与创业的舞台,铺设机遇与成功的道路,架筑科技与经济的桥梁,为建构国家创新体系服务。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启迪股份积极摸索和积累了丰富的园区建设、管理经验和资源。为将这些探索所得的经验和资源输送到全国各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国家自主创新,启迪制定了清华科技园的辐射发展战略。迄今为止,启迪股份在江西南昌、陕西西安和咸阳、江苏昆山、上海闸北、山东威海、辽宁沈阳、北京玉泉慧谷、广东番禺、浙江嘉兴、河北廊坊和广东珠海等地共设立了11个分园,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创新网络,清华科技园主园及这些分园已成为中国区域创新版图中最耀眼的区域之一。

目前,清华科技园已形成了创新服务的三种输出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传统的“硬辐射”方式,指启迪股份公司投入资金,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分园,是过去几年里清华科技园发展分园的主要模式。

昆山分园的建设成就堪称清华科技园“硬辐射”的典型。过去,昆山是中国的百强第一县,制造业非常发达,但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200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清华大学达成了省校合作协议,决定共同在昆山建设科技园。届时,启迪股份根据昆山制造业发达但创新力不足的特点,积极为昆山制造业搭建了创新平台,促使昆山从加工制造业积极向高端的创造制造业转变。经过几年的建设,园区里的众多企业经过孵化、扶持,规模逐渐壮大,竞争力明显增强,呈现出长久稳定的发展态势。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推昆山维信诺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的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产业化项目。该项目成功申报为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这条建在昆山市的目前全国唯一的有机发光显示器生产线,获得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可以说,是清华科技园帮助昆山市引进了OLED这项先进技术的生产线,迅速提升了昆山的制

造业科技水平。

第二种辐射模式,是通过输出清华科技园管理、服务和品牌的“软辐射”方式建立分园,即在地方已经建好园区的基础设施、并提供硬件服务的基础上,由启迪股份公司外派团队,负责招商、管理、服务等经营工作一启迪在北京玉泉慧谷、沈阳、威海等地设立的科技园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管理输出模式的典型案例,是座落在北京四季青镇的玉泉慧谷,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中国的国际新媒体基地。启迪派出的优秀管理团队入驻玉泉慧谷,最显而易见的效益是以完善的服务带动了玉泉慧谷的招商,随着北京奥林匹克转播公司、北京联合网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具备相当实力的文化传媒企业的入驻,园区领导者对玉泉慧谷的定位进行调整,把新媒体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并且在招商过程中有引导性地选择新媒体产业企业,形成了一定的集聚规模。到2005年9月时,园区内新媒体类型的企业占到了企业总数的30%,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2005年9月8日,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将“国际新媒体基地”授予了玉泉慧谷园区,这标志着该地区已成为清华科技园所代表的高科技与四季青镇所代表的基层农村完美融合,携手打造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

清华科技园走过的历程已经充分证实,辐射创新服务是中国科技园区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全国范围内多模式、立体化的分园网络体系的形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清华科技园摸索出的“软、硬”结合的辐射发展之路,将成为全国大学科技园可资借鉴的创新发展之路的典范。

创新服务的拓展:“启迪服务网”

今年,清华科技园又创新性地探索出了第三种“软辐射”模式,即与地方政府就园区运营和企业服务进行一种战略和服务的合作。目前,启迪股份已与江苏海安县、河南平顶山市等多个地区建立了这样全新的合作模式。这种辐射方式是把启迪团队多年来积累的园区运营经验、管理办法打包形成一整套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并通过组织人员培训、建设网络信息平台等方式与地方进行嫁接,然后由当地人员负责具体的实施工作。该模式的最大优势,一是将各种创新服务项目标准化、规范化,使得清华科技园多年探索而得的园区管理、服务经验能够在全国各地复制和传播;二是可以突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以最小的成本向地方园区进行辐射,因此具备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在2008世界科技园协会亚洲分会暨亚洲科技园协会联合年会上,集合启迪多年来园区运营、服务、管理经验的“启迪服务网”正式宣告。从网站结构上看,启迪服务网汇集了来自企业、园区、政府、科研院所、服务机构、中介机构等多方面的各类资源。它联合了政府和服务机构共同开发模块,集成了政府和各行业的最新信息;能够在企业和服务机构之间构建合作平台,为科技产品和技术提供交易与展示的平台,并为全国各地的高科技园区提供管理服务的咨询业务。就功能而言,启迪服务网可以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为园区管理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实现连锁园区在线交流管理,以及提供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企业融资、项目申报、技术平台、金融服务、专业培训和人才资源等多种高附加值服务,为企业经营发展和技术更新提供全方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