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精选(九篇)

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

第1篇: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源开发 培训 对策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优秀的人才,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壮大,所以企业要发展就要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是提高企业职工的技能和素质,开发企业职工的内在潜力,方法是进行企业职工的自主学习、接受再教育或者进行教育培训等,最终目标是通过合理的使用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同时又能满足企业每一位职工的职业发展需求,实现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使企业的人才建设得到较大发展。加强人力资源开发,造就一只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教育培训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

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培训现状

当前,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导致企业缺乏活力和发展的后劲。目前的企业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企业教育培训观念落后。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除了满足企业当前发展需要,也是为支持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对于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于培训工作缺乏规划。部分企业管理层对职工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培训不够重视,在进行企业人员精简时,往往先减少培训机构的人员,以及减少企业的培训经费和教育培训次数。虽然近年来,大量的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尝试,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但是由于企业教育培训观念的落后,使得一些企业管理者不愿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职工的再教育培训。

2.培训体系建设落后。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职工培训模式应当与企业的发展要求相一致。培训体系建设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培训体系建设是为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培训体系建设除了要跟上企业对职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还要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发展目标也会有更高要求,使得企业对职工有了新的要求。但是一些企业的培训体系建设严重落后,例如没有明确培训不同层次人员要分别培训什么内容,没有系统的体系和方法去进行有效的培训,而且不同层次的企业职工的培训层次区分不明确,使得培训效果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企业习惯于传统的人事管理,还没有跟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因此,必须通过构建全面的培训体系,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

3.教育培训软件和硬件设施落后。由于不同企业认识上的不同,不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也不一样。有的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比较重视,进步较快,有的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发展较慢。大部分企业的教育培训机构成立较晚,教育培训工作软件和硬件的建设滞后,没有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经验,无法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训需求,也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大部分企业教育培训的老师数量不足,而且师资结构不合理,教育培训老师队伍素质不高,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且大部分的教育培训老师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能力不足,无法对企业职工进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有效授课,对职工的实际工作没有指导意义。

4.企业职工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在企业中,由于企业生产任务繁重,使得企业职工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好好的学习,同时大部分企业要求职工工作加班现象严重,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比较突出。企业职工要认认真真地做工作,学习也要按时参加。有一些重要的工作岗位的职工很少能够拿出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即使来学习也不能全心全意地去学习,使得企业职工培训的效果很差,培训的目的很难达到。甚至一些企业为了省钱,随便找一些社会上没有任何资质的培训机构进行职工培训,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使得企业职工的培训的有效性丧失。

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培训的意义

教育培训是在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企业职工素质的提升、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手段。纵观各个成功企业的发展史,一个企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人力资源在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心将是进行企业职工教育和技能培训。企业间竞争的重点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是教育培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教育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对于提高企业人才的素质和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加强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和技能培训,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第二,在市场经济竞争逐渐加剧的形势下,通过加强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和技能培训,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成为一个创新性和学习型的企业;第三,通过加强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和技能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培训的策略

第2篇: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训性基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01-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进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我们学校是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又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全校正在努力创建国家示范学校,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校企合作建设实训性基地。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形式、目的与意义

1.校企合作的形式。所谓校企结合,是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结合。校企结合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培养人才的教学活动与专业岗位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将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2.校企合作的目的与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校企合作中,职业学校和企业实现了共赢和科学发展。实践证明,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符合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对接要求,即对接生产岗位,构建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标准,优化专业课程内容;对接生产过程,搞好行动导向教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搞好学生的学历教育,并把学生的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结合起来。要实现这些对接的要求,非常重要的物质条件就是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实现培养双师队伍;共享科研机构,实现产学研一体;共享就业信息,实现订单和定向培养;创新校园环境,交融校企文化,从而达到校企合作、校企共赢之目的。

二、我校校企合作模式及其运行情况

1.校企合作模式。本人于2012年度讲授《电子装配工艺》这门课程,讲授对象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技术要求规范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现状,在学校配合下,将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与大连爱丁数码产品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学校的SMT生产线设备进行充电器电路板元器件贴片,然后在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指导下,由学生组装、调试充电器,作为该公司产品的配套充电器。合作模式是学校提供电子产品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车间、管理办公室、设备、工具、仓库等必要的设备设施;企业提供电子产品制造的原材料、消耗品、生产工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部分关键岗位工人。现已经完成了大量充电器的生产,且产品质量达到了出厂标准,既为企业赢得了效益,也切合实际地培养了学生,完成了既定教学目标。

通过电子产品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师培训、企业实践和学生实习指导,并协助学校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

2.电子产品制造教学工厂。我校现有表面安装的生产性设备,主要有丝印机、上料机、贴片机和8温区回流焊机,利用学校的SMT生产线设备进行充电器电路板元器件贴片,作为该公司产品的配套充电器电路板。然后在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调试充电器,作为该公司产品的配套充电器。

SMT表面安装实训车间采用全天实训。从电子类专业中选派学生,每期8人,实训4周。先期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实训期间学校和企业按学生出勤、实训表现及技能水平做出评价,作为学生成绩评判的依据。

电子产品制造教学工厂采用全天生产性实训方式,参与生产性实训的是我校通信、电子类专业班级,每个班在教学工厂内生产性实训4周。教学工厂由任课教师担任车间主任,参与生产性实训的学生按工位分为物料员、检验员、线长、维修员和操作员。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各司其职,并按时轮岗。工艺管理、质量管理和生产进度控制由合作公司技术人员负责。

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完全按照生产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并实施6S管理,使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除了得到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外,还可以亲身体验电子产品企业生产过程和全部工艺。

三、校企合作的创新意义与推广价值

1.校企合作的创新意义。学校与企业共同创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实训设备,为学校和企业双方带来了双赢。①优化办学理念,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双重资源,既坚持了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教育,又有机结合了社会化、企业化培训的内容,更加有利于培养出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人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成才、素质提升为目标,更加有利于培养贴近于企业需求的技术人才。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意味着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从而为招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②校企合作,助推企业发展。企业的目的是追求高效率以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生产性实训基地承接企业“订单”,以学生校内顶岗实习的方式实现部分产品的生产,帮助企业在只承担一部分材料成本和少量学生报酬的基础上完成了部分生产任务,还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可以直接上岗的技能人才。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节省了营销开支,方便了招聘人才,缩短了企业培训期,并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得到政府政策及资金上的支持,更加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2.校企合作的推广价值。①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人才服务。为企业提供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为企业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专项技能培训、转岗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培养适应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不同岗位的专门人才。②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保障。通过校企共建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学校办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学生评价模式改革等方面将得到企业方面的大力支持。

第3篇: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论文摘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独立学院培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从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着手,分析独立学院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并提出当前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为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一、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

职业技能培训是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进行的规范性培训。是通过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的职业教育活动,其目标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使劳动者顺利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独立学院作为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三本院校,目前处于一个很尴的地位——和一本二本相比,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欠深入;与职业技术院校相比,学生动手能力缺乏。因此,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学院发展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更多的直接面向社会生产实践第一线,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承担本院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

首先,高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许多单位的眼中能力素质比一般一本二本院校学生差。wwW.133229.COM而学生本身理论方面不及二本,动手实践能力又比不上高职,导致其本身缺乏自信和能力去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培养能力来面对就业竞争,而参与职业培训,获取某一行业的从业资格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并不一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为了能适应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就业增加筹码,学生需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行业准入资格,学校设立培训点,举办相应的资格培训为学生提供便利,满足学生的需求。

2.开展职业培训是学院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活动,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学院开展适应社会需求、符合学院专业特色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项目,为广大学生打造优质的“毕业+证书”就业服务平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些师范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大部分专业与举办方一致,学生也可以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书来获取从教资格。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在他们参与教师竞聘时更具备优势。

3.开展职业培训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1)有利于学校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培训课程,改进培训方法实施职业培训,必然拉近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使学院更能全面深入地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学校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将职业培训引入到学校中来,让学生不用离开学校就能享受技能培训,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参加培训的经费投入,而且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将学院的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学校的实践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校的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

(2)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用率。当前独立学院在某些专业招生不多,但是为了能应对专业发展需要,场地设备也必须配置,但成本过高,利用率不足。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把富余的教育资源输入到技能培训中来,不但有利于提高利用率,降低成本,还为学院谋取了利益,提高了和专职培训机构竞争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可以为其办学指明方向,使其进行科学定位,理清发展思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当前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从独立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出发,研究如何培育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把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定为独立学院发展战略,打造和创建“品牌培训项目”,突出学院的特色和优势,是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开展职业培训有利于师资的培养

目前学校能胜任培训发展的教师很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造就一支培训观念新、创新意识浓、教学水平高、操作技能强、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学院鼓励专任教师获得相应的授课资格,使教师积极充实自己,提高水平,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其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给教师提供一个平台,一些教师为了获取培训资格,就会积极去学习,参与获取相应资格认证培训,提高学院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数量;再次,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将直接面向就业市场,培训效果如何,其反馈将有利于提高教师关注市场的发展趋势,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当前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困难

当前,一些独立学院已经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从培训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都非常欢迎,培训开展工作也很顺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生参加培训比较盲目,指导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中途放弃培训,培训效果不明显。

学生对于学校已经设立的培训点反映很好,学校在实施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实施操作过程中还存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取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其他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借鉴参考的依据。

1.师资不足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必须具有相应的培训师资和职业指导教师,但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不长,许多学院师资还不是很充裕,相当一部分还依赖于举办方师资和外聘师资,自有师资以青年师资为主,授课任务重,具备相应培训资格的教师还不多,教学效果和经验积累尚待进一步提高。

2.配套工作不到位

一方面,一些独立学院为开展培训而培训,缺乏对学生的引导。部分学生为考证而考证,对自身的职业发展缺乏规划,参加考证比较盲目,职业技能培训没有很好地和专业、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虽然能通过考试,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进行学习和锻炼,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仍然缺乏,证书与应该具备的能力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学校对职业技能培训进行宣传不到位,相关设备、职业咨询等配套工作跟不上,导致学生对学校开展的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存在疑惑和不信任感,影响了报名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3.竞争乏力

独立学院在师资、设备、资历等方面的不足,使得其竞争乏力。另外,当前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及认证已具备,其所拥有和具备的较强的师资、设备和实训基地使得在职业培训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竞争力。此外,专业培训机构的高通过率以及较好的社会经验也给其带来生源竞争。这些都是独立学院在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需要面对的竞争。

三、独立学院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的路径和保障措施

1.师资引进与培养

首先,要增加具有双师技能的专业师资,在负责学院正常的教学以外能承担技能培训的相关课程,从而将专业课程与技能培训有效结合起来,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考证的通过率。其次,培训已有的专业教师,使之具备双师资格并具备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能力。再次,从企事业单位引进相应的兼职人员让其担任学院的实践技能指导教师以更好地进行实践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做好引导工作

一是要设立职业咨询的相关职务,负责学生参加培训的相关咨询工作,使学生能更好地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参加培训,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教师、辅导员要发挥职业引导和培训引导的作用,从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和丰富未来人生规划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参加职业培训,并获取相应的证书,使职业培训成为学生的自主自愿行为。此外,在学生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参与职业考证,“艺多不压身”,学生如在取得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再取得其他的职业资格证书,无论对学生以后的就业,还是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都是非常有利的。三是开展专题讲座,一方面,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相关工作人员来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工作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根据个人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将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系列性、长效性的工作,而不是毫无计划地随意报考,或心血来潮去试一下。另一方面,是组织取得双师型证书的教师开办系列讲座或交流会,以自身考取相关证书的经验和作用,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加职业培训。

3.精选培训项目,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学生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进行有效结合

独立学院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个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实践动手能力是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许多学校一般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例,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学分等方式来进行。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我们可以精选那些与所开专业相关的培训项目,并坚持培训与实践性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原则,使职业技能培训成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培训也是我们开展实践性教学的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之外的收获对自身成长所带来的好处,而不是简单地为了考证而考证。

4.加强培训质量监控,提高培训质量

首先,要建立有效的质量跟踪体系,对已参加培训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培训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对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和走访,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期望,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项目。同时,对企事业单位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单位需求和培训的差距,尽量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单位需求进行无缝对接,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再次,完善质量监控制度,通过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专项督导等方式,加强培训质量督查,规范管理,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培训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保朗.独立学院成人教育的职业性趋势分析[j].成人教育,2006,(8).

第4篇: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关键词:意大利;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教育体制

作者简介:孙思玉(1987-),女,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讲师,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职业心理学。

基金项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局级及以上预研项目“天津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社会表征研究”(编号:KYQD15002),主持人:孙思玉。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2-0010-04

意大利是由世界工业国组成的G8成员国之一,是欧盟创始会员国。截至2014年共有人口6034万,人均GDP达到34960美元,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目前是欧洲第四大经济体和世界第经济体。意大利经济的成功与其发达的工业有关,其工业又主要以制造业为主,被称为“中小企业王国”。发达的制造业必然依赖具备较强技能的技术产业工人,因此意大利一直非常重视职业教育,通过法律体系的构建来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仅21世纪以来,意大利就先后颁布了7项有关职业教育改革法令,形成了具有特色而又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别重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研究意大利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特点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意大利职业教育体制与法律保障

意大利的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义务教育年限的变化标志着意大利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高度重视。1999年,法律规定义务教育由以往8年延长至9年。2003年,在意大利教育部长莫拉蒂的努力下,意大利颁布了著名的“莫拉蒂改革”(Moratti Reform),对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制度进行了重新建构,提出学生在18周岁前享有接受至少12年公立学校教育或培训的权利和义务,或者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中完成3-4年学习直至获得资格为止。这一改革大大提升了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地位,开创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局面。直至2006年,意大利法律提出学生应接受10年义务教育,即从6岁至16岁,包括了教育体系中第一级小学和初中教育(6-14岁),以及第二级的前两年(15-16岁)。这两年学生既可以选择接受高中教育,也可参与职业教育培训课程。这两条途径并非独立存在,意大利整体教育和培训体系将高等教育,高等职业培训和就业市场紧密联系。若其中任一种途径中断或未完成,学生都可提供合法有效的学分重返课堂或通过其他途径弥补。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和培训也可进行相互转换,这也是意大利教育制度的特色之一。

莫拉蒂改革对意大利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做出了重大调整,把传统意义上分离的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进行了整合[1]。在新的体系下,年青人在完成中等教育后有了两条途径,既可以上高中,也可以选择参加职业教育培训。这两种途径具有相等地位,然而在具体培养教育目标和过程上却迥然不同。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保证年青人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至少获得一个教育文凭或职业培训资格,为年青人职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2005年法律规定,15岁的学生不论之前接受的是高中教育或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都可参与“工学交替”的培训直至18岁。这种培养路径由学校和特定培训机构设计、实施并进行评估,加强了学校、培训机构、企业、商业、公共和私人机构之间联结的纽带。在工作中的训练时间可依据教育程度、工作活动特点和性质,以及所涉及的工作领域而变化。

2008年意大利DPCM改革涉及到两种不同职业技术培训项目,分别是:高等技术教育培训项目(IFTS)和高等技术院校的项目(也称为高职院校项目,简称ITS)[2]。前者由地方政府策划,由中学、职业培训、大学、和企业四部分共同协助承办;而后者联合了五个组织机构互相协作,包括一个职业或技术协会高等教育机构、由地区认证的高等教育培训机构、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一个企业、一个大学院系,和地方政府。

多项法律及改革法案的不断完善体现了意大利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高度重视,对青年人就业有了保障,也更好地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

二、意大利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意大利职业教育和培训师资主要分为教师、培训师和其他学习辅导员,不同种类的师资分工明确。其中,职业教育培训教师和培训师的职业特征,无论在招聘、培训、职责、技能等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教师相比培训师在职业描述和定位和上具有更加清晰严格的规定。教师,也被称作“内容专家”,以传授学科的知识内容为主,而培训师被称作“过程专家”,在培训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导师、学习辅导员、教练,或课题组长。他们更多地为学员们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支持和指导,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工作技能,促进培训和工作间的联系[3]。

意大利职业教育师资根据职前和职后培训模式的不同,师资种类也有较大差异。在职前职业教育培训中,国家职业学校中的师资主要以教师为主,同时还有助教或指导教师;职业培训中心师资以培训师为主,兼有导师和协调员;而在学徒制系统或工W交替培训系统中,师资身份更加多样化,包括培训师、教师和企业导师,不仅加强了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也为学生创造了综合多样的教学培训环境。继续教育培训相比职前培训,在培训机构和在师资分类上都更加丰富。职业培训中心中的培训师仍占主导地位;企业作为职后公司培训的主要机构,内部设有教师、企业培训师、教练、导师、督导等职位。其他培训机构和师资还包括成人教育中心的教师,就业服务中心的导师等。

(一)职业教育教师(IVET Teachers)

1.职业角色和任务。职业教育与培训教师作为国家教育部的代表,大学通常联合中学一起为教师提供培训。这类教师通常在国家职业学校中任教。近年来,随着职业技术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大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中心也招收了大量职业教育教师。过去教师只需讲授科学、技术和综合类科目,但在2012年意大利职业教育报告中,国家对教师的职业任务描述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他们不仅为学生讲授语言、数学、社会、历史和其他社会科学和技术领域知识,还在特定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帮助学生开发并提高专业技能,以增加整体竞争力水平。除此之外,他们对于公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发展也在竭尽努力,教会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沟通协作、问题解决、建立人际关系、获得信息以及解释信息的能力[4]。

2.职业教育教师从业资格。教师资格证在教师职业中是不可或缺的。无论要签订长期合同还是临时合同,教师都需参加国家选拔考试持证上岗。对于初中和高中学校,只有具备本科学历的教师才有资格应聘。然而,一些学校要求教师需具有研究生学历并有着丰富的教学工作经验才具备资格。2003年的莫拉蒂改革为教师岗前培训提供了标准要求,大学毕业后需完成两年岗前培训才具备从业资格。但目前最新的教育改革中规定,教师在完成五年大学课程获得学位之后,还应在中学完成一年实习。这一实习全程由督导老师的监督指导,共计475小时,其中75小时专门教授残疾学生,不仅包括对教学内容的传授,还有教学教育方法的实践应用。岗前培训的这一整套程序为教师们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机会和实践平台。

3.职业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为响应教育部、大学和研究所、教育研究的区域性机构、全国教育研究教育档案和创新机构,以及一些学校积极倡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已在多年中得以实施并加以巩固。法律指出,对教师在职培训的管理由大学与公立和私人的研究机构、认证及合格的组织,以及教师专业协会合作完成[5]。然而,职业教师的在职培训不是必须参加的,但在国家集体劳动合同中,个人有参与培训的权利。教师可以选择参加一些大学提供的硕士课程,或职业培训中心提供的专业课程作为在职培训课程。为了提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信息沟通能力,国家教育部联合全国学校自主发展机构为教师准备了关于信息沟通技术(ICT)的相关课程,通过采用室内活动与远程教学等方式,促进了沟通与合作的新形势。

(二)职业教育培训师(IVET Trainers)

职业教育培训师通常由地区和省市机构共同管理,多在职业培训中心以及由大区认证的私人职业培训中心进行培训。除此之外,近年来另有一些培训机构和公司开始从事职业教育培训,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高职院校、企业、咨询机构、非营利性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中心等。

1.职业角色和任务。职业教育培训师的职业角色根据教学类型,可分为文化培训师、科学技术培训师和实践培训师。岗位职责主要包括六方面:职业实践学习培训活动,如文化、人文、科学技术、实践等领域活动;为学校和公司合作提供专业支持,如开展工学交替实践活动;就业咨询和生涯发展规划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培训;在教育培训、就业服务、企业,和社会支持协助服务之间建立综合性网络平台,便于沟通交流;促进个人和团体混合式学习模式,即融合了组织管理、语言、市场营销、会计、信息沟通技术等,开发高等技术和组织技能,以提高整体竞争力。

2.职业教育培训师从业资格。目前对培训师的从业要求并没有正式的法律条文规定,但国家集w劳动合同中指出,培训师应具有大学学历,或高中毕业证书同时有相关工作经验。虽然培训师的岗前培训不要求义务参加,但由于这类职业角色的多样化,都应定期参加有助于职业发展的教学活动。

根据ISFOL在2011年对各大区培训师的认证调查,有大约63%的职业教育培训师持有大学学历,30%左右拥有高中毕业证书,其余7%具有其他资格证书。多数培训师会选择去大学类高等院校接受教育培训。

3.职业教育培训师在职培训。在职培训旨在提高职业技术创新,促进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认证,制定可靠有效的标准提供培训,并按照相应需求制定干预措施,以满足全球化的需要。在职培训主要由市场决定,并可由包括地区政府在内的广泛机构提供。各地区为培训师的在职培训建立了自己的标准,以保证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高品质。

职业教育培训师的在职培训种类繁多,并且在自愿的基础上实施。法律为在职培训创造了新的体系,加强了培训、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的紧密联系。培训师的在职培训主要致力于:职业培训机构组织结构的调整(如引进质量保证和管理体系);培训设施认证(如在评价、指导中介绍新的任务和技术);就业服务的改革(特别侧重于成人再指导和职业资格再认证);使用新的学习技术(如电子学习);对工学交替活动的管理(重点加强发展与企业的合作);设计并实施对终身学习、培训和职业辅导的整合,以及对培训活动的监督和评估。

三、意大利继续教育师资培养路径

继续教育教师和培训师之间的主要区别取决于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之间的关系。教师主要是“内容专家”,如语言学、市场营销、会计专家等,而培训师是“过程专家”,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家教、学习辅导员、团队领袖、教练等。继续教师的职能由国家集体劳动合同所确定,而继续教育培训师及其他学习辅导员主要由国家集体协议确定。

(一)继续教育与培训教师(CVET Teachers)

1.继续教育教师从业资格。继续教育教师应具备大学学历,且只有通过正规的国家考试才可被企业录用。

对于教师而言,他们依据所需专业内容要求和工作经历的不同,应持有相应证书或学位。一般讲授课程的教师,需具备一定专业学历或相关的工作经验。他们常常在培训中心,职业协会,咨询公司等机构参、加短期培训课程。对于技术型教师,由权威培训机构颁发的特定证书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只有由大学或高等教育协会提供的岗前培训才能得到专业认证。除此之外,只颁发“参与证书”,市场和企业依据其培训机构的权威程度来决定是否认可。在成人教育中心职教的教师需持有至少一个大学学位,和一个由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并且达到初中师资水平。教师的选择不仅依赖于教学经验,还应具备专业资质。教师不仅讲授学术类课程,还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组织教学,完善教学工作。

2.继续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继续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是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可通过参加大学硕士课程或某些专业课程来达到培训目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由职业培训系统提供的短期大专培训课程,以及由多种商学院或培训机构提供的强化课程,具有特定的课程结构、规则要求和组织机构。

(二)继续教育培训师(CVET Trainers)

继续教育培训师为讲授技术或组织管理课程的培训师,通常在企业,或由地区和省市机构共同管理的职业培训中心,以及由大区认证的私人职业培训中心工作。

1.继续教育培训师的从业资格。CVET培训师应具备中学教育毕业证书或大学学历,以及相关工作经验。培训师可参加大学硕士课程或某些专业课程来进行从业培训。具体专业课程包括:由职业培训系统提供的短期大专培训课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IFTS);由多种非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或培训机构提供的专门强化课程。企业内部的培训师招聘和选拔通常由企业自主决定。一般来说,企业更加看中应聘者的专业经验,而不是学历。

而企业之外的培训师参与的培训活动常常由公共资金支持。只有由大学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IFTS)这类机构提供的岗前培训才具备正式认证权利。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类培训只颁发“参与证书”。有时一些地方政府仍会实施一些程序来认证技能和培训学分。

2.继续教育培训师的在职培训。企业内部的在职培训往往出于自愿原则,这一培训通常涉及自我训练。一些拥有长期企业内部培训服务的大公司或公共管理部门可以推荐员工参与培训,或者为培训者的继续培训出资。

而对于企业外部的培训师,尽管有大量的公共资金支持一些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公共管理部门对其继续再培训,在职培训的供给主要是由自由市场调节支配的。政府通过出台税收减免的措施,为培训提供便捷的条件。培训机构来源较广泛,主要为培训机构、咨询公司、高校、地区公共机构、商会,以及一些商业学校。为了鼓励继续培训,一些特定行业还会得到特别奖励办法。

四、意大利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所面临的挑战与策略

首先,随着意大利职前培训和继续培训的补充完善,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和培训者在教育政策制定和改革中所占地位愈发重要。国家对职教师资素质和结果的审查也越来越细。尽管制定了多项标准,但对职前培训和继续培训中投入的比重显示出明显差距,尤其对继续教育中的成人教育,没有引起足够关注。

其次,意大利对职教师资的缺乏是面临的问题之一,由于国家经济形势不稳定,教师就业问题以及对师资的保留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国家应制定一些政策促进经济水平,鼓励教师就I,带来更大发展机遇和空间。这需要加强国家与地方政府和其他企业间的合作。

第三,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通过运用新的教学技术手段,提高教育培训能力和实力,使其角色从改革参与者逐渐发展成为改革制定者。

第四,提高职业培训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是一个重大挑战,这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外语能力,了解并掌握相关其他国家知识,对其他国家教育教学培训,或技术领域保持敏感性,还应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等。

第五,现代职业教师不仅从事教学工作,还具有多重身份,如导师、顾问、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与其他企业机构、公共机关合作等。因此,应鼓励培训机构中不同部门人员对教师进行组织管理、咨询方面等的培训,提高其角色适应能力,以应对新时代下面临的各种的挑战。

参考文献:

[1]ISFOL.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in Italy: short description[R].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3.

[2][4]ISFOL. Italian VET in Europe: Country report. Cedefop ReferNet, 2012.

第5篇: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学情调查;

作者简介:薛栋(1979-),女,山东青岛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0-0069-06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职业院校“加强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重点进一步强调,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促进实训设备技术水平与企业同步提高”。实习实训已明确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目前,关于高职院校实习实训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实习实训教学的总体研究,即从整体的意义上全面研究实习实训教学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包括教学理念、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课程教材开发等要素,并指出理念是先导、基地建设是保障、师资是关键,课程是载体的总体要求;二是关于实习实训教学的具体研究,即针对实习实训教学范畴内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包括某一地区、某一院校、某一专业的实践经验介绍,或者关于实习实训教学某一构成要素的建设方案。上述关于高职实习实训教学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从教学投入与产出效益的视角,分析实习实训教学的有效运行。然而,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学生发展成为公认的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1]。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库”①之“高职院校数据库”的调查数据分析,从学生的视角,了解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教学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教学未来需要进一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学情调查的高职实习实训实证分析

(一)研究对象

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通过网络调查平台,对全国14 所高职院校、17435 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本研究基于对高职实习实训学习情况的调查,对当前高职院校实习实训的实然状态进行大致的分析。抽取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高职实习实训的总体状况

通过表2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的实习实训总体平均分为3.81分,超过了6分的中位数3.5分,接近于“基本同意”,属于基本满意状态。在各分项指标中,“实训/实习课收获很大”一项平均分值最高,其基本同意度百分比为79.5%,表明学生整体上普遍认可实习实训的学习效果。在师资方面,学生对“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能给我们耐心的指导”两项指标评价的平均分值分别为4.01和4.08,属于满意状态,表明学生对实习实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的总体感知偏向正面。在实习条件和机会方面,“学校的实训基地/实习单位条件很好”得分为3.69,“学校为我们提供很多实训/实习机会”得分为3.65,属于“基本满意”状态。最后,“我们经常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单位学习”指标的均值得分为最低,得分为3.24,小于3.5分,属于“基本不满意”状态。

上述结果分析表明:高职学生对实习实训的条件、机会、师资和学习效果等方面,整体处于基本满意状态。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各指标中的平均得分并不高,尤其是校外实习的机会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说明这些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实习实训学习收获的回归分析

为了探讨不同项目对学习收获的解释力大小,研究者使用强迫进入变量法(enter)对学习收获进行了回归分析。

表3说明:“学校的实训基地/实习单位条件很好”、“我们经常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单位学习”、“学校为我们提供很多实训/实习机会”、“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能给我们耐心的指导”五道题目与学生“实习收获”的相关系数为0.801,相关系数的平方为0.642,表明五道题共可解释“实习收获”变量的64.2%的变异量。五道题中,经常到校外实习对学习收获的影响不显著,其他题目的影响力都达到显著水平,并且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表明它们对学习收获的影响均为正向。同时,根据标准化回归系数的大小,可以发现从大到小的影响顺序为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能给我们耐心的指导、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学校为我们提供很多实训/实习机会、学校的实训基地/实习单位条件很好。上述分析表明,实习实训的师资水平是对学习收获影响最大的变量。

(四)高职实习实训学习收获的年级趋势

高职实习实训的学习收获,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平均分呈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为了进一步分析学生学习收获的年级趋势,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对其进行了检验。通过分析表明(见表4):低年级学生对实习实训学习收获的认可度比高年级高。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高职学生实习实训学习收获逐年下降的年级特征。调查结果的递减趋势,折射出我国高职实习实训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笔者认为,原因可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习动机规律的应用偏差,即学生在实习实训学习过程中过多地依赖于就业回报的外生动机,而关于个人兴趣、自我实现等内生动机的培养相对弱化。我国的实训实习教学模式是在吸收了一系列国外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模式以及美国的“合作教育”等。目前,实习实训教学模式来自于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人才教育模式,即“订单式”和“工学结合式”。“订单式”借鉴了“三明治”和“教学生产联合体”培养模式,将“学习――实践――学习”迁移为“订单――学习(校内或企业)――实践(校内实践或企业实习)――学习(校内或企业)――就业”;“工学结合式”则依据“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知规律,通过“实践――理论”的多次循环反复,不断丰富职业知识和提高职业技能[2]。目前,无论是“就业导向”的订单学习,还是“能力本位”的工学结合学习,都是更多地关注“谋职”的外生动机,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内生动机的培养。国内学者的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受试高职学生中70%的求学目的是要“学到专业技术,未来做一名真正的职业人”[3],学习动机呈现出鲜明的职业定势,这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的的定位息息相关,而正是这种定位所造成的“唯就业”的社会认可,为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强烈的外生学习动机,“外生学习动机是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导性动机”[4]。然而,外生学习动机往往具有即效性、短时性、被动性等特点,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外生学习动机并不能持续保证学习效果的螺旋上升,这也为本研究实习实训学习效果的年级递减趋势,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国内外学者关于学习动机对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成果也为这一解释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学习与其内生动机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外生动机多为显著负相关;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往往把学习作为一种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谋求一种收入颇丰的职业的手段,而这种学习动机的稳定性、持久性相对较差[5]。当然,面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机状况,外生动机仍然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调动方式,而且部分研究成果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也证实了外生动机的重要性。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外部回报有利于内生动机的生成[6]。Hwang等人关于非裔美国大学生的研究也发现,那些高成就者不仅受较强的内生动机的支配,还成功整合了外生动机和社会目标的影响[7]。基于上述分析,教师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在采用“就业”回报的外生学习动机的同时,要注意和加强对学生内生动机的激发。

另一方面是技能学习规律的应用偏差,即实习实训教学侧重于外显操作技能训练,忽视或者淡化了内隐心智技能的培养。职业技能培训是实习实训教学的核心问题,就职业技能的基本成分而言,主要包括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大方面。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具有外显性;心智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具有内隐性。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的掌握依赖于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二者的协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在从解构“知识本位”的传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到建构“能力本位”的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围绕职业技能培养的相关讨论,如职业知识如何围绕职业技能的形成来呈现,如何开发知识技能一体化的项目课程等,都为职业技能培训的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然而在抨击传统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以及限制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同时,改革又往往陷入了重操作、轻心智的另一偏差的职业技能的培训方式。有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职业学校在职业技能培训中,一定程度地表现出把职业技能等同于操作技能,把心智技能等同于理论知识的错误观念,无论对于校内的实习实训,还是在企业中的顶岗实习活动,这种观念都产生了将操作技能训练作为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乃至唯一内容[8]。心理学的研究证实,技能学习的进程是负加速的,即学习初期的进步速度比较快,中后期的进步速度有所减缓,尤其是随着综合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技能学习的效果与心智技能的形成密切相关。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招生的主要对象是普通高中毕业生,都是进入高职后才初次接触具体的专业,因此大一对实习实训的学习收获心理上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主观感觉,而随着年级的推进,一方面技能学习进程本身在减速,另一方面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也在提升,如果学生的心智技能培养不够重视,都将降低学生实习实训学习收获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实习实训教学要将技能学习规律的两个方面相结合,绝不能将二者对立或者偏重任何一种技能。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学习动机规律,还是技能学习规律应用的纠偏,最终还是要通过实习实训课程的改革来实现。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不仅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基础,也是形成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载体,是扭转“年级递升,学习效果递减”的实习实训“反常”效果的根本。

三、提升高职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的建议

基于学情的高职实习实训调查结果表明:实习基地、实习机会、实习教师等都是影响实习实训有效教学的构成因素,其中实习教师是对学生学习收获影响最大的因子,而通过对学生学习收获随着年级递升而下降的“反常”趋势的可能原因分析,更是应该引发对实习实训教学观念的反思。这一反思的要求,最终还要依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构建对应的实习实训教学内容才能实现。因此笔者认为,提升高职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实习实训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和构建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的实习实训教学内容。

(一)加强实习实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目前,我国关于职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建设,更多的是立足于群体的角度,推进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符合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程度, 即“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的建设过程。“双师型”概念自1995年提出以来,其内涵经历了从强调一类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到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特征的过程。这一演变历程的积极意义在于,摆脱了个体“双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禁锢,较大比例地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了实习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然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建设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师的专业职能分工,实习实训教师专业化的标志越来越体现在技能获得的发展,而涉及与学校、社会等更广阔情境的生存观念和价值因素的关注则没有那么重视。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本身而言,无论是“理论型”教师,还是“技能型”教师,都应以学生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本研究强调实习实训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教学观念基础,之所以立足于此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观念是一种在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来回修正二者的辩证张力,影响到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如实习实训教师对技能学习动机和规律的理解、对实习实训课程作用的认识、对学生的看法以及与学生的关系等。

1.建立“人事合一”的实习实训教学观念。“人事合一”是指“人”在“事”中的意义生成,“人”通过“事”实现人之自由。“事以载人”是“人事合一”的本质,“事”是形式,“人”才是根本。实习实训是职业教育领域“事”的演绎,它的教育目的在于实现“学生与实习实训的合一”,不断推动学习者与其学习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主体全身心投入客体之中,客体也以“完满”的意义与主体不断生成新的关系,从而使学习者感受到生命意义的完整性,这也正是实习实训的本质所在。因此,实习实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仅仅在于学生是否获得职业的操作性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重视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认同所有的教学效果其实都应从属于教育,即从属于“人是目的”的教育价值。

实习实训“人事合一”的教学观念表明,实习实训的目的愈贴合于人性,或者愈与生活世界所要求的目的接近,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能力就愈具有教育的意义。如果实习实训的目的仅限于职业能力的技术工具特性,而不考虑“人是目的”的教育真谛,学生由此获得的职业能力最终将成为奴役其自身的枷锁。

2.明确“生存价值”是实习实训教学目的的意义旨归。“生存”不是一个外在的描述性概念,而是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省或反思性概念;它不是简单地指“生命的存活”,而是指人作为生存者是“生成着的存在”[9]。进入现代社会,技术工具理性的泛滥,忽视了人作为生存的主体性价值,销蚀了人的主体性资格,遮蔽了此在的生存,使人被物所役,其结果如同胡塞尔所说的那样,人类正面临着“生活的意义危机”。高职教育的实习实训教学过程,浓缩着现代技术发展的背景,汇聚着技术变迁的先进成果,学生置身其中,参与其中,如果仅仅是为了拓展物质技术的空间,掌握技术的流程与使用,那么学生“自身也将成为一种纯粹的技术性对象:被缩减、被拉平、被训练,以使他们最终作为巨大的技术机器中的组成部分而发挥作用”[10],“人的人格、价值和主体性被吞噬”[11]。因此,实习实训作为实现职业教育“人事合一”的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应以人的完善程度为尺度,自觉生成与重建生存的意义世界,并回归与依托形而下的经验世界,实现形上关怀和形下实践的契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技术――经济标准,而是呼吁实习实训教师应当转换视角,从作为目的的人的内在素质出发,用“人”的意义和人本身来思考高职教育实习实训的根本目的所在[12]。

(二)构建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的实习实训教学内容

从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入手,加强所学知识技能的实用性、有趣性和迁移性等,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需要,这无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实现实习实训有效教学的最为直接、也是极为有效的一种方式。目前,高职关于实习实训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每一阶段都体现出了“学习――实践”的阶段性过程,然而三个阶段性的过程分别在各自学年的平面上单向循环,相互之间的“断裂”,使得实习实训并不能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因此,形成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的实习实训教学内容至关重要。

1.实习实训教学内容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1)高职教育的三年学制规定了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的阶段性。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年限规定为三年,学生要经历三个学年循序渐进的培养,其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阶段性并不代表着职业能力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分解,而是指形成职业能力的载体――“项目”的复杂程度。每一阶段的“项目”,通过系列问题的教学过程与任务的解决,赋予阶段性一定的“完整”意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阶段性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应该贯穿在高职教育的三个学年,通过一个个完整的阶段性实习实训任务,保证学生在系列任务解决中实现教学目标。

(2)“知识从属于活动”的职业教育学习逻辑要求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具有连续性。“知识从属于活动”的职业教育学习是以工作实践过程的逻辑组织专业领域课程内容,从而解构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建构工作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这个基本要求,对于实习实训教学目的而言,体现了职业经验学习的整体性特征,构成了一个“整体”连续性的课程内容体系。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在关于“阶段性”与“连续性”关系的理解上,常会出现“不完整”的阶段性错误见解。因此,“整体”的连续性是“完整”的阶段性的递进。实习实训教学内容要处理好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使高职院校学生在三年不同学习阶段都能获得完整意义上的综合职业素质训练,随着年级的递升,实习实训的学习效果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2.设置序化的实习实训项目课程体系。以“解决问题”为中介的项目课程教学,目前在职业教育实践领域已经达成共识。然而,如何按照学习动机规律和技能学习规律,确立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的框架和顺序,使之序化,仍然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任务。所谓序化,是指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循序递进的组织与安排,保证前后学习内容的连续性和统一性。贯通三个学年的实习实训教学,为确保教学的效果,需要设置序化的项目课程体系。

(1)教学内容的心理化序化。教学内容序化的心理化问题,是指如何设计符合学生个体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内容体系。杜威曾提出“教材心理化”的主张,强调在教学中“应使系统知识的组织和传授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经验水平,应将教材知识与学生当前的心理需要和能力相结合”[13],这是课程内容序化处理的重要原则。实习实训教学内容依据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规律,按照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顺序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选择由易到难完整的项目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显性知识,领会工艺过程中蕴含的缄默知识,职业能力逐年获得提升。

(2)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序化。综合化是指项目要体现结构的逻辑性、内容的全面性和范例的迁移性,从而保证序化的项目课程体系的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与整体的工作任务可以有效地整合。项目结构的逻辑性是指项目之间必须形成某种逻辑关系,其建立可以依据相应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项目内容的全面性是指项目的任务既要尽可能多地覆盖相关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要考虑每一个项目的知识和技能侧重点;范例的迁移性是指项目的任务要体现岗位能力的典型性,一个项目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后续项目的学习可以产生正迁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31-35.

[2]徐小龙,孔媛媛,李梦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149-153.

[3]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2):444-446.

[4][8]姚梅林,邓泽民,王泽荣.职业教育中学习心理规律的应用偏差[J].教育研究,2008(6):59-65.

[5]王学臣,周琰.大学生的学习观及其与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3): 732-735.

[6]Witzel B S, Mercer C. Using rewards to teach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mplications for motivation.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003, 24(2): 88-96.

[7]Hwang Y S, Echols C, Vrongistinos K. Multidimensional academic motivation of high achieving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2002, 36(4): 544-554.

[9]吴卫东,王文东,高学文,等.当代中国生存问题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

[10][荷兰]E・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M].李小兵,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314.

[11]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88.

第6篇: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1.加强教育培训师资人才的管理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永远是教学发展的核心重点。没有高质量的教官队伍,再完美的教学设计,再领先的教学理念,再先进的教育技术对民警培训工作都将是无意义的。1.努力建设高水平的教官队伍。要结合本地区的公安工作特点和优势,设定教官等级和准入制度,提高教官待遇标准,吸引高质人才进入教官队伍。要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真正成为教官队伍建设的核心理念,就必须设定教官等级和准入制度,提高教官待遇标准。教官水平决定在训民警水平,教官素质决定在训民警素质,教官知识能力决定在训民警知识能力。要在晋职晋级、工资待遇等方面,制定稳定的奖优赏优政策制度。这是教官队伍建设中吸引人才、稳定队伍、提高水平的战略方向。注重教官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促进教学水平可持续发展。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学机构,可通过理论和实战集训,组队深入基层所队调研,开辟新知识新技能“第二课堂”,广泛开展警务技能研讨会、研讨班等方法,不断提升教官的知识能力和教学训练水平。建立健全教官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的评估机制,正确引导教官通过“终身学习”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对拒不参与继续教育,或在职培训效果不佳,教学脱离公安实践的教官要予以淘汰。2.优化教官知识结构。教官要能够运用教育技术,掌握学科最新进展,把握政策导向,组织领导团队开展教学工作。要避免教官只懂警务实战技术,不懂课程研发;只能具体操作、不能教学设计;只会动作示范、不会讲解传授。要鼓励教官突出自身专长,优化知识结构,努力自主研发课程,设计教学,不断提升教学水平。还要搭建学术专业平台,鼓励支持教官开展警务实战理论和实操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随着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开展全警大练兵、苦练基本功等活动不断深入,各地培训机构的实战教学水平迅速提高,经验日趋成熟。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迎潮冲浪,将自己优秀的警务实战教官打造成“掌门人”级别的教学精英,从而在警务实战教学、学术领域打上自身独有的“烙印”,将警务实战教学推向新的高度。

2.加强教育培训资源配置管理

教育培训资源配置的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公安教育培训质量。教育培训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当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在现代教育培训中,教师和学生也是教学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课程资源和装备资源等四大方面。1.师生资源公安教育培训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而学员的实战经验丰富。虽然经过多年的轮岗、选调,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的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仍没有根本解决。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重视学生资源是教育培训的重要资源之一。为此我们建议:一是临时延聘专家型教师。但临时延聘专家型教师是在教学任务下达时间短、警种专业教学特殊等情形下的一种无奈之举,难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的一贯性、连续性。二是开放互动课堂。开放互动课堂是由教师进行理论讲解,而由实战经验丰富、表达能力良好的优秀学员进行典型案例讲解或模拟实战演示。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精通实操(战)远远不够,只有上升到潜意识中的实战理念,才能在千变万化的环境、情境中应变自如。而从实战上升到理念,需要教师的高度总结、概括、升华。2.课程资源目前在公安教育培训工作中,课程开发、研发、创新热度高,课程资源积累、共享、开放忽视多,造成重复开发、研发、创新,造成大量的、不必要的、本来就稀缺的教学资源浪费。为此我们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公安教育培训课程资源库。从省部级机构到基层公安教育培训机构,都应建立健全公安教育培训课程资源库。公安教育培训课程资源库应包括教案、讲义、课件等图文材料,也包括视频、音频等课程媒体材料。经典的公安教育培训课程资源库,可通过定期的评比入选、更新。优秀的新研发、新创新课程优先入库。课程资源库在内部应完全公开、全部共享。二是建立健全公安教育培训课程辅助资源库。对公安教育培训课程的教案、讲义、课件等研发可能需要使用的文稿、书籍、图片,以及经典实战案例、视音频资料(的可设立访问等级)等,建立较为完善、全面的课程辅助资源库。课程辅助资源库的建立,可以极大方便教师特别是基层教官根据需要研发、更新课程内容,而不会将宝贵的备课时间用在寻找、搜索具体素材方面。3.装备资源目前,我国公安教育培训工作仍处于初级起步的发展阶段。虽然上级对公安教育培训多年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但教育训练基地硬件建设装备资源发展仍处于滞后状况,影响了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上层次,上水平。

3.坚持广泛调研与科学设置课程相结合

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安教育培训工作谋求新发展的措施和途径,就必须找准公安教育培训工作与公安实际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从而推动教育培训工作向纵深发展。而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开展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则是极为有效的工作方式。一是深入基层所队代职调研。教育培训机构教官,必须带有明确的调研课题或课程研发方向深入基层所队代职调研。由于教育培训机构派员深入基层调研与轮岗交流有着本质的不同,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建议教官调研者可任基层所队临时副职,以便于教官调研者能同时调研基层所队领导和普通警员实际警务工作的真实情况、面临的真实问题,从而研发出更受基层欢迎的、更贴近基层警务实际的教育培训课程。二是课堂调查问卷。在教育培训期间,应定期不定期地开展问卷调查,广泛听取参训民警的意见和建议。既可对授课教官的水平能力进行正确评估,也能便捷获知基层的课程培训需求。三是利用内部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广泛征求基层单位和基层民警意见。四是加强与科研单位和上级训练部门的沟通。为把握国内外教育培训动态,了解当前和将来公安民警应对新形势和新局面所必须具备的前沿理念和前沿知识,应广泛加强与有关科研单位和上及训练部门的沟通联系。五是加强教学交流。加强与省内外相关教育培训单位的横向交流,可以掌握教育培训发展动态,更新教育培训理念,学习好的做法,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工作思路。通过调研和交流,促进培训机构掌握基层警务真实情况,了解实际需求,从而把握重点,创新思维,更新理念,将调研中吸取的意见建议和发现的问题,融入到新的教育培训课程之中,采取更加科学的教学训练方法,优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和基层工作需要的“科学、实用、高效、规范”的训练新机制,逐步实现警务实战训练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实现教育训练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确保培训实效。

4.在课程设置中贯彻教育培训理念

当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特殊职业从业人员并非是天生就有特殊能力的人,而是由“普通人”通过专业训练设计和培养出来的。对于警务工作来说,警察强于普通人的力量更多来自于专门的警察装备和专业的警察训练。当今发达国家的警察教育培训,教给学员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传输诸多先进的警务理念并贯穿培训始终,直接影响着他们以后的警务生涯,从而内化为执法理念。为此,要坚决将教育培训理念贯彻到课程设置并落实到教育培训之中。将先进的教学设计、先进的教育培训理念、先进的专业教育心理学方法加以科学整合,将会培训出具有优秀执法理念的警务工作者。

5.坚持纪律教育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要把政法干部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党和人民放心的、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素质的队伍,一支忠诚可靠、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秉公执法、训练有素、业务精通的队伍,就必须将综合职业道德培养、综合职业精神养成与理论、实战教育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规范的总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是指警察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以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整警察各种职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警察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状况。”根据当代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心理学相关观点,警察综合职业道德培养、综合职业精神养成是一个长期综合过程。必须遵循他律时期、自律时期和价值目标形成时期等三大发展形成时期的特点,耐心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为此,教育培训应相应地分三个阶段进行,即主体形成阶段——主体反思阶段——主体自觉阶段,从而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从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警察综合职业道德培养、综合职业精神养成。

6.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战略前瞻性研究

只有理念上的创新,才有实践上的创新;只有战略上的前瞻,才有实际上的推进。新时期的公安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敏锐把握时展趋势,树立符合不断发展的警务实际要求的培训新理念。1.教育培训管理者要立足实际,加强战略前瞻性研究,引领公安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战略性前瞻研究,是把握未来发展、把握时代脉搏、把握发展趋势的研究,但要立足当今、不能好高骛远。一是知识上要与现代科技进展——特别是当代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保持同步;二是建立健全警务教育培训大数据系统,综合科学分析,完善优化公安教育培训课程体系。2.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战略前瞻性研究,是公安教育培训工作创新的必要前提和必由之路。其特点是分析过去、探索发展,立足当前、预见未来,依据进展、把握趋势。要创新公安教育培训工作,教育管理者和管理部门,就必须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战略前瞻性研究。

二、当代教育心理学最新进展对民警教育培训课程设计的启示

课程设计,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课程设计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广义的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课程设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侧重于技术层面,即课程设计是课程工作者从事的一切活动,包括他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各种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另一个层面更为侧重具体设计前的理论研究和准备。也就是说,课程设计是指教育机构的专家学者对课程的研究并拟订出课程学习方案,拟订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选材范围和教学科目,编写教科书等,为决策部门服务。(一)公安教育培训课程设计要根据教育培训内容、对象选择匹配的价值取向现代教育心理学各学术流派对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不尽相同。学术理性主义取向主张学校课程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最有价值的学科的教学增强个体的认知能力,重点强调知识、技能和各种学科的价值,倾向于教师为中心,重视以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揭示价值观;认知过程取向强调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必要技能和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本主义取向主张学校课程,应该向学生提供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的经验,强调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认为学校课程应当为增强个体的自我概念以达到自我实现提供机会。为此,教师必须提供一个有利的情境,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学习;社会重建主义取向强调学校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要使社会成为更加理想的社会,在课程中就要表现社会需要、社会问题、现实的理想和未来的憧憬,帮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小组讨论和社会调查等参与到社会的结构与管理之中。社会重建主义取向不仅强调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而且还要具有改造社会的意识和本领;科技取向强调运用各种设备和媒体,确定更有效的方法完成事先所期望的任务。而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科技取向常常运用其它课程取向的观点。各种课程设计价值取向各有优缺点。公安教育培训课程设计,应根据教育培训内容、对象选择匹配的价值取向。比如系统理论课程设计,总体课程设计可依据理论体系以科目为中心进行设计,使系统理论体系层级叙述完备、框架构成逻辑性强;在重点知识点讲述上,应采取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设计,以调动学习兴趣、记住重点、掌握难点;在知识理论难点上,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力透难点。(二)公安教育培训课程设计要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导向受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构建主义教育心理学影响,当代课程设计价值取向更多地倾向于多种取向的综合。公安教育培训课程设计,应采取多种整合或综合优势的取向,兼顾系统的学科内容、学员与公安工作实际的需求,以使设计出的课程能够发挥更全面的功能、获得最好教学效果。单一形式的教育培训课程设计不可取,但亦不能因为热衷于跟潮流、多取向而忽略教育培训的宗旨。公安教育培训课程设计必须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导向。

三、当代教育心理学新进展对民警教育培训技术发展的启示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受构建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教育心理学理念影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实验技术日新月异,而许多心理学实验技术已经证实可以走出实验室而广为教育工作者采用。如设计型实验或设计型研究、心理学网络实验和测量技术、交互式学习技术、学习兴趣的任务内测量技术、认知负荷测定技术、概念图与图论测量技术等。而大数据综合分析整合技术、多价值取向教育技术则必将是未来教育技术学实际应用的大趋势。(一)大数据分析整合技术是宏观教育技术发展的热点趋势大数据(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海量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是目前最火爆、最前沿的科技界概念。大数据的特点为4个“V”——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即:第一,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EB级别,甚至达到“恐怖”的DB、NB级别;第二,数据类型繁多;第三,价值密度低,分析整合价值、商业价值高;第四,处理速度快。根据以上,我们建立公安教育培训的大数据系统的优点将是多方面的。1.建立公安教育培训的大数据系统可以保存完整历史培训档案大数据特点之一就是数据体量庞大而价值密度低。由于大量的阶段性价值淹没在海量数据之中,许多数据或许目前看不出价值,但若干时间之后都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数据、历史史料。建立公安教育培训的大数据系统,仅需要一个数据库服务器和海量数据硬盘阵列,及时输入上课信息即可简单组建。当然,许多目前看来非常琐碎的信息,譬如:学员出生日期、籍贯、学历、培训经历等身份简历信息、授课教官的身份简历信息、上课情况、教案、讲义、课件、上课视音频文件、学员因公负伤或牺牲情况、学员获奖晋升情况、学员工作差错处分情况等等,都可输入大数据系统。目前看来越琐碎越普通细节的相关信息,越具有历史保存和未来分析价值。2.建立公安教育培训的大数据系统是分析目前公安教育培训现状的有力工具基于公安教育培训的大数据系统的分析结论,将是分析公安教育培训现状的最权威的报告。由于大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种类繁多齐全,基于公安教育培训的大数据系统既可分析诸于教育培训与受训学员立功授奖、受伤牺牲、差错事故的关系,亦可从长远角度分析受训学员家庭子女因素对教育培训效果的影响,还可分析整合多因素、多技术对教育培训工作的综合影响等等,从而可以对当前的教育培训效果作出科学权威评估和评价。3.建立公安教育培训的大数据系统是开展公安教育培训前瞻性研究的依据由于公安教育培训的大数据系统的分析结论的科学性、权威性,对当前的教育培训工作的合理内核和存在问题进行真实展现,从而成为公安教育培训前瞻性研究的最科学、最权威的依据。(二)多价值取向教学技术是课堂教育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受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和构建主义教育心理学影响,当代课堂教学技术更多地倾向于多种价值取向的综合。无论是警务理论教学还是警务实战教学,每节课程都不可能是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单纯内容教学,所以也不应该采取特定价值取向的教学技术。1.课堂教学技术的价值取向应以最佳教学效果为目标教学,包涵“教”与“学”两方面概念。最佳教学效果,就是教的好、学的佳的理想教育状态。各种教育心理学流派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各有优缺点。公安教育培训的课堂教学技术,应根据教育培训内容、培训对象选择合理的价值取向。比如手枪应用射击教学,总体课堂教学可依据以科目为中心进行开展;在手枪应用射击实战理念讲述上,应采取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采取实战案例法教学技术;在应用射击难点上,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体验实操实练。2.课堂教学技术的价值取向应与教官教学艺术相统一由于各个教官知识阅历、气质类型、表达艺术不尽相同,课堂教学艺术不可能完全一致。即使教学内容完全一致的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官不可能采取或使用完全一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教育培训理念的核心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效益。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官个体差异性是授课方式方法和教学技术生动化、多样化的有力保障。但只有将教学科学上升到教学艺术,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而前提是,课堂教学技术的价值取向与教官教学艺术完美统一、完美合一。

四、当代教育心理学新进展对民警教育培训理论教学的启示

当前民警教育培训理论教学范围十分宽泛,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公安业务、职业道德与纪律作风、警察礼仪、心理健康等内容,教学重点一般集中在法律基础知识、公安业务知识、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公安信息化、群众工作能力、廉政教育、保密教育、现场保护及证据意识和提取证据能力等方面,范围宽泛,内容丰富。依据当代教育心理学最新进展及发达国家警务理念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认为警务理论教学未来趋向于整合成“一个素质、两个理念”为主体内容的综合教学模式。“一个素质”,指的是现代警察综合职业素质。现代警察综合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公安业务、职业道德与纪律作风、心理健康、公安信息化、群众工作能力、廉政教育、保密教育、现场保护及证据意识和提取证据能力等;“两个理念”,指的是执法规范化理念、服务职业对象理念,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公安业务、职业道德与纪律作风、警察礼仪、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群众工作能力、廉政教育、保密教育等。“一个素质、两个理念”的教学内容有交叉重叠,但在教学设计、教学方向上有差异。现代警察综合职业素质是人民警察对自我、自我职业的必备道德和必备素质的认同、认可;执法规范化理念、服务职业对象理念是人民警察在对自我、自我职业的必备道德和必备素质的认同、认可的基础上,自觉履行职务与义务、限制性行使权力的认同和认可。

五、当代教育心理学新进展对民警教育培训实战教学的启示

第7篇: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关键词】岗位培训 企业 战略目标 环节

一、岗位培训的涵义以及内容

1、岗位培训的涵义

岗位培训是企业对其员工所进行的培训,这种培训旨在优化员工工作,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简单地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就对象而言,岗位培训针对企业员工。通常不包括学校教育、岗前培训、再就业培训。也就是说,在员工招录以前的各种培训,有些是直接针对将来的岗位需要而进行的。下岗失业人员为了再就业而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无论是政府部门组织的还是个人自主参加的,都不能称为岗位培训。

(2)就组织者而言,岗位培训的组织实施者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企业员工出于自身职业发展需要而参加的培训,如一个不需要财会专门知识的技术人员参加会计师资格考试培训,不能称为岗位培训。员工因自身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各种娱乐性活动的学习,尽管有益于员工的精神需要,但也不能称为岗位培训。同时,员工完全自主选择的、在企业之外进行的、有益于现行岗位的各种技能培训,从狭义上讲不是岗位培训,由于这种培训是以员工独立付出为代价而进行的,不是企业行为。

(3)岗位培训的目的是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基于这种培训的组织者和对象的特殊性,岗位培训必然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这个明确的目标就是优化员工工作以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岗位培训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

2、岗位培训的内容

(1)技能培训。一般包括专业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但对时下许多企业而言,被聘用的员工大都已经具备了基本文化知识和技术理论。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企业自身所需要的专业操作能力的培训,是岗位要求必须掌握的技术技能培训。这是夯实员工基本功的重要方面。事实上,员工在招录之前都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进行过学校教育。岗位技能培训的目的是弥补学校教育在生产实践中的某些不足,填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是岗位培训的主要内容。

(2)职业道德规范的培训。在对职工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十分注重员工的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和操守教育,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人格修养。员工的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形象。成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员工,最终也会成就一个了不起的企业。社会公德、主人翁意识、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等是职业道德规范培训的主要内容。

(3)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培训。传统的企业员工岗位培训强调立竿见影的短期效用,对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培训并不重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大,企业文化软实力在竞争中突显其重要性。打造一种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文化,是许多现代企业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企业文化不但体现在企业制度当中,也体现在企业员工的个人素养和作风上。一个好的企业,并不仅仅好在其生产的物质产品的质量上,而是能够创造一个舒适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联想”自有联想的气派、“海尔”自有海尔的作风,而体现这种气派和作风的,正是这个企业的文化。岗位培训中不能缺少对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培训。

(4)职业规划。在很多场合下,我们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岗位培训均当成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子项目。可是,在岗位培训中如果缺少了职业规划,就将达不到培训所预期的效果,其原因是岗位培训的眼前作用是优化工作、提高效率,而员工的职业规划将使员工的心理担忧释然。岗位培训的结果是更优质、更高效的工作,而这种工作,将会使员工因更高的贡献而相应获得更高的回报,即薪酬的增加或职位的提升。

在我国,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还包括社会主义理想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教育。因此,岗位培训并非是简单的操作技能训练,而是一种内容丰富、环环相扣的职业培训,其意义十分重大。

二、岗位培训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适应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

在企业运营中,环境显得十分重要。企业的生存环境包括时间环境、地域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等。时间环境是指企业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发展趋势、企业隶属产业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等。地域环境又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特色。制度环境是指当地政府在经济发展、产业支持、项目规划、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规定等。市场环境包括市场化程度、市场法制化程度、供求状态等要素。由此可见,环境可以决定某些产业的兴衰,却并不能够完全掌控个别企业的存亡。企业试图改变环境,但更大程度上只能去适应环境。上述任一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在环境的变迁中,岗位培训能够使企业“迎挑战、抓机遇、促发展”。先哲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天,即是环境。天变,自然道亦变。环境变迁引发战略调整,而战略调整必然要求员工技术技能的更新,甚至职业理念的变换。岗位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能够抓住天机,顺应变化。

2、适应企业角色的转变

企业,作为永恒不变的角色——市场的主体,永远都朝着利益最大化目标而奋进。对企业来讲,真理就是利益。因此,不同的企业其差异性不在于是否追逐利益,而在于追逐什么样的利益和怎样追逐利益。对利益本身的认识不同,会导致企业角色的定位不同,这里面包括了企业的使命、价值取向、战略目标等。企业的使命,就是企业对自身的一种社会角色定位,它是企业存在的原初动力,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取向,即以什么东西作为自己最大的利益,而这种价值取舍又会决定着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目标。职工是企业的生命力,就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而言,企业未尝不是一个群体,一个由多人构成的有组织的团体。这里面的任何一员都会对企业角色的定位产生影响,最终形成企业角色的是所有员工角色意识和行动的合力。企业角色的定位和转变,依赖于整个员工角色意识的定位和转变。岗位培训对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重视,正体现着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岗位培训增强的不仅是企业的硬实力,还包括软实力。

3、适应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这么强调的,而西方一些国家也正在这样努力。岗位培训不但发展了人的生活技能、生存本领,还为员工提供了一种归属感。员工因被重视而把企业的兴盛当作自己的事业追求。岗位培训使员工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同时又成为企业整体规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企业离开员工的向心力则不能发展,而员工离开企业的感召力则失去温情。岗位培训给了企业和员工相互沟通的一个平台,有了这个平台,企业的战略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三、岗位培训中常见的失误及修正

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进行有效的岗位培训就成为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任务。但是,很多企业在岗位培训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弊病或失误,大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强调理论而轻视实践

员工岗位培训需遵循“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实际就是说培训本身要从企业、员工个人的实际出发,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方案。实用,就是要在实际的基础上,缺什么补什么,培训内容要让员工在岗位工作中用得上。实效,就是企业为员工的培训付出代价后要能有所回报,经济效用和社会效用一个都不能缺。因而,岗位培训“不能离岗”,即不能离开岗位所需,国外有“换位代职”的培训项目,国内也有一些企业效仿。对人员流动较大的企业来说,“换位代职”未尝不是一种实惠的行为,这使企业避免了因雇用临时工作人员而付出更多代价。这种培训形式在本质上依然属于“不离岗”的培训。

2、岗位培训在很多企业有“完成任务”、“交差”的嫌疑,形式过于简单

对企业来讲,永远不能离开效益讲培训,因为企业不是公益教育机构,那么,从培训成本的角度考虑,更要精打细算、统筹兼顾。在培训形式上,传统的导师带徒的做法并不值得过多地批判,这是一种有效利用企业现有资源的好方法,但导师带徒的培训内容仅适应企业新聘员工,并使某些不良因素代代相传。以岗位培训授课方式来讲,函授、面授、网络远程教育都可以,总体来看,应以函授、远程教育为主,面授为辅。就函授和远程教育来说,当以案例教学为主,重点讲授工作中常遇到的难题,个案分析,专题讲授;就面授而言,研讨会、交流考察等都是较好的培训形式,同时面授还得把“送出去”和“请进来”结合起来。把员工送到专门机构培训,或是请专家到企业授课,两者各有特色,要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另外,整个岗位培训在时间上都应坚持短期与长期相结合。

3、很多培训内容空洞,形式花哨,不讲实际

培训内容固然要从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出发酌情取舍,但员工个性发展也不能因而受到挫伤。因材施教这句老话在岗位培训中一点都不老。有些单位制定了“双向选择”的培训方案,“双向选择”就是人力资源部制定出一系列的培训课程,除少量课程是必修的外,员工可以自主选择一些课程参加培训。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一群毫无个性和创造力的员工,对企业来说还不如一些管用的机器。岗位培训不是走过场的事情,应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直接与晋级、评优、定岗、薪酬等联系起来。

规范、实用、经济的岗位培训,能够使企业迅速提高生产效率、改良员工素质、塑造企业文化,并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继萍:新形势下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工作初探[J].中国冶金教育,2001(1).

[2] 胡孝政:宝钢如何做好岗位培训[J].人才资源开发,2005(7).

[3] 马安强:浅谈新形势下对职工岗位培训的认识[J].交通企业管理,2005(1).

[4] 张同省、田晓昀:走宽走实新型人才队伍教育培训之路[J].现代企业教育,2006(4).

[5] 杨建伟、刘韶峰:岗位转换:复合型人才培训模式浅谈[J].中国科技信息,2008(1).

第8篇: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关键词】黄炎培职教思想 高职教育 改革对策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1917年他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成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开端。他毕生致力于倡导、研究、试验和推广职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并在推行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极具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借鉴作用。

一、践行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职教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黄炎培先生提出“办职业教育,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原则,着重在社会需要”。后来,他将其概括为“大职业教育主义”。他认为,在兴办职业教育过程中。无论专业设立、课程设置、招生人数、人才规格,都要考虑社会需要,适应社会需求。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必须找到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又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针对地方经济结构提升和支柱产业培植的需要,结合学校现有的优势资源,设置相应专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按照“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原则调整和设置专业,使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专业群建设与行业企业对接,形成行业、企业、学校三方资源协调统一的群体优势。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办学、产学研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实施订单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大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要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和智力优势,做好技术推广与人才培训工作。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好在职人员培训、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系,主动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组织学生到当地企业、社区进行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或专业服务等,在锻炼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解决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和生产技术方面的难题。

二、践行黄炎培“做人第一、敬业乐群”的职教训育方针,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黄炎培先生认为职教首要目的就是“谋个性之发展”。他强调,职教不只是传授技术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还要能“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他从职业和职教的本质属性出发,提出职教训练应坚持“做人第一”,培养学生“敬业乐群”。有鉴于此,黄炎培还把“敬业乐群”立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所以。高职教育在教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外,必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

要树立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理念。要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强化人文教育意识,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在专业教学中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规格时,明确人文教育的内容,把学生培养成职业技能过硬,又具有远大的理想追求、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能力的人。

开展多元化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加强社团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特色鲜明的科技文化活动,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展系列以专业知识拓展和技术创新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如计算机组装比赛、汽车驾驶技能比赛、动物解剖比赛、植物物种识别比赛、服装设计大赛等技能拓展活动。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用相对完整的具体任务驱动学生,使专业教学实践与课外科技活动相互补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从校园建筑的设计、校园景观的建造、实训基地环境的建设到校训、校风、师生行为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等都要有利于形成高雅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以其深厚的文化渗透力、美感熏陶作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品质素质,使学生在环境熏陶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践行黄炎培“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技能训练

黄炎培认为,职教的目的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他指出:“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手脑并用,学做合一”作为教学过程、教育方法的一条基本原则,它倡导和要求的是学做合一,知行统一,智能并重,倡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高职教育贯彻“手脑并用”思想,要特别强调实践教学,注重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切实给学生以一技之长。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专业技能,从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开拓新领域,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学双方主动参与,教学相长的创造性循环系统,真正体现“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本质内涵。

第9篇: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党的大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党中央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大举措。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要大力开展农民证书培训,让农民人人拥有资格证书的重大决策。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的这一重大决策,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就延伸职业教育进乡入村,大力开展农民证书培训,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延伸职业教育进乡入村开展农民证书培训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在范围上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目标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延伸职业教育进乡入村开展农民证书培训,就是依托职业教育资源,延伸职业教育触角,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战略突破口,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延伸职业教育进乡入村开展农民证书培训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要使农村真正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当前,我市农民综合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知识偏低,从业技能薄弱。从劳动者文化结构看,全市238万人口中有100多万劳动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1.2万人,仅占总人口10%。从后备劳动者培养看,全市每万人口中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仅有167人,每年有近3万名初中毕业生和6000多名高中毕业生,初中升入普通高中的不足三分之一,高中毕业考入大学的只有3000人左右,全市每年有2万多名青年学生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困境。全市农民素质的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备现代科技素质,在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延伸职业教育进乡入村,广泛开展农民证书培训,是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增强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增收致富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民主自治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

(二)延伸职业教育进乡入村开展农民证书培训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经。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基础在农村、关键在产业、核心在农民。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抓“三子”促“三化”为载体,到2020年在“人的富裕度、人的居住质量和人的创业环境”三个关键领域的发展上接近或达到省内发达地区水平。我市97%是山区,80%以上人口是农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着力培育一大批长期扎根农村、熟练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致力农村发展的新型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基础。以职业教育进乡入村为载体,开展农民证书培训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产业效益,有利于促进农村从粗放耕作向精耕细作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延伸职业教育进乡入村开展农民证书培训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每一个村庄,市场经济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不同程度的滋生一些消极颓废的思想和不良行为,背信弃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消费陷阱成为社会公害,黄、赌、毒问题和问题成为社会毒瘤。尤其在文化发育程度并不高的广大农村,很容易受到这些思想的侵蚀。延伸职业教育进乡入村开展证书培训,要在广大农村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学习培训作为农民接受良好教育的大课堂。要以学习培训为平台,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什么,倡导什么,帮助群众廓清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价值体系,通过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聚全市人民干事创业,建设美好家园的思想力量。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立足提升“三个核心指标”,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练职业技能,在生产一线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具有初级以上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开展农民证书培训,要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农村实际原则、贴近产业发展原则和贴近农民需要原则。贴近农村实际原则,就是要结合农村产业结构多元、农民需求多样、农事繁忙等实际,因地制宜、就地就近的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农民证书培训。贴近产业发展原则,就是要围绕到2012年全市建成1000万亩上等高优农产品基地的目标,紧密结合全市大力培育泡核桃、甘蔗、茶叶、烤烟、畜牧、林果、橡胶、澳洲坚果等基础性产业的实际,本着干什么学什么,开展最贴近产业发展实际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学历教育,让农民随时能学,学了能用,用了能增收致富,提高证书培训对推动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贴近农民需要原则,就是要立足于农民的实际需要,本着需什么教什么和缺什么补什么,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民得到有效培训的需要,让参加培训的农民获得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绿色证书或其它项目培训证书。

三、目标任务、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

(一)目标任务。按照“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培训百人、带富一村”的目标,从年开始到2013年,年均培训8万人,共培训40万人(其中,学历教育3万人、短期培训37万人)。通过培训,使受训者每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全市每户农户都有一名持证科技明白人,促进农村人才学历、专技、职称结构明显改善,使人才在产业、区域、城乡间的分布趋于合理,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大幅度增加,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培训内容。开展农民证书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两类,即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核桃、烤烟、茶叶、甘蔗、橡胶、膏桐、紫胶、木瓜、蔬菜、水果、药材、花卉、油菜等产业的培育和管理技术,畜禽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沼气建设和管理、民建技术、市场营销、电脑基础知识等。学历教育的主要内容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学习愿望,由市、县(区)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设置专业,具体专业设置和招生章程由市、县(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制定。

(三)培训对象。农民证书培训的主要对象是:以18—45岁农民为重点的农村科技示范户、营销大户、种植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能人、农民经纪人、外出务工人员、失业人员、乡村干部、农民党员、产业协会和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成员、退役士兵等各类需要培训的农民。

四、保障机制

延伸职业教育进乡入村,让农民人人拥有证书是从源头上和机制上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为确保开展农民证书培训这项事关农村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全市建立培训责任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经费保障机制、选人用人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

(一)培训责任机制。为强势推进延伸职业教育进乡入村开展农民证书培训工作,市人民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发改、财政、教育、农业、人事、卫生、扶贫、科技、审计、监察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证书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领导兼任常务副主任。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证书培训工作,负责对证书培训工作进行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业务工作。各县(区)要参照市级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责任体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要将农民证书培训工作纳入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确保农民证书培训进乡入村,责任落实到人。

(二)资源整合机制。农民证书培训工作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要加大对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形成财力、物力和人力合力,为证书培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具体整合中,重点要做好“三个统筹”,即统筹培训机构、统筹项目资金、统筹师资。统筹培训机构,就是将教育、农业、劳动保障等部门以及各级各类专业学会和协会的职业教育培训职能统筹到市、县(区)中等职业学校,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将乡(镇)成技校办成中等职业学校的分校。通过统筹,要构建以中等职业学校为龙头,农村中学、乡村成技校为基础,行业、企业密切配合的农民证书培训体系,使分布在各行各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延伸到乡村,形成遍布乡村的农民证书培训网络。统筹项目资金,就是把主要集中在教育、农业、扶贫和劳动保障等部门的项目和资金,按照农民培训计划的任务,由证书培训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项目,统一捆绑使用资金。统筹师资,就是由证书培训领导小组统筹调用分散在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并按照培训规划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统一选派这些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由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安排课程。

(三)经费保障机制。开展农民证书培训的经费,按照“渠道不变、统筹规划、整合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通过有效整合各类培训项目和资金的方式筹集。在市、县(区)财政局建立专户,经市、县(区)领导小组考核认定,由市、县(区)财政局按培训情况将培训经费拨到培训单位。各培训机构要按照“先培训、后申领”的程序,以取得证书人数申领培训资金。原所涉实施项目和调度资金的职能部门,要做好与上级对口行政主管部门的衔接工作;涉及年终考核验收的,由原实施项目和使用资金的职能部门抽专人负责协助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农民学历教育直接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管理系统,进行网上录取。

(四)考核奖惩机制。要研究建立责任明晰、运转协调、可操作性较强的奖励考核机制,具体考核办法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要把农民证书培训工作纳入年终教育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单项计分,单独考核。对在组织证书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以及在参加证书培训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组织不力,影响证书培训进度和质量的单位和个人,要实行问责。

(五)选人用人机制。合理的人才选用机制是培养造就人才、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要把选人用人作为开展证书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大对农村科技推广、生产开发、经营管理、能工巧匠等农村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政治素质好、有抱负、有责任心、致富带头能力强、群众威信高并获得农民学历教育证书的农民,在政治上优先发展入党,在项目上给予优先扶持,在技术职称评定、免费培训和考察进修上优先考虑,在村“两委”班子选拔上优先任用,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领路人。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优秀人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贡献,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五、工作要求

延伸职业教育进乡入村,大力开展农民证书培训是立足我市农民文化状况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作出的具有特色的惠民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在深刻领会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一)制定规划,逐级下达培训任务。实施农民证书培训工程,要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全市统一规划,分年度,分县(区)组织实施”和“就近就便,方便农民”的原则制定农民证书培训规划。在制定规划过程中,要开展一次农民文化状况摸底调查和建立一个农民文化状况基础台帐,在此基础上,按照“三贴近”原则,由市级农民证书培训领导小组制定以县(区)为单位的全市农民证书培训规划,市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由市证书培训领导小组下达培训任务;县(区)根据全市规划制定辖区内以乡(镇)为单位的县(区)农民证书培训规划;县(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由县(区)证书培训领导小组下达培训任务;乡(镇)根据县(区)培训规划制定辖区内以村(办)为单位的乡(镇)农民证书培训规划,乡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由乡(镇)证书培训领导小组下达培训任务;村(社区)根据乡(镇)规划,制定以户数和人数为单位的村(社区)农民证书培训规划,按培训规划制订年度农民证书培训计划。

(二)立足职能,根据职责开展工作。市、县(区)教育局是组织实施农民证书培训的主管部门,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市、县(区)中等职业学校是开展证书培训的业务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农民证书培训;农村中学和乡(镇)成技校是辖区内的证书培训阵地,在乡(镇)证书培训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业务上接受县(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负责日常教学管理;乡(镇)政府和村“两委”是证书培训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申报培训科目和宣传、组织农民参加培训工作。市、县(区)领导小组要把培训任务具体分解到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初中、乡村成技校、烟农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农广校、农函大,统一选派教师、学计划、统一组织教学、统一向有关部门申请核发证书。市、县(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根据部门职能开展工作。

(三)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组织培训。农民证书培训要从广度上拓展和深度上强化,广度上拓展就是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各类职业教育培训,确保参训农民获得培训证书;深度上强化就是要以农民学历教育为着力点,实行学历教育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齐发制度。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要严格遵循证书培训“三贴近”原则,可采取订单式培训、校企合一、教学班进乡入村等办学模式和长短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做到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料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农民培训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把培训延伸到乡、到村、到田头地角。农民学历教育由中等职业学校负责实施,要按照“就近就便,方便群众”的原则,采取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日校加夜校等方式进行,由乡镇、村(办)负责组织生源,职业学校负责组织教学和发放学历证书。可将学历教育教学班办在乡(镇)、村(社区)成技校、农村中学或企业,也可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办专门的农民学历教育班,鼓励农民随班就读。在乡(镇)村办班的,由乡(镇)、村确定专职人员担任班主任,负责学员集中学习期间的生活管理和纪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