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感恩教育内容范文

感恩教育内容精选(九篇)

感恩教育内容

第1篇:感恩教育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父母的养育之恩被遗失,教师、学校的培育之恩被淡化和社会的关爱之恩被冷落三个方面,这种缺失主要归因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存在不足。为此,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进行感恩教育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它促使受惠者为所获得的恩惠做出回报。近年来,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人人为我”的思维定势,缺乏感恩之心,忘记了哪些帮助过、照亮过、关爱过自己的人,甚至伤害他们。给予、付出、回报、奉献的意识相对淡薄,感恩意识严重缺失。

一、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主要表现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对家人、社会给予他们的帮助心存感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予以回报。如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洪战辉……,感恩社会的感人事迹令全社会为之敬佩。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由于道德感情的缺失而出现种种不良现象。

(一)对家庭:感情淡漠,不尽孝道。孝道是一个人道德的根本。但是,一些大学生却不能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东南大学曾对该校100 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话次数、谈论话题、写信频率、是否记得父母生日等方面。统计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主要动机是要钱,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8%,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学生承认有时向父母撒谎。还有的大学生毕业后有业不就,成为“啃老一族”,伤透了父母的心。

(二)对学校:教育之恩,淡漠如水。当今社会,尊重教师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反映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为了学生成人成才,学校老师付出了辛勤劳动。可在大学校园里,课间不擦黑板、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有的学生把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归结为个人因素,对学校老师的工作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的大学生毕业后不但不能用实际行动为母校争光,还恶意拖欠学费,忘记了“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铮铮誓言。

(三)对社会:关爱之恩,渐被冷落。个别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世故、社会责任感淡化,回报意识弱。2006 年4 月2 日《新民晚报》报道:《不懂感恩,受助孩子让人心寒》,某区青少年保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十几年来为3000多名孤儿和贫困家庭孩子牵线搭桥,使他们得到社会各界的资助,其中大部分已经大学毕业。却很少有人想到要对那些帮助自己的人说一声谢谢。此外,2007年8 月,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一次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因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这种对关爱的冷漠,让人寒心。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归因

(一)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谈不上回报,这就使得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正是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的“冷漠一代”,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

(二)学校教育存在片面倾向,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在中、小学,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考入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就业问题上。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人高学教育教学范围。其次,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高校以学历和职称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尺度,德育老师不但数量少,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一些大学生进入情感疏导的荒漠。同时,片面性的填鸭式教育影响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支持和认可。“我们当前的教育却恰恰就是一种枯燥单调的思想说教⋯⋯忽视了人的情感性需求。”这种说教由于和社会现实的不相符,无法触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很难收到德育的效果。

(三)社会教育存在偏差,社会教育变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随着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如“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屡次出现,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众多青少年关心的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他们却很少提及。一些人总是抱怨他人和社会“亏欠”自己,却不曾想到自己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了什么。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具体途径

第一,启发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理所当然。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他人的帮助,乃至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春华秋实,这一切,都应视为“恩情”。学生思想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捕捉、感受生活中处处渗透的恩惠,启发、帮助学生发掘这些或大或小的恩惠的价值所在,让学生时刻对身边的人、事和物心存感激—“一切是恩赐”,培养学生的“识恩”“知恩”意识。但应该注意感恩教育不能依靠灌输,更不应搞角色预制,因为感恩虽是一个行为动词,当不止于行动,它需要真心实意。

第二,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寓教于学。不断发掘教材中蕴藏的感恩思想,将对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全过程,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如在音乐课学唱《感恩的心》;在实践课制作“爱心卡”等,让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忘感恩,在成长进步中牢记报恩。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角色正确定位和成长历程进行思考,使他们认识到:无论是父母给予的生命、朋友给予的友情还是教师给予的智慧,这一切都是恩情。

第三,要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用表率作用影响和感召学生。对大学生而言,教师自身的高尚情操和对学生的关爱是最好的感恩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教育技能,以德服人,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此外,应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当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常怀感恩心、仁爱心,自身充满人文关怀,善于把感恩之心升华为敬业精神,用自身的形象去影响感染学生。

第四,深入开展学生感恩主题实践活动。首先,以感恩父母为切入点,推行“三个一”活动,即算一笔“感恩帐”、写一封“感谢信”、替父母做一次家务事,在感受父母为家庭奔波劳碌的艰辛中激发心底的愧疚之情,让学生在感恩父母中激发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原动力。其次,以感恩学校为切入点,把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努力做到“校荣我荣、校辱我耻”,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利用不同的时期,全校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月教育活动,开展“学院培养我成材,我为学院添光彩”主题演讲等活动。最后,以感恩党和国家为切入点,开展唱革命歌曲、观看爱国影片、读书心得演讲等活动,在赞改革伟大成就中,在感知党恩中唤起爱党、爱国之心,激发报国热情。

第五,建立科学的思政考核体系,实现教书育人。目前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以及其他道德品质方面没有特别性质有效的系统的考核体系。思想政治课程的考核方式与其他知识性课程的考核方式没有什么差别,都是通过试卷、论文的方式进行。这种与大学生的行为活动相背离的考评体系,既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说一套,做一套,知行难以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含有价值取向的教育方式,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这一实际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切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能够以较强的说服力解答受教育者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

高等教育是继承人类文化、传播人类价值的重要手段,对于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构建社会和谐价值体系,高校显然责无旁贷。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这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具体表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丰根凤,刘家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 德育研究,2006(6)

第2篇:感恩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庞杂,而在这庞杂的内容中有不少题材和感恩有关,而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愈发证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要注意深入挖掘教材之中的深层次内容,将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突出出来,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育中感恩教育的发展。通过感恩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小学阶段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一、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而其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也比较多,将这些内容挖掘出来并且加以适当的处理和应用有利于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当前小学感恩教育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作为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课程之一,语文应该主动承担起德育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的重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挖掘语文课文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然后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将这些内容加入其中。这样一来对小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培养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要求我们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给予积极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注意重视素质教育。

(一)引导学生感恩自然

大自然是生命的母亲,我们来自于自然,我们生存下去所需要的所有元素也同样来自于自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首先就要引导学生感恩自然。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水和空气,还给我们美丽的风景。而且小学语文课本之中相关的内容也比较多,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恩自然。

(二)引导学生感恩双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往往会忽略引导孩子感谢自己。所以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之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恩双亲,让学生对父母心存感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歌颂母爱、歌颂父爱的文章并不在少数,因此选择合适的内容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感谢祖国

祖国是我们所有人的伟大母亲,而我们是伟大母亲的儿女。只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才能够对所有人民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略祖国的壮美山河,让学生看到我们祖国取得的伟大成绩,让学生对伟大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样有助于增强祖国的凝聚力,让学生对我们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依感。

二、正确的运用教学资源促进感恩教育的发展

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对教育资源的利用。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感恩首先要引导学生爱护自己的生命。生命是所有事情有意义的前提。近些年来不少地方都发生了学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的事件,这说明感恩教育存在有很大的问题。父母辛苦地将孩子养大,而孩子却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对父母的打击是巨大的。而感恩最重要的对象就是父母,只有对得起父母才能够说自己开始懂得感恩。其次,感恩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担当,在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感恩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和理解。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到宽容大度。有时候一些人、一些事可能会对我们的情绪造成影响,但是正确的对待方式不是斤斤计较,而是应该宽容和大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消极的事情。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促进感恩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恩。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感恩的对象。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如若遇到写景的文章,就会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对大自然产生感恩的心理,感谢大自然对自己的馈赠。而如果文章内容是写人的,那么,笔者会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人物的遭遇和命运,想象如果是自己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应该怎么做,而这么做又会有怎样的后果,这样同样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其次,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到一些必要的情感,这些情感的体验是帮助学生学会感恩的必要环节。只有充实地体验到这些情感,学生才能够对感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样一来感恩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就会有明显的提高。最后,感恩教育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利用科学技术的优势。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帮助,比如说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对课本内容有更加直观和形象的理解,这样一来有助于促进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感恩教育的内容,只要处理得当,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对感恩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此给予积极的重视,并且真正地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第3篇:感恩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感恩”的意思是对别人所给的恩惠表示感激。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美术教育有许多内容有利于对学生渗透感恩教育,可以使美术教学与感恩教育产生共振效果。在教学中,笔者结合教学的需要,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对美术教学内容与感恩教育作合理的匹配

美术教学与感恩教育有许多交集,教学内容中随处可见可渗透感恩教育的内容。由于感恩教育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教学中容易出现样样可以渗透、又不知从何入手的现象。根据多年的实践,笔者的做法是先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进行整体的划分,然后按照知识板块与感恩教育的构成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接,这样可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感恩教育首先要强调的是对恩惠的认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存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父母的恩典、社会的帮助、他人的关心。在教学中,笔者注重把自我成长教育与学生的感恩认同教育结合起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往往产生于人的傲慢,而止于人的谦卑。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技巧,首先就在于培养学生谦卑的心态,使其对他人怀有钦佩的心理,乐于把得到恩惠的感激呈现出来并回馈他人。在教学中,如果从感恩开始,把钦佩他人当作一种与人交往的处世哲学,就会使学生从根本上学会与人相处的要领。要想让学生承担社会责任,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身承载的社会恩惠,只有心存感激,学生才会从心底涌出责任意识。感恩是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社会责任是对社会帮助的感激与回馈,只讲社会责任而轻视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容易使社会责任成为无源之水,难以长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要从培养学生对社会感恩开始。

二、对渗透策略进行合理设计

让感恩教育走进美术教学,在感恩中融入美术教学,这是一个感恩情感与美术认知双向交流的过程,是教学与感恩相互交融的过程。为优化这一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讲求策略、精心设计,想方设法促成交流的实现与高效。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美术课程教学应体现这一发展趋势。整体教学策略要求美术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通过触动学生的经验生活、现实生活、虚构生活,构建大的文化情境来教学,以教学与生活的一体思维组织美术教学。许多人把感恩看作一种处世哲学、人生的大智慧,因此不能忽视感恩的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如,教师常常听到家长反映独生子女太娇气,时常顶撞父母,对此,如果只用理论教育学生,学生对于说教式的教育往往比较反感。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主动引入感恩教育,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道德源头找到孝敬父母的人文基因,从而有利于学生建立心存感激的正确心态。把感恩教育作为长期的引导内容,才能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构建策略,就是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遵循学生构建知识的规律,积极促进学生不断地将美术边界与感恩情感边界沟通、联结,从而使学生合理地构建起知情合一的认知结构。美术教育中如果能渗透感恩教育,则容易把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情感需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知识结构整合,从而形成有生命活力的认知系统。在美术教学中,如果只重视美术知识教学,而轻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只教学生如何承担责任,而不要求学生感知成长过程中得到的社会恩惠,不对学生进行感化,就容易使学生的品德中缺少感恩的成分,从而使教育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三、对渗透方法的设计

第4篇:感恩教育内容范文

一、什么是感恩教育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知恩、报恩、感恩的人文教育。感恩就是个体感知到外界给予自身的恩惠,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情绪体验。感恩教育包括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即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即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就是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以德报德的品性道德教育,也是教会人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生命教育。

二、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就是“学校进行感恩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是指通过一系列感恩教育的实施,提高受教育者的感恩意识,达到施教者进行感恩教育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三、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感恩教育目标不明确,方向模糊;内容过于理想化,缺乏科学性;感恩教育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评价目标不明确,内容笼统等,而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感恩教育缺乏时代性、评价缺乏客观性,另外,很难把握感恩教育的度。所以要提高感恩教育,需要不断结合时代,改变感恩教育的途径和形式,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进行感恩教育,使其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时效性。

四、感恩教育的形式

1.感恩主题教育

学生的感恩意识是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感恩活动逐渐意识到的,大学生也是如此。所以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学开始,设计各种各样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如“新生入学的第一笔账”,通过每年邮寄录取通知书,把新生入学的第一笔账加进录取通知书,让学生意识到他大学的每一天消费多少钱,如果逃一节课就意味着多少钱被浪费掉了,也意味着父母可能白忙活好几天,从而唤起学生的“良心”和感恩之情;学生入学后,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节假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开展感恩教育;感恩师长、感恩父母等主题演讲比赛,通过演讲的形式搜集父母或教师曾经令其感动的事件,让学生体验感恩文化的存在;结合国家重大纪念日开展的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如建党95周年开展主题班会、观看抗战影片、演唱红歌等,让学生体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明确自己对国家、社会、学校、父母的责任。

2.感恩实践教育

感恩不仅是意识层面的事,还需要付诸实践。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并教育孩子们学会感恩、应该怎么去回报社会,孩子们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各种公益活动,也从中获取了快乐。如高校可以与社区/街道建立合作关系,使社区或街道成为高校的社会实践或志愿服务的基地,为学生们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学生们在实践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自身实践带来的充实感。

3.感恩养成教育

第5篇:感恩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感恩之心

近些年来,学生不感恩乃至恩将仇报的行为时常发生。在这种形势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具有现实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发挥的作用

从学校德育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一个主要阵地,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及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发挥导向作用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主题为马列主义,包含了学生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心理健康以及人文精神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包含了我国核心价值体系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文明成果,这些内容都包含了价值导向作用。而感恩属于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不但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最美好之情感。因此,就需要培养学生感恩之心,让学生树立荣辱观,时常怀有感恩之心。

2.促进教育作用

从现实来看,培养中学生感恩之心,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必定会按照教科书形式包含了教学内容,同时还会以专门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从各种形式来体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才能让学生引起重视,通过各种氛围感染与影响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培养学生感恩之心,才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及地点表现出感恩行为。

二、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措施

从实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至关重要。因此,就需要依据实况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培养中学生的感恩之心。

1.构建完整的感恩体系

初中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处于成长期,思想上还处于成长阶段,难免思想上存在偏颇,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风气的影响下,许多初中生严重缺乏识恩知恩能力。而这些学生心底是善良的,不过是不知道怎样将心中感激之情转化成感恩行动。所以就需要建立完整的感恩体系。

首先,把感恩教育归纳到学生思想教育的必修课;学校的德育部门要在校园内宣传感恩,让感恩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感恩教育,激发初中生的感恩之情。比如,在校园内设立感恩活动周、感恩文化节等等,让初中生怀着对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的感恩之心,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

其次,将感恩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思想政治教师要采取多种授课模式,将感恩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学生才能在吸收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学会理解父母及老师,正确面对父母唠叨、教师严厉及社会关切,从而培养感恩认知。

最后,采取人性化管理。教师要以学生作为中心,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德育要求,对学生思想采取人性化的管理。在现实中,许多教师缺乏耐心,一发现初中生调皮捣蛋就生气,一味地采取粗暴的管理方式,必定会给学生心目中留下怨言。在管理中,要以人性化管理疏导学生,并且教师也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去开导学生,让学生虽然接受批评但却能够感受到爱。教师要多和学生接触,要多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并且实时进行指导。

2.创造良好的感恩环境

人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要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够实现,而且在这个环境中还会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必须要合理地利用环境,利用环境来宣传教育。

首先,利用校园环境的合理布局,营造出感恩教育的氛围。对于初中生而言,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就是校园,校园内的绿化、各种建筑、标志等都要作为校园文化。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带领学生认识学校相关文化,比如带领他们认识“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各种名言警句,同时还将一些典故及故事讲授给学生,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感恩。

其次,合理运用校园媒体实施感恩教育。学校要合理运用校园广播,多播放一些感恩的儿歌歌曲,让播音员播放感恩的故事。同时班主任要引导初中生在教室里建立感恩栏,每周让学生贴上对父母、老师的感恩之语,写上本周准备为父母做的一件事,到了下周让学生汇报事情的结果。

最后,以典型人物激励学生的感恩之心。要多收集班级上学生的事迹,尤其是和感恩相关的事迹。对于一些做得比较典型的事迹,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让学生上台讲述个人的体会,并且还要让其他学生感受这些事情,号召全体同学学习。通过树立这种典型,必然能起到典范作用,发挥激励作用。

事实上,人的精神支点即为感恩,拥有感恩之心之后才能够发挥无穷力量。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认清感恩的重要性,依据实况将感恩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通过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第6篇:感恩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内容;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137-02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人性换人性的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即认识和了解自身所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即在认知基础上衍生的一种愉悦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就是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1]。任现品教授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对他人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规律。”[2]学生通过对他人所施恩惠的认识与理解,形成一定的感恩观念与思想,必将使他们涌现出积极主动的施恩情感。而每位学生产生了对施恩者的感激之情,在内心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快乐和幸福,这将转换成一股报恩的巨大力量,驱使他们采取相应的施恩行为,形成习惯,表现为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

一、感恩教育在大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专科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学习,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使他们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教育教学理论,使他们成为懂得小学或幼儿教育教学规律的合格教师。思想品德教育在师范学校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位置。而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却是教育的一个软肋。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有很多与思想品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如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这些课程的教学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但是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影响却不大;很多课程只注重理论的讲解,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却不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该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我们认为,要真正实现大学的培养目标,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全面发展,仅仅只是开设相应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不够的。要保证专科教育的实效性,既要通过相应的课程支撑,还需要拓宽思路,为学生着想,为培养合格的专科生而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目前,有的高校通过感恩教育,把它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载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而你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敬意。”通过感恩教育,让大学生能学会对父母感恩、尊敬和孝敬,关爱自己,热爱生命,关心他人,帮助别人,学会和别人和睦相处,尊敬师长,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自觉服务社会、建设社会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每一位专科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德的好学生,并且学会关爱自己,关心别人,关心社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不退缩,积极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学会克服各种心理压力,这些都有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大学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1.以感恩教育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感恩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最大的感恩就是对祖国的爱和对社会的服务与责任。

通过爱国主义及感恩教育,使每一位学生对祖国的历史与现状有一个全面了解,感受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认识革命先烈为新中国的建立以及我们现在幸福生活而做出的流血牺牲、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朽功劳等等,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使每位学生心怀对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恩之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努力学习,积极服务社会。

2.学会“爱人”

我们要教导大学生从孝敬父母开始,感激父母养育之恩,行孝父母。我们要教育大学生对老师应怀有感恩之心,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我们离不开别人的劳动,离不开环境的赐予,自己的成长进步、事业发展都离不开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所以应该教育大学生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同时教育大学生对帮助自己的人要有感激之情,有条件时要回报他人与社会。

三、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

1.改变教育思想,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第7篇:感恩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 新形势 感恩教育 网络德育 思想政治工作

何谓“新形势”?所谓“新形势”,其实有两层含义:其一,从时间概念上看,“新形势”是指处在21世纪这个新时期背景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应该体现与前一段时期所不同的时代特色及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如,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围绕网络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是现阶段德育在“时间层面”上的一个重要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看,“新”相对的是“老”。其二,从属性概念上看,“新形势”是指当下思想品德教育中出现的不同于以往德育工作的具有多重属性的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在以往以单一的属性存在过,但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却要求这些教育内容要呈现多种属性或某几种属性,这里的“新”相对的是“旧”。以民族精神教育为例,旧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多地强调的是民族精神教育熏陶学生的思想认识、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等层面的内涵属性,当前的德育除了强调这一层面外,可能会将重点放在民族精神培育对塑造学生创新和竞争等品质层面的内涵属性。

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比较复杂,在此选取了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即感恩教育和网络思想品德教育。

一、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使受教育者学会识恩、知恩、谢恩、报恩和施恩的过程。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感恩教育的特点

归纳起来,感恩教育有以下一些特点:①体验性。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体验。因此,可以说感恩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学生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才能更好地获得对道德规范的理解,才能获得幸福的感悟。从心理机制上看,当主体有了某种良好的情感体验,他就会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引起这种体验的条件,也就不断地用自己的行为去创造满足幸福感、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等情感条件。学生在感恩教育中通过亲身感受,培养热爱父母、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从而最终实现道德发展的知情意行的合一。②主体性。所谓感恩教育的主体性就是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是感恩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知恩、识恩、感恩,从而发自内心地以实际行动报恩。因此,感恩教育就是一种主体教育。③实践性。感恩教育的主体是青年学生,教育的目的是要让青年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主动实践感恩。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联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有目的、有计划地为青年学生提供感恩实践活动的机会和场合,引导他们自觉实践感恩。

2.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构建感恩动力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感恩的动力机制包括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两个部分,内部机制涉及刺激学生的感恩需要、诱发学生的感恩动机、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坚定学生的信念和意志;外部机制涉及社会风俗习惯、社会舆论。辅导员、班主任在进行感恩教育时要高度重视构建感恩动力机制,培养学生内部的感恩需要,是实施感恩教育的起点和重要基础。构建感恩动力机制时需注意:树立恰当目标。感恩教育一定要将长期目标与短期、切合实际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徐枫所说:“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上,一定要注意大小结合,即从大处立意,小处着手。既要使青少年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远大理想信念,也要教会他们爱父母、爱师长、爱同学。”[1]

(2)营造校园感恩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感恩情怀。校园文化是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它能影响班级的教学效果和活动方式,会渗透到每一个班级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去。因此,辅导员、班主任可在校园文化的感召下,通过营造班级感恩文化,以班级为小单元,构建校园感恩氛围。给父母、同学打电话表达感激之情,寻找机会回馈帮助过自己的人,制作感恩小卡片等,使学生在感恩文化的熏陶下,理解亲情、接纳他人、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和一颗宽容仁慈之心,成为能理解、尊重父母和他人的准社会人。

(3)提供感恩体验机会,强化学生感恩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一个人成功的经验可以增强或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则会削弱或降低自我效能感。在感恩教育中,辅导员、班主任有必要为学生提供感恩的实践机会,促使学生提升感恩意识,增强感恩效能感。对不少的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并非仅仅依靠书本,而须通过成人社会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体验生活、学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感恩品质。而感恩教育的体验性与实践性需要学校通过活动来体现。因此,我们可以将感恩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计成学生可参与的、生动的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认识,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如,可多鼓励学生到社会上体验生活,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帮助贫困人群、帮助环卫工绿化市容等,通过社会大环境中的活动,使学生真正将感恩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

二、网络思想品德教育

网络被视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渗透到人们,尤其是广大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的方方面面,以至有人把现代大学生称为E时代青年。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学生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中一支庞大的主力军。由此,带来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课题――网络思想品德教育。

1.大学网络思想品德教育现状

与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比较,一方面,由于网络具备信息量大、传播快、高度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使得网络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大众化、互动性、生动性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多元化,网络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网络主体虚拟化,以及网络在空间上无边界、时间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等因素,又使得网络思想品德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①学生的价值观念泛化。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常常以所谓“民主”、“人权”为幌子,利用互联网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各种形式的攻击,大肆鼓吹反动言论,容易使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的大学生受其蒙蔽,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甚至迷失政治方向,尤其对一些具有很强隐蔽性和欺骗性的传播内容分辨不清,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党和国家利益的背离面。②学生的网络行为盲目。与学生上网人数陡增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许多大学生在面对纷繁众多的网络信息时显得无所适从,他们对信息内容的选择显得非常盲目。绝大多数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是聊天和打游戏,真正在网上查找资料、浏览有价值信息的学生很少。③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许多大学生却出现了道德水准低下、法制观念淡漠等情况,如虚假信息,在网上造谣中伤、败坏他人名誉,隐匿身份、欺诈行骗,非法进入他人的网络系统,破坏他人的数据和资料等。④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凸显。大学生长时间与网络终端打交道极易造成人际情感的淡化和逐渐萎缩,口头语言、情感表达出现障碍,由此影响和改变生活方式,使心态冷漠,忽视现实中的交往,人际距离疏远,变得孤独、苦闷、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精神不振、表情呆滞,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

2.网络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网络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在这里,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越来越失去边界。广大大学生是活的社会个体,不可能孤立于网络社会之外,必然会受到网络大环境的熏染。为此,班主任应充分利用有效网络信息,规避不良信息的误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1)树立网络思想品德教育理念,以开放的态度应对网络。加快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网络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网络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巨大影响,是网络思想品德教育走出目前境况的观念因素。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2]现在,网络正以日新月异的姿态介入、影响和控制着我们的生活。班主任要自己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就必须正视网络发展的趋势,把握网络时代下该工作的新特点,树立思想品德教育网络化的新观念,主动驾驭网络信息,让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从而改变目前网络控制人的被动局面。

(2)创新网络思想品德教育形式,让一元论的教育内容占领班级公共网络环境。班主任必须创新网络思想品德教育形式,主动让一元论的教育内容占领班级公共网络环境。如,在班级网页、班级论坛或班级QQ群里开辟形式多样的新闻动态、理论战线、热点评论、校园文化等特色栏目,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和形势、学校的制度和发展;还可以组织学生在网上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班会、团会、知识竞赛、网上调查等。让大量具有良好思想品德教育功能、形式新颖、形象的网络信息时常围绕在学生周围,充分利用网络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3]

(3)学习网络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网络思想品德教育水平。辅导员、班主任在进行网络思想品德教育时,要不断学习网络信息技术,提高网络沟通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如学会对班级网页的建设、维护、更新、过滤和监管,将内容健康形式新颖的信息全面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发挥网络信息“守门员”的作用。

(4)加强开展学生网络道德及法律意识教育,规范网络行为。通过开办讲座、与高年级学生讨论交流等形式开展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对网络正确的态度和观念,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免疫力”及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加强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意识,培养健康的网络人格,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各种关系,用法律来规范网络行为,加强网络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关于“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重要论述在代表委员当中反响热烈.人民日报,2006.3.7.

第8篇:感恩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感恩;思想品德课堂;继承;发扬

在中学阶段,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各级学校的重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初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在初中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1.感恩教育在我国 历史 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感恩情怀。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2.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 自然 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社会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这也是学校德育孜孜以求的。

3.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让人们尽可能以感恩的心态和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等关系,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防范各种尖锐矛盾的发生和 发展 。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1.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 交通 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的犯罪。

2.承担责任。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

3.学会和谐相处。感念 自然 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 教育 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内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也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 法律 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建构,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要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为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

第9篇:感恩教育内容范文

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感恩教育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成为促进德育教育实效性的载体之一,充分体现了德育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笔者就在学生德育教育实践中开展感恩教育,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 :感恩 素质教育 德育课堂

一、当代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当代学生的感恩现状并不乐观甚至令人担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淡漠,对教师、学校培育之恩的淡化,对社会和他人关爱之恩的冷落。

1.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淡漠

世界上有一种伟大,那就是养育之恩。而现在的一些学生,没有体会到父母辛勤付出是为了什么,没有意识到要对父母感恩。他们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一种理所当然,是天经地义。花着父母用劳动换来的血汗钱,有的沉迷网络、有的追求奢侈。没有对父母的问候,打电话也是索要生活费,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微乎其微。

2.对学校和教师培育之恩淡化

在教师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现在的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对老师的感情越来越淡”。学生对老师的感情仅限于课堂上,课后形同陌路,“敬而远之”。老师管多了,学生有意见。2013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一位高三班主任在办公室备课时,被其学生割颈杀害。据相关部门通报,学生是因不满老师的严格管理而动杀念。

3.对社会和他人关爱之恩冷落

2007年8月中旬,湖北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接受资助的资格,原因非常简单,是因为这些接受资助的大学生在一年的时间里,只享受资助的金额,却从来没有和帮助过他们的资助者联系过,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社会原因

现在的社会,人们物质文化精神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淡漠了。老人摔倒了,没有人去扶,怕惹祸上身;看见坏人行凶,没有人去管,怕自己吃亏。从社会大环境看,许多学生不知感恩,不知道感恩是一种回报。曾经,一位农民父亲写给大学的儿子一封信,信中痛斥儿子不知感恩:“不知道你在大学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心?”原来这位大学生每次写信回家只有几行字,而且不清楚,只有一个“钱”字最清楚。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2.家庭原因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从小过于溺爱,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给孩子留着,铅笔替孩子削好,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等等。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和感恩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只顾一味地索取。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学生,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怎能学会感恩?

3.学校原因

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限于满足课堂需要,仅限于对学生的说教,没有真正做到深入学生心中。其次,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没有感恩的学习内容,学生不懂得如何表达感恩,更何况现在学生多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也不太关心对他人的感恩。所以有许多学生对家长的辛劳没有感受,对老师的苦口婆心置若罔闻,我们的许多教育显得无奈而力不从心。

三、感恩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实践

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它不同于其他的德育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教育,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的。在实施感恩教育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引导者,积极创造各种环境,从而达到感恩之心长存的效果。

长期以来,学院在学生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已作为一项素质教育纳入德育教育体系。学院将感恩教育贯穿每一学期,并将每年的9月份作为学院的“感恩月”,结合新生入学、教师节、国庆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有实效性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心有感恩的人。

1.感恩教育走进德育教育课堂

德育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化,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教育的本质,一个字是“教”,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一个字是“育”,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感恩教育重在育人,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在学生中深入开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校团委利用上党课、讲团课的形式,将感恩教育融入党团课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感恩教育授课计划,从理论和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精神成人,让感恩之心融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2.感恩教育走进教室

学院在学生中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感恩教育作为教材其中内容之一,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结合案例和互动,从理论到实际,从认知到情感,利用各种形式向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积极开展学习《弟子规》《二十四孝》故事,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弟子规》《二十四孝》的深刻含义,把孝道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把图书馆五楼建成二十四孝文化走廊,每间教室张贴弟子规和新二十四孝展板,把教室都打造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形成一种“抬头见文”的视觉效应,充分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学生普遍反映很喜欢这样的德育课程,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互动过程中,许多学生在讲到自己的感恩故事时,真情流露;在学唱《感恩的心》歌曲时,潸然泪下,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3.感恩教育走进活动

在学校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如:开展感恩教育讲座、“懂得感恩、珍爱生命”签名、感恩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我身边的亲情故事”、评选感动人物等活动。围绕对学习《二十四孝》的感悟,对照《新二十四孝》标准,开展感恩父母的一系列活动,我们通过开展“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算一笔亲情账”、“写亲情日记”等活动,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重行,使其通过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鼓励学生每周给父母打一次电话、利用假期给父母洗一次脚、陪父母看一场电影等。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氛围浓厚,以点带面,用故事、事迹、音乐去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氛围,用情绪带动行动。

4.感恩教育走进社会实践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感恩教育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通过开展“大手拉小手”感恩教育进幼儿园、“关爱老人、奉献爱心”感恩教育进敬老院、“清理白色垃圾”感恩教育进社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感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懂得关爱社会,回报社会。

四、小结

相关热门标签